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
《衣食住行的变化》
A 案
【教学资源开发】
《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认识科学,从最基础的人造物与自然物、人造世界与人工世界区分,到了解衣食住行等各种物品的演化过程,再到阅读“轮子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人们的创造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便利、舒适。
【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虽然衣食住行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但他们的关注程度很低。因此本课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研钵、迷你擀面杖、大米、电动粉碎机。
教师演示材料: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 比较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1、出示:古代人生活的图片和视频
2、看了古代人生活的场景,谁来推测一下古代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小结
3、出示:体现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特点的一些实物:如书信、手机、无线
电发射器、钢笔和毛笔等图片。
4、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务,体会和比较古代
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1)分组讨论、比较活动
2)汇报交流
3)小结
评析: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一一对比,在对比的时候,关注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二、 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一)提供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让学生按照衣食住行分类,并且按照时间排序。
1)分组分类、排序活动。
2)汇报交流。
3)小结
(二)比较古代和今天衣着服饰方面的不同的,并且在逐渐进步。
2、出示不同年代衣着服饰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衣着服饰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这些衣服之间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按照衣服的功能,款式,穿着是否方便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衣着服饰由繁到简,功能越来越强大。
(三)比较不同年代饮食的不同
1、出示不同年代饮食用具及食物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衣着饮食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按照炊具的材质,种类,燃料种类,食物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饮食由生到熟,越来越讲求营养。
(四)比较不同年代住房的不同
1、出示不同年代住房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住房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这些房屋之间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按照建筑材料,功能,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衣建筑有低到高,越来越节省空间。
(五)比较不同年代交通工具的不同
1、出示不同年交通工具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交通工具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按照交通工具的速度,舒适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交通工具由慢到快,可以上天入地。
4、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巴黎时装秀》等视频了解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1)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小结
评析: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了解的未必十分透彻,对于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就更加陌生。因此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料,尤其是具体形象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另外,由于学生对于物品特点以及如何对教师提供的物品进行比较都缺乏认识,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领着他们一步一步的进行分析,比较。
三、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了解米粉可以做成哪些食品。
1、不同工具碾米活动
1)擀面杖碾米
2)研钵碾米
3)电动粉碎机碾米
评析:用不同工具将大米碾成米粉,既有工具的科技含量不同,也让学生体会使用不同工具的感觉,学生活动中,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性。
2、观看磨豆腐、舂米或榨油的视频。
评析:了解原始农业的一些技艺,以及现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效和方便。
3、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米粉食品。
四、调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科技发明。
1、设计相关的调查表,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调查: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并说明理由。
2、列出几种科技产品,如手机、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电磁炉等,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商量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3、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商量,家里最需要更换的一件家用电器或用品是什么,说明理由。
评析: 一年级的学生一般发现不了科技产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因为他们是最新科技产品的“原住民”,他们享受着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但不知道生活本来不是这样子的。而他们家里的长辈,尤其是祖辈在短短几十年间,各种科技发明不断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让孩子们回家问问长辈,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一方面让儿童学会一种接触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另一方面,调用家庭资源,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家里生活改变最大、最重要的科技发明,最具说服力。每个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分享信息,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学片断赏析1】
师:第一组想要邀请第二组同学去看一场电影,现在有写信和用手机两种方式,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呢?
生:用手机,打电话告诉他一声就行了,不用写信。
师:为什么呢?
生:写信慢
师:我们来一次比赛怎么样?A 给B 写信。C 给D 打电话。
生:好。
师:我们看看谁的效果更好,更快。拭目以待。
……(比赛)
生:打电话快,还说得清楚。
生:写信要写清楚,得好长时间,再送去,看完又得好长时间。
评析
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对比的时候,小学生关注了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教学片断赏析2】
师:大米我们都认识,大米碾成粉,你们也吃过吧?
生:我吃过米线。
师:大米碾成米粉,都会用到什么工具呢?
生:粉碎机
生:榨汁机
师:你知道以前人们是用什么工具吗?
生:……
师:(出示擀面杖、研钵)这样的工具碾米粉,你见过吗?体验过吗? 生:没有。
师: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吧。
分组体验擀面杖、研钵碾米粉。
师:下面老师用粉碎机碾米粉,你们看看,这台机器和你们刚才体验的工具有什么不同。
生:好
师演示,生观察。
师:有什么不同?
