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农村义务教育论文
寒
期
社
会
实
践
论
文
班级:09级会计12班
姓名:董晓剑
学号:090716965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 要: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命运、祖国的未来。本文结合作者经历和考察,查阅资料等对当今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教育经费问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农村素质教育问题以及农村 “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尝试着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结合农村实际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等措施。
关键词:基础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经费 教师队伍建设
一. 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义务教育法》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从2006年开始全国各省份开始逐渐推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就是通过把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四大项经费(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畴,由中央和地方分级按比例共同承担的机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偏低。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仍反映,目前的保障水平,只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规模较小的学校困难更大。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一些高寒、缺水地区,冬季取暖和安全饮用水的开支较大,有的学校仅采暖费一项,就要用去公用经费的一半以上。
二、是校舍等基本办学设施还相对不足。一些农村学校的宿舍、食堂、运动场地和卫生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相当一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仍然不足,条件简陋,至今还有两、三个学生挤一张床铺的现象。有些学校由于没有操场,只能在公路等公共场所上体育课,师生安全没有保障。在一些县城及其周边地区还存在着大班额现象。江西66人以上学生的大班有1.38万个,有的班甚至达到100多人。
三、是一些地区的教师实际收入有所下降。实施新机制前,一些学校在收取的杂费和服务性收费中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发放教师津补贴和开支“三险一金”(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实行新机制后,由于严格了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并制止了乱收费,这部分钱无从开支,使得一些地区教师实际收入有所下降。此外,到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还存在无处住宿或住宿条件极为简陋的问题。
、是对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覆盖面小、补助标准低。目前,全国享四
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约占寄宿生总数的29%,补助标准约为每人每年300元,平均每天只有一元钱。有的地方由于贫困面大,补助面小,一些学校在得到财政补助费后,采取了在贫困学生中平均分配的办法,学生得到的补助低于省定标准。实施新机制,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恰恰需要多配备教师。
二、是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存在着结构性缺员的问题,边远、贫困地区、山区的学校,特别是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只能聘请代课教师。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三、是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农村有这样的现象——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中学,哥哥姐姐教高中,也就是说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科班出生的外语、政史等科目的教师严重缺乏,一些课程
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师。《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3.农村素质教育的问题
素质教育已轰轰烈烈搞了好多年,但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执行素质教育并不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他们的工作只关心学生的分数或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当然围绕着分数要做很多工作,例如要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但这些工作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怪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科目被缩水,比如2007年秋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被成为“阳光锻炼工程”)就没有开课、很多所谓的小科(劳动技术、美术、音乐等)被无情的挤占。然而这些工作都做的很隐蔽,虽然这些科目没有上课,但是必须把每节课都备好,为了应付检查。象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真希望农村能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
4.关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约有1.5亿人,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这些人员的子女,大约有600万人被带到了城市,还有2200万人留在了家乡,总数约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17%,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目前虽然已确定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但接收的公办学校在数量上仍不能满足需求。而一些民办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又存在着经费困难的问题,有的城市还有相当数量的未经批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正常的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在监护和健康成长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
二.农村义务教育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
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也就导致了大量留守学生的存在,成为如今农村教育的又一大难题。从教师的角度讲,农村经济落后,待遇又差,因此,很对教师不惜一切代价往城里去,这就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不合理的一项最重要的原因。
2. 农村素质教育目标错位, 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
应试教育 限制学生主动学习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院专家钟作慈表示,传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专家指出,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学生和家长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通常采取重复练习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放弃了主动寻找知识的能力,而习惯了知识的灌输。“老师说了学生就知道,没说学生就不知道。”专家指出。以黄陂地区为例,学生从早上五点钟起床,到晚上九点钟(甚至更晚),在这一天的学习中,老师全天“侍候”,学生很难有学习上的主动性,这样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难有创造能力。我的侄儿曾经就读某初中(这初中教学抓的十分紧),中考成绩优异,但今年高考却非常糟,后来我们的交谈中他说“在初中的时候是老师在强迫我们学习,我们很不想学,但没办法,进入高中后就不知道怎样学了。”可以说农村应试教育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3. 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
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00年是15万,2002年是106.5万,2003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4.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农民为了维持家计有能耐的村民就纷纷离开家乡去卖工,这就造成大量留守学生的存在。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某村教学点,10多名学生中就有8名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每天放学后,这些学生均无人管。回家是否自习,作业是否完成,都无人过问,有的还经常逃学。老师问起来,他可以找出无数个“正当理由”来搪塞。由于无人监督指导,导致学生成绩急速下降。甚至导致学生辍学。安兰村刘兴勇夫妇近几年先后在南丹、梧州、广东等地流动打工,每到一处都把自己那独生子带上。其子快10岁了,竟连小学一年级都还未读完。由于“留守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极易自卑孤僻,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 改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几点建议
1.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困难
要优化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在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时候,要向农村倾斜。要充分用好现有的各项教育投入政策,依照新的义务教育法,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责任不能下移。在县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分担比率,尽快扭转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局面,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进而推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教育被摆到了重中之重的战略地
