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四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习,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然后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许多的问题。主要是计算能力不过关,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分得过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学期四五节课,学生还没掌握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一单元结束了。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对已有知识复习,掌握要领,其次加强训练强度,使之形成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第四单元《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在此我提出几点: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例7、例8的教学放在一节课上进行,让学生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 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第六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我讲授的《统计》一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内容,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数我讲授的《统计》一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内容,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然如此,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三、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通过看我校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变化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拔高题,通过观察两厂的生产情况统计图,提问应选择哪厂投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导入的时间过长,导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
二、对于有争执的问题,如第2、3题,应让学生争辩起来,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收场。 以上说是教学反思,倒不如说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拙见,它将指引我以后的教学??学信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爱憎分明的,充满 着好奇心理。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明明和同学们一
起参观为线索,设计了“密码门”、“密码锁”、“握手游戏”、“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2、关注合作,尝试解决。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3、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事物的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排列与组合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方法,从而发现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规律。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
范文二:四上教学反思
《观潮》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沛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形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雅鲁藏布大峡谷》
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臵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鸟的天堂》
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臵。“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沛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爬山虎的脚》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
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蟋蟀的住宅》
这节课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首先目标引路,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朴实的童话故事,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
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就以“墙”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与墙有关的对比变化。结果,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前与拆墙后花园情形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花园风景如画,之后却花不开,鸟不来,还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与拆墙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先前他表现的很自私,之后变得宽容了……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去年的树》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教学的策略上,我围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沛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觅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我随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迢迢、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童话要
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的情感了;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演读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更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稍低沉,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形的介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收获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时真的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带动得好些,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得写作特点,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子能用童话式得语言丰富故事得内容,为学会童话奠定基础。
《白鹅》
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
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沛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猫》
