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对债券借贷信用风险剖析-债券管理
精品文档
对债券借贷信用风险剖析/债券管理
xx年11月2日央行发布15号公告《债券借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此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发布了《债券借贷结算规则》并定于xx年11月20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债券借贷作为创新型资金业务品种正式由理论走向现实、由探讨走向实践。
根据央行管理规定,“债券借贷是指债券融入方以一定数量的债券为质物,从债券融出方借入标的债券,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归还所借入标的债券,并由债券融出方返还相应质物的债券融通行为”;“市场参与者进行债券借贷,债券融入方应向债券融出方提供足额的债券用于质押,质押债券应为在中央国债公司托管的自有债券。”显然,与信用方式的债券借贷不同,我国债券借贷业务是建立在债券质押这一信用支持方式上的。
一(信用风险分析
质押债券处置风险
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债券质押作为权利质押的一种形式,并非所有权转让型信用支持方式,即使债券融入方提供了足额质押债券,但在债券融入方违约后,作为质权人的债券融出方并不能立即获得质押债券所有权而进行处置。
我国《担保法》规定,“出质人和质权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时,质物的所有权转
1 / 6
精品文档
移为质权人所有”,但“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的,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质物”。《债券借贷结算规则》也规定,债券借贷到期后若债券融入方违约,启动质押债券清偿程序须向中央国债公司提交以下三项中的一项:债券借贷双方协议和经双方确认的清偿过户申请书;仲裁机关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书;法院的判决或裁定。
由此可见,在债券融入方违约的情况下,启动质押债券清偿程序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征得债券融入方书面同意需要时间协调,存在协调成木;若征得债券融入方书面同意未果,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则需要更多时间协调、谈判,成本更高。很显然,我国债券借贷的信用支持方式存在一定的非有效性,债券融出方面临较大的质押债券处置风险,不能快速维护自身权益。
质押债券担保风险
因为利率或其他市场因子变化,质押债券与标的债券的市值均存在波动的可能,可能同向波动、也可能反向波动,若质押债券市值不足以补偿标的债券市值,在债券融入方违约的情况下,即使债券融入方同意拍卖质押债券进行清偿,但由:于质押债券出清市值已经低于标的债券市值,存在补偿缺口,债券融出方仍将面临质押债券非完全担保风险。这一风险源于利率或其他市场因子的变化,市场风险与信用风
2 / 6
精品文档
险相互交叉,属结算前动态信用风险范畴。
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包括:标的债券在借贷期有票息支付的,如因债券融入方违约未及时足额向债券融出方划付票息,融出方将面临借贷期票息支付风险;标的债券在借贷期未有票息支付的,如债券融入方违约未能及时足额归还标的债券或未及时足额支付债券借贷费用,融出方将面临标的债券与借贷费用支付风险。
上述三类风险是债券借贷业务的主要信用风险。其中,结算风险是债券借贷业务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质押债券处置风险与质押债券担保风险均属在结算风险暴露前提下,执行信用支持方式所存在的未能及时、有效化解结算风险的风险。
二、具体对策
统一授信管理,审慎选择债券借贷业务交易对手
由于债券质押这一信用支持方式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仍存在一定程度非有效性,同时质押债券本身也存在市值波动风险,可能不能对标的债券提供完全的担保,为有效防范结算风险,选择资质可靠、诚信优良、有较强风险抵御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是防范债券借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建议参与机构将债券借贷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基于内部评级系统审慎选择债券借贷业务交易对手。
3 / 6
精品文档
完善债券借贷合同文本,清晰界定违约情形及违约发生条件下的优先处置方式
虽然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短期内尚不能改变债券质押的非有效性,但参与机构可通过与交易对手达成关于违约条件下质押债券的优先处置方式,如要求债券融入方承诺在到期违约时同意债券融出方对质押债券进行拍卖,以此提高债券质押有效性,降低质押债券处置成本。
不仅如此,参与机构还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债券借贷合同,明晰债券融入方各种可能的违约情形及相应的违约金措施,来降低债权保全成本。
超额质押并辅以质押债券补充机制
虽然质押债券可对标的债券提供担保,但这一担保程度是动态变化的,可能因为利率及其他市场因子变化而导致担保不足,因此,由于降低质押债券对标的债券不完全担保风险的考虑,参与机构有必要对首期担保比率进行控制。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首期担保比率至少应为100%,但即使如此,也可能因为质押债券与标的债券久期等敏感性指标的差异,在收益率曲线发生平移、反转、驼峰等变化时导致担保比率下降至100%以下。由于债券价值相对变化的驱动因子过多,无法通过精确的模型来设定有效的首期担保比率,同时考虑到降低管理成本及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需要,不妨将首期担保比率设定在100%以上的某个水平。
4 / 6
精品文档
此外,为防止市场发生极端变化导致原先设定的超额质押仍然不足,建议参与机构指定专人定期对标的债券敞口风险进行追踪评估,并尽可能建立触及担保比率底线时的质押债券补充机制。
尽可能选择有利的到期结算方式,防范借贷费用敞口风险
根据中央国债公司《债券借贷结算规则》,债券借贷首期均为券券对付结算方式不存在结算风险,但债券借贷到期有三种结算方式可供选择,除了券券对付外,还有返券付费解券、券款对付两种结算方式。在后两种结算方式下,质押债券解券是以债券融入方标的债券足额及借贷费用足额为前提的,不存在结算风险,但在券券对付结算方式下,解券仅以债券融入方标的债券足额为前提,存在借贷费用敞口风险。因此,为防范借贷费用敞门风险,建议参与机构在到期结算方式上尽可能规避券券对付,而选择返券付费解券、券款对付。
审慎选择标的债券与质押债券,防范标的债券现金流的不稳定风险与税赋风险,主动规避流动性不佳的质押债券
参与机构不宜将现金流不稳定的ABS、MBS品种及内含选择权即将行权的含权债券作为标的债券。同时,由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尚未明确借贷期标的债券票息的税赋问题,在逢借贷期标的债券付息的情况下,票息免税的国债也
5 / 6
精品文档
不宜作为标的债券。
质押债券只有具备足够的流动性才能为标的债券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以流动性为筛选原则,参与机构应主动规避流动性不佳的质押债券,宜将质押债券限于剩余期限7年及以下的固定利率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及央行票据。
6 / 6
范文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特点及方法
09金融保险 张清杰 09080733103
【内容摘要】随着买方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信用交易越来越成为主导市场的交易方式,企业的信用行为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行为.信用成为企业生存并立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当这种资源被不合理地滥用时,信用交易就蕴涵了巨大的交易风险.近年来,各大商业信用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链条显著恶化、信用交易成本攀升、信用交易损失骤增,这些统计数字足以说明我国企业忽视信用资源管理、忽视信用风险控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际组织及国外企业研究协会专家也不断指出中国微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这将是制约中国企业长足发展的最大羁绊.因此,如何管理企业信用资源、降低信用交易风险,如何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构建并凸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业界迫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用 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
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采取IT市原则计量每日损益、持有期限长、违约事件发生少等。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
这种“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手段的情况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往往显示出该原则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散程度不高。造成这种信用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
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中于有 限的老客户企业;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
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三是贷款分散化使得贷款业务小型化,不利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上获取规模效益:四是有时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有限的部门或地区。
(三)是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
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因此基于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理论而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而建立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都只对系统性风险因素,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进行了定价,而没有对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定价。这些模型认为,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的,理性、有效的市场不应该对这些非系统性因素给予回报,信用风险因而没有在这些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
对于任何风险的定价,首先都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衡量为前提条件的。由于前述的一些原因,信用风险的衡量非常困难。目前国际市场上由J.P摩根公司等机构所开发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lsk+、KMV模型等,其有效性、可靠性仍有争议。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对信用风险仍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交易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
对不同类型同期限的金融工具,如国债、企业债券等到期收益率的对比分析,尽管能为信用风险回报和定价提供一定参考,但主要局限于大类信用风险的分析,难以细化到具体的信用工具。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风险责任考核力度