生:粉碎机碾的快,老师一会儿碾的就比我们这么多人碾的多。
生:粉碎机碾的好,都成粉了,我们碾的还有大块呢。
评析:
用不同工具将大米碾成米粉,既有工具的科技含量不同,也让学生体会使用不同工具的感觉,学生活动中,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性。
【教学板书】
衣食住行的变化
创造发明 美好
科学技术 使生活 便利
舒适
【教学后记】
《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课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人们的创造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便利、舒适。
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对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图片、卡片、实物等,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排序、分析、体验等活动,发现创造发明和科学技术使生活发生了改变。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以发展。
范文二: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 食
住 行 的 变 化 学 校:栾川县实验中学 班 级: 七一班 组 长: 吴冰洁 组 员;李 鑫 党 钦 鲁会强 搜集资料:李 鑫 整理资料:吴冰洁 党钦 打印文字:鲁会强 拍摄图片:吴冰洁 辅导老师:贺 玲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全国人民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到今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接下来我为大家讲述一个个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故事吧。
时代的巨轮已经进入2012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的生活质量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从栾川这一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变化。
衣 注重追求品牌和时尚
衣食住行。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衣着穿戴上,就可以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所用布料是凭布票到供销社购买的。大人们做衣服时尽可能缝制的宽大一些,让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能多穿几年,是在穿不成了就缝补一下再给小一点的孩子穿;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他们一年四季的服装都是当时农村最具特点的对襟袄,大裤裆,脚上穿着千层底;颜色更是单调,基本就是黑,蓝,灰,绿,等几种颜色;在膝盖处,袖肘处,往往会补上补丁,补丁上在摞上补丁。为了省布料,一身衣服吧,可以拆补着穿。春天将棉衣拆成夹衣,夏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秋天单衣再改成夹衣,冬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然而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人衣着打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四季穿着分明,开始随时代而变换款式,开始追求时尚,几乎和城里人没有了区别。过去穿衣上的捉襟见肘,已成历史不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信息的发达,人们穿衣的
选择余地更大了;衣着的款式更加丰富多彩,衣服不仅仅是御寒 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采,彰显个性的方式。
人们在解决温饱后,往往把衣着放在首位,因为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我国群众衣着变化可谓十分巨大。流行,时尚成为部分青年人的代名词。现在,走在栾川的大街上,人们看到的不是过去灰色,草绿色的着装色调,用五彩斑斓。
即使在冬季,穿着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人们也会为小镇增加一份靓丽。
目前,人们不仅对衣服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和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成为如今最为多姿多彩的产业。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满的购买力也在提高。目前,走在栾川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各种各样的店铺愈来愈多,超市愈来愈多,其中就有不少的名牌服装专卖店和服装超市。而在这些店铺里,生意也很红火,每天都有许多男女老少来选购自己喜欢的服装。
据调查,衣着向品牌化,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演变。城镇居民自制服装越来越少,购买成衣的人越来越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衣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的品牌,质量意识的增强,注重突出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颜色的单调,面料的单一,服装款式不再受消费者的欢迎,取而代之是质地精良,款式新颖的品牌服装。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体现个性化,中年人
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老年人注重服装的舒适,随意,高薪阶层更亲睐服装的品牌和高档。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571元,比2000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点三,年均增长百分之六点八。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想年青一代传递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
健美裤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一般以黑色为主,带有很大的弹性。后来脚蹬裤的材料变得多种多样,不过基本特点都没有变:贴身,高弹力,且透风。
20世纪90年代: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1998年,某时装杂志上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的发布会上的一种时装款今天在北京或上海的一位女性身上,你千万不要奇怪。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应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使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有名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味的表现。
21世纪:个性才是王道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饰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饰的主要作用哟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