在教学中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仅关注他们的本生的感悟,更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提升感悟。第二自然段的句子,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与学生实际的理解有距离,特别是“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三次提升(首先是比较朗读,其次是以梅花图引发美感,最后提出反问引起思考),让学生的学习价值得到实现,而不是在课堂中虚度光阴。那么,用什么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感悟在提高了呢?这决不是附和性的意见,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便是朗读,读出自己的特色,而这篇文章又适宜用朗读来体现,当然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由于对句子的一再提升的认识而读得津津有味。
《长城》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
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颐和园》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搭石》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
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觅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惊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给予是快乐的》
在这堂课中我仍然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重点通过读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本堂课我采取了:自由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很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包括读得节奏、读得重音、读的表情等我都指导得比较到位。我感觉学生的读也还是比较令人满意。通过读学生也较好得理解了课文中几位人物的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文所有传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就让学生标段后,把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方便学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课堂其实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组读书,学习任务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文中的三个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明白文章所传达的感情。
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对于学生读课文,放手也是一种好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为了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
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并在读课文时对自己有感受的部分进行交流。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并不太好,有很多同学手里没有字、词典,而有的同学却很会利
用字、词典,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读课文同学们都对课文感受很深的段落进行了标记,有的同学画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谈的也不错,这说明通过读课文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但还有部分同学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节课当中应带领学生再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
《电脑的住宅》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时,初读课文我觉得用列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较好,这个环节的确不错,因为这篇课文的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风趣,吸引力强。落实初读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形象生动说明电脑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课文运用了想象和联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选词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一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了语言积累。课中开展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作表演,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电脑住宅,推选讲解员。讲解时允许学生使用课本语言,激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这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是一些优生大显身手的时刻,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只能作为听众了,也就自然充当了“客人”的角色,即使给他们作为“评委”来评价表演的同学,他们也显得有些困难。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令我最困惑的是一点: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究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教学参考书说是“拟人”,但是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却不少学生说了“比喻”,他们认为这是把植物的种子比作乘客。忽然,我也愣住了。想一想,其实学生说的也不无道理。我们一直强调所谓拟人,就是赋予事物人的思想、动作、语言等等。但题目却没有显示出相应的思想、动作、语言,如果硬说是“拟人”的话,确实与之前定下的判断原则相矛盾。有老师也认为是“比喻”,他也这样教给学生。但是,令我顾虑的,是教参······经过短暂的挣扎后,我决定还是跟随教参的说法,勉强跟学生说这是“拟人”。我知道有不少认为是“比喻”的学生不服气,但那种连我自己也说不清的情况下,只有跟着教学大纲走了。
范文三:四上教学反思
“快乐课堂”中
----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黄爱娇
快乐课堂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一、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可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这些小老师不仅可以选择成绩优秀者,还可以选择成绩中等但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可请他们担任小老师;由于学生之间容易沟通,所以学生之间合作、讲解有时比我们老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在放学后的学习上小组成员应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多同学的学习有很大的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的行为。要想使成绩平平者成为学习的优秀人才,必须先规范他的学习行为。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课前预习,上课时全神贯注听讲、做好听课笔记、紧跟老师教学节奏、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可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要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俗话说:“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所以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思考、会产生疑问,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渐渐的学生对于如何学习会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何备好常态课
