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丧事礼仪知识-丧事洽谈
丧事礼仪知识-丧事洽谈
,一,洽谈地点 办理丧仪活动由于内容较多~又会涉及到填写表格、察看实地实物、预付定金等具体事项~为了顺利办好丧事~当事人可到下述地方进行接洽:
1(殡仪馆 家属可以根据自愿、就近、适合的原则选择殡仪馆承办丧事~并就具体事项到该殡仪馆进行接洽。 ,二,洽谈内容
1(接尸登记~预约接尸车辆 取得公安警署开具的《居民死亡殡葬证》后~丧家应与已选定的殡仪馆联系接运遗体~并选定接运遗体的车辆。殡仪馆为了照顾各种不同的消费层次需求~备有多种车型以供选择。目前~接尸车辆有两类:一类为轿车~有桑塔纳、凯迪拉克、红旗牌等~实行单具接尸,另一类是面包车~有尼桑、佳奔等~面包车分单具接尸和多具接尸两种。价格均经物价部门核准。
2(预定礼厅 殡仪馆的礼厅按面积和设施的不同分为大、中、小以及特殊厅等多种规格:小厅可以容纳40--50人,中厅可以容纳100人左右,特色厅可以容纳约120人左右,大厅最多可以容纳300人左右。收费以每小时或每班次计。丧家一般按追悼会的规模、人数、档次来选择。
3(对遗体化妆、整容、更衣的要求 遗体出厅开追悼会之前~殡仪馆要对遗体进行化妆、整容、更衣和梳理。如果丧家有特殊要求~应在丧事洽谈中明确提出。目前~龙华殡仪馆、宝兴殡仪馆、益善殡仪馆都设有浓妆、淡妆、特殊化妆项目~并开设当厅更衣化妆业务~丧家可以在一旁观看或自己亲手为亲人更衣化妆。
4(预订或购买丧葬用品 丧葬用品一般包括寿衣、寿碗、骨灰盒、鲜花、花圈、牌位、蜡烛、奠酬、签到簿,纪念册,等~这些丧葬用品殡仪馆内都有供应~家属可以任意选购。
5(预约摄像、摄影、哀乐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亲人的亡故。在为逝者送行的最后时刻~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沉痛哀悼~深切怀念~场景是令人难忘的。对亲属来说~留下这些珍贵的镜头~留住这难忘的一刻~很有纪念意义~也是对子女无声的教育。因此~亲属可委托专业摄影师和摄像师为追悼会现场摄像、录像~还可将录像带制成VCD光盘~以便长久保存。殡仪馆和长依殡葬服务部都开展这项服务~丧家可以在洽谈丧事业务时预定。殡仪馆有专门的摄像师、摄影师和乐队为丧事活动服务~逝者家属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具体的摄影、摄像要求。摄像可以制作成录像带或VCD,乐队可以指定专门的乐曲。
预约摄像、摄影、哀乐要填写预约单~写明死者姓名、大殓日期、班次、厅别及经手人姓名~并付清费用~由洽谈人员将信息输入电脑。
6(预定丧宴,具体的价格参看殡葬商城。
7(办理短期寄存 短期寄存是将尚未处置的骨灰暂时存放在殡仪馆骨灰寄存大楼。短期寄存为一次付费~存期三年。办理寄存手续时~由家属填写骨灰寄存申请单~然后领取寄存凭证。骨灰盒由馆方直接移至寄存室~家属不必自己领取。遗体火化五天后~家属可凭证到寄存室看望。三年内~家属可以随时凭证领取骨灰进行安葬。如果三年期已满~丧家未再办理任何手续~殡仪馆将根据寄存要约~一般按无主骨灰处理~不再保留。
范文二:丧事礼仪知识[修订]
丧事礼仪知识
丧事礼仪知识
一)死亡和殡葬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生生死死是人类社会新陈代谢、一代代衍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类每天在迎接新生命诞生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另一些生命消失的悲哀。如果说一个人的生是偶然的话,那么,死却是一种必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
死亡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虽然促成死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自然死亡:因生理的衰老而发生的生理死亡。
病理死亡:因各种疾病不治造成的死亡。
意外死亡:因受机械、化学、交通事故、天灾、战争等外来因素的伤害造 成的死亡。
推定死亡:因公民长期失踪并超过法定期限,由法院依法确定的死亡。
死亡过程虽然在理论上可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两个阶段,但最终都是以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停止并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才谓之死亡。
人一旦不幸死亡,活着的人就应对死者履行"殡"和"葬"的义务。殡和葬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谓"殡"是指悼念逝者的礼仪活动;所谓"葬"则是指人们对遗体或骨灰所采取的掩埋方式。殡和葬共同完成了丧事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殡葬是生者对于逝者的一种悼念方式和
处理程序。
(二)殡葬的一般程序
丧家操办丧事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程式化的具体事项,也就是说,要办好丧事并非容易。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一旦事情发生了,往往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结果使伤心事留下了遗憾。
殡仪准备2009-06-09 08:25 来源:网络 作者:秩名 阅读:212次 收藏到我的QQ书签(一)召开亲属会议
办理丧事头绪繁多,为了避免手忙脚乱,建议在殡仪活动展开之前召开亲属会议,亲属会议的主要议题有:
1(确定丧仪的规模,拟定参加丧仪活动的亲友及有关单位的人员名单,统计参加仪式和丧宴的大致人数,准备奠酬和谢礼等;
2(联系逝者生前单位,确定是否需要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讣告内容、致悼词人、致答谢词人和追悼会主持人等; 3(确定追悼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4(治丧的经费及分摊等;
5(对遗言中须立刻确定或处理的事项的安排;
6(人员的分工负责。
(二)整理遗体
人死亡后,对其遗体的清理一般是由殡仪馆的化妆人员进行,可是有些亲属希望在亲人死亡后,能亲手为其作最后一次的清理,那么,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如在医院病房内死亡,亲属可为其脱去衣服,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如死者的口、眼没有闭合,可轻轻按摩,使其合拢,再换上新衣裤即可。然后陪送其至医院太平间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亲属将遗体移至硬板床上,换下脏衣服,也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换穿新衣裤后,将其口、眼合闭,然后将其手、足放直,以防遗体变形。按照有些风俗,还需由直系亲属替其剪净手、脚的指甲,梳理头发。这些事情可酌情处理。
(三)寿衣的选择
1(寿衣知识 寿衣就是给逝者穿的衣服。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礼开始日趋奢华和繁缛起来。因死者的衣着代表着生前的地位、财富和等级,所以给死者穿何种衣服,穿多少衣服乃至衣服的名称在当时都是非常讲究的。寿者,顾名思义,永生也,先人死后,孝子忌讳言死,而将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寿衣"之称。一般来说,寿衣皆取单数,得吉利之意。同时其量词亦有不同,上衣不称"件"而曰"领"(古时候寿衣皆有领),有三领、五领、七领之别;裤不称"条"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别。"五领三腰"就是穿五件上衣着三条裤子。旧时,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领,官宦富贵之家穿五领、七领,帝、后驾崩着九领,谓"九五之尊"。清朝慈禧太后小殓时,身着金丝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衫,仅这两件服饰上就镶有大小珍珠5920颗、宝石1135块;周身还有九练串珠,头戴珠冠,珠冠上镶嵌一颗大如鹅卵的宝珠(当时价值1000万两白银);再以翡翠雕琢为枕,脚蹬两朵碧玉大莲花。其极显皇家之奢侈浮华,将寿衣的丧葬习俗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殡葬改革,提倡丧事简办、遗体火化,摈弃了封建社会寿衣习俗的糟粕,促进了社会文明?quot;**"中,寿衣行业被看作封建残余予以取缔,使寿衣的形式开始单调划一。当时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中山装、人民装和列宁装。
现在,寿衣品种和花色已呈多样化,人们在剔除封建糟粕的同时,对民间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和改良,以满足丧家各种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寿衣在款式上也有性别、年龄的区别,其中性别差异明显而年龄差异些微。按照民间习俗,我国向来把老年人的丧事当作喜事来办,因而有"红白喜事"之说,因此老人的寿衣也往往采用鲜艳、花俏的颜色。寿衣的面料均采用棉、麻、绸、缎、毛,因化纤面料在焚化过程中会燃成液体,不仅影响骨灰的质量,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故一般寿衣不采用化纤面料制作。
2(寿衣的种类 应该说寿衣从广义上理解,品种是不计其数的,逝者家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绍的只是传统的和现今比较流行的寿衣的种类:
衾
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
寿衣
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寿帽
寿帽又称寿冠。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寿鞋、寿袜
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 寿枕 寿枕以纸、布做成。按传统习俗,头枕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
寿被
寿被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长小被,处于最外层,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过去大殓时要用两条寿被,一条垫于尸身之下,一条盖于尸身之上,与棺盖隔离。现在遗体皆火化,在开追悼会时,只用一条寿被盖于逝者身上即可。