性魅力的体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食 从吃饱吃好到吃的开心
说到吃,从那个令人苦涩的粮食短缺时代到现在更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人在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吃的多是小米、高梁、和薯类等杂粮;白面和肉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才能吃到,那是相当稀罕的。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粮食往往在人口众多的家庭是不够吃的,只能在邻里之间互相讨借,或想法添加一些野菜,以添补粮食的不足。那时,人们一旦农闲,就起早贪黑,成群结队上山挖采野菜;苦菜在野菜里面最受欢迎,成了当时的奢侈品。我们 村子里有一条河,每到下午,清澈的小河中便浸泡着数十只大小不一的菜筐子,上面用石头压着,里面装的则是从山上采挖来的各种野菜和树叶。也许第二天,这些东西就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改革开放以后,家乡人们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饭桌上几乎顿顿有菜,天天见肉,再也不用为吃食发愁了。到了如今的他们,偶尔也会心血来潮,搞点粗粮食品和山野杂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忆苦思甜,讲述曾经关于吃的故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食品市场供应丰富,品种繁多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结合,注重食品的营养性、科学性、均衡性及多样性;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益智食品成了居民追求的风尚。2005
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1476元,比2000年增长53.7%,年均增长9.1%。从主要食品消费看,主食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副食的比重却在日渐上升。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日益加强,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也在减少,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消费倍受消费者的亲睐,在外用餐的比重日益加重。
我国的餐饮业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各餐饮企业顺势发展,转变经营方式,适应居民消费变化,在旅行餐饮、休闲餐饮、喜庆婚宴等方面大作文章,丰富了餐饮市场。可以说,饮食业在我国成为了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餐饮业的兴盛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 现在,对于城乡大多数居民来说,现在不再是吃饱的事,而是怎样吃好,吃出健康的问题。的确,现在谈到吃,人们的问候不再是‘‘吃了吗’’,而是说‘‘去哪里吃饭了’’,吃好吃开心才是人们目前的追求。
90年代饕餮大餐
21世纪的健康蔬菜
餐桌上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从老百姓日益丰盛的“菜篮子”里,从普通家庭的餐桌,不难寻找出答案: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发展让我们惊喜。 20世纪50~70年代:饿
家乡有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
腿,肿脑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无油少盐,稀里哗啦在那个物质严重缺乏的年代,”“那时候就一个感觉:饿!”“你知道吗?那时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票,什么布票、粮票、油票??????”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式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20世纪80年代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座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老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同时,外国的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也进入中国市场。人们依稀可以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20世纪80年代:饕餮时代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长大长大,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国菜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入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店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的减肥。
21世纪:吃出健康
人们开始呼应健康的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有
吃活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的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保持身上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紧紧唠叨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概念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清醒而及时的迈上了一个台阶。
住 居者有其屋住得舒心
“没赶上分配,没赶上分房”,倒是赶上了改革198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提出了中国房改的思路。1998年,**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一整套想法,房改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人们在哭、笑、怒、骂至于现实起来,房屋、楼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最关心的层面。至此,新的住房时期开始了。
21世纪房者优其屋
21世纪,人们的居住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患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在追求宽敞的同时,还追求者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要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从居住条件的变化,更能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人民群的居住条件统统旧貌换新颜,延续了多少时代的土窑洞,煤油灯时代彻底结束。最初的记忆中,家乡的人大多住的都是土窑洞或土窑洞接的砖窑口。窗上糊着麻纸,很少有装玻璃的,室内几乎没有任何装修。稍有家里条件好的,只在墙上刷一层石灰粉,大部分人都是裸露的泥土墙,有的也会裱上报纸或书纸,偶尔在过年时才贴上几张年画。在没有通电的时候,黄昏后人们都守在家中,一