位,得到了切实的加强。2003年,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集中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加强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进展顺利,地区之间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央政府总计将投入10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据此可满足新增165万学生和2004万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积极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约64亿元,对中西部22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3000万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1440万学生,还落实了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有效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100多亿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全面展开,带动了中西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结合农村实际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从农村发展需要出发,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教育“离农”为教育“亲农”。教学内容选择应该结合农村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结合农村实际,对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给予财力支持,让学生对教材感兴趣,让教材适应学生,避免农村学生一旦升学无望,走向社会,既没有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准备,也缺乏知识储备,缺乏一技之长,造成教育的浪费,也是人才的浪费。
与此同时,要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适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数以亿计的“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需要创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需要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平台,这些都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保障体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形式,增强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效果。要坚持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体制和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学、生产、科技推广与服务多位一体的教学体制和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为农村职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和发展平台。
3.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特别是工资能及时足额到位
各级政府进一步关注和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和生活问题,适当增加报酬待遇,尽量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别,为农村教师尽量提供一个生活相对无忧的任教条件,使大批优秀教师乐于在农村从教,甘心扎根农村。要重视和加强对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增加教师培训经费。要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和手段,使农村教师通过培训较快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各级尤其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存在城乡倒挂现象,忽视了农村学校分散、规模小、师生比要求相对高的实际。核定教师编制时应向农村学校倾斜,从有利于均衡发展考虑,新增教师应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目前一些地方鼓励城市的骨干教师以多种形式到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有的省组织应届大学生“支教、支农、支医”下乡和实施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且实行服务期制,有的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等,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县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区域内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同。各级有关部门应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努力改善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待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稳定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留守学生都能回到家长身边,享受家庭教育的温暖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造就一个人的重要方面。家庭教育对培养人生良好的习惯、品格、身心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被称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学校教育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学校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科技技能、树立伟大的理想目标等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马卡连科说过:“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编造我们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编造世界的历史”。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家长不应逃避家庭教育的责任,应主动担起子女教育的责任,把子女放在自己的身边,让子女在享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得到家庭的呵护~
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特别是这几年来义务教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决,希望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能真正得到国家、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为农村的基础教育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9日、2006年9月9日,2007年6月16日,2007年7月6日。
2.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石油教育 2005年03期,第94页。 3. 纪晗,《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财会月刊 2005年10期第31,32页。
范文二:新义务教育论文
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的是《教师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我通读了新《义务教育法》后,体会颇多,在这谈些自己的体会与感想。首先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较
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并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 其次第五章专门对教育教学作出规定,要求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符合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 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 可以说,过去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普及上做了很多规定和相关工作,而在今后,我们则要实施并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拥有创新精神的种子,勇于实践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真正转变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由徜徉”于学校内外、课堂内外、课文内外、学科之间,改变过去的“重分低能”和“书本奴隶”的状况,教师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弹性以顺应时代 。
新修订的法律义务教育是国家行为和各级政府的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的范围,为促进义务教育持
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法律还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教育均衡的理念,通篇贯穿着以学生为本,促进教育公平的思想,体现了新时期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修订的法律体现了国家和时代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吸纳了近年来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新政策,对整个义务教育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从操作的层面明确地解决了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是指导今后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律。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做到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当然,法律的实效更多地取决于执行的过程。这种实效不仅
