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黄帝内经经络
《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走路中风”!“经络不通,浑身不舒像鬼上身!”
1.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2.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3.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4.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5.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6.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
7.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8.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 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9.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10.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11.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12.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12个不同时辰,分别对应着十二经络,分别都有不同的运作。当轮到每一脏腑经脉当值时,其余经脉都会全力支持和修复当值的脏腑经脉,所以每天每个脏腑经脉都会得到一次良好的保养和修复时间。所以按着经脉时间规律行对养生非常重要。这就是所谓经脉子午流注的奥秘。
范文二:古籍黄帝内经《经络气的运行》
本期推荐的是古籍黄帝内经《经络气的运行》:就是现在这个甲型H1N1的这个事儿。以前呢,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就说过这个事儿。说今年呢是个土运不及,太阴湿土太重,容易闹这个。这种瘟疫,而且现在这个,看来这个趋势呢就是……不能说失控,但是大家谈之色变。以前呢不敢谈这个事,就是说咱没有实战。
古籍黄帝内经
古籍黄帝内经《经络气的运行》:没有实战经验,也没治过。而最近呢!就是很多人已经觉得对中医有信心了,已经被查是,然后就冲到我这儿来要开中药。治疗几例呢,就是中药退烧效果也不错,啊,基本上都是一付药。对这个病呢我们就多说两句,就是应着上次说那个“中央”,啊,“其地平以湿”,容易得“痿厥寒热”。这个寒热瘟疫呀,就是这种伤寒的流行,历朝历代都有。
古籍黄帝内经
古籍黄帝内经《经络气的运行》:就是说你的意识指挥不了你的心。是吧?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让我们的意识能影响到我们的内心呢?道家说,有!就是说,我们身体有一个器官,它是同时受谁控制的?:因为很简单嘛,就是说,有些时候,我有一个我自己的体会:有一个什么事情发生,你调节呼吸,心情很紧张的时候,你通过调节呼吸呢,就可以控制自己的紧张心情。
古籍黄帝内经
古籍黄帝内经《经络气的运行》:要保护自己的心神,胸腔正中有神封、神藏,后背还有神道、神堂,头上有神庭,这些都是我们中医发现通过调整人的经络气的运行,会影响到他的神。这又是个调神的方式,对吧?再一个呢,就是说中国人把指挥宇宙万物变化的背后的那个什么什么,叫做什么?也叫神。所以中国人讲的天神和人神它是,应该是合二为一的。所以调神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说,让你这个小小的,人身是个小宇宙,让你这个神和主宰天地背后那个大的神变成什么?和谐统一、和谐共振,这又是叫调神。所以四气调神大论讲的不是说怎么调呼吸吐纳,
范文三:_黄帝内经_中的经络学说_张灿玾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Vol.7No.3
医史文献
中的经络学说《黄帝内经》
张灿玾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经脉;络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06)03-0008-02
中图分类号:R221
一书,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记载经《黄帝内经》
络学说内容最多,而又最完备的典籍。它不仅收有经络学术的多家学说,而又象征着经络学术发展至成熟阶段,故经络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与针灸学术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全篇文例分析,在文字方面,颇有些脱失,如每出者,均说明部位,而足太阴之正,似脱。又每一脉入内,必至其所属之脏腑,然五脏中一条,“足太阴之正,上至髀”下疑有脱文,“上至髀”之之假借(髀、“正”“髀”,疑为“脾”脾二字互通)。
第三,十二经别之脉,由内复出后,手三阴之正与其相表里之手三阳阴脉相合,足三阴之正与其相表里之足三阳相合,谓之“六合”,体现了阴阳之互相会合。此与经脉篇手足阴阳脉之会合,亦不相同,故亦证为另一家言。
第四,从十二脉之名称来看,如一条,可“手心主之正”证其经脉篇所言经脉,均属十二脉系统之别说。