盏昏暗的煤油灯孤独的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家乡人的居住条件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昔日古老的土窑洞在不减少, 新建起了一座座宽敞的砖瓦房、小楼房和整齐的院落;屋内电灯、电话及其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农村富裕了,村容村貌变新了,人们的脸上挂上了笑容。 居住的条件大为改善。随着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进,住房货币全面实施。住房面积和住房样式均发生了飞跃,我国的住房可谓是居者有其屋,让人欢喜,更让人满意,舒心。老百姓一方面抱怨房价太高,一方面看房购房的热情有增无减,一些价格适中的新楼盘往往受的欢迎。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样式层出不穷,富有豪华,温馨,居住在其房内,犹如人间天堂。2005年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为21.3平方米。 现在的居民十分重视居住条件的优雅舒适,室内的装修和美化已成为家庭消费的又一个热点。居住者的家庭,装修、设施和饰品,一家一个风格,一年一个流行。目前,绝大多数人家,特别是工薪阶级的家庭居室,房屋空间选择越来越大。不少先富裕起来的农村人们和个体户,也把居住的目光瞄准城内,到城里购房,建房,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提高生活品位,努力满足自己在教育、文化、医疗、健身、出行等方面的需求。
行 家里有车随去随来
从我记事起,村里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九就是自行车了。然而,那时,家乡只有一条蜿蜒十余里的山路通向大山外。小路沿山沟盘绕而过,
坡大沟深路面窄,自行车在这样的路上也顶多是推半程骑半程,到了夏天,一场暴雨过后,路面就被冲得面目全非,不是路面塌陷就是塌土掩埋。村里只好家家户户分摊劳力。人们到县城是十分困难的事情。随着近几年的工程的实施,水泥路面修进了村子,道路状况大大改善。同时随着人们经济的宽裕,摩托车几乎家家都有,开上小轿车的农民也不为稀罕,去县城的路也大大缩短。人们终于走上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脸上洋溢着的微笑,不再为行路难而忧愁。
“永久、飞鸽、凤凰”这些当年牌子响当当的自行车,曾经是父辈平时积攒下来的辛苦钱为家中购置的一个大件,更是以前人们能够伐步的最好交通工具。如果自行车在现在被转换了生活角色,那么私家车和公交车开始承担起全新的使命。如今走在街头,当一辆辆公交车穿梭而至,当大吧、的士各种各样的私家车驶入我们的视线。
各式各样的轿车开始源源进入了栾川具名的家中,当今购车已成为一些家庭的新时尚,购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是改变昔日“难行”的根本方法。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受广大居民的青睐。加上这些车的价格下调,越来越多的家庭为解决“出行难”都争相购车 同时,小轿车也逐渐车位购车一族的主流。
我们在靠它们伐步
1978年前后:时髦伐步工具——自行车
20世纪80年代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
80、90年代公交车已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电车也给城市居民
带来了快捷。电动三轮车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后火爆城乡,但
由于安全性的问题,9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但坐上电动三轮车的那
种摇摇晃晃的感觉,至今让人难忘。
20世纪90年代:交通工具多元化
飞机进入国人的视野。80年代末90年代,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
线路和航班次数很少。如果那时候有谁可以坐上飞机出去,肯定会吸
引无数的羡慕眼光。据说,在1986年去日本,来回机票至少要605
万日元。
中巴,90年代在城乡十分流行。几乎随喊随停,价格便宜,上下方
便。
21世纪:海陆地全面立体覆盖,地球正在变小。
国际航班把你带到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城市公交开始注重环保节
能,空调公交车开始投放使用;公交I C卡开始普及;地铁成为最
便捷的“地下公交车”;城市轻轨,缓解了重庆、武汉、上海等大城
市的交通压力;磁悬浮列车正在多个城市建设;过江、地下隧道在全
国多座城市开通。
国产自主品牌:开中国自己的车。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高速发展,但中
国汽车工业生产的轿车却是以组装外国的品牌为主。以吉利和奇瑞为
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希望获得平等对待,投身自主研发,创造中国汽
车产业的希望。随着全国人均的GDP的稳步增长,城镇居民的可支
配收入不断增加,而汽车价格却逐年下降。
当今世界,中国式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
日益提高,在国际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
作负责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所公认。中国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为
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
满足人们怎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的 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在大街上私家车随处可见。如马路,红绿灯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
排到老远一到假日更是人流如潮、车水马龙。商店里,街道上,到处
都是人们喜洋洋、提着大包小包,饭店里总是挤进很多很多人,他们
愈加注重享受,注重营养的调配。
当然,仍们的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衣食住行
等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高生活的品质,追求更
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跑跑书店,看看自己喜欢
的书,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更重视,对教育的
投资越来越多,他们知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
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陈伟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和终
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着一生的命运。
随着对环保的宣传,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愈加注重绿色环保,越来越的
人注重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与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随着衣食住行
的变化,其他的消费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如:2005年城镇居民100
户拥有洗衣机86台;百户有冰箱、冰柜94台。2005年居民城镇居
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35元,比2000年增长32.8%。年均增长5.8%。
