范文一:年度工作概述
年度工作概述
2004年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的关键一年。在这关键的一年,系统科学研究所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办院方针指导下,在数学与系统科学领域,面向国际发展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出原创性、突破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理论成果与应用成果,造就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批杰出人才。以此为中心,在研究所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科学研究、争取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研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4年度,系统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88篇,其中被SCI检索的有105篇,撰写著作3部,申请专利1项。系统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获得成果奖励及荣誉奖励16项,陈锡康研究员由于在粮食产量预测方面的杰出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系统科学所研究生获得各种奖励16项。系统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2004年度新执行科研项目25项,其中主持“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研究院创新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基金1项等。2004年度申请并得到批准的2005年执行的国家基金项目11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海外杰出青年基金1项。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我所3个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在数理学科参加评估的15个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分列第一、三、四名。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各研究室组织会议19个,来访98人次(包括顺访) ,出访73人次。在人才培养方面,2004年我所招收攻读学位研究生41人,授予学位34人,目前在学147人;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6人,出站11人,目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6人。
今年是系统科学研究所成立25周年,25年来系统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科技界同仁、国际学术界友人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我们在此表示深切谢意。
研究室总结
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Management, Decis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CAS
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s and Control, CAS
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 CAS
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室
The Division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SS
统计科学开放实验室
Laboratory of Statistic Science, ISS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Management, Decis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AS
刘源张 院士
汪寿阳 研究员
2004年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年,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研究室取得了一系列突出
的成绩。
本年度,研究室陈锡康研究员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个人杰出成就奖;刘源张院士荣获我国工程科学技术及管理领域的最高奖——“光华工程技术奖”;汪寿阳、杨晓光、徐山鹰等获“中国运筹应用奖”一等奖;汪寿阳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朱书尚获“首届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何静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余乐安获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特等奖;余爱梅获中国科学院宝洁奖学金;余爱梅、余乐安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刘艳辉、何静、何青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吉小东获北京市运筹学会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张一获北京市运筹学会优秀论文奖鼓励奖。另外,杨晓光获200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在2004年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数力天文组)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截至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室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被邀请作大会报告16次;出版专著1本;编辑出版英文论文集3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42篇(SCI论文31篇),在国
内期刊发表论文32篇,在会议论文集上发表18篇论文。此外,实验室向中央和各部委提交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23篇,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与重视。
实验室本年度独立或者与其它单位联合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RGC联合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科学院“百人计划”评优后续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中科院创新项目1项。另外,由顾基发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人机结合综合集成体系研究”已经通过验收。
2004年实验室成员在预测科学与技术研究、集值优化与均衡理论研究、图的结构和参数研究、综合集成方法理论及应用、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研究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重大管理问题的政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部分突出成果介绍:
1、为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变动偏好(偏序)结构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是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模型。以前,国际上对该模型的研究并不成功,未形成合理的理论框
架,缺乏适当的数学工具。因此,对此问题必须
从基础工作出发做完全创新的研究。
观察已相当成熟的数值优化(数学规划)理论,其最为主要,最为基础的结果是Kuhn-Tucker条件。此条件是数值优化理论研究和算法构造的基础。Kuhn-Tucker条件本质上是一个变分不等式问题。把握了这个基点,研究变动偏序结构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关键就清楚了。于是,本项目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变动偏序结构下的向量变分不等式模型,并证明其解的存在性,研究了解的稳定及解集拓扑性质。利用向量变分不等式界定变动序结构下多目标优化问题新的Pareto解的概念,从而建立一套研究变动序结构下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的非线性方法,克服了Charnes和Yu在研究这类问题上遇到的根本性困难,使多年停止不前的变动序结构下的多目标优化的研究重新有了活力。
向量变分不等式问题的研究已超出了多目标优化的领域,它在网络均衡,抽象经济均衡,多值博弈以及其它非线性分析领域中找到了更多的应用,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建立了向量值和集合值函数的极大极小定理,为多值博弈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集值优化问题是各类优化问题之间的桥梁。随机优化,模糊优化等问题以及向量优化问题的对偶理论均可归纳为一个集合优化问题来处理。因近十多年来已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方向。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学者Corley利用集值函数的Aubin相依导数给出了集值优化问题的解的一个必要条件和一个充分条件。但是,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没有统一的形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追求一个统一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引入了新的广义相依导数概念,利用它得到了集值优化问题一个统一的必要充分条件,成功的给出了解的特征。而此统一的必要充分条件是一个向量变分不等式。由于此项创新的工作,国际重要刊物《Mathematical Method of Operational Research》邀请本项目主要完成人作为客座主编为该刊出版了一期集值优化为主题的专刊,推动了国际上集值优化研究的发展。 3、建立了向量值函数和集值函数的广义变分原理,为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近似分析提供了分析工具
长期以来,非凸性和非紧性条件下的数学问题一直是重要和困难的问题。在这类条件下数值优化问题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Ekeland的变分原理。有了它可以成功对数值优化问题进行近似分析。同时,由于Ekeland变分原理与Cristi-Kirk不动点定理、Flower Petal定理、Drop定理以及Mountain Pass定理的等价性,使得它在非线性分析中有更多重要的应用。对于非凸性和非紧性条件下的向量和集值优化和均衡问题的近似分析,最重要的是建立相应的变分原理。本项目对于向量值函数建立了统一的广义变分原理,将国际上存在的三种不同形式的广义变分原理作为特殊形式。我们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集合值函数的广义变分原理及建立了Cristi-Kirk不动点定理、Flower Petal定理、Drop定理的向量和集值形态并证明了它们分别和我们提出的广义变分原理的等价性。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向量优化和集值优化问题的近似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而且利用这些等价性有望在非线性分析的其它领域找到更多的应用。专家审稿意见评价为“这些结果是原创的、重要的……”(These results are original and significant, ……)。 4、图的圈型结构的研究
综合运用图的圈型结构的技巧,完全解决了关于3-控制临界图的哈密顿性的Wojcicka猜想,基本解决了该图类的哈密顿连通性问题;同时,得到了3-控制临界图的点独立数与连通度的关系,利用闭包运算,给出了Wojcicka猜想的简短的新的证明。
对于3-连通图,利用图的点无关数、连通度、度和等不变量,给出了哈密顿性、以及最长圈的充分条件;讨论和刻画了连通图中过线性森
林的最长圈的长度的下界及其极值图,推广了已有的若干相关结果。
证明了8-连通无爪图是哈密顿连通的,(现有最好结果是:9-连通无爪图是哈密顿连通的)。
给出了Fan-定理的一个新的简短优美的证明。研究了一类新的图——可圈图,并给出了图可圈的一个充分条件——邻域并条件。 5、六角系统的拓扑指标的极值问题研究
提出了关于六角链的一种新的运算,由此,证明了Gutman关于六角链的最大特征根的极值问题的Gutman猜想(发表在《中国科学》)。进一步讨论了树状六角系统的拓扑指标的极值问题。证明了:在树状六角系统中,线性六角链和单转角六角链分别是使Hosoya指标达到最小和第二最小,同时也分别是使Merrifield-Simmons指标达到最大和第二最大的树状六角系统。推广了这两个拓扑指标关于链状六角系统的若干结果。
6、图的谱半径问题的研究
分别讨论和刻画了具有给定匹配数的单圈图、双圈图的谱半径的上界及其极值图。探讨了图的若干不变量与邻接谱半径、拉普拉斯谱半径的关系,得到了邻接谱半径、拉普拉斯谱半径的若干新的上、下界及其极值图,改进和推广了现有的一些结果。在这一部分的工作我们的创新之处是将图的拉普拉斯谱和图的结构与其它参数联系起来。如关于图的连通度指标(即:Randic指标)的结果被审稿人认为“是首先把连通度指标与拉普拉斯谱联系起来,开辟了拉普拉斯谱在化学中应用的新领域”。
我们提出了标准对的概念,利用标准对的性质解决了Das提出的一个关于拉普拉斯半径估界的极图结构的猜想。另外,我们探讨了与图的特征值密切相关的指数——能量与图的结构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能量的一个新的上界。
中国科学院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s and Control, CAS
张纪峰 研究员
2004年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在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内外学术交流、争取科研项目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出色成绩。
发表杂志论文57篇,其中SCI论文40篇。吕金虎获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组织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对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得到了评估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获得了综合评估第三名的好成绩。
本年度在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重点基金1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海外杰出青年基金1项、面上基金8项。获批准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1项、海外杰出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3项。今年出站博士后5人,在站博士后5人;毕业博士生4人,在读博士生24人;毕业硕士3人,在读硕士14人。定期讨论班7个。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室成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2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1次,担任国际学术杂志编委、顾问等10多人次,国内学术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等30多人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和机构(如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数学会等)担任执委、副理事长、理事等20多人次,出国(境)访问16人次,
陈翰馥 院士 郭雷 院士
国(境)外来访55人次,其中包括国际著名控制专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Karl Johan ?str?m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Petar V. Kokotovic教授、Sanjoy K. Mitter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Lennart Ljung教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Anders Lindquist教授和David J. Hilll教授。主办了多个学术交流会议,如:2004年5月25-27日在香山召开的系统、控制与复杂性科学香山会议,7月14-15在北京召开的控制论的前途与未来研讨会,8月10-13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的第23届中国控制会议,9月22-2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日先进鲁棒与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应用研讨会,10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瑞典控制会议。
2004年该室成员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Hammerstein及Wiener系统的辨识、反馈能力研究、随机优化算法及其在控制与通信中的应用研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网络信息论、切换奇异系统控制、切换非线性系统、切换随机系统、采样适应控制、非完整系统的控制、非线性系统控制、离散事件系统、重量谱、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多个体系统演化(组合优化求解)、移动多主体的系统控制、高精度导航与制导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控制问题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具体如下:
1、Hammerstein及Wiener系统的辨识
对Hammerstein及Wiener系统的辨识,是系统辨识中极为关注的问题。但已有结果,除了
极个别外,都是离线方法,并且没有以概率1收敛的结果(唯一例外是我们在2004年10月发表的论文)。多数结果不是不证明收敛性,就是只证明依概率收敛或均方收敛性。我们对具有PLF非线性环节的Hammerstein系统及Wiener系统分别给出了递推(适时)辨识算法,设计了系统的输入,证明了当数据增多时,算法给出的估计值,收敛到系统的真值。被估计的参数包括:PLF非线环节所包括的六个未知参数以及线性子系统中的全部系数。对辨识算法给出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印证了理论分析。 2、反馈能力研究
在反馈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进一步进展。证明了多参数非线性多项式系统被反馈镇定的充要条件,改进了采样系统反馈“不可能性”定理的下界,研究了切换模型为紧集时的镇定性问题,严格证明了“双重控制”的稳定性。此外,探索了复杂系统控制的基本框架,研究了在复杂系统框架下新的控制问题。关于“反馈能力”的系列成果在清华举行的国际会议上报告后,引起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很好的反响。
3、随机优化算法及其在控制与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了随机网络在线分布式优化问题,对于具有多个结点的具有Markov性的网络,利用随机逼近的方法,构造了在线分布优化的方法。对于参数未知的随机切换系统,证明在切换率有一致下界的情况下,虽然因为噪声的影响,在有限时间内不能准确辨识参数,但只要每个子系统都是能控的,就能够镇定系统。研究了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一些性质,给出了解集有界的充要条件。
4、分布参数系统
对非线性高维波问题的边界反馈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它不是线性问题加一个小的非线性项问题,而是主部是完全非线性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是高维非线性问题的突破口。目前已完成了高维非线性波问题的椭圆性估计,完成了一维情形的非线性弦振动问题和非线性梁振动问题的稳定性分析。
研究了一类带分布阻尼的拟线性梁方程,在适当的边界条件下证明了在某函数空间中存在局部光滑解。
对波动方程的Dirichlet同位控制与同位观测,薛汀谔方程的Dirichlet同位控制与同位观测建立了Salamon-Weiss意义上的适定正则性。
1997年我们提出了弹性梁边界高阶反馈控制的概念。实验证明,它比同位控制与同位观测有更好的闭环稳定特性。但适定性是一个多年未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这些年来发展的 Riesz 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5、网络信息论
利用窗口解码法(windowed decoding)研究了更一般的离散无记忆多层中继信道,得到了一个非常简洁的可实现信息传输率的表达式。探讨了反馈对提高信息传输率的作用。考虑了信号出现各种fading现象时可能带来的影响。发现大信号衰减时的结论同样成立,但在小信号衰减情况下还需更细致分析。 6、切换系统控制
给出了切换线性系统能控子流形的概念和一些实用的充分性判据。它是对已知能控子空间的补充,使对切换线性系统的能控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研究了切换非线性系统的能控性,特别是对双线性切换系统的能控性,得到较实用的全局能控的充分条件。给出了平面切换系统二次反馈镇定的充要条件。
给出了切换连续线性奇异系统完全能达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设计出了使闭环系统容许、状态连续的镇定控制。对具有规范不确定性的切换离散线性奇异系统,分别给出了存在广义共同李亚普诺夫函数和系统容许的充分条件,设计出了使闭环系统在任意切换律下都是容许的鲁棒输出反馈控制。
基于平均停留时间的概念和系统在所有稳定子系统上运行的时间总和与在所有不稳定子
系统上运行的时间总和的比值,分别给出了切换随机系统均方稳定性、均方渐近稳定性、指数均方渐近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7、采样适应控制
研究了具有未知跳变参数连续时间系统的基于采样数据的二次指标最优适应控制问题,给出了参数估计和适应控制的设计方法,证明了当采样步长充分小时,所给的基于采样数据的适应控制在二次指标下是次优的。 8、非完整系统的控制
对链式非完整系统给出了抗干扰的输出反馈控制器,并分析了闭环系统的指数收敛特性。对于具有强非线性漂移的链式结构非完整系统, 给出了一新的状态观测器, 分析了观测误差的收敛性.在此基础上,应用积分反推(Integral Backstepping)方法, 构造性地设计出了输出反馈自适应镇定控制器,得到了闭环系统半全局渐近稳定和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 9、非线性系统控制
在非线性几何理论方面,给出了一种新的奇异反馈标准型及奇异反馈线性化条件; 用半张量积方法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对称性等问题。
继续研究了非光滑有限时间控制。进一步对较为广泛的非线性系统(包括非完整约束系统)构造出具有显示表达的控制器。而且还对带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给出有限时间控制器。并给出了对其收敛时间的估计。 10、离散事件系统及重量谱
