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新媒体的影响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曾起何时新媒体迅速走红,成为各个产业以及国内外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国外的投资公司,如美国十大风险投资之一的 CRVCharlesRiverVentures公司等等,一直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和以 IT 行业为主的高科技领域发展状况,并已经将新兴媒体及互联网行业纳入投资计划中。 2006 年,互联网实验室通过对新媒体产业中十几种新媒体包括:博客、电子杂志、网络视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深入交流,以及对大量业内专家的深入访谈,系统地梳理了新媒体产业,科学地对新媒体进行了界定,深入分析了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个人、文化、经济、技术的影响新媒体产业链参与者的位置演变等,形成了一两年来较有深度的有关“新媒体产业”的研究成果。 从互联网实验室新媒体研究中心了解到:新媒体内容价值、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和传播特点等,使传统媒体的弊端凸现,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精准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广告主、营销机构的认同,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益严重。 新媒体的内容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Web2.0 时代,千万个草根记者的内容在发挥价值,RSS、搜索等技术的发展,让草根的观点获得展示和挥发,如胡戈的《一个满头引发的血案》 。博客中美国麦特.德拉吉的博客流量与传统媒体媲美。托尼.帕金斯、罗勃.马达尔等知名博客的言论和观点更是在相关的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地, 尤其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博客领域如技术精英的博客、CEO 的博客的依赖较为明显。 通过上述分析,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两个层面的冲击: 影响传统媒体的发行:阻碍发行增长 新媒体的是自由思想运动者的平台,共享知识和深入交流等属性已经 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新媒体的受众不断增多,用户将有限的时间从新分配,将实践逐渐向新媒体转移,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严重影响传统媒体发行的增长。 影响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长:分流传统媒体广告 新媒体内容来源具有高价值、观点性等特点,新媒体的价值逐渐获得企业主认可,广告主逐渐消减传统媒体的营销费用,将其投向新媒体,随着新媒体营销价值的提高,还将继续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新媒体解释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 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
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 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传播特征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 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 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 交 车 、 出 租 车 上 看 电 视 等 越 来 越 成 为 普 遍 的 事 情 。 随 着3GG 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 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另外,新媒体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等,正像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十大发展趋势一、新媒体成畅通民意重要渠道 ****在 2008 年 6 月 20 日通过人民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兴媒体的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构筑民意表达平台、创新政务公开载体、及时了解舆情、促进科学决策,将成为 2009 年中央部委和不少地方党委政府的施政亮点和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 随着
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对于“网络民意”、“网络政治”日益重视,据有关调查显示,71.9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68公众认为这有助于人们提出对国家建设有意义的建议和对策57.3公众认为这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建立亲民的和谐政府。 二、新媒体诚信健康成为重点 2009 年 1 月 5 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 7 部门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这标志为期一个月的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从这次专项行动看,反映了国家对人民生存与发展,促进信息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拥护,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专项行动很及时,很必要,得民心,顺民意,将对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网站低俗之风的整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专项行动之后,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网络媒体仍是成长中的新媒体,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无论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健康、高格调网站才能长久立足”的定位,还是主要商业网站“宁肯牺牲流量 也不自毁形象”的决心,都表明 2009 将是新媒体加强诚信建设、健康发展为重心的一年。 三、2009 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金融危机的影响 新媒体助企业过冬成共识会进一步波及到实体企业。通过控制生产成本与人力成本来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已经达到了极限,尽管如此众多企业还是不能有效地改变利润的下滑与市场下滑的严峻形势。在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如何在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并能有效地保持市场,将成为企业能否安全度过冬天的关键之一。 我国新媒体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我国网民数量已跃居全球首位,而且这一优势还在不断提升。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成为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非常适合的营销平台。 