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最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zj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2009级生物科学班周晶 《教学大纲》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同中有异。两者都重现知识技能的培养,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个性的发展。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观察教学视频,走访资深教师的方式,对两者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应用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适应性与先进性,说明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践与知识的相结合,才能更大的发挥学生自己身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总结知识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生物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教育部(教育委员会) 先后颁布过多个生物教学大纲。1952 年以苏联的生物学大纲为蓝本, 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 》。1963 年5 月,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 》。1978 年,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学校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和《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 年底, 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生物学教学大纲》。1992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 》, 1996 年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1994 年因为实行新工时制颁布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 》的调整意见。2000 年, 国家教育部再次组织修订和调整。
2000 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版) 》(以下简称《大纲》) 是在1992 年大纲(试用)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则是在1996 年大纲(试验)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同时, 国家教育部也正式启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指导下, 开始《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 现行的2000 年《大纲》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并成为向《标准》过渡的大纲。但《标准》和《大纲》在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标准》和《大纲》在课程目标比较
课程目标是生物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指导和制约了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标准》和《大纲》提出的课程目标比较, 主要变化见(下表)
现行 《教学大纲》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比较
引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课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 明确的指出生物科学的
言 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程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地位。 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产生性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个人生活,与其他自然科学质 尤其是发展学的科学探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关系。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
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的
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
观。
课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课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程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
目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火发展的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
的 方面的应用。 基分。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本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成科学态度,形成崇高科学的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逐念 2.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爱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国主义思想感情。 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本操作技能,发展收集和处理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条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求,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展。
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标准》重视学生在现实
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
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
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
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
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
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
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
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
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4.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
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
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
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
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
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
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课 必修课教学内容侧重于生课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提高程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十个程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学生对生物科学与实际相安单元,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设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结合的能力。 排 第一部分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计与细胞”、“生物2:遗
础和结构基础内容;第二部分思传与进化”、“生物3:
是关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本质路 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
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生物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
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物技术实践”、“选修2:
容。 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
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重于体现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3个模块。每个模块36个
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包学时。
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
疫、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微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
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与细胞设计的,有助于学生扩展
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基础生物科学视野、增进学生
性内容。 对生物科学与社会实践的
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
力。
课知识方面: 知识: 和《大纲》相比,《标准》程1) 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1) 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首次: 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1) 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标 遗传、进化和生态等 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
基础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识”, 还要求“生物技术”
产、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等基础知识
2) 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知识 2) 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
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2)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用, 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
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生的影响”
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3 ) 不仅提出“促进生理健
展 康发展”, 还提出“促进心
3)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理健康发展”
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4) 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
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
响 用”, 还提出“在社会发展”
中的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
《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
新,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系, 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
物学课程价值。 能力方面: 能力: 和《大纲》相比,《标准》1) 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1)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首次:
记录、整理和报告 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1) 不仅提出“科学探究的2) 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一般方法”, 而且明 常用工具和仪器, 具备一定的作能力 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2)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究”的内涵, 并进一 3)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信息的能力 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3)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2) 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学问题 究的一般方法, 发展学生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4) 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
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题”
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
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大纲》更加强调科学探究
和创新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
4)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的作用, 力图切实发展科
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
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标
问题 准》不像《大纲》那样, 仅
仅关注学生解决“身边生物
学问题”, 仍然未能摆脱学
科中心的束缚;《标准》则
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
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
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
会实际问题。 思想情感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大纲》相比,《标准》1) 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命, 1)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首次:
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1 ) 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境的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状况, 培养爱祖国、爱家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具乡的情感, 增强振兴祖国2) 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 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与责任感 3) 明确提出“确立积极、点, 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 热爱大自然, 珍爱生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世界 展的意义, 提高环境保护《大纲》更加强调“理解人
意识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
3)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重要性; 突出“主动参与社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
度, 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
新意识 是义务教育性质决定的;
4)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社会问题, 初步形成主动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
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提, 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
5)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一。
与卫生习惯, 确立积极、
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标准》和《大纲》在课程内容和体系方面的比较
和《大纲》相比,《标准》确定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比较明显的特色。
我国历年的生物教学大纲一般提出“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必须
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等
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2000年《大纲》在原有3 项确定教学内容原则的基础上
选取有关的观察、实验、又增加了3 项原则:“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
参观、实践活动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自学
能力; 从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出发, 重视选取有利
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注意知识
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等原则。
2.1《标准》和《大纲》在课程内容上的比较
现行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比较 内容体系以生命的基础为特征为线索模块1:分子与细胞 以“分子与细胞”、的比较 分为9个单元: 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遗传与进化”、
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稳态与环境”三1、绪论
必修 值,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个模块构建课程,2、生命的物质基础 亡。 突出生物科学中的
基础与核心内容。 3、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模块2: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4、生物的新陈代谢
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5、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的变异,人类的遗传病
和生物的进化。 6、生物生殖与发育
7、遗传、变异和进化 模块3:稳态与环境
