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杨家岭的早晨
红个艳艳的老阳儿白亮亮的照
沉睡的杨家岭醒来了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老乡们跨着腰鼓围拢来
满川的钻天杨秀个溜溜长
一世界的人尖尖向着共产党
翻一道道梁来走一道道川
一群群的好后生奔延安
苦苦菜花开蓝个英英
走过苦走过难才见天明
一沟沟松柏万年青
共和国的旗帜火一样的红
六十年的岁月转瞬就落
甜蜜蜜的日子红火火过
吼一嗓信天游把情歌场
永永远远不忘咱共产党
这是组诗《延安,延安》杨家岭的早晨中的一段。
为的就是能早一天看见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还有杨家岭的早晨,枣园的灯光;还想看一看那羊肚子手巾,再听一回信天游......
清晨,当列车员把我从梦中叫醒,告知马上就到延安时,太阳出来了,车窗外的山绿了,白云在山间缭绕,天空是湛蓝湛蓝的,那种恬静那种美丽那种祥和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首老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延安,我来了!
安顿停当,我们首先来到杨家岭。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从外表上看,和普通的农家小院并无区别,但这里却曾经是当年党中央的中枢所在。当年,**主席坐镇杨家岭,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时至今天,当我们伫立在黄土窑洞前,仍然能从那些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的伟大,感受到革命先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悠悠岁月,能涤荡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却不能消减至今还萦绕在宝塔山、延河水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业。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中央大礼堂除了召开“七大”负有盛名外,当年中央机关的同志以及延安的一些文艺团体经常在这里举行文艺晚会和演出活动,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
杨家岭**旧居
顺着讲解员的指引,我用长焦镜头拍下山谷深处**种过的菜地~~
我们看到山坡下有一块菜地,那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亲自开垦出来的。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是身体力行,抽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地里种着辣椒、西红柿、土豆等蔬菜。在主席的精心管理了,地里的菜长得非常好,他用这些菜招待前来谈工作的中央首长,还招待过华侨领袖陈嘉庚呢!大家见主席工作很忙,都劝他不要种地,主席却笑着说: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嘛!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应当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劳动。
多年前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有一篇《杨家岭的早晨》的课文。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杨家岭的早晨》的文章吗?
“太阳刚刚升起来。**走出窑(yáo)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
**一手扶(fú)着水桶(tǒng),一手拿着瓢(piáo)。瓢里的水缓(huǎn)缓地流到小苗上。**身边的小八路端(duān)着水,望着小苗笑。他好像在说:“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
远处,八路军战士也在忙着挑水浇(jiāo)苗。
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
因为是一年级所以都标上拼音。时光飞快地流逝,小学最初几册课本里的那些课文尽管简单,大多数已经从后来的课本上消失了,对于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它们却是终生难以忘怀的。那些课文如同清泉一样,久久地流淌在心头……
由此在多少稚嫩的心中早早埋下了对革命圣地的思慕与向往。**浇灌着小禾苗,宛如清泉滋润了一颗颗年轻的心。
树下的这个小石桌却不同寻常,这是当年**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斯特朗来延安访问时,正值全面内战爆发,**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依靠军事上的暂时优势,扬言要在3~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就成为全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斯特朗也就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来拜访**的。
**逐一回答了斯特朗提出的各种问题。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他利用石桌上的茶壶、茶杯等做了形象的比喻。他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腐朽本质,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翻译把“纸老虎”译成英文中“地里吓鸟的稻草人”,**摇头表示不对。翻译又译成 “papertiger”即“纸做的老虎”时,**满意地笑了。后来斯特朗把这一论断称做是 “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传播于世界各国。
那时的延安,是金戈铁马,是战火连绵,是鱼水情深,是艰苦朴素,也是自力更生,那些剥落了油漆的木门、那些老一辈革命家用了许久的桌椅以及那些经过风吹雨打的窑洞上的窗格子,都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感知那个烽火年代艰苦和创业精神最好的史料。
难忘啊!这杨家岭的早晨!