因此只要企业调整好自身,那么此次危机对那些能借助新媒体进行整合营销的企业来说将是乘机扩大品牌知名度和拓展市场与发展的良机。 四、新媒体并购重组风起云涌 新浪合并分众拉开 2009 新媒体整合大幕。2008 年 12 月 22 日新浪公司和分众传媒集团今天宣布双方达成协议,新浪将合并分众旗下的户外数字广告业务。新浪 CEO 曹国伟表示:“这一合并的目的是为了整合中国最有实力的两大新媒体广告平台,从而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整合营销服务。我们相信本次交易将大大加强我们媒体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使我们成为中国广告市场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平台。”,如果新浪和分众整合顺利,那么将为网络新媒体与户外新媒体,乃至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整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资产价值重估及资本行业流动将大规模出现,并购与重组将风起云涌,包括网络新媒体、户外新媒体、移动新媒体以及视频新媒体之间的并购重组。同时鉴于新媒体极具吸引力的估值,潜在的买家会利用存量现金进行战略性收购,包括一些上市新媒体公司、IT 巨头、传媒集团等,还有一些传统产业因实体利润下滑,也将会借机加入新媒体并购大潮。例如消费电子企业同方 2009 年也将加入到新媒体并购大军,同方已发布2009 新媒体并购战略,将通过股权并购等方式,进一步参与到 IPTV、电视购物、电视媒体运营等新媒体业务领域,并购新媒体打造完整数字电视产业链。 五、移动新媒体竞争激烈 随着电信重组完成,3G 牌照发放2009 年 1 月 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发放 3 张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牌照,其中,中国移动获TD-SCDMA 牌照,中国联通获 WCDMA 牌照,中国电信获 CDMA2000 牌照。,
三大运营商将面向移动互联网展开激烈竞争。加之 CMMB 以其 530 兆频率的优势将加大建网力度。手机电视和移动新媒体应用将成为热点,目前,可以知道和预见的手机电视项目有视频博客、视频短信、视频提醒、可视电话、视频新闻提示、视频点播、视频监视、视频会议、立即视频消息应用以及移动网络游戏等。 据官方发布数据,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 6.8834 亿,手机网民数达 1.137 亿,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全欧洲国家手机用户总和,新媒体业务与手机电视对于这部分人群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争夺这巨大的市场蛋糕竞争将更加激烈。2009 年运营商在为移动新媒体带来迅速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同时,互相之间为争夺发展机遇将展开激烈的竞争。伴随 3G 技术的发展,加之 2009 年无线城市建设力度加大,许多城薪 ㄎ尴叱鞘懈 黾油卣梗 贫 旅教逵τ昧煊蛞步 箍 ち揖赫 ?六、国有传媒改制加快新媒体步伐 按新闻出版总署的战略部署,2009 年传媒业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将进入到中央部委所属的传媒机构,一旦这一级别的报、刊改制顺利结束,将意味着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层面的传媒企业数量将大大突破。其目标是:中央部委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要变成传媒集团、出版集团,归入行业,独立运行最近两年,出版业至少要出现三个“双百亿”——资产一百亿以上、年销售收入一百亿以上的企业此外,中国传媒要有世界地位,要形成三五个世界一流的传媒集团,能够跨地区、跨媒体、跨国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目前,网络等新型媒介正在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新生力量,已经引起业内实质性的变化和重视。要通过引导、推进和政策上的扶持,推动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数字印刷跨越式发展,在全球数字传播格局中争取一席之地”。他还指出:“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跟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进度,打破地区行业限制,培育大型出版企业集团, 使大集团成为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在左右国内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作用。” 七、传统媒体到了新媒体发展关键期 电视和报纸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些较早开展新媒体业务的传统媒体,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具备发展基础。央视网有关人士曾表示:“很多 2008 年探索的一些新媒体业务会在2009 年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会越来越壮大,商业模式会越来越清晰。” 但有更多的传统媒体还处于网络广告以及数字出版发行还无法弥补其原有广告下滑的损失,一些电视和报纸可能处于广告大幅下滑的重压之下。如何从传统媒体走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新媒体,2009 将是传统媒体建设发展新媒体,奠定新媒体地位的关键时期。 八、广告投放比预想的还要少 央视 2009 的广告招标达到了 92.5627 亿元, 增幅达到的 18, 比上年增长了 12 亿元,这给传媒界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据此有人认为中国整个电视广告不会受大的影响, 中国企业通过这个事件表现出了积极的信心。但事实并非像预想的那样。 主要广告客户,如汽车、金融服务、房地产短期内都不会有很好的表现,例如,汽车和房地产广告一般占主流媒体的 40——60,据调查,将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广告投放是要减少。大概还有 30左右能维持过去的投放量,一些逆势增长占 20左右。据美国实力传播和 IPG 集团对全球广告市场的预测,实力传播预测全球广告可成长 4.2,广告支出减少到 4905 亿美元跌的最多的是美国市场,广告支出可能下跌 6.2.IPG 集团则预测全球广告支出将减少 0.3,美国下降 4.5. 网络广告可能会受到较好的反响,品牌广告将减少,广告向销售导向型转化,越来越多的广告将转向网络新媒体除部分电视广告增长外,多数广播和电视广告收入可能持平或下滑报刊广告收入将继续下降。 九、风投谨慎民营资本欲动 由于全球股市明显下挫,众多新
媒体股票都受损严重,一些海外的资金抽回救场,新媒体的融资受到了冲击,一些靠风险投资来支撑才能做大的新媒体,可能会面临断炊的危机,有些海外风投已经表示如果一二轮投资完了之后,在目前这种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很可能面临不再继续追加投资的状况。 与国外风险投资受金融危机的重压不同,国内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显得更加灵活,民营资本从炒煤、炒棉花资讯行情、炒钢材、炒地、炒房到目前更加关注高科技、能源环保以及新媒体。随着民营企业对高端项目的可操作性加强,以及国家对传媒领域的政策放开,民营资本将越来越青睐新媒体,并将逐步成为新媒体资本的新军。 十、创新是新媒体主旋律 新媒体在经历了跑马圈地和初期的发展阶段,已经到了以全面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阶段,这个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等等。 2009 将有更多的新媒体创新技术出现,“智慧地球”、“云计算”成创新潮流,网络技术、移动新媒体技术、数字新媒体技术将不断创新。 国家将对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其中包含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等新媒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企业来说,网络不但是企业获取信息的一个平台,同时企业也可以运用网络进行销售和品牌宣传,如是,网络广告应运而生。