在于用法律规范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投入,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等。更在于让其他人有法律的依据,合力打击那些非法行为。因为法律的实效更多地在于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随之而来产生的监督行为。只有我们都了解了义务教育法,具有了响应的维权意识。才可能形成更严密,更有效的监督体系,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之,我将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来认识党的教育事业,忠心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把毕生的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不平凡的业绩。
韩家庄小学 刘颖萍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范文三:义务教育均衡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只要领域之一。文章阐述了“义务
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的内涵;简述近年来广东省在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与成果,并且分析了在这些努力与成果的背后
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区域间的失衡、城乡间的失衡、校际间的失衡
三个方面。同时结合广东地区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对策与反思,进一步推进
广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字:义务教育均衡;问题;对策;反思
【Abstract】Compulsor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Descrip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and analyz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which
performance in regional imbalanc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rcollegiate imbalance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uangdong,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refle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Guangdong.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Reflection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是将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本的途径,
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国家发展的基础。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党的十七大更
是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
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2010年提出的教育大纲也是强
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
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
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
平”。因此,义务教育均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者们普遍认为,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只要领域之一。主要因
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助于促进社
会流动,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公平。而义务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体现着每个学生有着公平的起点和未来发展的公平。广东是全国
的缩影。研究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做的成绩,揭示在这些成绩背后出现
的问题,提出符合广东省省情的对策,不仅对推进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
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国的其他省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1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
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
儿童和青少年试试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
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是最应
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但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是,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因而对于我国教育发展发展中存在的不
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的均衡。
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所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根据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实际,分阶段、
有步奏地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其最终的目标,就
是要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办
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
步,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1.3 从政府的责任出发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
改善薄弱地区和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是让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享受平
等教育的基本体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要把全面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作为今后一
段时期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政府
公共职能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发展教育
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主要职能,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不断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
件。要统筹规划,确保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不同
受教育群体之间合理有效的均衡配置,形成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长效
机制。以继续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
育发展为重点,吉吉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
展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和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内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
1.4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从机制和体制来分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与失衡、社会过于功利化
的教育价值观、学校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的偏差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
与阻碍等,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监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探索建立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共
同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监理和完善城镇教
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优秀校长和
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他们到农村学校和包若
学校任教、任职,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全面实施和完善义务教育
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监理和完善对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
导评估和表彰鼓励机制。教育督导机构要定期对所辖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状况进行检测和评估。
1.5、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努力和成果
广东省于2009年推出的《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
2020)》明确了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分阶段的目标:到2011年,全
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高
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升,珠三角州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中等城市率先基
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省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和主要指标位于全国前列。
到2014年,巩固普及12年基础教育的成果,不断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差
距,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到2017
年,全省基础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建立健全全省统一制度、统一
