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试论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可编辑)
试论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
中图分类号:密 级:
UDC : 本校编 号: 10652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周公和他的“ 明德慎罚 ”研究生姓名:薛婷婷 学 号:20060301020082
校内指导 教师姓名 : 邵 方 职称:教 授校外指导 教师姓名 : 职 务职称:
申请学位 等级: 硕士学科: 法学专业: 法律 史论文提交 日期: 2009 年 4 月 10 日论文答辩 日期:
独创性 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 究 成
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 南 政 法大 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 我 一 同 工 作 的 同 志 对 本 研 究 所 做 的 任 何 贡 献 均 已 在 论 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 表 示 了
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 月 日学位论 文版权 使用授 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 南 政法 大 学 有关
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 并 采 用 影
印、 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2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
Zhougong and His Thought of “Bright Virtue andCareful
Punishment ”作 者 姓 名:薛婷婷指 导 教 师:邵 方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内容摘 要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法制萌芽时期的集大成者, 周法制是这一时期的亮点。 周法制的
完备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阶层对政权得失规律探索的结果。这一过程是艰辛的,
但其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周公姓姬名旦, 是周文王之子, 周 武王之弟, 周成王的叔父。
他一生辅助武王和 成
王父子, 在政治上大有作为, 在文化上大有开拓。 总结周公的一生, 我们不难发现, 周
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法律文化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 周公制礼作乐, 开创了礼乐文化的
先河。 从广义上讲, 西周在经济上的井田制度, 在政治上的宗法制度, 在文化上的礼 乐
制度, 都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一个部分。 从秦汉统一以后直到清末, 中国人所崇尚的礼乐
文化, 都与周公特别是他的制礼作乐有密切联系。 周公明德, 是对 “ 德” 的观念的确立
和光大, 特别是对仁德政治的确立。 周公总结的 “明德慎罚” 思想标志着中国夏商周 时
期的法律思想有 了重大发展。 “明 德慎罚”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它一经出现, 就有相对
的独立性。 它的影响并不因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方法的改变和王朝的更替就立即消失。 周
公的 “明德慎罚” 思想对后世有明显而深远、 长久的影响, 特别是对儒家法律思想的 形
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对周公更是推崇备至。 儒家
的思想归根到底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与政治关系的产物, 但是
它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地受
到了周公思想的影响, 德主刑辅、 先教后诛、 宽猛相济、 刑罪相称等思想观点大都发 端
于周公。 从思想继承关系来说, 周公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源头。 从这个 意义上
来说, 笔者认为周公的 “明德慎罚” 思想是中国古代整个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
想的滥觞。 周公明德的同时也对夏商的天命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和发展。 殷人有着
天神崇拜的传统, 周人继承了这个传统, 同时又更新或者说是重铸了这个传统, 即把 “德 ”
的观念引入了天命思想, 创造了以德配天的新的天命解释理论。 而这个工作的主要完成
者就是周公。
综上可见, 周公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 周公 值
得法律史学界对其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周公和 “明德慎罚” 思想的研究, 已经有诸多建树, 但是只是零星 的
1 论说, 缺乏系统的成果,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关于周公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 相
当大的程度上周公的事迹都是传说。 近期研究周公的专著比较
全面的是辜堪生、 李学林
两位老师的 《周公评传》 。 这部著作资料丰富、 观点鲜明、 分析细致、 文笔流畅, 填补
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空白, 也是笔者此篇论文最主要的资料之一。 同时, 关于周公和
“明德慎罚” 思想的的论文比较容易搜集, 学者们都能在自己的角度上圆满论述、 自成
体系。
至于国外学者对周公和 “明德慎罚” 思想的研究, 由于利用的工具有限, 目前还 没
有找到相关资料。 但是国外学者对某一思想研究时所运用的 研究方法、 研究方式等, 可
资借鉴。
从搜集到的相关论文来看, 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对 “明德慎罚” 思想的某一个或者某
几个方面做各自的阐述, 并没有从整体上对这一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计划, 整合
以前学者研究的成就, 对 “明德慎罚” 思想的产生原因、 主要内容、 本质、 在中国法律
思 想 史 上 的 历 史 地 位 及 其 对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中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法 律 思 想 的 影 响 等 等 几 个 方
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和探讨。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以《尚书》为中心依据,辅之以《史记》、《左传》、
《诗经》 等古文献资料以及今人的著述研究, 采用纯文本的分析方法, 试图从 整体上对
周公本人的生平以及他的 “明德慎罚” 法律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 探讨、 分析, 并最终
完成这篇论文。
绪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周族的兴起过程以及周公成长的时代。 周族的始祖后稷, 在夏
朝担任主管农业的官吏, 此时的周族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部落。 直到不?之孙公刘将
周人迁至豳, 周族的经济、 军事力量才有了初步的发展。 古公?父再次将族人迁徙至岐
山之南后,周族才真正进入了文明时代。到古公?父之子季历时期,周人的实力大增,
并与商联盟。 但是周族的实力威胁到了商朝, 季历因此受到商王的迫害。 将周族部落的
实力发展到能与商王朝全面对抗并战而胜 之的关键人物是季历之子姬昌, 即周文王。 在
他的经营下, 周族实力越发强大, 但他也因此遭到商王的囚禁, 后逃脱。 此后在他的 率
领下, 周族对商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征战。 文王去世后, 武
王即位, 实现了灭商大业 。
后一年,武王去世,周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周公的生平事迹。 文献对周公的记载始于周文王时期, 但语焉不
详, 仅简略描述了周公的贤能和孝仁。 周公在武王时代的主要功绩是辅佐武王一举克商,
2 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崩,成王即位,但成王年幼,周公为巩固新生的政权,摄政称王。
在摄政期间, 周公东征平乱, 分封诸侯, 营建洛邑, 制礼 作乐, 开创了太平盛世的局面 。
七年后, 归政成王。 后病卒于丰。 周公是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也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政治法律主张的思想家。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周公的 “明德慎罚” 这一思想体系。 首先介绍其由来。 夏商时期 ,
神权法思想占统治地位。 周灭商以后, 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但由
于周灭商的事实, 神权说露出了破绽, 西周就不能照搬夏商旧说。 为了解释天命转移的
问题, 周公对夏商的神权旧说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他在继续宣扬 “天命” 的同时, 又 提
出一个 “德” 字来。 这就是周公的 “以德配天” 说。 从这
个见解出发, 周公又提出了 “ 明
德慎罚” 的主张。 它分为 “明德” 和 “慎罚” 两部分。 尽
管从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来看,
“明德慎罚” 思想的提出, 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
大进步, 甚至在现代的的
世界刑法思潮中, 也是相当先进的。 可是其本质仍是为维护西
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服务
的。最后,笔者分析了这一思想的产生原因。
第三部分说明 “明德慎罚” 思想的影响, 以其对 《吕刑》 和
儒家法律思想的影响为
例,进而说明周公的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周公;明德;慎罚;影响34 Abstract
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original legal system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Zhou’s legal system was the bright spot in this period. Completeness of Zhou’s legal system
was the result of exploring the law of regime, gained by the ruling classes of Zhou taking
Zhougong for representative. Although it was a hardship process, the result was great
satisfactory
Zhougong, whose family name is Ji and first name is dan, is son of the King Wen, the