范文二:杨家岭的早晨:毛伟人种菜
微安塞?2016-03-20 08:08
大生产运动开始以后,延安的沟沟岔岔都是锄头的碰击声、人畜的嘈杂声,每个机关、每个部队、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生产计划、生产任务。
“到生产战线上去”,“我们要做劳动的先锋”,“我们要做劳动英雄”这些口号成为当时大家共同的誓言。
大生产运动一开始,**就向大家发出了“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号召。他身体力行,在窑洞门前选了一块空地,自己动手开荒种地。
**喜欢在夜间办公,一直到次日凌晨。经常熬夜的人都知道,睡得太晚反而容易失眠。为了不耽误时间,**就利用这点时间去经营一会自己的“责任田”。因此,一大早,延安城和周围的窑洞还在沉睡中,劳累了一夜的**在未睡觉之前,就扛着镢头出来开荒了。、忙碌一会儿后,他才回窑洞休息。
警卫员和勤务员看见**下了地,急忙回到窑洞里拿起锄头跟上去和**一起挖。**立刻阻止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就这点地,你们都挖了,我没有挖的了。”
大家一边说笑,一边挖地。**满脸上淌着汗水,衬衫都被浸湿了,还是不肯放下锄头。手握锄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他六岁时就开始学着干一些轻微的体力活;13岁时,家里缺少劳动力,父亲让他停了学,翻田、锄草,什么活儿都干。他锄草特别认真,别人的田只锄两遍,他的田却总要锄上三遍,有时根本不管遍数,见了草就锄。结果,他种的庄稼总是比人家的好。
**这位种地能手现在又派上了用场。挖了不多久,他根据小时候种田的经验,认为挖得差不多有一亩地了。叫人来一量,果然一亩地。
地挖好以后,**和警卫员们利用地边有条小河的优势,在地里垒起了个小水坝,用来引水浇地。几天后,**的地里就种上了洋芋,栽上了茄子、西红柿以及他最爱吃的辣椒。
菜种好了,**站起身,拍拍手,乐呵呵地把警卫员及临时来帮忙的警卫排其他战士叫过来。
“来吸烟,来吸烟。”**逐一给战士递烟,一边关心地问,“你们天一明就上山生产,夜晚还要放哨,很辛苦吧?”
大家争着回答说:“我们青年人,都是庄稼汉出身,不觉得辛苦。”
**又问:“你们警卫排订了生产计划没有?除了开荒种谷子、糜子之外,是否还种菜、养猪、打柴、烧炭呀?”
排长回答说:“根据大队部(中央教导大队)的指示订了养猪、打柴、烧炭这些计划,我们去年就这样干了。”
**接着说:“耕田种地也要讲究技术,深耕细作,多犁地、多除草、多上粪才行。老百姓不是说‘一籽下地,万籽归仓’吗,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一齐回答:“对,一点也没有错!”
**接着问:“你们谁会种菜?”
排长指着一位班长说:“他是延安县的人,在家就种过菜。”
**笑着说:“那很好,我就拜你做师傅。西红柿我还不会种,你教教我好吗?”
那位班长脸色忽然变得通红,低着头,羞羞答答地笑着对**说:“务菜我是务过,但务得不好。”