地区标准、统一预算拨付、统一监管的公共教育体系,实现义务教育均衡
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
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5.1 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提高
广东省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农村义
务教育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2002年升级财政投入41.16亿元
支持教育,到了2006年投入增长到95.53亿元,到了2007年再次增长了
10亿元,达105.61亿元。而且,广东省是去昂最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
费的一个省份。
过去十年中,广东省也在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2007年,
广东省拨付了19亿元专款,用语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危房改造工作,
至今全省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此外,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
施改造和新装备建设方面。
1.5.2 贫困学生、非户籍学生、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针对提高这三个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比例,是广东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
发展、实施教育公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通过进一步完善助学政策,
加大了对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促进了特殊教育的稳步发展。2010年,
全省共有跨县区非户籍义务教育学生313.88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总数的27.33%,其中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比例为50.3%,全
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9.6%。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的受教
育权这一公民基本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
1.5.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从2007年开始,广东省现实确定了19个县(市、区)作为省级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市、区)。各级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结
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以“广州市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
育均衡发展”、“佛山市南海区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惠州市推
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顺利开展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
相关工作,并于2011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2.1义务教育发展区域间失衡
2.1.1 教育投入悬殊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中,虽然广东省经济地位在全
国名列前茅,财政收入位列全国前三甲,但是不能否认,广东地域宽广,每
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以致于造成广东省内经济发展存在
不同程度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存在于珠三角与粤东、粤西和粤北。表一和
表二是广东各区域GDP站全省的比例统计表。
2010~2011年广东省各区域GDP占全省的比例
表一: (单位:%)
珠三角
粤东
粤西
粤北 2010年 78.8 7.1 7.7 6.4 2011年 78.6 7.2 8.1 6.1
2000~2006年广东各区域GDP占全省比例
表二: (单位:%)
2000 2001
76.3
8.7
8.5
6.5 2002 77.5 8.1 8.2 6.2 2003 78.5 7.5 7.9 6.0 2004 79.1 7.2 7.6 6.1 2005 79.4 6.8 7.7 2006 79.6 6.7 7.6 珠三角 75.2 粤东 粤西 粤北 9.5 8.5 6.8 6.1 6.2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
从表一和表一可以看出,GDP名列前茅的广东省,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
却很不平衡,珠三角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他地区尤其是粤北地区的经济
发展则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对本地区教育的投入。以珠
三角的深圳市为例,《关于深圳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
的报告》显示,深圳市一般预算总支出为1492.4亿元,教育所占比例为
6.07%,约合人民币90.6亿元,而这个数目几乎占粤西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的一半。
2.1.2 教师队伍学历悬殊
就广东而言,粤东粤西的生师比远高于全省水平,尤其是小学阶段,2006
年粤东的生师比高了珠三角8个多百分点,珠三角和粤北的生师比比较低,
师资配置水平较适宜(见表三)。各地教师素质相差也很大。珠江三角洲普
通高中教师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已达90%以上,研究生学历也占有一定的比
例,而粤东和粤西一些市则仅有40%左右。除珠三角地区之外,教师骨干
外流情况十分普遍。许多农村学校聘请“工资低、学历低、素质低”的代
课人员,顶替公办教师上课。
2006年广东省基础教师师资的区域差别
(单位:%)
表三:
各类学校 项目 广东省 珠三角 东翼 西翼 北部山区
专职教师 100 41.78 18.62 19.31 20.29
小学 在校生 100 38.48 23.33 21.23 16.96
生师比 25.93 23.88 32.49 28.51 21.68
(上接表三):
各类学校 项目 广东省 珠三角 东翼 西翼 北部山区
专职教师 100 45.06 15.76 18.21 20.97 中等学校 在校生 100 43.25 17.74 20.09 18.92
生师比 20.46 19.64 23.03 22.57 18.47
(来源:广东省财政厅)
2.1.3 教育基础设施的差异
珠三角地区现已进入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
优质义务教育发展阶段,二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部分地区却还
处在巩固“普九”成果的阶段。上述差异影响了广东义务教育的均衡
发展。
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市(区)和其他区的中学校计算机等设备的配备
量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标准。以“每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衡量指
标,以广州市为例,全市中学校的生机比为6:1,个别学校甚至达到
3:1,而粤北个别县小学的生机比为200:1.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
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截至2011年,珠三角各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覆盖率已达80%以上,而粤西的茂名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覆盖率仅
为36.04%。
除此之外,在广东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部分学校的基本教学设施
尚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以粤北乳源地区为例,近两年来,由于天气
寒冷,此地区多个中小学曾多次被迫停课,“每间教室配备一台电暖炉”
的方案都难以实施。即使有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捐赠了设备,学校现有
的电器设备也无法承担这样大功率的能耗。
2.2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间失衡
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义务教育发展阶段,广东省城市与
农村的中学校在教育投入、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珠三角地区一些城市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示范性学校”或“标志性学校”,而在粤北的一些乡村学校,有不少孩子让在教学设备简陋的教室上课,加之,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加上各县义务教育欠债问题突出,现有点补助资金仅能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学校办学水平难以提升。下面以粤西地区茂名市为例,分析广东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间失衡问题。
茂名市义务教育学校城市与农村师生比对比(2006)
表四: (单位:人)
(数据来源:茂名市教育局)
生师比是评价师资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一定度上反映了学校软件条件的好坏,并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表四的数据可以看出,茂名市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学校比城市学校的生师比要高得多,其中小学阶段尤为明显,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城市学校的师资比农村学校师资要强得多。
2.3 义务教育发展同一地区校际间失衡
校际间的差距,主要是指在同一地区内同一类型学校之间犹豫财政投入不均而出现的学校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在同一个地区,有一级学校和二级学校,有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这些学校的区别,使得每种类型学校的财政拨款都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造成了同一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名校或者是当地的重点学校的择校费是相当昂贵的,对于一般的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重点高中的择校费一般在两万元到三万元之间,而普通高中的择校费一般在一万元一下。校际间的差距除了在择校费上的体现之外,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源质量的差距。一级学校或者是重点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比较好,例如图书馆藏书量、多媒体教室、体育健身馆等等,都能吸引优秀的学生选择重点学校就读,而普通学校的硬件设施则相对逊色。第二,师资力量的差距。骨干教师、一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都集中在重点学校,教师们教学的成果将会带动学校的发展以及提升学校在地区的名望。而水平比较薄弱的教师则分布在普通学校。这导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使教育的均衡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反思