网络广告肯定是未来发展的焦点,那么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宣传方式,它的传播效果又会如何呢它能否更加积极地调动起消费者更多的兴趣呢如何准确地评估网络广告的宣传效果在网络广告的领域中,又有何种新兴的广告方式能促进网络广告的积极发展,使得网络广告的效果更佳保证网络广告能够最大化地达到宣传目的,这是广告主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保证网络广告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从网络广告的效果评估入手,考察网络广告的宣传效果,以改变网络广告的宣传方式,这对规范和促进网络广告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估与特点网络广告效果,即广告通过网络媒体发布后所产生的作用它包括经济效果、心理效果和社会效果,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其经济效果。网络广告效果是测定网络广告能否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以达促进销售目的的终极标准,而网络广告效果的测定则包括浏览点击、交互率等数据,并综合其他变量如销售收入等等一系列的指标,以作为衡量网络广告效果好坏的标准。与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评测不同的是,传统媒体以广告的覆盖率为基数,而网络则以具体的数据为指标,相对来说,有更大的明晰性——利用传统媒体做广告,很难准确地知道有多少人接收到广告信息。以报纸为例,虽然报纸的读者是可以统计的,但是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有多少人阅读过却只能估计推测而不能精确统计。至于电视、广播等广告的受众人数就更难估计。而网络广告可通过统计系统精确统计出相关的数据,如受众的数量,受众和网站的交互率等,甚至可以明晰受众的时间和地域分布,因而,这一明晰性更有助于正确地评估广告效果,帮助企业审定广告投放策略。当然,任何广告效果的评估都是一种复合型的测评,单纯地以基数来作为评估指标是不科学的,但相对而言,网络广告就是有这样的优势。 网络广告的宣传优势与缺陷从现今网络广告的传播方式来看,与传统媒体广告的效果相比,网络广告所能达到的效果有其自身的优势:1. 方式灵活,更具吸引力。网络广告的发布方式多样,同时不受时间、地区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广泛而有针对性。并且,网络广告可以巧妙的借助各种记忆符号通过色彩、图形、声音、
个性化的 Flash 等诸多的表现形式把产品的特性表现出来,因而,更有吸引力。2. 具更持久性。网络广告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时间的持久性上,因而其影响更大。3. 互动性强。网络广告可以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而网民在浏览网络广告的时候,不仅可以快乐的欣赏,同时还可以积极的参与,网络广告使企业与网民以及广告制作人等之间都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个是网络广告最大的优点,因而其宣传效果更深入。4. 花少钱办大事,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网络媒体的宣传费用较之传统媒体来说其花费的费用肯定少,并且其覆盖面广、宣传力度强,它能使其宣传效果达到最大化。 当然,也存在着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因素:首先,由于人们对点击率的认识的陷入了误区而导致网络广告套进了一个强迫性的牢笼,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大降低了互联网广告的价值。其次,广告用户对网络广告还不熟悉,存在不信任感和陌生感。电视、报纸、杂志被人们认为是传统媒体,这类媒体的特点在于到达率高、威信度高,它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相对来说,网络广告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这使得广告客户在面对网络广告时持一种狐疑态度。最后,网络广告是一个新生事物,与传统的广告操作方式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上都存在不足。 互动性成为未来网络广告的主宰那么,在目前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广告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的优点,以使网络广告达到更佳传播效果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了一门户网站资深人士,他为我们阐释了现今网络广告的新发展状况——互动性的网络广告有更佳的传播效果。Rock 是网易的资深编辑,他对网站的运作比较熟悉,而对于网络广告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现今一些门户网站所搞的互动活动型的网络广告能更好地取得广告效果。如上所言,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的重要区别,也是其优势所在。在网络中,网民以及目标顾客在浏览广告的同时还要.
范文二: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8.1 网络文化概念
1. 网络文化界定
人类在网络文化当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是当前网络社会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集中体现。
1)两种切入方法:
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注重网络的思想性特点,强调网络内容构成的文化属性。文化内容发生了变迁,文化模式也发生了转型。
认为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方式的一种虚拟性,主体关系的一种平等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及占有的共享性和组织的无中心性等。
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强调由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方式对于传统文化范式的一种改革,认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从此诞生。
认为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技术实现的多媒体性,传播速度的及时性,传播空间的全球性和传播的交互性等
2)从不同方面对网络文化进行展开理解,网络文化又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
物质文化: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所构成的网络环境成为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既是互联网技术的鲜明特征,也是互联网精神的突出体现。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将人类的精神财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法律规范、政策制度、组织方式等。对互联网在社会当中的发展予以规范和形塑。
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独特规律和特征。网络文化是综合的社会现象,是网络中各种主体互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
2.网络文化特征
1)技术层面
虚拟性、互动性、全时性、多媒体
2)精神层面
开放、平等、自由、多元
3)主体特征
个性化、平民化、集群化、自主化
3.网络文化层面
网络文化行为
网络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事件
网络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精神(平等、自由、平民。。。)
网络文化产业
网络文化制度