第五,从本篇内容之篇名及内容来看,疑系一别家十所具手太阴与手少阴二二经脉学说副文,如《灵枢?邪客》脉,详于外行径线,而略于内,而又无表里经配合之类的经脉别说,因别具此篇以副之,则成一完整体系,故名曰“经别”,与别行正经之义亦不悖。
1经脉
由于中涉及经脉方面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复《内经》杂,本文不可能全面论述,仅就中论述较完整的《灵枢经》几篇,如经脉篇、经别篇、经水篇、经筋篇、营气篇、卫气行篇等,聊作解析。
1.1经脉篇
本篇为现存古文献中论述经脉循行最完整的一篇。其
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本篇托名为雷公问黄帝,与经别篇及经水篇黄帝问岐伯不同。
第二,十二脉的体系已经形成,以手足、阴阳为名,把六脏、六腑与经脉合为一体,构成了脏腑经脉血气的循环系统。
第三,其循行径路为:肺手太阴→大肠手阳明→胃足阳明→脾足太阴→心手少阴→小肠手太阳→膀胱足太阳→肾足少阴→心主手厥阴→三焦手少阳→胆足少阳→肝足厥阴→肺手太阴。这是一个完整的十二脉循行体系。后世言手足三阴三阳脉者,皆指此。
第四,本篇另有十二脉之别络各一,外加任脉、督脉、脾脏亦各有一别络,共十五络,后世所言十五络者,皆指此。
总观本篇内容,对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经络与经络之间连接、经络循行体表部位的描述、经络内行所过之处等,均作出了详细的说明,象征着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完备。但从有关经络方面的全部内容分析,该篇内容《内经》只能是代表经络学说的最完善一家,而且是反映气血在十二脉中的循环而行的一家。至于经络的其他方面循行或功能等,尚需参之于别篇。
1.3经水篇
本篇乃据之说,将人体十二经脉比拟“人与天地相参”
于十二条大的水道,故名“经水”。从全文内容来看,论“经水”者,仅有十二条经短文,然铺陈之杂文,远较为“经水”多。其有关经脉方面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篇文假托为黄帝问岐伯,与篇同。“经别”第二,其经脉总数及名称,与篇亦同,均属十二“经别”脉系统。至少应是与篇相同或相近年代之作品。“经脉”
第三,本文首次提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据此文可知,该时已对人体进行解剖,观内脏之部位、形态及容物、容量等。为脏腑、经脉之研究,提供了实体依据。
第四,本文所言之水名,皆中国古代之江“十二经水”河湖海名,乃系实指,今详文中所言十二经水之位置,就中国古代本部方位论,似与人体脏腑解剖部位大致相应(详见独著卷一《针灸甲乙经校注》“十二经水第七”)。若此,则与本篇后文所谓之义相合,亦与“人与天地相参”“可解剖而视之”以比拟之法相应。
第五,本篇今文所言诸水名,与上述之义,亦基本相应,惟个别难合者,疑或传抄有误,尚待考定。
1.2经别篇
本篇为一专论经脉自外经别出者,入胸腹至其脏腑
后,复出而合于外经之脉,故注家均称之为别行之正经。本篇从全篇内容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篇文假托为黄帝问岐伯,若与经脉篇雷公问黄帝相较,绝非出于同一人之手。故当系论经脉之另一家言。
张灿玾,男,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文献学研究
1.4经筋篇
本篇乃论述十二经筋之起点及其别者、直者、支者所
结之处,发病后所形成之十二纪(即一年四季之月份)之痹及针刺大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篇为陈述体,不曾假托问答之人,乃别出一家
8
医史文献
2006年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第7卷
第3期
之言。
第二,所言十二经筋之名称,与经脉篇尽同,故亦当系十二脉系统,唯所言乃经脉过处之筋脉及筋结之处,而非经脉也。
第三,十二经筋之病候,主要为肿、痛、挛、急、转筋等,皆名曰“痹”“燔针劫刺”,治疗大法为,是知其病皆在于肌体之外,非脏腑之内,故经筋者,仅言肉体外在之筋也。
第四,所言十二经筋之痹,皆以四季之月命名,如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体现了十二经脉与十二月之相应。详《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曾言及足三阴与足三阳,左右分计,亦为十二,分别应于十二月,而此篇则以手、足三阴三三阳而阳计之,亦为十二,分别应于十二月,若仅就三阴、论,惟七、八两月与本篇孟秋、仲秋之少“阴阳系日月篇”阴、太阴互倒,此有可能为多次传写致误,若按文例,似当以为是。从而说明十二经脉与十二月之相“阴阳系日月篇”
为同一系统,且应,本篇与“阴阳系日月篇”“阴阳系日月篇”明言“寅者,正月之阳也”,可证本文皆成于汉武帝太初改元之后。
有手太阴与心主两脉之外行线颇详,必系《灵枢?邪客篇》
成编时,已残缺不一完整之经络方面文献,惜在《黄帝内经》全矣,另有足、臂经之称名,仅有片言只语,无助于考证。
总之,根据现存与中有关内容,已尽可《素问》《灵枢》说明,经络学说,在成编之前,已发展至成熟阶《黄帝内经》段,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2络脉
今存与中虽论述络脉的内容较多,但《素问》《灵枢经》除有短文一篇,论及经络及五色之常变《素问》“经络论”外,余无论述络脉之专篇。现仅就有关内容,简述如下。
2.1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云:《灵枢?经脉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