----教学反思
黄爱娇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一、正确解读文本
1.教师在教之前要三思。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要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等。
2.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得多。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制定了教学目标以后,再去研究怎么教,再去用心研究教学方法,选取巧妙的教学方法使目标实现达到最高效,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二、确立教学目标
我们语文高效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
总之,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
范文四:四上教学反思
《生活需要消费》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主题是《生活需要消费》,这一单元第一个模块主题是“生活需要消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课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生活处处需要消费,而对于“消费”这一说法,学生很陌生。鉴于此,在设计本课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谈起,例如:问问学生身边的哪些物品是买来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明白:用钱买东西,这就是消费。课前,我让学生亲自调查家长的收入,体会父母的辛勤劳动为家庭提供了收入,激发学生对爸爸妈妈的感激和尊敬之情,从而自觉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组织学生进行了劳动体验,在班上开展了“赚取三元钱”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他们有的通过卖破烂来赚取三元钱;有的帮助父母做家务获得三元钱;有的通过给父母帮忙来获得三元钱......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了挣钱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不能在学校乱花钱,随意浪费了。在这里我又跟孩子们一起为父母算了一笔账,在计算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吃、穿、住、行、用都要花费父母的血汗钱,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开始从自己的行为上反省、思考有没有浪费,同时从交流中也明白了,生活离不开消费但要合理,浪费是最不该的了。
《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二是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因此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
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而且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去感悟、去发现,这些所得比单纯的课本传授要深刻得多。
《不同的购物场所》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选择购物场所都有很明确的认识,而后面调查研究部分的内容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没有办法带领学生实地感受,这是比较遗憾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尤其关注儿童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就需要在相应的学习主题中引导儿童不断反思,达到对自然、社会的准确理解和对自我的合理把握。在辩论课《哪种购物场所好》中,我把孩子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小商店、大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在第一环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中让他们先夸夸自己的优势,然后通过第二环节“说你说我”引发他们对哪种购物场所好激烈的争论,通过辩论,他们发现,原来各种购物场所都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但互相补充,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后孩子们通过“金点子大赛”给各种购物场所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孩子们在课堂上经历了讨论——思考——提问——反驳——反思等种种过程,他们的思维被激活,智慧被点燃,认识被提升,真正实现了课程对儿童积极、有效的引导。
当儿童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思辩等学习方式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去探索……课堂教学就不再是“知识灌输”、“教材呈现”和“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真正成为触动儿童心灵,激活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能力,提高儿童认识,引导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也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命历程,成为促进其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
和儿童一起做课程,儿童和教师都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体,并且相互作用,互相促进。课前,教师以儿童的生活基础和学习需要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使儿童可以主动快乐的学习;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儿童相互交流、相互
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和儿童一起成长;课后请儿童给教学提建议、找问题,让儿童和教师一同反思课程、评价课程、调整课程,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因此,整个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和融入课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成为了课程的重要设计者、参与者、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儿童的研究者、引导者、帮助者,师生共同享受着探究的欢乐、成长的欢乐,在课程中共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让人欣喜的“双赢”。
范文五:教学反思四上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教学反思【存在问题】 孩子们的作业正确率不高,比我想象得要糟。 主要问题有:1.商的定位不对,商是一位数时也从十位商起。2.除法竖式的格式不准确,过程中多零少零的情况比比皆是。3.验算中,乘法的书写仍然有错误或者就是漏加余数。4.口算中也出现了多零的情况。这些错误的背后正是隐藏着孩子们对新知与旧知的混淆与茫然。郁闷过后,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在教学中忽视了什么,才会让状况变得如此糟糕。 【商的定位】 我重新翻开教参,反复看了几次。 再一次清晰地感受到:教材中要求孩子估算“商大约是多少”,是可以帮助孩子体会到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哪一位上,从而感悟到笔算的顺序。在用竖式计算时,应该着重让孩子讨论商的定位,经历探索、交流笔算的过程,明确算法,并通过验算确认计算过程的正确。 我想,今天学的笔算,其实估算是很关键的,唯有准确确定商是几位数,才能顺利地接着往下做。不禁想起课堂上在交流420÷30时,我也问孩子们:“你能估计商是多少吗?”当时就有许多孩子是满脸踌躇的,后来,或多或少地能说到些理由,我以为孩子们理解了,也就匆匆而过。但是现在想来,其实这个环节是重点,也是孩子们的障碍。我似乎忽视了大部分孩子的感受,他们的估商能力其实还是很弱,我应该再细化一些,适当增加一些专项练习,应该留更多的时间去让孩子们交流估计的方法,甚至不必要局限于书本上呈现的那种方法。可以放得更开一些,让孩子们充分地经历探究、交流。我觉得唯有估定商的位数,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 当今天的新知与昨天的知识混为一谈时,有些孩子彻底晕