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8、生物与环境 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
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9、人与生物圈 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内容体系1、绪论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根据不同学生发展的比较 土壤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的需要,从三个角
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 用、食品加工和现代生物技度选择内容,范围
选修 疫 术。 更广,选择性更强。
3、光合作用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
4、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5、细胞与细胞工程 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
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
6、遗传与基因工程 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
伦理问题、生态工程。
2.2从要求层次上看, 2000 年《大纲》明确提出选择“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明确提出“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 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从要求层次上看, 2000 年《大纲》明确提出选择“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明确提出“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标准》没有像《大纲》一样, 提出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而是在鲜明地提出3 项课程理念的基础上, 明确地提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
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基本精神, 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 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重视对初中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 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3综合考虑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3 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 个主题: 科学探究,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与环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技术, 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 结合生物学科特点, 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
最大的生物, 因此, 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 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 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 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 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 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 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2.4《标准》与《大纲》确定的内容体系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下表)。
现行大纲 课程标准 突破 内 现行大纲内容框架分为五 新标准内容框架分为10 个一级突破点表现在: 容 大部分: 主题: ,改变了沿用多体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细菌、真1.科学探究 年的以“动物系 菌和病毒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学”、“植物学”比 人体生理卫生遗传、进化和生态 3.生物与环境 和“生 较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理卫生”等学科
5.生物圈中的人 为中心的课程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体系, 以学生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发展为中心,
8.生物的多样性 构建了以“人与
9.生物技术 生物圈”为主线
10.健康地生活 的课程体系 内 植物学内容: 学科体系, 难 植物学内容: 适当降低容 度较大 1.人与生物圈体系, 难度降低 教学难度, 面案 1.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2.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向全体学生, 例 2.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3.绿色植物的一生 果断删除过去 比 3.根的结构和功能 4.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认为不能不学较 4.叶的结构和功能 吸作用 但对学生未必1 5.茎的结构和功能 5.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非常有用的知
6.花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的类群部分放在“生物的多识
7.果实的结构和功能 样性”里
植物的类群: 藻类、苔藓和蕨类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
分类)
内 落实“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 《标准》较容 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达成的支撑护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达成的好地把教学 案 明显欠缺: 支撑明显强劲: 目标规定的知例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和光识、能力、情 比 系 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感态度与价值较 2.生态系统的组成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观的要求有机2 3.食物链、食物网 切的联系 地融合。例如,
4.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左侧大纲虽然
5.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也提出相关目
6.生态农业 5.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标, 但仅仅靠
7.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 物网 知识点难以达
8.然保护区的意义 6.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到目标要求。右
9.保护植被的意义 链不断积累 侧《标准》栏中
10.控制人口的意义 7.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黑体字部分
11.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是有限的 就是情感态度
12.保护鸟类的多样性 8.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与价值观目标
13.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9.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和知识、能力目
10.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 标融为一体的
1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反映。同时,又
12.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通过评价方式
动计划 的改变,保证教
13.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学目标全面达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成
没有构建起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对统一的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生物教学大纲一直试图解决而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课程目标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具体要求, 课程内容应该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50 多年来, 虽然我国的生物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一直制定得比较全面, 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 也包括能力、思想道德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但是, 大纲中的课程内容则主要体现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2000 年新《大纲》为例, 全面明确地提出了“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思想情感方面”的课程目标,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明确提出“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命, 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等。但是, 在课程内容方面, 则仅有“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保护鸟类的多样性”、“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植被的意义”等知识性内容以及部分实验和实践活动。如果说上述内容确实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意识方面的知识内容的话, 那么, 其中含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则明显地缺乏必要的课程内容的支撑。
三、评价理念的比较
教学大纲从评价目的、内容、原则和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课程标准是从评价的理念、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内容和类型、评价的方法及案例四个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特别是在评价技术和工具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呈现出全新的教学理念:
1、评价时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生物学习的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
2、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的模式(即使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也是与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建议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活动报告、学生挡案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3、评价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而是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提倡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不再是单纯的分数或等级,而是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呈现,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建议的比较
教学大纲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角度,给予了原则性的指导;
课程标准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案例,尤其对
探究性学习,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更明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
[6]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7] 刘恩山,赵占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推进生物教学改革——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特点及其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08期
范文二:最新五个版本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比较
五个版本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比较
作者:苏科庚(广东广雅中学 广州 51016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相关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相继投入使用,供各地各级学校选用,目前已经批准使用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有六个版本的教材,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各个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本文试从教材编写体例、插图、探究活动的设计、课后习题、课外读资料以及编写特色等方面对各个版本教材进行比较。
关键词:体例 探究 创新 特色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已于04年九月份起在全国四个省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实施,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也相继进入各实验区供学校使用,目前已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新教材有五个版本:人教版(朱正威、赵占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山东版(张时新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江苏版(汪忠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版(刘植义主编,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以及北师大版(刘相钰、刘恩山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文拟以《必修2?遗传与进化》对五个版本的新教材作一简略的比较。
1(教材编写体例的比较
2(教材插图的比较
五个版本的教材都设置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且插图绝大多数为彩图。通过“实物照片”、“示意图”、“模式图”、“图表曲线”等多种形式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真切的感性材料,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既有利于使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简约化,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许多图已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代替文字说明,上升为主要地位。
五个版本教材插图的比较
3(探究活动的设计
与旧教材相比,五个版本的新教材均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几乎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生探讨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五个版本教材探究活动的比较
4(课后习题的设计比较
在习题设计方面,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各具特色(见下表)。总的来说,各版本教材的习题都尽量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一些习题的开放性较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时,习题也注重了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等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
五个版本教材习题的比较
5(课外读资料的比较
各版本的教材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科学史的认识:或是在每一章、节的前言介绍有关的科学发展历程,或是在教材的正文部分以“相关链接”、“小资料”、“材料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史,或是在课外读中提供材料拓展学生对有关生物史的关注面等。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除重视学生对科学史的学习外,各个版本的教材还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料(见下表),内容多选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或者听到过的,又与教材的内容密切相联系,可读性强,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五个版本教材课外资料的比较
6(教材编写特色的综述
五个版本教材编写特色的比较
参考资料:
[1] 朱正威、赵占良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 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6
[2] 张时新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 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2004.5
[3] 汪忠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 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6
[4] 刘植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 遗传
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2004.6
2 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5] 刘相钰、刘恩山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2004.6 》(必修
范文三:高中生物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最新版
高中生物新课标完整版 (2017年最新修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 ....... .....2
(一)课程性质 ............................................................................ ................................................... ....... .......