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又云:“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又云:“脉度篇”“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论》云:《素问?“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从上文来看,已将经与络的区别,作了简要的说明。经为直行之大脉,络乃支横之小脉。经多深不可见,络则浮而可见;经多藏于肌肉之里,络多浮于肌肤之表;经在特定部位有动腧可察,络无动腧可见。此经与络之大别也。
1.5营气篇
本篇主要论述营气循行之道。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篇篇文假托为黄帝自述,与上述诸篇,又有所
不同。
第二,营气虽为谷气之精专者,因运行于“经隧(即经脉)”之中,故与经脉有关。
第三,营气循行有主线与支线之别。
主线: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脾→心→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肾→心→心主脉→手少阳→膻中(心包络)→三焦→足少阳→足厥阴→肝→肺。
支线:上颠→下项→循脊→入骶(即督脉)→络阴器→过毛中→入脐→循腹里→入缺盆(即任脉)→下注肺→复出手太阴。
从以上营气运行之主、支两线看,主线虽行于手足阴阳十二脉中,而更注重于所过之六脏,说明营气与六脏的关系,尤为重要。支线为别出之线,仅行于任督二脉,故营气之行,仍非十四经循行。若言气血之循环,仍为十二经脉。
第四,尽管营气之行主线与支线,及于经脉十二及奇经两脉,并非气血之行于十二经脉,然对腧穴之归经于此十四脉,可能有较大影响,或者说此十四经为气穴归经之重要依据。
2.2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在中仅有一处,特具专名。经《内经》《灵枢?
脉篇》云,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本文不仅说明了十五络的具体名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称和部位,而且据经文所描述之循行路线,每一络虽从经脉别出,但仍与经脉有特殊的关系(详见原文)。并进一步说明此十五络,若邪气盛时,则有形迹可见,若正气虚时,则伏而不见。因此,亦可认为此乃络脉中之别具特色者。
2.3络脉与孙络
络脉除上述十五络外,余皆无名,然其分布甚广。如
云:《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余各部,例同。故下文云:由此可见,人之体表,在十“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二经脉之部区内,皆分布有络脉,称之为皮部。
孙络者,络脉之尤小者。经文中亦无专论,据脉《灵枢?度》所谓之义,则孙络是从络脉中别出者,“络之别者为孙”故其络脉尤为细小,分布更为广泛。经文中如《素问?徵四失论》所谓所谓“络脉三百六十五”,“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等,皆言其多也。
从上文可见,络脉亦经络学说之重要组成部分。人之一身,即由经脉与络脉之大小主干脉络与支别脉络,组成一密布的网状结构,形成一完整的经络体系。
(收稿日期:2006-03-31
修回日期:2006-04-15)
1.6卫气行篇
本篇主要论述卫气运行之道,有以下特点:
第一,篇文前部分,为假托黄帝问岐伯,后部分,为假
托黄帝问伯高,且内容亦不尽同,显系非一人之作。
第二,两处言卫气行,虽均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卫气之行,五十周于身,但计时方法,则并不相同。可见该篇原文,非出一家,今不赘言。
第三,本篇内容,虽亦涉及经脉,但仅可说明卫气运行与经脉有关,且文多歧义,故不再详述。
有关及中经络方面的内容,主要为以上《素问》《灵枢》数篇,余者多为有关生理、病机、病因、病候方面内容。另有
9
范文四:对经络本质的假说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对经络本质的假说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作者:(张柳青[网名张东炎])
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张柳青诊所514500)
[摘要]目的:经络本质的假说起于何时。将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研究结果;
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手、足十一
条经络循感传导路线;《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形态的描述;对前人研究经
络提出的众多假说进行综合分析。结论:对经络本质的假说,最早起于《黄帝内
经》。
[关键词]经络 循经感传导 对经络本质的假说 《黄帝内经》对经络本质的假说
对经络本质的研究最早起于何时?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对经络本质的研究
是近百年的事情。最早从解剖学的角度对经络本质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朝鲜的
凤汉管假说。从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经络实质的研究。
这些研究从解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多方面对经络进行了探讨,力图找
