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基于幼儿心理特点的幼儿品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中不能只关注幼儿身体发展和知识获得,而更应该注意对幼儿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而要科学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必须首先要熟悉幼儿心理特点。因此,深入了解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是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从幼儿品德教育的视角去看,幼儿心理特点中有三点特别值得高度重视:
一、思维的具象性
6岁之前的幼儿具象思维水平发展较好,而抽象思维发展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最为重要的思维形式,幼儿了解世界,认识事物,明白事理,往往都是通过具体的情景、事物去感知、去判断。比如教幼儿关于长颈鹿的知识,我们与其告诉幼儿“长颈鹿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不如告诉幼儿说:陆地上最高的动物是什么?是长颈鹿。长颈鹿为什么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因为它的脖子特别长,所以就被叫成长颈鹿。因为它的脖子特别长,所以成年的长颈鹿身高有两三层楼那么高。如果再加上图谱或者视频,幼儿对长颈鹿就能深深地记住了。
由于幼儿的记忆往往需要以形象为基础,因此,在幼儿的知识教育中,应运用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结合的方法,注意将词语和词语所代表事物的形象结合起来,运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记忆。同时,还应在品德教育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实现从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转变,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变,那么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我们教给孩子的一些道理、规则就会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不仅入脑,还能入心,而这才是品德教育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道德的他律性
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由此可见,幼儿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具有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弱、道德情感不稳定、可塑性大等心理特点,我们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差异性与道德意义的自我建构。
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幼儿,须借助于一定的权威、偶像作为中介媒体,去完成其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内化过程,进而实现由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变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立主体自身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只有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发挥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把良好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深刻认识幼儿的特殊教育教育心理特点,以此作为出发点去开展切合幼儿教育实际的德育教育,加深其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他者的认同感
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认同可以分为他者认同和自我认同。而幼儿的认同主要属于他者认同,来自具体人际情境中他人对自我的肯定和承认。幼儿对这种认可方式的依赖可谓是与生俱来的。幼儿的认同感是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一种对自我肯定及定位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发展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性格、信念的形成。由于幼儿需要、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同,就会无意当中接受他人的教育、引导,产生对他人的心理上的效仿和行为上的模仿。
来自他人的认同带给幼儿以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幼儿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对幼儿的角色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认同的对象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幼儿主要是对父母产生认同,对教师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对自己喜欢的叔叔和阿姨以及与自己年龄差别较大的哥哥、姐姐产生认同感。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的特殊心理特点,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可见,幼儿品德教育尤其应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德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在园生活中的全过程、各方面,使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在幼儿品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创造、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氛围,采取各种生动的教育方式实现幼儿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
范文二:幼儿的品德教育
浅谈幼儿的品德教育
姓 名:赵淑霞
单 位:舞钢市第三幼儿园
职 务:教师
职 称:小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舞钢市第三幼儿园
邮 编:462500
联系电话:03758147376
浅谈幼儿的品德教育
舞钢市第三幼儿园 赵淑霞
德育即道德教育。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德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德育工作认真研究,合理安排,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的道德教育
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3~6岁又是幼儿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个性品德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精细化、系列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道德品质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培养。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内容的精细化、系列化,就是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品德特点,制定精细化、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证幼儿的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比如按节日指定的系列教育 “八. 十五”中秋节赏月教育,“九 . 十”教师节的尊师教育“十 . 一”的爱祖国教育,“一 . 一”元旦节的新年教育,“三 . 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 . 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 . 一”的爱党教育等等。还可以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进行系列教
育。以“三八”节的爱妈妈教育活动为例,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歌曲《我的好妈妈》;美工活动《我为妈妈做红花》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精细化、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精细化、了系列化。但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老师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德育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不挑食,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生活习惯教育一般以规范制度的影响为主要教育方法。
首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有句俗话:“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提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达不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行为习惯教育主一般以训练为主要方法。 其次,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礼貌不花钱,但却能换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为人
处事要与人为善等等。礼貌教育以常规训练为主要方法。 最后,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在午休时不妨碍他人,自觉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会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要方法。
二、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闹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重视示范性教育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
四、家园配合才能作好德育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才能使幼儿园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总之,教育是育人的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艺术,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每个具体的幼儿。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都是实施幼儿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合格儿童!