3.1 “均衡发展”与“平均发展” 区别
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定不能跟平均发展划等号。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当前人们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或者说,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因此,当我们谈论均衡教育时,要与平均教育区分清楚。
3.2 规范对农村以及偏远山区学校的财政拨款制度
广东省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与珠三角洲地区差异非常显著。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区因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义务教育发展比较落后。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实施后,由于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加上各县义务教育欠债问题突出,现有的补助资金仅能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学校办学水平难以提升。农村以及偏远山区学校的硬件设施远远比不上城镇学校的硬件水平,而且这些落后学校的校舍多为危楼。义务教育不能单单由地方政府提供,中央和地方政府理应作为义务教育的共同筹资者。在当前县级政府财力与义务教育支出责任不匹配的情况下,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筹资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省级政府必须建立规范化、公式化的义务教育拨款款制度,保证财政能力弱的县域义务教育经费充足到位。其次,确定省级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占省财政支出的比例。
3.3 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工作流动
我国的教师通常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学校进行教学的,很少会在其他学校教学的。这样做很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尤其是不利于偏远山区教师的成长。在偏远山区的教师很少甚至是没有机会到城镇的学校进行学校与观摩,大都是一辈子呆在乡间。偏远山区的信息不流通,很多有用的教学信息、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最前沿研究等等,这些教师都没办法在第一时间获取,错过了教学的最佳时机。这对教师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让教师永远留在一个地方或者一个
学校教学,老师都会容易出现”职业疲劳”,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优秀教师应该到偏远山区教学,学科知识薄弱的教师也应该到城镇学校教学,可以开展明名优名师讲坛、同步课堂等活动促进城乡学校的协同发展。优秀教师可以给偏远山区的教师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科知识薄弱的教师可以向优秀的教师学习,然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学校与学校之间要常常举办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的举办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教师之间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学科的发展。
3.4 建立校际网络,共享资源
教育信息化是义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珠三角地区及大部分城市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信息化,但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教育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网络建设,使得农村和偏远山区学校的学生能借助教育信息化这个平台,与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苏红、马志荣,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第九期,8-10页
[2] 莫凡,广东义务教育均等化问题与对策[J],《广东科技》,2010(总245)
[3] 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52-155页
[4] 雷丽珍,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的现状与问题-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0(9)
[5] 雷丽珍,省级统筹体制下义务教育筹资面临的四大困境[J],《天中学刊》,2013
范文四:义务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模板[Word文档]
义务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
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义务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编写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图、表目录 7-8
摘要 8-12
Abstract 12-17
导论 18-42
一、问题提出 18-23
二、文献综述 23-34
三、核心概念界定 34-36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36-40
五、研究内容 40
六、创新点 40-42
第一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实况描述及影响分析
42-62
一、“三级办学”期间(1978—2001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总况 43-46
(一) 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43-45
(二)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45-46
二、“以县为主”以来(2001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概貌 46-51
(一) 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46-48
(二)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48-50
(三) 校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0-51
三、“新机制”实施以来(2006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变化趋势 51-53
(一) 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1-52
(二)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2-53
(三) 校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3
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主要影响 53-61
(一) 危及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54-55
(二) 助推应试教育和择校风气 55-56
(三) 降低教育资源配置整体效率 56-58
(四) 与经济发展差距形成恶性循环 58-60
(五) 阻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与结构优化 60-61
本章小结 61-62
第二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问题实质及分析工具选择 62-78
一、义务教育制度的契约本质 62-68
(一) 交易成本与制度的产生 62-63
(二) 教育中的交易及其演变 63-66
(三) 教育交易成本:义务教育制度的起源及其变迁依据 66-68
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问题实质 68-72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制度的新目标 68-70
(二)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制度的关联 70-71
(三)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实质:一个制度绩效问题 71-72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问题的研究假设、研究对象及分析工具 72-77
(一) 研究假设的提出 72-73
(二) 研究对象的明确 73-75
(三) 分析工具的选择 75-77
本章小结 77-78
第三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正式制度述源之一:委托-代理分析 78-100
一、委托-代理关系及其问题 78-82
(一) 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构件 78-79
(二) 委托-代理问题及其表现 79-81
(三) 委托-代理问题的根源与治理 81-82
二、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的委托-代理实况 82-89
(一) 义务教育办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问题 82-85
(二) 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的委托-代理结构 85-88
(三) 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 88-89
三、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与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产生 89-99
(一) 逆向选择问题及其对义务教育差距的影响 90-93
(二) 道德风险问题及其对义务教育差距的影响 93-96
(三) 代理人合谋问题及其对义务教育差距的影响 96-97
(四) 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对义务教育差距的影响 97-99
本章小结 99-100
第四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正式制度述源之二:产权分析 100-124
一、义务教育产权制度的理论分析 100-115
(一) 教育产权的基本内涵 100-106
(二) 义务教育中的物品属性及其产权制度 106-110
(三) 义务教育机构产权结构的优化选择 110-115
二、我国义务教育产权制度的基本状况 115-118