多入口多出口串行线无阻塞最优控制与调度是这一方向最复杂的一种情况,我们用极大代数方法得到了实现无阻塞最优控制的状态反馈, 且得到了最优调度的公式解。研究了如何用控制论方法减少支持链(supply chains) 中某些负面效应;还用Petri网方法对某个实际生产环节进行了建模与分析。对于满足最一般的断链条件的k维q元线性码 (除个别参数外),确定了几乎所有的重量谱。 11、Karatsuba 猜想 黎曼zeta 函数在临界线上的局部最大模的下阶估计是黎曼 zeta 函数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Karatsuba 陆续提出了关于这种估计的一系列猜想, 其大意是说存在长度趋向于零的区间使得在临界线上黎曼 zeta 函数在这些区间上的局部最大模的下阶大于某个负的有限数。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关于 Karatsuba 猜想的无条件结果。此前的最好结果是在 Riemann 假设下 Karatsuba 猜想成立。 Lindelof 假设是关于黎曼zeta函数的阶估计的一个假设,它在陈述上与 Karatsuba 猜想相互独立,而且它等价于一个比 Riemann 假设弱得多的零点假设。我们在 Lindelof 假设下证明了对任意的负有限数 Karatsuba 猜想成立。 12、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提出了一个广义时变复杂动力网络模型,并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 (i)时不变复杂网络的同步完全由该网络的内部耦合矩阵和网络的耦合框架矩阵的特征根决定:(ii)时变复杂动力网络的同步完全由该网络的内部耦合矩阵和网络的耦合框架矩阵的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所决定。建立了时不变复杂网络的同步和无向耦合系统的同步之间的内在联系。严格证明了时不变复杂网络的最大同步能力完全由它的附属反馈系统决定.提出了同步能力矩阵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刻画复杂网络的同步鲁棒性。
提出了三维线性系统通过时滞序列切换方法产生复杂的1D,2D,3D多卷波混沌吸引子。首次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复杂的多卷波吸引子的混沌特性,该方法具有一般性,可以拓广到其它高维系统。
13、多个体系统演化(组合优化求解)
研究了分布式和集中式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类似于极限环的周期行为在以全局评价函数引导演化的集中式系统中不可能出现,只存在于以局部评价函数引导的分布式系统中。给出了一致性全局评价函数的存在性(一致性和周期行为)定理:在离散和有限的系统中,当用局部评价函
数的方式来演化(下降式优化,不平移,无随机扰动),系统不出现周期行为时,总存在一个与之一致的全局评价函数。反过来说,有周期行为出现的系统就意味着一定是分布式的系统。
提出了系统中团组Compartment概念。团组广泛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系统中,例如食物链中的Compartment,社会网络中的Community。团组的概念和系统中的等级层次以及积木(Building block)、边界密切相关,是目前复杂系统中研究得比较少,但是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人从网络中节点之间的优先次序关系与如何构造完美评价函数(无局部最优的GEF和所有纳什均衡都对应着全局最优的LEF),到网络中团组的优先次序关系以及相应的团组评价函数,挖掘出网络中的层次关系和为何形成团组,给网络团组赋予了组合优化搜索的含义。这些工作无论对当前被普遍关注的网络动力学课题,还是传统的组合优化问题,都具有原创性和十分重要。在几次中外的重要会议活动中这些工作的报告都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兴趣和得到了好评。论文也正在撰写中。
14、移动多主体的系统控制
对一个经典的分布式多主体模型提出了其区别于传统控制的控制框架和问题。如何控制群体行为?在不改变整体中个体的规则的前提下,利用一个可控的个体,来诱导整体的群体行为,这是对控制领域的提出的新问题。本人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给出了一些初步的结果。本人对前人工作中所使用的模型的不恰当性提出了新的模型规则,指出了基于原来不恰当模型所建立的结论在修改后的模型不适用。修改后的模型具有更丰富的特性。这个工作刚起步,但是我们相信其中多问题都具有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非常有意义,并且现象丰富,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有望获得好成果。
15、高精度导航与制导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控制问题研究
提出基于“自抗扰控制思想”的姿态控制策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一部正在进行的XX火箭制导控制设计和航天科工集团第17所正在进行的XX导弹再入机动控制都遇到如何解决在大扰动强耦合时实现导弹姿态(三通道)高精度控制问题,我们正努力探讨采用“自抗扰控制策略”实现大扰动强耦合时的姿态控制问题,以实现高精度制导。
开展高精度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及惯性/GPS组合导航系统的开发与研究。目前,我国的导航系统主要还是基于机械陀螺的平台式导航系统。高精度激光陀螺的研发是国防科工委“十五”期间的重点支持方向,而基于高精度激光陀螺的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及组合导航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对提升我国惯性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惯性导航系统研制工作还缺乏对系统中各种误差因素的系统分析和有效的抑制误差的方法,影响了整个系统的精度。我们的工作首先修正和完善目前的误差系统分析框架,再结合当前信息与系统中的新成果提出新的系统设计方法。
2005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研究重点除已有的优势方向(如,无穷维系统控制、非线性系统控制、系统辨识、适应滤波、优化算法、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外,将加大对新研究方向(如,网络信息论、网络控制论、量子反馈控制、复杂系统理论)的扶持力度。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继续引进、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完善学术队伍。特别地,争取在复杂系统理论方面引进或留下一个优秀年青人才。坚持每周有五个左右平行进行的讨论班,组织好中国控制会议(2005年7月15-20日,广州),积极组织或参加各类学术报告团,展现我室的实力,吸引优秀的青年学生、学者来研究室做研究生、博士后、进修或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CAS
高小山 研究员
2004年对于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来说是可圈可点的一
年。通过实验室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在科研、实验室评估、项目争取以及学术交流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实验室主持的“973”项目“数学机械化与自动推理平台”在2003年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此基础上,申请了新的“973”项目“数学机械化及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得到科技部批准立项。这一项目计划研究数学机械化理论,高效算法及其在信息安全、生物特征识别、几何建模等信息领域中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智能型数学机械化网络软件。吴文俊任项目学术指导,万哲先任项目专家组成员,高小山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刘木兰、李洪波、李子明任项目课题组长。
2004年实验室参加了中科院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在专家现场考察期间,高小山、王世坤、李洪波、李子明代表实验室做了学术汇报,王定康代表实验室进行了软件演示,吴文俊院士与万哲先院士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高小山代表实验室做了综合答辩。实验室在数理学科的评估中总分排名第一,并被推荐参加科技部组织的全国范围的评估。
在学术交流方面,实验室与加拿大“西安大略计算机代数研究中心”签定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继续在科研、人才培养、软件开发方面加强合作,共同申请科研项目。此外,实验室还参与
组织了“数学机械化国际研讨会”,“几何不变量及其工程应用国际研讨会”与“计算实代数与几何国际研讨会”。这些会议扩大了实验室的影响,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在2004年度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ISSAC)中,数学机械化中心有6篇文章被接收,其中一篇文章获得唯一的最佳学生论文奖。ISSAC是符号和代数计算方面最权威的国际会议,文章接收率只有约1/3。ISSAC’04接收了45篇论文,在所有科研机构中实验室被接收的论文数量最多。 部分突出成果介绍
1、广义Stewart平台及其正解问题
Stewart平台并联机构是近二十年来机器人与机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数控机床、纳米技术、天文望远镜等方面由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Stewart并联机构也有一些固有的缺点,比如说,位置正解比较困难,球铰制造比较复杂,种类变化比较少等问题。我们把传统的Stewart并联机构的几何构造原理加以推广,提出了广义Stewart平台的观念,具有比传统的Stewart并联机构更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目前国际上虽然也有对传统并联机构进行推广的例子,但是都是个别的机构,比如采用六个运动链,每个运动链都是由点到平面间的距离约束构成。他们不但提出了这种机构,而且还制作了实际的机械手,用于零件的装配。象我们这样从基本原理上系统的提出机构组成的新方法,并综合出大量的新机构,在国际上是属于首创。有关论文的审稿意见认为这是“对并联机器人设计及运动分析的主要贡献(major contribution)”。该种机构已经申请发明专利。
吴文俊 院士 万哲先 院士 李邦河 院士
2、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与分解
关于微分方程的解析解的求解,过去主要研究线性ODE的Liouville解与其Galois理论。我们试图系统研究费线性ODE的初等函数解。除方程求解本身外,这一工作由若干背景。首先在微分代数几何中,微分代数簇的参数化是一个基本问题,但目前还没有任何结果。我们的工作在一种简单的情形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有,我们试图用算法的观点对古典的微分方程的解析理论重新加以审视,希望得到由意义的算法。2004年主要发表了两个结果。一个是给出了一阶常系数ODE的有理解的多项式算法。 我们通过将一阶常系数ODE视为代数曲线,证明了ODE的有理解及其微分是代数曲线的正则参数化。由此可以得到ODE有理解的精确次数。由此可以保证,求得ODE的Laurant级数,最后再从这些级数中使用Pade逼近求得有理解。另一个工作是给出了常系数ODE的分解算法。
3、代数曲线的二次有理样条曲线逼近
对于隐式代数曲线,这一算法基于对曲线的整体拓扑性质的分析。算法主要步骤如下: (1) 曲线首先被分割成三角凸曲线段,它是二次曲线段的某种扩展。对于参数曲线,这一分割主要通过某些特殊点的计算得出;对于隐式代数曲线则通过整体拓扑结构的计算得出。 (2) 对于三角凸曲线段,通过肩点逼近法,可对其用二次曲线段给出高效逼近。 (3) 根据一定顺序,所得逼近曲线段被转化成具有C1连续性的二次有理B-样条曲线。此逼近算法具有明确的几何特性并同时保持了原曲线的奇点、凸性等。此外,由于算法的整体特性,采用条数很少的二次样条曲线,我们即可对原曲线给出高精度逼近。GMP2004会议在约150篇投稿中选了五篇论文在CAGD上发表,本论文被选为的五篇论文之一。 4、高维物体由单幅二维线画图的表示, 理解和几何重建
第一次提出由单幅二维线画图表示高维几何物体, 从射影几何的角度研究该表示的性质, 并建立了高维球面的单幅二维线画图表示。提出了由单幅二维线画图恢复高维线框体的6种高效的新技术: 局部化, 删边, 阻挡, 直线修正, 组合优化, 拼合。在经典的三维物体线画图理解方面, 我们的算法优越于目前文献中的所有其他方法: 适用范围最广, 速度最快, 假解最少。去年, 我们基本完成了由单幅二维线画图进行三维多面体的符号几何重建的工作, 包括求出各种不同个数的自由参数的存在条件, 和对每种情形的解空间参数化。今年, 我们又把该项工作推广到大于三维的多面体。 5、应用共形几何代数进行几何分解
一个几何定理的结论是由它的条件得出的。在相当广泛的情形下, 这种得出是通过一种代数的方式。如果一个条件不满足, 一般结论将不再正确。问题是结论离正确能差多远, 是否可以定量地描述这种偏差。这个问题涉及到把一个表示结论的代数表达式进行分解, 使得其中每个因子都有几何意义, 从而定量地描述几何偏差对条件(或者已知约束)的依赖关系, 称为几何分解。一旦实现这种分解, 则几何定理自然得到推广, 因此这是一种自动推广几何定理的方式。我们应用共形几何代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得到有效的方法, 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被认为是“highly significant research direction” (ISSAC’2004)。 6、超指数函数算法
提出了计算Linear Functional System的超指数函数解的第一个算法, 被国际同行认为是 “elegant and useful” (ISSAC’2004) 。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超指数函数积分的方法,比著名的微分Gosper方法快5倍。该算法已被即将出版的商用软件Maple 10实现。
7、近似多元多项式因式分解和最大公因子计算
这一方法是基于Ruppert矩阵的奇异值分解(SVD),从奇异值我们可以得到近似因子的个数。近似因子的确定可以通过奇异向量的运算,最小二乘法和最大公因子计算获得。近似多元多
项式最大公因子的计算主要依赖于构造多元多项式的Sylvester矩阵及其子矩阵。同样, 通过这些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近似最大公因子。无论是Ruppert矩阵还是Sylvester矩阵及其子矩阵, 他们都是稀疏结构矩阵,而且我们只对某些小的奇异值和奇异向量感兴趣,因此,我们设计了特殊的结构SVD,使得计算的效率较以往有较大的提高。该项工作获得了2004年度SIGSAM最佳学生论文奖。这是今年被ISSAC接收的大会文章中选出的唯一一篇最佳学生论文, 被认为是“a beautiful addition to the approximate factorization literature” 。
8、数学物理方程求解
提出了一个新的求解非线性波方程的机械化算法,用于获得很多微分方程的新的精确解,包括孤波解和双周期解。研究了(2+1)-维Eckhaus型色散长波方程的新的Backlund变换,获得了很多类型的孤波解,类孤波解,有理解等。获得了含有3次和5次非线性项的Schrodinger方程的新的光孤波解。提出了一种新的统一的广义(滞后、预期和完全)混沌同步格式,并且用于研究一些著名的混沌和超混沌动力系统之间的广义(滞后、预期和完全)同步。该格式也可以用于保密通信。该项工作获得2003年度关肇直青年研究奖。
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室
The Division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SS
韩阳 副研究员
2004年基础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内外学术交
流、科研项目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工作。本年度出版著作2部;发表杂志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8篇);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国际会议并作报告5次;参加国内会议并作报告5次。在研项目3项:973项目子课题1个;基金委面上项目1个。新批项目4项:973项目子课题1个;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子项目1个;基金委重点项目1个;基金委面上项目1个;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1项。在站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生4人;在读硕士生5人。有长期固定讨论班3个。 主要成果:
1、在代数图论方面:研究了辛图,计算了它的参数,并求出了它的自同构群。
2、在生物数学方面:生物学家已大量使用一维游动和三维游动描述DNA序列,并已知道单个的一维游动都不足以完全刻划DNA序列全体,而某类单个的三维游动可以。我们证明了某些二维游动已可刻划DNA序列全体,并且这样的二维游动在几何上一样(即在正交变换下等价)的恰有三种,比之三维游动,二维游动要简单明了得多。 3、在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方面:研究了FitzHugh-Nagumo方程的行波解的存在性,该方程是研究神经传导现象的数学模型。巧妙地使用了打靶
方法,证明了0-波前解和简单脉冲解对所有参数ε都存在,在这个公认的比较困难的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采用的技巧对所有研究此类方程的人是很有价值的!此外还得到了广义Burgers方程解的存在性及衰减律。关于非线性弹性力学的欧拉方程, 已有的结果需对方程加相当强的条件, 我们在很弱的条件下证明了解的存在性。此外,还解决了Kreck关于Poicare流形的一个问题。
4、在信息安全领域:在密钥管理的密钥共享理论方面:将IT意义下与可计算意义下SS的定义用可忽略函数建立统一的定义;构造一批线性多密钥共享体制,并将其用于MPC,首次将MPC用于SS;建立SS、随机算法和MPC之间的联系,通过图上的随机游动算法给一具体的例子,给出第一个有意义的统计SS模型。在群签名的算法分析方面,指出若干群签名算法的不安全性。
5、在代数表示方面:首次提出wild代数的秩的概念,依此将1995年Geiss提出的“Is tame open?”这一几何公开问题代数化,问题转化为研究wild代数的秩的一致上界的存在性。给出确定wild代数的秩的一致上界的非常有效的Galois覆盖标准,利用此标准给出wild局部代数、wild两点代数、wild根方零代数等所有众所周知的wild代数类的秩的一致上界。从而有力地支持了“Tame-Open 猜测”,并设计了wild代数数值标准的理论框架。
万哲先 院士 李邦河 院士
统计科学开放实验室
Laboratory of Statistic Science, ISS
副研究员 于丹
统计科学开放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8人(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3人),秘书一人,
在读研究生24名(其中博士生16名,硕士生8名),博士后1人。全年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 11篇),参加国际会议16人次及国内会议若干次。本年度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如下重要进展。 1、在生物信息学及生物卫生统计方面:提出了一种多维数据预处理方法和基因剪切信号的建模方法,二者均有助于提高基因预测进度;提出了一套识别DNA序列翻译起点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基于表达序列标签样本进行基因表达轮廓估计的方法;基于医学和单碱基多态性数据进行冠心病诊断的研究;获得了若干关于多项分布的极限定理,给出了最大单元概率的精确检验和大样本检验方法,并将这些检验方法应用于生物信息学的有关检验问题。
2、统计方法标准化方面:从2002年起我们开始对测量领域中的统计理论及方法进行研究,并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合作,以ISO 5725系列标准为基础,制定国标GB/T 6379系列标准《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主要围绕“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的统计分析及标准化研究”开展研究工作。该系列标准由六个部分组成,2003年已完成1,2两个标准的报批(已于2004-06-02发布,并将在2005-01-01实施),2004年底以前完成其余四个标准的报批。GB/T6379系列标准的制定将对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及实验室认证中起到重要的
作用,将进一步适应我国科研、工农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与国际合作的需要,有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工业统计研究方面:本年度完成了总装备部“十五”预研项目“小子样复杂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系统”的开发工作(与北航合作),2004.3通过总装备部验收,2005.1通过科工委鉴定。针对工程实际中普遍存在的非寿命试验数据下进行可靠性评估这一需求,开展了“非寿命试验数据下可靠性评估的模型、方法和理论”方向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科学院军工项目管理中心2005年度国防基金总经费30万元的资助。与“中航一集团可靠性工程技术管理中心”合作开展“航空产品关键重要部件工艺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研究”,该项目得到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基金总经费38万元的资助。另外,还与总装备部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合作承担了空军“某型号空-空弹定型试验方案设计”及航空606所“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可靠性评估项目”,获得总经费16万元的资助。
开设了半年期讨论班十余个。承担各类(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科学院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十余项。
突出科研成果、论文突出科研成果
共形几何代数和零括号代数
非光滑反馈控制设计
代数的表示型
向量优化与均衡理论的研究
发表论文(SCI、EI)
专著与文集
经各研究室推荐,所学术委员会评选出2004年度突出科研成果。
成果名称:共形几何代数和零括号代数 完成人:李洪波
[简介] 共形几何代数(CGA)和零括号代数(NBA)是基于高级几何不变量的代数表示和计算系统,是Clifford代数的一个新的分支, 主要内容包括表示和计算两部分:
(1)CGA为初等几何提供了统一和简洁的齐性代数框架。所谓初等几何, 即不具有微积分运算的几何, 包括欧氏几何、双曲(非欧)几何、球面几何、球几何、线几何、投影几何、仿射几何等。由于CGA与坐标的选取无关,处理几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内蕴性的, 因而可以直接进行几何解释。由于CGA对初等几何的表示是统一的,因而一个代数公式可以在各种几何中解释成不同的几何定理。
(2)CGA和NBA是一对耦合的高级协变量和不变量系统。NBA具有高效的展开、消元、化简和分解算法, 从而可以用来进行极其复杂的符号几何计算。NBA可以将实际的几何不变量表示成基本不变量的有理单项式形式, 因而是初等几何的最实用的不变量系统, 在几何数据处理和几何建模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势。 1. Hongbo Li, David Hestenes, Alyn Rock-
wood (2001). Generalized homogeneous coordinates for computational geometry. In: Geometric Computing with Clifford Algebra, G. Sommer (ed.), Springer Heidelberg, pp. 27-60.
2. Hongbo Li (2001). Hyperbolic conformal
geometry with Clifford algebra. 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40(1): 79-91.
成果名称:非光滑反馈控制设计量预测中的应用 完成人:洪奕光
[简介] 自1999年以来在非线性系统(非光滑)反馈设计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突出的工作。
(1)首先对一类重要的非线性系统进行了(非光滑)镇定和H∞控制及输入输出稳定性的研究并给出构造性的控制器设计。其工作的创新点主要在于揭示了此类系统镇定和H∞控制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新的角度给出一个既可以处理光滑反馈情况又可以处理非反馈情况的方法。此结果可应用于难以控制的欠驱动系统的反馈设计中[1]。
(2)进而研究了非光滑有限时间控制。这方面成果的创新性在于揭示了有限时间可镇定
3. Hongbo Li (2002). Automated geometry
theorem proving in the homogeneous model with Clifford bracket algebra. In: Applications of Geometric Algebra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 Dorst et al. (eds.), Birkhauser, Boston, pp. 69-78.