(二)基本理念 ........................................................................ ....................................................... ....... ....... 二、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 ........................................................... ....... .....5
(一)学科核心素养 ............................................................... ........................................................... ....... .......
(二)课程目标 ..................................................................... ............................................................ ....... ....... 三、 课程结构 ........................................................................ ........................................................... ....... .....7
(一)设计依据 .... ................................................................ ............................................................ ....... .......
(二)结构 ............................................................................. ........................................................... ....... .......
(三)学分与选课 ................................................................. ........................................................... ....... ....... 四、 课程内容 ...................................................................... ............................................................ ....... .....10 (一)必修课程 .... .... ...................................................................... ................................................ ....... .....10 模块 1 分子与细胞 .............................................................. ............................................................ ....... ....... 模块 2 遗传与进化 .......................................................................... ................................................ ....... ....... (二)选修Ⅰ课程 ........................................................................................ ................................... ....... ......17 模块 1 稳态与调节 .................................................................................................. ................. ...... ....... ....... 模块 2 生物与环境 ........................... .......................................................................................... .... ....... ....... 模块 3 生物技术与工程 ............................... ........................................................................ ....... .. ....... ....... (三)选修Ⅱ课程 ..................................................... ....................................................................... ....... ....... 现实生活应用 ......................................................................... .................................................... ...... ....... ...29 职业规划前瞻 ..................................................................................... ........................................ ...... ....... ....... 学业发展基础 ................................................................................................. ............................. ..... ....... ....... 五、 学业质量标准 .................................................................................................... .................... ....... ......49
(一)学业质量水平 .......................... ............................................................................................. ....... .......
(二)说明 ...................................................... .................................................................................... ....... ...... 六、 实施建议 ................................................................................................................................... ....... ...54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 ......................................................................................... ....... ... ... Ⅰ . 教学建议 ........................................................ ....................................................................... ....... ... ....... . Ⅱ . 评价建议 .................................................................... ............................................................ ....... ....... ....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 ................................................... ....... ......62 Ⅰ . 学业水平测试 .................................................................................... ........... ................................... ....... Ⅱ . 高考命题建议 ......................................................................... ........... ............................................. ....... .. (三)教材编写建议 ............................................................................................ ............................ ....... ....75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 ....................................... ....... ....... .......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 ............................. ....... ....... ....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 ................. ....... ....... .....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 ........... ....... ....77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 ........... ....... ....... ....... ......
2. 强化以评价为导向的课程管理 ............................................................................... ........... ....... ....... .......
3. 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 ................................................................................. ........... ....... ....... .....
4. 加强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 ...................................................................................... ........... ....... ....... .......
5. 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 ..................................................................... ........... ....... ....... ....... .. .. 附录 A :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 ................ ....... .83 附录 B :教学与评价案例 ......................................................................................................... ........... ...... ..85
一、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 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 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 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 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 课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 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 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 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 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 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 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二)基本理念
1. 学科素养为核心
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 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学知识、探究能力以 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 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生物 学素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形成的条件和基础。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 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基本任务。
2. 课程内容少而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学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高中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科技的进步,又要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学 习最有价值的生物学知识, “少而精”就成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追求。必修和 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内容都聚焦在几个重要概念上,容量精简,重点突出, 为教学中实现“精”的要求提供了保障。 “精”的内涵丰富。首先, “精”是 指课程的选材原则,删除细枝末节的内容,凸显重要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是 本课程实现“精”的方式,这也是国际上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次, “精” 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和期待, 精练的课程内容保证了教学过程中有相对 充裕的时间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 后, “精”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定位,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应该能够对重要 的生物学概念有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而不是仅仅 对知识的记忆和背诵。
3. 教学过程重实践
本课程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在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能用科学的观
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要达成这样的 课程目标,就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历。 “重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 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既要让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又要让学生积极地 融入涉及动脑的环节;通过探究类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学生对 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要适当地将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融 入实践活动,特别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 (STEM )整合到实践活 动中,以适应在教学中对超越学科本身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要在教学中将生 物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等内容适度结合, 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进而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 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4. 学业评价促发展
本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者要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研读学业质量标 准,把握本课程的宏观教育目标,明确评价的教学和育人价值,实现从内容 本位、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学生发展本位为目标的评价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要处理好评价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关 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好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通过评 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并从中得到启示,使评 价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后天习得的终身受益成果,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 要组成之一,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 社会责任等, 其内涵和表现如下。
1. 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 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 格和能力。 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 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能够用生命 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 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 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学生应该在学 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 如 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 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 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 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
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 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学生应 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 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 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 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 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认识到生物学在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提 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树立 生命观念 ,能够运用这些观念认识 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形成 理性思维 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证 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掌握 科学探究 的思路和方法, 形成合作精神,善于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 社会责任 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时, 能主动宣传生物学知识,愿意承担抵制毒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的社会责任, 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 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生物必修与选修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中生物学课程开设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 生物学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 养发展的共同基础; 选修Ⅰ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学 习的课程;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