**笑着说:“经验不多不要紧,我们大家一齐来研究研究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呀!”
一场春雨过后,**的那块地里的菜齐刷刷地出了苗,谁看了都夸奖。村里的人从地边经过,都要好好看看周围,怕有猪呀、鸡呀的把**的这些菜苗给毁了。
第二年,**请来杨家岭的老乡当顾问,他一有空便到菜地里施肥、浇水、锄草,不久,地里便有了黄瓜、白菜和丝瓜。最让**感到高兴的,是地里种出了他最喜爱的红辣椒,吃着自己种的红辣椒,心里特别舒坦。除了供自己吃外,他还经常拿这些劳动果实来招待客人,或送给周围的同志。
范文三:【七一特稿】杨家岭的早晨
提起杨家岭,每个70后的人们肯定还会想起那篇著名的课文: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
到达杨家岭的时候,才刚刚六点半,我打听了路,直到看见“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石碑时,心情才放松下来。早晨的杨家岭还没有车辆,人迹也不多,只有几个清洁工在打扫路面。我问其中的一个,她说,要到8点才开门。
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的杨家岭,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1938年11月,因为日本飞机轰炸延安,**、**、**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不得不从延安城内搬到杨家岭,直到1947年3月迁走。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新篇章。
沿着宽敞的大道,我看见了几个石碑,碑文依次是中共一大至六大的介绍,看那样的碑文,似乎是一种对火种的追溯,从南湖那个飘摇的小船,一直到延安,革命的火种愈烧愈旺,理想和目标愈来愈清晰,而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七大,似乎更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走过那些石碑,便是召开七大的中央大礼堂。从正面看,古朴的礼堂大门,镰刀斧头麦穗的标志,而门楣上的“1940”,则预示着礼堂建筑的年代,据介绍,中央大礼堂是一个叫杨作材的建筑工程专家设计的。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杨家岭中央办公大楼、枣园书记处礼堂、王家坪军委大礼堂等,留下了许多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尽管我曾从影视和图片资料中多次看到过中央大礼堂,可是身临其境,那种神秘和神圣感还是油然而生,简单的木凳,普通的装饰,却导演了中国革命的风起云涌。在那些木凳上,标示着当年那些伟人参加七大时所坐的位置,举目望去,却是一片惊心动魄。当年,他们就是这样肩并肩地坐在一起聆听和讨论啊。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把**思想写进了党章,也是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
在大礼堂的墙上,我竟然发现了一副锦旗,是129师全体指战员敬祝的,上书:在**军事思想上团结起来,争取中国人民解放的胜利。如果从时间上推断,“七大”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而那时候以河北涉县为根据地的八路军129师正是即将挥师大别山的前夕,做为从涉县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锦旗真有一种别样的情感。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土地,却有着一样的革命烽火和战斗硝烟。
参观**、**、**、**的故居,心情是复杂的,一样的窑洞,闪烁出来的智慧和革命态度也是一样的。面对着那些革命文物和图片,我的思绪往往会跟着讲解员的解说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这一拼,中国革命便胜利了,杨家岭也成了革命的圣地和摇篮。
在**窑洞前,我终于看到了那个小菜园,豆角,西红柿,卷心菜,那么小的一片土地,却承载了几代人对伟人的深情厚谊。“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现在它们依旧生长着,枝蔓葳蓐,摇曳多姿。
人生易老,江山却永在,此时的杨家岭,依旧是一片金色的阳光。
范文四:[教学设计]杨家岭景点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杨家岭。从外表上看,这里和普通的农家小院并无区别,但却曾经是当年党中央的中枢所在。当年,**主席坐镇杨家岭,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我们伫立在黄土窑洞前,仍然能从那些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的伟大,感受到革命先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悠悠岁月,能涤荡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却不能消减至今还萦绕在宝塔山、延河水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业。
在中央机关居住之前,这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口有明代吏部尚书杨兆的陵墓和祠堂,因而得名杨家陵,党中央居住这里后改名为杨家岭。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继续指导敌后抗日战争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杨家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苍松环绕之下的中央大礼堂。它始建于1942年,是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材同志设计,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自己动手修建而成的,礼堂可容纳千余人左右。礼堂看上去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建筑的独特体现在中西巧妙地结合。内部采用了传统的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外部则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仔细观察,礼堂没有木梁木柱,用四个大石拱做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木柱子。这也是当时唯一没有木梁木柱的大型礼堂。
现在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的原样陈列的。主席台工中央悬挂着**和**的画像和6面党旗,两侧挂着马、恩、列、思的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 “七大”的政治口号——“在**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对面的标语是“同心同德”,它的意思是号召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基础上,一心一意、团结一致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两侧的标语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再来看两边墙上的“V”字形木座和24面党旗,英文字母“V”是 “Victory”(胜利)一词的缩写,把它与24面党旗结合起来看,意思是表明我们党从1921年到1945年所走过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大厅内摆放了当年代表们坐过的200多张木质靠背长椅和“七大”投票箱,所有这些陈设,都为我们展示了“七
大”的盛况,让我们再次倾听历史的回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4月23日下午5时,“七大”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主持,**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林伯渠等也相继发表了演说。彭真向大会做了《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开幕式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结束。