younger brother of the King Wu, the uncle of the King Cheng of the Zhou DynastyThroughout his life, he assisted the King Wu and his son the King Cheng, and had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political affair and civilization. To summer up Zhougong's life, we can find h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culture, in particular the legal culture. By means of
creating rites and music system, He established the culture of ritual-music of China. Broadly
speaking, Zhou Dynasty's economic system of Jingtian, politic system of Patriarchal clan, and
culture system of Ritual and music were relative with Zhougong, especially his creating ritesZhougong, brighting virtue, established and enhanced the concept of virtue, in particular
creating 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 The thought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summarized by Zhougong implied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legal thought of Slave society in
China. As a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thought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had
its relative independence as it appeared. And it is not the fact that it disappeared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ruling class's policy and the alternative of the dynasty. The thought influent
the later ages clearly and deeply, especially played a important role on the formation of legal
thought of Confucian. Confucian representatives heading by Confucius had the greatest
esteem for Zhougong. In the final analysis, Confucian thoughts were the result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uring the Chunqiu period, while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as deeply
affected by Zhougong's legal thought, the concept of the "morality guiding and punishment
supplementing", "killing after teaching", "being lenient and being strict helping each other",
"suiting punishment to crime" were mostly originated from Zhougong. From the inheritance,
Zhougong's legal thought was the source of the Confucian's. In this sense, the writer think that
the thought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of
Zhougong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dominant legal thought of entire feudal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When Zhougong promoted1 virtue, he also made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nking of God. People of
Yin Dynasty had tradition of offering worship to God, and people of Zhou Dynasty inherited
it and updated or recasted it, that is added the "virtue" to the thinking of God, creating the new
theory of "God assisting with morality". It was mainly done by ZhougongTo sum up, Zhougong had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So, Zhougong deserved be carefully studied by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legal history
The research on Zhougong and his thought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by
Chinese scholars have been made achievement, but only sporadic discourse, lacking of
systematic outcome, the main reason of which is the limit of Zhougong's material, most of
that is legend on Zhougong's deers. The book, named "A Critical Biography of Zhougong" is
comparatively comprehensive in recent monograph researching on Zhougong. This book has
a wealth of material, fresh point of view, detailed analysis, fluent writing, to fill the gap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y.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s completing
t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s on Zhougong and the thought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were collected easily, and scholars can successful discuss at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and form their own systemBecause of the limit of instrument, foreign scholars in this area have not been found. But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by them when they study idea can be learnedFrom papers in this area, most researchers elaborate on one aspect of the thought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and not systematic expound it as an entirety. This
paper aims to integrate the achievement of previous scholars, and elaborate it on its appearing
cause, main content, essence, historical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thought and
influence on legal thought that was dominant in Chinese ancient society
From this perceptive, using the plain text analysis method, the writer takes the book of
minister as the basis, and also has studied many ancient literature resources, such as historical
records, Zuozhuan,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relative writings of modern scholars in order to
discuss, explore, analyze the life of Zhougong himself and his thought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as a whole and finish this paperIntroduction se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rise of Zhou clan and the period Zhougong
had grown up in. Zhou clan's ancestor was Houji, who served as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agriculture in the Xia Dynasty, when Zhou clan was a relatively backward tribal in economic 2 Until Gongliu, Buku's grandson, brought Zhou clan to Bin, Zhou clan's economic and military
not had initial development. After Gugongdanfu brought Zhou clan to the south of Qishan
once again, Zhou clan entered the era of civiliz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Jili, Gugongdanfu's
son, Zhou clan's strength had increased and had an alliance with Shang Dynasty. However,
because Zhou clan's strength threatened Shang Dynasty, the King of Shang Dynasty
persecuted Jili. It was Jichang, Jili'son that was the King Wen of the Zhou Dynasty, who
developed Zhou to a tribal that was able to confront with Shang Dynasty and win it. In his
business, the strength of Zhou clan was more powerful, and he was imprisoned by the King of
Shang Dynasty, but then he escaped. Since then, he carried out a series war against Shang