4. Hongbo Li, Yihong Wu (2003). 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 in Projective Geometry with Cayley and Bracket Algebras I. Incidence Geometry. J. of Symbolic Computation 36(5): 717-762.
5. Hongbo Li (2004). Symbolic Computation
in the Homogeneous Geometric Model with Clifford Algebra. In: Proc. ISSAC 2004, J. Gutierrez (ed.), ACM Press, pp. 221-228.
性与系统可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利用带扩张的齐次性理论和非光滑微分方程理论,对相当一般的非线性系统,给出一套连续但非光滑有限时间控制的设计方法。据此得到的控制设计不仅有快速性还有鲁棒性[2]。另外还对不同的具有最小相位的非线性系统给出了构造性的动态输出反馈的设计[3][4]。
(3)应用非光滑设计于机器人以及电力系统的控制中[5]。其中在获专利的行星探测球形机器人的控制中采用了非光滑设计。
(4)随后从带分数次幂的非光滑分岔控制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新的分岔现象: 喇叭型分岔。
1. Y. Hong, H∞ control, stabilization, and
input-output stability of nonlinear systems with homogeneous properties, Automatica, vol. 37, no 6, 819-829, 2001.
2. Y. Hong, Finite time stabilization and
stabilizability of a class of controllable systems, System and Control Letters, vol. 46, 231-236, 2002.
3. Y. Hong, J. Huang, Y. Xu, On an output
feedback finite time stabilization problem, 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46, 305-309, 2001.
4. P. Chen, H. Qin, D. Cheng, Y. Hong,
Stabilization of minimum phase nonlinear systems by dynamic output feedback, 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45, 2331-2335, 2000.
5. Y. Hong, J. Huang, Y. Xu, Finite time
control of robot manipulators, System and Control Letters, vol. 46, 243-253, 2002.
成果名称:代数的表示型 完成人:韩阳
[简介] 在“Ringel猜测”方面: 应用Galois覆盖理论,给出controlled wild的一个方便实用的覆盖标准,极大地支持了“Ringel猜测”;引入controlling index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引入连同前述的覆盖标准使困扰表示论诸多专家十几年之久的“Crawley-Boevey猜测”有了较大的突破, 即有这样的结论 (Nagase): 若对某代数类wild 表明具有限controlling index 的controlled wild,则“Crawley-Boevey猜测”成立。从而极大地支持了“Crawley-Boevey猜测”。
在“Simson问题”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根方零代数的野性,给出“Simson问题”的否定回答。
在“Tame-Open 猜测”方面:首次提出wild代数的秩的概念,据此非常巧妙地将“Tame-Open 猜测”这一几何问题代数化,问题转化为研究wild代数的秩的一致上界的存在性;给出确定wild代数的秩的一致上界的非常有效的Galois覆盖标准,利用此标准给出wild局部代数、wild两点代数、wild根方零代数等所有众所周知的wild代数类的秩的一致上界,从而极大地支持了“Tame-Open 猜测”。
在两点代数的分类方面:应用覆盖和退化理论,彻底解决了始于二十多年前的两点代数的分类问题。
1. Y. Han, Is tame open?, Journal of Algebra,
2004, In press.
2. Y. Han, Wild two-point algebras, Journal of
Algebra, 247 (2002), 57-77.
3. Y. Han, Controlled wild algebras,
Proceedings of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83 (2001), 279-298.
4. Y. Han, Wild radical square zero algebra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45(2002), 29- 33.
5. T. Bruestle, Y. Han, Two-point algebras
without loops, Communication in Algebra, 29(2001), 4683-4692.
成果名称:向量优化与均衡理论的研究 完成人:陈光亚、汪寿阳
[简介] (1)为向量优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
我们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变动偏序结构下的向量变分不等式模型,并证明其解的存在性,研究了解的稳定性及解集拓扑性质。利用向量变分不等式界定变动序结构下多目标优化问题新的Pareto解的概念,从而建立一套研究变动序结构下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的非线性方法,克服了Charnes和Yu在研究这类问题上遇到的根本性困难,使多年停止不前的变动序结构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重新有了活力。向量变分不等式问题的研究已超出了多目标优化的领域,它在网络均衡、经济均衡、多值博弈以及其它非线性分析领域中找到了更多的应用,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发展一些数学工具为研究集值优化问题和多值博弈问题提供了基础。
我们在国际上第一个得到了集合值函数的极大极小定理,解决了Ferro提出的一个公开问题。我们对向量值函数建立了统一的广义变分原理,将国际上存在的三种不同形式的广义变分原理作为特殊形式;我们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集合值函数的广义变分原理及建立了Cristi-Kirk不动点定理、Flower Petal定理、Drop定理的向量和集值形式并证明了它们分别与我们提出的广义变分原理的等价性;我们在国际上第一个给出了集值映射的择一性定理,并应用它去研究最优性条件,对偶理论等问题,得到了一批深刻的结果。这些工作为集值优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
的工具。
(3)我们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向量网络均衡问题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向量均衡原则,从而推广和改进了国际上应用了几十年的Wardrop均衡原则;得到了向量均衡解的存在性定理;建立了向量网络均衡问题与向量变分不等式的等价性。这些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及许多引用。
代表性相关论文目录(不超过五篇)
1. Chen GY, Yang XQ, Characterizations of
variable domination structures via nonlinear scalarization, JOURNAL OF OPTIMIZA- TION THEORY AND APPLICA TIONS, 112 (1): 97-110, JAN, 2002.
2. Yu M, Wang SY, Fu WT, et al., On the
existence and connectedness of solution sets of vector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MATHEMA- TICAL METHODS OF OPERATIONS RE- SEARCH, 54 (2): 201-215, 2001. (Wang为通讯作者)
3. Chen GY, Huang, XX; Hou, SH, General
Ekeland's variational principle for setvalu- ed mappings, JOURNAL OF OPTIMIZA- 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06 (1): 151-164, JUL, 2000.
4. Chen GY, Goh CJ, Yang XQ, The gap
function of a convex multicriteria optimiza- tion problem,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11 (1): 142- 151, NOV, 16, 1998.
5. Li ZF, Wang SY, Connectedness of super
efficient sets in vector optimization of set- valued maps, MATHEMATICAL ME- THOD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48 (2): 207-217, 1998. (Wang为通讯作者)
1. Chang A, Tian F, Yu AM, On the index of
bicyclic graphs with perfect matchings, Discrete Mathematics, 283, 51-59, 2004. (SCI) 2. Chen Dongyan, Hong Yiguang, K. S. Trivedi,
Optimal Estimation of Training Interval for Channel Equalization, 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3(5): 1844-1853, 2004. (SCI)
3. Chen Han-Fu, Pathwise Convergence of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s for Ham- merstein Systems, 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49(10): 1641-1649, 2004. (SCI) 4. Chen Han-Fu, Fang Hai-Tao, Output Tracking
for Nonlinear Stochastic Systems by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49(4): 583-588, 2004. (SCI)
5. Chen S. H., Hu J., Wang C. P. and Lü
J.,Adaptive synchronization of uncertain Ro- ssler hyperchaotic system based on para- meter identification, Physics Letters A, 321(1): 50-55, 2004. (SCI)
6. Chen Wende and Torleiv Kl?ve, On the
Second Greedy Weight for Linear Codes of Dimension at Least 4,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50(2): 354-356, 2004. (SCI)
7. Chen Xuefeng and Wang Dingkang, The
Projection of Quasi Variety and Its Application on Geometric Theorem Proving and Formula Deduction. In: Automated Deduction in Geometry, F. Winkler (ed.),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1-30, 2004. (SCI)
8. Cheng D., Stabilization of Planar Switched
Systems, Systems & Control Letter, 51(2): 79-88,2004.(SCI)
9. Cheng D., Dong Y., Semi-tensor Product of
Matrices and Its Some Applications to Physic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Analysis, 10(4): 565-588, 2003. (SCI) (补报2003年)
10. Cheng D., Hu X., Wang Y., Non-regular
Feedback Linearization of Nonlinear Systems via a Normal Form Algorithm, Automatica, 40(3): 439-447, 2004. (SCI)
11. Cheng D., Ma J., Lu Q., Mei S., Quadratic
Form of Stable Sub-manifold for Power Systems, Int. J. of Robust Nonlinear Control, 14: 773-788,2004. (SCI)
12. Cheng D., Xi Z. R., and Feng G., Stabilization
of General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 via Center Manifold and Approximation Tech- niques, J. of Dynamical and Control Systems, 10(3): 315-327,2004. (SCI)
13. Corless R. M., Watt S.M. and Zhi Lihong, QR
Factoring to Compute the GCD of Univariate Approximate Polynomial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52, 12, 2004. (SCI) 14. Deng Yingpu, A note on difference sets in
dihedral groups, Archiv der Mathematik, 82, 4-7, 2004. (SCI)
15. Dong J., Du H.S., Wang S.Y., Chen K., Deng
X.T., A framework of Web-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for portfolio selection with OLAP and PVM,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7 (3), 367-376, 2004. (SCI)
16. Dong Y., Cheng D., Qin H., Feedback
Stabilization via Designed Planar Centre Manifold, Int. J. Robust Nonlinear Control, 14: 1-14,2004. (SCI)
17. Fang H. T., Cao X. R., Potential-based Online
Policy Iteration Algorithms for 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ol, 49(4): 493-505, 2004.(Regular paper) (SCI)
18. Feng R., Gao X.S., Rational General Solutions
of Algebraic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Proc. ISSAC2004, 155-162, ACM Press, New York, 2004. (EI)
19. Feng Shaoji, On Karatsuba Conjecture and the
Lindel?f Hypothesis, Acta Arithmetica, 114(3): 295-300, 2004. (SCI)
20. Gao S., Erich Kaltofen, John P. May, Yang
Zhengfeng, and Zhi Lihong, Approximate factorization of multivariate polynomials via differential equations, Proc. ISSAC 2004, 167-174, ACM Press. (EI)
21. Gao X.-S., Hoffmann C.M. and Yang W.,
Solving spatial basic geometric constraint configurations with locus intersection, Com- puter-Aided Design, 36(2), 111-122, 2004. (SCI, EI)
22. Gao X.-S., Li M., Rational Quadratic
Approximation to Real Algebraic Curves,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21, 805- 828, 2004. (SCI)
23. Gao X.S., Lin Q., MMP/Geometer - A
Software Package for Automated Geometry Reasoning, Automated Deduction in Geometry, 44-66, LNCS, Springer, Berlin, 2004. (SCI) 24. Gao X.S., Zhang M., Decomposition of
Differential Polynomials, Proc. ISSAC2004, 175-182, ACM Press, New York, 2004. (EI) 25. Geddes K., Le H. and Li Z., Differential
Rational Normal Forms and a Reduction Algorithm for Hyperexponential Functions, Proc. ISSAC 2004, 183-190, ACM Press. (EI) 26. Guo Bao-Zhu, Liang Xi-Yin, Differentiability
of the C0-semigroup and Failure of Riesz Basis for a Mono-tubular Heat Exchanger Equation with Output Feedback: A Case Study, Semigroup Forum, Vol.69, 462-471, 2004. (SCI)
27. Guo Bao-Zhu, Qiong Zhang, On Harmonic
Disturbance Rejection of an Undamped Euler- bernoulli Beam with Rigid Tip Body, ESAIM: Control, Optimisation and Calculus of Variations, 10: 615-623, 2004. (SCI)
28. Guo Bao-Zhu, Xie Yu, A Sufficient Condition
on Riesz Basis with Parentheses of Non-self- adjoint Operator and Application to a Serially Connected String System Under Joint Feed- backs, SIAM J. Control Optim., Vol.43, No.4, 1234-1252, 2004. (SCI)
29. Guo Bao-Zhu, Xie Yu, Basis Property and
Stabilization of a Translating Tensioned Beam Through a Pointwise Control Force, Interna- tional Journal Computer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47: 1397-1409,2004. (SCI) 30. Guo Bao-Zhu, Xie Yu and Hou Xue-Zhang,
On Spectrum of a General Petrovsky Type Equation and Riesz Basis of N-Connected Beams with Linear Feedback at Joints, Journal of Dynamical and Control Systems, 10(2): 187-211,2004. (SCI)
31. Guo B. Z., Xu G. Q., Riesz Bases and Exact
Controllability of C0-Groups with One Dimensional Input Operators, 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52: 221-232, 2004. (SCI) 32. Hallin M., Lu Zudi, Lanh T. Tran,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for spatial processes: the L1 theory,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88, 61-75, 2004. (SCI)
33. Hallin M., Lu Zudi, Lanh T. Tran, Local
Linear Spatial Regression, Annals of Statistics, Vol. 32, No. 6, 2004. (SCI)
34. H. Huang, Z. Li and N. Yan,New error estimat
es of Adini's elements for Poisson's equation,A
pplied Numeri-cal Mathematics, Vol. 50, 49-74, 2004. (SCI)
35. Labahn G., Li Z., Hyperexponential Solutions
of Finite-rank ideals in Orthogonal Ore Rings, Proc. ISSAC 2004, 213-220, ACM Press. (EI) 36. Li Hongbo, Algebraic Representation, Elimi-
nation and Expansion in Automated Geometric Theorem Proving, In: Automated Deduction in Geometry, F. Winkler (ed.),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06-123. (SCI)
37. Li Hongbo, Symbolic Computation in the
Homogeneous Geometric Model with Clifford Algebra, In: Proc. ISSAC 2004, J. Gutierrez (ed.), ACM Press, 221-228, 2004. (EI) 38. Liu HQ, Lu M, Tian F, Neighborhood unions
and cyclability of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40 (1-3), 91-101, 2004. (SCI) 39. Liu Huiqing, Lu Mei, Tian Feng, On the
laplacian spectral radius of a graph,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376, 135-141, 2004. (SCI)
40. Liu Huiqing, Lu Mei , Tian Feng, On the
spectral radius of graphs with cut edges,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389, 139-145, 2004. (SCI)
41. Liu W., Ma H., Tang T., Yan N.,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es for discontinuous Galerkintimestepping method fo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governed by parabolic equations,SIAM Numer. Anal., Vol. 42, No. 3, 1032-1061, 004. (SCI) 42. Liu Yun-Gang, Zhang Ji-Feng, Minimal-order
Observer and Output-feedback Stabilization Control Design of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 tems, Science in China, Ser. F, 47(4): 527- 544,2004.(SCI)
43. Liu Yun-Gang, Zhang Ji-Feng, Reduced-order
Observer-based Control Design for Nonlinear Stochastic Systems, Systems & Control Letters,
21
52: 123-135,2004. (SCI)
44. Lu J. A., Wu X. Q., Han X. P. and Lü J. H.,
Adaptive feedback synchronization of a unified chaotic system, Physics Letters A, Vol.329, 327-333, 2004. (SCI)
45. Lu J. A., Wu X. Q., Lü J. and Kang L. S., A
new Discrete Chaotic System with Rational Fraction and its Dynamical Behaviors,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22(2): 311-319, 2004. (SCI)
46. Lu M, Liu HQ, Tian F, The connectivity index,
Match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and in Computer Chemistry, 51, 149-154, 2004. (SCI)
47. Lu P., Liu Mulan, Ulrich Oberst, Linear
Recurring Arrays, Linear Systems and Mul- tidimensional Cyclic Codes over Quasi- Frobenius Rings, Acta Applicandae Mathema- ticae, 80, 175-198, 2004. (SCI)
48. Lu Zudi, Xing Chen, Spatial kernel regression
estimation: weak consistency, Statistics & Probability Letters, Vol. 68, No. 2, 125-136, 2004. (SCI)
49. Luo Yuan, Chen Wende, and A. J. Han Vinck,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hain Good Weight Hierarchies with High Dimension, SIAM J. Discrete MATH., 17(2): 196-209,2004. (SCI) 50. Lü J., Chen G. and Cheng D. Z., A New
Chaotic System and Beyond: the Generalized Lorenz-like System, Int. J.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14(5): 1507-1537, 2004. (Tutorial paper) (SCI)
51. Lü J., Chen G., Yu X. H., Leung H., Design
and Analysis of Multiscroll Chaotic Attractors from Saturated Function Series, IEEE Trans- 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REGULAR PAPERS 51 (12): 2476-2490, 2004. (SCI) 52. Lü J., Chen G., Yu X. H., Zhang S. C.,
Dynamical behaviors of a unified chaotic system,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Series B-Applications & Algorithms 115-124 Suppl. SI, 2003. (SCI) (补报2003年)
53. Lü J., Han F. L., Yu X. H. and Chen G.,
Generating 3-D Multi-scroll Chaotic Attractors: A Hysteresis Series Switching Method, Auto- matica, 40(10): 1677-1687,2004. (Regular paper) (SCI)
54. Lü J., Leung H. and Chen G.,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s: Modelling, Synchro- nization and Control,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Series B, 11a: 70-77, 2004. (SCI)
55. Lü J., Yu X. H. and Chen G., Chaos Syn-
chronization of General Complex Dyna- mical Networks, Physica A, 334(1-2): 281- 302,2004. (SCI)
56. Lü J., Yu X. H., Chen G. and Cheng D.,
Characterizing the Synchronizability of Small- world Dynamical Networks, IEEE Transa- 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Part I, 51(4): 787-796,2004.(Regular paper) (SCI)
57. Lv Zhuosheng, Zhang Hongqing, Applications
of a further extended tanh method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159, 401–406, 2004. (SCI)
58. Lv Zhuosheng, Zhang Hongqing, New app-
lications of a further extended tanh method,. Physics Letters A, 324, 293–298, 2004. (SCI) 59. Mishra S. K., Giorgi G., Wang S. Y., Duality
in Vector Optimization in Banach Spaces with Generalized Convexity,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29, 415-424, 2004. (SCI) 60. Mishra S.K., Wang S.Y., Lai K.K., Complex
minimax programming under generalized convexity,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22
Applied Mathematics, 167, 1, 59-71, 2004. (SCI)
61. Mishra S. K., Wang S. Y., Lai K. K., Optima-
lity and Duality in Nondifferen- tiable and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under Genera- lized d-Invexity,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 zation, 29, 425-438, 2004. (SCI)
62. Mishra S. K., Wang S. Y., Lai K. K., Semis-
trictly preinvex fuzzy mapp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Mathema- tics, Vol. 81, No. 11, 1319-1328, 2004. (SCI)
63. Ruan G.Z., Wang S.Y., Yamamoto Y., Zhu
S.S., Optimality Conditions and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a Linear Multi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 with Dominated Objective Functions,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 lications, Vol. 123, No. 2, 409-429, 2004. (SCI)
64. Shi Jian, Sieve likelihood ratio inference on
general parameter space. (with X. Shen) To appear on Science in China, 2004. (SCI) 65. Shi Jian, He X. and Ng K.W., Marginal versus
joint Box-Cox transformation with appli- cations to percentile curve construction for IgG subclasses and blood pressures, Statistics in Medicine, 22, 397-408, 2003. (SCI) (补报2003年)
66. Shi Jian, Zhang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linear
directions in multivariate adaptive spline models, JASA. 98, 369-376, 2003. (SCI) (补报2003年)
67. Suganuma S., Huynh V.-N., Nakamori Y. and
Wang S.Y., A fuzzy set based approach to generalized Landscape theory of aggregation, Journal of New Generation Computing, 23(1), 255-263, 2004. (SCI)
68. Tao Yuegang, Chen Wende, Cycle Time
Assignment of Min-max Systems, Int. J.