1945年4月24日,**代表中央向大会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25日,**做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随后大会进行了讨论和发言,先后在会上发言的有26位同志。5月14日、15日两天,**向大会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新党章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自已一切工作的指针”。大会最后一项议程是选出了以**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七大”使我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央大礼堂除了召开“七大”负有盛名外,当年中央机关的同志以及延安的一些文艺团体经常在这里举行文艺晚会和演出活动,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就是在这里进行的。除此之外,当年在这里还举行过一些大型活动,比如194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这里招待了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的全体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1944年11月,**在这里接见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的全体干部,他号召大家要学会两种本领,一种是松树的本领,一种是柳树的本领。他说:松树冬夏常青,不怕刮风下雨,严寒之中也能巍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插到哪里都能活,一到春天,枝长叶茂,随风飘扬,十分可爱,柳树有灵活性。共产党员应该有松树的原则性和柳树的灵活性,二者缺 一不可。
1946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这里为德高望重的**总司令举行了60寿辰的祝寿活动。延安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祝寿。 **、**、林伯渠等致了贺词,朱总司令在答谢词中这样说:中国人一般活到60岁就算够本了,以后我就是赚下的了。我相信可以亲眼看到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历史的进程确实被这位伟人所言中,仅过了3年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在东方的大地上。
从中央大礼堂出来,通过一个小石拱桥,我们便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院子。中央办公厅楼是
由中央机关和附近的军民自已动手、就地取材于1941年修建而成的,形似飞机,两侧如机翼,二、三层通往后山的天桥,很像机舱,因此人们称它“飞机楼”。建楼时要从对面山上采石,每天早晨要放炮,我们知道主席习惯工作到深夜,早晨睡觉。这样就影响了**的休息,最后决定**搬到枣园去住。办公厅的西厅是中央机关的餐厅,有时作会议室用,窗户看起来很小,而且没有向外开的门,这都是为了保密。第二层是办公室,**、**、杨尚昆、王首道等同志都在这里办公。第三层楼是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会议室。中央政治局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和通过了许多重要决议。著名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里讨论通过的。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90多人。座谈会共开了三次。第一次是5月2日下午,会议由中宣部部长凯丰主持。在这次会议上**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引言部分。第二次会议是5月8日,**、**等到会听取了大家的汇报。边区民众剧团的负责人柯仲平在讲到他们团到农村演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时说:我们每次演出结束时群众都送来许多鸡蛋慰劳我们,我们一边吃,一边走,到了新的演出地点,鸡蛋皮就撒了一路。如果有人要问我们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不用问,顺着蛋皮找就找着了。**听到这里爽朗地笑了,他说:你们吃了群众慰劳的鸡蛋就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噢,要为群众演出更多更好的节目,不然的话,下次群众就再也不会给你们鸡蛋吃了。第三次会议是5月23日下午举行的。在这次会议上,**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部分,深刻地阐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同工农兵相结合的根本道路。
文艺工作者通过整风学习,批判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纷纷深入实际锻炼改造,创作出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如歌剧 《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墙上的这幅照片就是当时鲁艺在街头演出《兄妹开荒》时的剧照,这场演出观众竟达两万多人。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这是评剧《逼上梁山》的剧照。**看了之后称它是 “旧剧革命化时期的开端”。这三幅照片反映了新秧歌运动的广泛开展。
唱遍全国的《东方红》就是文艺座谈会后,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白马调》改编的,表达了陕北农民对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个仅有三孔土窑、两间平房的小院是**同志1944年7月至1944年11月住过很短时间
的家。革命者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家是随着革命的需要而定的。右起第一孔窑洞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1943年7月**和**由重庆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8月2日,中央办公厅在中央党校礼堂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会。
**在此居住时,正值延安整风运动深人开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讨论党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对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和1931年至1934年党的路线问题时,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历史地、全面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中央党校礼堂做了《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对统一全党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4年,他针对康生在审干工作中搞的“抢救失足者运动”的“左”倾错误,当即表示要纠正这种错误做法。他指出对冤假错案一定要进行甄别。**生活非常俭朴,无论在武汉、重庆或在延安,他都严于律己,享受着普通工作人员的待遇。他的一条破呢子裤,从太原一直穿到武汉,补了又补,总是舍不得换。1947年7月的一天,他从西安回到延安途中逢天降大雨,便临时决定住在一家旅馆里,吃饭的时候,勤务员想买一荤一素给他吃,可**执意不肯。他说:来一个白菜豆腐汤,炒一盘豆芽,吃起来可口些,吃那么多肉干嘛,当他看到勤务员还撅着嘴,就望着延安的方向,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忘记延安的同志都在吃黑豆,吃山药蛋,我们应该节约每一个铜板支援前线!
