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冬至的传说故事
冬至的传说故事
冬至即将到来,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冬至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
冬至传说之一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二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
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传说之三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拓展阅读:冬至养生小常识
1、冬至养生小常识——冷水洗脸
冬天天气寒冷,很多人早上会选择用热水洗脸,事实上,清晨冷水洗脸不仅能让人变得清醒、精神振奋,还可以预防冬季外出冷空气侵袭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结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阳、颊车等穴则效果更佳。
2、冬至养生小常识——喝温开水
洗脸刷牙后喝一杯温开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肠;另一方面可稀释血液,预防脑血栓、心肌缺血,同时能维持细胞渗透力,促进细胞代谢。
3、冬至养生小常识——热水泡脚
睡前用55-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方便时可用中药泡脚,这里有个药方,可以在水中放几片当归、红花、川断及金银花等,可以活血补肾,还可以防止冬天皮肤干燥、皲裂。
4、冬至养生小常识——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
5、冬至养生小常识——温水刷牙
冬天刷牙最好用温水。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人
的牙齿在35-36.5摄氏度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35?左右的温水是一种良性的口腔保护剂,用这样的水漱口,会使人产生一种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温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齿敏感。温水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太热的水也不好。
6、冬至养生小常识——穿衣适温
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摄氏度,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
7、冬至养生小常识——定时开窗
天气寒冷,很多人不愿开门开窗,加之现在家庭安装的空调越来越多。在空调房间内,往往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空气流通不良。同时,室内外温差较大,还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内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的滋生。
8、冬至养生小常识——常晒太阳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冬季养生,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顺应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能
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9、冬至养生小常识——夜忌憋尿
很多人都有憋尿的习惯,认为忍一时并不会有多大的伤害,尤其是冬季气候寒冷,有的人冬夜就寝后因怕冷而长时间憋尿。专家提醒,可不要小看这不经意的憋尿,有尿意而不及时排尿对身体危害是很大的。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10、冬至养生小常识——室温恒定
首先室温应保持恒定。如果室温过低,人感觉冷,则容易伤人体阳气。温度过高则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活动易外感风寒。所以,室温应保持在18?,22?之间为好。室内还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
11、冬至养生小常识——睡勿蒙头
有很多人喜欢蒙头睡觉,特别是冬季由于气温低,更是有人喜欢将头、脸全都埋进被子。在室内空气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样做会造成氧气不足。蒙头睡觉的害处还在于被子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人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使被子内新鲜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积越多,易使人产生缺氧症状。重者,会因缺氧使人做噩梦,精神恐惧,突然惊醒,久而久之,还可引起神经衰弱等后遗症。
12、冬至养生小常识——温水洗澡
冬季少洗澡多保湿,可避免乏脂性湿疹。洗澡时尽量用温水,
避免过烫。一般油性皮肤的人在冬季一周洗两次澡即可,干性皮
肤的人一周洗一次澡为佳,最好少用或不用肥皂、沐浴露等,洗
完澡后要擦保湿霜。
范文二:冬至的传说故事
冬至的傳說故事
河南地區流傳著這麼一則有關冬至的傳說:河南南
陽有個名醫叫做張仲景,醫術十分高明。不管是什
麼樣的疑難雜症,只要經過張仲景的治療,都可以
迅速痊癒。人們都尊稱他是個醫聖。
張仲景原本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後回到河南老家。還鄉的時候,正是酷寒的嚴冬。他走到白河
岸邊,發覺河面都凍成了冰。來來往往為生計奔忙
的鄉親們,穿著單薄的衣服,面黃肌瘦,連耳朵都
凍爛了。張仲景看了,心中著實感到不忍。
等他一回到家,登門求醫的人接踵而至。門前車馬雜沓,全是鄉裡官宦富豪人家。張仲景從早忙