选择寿衣的关键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说衣、裤、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图案要协调,要呼应。在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来,切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显得不伦不类;色彩的选择更要注意整体的调子,将零碎的色彩统一在大调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积的对比色,不然会显得杂乱、刺眼;图案同样有古典的、现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风格上要协调、统一。此外,面料的选择还牵涉到"殡"礼的档次,一般缎织料的寿衣较为贵重,家属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寿衣。(附部分寿衣规格及价目表)
(四)选择殡仪馆
殡仪馆是专门为逝者处理后事、为亲属提供丧事服务的场所。中国的殡仪馆始于19世纪20年代,它是我国近代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上海作为较为发达的一个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殡仪馆的产生和发展一直是领先于全国的。解放前,上海已有17家殡仪馆,而此时,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丧事活动仍由传统的杠业和家庭承担,供祭、念经、做佛事、吃豆腐饭、出殡、建坟埋葬还是丧事活动的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火葬,各地陆续建起一批火葬场,这些为推行火葬服务建立的火葬场后来逐步过渡到具有接尸、悼念、火化、骨灰寄存等功能的殡仪馆。
现代意义的殡仪馆以具备为丧事活动提供全面服务的功能,而成为今天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海目前共有殡仪馆15家,其中由市殡葬服务中心直接管理的市级殡仪馆3家,分别是龙华殡仪馆、宝兴殡仪馆和益善殡仪馆。
1(龙华殡仪馆
龙华殡仪馆始建于1965年,地处上海市西南部,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年殡殓量2.8万具遗体,是上海市最大的殡仪馆。
为满足丧家的不同需求,该馆提供优秀化妆师当厅更衣化妆服务、通宵守灵服务、预定丧宴服务、宗教悼念仪式服务、专车出殡服务、刊登讣告服务等,还组织骨灰撒海活动、上门免费咨询、承办港澳台同胞及其亲属的棺葬及国际尸体运输、知名人士重大丧事活动等。
龙华殡仪馆内设大厅1套,欧式礼厅2套,古典庭院式礼厅3套,各种不同类型的礼厅23套。欧式礼厅有永乐厅与安乐厅。净园厅与觉园厅是龙华殡仪馆为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而改建的礼厅,该厅既可以开追悼会,又可以守灵,内有家属守灵休息室、卫生间及卧室,两侧壁龛有十八罗汉,中间有特色祭奠供台,庭院内有香炉、牌坊,呈古典庭园式布局。馆内还备有高、中、低档各种车型的接尸车辆和设备先进的骨灰寄存室。
龙华殡仪馆地址:上海市漕溪路210号 邮政编码:200233 电话:64380004
2(宝兴殡仪馆
宝兴殡仪馆地处上海北部,是上海现存的创办最早的综合型殡仪馆。为适应现代大都市的需求,目前,该馆正实施改建。改建后的殡仪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做到"远看是花园,近看是宾馆,走进去才是富有亲情的殡仪馆"。 新馆建筑占地面积549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194平方米。建设规模定位在保持现有年处理2.5万具遗体的业务量,可满足上海北半部地区市民及部分跨省市、境外人士办理丧事的需求。建设标准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水平,承担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殡仪活动为依据,充分体现大都市的特点。
二十一世纪的宝兴殡仪馆将成为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殡殓服务场所,成为上海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宝兴殡仪馆地址:上海市西宝兴路833号 邮政编码:200083 电话: 56629007
3(益善殡仪馆
益善殡仪馆是上海近年来新建的一家集殡殓、火化、壁葬为一体具有欧式风格的现代化的国家一级殡仪馆,是上海市绿化先进单位。馆内环境优美整洁,拥有两台国际先进的绿色火化炉和十四台普通火化炉,遗体火化量堪称世界之最。全部殡殓业务采用电脑网络化管理,能迅速有效地提供各类丧仪服务。经过严格培训的员工,在处理丧事礼仪活动中,推出"亲情服务",爱民、便民、利民是该馆的服务特色。
益善殡仪馆地址:上海市老沪闵路1500号 邮政编码:201108 电话: 64761444
4(殡仪馆选择的原则
就近原则。殡仪活动由于参加人员较多,考虑到交通便利因素,亲属可就近选择承办丧仪的殡仪馆,并不一定非要选择离逝者住址较近的殡仪馆不可,应重点照顾丧仪活动的主要参加人员,特别是老人、病人、残疾人的行动便利。
?适合原则。上海的殡仪馆各具特色:有的以环境整洁、优雅取胜;有的以服务周到见长;有的以具有某些特别设施或特色服务而受到不同消费层次丧家的青睐。亲属应该根据丧仪的规模、档次以及希望得到的服务来选择适合的殡仪馆承办丧事。
?自愿原则。选择哪一家殡仪馆,接受何种服务,购买什么殡仪用品,完全由丧家自己决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只能作推荐或介绍,不应硬性规定。现在因市政动迁,许多居民迁往城郊结合地区居住。当地警署为方便居民,在开具殡葬死亡证明时,会指导去就近殡仪馆办理丧事,但有些人因参加治丧活动的亲属朋友均在市区,感到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亲属完全可以凭公安证明,自己到市区殡仪馆办理手续。龙华殡仪馆、宝兴殡仪馆和益善殡仪馆会竭诚满足丧家需求,提
供全方位服务。同时,殡仪馆也应该在环境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上狠下工夫,赢得消费者。
(五)电话办理接尸登记
家属在领到《居民死亡殡葬证》后应尽快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遗体运至殡仪馆后,根据有关规定,应在十五日内火化。接尸登记既可以到殡仪馆的业务柜台去办理,也可以电话委托。
电话委托接尸,亲属应将逝者姓名、年龄、死亡原因、死亡地点、代办人姓名、关系、地址、电话等详细情况与殡仪馆业务人员说清楚。殡仪馆业务人员将上述情况与警署开具的殡葬死亡证明核对相一致后,会尽快接尸。
去殡仪馆进行接尸登记时,应出示《居民死亡殡葬证》,并将接尸地点、死者姓名、联系电话、联系人准确告知殡仪馆或代理机构。
丧事礼仪知识12009-06-09 08:20 来源:网络 作者:秩名 阅读:277次 收藏到我的QQ书签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生活只够温饱或稍宽裕之家,遇丧事无力大操大办,但父、母辞世仍是“当大事”,必遵的礼仪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寿终正寝
父(母)病重,亲人环侍,医生已明告“预备后事”,一切早有准备,
只一咽气即抬尸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大门停放,称寿终正寝。忌顺梁横放,忌头不向神龛。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死于户外(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乡下多平房有揭卧处屋瓦三匹“便灵魂升天”之俗.城市则无。
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回苏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烧倒头纸,点过桥灯
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设香烛并于停尸板下点油灯称点过桥灯。
放鞭炮
借此告知邻里家“当大事”,迷信说法是驱来捉魂的鬼卒。
举哀,沐浴整容,穿寿衣
亲人在哭泣举哀的同时还要为死者抹澡,请理发员为死者剃头可称旧时的整容。给死者穿上早已缶制只用棉布不用丝绸皮毛,有袢无纽扣的寿(老)衣,经济窘困之家也要用清洁旧衣“装老”。一切停当,摆正尸体,双脚系以棉线使之脚尖并拢向上,复“搭面纸”,完成“正寝”。
灵堂、灵牌
灵堂有无孝帏、孝幛要视家境的好坏而定。但总 要在堂屋设神案供灵牌。灵牌纸制如大信到‘状内支以线香,写法为“仙逝显考(妣)某公(母)讳XX(氏)老大(孺)人之灵位。不孝男(女)XXX泣血叩首”。
穿孝、成服
父(母)亲咽气,子女立即用白布缠头带孝。成服 时正式披麻戴孝;正孝子麻冠、麻衣(长背心式)、孝服、孝鞋、麻缕 系腰,孝帕长九尺拖及脚背(如祖父母尤存贴圆形红纸于麻冠上,女婿亦同)。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视服孝人亲疏而 异(如孝布长短??)称五服。穷苦人家制备不起孝服但必包孝帕。
有文化之家在门前贴讣告:“不孝子侍奉无状,祸延显考(妣) 某公,于X年X月X日X时辞世(或:弃养)享年X岁。”并书明成服、祭奠、出殡日期。孝子之名上如父母双亡称孤哀子,父亡母存称孤子,母亡父存称哀子。财势家要专印讣闻比讣告更慎重,有的还请文人撰行状,征诗文,或在报纸上登讣告。
亲友要送丧家金钱、香烛、冥锭以及孝帏、挽联,并亲往丧家吊祭,孝子除叩谢外不迎送并贴孝对于门“不迎不送丧家礼,自来自去吊客情。”丧家也以孝布为反馈礼。
啼更 据《 西后城风俗志》 载:“诸子、诸妇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妇女夜五哭,逢更则哭,俗名:‘啼更’”。
设孝堂 孝堂又称“灵堂”、“灵棚”、“祭堂”,是停放灵柩、祭奠死者灵魂的场所。棺柩停在主屋里,前屋外的院子里搭起宽阔的“灵棚”。正面摆着祭桌,桌后挂关竹帘,帘上糊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或“灵”字。两旁的门上各有一个小竖匾,匾文十分考究,如丧家死的是父亲,则横匾上写:“陟岵兴悲”。如丧家死的是母亲,则横匾上写:“陟屺兴悲”。两旁有挽联,也称“灵棚对子”,其内容要求点出死者与丧主的关系、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国家、民族、家
庭的贡献,要求对仗工整,情感真挚,令人读而生悲。无论是棚里棚外的挽联,不拘字数多少,可随意而作。灵堂里放两张桌子,一大一小,大者称“大殿”,小者称“小殿”,大桌上供猪头、公鸡、鲤鱼、馒头、糕点及各种水果,猪鼻孔里要插葱。也有的用整猪整羊作祭品。小桌上放酒壶、酒杯、碗筷、烧纸等。祭桌放丧盘、倒头灯,事前备好装着麦穰等物的白布拜垫,供吊客磕头用,两旁排列许多小型拜垫,供小孩趴棚用,趴棚的小孩多为死者族中辈份晚的男孩,人数愈多愈好,辈份愈晚愈好,这说明死者福寿双全,族中人丁兴旺。