2. 旨在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是在本课程中实现 “立 德树人”的抓手。基于学生在“生命观念” “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和“社 会责任”等方面应有的表现,选取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设计各模块的教 学目标及学业要求。据此,构建出《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两个必修模 块和《稳态与调节》 《生物与环境》 《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选修Ⅰ模块,以 便全面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3. 基于科学教育成果和生物学教改经验,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
以国内外科学教育的众多研究成果和我国十余年来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 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为依据,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例如,根据生物学的大概 念来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选取更加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内容 和任务;在必修课程的安排和选修Ⅰ课程的设计上,保持了新课程与原有课 程的衔接, 使得教师可以在实施新的教学任务时, 最大程度地利用自 2003 年 颁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以来所获得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 以及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果,持续和顺畅地推进教学改革。
4. 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
在课程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多元发展需求,设计出必修、选 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必修课程选择的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与社会 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是后续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对于提高全体高中 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Ⅰ课程所选的内容是学生未来 职业与专业发展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 拓展生物学科技视野,提高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Ⅱ课程包括为学有余力的 学生设计的拓展课程以及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和当地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旨 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要,以期为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二)结构
图 1 展示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高中生物学课程分为必修、选修Ⅰ和 选修Ⅱ三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两个模块; 选修Ⅰ部分有《稳态与调节》 《生物与环境》和《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模块; 选修Ⅱ部分涉及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及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多 个拓展及校本课程模块。
图 1 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图
(三)学分与选课
本课程的必修学分为 4 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 2 学分,每个学分需 18 学时。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共 72 学时,每周 2~4 学 时,建议从高一年级开设。
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Ⅰ和选 修Ⅱ课程,修得更多的学分。每个选修Ⅰ模块为 2 学分,每个选修Ⅱ模块为 1~2学分。学生在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可以直接学习选修Ⅰ或选修Ⅱ 课程,也可以不再选择本学科课程。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可以同时开设供学 生选择,对于选修Ⅱ课程中“学业发展基础”类模块,教师可以提出选课的 顺序或条件。
四、 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 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必修课程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课程的基础。
必修课程面向全体高中生,选择了最基本的生物学重要概念。为了让学 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力求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模块 1 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以 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内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 要基础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 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 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 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 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内容标准】
概念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1 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 酸等,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1.1.1 说出细胞主要由 C 、 H 、 O 、 N 、 P 、 S 等元素构成,其中以碳原子为
骨架形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1.1.2 指出水大约占细胞重量的 2/3, 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赋予 了细胞许多特性,在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
1.1.3 举例说出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虽少,但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1.4 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它们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 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1.5 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1.1.6 阐明蛋白质通常由 20种氨基酸分子组成,其功能取决于由氨基酸 序列决定的三维结构,细胞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完成
1.1.7 概述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贮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1.2 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1.2.1 概述细胞都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 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2.2 阐明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担负着物质运输、合成与分 解、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
1.2.3 阐明遗传信息主要贮存在细胞核中
1.2.4 举例说明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执行细胞 的各项生命活动
1.3 各种细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但在形态与功能上有所差异
1.3.1 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 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1.3.2 描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 的细胞核
概念 2 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2.1 物质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1.1 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1.2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有 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2.1.3 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2.2 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 2.2.1 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 , 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 pH 和温度等)的影响
2.2.2 解释 ATP 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2.2.3 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可 利用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分子中
2.2.4 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 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2.3 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
2.3.1 描述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其中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 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2.3.2 说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发生特异性 的分化,形成了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体
2.3.3 描述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衰老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教学提示】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 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 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
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 系的认识。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 1 的理解,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检测 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3)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 (4)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可结合电镜 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电子显微镜实验 室。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 2 的理解,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通过 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探究酶 催化的专一性、 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4)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5)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6)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 察其永久装片; (7)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8)搜集有关干细 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学业要求】
模块 2 遗传与进化
本模块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 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
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 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
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DNA 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 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 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 程和原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 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 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 也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标准】
概念 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3.1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 DNA 分子上
3.1.1 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 DNA 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 RNA 分子上,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基因决定的
3.1.2 概述 DNA 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长链, 一般由两条反向平 行的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 息
3.1.3 概述 DNA 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3.1.4 概述 DNA 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 RNA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 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的性状主要是由蛋白质决定的
3.1.5 举例说明某些基因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3.2 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3.2.1 阐明减数分裂产生只含有一半遗传信息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3.2.2 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3.2.3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 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3.2.4 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3.3 由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3.3.1 概述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序列的改变
3.3.2 阐明基因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 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
3.3.3 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 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3.3.4 阐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所发生的自由 组合和交叉互换,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从而使子代出现变异 3.3.5 举例说明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都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3.3.6 举例说明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概念 4 生物的多样性和 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4.1 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样,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4.1.1 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 有共同的祖先
4.1.2 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 谢、 DNA 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4.2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2.1 举例说明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将赋予某些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 存和繁殖优势
4.2.2 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
4.2.3 说明自然选择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4.2.4 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 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4.2.5 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物种形成