了,到底商在十位还是个位,成了他们最大的难点。归根究底,还是商的定位问题,孩子们没有准确判断商的范围,所以,这就是症结。找到了,就需要我去帮助孩子们一起去解决。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反思
今天的学习内容在昨天被除数是两位数的基础上,变为被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通过互相探讨交流420÷30的运算方法后,在试一试这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试一试中,给我们选了2题,分别是420÷40和420÷50两种情况。这里通过计算后比较得出,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如果前两位够除该怎么算,如果前两位不够除该怎么算,这个应该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课中,我就放慢脚步,特别针对这两种情况让孩子进行比较,巩固。但在课后的练习中,发现孩子们对这个竖式的写法掌握的还不够好,竖式中0该写还是不该写,出现错误比较多,说明有些孩子其实对计算的原理还掌握不扎实,才导致的这个现象,课后要让学生再次比较,体会两者的区别,正确计算。
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教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着重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是与它相接近的整十数去试商。教学时,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读题,分析题意,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竖式计算,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最后全班交流。这部分的知识是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的。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
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如果前面的内容学习得好,今天的学习就很容易,因为确定好商以后,一次就能成功,不需要调商。学生很容易理解,大部分同学掌握很好。只有一小部分的同学,基础计算有问题,连续退位不会减,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行,计算的速度较慢。总之,计算能力差的学生错误的地方很多,计算中商乘除数, 减法等都出现非常“低级的错误”。俗话说“熟能生巧”,多练习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练习二反思
本节是练习课,主要着重让学生学会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做是与它相接近的整十数去试商,从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学好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关键是试商方法的掌握。在练习中,要着重突出试商的过程和想法,要让每个孩子都掌握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第3题的口算训练,能帮助孩子在笔算时能灵活试商。第5、6题,让孩子们完成练习后进行对比,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试商,和怎样估计每题的商是几位数,让孩子们体会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再看前三位。在具体练习时,也发生过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把一位数的商,商成了两位数,就是没有真正的学会这种方法,还需在以后的练习中多多巩固。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调商)》教后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到调商的过程是本单元的难点。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程序和基本试商方法,在学生列出算式“272÷34”之后,就直接让学生产生尝试计算,学生在试商
的过程中和同桌讨论自己为什么这么想,你得到的试商结果正不正确。然后集体交流得出初商后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还需要调商的大小,这一步就是调商。也就是把34看作30试商,并用初商的9和34相乘后,发现被除数272减34与9的乘积306,不够减。此时的矛盾情境引发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通过讨论,一方面不难让学生找到矛盾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调商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计算中产生矛盾的原因:把34看作30试商,初商的9与34相乘的积一定大于30与9相乘的积,因而有可能比被除数大。这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正常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讨论使学生主动想到把初商的“9”调小一些,这样学生能从讨论中明确了计算方法。试商和调商的过程对学生的口算能力要求较高,对计算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正确率不高,要加强训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计算态度,形成良好的计算品质。
《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2)》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用“五入”法试商时的调商,试商意味着商的不确定,需要在试的过程中调整商,调商本身是试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第九题的例题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使学生明白除数的个位“五入”后,初商可能偏小,初商偏小了,就应该调大。学习了用“五入”后,引导学生比较“四舍五入”试商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初商偏大时要调小再试,初商偏小时要调大再试。
在做练习时,重视突出练习的效果。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容易在试商和调商这个环节发生错误,需要重视调商练习的效果,促进学生掌握试商和调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除法笔算的能力。如第9~10页两个“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学生先判断试商时出现了什么情况,再说出准确的商。第二题先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改正并交流调商的方法。
交流时,多听听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想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变能力。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五入调商)》教后反思:
“五入调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四舍调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从中体会为什么要调商和怎样调商。接着让学生对两道例题进行比较,比较272÷34和252÷36两道例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使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比较,这两道题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但34接近30,36接近40;这两道题都需要调商,但初商不恰当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272÷34由于把除数看作了比它小的整十数,造成初商过大,需要调小;252÷36由于把除数看作了比它大的整十数,造成初商过小,需要调大。学生在充分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评价。在学生练习中收集了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提醒学生避免这些错误。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做计算的过程看作是计算技能的训练,计算能否做对,除了计算方法的正确外,还需要学生的学习品质,例如
