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塞下秋来风景异
1.28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障裡,長煙落
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 )(1)「漁家傲」是 (A)樂府詩目 (B)曲牌名 (C)詞牌名 (D)古體
詩目。
( )(2)這首詞所描述的是 (A)閨女思征夫 (B)戰爭之慘烈 (C)征戰之
功勳 (D)戍守邊之苦。
( )(3)「四面邊聲連角起」,句中的「邊聲」應指 (A)將帥的號令 (B)
邊塞上羌管、馬鳴、風號之類 (C)邊界的消息 (D)戍邊士卒的
嘆息聲。
( )(4)「燕然未勒」是說 (A)功業未成 (B)出師未捷身先死 (C)未能
牧馬燕然山 (D)未平定燕然山。
解析:(4)東漢竇憲曾揮師進擊北單于敗軍,登臨遠離邊塞三千里的燕然山(
今蒙古杭愛山)刻石紀功。竇令班固作〈燕然山銘〉。後以此典故形容
武將邊功或建功邊地的決心。
語譯: 秋天來了,塞外的風景無限淒清。雁兒都沒有意思留下,要飛到衡陽
過冬。周圍風沙亂吹,夾著角聲吹送,層層山巒起伏,夕陽西下,孤煙
一縷,而荒城也緊緊地關閉起來。 猛然飲下一杯濁酒,家山萬里,但
四方的邊亂常未平定,無法回去。現在一地繁霜,伴著悠悠的羌笛聲音
,真使人無法入睡。我這位白髮皤皤的將軍,也不禁灑下幾滴眼淚來了
。
范文二:塞下秋来风景异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说明】
)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
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译词】
边界线上的秋天来了,景物萧瑟,满目凄凉。
大雁头也不回地向衡阳飞去,
对这里连望也不屑一望。
听,营寨中的号角刚刚吹起,
四方边地之声便接连在耳畔回响。
千山万岭村成天然屏障,
日暮时分,烟霞笼罩孤城,
紧闭城门,为了把敌人提防。
且饮下这杯浊酒,
不要思念万里之遥的故乡。
既然还没有刻石铭功,
就不要把归家的计划设想。
听,羌管的声音多么悠扬,
月光照射满地繁霜。
远征的人们难以入睡--
将军,正搔着满头白发,
士兵,热泪在眼中闪光。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少时生活贫困,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土,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遏止了西夏入侵,对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他积极主张改革政治,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比较关心人民的疾苦,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曾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他的诗、词、散文均有相当影响,他的词写边塞风光,境界开阔,气魄宏大,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情,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声;同时,他又兼有婉约之作。遗憾的是,他的词已大部散佚,仅存词五首。
范文三:塞下秋来风景异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héng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zhàng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zhuó
浊酒一杯家万里,
lè
燕然未勒归无计,
qiāng
羌管悠悠霜满地。
mèi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指边境地区,设有城塞。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3.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赏析】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范文四: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高昌讲宋诵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喜好弹琴,但平日 了.词中指大雁南飞.
角:军营中的号角.
嶂:高大险峻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燕然未勒:燕然是山名.勒,在石头上刻记.《后汉书》记载,名将窦 (d6u)宪追击北匈奴,一直追出三千里,到了燕然山,将战绩刻在石头上,然 后凯旋.
羌管:笛子.
寐:睡觉.
译文:边塞的秋天风景奇异,\大雁向南飞去毫无留意.\四处人喊马 嘶,\和嘹亮号角响在一起.\层峦叠嶂'\苍茫暮霭'\西坠红日'\孤 寂的城门啊紧紧关闭.\\喝一杯浊酒,\想起离家万里,\战功未立.\ 怎么能够回去.\.笛声悠扬,\繁霜落满大地.\难以入睡啊,\将军白发 苍苍.\战士泪眼迷离……
帮你理解:这首词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婉转地表现了边疆将 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深沉的情感.全词景象壮阔,情调 苍凉而悲壮.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El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家里没有条件供他上学.他只好来到庙里的老和尚见范仲淹学习这 深山里的一个寺庙中,潜心读书学么用功,很受感动.一天老和尚编了 习.一句诗:"芳草春回依旧绿."范仲淹
他学习非常勤奋,也非常刻苦.立即接上了下旬:"梅花时到自然 每天晚上,他用两升粗米煮成一大盆香.老和尚很高兴,对他非常钦佩. 粥,第二天,这盆粥凝成了冻块,就用又有一天,老和尚与范仲淹在竹林之
折断了的薤叶把冻粥划成四块,早上间散步,老和尚出了个字谜:"翠竹掩 吃2块,晚上吃2块.薤是一种地上映留僧处."范仲淹沉思了一会JL,便 生长的野菜,叶细长,花紫色,挖出它在地上写出了谜底:这是一个"等" 的薤茎可以吃.因为没有菜吃,范仲字.老和尚非常佩服他的才华,鼓掌 淹就自己挖一点点薤茎,用盐水泡称赞说:"范君高才,你耐心等待,梅 了,就着粥一起吃.花II!i!I自然香,将来你一定能成就一
他每天都学习到深夜,困倦了,就番大事业."
站起身,用冰冷的水洗洗脸,赶走睡后来,范仲淹果真受到朝廷的重 意,然后继续认真攻读.用,还被派去陕西镇守边塞.由于他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断薤划粥"很有才能,连敌人都说他"胸中有数 这个故事的由来.万甲兵",再也不敢来进犯了.有一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看范仲淹,次,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派人送来的 见范仲淹这么清苦,回去以后,就托一幅岳阳楼图,说自己已将岳阳楼重 人给范仲淹送来了许多酒肉.范仲淹新修好了,希望范仲淹写一篇文蕈作 对来人说:"朋友的好意,我心领了,纪念.于是范仲淹就挥笔写出了千古 很感激你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可是传诵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 如果我现在贪图好吃好喝的,将来怎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更 么能再吃苦呢(7后来,他又把这些酒是被世人广为传颂. 拓展思考:这首词的上阙写的是傍晚时候的情景.下阙写的也是傍晚 时的情景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下阙写的不是傍晚时的情景,而是作者在深夜里的内心感受.从 "人不寐"这三个字可以看出,作者听着羌管,喝着浊酒,想着心事,一直到深 夜还没有入睡.
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范文五: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品味赏析。
古诗词学习方法指导:
1.读题目 2.读作者(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3.读注释或注序 4.读原文(写什么景,抒什么情) 相关衔接:
【词】
1.词的定义。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词的分类。
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4.词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拒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
【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知识预习:
1.说出诗的大意。
2.反复诵读诗歌,完成填空。
(1)《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 ,有关诗句: 。
(2)《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 。
(3)《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
(4)《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 。
(5)《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 。
二.读
(一)读
1.分组读(节奏 感情 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个人读(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 节奏感情)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合作探究)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如: 我看见了一幅_落日归雁_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6.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7.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
(三)拓——根据你对词的理解 领悟,品味《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