范文三:小学学段品德教育的特点
三、小学学段品德教育的特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所致在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需要接受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正规教育,而品德教育是引导学生与他人及集体相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规范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颁布《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来,我国许多学校,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在系统地研究了小学生品德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实践小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经过近20多年实践,验证了“儿童的良好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
1、在品德教育的目标上,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小学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依据《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小学学段应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作为品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培养、训练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因为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状态,其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幼稚性与可塑性,模仿性与易变性,自我中心性与缺乏自律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巨大的、可开发的潜能,老师、家长的思想观念,社会的道德要求,很容易转化成学生个体道德需要,从小培养他们有爱心,乐于助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有集体荣誉感等行为习惯将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小学品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小学品德教育重要目标之一。
2、在品德教育内容上,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道德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最终依据。在学校教育中,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是蕴含在生活之中的感悟和规则。詹万生教授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中指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遭到儿童的本能行为与冲动被成人强化或改造,与此同时,儿童一方面体验着与成人和谐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体验着不一致的冲击和不快,儿童正是在这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织动作中,开始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生活是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同他人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先是母子关系,接着是家庭成员关系、邻里小朋友之间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各种各样的关系要求儿童必须依据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处理好。而这些都需要儿童通过各种情境和事件的思考和反思过程中,学会并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家庭生活是蕴含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友谊、关爱、团结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含着公民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学校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儿童生活实际,把与儿童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纳入道德教育的范围,选择儿童关注的话题,围绕儿
童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儿童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关注生活,热爱生命,做合格公民。
3、在品德教育途径上,实施全方位的渗透。
道德教育所固有的渗透性和全时空性的特点决定小学品德教育要多种途径实施,全方位的渗透。《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各科教学,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少先队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等。这些途径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但由于小学生思想单纯,辨别是非、美丑、荣辱的能力很低,比较容易轻信他人。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家长和教师要对学生多进行积极正面的影响,也可运用传统道德教育方式,使学生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思想。
4、在品德教育的方法上,注重知行的统一。
当前小学德育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如詹万生同志的“四类十八法”,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但由于品德教育解决的是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其方法是要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品德,不能只有认知,而不付之行动,也不能没有认知而盲动,要在懂得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再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方法是在学生明确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的认知基础上,注重与学生日常行为和实践活动统一。活动是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使儿童的身体得到很好的发育,而且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直接经验,使认知转化为行为,形成初步的品德素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的统一。
5、在品德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评价是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具有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小学生思想简单,在道德认识上表现出表面性、肤浅性和从众性,往往以具体的行为表现为依据去认识他人的品行,很少有自己的主见。为此,在学校教育中,要注意运用“发展性评价”策略,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学习活动表现进行以激励为主的综合评价。发展性评价,是在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激励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基础上,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父母、学生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依据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观察记录、主题活动记录、小组活动记录、调查报告及学生作品展示等过程性材料,对学生主体实施评价。其特点:一是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态度和即时性行为动向作为评价内容,体现评价的过程性;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重视学生自身的进步,体现评价的发展性;三是坚持师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参评相结合,体现评价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发展性评价的呈现方式是根据评价内容对评价对象做出相应的等级评价;评价的时间为过程性评价在平时进行,结果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
这种发展性的道德评价方法,注重的是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的是评价
主体的多元化,其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
(二)实施养成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1.养成教育的内容
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指少年儿童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平时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原则及一些有关礼仪常规。它确立的依据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地方政府提出的“小学生的礼仪常规”、“市民公约”等。由于各个学校实施的情况不同,养成教育所强调的内容也各有侧重。如锦州市太和小学将《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出的十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综合成四个系列即爱国主义系列、养成教育系列、爱学习爱科学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注重五个习惯的培养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劳动健身习惯。
2.养成教育的原则
(1)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在养成教育中,要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学生不仅是学校规章制度的接受者,而且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不成熟的主体。在教育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共性问题,而且还要发展学生各自的个性。为此,要在和谐民主的教育气氛中,留出学生自我教育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得到持续的发展。