灵棚正门有一块大匾,匾上书:“恭承惠吊”,以表丧主对吊客的谢意。灵堂设置因地位和贫富而异,地位高、富者,为了表示家族大、亲友多,将祭品陈放桌上,多的达几十桌,最高者称“龙门祭”,即在祭品上用各种材料塑成或剪成山水人勿、飞禽走兽形状,其中一大盘为“鲤鱼跳龙门”,故称“龙门祭”。地位低的贫者,不分大小殿一张大桌上简单摆点供品,不行大礼,只是磕头而已。如灵堂设小殿者,则要行三拜九叩大礼。灵堂两边有一对纸扎的金童、玉女,称“站棚人”,相传将纸人焚烧后,到冥间可变成死者的佣人,任其使役。金童、玉女按男左女右设放。亲朋故旧来吊唁时,孝子在灵棚内跪接来吊者。孝堂中悬挂亲友送来的挽幛,旧时,挂幛的位置十分考究,分三档,一档一个席位。一档为祖档,即祖母娘家送来的挽幛;二档为母档,其上席为舅舅家送来的挽幛;三档为妻档,即妻子娘家送来的挽幛,其后才是其它亲戚的挽幛。
挂孝球、钉门麻 人死后在门上悬挂白纸球,名“孝球”, 以示家中有丧事。死者如是家中最尊的长辈,丧家要大门上横钉一幅粗麻,俗称“钉门麻”作为丧事的一种标志。
送无常 旧时,迷信认为,人死是无常鬼勾摄生魂所致,故有送无常的习俗。在死者尸体移人孝堂后,丧家携酒饭至河边、江旁、池畔、湖滨,焚化纸钱、草鞋、稻草等物,从水中送勾魂的无常鬼离去。
主丧、傧相、孝子 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戴索,俗称“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丧棒”,亦称“丧杖”、“哀杖”。哭丧棒用竹或木制成。其中父丧用竹杖,称“苴杖”,母丧用桐木杖,称“削杖”。原丧杖是用于孝子拄扶,因孝子过度哀伤,造成身虚体弱,行走困难,设杖以扶持。后来逐渐演变成俗,为丧礼中的一种规定。原丧杖长一米,主要用于扶拄,后演为三十公分,主要用于丧礼仪俗。
成服 即丧礼大殓后,死者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应持的丧服,叫“成服”。古代为亡者服丧的丧服分五等,称“五服”。五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内的亲属称“五属”,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关系。“斩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级,服丧最重,最低的一级是“缌麻”,服丧最轻。由于等级不同,守孝期和丧服不同。“斩衰”守孝三年,“齐衰”守孝一年。随着社会的变革,到了清末以后,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种(l) “重孝”: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母,着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顶白长巾,服穿麻边白鞋。停灵、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
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顶白布手巾,停灵期服孝,其后则除。(3) “全破孝”:内外亲吊客,每人一条白布手巾,葬后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孙辈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缝一用红绒扎成的圆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称“封鞋”,鞋跟处不封死,留一宽缝,加缝红布一条;鞋脸正中各缝一红线球。孙女无帽,则头扎一白布宽带,于前额正中部位缝红绒球一个,鞋同孙男,这三个绒球称“缨儿”。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孙、外孙女服孝时也要带缨,红线球按男左女右,缀于孝帽和封鞋的偏侧,裕称“歪缨”。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红线球出售,则红线球就改为麻制红线球。建国后又改孝服为佩带黑纱,红绒球则缀在黑纱上。
对请来的抬殇人员及其它帮忙人员,一律给孝帽。
报丧 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与死者有往来的亲朋、故旧报信,称“报丧”。报丧分“口传”与“文告”,口传即报丧者分别奔赴亲友家,将死者的故因、亡故时间简略向亲友说明,然后告之分孝情况以及开吊、送葬日期。有的报丧特别讲究,孝子报丧须赤脚敞头、披麻。到亲友家须叩头报丧,路遇亲朋故旧,也须叩头。到一家,必须在这一家吃三个熟鸡蛋,才能离开。有时亲友不在家,报丧者必须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后才好离开。孝子在村中挨户“报丧”时,要户户下跪,路遇长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称“讣告”,也称“讣闻”、“讣音”、“讣文”、“讣式”等,由古代“赴告”演变而来。古代诸候以崩薨祸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面报丧又出现了新的形式―― 讣帖,内容与讣告同,但讣告可贴可送。而讣帖篇幅小,只宜投送个人。讣告、讣帖都须在死者出殡前送出,以便亲友及时做好吊丧的准备。讣文用白纸
书写,白为凶事的代表色,显得肃穆、悲痛。
下报单与奔丧 死者的子孙奔走亲友家报丧时,因重孝在身,不能进亲友家门,要等候于门外,当亲友出来时,突然闪出,跪地磕一响头,泣告丧情,称“下报单”。
奔丧之俗历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亲友,听到亡故噩耗,急忙赶回料理丧事或前往吊唁。
开孝、呈白 丧家报丧或发讣告于亲友,葬前一、二天,亲友便带上花圈、香烛、纸钱、挽联等来丧家吊唁。待亲友、邻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于头上,表示吊丧开始。亲友前来吊孝,要先到灵床前行礼,礼毕,丧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条,巾长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为之。致吊者接孝巾后,立即顶之于头,或系之于腰,否则被视为失礼。
题主 题材头 题材盖 亦称“写木主”、“写主牌”。古代丧礼规定,除幼丧和凶死者外,人死后,都要为其设神位,以飨祭祀。死者入殓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庙前,丧家要择日请本族或当地有名之士,为木主题主,以便长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经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点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时一并完成的。加点时须请地方绅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红笔在“王”上加点,变成“神主位”,点后将笔向后一甩数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笔在点上复点一次,俗称“点主”。点后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后跪,磕头,然后转身将主牌放置棺头。如果开吊设祭堂,则神主牌供奉灵堂内,等出殡时再将其供奉在主屋堂柜上,或列人宗庙内。
灵柩出殡前,丧家请题主的祭官,在棺头、棺盖上题字。题材头时,先让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题材头的绢和白布,双手献上崭新的毛笔。
然后,孝子执砚跪于前,祭官题材头神位。材头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与年轻人之分,字数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须拈“生”字(似男性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时故先考某公讳某灵柩”,宫式门眉扇形框中,均题“安乐宫”三字。丙边楹联大都书写“孟坡头上金童送,奈河桥边玉女迎”、“金童持壶春常在,玉女举案日月长”等。有的植材盖上留有碗口大的圆圈,用以题字,称“题材盖”,题字仍请祭官书写,题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题盖,寓镇压之意;一是按性别书写,男性老人多书写:“佑启我后人”、“是之谓不朽”等,女性老人则写:“坤德后嗣昌”、“坤柔顺利贞”等。也有少数写七个字的,男性多题:“大德锡类昌后嗣”, 女性多题:“王母瑶池添宝座”等,写法以吉徉为主。
大开门 发葬的前一天,称作“大开门”。这天太凡亲友均赶来??或傧相的安排下,还不时到村口迎接吊客。死者的孙子、重孙,趴在灵堂两旁,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回拜谢吊。中午丧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饭、四菜一汤。有的人家吊客多,从中午就开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续到晚席。黄昏时上庙送汤(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结束后,吹鼓手哀乐阵阵,直至深夜,举行辞灵仪式。
扎社火 又称扎纸扎,此俗是由唐宋时期的随葬器物演变而成的,此俗在丧葬中十分盛行,旧时富豪者不但扎“对山以库”或“金山银库”, “鹿鹤羊马”及“车轿”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门房、茶房、轿厅、大堂、卧室、及千种家俱、装饰、用品,无不精美齐备,还有婢仆数辈,其形与生人住宅无异。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马,死者女性,必扎轿,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这些纸扎艺术品到了上庙或出殡时,均付之一炬。迷信认为被焚烧的“社火”,到阴间就变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浪费人力、财力、糟蹋纸扎艺术的陋俗。
上庙 人死后,丧家要谒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谒土地庙,死之三日,谒城隆庙,多烧楮镪,称作上庙。
旧时,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土地庙”,庙中有土地爷、土地奶奶,以及蚕神、谷神、痘神、山神、河神、判官、小鬼等偶像。迷信认为人死是犯罪,先由判官从‘生死簿”上划去名字,然后由阎王派役鬼拘捕,首先寄押土地庙,为了不使鬼魂挨饿,死者子孙必须一日三餐往土地庙送“浆水饭”,也即“送汤”。同时为了死者顺利通过各道“关卡”,少受罪,还要给庙神敬献香烛,磕头拜祭,用各种食品、酒类、瓜果等祭品代奉各方大神,贿赂它们予以照顾。