Dynasty. After the King Wen, the King Wu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achieved the great
business of anti-Shang Dynasty. A year after that, the King Wu was dead, and then Zhougong
started on the political stageThe fist part mainly describes the story on Zhougong's life. Records on Zhougong in
literature began in the period of the King Wen, but didn’t elaborate, only briefly descried
Zhougong's elite, filial piety and benevolence. The main
achievement of Zhougong during the
King Wu was assisting the King Wu to default Shang Dynasty and established Zhou DynastyAfter King Wu collapsed, the King Cheng ascended the throne. But as he was so young, to
consolidate the new regime, Zhougong acted as a regent. During the regent period, Zhougong
marched easternward into battle to put down the rebellion, practiced the system of
enfeoffment, constructed the city of Luoyi, established ritual-music system, and then a
situation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had been created. Seven years later, Zhougong returned
regime to the King Cheng. At last, Zhougong died at Feng as a result of disease. Zhougong
was 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 among slave-owner class in Zhou Dynasty, and a thinker who
first proposed a systematic set of political and legal advocates in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ideology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First,
this paper presents its origin. During Xia and Shang period, the theocratic thinking dominatedAfter demise of Shang Dynasty,
rulers of Zhou Dynasty inherited it. However, due to the fact
of Shang Dynasty's demise, the theocratic thinking explored its flaws, so people of Zhou clan
couldn't copy it.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transfer of the fate, Zhougong amended and
supplemented the theocratic thinking. As preaching the fate, Zhougong proposed the virtueThat is the though of "God assisting with virtue" of Zhougong. In this view, Zhougong put
forward his claim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It contained two parts: they are3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Its essence was still to maintain the governance of
slave-owner nobility of Zhou Dynasty.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 why the thought
came to beingThe third part st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ology of "bright virtu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taking the "lv thesis on the criminal code" and the Confucian legal thought for
example, and then makes a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Zhougong's legal thought on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Key Words: Zhougong; Bright Virtue; Careful Punishment;
Influence
4 目 录
绪言.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 、 周 公 的生 平 活 动 和历 史 地 位5 (一)辅佐文武、伐纣灭商 5
(二)摄政称王、东征平叛 6
(三)封藩建卫、营建成周 9
(四)制礼作乐 10
(五)致政成王 11
二、 “明 德慎 罚 ”思想12 (一)“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 13 (二)“明德慎罚”的内容. 16 1.“ 明德” 16
2.“慎罚” 19
(三)“明德慎罚”思想产生的原因. 21 (四)“明德慎罚”思想的本质. 23 三、 “明 德慎 罚 ”思 想对 中 国 传 统法 律 文 化 的影 响
25
(一)对《吕刑》的影响 25
(二)对儒家法律思想的影响 26 1.重视“人治” 27
2.维护“礼治” 29
3.提倡“德治” 30
致谢 33
参考文献. 35
1 2 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
绪 言
周族是与夏、 商同样古老的部落, 不过这个部落位于偏僻的西部, 即今黄土高原渭
水流域一带。相传这一带有一条河名为姬水,该部落因此而得姬 姓。
在周人的传说中, 其始祖叫后稷, 在夏王朝担任着主管农业的官职。 作为经济发展
相对落后的部落, 周族长时期依附于夏、 商等强大的部落, 周族的首领长期世袭主管农
业的 “稷” 这一官职。 但到夏朝衰落之时, 农业似乎已不受重视, 周族首领不?只好回
到家乡, “ 自窜于戎狄之间” , 跟 西部更为落后的其它部落往来。 在沉寂一段时间以后,
不?之孙公刘将周族人迁到豳地, 即今陕西?邑县境内。 公刘精心策划, 潜心经营, 使
周族的经济、 人口和军事力量都有了初步的发展。 周族这时因尽力农垦, 粮食已有剩余,
并且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军队, 初具国家的规模。 公刘成为 周人
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 公刘之后, 周人中又产生了一位杰出人物 ??古公?父。 此时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狄
人的侵扰, 古公?父被迫将族人迁至岐山之南的周原。 此地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 土地
肥沃, 适宜发展农业。 在古公?父的经营下, 周人的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并 且
已经开始修筑城郭, 强化国家机器, 真正进入文明时代。 到古公?父之子季历时期, 周
人已经开始扩张自己的部落, 不断打败西方和北方的戎狄等族, 并与商联盟。 不过, 因
为周人的实力已对商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季历受到了商王的迫害。
将周族部落的实力发展到能与商王朝全面对抗并战而 胜之的关键人物是季历之子
姬昌,即周文王。他经营周族部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期间因商人已感到周人的威胁,
长期囚禁他于?里。 他逃脱商人之囚后, 在生命的最后七年里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商人的
征战。 在取得一连串的军事行动的胜利之后, 周人把商在西部的属国统统收归己有。 这
时周文王把都城迁到了丰地 (今陕西沣河西户县秦渡镇一带) ,
一个新的国家宣告诞生。
正当周人准备对商王朝实施最后一击时, 文王去世了。 尽管壮志未酬身先死, 文王却堪
称周王朝的真正缔造者。
文王去世后, 其子姬发继位, 是为周武王。 武王即位后第二年, 即下了进攻商王 朝
的决心, 他 会八百诸侯于孟津 (今河南省孟县附近) , 声 势十分浩大。 众诸侯一致要求
立即兴师伐纣, 但武王考虑到时机还不成熟, 在会师后就回国了。 又过了几年, 商纣 王
1 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
荒淫无道, 其主要大臣微子、 箕子和王子比干进谏, 却落得比干被杀、 箕子被囚、 微 子
逃亡的结局, 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一片混乱。 这时, 又由于东夷叛商, 商纣王被迫对 东
夷进行讨伐,以巩固后方。但讨伐东夷的结果,造成了商王朝军事力量的分散和削弱。
此时, 武王意识到对商王朝发动总攻的时机到了。 于是, 在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日清晨
武王率领军队向商王朝发起了进攻,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
武王为了实现灭商大业, 建立起广泛的 “统一战线” 。 联 合了西方和西南方的各路
诸侯, 计有庸、 蜀、 羌 、 ?、 微、 卢、 彭、 濮 等八族部落。 伐商盟军在武王的率领下浩
浩荡荡的进逼牧野 (今河南淇县南) 。 这时由 于商主力部队仍滞留在东南方向, 商都空
虚, 商纣王只能临时武装起奴隶和战俘迎战。 武王所率军队, 虽然一路上并不顺利, 但
仍士气高昂。 而商军前线士兵大多为奴隶和战俘, 他们不愿为商纣王卖命, 纷纷倒戈相
向。这样,仅仅一天时间,商王朝的军队就大败。纣王连夜逃回朝歌,后见大势已去,
只好登上鹿台, 自焚而死。 周军及其盟军攻下商都, 标志着周代商这一事业已大 功告成。
在这场灭商兴周的波澜壮阔的战争中, 周公不仅仅是目击者, 而且是积极的参加者。
虽然当时他的地位与作用还不能同周文王、 武王和姜尚等相比, 但也相当重要。 我们虽
然没有找到多少有关周公在这场战争中的活动的确切记载,但作为周王室主要成员之
一,并且才智过人的周公,是领导这场战争的核心集团成员无疑。
周公也是这场灭商兴周运动的最大受益者。 他参与了灭商的斗争, 亲眼目睹了强大
的商王朝的覆灭过程。 因此, 他对周人的艰苦创业有着深刻的
体会。 这些收获, 不仅 在
他后来对其弟康叔、其侄成王等的训诫中体现出来,而且也表现于他的政治活动 之中。
可以说, 没有这次艰苦卓绝的周人灭商斗争的亲身经历, 一个大智大贤的周公是不可能
凭空产生的。 正是有了周的兴起以及周公本人在其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才为周公这个旷
世奇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周公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 周人的兴周大业, 是一个新兴的进步的奴隶主集团取
代另一个腐朽的没落的奴隶主集团的正义事业, 代表了时代的潮流。 故而周人在长期的
惨淡经营中, 虽然多次遭到商王朝的迫害, 但却能愈挫愈强, 并最终赢得众多同盟者的
支持。
周灭掉商之后, 武王的突然去世, 使这一运动失去了一个主要领袖。 但兴周大业不