4.3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
4.3.1 阐明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4.3.2 举例说明人类生存和发展受益于生物多样性
【教学提示】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 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 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 3 的理解,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运用 模型或视频观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 搜集 DNA 分子结构 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5)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 的事例; (6)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并探讨其监测和预防; (7)搜集恶性 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 4 的理解,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搜集 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 用数学方法讨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学业要求】
(二)选修Ⅰ课程
模块 1 稳态与调节
本模块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植物 的激素调节等内容。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 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高等多细胞生物体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 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生命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持稳态, 并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适应多变的环境。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高等多细 胞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认识个体生命系统的稳态。 【内容标准】
概念 1 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
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1.1 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
1.1.1 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 存的内环境
1.1.2 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1.1.3 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 物质交换
1.2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2.1 以血糖、体温、 pH 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2.2 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3 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调控各器官、 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1.3.1 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 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3.2 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 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1.3.3 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1.3.4 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 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1.3.5 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
1.3.6 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4 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多种类型的激素, 通过体液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 实现 机体稳态
1.4.1 说出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胸 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多种腺体,它们分泌的各类激素参与代谢的调节 1.4.2 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 甲状腺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
1.4.3 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 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1.4.4 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 调节
1.5 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 死亡或异常的 细胞,实现机体稳态
1.5.1 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 与物质基础
1.5.2 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 性免疫
1.5.3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 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1.5.4 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 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1.6 植物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物激素的调节 1.6.1 概述科学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并揭示了它在调 节植物生长时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范文四: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1)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 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 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 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 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 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 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 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 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己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 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 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 的需要。
自 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
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 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 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 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 的基础。 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 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 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 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 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 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 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 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 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
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 施中的核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 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 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倡导探究性
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 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 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 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 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 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
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 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人社会做准备。 三、课程设计思路
高中生物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 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和要求设计的。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 1:分 子与细胞”、 “生物 2:遗传与进化”、 “生物 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 选修部分有“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 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 “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 36学时、 2学分。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 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 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 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 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 实践和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 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生物 2的内容,也可 以先学习生物 3的内容。 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 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
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生物 1: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 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 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 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物 2: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 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 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 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 观点。
“生物 3: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 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 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 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于 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选修 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 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
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于继续 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 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各模块的关系图示如下。
本标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 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具体说明如下 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 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 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 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
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 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 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 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 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 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 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 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 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 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 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 能正确理解科学、 技术、 社会之间的关系。 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 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涟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 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 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4)确认变量;
(5)作出假设和预期;
(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 要的反思和修改。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 6个模块:
必修 : 生物 1:分子与细胞 生物 2:遗传与进化 生物 3:稳态与环 境
选修 :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选修 2:生物科学与社会 选修 3:现代 生物科技专题
每个模块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由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 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 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 动。
学分要求
生物课程的必修学分为 6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 2学分,每个学分 18学 时。
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模块, 获得更多的学分。每个选修模块为 2学分,每个学分 18学时。
一、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
生物 1: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 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 重要基础学科,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进入了分子 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 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 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 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学 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 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 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 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 系的认识。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1.2 细胞的结构
1.3 细胞的代谢
1.4 细胞的增殖
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案例 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学 时 1学时。
目的要求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与有关物质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材料器具 蛋白质悬液、质量分数为 1%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 1%的葡萄糖溶液、 质量分数为 5%的 NaCl 溶液、 食用油、 蛋清、 马铃薯匀浆、 苹果匀浆、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和匀浆;双缩脲试剂、碘溶液、质量分 数为 1%的硝酸银溶液、班氏试剂、苏丹Ⅲ染液; 4支小试管、双面刀片、 显微镜。
活动程序
1.观察并记录各种试剂与相关物质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