做佛事 为了超度亡灵,祈求免除冤孽灾祸,人死后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忏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丧家念“焰口经”。焰口,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其腹大如山,喉细似针,一切饮食到了口边,即化为火,炭,也有的说是渴望饮食、口比火焰,故称“焰口”。请和尚放焰口,少则四、五僧,多则几十僧,要设诵经的经堂和和尚起居的经厢屋,招待和尚的酒席要高于客席,有素斋,在诵经中要不时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润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点,晚上要吃夜饭。
做佛事视丧家经济情况,富豪者,送殡念经、逢七念经、百日念经、除孝念经。一般人家只在出殡前一天。此俗纯属迷信活动,建国后已经逐渐被淘汰。
辞灵 即向死者灵魂告别,此仪在出殡前一天夜晚举行,一般在夜间十二点以前,旧时称几更几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殡,死者“上路”,为最后分手,此仪十分隆童,鼓乐喧天,哭声一片,在傧相或支事的安排下,举行辞灵仪式,根据支事(也称礼赞)喊的礼仪程式,逐一
进行。古代在行礼上十分讲究,什么情祝什么礼,都有严格规定,古代九拜之礼是:
一曰稽首: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头缓缓低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时间。这是子对父的拜礼。
二日顿首:也称叩头,行礼方法与稽首同,为平辈间拜礼。
三曰空首:又称拜,或拜手。行礼时,屈膝跪地稽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着俯头至手。所谓“空”,即头不着地,此礼为男子常拜之礼。
四日振动:行礼时屈膝跪地,两手相击,后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行空手礼,缓行顿首礼。
六曰凶拜:也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服五年丧服者所行之拜礼。(
另外还有奇拜、哀拜、肃拜三种,这是人际交往时的正常拜礼,不为丧俗所用。辞灵仪结束,众亲友散去,此时,死者的长女要向灵堂两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关事宜,俗称“教童子”,其内容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针在纸人的耳朵上戳一个洞,以防站棚人是聋子,到了阴间听不到使唤。因次日清晨出殡,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称伴夜,伴亡,丧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别”前的奠念。亦有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起伴柩过夜的。
引魂 亦称“讨五俗”,古代丧俗。把装有粮食的瓶子与口袋放进棺材随葬,谓之“引魂”。此俗始于商封时期,后民间沿袭成为用装有粮食的瓶子和口袋随葬,使死者不受饥饿。
选吉穴、打金井 相墓,选吉穴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间认为祖上墓穴选择的好坏,对下代影响极大,如果祖墓葬在风水宝地上,则下代高官厚禄,甚至可以登皇位。如果祖墓风水不好,则家境败落,人丁也不兴旺,故在殡葬时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选择“吉壤”,阴阳先生根据晋代郭璞所传的《 葬书》 相墓术,用罗盘为卜具,观其“阴宅”周围的地形,风向,水流等形势,以避祸得福为标准,选择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阴阳先生选择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时,第一锹土须收藏一边,然后一直至挖好为止,井的大小、深浅,视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后,棺盖离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时,如果发现“四对头”,则需重新在墓地上择“吉穴”。“四对头”是:“生对头”、“死对头”、“硬对头”、“软对头”。如果打井时,发现有蛇、蚁、鼠、黄鼠狼等的巢穴,称生对头;如果发现有古墓和朽骨等,称死对头;如果发现块石、大块砂礓等,称硬对头;如果井下生水,称软对头。如遇上述四对头一者,则需另外择地打井,民间俗称“四不葬”。
抬殇出殡 又称“抬重”、“举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员称“殇夫”。出殡前,丧家就要请好殇夫,出殡前夜,丧家要专设酒席款待殇夫,死者家属向殇夫安席,以示请之帮忙。殇夫以抬杠抬送灵柩,抬殇人员的多少,视棺材的大小,墓地的远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俗规定,棺材在起重后必须一口气送至墓穴,中途不准落地,抬时须十分谨慎,切忌发生事故,否则系对死者不敬,对丧家不吉利。因此,殇夫必须在抬殇中轮换,为了使出殡不发生事故,丧家一直跟随
员柩左右,不时问殇夫作揖,以求他们平安抬到墓地。
出殡通常在清晨举行,凡准备随棺下地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茼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远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俗称“回灵”。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发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殇夫将棺柩拾起,长孝子双膝跪倒,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着垫棺用)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摆路祭 庄邻戚友,为死者在必经的路上设祭,称“路祭”。在丧家发丧之前,举行路祭者必须事先送去祭贴,以便到时停柩。设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设置一方桌,桌上摆香烛祭品,送葬队伍遇到祭桌后,立即停柩,祭丧者在棺头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礼。,路祭有二种,一是一家设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并行跪拜礼;一是几家共同设祭,凡参与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时,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头行四叩首礼,然后示意将桌上的祭品洒在棺前,完毕再跪拜,接着其他人
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头右旁,向路祭者磕头回谢,祭毕,继续起棺行进。
下葬
墓穴挖好后,即举行“落葬”仪式。落葬时,鼓乐齐鸣,先将陪葬物品放于坑底,并在坑底撒铜钱等硬币,孝子们从坑底将铜钱等检起一、二枚带回,然后将杠索解下,用绳索兜住棺底,将棺缓缓放落坑内。
棺落葬后,鼓乐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时,孝子也解下孝巾,脱下鞋子,将挖墓穴的第一锹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时,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时走的路),二不准回头张望,三是到家后,不能先进屋,要拦门吃块糕点,然后将土倒在门后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后,将送葬的纸扎,包括幡、轿、马等焚化,焚化时须将放在轿内的四个“轿夫”取出,放于轿之四角,一起焚烧。另外将一对站棚人的脚下支架折断,:“某某上轿”、“某某骑马”。
等孝子离开墓地后,举重人员即用一根红线从棺头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线的中间系一方孔铜币,用以测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并将“引魂灯”(倒头灯)放在棺头,丢上一盒火柴,然后堆土封棺,直至坟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并将“柳魂枝”插在坟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间,同时把“倒头饭”扣在坟顶上。殡葬完后,众人纷纷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头三岔路口时,必须从烧松枝或铺盖的火堆上跨过。
葬毕,阴阳先生和吹鼓手则各奔东西,送丧人一一磕头,脱孝而归。但儿子、儿媳必须同时在前行走,看谁先到家里,迷信认为,谁先跨
进家门坎,便为吉利。回家后,孝子们分吃“倒头饭”,其他人必须经烧铺盖的火堆上跨过,并吃专人等候分发的糕点、糖果、然后才能进门。
绕缟子 棺柩送走以后,丧家立刻将死者的铺盖、平时用过的东西及挂在门旁的缟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殇夫回来路过此处,即点火焚烧。此间,要用锹、铣等工具将铺盖挑起来烧,除芦席留下一个角外,其余东西都必须烧透烧尽。迷信认为,烧过东西,死者在阴间里就可享用,如果烧不透,则会变成残缺,死者也就无法享用了。送葬回来的人必须从火堆上跨过,并将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龙杠”,俗说可以避邪免灾。殇夫回来后,丧家设酒筵款待,饭毕,死者儿女们都分得死者一件遗物,其他亲友饭后散去。
酒席 一般人家做丧事正常开吊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称“小开门”,只有至亲近族吃便饭,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开门”,主要酒席在这一天。往往吊客过多,从中午开席直至晚上才能结束,这叫“流水席”。送葬回来后,吃的是“回灵席”,如果是老丧,民间称“白喜事”,也称“喜丧”,在酒席上,有“偷餐具”习俗。即散席后,参加筵席的亲友每人“偷”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汤匙、小碗等。相传喜丧碗、匙“偷”之吉利,带回去留给子孙用,一可避邪免灾,二可以添寿。为了满足吊丧者“偷”碗和匙的习俗,丧家特意准备一小批小棍具,并假装不知道。任其“偷”拿。