(一) 非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概况 115-116
(二)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概况 116-117
(三) 义务教育投资剩余的实际来源 117-118
三、现行义务教育产权制度对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18-122
(一) 教育机构剩余索取权缺失导致教育差距的产生 118-119
(二) 教育机构剩余控制权错位导致校际差距拉大 119-120
(三) 教师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谬误导向师资配置失衡 120-121
(四) 教师人力资本剩余控制权失谐导致师资配置失衡 121-122
本章小结 122-124
第五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非正式制度述源 124-142
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非正式制度 124-129
(一) 非正式制度概述 124-126
(二) 第三只手:资源配置中的非正式制度 126-128
(三) 非正式制度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特殊性 128-129
二、关于义务教育差距形成中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实证研究 129-135
(一) 调查设计 129-130
(二) 问卷施测 130-131
(三) 统计结果 131-135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形成中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 135-141
(一) 意识形态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35-137
(二) 道德信仰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37-138
(三) 习俗惯例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38-140
(四) 文化传统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40-141
本章小结 141-142
第六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治理中的制度变迁问题分析 142-156
一、义务教育差距演化中制度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 142-147
(一)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142-144
(二) 政府决策因素 144-145
(三) 利益博弈因素 145-146
(四) 文化意识因素 146-147
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治理中制度变革面临的困境 147-150
(一) 导致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状态:“纳什均衡” 147-148
(二) 治理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变迁阻力:利益博弈 148-149
(三) 治理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变迁面临“路径依赖” 149-150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治理中制度变革面临的契机 150-155
(一) 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已成时代之需 151-152
(二) 中央政府及政策变化: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已是当务之急 152-154
(三) 博弈格局力量对比变化:中央政府统筹力量剧增 154-155
本章小结 155-156
第七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治理的制度变革思路 156-172
一、制度变革困境破解 156-159
(一) 让决策者利益相关,打破利益博弈格局 156-157
(二) 强化学习机制,形成制度变迁的“多数同意” 157-158
(三) 选择合适的制度变迁方式:强制、主动、局部、渐进 158-159
二、委托-代理问题治理 159-164
(一) 投资委托人复位:中央统筹 160
(二) 投资代理人调整:以省为主,省直管县 160-162
(三) 促进信息畅通,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162-164
(四)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资源均衡配置 164
三、教育产权制度变革 164-168
(一) 还给教育行政机构剩余索取权 165
(二) 调整教育机构之间剩余控制权 165
(三) 教师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纠错 165-166
(四) 协调各主体人力资本控制权,落实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166-168
四、教育非正式制度建构 168-169
(一)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意识 168
(二) 加强人员交流和精神引领,重塑职业道德与信仰 168-169
(三) 加强正式制度导向与执法,促进非正式制度变迁 169
本章小结 169-172
结束语 172-176
176-186
附录 186-190
后记 190-192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192
阅读相关文档:信息技术硕士论文提纲格式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2017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提纲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提纲 桥梁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毕业论文提纲写作模板 农业方向硕士论文提纲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提纲范文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博士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农业经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农业专业的
论文提纲参考 农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研究生硕士论文提纲范文 农业毕业论文提纲 农业硕士论文提纲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电气自动化硕士论文提纲 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本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提纲范文
最新最全【办公文献】【心理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范文五: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学 号:1014001209121
年 级:
专 业:10春行政管理专业本科
作 者:赵飞宇
学 校:山西省电大
指导教师:崔贵川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布点不足或不合理??????????????(2) 2、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师生不堪重负????????????????(3) 3、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欠佳??????????????????????(3)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5)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5)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5)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6)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6) 三、新时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7) 1、科学合理,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7) 2、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7) 3、破除升学率的魔棒,切实为师生松绑减负??????????????(9) 4、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9) 参考文献??????????????????????????????(10)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赵飞宇
指导老师:崔贵川
摘要: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部分农村学校~在一费制实行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政府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布局在撤点并校后仍存在布点不足或不合理,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应试色彩浓厚~教师队伍方面也存在专业素质欠佳的状况。这些问题源于农村义务教育受师资质量~教学设施、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升学率魔棒~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设法培养并留住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中小学~并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师资队伍、财政资助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到县(区)级财政,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物价上涨因素,农村义务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布点不足或不合理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由政府买单。但目前学校只有每生70元的经费(目前按两免计算,每期下拨的)对于学校工作来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就业和收入问题凸现。为此,县乡政府只得开源节流,减少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不断地被“抽血”。
特别是一些农村边远山区,由于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居住分散、办学效益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本地区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布局调整过程中,由于未将一些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给学生上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因上学困难而辍学。