2.每组学生负责鉴定一种生物组织。先预测该生物组织中可能含有 的物质种类。然后分别用各种化学试剂实测该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预测的 物质。
*预测结果;#实测结果
3.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将材料用苏丹Ⅲ染液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子 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4.讨论:
(1)哪些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测不同?
(2)根据你的检测,哪种材料含蛋白质最丰富?
案例 2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学时 1学时。
目的要求 探究不同温度和 pH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催化 H 2 O
2
分解的效率
相当于 Fe 3+的 500万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最适 pH 为 7~ 7.3,不同温度和 pH 影响酶的活性。
材料器具 鲜肝提取液、体积分数为 3%的 H 2 O
2
溶液;缓冲液、冰块; pH
试纸,试管、玻璃棒、移液管、培养皿、橡皮塞、试管架、试管刷、定性 滤纸、解剖剪、镊子。
活动程序
1.探究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1) 鲜肝液煮熟后即不能催化 H 2 O
2
的分解, 据此可知高温使酶失活, 从
而联想低温是否影响酶活性,并作出假设。
(2) 设计一个探究温度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实验, 方案中要设置对照。 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
(3)课前的实验准备工作主要是用鲜肝提取液和定性滤纸制作若干同样 大小的过氧化氢酶滤纸片。
(4)按照确认的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过氧化氢酶滤纸片周围产生的氧气 泡大小和数量,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5)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假设。
2.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1)根据消化液的 pH 与消化酶的关系,产生探索不同 pH 是否影响过氧 化氢酶活性的联想,并作出有关 pH 与酶活性的假设。
(2) 对照血浆 pH (7.35~7.45) , 推测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的酸碱环境, 设计一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
(3) 实验准备工作主要是用物质的量浓度为 0.067 mol/L的 Na 2 HPO 4
溶液
和物质的量浓度为 0.067 mol/L的 K 2 HPO
4
溶液, 参照下表配制 pH 分别为 5、
6、 7、 8的缓冲溶液。
(4)按照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过氧化氢酶滤纸片周围产生气 泡的情况,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5)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6)讨论:是否需要为实验装置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
生物 2:遗传与进化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 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
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 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
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DNA 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 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 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 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 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 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 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 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 进化奥秘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关知识分析 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1 遗传的细胞基础
2.2 遗传的分子基础
2.3 遗传的基本规律
2.4 生物的变异
2.5 人类遗传病
2.6 生物的进化
案例 3 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 时 1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深入理解 DNA 双螺旋 结构的特点。
原 理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由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双螺旋结构外 侧的每条长链,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互连接形成的,两条长链以反向平 行方式向右盘绕成双螺旋,螺旋直径为 2nm ,螺距为 3.4 nm;两条长链上 对应碱基以氢键连接成对,对应碱基的互补关系为:A — T 、 C — G ,碱基对 位于双螺旋结构内侧,每个螺距有 10对碱基,两个相邻碱基对平面的垂 直距离为 0.34 nm。
材料器具 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 4种碱基的材料;代替氢键的 连接物(如订书钉);代替磷酸二酯键的连接物(如 2根长约 50 cm的粗 铁丝)等。
制作程序
1.通过讨论确定本组制作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大小(如高度与 直径的比例),确定使用的各种材料,部分同学进行构思或设计,部分同 学做好物质准备。
2.讨论设计方案,包括立体构型及其大小的设计依据、维持立体构 型的方式等。确定制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分工。
3.按照具体分工制作部分配件,然后将各种配件整合在一起,逐步 完成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4.按照设计方案对制作的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检查,适当 修补模型的某些缺陷。
5.鉴赏各组的制作成果,开展交流活动。
生物 3:稳态与环境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 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下, 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 高等多细胞生物和人体在生长、 发育、 代谢、 遗传和变异等各种活动中, 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 使机体保持稳态, 并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适应多变的环境。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群落 也处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相对稳定,形成稳态。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 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 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 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关于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 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生态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 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 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1 植物的激素调节
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4
种群和群落
3.5 生态系统
3.6 生态环境的保护 案例 4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学 时 1时。
目的要求 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生态瓶,学会观察和分析封闭的微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结构与功能发展协调的重要标志。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则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 间的协调关系。设计和制作一种模拟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 瓶,观察这个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有助于理解生态 系统稳定性的原理。
材料器具 带有螺旋盖的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一个简单的 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活动程序
1.确定模拟的生态系统类型。模拟淡水生态系统可用带有螺旋盖的 罐头瓶等容器,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可用两个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剪去上 半部分,套装成一个封闭的装置。
2.设计和制作生态瓶需要合理地配置生态系统的组分,将本组选定 的生态系统各组分记录在表格中。
3.观察生态瓶中动植物的生活状况,记录几种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
4.讨论:
(1)本组制作的生态瓶中哪种生物最先死亡?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生态瓶中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分析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 延长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持续时间。
二、选修部分
选修部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及满足学生多样化发 展的需要而设计的。选修部分的学习需要以必修部分的学习作为基础。具 体内容标准如下。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选修 2:生物科学与社会 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 专题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本模块是实验课,所说的生物技术,是指广义的生物技术,而不限于(甚 至主要不是)现代生物技术。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 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四部分。
教师应根据本校的条件,指导学生选做本模块中的 5~7个实验。每 个实验不限于 1个或 2个学时。有的实验需要连续进行若干天,但每天所 需时间不一定很长。这些实验中有的是使学生了解基本原理或获得基本知 识的,有的是偏重于实际应用的。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 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收集和整理资料, 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详细讲解,而 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及必要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参 加和辅导学生的讨论。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室条件,每个实验可以 1人、 2人或多人 1组,原则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
4.1 微生物的利用
4.2 酶的应用
4.3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4.4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选修 2:生物科学与社会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四部分。
迅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 域,如育种、有害生物的防治、生物工程制药、生物净化技术等。生物科 学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如从环 境保护的角度思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等等。 本模块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 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
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对科学、技术、社 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师应注意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开展 相关的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5.1 生物科学与农业
5.2 生物科学与工业
5.3 生物科学与健康
5.4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 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
自 20世纪 5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迅速发展, 并产生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本 模块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 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 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 础。
本模块的教学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 进展迅速,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练习撰写专题综述 报告,并组织开展口头交流、辩论等活动。
6.1 基因工程
6.2 克隆技术
6.3 胚胎工程
6.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6.5
生态工程
一、教学建议
《标准》是高中阶段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标准》旨在全面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生物科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 系。因而,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学校 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 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 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 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 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 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理 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例如,对生 态环境的保护,既要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又要培养相关的能力,还 要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对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同 样重要,缺一不可。教师要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全面落实三个方面目标 的要求。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 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 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 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这样,《标准》规定的目 标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成果,而是对学习成果有更高 的要求,探究是达成这些成果的重要途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达,以便有针对性地完成活动过 程的设计,也便于在活动之后检验教学成果。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
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 不可能经历真正的探究。
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 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 班共同研究的课题。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教师要 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 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 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 自信心。
4.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
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 的教学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演示、讲授、辩论、模拟、游 戏、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项目设计、个案研究等。
案例 1 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
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有不同的方式。除了实验探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 进行探究也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基于资料的探究活动,关键在于教师 对素材的选择和组织。通常,社会关注的、学生关注的与生物学相关的问 题是教师选择的内容之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好教案。教学 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寻找证据,不断 深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 经历了与原始研究十分相似的过程。 学生充分思考, 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 得出了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的科学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 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段时间内,各种媒体大量报道了有关疯牛病的消息,“疯牛病” 已成为老幼皆知的名词。石老师通过图书馆、科学院和网络,收集了许多 关于疯牛病和朊病毒的研究资料,他将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 题。
“为什么国家要严格控制牛肉的进口?这说明疯牛病有什么特点?” “因为疯牛病会传染,它是一种传染病。”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么哪些病原体会导致传染病呢?”