谢丧 即孝子感谢吊丧者,有的除吊丧时谢吊外,还在葬后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携地毡,领到附近的亲友住处,作“踵谢”。叩拜过,领者高喊“谢金子啦~”铺下地毡,孝子磕头拜谢。如果路途遥远,则用谢柬谢丧。
圆坟 又称“暖坟”、“暖墓”。丧家于死者葬后第三天,至新坟上
添土、奠纸、举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坟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家人要哭绕新坟三匝而后归。 啼更 据《 西后城风俗志》 载:“诸子、诸妇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妇女夜五哭,逢更则哭,俗名:‘啼更’”。
设孝堂 孝堂又称“灵堂”、“灵棚”、“祭堂”,是停放灵柩、祭奠死者灵魂的场所。棺柩停在主屋里,前屋外的院子里搭起宽阔的“灵棚”。正面摆着祭桌,桌后挂关竹帘,帘上糊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或“灵”字。两旁的门上各有一个小竖匾,匾文十分考究,如丧家死的是父亲,则横匾上写:“陟岵兴悲”。如丧家死的是母亲,则横匾上写:“陟屺兴悲”。两旁有挽联,也称“灵棚对子”,其内容要求点出死者与丧主的关系、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贡献,要求对仗工整,情感真挚,令人读而生悲。无论是棚里棚外的挽联,不拘字数多少,可随意而作。灵堂里放两张桌子,一大一小,大者称“大殿”,小者称“小殿”,大桌上供猪头、公鸡、鲤鱼、馒头、糕点及各种水果,猪鼻孔里要插葱。也有的用整猪整羊作祭品。小桌上放酒壶、酒杯、碗筷、烧纸等。祭桌放丧盘、倒头灯,事前备好装着麦穰等物的白布拜垫,供吊客磕头用,两旁排列许多小型拜垫,供小孩趴棚用,趴棚的小孩多为死者族中辈份晚的男孩,人数愈多愈好,辈份愈晚愈好,这说明死者福寿双全,族中人丁兴旺。
灵棚正门有一块大匾,匾上书:“恭承惠吊”,以表丧主对吊客的谢意。灵堂设置因地位和贫富而异,地位高、富者,为了表示家族大、亲友多,将祭品陈放桌上,多的达几十桌,最高者称“龙门祭”,即在祭品上用各种材料塑成或剪成山水人勿、飞禽走兽形状,其中一大盘为“鲤鱼跳龙门”,故称“龙门祭”。地位低的贫者,不分大小殿一张大桌上简单摆点供品,不行大礼,只是磕头而已。如灵堂设小殿者,则要行三拜九叩大礼。灵堂两边有一对纸扎的金童、玉女,称“站棚人”,相传将纸人焚烧后,到冥间可变成死者的佣人,任其使役。
金童、玉女按男左女右设放。亲朋故旧来吊唁时,孝子在灵棚内跪接来吊者。孝堂中悬挂亲友送来的挽幛,旧时,挂幛的位置十分考究,分三档,一档一个席位。一档为祖档,即祖母娘家送来的挽幛;二档为母档,其上席为舅舅家送来的挽幛;三档为妻档,即妻子娘家送来的挽幛,其后才是其它亲戚的挽幛。
挂孝球、钉门麻 人死后在门上悬挂白纸球,名“孝球”, 以示家中有丧事。死者如是家中最尊的长辈,丧家要大门上横钉一幅粗麻,俗称“钉门麻”作为丧事的一种标志。
送无常 旧时,迷信认为,人死是无常鬼勾摄生魂所致,故有送无常的习俗。在死者尸体移人孝堂后,丧家携酒饭至河边、江旁、池畔、湖滨,焚化纸钱、草鞋、稻草等物,从水中送勾魂的无常鬼离去。
主丧、傧相、孝子 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戴索,俗称“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丧棒”,亦称“丧杖”、“哀杖”。哭丧棒用竹或木制成。其中父丧用竹杖,称“苴杖”,母丧用桐木杖,称“削杖”。原丧杖是用于孝子拄扶,因孝子过度哀伤,造成身虚体弱,行走困难,设杖以扶持。后来逐渐演变成俗,为丧礼中的一种规定。原丧杖长一
米,主要用于扶拄,后演为三十公分,主要用于丧礼仪俗。
成服 即丧礼大殓后,死者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应持的丧服,叫“成服”。古代为亡者服丧的丧服分五等,称“五服”。五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内的亲属称“五属”,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关系。“斩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级,服丧最重,最低的一级是“缌麻”,服丧最轻。由于等级不同,守孝期和丧服不同。“斩衰”守孝三年,“齐衰”守孝一年。随着社会的变革,到了清末以后,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种(l) “重孝”: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母,着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顶白长巾,服穿麻边白鞋。停灵、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顶白布手巾,停灵期服孝,其后则除。(3) “全破孝”:内外亲吊客,每人一条白布手巾,葬后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孙辈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缝一用红绒扎成的圆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称“封鞋”,鞋跟处不封死,留一宽缝,加缝红布一条;鞋脸正中各缝一红线球。孙女无帽,则头扎一白布宽带,于前额正中部位缝红绒球一个,鞋同孙男,这三个绒球称“缨儿”。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孙、外孙女服孝时也要带缨,红线球按男左女右,缀于孝帽和封鞋的偏侧,裕称“歪缨”。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红线球出售,则红线球就改为麻制红线球。建国后又改孝服为佩带黑纱,红绒球则缀在黑纱上。
对请来的抬殇人员及其它帮忙人员,一律给孝帽。
报丧 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与死者有往来的亲朋、故旧报信,称“报丧”。报丧分“口传”与“文告”,口传即报丧者分别奔赴亲友家,将死者的故因、亡故时间简略向亲友说明,然后告之分孝情况以及开吊、送葬日期。有的报丧特别讲究,孝子报
丧须赤脚敞头、披麻。到亲友家须叩头报丧,路遇亲朋故旧,也须叩头。到一家,必须在这一家吃三个熟鸡蛋,才能离开。有时亲友不在家,报丧者必须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后才好离开。孝子在村中挨户“报丧”时,要户户下跪,路遇长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称“讣告”,也称“讣闻”、“讣音”、“讣文”、“讣式”等,由古代“赴告”演变而来。古代诸候以崩薨祸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面报丧又出现了新的形式―― 讣帖,内容与讣告同,但讣告可贴可送。而讣帖篇幅小,只宜投送个人。讣告、讣帖都须在死者出殡前送出,以便亲友及时做好吊丧的准备。讣文用白纸书写,白为凶事的代表色,显得肃穆、悲痛。
下报单与奔丧 死者的子孙奔走亲友家报丧时,因重孝在身,不能进亲友家门,要等候于门外,当亲友出来时,突然闪出,跪地磕一响头,泣告丧情,称“下报单”。
奔丧之俗历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亲友,听到亡故噩耗,急忙赶回料理丧事或前往吊唁。
开孝、呈白 丧家报丧或发讣告于亲友,葬前一、二天,亲友便带上花圈、香烛、纸钱、挽联等来丧家吊唁。待亲友、邻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于头上,表示吊丧开始。亲友前来吊孝,要先到灵床前行礼,礼毕,丧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条,巾长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为之。致吊者接孝巾后,立即顶之于头,或系之于腰,否则被视为失礼。
题主 题材头 题材盖 亦称“写木主”、“写主牌”。古代丧礼规定,除幼丧和凶死者外,人死后,都要为其设神位,以飨祭祀。死者入殓
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庙前,丧家要择日请本族或当地有名之士,为木主题主,以便长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经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点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时一并完成的。加点时须请地方绅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红笔在“王”上加点,变成“神主位”,点后将笔向后一甩数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笔在点上复点一次,俗称“点主”。点后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后跪,磕头,然后转身将主牌放置棺头。如果开吊设祭堂,则神主牌供奉灵堂内,等出殡时再将其供奉在主屋堂柜上,或列人宗庙内。
灵柩出殡前,丧家请题主的祭官,在棺头、棺盖上题字。题材头时,先让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题材头的绢和白布,双手献上崭新的毛笔。然后,孝子执砚跪于前,祭官题材头神位。材头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与年轻人之分,字数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须拈“生”字(似男性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时故先考某公讳某灵柩”,宫式门眉扇形框中,均题“安乐宫”三字。丙边楹联大都书写“孟坡头上金童送,奈河桥边玉女迎”、“金童持壶春常在,玉女举案日月长”等。有的植材盖上留有碗口大的圆圈,用以题字,称“题材盖”,题字仍请祭官书写,题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题盖,寓镇压之意;一是按性别书写,男性老人多书写:“佑启我后人”、“是之谓不朽”等,女性老人则写:“坤德后嗣昌”、“坤柔顺利贞”等。也有少数写七个字的,男性多题:“大德锡类昌后嗣”, 女性多题:“王母瑶池添宝座”等,写法以吉徉为主。
大开门 发葬的前一天,称作“大开门”。这天太凡亲友均赶来??或傧相的安排下,还不时到村口迎接吊客。死者的孙子、重孙,趴在灵堂两旁,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回拜谢吊。中午丧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饭、四菜一汤。有的人家吊客多,从中午就开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续到晚席。黄昏时上庙送汤(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结束后,