对分支行的考核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并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完善考核手段入手。首先,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营销人员、财会人员等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其次,合理确定考核目标,将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如不良贷款控制比例具体落实到业务部门和人员;再次,对业务部门和人员的考核实行以本息到账为标志的收付实现制标准。
(二)内控制度建设突出风险管理
一是在授权批准控制中突出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两大环节,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原则,风险较大、金额较大的签约和出款必须经过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层批准;二是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突出信用管理部门的制约作用,尽量避免业务处理全过程由一名客户经理包办的现象,业务部门或人员所涉及的客户应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未经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查确认,业务部门不得对
外签约,尽是避免银行客户被少数个人掌握,减少因客户经理恶意离职带来的银行损失;三是在业务控制程序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加大信贷检查力度和频度。
(三) 提高风险管理科学化程度
新的《巴塞尔协议》将信用风险的量化计算和管理提上了日程,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一个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应尽快转变观念,从被动应对资本监管到主动面对资本“迷局”,创造条件采用EC/RAROC(经济资本/风险资产综合回报率)改进信贷风险管理,在有效利用稀缺资本和满足资本监管的情况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和规模最大化。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基础(尤其是分支机构管理)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新协议所倡导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即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由事中、事后向事前转变,实行全面的,系统的风险控制管理,这对我们在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防范系统风险和道德风险更有现实的意义;同时,在实施上虽然我们不能低估内部评级法的建设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虽然我们距离内部评级法实施的要求目标甚远,但实施内部评级法更注重的是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眼界。如果我们在实施目标的定位上更注重内控风险的严密性,更注重风险文化的建设,那么,它对我们商业银行的意义将更为深远。(金融时报)信用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之一,在我国转型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完全模仿国外银行的管理模式是不现实的,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环境特点和银行自身特点,探索符合国情的解决对策,着重在责任考核、内控管理、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缩小与国外先进银行的差距。
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的主要差距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上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还不强,常常受到来自市场部门的压力;二是借款操作偏重于抵押贷款,国外越是先进的银行抵押贷款比例越低,因为这些银行有精确、科学地把握客户偿债能力的工具和水平,可以把信用风险有效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三是风险管理水平和方式不能有效支持贷款定价,贷款价格主要依据与客户的关系确定,没有实现风险定价。
(四)加大风险责任考核力度
对分支行的考核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并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完善考核手段入手。首先,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营销人员、财会人员等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其次,合理确定考核目标,将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如不良贷款控制比例具体落实到业务部门和人员;再次,对业务部门和人员的考核实行以本息到账为标志的收付实现制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凯全,《风险管理与保险》
【2】北京金融培训中心,北京当代金融培训有限公司联合组织 编写,《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
【3】黄益建,《企业风险管理》
范文三: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一)信贷风险种类
风险是指因可能的损失导致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风险可以创造价值,另一方面风险可能带来损失。
信贷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一定的组织形式、实施一系列的 政策和措施,使信贷风险及其影响成为可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贷资产 收益的行为。
根据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
(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
、建设目标
2、组织架构
成都贝通风险管理体系由总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集团风险管 理部门对其实行的垂直式管理模块、对业务部门实行的窗口管理模块两部 分组成。
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一)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特点:利用国际先进数理统计分析模型, 建立基于违约概率(PD )的客户信用评级管理体系,依托客户财务报告数 据或客户实际经营情况,测量客户整体偿负债能力及违约概率。
(二) 评级对象:所有正在申请或使用贝通公司平台介绍融资的企 (事) 业法人客户、具有独立融资权的非法人企业客户及集团客户,包括新组建 企业与自然人以及个体工商户。
(三)评级工作程序:业务部门发起,风险管理部门专业人员审核, 有权认定人审批。
(四)评级审批权限:按客户信用等级和授信金额授权。
三、客户准入
年满 18周岁,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从事该行业一年以上, 有稳定收入。合法经营者,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合法的经营范围,合法的 收入来源,具有偿还本息的能力。未从事国家法律不允许范畴的经营。无 恶意不良信用记录。
四、统一授信管理
(一)统一授信基本内涵。将贝通公司与借贷双方客户作为三个整体, 按照统一的标准,集中统一识别、评价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统一向客户 提供融资评定,集中统一管理、控制客户整体信用风险和具体授信业务风 险。
(二)客户整体信用风险评价要素
1、主要因素:客户所有者权益和信用评定。
2、重要因素:客户信用状况。
3、量化评价控制指标:客户债务承受额。
(三)客户整体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1、工作原则,综合考虑借款需求客户对贷款发放客户全部授信支持的 承受能力、我公司对该客户授信市场份额、未来希望能够达到目标等因素, 确定借款申请方户对贷款发放方授信的承受能力。
(四)客户整体信用风险控制
对于授信风险值超过债务承受额的客户,应通过压缩授信余额、改善 授信担保条件等方式降低控制贷款发放方授信风险值,将其降低至债务承 受额范围。对该类客户应实行严格的授信审批和监控。对无法控制授信风 险和债务承受额的客户,我公司不予受理。
(五)授信额度
1、授信额度的内涵,是在客户统一授信机制下对客户短期授信业务的 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是我公司按照规定程序确定的在一定期间内对客户 提供短期授信支持的量化控制指标,是可循环使用的短期授信便利融资手 段。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期限在一年以内(含)的各种授信业务。
五、授信授权管理
授权管理方案的特点:1、实施“总量余额授权” 。 2、授权与客户信用 等级挂钩。 3、实施“差别授权” 。 4、对授权进行动态调整。
六、授信决策机制
(一) “三位一体”授信决策机制
三位一体:独立的尽职调查、民主的风险评审、严格的决策纪律制约
下的问责审批制。
(二)授信决策环节
授信决策包括四个环节:业务发起 --尽责审查 --授信评审 — 问责审批 尽责审查是由尽责审查小组对授信项目风险控制、法律、财务、技术、 市场、行业等方面的初审分析进行可行性调查,形成独立的尽责审查报告, 供审批决策参考。
授信评审委员会履行授信项目评审职能,为授信业务问责审批人提供 专家评审意见。委员会采取“集体审议”制度,委员会成员发表独立表决 意见,通过投票表决,形成集体决议。委员会只有审议权,无最终审批权。 问责审批遵循“ YES-NO ”原则。授信评审委员会同意项目,审批人可 以否决;授信评审委员会否决项目,审批人不能同意,只能接受评审会意 见,或要求评审会重议。最终审批决定权在贷款供给方。
七、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一)风险分类标准
按照回收风险程度大小,将授信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 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不良授信。
正常: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理由怀疑授信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 还。
关注: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授信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 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 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 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授信本息 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很少部分。
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的核心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归还授信本息的可能 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能力;
2、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记录;
3、债务人的还款、履约意愿;
4、授信的担保;
5、授信偿还的法律责任,授信抵押与担保的完善性、有效性及可执行 性;
只要出现不良授信,我公司需协助贷款发放客户对该笔贷款进行合法 的清收,抵押物的处臵,以保证贷款发放客户合法的本息受益。
(二)风险准备金提取
五级分类为不良类的贷款全部为减值贷款。公司将在每笔业务收入中 提取 30%作为风险准备金, 以应付突发性的风险在时间上给贷款发放人所带 来的不便。
八、资产质量监控
(一)监控原则
1、真实合规原则。 2、主动预防原则。 3重点和全面、总量和结构相结
和原则。 4、日常监控和专项调研、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原则。 5、静态监 控和动态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二)监控对象
1、授信业务及其变动
通过对授信总量、结构分布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把握授信总量和风险 状况,从源头控制风险。包括对授信总额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和授信结构 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