到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形态结构组织。于是,出现“神经说”、“血管、神经说”、
“神经体液说”、“经络二重反射说”等众多假说。但根据现有最早的医学文献记载。
长沙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手、足十一条经络
循感传导路线;《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形态的描述,结合针炙的临床实际,
对于经络本质研究的假说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一,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
张柳青[1]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循经感传导是"经气"运动的反映,[2]“经气”是“能量信息流”。没有经络的循经感传导,就没有经络学说。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疾病的机理等都是以经络循经感传导为依据。
例如:在生理上,通过经络循感传导,“经气"的运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
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在病理
上,经络循感传导阻滞,“经气”不通,影响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甚至引发脏
腑病变。在治疗上,通过针炙经络,激发“经气”,“经气”循经运行,到达病变部位,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循经感传导是经络学说的基础。有循经感传导现象才
有经络的概念,如果没有循经感传现象,经络就无从谈起。
二,《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循感传导路线
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
脉灸经》二书均有经络循行路线而没有穴位,有炙法而无针法。二书中的经络循
行路线即是循经感传导路线,没有循经感传导,就没有经络学说。
从时间上来说,证明《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与解剖知识的描述是对经络本
质的假说,跟现代对经络本质研究的假说是相同的。据考证,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可以上溯及春秋时期,比《内经》有关经学说成书的年代要早约三百多年,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祖本。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经络循经感传导路线和炙法,没有
与解剖有关的描述。对经络有关解剖知识的描述据现有资料证明,最早出现在《黄
帝内经》。《黄帝内经》有关解剖知识的记录成书以《足臂十一脉》约三百年之
后,在此之前并没有证据证明经络与解剖知识有关的文献资料。《黄帝内经》对
经络的解剖描术不过是对经络本质的研究,是对经络本质的假说。
三,《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形态的描述
《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形态的描述其实质就是对经络本质研究的假
说。《黄帝内经》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
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
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本质可以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观察到,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
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里《黄帝内经》认为经络的本质
是血管。《黄帝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皮肉之间肉眼可见的管道,大的、数目少的叫经脉,小
的、数目多得无法数的叫络脉,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就是把大血管(动脉、静
脉)叫经脉,皮下小静脉网络叫络脉。以上所述是《黄帝内经》从解剖学的角度
研究经络的本质,最早创立了经络的本质是血管的假说。
四,误把《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形态的假说当成经络的本质
近代以来,学术界误把《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形态的假说当成经络的
本质。例如:中医《针灸学》教材认为,经络起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是依据《黄帝内经》:“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
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