Control, 76(18): 1790-1799, 2003. (SCI) (补报2003年)
69. Tian F., A short proof of Fan's theorem, Dis-
crete Mathematics, 286 (3), 285-286, 2004. (SCI)
70. TIAN Maozai, LI Guo-ying, A quasi-residuals
method in sliced inverse regression, Stat. & Prob. Letters, 66 (2) 205-212, 2004. (SCI) 71. Wan A.T.K., Zhou Guohua, On estimating the
losses of improved estimators, J. Statist. Plann. Inference, 119(1), 17-22, 2004. (SCI) 72. Wang H. C., Chen G. R., Lü J. H., Complex
Dynamical Behaviors of Daily Data Series in Stock Exchange, Physics Letters A 333 (3-4): 246-255, 2004. (SCI)
73. Wang J. and Gao X.-S.,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Partial Differential Parametric Sys- tem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36(1), 105-116, 2004. (SCI)
74. Wang Jinghua, Wen Hairui, Zhou Tie, On
large time step godunov scheme for hyperbolic conservation laws*, Comm. Math., 2, 3, 477- 495, 2004. (SCI)
75. Wang Q., Feng D., Cheng D., Parameters
Identification Problems for Hopfield-type Neural Network Equations, Applied Mathema- tics and Computation, 152: 535-550,2004. (SCI)
76. Wang Y., Cheng D., Liu Y., Li C., Adaptive
H∞ Excitation Control of Multimachine Power Systems via the Hamiltonian Function Method, Int. J. Control, 77(4): 336-350,2004. (SCI) 77. XIE Fu-Ding et al,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the New Type Solutions of Whitham Broer Kaup Equation in Shallow Water, Commun. Theor. Phys., 41, 179–182, 2004. (SCI) 78. XIE Fu-Ding et al,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Algebra in Solving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
23
tions, Commun, Theor. Phys., 41, 353–356, 2004. (SCI)
79. Xie Fuding et al, Exact travelling wave solu-
tions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19, 1113–1117, 2004. (SCI)
80. XIE Fu-Ding et al, LIU Feng, Conservation
Laws of K(m, n) and mK(m, n) Equations, Commun. Theor. Phys., 42, 661–663, 2004. (SCI)
81. Xie L-L, Lennart Ljung, Variance Expressions
for Spectra Estimated Using Auto-regression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18: 247-256, 2004. (SCI)
82. Xie L-L, P. R. Kumar, A Network Information
Theory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caling Laws and Optimal Operation,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50(5): 748-767,2004. (SCI)
83. Xu Chengzhong, Feng Dexing, Robust Integral
Stabilization of Regular Linear Systems, Science in China, Ser. F, 47(5): 545-554, 2004. (SCI)
84. XUE Hongqi, LAM KF, LI Guo-ying, Siev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 for semi- parametric regression models with current status data, J. Amer. Stat. Assoc., 99(466), 346-356, 2004. (SCI)
85. Yan Zhenya, An improved algebra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onlinear wave equations,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21, 1013, 2004. (SCI)
86. Yan Zhenya, Elliptic Function Solutions of
(2+1)-dimensional Long Wave- Short Wave Resonance Interaction Equation via a sinh- Gordon Expansion Method, Z. Naturforsch A, 59, 23, 2004. (SCI)
87. Yan Zhenya, New doubly periodic solutions of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s via Weierstrass elliptic function expansion algorithm, Com- mun.Theor. Phys., 42, 645, 2004. ( SCI ) 88. Yan Zhenya, Optical solitary wave solutions to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 with cubic- quintic nonlinearity in non-Kerr media, J. Phys. Soc. Jpn., 73, 2397, 2004. (SCI)
89. Yan Zhenya, Study on New Doubly-periodic
Solutions of two Coupled Nonlinear Wave Equations in Complex and Real Fields, Z. Na- turforsch A, 59, 29, 2004. (SCI)
90. Yan Zhenya, The investigation for (2+1)-
dimensional Eckhaus-type extension of the dispersive long wave equation, J. Phys. A: Math. Gen., 37, 841, 2004. (SCI)
91. Yan Zhenya, The new constructive algorithm
and symbolic computation applied to exact so- lutions of nonlinear wave equations, Phys. Lett. A, 331, 193, 2004. (SCI)
92. Yang X.G. et al, Optimal cyclic multi-hoist
scheduling: a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 approach, Operations Research, Vol. 52, No. 6, 965–976, 2004. (SCI)
93. Yang Xiaoguang, Zhang J., Complexity of
reducing the delay between two nodes by strategies,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English Series, Vol. 20. NO.4, 589-596, 2004. (SCI)
94. Yu AM, Lu M, Tian F., On the spectral radius
of graphs,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387, 41-49, 2004. (SCI)
95. Yu AM, Tian F., On the Spectral Radius of
Bicyclic Graphs, Match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and in Computer Chemistry, 52, 91-101, 2004. (SCI)
96. Yu AM, Tian F., On the spectral radius of
unicyclic graphs, Match Communications in
24
Mathematical and in Computer Chemistry, 51, 97-109, 2004. (SCI)
97. Yu KM, Lu ZD, Local linear additive quantile
regress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 31 (3), 333-346, 2004. (SCI)
98. Zhang Jian, Fan J., Sieve empirical likelihood
ratio tests for nonparametric function, Ann, Statist., 32,1858-1907, 2004. (SCI)
99. Zhang J.Z., Liu G.S., Wang S.Y., A Globally
Convergent Approximately Active Search Algorithm for Solving Mathematical Programs with Linear Complementarity Constraints, Numerische Mathematik, Vol. 98, No.3, 539-558, 2004. (SCI)
100. Zhang J.Z., Yang X.G., Cai M.C., A Network
Improvement Problem under Different Norms, 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27, 305-319, 2004. (SCI)
101. Zhang J.Z., Yang X.G., Cai M.C., Inapp-
roximability and a polynomially solvable special case of a network improvement pro- blem,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 search, 155, 251-257, 2004. (SCI)
102. Zhang L. J., Cheng D., Liu J. B., Stabilization
of Switched Linear Systems, Asian J. Control, 5(4): 476-483,2003. (SCI) (补报2003年) 103. Zhang Q., Guo B. Z., Stabilization of an
Elastic Plate with Viscoelastic Boundary Conditions,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22(3): 669-690,2004. (SCI) 104. Zhang S.M., Wang S.Y., Deng X.T., Portfolio
selection theory with different interest rates for borrowing and lending,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28(1), 67-95, 2004. (SCI) 105. Zhao Q.H., Wang S.Y., Lai K.K., Xia G.P.,
Model and algorithm of an inventory problem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46(2),
389-397, 2004. (SCI)
106. Zheng Z. H., J Lü., Chen G., Zhou T. S. and
Zhang S. C., Generating Two Simultaneously Chaotic Attractors with a Switching Piece- wise-linear Controller,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20(2): 277-288, 2004. (SCI)
107. Zhi Lihong, M. Noda, H. Kai and W. Wu:
Hybrid Method for Computing the Nearest Singular Polynomials, Japan J of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1, No. 2,163-180, June 2004. (SCI)
108. Zhou Guohua, Zhao Hongyu: The estimation
of sibling genetic risk parameters revisited, Genet. Epidemiol., 26(4), 286-293, 2004. (SCI)
109. Zhou Guohua, Zhao Hongyu: The impacts of
errors in individual genotyping and DNA pooling on association studies. Genet. Epidemiol., 26(1), 1-10, 2004. (SCI)
110. Zhu S.S., Li D., Wang S.Y., Risk control over
bankruptcy in dynamic portfolio selection: a generalized mean-variance formul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49(3), 447-457, 2004. (SCI)
111. 车宏安, 顾基发, 无标度网络及其系统科学
意义,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Vol.24, No.4, 11-16, 2004. (EI)
112. 胡承毅, 徐山鹰, 杨晓光, 区间算法简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No. 4, 59-62, 2003. (EI) (补报2003年)
113. 文凤华, 马超群, 陈牡妙, 兰秋军, 杨晓光,
一致性风险价值及其算法与实证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Vol.24, No. 10, 15-21, 2004. (EI)
114. 肖亮亮, 刘木兰, 线性多密钥共享体制, 中
国科学E辑, 第34卷, 第10期, 1148-1158, 2004. (SCI)
25
有限典型群子空间轨道生成的格(
第二版
)
万哲先,霍元极
科学出版社,2004.1.
代数导引 万哲先
科学出版社,2004.8.
Mngineering
Edited by Guangya Chen Global-Link Publisher
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decision sciences vol.4
Advances in Risk Management
Edited by Shouyang Wang and Xiaoguang Yang Global-Link Publisher
A.M. Cohen, X.S. Gao, N. Takayama (eds)
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
主编:程代展,王行愚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Symbolic Computation in Algebra and Geome- try, special issue in J. of Symbolic Computa- tion, Vol 38(4), 2004.
26
学术会议、邀请报告部分学术会议
第六届数学机械化国际研讨会 几何不变量及其工程应用国际研讨会 “系统、控制与复杂性科学”香山科学会议
第四届国际综合集成与复杂系统研讨会 第三届最优化与控制及应用国际会议
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
中日先进鲁棒与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应用研讨会
第二届中国-瑞典控制会议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第二届投标与拍卖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知识与系统科学国际研讨会
邀请报告
27
第六届数学机械化国际研讨会 上海,2004年5月19-21日
本届会议由复旦大学承办, 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我院吴文俊,等三十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本届研讨会的文集将由Springer出版社明年 LNC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系列中。这是由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发起的国际会议第一次在Springer出版文集, 其中的文章都将被SCI检索。这表明, 数学机械化国际研讨会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已经提高到新的高度。
几何不变量及其工程应用国际研讨会 西安,2004年5月24-28日
2004年5月19-21日, 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在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举办了第六届国际数学机械化研讨会 ( The 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 简称 IWMM04)。会议的主题是代数和微分方程中的构造性和不变性方法。数学机械化研讨会由吴文俊先生于1992年发起, 至今已举办8届, 其中第一届和本届为国际范围的研讨会。会议吸引了海内外在构造性代数几何, 微分代数, 不变量理论, 微分方程等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80人参加, 其中外宾10人。会议期间共有33场学术报告, 其中13场为特邀报告。主要的特邀报告人包括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院士, 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永川教授, 北京市特聘教授吴可, 大连理工大学张鸿庆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外特聘教授王东明,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Olver教授, 美国MIT的Havel博士,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White教授, 意大利波隆亚大学Brini教授, 加拿大西安达略大学Reid教授, 德国基尔大学Sommer教授等。
28
2004年5月24-28日, 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在西安市西安宾馆举办了几何不变量及其工程应用国际研讨会(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metric Invariance and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简
称
(GIAE)。本届研讨会被纳入国际数学机械化研讨会系列(IWMM), 但有较大的独立性。几何不变量方法不仅是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重要方法, 而且在高科技领域如计算机图形学,辅助设计,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有重要的应用。
会议吸引了海内外在几何代数, 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图形学, 几何建模等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100人参加, 其中外宾16人。会议期间共有32场学术报告, 其中9场为特邀报告。我院高小山, 李洪波等十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主要的特邀报告人包括中科院系统科学所所长高小山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张景中, 香港科技大学Long Quan教授(IEEE PAMI副主编),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Olver教授,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White教授, 德国模式识别协会副主席Sommer
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J. Lasenby博士,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副主任A. Lasenby教授,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教授, SIGGRAPH2003大会主席Rockwood教授等。
人类在迈向21世纪时,系统问题,特别是复杂系统及相应的复杂性科学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一方面,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中大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属于复杂系统问题,在传统的以线性和还原论思想为主导的科学理论框架中难以解决;另一方面,在环境、资源、经济、人口、健康、灾害、甚至和平与安全等困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上,必须依靠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来从整体上寻找解决方案,这类问题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问题。
会议就复杂系统与控制、社会经济与环境复杂系统、网络中的复杂性科学问题以及生命科学与复杂性这四个中心议题进行了讨论,其覆盖面十分广,讨论非常热烈。会议大力促进了专家之间、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和启发,增强了大家对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决心,引起了与会
本届会议由西安科技大学承办, 并得到他们的资助。研讨会的文集将由国际最著名的Springer学术出版社明年出版在 LNC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系列中。
专家的强烈共鸣。
香山科学会议由科技部发起,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资助与支持。基础研究的科学前沿问题与我国重大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均可作为会议主题。会议侧重于:探讨科学前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讨论最新突破性进展、交流新的学术思想和新方法、分析新学科的生长点以及交叉学科的新问题。香山科学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以评述报告、专题发言和深入的自由讨论为基本方式。
“系统、控制与复杂性科学”香山科学会议 北京,2004年5月25-27日
2004年5月25日-27日,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在北京香山饭店成功组织了以“系统、控制与复杂性科学”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27次学术讨论会。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郭雷院士、自动化研究所戴汝为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翰馥院士,以及北京大学黄琳院士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控制、经济管理、物理、计算机、生物、中医、化工过程、军事、航天、火灾、城市规划等不同学科领域的40位专家,其中包括11位院士。
29
第四届国际综合集成与复杂系统研讨会 北京,2004年7月22-23日
Network及时报道了本次研讨会,而MCS'2004网站也上载了所有大会报告和录音资料。 本次研讨会得到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所长基金和NSFC重大项目的资助
第三届最优化与控制及应用国际会议 重庆,2004年7月25-31日
由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重庆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等联会主办的第三届最优化与控制及应用国际会议于2004年7月25-31日在重庆和成都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主要就广义凸性、全局优化、多目
第四届国际综合集成与复杂系统研讨会(The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eta- synthesis and Complex System)于2004年7月22-23日在北京中科院系统科学所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有来自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学者五十余名,包括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知识科学学院院长中森义辉教授、校长助理吉田武稔教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著名复杂性研究论坛Complexity Digest主编G. Mayer教授、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赵修立教授、日本甲南大学岳五一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石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浣尘教授等等,会议主席是顾基发研究员,共有10个大会报告,涵盖复杂系统建模、复杂网络、系统方法论、数据挖掘、综合集成,知识科学和决策科学等学科或主题。研讨会还安排了1个下午的成果展示活动,参与人员踊跃,尤其是由军事科学研究院军事运筹与分析研究所总工江敬灼研究员率领9人前来参观咨询使得展示活动气氛达到高潮。会议期间Mayer教授采访了顾基发研究员、王浣尘教授和唐锡晋博士,并通过Complexity Digest的Virtual Conference
30
标优化、非线性规划、半定规划、半无限规划、结构优化、金融优化、变分不等式、非线性方程组、最优控制、最优化与控制在工程中的应用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本次会议到会代表110人,其中海外专家学者66人,他们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加拿大、印度、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包括意大利匹萨大学教授、G. Stampacchia国际数学学院院长F.Giannessi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严加安院士;美国北卡罗州立大学教授、Fuzzy Optimiz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主编方树成博士;日本京都大学教授、Pacific Journal of Optimization主编Masao Fukushima 博士;香港理工大学首席教授、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主编K.L. Teo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Operations Research领域主编、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姚大卫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副主编叶荫宇博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Mathematical
Programming副主编Danny Ralph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副主编张树中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副主编李端博士;澳大利亚Ballarat 大学教授、Optimization副主编Alex Rubinov 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副主编张建中博士;香港理工大学教授、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副主编祁力群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副主编孙杰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大学教授、J. Austral. Math. Soc. Ser. A 副主编V.Jeyakumar等。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汪寿阳研究员和日本京都大学M. Fukushima教授担任本次大会技术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主席,陈翰馥院士和陈光亚研究员担任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
在本次会议上宣读的部分优秀论文将由汪寿阳研究员与日本京都大学Masao Fukushima教授作为客座主编以“Nonlinear Programming with Applications to Engineering”专刊形式发表在刊物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上;此外,部分优秀论文将由系统科学研究所陈光亚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侯瑞鸿教授和重庆师范大学杨新民教授编辑,由美国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一本论文集。
此次重要系列国际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复杂系统”国际团队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经费支持。
由挂靠在我院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的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23届中国控制会议于2004年8月11日至13日在美丽的江南水乡无锡市顺利举行。
我院陈翰馥院士担任本次大会总主席,程代展研究员、张纪峰研究员分别与上海的席裕庚教授、顾幸生教授共同担任会议程序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主席。
大会特别邀请了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大会报告,他们分别是美国MIT的Dimitri P. Bertsekas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日本东京大学的Yoichi Hori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王行愚校长、美国Illinois大学的Mark W. Spong教授(IEEE Fellow, IEEE/CSS主席)、美国Texas大学的Frank L. Lewis教授(IEEE Fellow)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吕勇哉教授(IEEE Fellow)。 报告内容涉及控制理论及其在行走机器人、电动汽车、金融市场等领域的应用,反映了这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要成果,展示了中国控制会议正在努力向有影响的国际会议的方向迈进。
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434篇,是中国控制会议自1979年首届会议以来的25
年间收到投稿论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 无锡,2004年8月11-13日
31
文最多的一次。经过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录用论文346篇,会议论文集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将被Inspec收录。会议注册人数达到356人,是中国控制会议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来自国外,包括美国、日本、苏丹、韩国、新加坡、利比亚的注册代表22人,香港地区代表5人(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David Hill教授),两者合计占代表总数的7.6%. 国内控制界的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陈翰馥、冯纯伯、黄琳、吴宏鑫齐聚会场。无锡市委书记王荣、江南大学党委书记简大均出席了开幕式。
这次会议首次安排了张贴论文. 根据会议时间安排和会场情况,安排了208篇口头报告,81篇张贴论文和一个研讨会(Round table discussion)。口头报告分40个专题小组,包括7个邀请组报告,其中4个为English session. 本次会议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控制会议严谨求实的传统,坚持以学术交流为会议的中心任务,绝大部分录取的论文都有作者到会认真宣读和张贴交流,有161篇论文进行了口头报告.