吹鼓手哀乐阵阵,直至深夜,举行辞灵仪式。
扎社火 又称扎纸扎,此俗是由唐宋时期的随葬器物演变而成的,此俗在丧葬中十分盛行,旧时富豪者不但扎“对山以库”或“金山银库”, “鹿鹤羊马”及“车轿”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门房、茶房、轿厅、大堂、卧室、及千种家俱、装饰、用品,无不精美齐备,还有婢仆数辈,其形与生人住宅无异。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马,死者女性,必扎轿,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这些纸扎艺术品到了上庙或出殡时,均付之一炬。迷信认为被焚烧的“社火”,到阴间就变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浪费人力、财力、糟蹋纸扎艺术的陋俗。
上庙 人死后,丧家要谒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谒土地庙,死之三日,谒城隆庙,多烧楮镪,称作上庙。
旧时,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土地庙”,庙中有土地爷、土地奶奶,以及蚕神、谷神、痘神、山神、河神、判官、小鬼等偶像。迷信认为人死是犯罪,先由判官从‘生死簿”上划去名字,然后由阎王派役鬼拘捕,首先寄押土地庙,为了不使鬼魂挨饿,死者子孙必须一日三餐往土地庙送“浆水饭”,也即“送汤”。同时为了死者顺利通过各道“关卡”,少受罪,还要给庙神敬献香烛,磕头拜祭,用各种食品、酒类、瓜果等祭品代奉各方大神,贿赂它们予以照顾。
做佛事 为了超度亡灵,祈求免除冤孽灾祸,人死后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忏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丧家念“焰口经”。焰口,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其腹大如山,喉细似针,一切饮食到了口边,即化为火,炭,也有的说是渴望饮食、口比火焰,故称“焰口”。请和尚放焰口,少则四、
五僧,多则几十僧,要设诵经的经堂和和尚起居的经厢屋,招待和尚的酒席要高于客席,有素斋,在诵经中要不时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润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点,晚上要吃夜饭。
做佛事视丧家经济情况,富豪者,送殡念经、逢七念经、百日念经、除孝念经。一般人家只在出殡前一天。此俗纯属迷信活动,建国后已经逐渐被淘汰。
辞灵 即向死者灵魂告别,此仪在出殡前一天夜晚举行,一般在夜间十二点以前,旧时称几更几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殡,死者“上路”,为最后分手,此仪十分隆童,鼓乐喧天,哭声一片,在傧相或支事的安排下,举行辞灵仪式,根据支事(也称礼赞)喊的礼仪程式,逐一进行。古代在行礼上十分讲究,什么情祝什么礼,都有严格规定,古代九拜之礼是:
一曰稽首: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头缓缓低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时间。这是子对父的拜礼。
二日顿首:也称叩头,行礼方法与稽首同,为平辈间拜礼。
三曰空首:又称拜,或拜手。行礼时,屈膝跪地稽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着俯头至手。所谓“空”,即头不着地,此礼为男子常拜之礼。
四日振动:行礼时屈膝跪地,两手相击,后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行空手礼,缓行顿首礼。
六曰凶拜:也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服五年丧服者所行之拜礼。(
另外还有奇拜、哀拜、肃拜三种,这是人际交往时的正常拜礼,不为丧俗所用。辞灵仪结束,众亲友散去,此时,死者的长女要向灵堂两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关事宜,俗称“教童子”,其内容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针在纸人的耳朵上戳一个洞,以防站棚人是聋子,到了阴间听不到使唤。因次日清晨出殡,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称伴夜,伴亡,丧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别”前的奠念。亦有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起伴柩过夜的。
引魂 亦称“讨五俗”,古代丧俗。把装有粮食的瓶子与口袋放进棺材随葬,谓之“引魂”。此俗始于商封时期,后民间沿袭成为用装有粮食的瓶子和口袋随葬,使死者不受饥饿。
选吉穴、打金井 相墓,选吉穴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间认为祖上墓穴选择的好坏,对下代影响极大,如果祖墓葬在风水宝地上,则下代高官厚禄,甚至可以登皇位。如果祖墓风水不好,则家境败落,人丁也不兴旺,故在殡葬时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选择“吉壤”,阴阳先生根据晋代郭璞所传的《 葬书》 相墓术,用罗盘为卜具,观其“阴宅”周围的地形,风向,水流等形势,以避祸得福为标准,选择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阴阳先生选择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时,第一锹土须收藏一边,然后一直至挖好为止,井的大小、深浅,视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后,棺盖离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时,如果发现“四对头”,则需重新在墓地上择“吉穴”。“四对头”是:“生
对头”、“死对头”、“硬对头”、“软对头”。如果打井时,发现有蛇、蚁、鼠、黄鼠狼等的巢穴,称生对头;如果发现有古墓和朽骨等,称死对头;如果发现块石、大块砂礓等,称硬对头;如果井下生水,称软对头。如遇上述四对头一者,则需另外择地打井,民间俗称“四不葬”。
抬殇出殡 又称“抬重”、“举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员称“殇夫”。出殡前,丧家就要请好殇夫,出殡前夜,丧家要专设酒席款待殇夫,死者家属向殇夫安席,以示请之帮忙。殇夫以抬杠抬送灵柩,抬殇人员的多少,视棺材的大小,墓地的远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俗规定,棺材在起重后必须一口气送至墓穴,中途不准落地,抬时须十分谨慎,切忌发生事故,否则系对死者不敬,对丧家不吉利。因此,殇夫必须在抬殇中轮换,为了使出殡不发生事故,丧家一直跟随员柩左右,不时问殇夫作揖,以求他们平安抬到墓地。
出殡通常在清晨举行,凡准备随棺下地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茼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远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俗称“回灵”。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发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殇夫将棺柩拾起,长孝子双膝跪倒,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
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着垫棺用)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摆路祭 庄邻戚友,为死者在必经的路上设祭,称“路祭”。在丧家发丧之前,举行路祭者必须事先送去祭贴,以便到时停柩。设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设置一方桌,桌上摆香烛祭品,送葬队伍遇到祭桌后,立即停柩,祭丧者在棺头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礼。,路祭有二种,一是一家设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并行跪拜礼;一是几家共同设祭,凡参与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时,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头行四叩首礼,然后示意将桌上的祭品洒在棺前,完毕再跪拜,接着其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头右旁,向路祭者磕头回谢,祭毕,继续起棺行进。
下葬
墓穴挖好后,即举行“落葬”仪式。落葬时,鼓乐齐鸣,先将陪葬物品放于坑底,并在坑底撒铜钱等硬币,孝子们从坑底将铜钱等检起一、二枚带回,然后将杠索解下,用绳索兜住棺底,将棺缓缓放落坑内。
棺落葬后,鼓乐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时,孝子也解下孝巾,脱下鞋子,将挖墓穴的第一锹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时,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时走的路),二不准回头张望,三是到家后,不能先进屋,要拦门吃块糕点,然后将土倒在门后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后,将送葬的纸扎,包括幡、轿、马等焚化,焚化时须将放在轿内的四个“轿夫”取出,放于轿之四角,一起焚烧。另外将一
对站棚人的脚下支架折断,:“某某上轿”、“某某骑马”。
等孝子离开墓地后,举重人员即用一根红线从棺头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线的中间系一方孔铜币,用以测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并将“引魂灯”(倒头灯)放在棺头,丢上一盒火柴,然后堆土封棺,直至坟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并将“柳魂枝”插在坟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间,同时把“倒头饭”扣在坟顶上。殡葬完后,众人纷纷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头三岔路口时,必须从烧松枝或铺盖的火堆上跨过。