能没有一个能够完成历史使 命的关键人物, 这就注定了周公必然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主
要领袖而登上周初的政治舞台。 正如恩格斯所说: “恰巧某个大人物在一定时期出现于
2 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
某一国家, 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但是, 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 那时就会需 要
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 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 ??或好或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总是会出现的。 ” 周公正是这样一个应运而生的人物。 这个因偶然因素而登上历史舞
台的人物, 由于对时代命脉有着准确的把握, 最后成了一个成功者。 他不仅奠定了有周
一代数百年的统治的基础, 而且, 也由此奠定了后来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方
向。
国内学者关于周公和 “明德慎罚” 思想的研究, 已经有诸多建树, 但是只是零星 的
论说, 缺乏系统的成果,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关于周公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 相
当大的程度上周公的事迹都是传说。 近期研究周公的专著中, 比较全面、 系统的是辜堪
生、 李学林两位老师的 《周公评传》 。 这部著作资料丰富、 观点鲜明、 分析细致、 文笔
流畅,填补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空白,也是笔者此片论文最主要的资料之一。同时,
关于周公和 “明德慎罚” 思想的的论文比较容易搜集, 学者们
都能在自己的角度上圆满
论述、 自成体系。 但是有关论文都只涉及了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 , 并没有从整体上对
这一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
至于国外学者对周公和 “明德慎罚” 思想的研究, 由于利用的工具有限, 目前还 没
有找到相关资料。 但是他们对某一思想研究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式等, 可资借
鉴。
“明德慎罚”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它一经出现, 就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它的影响 并
不会因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方法的改变或王朝的更替就立即消失。 周公的 “明德慎罚” 思
想对后世有明显而深远、 长久的影响。 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代表人物, 对周公更是推崇备
至。 儒家的思想归根到底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与政治关系的产物。 但是它的形成与发展
不能不说是深深 地受到了周公思想的影响, 先教后诛、 德主刑辅、 刑罪相称、 宽猛相 济
等思想观点大都是渊源于周公。 从思想继承关系来说, 周公的 “明德慎罚” 思想是儒 家
法律思想的源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笔者认为周公的 “明德
慎罚” 思想是中国古代 整
个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法律思想的滥觞。
目前, 我国正在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依法治国” 和 “以德治国” 是相 辅
相成、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以德治国是在借鉴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
命题,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尽管二者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有着本质的
3 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
区别,但是,在当前中国,对周公的“明 德慎罚”思想做深入地、严肃地探讨和研究,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必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4 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
一、周 公的生 平活动 和历史 地位
西汉武帝时的侍中虞邱寿王总结为西周王朝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时说: “周
德始产于后稷, 产于公刘, 大于大王, 成于文、 武, 显于周公。 ” 类似的论说, 屡次 见
于古代的各种文献典籍。《孟子?滕文公上》将周公“兼夷狄、驱猛兽”与大禹治水、
孔子成 《春秋》 相提并论; 《大戴礼记? 五帝德》 则借孔子之口云: “予! 禹、 汤、 文、
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 ”《论衡?宣汉》又云:“文王、武王、周公并时猥出。”
将周公与大禹、 后稷、 公刘、 大王、 文王、 武王、 孔子相提并论。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更
是对周公推崇备至, 晚年仍有 “久矣! 吾不复梦见周公” 的慨叹。 可见周公在周王朝 发
展史上的地位及其文治武功对后世的影响。 可谓 “周公光崇周道, 泽被四表” 。 近代以
1
来, 论述周公往往称其为思想家、 政治家、 军事家, 反映了周公在不同领域的贡献。 夏
2
曾佑曾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 (?-公元前1090 年) , 姓姬, 名旦, 周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 其
采邑在周 (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 故称周公。 他曾帮助周文王、 周武王灭商建周。 武
王死后, 周公以宰摄政, 辅佐武王之子成王。 在摄政期间, 平定了三监、 武庚之乱, 并
“制礼作乐”,营建洛邑,为稳定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辅佐文武、伐纣灭商
周本是商在西方的一个属国, 由于周文王励精图治, 国力迅速发展。 此时的商纣王
荒淫无道、 国家式微, 诸属国众叛亲离, 民众怨声载道。 于是周文王伺机取而代之。 周
公旦是文王的第四子, 武王的弟弟, 他和武王是同母十兄弟中最为贤能的两个, 《 史记? 管
蔡世家》 记载: “同母兄弟十人, 唯发、 旦最贤, 左右辅文王” , 《 史 记? 鲁周公世家》
记载: “自文王在时, 旦为子孝, 笃仁, 异于群子” , 深得文王的信任。 《淮南子? 汜
论训》 云: “周公侍文王也, 行无专制, 事无有己, 身若不胜衣, 言若不出口。 有奉 持
于文王, 洞洞属属, 而将不能, 恐失之, 可谓能子矣。 ” 但是, 关于这一时期周公的具
体事迹却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
1
钱建芳: “周公集辑考” ,浙江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4 月, 第 1 页。
2
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7 页。5 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
在周文王去世, 周武王即位以后, 周公已经开始在政治舞台上
崭露头角。 作为武王
的主要助手之一, 周公在周族最高决策层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成为许多重大事件
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 史记? 鲁周公世家》 云: “旦常辅 翼武王, 用事居多” 。 武王曾
向周公询问治理 天下之道, 周公回答说, 先王之所以能平治天下, 因其 “顺明三极, 躬
是四察, 循用五行, 戒视七顺, 顺道九纪。 ” 我们只要按照先王的法度办事, “三极既
3
明, 五常乃行, 四察既是, 七顺乃辨, 明势天道, 九权咸当。 ” 周公的这番话, 既 包 含
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也强调了对社会规律的重视,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在剪灭殷商的战争中, 周公与姜太公、 召公、 毕公等重臣辅佐周武王, 立下了汗马
4
功劳。 武王九年, 大会诸侯于盟津 (今河南孟津) 时, “ 周公辅行” , 但因殷纣王 还 有
相当大的势力, 武王接受周公旦等大臣的建议, 班师西返; 牧野商周交战前, 周 公作 《 牧
誓》 , 声讨商纣的暴行, 鼓舞了士气; 周军入商都时, “周公
把大钺, 毕公把小钺, 以
5
夹武王” ; 后在周公建议下, 武王 “封比干之墓, 表商容之闾, 发钜桥之粟, 散鹿台之
6 7
财 , 归 倾 宫 之 女 ” , “ 以 殷 余 民 封 纣 子 武 庚 禄 父 , 比 诸 侯 , 以 续 殷 祀 ” , 并 派 管 叔 、
蔡叔、 霍叔为三监。 初步安定东部后, 武王便班师西返镐京。 武王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
8
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
武王虽回到镐京, 但深知 “天下未集” : 商纣 王虽死, 但大批的殷贵族仍怀有异心;
东方徐、 奄、 淮、 夷、 熊、 盈等殷旧属国还未归附; 并且, 王位的继 承人??成王诵尚
在襁褓之中。武王为此夜不能寐,周公建议让殷遗民“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
9
唯仁是亲” ,制订了周初在原地安抚、管理殷遗民的政策。
在西周文、 武之世, 周公备受恩宠, 身备文武双才, 又是宗室重臣, 辅佐文、 武二
王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
范文二:周公的“明德慎罚”法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周公的“明德慎罚”法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第9卷第13期
201i年7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Vo1.9No.13 J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AcademicForum,SocialScienceEdition)July2
011
DOI:10.3969/J.issn.1008—3499.2011.13.014 周公的"明德慎罚"法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李文娟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德才兼备的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较系统的法律主张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卓越
的刑法思想体系完备,内容充满历史进步性和时代先进性,标志着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有
了重大发展.尤其是他提出的"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理论,包含了"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的主张,
充满睿智和人性的光辉,对后世充满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当今法治与社会建设也有着积极的
启示意义.