(2)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原则。学生在学会了做事的同时还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在实施养成教育时,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在做每一件细小的事情过程中进行做人教育,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
(3)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学与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人们从外部获得道德、知识、智力等素质的关键就是内化。通过内化教育,使学生成为善于自学、善于反思、善于评价、善于调节的学习探索者。同时在内化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自觉、自动地进行行为控制,注重外化的行为训练。
(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和基础,严格要求本身也包含着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尊重信任是激发学生内动力,严格要求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在尊重信任受教育者的前提下,逐步向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进而成为自觉自律的行动。
(5)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集体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只有在集体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友谊、爱心、团结、合作及规则,体验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而养成教育只有在集体生活中,在与他人的影响和渗透,逐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6)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学生毕
竟是不成熟的主体,不可能一进入学校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有必要的规章制度。在他律约束下,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7)科学性和渐进性相结合原则。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由易到难,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将学生应掌握的规范分解成若干个小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一个规范可以分“小步子”实施,一步一步地训练,使学生一步上一个台阶,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也可以一个月或一周抓一个训练重点,一点一点来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中去实现,而且要允许学生反复。
3.养成教育的基本做法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来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以达到强化、巩固的效果。实验校主要做法:
(1)学、行、查、评的有机结合。
“学”:知规范,明道理。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分为五个专题纳入思品课教学,通过分题讲述,座谈讨论,专题答辩,师生对话、测验、知识竞赛、观看录像和学校礼仪队的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熟知,领会《规范》的要求。
“行”:抓训练,见行动。每学期开展一次“无过失竞赛活动月”,用制度建设和活动训练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动。
“查”:查实施,抓经常。对学生文明行为、课堂纪律、环境卫生、自行车停放、两操一活、公物管理等全天巡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次日公布,使狠抓行为规范的实施做到经常化、持久化。
“评”:评先进,树正气。每学期期中、期末对学生操行进行自评、组评和班评,同时抓好全校的周小结,每月进行一次文明红旗班级的评比,从而树立了不同层次的榜样,优化了学生群体形象。
(2)开展“五自”教育。
“五自”的内容:人格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强。 “五自”的教育方法:
①自我测评。让学生在自我评析中看成绩、看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增强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能力。
②自我管理。设立学生“自我管理值日班长”,让学生轮流做班长,制定责任制,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培养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竞赛能力。
③自我激励。通过班训和班规,使学生约束自我,激励自我,通过学生常规量化管理、评比,使学生鞭策自我,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④自我规范。通过“规范月”“无过失竞赛活动月”“文明礼仪训练”等形式,贯彻《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自我规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⑤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使学校、家庭在要求上同步、协调发展,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3)多渠道分层实施养成教育
①童谣诵读巧养成: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深奥的道理听不懂,但他们对儿歌、童谣非常感兴趣。学校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把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巧妙地穿插在童谣中,让学生在诵读中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道德故事励养成:许多传统美德故事代代相传,众口皆碑,学生也爱听,可采用各种故事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失为一种好形式。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利用图书室中的各类日常行为规范、传统美德之类的书籍,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组织学生开展“道德故事征集”活动,同学们通过搜集、撰写故事,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以故事教育自己、鼓励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个别问题,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启迪。
③格言警句悟养成: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可开展“让格言警句伴我成长”的活动,通过搜集格言、展示格言、创作格言充分挖掘格言警句资源,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实践活动润养成:学校可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善于发现,展开调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现状,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从小树立起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存环境,改善环境现状的环保习惯。
⑤言传身教示养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小学生好胜性强,好模仿的特点,积极为他们树立榜样。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自己做出表率,以自己的良好师德给学生树立榜样。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指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得到。如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俯身捡纸,就是最好的榜样。对学生好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⑥校规班规律养成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同学宣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
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
⑦评价制度导养成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常规宣传之后,制定“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把“自评——生评——师评”延伸到“家长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⑧学科渗透促养成
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强调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做到“在全部教学活到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养成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行为规范课”,化分散的教育为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规范教育和行为训练。
⑨优化环境育养成
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规范教育采取感情陶冶的办法优于单纯的说教,并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道德情感,并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通过优化教学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校园环境、课外活动环境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规范行为,发展学生爱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实例借鉴
实例一(运用观察法研究、掌握学生品德状况实例)
透视心灵的窗,解读七彩的心
——观察学生体态语言进行教育的点滴经验
镜头一:“小小”被同学们搀扶着走了进来,没等我问怎么回事,周围的同学就七嘴八舌的讲清了大概情况,肇事者是“浩浩”。正所谓:说曹操,曹操到。“浩浩”被其他同学押解回班了,我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一阵沉默??