1939年,**同志在延河边骑马时,不慎摔倒,左臂严重骨折,后经在苏联医治痊愈,但因损伤过重,留下了终生残疾。门口的这张照片是**从前苏联回来,利用工作间隙锻炼手臂时照的。1944年月11月初,**迁往枣园。
1940年5月,**从前线回到延安就住在这里,1941年春离开前往王家坪。第一孔窑洞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
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重返抗日前线。在与日寇进行战斗的同时,**既坚持了同国民党实行统一战线的原则立场,又同国民党投降**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0年3月间,**指挥太行山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高潮,5月经洛阳、西安回到延安。身为我军总司令的**和普通战士一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从不搞特殊。这次回延安经过洛阳时,卫立煌将军派要员前去迎接。然而迎接朱总司令的这位高级军官等到朱总司令一行从他眼前走过时,还未发现朱总司令,一问才知道朱总司令早已过去。不得已,只好请求总司令重走一遍,方完成欢迎仪式。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位军官。爱国名将续范亭在一首诗中写道:时人末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这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然没想到我们八路军的总司令竟是一位“田舍翁”。朱总司令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从拐峁
医院向回走的路上,遇上一位背粮食的老人,便立即跳下马来,亲切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背上东西吃力吧~来放在我的马上,给你捎带着。他一边说,一边让警卫员把老人背上的粮放在马鞍上,自己同老人边走边拉话。老人把朱总司令端详了好久,虽觉得面熟,但又一时记不起是谁。当警卫员悄声告诉他是朱总司令时,老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对自己的子女总是严加管教。有一次,他的孩子到边区政府礼堂去看戏。那时中央机关只有一部小车,回来时由于人多车小,警卫员就把座位让给了他,自己步行回来。**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孩子,告诫他说:那是卫士的岗位,他的责任是保卫首长安全,他下了车,万一路上发生问题怎么办,
**总司令十分重视学习,工作再繁忙,也从不放松学习。而且他十分关心警卫员的学习,并手把手地教警卫员写字,还利用去南泥湾视察的机会,上山剥了许多桦树皮,订成小本子,送给每个警卫员两本,用来练习写字。
**回到延安时,正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时候。他在处理军务的同时,对边区经济建设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视察中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召开座谈会,了解生产情况,帮助工人和技术人员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视察回来后,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等文章,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中央“自已动手,克服困难”的指示,提出要领导边区留守部队实行屯田政策。1940年秋,他和留守兵团负责人一起到南泥湾一带勘察地形,随后,命令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面防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一面开荒种地。英雄的三五九旅没有辜负党中央、朱总司令的期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杨家岭的北山坡,看上去朴素庄重的小院里有三孔接口土窑洞,这便是**在杨家岭住过的地方。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由城内凤凰山搬到这里,1943年初离开这里,移住枣园。在这里整整住了5年时间。中间这孔窑洞是主席办公的地方,窑洞的后面有一个防空洞,左边窑洞是寝室和中间的窑洞相通。
在这阴暗潮湿的土窑洞,为了克服困难、指导中国革命,**在这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工作,著有《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作,收入《**选集》的就有幻篇。**在写作时常常废寝忘食,身边的工作人