同学们和石老师一起回顾了以往所学到的传染病种类,归纳出病原体 有寄生虫、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石老师没有马上告诉同学们疯牛病的 病原体是什么,而是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如果有一种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如何着手寻找它的病原体呢?” 在此之前的生物课中,同学们曾讨论过分离病原体的步骤。石老师希 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一知识应用起来。果然,一个同学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 法。
“从被感染的动物提取病原体,再用健康动物进行实验。”
“很好”石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我们要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应 该从病牛的哪些(个)部位提取病原体呢?”
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应该抽取血液,有的认为应 该从肌肉中提取病原体。这时,石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描述疯牛病、疯羊 病症状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同学们达成了共识:疯牛病主要表现 为神经系统遭到破坏,最好从神经组织中提取病原体。
石老师告诉学生,科学家与同学们的选择是一致的。用抽取的患病动 物的脑组织或脊髓液注射给健康动物后,健康动物最终患病。
接下来,石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鉴别疯牛病病原体的性质。交流过 程中, 石老师发现一组同学想到了用陶瓷纤维过滤器。 在学习病毒的时候, 同学们已经了解到陶瓷纤维过滤器可以滤去寄生虫、细菌等,但会让病毒 和化合物通过,大家集中对这一方案讨论之后,石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科 学家实际的实验结果(如下图)。实验中,未滤过的神经组织和滤过液都 可以使健康动物感染该病。
石老师又提出了问题:“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对该病原体的性质和大 小做出什么判断呢?”
“病原体可以通过陶瓷纤维过滤器,说明体积很小,应该是病毒。” 一个学生肯定他说。
另一个学生补充说:“经过滤的液体不可能含有细菌、真菌或寄生虫 的整体, 所以一定是病毒。 而且报纸上也说了, 是朊病毒导致了疯牛病。 ”
石老师并不着急纠正同学们的说法,他让同学们考虑一下,能否根据 这一项实验结果就断定是病毒?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可能?如果你认为是 病毒,能不能设计方案进一步证实你的想法?
教室里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沉默。终于,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他们 的假设:“我们可以将滤过液中的病毒破坏,使之不能增殖。再用健康动 物实验,如果动物不再患病,说明病原体就是病毒。”
“你们准备怎样阻止病毒的增殖呢?”石老师追问道。
“只要破坏病毒的 DNA 或 RNA ,病毒将不能复制。加热或用福尔马林 处理过滤液可以使 DNA 或 RNA 变性。”
石老师高度赞扬了这一组同学的设计方案,然后出示了图片(如下 图)。“实际实验的结果是处理后的滤过液仍然具有感染性!这说明了什 么?”
同学们感到非常吃惊,“看来,实验结果否定了我们的假设。病原体 不是病毒!”
“病原体还存在于滤过液中,下一步,我们怎样去寻找它呢?”石老 师继续启发学生。
“滤过液中除了病毒, 还有化合物, 我们可以鉴定化合物的感染性。 ”
“非常好!”石老师感到很满意,进一步提示:“化合物的种类有很 多,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生物大分子着手,用什么可以破坏蛋白质、脂肪 和淀粉呢?”
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很轻松。很快,同学们设计好了一组实验,用 不同的酶分别检验这三种大分子化合物。石老师适时地展示图片(如下 图),并请同学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原来病原体是一种蛋白质。”同学们高兴地报告自己的结论。 至此,石老师总结: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由 于这种蛋白质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疾病,因而称为“朊病毒”。在石老师的 指导下,同学们认识了朊病毒这种新的病原体,了解到朊病毒的蛋白质本 质。下课前,石老师还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有关朊病毒研究的网址,鼓励 有兴趣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对朊病毒有更多的了解。
(四)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同时拥有现实 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 身临其境,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 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 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1.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 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生物学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 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
2.增加低成本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和物 种分布差异很大,课程标准提供的活动建议难以适应各地学校的条件。教 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完成实验,条件 不具备时,要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提高 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的开出率。
3.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 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实事求是地记 录、整理和分析实验资料、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
4.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和实验药品是生物学实 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五)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 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 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 技术、
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 紧密联系。
2.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性的、 国家的、地区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引 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 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尝试参与社会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生物学教学还应注意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选 择学习和职业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
3.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 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 动,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 的负面影响。
(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 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 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 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 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 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七)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 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 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对于《标准》中 的“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 程”等包含科学史的内容应认真完成。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 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
案例 2 生长素的发 现
利用生物学史的材料进行探究,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 师应根据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要求,对科学史的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 组织,设计好教案。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家的工 作过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的,体验科学 家不断深化对问题认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在本案例中,教师利用 信息技术媒体,通过揭示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逻辑思 维路线,从提供的材料中去主动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推测和探究,最终 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而且有助 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体验科学认识 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谢老师搜集了有关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的材料,并制作了计算机辅助 教学软件,他计划在课堂上利用科学史的材料组织学生学习生长素发现的 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能观察到植物向光性生长的现象,如窗台上 的花卉。什么样的光线能引起植物朝向光的方向生长呢?”
“固定方向的光线。”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
“怎样才能证明这一点呢”
“做实验!”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种想法,谢老师没有对学生的想法 作出评价,而是告诉学生早在 1880年,达尔文曾用一种多年生单子叶草 本植物研究过植物向光性生长,后来其他科学家用胚芽鞘又进行类似的研 究。
接着谢老师呈现了这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图 1,图 2),并提出下 面的问题:“比较这两个实验的条件有何不同?从实验中我们能得出什么 结论?”