2、授信业务的监控
对上所有授信业务的监控, 应结合地区、行业、客户的情况,作到 “以 点带面、点面结合、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
(三)监控方法
1、非现场监控(通过电话,网络,借款人业务链,上下游客户,借款 人业务市场,生意圈,合作伙伴,朋友亲戚,邻居。 )
2、现场监控(实地了解:经营情况,经营动向,经营变动,生产经营 环境的变更,抵押的使用情况)
范文四:信用风险管理
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历了~个从无到有渐进发展的过程。特别是2003年国有商业股份制改造以来,引入国际银行风险管理观念和准则,提高经营效益、提高信贷质量、控制信贷风险开始列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1)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与信用风险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贷风险与信用风险的主体是一致的,即均是由于债务人信用状况发生变动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其所包含的金融资产的范围,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信贷风险,还包括存在于其他表内、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风险。在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下,银行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85%以上,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风险无疑成为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信贷风险,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①资本市场发展的有限性决定了目前我国的融资格局在相当时期内主要靠间接融资。据我国央行前行长戴相龙在2002“中国:资本之年”国际论坛上公布的数字,我国企业自1992—2001年,从股票市场累计筹资为7755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的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为86000亿元人民币。直接融资仅占融资总额的8.27%。我国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融资,加重了银行系统的风险。
②由于我国利率和汇率都没有市场化,银行产品有限,相对于信贷风险而言市场风险在我国还不十分突出。
③以目前居我国银行业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69,320亿元,其中信贷资产总额100,968亿元,占比60%,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信贷风险仍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
(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与管理的重点正发生深刻转变
不良贷款给银行业所带来的信用风险不单单是银行的风险,可以说是社会的风险,而不良贷款己成为社会改革的一项成本,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靠单个银行的努力是难以彻底防范和化解,需要经济制度的整体改革和社会法律、社会信用的不断完善。能从根本上降低信用风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加入w1D之后,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政府
职能已进一步转变,政府正逐步退出微观的竞争领域,而是作为提供产权保护、法治建设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宏观经济的管理者。随着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市场竞争进一步的规范,都将为企业乃至银行的经营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由于经济体制变化和行政干预等原因导致的信用风险也将逐步弱化。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向以防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法人风险为主,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式开始步入正规,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
第一,失去政府保护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真正的竞争主体,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无情考验下,经营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在所难免;
第二,金融领域的开放,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外资银行凭借其竞争优势必然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跨国公司及国内优质企业的信贷业务,从而导致国内信贷市场的重新划分。同时
随着国际资本的不断流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完善,工商企业直接融资的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不断加快,会出现“脱媒”现象,而对于银行这一传统的金融中介,融资对象越来越有可能集中于规模相对较小和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法人:
第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国内企业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这一切都势必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整体风险呈上升趋势。因此,防范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不善所造成的信贷风险,成为目前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3)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信用风险管理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信用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在各神信用风险发生之前,对风险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判别分析,以便实行对信用风险的计量、控制和处理。它是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信用风险的定性分析。正确识别贷款风险将为成功的信用风险管理奠定基础。信用风险识别有两大任务:一是判断银行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什么风险;二是找出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
②信用风险的计量
风险计量或估算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指标对风险程度进行的评价过程,它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估计某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二是估算这一风险有可能带来的损失数额。信用风险计量是整个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因为由于信用风险计量错误会引起信用风险控制方法选择不当,进而导致信用风险管理的失败,因此,选择科学的计量方法,进行风险计量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衡量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构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预警系统。
③信用风险的决策与控制
信用风险控制是指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规模的风险,选择与实旖各不相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旋或方法,使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处理的方法一般为风险规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与风险转移。
④信用风险的处理
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虽然通过风险的识别、计量或估价可以建立起风险的预警系统或预测预报机制,通过风险规避、抑制、分散和转移可以构建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机制,从而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风险并不会完全被控制:风险的客观性,意味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应包括发生信用风险损失的事后风险补偿,即商业银行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资金补偿其在信用风险上遭受的损失。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为信用风险管理建立起一个大致的框架。信用风险管理的程序按流程的方向和方式运作,体现了系统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信用风险产生原因
1) 交易分工
经济活动实质上是~种不确定性经济,充满着风险。交易活动实质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易,而这种交易又必须以契约为基础。如果说,交易的进行违背了契约的话,就可能出现事实上的风险。因此,交易双方作为独立的分工主体,存在着彼此的经济利益,若当产权交易制度或交易规则不规范的时候,就会产生不按照契约行事的可能,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2) 有限理性
通常情况下,经济主体的行为并不像传统经济理论中假设的那样:人是理性的。其实人往往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自身的限制,不可能对某一事件所有的各选方案及实旌后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追寻的并非是最优。所以,经济主体的这种有限理性必然会使经济活动产生风险。因为在有限理性行为下,具体决策时就会面临着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由于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获取信息资源的不充分和扭曲性。比如说,当人们做出某项决策的时候,由于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不够完全,所以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就会导致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产生。
3) 机会主义行为
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假定,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们借助于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倾向,这种不J下当手段包括有日的地利用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扭曲,如说谎、欺骗等,违背对未来行动的承诺。人类的人性中有一种道德上的冒险精神或称为道义上的不负责任的随意性,从而在现代商品经济环境中就必然存在着投机、冒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经济活动上的风险产生。可见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以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为基础,使其不可能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完全了解,也不可能获得有关经济环境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信息。这样,就有可能使信用这块经济运行的基石动摇,产生信用行为不规范,如赖帐不还、违背合约等行为,从而也导致信用风险的产生