员非常担心他的健康,经常想办法劝他休息。
在艰苦的延安岁月里,**的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他穿的衣服领口、袖口和裤腿全是补丁。这张照片就是主席1942年穿着打着大块补丁的衣服为干部作报告。桌上摆放的这盏煤油灯,尽管耗油量不大,照明度不强,但**还是十分节约用油。每当他思考问题时就把灯芯拧得很小,继续写作时才把灯芯拧大。
1940年年底,**在这里接见了从前线回来上党校的部分干部。针对部分人不习惯学校生活的情况时说:不习惯住窑洞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可以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战争年代,为了安全,防空洞是必不可少的防护设施。在枣园我们看到**旧居旁边有一个防空洞,而这里的防空洞却在主席窑洞的后面。我们知道,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特别是防空洞,一到夏季,从里面透出的风阴冷无比。**在著名的《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曾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比喻成从防空洞里吹出的阴风。我想这大概是他亲自体验的缘故,所以就自然地把一些不良作风与防空洞里的阴风联系在一起了。
1940年5月的一天,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劳考察团来到延安。主席会见了他,并在这个小院里请他吃了一顿饭。当时院里放了一张没有油漆的小低方桌,主席拿了一张报纸铺到桌子上充当桌布,当他转身回窑洞取东西时,风把纸给吹跑了,此情此景不禁使宾主都笑了起来,**俭朴的生活作风给陈嘉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由衷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张照片是1939年延安电影团拍摄我党第一部电影《延安与八路军》时留下的。
位于**旧居的右侧,有一排14孔的石窑洞,居于正中间的两孔窑洞就是**的旧居,这是他1942年11月至1944年10月居住过的地方。左边是寝室,右边是办公室。
从1937年到1942年,**多次往返于延安和华北、华中之间,并参加了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1939年年初,他在杨家坪居住时,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并于7月间,应张闻天邀请,在马列学院做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讲演。《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改变党的作风起了重要的作用。整风期间,党中央将这篇文章作为22个必读文件之一。
1942年年初,党中央调**回延安工作。他从苏北解放区启程,经过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历经千辛万苦,于11月底回到延安。当时正是边区经济困难时期,对于党的负责同志的生活很少照顾,**患有胃病,可他从不特殊,和大家一样吃粗米淡饭。
**非常重视加强干部的思想修养。有一次,他对大家讲:我们许多干部思想吃苦不够,不愿意、不善于动脑筋,不去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不动脑筋想道理,就是怕脑子吃苦,但思想上的懒汉,才会使人吃更大的苦头呢~**非常勤于动脑,他常在屋里踱来踱去,认真思考问题,他的讲演、文章和谈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944年10月,**由此迁往枣园,参加书记处的工作。
我们眼前的这个小石桌却不同寻常,这是当年**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斯特朗来延安访问时,正值全面内战爆发,**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依靠军事上的暂时优势,扬言要在3,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就成为全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斯特朗也就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来拜访**的。