班主任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班上发生了违纪现象,可任凭教师怎样询问,学生总是沉默不语。
这时,我就会沉着冷静地观察,透过学生的眼神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看到眼前的他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我让他抬头,他眼睛也不敢正眼看我。我已初步确定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由于惧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惩罚而不敢道出真情。联想到他平时性格
内向,胆小怕事。作为教师的我如果声色俱厉地追问,只能加重他的心理负担。我就不再追问缘由,而是说:“你陪“小小”到医务室检查一下吧!”听了这话,他如释重负,连忙扶起“小小”走了出去。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回来了,我要求他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两个孩子冰释前嫌,重归于好。这时不妨再要求学生写一个自我检查,既了解了事情缘由,又使学生反思了错误。
镜头二: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们小组检查读课文,大家都积极的投入小组学习中去。突然,我发现“安安”没读课文。总结时我批评了他。听了我的批评他的呼吸变得急促,睁大眼睛望着我,一副受了委屈的表情。根据经验来讲,这种情况大多是学生对教师的询问或批评内心不服,表现的是一种不满的心态,认为教师批评自己不公平。遇到这类有表现的学生,应先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教师过激言辞只会火上浇油,造成师生之间的冲突。所以,下课后我找到他,了解了一下原因,果然事出有因:组长已经考完他了,所以他没有读课文。当听到我的道歉后,“安安”脸上又现出了笑容。
镜头三: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传出了怪声怪气的歌声,是谁?“泽泽”在座位上扬着头,眼睛盯着我,很明显他是“噪声源”,看我注意到了他,他更是摇头晃脑,眼睛左顾右盼。我心里清楚,他是故意通过违反纪律引起大家的注意,想故意逗大家开心,让老师生气。这时我就更不能让他控制我的情绪,切不可感情用事,因为教师如果愤怒,也可以说正中其下怀。这时我泰然自若地看了他一眼,马上把眼光转移到别处,没有批评他,却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他一看自己的行为没有奏效,不禁有些丧气,他也认识到通过作怪取得老师的关注不可能,所以就放弃了不良的行为。我用理智和大度感化了他,使其明辨是非。
实例二(运用观察法研究、掌握学生品德状况实例)
孩子是面镜子,映出家长形象
——家长心境对孩子精神状态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孩子的问题可以体现出一个家庭的问题,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我对学生的家长心境对孩子精神状态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研究。首先,我选择了所任教班级同学作为观察对象,重点观察学生出现问题后家长的态度和做法。谁都有可能犯错,当我和学生家长沟通时,我留意观察他们的表现,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策略的使用,最后形成了一份观察记录表:
通过这样一个观察的过程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家长的态度、做法直接关系到孩子
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形成,更是孩子道德态度、情感、意志形成的可供效仿的榜样,某种程度上还是孩子道德动力系统的一部分。这样一个结论,对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观察法的正确使用,可以为我们搜集第一手的资料。
相关知识:
教师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了解、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等各种表现,获得每个学生的动态发展信息,这对于教师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是非常有价值的。
实例三(运用谈话法研究、掌握学生品德状况实例)
老师,我懂了??
班里的小光,一天放学经过校门口的小摊,看到摊头上放着一批话梅糖,顺手拿了一袋美美地吃起来。同学将这情况向班主任老师反映。老师很吃惊,小光家里经济宽裕,怎么会“偷”吃店里的东西呢?第二天班主任与小光进行一次谈话:
“听说昨天放学的时候你拿了小摊里的东西?”
“我吃了一袋话梅糖,可好吃了!”
“你为什么要拿小摊里的话梅糖呢?”
“我想吃。”小光很干脆地回答。
“你想吃也不能自己拿呀!”
“我们家吃东西,从来都是自己拿的。想吃多少,就拿多少。”小光天真地回答。 班主任一听,明白了:原来他不懂得什么叫“拿”,什么叫“偷”,搞不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这种情况在小学生身上往往是可以见到的,于是班主任进一步与他谈话:
“你知道你们家吃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吗?”