一是调整后学生上学路途太远,学校没有交通车,孩子上学要住宿,想靠私营车主来回接送学生,费用太高,不少家庭经济条件差,拿不起这笔费用。因
此,虽然布局调整的方向是对的,但给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造成学生入学困难。尤其是女童,上学时已有八九岁,到了高年级已进入青春期,徒步上学不安全,家长不放心。加上群众生活贫困,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需求不高,在我国广大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迄今仍在沿用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要耕作方式的传统手工劳动。从事这种劳动的人,世代口传身授的直接经验足以应付一切,无需接受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无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他们当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游离于现代科技文化之外。
二是网点调整后,因学校被撤消的一些村原来修建校舍时已投入较多,有的已负债累累,学校被兼并后心理不平衡,无力或不愿再做投入;乡镇政府历年债务沉重,一时又拿不出钱;联村完小所在村委也不愿增加负担,致使新办联村完小扩建校舍与添置设备所需费用没有着落。有的只好采取学生自带桌凳,租用民房充当教室和学生宿舍的方式,以解燃眉之急。
三是从2002年起,教师工资转由县财政直接发放后,理论上说基本消除了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问题,但经济贫困地区仍由乡财政上划来支撑,教师工资未按时发放的现象仍有发生。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更是无力参保。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乡镇拿不出钱来给教师发工资,甚至挪用教育经费,致使每年都要拖欠教师工资。
四是“普九”债务问题。上世纪的“普九”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普九”时学校建设是向农民集资,建校却欠下一大笔债,到了新世纪这些债务也没法偿还。特别是前期有些学校贷款建学生公寓,原指望学生进来住,可以还贷款,可现在学生人数急剧下降,无力偿还贷款。
2、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师生不堪重负
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特别是农村中学,正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
要硬”。究其原因,是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年度考核时,拿初中升学率,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中小学非毕业班级凭考试成绩进行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农村小集镇,镇上的小学老师早上6:30就赶到学校(远道的学生5:30就得起床),一直忙活到下午6:00才会收起备课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往家里赶,一天工作达十多个小时。在初三的老师负担更重,由于学生大多住校,早晨5:30天刚蒙蒙亮,老师就要早起下班辅导,晚上还要在灯光微弱的教室里辅导到10:30。回家后还要批阅学生作业、备课一、二个小时。一天下来,师生精力交瘁,苦不堪言。老师们明知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可是又有谁敢铤而走险不这样做呢,一旦学生考不出好成绩,责任谁来承担,
3、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欠佳
(1)教师数量不足,城乡分配不平衡,流失现象严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相当短缺。如2004年有调查组到瑞金县武阳中学了解,发现全校9个班,只有7个老师。其中,有个副校长是中师毕业,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什么课都教过。有的还是代课教师。农村村小一个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于不少农村教学点还存在复式班,一个教师负责几个年级的教学,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教师的工作量之繁重可想而知。不少教师不愿留在农村中小学这个艰苦的地方教书,想方设法调离,使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师资更加短缺,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生源无保证,大大影响了整个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城市地区,教师数量在增加,学龄儿童数量在减少。教师竞聘上岗,而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在减少,学龄儿童数量又在增加,老师少,学生多,形成了突出的供需矛盾。
(2)教师来源多元化,学历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低下。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来源广泛。有在编教师,有从小学借用到初中的教师,还有向社
会招聘的临时代课教师。目前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不一定是来自师范院校,可以是来自非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只要符合有关条件和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在农村中小学校任教。打破了过去的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来源的局面。这本是好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过几年实践检验,发现问题很多,有的老师理论考试挺好,只会笔试,实际教学能力较差。有的根本就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不知道教育教学规律。有的根本不想当老师,但是目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工作,也只好这样了。
在笔者调查中,学校拔高使用教师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目前高中在不断地扩招,所以高中学校急需一批新老师,而他们又不想花更多时间去培养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当老师;因此,他们基本上省城中学到县城中学调,县城中学到农村中学调,使得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一批批被调走。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农村中学教师紧缺,他们也只好从小学选拔,小学没有老师,就面向社会,招聘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任何文凭的青年到学校任教。这样层层拔高使用的结果,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一大批学历不合格的小学教师补充到了初中教学岗位,一大批初中未毕业的代课教师走上小学的讲台,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都去打工了,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组成了“386180留守部队”(即38指妇女、61指少年儿童和80指老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
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农村义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些是用钱买不回来的。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扣留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如班主任津贴城市中学班主任每月是300,600元,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每月是5,15元。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
虽然现代社会教师越来越受到尊重,但据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并不真正受人尊重。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70%的小学教师认为其劳动收益率要比教育系统外的员工低,还有20%的教师认为差不多,但是也有10%的认为高一点。虽然从2001年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权从乡镇收回,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但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和
交通等差距,教师收入仍有差距,甚至校际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还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随便被扣留,捐款任务繁重,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内容,使“升学”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农村基础教育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思想观念更新的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以外,不能从思想、观念、技术和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并为此受到人们耻笑,再加上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一些农村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成为国家干部,连固定单位也找不到了。农民送孩子念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铁饭碗”。如今这个期望落空了,于是,农民们更加觉得“读书无用”了。
三、新时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科学合理,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
(1)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企业家,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家乡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建立手拉手学校,将城市学校闲置的财产送给农村中小学使用。并派老师支援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
(2)积极采取措施消化 “普九”债务。农村中小学“普九”债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欠农民的教育债,而学校偿还能力有限,各级政府必须分担主要责任。一是省市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拿出部分资金偿还债务;国家可以适时