**逐一回答了斯特朗提出的各种问题。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他利用石桌上的茶壶、茶杯等做了形象的比喻。他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腐朽本质,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后来斯特朗把这一论断称做是 “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传播于世界各国。
我们看到山坡下有一块菜地,那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亲自开垦出来的。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是身体力行,抽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地里种着辣椒、西红柿、土豆等蔬菜。在主席的精心管理下,地里的菜长得非常好,他用这些菜招待前来谈工作的中央首长,还招待过华侨领袖陈嘉庚呢~大家见主席工作很忙,都劝他不要种地,主席却笑着说:“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嘛~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应当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劳动。”
范文五:刘成章:我的杨家岭
我的杨家岭
作者:刘成章
(作者:刘成章,系散文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6日 15版
本来是陕北高原上一道普通的山谷,东边的山顶上却还有生了苔藓的倒了或站着的石人石马,述说着历史曾在这儿闪烁过一些什么。就在这道山谷里,一直生息着十多户扛犁牵牛的庄户人,如长了一些随处可见的黄蒿和酸枣。在一个大时代的风云际会中,几乎在一夜之间,这儿却齐臻臻地出现了许多伟大人物,如满目耸起了千丈大树,霜皮溜雨,黛色参天,风摇着它们的光影时,整个神州都会感到晦明的变幻。这便是延安杨家岭了。
作为一个小草似的小学生,在稍后的一些日子,我有幸在这儿生活过好几年。
我和同学们每人扛了两三个课凳,或者两人抬了一张课桌,从刘万家沟的延安二保小出发,汗流浃背地走了近三十里路,来到杨家岭。一路上我们碰见的人,都好奇地望着我们,不知这些公家娃娃在干什么,也许会联想到蚂蚁搬家。杨家岭当时是延安一保小的驻地。当我们把课凳课桌从肩上放下来的时候,延安一保小、二保小就随之在历史上消失了,两校合并成一个新的学校——延安保小。
我以十二岁少年的目光环视着杨家岭:被战争破坏成废墟的中央大礼堂,依然十分雄伟;部分损毁了的中央办公厅的造型如飞机的“飞机楼”,也显得气度不凡;山坡上一排长长的石窑洞,整齐而又敞亮。阳光暖暖地洒了一沟,把石头都照得像上了些釉子。原一保小的同学们热情接下了我们手中的桌凳,放到早已安排好的地方,然后玩耍去了。他们滚铁环、弹珠珠、翻双杠,这些就不用说了,最特别的是“顶拐拐”。“顶拐拐”不借助任何玩具,只用分开的两手把左腿扳成一个三角状,用成了锐角的左膝盖与同样是此种姿态的同学互顶起来,右腿则支撑着身体,跳动着。
我们第二天就在领袖们当年住过的那一排石窑洞里坐下来了。杨家岭应能感到,这里多了一些孩子圆溜溜的黑眼珠,其上下的睫毛总是在眨眨闪闪。
我太喜欢这里的石窑洞了,它简直是奢侈的教室。我们原来在刘万家沟时的教室都是低矮寒碜的土窑洞。学校计划让我们二保小来的五年级,与这儿的五年级合并为一个班,但合并前要检验一下我们的水平。于是老师出了语文题考我们。题目中有邹韬奋文章中的一些成语,比如“颠沛流离”“甘之如饴”等等,让我们解释。我们几乎百分之百地如坠十里雾中,抓耳挠腮,回答不出。我们从未学过这类东西。我不由再次注目杨家岭了。我立时感到这儿的文化再不是“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了,这儿的文化非常深奥。要想在杨家岭得意扬扬地学习并玩着,是需要一种高度的。结果,我们只能被插入四年级。
其时,边区时代已然渐行渐远,但它把这浑厚的土地,内含新鲜汁液的梨树和木瓜,以及传统气息,悉数留给我们。我们自己种起了蔬菜。
从杨家岭沟里走出来,再沿着山根向城里的方向走去不远,有一处从石缝中渗出的水源很足的山泉,那儿就是我们班的菜地。我们种了西红柿、黄瓜、茄子和辣子。肥料是从学校的厕所里抬去的茅粪。那茅粪滴滴答答地洒了一路,味道很有点臭臭的,而我们走得趔趔趄趄,也显得丑丑的。但臭臭的和丑丑的加起来,未尝不是一首绝妙好诗。由于水足肥饱,我们的菜蔬长得非常可爱。我们总是在那里一边吃着西红柿或黄瓜,一边欢乐地浇水施肥。我很喜欢看一勺勺茅粪浇到渠水里去,随着水流急急地向菜根们奔去;菜们好像立时唰唰变着颜色,很是动人。收工的时候,我们总要抬了满筐子的菜蔬,送到灶房。
也像边区时代一样,每天早晨和傍晚,我们都要以班为单位集体歌咏。差不多每班都有一两个指挥人才,十分帅气地抡着嫩胳膊,很有几分冼星海当年指挥《黄河大合唱》的样子。除此之外,拉胡琴,弹三弦,吹笛子,蔚然成风。乐器大多是自造的。我就曾从延河边抓了一条花蛇,剥下它的皮张,做了一把音色极好的二胡。每天晚饭之后,艳红的夕照之中,杨家岭的山山峁峁、旮旮旯旯,都有同学们在神气十足地歌唱、演奏。杨家岭简直成了一个音乐谷。