总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的显示,国家依然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青少年也要好好学习,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让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面对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中吃、穿、住、行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要由衷的赞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举措,是多麽的正确和及时。相信,在英明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将会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三十年,栾川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范文三: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 食 住 行 的 变 化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的生活质量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衣 注重追求品牌和时尚
衣食住行。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衣着穿戴上,就可以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所用布料是凭布票到供销社购买的。大人们做衣服时尽可能缝制的宽大一些,让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能多穿几年,是在穿不成了就缝补一下再给小一点的孩子穿;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他们一年四季的服装都是当时农村最具特点的对襟袄,大裤裆,脚上穿着千层底;颜色更是单调,基本就是黑,蓝,灰,绿,等几种颜色;在膝盖处,袖肘处,往往会补上补丁,补丁上在摞上补丁。为了省布料,一身衣服吧,可以拆补着穿。春天将棉衣拆成夹衣,夏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秋天单衣再改成夹衣,冬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然而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人衣着打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四季穿着分明,开始随时代而变换款式,开始追求时尚,几乎和城里人没有了区别。过去穿衣上的捉襟见肘,已成历史不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信息的发达,人们穿衣的选择余地更大了;衣着的款式更加丰富多彩,衣服不仅仅是御寒
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采,彰显个性的方式。
人们在解决温饱后,往往把衣着放在首位,因为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
第一品牌。我国群众衣着变化可谓十分巨大。流行,时尚成为部分青年人的代名词。现在,走在栾川的大街上,人们看到的不是过去灰色,草绿色的着装色调,用五彩斑斓。
即使在冬季,穿着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人们也会为小镇增加一份靓丽。
目前,人们不仅对衣服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和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成为如今最为多姿多彩的产业。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满的购买力也在提高。目前,走在栾川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各种各样的店铺愈来愈多,超市愈来愈多,其中就有不少的名牌服装专卖店和服装超市。而在这些店铺里,生意也很红火,每天都有许多男女老少来选购自己喜欢的服装。
据调查,衣着向品牌化,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演变。城镇居民自制服装越来越少,购买成衣的人越来越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衣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的品牌,质量意识的增强,注重突出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颜色的单调,面料的单一,服装款式不再受消费者的欢迎,取而代之是质地精良,款式新颖的品牌服装。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体现个性化,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老年人注重服装的舒适,随意,高薪阶层更亲睐服装的品牌和高档。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571元,比2000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点三,年均增长百分之六点八。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
想年青一代传递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 健美裤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一般以黑色为主,带有很大的弹性。后来脚蹬裤的材料变得多种多样,不过基本特点都没有变:贴身,高弹力,且透风。 20世纪90年代: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1998年,某时装杂志上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的发布会上的一种时装款今天在北京或上海的一位女性身上,你千万不要奇怪。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应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使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有名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味的表现。
21世纪:个性才是王道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饰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饰的主要作用哟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食 从吃饱吃好到吃的开心
说到吃,从那个令人苦涩的粮食短缺时代到现在更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人在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吃的多是小米、高梁、和薯类等杂粮;白面和肉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才能吃到,那是相当稀罕的。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粮食往往在人口众多的家庭是不够吃的,只能在邻里之间互相讨借,或想法添加一些野菜,以添补粮食的不足。那时,人们一旦农闲,就起早贪黑,成群结队上山挖采野菜;苦菜在野菜里面最受欢迎,成了当时的奢侈品。我们 村子里有一条河,每到下午,清澈的小河中便浸泡着数十只大小不一的菜筐子,