“妈妈买的。”
“妈妈为什么能买呢?”
“妈妈有钱。”
“妈妈的钱从哪里来的呢?”
“公家发的。”
“公家为什么要发钱给你妈妈呢?”
“妈妈每天上班,公家就发钱给她了。”
“对呀! 你妈妈每天去上班,为大家工作,公家就发工资给她,她才能用钱买东西。不劳动能随便拿别人东西吗?”老师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他认识问题的本质。
“不能。”小光若有所悟地摇摇头。
“对了! 不劳动是不能拿人家的东西的。要是拿了,别人会说你,这是?难为情?的事了。”
老师巧妙地避开了“偷”字,循循善诱,阐明私自拿人家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
“营业员叔叔说我是小偷,还说要送我到派出所去关起来。”孩子气愤地说。
“你不是小偷。你是不懂得道理,分不清拿人家的东西与拿自己家里的东西的不同。现在懂了吗?”老师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亲切地说。
“懂了。人家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的。今后,我再也不拿人家的东西了。”孩子诚恳地接受了批评。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师生俩会心地笑了。
这是一次成功的谈话。其中有两点经验和方法值得学习。一是抓住学生的认识特点循循善诱。整个谈话犹如和学生在叙“家常”,自然和谐;谈话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将教育性融入交谈中,通过亲切地发问去引导学生深刻地思考,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是或非。二是高超的谈话艺术和教育机智。谈话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即帮助学生弄清“拿”和“偷”的区别,谈话从具体到抽象,既有理有据,又深入浅出。谈话最后又很巧妙地用“难为情”回避“偷”字,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效防止不必要的对立情绪产生,同时又教育了学生,使他乐意地接受了批评,明白了道理。
相关知识:
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2)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3)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5)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6)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
实例四(运用问卷法研究、掌握学生品德状况实例)
在一次班队会的前夕,为了确定队会的主题,让队会所进行的教育能够有的放矢,我
针对班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学生与家长关系调查问卷
锦州市实验小学 五年四班
姓名: 性别: 年龄: (岁)时间:
同学们: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与家长相处,我们编制了本问卷,以了解你对自己家长各方面的看法和评价。对所有问题的回答无正确和错误之分,你只要按自己的真实看法回答即可。在你把答卷交上来以后,除了老师以外,不会有人接触你的问卷。我们将用计算机对所有同学的结果进行统一处理,而不是针对任何个人进行分析。因此,请你尽管放心、如实地填写问卷。
请大家认真回答下列问题,谢谢你的合作!
经过调研后,我发现对家长满意度高的学生为92%,对家长满意度较高的学生有6%,对家长不满意的只有2%。这个调查结果与我原先的假想: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很紧张不符。根据这个结果,我推翻了原有的缓解家长与学生关系的队会设计,转而设计了一节《体验亲情,回报恩情》的班队会。队会中,孩子们对家长的认识更深一步,并且知道应怎样回报父母的深恩。队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全得益于科学、客观的问卷调查结果。
实例五(运用问卷法研究、掌握学生品德状况实例)
小学生爱国行为的现状调查问卷
单位: 小学( )年级
请同学们按平时的行为表现,对照以下项目,如实地给自己作一评定,并把评定的等第写在右边的方框内。谢谢你的合作!