(5)信用风险管理机构
1) 内部监管机构
信贷部门
风险部门
稽核部门
2) 外部监管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货币监管局
证监会
保险公司
(6)信用风险管理手段
1) 专家制度法
专家制度是银行机构最早采用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其最大特征就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那些经过长期 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管理人员所掌握,并由他们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因此,在信贷决策过程中,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要考虑的关键要素权重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专家制度法下,绝大多数银行都将重点集中在对借款 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 (Capita1)、担保(Colatera1)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 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 力。将每一要素逐一进行评分,使信用数量化,从而确定其信用等级以作为其是否贷款、 贷款标准的确定和随后贷款跟踪监测期间的政策调整依据
2) 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
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就是将各项财务分析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这类方法的主要代表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前者是以净值报酬率为龙头,以资产净利润率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前因后果;而沃尔比重法是将选定的7项财务比率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通过与标准比率(行业平均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得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继而确定其信用等级。
3) 贷款评级分类模型
贷款评级分类模型是金融机构在美国货币监理署 (occ)最早开发的评级系统基础上拓展而来的,OCC对贷款 组合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5类,并要求对不同的贷款提取不同比例的损失准备金以弥补贷款损失。
4)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是以特征财务比率解释变量、运用数量统计方法推导而建立起的标准模型。运用此模型预测某种性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早发现信用危机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在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防范危机;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依据这种信号及时转移投资、管理应收帐款及做出信贷决策。目多元判别分析法是研究对象所属类别进行判别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判别分析就是要从若干表明观测对象特征的变量值(财务比率)中筛选出能提供较多信息的变量并建立判别函数,使推导出的判别函数对观测样本分类时的错判率最小
5) 信用风险的期权定价模型
这类模型的理论依据在很多方面与Black—Scholes、Merton以及Hull的期权定价模型相似,因此也称作信用风险的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Merton系列定价模型表明一家公司的破产概率取决于公司资产相对于其短期负债时的初始市场价值和资产(股票)市价的波动率。 当公司资产的市场(清算)价值低于其短期负债价值,即资不抵债时,那么该公司实质上已经破产。
6) 债券违约率模型和期限方法
阿尔特曼研究的债券违约模型(Mortality Rat Mode1) 和 Asquith、Mullins的期限方法(Aging Approach)是按穆迪和标准普尔的信用等级和债券到期年限,采用债券实际违约的历史数据建立的违约概率经验值,对各类信用等级和期限债券的违约风险进行衡量。
7) 风险敞口等值法
风险敞口等值法(REE)是贯穿于衍生工具信用风险衡量的核心方法。这类方法是以估测信用风险敞口价值为目标,考虑了衍生工具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并以特殊方法处理的风险系数建立了一系列REE计算模型。既有以衍生工具交易的名义本金和合同价值为基础的REE模型,也有以衍生工具类别和组合策略为基础的REE模型。其中风险系数是衍生工具交易的名义本金转化为风险敞口等同值的核心工具,依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可计算4种概念的风险敞口等同值,即到期风险敞口等同值、平均风险敞口等同值、最坏情况风险敞口等同值和期望风险敞口等同值以度量信用风险的高低。
8) 模拟法
模拟是一种计算机集约型的统计方法:采用蒙特卡罗模 拟过程模拟影响衍生工具价值的关
键随机变量的可能路径 和交易过程中各时间点或到期时的衍生工具价值,并经过成千上百次的反复计算得出一个均值。衍生工具的初始价值与模拟平均值之差是对未来任一时间点和到期信用风险敞口值的一个度量。
9) 敏感度分析法
衍生工具交易者通常采用衍生工具价值模型中的一些比较系数,如delta,gamme,vega和theta来衡量交易策略的风险。敏感度分析法就是利用这些比较值通过方案分析(Sce— nario Ana1vsis)或应用风险系数来估测衍生工具价值。其中 delta用于衡量衍生工具证券价格对其标的资产价格变动的敏感度,ganane是衡量该衍生证券的delta值对标的资产价格变化的敏感度,vega用来衡量衍生证券的价值对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的敏感度,theta用于衡量衍生证券的价值对时问变化的敏感度。敏感度分析法最终目的仍是估算出风险敞口等同价值(ree)。只是估算中采用的系数不同。如Ong主要采用 delta和gamme来估算rE:e,Mark则使用上述所有的系数,并运用方案分析以获得衍生工具的新价值。
(7)信用风险管理的业务
1) 信用卡业务
是申请卡人在通过银行核准后,持卡人可以在银行指定安居商户通过专用分期POS机具支付安居款项,相应交易金额平均分成若干期,由持卡人在约定期限内按月还款,支付一定手续费的业务。
2) 信用担保业务
担保业务是指担保人向债权人(或称受益人)承诺,当债务人(或称委托人)未按合同规定按期偿还债务或因违约等原因未能履行合同,由担保人向债权人偿还债务的业务。
3) 信用贷款业务
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 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
4) 贴现业务
商业汇票贴现既是一种票据的转让行为,又是银行的一种授信方式,它是收款人(即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以贴付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为条件,经过背书后,转让给银行,银行将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的余额付给收款人使用。汇票到期时,银行凭汇票直接向承兑人收取款项。
5) 保函业务
银行保函业务是指银行应客户的申请而开立的有担保性质的书面承诺文件,一旦申请人未按其与受益人签订的合同的约定偿还债务或履行约定义务时,由银行履行担保责任
6) 信用证业务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缩写为L/C)业务是国际结算方式的一种。信用证方式是典型的逆汇。(逆汇:由债权人主动出具票据,委托银行向债务人收取一定金额款项的方式,结算工具是由债权人转向债务人,资金是由债务人转移给债权人)
7) 信用评级业务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银行为他们进行评级,然后可以据此办理信用相关业务。
8) 信用经纪业务
信用经纪业务是指投资银行作为经纪商,在代理客户买卖证券时,以客户提供部分资金或有价证券作为担保为前提,为其代垫交易所需资金或有价证券的差额,从而帮助客户完成证券交易的业务行为信用经纪业务是投资银行融资功能与一般经纪业务相结合的产物
9) 信用保险业务
信用保险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业应收帐款的安全。其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
范文五:信用风险管理
第三章 信用风险
教学目标:了解风险识别、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掌握风险管理计量、评估的内容和技术要求;
掌握风险监测的主要内容;
了解风险控制、缓释的内容和要求;
掌握风险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教学重点: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方法;
风险评估、监测、控制的主要内容;
风险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风险缓释的要求与内容。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
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节 信用风险识别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而言,信用风险仍然是其所面临的最大的、最主要的风险种类。
一、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一)单一法客户的基本信息分析
商业银行在对单一法人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时,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和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以判断客户的类型(企业法人客户还是机构法人客户)、基本经营情况(业务范围、盈利情况)、信用状况(有无违约记录)等。
单一法人客户的财务状况分析
(二)单一法人客户的财务状况分析
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达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进而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
(1)识别和评价财务报表风险。主要关注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及其质量能否充分反映客户实际和潜在的风险。
(2)识别和评价经营管理状况。
(3)识别和评价资产管理状况。
(4)识别和评价负债管理状况。
2、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主要分为四大类:
(1)盈利能力比率,用来衡量管理层将销售收入转换成实际利润的效率,体现管理层控制费用并获得投资收益的能力。
(2)效率比率,又称营运能力比率,体现管理层管理和控制资产的能力。
(3)杠杆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所有者利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也用于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
(4)流动比率,用来判断企业归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即分析企业当前的现金偿付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和困境的能力。
3、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表分为三个部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融资活动的现金流。 净营运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损益+折旧+/-非现金的收入、费用项目(摊销、递延税项等)+/-营运资金的变化额