上面用石头压着,里面装的则是从山上采挖来的各种野菜和树叶。也许第二天,这些东西就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改革开放以后,家乡人们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饭桌上几乎顿顿有菜,天天见肉,再也不用为吃食发愁了。到了如今的他们,偶尔也会心血来潮,搞点粗粮食品和山野杂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忆苦思甜,讲述曾经关于吃的故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食品市场供应丰富,品种繁多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结合,注重食品的营养性、科学性、均衡性及多样性;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益智食品成了居民追求的风尚。2005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1476元,比2000年增长53.7%,年均增长9.1%。从主要食品消费看,主食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副食的比重却在日渐上升。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日益加强,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也在减少,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消费倍受消费者的亲睐,在外用餐的比重日益加重。
我国的餐饮业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各餐饮企业顺势发展,转变经营方式,适应居民消费变化,在旅行餐饮、休闲餐饮、喜庆婚宴等方面大作文章,丰富了餐饮市场。可以说,饮食业在我国成为了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餐饮业的兴盛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
现在,对于城乡大多数居民来说,现在不再是吃饱的事,而是怎样吃好,吃出健康的问题。的确,现在谈到吃,人们的问候不再是‘‘吃了吗’’,而是说‘‘去哪里吃饭了’’,吃好吃开心才是人们目前的追求。
90年代饕餮大餐
21世纪的健康蔬菜
餐桌上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从老百姓日益丰盛的“菜篮子”里,从普通家庭的餐桌,不难寻找出答案: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发展让我们惊喜。
20世纪50~70年代:饿
家乡有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无油少盐,稀里哗啦在那个物质严重缺乏的年代,”“那时候就一个感觉:饿!”“你知道吗?那时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票,什么布票、粮票、油票??????”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式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20世纪80年代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座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老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同时,外国的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也进入中国市场。人们依稀可以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20世纪80年代:饕餮时代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长大长大,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国菜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入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店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
餐桌上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从老百姓日益丰盛的“菜篮子”里,从普通家庭的餐桌,不难寻找出答案: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发展让我们惊喜。
20世纪50~70年代:饿
家乡有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无油少盐,稀里哗啦在那个物质严重缺乏的年代,”“那时候就一个感觉:饿!”“你知道吗?那时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票,什么布票、粮票、油票??????”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式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20世纪80年代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座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老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同时,外国的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也进入中国市场。人们依稀可以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20世纪80年代:饕餮时代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长大长大,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国菜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入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店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
规模的减肥。
21世纪:吃出健康
人们开始呼应健康的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有吃活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的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保持身上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紧紧唠叨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概念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清醒而及时的迈上了一个台阶。
住 居者有其屋住得舒心
“没赶上分配,没赶上分房”,倒是赶上了改革198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提出了中国房改的思路。1998年,**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一整套想法,房改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人们在哭、笑、怒、骂至于现实起来,房屋、楼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最关心的层面。至此,新的住房时期开始了。 21世纪房者优其屋