1、 维护祖国尊严,升旗、奏国歌时能肃立、脱帽、行礼。
(1)做得很差(2)做得较差(3)一般(4)做得较好(5)做得很好□
2、 唱国歌时,做到声音响亮,充满感情、吐字清楚。
(1)做得很差(2)做得较差(3)一般(4)做得较好(5)做得很好 □
3、 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
(1)做得很差(2)做得较差(3)一般(4)做得较好(5)做得很好 □
4、 热爱班级、热爱学校,主动为班级为学校做好事。
(1)做得很差(2)做得较差(3)一般(4)做得较好(5)做得很好 □
5、 认真学习,刻苦读书,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1)做得很差(2)做得较差(3)一般(4)做得较好(5)做得很好 □
6、 尊敬师长,听从教师的教诲,不辜负教师的期望,按时完成作业。
(1)做得很差(2)做得较差(3)一般(4)做得较好(5)做得很好□
7、 爱护公物,爱惜国家财产,不浪费不破坏。
(1)做得很差(2)做得较差(3)一般(4)做得较好(5)做得很好□ 相关知识: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教师设计问卷并组织儿童回答问卷,通过定量分析,获得儿童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获取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此方法利于快速获得大量信息,但它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尽量少用或不用此方法。
实例六(运用恰当的评语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的实例)
又临近一学期结束了,对孩子们一学期的学习作一个正确的、有意义的评价,显得迫在眉睫。如何评价孩子呢?我觉得必须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一、谈心式评语。如“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不是拾纸屑,就是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地举起手,大胆地发言,老师心里真为你高兴。
二、指导式评语。如“林林同学,想得到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吗?许多同学是这样做的:上课专心+作业认真+不懂就问+举手发言。你做到了吗?快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定能得到这把金钥匙。”这种评语以其清晰明了的表达,给予学生明确的帮助。
三、激励性评语。如“超超同学,你就像一条丝带,小朋友就像一颗颗珠子,只要这条丝带起到以身作则、互帮到助的好作用,这些珠子就会和丝带做好朋友,永远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串闪闪发光的珠链,好美!我希望能发挥‘线带’作用,当好我的小帮手,行吗?”这种评语有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指出一个更高的目标,鼓励学生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超越个人已有基础的新飞跃。
相关知识:
对于学生的表现,通过描述性评语给予评价,能够发挥分数或等级评价所无法达到的作用。描述性评语,教师可以详细具体地肯定学生的优势和进步,更可以明确清楚地指出和分析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评价的过程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更有助于引导学生自我的全面反思。每一位教师评价学生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关注儿童的态度,留心观察儿童对活动的积极性、专注的程度、喜欢的程度,对周围环境中重要事情、现象的关心程度,主动参与活动的程度以及情感的表现等。第二,在活动中关注动脑筋的程度,是否爱琢磨、爱发表意见、爱出主意、爱想办法,是否有自己的看法,是否能应用学过的知识或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是否能想出各种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途径和办法等。第三,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是否能与同学、老师讨论或商量问题,是否友好地与同学合作、有问题时能否协商解决,能否主动地争取别人的帮助等。第四,活动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是否掌握与活动有关的知识,操作、表达所需的各种技能的程度。关注以上几个方面学生的程度和变化,就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学校德育工作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
3、 《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吴安春 许敏峰 沈明阳编著 学院出版社 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
范文四:浅谈幼儿园的品德教育
摘 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家园结合,因材施教,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养成;家园结合;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7-01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对幼儿的德育工作予以认真研究,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要做到系列化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所谓教育内容的系列化,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品德特点,制定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整体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品德,还能调动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教育。 (一)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全部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以训练方法为主。 (四)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礼貌不花钱,但却能换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我国在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国人的礼仪程度,代表着民族的文明水平,影响着外交方面的成果。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等等。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 (五)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在宿舍里不妨碍他人,自觉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会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四、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五、幼儿园的德育工作要有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范文五: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
[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
一天,睡觉后,孩子们高兴地来到活动室,有的孩子很快喝完了水,吃完了午点,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这时,小琪站到我身边,好像想起什么似的说:“老师,我最喜欢我妈妈了,您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花卡子。”我说:“是挺漂亮的!”说到这,我想起了昨天晚上小琪爸爸接她的情景,她对爸爸说:“你真讨厌,教育学论文《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 ◆分享好文◆”可她爸爸听了一点反应也没有倒是笑了笑。我看在眼里,心想这孩子怎么能这样。想到这里,我对小琪说:“你昨天怎么对爸爸没礼貌,说讨厌呢?”“就是讨厌嘛!他老招我!”“小琪,你这样说不对,不管怎样,他是你的爸爸是长辈,该尊重他,做一个懂道理、懂礼貌的孩子。”听了我的话,小琪点点头说:“我知道了。”
从这以后,我再也没听见小琪说类似的话,她越来越懂事了,不但尊重老师,还主动帮助弟弟、妹妹,是老师的小帮手。(春宇幼儿园 孟金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基于幼儿心理特点的幼儿品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