本年度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融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分析通常首先分析经营性现金流;其次分析投资活动的现金流;最后分析融资活动的现金流。
在分析企业现金流量时,应当全面考虑所有与信用风险相关的信息,通过完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总量分析、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揭示出借款人的财务健康状况,以判断还款来源和还款的可能性。
(三)单一法人客户的非财务因素分析
非财务因素分析是信用风险分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财务分析相互印证、互为补充。
1、管理层风险分析
重点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人品、诚信度、授信动机、经营能力及道德水准:
2、行业风险分析
3、生产与经营风险分析
4、宏观经济及自然环境分析
(四)单一法人客户的担保分析
担保方式主要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1、保证 在对贷款保证进行分析时,商业银行最关心的是保证的有效性。
(1)保证人的资格
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国家机关(除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均不得作为保证人。
(2)保证人的财务实力。
(3)保证人的保证意愿。
(4)保证人履约的经济动机及其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
(5)保证的法律责任。保证分为连带责任保证和一般保证两种。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2、抵押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物。
(1)可以作为抵押品的财产的范围及种类。 (2)抵押合同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3)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 (4)抵押物登记 (5)抵押权的实现
3、质押
质押又称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动产质押中,债务人或第三方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移交的动产为质物。
(1)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 (2)质押合同时效
(3)质押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4)质物的所有权转移
(5)质押担保的范围 (6)质权人对质物承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7)债务履行期届满时质物的处理。 (8)权利质押的范围
(9)权利质押物的权利行使日与债务履行期不一致时的处理。(10)权利质押的生效及转让
4、留置与定金
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
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留置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留置这一担保形式,主要应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主合同。定金是指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
二、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一)集团法人客户的整体状况分析
商业银行的集团法人客户是指企业集团法人客户。 企业集团是指相互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其他重大影响关系的关联方组成的法人客户群。确定为同一集团法人客户内的关联方可称为成员单位。
本书所述的集团法人客户仅指非金融机构类集团法人客户,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或其它金融机构纳入集团法人客户统一管理。金融控股公司中的商业银行不纳入集团法人客户管理范畴。
背景知识:企业集团的特征
①在股权或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 ②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
③由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两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或间接控制。
④对关联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重大影响。
⑤与自然人股东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应当与该自然人股东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合并计算。
⑥能够实际控制后者的其他情况。
商业银行可以参照前述的单一法人客户分析方法,对集团法人客户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以及担保等整体状况进行逐项分析,以识别其潜在的信用风险。但集团法人客户的状况通常更为复杂。其中,对集团内关联交易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至关重要。 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集团内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权利或义务的事项安排。关联方是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与他方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事业法人。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当仅仅因为彼此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
分析企业集团内的关联交易时,首先应全面了解集团的股权结构,找到企业集团的最终控制人和所有关联方,然后对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否属于正常交易进行判断。
①纵向一体化集团。这类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半成品作为原材料,以及下游企业再将产成品提供给销售公司销售。
②横向多元化集团。这类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是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的大量资产重组、并购、资金往来以及债务重组。
商业银行发现客户的下列行为/情况时,应当注意分析和判断其是否属于集团法人客户内部的关联方。
此外,在识别和分析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当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①充分利用已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
②与客户建立授信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当尽职受理和调查评价。
③识别客户关联方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
④集团法人客户的识别频率与额度授信周期应当保持一致。
⑤在定期识别期间,集团法人客户的成员单位若发生权关系变动,导致其与集团的关系发生变化。
⑥对所有集团法人客户的架构图必须每年进行维护,更新集团内的成员单位。
2.集团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特征
集团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通常是由于商业银行对集团法人客户多头授信、盲目/过度授信、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或集团法人客户经营不善,或集团法人客户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等原因造成的。
(1)内部关联交易频繁
(2)连环担保十分普遍
(3)财务报表真实性差
(4)系统性风险较高
(5)风险识别和贷后监督难度较大
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3.1.3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个人客户的基本信息分析
个人信贷业务特点表现为单笔业务资金规模小但业务复杂而且数量巨大。可以按照不同的标
准进行分类。
(1)老客户与新客户
(2)信贷产品种类
(3)客户年龄
(4)客户的信用评分
(5)其他可用于个人客户分类的变量
个人客户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自身作为债务人在信贷业务中的违约,或在表外业务中自行违约或作为保证人为其他债务人/交易方提供担保过程中的违约。本书所述的个人客户信用风险特指个人作为债务人在信贷业务中的违约风险。
商业银行在对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时,同样需要个人客户提供各种能够证明个人年龄、职业、收入、财产、信用记录、教育背景等的相关资料。同时,从多种渠道调查、识别个人客户潜在的信用风险。
①借款人的资信情况调查
利用内外部征信系统调查了解借款人的资信状况。
重点调查可能影响第一还款来源的因素。
②借款人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调查
③贷款用途及还款来源的调查
④对担保方式的调查
大部分中资银行要求客户经理填写“贷前调查报告”或“贷前调查表”,呈送个人贷款的审核/审批部门。而国际先进银行已经广泛使用自动受理/处理系统,直接将客户的相关信息输入个人信用评分系统。
2.个人信贷产品分类及风险分析
个人信贷产品可以基本划分为个人住宅抵押贷款、个人零售贷款、循环零售贷款三大类。
(1)个人住宅抵押贷款的风险分析
①经销商风险
②“假按揭”风险:“假按揭”的主要特征是,开发商利用积压房产套取银行信用,欺诈银行信贷资金。
③由于房产价值下跌而导致超额押值不足的风险。
④借款人的经济财务状况变动风险。
(2)个人零售贷款的风险分析
①借款人的真实收入状况难以掌握
②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有可能不稳定
③贷款购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或价格下跌导致消费者不愿履约
④抵押权益实现困难
还应当要求学校、家长或有担保能力的第三方参与对助学、留学贷款的担保;对用于购买商品(如汽车)的贷款,商业银行应对经销商的信誉、实力、资格进行分析考察。由于个人贷款的抵押权实现困难,因此应当高度重视第一还款来源。
(3)循环零售贷款
①贷款是循环的、无抵押的、未承诺的。
②子组合内对个人最高授信额度不超过10万欧元(或等值货币)。
③商业银行必须保证对循环零售贷款采用的风险权重函数,仅用于相对于平均损失率而言损失率波动性低的零售贷款组合,特别是那些违约概率低的贷款组合。
④必须保留子组合的损失率数据,以便分析损失率波动情况。
⑤循环零售贷款的风险处理方式应与子组合保持一致。
贷款组合信用风险识别
3.1.4贷款组合信用风险识别
风险分散化,即将信贷资产分散于相关性较小或负相关的不同行业/地区/信用等级/业务领域的借款人,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总体风险;与之相反,信贷资产过度集中于特定行业、信用等级或业务领域,将大大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在识别和分析贷款组合信用风险时,应当更多地关注系统性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1.宏观经济因素
2.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
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同属于系统性风险的表现形式。
(1)行业风险
(2)区域风险
区域风险是指特定区域内所有企业类客户履约情况和信用水平的综合体现。
区域风险作为一种系统性风险难以通过贷款组合完全消除,因此其成为影响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水平的一种重要风险因素。从实践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一般都没有区域风险变量。
风险管理精讲班第10讲讲义
客户信用评级
3.2信用风险计量
