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名人与教师的故事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五: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名人尊师的故事六:**在百忙中看望老师
**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1995年,当**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师亲属的亲切慰问。**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及师母。
足见,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名人尊师的故事七: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名人尊师的故事八: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名人尊师的故事一:**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名人尊师的故事二:**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敬挽。”张伯苓逝世后,**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三:**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名人尊师的故事四: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范文二:名人教师节故事
名人教师节故事
【古今名人尊重教师的故事分享】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在百忙中看望老师
**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竣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1995年,当**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师亲属的亲切慰问。**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及师母。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李宗仁尊师若父 李宗仁幼年的教师曾其新,驼背弯腰,人们戏称“曾背锅”。别看其形陋貌丑,李宗仁先生却敬若父辈。因曾年老无依,长期随军,由李宗仁出钱奉养。李宗仁还在司令部驻地附近修建房屋,给老师静居。并派一名副官专门侍奉,李每天还要亲去问安。李宗仁的另一名姓朱的老师,也长期随李宗仁起居。李对其照顾无微不至。老河口的老百姓都说,在李将军身上,真正体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之爱,得恩不忘报,实乃大丈夫。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
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尊师二三事
**八岁进家乡一个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一直读到十三岁。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先生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1965年6月 25日,**回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他请来了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给毛禹珠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徐特立是**在湖南师范上学时的老师,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艰苦朴素、谦虚勤奋的作风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许多人离开了共产党,而徐特立却毅然加入了共产党。因此,**同志很尊敬徐老。1937年1月,当徐老六十岁生日时,**同志写信祝贺,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高度赞扬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质,并号召全党同志向徐老学习。徐老七十寿辰时,**又送去了"坚强的老战士"的亲笔题词。
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敬挽。”张伯苓逝世后,**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张乐平不忘师恩
著名漫画家张乐平读高小时,很得美术老师陆寅生喜欢。有一年,北洋军阀曹锟以五千银洋一张的代价向议员们收买选票,当上总统,受到全国人民的痛骂。陆老师就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一豕负五千元》,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便是张乐平初学漫画的开始。 后来,师生之间断了联系,虽然两人都住在上海,却因张乐平读书时名叫张升,所以陆寅生一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张乐平就是他的学生。五十多年来,张乐平对教他画第一幅漫画的启蒙老师念念不忘,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1983年3月,张乐平终于打听到了陆老师的下落,于是便拎着蛋糕,上门看望五十四年没有见面的小学教师。这使已八十多岁的陆寅生老师非常感动,他把七十二岁的张乐平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连说:"原来张乐平就是张升呀!我是《三毛流浪记》的忠实读者,但几十年来一直不知道张乐平就是你。师道之不传久矣,你能想着我,不容易啊!"张乐平诚恳地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你教我画的,我一直没有忘记你。"张乐平的尊师之情使陆寅生老师激动得热泪盈眶。
范文三:名人故事-古代教师——墨子
名人故事-古代教师——墨子
名人故事:古代教师——墨子
《墨子》是战国显学墨家学派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 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 的攻 (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 兼爱天下之百姓 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 兼恶天下之百姓 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墨子还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贻误农时,破坏生产。农业是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入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 谓之不义 ,攻小国, 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 ,同样是 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 的不义行为。?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 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 (二)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墨子 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从 非攻 出发,《墨子》论述了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 深谋备御 ,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集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概言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 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只有在战前进行后勤、城防、军备、外交、内政等物质和精神上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胜利。 二是 守城者以亟敌为上 的积极防御指导思想。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有攻,积极歼敌。 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 ,是下策。 亟伤敌 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国都的多
层次纵深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 三是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备城门》等篇,墨子通过禽滑厘的询问,对十二种攻城方法一一对以有效防御。如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当时颇为先进的攻城术,墨子对以别具匠心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御理论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有关防御原则和战术的记述,多祖述《墨子》,以至于一切牢固的防御也被笼统称为 墨守 。如果说范蠡是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朴素的积极防御理论,墨子则更多从作战角度探讨防御,形成了较完备的防御作战理论体系,而这一体系恰好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关系,对传统兵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范文四:名人故事:莫言的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名人故事
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有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有一次学校拖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1976年,他当了兵,从此和饥饿道了别。从新兵连分到新单位时,精粉的小馒头,他一次就吃了8个,肚子里还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炊事员对食堂管理员说:坏了,来了大肚汉了。
后来,日子好过了,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地,生怕捞不到似地吃。好多朋友攻击他,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狼一样。
他一次一次牢牢记着,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眼光不恶,夹菜时只夹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鸟一样。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见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复原样。每当他从电
视上看到鳄鱼一边吞食一边流泪的可恶样子,马上就联想到自己。
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他能成为一个作家,是因为有个右派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听说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贵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但大学生用蔑视的口吻对他说: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从此,他就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饺子,而且是肥肉馅儿。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
他,就是著名作家莫言。
范文五:名人故事:老舍的趣文_名人故事
老舍,原名舒舍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他的文笔幽默风趣,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文章。
抗日战争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老舍催过稿,总编正是赵元任。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象诗一般的答催稿信,诗曰: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 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
正是:旌旗明日月,杀气满山头!
这首答催稿诗,有点戏曲味。不用解释,编辑催稿的苦相,以及作者的自谦跃然纸上。 这封信自然是满足了编辑的催稿要求的。还有一封写给林语堂的答催稿信,却没有能满足约稿者的要求。诗曰:
今年非去年,正是鸡与狗。
去年有工夫,今岁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