学生的计算毅力、习惯、态度等。鼓励学生在调商的过程中要细致、专心,不要浮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非常重要。
《练习三(1)》教学反思:
今天是节练习课,是对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一个整体的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算法,形成技能,逐步达到会算和算对的要求。第一题,“算一算,比一比”,不调商和调商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试商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对比,学生认识调商的原因和方法,对调商情况有更深的认识。第二题,“计算并验算”,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小结,发现问题。请错误的学生谈谈原因。引导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注意验算习惯的培养。第三题,“先估计各题的商是几,再计算”,请学生同桌互说,看看谁说得正确。第四题,分别比较每组试商、调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什么情况下初商可能偏大,需要调小,什么情况下初商可能偏小,需要调大。第五题,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有条理地分析、思考,巩固已经初步形成的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组织学生交流、反思,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三(2)》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巩固前面所学的在试商过程中需要调商的方法。本课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校对,使他们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练习练习三的第8题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再相互校对,看过程和结果。并把错误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再进行评价,分析错误原因。这样能够培养他们迅速地进行试商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同时让学生继续关注错误的题目,并分析错误原因,个别学生还有法则上的错误,需要再强调,也有部分学生是口算出现的错误,还要加强口算的训练。从学生的作业看,必须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方法并注意验算习惯的培养。注意组织学生交流、反思,在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享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 反思
今天的复习课,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算法,形成技能,逐步达到会算和算对的要求。第六题,“算一算,比一比”,三位数分别除以两位数和一位数,让学生明白试商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对比,学生认识调商的原因和方法,对调商情况有更深的认识。第七题,“先估计各题的商是几,再计算”,请学生同桌互说,看看谁说得正确。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小结,发现问题。请错误的学生谈谈原因。后面几题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有条理地分析、思考,巩固已经初步形成的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组织学生交流、反思,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线、射线和角》教后反思:
本课对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直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四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本节课的直线、射线、线段和
角的概念都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这就需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学时,用前面学过的直线来引入新课,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然后让小组合作填写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用表格形式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加以归纳整理,突出了三种线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等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角的度量(1)》教后反思:
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时,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让学生主动探索量角的方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量角器怎样量出一个角有多少度,并尝试着量出指定角的度数,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量角的方法,在交流中明确量角的基本操作要领,知道量角的方法是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线,读出角的度数。并强调,与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如果在内圈,就要从内圈上读刻度;如果在外圈,就要从外圈上读刻度,从而使学生学会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和和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最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形成量角的技能。但从学生反馈的作业来看,错误很多,必须加强训练。
【角的分类】
关于角的分类,或许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中早就有这些概念了,所以学习起来还是很得心应手的。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这些名词,孩子们完全能脱口而出,并且也清晰地知道这些角的特点,所以在课上,我更注重的是,让孩子们发现这些角的内在联系以及分类标准,我还特意带了一个活动角的自制学具,在孩子们面前,慢慢张开两边,由锐角张开至直角,再张开到钝角以及平角、周角。我想,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直观的演示,孩子们会完整地经历一个体验的过程,他们就会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角之间的关系。脑海里自然会牢固地建立起这些角的数学模型。
学完了角的分类,我还意外地发现:这部分知识对于度量角,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孩子们学会了估计角的范围,也就不会再出现锐角与钝角度数的混淆。我甚至想,先让孩子们学会角的分类,再来学习角的度量,孩子们会不会在观察量角器的度数时,会更准确更有目的性,内圈外圈混淆的错误率会不会降低?
【画一个角】
再谈画角,孩子们的娴熟在我意料之内。
我想,娴熟主要是因为有了度量角的基础,孩子们已经能熟能生巧,自主迁移了。
同样的“两重合”,此刻理解起来,孩子们已经不觉得那么抽象了,更不生硬了。他们能顺理成章地领悟其要领,完整地做到这两
步,准确地掌握了其画图技能。所以,教学画角,较之前教学度量角要轻松许多。
倒是利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的角,成了孩子们的一大障碍。要求保留作图痕迹,起初,作业本收上来,我显然看不到几本是保留痕迹的,搞不好有几个孩子是用量角器画的吧。这么猜想着问了几个孩子,确有其事。于是,重新作了指导,孩子们算是明白了如何去“保留”。75度、105度、120度、150度、135度都不成问题了,15度可难倒了一部分孩子,其实,我发觉孩子们是思维定势了,光想着做加法,丢了减法。经几个灵活的孩子一点拨,大伙个个恍然大悟!