网络文化秩序
8.2 网络文化建构
一、研究网络文化最终的落脚点在于研究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一种互动。
互动包括2个方面:
1)社会现实会通过网络文化映射出来,通过网民的语言、作品和舆论等各种形式进行建构。
2)网络文化会对个人、群体、社会文化格局产生影响
二、网络文化建构的主要方式
1.网络语言
1)定义: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包括物理技术语言和人类自然语言。 物理技术语言: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
eg灌水、菜鸟
人类自然语言:在网络生活中为实现人际沟通与交流而使用的语言。
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符号型
②数字型
③字母型
④汉字型,又包括语音谐音型,词汇转用型,词汇借用型,新词杜撰型,事件文体型。
2)网络语言,特别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中国网民三大社会心态:社会焦虑、社会抗争 社会分层
首先第一个心态就是社会焦虑,反映出当前网民不可承受的压力之重,背后隐藏着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社会压力下的一种茫然和焦虑,以及这样的一种群体性焦虑背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幽默。
第二种是社会抗争心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很强,传播性很广,成为网民表达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网民宣泄和表达对社会公平缺失不满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种社会心态就是社会分层,我们可以看到垂直流动的趋势慢慢停滞,让人们感到阶层固化难以逾越,但是通过这样一种戏谑和自嘲的姿态体现出来一种解构和重构,反映出深层的社会问题:如难以逾越的社会分层,狭窄的上升通道,以及不可忽略的贫富差距等等。
2.网络作品
1)恶搞缘起
恶搞(KUSO)是由日本游戏界传人中国的
Kuso原义:教导游戏玩家在买了一款超烂的游戏时,怎么样还可以玩得更开心。(认真地去玩烂游戏)
传入中国后衍生成戏谑、调侃的一种恶搞的态度。
网络恶搞发轫于2001年的网上大史记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2)恶搞形式
文字恶搞:红极一时的“挖掘机”体
图片恶搞:“龅牙哥”和“茫然弟”、恶搞小胖
音频恶搞:我不想说我是鸡
视频恶搞: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
3)这些网络恶搞对我们的网络文化有什么意涵?——抵抗 颠覆
意涵1:亚文化的仪式抵抗
蔡骐:认为恶搞文化以无厘头的方式,颠覆经典、张扬个性,成为一种独特的网络亚文化。 英国伯明翰学派观点:抵抗是亚文化的核心特征。表现为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对于支配阶级和霸权群体的一种抵抗。
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讽刺矛头直指《无极》当中的文化霸权。耗时3年,耗资3.4亿RMB你好意思拍这种烂片==(请捐给贫困学生好么
恶 搞这种类型的创作正是在模拟、戏仿和反讽的再编码中表示反抗。通过批评、颠覆、移植和篡改宣泄情感、张扬个性、反叛现实、寻求本我的认同。然而这种亚文化 的抵抗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时尚、风格等方面,希望通过观众的认可与欢迎来实现所谓的符号民主。但是回归到现实世界,无论是对于现实的政治秩序,还是经济体 制,它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恶搞文化所代表的的确是一种反抗,但只不过是一种象征和仪式的反抗。
意涵2:一种后现代的颠覆之途
恶搞的亚文化表征是由诸多后现代手法汇集而成的,从而制造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反讽效果。 也 许恶搞者的初衷只是表达一种个体的解读行为,而他们采取的策略确是标准的后现代解构。将作品的能指和所指撕裂开来,从而瓦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度模式。他们往 往以戏谑、搞笑的方式让人们开怀一笑,并给被批判者一种尴尬。所以复制与拼贴是恶搞文化的两大后现代特征。通过拼接式的组接,能指的重新排列,使所指发生 颠覆性的转移。从而为受众带来视觉的全新体验。
但是后现代只重摧毁,无心建设的弊端也让我们看到了 恶搞的不足。因为恶搞关心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的挑战和批判,但它本身并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恶搞者大多致力
于文本意义的发掘和受众狂欢的一种打 造。对于文本得以产生的社会语境的忽略,使他们的批判往往停留在表层,所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来对恶搞的深层影响进行解读。
4)政经制约——恶搞的政治经济学
所有传播活动都发生在特定语境当中,作为文化他们会受制于政治经济的结构性制约,恶搞文化也不例外。
首先,随着恶搞文化的发展,一批红色经典的恶搞视频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文化的狂欢决不能超越政治底线。)
其 次,非政治恶搞面临的则是另外一种危机——消费主义经济对它的收编。恶搞文化看似娱乐颠覆,却很快成为一种营销手段和生产方式。当商业机构也乐此不疲地参 与到类似游戏当中的时候,恶搞原有的反叛与个性已经慢慢消失。在商业资本主宰的语境当中,它们摇身一变成了机构牟利的一种工具。
所以,作为网络时代的激情反叛的特征,恶搞文化所代表的不过是一种狂欢的仪式。它既可能消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打压之下,更可能淹没在商业利益的收编之中。这一切消解了它原有的颠覆意义,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一种宣泄的仪式,一种虚无的抵抗和一种时尚的商品。
8.3 网络文化影响
1 个体涵化(对个体的影响)
1)涵化概念:cultivation theory
美国宾州大学格伯纳在文化指数研究项目中创立的。
格伯纳认为人们生存的环境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符号环境(即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涵化理论基本观点:涵化的原型不是为了行使教化,不是为了说服。涵化所关注的是整个媒
介信息系统的长期文化影响,而不是单个媒介信息的短期说服效果。
涵化理论研究的是人们长期收看电视,它会产生什么影响。
涵化是文化的一种浸润,通过符号环境的建构塑造我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和世界观。涵化理论强调的是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介对人们的一种长期影响。
2)主流化 共鸣
主流化(mainstreaming):指大量看电视的来自社会不同群体的人在意见上趋同的一种过程。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进行强调,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进行淡化。使得文化氛围越来越趋向于各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中间值,进而产生所谓的主流文化。
共鸣(resonance):指人们在电视当中看到的情景同其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不谋而合的时候,两者的叠加会强化电视信息的作用并显著提升涵化效果。
主流化强调的是由电视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观众社会认知的一种影响。而共鸣则突出个人的亲身经验在理解电视所呈现的世界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坐标。
3)新媒体涵化效应
表现:
营造了一种暴力文化.
比如网络游戏将暴力无限制的美化营造了一种难以抗拒的暴力文化,极大地增强了网络暴力游戏对于青少年的涵化效果,让他们在暴力美感的体验当中获得了一种免除自身道德和责任的一种异样的娱乐。
营造了一种犬儒(Cynicism)文化.