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脉者,血之府也”。“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这是近代以来,中医学术界对《内经》有关经络解剖描述的误解,把《内经》对经络本质的假说当作
是经络的本质。
又如当代学者方舟子先生说:[2]《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
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
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
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
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所以王清任指出:“古人言经络是血管。”方舟子先生把《黄帝内经》从解剖学的角
度研究经络的本质,对经络质本的假说误认为是经络的本质。
方舟子还说:[3]《黄内内经》又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
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可知古人认为经络是皮肉之间肉眼可见的管道,大的、数目少的叫经脉,小的、数目
多得无法数的叫络脉,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把大血管(动脉、静脉)叫经脉,
皮下小静脉网络叫络脉。因为古人的解剖观察很粗糙,许多是出于想像,分不清
血管、神经干、淋巴结等等“线路”的区别,所以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又与大血
管的实际状况不符。
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
但是他们号的地方,明明就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黄
帝内经》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的比大约是1:4),但也证明了所谓经脉就是血
管,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4]。
方舟子先生没有认真研究在《黄帝内经》以前的中医学文献,没有搞清楚经
络发展的源与流。不知道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解剖不可能出现循经感传
导现象。在西医人体剖实践中,也从未有人声称发现循经感传导现象,在现代解
剖学科中,也未曾有循经感传导的记录,所以经络与解剖无关。方舟子先生把《黄
帝内经》从解剖学的角度研究经络的本质,对经络质本的假说误认为是经络的本
质,从而产生经络就是血管的错误结论。他没有搞清楚《黄帝内经》继承和发了
中国的经络学,使经络学说更加系统完善。他不了解《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找到
经络的本质,但它启开了对经络本质的研究,而且通过对经络本质的研究,构建
了中医的葳象学说,开创了解剖学的先河,对解剖学作出了贡献。
五,对经络本质的假说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对经络本质的假说最早起于《黄帝内经》,并非起于当代。当代在《黄帝内
经》对经络本质的假说的基础上,更加广泛、更加深入进行研究,出现了众多的
经络本质的假说。《黄帝内经》首先从解剖学的角度对经络的本质进行研究,创
立经络的本质是血管的假说,这跟当代学者从解剖学的角度对经络本质的假说是
一样的。对经络本质的假说,实际上始于《黄帝内经》。
六,结论:将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研究结果;长沙汉墓出土的《足臂
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手、足十一条经络循感传导路线;《黄帝
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形态的描述;结合针炙的临床实际以及当代学者对经络本
质的研究提出众多假说等进行综合分析。结论:对经络本质的假说,最早起《黄
帝内经》。
张柳青.联系地址:广东省、兴宁市、城区兴东北二街4号。邮编:514500
邮箱:dongyanccc@163.com 手机号码:13249434131
2009年2月1日
参考文献
[1] 张柳青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 医学科学--中医学与中药学 序号17
2009.4.8 新浪博客 2009.2.17
[2][3][4] 方舟子 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 新浪博客 2007.5.29
范文五:黄帝内经-经络养身
第一章 经络腧穴
1. 经络足什么
2. 经络学说的形成
3. 经络学说的发展
4. 经络系统的组成
5. 腧穴概述
6. 腧穴定位方法
第二章 十四正经的经络养生法
1. 手少阴心经——统络人体的君王
极泉——冠心病的克星
少府——解除您的难言之隐
神门——您的安神怡心枕
少海——肘关节的保护神
2. 手厥阴心包经——君主的护卫之官
内关——心脏的保护伞
中冲——益脑强心的急救要穴
劳宫——治疗心腑血管疾病的特效穴
3. 手太阴肺经——劳苦功高的总理
中府——调气丰胸
孔最——止鼻血的首选穴
少商——咽喉疾患的特效穴
鱼际——止咳平喘的名穴
4. 足厥阴肝经——保家卫同的将军
大敦——头痛医脚的要穴
期门——肝脏的守门神
太冲——肝脏的“天气预报员”
5. 足少阳胆经——明辨是非的清官
胆经——万金油?