信用风险计量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信用风险计量经历了从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模型到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使用基于内部评级体系的方法(Internal
Rating-BasedApproach)来计量违约概率、违约损失并据此计算信用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计量技术的深入发展。
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计量依赖于对借款人和交易风险的评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应基于二维评级体系:一维是客户评级,另一维是债项评级。
3.2.1客户信用评级
1.客户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客户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客户评级的评价主体是商业银行,评级目标是客户违约风险,评价结果是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PD)。
【单选】下列关于客户信用评级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评价主题是商业银行
B.评价目标是客户违约风险
C.评价结果是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
D.评价内容是客户违约后特定债项损失大小
答案:D
(1)违约的定义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当下列一项或多项事件发生时,债务人即被视为违约: ①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变现抵押品(如果存在的话),借款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商业银行的债务。
②债务人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含)。若债务人超过了规定的透支限额或新核定的限额小于目前余额,各项透支将被视作逾期。
③以下情况将被视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债务:
l银行停止对贷款计息;
l在发生信贷关系后,由于信贷质量出现大幅度下降,银行冲销了贷款或计提了专项准备金; 银行将贷款出售并相应承担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银行同意消极债务重组,由此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减免或推迟偿还本金、利息或费用,造成债务规模减少;
l就借款人对银行的债务而言,银行将债务人列为破产企业或类似的状况;
债务人申请破产,或已经破产,或处于类似状态,由此将不履行或延期偿还银行债务。
(2)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高者。巴塞尔委员会设定0.03%的下限是为了给风险权重新定下限,也是考虑到商业银行在检验小概率事件时所面临的困难。
【单选】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与()中的较高者。
A.0.1%
B.0.01%
C.0.3%
D.0.03%
答案:D
违约概率的估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单一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二是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估计其各信用等级借款人所对应的违约概率,常用方法有历史违约经验、统计模型和外部评级映射三种方法。 与违约概率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违约频率,即通常所说的违约率。违约频率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而违约概率是分析模型作出的事前预测,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
与违约概率容易混淆的另一个概念是不良率,使不良债项余额在所有债项余额的占比,
二者不具有可比性。
客户信用评级的发展
2.客户信用评级的发展
(1)专家判断法
即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信贷业务、承担信用风险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传统信用分析方法。
①与借款人有关的因素:
声誉(Reputation)
杠杆(Leverage)
收益波动性(VolatilityofEarnings)
②与市场有关的因素
经济周期(EconomicCycle)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yPolicy)
利率水平(LevelofInterestRates)
目前所使用的专家系统,其中,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Cs系统使用最为广泛。5Cs系统指: 品德(Character)
资本(Capital)
还款能力(Capacity)
抵押(Collateral)
经营环境(Condition)
除5Cs系统外,使用较为广泛的专家系统还有针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Ps系统和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骆驼(CAMEL)分析系统。
5Ps包括:个人因素(PersonalFactor)、资金用途因素(PurposeFactor)、还款来源因素(Payment Factor)、保障因素(ProtectionFactor)、企业前景因素(PerspectiveFactor)。
【单选】在客户信用评级中,由个人因素、资金用途因素、还款来源因素、保障因素和企业前景因素等构成,针对企业信用分析的专家系统是()。
A.5Cs系统
B.5Ps系统
C.CAMEL分析系统
D.4Cs系统
答案:B
骆驼(CAMEL)分析系统包括: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流动性(Liquidity)。
专家系统的突出特点在于将信贷专家的经验和判断作为信用分析和决策的主要基础,这种主观性很强的方法/体系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信用风险的评估缺乏一致性。此外,尽管专家系统在银行业的长期发展和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但专家系统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尤其是对关键要素的选择、权重的确定以及综合评定等方面更显薄弱。因此,专家系统更适合于对借款人进行是和否的二维决策,难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准确计量。
(2)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模型是一种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代表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并将借款人归类于不同的风险等级。 背景知识:信用评分模型
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的推出促使信用评分技术取得了极大发展,并迅速扩展到其他业务领域。奥而特曼(Altman,1968)提出了基于多元判别分析技术的Z评分模型;马丁(Martin,1977)、奥尔森(Ohlson,1980)和威金顿(Wiginton,1980)则首次运用Logit模型分析企业破产问题。
信用评分模型的关键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和各自权重的确定。基本过程是:
①首先,根据经验或相关性分析,确定某一类别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主要与哪些经济或财务因素有关,模拟出特定形式的函数关系式;
②其次,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相关因素的权重;
③最后,将属于此类别的潜在借款人的相关因素数值代入函数关系式计算出一个数值,根据该数值的大小衡量潜在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水平,给予借款人相应评级并决定贷款与否。 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①信用评分模型是建立在对历史数据(而非当前市场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因此是一种向后看(BackwardLooking)的模型。
②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历史数据的要求相当高。
③信用评分模型虽然可以给出客户信用风险水平的分数,却无法提供客户违约概率的准确数值,而后者往往是信用风险管理最为关注的。
(3)违约概率模型
违约概率模型分析属于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穆迪的RiskCalc和Credit
Monitor、KPMG的风险中性定价模型和死亡率模型,在银行业引起了很大反响。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明确规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采用模型估计违约概率。
与传统的专家判断和信用评分法相比,违约概率模型能够直接估计客户的违约概率,因此对历史数据的要求更高,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致的、明确的违约定义,并且在此基础上积累至少五年的数据。
法人客户评级模型
3.法人客户评级模型
(1)Altman的Z计分模型和ZETA模型
Altman(1968)认为,影响借款人违约概率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流动性(Liquidity)、盈利性(Profitability)、杠杆比率(Leverage)、偿债能力(Solvency)和活跃性(Activity)。Altman选择了下面列举的五个财务指标来综合反映上述五大因素,最终得出的Z计分函数是:
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股票市场价值/债务账面价值
X5=销售额/总资产
作为违约风险的指标,Z值越高,违约概率越低。此外,Altman还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若Z低于1.81,在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应被归入高违约风险等级。
1977年,Altman与Hardeman、Narayanan又提出了第二代Z计分模型——ZETA信用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用于公共或私有的非金融类公司,其适应范围更广,对违约概率的计算更精确。
ZETA模型将模型考察指标由五个增加到七个,分别为:
X1:资产收益率指标,等于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2:收益稳定性指标,指企业资产收益率在5~10年变动趋势的标准差。
X3:偿债能力指标,等于息税前利润/总利息支出。
X4:盈利积累能力指标,等于留存收益/总资产。
X5:流动性指标,即流动比率,等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X6:资本化程度指标,等于普通股/总资本。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资本实力越强,违约概率越小。
X7:规模指标,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表示。
(2)RiskCalc模型
RiskCalc模型是在传统信用评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步骤从客户信息中选择出最能预测违约的一组变量,经过适当变换后运用Logit/Probit回归技术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
①收集大量的公司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样本选择和异常值处理;
③逐一分析变换各风险因素的单调性、违约预测能力及彼此间的相关性,初步选择出违约预测能力强、彼此相关性不高的20~30个风险因素;
④运用Logit/Probit回归技术从初步因素中选择出9~11个最优的风险因素,并确保回归系数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各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⑤在建模外样本、时段外样本中验证基于建模样本所构建模型的违约区分能力,确保模型的横向适用性和纵向前瞻性;
⑥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校正,得到最终各客户的违约概率。
(3)CreditMonitor模型