21世纪,人们的居住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患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在追求宽敞的同时,还追求者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要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从居住条件的变化,更能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人民群的居住条件统统旧貌换新颜,延续了多少时代的土窑洞,煤油灯时代彻底结束。最初的记忆中,家乡的人大多住的都是土窑洞或土窑洞接的砖窑口。窗上糊着麻纸,很少有装玻璃的,室内几乎没有任何装修。稍有家里条件好的,只在墙上刷一层石灰粉,大部分人都是裸露的泥土墙,有
的也会裱上报纸或书纸,偶尔在过年时才贴上几张年画。在没有通电的时候,黄昏后人们都守在家中,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孤独的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家乡人的居住条件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昔日古老的土窑洞在不减少, 新建起了一座座宽敞的砖瓦房、小楼房和整齐的院落;屋内电灯、电话及其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农村富裕了,村容村貌变新了,人们的脸上挂上了笑容。
居住的条件大为改善。随着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进,住房货币全面实施。住房面积和住房样式均发生了飞跃,我国的住房可谓是居者有其屋,让人欢喜,更让人满意,舒心。老百姓一方面抱怨房价太高,一方面看房购房的热情有增无减,一些价格适中的新楼盘往往受的欢迎。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样式层出不穷,富有豪华,温馨,居住在其房内,犹如人间天堂。2005年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为21.3平方米。
现在的居民十分重视居住条件的优雅舒适,室内的装修和美化已成为家庭消费的又一个热点。居住者的家庭,装修、设施和饰品,一家一个风格,一年一个流行。目前,绝大多数人家,特别是工薪阶级的家庭居室,房屋空间选择越来越大。不少先富裕起来的农村人们和个体户,也把居住的目光瞄准城内,到城里购房,建房,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提高生活品位,努力满足自己在教育、文化、医疗、健身、出行等方面的需求。
行 家里有车随去随来
从我记事起,村里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九就是自行车了。然而,那时,家乡只有一条蜿蜒十余里的山路通向大山外。小路沿山沟盘绕而过,坡大沟深路面
窄,自行车在这样的路上也顶多是推半程骑半程,到了夏天,一场暴雨过后,路面就被冲得面目全非,不是路面塌陷就是塌土掩埋。村里只好家家户户分摊劳力。人们到县城是十分困难的事情。随着近几年的工程的实施,水泥路面修进了村子,道路状况大大改善。同时随着人们经济的宽裕,摩托车几乎家家都有,开上小轿车的农民也不为稀罕,去县城的路也大大缩短。人们终于走上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脸上洋溢着的微笑,不再为行路难而忧愁。
“永久、飞鸽、凤凰”这些当年牌子响当当的自行车,曾经是父辈平时积攒下来的辛苦钱为家中购置的一个大件,更是以前人们能够伐步的最好交通工具。如果自行车在现在被转换了生活角色,那么私家车和公交车开始承担起全新的使命。如今走在街头,当一辆辆公交车穿梭而至,当大吧、的士各种各样的私家车驶入我们的视线。
各式各样的轿车开始源源进入了栾川具名的家中,当今购车已成为一些家庭的新时尚,购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是改变昔日“难行”的根本方法。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受广大居民的青睐。加上这些车的价格下调,越来越多的家庭为解决“出行难”都争相购车 同时,小轿车也逐渐车位购车一族的主流。
我们在靠它们伐步
1978年前后:时髦伐步工具——自行车
20世纪80年代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
80、90年代公交车已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电车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快捷。电动三轮车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后火爆城乡,但由于安全性的问题,
9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但坐上电动三轮车的那种摇摇晃晃的感觉,至今让人难忘。
20世纪90年代:交通工具多元化
飞机进入国人的视野。80年代末90年代,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很少。如果那时候有谁可以坐上飞机出去,肯定会吸引无数的羡慕眼光。据说,在1986年去日本,来回机票至少要605万日元。
中巴,90年代在城乡十分流行。几乎随喊随停,价格便宜,上下方便。 21世纪:海陆地全面立体覆盖,地球正在变小。
国际航班把你带到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城市公交开始注重环保节能,空调公交车开始投放使用;公交I C卡开始普及;地铁成为最便捷的“地下公交车”;城市轻轨,缓解了重庆、武汉、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压力;磁悬浮列车正在多个城市建设;过江、地下隧道在全国多座城市开通。
国产自主品牌:开中国自己的车。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高速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生产的轿车却是以组装外国的品牌为主。以吉利和奇瑞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希望获得平等对待,投身自主研发,创造中国汽车产业的希望。随着全国人均的GDP的稳步增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而汽车价格却逐年下降。
当今世界,中国式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所公认。中国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们怎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在大街上私家车随处可见。如马路,红绿灯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排到老
范文四:衣食住行的变化
人们常说:什么事儿,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就把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以前的事情和现在的日子比较一下吧!
我爷爷奶奶小时候,他们穿的是自己纺织做成的粗布衣裳,夏天还好,冬天就不行了,厚厚的棉衣、棉裤可笨了,上面还有好多的补丁呢。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牌子:什么路易威登、古奇、梦特娇等等,数都数不过来了。冬天来了,人们穿上既轻又软还保暖的羽绒服,一点也不怕寒冷!
他们小时候吃的太差了,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要靠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而我们现在吃的是外国的西餐: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几乎是每个人的家常便饭!!
想想爷爷奶奶他们那时的年代,既不抱怨还很幸福,而我们现在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给我们奢侈的生活呢?