关键词:周公;明德慎罚;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99(2011)13-0041-03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其封地在周太王
所居之周地,而爵为上公,故史称周公.周公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位提出比较系统的法律主张的思想家,
其刑法思想充满容智,至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
要的启迪作用,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周公的
法律思想核心为"明德慎罚",是对夏,商刑法进行认
真总结和反思之后的产物,集中体现于《尚书》所收 录的周公所作诰命中,尤其是《康诰》.《康诰》于是 也被认为是我国刑法史乃至世界刑法史上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历史文献.
一
,周公的"明德慎罚"法律思想
"明德慎罚"出自《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 王,克明德慎罚.""明德"指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 治.作为统治者,要严于律己,勤于政事,绝对不可 骄奢淫逸,不可贪图安逸,耍了解小民的疾苦,然后 对症下药,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适当的满足其需求. "慎罚"指谨慎地使用刑罚手段,禁止滥杀无辜,避免 重蹈殷末刑杀无度以至众叛亲离的覆辙.在周公那 里,"罚"不再仅仅被视为"天之罚",而是开始被世俗 化,成为一种强制性的维持秩序的手段.周公强调 的是实施者必须谨慎,亦即"慎罚"."慎罚"本身就 是"德"的内容,而其地位的重要又与"德"并列,谓之 "明德慎罚".德为本,罚是补充,"慎罚"是实现德的 重要途径[】]1.其法律思想之实质就是"崇尚德政" 和"慎用刑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和了解.
(一)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恤刑慎罚
要求对犯罪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定 罪量刑的依据包括犯罪主体状况,犯罪动机,行为和 客观危害状况等,对不同主体,不同情节的犯罪行为 实行区别对待,这是刑罚适用原则上的历史性进步. 周公能在三千年前的上古社会就提出这样的法律思 想理论,确实令人惊叹和敬佩.
1悼耄不刑,寡孕恤罚《周礼?秋官》中有
"三赦之法"的规定:"一赦日幼弱,再赦日老耄,三赦 日蠢愚."西周法律规定,年幼无知的孩童,年老体衰 的耄耋老人和精神障碍的痴呆愚蠢者违法犯罪,除 亲手故意杀人外,一般均可赦免,免予追究刑事责 任[2]3'.《尚书?梓材》中,周公说:"至于敬寡,至于 属妇,合由以容."就是说,对于鳏寡老人和孕妇要多 施恩泽,对他们的犯罪行为要宽恕.这一类人行为 责任能力比较差,对社会,确切的说是对统治阶级的 危害和威胁是比较小的,所以主张采取体恤,宽容的 态度来对待,体现了"慎刑恤罚"的思想. 2宽赦惟青与非终周公要求执法要注意政 策,恪守法规,主张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惯犯 与偶犯,认罪态度等不同情节决定刑法的适用."呜 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 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 收稿日期:2011-05—2O,修订日期;2011-06—07 作者简介:李文娟(1986一),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
要从事法律文化方面的研究,(E-mail)windflow— er592@163.com.
42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2011年7月 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尚书 ?
康诰》)"惟眚"与"非眚"属过失与故意犯罪,"惟 终"与"非终"则属惯犯与偶犯.一个人犯了小罪,不 是无意的过失,而是经常的故意犯罪,那么,即便他 的罪行较小也不可不杀;如果一个人犯了重罪,但却 是由于非他意愿的过失造成,而且能够主动坦白罪 行,非不肯悔改坚持作恶的惯犯,那么这个罪犯就可 以宽宥不杀.这说明,在当时的犯罪理论上已经认
识到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偶犯与累犯对社会的危 害性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适用刑罚时要区别对 待,"原情定罪".
(二)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周公坚决反对不加甄别的"罪人以族"和"妻-T- 无辜,并为鲸鲵"的族诛连坐刑罚,主张"罪止一身", 消除滥施族刑牵连众多无辜的弊端.周公强调"父 子兄弟,罪不相及",要求只惩罚犯罪者本人.周公 摄政相成王时,东征平叛三监作乱,杀管,囚蔡,废 霍,但对蔡候的儿于蔡仲却仍因其敬德而命为诸侯. 周公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罚不及嗣"的精神,他看 到了株连之刑的残酷无道和不得民心,看到了这一 残酷刑罚在带来恐怖的社会气氛和严重不公的同 时,-tg埋下了祸乱的种子."罪止一身"制度无论是 从当时,还是以当今社会的眼光去衡量,都是值得肯 定的,它的出现直接驳斥了族株连坐制度,并不是孤 立的一句话,而是涵接了周公"明德慎罚"思想的整 个体系,这在当时是极其珍贵的,在世界刑法思想史 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三)反对乱罚无罪,主张开释无辜
周公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他说:"奸宄杀 人,历人宥."(《尚书?梓材》)即发生歹徒杀人案件, 不应该要求与此无关的无辜过路人也承担责任,由 此,缩小刑事案件的牵连面,减少锆判.周公还多次 告诫说,"文子文孙共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义 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民生命价值的尊 重和重视.另外,针对殷商遗民问题,他提倡"勿庸 杀之,姑为教之"的处理态度,周公x,:l-广大殷商遗民 选择了怀柔,安抚的法律对策而不是历史上经常出
现的那种征服者无情地镇压被征服者的做法.这种 "慎罚","开释"的措施,实际上也是一种争取民心的 极为明智而有远见的策略.