把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债务作为“呆账、坏账”处理。二是要出台政策明文规定,义务教育上划县(区)管理后,学校土地与财产全部属于学校所有,对撤并闲置的学校土地与资产可以通过发包、租赁和拍卖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偿还债务;三是今后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避免新的债务再度发生。
(3)调整学校布局,要坚持“合理”和“精简”。几十年来,我们形成了“村村寨寨办学校”的传统和观念。这对于历史上从未有过学校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这一办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必须坚持“合理”和“精简”的原则,以集中力量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实事求实地制定调整校点布局规划,逐步实现农村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
2、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办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1)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适量增加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知识方面的容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技术课程内容,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如,政治课增学党的农村有关经济政策、生产责任管理、经营管理;语文增学书法、应用文、农村文艺创作等;数学课增学珠算、土地丈量、生产统计等;化学增加化肥、农药、土壤成分简易测定等;物理课充实有关家用电器的安装与拆修、农用机械的保养与维修知识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今后工作生活必备的文化知识。
(2)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实行“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要根据农村实际,具有农村特色。学校的生产技术课和科
技活动课,要与农业生产需要息息相关,使学校生产技术教育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回乡后在生产中能直接发挥作用。
(3)改革课程,因材施教。实行小学升初中免试制度后,初中生的基础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由于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偏低,升入初中的许多学生基础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使用全国统一大纲的教材,无疑会使广大农村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广大教师也感到学生难教。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改革现用教材内容,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编写专用的教材。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加重劳动技能课的内容和课时量,特别是可在初三年级的课程设置中,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以供不想继续升学的学生学习,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学以致用。这样就可以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提高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动力。
3、破除升学率的魔棒,切实为师生松绑减负
(1)建立新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农村中学,要破除以升学率作为办学质量高低的魔棒。综观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对各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一项在教育督导中占有不可撼动的位置。这对于条件简陋、师资薄弱、观念陈旧的农村中小学,简直就是一个魔咒。没有好的生源、师资和育才环境,高素质人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既然无法和城区学校相比,就不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农村中小学校了。因此,制定一个切合农村中小学实际评价老师的标准迫在眉睫。
(2)针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现状,切实减轻农村广大师生的教育和学习负担。素质教育喊了二十几年,可是有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始终没有跳出陈旧的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圈子,只要上级评价老师的标准不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就不可能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笔者认为,观念的改变是第一要务。针对什么学校制定什么方案,使之健康良性发展,并找到自己的办学路子和模式。只
有根据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实际状况,区别对待,因校制宜,把老师和学生从枯燥的纯知识性的题海战术的单一模式中解脱出来。让老师有一些自由和自主权,选取一些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且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既动脑又动手的实用教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的沉重包袱放下了,真正的农村素质教育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4、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1)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城镇教师下乡支教。一是积极做好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鼓励和支持当地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义务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并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并把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硬性条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2)完善教师配置、交流制度,合理利用教师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在教师调配过程中要尽量从教师缺额情况考虑,先满足教师缺额多的学校,要避免城市学校到农村中小学挖优秀骨干教师的做法,坚决杜绝机关事业单位到农村中小学借用教师的做法;二是规定城市学校都有接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跟班学习的义务,县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中小学去挂职学习、锻炼;三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定期交流轮换制度,这样可以把相对较好的学校校长和老师轮换到相对较差的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农村教师或校长产生惰性,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影响学校的发展。通过这些形式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建立教师的养老、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是一个与其它因素具有较高相关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
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所以要将所有农村教师纳入社会统筹养老、失业保险范围,其费用由个人、用人单位和财政共同负担,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退休、落聘、下岗等状况下,都有生活保障;同时,建立教师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教师看病、买房提供资助,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
总之,办法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潘玉良:《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和出路》,载《中国经济热点聚焦研讨会》,2004年1月8日。
2(张素琴:《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投入分析》,载《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3(周运浓:《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制度创新的根本出路》,载《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
4(程方平,周迅,蔡闯:《关注农村教育发展》,载 《光明日报》, 2003年10月29日。
5(余艳琴:《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实证研究》,载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年9月25日。
6(丁 杰,李静波:《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载《科研与决策》,2004年第8期。
7(温江彦:《教育部就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投入等答记者问 》,载 《人民日
报》,2003年11月3日。
8(谈松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年第1期。
9(欧小军:《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载《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10(纪 晗:《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载《财会月刊》 2005年第10期。
11(肖第郁:《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3月5日。
12(郭晓宇:《我国义务教育现状》,载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 22日。
13(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3月25日。
14(苏选良:《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载《教育探索》,2003年第2期。
15(马德芳:《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市场论坛》2006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