到晚,可是心中仍記掛著那些凍傷耳朵的窮鄉親
們。到了冬至那一天,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給弟子
們,自己到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給窮
人捨藥治療凍傷。藥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嬌耳湯」。
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
熬煮,等煮熟後,將羊肉及藥材撈起切碎,用麵皮
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再下鍋煮熟。來乞藥的
人們,每人都給一大碗湯,兩雙嬌耳。大家吃了祛
寒嬌耳湯後,只覺得渾身溫暖,兩耳發熱。張仲景
一直捨藥到年三十,終於把鄉親們的耳朵全治好
了。
張仲景捨「祛寒嬌耳湯」的事一直在民間流傳
著。為了紀念他為人們治病的恩德,每到冬至這一
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嬌耳」又稱「餃兒」,
也就是現在我們所吃的餃子。傳說吃了冬至餃子,
包管耳朵不會凍傷。中國南方則在冬至吃糯米糰,
並且要搓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這個
習俗,也有個相對應的傳說:
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閩南的一個城裡來了三
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他們是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女
兒。在天寒地凍的嚴冬裡,乞丐的妻子終於因體力
不支而一病不起。為了籌錢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
忍痛把女兒賣給人家作奴婢。一想到要離開相依為
命的老父親,女兒傷心得暈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
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的把女兒灌醒。老乞丐又討
來了幾個糯米圓充飢。可是父女兩個互相推讓,誰
也不肯先吃。老乞丐就對女兒說:「今日離別,就
像這粒糯米圓分成兩半,咱們團圓的時候再吃圓子
好嗎?」說完,兩人含淚吃完了圓子,就依依不捨
的分手了。
自父女兩人分手後,又過了三年,老乞丐卻毫無音訊。每年到了冬至,女兒就更加的思念父親。
她想,也許父親現在仍窮困潦倒,不願見面,那該
如何相認呢?她就想了個辦法,對主人說:「今天
是冬至,家家都吃圓子,那門神也該敬敬他。」主
人同意了。她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粘在門
環上,她想,這樣一來,父親回來,看到門環上的
冬節圓,一定不會找錯門。誰知道,老乞丐還是沒
有回來。第二年,女兒又把冬節圓粘在窗門、豬舍、
牛舍、牛頭上,寄託對父親的思念。左鄰右舍取其
團圓、吉利的含義,也照樣去做。這個習俗就這樣
傳遍了閩南、潮汕一帶。
台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這也有個相當有趣傳說:
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裡,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裡,就可
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閒著沒
事,就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裡天南地北的聊天。
墨斗公被他們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於是就交待
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
一小掫撒到農夫的田裡去。這些鋸木屑只要一灑到
田裡,就會變成雜草。墨斗公的原意是要農夫們養
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草。不料這個徒弟嫌
天天撒太麻煩,就一口氣將整包鋸木屑都倒光了。
於是,所有的田裡都長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
萎殆盡,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
墨斗公眼看著他的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來幫助農民耕田除草。為了使徒弟工作方
便,墨斗公又設計了牛犁耙,碌碡等農具供牠使用。
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後,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牠耕田,牠就想出許多推託之辭:「我今天我太
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你還不餵我吃
東西,我怎麼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約定,耕
田時每走一趟就要餵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
則牠就罷耕。
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的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如
今每頭牛的下巴都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因為
牠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牠的生
日。除了餵牠湯圓外,還在牛角、額頭上都粘上一
顆「圓仔釘」。同時,為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
冬至這天一定讓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范文三:冬至的传说故事
精品文档
冬至的传说故事