作为中国控制会议重要组成部分的“关肇直奖”今年已是第十届,十年来“关肇直奖”以其严格的评奖、高水平的获奖论文及获奖者出色的后续工作而在控制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本届“关肇直奖”共有7篇论文请奖。经过专家通讯评审、入围评选、会议宣读和“关肇直奖”评奖委员会投票评选,山东大学刘允刚博士等的论文“Practical output-feedback risk-sensitive control for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 with stable zero-dynamics” 获本届关肇直奖。
当年关肇直先生为推动控制理论和应用在中国的发展,联合控制界知名人士提议于1979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控制理论与应用学术年会(中国控制会议的前身),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自1980年以来一直挂靠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专业委员会在几代室主任关肇直先生、陈翰馥院士、秦化淑研究员、郭雷院士等的
32
领导下一直努力推动中国控制会议的发展,已连续举办了22届。如今新一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与支持下继续加强中国控制会议对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并积极致力于中国控制会议的国际化,使中国控制会议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
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南大学承办,并得到IEEE控制系统协会(IEEE/CSS)、日本仪器与控制工程师协会(SICE, Japan)、韩国控制自动化与系统工程学会(ICASE, Korea)、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市自动化学会协办。会议还得到中国科技创新公司、浙江天煌公司、深圳固高科技公司、湖北众友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宝徕公司的大力支持。会议的总体学术水平和具体的组织工作受到国内外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中日先进鲁棒与自适应控制理论与应用研讨会 北京,2004年9月22-26日
中日先进鲁棒与自适应控制理论与应用研讨会(China-Japan Joint Workshop on Advanc- ed Robust Control and Adaptive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于2004年9月22日—2004年9月26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及日本SICE, Committee of Adaptive Learning Control 联合举办,系统所程代展为大会主席。会议得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日本Science Promotion Society的经费支持。
特邀报告人中方包括柴天佑(东北大学)、周彤(清华大学)、洪奕光(中科院)、王龙(北京大学)、程代展(中科院)、张纪峰(中科院)、焦晓
红(清华大学,日本Sophia大学)、孙元璋(清华大学)、曹一家(浙江大学)、梅生伟(清华大学)等;日方包括Kang-Zhi Liu(Chiba University)、Yoshihiko Miyasato(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Ma- thematics)、Naoki Mizuno(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anya TANAKA(Yamaguchi University)、Kazuhisa Ito(Sophia University)、Takashi Nakakuki(Sophia University)、Toru Yamamoto(Hiroshima University)、Xiaohong Jiao(Tsinghua Univ. (China), Sophia Univ.)、Seiichi Shi(Tokyo University)、Shinji Shinnaka (Kanagawa University)、Jo Sato (Keio Univer- sity);另有来自英国的H. F. Wang(University of Bath)等。
会议对鲁棒及自适应控制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带有不确定干扰的系统的鲁棒镇定、带时延信号的处理、闭环非参考估计、哈密顿系统方法等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这些论题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新方向和新问题。关于非线性PID方法、非光滑控制的设计方法、发动机鲁棒角度设计方法等一系列新的控制方法及其应用大大扩大了与会者的眼界,了解了控制理论在工程技术中的发展和应用。
会议已拟订了今后合作的一些方向和初步安排,如下一届中日双边会议及关于车辆控制的研讨会等。
会议要求作者对发言稿进一步加工整理,遴选后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Springer联合出版一本专著。
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大学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联合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瑞典控制会议” (The 2nd Chinese-Swedish Con- ference on Control)于2004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顺利举行。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国际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瑞典皇家理工大学(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会议是中瑞控制系列会议之一。首届瑞典-中国双边控制会议自2003年8月20日至2003年8月23日在瑞典首都Stockholm召开。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为主的12人代表团(其中包括来自香港的3位代表) 应邀参加了由瑞方主办的“第一届瑞典-中国控制会议”。
本次会议(“第二届中国—瑞典控制会议”)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瑞典两国在系统控制理论方面的合作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扩大我国系统控
制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推动系统控制科学
33
第二届中国-瑞典控制会议 北京,2004年10月15-18日
的发展。
会议的学术报告分8个Session进行, 规模保持在100人,其中有27位特邀报告人,12人来自瑞典、4人来自中国香港、11位来自中国大陆。在27位特邀报告人中,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如国际著名控制科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Link?ping的Lennart Ljung教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Anders Lindquist教授和David J. Hilll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翰馥、郭雷、卢强等。他们在会上都做了精彩的报告,充分交流了各自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内容涉及到反馈与不确定性、随机系统、马氏决策系统、非线性系统、复杂系统、切换控制、系统辨识、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汽车控制系统等许多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
这次会议使中国的系统与控制理论专家与瑞典方面的国际著名学者再一次汇集在一起,就系统控制科学及其应用等进行深入认真的学术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参与者层次高、学术水平高,开得非常成功。
双方商议将进一步加强合作,拟定两年后在瑞典召开第三次瑞典-中国控制会议。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暨第13届学术年会
长沙,2004年10月28-30日
2004年10月28-30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召开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3届学术年会”。本次大会有来自全国12个省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厦门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七十多个单位的150多人参加。会议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系统工程”。本次大会的召开得到了各方面的极大的重视, 特别是湖南省科协、湖南省系统工程学会、长沙国防科技大
34
本次年会的两个主要内容是:1、召开第十三届学术年会。2、召开六届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关于会员重新登记、会员身份号码分配及号码终身制、会员交纳会费以及学会如何建立有效途径和方式为广大会员服务的问题。
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出席本届会议开幕式的有:国防科技大学黄献中政委、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周思源同志、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湖南省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防科技大学汪浩教授、湖南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陈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教授、学会副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科研部王新立部长、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范文涛教授、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韩文秀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长陈光亚教授因出国访问无法亲自出席大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院长谭跃进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寿阳教授致开幕词。
分别代表会议组织的三方致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美国的30余名代表就拍卖与招投标的许多重要问题展开了研讨,交流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本次会议的召开提供了资助,会后将由Global-Link Publisher出版会议论文集。
KSS’2004会议
日本,2004年11月10-12日
国际研讨会KSS’2004在日本成功举办。顾基发研究员为大会主席之一,重点实验室多名学者应邀作大会报告。
本次学术年会组织了9个大会报告。这些报告包括:科学发展观实施对策研究;小康社会与信息系统工程研究、复杂网络研究进展、军事系统工程现状与发展研究以及系统工程在金融工程、知识管理、网上拍卖、武器装备以及智能决策支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本次大会除了大会报告外,还组织了分组交流活动。陈剑教授和孙东川教授主持了“系统理论与方法”组的讨论;沙基昌教授和柳克俊教授主持了“实践与应用”组的讨论;车宏安教授和姜璐教授主持了“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组的讨论。
本届年会还出版了《小康战略与系统工程》论文集。论文集中所收录的论文是从征集到的176篇论文中,经专家评审通过的117篇组成。
在会员代表大会上,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汪寿阳同志作了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两年以来学会工作报告。会员代表大会还就学会如何发展会员、交纳会费以及会费额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有关决议。会议还公布了经过理事会讨论通过的下一届(第十四届)年会会址为福建省厦门市。
此次会议时间短、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开得成功这与各方的积极支持分不开。学会在此向为大会做出贡献的所有单位和为会务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
第二届投标与拍卖国际研讨会 武汉,2004年12月3-4日
由中科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组织的第二届招投标与拍卖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12月3-4日在武汉成功召开。
重点实验室主任汪寿阳教授(会议主席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成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黎建强教授(会议主席之一)
35
系统科学所作为会议发起者之一的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于2004年11月10-12日在日本先端科技大学成功召开,重点实验室顾基发研究员为大会三个主席之一,重点实验室刘源张院士、顾基发研究员、汪寿阳研究员和唐锡晋副研究员应邀作大会报告(Plenary Talks),博士后吴军和博士生黄威应邀作分组会议报告。这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中国知识科学和系统科学界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1. 2.
李铁民,清华大学,并联机器人:数学、控制及应用, 2004.1.8.
Prof. Wu Yihong,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versity of Florida USA,The Basics of Coxeter Matroids, 2004.6.1.
14. Prof. Andrea Brini, Superalgebra, Repre-
CAS 括号代数在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些应用,2004.3.4. 3. 陈旻,宁波大学,关于实符号系数单变元多项15.式(不等式)组的判别系统, 2004.3.8. 4.
Prof. Li Dafa ,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16.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An introduc- tion to quantum computing, 2004. 3.25. 5. 冯克勤,清华大学数学系,量子纠错码, 2004.4.1.
6.
Thomas Horold, German Institute of Sci. & 17.Tech., Weight Enumerator of codes over Higs, 2004.4.2. 7.
Xin Yao, Birmingham Univ.,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and Constraint Handling, 2004. 18.4.6. 8.
Prof. M. Singer, N. Carolina State Univ., 19.USA,Linear Operators for Polynomial Equa- tions, 2004.4.8. 20.9.
Deok-Soo Kim, Hanyang University, Korea, Voronoi diagram for spheres and its applica- tions, 2004.4.12.
21.10. Timothy Havel, Dept. Nuclear Engineering
MIT, USA,The Real Density Matrix, 2004. 22.5.31.
11. Prof. Andrea Brini, Dept. of Mathematics
Univ. de Bologna, Italy, Superalgebra, Repre- sentation Theory and Cayley-Grassmann Cal- culus I, 2004.5.31.
23.12. Prof. Peter Olver, Dept. of Math. Univ. of
Minnesota USA, Lectures on Moving Frames, 2004.5.31.
24.13. Prof. Neil White, Department of Math, Uni-
36
sentation Theory and Cayley-Grassmann Calculus II, 2004.6.1.
Prof. Peter Olver,Lectures on Moving Frames
II, 2004.6.1.
Prof. Garret Sobczyk, Dept. de Fisica y Ma-
tematicas Univ. de Las Americas-Puebla, MéXICO, The Geometric Algebra Program: Directed Integration and Riemanian Geometry, 2004.6.3.
Prof. Greg Reid, Ontario Research Centre for
Computer Algebra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Algorithmic Formal Solvability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004.6.3. Prof. Peter Olver, Lectures on Moving Frames
III, 2004.6.3.
Prof. Garret Sobczyk, The Shape Operator in
Riemannian Geometry, 2004. 6.4.
Prof. Andrea Brini, Superalgebra, Repre-
sentation Theory and Cayley-Grassmann Calculus III, 2004.6.4.
陈润生,生物物理所, 生物信息中的数学与
物理问题, 2004.6.10.
Prof. Chu Wenchang, Dipartimento di Mate-
matica Universita degli Studi Lecce, ITALY, Harmonic number identities and Hermite- Pade Approximations to the logarithm func- tion, 2004.8.4.
Prof. Peter PAULE, Kepler Univ., Linz,
Austria, Constructive Mathematics in the Digital Age, 2004.8.10.
Hong Qin, SUNY at Stony Brook, Digital
Geometric Processing, 2004.8.27.
25. Prof. Chu Wenchang, 基本超几何级数导论
I, 2004.9.2.
26. Prof. Chu Wenchang, 基本超几何级数导论
II, 2004.9.4.
27. Prof. Chu Wenchang, 基本超几何级数导论
Ш, 2004.9.6.
28. 王明生, 中科院软件所,Algebraic attack
method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2004. 10.28. 29. 武永卫, 清华大学, 高性能符号计算中的若
干问题探讨, 2004.11.2.
30. Jin Ho Kwak, Pohang Univ. of S&T, Korea,
Tessellations and Regular Maps, 2004. 11.23. 31. Zhou Wenqin,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Dept. Applied Mathematics, Implicit Reduc- ed Involutive For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Engineering Multibody Systems, 2004.12.17. 32. 刘万泉, 澳大利亚Curtin大学, The Maximal
robust stability radius for symmetric singular systems,2004.1.6.
33. David J. Hill,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owards control of complex systems, 2004.2. 11.
34. 张岱,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分裂症的临
床和分子遗传研究现状, 2004.2.26. 35. 岳伟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分裂症分
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2004.2.26.
36. 忻欣, Okayama Prefectural University,
Japan,The Posture Control of a 2-link Free Flying Acrobot with Initial Angular Momen- tum, 2004.3.26.
37. Qing-Chang Zhong, University of Glamorgan,
UK, H-infinity control of time-delay systems, 2004.4.5.
38. 岳天祥,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
源环境复杂系统模拟, 2004.4.27.
39. Kim Dang Phung, France, 周期抛物方程的
有限控制, 2004.6.10-6.20.
40. Wei Kang, U. S.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37
Numerical observer of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 2004.6.9.
41. Peter B. Luh,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USA,Optimal Auction for the Deregulated electricity Market using augmented Lagran- gian and Surrogate optimization, 2004.6.30. 42. Sergei A Ivanov, University of SaintPeters-
burg/Russia,Petrowsky方程的Riesz基, 2004.7.1-7.30.
43. 张秉钰,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SA,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the Kor tewegde Vries Equation I: smoothing properties of the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and applications, 2004.7.19.
44. 张秉钰,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SA,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the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II: exact controllability of the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2004. 7.20. 45. 张秉钰,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SA,
Conditional and unconditional of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s, 2004.7.21.
46. 叶旭东, 浙江大学, 非线性多模型自适应控
制, 2004.7.20.
47. Xiaodong Wang, Monte Carlo Signal Pro-
cess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2004.7. 27.
48. Wei Lin,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Nonsmooth feedback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when, why and how, 2004.8.2. 49. Wijesuriya P. Dayawansa, Texas Tech Uni-
versity, Lubbock, TX, USA,Asymptotic Ex- pressions for Probability Densities of Dominant Eigenvalues in Small World Net- work Dynamics, 2004.8.16.
50. Mark W. Spo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rbana, USA, Switch- ing Control of Cascade Nonlinear Systems, 2004. 8.16.
51. Arthur J. Kren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ontrol Bifurcations, 2004.08.19.
52. 申铁龙, Sophia University,Japan, Robust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with Discon- tinuity, 2004.9.17.