????·····六年级:某某某人
范文五:衣食住行的变化
如果将这30年的变迁作一个回顾的话,也许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变化更能“一叶知秋”。 从保暖遮体到展示人体美 30年前,我们的服装仅仅具备了保暖和遮体的基本功能,清一色的款式除了能反映我们审美的高度一致以外就不具有其他意义。即便这样,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因为做衣服的布料是需要定量供应的,凭布票买衣就是当年我们穿衣时代的真实写照。 30年后,我们的穿着绝对是今非昔比了。不论是款式还是质地都与国际接轨,发生了根本变化。穿衣,已不是原始意义的保暖与遮体,而是展示人的个性、审美、身份和实力的综合“商标”。我们在清理衣物时总会时不时地抱怨衣柜太小,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衣服太多了。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穿不了的衣服怎么处理呀? 正因为服装的展示人体美的功能,我们穿衣方面的投入也越发大方,花上百元买件衣服不在话下,花上千元买衣服也顺手拈来……也许是这样的千千万万,成就了中国服装大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 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型 30年前,我们对饥饿似乎都不陌生,粮食与副食品都是定量的。对于出生于60年代的人来说,那正是长身体时,对蛋白质的渴望让人觉得如今的大吃大喝是对当年忍饥挨饿的报复。 30年后,我们似乎回归到了以前,又对鸡鸭鱼肉敬而远之了。高营养又带来了 “三高疾病”,粗粮淡饭又成了如今我们的最爱。要不怎么有粗粮比细粮贵呢――吃的人多了呗,供求关系使然。可能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餐桌上的删繁就简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吃,不仅仅是为了饱,而是为了健康和长寿。 乔迁之喜与搬家之累 30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时,与母亲住在单位一套3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直到结婚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小家的空间。那时厨房和卫生间都还是与邻居家共用的,尽管空间不大,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后来赶上了单位的福利的分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小家的天地一套独门独户的单位房。可是,在我心理有一个梦,想着什么时候能住上一套属于自己的大房子,总觉得这个梦遥遥无期,离我很远很远。 当我进入而立之年的时,我已经前后搬了5次新居了,房子是越住越大,从一居室到二居室,又到复式,再到三室二卫,面积也是从40平米到60平米,再到120平米甚至150平米。其间,乔迁的欣喜总是被一次次搬家的痛苦扫除殚尽。而大房子带来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清扫的烦恼。 这种搬家之累,虽然弄得人身心疲惫,但毕竟是生活变舒适了,上班也近了,幸福感自然也会增加。 从双轮脚踏到四轮驱动 30年前,我们的出行是靠双脚走出来的。当有了自行车后,可以两个轮子一起跑了。要是去稍远点的地方就要去挤公交车,我记得家住北京柳芳的时候,早晨要送孩子上学,我们俩人就去坐公交车,享受着在人群中钻来挤去的乐趣。那时谁家要是拥有汽车,简直就是一个梦。 这个梦很快就变成现实,开始我开的是一辆二手的老爷级“斯戈达”,尽管时不时地停在马路上“罢工”,但作为代步工具,它比两个轮子的自行车省力快捷。不出半年,我就换了辆新车――奇瑞,这着实让我对国产车的民族情结有了彻底的认识――修车排队。两年后,我又换了红色的雪铁龙。 现如今,有车的烦恼是路不够用了――堵车成了我们必需修练的内功,只能用平常心去化解心情之堵。如今,开车已不是事关个人那么简单的一桩事。我们要面对的功课还远不只这些,类似环保、减排、节能、健康等等话题都需要去面对。 放飞心灵的畅游 30年前,游玩也就是逛公园,是我们放松身心的唯一之选。30年后,旅游已经成了我们紧张生活的一种调适,不论是国内的名山大川,还是国门以外的大千世界,都成了我们旅游的目的地。曾几何时,出国离我们普通人是何等的遥远,如今,我已有幸踏上了周边国家――韩国、日本、泰国的土地,曾远洋到过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法国、瑞士、意大利等,感受着充满异国风情的山山水水和不同国度的文化,同时也增长自己的见识。 这其中,让我们在领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之余,也让我感觉到了西方的人文精神和文明的厚重,留给我们自己需要潜心用功的地方也就不断增多。因为走向了世界,所以我们不再是井底之蛙。 当然,30年的变化远不只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但自己的生活能更直观也更客观地透视社会的大变革。 回首过往的30年,我心怀感恩,面对未来的30年,我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