犬儒主义是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和诚信都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网络大量恶搞文化的流行, 就掀起了一场场调侃、戏谑的网络狂欢,不断地挑战权威,消解主流,似乎成为网络民间娱乐场的一种主旋律。对于网民,特别是年轻的网民长
期浸淫在这种恶搞环 境当中,非常容易培养愤世嫉俗的犬儒态度,降低社会信任感和生活满意度。比如说,研究发现,在微博上转发评论信息越多的用户,其社会信任和生活满意度以及 对于民主的满意程度也就越低。所以社交媒体对于负面内容,对于恶搞文化的强调的涵化效果值得关注。
2. 群体分化-亚文化概念
在文化层面除了个体涵化之外,新媒体的出现也会对群体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加剧社会群体的分化。
亚文化(subculture),如果从学术史来看,直到20世纪30年代,亚文化才开始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领域日益关注的研究对象。但是实际上,亚文化作为西方现代性问题的重要构成要素,早在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启之前,就已经初现端倪了。
随 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社会的人际结构和阶级结构日益复杂化,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仅重构了个体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当中的社会位置,而且 重构了各个阶层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培育了文化政治认同的诸多新的维度,也由此激发出各种新的社群归属意识,身份认同意识和维权反抗意识,成为亚文化政 治日益彰显的主要社会历史动因。马克思,韦伯、布尔迪厄等人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区分受到了进一步的冲击,各种新的性别、民族、种族、代际等等的文化认同维度 日益凸显。并获得了相对稳定的人群区分意义和阶层政治文化内涵。
David Popenoe对于亚文化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定义:从广义上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
这一定义至少包含两重含义,第一,它是一种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也就是dominianant culture相对的,包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之中并试图与之相区别的一种文化。第二,它所
代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指由某一群体所共享的,因此亚文化也可以翻译成为亚文化群体。
所以这两重含义都表明:亚文化既具有被主流社会所划定的又具有群体自我认同的特征。也就是说,当社会中的某一群体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具有了其他一些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便被称为“亚文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亚文化群体是被主流社会贴上了某种标签的一群人。他们往往处在非主流的从属的社会地位,他们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群体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诸多的鲜明特征,比方说偏离性、边缘性甚至是挑战性。
3.群体分化-芝加哥和伯明翰学派
(1)【芝加哥学派】
作为最早对亚文化群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机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开始对移民、犯罪青少年这样一些亚文化群体展开系统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最终形成了芝加哥越轨亚文化研究。
芝加哥学派对于越轨人群和越轨行为的研究,实际上为亚文化概念注入了生动地,具体的社会生活内容。他们从城市迁移、偏离和生活圈的角度来描绘亚文化身份,通常以经验主义和民族志的方式去接近亚文化。
在芝加哥学派看来,亚 文化的身份是由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与那些处于弱势或者从属地位的社会团体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芝加哥学派对于亚文化的界定,为考察边缘群体更 多形态的亚文化行为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在探讨边缘群体和主流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时,芝加哥学派也暴露出比较明显的理论缺陷:也就是更多地 看到了结构对个体的强大塑造力量而对边缘群体的主动反抗以及这种反抗的效能却不抱信心。
所以之后的伯明翰学派则将阶级维度明确引入到了亚文化的研究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一缺陷。
? 【伯明翰学派】
20 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亚文化研究的重心从芝加哥转移到伯明翰。伯明翰大学1964年成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创了具有政治实践导向的文化研究事 业,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伯明翰学派,他们对于青年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研究,综合调动了阶级、性别、种族和霸权等这样的理论视角,精辟地分析了各类青年亚文 化行为的符号象征,尤其是仪式政治抵抗的意义。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自二战以后到1970年代中期,在英国出现的各种青年亚 文化群体和亚文化现象,比方说嬉皮士、光头仔、摩登派、摇滚派、朋克,他们一般都具有非常明确的仪式抵抗意识。他们试图通过惊世骇俗的音乐。时装。舞蹈、 语言等方式,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去挑战和颠覆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所拥有的文化霸权,所以亚文化成了想象性的象征性的解决现实政治社会难题的一种特有的生活 方式。
(2) 群体分化-亚文化转向
网络时代的到来,用户生产内容的兴起,为各种亚文化群体的孕育和生长提供了一片热土,并推动了亚文化特别是青年亚文化的多重转向。
首先第一个转向,就是文化界定的转向。长期以来,青年是被基于成人价值观和世界观所建构的成人文化话语来强行描述的, 而不是由青年自己的语言来进行编码的。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者大多数来自中产阶级的成人学者,难免将青年群体传奇化而忽略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普通孩子,从而使青 年亚文化的界定和传播不可避免地限于某个阶层或者某个文化的小圈子。同时由这些成人学者的话语出发,青年亚文化往往被贴上类似的一些流行标签,比方说非主 流、反叛性、危险人物、越轨一族等等,但是网络技术所重构的公共空间却能够向几乎所有
的青年群体甚至向游离于亚文化群体之外的个体开启,从而导致青年文化 的话语权重新回归到了青年本体,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界定,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属于青年亚文化主体自己的一种话语权利。
另外一个重要转向,就是文化空间的转向,青年群体通过熟练地使用新媒体技术,为自身赢得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书写空间。 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表达的自由通路,而自由表达始终都是青年亚文化得以生产和传播的基本前提。它可以使青年克服自身的怯懦,羞 涩,拘谨和不成熟,避开成人家长般的监视和压抑,充分自由地去表达自我。
另外,青年亚文化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诸多特性,突破了传统亚文化风格的表达惯例,获得了更自如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了青年亚文化风格的一种转向。传 统意义上的亚文化符号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衣着方式、言行举止和喜欢的音乐类型,而当下的青年亚文化却根本不用借助这些夸张的外在行头来表达亚文化的风格和意 义。他们更青睐于使用网络媒介所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和新技术装置去表情达意,而将真实的主体形象以匿名的方式,掩藏在形形色色的技术形态当中。掌握技术的年 轻人,不再拘泥于某一种表达方式,而是杂糅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轻松自如地参与到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之中,这是文化风格的一种转向。
最后,青年亚文化的文化类型也迅速由单一转向多元,致使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青年亚文化类型层出不穷,此起彼伏。
我 们所处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地域化被全球化所取代,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取代,青年群体也不再反抗任何单一的主流阶级和政治体系或成年文化,因 此,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的以阶级为理论基石的伯明翰学派的学说已经无法解释今天网络世界日益复杂,不断裂变的亚文化现象了。我们需要发展更多样,更丰富 的理论话语来理解网络时代的文化类型。
不可否认,青年亚文化往往被视为主流社会文化的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和一种偏离常规的乱象,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年亚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 发展变迁当中的一种积极意义。一方面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不同类型的青年亚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再生更加便利;另外一方面,新媒体的巨大影响,也促使传统媒 体和主流文化无法忽视网络上众多的亚文化实践及其文化意义。事实上,网络虚拟空间的亚文化实践活动正在成为传统媒体跟踪、聚焦、报道的重要内容,青年亚文 化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视野,引发主流媒体的关注。 近年来,从芙蓉到凤姐,从贾君鹏到犀利哥,从山寨春晚到舌 尖上的泡面,无不是经由传统的主流媒体介入之后,成为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件。不仅如此,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实践还可能激发对主流文化的重新审视,不断 丰富其内涵,甚至促成新的文化整合,为主流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最初的灵感和动力。