53. David J. Hill,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assivity, Gain and Stability of Switched Systems, 2004.10.16.
54. Xiren Cao,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ent-based Optimization of Markov Systems, 2004. 10.16.
55. Jie Hua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obust Output Regulation with Nonlinear Exosystem, 2004.10.16.
56. Li Qiu,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edback System Performance Limitations and Linear System Entropy Rate, 2004.10.17.
57. Anders Lindquist, Royal Institute of Tech-
nology, Sweden, Generalized Interpolation in H-infty : Solutions of Bounded Complexity, 2004.10.16.
58. Lennart Ljung, Link?ping University, Sweden,
University cooperation with industry: formats and results, 2004.10.17.
59. Anders Helmersson, Link?ping University,
Sweden, Reduced-order LMI-based H- infty synthesis, 2004.10.16.
60. H?kan Hjalmarsson,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Input design in system identification using convex optimization, 2004.10.17.
61. Xiaoming Hu,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Active Nonlinear State Observers, 2004.10.16.
62. Professor Bo Egardt,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weden, Studies in automotive powertrain control, 2004. 10. 16.
38
63. Martin T?rngren, Royal Institute of Tech-
nology, Sweden, Challenges for Contro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reflec- tions from a mecha-tronics and embedded systems viewpoint, 2004.10.16.
64. Karl H. Johansson, Royal Institute of Tech-
nology, Sweden, Multi-robot coordination under limited communication, 2004.10. 17. 65. Rolf Johansson, Lund University, Sweden,
Control of Homogenous Charge Compre- ssion Ignition (HCCI) Combustion Engines, 2004.10.16.
66. Ulf J?nsson,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On the Robustness of Oscillator Networks, 2004.10.17.
67. Anders Robertsson, Lund University, Sweden,
On Dynamic Output Feedback Stabilization of Nonlinear Systems, 2004.10.17.
68. Bo Wahlberg,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On Affecting the Frequency Domain Model Error Distribution in Auto- regressive Spectral Estimation using Prefiltering, 2004. 10.17.
69. 刘万泉, Curtin Univ. of Technology, Aus-
tralia, Automatic Parameter Selection for Eigenfaces, 2004.11.23-11.29.
70. Dawei Huang, Bell Labs Research China,
Constructing very low rate convolutional codes by searching pth-generator matrix and linear programming, 2004.11.10.
71. Caixia Chi, Flooding: a technique for infor-
mation dissemination in distributed networks, 2004.11.10.
72. 王雪坤博士, 商务部政研室主任, 当前对外
贸易的发展形势, 2004.1.8.
73. 魏一鸣研究员, 科技政策所, 我国油气发展
战略中的若干问题, 2004.2.19.
74. Sydney C.K. Chu,Univ of Hong Kong &
Japanes K. Ho.,Univ of Illinois at Chicago, Topological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Modeling of Online Auction Markets, 2004. 4. 29.
75. Amiya K. Chakravarty and Jun Zhang,A.B.
Freeman School of Business, Tulane Univer- sity,USA,Capacity Investment and Exchange in a Lateral Collaboration, 2004.5.1. 76. Prof. David Bell,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K, Towards MindTools for Decision Support, 2004.5. 9. 77. Prof. David D. Yao,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The Stochastic Knapsack Revisited: Strcture, Switch-Over Policies, and Dynamic Pricing, 2004.6.8.
78. Prof. Fangruo Che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Auc- tioning Supply Contracts, 2004.6.17. 79. Prof. Wuyi YUE, Konan University, Japan,
Optimization of M(k)/M/k Queueing Systemand its Application to Radio Resource Con- trol in Multi-Channel Wireless Networks, 2004.7.20.
80. Prof.Xiuli Chao,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MultiEchelon Inventory Systems with Multiple Classes of Demand and Guaranteed Delivery, 2004. 7.14.
81. Prof. Jerome Yen,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naging credit risk, 2004.10.28. 82. 赵秋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
教授,综合物流系统的一些进展与问题, 2004.11.3.
83. 王拴红, 格林集团董事长, 期货市场及中国
期货市场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2004.11.4. 84. 冯耕中,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中储物流
在线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物流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2004.11.17.
85. 左小蕾,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证券
39
市场的发展及问题, 2004.11.19.
86. 颜至宏,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国的以科学为基
础的评级系统, 2004.12.19.
87. Prof. Chen Jiahua, University of Waterloo,
Modified likelihood Ratio test for Finite Mixture Models, 2003.12.23.
88. Prof. Bin Yu, UC Berkeley, USA, L
2
Boosting with early stopping: Regression and Classification, 2004.6.28.
89. Prof. Jun S. Liu,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Harvard University,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of Sequence Motif Discovery and Microarray Analysis, 2004.7.2.
90. Prof. Xihong Lin, Department of Bio-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em- parametric Regression for Microarray Gene Expression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Mixed Models, 2004.7.2.
91. Prof. Jianhua Huang,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Semi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for Longitudinal Data, 2004.7.13.
92. Prof. Bin Yu, UC Berkeley, USA, The
Minimum Description Length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icroarray analysis, 2004. 7.6.
93. Prof. K. Shimizu, 日本庆应大学, Some
probability Models on the Circle, the Torus and the Cylinder, 2004.1.20.
94. 鹿长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统计系, 一个数
量化模型及其投资策略,2004.1.20.
95. Prof. Jian Huang, University of Iowa, A
Two-Way Semilinear Model for Nor- ma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Microarray Data, 2004.7.16.
96. 吴启宏教授, 香港大学统计与精算系主任,
逆贝叶斯公式及其应用, 2004.10.12.
97. Thomas Horold, Germ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ight Enumerator of codes over Higs, 2004.4.
98. 王小云, 山东大学, The attacks for some
hash functions, 2004.9.
99. Jin Ho Kwak,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Tessellations and Regular Maps, 2004.11.23.
40
获奖、人才培养
2004年度获奖情况
200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3年度“关肇直青年研究奖”获得者
1.
2.
3.
4.
5. 陈锡康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2003年度),个人杰出成就奖, 2004.3.19. 陈锡康研究员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4.4.29. 刘源张院士获第五届“中国光华工程科技奖” , 2004.6.4. “中国运筹应用奖”一等奖,中国运筹学会,汪寿阳、杨晓光、徐山鹰、余乐安,2004.刘源张院士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授予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
人”荣誉称号, 2004.10.
6.
7.
8.
9.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吕金虎,2004. 闫振亚,谢亮亮获2003年度关肇直青年研究奖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谭作文(导师 刘卓军)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何静(导师 陈锡康)
10. 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特别奖,余乐安(导师 汪寿阳)
11. 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朱书尚(导师 汪寿阳)
12. 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博士生奖学金,冯如勇(导师 吴文俊)
13. 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博士生奖学金,余爱梅(导师 田丰)
14.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余爱梅(导师 田丰)
15.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余乐安(导师 汪寿阳)
16.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何静(导师 陈锡康)
17.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谭作文(导师 刘卓军)
18.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冯如勇(导师 吴文俊)
19.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杨军(导师 冯士雍)
20.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刘艳辉(导师 汪寿阳)
21.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贾超华(导师 冯德兴)
22.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何青(导师 杨晓光)
23. 杨争峰,获2004年度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ISSAC)最佳学生论文奖
24. 汪寿阳,获中科院优秀指导教师奖,2004.11.
25. 万哲先,2004年荣获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奖
26. “共形几何代数和零括号代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04年度突出科研成果奖,李洪波
27. “非光滑反馈控制设计”,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04年度突出科研成果奖,洪奕光
28. 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闫振亚,2004.
29. 韩京清(排名第二): “五脏生理病理变化的客观化评价标准和检测指标体系研究”获山东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30. 常金玲获2004年度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管理先进个人奖
31. 秦化淑(排名第三)、程代展(排名第四)、洪奕光(排名第五),“非线性系统镇定和非线性逼近”
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补报2003年)
32. 博士后研究人员刘树堂、吕卓生获2004年度“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
洪奕光,于1987年7月、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并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8月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控制论与运筹学博士学位。1994年5月至1995年7月在香港理工大学机械与轮机工程系做博士后。之后在系统科学所从事非线性控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1993年8月为助理研究员,1995年12月为副研究员,2000年到2003年三年期间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回国后于2003年4月成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博导)。
多年来,从事非线性系统的结构性质和反馈控制、混沌的生成及同步化、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机器人系统控制、以及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863项目、攀登项目等。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非线性抗干扰控制方面的工作曾获得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优秀论文奖: ‘关肇直奖’。在1999年,对一类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揭示了其镇定性和干扰抑制的内在关系,同时构造出解决相应控制问题具有解析表达式的控制器,从而完满地解决了所论的非线性系统控制问题。这一工作荣获三年一度的第十四届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的``青年作者奖''。而且非线性系统抗干扰控制的研究成果被《2000科学发展报告》评为九项1999年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1998到1999两年其间主持了863项目“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的智能鲁棒控制研究”,并编制了能演示空间机器人的控制软件,还合作研制成功试验用‘行星探测球车’的实物装置,并获得专利。另外,在非光滑有限时间控制方面的工作也被一些同行认为是在此研究方向上的重要的一步。2000年获得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联合研究奖励。2001年又获得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今年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现为自动化协会青工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和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等专业杂志的副主编及编委。
杨晓光,清华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工作,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金融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运筹学会理事、中国决策科学学会理事等学任职。多次到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荷兰Erasmus大学、加拿大York大学从事合作合作研究。
杨晓光同志的研究范围包括金融风险管理、宏观经济分析、人民币汇率、组合优化、生产作业排序等等领域的。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863、973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为外管局、外贸部、宝钢等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开发了多项的个决策支持系统,在在这些单位的管理和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委托单位的赞扬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此外,参与撰写一批政策研究报告呈送国家有关部门,一些政策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曾获中国运筹学会“中国运筹应用奖”一等奖、关肇直奖。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1、带有多个起落装置的作业排序问题,在集成电路板、液晶显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起落装置之间相互不碰撞的要求使得这类问题的建模异常困难。我们给出这类问题第一个混
合整数规划的模型及求解方法,从而使得寻求最优解成为可能,结束了以往只靠计算机模拟的历史。论文发表于国际上运筹与管理的4个最好顶级刊物之一Operations Research。
2、解决了有向图上子模流函数问题的反问题;在国际上率先证明了存在正问题可解而反问题为NP困难的特例。在该方向的成果被国际同行在权威综述文章用两节大篇幅加以介绍。研究了一类网络中心改进问题在不同范数之下该问题的算法复杂性。相应论文被国际重要期刊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列为5篇Most Viewed Articles From This Journal之一。
3、在VaR风险度量的理论特性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证明了VaR之下可行投资组合域凸性与状态价格密度函数单调性的丧失,从而导致投资组合复杂性产生了本质性的改变;解决了VaR之下基于尾部展开的最优投资组合的收敛性;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系列研究为国内同行广泛引用。
4、在储备意愿、FDI及贸易对储备的贡献、人民币自然真实汇率、汇率制度的决定因素等问题上完成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工作。这些结果为人民银行、外管局、发改委等单位专家所肯定,认为有较强的政策参考意义。
5、主持开发《国际收支风险预警系统》,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五类二十多项指标的中国国际收支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系统能针对异常状况进行因素分析,给出影响指标变动的经济因素的顺序;可将决策人员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与预测模型相结合,进行情景分析;可对不同变量进行统计分析、走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系统受到外管局领导和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赞扬。
2003年度“关肇直青年研究奖”获得者
谢亮亮
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谢亮亮近几年的工作是
1. 与美国UIUC大学Kumar教授合作致力于网络信息论方面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首次对大型复杂
无线通讯网络(ad hoc network)的信道容量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并给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深刻结论,预示着一套崭新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已经被开创。具体地说,给出了网络所支持的信息运输量(单位: bit-meters/sec)与消耗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大信号衰减环境下,信息运输总量与总消耗能量呈线性关系,并且可以通过多层跳跃(multi-hop)传输实现;反之,在小信号衰减环境下,为非线性关系,通过有效的编码和信号相抵,可以实现高得多的信息传输。这个结论不同于以往人们的普遍认识,因为小信号衰减意味着大的信号干扰。论文提供了如何有效的利用干扰信号的方法。另一方面,得到的推论是:在大信号衰减环境下,网络信息运输总量与用户数成正比;在小信号衰减环境下,成多项式非线性增长关系。
2. 另一个在网络信息论方面的工作是对于多层中继信道:改进了经典的编码方法;新方法更简单、
更易于推广到多层结构,且得到更高的信息传输率。
3. 谢亮亮与瑞典Link?ping大学Ljung教授合作致力于系统辨识方面的研究。给出了一类基本输入输
出辨识模型的频率响应函数估计方差的解析表达式,首次得到了关于模型阶次确切的解析表达式。同样的方法用于AR模型,首次得到了关于任意阶次的AR模型谱估计误差方差的确切表达式。
闫振亚
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闫振亚,近几年主要从事非线性微分/差分系统和计算机代数方面的研究。借助于计算机代数系统,来研究源于非线性科学领域(如物理、等离子体、化学、生物学、光学、流体力学、电磁学、大气动力学等)的数学模型的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机械化求解非线性波方程的算法(如广义的Jacobi 椭圆函数展开法、Weierstrass椭圆函数展开法、sinh-Grodon方程展开法、sine-Gordon广义约化方程法、直接法等);(2)研究了一些高维非线性微分可积和不可积系统的Backlund变换、Darboux变换、类孤子解和新的精确解;(3)利用改进的直接约化法给出了许多高维/高次/高阶非线性波方程的新的对称、条件对称和相似解;(4)与加拿大Bluman教授合作,研究了一类著名的非线性热传导方程的新的非古典势对称和新的精确解;
(5)获得了著名Tu族的一簇含有两个任意函数的新的可积耦合系统;(6)提出了一个构造混沌/超混沌动力系统的广义同步的符号计算的新格式。最近几年已在国际数学物理期刊(如《J.Math. Phys.》、《J. Phys. A: Math. Gen.》、《Physica A》、《Comput. Phys. Commun.》、《Phys. Lett. A》等)发表学术论文35篇。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好评。2003年2月至今,为美国数学会《数学评论》评论员。2004年9月至今,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World Lab)的协联成员。最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非线性波动方程解析解的数学机械化和图像分析”以及“973”计划子课题“差分与微分方程的机械化算法”项目的资助。
2004年系统科学研究所重要事件
系统科学所成立25周年2004年12月26日,系统科学研究所在九华山庄举办了“系统科学25年发展历程”座谈会。系统所离退休的老同志以及在职职工110余人,汇聚一堂, 切磋交流,回顾系统科学所25年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系统科学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伴随着一首钢琴曲《回忆》,会议室投影屏
幕上徐徐拉开了系统科学所25年来的历史画卷。
一本纪念册,图文并茂,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系
统科学所的历史,让青年人分享系统科学所发展
的历史片断。
张纪峰副所长首先向全体与会人员表达了最
诚挚的祝福和衷心的感谢。之后,吴文俊院士做
了题为“回忆与敬贺”的发言,幽默的话语和风