葬毕,阴阳先生和吹鼓手则各奔东西,送丧人一一磕头,脱孝而归。但儿子、儿媳必须同时在前行走,看谁先到家里,迷信认为,谁先跨进家门坎,便为吉利。回家后,孝子们分吃“倒头饭”,其他人必须经烧铺盖的火堆上跨过,并吃专人等候分发的糕点、糖果、然后才能进门。
绕缟子 棺柩送走以后,丧家立刻将死者的铺盖、平时用过的东西及挂在门旁的缟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殇夫回来路过此处,即点火焚烧。此间,要用锹、铣等工具将铺盖挑起来烧,除芦席留下一个角外,其余东西都必须烧透烧尽。迷信认为,烧过东西,死者在阴间里就可享用,如果烧不透,则会变成残缺,死者也就无法享用了。送葬回来的人必须从火堆上跨过,并将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龙杠”,俗说可以避邪免灾。殇夫回来后,丧家设酒筵款待,饭毕,死者儿女们都分得死者一件遗物,其他亲友饭后散去。
酒席 一般人家做丧事正常开吊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称“小开门”,只有至亲近族吃便饭,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开门”,主要酒席在这一天。往往吊客过多,从中午开席直至晚上才能结束,这叫“流水席”。送葬回来后,吃的是“回灵席”,如果是老丧,民
间称“白喜事”,也称“喜丧”,在酒席上,有“偷餐具”习俗。即散席后,参加筵席的亲友每人“偷”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汤匙、小碗等。相传喜丧碗、匙“偷”之吉利,带回去留给子孙用,一可避邪免灾,二可以添寿。为了满足吊丧者“偷”碗和匙的习俗,丧家特意准备一小批小棍具,并假装不知道。任其“偷”拿。
谢丧 即孝子感谢吊丧者,有的除吊丧时谢吊外,还在葬后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携地毡,领到附近的亲友住处,作“踵谢”。叩拜过,领者高喊“谢金子啦~”铺下地毡,孝子磕头拜谢。如果路途遥远,则用谢柬谢丧。
圆坟 又称“暖坟”、“暖墓”。丧家于死者葬后第三天,至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坟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家人要哭绕新坟三匝而后归。 出丧择日仪式2008-10-05 21:1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98次 收藏到我的QQ书签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 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 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按照迷信的讲究,凡下奇月死者,应在 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 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 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 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湾以及 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日为鬼节, 该月阴间得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
旧时,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忌"重丧"得习俗。浙江一带俗说"重丧"是指死者出 生的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俗称"月不清"。遇上这类情况,要 举行特殊的丧仪,往往是在三、五更盖棺,抬至郊外。丧家不穿麻,不能哭,要 等七日后,才呼号奔告亲朋,然后再补丧礼。但是,在台湾一带,"重丧"却是指 某种葬埋忌日而言。俗说在某日葬埋便会犯重丧,亦即丧家还会再死人。当地的 重丧日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十二月己日,依次类推。如果因为特殊事情不得不于重丧日安葬 时,要采取一些仪式。符咒字,一般是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书"六庚 天刑";二月书"六卒天庭";四月书"六壬天牢";七月书"六甲天福";八月书"六 乙天德"等。不过,每月书写字样的规定都不怎么严格,也有相互串写的现象。但 大体上就是这类字类推而已。
少数民族在殡葬择日的信仰方面与汉族有相通的地方。东北地区的朝鲜族、 赫哲族、满族均选择单日出殡,而不能在双日出殡,据说,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 两个人。"勒墨人"忌在寅日、辰日出丧,也不能在死者的属命之日出丧,否则不 吉利。云南一带的景颇族认为选择出丧日期以十二属相中会进洞的动物之属相最 为吉利,不如属龙、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余天日忌出殡。贵州一带的侗族 最忌"冲日"出丧。台江县巫脚乡苗族出丧最忌"犯双日"。广西一些民族地区则忌 讳犯"重丧"日期出丧。白族
范文三:丧事礼仪知识
丧事礼仪知识
一)死亡和殡葬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生生死死是人类社会新陈代谢、一代代衍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类每天在迎接新生命诞生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另一些生命消失的悲哀。如果说一个人的生是偶然的话,那么,死却是一种必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
死亡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虽然促成死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自然死亡:因生理的衰老而发生的生理死亡。
病理死亡:因各种疾病不治造成的死亡。
意外死亡:因受机械、化学、交通事故、天灾、战争等外来因素的伤害造 成的死亡。
推定死亡:因公民长期失踪并超过法定期限,由法院依法确定的死亡。
死亡过程虽然在理论上可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两个阶段,但最终都是以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停止并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才谓之死亡。
人一旦不幸死亡,活着的人就应对死者履行"殡"和"葬"的义务。殡和葬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谓"殡"是指悼念逝者的礼仪活动;所谓"葬"则是指人们对遗体或骨灰所采取的掩埋方式。殡和葬共同完成了丧事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殡葬是生者对于逝者的一种悼念方式和处理程序。
(二)殡葬的一般程序
丧家操办丧事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程式化的具体事项,也就是说,要办好丧事并非容易。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一旦事情发生了,往往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结果使伤心事留下了遗憾。
殡仪准备2009-06-09 08:25 来源:网络 作者:秩名 阅读:212次 收藏到我的QQ书签(一)召开亲属会议
办理丧事头绪繁多,为了避免手忙脚乱,建议在殡仪活动展开之前召开亲属会议,亲属会议的主要议题有:
1(确定丧仪的规模,拟定参加丧仪活动的亲友及有关单位的人员名单,统计参加仪式和丧宴的大致人数,准备奠酬和谢礼等;
2(联系逝者生前单位,确定是否需要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讣告内容、致悼
词人、致答谢词人和追悼会主持人等; 3(确定追悼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4(治丧的经费及分摊等;
5(对遗言中须立刻确定或处理的事项的安排;
6(人员的分工负责。
(二)整理遗体
人死亡后,对其遗体的清理一般是由殡仪馆的化妆人员进行,可是有些亲属希望在亲人死亡后,能亲手为其作最后一次的清理,那么,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如在医院病房内死亡,亲属可为其脱去衣服,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如死者的口、眼没有闭合,可轻轻按摩,使其合拢,再换上新衣裤即可。然后陪送其至医院太平间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亲属将遗体移至硬板床上,换下脏衣服,也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换穿新衣裤后,将其口、眼合闭,然后将其手、足放直,以防遗体变形。按照有些风俗,还需由直系亲属替其剪净手、脚的指甲,梳理头发。这些事情可酌情处理。
(三)寿衣的选择
1(寿衣知识 寿衣就是给逝者穿的衣服。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礼开始日趋奢华和繁缛起来。因死者的衣着代表着生前的地位、财富和等级,所以给死者穿何种衣服,穿多少衣服乃至衣服的名称在当时都是非常讲究的。寿者,顾名思义,永生也,先人死后,孝子忌讳言死,而将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寿衣"之称。一般来说,寿衣皆取单数,得吉利之意。同时其量词亦有不同,上衣不称"件"而曰"领"(古时候寿衣皆有领),有三领、五领、七领之别;裤不称"条"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别。"五领三腰"就是穿五件上衣着三条裤子。旧时,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领,官宦富贵之家穿五领、七领,帝、后驾崩着九领,谓"九五之尊"。清朝慈禧太后小殓时,身着金丝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衫,仅这两件服饰上就镶有大小珍珠5920颗、宝石1135块;周身还有九练串珠,头戴珠冠,珠冠上镶嵌一颗大如鹅卵的宝珠(当时价值1000万两白银);再以翡翠雕琢为枕,脚蹬两朵碧玉大莲花。其极显皇家之奢侈浮华,将寿衣的丧葬习俗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殡葬改革,提倡丧事简办、遗体火化,摈弃了封建社会寿衣习俗的糟粕,促进了社会文明?quot;**"中,寿衣行业被看作封建残余予以取缔,使寿衣的形式开始单调划一。当时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中山装、人民装和列宁装。