因此,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不仅是当 下文化情境的症候式表达,折射出了主流文化的裂变和离散,而且也代表了青年群体所特有的一种与主流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的方式。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也正是 在这样的一种沟通与对话,融合和转化的过程中走向多元与开放。(PS: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显然深深烙刻着后现代的特征)
范文三: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题目: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指导老师:黄琳
专业班级:15级新闻采编
姓名学号:胡海峰(42号)杨岷皓(20号)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集中并融合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多项技术的新媒体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各群体产生了影响。
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媒体的对于各类新闻的报导和传播要比电视新闻速度快,让公众能够第一时间获知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网络新媒体是新媒体中的主导,它越来越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将持续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以及广告传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应该如何应对将是个挑战。如果不想办法改革,创新,依然走老路子,必然将会被新媒体所取代。
关键词:终端 传播 受众 创新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
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己有它自己的特点。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和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可以与消费者真正的建立关系,同时他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节目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表明:新媒体近乎于免费的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造成挑战,例如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用手机拍摄照片,微博上以近乎于直播的方式报道了这场灾难的现场。这些照片很快流入了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博客都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牢牢紧握,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首先,新媒体具有隐蔽性,新媒体的形式隐藏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它最低限度的减少了与受众的抵触性,让广告同娱乐结合的更为紧密。
其次是它的分众性,可以更有效的针对产品的消费群,加上一些新媒体属于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率高,所以它能够很好的找到每个人的单独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
最后是它的高科性,使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适合于不同场所,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
新媒体对于其他的领域影响也很大。比如企业传播方式,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教育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趋利避害 后现代 大学生双向交流
新媒体技术衍生了一种经济模式,注意力经济。公众的视线对企业的经济收益造成了巨大影响。企业品牌的价值的重要使得企业必须在生产和销售的同时腾出时间来和媒体建立娘好的关系。媒体在服务于企业的时候,营造公众对于企业的信任。两者形成发展互利共赢的关系。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选择新媒体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而且这应该是匹配的和对症下药的。同时,对于新媒体认知过程,它跟我们熟知的青霉素有点类似, 用得好,它可以为企业来治病救人,可以强身健体,用得不好或不用,那可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可能会进一步地恶化。内部的管理和公关行为的关系处理也是一大问题。之前,曾经的小米经过巨大的改革而造成的几次公关危机就是个例子。
新媒体改变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如在博客、微博、微信中,用户同时具备了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三种角色,使生产、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对一的传播是人际传播,通过私信、评价等功能。一对多的传播,对于公民新闻、名人新闻等等,很大程度上是大众传播,新媒体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以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具有跨时空、可检索、超文本、交互性等特点,用户对感兴趣的信息可以下载、录音、录像,进行存储、整理、评说、复制、剪裁,并可以自由地调用和发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使传统媒体带来的传播距离感大大减小。
它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后现代趋势,使整个文化生态表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互联网的出现一直都是朝着给人以更大的自由方向发展的,搜索引擎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资讯,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体现了文化和技术的相互影响。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是数字技术。互联网时代文化的转向转化为需求的动力,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不断提供给人增强自我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个性、维护个体权利的空间。文化的需求促进了技术的开发和进步。
媒体唤醒了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多种价值观、文化表现形式涌现出来,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自我意识被唤醒。每个人都可以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条件下传播信息、展现自我的个性。同时,个体虽然有了独立做出选择的机会,但由于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可能导致理性精神缺失。因此,面对新媒体,需要保持自我的理性,对海量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为社会群体中最活跃的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因受教育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同时他们渴望表达自身观点,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这一群体无疑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群体[1]。而我们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网络电视关注中不难发现,对青年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新媒体有两者,其一是风靡全球的博客,其二则是依托3G4G手机为载体的移动通信技术。对于大学生有着双向的影响
好的一方面:
1. 新媒体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渠道。利用新媒体各种技术和工具,学习可以变革更加方便快捷。
2. 新媒体为青年大学生广泛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
3. 新媒体拓宽了青年大学生交往的空间。
4. 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够很好地在新媒体之上得到发挥和认可。 不好的一面:
1. 新媒体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消费主义观念和攀比心理。
2. 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了冲击。
3新媒体的出现诞生了特有的“宅”文化以及“手机依赖症”。
对于大学生的利害使得新媒体多次成为社会话题。
如此的新媒体的监管问题面临很多的问题。制互联网简直就像是“想把果冻钉在墙上”那么难。强化法律体系建设。使得新媒体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著作:
【1】 唐宏《大学生心理》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2011
月 年05
【2】 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
间:2006-03-0
参考刊物:
【1】 刘坚《传媒观察》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媒体力量 出版时间:2010
【2】 《瞭望新闻你周刊》第31期
【3】 朱艺洁《新闻研究导刊》新媒体力量——手机APP与广告 出版
时间:2012(12):259-259
范文四:新媒体及新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金 煦
430079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
摘 要: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行为、观念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
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对什么是新媒体做出了界定。基于对新媒体的认识,从新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进