Credit
Monitor模型是在Merton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在于把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视为期权买卖关系,借贷关系中的信用风险信息因此隐含在这种期权交易之中,从而通过应用期权定价理论求解出信用风险溢价和相应的违约率,即预期违约频率(Expected
DefaultFrequency,EDF)。
【单选】在法人客户评级模型中,()通过应用期权定价理论求解出信用风险溢价和相应的
违约率。
A.AltmanZ计分模型
B.RiskCalc模型
C.CreditMonitor模型
D.死亡率模型
答案:C
(4)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
风险中性定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假设金融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风险中立者,不管是高风险资产、低风险资产或无风险资产,只要资产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市场参与者对其的态度就是一致的,这样的市场环境被称为风险中性范式。KPMG公司将风险中性定价理论运用到贷款或债券的违约概率计算中,由于债券市场可以提供与不同信用等级相对应的风险溢价,根据期望收益相等的风险中性定价原则,每一笔贷款或债券的违约概率就可以相应计算出来。
【单选】某一年期零息债券的年收益率为16.7%,假设债务人违约后,回收率为零,若一年期的无风险年收益率为5%,则根据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得到上述债券在一年内的违约概率为(
)
A.0.05
B.0.10
C.0.15
D.0.20
答案:B
(5)死亡率模型
死亡率模型是根据贷款或债券的历史违约数据,计算在未来一定持有期内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或债券的违约概率,即死亡率,通常分为边际死亡率(Marginal
MortalityRate,MMR)和累计死亡率(CumulatedMortalityRate,CMR)。
【单选】根据死亡率模型,假设某3年期辛迪加贷款,从第1年至第3年每年的边际死亡率
依次为0.17%、0.60%、0.60%,则3年的累计死亡率为(
)。
A.0.17%
B.0.77%
C.1.36%
D.2.32%
答案:C
风险管理精讲班第11讲讲义
个人客户评分方法
4.个人客户评分方法
按照国际惯例,对于企业的信用评定采用评级方法,而对个人客户的信用评定采用评分方法。由于个人客户数量众多,历史信息的规律性强,因此主要采用基于历史数据统计的评分模型计量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
参照国际最佳实践,个人客户评分按照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回归分析、K临近值、神经网络模型等;按照评分的对象可以分为客户水平、产品水平和账户水平,按照评分的目的可以分为风险评分、利润评分、忠诚度评分等;按照平分的阶段则可以分为拓展客户期(信用局评分)、审批客户期(申请评分)和管理客户期(行为评分)。
(1)信用局评分
这一阶段常用的模型有:
①风险评分,预测消费者违约/坏账风险的大小;
②收益评分,预测消费者开户后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收益;
③破产评分,预测消费者破产风险的大小;
④其他信用特征评分。
(2)申请评分
申请评分模型通过综合考虑申请者在申请表上所填写的各种信息,对照商业银行类似申请者开户后的信用表现,以评分来预测申请者开户后一定时期内违约概率,通过比较该客户的违约概率和商业银行可以接受的违约底线来作出拒绝或接受的决定。
信用局风险评分模型和收益评分模型是很有价值的决策工具,与申请评分模型具有互补
性,可以组成二维或三维矩阵来进行信贷审批决策。不同的是,申请评分模型是商业银行为特定金融产品的申请者量身定做的,能够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客户的特殊性,而且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对客户将来的信用表现进行预测;而信用局评分模型通常是对申请者在未来各种信贷关系中的违约概率作出预测。
(3)行为评分
行为评分被用来观察现有客户的行为,以掌握客户及时还款的可信度。
5.客户评级/评分的验证(Validation)
(1)客户违约风险区分能力的验证
期基本原理是运用多种数理分析方法检验评级系统对客户是否违约的判断准确性。
(2)违约概率预测准确性的验证(校正)
其基本原理是运用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当实际违约发生情况超过给定阈值,则拒绝原假设,认为PD预测不准确。常用方法有:二项分布检验,检验给定年份某一等级PD预测准确性;卡方分布检验,检验给定年份不同等级PD预测准确性;正态分布检验,检验不同年份同一等级PD预测准确性;扩展的交通灯检验,检验不同年份不同等级PD预测准确性。 债项评级
3.2.2债项评级
1.债项评级的基本概念
(1)债项评级
债项评级是对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的债项损失大小。特定风险因素包括抵押、优先性、产品类别、地区、行业等。债项评级既可以只反映债项本身的交易风险,也可以同时反映客户信用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
(2)债项评级与客户评级的关系
客户评级与债项评级是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两个纬度。一个债务人只能有一个客户评级,而同一债务人的不同交易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单选】下列关于客户评级与债项评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债项评级是在假设客户已经违约的情况下,针对每笔债项本身的特点预测债项可能的损失率
B.客户评级主要针对客户的每笔具体债项进行评级
C.在某一时点,同一债务人的不同交易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D.在某一时点,同一债务人的不同交易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答案:B
(3)损失
客户违约后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债项损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济损失;二是会计损失。
(4)违约风险暴露
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违约时的预期表内表外项目暴露总和。如果客户已经违约,则违约风险暴露为其违约时的债务账面价值;如果客户尚未违约,则违约风险暴露对于表内项目为债务账面价值,对于表外项目为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单选】若客户尚未违约,在债项评级中表外项目的违约风险暴露为()。
A.表外项目已提取金额
B.表外项目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C.表外项目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D.表内项目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答案:C
(5)违约损失率
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是指给定借款人违约后贷款损失金额占违约风险暴露的比例,其估计公式为损失/违约风险暴露。
2.债项评级的方法
(1)影响违约损失率的因素
①产品因素
包括清偿优先性(Seniority)、抵押品等。
②公司因素
③行业因素
④地区因素
⑤宏观经济周期因素
【单选】根据2002年穆迪公司在违约损失率预测模型LossCalc的技术文件中所披露的信息,()对违约损失率的影响贡献度最高。
A.清偿优先性等产品因素
B.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C.行业性因素
D.企业资本结构因素
答案:A
(2)计量违约损失率的方法
①市场价值法。通过市场上类似资产的信用价差(Credit
Spread)和违约概率推算违约损失率,其假设前提是市场能及时有效反映债券发行企业的信用风险变化,主要适用于已经在市场上发行并且可交易的大企业、政府、银行债券。 ②回收现金法。根据违约历史清收情况,预测违约贷款在清收过程中的现金流,并计算出LGD,即LGD=1-回收率=1-(回收金额-回收成本)/违约风险暴露。
【单选】采用回收现金流计算违约损失率时,若回收金额为1.04亿元,回收成本为0.84亿元,违约风险暴露为1.2亿元,则违约损失率为()。
A.13.33%
B.16.67%
C.30.00%
D.83.33%
答案:D
3.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通常是指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或监管当局的检查人员,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对信贷资产质量作出评价。
2001年,我国监管当局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能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在分类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信贷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③实行审贷分离;
④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保证贷款档案的连续和完整;
⑤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贷款状况的重要信息;
⑥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二者既区别明显又相互联系。
组合信用风险计量
3.2.3组合信用风险计量
1.违约相关性及其计量
相关性是描述两个联合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指两个事件概率的简单乘积。违约相关性的计量包括相关系数和连接函数两种方法。
(1)相关系数
线性相关是最常见的一种相关,可用统计学中最常见的简单相关系数来计量。
【单选】X、Y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类型借款人的违约损失,其协方差为0.08,X的标准差为0.90,Y的标准差为0.70,则其相关系数为()。
A.0.630
B.0.072
C.0.127
D.0.056
答案:C
对于非线性相关,可通过秩相关系数(Spearman)和坎德尔系数(Kendall)进行计量。 上述相关性计量在数学上都具有良好的性质,目前在金融工程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们共同的缺点是只能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却无法通过各变量的边缘分布刻画出两个变量的联合分布。希望通过单比债项的不同损失分布来计算组合的损失分布,可以采用连接函数。
(2)连接函数
连接函数是一个把单变量概率密度函数连接成联合分布函数的函数。
2.信用风险组合模型
根据原理上的差异,信用风险组合模型可以分为两类:
解析模型。通过一些简化假设,对信贷资产组合给出一个“准确”的解。解析模型能够快速
得到结果,但缺点是需要建立在对违约风险因素诸多苛刻的假定基础上。
仿真模型。用大量仿真试验(情景模拟)所产生的经验分布来近似代替真实分布。仿真模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对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1)CreditMetrics模型
CreditMe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R模型,目的是为了计算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一个信用资产组合在持有期限内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CreditMetrics模型的创新之处正是在于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R这一难题。
①信用风险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尔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则用信用等级表示。
②信用工具(包括贷款、私募债券等)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即不同信用等级的信用工具有不同的市场价值,因此,信用等级的变化会带来信用工具价值的相应变化。 ③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从资产组合而并不是单一资产的角度来看待信用风险。
④由于CreditMetrics模型将单一的信用工具放入资产组合中衡量其对整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而不是孤立地衡量某一信用工具自身的风险,因而,该模型使用了信用工具边际风险贡献(Marginal