风市——治疗风邪的要穴
阳陵泉——利胆舒筋的头号功臣
率谷——偏头痛的克星
肩井——颈肩的守护神
6. 足少阴肾经——人的先天之本
太溪——滋阴补肾的大补穴
照海——妇科病困扰者的福音
涌泉——人体长寿穴
7. 足阳明胃经——气血生化之源
胃经——人的第二张脸
梁丘——急性胃痛的克星
四白——养眼美颜第一穴
承泣——治疗眼疾的要穴
足三里——人体长寿第一要穴
天枢——腹泻便秘的克星
8. 足太阴脾经——妇科病的克星
隐白——止血调经很方便 三阴交——妇科病第一耍穴 血海——痛经首选的穴位 9. 手太阳小肠经——受盛之官 少泽——清热利咽,通乳开窍 肩贞——专治肩周炎 后溪——治疗电脑疲劳综合症 天宗——主管肩背部疼痛 小结:电脑疲劳综合征(中冲、肩井、肩贞,天宗、后溪) 10. 手阳明大肠经——传导之官 手三里——缓解运动后上肢肌肉的疲劳酸疼 曲池——清热泻火、降血压、控血糖 合谷——面口合谷收 迎香——通鼻塞、止牙痛 11. 手少阳三焦经——决渎之官 阳池——手脚冰凉的克星 耳门——耳鸣、耳聋寻耳门 支沟——便秘、胁肋疼痛找支沟 外关——阻挡外感风邪 12. 足太阳膀胱经——州都之官 八髎穴——腰痛经痛特效穴 承扶——塑造臀部美好曲线 风门——主治风疾 睛明——明亮你的眼睛 十二背俞穴——调节脏腑气血 天柱、大杼——颈椎酸痛不用愁 膏肓——虚劳消瘦找膏肓 承山——消除疲劳治抽筋 委中——腰背委中求 13. 任脉——最是滋阴补肾 气海——生气之海、生命之本、气血之会 关元——滋阴补肾第一穴 中脘——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神阙——生命能源所在 膻中——治疗各类“气”病 14. 督脉——统摄人体阳气和真元 风府——放松颈部,祛除头痛 神庭——缓解头昏,消除疲乏 百会——长寿穴和保健穴 命门——补肾壮阳,延缓衰老 第三章 一天之中的经络养生法 1. 十二经流注 2. 寅时(3:00~5:00) 肺经——好好睡觉
4. 辰时(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 5. 巳时(9:00~11:00) 脾经——喝水,揉脾经 6. 午时(11:00~13:00) 心经——午餐,午休 7.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按揉小肠经以强化吸收功能 8.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努力工作和学习 9. 酉时(17:00~19:00) 肾经——做做运动 10.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要快乐 11. 亥时(21:00~23:00) 三焦经——男女阴阳和合 12. 子时(23:00~1:00) 胆经——好好睡觉 13. 丑时(1:00~3:00) 肝经——养肝血,别喝酒 第四章 一年四季的经络养生法 1. 四季经络养生 2. 春季经络养生法 3. 夏季经络养生法 4. 秋季经络养生法 5. 冬季经络养生法 第五章 二十四节气的经络养生法 1. 二十四节气经络养生 2. 立春、雨水经络养生——手少阳三焦经 3. 惊蛰、春分经络养生——手阳明大肠经 4. 清明、谷雨经络养生——手太阳小肠经 5. 立夏、小满经络养生——手厥阴心包经 6. 芒种、夏至经络养生——手少阴心经 7. 小暑、大暑经络养生——手太阴肺经 8. 立秋、处暑经络养生——足少阳胆经 9. 白露、秋分经络养生——足阳明胃经 10. 寒露、霜降经络养生——足太阳膀胱经 11. 立冬、小雪经络养生——足厥阴肝经 12. 大雪、冬至经络养生——足少阴肾经 13. 小寒、大寒经络养生——足太阴脾经 第六章 导引术的经络养生法 1. 导引术 2. 五禽戏 虎戏 鹿戏 熊戏 猿戏 鸟戏 3. 八段锦 坐式八段锦 站式八段锦 4. 易筋经 易筋经内功
易筋经外功
附录
腧穴定位与主治
養生又稱攝生, 道生.
生:生命, 生存, 生長之意.
養:保養, 調養, 培養, 補養, 護養之意.
養生是通過養精神, 調飲食, 練形體, 慎
房事, 適寒溫等各種方法保持人身健康.
以達到益壽延年之目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 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
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故智者之養生也, 必須順四時而適
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
剛柔, 如是則避邪不至, 長生久視”.
順四時,適寒暑;
節飲食,強脾胃;
和喜怒,養心神;
慎起居,調勞逸;
崇吐納,推導引.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 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以從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