行研究。新媒体重构了体育,促进了体育运动全球化,给体育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收益,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促
进了社会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影响;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1674-8883(2014)10-0081-文献标志码:A G206.2 02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 有听的机会,更有表达的机会。
现,不仅仅对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程 (2)新媒体与体育的共生关系。新闻媒体具体有 度的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行为等都具 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新 有较大影响与改变。新闻媒体它所具有的时效性,覆盖 媒体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在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也越 面广的特征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数字化的大转变也 来越凸显,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给传播领域带来 给我国的体育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大改变。各国的 了新的转机和发展,体育新闻传播也面临着新媒体带来 重要赛事为体育产业的龙头,同时也给新媒体的传播注 的巨大挑战。新媒体对体育具有依附性,体育对新媒体 入了新鲜的血液。新媒体在体育发展中如何实现它的 具有依赖性,两者相互依附依赖具有共生的关系。随着 最大价值,实现国家、企业、体育三方面的共同赢利这个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大家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 是目前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时也更加关注对体育锻炼,逐渐把健身当作一种娱乐活
基于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而作为一种运 动。现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加强,体育也会受到越来越 动形式,体育不光有更高,更快,更强大的身体追求,同 多的重视。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样还展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向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国家外交 而这种展现就只有依赖现在的新媒体进行传播。 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体育新闻传播也成了
一、新媒体与体育 现代媒体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新闻也越来越
(1)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New Media)的名称 受人们的关注,新媒体也必然会将体育新闻作为产业发
展的重点。 主要来自于美国的 CBS 技术研究所所长 P. 戈尔德马
(3)新媒体与体育的结合。互联网的刷新速度都 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随后,美国的传播政策总统特
是以秒计算的,目前很多综合性的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 别委员会主席 E. 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
体育频道。例如,新浪网、搜狐网,这两个网站的体育 中,也曾经多次使用“New Media”一词。因此,新媒体 一
频道点击率都是相当的高,此数据可证明体育新闻是深 词在美国开始蔓延开来,甚至扩展到世界各地。新闻 媒
受大众喜爱的。手机的短信传播功能,从发展初期就与 体又称之为数字媒体、网络媒体,主要是建立于计算 机
体育赛事密不可分,二者相互支持发展。目前我国的电 信息处理技术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作为传播信息的 媒
视节目已经有100多套,其中与体育相关的频道就占介。新媒体除了表现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一些传统 的
了 媒体功能上以外,它还具有及时、互动、延伸、融合等 新
特征。新媒体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系 10% 左右。新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的过程中做到了信 统、信息收集界面、传播渠道、接收终端等重要要素,它 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播和信息互动四个环节,新媒 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而是属于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传 体的时效性,即时性、互动性和过程中的可体验性,使体 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从技术方面来看,新媒体属于 育赛事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即时呈现,最大限度
地满足了用户对体育比赛信息的所有需求,并让用户有 数字化,从传播方向来看,新媒体给人们始终提供广泛
的平台,让人们充分享有互动性。新媒体不仅使每个人 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新媒体与体育二者的发展息
息相关。
作者简介:金煦,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传播。
6767
传媒实务 传媒实务
二、 新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的生活,越能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
(1)新媒体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和全球化。新媒体 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 趋势下,体育的全球化模式逐渐形成。全球四大通讯
管理措施。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中,信息传播者具有对 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与法新社,控制了全世
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审核、信息加工、信息发布的 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体育新闻流通,提供全球数十亿人有
责任。新媒体的诞生打破了原来的单向传播性,新媒体 关体育的消费与信息。到了21世纪,新媒体可以让一个
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开启了信息传播的 远在千里之外的金发帅哥贝克汉姆风靡全球。在中国,
双向性,使其在媒体中的地位水涨船高,同时也在监管 数以千计的球迷十几个小时保卫者皇家马德里队下榻
方向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 的酒店,只为能接近一下他们的偶像。当时,以为大连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发布,但 的女球迷因为看不到小贝而痛哭起来。由此可见,新媒
是在信息的监管审核技术和方法上面并没有提升,没有 体给体育带来的全球性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办法有效地对发布信息者进行及时的监控;另一方面就 (2)新媒体给体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新媒
是信息传播权的滥用,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一 体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优化了体育资源。其中电视媒
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和缺少职业操守的新闻记者以此 体独特的宣传效果将视和听两者相结合,声画并茂,是 来传播低俗、虚假的信息,以此来达到某个人或者某个 人民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传媒使体育文化快速
团体的利益、目的。通过微信、微博、QQ、手机、网络发展,进一步拉近了体育活动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新媒
等 新媒体来发布一些带有暴力色彩的言语,对体育明星体的即时性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程度有所提高,
进 行虚假的炒作和恶意诋毁,造成不良的媒介环境。推动了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新媒体优化了体育的资
然 而,对体育的关注和参与度最高的都是些青少年,源结构,使其具有体育比赛的使用价值,促使体育组织
过多 的不良信息将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等,造成负可以获得更大的收入。
面影 响。由于监控方面的力度缺失,造成这种危害,是(3)新媒体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由于新媒体
对体 育精神的亵渎。因此,需要全社会的人民引起高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也把体育比 重视 并给予有效的监管。 赛看成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团体的实力的象征,激发了
(2)传播内容不平衡。随着新媒体对篮球、足球项 人们的热情,自豪感。同样体育通过新媒体传播给大
目的着重宣传,使人们对体育项目中的这两项运动关注 众,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也让每个人都
点很高。相比之下,其他的体育项目就受到了人们的冷 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
落甚至无视。因为“流行”对于传播所产生的负面影 响,(4)新媒体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发展。新媒体 让人们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程度和认可程度都不同, 削将体育这一社会现象与人有机联系到了一起,推动了体 弱了其他体育项目的宣传,这种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体 育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使其 事业的健康发展。 成倍扩展,这是体育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体育市