(四)刑罚惟中
上古社会刑法作为原始社会某些习惯法演变而 来的奴隶制刑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氏族时代习俗的 残余烙印,其残酷性不足为怪.但当时的周公要求 司寇苏公(即苏忿生,为王族,封地于苏,决狱牢案明
:"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 察秋毫,后世尊为狱神)说
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尚书?立政》)他主 张"用中刑",即刑罚要求宽严适当,刑当其罪,避免 出现偏重偏轻的情况.即要其十分谨慎地依法行 事,适用刑罚要适中.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 理论,是刑制文明的一大进步,对防止滥用刑罚具有 十分积极的意义,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而且它对 后世的立法和司法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五)先教而后诛
"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尚书-酒诰》)周公能 够看到,刑罚的根本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惩罚百姓, 震慑天下,而是为了劝民为善,防止犯罪."殄戮多 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罔不明德慎 罚,亦克用劝"(《尚书?多士》).在教与刑并用的前 提下,周公认为还应当先以教化,给人以改过自新的 机会.如果经由教化仍有再犯,则实为故犯,就须以 刑罚惩罚之.例如,在"群饮"问题上,周公就认为商 人滥于饮酒以至于丧国,周人切应以此为戒,经过反 复教育,而仍"群饮"者,则"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 杀"(《尚书?酒诰》).先教后杀,刑以弼教,融教化 精神于刑罚之中,劝民向善趋德.在注重教化,先教
后杀的法律思想指导下,周朝统治者对那些不敬天 遵命,违法犯纪,兴风作浪的祸乱分子,极度损害统 治秩序的异已分子,也先经过数次地颁发文告对他 们进行教导,用道德教化予以正面引导.在他们叛 乱时也只是讨伐,捕捉,囚禁他们,并不滥施刑戮. 只有在他们执迷不悟,教而不化的时候,才"大罚殛 之",施以重罚.《周礼秋官》中的"以圜土聚教罢民" 制度和"以嘉石平罢民"制度便是这种注重教化,先 教后杀的法律思想的贴切注脚.这些思想和原则都 为后世所称道并为历代统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六)慎于刑狱
周公在教育成王谨言慎行时郑重指出,对待刑 狱之事必须慎之又慎,"勿误于庶狱"(《尚书?立 政》),主张在司法判决之前要"三思而后行",要留有 充裕的时间加以谨慎思考:"要囚,服念五日,至于旬, 时,丕蔽要囚."(《尚书?康诰》)意思就是,判决罪犯 时,需要谨慎思考五六天,甚至1O天至3个月的时 间.这其中的谨慎司法之意实属可贵,令人深省. 二,周公"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现代启示 周公开创"明德慎罚"法律思想使之取代了神权 法思想,法律在周公智慧的手中由宗教化的趋势转 向世俗化,道德化,被后世奉为法律制度思想的原则 和标本,对我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而深 刻的积极影响,对我国当代法治和社会建设也有积 极的启示意义.
第13期李文娟:周公的"明德慎罚"法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43
(一)要重视司法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修养不仅在人治社会中有利于限制统治阶 级对百姓的压榨和剥削,有助于统治者体恤民情,缓
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在"依法治国","构 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当今中国,同样有积极的现实 意义."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其身正,不令而行". 单纯强调法律制度的构建,而不重视执行法律的人 的道德和修养,法律就很难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有时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要特别重视司法队 伍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司法人员的文化素质,道 德水准及精神文明层次.
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z-)要努力
周公主张的对犯罪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就是现代 刑事审判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和谐社会的 法治建设过程中,也应坚持对犯罪根据具体情况区 别对待:坚持"严打"方针,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公 共安全的暴力犯罪及比较突出的多发性犯罪,要着 力整治,从严从重予以打击,但同时还必须切实贯彻 "宽严相济"的政策,对那些过失犯罪和青少年犯罪 以及主观恶性小,确有悔罪表现的犯罪,尽可能地给 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处罚,注重教育,感化 和挽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保证法律和社会 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要切实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
"用中刑"即现代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 事审判的量刑尺度必须和罪行相一致.罪刑相适应 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量刑的不当往往会刺激犯 罪的增长,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要切实贯彻罪行 相适应原则,准确适用法律,严格遵照法定程序定罪 量刑,摈弃重刑主义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 观念.同时,还应重视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以减少 和杜绝超期羁押及超审限等问题,进而避免冤假错
案的发生.
在刚刚脱离野蛮时代的中国上古社会,在仍然
带有野蛮时代刑罚复仇主义和威吓主义"胎记"的早
期法律文明之中,周公这一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巩固阶级统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结果却有利
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又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周公的法律思想和治国观念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对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乃至中国思想史的发展都有
着深远影响,并且对整个中国社会的进程都具有非
同寻常的意义,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中
的有益成分,为当下中国法治及社会建设提供积极
建议.
参考文献:
[13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社,2007.
[2]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MoralIntegrityandPrudentPunishment'':ZhouGong'SLegal ThoughtandItsModernEnlightenment
LIWen-iuan
(SchoolofLaw,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ZhouGongisthefirstversatilephnosopherandpoliticianintheChinesehistorywho
hasputfor—
wardsystematicideasonlaw.Hissoundcriminalsystemandadvancedlegalthoughtsmarkth
eimportant
breakthroughsoflegalthoughtsduringtheancientXia,ShangandZhouDynastiesofChina.''
Moralinteg—
rityandprudentpunishment",oneofhismostimportantideas,includesatwo—
foldmeaning:weshould
paydueattentiontomoralintegrityandbeprudentwhenappealingtocriminalpunishment.Su
chanin—
sightfulideaisfullofwisdomandduecareofhumanity.Ithasplayedanactivepartinpromotingthede—
velopmentoflawinthefollowingdynastiestocome,anditisenlighteningtocontemporarylegalandsocial
construction.