光看表面现象,也许感觉孩子们的掌握情况还行。但是,隐隐地觉得孩子们对《角》单元的知识点,还没能灵活自如地去解决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这是我担心的,也是我试图想去弥补的。
《怎样滚得远》教学反思:
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物体在斜坡上会很快向下滚动。那么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都急于知道结果。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和探究,先示范演示用与地面夹角成30度的斜面来滚动圆柱体的实验。演示时,在这个斜面上用一个圆柱体先后滚动几次,并让学生测出圆柱体每次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比较是不是每次都同样长,讨论用哪个数据作为滚动的长度比较合适,引导学生求出几次数据的平均数。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按课本的要求、步骤,合作完成其他角度的实验,得出相应
的数据。然后组织各组比较每次实验求得的平均数,并进行交流,讨论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在反思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验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怎样获得的,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1)》
教学第30页例题的第一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先让学生用分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道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一步计算式题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根据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第30页例题的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因为要求出应找回多少元,需要用付出的钱数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数,所以列综合算式时应将“50”写在减号前面,将“18×2”写在减号的后面。
通过对两个问题解题过程的回顾,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还是在后面,都要先算乘法。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学生
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多下功夫。通过着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加强口算的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在混合计算的过程中就暴露出了学生口算不过关的现象。因此,应在新课前的复习中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口算练习应该持之以恒。
二、运用知识的迁移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有了前面“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知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计算与应用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先算除法的印象就可以了。
三、进行习惯的培养
虽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都知道了在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养成学生在先算的式子下面划横线的习惯就很有必要了。当然,也要提醒学生进行复查。
《认识平行》教学反思 2010 .11 .15
与“情境”相联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我想,带领孩子们认识平行线,就需要如此“情境”!
书本上呈现的图片,便是从孩子们常见的生活中,抽取出了平行这一数学现象。孩子们惊奇的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平行线!这就是数学的契机,它能激起孩子对平行线的好奇心,进而会产生对平行线强烈的探求愿望。所以,我会紧抓孩子们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不断地引导孩子们发现。
感受同一平面,说起来轻松、做起来抽象的事!
怎么让孩子认识:这两条直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认为,是有难度的。于是查阅了有关资料,接过发现也都是各执一词,有的赞同理清关系,有的认为需要孩子刻意地记忆,有的认为无须过分强调,只需建立这一初步的概念即可。所以,在课堂上,我还是选择从“情境”出发,举了一些实例,让孩子们从中体会、辨析,比如立交桥、正方体的棱等等。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觉得他们应该是明白了。
组织孩子们画平行线,这样的活动必不可少。
课堂上,我为孩子们提供了白纸、不同的格子纸、钉板、直尺、三角板等一些材料,有些是孩子们自己准备的,他们似乎兴趣盎然。我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放开手让他们动手操作、独立探究,甚至鼓励他们想象。
果然,孩子们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材料,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一些孩子除了画,还想到了折,通过折纸,他们也能收获许
多组平行线,这是我意料之外的!说明孩子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完全不可小看,也说明孩子们的创造潜能是随时可以引爆的!
《认识垂线》教学反思 2010 .11 .16
关键之处
认识垂线,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怎样画垂线。
我以为,这是关键之处!
依然延用昨天的教学思路——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于是,我从孩子们熟悉的“情境”中寻找垂直的影子,从孩子熟悉的马路到黑板的长、短边,再到课桌的长、短边,顺理成章地使孩子们在比较中初步感知垂直这种特殊的相交。
脑海中初步建立了垂直的表象,就开始带领孩子们进一步归纳垂直的概念。我主要安排孩子们自学,我觉得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果然,自学比较轻松,孩子们完全能抓住关键词。在“互相”两字上,我略作了点拨,或许有了昨天“互相平行”的迁移,孩子们理解起来并不为难。
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垂直的感知,我让孩子们思考:怎样去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垂直?这也正是为接下来画垂线打基础。孩子们想出了许多方法:陆彦男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的,显然这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和她想得一样的孩子有许多。金塬昊是用量角器去量的,同样是学以致用,简易又方便,他的方法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支持。更有孩子是用练习本的一角作为参照,去比划。我想,孩子们在思考
的过程中,不但知识得到了升华,其实在潜移默化中也是对画垂线的方法得到了启示。
当问及孩子们:你会画一组垂线吗?大家都自信地回答:能!于是,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创作,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画垂线的工具:三角尺、量角器等。大家的方法各有特色,但我还是略加规范。在尝试画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有些孩子的方法是有一定瑕疵的,所以,我做了示范,然后让孩子们在体验后,再对画垂线的方法作总结,进一步将方法规范化。
认识了垂线,孩子们也学会了画垂线。但是如何让孩子们运用垂线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我们后续务必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