四、总结 场的主要构成是由数以万计的电视观众和体育迷组成,
近年来,新媒体和体育事业都不断地发展,两者之 为体育产业的购买潜力创下了基础。NBA 通过新媒体 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和协调,在推进体育事业的发 的传播使体育比赛家喻户晓,成了国际品牌。新媒体加 展基础上,开拓体育相关产业,反过来也能够有效地促 快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新媒体对体育竞赛 进新媒体的影响力。 的不断宣传,开发了国际体育市场。一方面加大力度宣 传我国的体育体制创新;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外国优秀的 体育比赛节目。随着新媒体对体育事业的大力宣传,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这就推动了体育比赛市场、 体育健身市场、体育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使体 育这个无形资产不断的升值,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通过新 媒体的影响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有着崇高的声誉和宣 传效应。这种崇高的声誉就成了体育事业中的无形资
参考文献: 产,一些媒体甚至直接参与体育的经营与管理,以此来 ,1,匡文波 “. 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 ,200(86). 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媒体越是发达,体育越是贴近人 ,2,黄升民,王兰柱 .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 M,.北京: 68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庞伊婷 .新媒体发展与体育运动文化的价值重 塑,J,. 体
育与科学,2013(5).
,4,廖祥忠 .何为新媒 体,J,.现代传 播(双月刊),200(85).
68
范文五:新媒体及新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新媒体”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流动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所指。每当一个新的传播技术诞生,“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定义就会迎来一次更新。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出现,给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技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一、研究内容
(一)投影仪+黑板的使用与原来单一使用黑板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制作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建议被调查教师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被调查学生最好是小城镇或农村中学以上人群,因为这些人应该同时经历过使用投影仪+黑板和单一使用黑板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二)MOOC的产生对自主学习、成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针对MOOC对自主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同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针对MOOC对成人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则采用访谈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可使调查的范围扩大,有利于结果更接近现实。
(三)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应具备怎样的特征,采用采访的方式,调查学习者对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优缺点的观点和是否会使用这些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原因,找到已有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应该改进的地方,提出对改进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自己的建议和对未来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预测。
二、研究思路
(一)被调查地区教育局统筹、领导,专业研究机构具体指导、组织实施。教育局和专家的指导能保证研究调查内容更加合理和科学化,调查表更加完备,被调查人群更加全面;学校的参与则保证了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分别制定投影仪+黑板和单一黑板学生表、投影仪+黑板和单一黑板教师表、MOOC对自主学习学习理念影响表三个不同的调查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针对各个年龄段、各个人群采取调查,保证调查结果不片面,不真实。
(三)在进行采访和访谈的调查方式时对不同职位的人群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至少应包括20种不同职业的人群,每个职业应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大于或等于20个。才能保证调查结果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参考性。对于一些职业的被调查者我们应该提前预约,在保证不影响他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才能把调查更好的进行下去,这也是我们对别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礼貌。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情景中,有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三个不同的问卷调查表的制作、改进和访谈问题的制定,被调查人员的范围选定等方面采用行动研究法。
2.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一种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自身的洞察力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研究行为和意义建构。整个研究过程在自然情景下以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最终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或描述并呈现一个情景,达到对教育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符合条件的20种不同职业的不同人群进行访谈、观察等手段收集的研究资料,对此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从中归纳总结出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3.量的研究:量的研究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在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量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投影仪+黑板的使用与原来单一使用黑板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和针对MOOC对自主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中。
(二)研究步骤
成立课题组,对各个城镇及农村进行调查分析,和当地政府、教育部、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沟通,确定被调查人群的区域;绘制问卷调查表的初步模型和问题类型,讨论要调查的问题并记录。大致绘制好问卷调查表后向专家请教,请专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改进;课题组内所有成员一起根据被访谈人员的划分,制定出问题;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划分,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分别同时进行不同工作的调查,对于调查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能立即解决的就立即解决,但最后需要把突发状况及解决方案记录下来,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突发状况,在小组内总结时提出并进行全员讨论解决,必要时请教这个方面的专家或自己的导师进行解决;将调查完成后的问卷调查表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总结中各种情况的问卷结果,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把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划分为几个方面进行记录;总结性评价,总结这个调查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调查中干扰变量可能会对调查结果造成的影响分析,还有就是对以后再进行研究调查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不足。
四、预期研究结果
总结新媒体与新媒体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变革。人们愿意接受和使用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原因就是因为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具有以下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该研究最终将总结出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优缺点及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为人们今后创造和使用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2013(7).
[2]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教育技术学专业系列教材,2013.
作者简介:路妞妞(1990?C),女,河南安阳人,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