Risk
Contribution)这样的概念来反映单一信用工具对整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边际风险贡献是指因增加某一信用工具在组合中的持有量而增加的整个组合的风险。
【单选】CreditMetrics模型使用了()这一概念来反映单一信用工具对真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
A.秩相关系数
B.连接函数
C.信用工具边际风险贡献
D.违约概率
答案:C
(2)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
麦肯锡公司提出的CreditPortfolio
View模型直接将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数值。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可以看做是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个补充,因为该模型虽然在违约计量上不使用历史数据,而是根据现实宏观经济因素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出来,但对于那些非违约的转移概率则还需要历史数据来计算,只不过将这些基于历史数据的转移概率进行了调整而已。该模型本身并不能计量出完整的等级转移矩阵。
【单选】多重信用风险组合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国际银行业中,其中(
)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的一系列参数值。
A.CreditMetric模型
B.CreditPortfolio模型
C.CreditRisk+模型
D.KMV模型
答案:B
(3)CreditRisk+模型
Credit
Risk+模型是根据针对火灾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组合违约率进行分析的,并假设在组合中,每笔贷款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Credit
Risk+模型认为,贷款组合中不同类型的贷款同时违约的概率是很小的且相互独立,因此,贷款组合的违约率服从泊松分布。
3.组合损失的压力测试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5年的定义,压力测试是一种风险管理技术,用于评估特定事件或特定金融变量的变化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
作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手段的有效补充,压力测试早期主要用于市场风险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业界也逐渐开始利用压力测试来补充信用风险模型的不足。
压力测试主要采用敏感性分析的情景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用来测试单个风险因素或一小组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的假定运动(如收益曲线的平移)对组合价值的影响;情景分析模拟一组风险因素(如股权价格、汇率和利率)的多种情景对组合价值的影响。敏感度测试着重分析特定风险因素对组合或业务单元的影响,而情景分析评估所有风险因素变化的整体效
应,更频繁地用于机构范围内的压力测试。
尽管压力测试并不困难,但过多的压力测试并不意味着抓住了风险管理的实质和要害,也不意味着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而且,由于每次压力测试只能说明时间的影响程度,却并不能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得管理者对众多的压力测试结果难以分清主次,因而对决策的帮助并不大。此外,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状况的一种衡量,因此属于一种战术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国家风险主权评级
3.2.4国家风险主权评级
国际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政府未能履行其债务所导致的风险(主权风险),也包括主权国家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债务人履行偿债义务的能力和意愿。对国家风险的计量可以通过主权评级来实现。
主权评级指各国直接或间接影响债务人履行其对外偿付义务的能力和意愿的测试与排名。目前,比较通用的主权评级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坎托和帕克(Cantor&Packer,1996)提出的,CP模型回归了标准普尔和穆迪赋予的主权风险评级,利用49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测量出主权风险评级中作为决定因素的8个变量:
①人均收入:人均GNP(千美元)。
②GDP增长:年均实际GDP增长(%)。
③通货膨胀:年均消费价格通胀率(%)。
④财政平衡:相对于GDP的中央财政年均盈余(%)。
⑤外部平衡:相对于GDP的资本项目年均顺差(%)。
⑥外债:相对于出口的外币债务(%)。
⑦经济发展指标:IMF的工业化国家分类(1=工业化;0=非工业化)。
⑧违约史指标:1970年以来的外币债务违约(1=违约;0=未违约)。
朱特勒和麦卡锡(Juttner&McCarthy,2000)对上述CP模型适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新兴市场国家主权评级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增加了下述5个变量,并运用回归分析对CP模型进行了扩展:
⑨利差变量:某国和美国相同期限的政府债务之间的利率差。
⑩金融部门潜在问题资产占GDP的百分比。
⑪金融系统因政府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与GDP之比。
⑫私人部门信贷增长的变化率(用对GDP的百分率表示)。
⑬实际汇率变量(用购买力平价作为均衡基点)。
与其他信用风险评级/评分相比,主权风险评级需要更多的经验判断,与其说它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蕴含着不可预见性的艺术。
3.2.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信用风险量化
背景知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分为四大类,分别以相应的权重(K)反映其风险大小:
l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央政府的债权风险暴露权重为0;
l对于OECD的商业银行及OECD以外的中央政府的债权风险暴露权重为20%; l抵押贷款的风险暴露权重为50%;
l其他所有商业银行、企业、个人的风险暴露权重都为100%。
符合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必须满足: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8%。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商业银行所有债项风险暴露额与对应权重乘积之和。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构建了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明确最低资本充足率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主要风险来源,而且对信用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内部评级法高级法三种方法。
【单选】下列关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其信用风险量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提出了信用风险计量的两大类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B.明确最低资本充足率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主要风险来源
C.外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用于外部监管的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D.构建了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
答案:D
信用风险评级分为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外部评级是专业评级机构对特定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意愿的整体评估,主要依靠专家定性分析,评级对象主要是政府或大企业;内部评级是商业银行根据内部数据和标准(侧重于定量分析),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及债项的交易风险
进行评价,并据以估计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率,作为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的标准。
巴塞尔委员会针对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同,提出了信用风险计量的两大类方法:标准法,基于商业银行资产的外部评级结果,以标准化方式计量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基于商业银行自身健全和完备的内部评级体系计量信用风险,但必须经过监管当局的技术检验和正式批准。
1.标准法
①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分为对主权国家的债权、对一般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公司的债权、包括在监管零售资产中的债权、以居民房产抵押的债权、表外债权等13类;
②对主权、商业银行、公司的债权等非零售类信贷资产,根据债务人的外部评级结果分别确定权重,零售类资产根据是否有居民房产抵押分别给予75%、35%的权重,表外信贷资产采用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换为信用风险暴露;
③允许商业银行通过抵押、担保、信用衍生工具等信贷资产的风险敏感性,但缺点也很明显:过分依赖于外部评级,对于缺乏外部评级的公司类债权统一给予100%的风险权重,缺乏敏感性;此外,也没有考虑到不同资产间的相关性。
【单选】在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标准法的缺点不包括()。
A.过分依赖于外部评级
B.没有考虑到不同资产间的相关性
C.对于缺乏外部评级的公司类债券统一给予100%的风险权重,缺乏敏感性
D.与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提高了信贷资产的风险敏感性
答案:D
2.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要去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内部评级体系,自行预测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期限(M)等信用风险因素,并根据如下权重公式计算每笔债项的信用风险资本要求(K):
(1)公司、主权及商业银行暴露
①非违约风险暴露
②违约风险暴露
(2)零售暴露
根据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依赖程度的不同,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
①初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客户评级估计每一等级客户违约概率,其他风险要素采用监管当局的估机值;
②高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二维评级体系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期限。
初级法和高级法的区分只适用于非零售暴露,对于零售暴露,只要商业银行决定实施内部评级法,就必须自行估计PD和LGD。
【单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使用基于()的方法来计量违约概率、违约损失,并据此计算信用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
A.外部评级体系
B.内部评级体系
C.宏观评级体系
D.微观评级体系
答案:B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对债券借贷信用风险剖析-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