趣的表情,让青年一代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系统科学所当年建所时的情景。历届所领导代表刘源张院士、成平教授、陈翰馥院士、郭雷院士、高小山教授分别致辞,回顾了系统所几代科研人员共创伟业、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再谱新篇的光辉历程。
尽管是严冬,但整个会场没有丝毫的冷意,大家的热情非常高涨。老一辈科学家踊跃发言,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研究所那份深厚的感情和为发展祖国科技事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年轻的科研人员也纷纷发言,赞叹老一辈科学家当年建所的英明,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决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努力把系统科学所办好,再谱系统科学发展新篇章’的心声! 陈锡康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
陈锡康研究员在系统科学与管理工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取得了杰出
成就,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创立“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建立了新的农作
物产量预测方法——以“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为核心的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
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自1980年起,连续23年准确地预测了全国粮食产量提
前期半年以上,预测各年度粮食丰、平、歉方向全部正确,平均误差为1.9%,
在国际同类工作中处于领先水平。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农业和粮食政策提供
了科学依据,1998年以来获得中央领导十余次好评与批示,具有显著的社
会经济效益,并得到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的很高评价。
我院三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在评估中名列前茅
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我院三个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在公布的关于2004年中国科学院数理学科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中,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和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在参加评估的15
个院重点实验室中分列第一、三、四名,体现了我院突出的综合科
研优势。
数学机械化研究再获“973”项目支持
以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为主持单位的“973”项目“数学机械化与自动推理平台”执行5年取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以该重点实验室为主要主持单位的 “973”计划项目“数学机械化及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于2004年得到科技部批准立项。
**总理看望吴文俊院士等科学家
在中国科学院成立55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10月31日上午专程来到著名科学家吴文俊、刘东生、李国杰家中,看望三位科学家,与他们促膝谈心,讨论中国科技发展问题,向他们和中科院全体科技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范文二:个人政治工作概述
个人政工工作总结
本人具有本科学历~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专业大专毕业~随后函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治专业本科班。中共党员~政工师。现任公司信访办主任。我参加工作已有37年~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品德情况
多年来~本人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工作~不断加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作为一名政工工作者~自觉参加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的历次全会精神~积极参与干部廉政教育月活动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在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问题上~能旗臶鲜明~立场坚定~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平时注重个人的政治品德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在工作生活中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大局~团结协作~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上下级、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在多个干部任期和职务聘期考核中~均得到组织肯定和同志们的认可。因此~曾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96年和1997年~分别被****工会、**县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998年~被**省**总局工会评为优秀工会工作者,2006年~被**县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十一五”安居工程工作先进工作者。
二、从事政工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从事政工工作时间较长~1976年9月参加工作~1991年12月~取得助理政工师任职资格。1996年12月~取得政工师任职资格~现专业资格累计17年。1984年5月开始从事政工工作~累计政工工作年限25年3个月。经历了从基层单位到企业管理机关的多岗位锻炼~从事过工会、信访、综合治理等岗位工作~具有比较连贯的政工工作经历。17年来~无论公司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职务变换如何~我都安心于岗位~专心于政工工作。在此期间~先后任**省前进农场工会宣传干事、**省****发展有限公司工会宣传干事、公司信访办副主任,2001年5月至今任**省****发展有限公司信访办主任。每次工作调动~我都服从组织安排~在政工岗位上~做到工作尽职尽责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政工工作知识及实践经验。今
年还获得公司机关工作作风评比奖励。
三、注重政工岗位理论和实践应用
从事政工工作以来~我养成了一个良好工作习惯~始终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受益非浅。这样~既注重把学习思考所得写成论文~提交相关研讨会或参评~又注重把论文成果运用于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人在政工岗位上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联系工作~强化学习。从事政工工作以来~能自觉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尽管具有一定的政治专业本科学历~对自己从事政工工作有专业对口的优势和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我从不放松学习~坚持不满足、不停步~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2005年3月~参加**省信访局新《信访条例》培训班,2011年12月参加**省**总局第三期垦区内保干部培训班,2013年5月~参加****综治信访维稳干部培训班。除了参加组织选派的专业培训外~还每年参加公司自办的各类教育培训学习~如:科学发展观教育、干部廉政建设纪律月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团队协作培训、执行力培训等等~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二,立足岗位~学会公文应用。作为一名政工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写作功底~才能胜任此项工作任务。为此~在工作中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专业写作水平。多年来~本人承担了所在公司或所在部门的综合性材料的主笔任务。先后起草和拟定公司工会工作计划和总结~职代会和先代会发言材料~领导述职报告以及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总结等等~还有主笔单位的重要会议材料及领导讲话稿、专题汇报材料、教育活动的实施办法、典型经验和评先评模事迹介绍、调研课题报告、应急预案等。特别是在今年1月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中~负责公司“平安**”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的起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文字工作~得到县综治办的肯定和好评。
,三,结合工作实际~精心撰写论文。任职前~我根据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写下了《实施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三同步”》~投向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处、**企业政工干部专业职称评定办公室、中共**省委宣传部企业思想工作处主办的《政工参考》杂志~发表在1996年第8期刊上。取得政工师职称后~我继续积极认真撰写论文~向相关专业期刊投稿。在社会上盛行“能人治厂”、“精英治企”背景下~本人时任工会宣传干事~结合公司坚持“依靠”方针办企业的经验~主笔撰写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办好 企业的根本》的论文~在《****》,双月刊,1999年第2期杂志发表。1999年8月调到信访办工作~针对当时**职工群体性上访呈高压态势这种情况~我对职工上访的诱因、
特点进行了探究~并总结了公司解决职工上访的成功经验~悉心撰写了《谈职工群体性上访的诱因及对策》论文~刊载在由****集团公司、**省**经济学会主办的《****》杂志2000年第4期。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较好的运用。
,四,以岗位为依托~拓展工作能力。担任工会宣传干事期间~围绕企业各阶段经济工作主题~坚持每年一题~做好重点宣传和选树典型工作~深入开展“三观”主题教育、展示主人风貌竞赛活动~负责了“十佳公仆、十佳主人”评选活动~由职工自下而上层层推荐身边典型~筛选重点对象~整理印发简要事迹~职工投票评选~“双十”评出后~组织职工学习他们事迹~让先进在评选中闪光~激发职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荣誉感~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对职工起到了教育、启发、鞭策和鼓舞的作用。1999年8月~担任信访工作领导职务后~本人的领导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对本部门的工作~能从全局上考虑和谋划~发挥好本职能部门的作用~对上级布臵的工作~能结合企业实际~认真加以落实~对基层的工作能够认真布臵~加强指导、检查、督促~力求工作不走过场,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能积极配合~协同完成。2008年4月~在新《信访条例》实施前夕~公司党委十分重视贯彻工作~以此为契机~迅速欣起学条例、促发展、共建和谐新**的热潮~举办了《信访条例》学习培训班~我亲自为基层干部、职工、水库移民代表讲课~共有150人参加了培训~还下发了《条例》400册供基层组织学习~采取悬挂横额、宣传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条例》~从而使信访人知法、懂法、守法、依法~有序进行信访活动~出现了我要学《条例》~自觉规范信访行为的良好局面。
,五,围绕本职工作~提高应对能力。信访工作时常会遇到十分复杂的局面~它要求信访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因此~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学与干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较好地提高自己的驾驶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这些年来~即使出现一些突发性的事件~我也遇难不慌~冷静准确找到解决办法~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公司现有水库移民4814人~占公司总人口27%~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2008年11月21日~通过自己建立的工作信息预警系统获悉~水库移民准备12月1日在廉江市鹤地水库举行万人非法集会活动~向政府施加压力~反映他们的无理要求。面对此情况~果断采取措施:第一~首先将情况报告****局~向公安机关通报事态~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二~提出建议供公司领导决策参考,第三~扎实做好重点人物的稳控转化工作~组织他们学习有关集会答复意见~让不明其真相的移民自觉放弃集会行动~维护公司稳定,第四~沉着冷静应对~起草拟定应急处臵预案。经以上措施的实施~终于积极、稳妥、有效地化解了这次规模集会的发生~实现了集会零人
次的目标~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四、工作体会
回顾自己二十六年来的政工实践~深刻地体会到要做好思想工作和信访工作~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才能落实执行上级的工作指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事要解决”是检验信访工作的“试金石”。坚持解决问题、维护权益~是信访工作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也是信访工作制度建设的价值标尺。这些年来~本人能带着责任和感情~把“事要解决”作为首要重点任务~认真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初信初访群众诉求~并给予《信访处理意见书》答复~较好地解决了初信初访问题~确保群众的诉求有着落、有回音。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从不回避~直面正视~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看待问题。去年10月~公司原二级单位机耕公司三名职工在“百日防护期”到访~反映因改组拖欠
拖14年过去了至今工资、股金问题的诉求~曾多年找领导寻求解决~但问题一
仍未讨回拖欠工资。接访后~本人根据他们的诉求材料~与公司审计科展开联合办案~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查找原公司清理小组的资料和财务记账凭证依据~我执笔撰写了《关于原**机耕服务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的调查情况汇报》~提出处理意见~呈报公司主要领导阅处~领导作出批示。从而~使这起拖欠长达14年之久的讨薪案15万元得到了合理解决~依法按政策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合理诉求~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二是建立风险评估制度是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有效途径。为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产生~2011年6月~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按照“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的要求~着手建立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起草拟定了《公司全国“两会”信访维稳风险评估方案》和成立了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实现了“五个确保”。凡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的实施前都经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来自何处。在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提前摸民意~工作事前有安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交待。近年~特别是安居工程危房拆迁工作~本人全程参与~及时疏导~把握调处主动权~使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调处了30宗纠纷~既保证了工作顺利进行~又公平公正地处理了关系群众利益的热点问题~未出现因纠纷诱发上访事件。
三是创新发展是信访工作的力量源泉。针对“79”参战军退人员诉求不断的情况~我摒弃以往老套路、旧招数的工作方法~以创新方式为主题内容~加大力度做好军退人员的稳定工作。第一~坚持以情化访与政策法规教育相结合。深入参战军退人员困难户家中慰问~询问他的社保、医保、低保及危房改造具体政策
落实情况~同时借此机会向他宣传非正常上访政策法规~让他自觉承诺不参与非法集活动。第二~创新会议主题内容。2011年3月底~据县公安局信息反馈~“79”参战军退人员将于清明在县烈士公园聚集搞非法“祭拜”活动。根据领导的指示~我安排以“缅烈士、讲形势、话发展、谈稳定、聊民生、建幸福”的会议主题内容~组织了20多名军退人员参加座谈会~以缅怀之情为载体~倾诉对烈士的怀念情谊~表示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做好本职工作~为稳定企业大局做贡献。大家认为~此次会议内容新颖、有特点、效果好~化解了聚会“祭拜”~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三~悉心搭建活动平台。过去建军节总是开会多活动少~因此建议领导改变做法。去年~建军节以全新的形式首次出现~组织了31名军退人员和现役军属及烈属代表参加“生态文明游”的活动~参与人员都认为活动有创意~别开生面~既增进了对垦区垦情的了解~又达到提高他们的现代农业意识和纪念建军节的目的~增强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意识。
四是宣传党的惠民富民政策是信访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信访工作岗位14年来~能潜心学习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新时期的惠民富民政策~掌握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并学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2008年奥运会前~退休干部刘国云因工龄问
耐心细致解释、演算~使他题~多次上访**局~我根据社保政策约见了他~通过
明白了工龄计算问题~从而息诉停访。2009年1月~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好国家三部委“国有**农场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扩内需、保发展、促增长”的目标实现~根据农业部有关进一步扩大内需投资安排~上级分配公司883户职工危旧房改造任务。公司领导临时安排我负责危房统一改建任务~按照领导要求~结合国家惠民政策~本人起草撰写了《**公司危旧房统一改建实施办法》~有效地推动了工作顺利开展。在推进工作中~不分节假日~深入一线职工之中~运用算帐对比法~宣传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和企业扶持政策~认真解惑释义~动员职工转变消费观念~投身于建设美好家园行动~还印发《危房改造工作指引》~供基层开展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领导交给我的任务~294户职工与公司签订了统一改建危房合同~改造建筑面积达1.47万平方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职工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生活习俗随之改变~倡导文明生活成为每位职工的自觉行动。一位曾干扰我开展工作的退休职工~得到危改政策实惠后~遇见我时说下了感恩的话语~我说是党的政策惠及~是我应尽之责。因此~被评为****“十一五”安居工程先进工作者。
除此之外~由于热心政工~爱好新闻报道~工作之余及时报道企业工作新举措、新经验~在媒体及网络平台上投稿30篇~主要发表于县市工作专业简报、《湛垦信息》、《****》杂志、《****信息网》和《****信息网》~其中报道《**
公司三抓三促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刊载于**市创建平安办主办的《创建平安**快讯》第4期~《狠抓落实确保“零上访”维稳工作》在《****信息》发表。近年~受到公司通报表扬。
五是构建信访工作大格局是齐抓共管形式合力的关键。信访问题单靠一个部门各自为政是难以解决的~必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几年来~在我努力工作下~公司党委十分重视信访工作格局的构建~加强综治司法、信访维稳办公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投资3.5万元建设信访接待处~配备办公电脑~形成精干高效合力~实现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突发事件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2011年~根据**市国家安全局信息反馈~12月5日农业退休人员和部分水库移民组织规模上访活动~将到市政府上访~反映农退人员社保金补发问题。公司现有离退休职工4950人~如果退休职工队伍不稳定~势必影响公司社会稳定。因此~12月2日根据****信访维稳工作会议精神~本人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公司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召开紧急会议~作了精心布臵~制定应急工作方案~对重点人员进行全天候的跟踪和思想说服、规劝教育。12月5日~公司展开了一场地毯式的防控工作~我主动联络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三级网络工作力量~与治安联防队和派出所干警齐联动~成功地稳控了这次规模上访案的发生~实现了突发事件不发生“零差错”的目标~公司有效防范和正确处臵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及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经得起“大考”。同时~也验证了大格局构建合力的效果。
二十六年来~在公司党委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能在信访工作岗位上做了一些有益事情~但离党和上级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离来信来访职工的期盼甚远。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本领和政策业务水平~扎实有效地做好信访工作~确保公司社会和谐稳定。
二〇一三年 月 日
范文三:个人工作总结概述
忙绿的2014年已接近尾声,总揽这一年的工作成果,
1、按照个人工作总结分解,主动按节点逐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遇到问题积极主动和领导沟通,不让每天产生的问题过夜。
2、注重审核工作,严格要求各单位上报的工作任务质量和节点,质量、节点并重的要求模式。
3、抓紧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争取2014年完成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取证。
3、上半年建立完成计量设备管理平台,以及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进工作,并以其为基础结合公司质量风险、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建立公司质量安全风险预防体系平台。
4、加强人员管理,监督各单位安全员的日常工作,查看他们的工作是否到位。完成从教育到监督检查的过度。
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安全管理方面工作管理制度,
计量设备管理程序 加入特种设备的检验工作监管
范文四:煤矿年度工作总结概述
**煤矿
二〇一*年*月*日
1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矿业公司一系列工作会议等文件精神~按照**公司、**煤矿安全生产,201*,1号文件要求~严格执法~强化安监队伍建设~狠抓内部管理~强化教育学习。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双基建设工作重点~分解任务目标~主动增强危机意识、履职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中~不断进行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安全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矿领导的帮助、基层区队的支持~回顾今年以来的安全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全年工作情况:
1、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全年全矿杜绝了轻伤及轻伤以上人身事故和两小时以上非人身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
2、全年共进行安全大检查65次。各级管理人员共查出安全质量隐患29026条。
3、全年各级管理人员共抓“三违”732人/次~罚款93150元。
4、全年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质量罚款计71800元。
5、**年度“三违”人员罚款和安全质量罚款共计164950元~同2012年度,125795元,相比增加39155元~上升21.7%。其中~2013年“三违”732人/次~同比2012年增加98人/次~上升13.1%~罚款93150元~同
2
比2011年增加40850元~上升43%,安全质量罚款71800元~同比2012年减少116090元~下降61%。根据以上数字充分说明~加大了抓安全的工作力度~在全矿形成了反“三违”、防事故、要质量、保安全的浓厚安全气氛。
6、迎检任务完成较好。今年迎接**公司及国家、省、地、县安监部门来矿各类大检查41次。
7、安全生产文件制定、修改比较完善。全年安监处共出台各类安全生产文件47份~制定、修改了大量检查资料~如隐患排查治理、应急预案、职工全员培训、特殊工种培训、安监制度、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各级领导检查问题的闭合等内容做了大量工作。
8、安监员严格执法完成任务较好。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严格按照规程措施进行监督指导~为安全生产严执法~促进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一年以来~每名安监员每月都超额完成抓“三违”指标~减少现场隐患~杜绝各类人为事故~起到重要监督警示作用~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9、安全信息员工作准确无漏洞。信息站的同志们坚持24小时值班不脱岗~安全信息做到实事求是不虚报~深入现场、了解现场~加强对各类隐患的分析~对每天各级管理人员下井查出的问题进行筛查、分析~筛查出的隐患做到限期限时的整改闭合~做到了隐患排查零盲区、隐患治理零搁臵、责任落实零距离。每月按时出台“三违”、安全质量罚款分析情况通报~为矿领导提供安全管理参考依据。
