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橘逾淮为枳
1、文学常识
《晏子春秋》是一部 的著作,全书分 , 共 章,是中国最早的 晏子,名 ,字 ,谥 。 时期 国的 家, 家, 家。
2、加点字
使: 闻: 谓: 左右:
习辞: 今: 方: 辱: 何以也: 何: 坐: 盗: 至: 赐: 酒酣:吏:
诣: 曷: 固: 视: 善: 避席: 淮南: 则: 为: 徒: 其: 实: 所以: 然: 异: 今: 得无: 使: 熙: 病:
3、句子翻译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2)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3)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晏子避席”应答楚王,他把比作“淮南”,把比作“淮北” ;把 比作橘,把 比作枳,与楚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
5、楚王想的晏子,反映楚王 他的侍臣们为他想出了 (一句话)
最后晏子却以“ ”
(用原文回答)反击楚王,楚王 ,表现了晏子的
6、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
范文二:《橘逾淮为枳》复习
课内文言文复习四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一、文学常识
引文题为 ,选自 一书,这是一部记载 时期 (人名)言行的书。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
(1)晏子将使.楚 (2)楚王闻.之 (3)谓.左右曰 (4)今方.来 (5)吾欲辱.之 (6)左右..对曰 (7)为.其来也 (8)何为.者也 (9)坐.盗 (10)楚王赐.晏子酒 (11)吏二缚一人诣.王 (12)缚者曷.为者也 (13)齐人固.善盗乎 (14)齐人固善.盗乎 (15)晏子避席..对曰 (16)叶徒.相似 (17)其实..味不同 (18)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9)圣人非所与熙.也 (10)寡人反取病.焉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3)缚者曷为者也?
(4)齐人固善盗乎?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6)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7)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8)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9)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内容理解
1、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类比的手法,他把 比作“淮南”,把 比作“淮北”,把 比作“橘”,把 比作枳。 2、文中主要通过 描写,刻画了一个 的晏子。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4、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过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来强调环境会影响人的成长。
范文三:橘逾淮为枳(译)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了这件事,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身边的大臣们回答说:“在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在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说:‘这是什么人?’(我们)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拜见楚王。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恭敬而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他变得善于偷盗吧?”
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范文四:橘逾淮为枳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A套
阅读《橘逾淮为枳》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主人公是_________时期的齐国政治家_________(名字)。(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用楚王及其左右来衬托出晏子的机智和能言善辩。
B.楚王预谋策划的最终目的在于羞辱晏子所代表的齐国。
C.文末楚王的那句感叹表现出他是个胸怀坦荡的君王。
D.本文记述了晏子巧妙地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B套
阅读《橘逾淮为枳》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文中晏子是 时期齐国政治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3.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针对楚王的诡计,晏子运用了比喻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迅速作出反应,印证了前文“习辞者”的评价。
C.晏子的话含蓄地回答了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发问并暗暗将矛头指向楚国。
D.“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套
阅读《橘逾淮为枳》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比喻的说法。
B.晏子的善辞令体现为成功地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
C.全文运用对比方法,以楚王的平庸愚昧衬托晏子的机智善辩。
D.文章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D套
阅读《橘逾淮为枳》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齐人固善盗乎?
3.晏子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的挑衅,用“枳”的形成来说明 。(3分)
E套
阅读《橘逾淮为枳》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 本文选自《 》,该书主要记载 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子的言行。(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3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下列对晏子使楚成功的原因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晏子本以善于辞令出名,机智善辩,很有外交才干。
B.晏子拥有渊博的学识,“橘枳”之喻证明知识就是力量。
C.晏子面对强权能勇敢从容,毫不畏惧。
D.晏子是著名的政治家,拥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F套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要羞辱齐国。
B.晏子巧妙设喻,得出楚人善于偷盗的结论。
C.从文末楚王的话可以看出他被晏子的口才折服。
D.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晏子机智善辩的形象。
范文五:橘逾淮为枳
(11)固:本来。
(12)避席:离开座位。
(13)其实:它们的果实。其,代指它们的。实,果实。
(14)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如此。何,什么。所以,缘故,原因。
(15)得无:莫非。
(16)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熙,同“嬉”,戏弄。
(17)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
(18)盗 :偷盗。
(19)徒:只是,仅仅。
(20)闻:听说。
(21)善:善于,擅长。
(22)赐:赏赐。
(23)楚王赐晏子酒:楚王赐晏子一壶酒。
(24)谓......曰:对......说。
(25)缚:捆绑。
(2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固定格式。译为:或莫非
(27)辱:羞辱。
(28)逾:超过,越过
(29)为:成为,变成
(30)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31)过:经过
(32)行:行走
(33)者:......的原因
(34)为(何“为”者也?):做,干
(35)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是
(36)取:招致
通假字
⑴曷:通“何” 什么。
⑵熙:通“嬉” 戏弄。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大臣说: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为枸橘树,叶子只是相类似,但是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人民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简介
晏子,名婴,字平仲,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灵公,庄公、景公三帝时,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段意
1~2段: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3~5段:晏子用智,善于言词,挫败了楚王的诡计。
本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他的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
人物形象
晏子形象:爱国,机智善辩,不畏强权,遇到问题时冷静,从容不迫维护个人及国家尊严。 楚王形象:能言善辩,傲慢无礼,盛气凌人,自取其辱,愚蠢,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