Keywords:ZhouGong;moralintegrityandprudentpunishment;contemporary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鲁雪峰)
范文三:西周礼制思想和明德慎罚思想
西周礼制思想和明德慎罚思想
物流 112 周晴 1106050245
摘要: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张根据“礼”的原则治理国家的一种统治方 式。 “亲亲”与“尊尊”不仅是西周礼治的核心思想,也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之一。除此之外“明德慎罚”思想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 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 无罪,不乱杀无辜。
1. 西周礼制思想的来源以及后世人们对西周的评价。
西周时期, 周天子分封天下, 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 为维护其以天子为中心 的有秩序的统治, 周文王四子,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 将礼乐作 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 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因此,是礼为主,乐为辅,来作为维护宗法的手段。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 级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说是对音乐社会作用的重视。 但由于这种制度规定的太死, 使这种奴隶主阶级视为理想的“雅乐”趋于呆板、僵化。
2. 西周礼制思想的核心原则以及核心原则的大体内容。
西周礼的核心原则,是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这些基本原则,既对 受规范对象的日常生活即家族生活进行规范和约束, 另一方面, 也超逸出家族生 活范畴之外,在更高的社会政治生活层面直接发挥作用。
在西周时期, 礼不下庶人, 礼是调整奴隶主贵族阶级内部关系的一种行为规 范。 从西周之礼发挥作用的空间来看, 一方面是奴隶主贵族的家族内部生活以及 家族之间的交际生活,另一方面,也还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生活。西周时期的礼, 其功能一面固然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对个体行为的调整, 但另一方面, 还有更大的 更深厚的政治意蕴。 如果讲, 西周之礼的政治功能的色彩远远浓厚于其作为一种 普通行为规范的色彩;其政治功能的重要性要远甚于其规范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这个观点也许并不为过,也是真实。西周时期的礼,尤其是亲亲原则,承载了重 要的政治权力的分配功能, 而同时作为一种具有相当程度威信的规范, 也对当时 既存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赋予了正当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西周之礼, 其特质 更多的是一种具有直接性和在场性的政治生活原则, 维护的是既有政治格局的现 状和保其延续性,其功能发挥的空间,就是政治生活空间,其对政治的影响,具 有直接性,而非中介。在这一点上,和后来的儒家之礼,具有明显区别。
3. 西周礼制思想对当时西周社会乃至后代几千年社会的影响
亲亲原则,是西周礼的核心,其含义,是亲疏有别。亲疏有别的要求,不仅 是发生在通常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政治生活领域, 也是支配政治权力分配和政治 利益享有的原则。亲亲原则,对政治生活的指导,就是任人唯亲。在现代社会的 话语场景中, 任人唯亲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贬抑, 甚至等同于政治的落后或者政治 的腐败, 但是在华夏有朝有国的开端, 任人唯亲, 却是具有正当性的分配政治权 力和政治利益的基本原则。 任人唯亲原则, 确保了在政治上业已获取统治地位的 家族,其优势地位的血脉延续性,从而“贵者恒贵” 。而这些贵者,都是西周的 皇亲国族。
亲亲原则, 把国家上上下下的政治生活, 演变成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庞大家族的 家族生活。 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国一体, 有朝以来, 就这样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 盾,被塑造。需要强调的是,西周时期的家国一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国一体。 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 垄断了政治生活的参与权, 垄断了普通民众通过政治渠道, 上升进入社会高层的途径, 这和后来秦汉以后封建社会意义上的家国一体, 还是 有着明显的区别。 任人唯亲原则所产生的政治参与空间, 明显的特征, 就是封闭 性,以血缘为屏障,阻隔了社会其他群体进入政治生活,为官为吏。如果讲政治 生活空间的封闭方式, 可以有多种, 那么以血缘纽带为屏障的封闭, 尤其具有私 利性。 如果可以把专制定义为政治生活空间的封闭, 那么以血缘为纽带和维系的 专制, 尤其具有道德上的可谴责性。 如果可以把专制制度也分为三六九等, 那么 以血缘为基础的专制, 就是专制中的最低下者。 一般性地来讲, 政治生活空间的 一旦封闭, 就成为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确实是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但另一面, 却也埋下了危及其统治的祸根。 这就是西周的礼制, 从历史长河中来看既有它积 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4. 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具体内容。
西周立国之初,其统治者周公十分重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了本阶级的统 治,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这一思想的提出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当时, 商朝立法是以神权思想为指导的。 商朝的被推翻, 给神权思想带来危机。 周统治者感到光靠神权已不能维持其统治,
同时看到所谓“恭行天罚”即一味镇压也行不通,因此,提出了“德”的观念。 说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不敬厥德” ,周朝之所以灭商,是因为“有德” 。所 以只有“敬德”才能“祈天永命” ,后人把这种思想归纳为“以德配天”和“敬 德保民” 。 西周统治者正是从这思想出发,提出了“明德慎罚”的刑事立 法、司法的指导思想的。
所谓“明德” ,就是尚德,即对民众提倡德教,要求其要加强自我克制,实 行德治。 对统治者自身则要求其勤政修德, 力戒荒淫; 对犯罪者则要施以宽缓的 政策。周公说:“君子所其无逸。先行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民之依。 ” “依” 就是“隐” 、 “痛” 。又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因此必须宽以待民, “平易近 民,民必归之” 。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其“明德”的宗旨。
所谓“慎罚” ,就是对刑罚的适用,采取审慎的政策。周众从维护其奴隶主 贵族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认为“滥杀无罪,杀 无辜,怨有司,是丛(聚集)于厥身! ”他的“慎刑”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如下几 个方面:
一是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 区分故意犯罪 (非眚) 和惯犯与过失犯罪 (眚) 和偶犯(非终) ,对后者从轻处理。二是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他针对 殷商的“罪人以族” ,滥施族刑,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即只惩罚罪犯本 人。 三是反对乱罚无罪, 杀无辜。 他说 “奸宄 (犯法作乱) 杀人, 历人宥 (宽宥) ” , 即若发生杀人案, 无关的过路人不承担责任, 从而缩小了诛连面。 为了争取争取 殷遗民,他甚至号召“勿庸杀之,故为教之” 。四是刑罚适中。周公说:“司寇苏 公式敬而由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所谓中罚,就是刑罚适 中。
5人们对西周明德慎罚的评价。
西周统治者的“明德慎罚”这一立法司法指导思想,是对商亡教训的总结, 因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立法活动与司法实践, 对巩固当时的周政权和发展社会 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德慎罚” 的思想对西周当时和其后世的政治统治和法制思想及传统影响 是巨大的。 这一点从其中期周穆王命司寇吕候所作的 《吕刑》 便可窥一斑。 从 《吕 刑》 的内容看, 其基本精神仍在于贯彻周初制订的 “明德慎罚” 的法制指导思想, 它认为各种肉刑首先是苗民搞的, 因此反对滥用刑罚残杀无辜, 要求用刑必须以 德教为本,必须适“中” 。其通篇反复强调“中”字,力求用罚不轻不重。同时 反复突出崇德,要求司法应效法“天德” ,无所偏私,必须慎重用罚。还具体规 定了疑罪的五刑可以以锾(即铜)收赎的办法,以减少肉刑,减轻刑罚。 “明德 慎罚” 虽然只是西周奴隶主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手段或方法, 但它是西周法制 经验的总结, 暗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具有进步的色彩, 在缺乏奴隶制民主传统的 当时的东方, 是有较大的进步意义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 在世界刑法史上也是罕 见的,在历史上起过较为积极的作用,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范文四:论西周明德慎罚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论西周明德慎罚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姓名:严华斌 班级:10思政2班 学号:2010614208 摘要:西周立国之初,其统治者周公旦吸收殷商朝灭亡的教训,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为主,以德化人,以刑罚作为辅助手段。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虽然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势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关键词:明德慎罚
正文:西周时期,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明德慎罚”说,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
所谓“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因此,对于统治者本身来说,要严于律己,勤于政事,绝不可骄奢淫逸。周公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民之依”就是说,统治者不可贪图安逸,要了解一点小民的疾苦,然后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措施,要像文王那样“不遑暇食”,不敢乐于游玩打猎;必须重视小民的力量,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必须宽以待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所谓“慎罚”,其一,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那些故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处,虽然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对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则从轻处理,虽然有大罪也可减刑。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只惩罚罪犯本人。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其四,刑罚适中。就是用刑“不过”,又无“不及”,刑当其罪。这些思想,在当时世界刑法史上是罕见的。当然,周公并非一味讲宽大,也有严的一面。他主张对不忠、“不孝不友”、“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等罪犯严加惩处,“刑兹无赦”。