10、全员安全技术岗位培训完成良好。按照毕节市安监局~大方
3
县安监局的通知要求进行培训~**年对全矿岗位技术特殊工种进行了安全技术培训和复训19人/次~涉爆破人员9人/次。
11、全年安监处组织安全生产教育活动12次~其中包括充分利用“三违”处罚的安全基金~购臵“安全小奖品”以激励全员安全学习、安全自我、安全联保的积极性~促进了矿井的安全发展。《安全监察简报》全年年出12期~典型的事故案例简报53期~生动的安全警示语、祝福语在职工的心中产生共鸣和震颤~“我”要安全的思想基础已经筑牢。
二、强化安监队伍建设
在全年的安全督察工作中~我们深入贯彻学习上级领导发放的一系列文件、指示精神~我们结合现有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层层学习贯彻。通过采取各种学习形式~提高安监处全体职工安全质量意识和素养~提升“双基”管理文化品牌~确保全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一是努力加强安监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责任心。安监队伍建设要全面落实安监处绩效考核办法~健全组织结构和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实行了风险抵押~发现因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存在隐患等~给予批评和处罚相结合~效果明显~现已形成了一支责任心强、工作认真、作风正派、公平公正的专业型安监队伍~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管理、服务”的职能~完善和优化安全监察工作流程。二是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针对****年全国发生多起矿难事故~我们及时的编写近期的矿难事故作为《安全监察简报》~让广大职工通过事故案例教育、反思讨论、剖析煤矿典型事故和身边事故案例~分析原因、总结教训。
4
在节假期间实施“三违”升级处理办法~工作中按照矿里统一安排~坚定不移地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将严重“三违”人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人物进行分析处理~以此教育广大员工引以为戒吸取教训~杜绝各类违章行为。我们结合案例~经常性组织安监员学习《煤矿安全规程》和上级一系列安全生产文件及各项规章制度~使安监员对安全知识~管理水平基本达到熟练掌握~做到了持证上岗~各项安全法规、安全制度、安全责任落实有力。在管理工作中~发现安全隐患个人不能落实整改的~就立即通知有关单位组织整改~真正发挥安监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提高安全生产防范能力。对重点要害工作面采取蹲点监察~督查整改~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对安全意识薄弱人员进行说服教育~让每名员工都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高瓦斯矿井作业~更要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四是教育员工认清形势~树立危机意识。员工要努力提高现场操作水平~防范隐患~解决隐患的能力。在思想上、工作上要和矿领导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树立以质量保安全、安全促生产、生产促效益的思想~时刻牢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职工最大幸福的安全理念~切实搞好全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等项工作。五是认真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做好迎接各级领导的检查工作。今年以来~安监处共出台各类安全管理制度~整理了大量检查资料~如隐患排查治理、应急预案、职工全员培训、特殊工种培训、安监制度、各级领导,省、地、县安监部门,来矿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方案等工作~基本达到了上级领导的满意和要求。六是加强劳动纪律教育~提高员工素质。为了规
5
范职工劳动纪律~维护矿劳动管理制度~全年对掘一工区职工李永胜、掘进三区职工李凤帅、李凤华等5名“严重三违”人员进行每人为期5天的过六关教育~并下发了处理通报~进行全矿张贴。还进行宣誓承诺、井口亮相~在员工中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三、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一,现场安全管理
****年我们坚决以“安全为天~质量为本”为工作标准~加大对现场管理力度~并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安监员针对施工点多面广的情况下~必须严格坚持每班对各施工迎头及地点巡查次数~特别对薄弱时间的中、夜班对重点迎头面重点盯靠~拿出“以一当十”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也加强对现场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形成闭合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警觉意识。一是针对我矿每天、每周、每月安全检查出的问题下发到各单位并明确责任到部门~分工到区队~合理组织~迅速行动~落实注重效果。同时举一反三查找不足~不断加大现场督查整改和安全隐患专项治理的力度~使各项工作做到有条不紊的落实,二是围绕南二运输巷、南二轨道巷、南二回风巷、副平硐巷道修复、主平硐巷道修复等施工期间顶板管理、提升运输、防治水、爆破管理、一通三防、工作面安装、撤除等安全难题~对重点迎头实施了重点盯防,三是重点加强对爆炸材料库、**材料巷和**材料巷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顶板安全。四是加强监督井下各施工巷道共7个贯通点期间的顶板和爆破等安全管理工作~尤其是在贯通期间严格按照贯通措施和放炮设岗的管理制度进行监督施工~确保贯通期间的安全生产。五是突出“一通三
6
防”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9号《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落实好防突防瓦斯责任~安排安监员重点监督。针对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瓦斯较高实际~严盯现场~督促现场作业人员使用好挡风帘、导风帘~严禁出现瓦斯超限现象,六是在采煤工作面撤除、安装期间~我们按照矿业公司工作面安装、撤除有关规定执行~落实先支后回的原则~及时检查工作面损坏的支柱、棚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监督保证回撤地点足够风量~防止瓦斯积聚。认真组织安排安监员盯住现场查找安全隐患~做到了清洁、文明、安全撤除和安装,七是在加强现场管理方面~特别是井下头多面广、战线长~我们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安全管理方法~对重点头面进行重点盯防~杜绝重大隐患存在~发现有严重隐患~必须立即停头停面进行整改~对不负责任的班组长进行严格处罚建议撤职~确保井下生产安全稳定发展。,二,强化安全管理基础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因为各种安全文件和制度的落实在基层~抓好现场落实是关键。抓好安全工作必须在强化“双基”建设上做文章~使基层转变观念~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认真做好“抓责任”工作落实~明确了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监督区队现场安全管理薄弱的责任人。对区队设臵的安全负责人和安全班组长~实行量化考核~使安全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二是加强井下采掘工作面监督管理~对采面、迎头、零星施工地点进行安全性评估~特别是安排安监员~夜间集中对采煤工作面实行每班测压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区队抓安全、抓质量的积极性~区队的安全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去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超前管
7
理~极大提高了工程质量。三是做好冬季“六防”工作~积极组织宣传教育此次冬季“六防”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灾害预防知识~提高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能力~全面做好冬季防寒、防冻、防火、防压力容器爆炸、防煤气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工作~并组织对锅炉工、电钳工、电焊工、等特殊岗位工种人员进行安全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和职工冬季正常生活。
四、强化政治业务学习
一是强化政治学习。为适应安监工作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安监人员和信息人员的政治学习~每周对安监处全体员工统一组织学习~深刻分析我矿面临的形势和监督检查存在的问题。并每周同党群部门联合检查六大工区员工对规程、措施等学习情况~促使全矿员工不断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全矿员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来抓。教育安监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牢固树立“三不变”思想。即无论形势怎样变~强化监督检查的信心不变,无论体制怎样变~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变,无论现场条件怎样变~深化监督检查的决心不变。把安全监督检查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为进一步搞好监督检查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强化业务学习。强化安监人员每周的业务学习~把贵州矿业公司有关文件和本矿的管理规定做到人人知晓、人人领会的精神~并将今年全国的煤矿事故通报及绿塘煤矿的事故和各种违章行为通报做成《安全监察简报》~下发各工区组织学习~吸取事故教训。要求安监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安监人员的压力感、责任感~调动了安监人员对学习知识、
8
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安监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三是强化安监员应急救援知识学习。每周组织一次理论专业知识学习~每季进行一次安全知识考核~通过学习~使安监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促进了安监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学习培训考试。组织六大工区及安监处等职工对“安全警示教育”进行学习考核~共有590人参加了考试~使员工队伍整体安全意识和素质大有提升。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今年以来~在安全工作上~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三违”现象时有发生~“严重三违”还没有杜绝~安全管理还有漏洞~各单位管理人员安全意识需要加强~“三乎”、“三惯”行为仍有存在~要求我们加大监管力度~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2、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仍需加强~不能停于口号~流于形式~图应付~个别员工存有侥幸心理、松懈思想~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各单位应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抓好安全稳定工作。
以上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克服。
七、下年度工作重点
继续抓好矿井安全文化、质量标准化、双基建设~进一步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观念~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防止骄傲自满和松懈麻痹的现象~以零起点的精神~把过去的功过作为镜子、作为动力~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促进工作落实~抓好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矿井年度安全生产的预期目标顺利
9
实现。
,一,安全质量奋斗目标
1、杜绝瓦斯、水、火、顶板、提升运输事故和重大非人身事故~杜绝煤与瓦斯突出~确保实现全年安全生产,井下杜绝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地面生产杜绝轻伤及以上人身事故。
2、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双基建设”实现全面动态达标~消除各类重大质量事故隐患。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升职工职业素质~培训合格率、特殊工种复训率、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工队伍。
,二,健全监督检查制度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三项制度、一个办法”全面落实各级安全责任~认真实施安全规划和措施~使安全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争创“本质安全型煤矿”。二是完善监督检查体制。安监员实行动态管理~以监督、检查、落实、服务为指导~明确职责~设定指标~量化分解~联责考核~监督检查。以制度的完善和体制的创新促进监督检查工作的稳定发展。
,三,提升监督检查理念
安全监督检查重点在思想建设~以强化安监人员的教育为突破口~及时澄清思想上的偏差和错误认识~提升每一名安监人员“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和“职工生命至高无尚~安全监察重于泰山”的监督检查理念。一是加强安监队伍素质建设。安监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支“一专多能~业务全面~严格执法~敢打敢拼”队伍。领会和学习贵州矿业
10
公司的安全文件和本矿安全管理的标准~建立每周的业务学习制度~强化安监人员的学习。同时对专业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予以现场授课和指导~使安监人员学习标准、掌握标准、运用标准。现场检查杜绝执法不严等问题。二是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安监人员实行安全监察承诺制~每一名安监人员均做出工作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对吃、拿、卡、要和做出影响安监人员形象的事~处以相应的罚款~并给予行政处分开除安监队伍~坚决杜绝监督监察上的腐败行为~以严制度、严管理把安监队伍建成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监督有力的队伍。
,四,需加强的五项工作的重点治理
一、瓦斯治理认真抓好“一通三防”和防突工作。重点做好工作面正常生产期间的合理配风~及时调整完善通风系统~消除瓦斯超限现象,严格按“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组织施工~严格“逢前必探~先探后掘”和“一孔多用”的施工原则~坚持半煤岩和煤巷循环施工前探钻孔~及时测定K1值和钻屑量~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施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执行高、低、负压抽放工作~确保瓦斯不超限、不积聚。加强防尘、除尘管理和职工规范使用劳保用品。二、防治水加强矿井地质、水文地质勘探观测和预测预报工作~重点观测在南二运输巷、南二轨道巷和南二回风巷的水文地质情况~严格按照防治水专项治理措施落实~做到各采掘施工地点水仓、管路、水泵排水能力与涌水量相匹配~坚决杜绝水害。三、杜绝机电失爆加强机电设备日常维修保养管理及运输设备防冻工作~杜绝井下一切失爆现象~确保矿井运输安全。四、提升运输抓好物料的提升运输安全管理~突出重点、紧盯现场、严格
11
督查绞车生根、电瓶车正常保护和使用~确保各项安全设施稳固可靠、齐全有效、绞车绳无断丝超限和弹簧绳~安全设施必须达到齐全有效、灵敏可靠~三岔口要确保安装警示和语音报警装臵。确保巷道施工期间提升运输安全。五、顶板管理抓好采掘过断层、褶曲带期间顶板管理、巷道贯通期间安全监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严禁空顶作业~随时根据顶板岩性变化~变更支护方式。前探梁临时支护要正常前移使用~严禁空顶作业。掘进工作面要规范安装观测好顶板离层监测仪。
,五,加强安全督察工作落实
1、强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格执行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一是防止工作流于形式~二是避免工作不负责任和失职~确保重大事故隐患及时得到发现和处理~保证安全生产。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第一责任和员工的教育培训~做到员工安全教育不断线~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素质。
3、继续抓好矿井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观念~防止骄傲自满和松懈麻痹的现象~抓好今后每一天、每一时和每一分钟的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就像拧螺丝帽一样~一圈一圈拧紧~直至牢固稳定~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4、坚持安全检查不断线~把联合大检查、专项检查和日常抽查相结合。坚持“小题大做”抓安全~凡不符合作业规程的~坚决予以制止~凡现场存在事故隐患的~坚决挂牌停下来整改~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5、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安监队伍~努力建设精干、高效、求真
12
务实、清正廉洁的安监队伍。坚持安监员在现场就事论事抓问题的工作方法~把隐患和问题消灭在现场~把质量和安全落实在现场~让精细化管理落实在现场~加大反“三违”力度~杜绝各类违章行为~为实现全矿安全奋斗目标把牢第一关、站好第一岗。
**煤矿
201*年12月20日
13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
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范文五:个人工作总结工作概述
精品文档
个人工作总结工作概述
个人工作总结工作概述
个人工作总结工作概述范文篇一 在繁忙的工作中,2016年不知不觉已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是过得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一年来,在书记、部室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闻编辑工作
新闻编辑是企业内部新闻信息综合发布工作岗位,工作服务对象既对领导又对基层,每天都通过网络与全体员工“亲密接触”,新闻发布的质量和水平都直接影响到舆情导向和企业形象。为此,我坚持少讲话多做事的原则,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
1、围绕企业中心积极组稿编稿,发挥网络宣传优势。今年的网络新闻一块,按领导的指示,重点结合局安全生产、营销服务反违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援川电网重建等中心工作,快捷、图文并茂的开展宣传报道,先后在**信息港开辟了【春季安检】、【科学发展观】、【大家谈】、【**援建系列】、【严抓严管强势推进】、【抓好秋检夯实基础】、【庆国庆
1 / 7
精品文档
保稳定】、【诚信;感恩】、【芙蓉风采】、【营销服务反违章】、【学安规保安全】等十个专栏进行重点宣传。在稿件编发过程中,从严把住编辑关,避免了新闻随意发和滥发现象的发生,保证了网络新闻发稿的严肃性,提高了网站质量。据统计,到11月20日止,**信息港共刊发网络新闻2229条,其中局内新闻1111条。
2、定向服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创新栏目办好报。年初,围绕部门领导提出的对《**电力报》版面进行重新策划创新的办报思路,积极和对口服务的党政工团各责任部门沟通,对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板块版面进行调整,重新设置了《科学发展观》、《党员风采》、《基层党建》、《廉政征文》、《员工之声》、《芙蓉花开》、《企业青年》等专栏。在下半年对版面分工进行调整后负责《**》文学版块,接手后有意识的加强了与各单位文学、摄影爱好者联系,配合企业中心工作以及各类大型活动约稿,力争和图片主题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实反映出一线员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同时在平时还留心多看报多学习,广泛借鉴其他报纸的板式风格,争取版面灵活、美观,尽可能扩大报纸的影响面,得到职工更多的关注。
3、完成报纸分发和网站、报纸的发稿统计工作。
二、新闻采写工作
1、配合中心工作,认真采写新闻稿件。4月份,作为局
2 / 7
精品文档
新闻工作人员,很荣幸的得到了跟随张书记到**,到我局援川电网重建一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会。在一线的路途和工地上,总被同事们在平凡的工作及言谈中表现出来对对企业的忠诚和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奉献精神所打动,在完成现场新闻稿之后完成了人物通讯稿件《立在**援建工地上的杆子》,此稿件先后在国家电网报、湖南电力报、**晚报等媒体发表。此外还配合春检、营销服务反违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工作完成了一些宣传稿件。
2、积极主动抓线索,尽力展示企业工作亮点。因为负责平时的网络来稿初审,所以有很多机会了解到很多基层单位的工作亮点。工作中我认真阅读每一条基层来稿,除认真完成编辑发稿任务外,只要是认为有新闻价值的稿件,都积极与通讯员沟通,提出相关补充采写建议或者直接去做相关补充采写,力争亮出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亮点。另外就是找准位置,做好对口宣传服务。平时注意和对口的营销、农电部门保持联系,按各对口服务部门的宣传工作重点和要求,配合做好宣传服务工作。据统计今年1至今共在我局以外的其他新闻媒体发稿70余篇。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1、电力报目前已经过了大力度的改革,得到了更多的读者,但还是拥有很多的努力空间。存在报纸版面设计有时不够抢眼,稿件面不够宽、稿件质量不够精等问题,在一定
3 / 7
精品文档
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整体质量。需要加强学习,加强这方面的讨论交流,将报纸这方责任田办得更好更精。
2、摄影水平差强人意。要加强学习和训练,不断提高采访工作中的摄影实战应对水平。
四、2017年工作打算
俗话说谋定而后动。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将自己对2016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向各位做个汇报。
1、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企业的大政方针,并用其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言行,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编辑、写作、摄影等专业技能,提升服务水平。
2、报纸的专栏设置构思。为方便员工投稿,2016年拟在**版面推出**沙龙、**文苑、女工茶座、朝花夕拾、诗画长廊、情语小轩等专栏。
《**沙龙》面向所有电力职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向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有一技之长的一线员工或者劳模人物约稿,请他们谈自己实践中得到的工作经验、学习进步的心路历程等,在员工中树立起爱岗奉献、感恩诚信的榜样;《**文苑》主要刊发电力员工的散文、小说或者影评等**作品;《女工茶座》主要构思是在栏目中介绍女性美容、美发、育儿等方面的知识,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读者;《朝花夕
4 / 7
精品文档
拾》主要针对离退休员工以及员工子弟,刊发他们的**作品;《诗画长廊》里刊发电力职工的诗歌、字画、篆刻、摄影等作品,《情语小轩》则着重伟员工提供一个倾诉情感的场所,总之一句话,动脑筋想办法,将版面办得更活报纸办得更好。
个人工作总结工作概述范文篇二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下,围绕信息化建设总体工作部署,我虚心求教,积极学习,团结同志,服从安排,牢记职责,认真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我对自己在2015年全年的工作,分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三个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思想觉悟,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特别是公安机关推出的各项规定和会议精神;时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
二、工作态度方面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勤奋上进,服从组织安排,不讲客观条件、不消极怠工,有问题能及时与领导勾通。团结同志,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
5 / 7
精品文档
工作任务,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了能够完成好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在公安机关各项安保任务、攻坚战役、专项行动期间,与公安民警一道,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不计个人得失。
三、业务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方面
工作了二年,经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自己在本岗位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在工作方面,我工作细致,认真负责,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及时向领导和同志请教,虚心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每件上传下达、内外协调的工作内容都做到及时无误,较好的地完成了此项工作。在110警情工作方面,我能够按时上报《立案登记表》,每天查看辖区发生的110警情,做好警情统计和通报工作,督促各接处警单位按时按要求反馈警情;做好每周警情分析工作,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总结和分析辖区警情数量及特点,为领导决策和防范打击提供参考和依据。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学习,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总结出一定的不足:一是工作作风有时急躁,工作方法有待改进。二是工作思路不对。对工作的最优流程认识不够,
6 / 7
精品文档
逻辑能力欠缺,结构性思维缺乏。三是处理一些工作关系时还不能得心应手。回顾今年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的。
在这年终岁尾之季,我仅向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在这一年里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也衷心希望领导和同志们继续给予关心和帮助。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