天文学家将圆天分为三百六十度,作为一年时间的分配,自春分起,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所以冬至是以阳历而论,每年的冬至约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农民历解释冬至的自然现象:“斗指戊,斯时因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也最长。
冬至这一 天文学家将圆天分为三百六十度,作为一年时间的分配,自春分起,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所以冬至是以阳历而论,每年的冬至约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农民历解释冬至的自然现象:“斗指戊,斯时因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也最长。
冬至这一天,对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斜射角度最大,日照最不足,太阳东偏南(篇离角度最大)升起,当天正午的太阳的高度角最低约约只有48度,所以白天最短,晚上最长;所以也叫“最长的一夜”。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往赤道方向),白天就慢慢地变长起来,太阳高度角也逐渐变大。所以在时序的转进中,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冬至成为重要的节日,民间称为“冬节”。
冬节周代已有,自汉以来,冬节更为隆重“唐书”载:
1 / 4
精品文档
“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并重。”唐代以与新年并重,所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到了宋代民间更为热烈庆祝。
(一)敬神明
冬节一早,煮甜汤圆,先在大厅敬供神明与祖先。
中午时备酒菜,先祭祖先,然后全家聚餐,欢度冬节。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祭祀神明、祖先完毕一家人吃圆仔,全家团圆而食,叫做“添岁”,即古所谓“亚岁”。清代“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礼神毕,卑幼贺尊长者,节略如元旦。”
民间在冬节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在节前夕全家大小一起来搓汤圆,有红的,也有白的,小朋友们则用米粉塑造的家饲如鸡、狗、猪等等,俗称“做鸡母狗仔。”
在乡下祭拜结束后,会将汤团黏一、二个在门户器物之上,即所谓“饷耗”。高拱乾修“台湾府志”中的记录有“门扉器物,各黏一丸,谓之饷耗。”这虽是清代的习俗,但却仍存留在我们民间的社会里。
在王诗琅所编艋胛岁时记中有关“补冬”的记载如下:
2 / 4
精品文档
“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龙眼乾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现代人到冬天常见街上有“红面蕃鸭”、“姜母鸭”和各式各样的“羊肉炉”(土羊肉或洋羊肉,台湾式或外国式的)。不就是以前家中冬天的补品,一般人繁忙,没时间炖煮,方便大家进补啊!这些补品都是较烈(热)的食品,不宜吃太多,会造成流鼻血。
1.冬节圆一吃又各多一岁。
.冬至阴,遍地像黄金。
.古早人很重视冬节,现代人多不注重。
.冬节时日时最短,暗时最长。
.乌(黑)枣炖鸡,姜母鸭拢是常吃的补品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
3 / 4
精品文档
谢 谢 阅 读~
4 / 4
范文四:冬至的传说儿童故事
精品文档
冬至的传说儿童故事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意志在于磨练,成功在于坚持。
1 / 2
精品文档
谢 谢 阅 读~
2 / 2
范文五:“冬至”的传说
“冬至”传说
一年一度的冬至来了又去了,正如徐志摩形容的那样“悄悄的它走了,正如它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冬至实际上是个时间点,特指咱们中国冬季的那个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的时间点。就大家现在的生活,冬至确实不算什么影响大的节日。但是,在北方的传统中,这个节日确实有传说的。 笔者家乡是山西省吕梁市临县西山,关于冬至这个节气的说是“熬冬”。为什么叫“熬冬”呢?首先是“冬季难熬”,主要原因是冬至时天气已经很冷了,因为传统的数九寒天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天气太冷了,日子就不好过了,特别是在旧社会,老百姓普遍缺吃少穿的,冬季到来,一家人只好局促于一室之内,饿着,相互偎依着取暖。生活中的其他希望没有了,也不太可能有人帮助度过这个冬季。于是人们就把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晚上时间最长的的一天作为一个重大节日,来祭祀先祖神灵,期盼保佑度过这个寒冬。
其次是吃食问题,当地过冬时是吃肉的。在过去生活不好的年代,人们一年最多吃两三顿肉食,其中冬至时必须吃的。为什么?就是要“熬冬”。大家想象一下这样一幅画面:寒冬时节,外面北风呼啸,刮得破旧的窑洞窗棂上的窗纸哗哗地响着,多寒冷的天气!窑洞内,数口之家或在土炕上躺着,或在地面凳子上坐着,或干脆蹲着,大家欢快的说着话;而灶上的火光汹汹,铁锅上冒着腾腾的热气,锅里发出隆隆的响声??多温馨的画面!
时间已经很长了,锅里的肉也已经“熬”好了,于是首先拿几块
肉在灶旁祭祀一下祖先,往窑洞外的某些地方放几小块熟肉。这样就算祭祀了。于是一家一年中的最后一顿肉终于能吃了。神灵保佑,祖先赐福,冬已经熬了,吃进肚子里了,那么这个冬季也应该能熬过去了吧。
这就是我家乡“熬冬”的由来。
数九寒天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当天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单位。“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
在中国北方关于冬至,有一些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