每当元旦或者春节,我们都要去延安市区演秧歌,这也应是边区时代风气和作派的一种延伸。我在秧歌剧中扮演过不少角色。要是秧歌剧曲子不好,我们的教导主任王老师就信手另写出一批,我因之对他肃然起敬。我从此嘴里常哼哼着,很想自己也能哼出一支好听的曲子。
我们的同学有的六七岁,有的已经十六七岁了,多是烈士或有一定资历的干部的子女,也有革命队伍中的伙夫或马夫的子女,这无疑透露出一种平等。那时低班还配有保姆,就住在教室窑背上靠山的土窑洞里,我们高班宿舍在最高的山旮旯里,每天由两个值日生给山上抬去洗脸水和饮用的开水。我们宿舍周围没什么好看的景色,但我们的班主任杜老师是个能人,他把一颗颗吸去蛋清蛋黄的鸡蛋壳涂抹成鲜艳的什么水果,高高悬挂于荆棘枝上,照得我们单调的心灵有光有色。
就是这个杜老师,一次在课堂上讲了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后说,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中间将来也能出现一两个作家。后来,杜老师倡导我们班办起了名叫《火星报》的壁报,并不断督催我在壁报上写文章。
那些年,解放战争还在进行中。当解放了拥有大型纺织厂的宝鸡之时,上级特别关怀我们这些孩子,在大家都穿劣质粗布衣的情况下,给我们每人发了一身蓝色卡其布制服。我们当然很得意,常常穿着那衣服在街上显摆,总能吸引不少目光。穿脏了的时候,我去杨家岭沟口的延河畔洗,谁知一不小心,衣服竟被激流冲走了。我怎会甘心失去它,硬是顺着水流的方向冒险蹚入下游的深水区,水都淹到胸前了,但还是没有找到,好多天闷闷不乐。谁知当我完全将它忘却了的时候,杜老师却拿来一件衣服,在我眼前晃了晃。我一看,正是我的呀。杜老师笑眯眯地对我说:“衣服肯定是要归你的,但是有个前提条件,你要认真写一篇文章,给《延安报》寄去。”于是,我便写了一篇题名为《我真佩服田双》的文章。不料刚过几天,文章就发出来了,还寄来了一些稿费。这事在学校震动可大了,于是一些同学找上我来,组织了一个通讯组。
延安的夏天有时酷热难当,但是已成废墟的中央大礼堂凉风习习,是练习写作的好去处。那儿四壁高如悬崖,空空的顶上是天和云彩;里面没有桌椅,却长了半人高的蒿草,时有麻雀和燕子啼鸣着飞来飞去。我常和通讯组的同学钻进大礼堂,随手搬几块砖坐下,分头写作或是一起讨论。有时蚂蚱还会猛地跳到我们的怀里,仿佛也想说点什么。
那是在草丛之中,诗意之中,浪漫之中。许多草是开了花的,有的上面还颤着雾般的蜂翅,愈显得诗意和浪漫。
不久我们的稿子接二连三地在《延安报》上发表出来了,有报导,有短文,也有诗歌和快板。
其时,那座飞机楼——国宝级的建筑,学校却是用来做灶房的。柴烟、蒸气和香味,常从那儿飘漾而出,游走在杨家岭的角角落落和我的呼吸道中。飞机楼前面的院子,那应该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院子之一。人们说,在1942年的某一天夜晚,这里曾经高挂过一盏汽灯,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作家艺术家们,在灯下聆听过**的总结讲话。而此刻,它既是我们的操场,又是我们的饭场,每次开饭的时候,我们就集聚在这儿用餐:每班蹲作一圈,圈里放着菜桶和笸箩,笸箩里盛的是作为主食的馍馍或肉卷子或小米干饭。抬头看天,有时候蓝得虚虚幻幻,有时却有黄风刮过,发出一阵阵哨声,但这些都不能左右我们的食欲。我最喜欢吃的当然是肉卷子了,那是剁成丁丁的猪肉和大葱,用发面卷了上笼蒸出来的。至今想起来,仿佛在回味一个美梦。
有一天我们正蹲在这儿吃饭,霍校长兴冲冲地走来了,让我和通讯组的另一个同学饭后到他的办公室。霍校长的办公室就是**住过的那孔窑洞。霍校长说:“你们发表在报上的文章我都看到了,现在,连报社都表扬你们了。好好写!”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了,《延安报》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短论,号召全地区通讯组向我们学习。随后,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两支铅笔和一个硬皮本子。我们能体会到那是一种庄严的奖励。那时候,一切都朴素简洁得让人终生难忘。
越过我们的当年向前看去——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是杨家岭的常客;许多秧歌队都曾在杨家岭闹得热火朝天;《白毛女》的首演地也是杨家岭。杨家岭有着厚重的艺术积淀,那积淀无形中在我当年稚嫩的细胞里蠕动和发散。我之后之所以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一路上长出的棵棵草儿,开出的朵朵花儿,我常想,其中的一些定力、悟性和尚可称得上翠艳的东西,至少有四成是得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