明德是道德教化,是正面引导,是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刑罚则是惩罚手段,体现了统治者“恶恶”之心。其与教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如果不在适当限度内使用,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社会效果,使民积怨,以致于威胁到统治者的政权。“慎罚”即是认真地对待刑罚,在合理的限度内使用刑罚,使刑罚达到预期目的、避免事与愿违的结果的一种主张。其慎用刑罚的基本要点,一是要慎重断案,不滥用刑罚,提倡罚当其罪,要十分谨慎地使用“中罚”,用刑不可偏重,也不可偏轻,要使刑当其罪。二是在定罪量刑时,要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这在古代思想史上,无疑是一大贡献。三是注重教化.周公认为教化与刑罚的目的都是勉励人民立德,如商汤代夏,以至帝乙,“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教化是为道德教化,是以教化者首先须有“德”,因而《尚书》之“明德”首先强调君王之德。“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当权者自己行为不端正.怎能去端正别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者以德治国,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如同众星环绕于北极星周围一样,四方之民自然会归附少他。“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当权者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只要统治者能以德行事.老百姓自然就会好起来。所以.为政者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励精图治,居安思危,自己率先循礼守法,上行下效,法令才行得通。 第二,先教后杀。周公认为在教与刑并用的情况下,应当先以教化,给人以改过自新机会。如经过教化仍犯,则为故犯,须以刑惩之。如在“群饮”问题上,周公认为,商人饮酒以至于丧国,周人应以此为戒,经过反复教育,而仍“群饮”者,则“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因为周人群饮,是明知故犯,且危及政权。商人“湎于酒”则“勿庸杀之,姑且教之,有斯明享”,因为商人有群饮的习惯且不以此为罪,故先教之而不杀。
明德慎罚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自西周确立的德治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中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发现,注重施行德治的朝代,其政治氛围大多是非常和谐的。 我国历代开明的封建统治者,大都一手运用法制的强制力以维持国家的统治,一手运用道德教化从精神上纳民于“正轨”,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共同为治。春秋时期,孔子从“仁爱”思想出发,进一步发展了“明德慎罚”思想,主张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极力提倡“德治”,认为统治者如果能“为政以德”,实行“德治”,人民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正如他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德”与“刑”的关系而言,孔子首相强调的是“德”而不是“刑”。首先,刑罚与“德化”、“礼教”相比,他认为“德化”、“礼教”是根本。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孔子总是强调“德行教化”,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这就是所谓“德主刑辅”。 在刑法上,刑名的减少,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提出“薄税产”“制民之产”。在汉代,董以及加役流,创立死刑复审。在民事法律中,
仲舒进一步完善了天命神权的封建正统思想。由他所倡导并经《白虎通义》明确昭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后来成为封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则;他所主张的“德主刑辅”,则被奉为统治人民的基本方法。自汉代董仲舒以后,虽然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些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法律思想,如王充的“文武张设”、李世民的“明罚弼教”、韩愈的“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丘睿的“礼教刑辟交相为用”、康熙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等等,但都或多或少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思想。尤其《唐律》更是将“德主刑辅”作为其立法的指导思想,成为“德主刑辅”的经典。
“明德慎罚”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古为今用,德主刑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建设是一个从不完善向完善逐步发展的长期和艰巨的过程。自改革开发以来以来,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已经决定了政治领域的变革必要性、急迫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就,但“人治”现象还在深深束缚着我国法制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个相当长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公民守法意识,这且有赖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精神文明层次。从目前我国法律建设的状况看,公民法律意识淡等等,是我国法制建设中比较薄弱的基础环节,只有人们法律意识和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运用和遵守法律制度,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一定的法律制度是一定的道德要求和文化的反映,道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法律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具有积极影响,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法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由此,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必然有助于增强人们守法的观念和自觉性,带动人们支持和拥护法的贯彻执行。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是国家强制力无法代替的。在司法完善中,1954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1997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再次以通知的形式授权高级人民法院行使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将死刑核准权交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行使,不仅可以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将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非处死刑不可的犯罪分子,同时也使那些可杀可不杀的犯罪分子能够通过劳动改造获得重新做人的机会。它是我国“明德慎罚”的优秀传统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结论: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注重德礼教化,慎用刑罚镇压及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的灵活决定的刑事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完善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范文五:2016司考法制史笔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2016司考法制史笔记:西周的 “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 思想。 2016年司法考试 复习之初,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基础知识,供考生复习使用。
(一)内容:
1、背景:
(1)为谋求长治久安,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
(2)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 了 “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 的政治法律主张。
2、 “ 天 ” 涵义:
(1)夏商以来的一直奉的 “ 上天 ” ;
(2)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 “ 上天 ” 只把统治人间的 “ 天命 ” 交给那些有 “ 德 ” 者,一旦统治者 “ 失德 ” ,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 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 “ 以德配天 ” 。
3、 “ 德 ” 的要求: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
—— 具体要求:统治者要恭行天命, 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 爱护天下的百姓, 做有德有道之君。
4、 “ 明德慎罚 ” :
(1)在 “ 以德配天 ” 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提出的具体法律主张。
(2)要点:用 “ 德教 ” 的办法来治理国家 —— 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 服;
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 服从。
—— 具体要求:“ 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 。
注意:“ 实施德教 ” 是前提,是第一位的。
(3) “ 德教 ” 的具体内容:“ 礼治 ”—— 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 “ 礼 ” 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二)影响:
1、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基本的治国方针;
2、 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 武王可以代商的理论问题, 为西周社会的发展 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3、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
4、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 “ 礼治 ” 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 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 “ 礼 ” 、 “ 刑 ” 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
5、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理论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 汉代中期以后, “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 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 “ 德主刑辅,礼刑并 用 ” 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 “ 礼法结合 ” 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试论周公和他的“明德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