现在,寿衣品种和花色已呈多样化,人们在剔除封建糟粕的同时,对民间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和改良,以满足丧家各种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寿衣在款式上也有性别、年龄的区别,其中性别差异明显而年龄差异些微。按照民间习俗,我国向来把老年人的丧事当作喜事来办,因而有"红白喜事"之说,因此老人的寿衣也往往采用鲜艳、花俏的颜色。寿衣的面料均采用棉、麻、绸、缎、毛,因化纤面料在焚化过程中会燃成液体,不仅影响骨灰的质量,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故一般寿衣不采用化纤面料制作。
2(寿衣的种类 应该说寿衣从广义上理解,品种是不计其数的,逝者家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绍的只是传统的和现今比较流行的寿衣的种类:
衾
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
寿衣
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寿帽
寿帽又称寿冠。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寿鞋、寿袜
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 寿枕 寿枕以纸、布做成。按传统习俗,头枕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
寿被
寿被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长小被,处于最外层,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过去大殓时要用两条寿被,一条垫于尸身之下,一条盖于尸身之上,与棺盖隔离。现在遗体皆火化,在开追悼会时,只用一条寿被盖于逝者身上即可。
选择寿衣的关键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说衣、裤、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图案要协调,要呼应。在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来,切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显得不伦不类;色彩的选择更要注意整体的调子,将零碎的色彩统一在大调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积的对比色,不然会显得杂乱、刺眼;图案同样有古典的、现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风格上要协调、统一。此外,面料的选择还牵涉到"殡"礼的档次,一般缎织料的寿衣较为贵重,家属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寿衣。(附部分寿衣规格及价目表)
(四)选择殡仪馆
殡仪馆是专门为逝者处理后事、为亲属提供丧事服务的场所。中国的殡仪馆始于19世纪20年代,它是我国近代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上海作为较为发达的一个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殡仪馆的产生和发展一直是领先于全国的。解放前,上海已有17家殡仪馆,而此时,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丧事活动仍由传统的杠业和家庭承担,供祭、念经、做佛事、吃豆腐饭、出殡、建坟埋葬还是丧事活动的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火葬,各地陆续建起一批火葬场,这些为推行火葬服务建立的火葬
范文四:丧事礼仪知识-火葬
丧事礼仪知识-火葬
(一)送葬
开完追悼会,遗体将由亲属护送去火葬场。过去送葬时,丧家要哭着追出很远的路程意在挽留他。现在城市里已看不见这种送葬场面,但仍有亲属护送灵柩到火葬场,送最后一程。
由于火化场和殡仪馆是分开的,路程又较远,比如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和宝兴殡仪馆开完追悼会后是将遗体送往益善殡仪馆进行火化,因此,丧家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跟车或委托送葬。
1、 家属跟车 家属跟车是指丧家随灵车一同前往火化场,送逝者最后一程。如果家属人少,可以随灵车前往;如果家属人多就需要另外租车前往,租的车一般跟在灵车的后面。
2、 委托送葬 如果丧家不去火化场送葬,追悼会后就由殡仪馆代为送葬,灵车直接开往火化场。
(二)告别式
告别式是丧家和亲朋好友向死者作最后道别的一种仪式。这种告别仪式往往有多种形式,一般由逝者生前所立遗嘱或丧家自己决定。
1、直接告别 有些逝者生前立下死后丧事简办,不开追悼会,也不受花篮、花圈的遗嘱,只需极少数直系亲属或生前挚友道别就可以了。至此,家属和挚友到殡仪馆的告别厅瞻仰遗容,向逝者行礼告别。殡仪馆及火葬场内现都设有告别厅,专为这部分丧家提供服务,可举行简短的仪式。
2.送葬告别 开完追悼会后,由家属随灵车到火葬场,在遗体火葬之前,举行简短的告别仪式,讲一些让死者安息的话,再看亲人最后一眼,鞠躬行礼送走亲人。
(三)火化
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将被火化。为了文明、卫生火化,遗体都装入一次性的包装盒(袋)中。包装盒(袋)随遗体一同火化。用于火化遗体的炉子按科技含量高低,分为普通炉和绿色火化炉。
1、 普通火化炉火化 由输送带将遗体送进炉体,火化后人工将骨灰勾出,丧家可以戴上一次性的卫生手套,用特制的筷子为亲人纳骨。上海地区一般的遗体火化费为180元一具。
2、绿色火化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高科技的火化炉已经研制投产。
上海宝龙火化机械研究所研制开发的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上海益善殡仪馆装有二台绿色火化炉),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采用二次燃烧,利用燃烧技术配以其他辅助措施来达到消烟、除臭、除噪声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火化系统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具有台车告别、进炉、冷却、收纳灵骨全自动的功能。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通过上海市科委的新产品鉴定。该火化系统集人文科学、现代燃烧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管理于一体。
选用绿色火化炉火化遗体时,丧家入告别室与遗体告别,然后目送遗体进炉膛,同时还可以通过炉膛内的摄像头在电脑屏幕上观炉火化。绿色环保火化炉满足了丧家的特殊需求,很受丧家的欢迎。
(四)拾骨
遗体火化后,将骨灰盛入灰袋中,整个过程叫拾骨。拾骨多由殡仪馆工作人员来完成,家属若有自己拣灰的要求,殡仪馆可以提供方便,在专门的纳骨室内完成。纳骨的过程是骨灰出炉后,家属戴上口罩和一次性卫生手套,用特制的筷子夹起骨灰放进袋子里。上海益善殡仪馆开设了这项业务,很受丧家的欢迎。
(五)领灰
领灰是指遗体火化后,家属到指定地点领取骨灰。正常情况下,火化三天之后领取骨灰。家中有特殊情况想早些领取骨灰的 ,也可以要求当天领灰或隔天领灰,但须在业务洽谈时预约,便于殡仪馆提前安排。
(六)短期寄存
极大多数丧家不把骨灰盒直接带回家中,而是放在殡仪馆骨灰寄存室内,待买好墓地后再从寄存室取出落葬。骨灰寄存不超过三年,就是短期寄存。
殡仪馆内有短期骨灰寄存室。丧家在洽谈丧事时要事先定好格位,待遗体火化后,殡仪馆会直接将骨灰盒放入事先选定的格位。另外还有专门的骨灰寄存场所,如上海市颛桥寝园,是一家主营骨灰寄存的陵园,有各种期限的寄存方式。现在许多公墓内都有骨灰寄存室。如果丧家已在公墓选好墓地,也可在该公墓的寄存室内存放骨灰,到落葬时再取出,十分方便。丧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范文五:丧事礼仪知识-守灵
丧事礼仪知识-守灵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
(一)灵堂布置 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人死后,丧家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灵堂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
(二)、守灵方式 过去守灵大多在家庭进行。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同时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使原来在家庭进行的守灵活动受到限制,因此,守灵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目前主要有家庭守灵和在殡仪馆守灵二种。
1、家庭守灵 家庭守灵就是在家中腾出房间,按灵堂的要求布置,亲友和子女日夜守候在灵堂,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家庭守灵,既要安排好守灵人,准备午夜的点心和应急备用的药品,又要注意电、煤气、火烛的使用安全。
2、殡仪馆守灵 在家中守灵布置起来比较麻烦,事后还要拆除整理。要腾出地方做灵堂,这对住房不宽裕的城里人更是捉襟见肘。如今,上海的殡仪馆内已经有了守灵这一服务项目,如龙华殡仪馆的净园厅与觉园厅是为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而改建的礼厅,既可以开追悼会,又可以守灵。内有家属守灵休息室、卫生间及卧室,两侧壁龛有十八罗汉,中间有特色祭奠供台,庭院内有香炉、牌坊,呈中国古典庭园式布局。守灵厅内家常用具一应俱全,省却了丧家许多烦繁琐之事。
(三)收礼、登记、谢帖、丧宴
家有丧事,总有亲朋好友、邻里同事前往吊丧,其中免不了礼节性的往来,处理好这些细节,体现了作为一个文明人的良好素质。
1、收礼 民间办丧事期间,丧家也有
2、谢礼 追悼会上丧家要发放谢礼,一般为毛巾、手帕、糖果、糕点等物品。现在殡仪馆为方便丧家,有专门的谢礼供应,也称为
丧家为对来宾表示谢意,丧礼后,要请来宾参加丧宴,事后还可写感谢信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丧事礼仪知识-丧事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