同学们和谢老师一起讨论,归纳出两个实验的条件只有一点不同,即 有无单侧光照射;通过实验可得出单侧光能引起胚芽鞘两侧生长不均衡的 结论。
谢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有单侧光照射,植物就会向着 光的方向生长。那么,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与植物体的哪个部位有关?”
“既然是胚芽鞘的上端发生弯曲,那么这种弯曲就可能与它的尖端有 关。”有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假设。
“很好!”谢老师进一步追问:“怎样才能证明这种猜想?”
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有的提出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观察其生 长情况;有的提出是否可以用遮光的办法,分别遮住胚芽鞘的不同部分, 再比较各自的生长情况。
此时,谢老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历史上,有位科学家也采用了遮 光的方法进行研究。 ”并呈现了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方案和实验结果 (图 3, 图 4)。谢老师接着说:“这个实验结果恰好与同学们的假设吻合,即胚 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但如果没有图 4的实验,我们能否得到这样的结论呢?为什么?”
“不能。因为没有图 4的实验作为对照,就不能肯定只有尖端与弯曲 生长有关。”
“很好!我们已经知道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尖端在单侧光的照 射下会影响其他部位的生长。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 学生的意见分歧很大。 谢老师发现一组学生想到:是不是因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 产生某种影响呢?谢老师向学生展示了胚芽鞘结构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 讨论所提出的各种猜测中哪种可能性更大。最后,大多数的学生认同了上
述猜测的可能性更大,但仍有同学坚持自己的想法。谢老师在表扬那些坚 持自己想法的同学的同时,指出多数同学认同的假设正与当时科学家所作 的猜想一样。
接着谢老师又提出:“要判断是否因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向下传导,从而引起弯曲生长的,我们该怎么做?”
“切断一个胚芽鞘的尖端与下方的联系,另一个不切断。然后比较它 们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有一小组的学生经讨论后,非常明确地 回答。
“非常好!”谢老师十分满意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同 时适时地呈现了 1910年丹麦生物学家鲍森·詹森所做的实验 (图 5, 图 6) , 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原来确实是尖端通过产生的物质影响下部生长的。”学生高兴地报 告自己的讨论结果。
此时, 谢老师进一步提示:“鲍森·詹森所做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 你们认为在哪里?”
“他的对照实验存在问题。”有学生抢着回答。
“最好在尖端和下部间放上一块不透水的塑料薄片。”有学生补充 说。
“很好!”接着,谢老师又呈现了匈牙利科学家拜耳在 1914年所做 的更为深入的研究(图 7)。
“拜耳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 么?”
有同学得出了结论:“胚芽鞘放尖端的那侧,尖端所产生的物质分布 较多。”
“尖端产生的物质较多的一侧,生长得更为迅速。”有同学补充说。 经过讨论和交流,所有同学达成了共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 端所产生的物质不均匀分布的结果!
“那么,单侧光所起的作用又是什么?”
“那一定是它造成了尖端所产生的物质在尖端下部不均匀地分布。” 学生肯定地回答。
“非常好!”谢老师继续说:“科学家并不满足,在 1928年荷兰生 物学家温特提出了新的假设‘如果尖端确实通过产生某种物质来影响下 部生长,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可以转移到一种载体里面,从而使该载体具有 与尖端同样的效力’。”接着就展示了温特的实验(图 8)。
“从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个琼脂块与胚芽鞘的尖端具有相同的效果。”
谢老师高兴他说:“很好!但尖端所产生的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生 物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直到 1934年荷兰人郭葛从人尿中分离 出了一种有机化合物——吲哚乙酸,将其混入琼脂中后做了下面的实验 (图 9)。”
“分析这个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
“吲哚乙酸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学生很快地作出了回答。 “混有吲哚乙酸的琼脂块与温特实验中的琼脂块具有相同的作用。” 另一位学生进一步作了说明。
“是的,这两者很相似。后来,人们发现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物质就 是吲哚乙酸,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人们将它命名为生长素。” 至此,谢老师总结:“像生长素这样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的,并 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就统称为植物激 素。同时我们从人类对生长素的认识历程可以看出,科学上的每个认识都 凝聚了许多科学家的智慧和踏实细致的研究。”下课前,谢老师还提出一 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为温特先生的实验设计一个对照实验。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 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 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评价应以《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要 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 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评价的 内容应符合《标准》的要求,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一)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表现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学生学习记 录卡是教师用于系统观察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工具,也是教师和 学生进行交流的工具。通过记录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针 对性地辅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 步和存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记录卡只限于教师和学生本人之间进行交 流,不宜向家长、同学和其他教师公开。记录卡可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 具体情况自行设计,主要项目包括以下几项:
1.学生的出勤情况;
2.开学初学生学业基础的测试结果;
3.学生的课堂表现;
4.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5.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6.教师对学生实验课表现的评价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等。
(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教学过程和评价策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 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案例 1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近亲结婚危害大的相关内容。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遗传学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近亲结婚的危害应该有 更深的认识。为此,老师安排了主题为“近亲结婚与后代患遗传病的风 险”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时间为两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A 小组 设计了调查表,在一个社区对若干个家庭进行了调查; B 小组直接拿到了 当地医疗机构的调查报告; C 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等信息途径获得了相 关的资料; D 小组从遗传学理论的角度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相关的结论等。 各小组分别完成学习报告,并进行全班交流。
首先,这 4个小组获得资料的方式都有助于概念构建,都是值得提倡 的。其次,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主动学习。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包括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两 部分。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是这两项成绩的加权平均。加权系数应该由师 生共同讨论决定。对小组整体评价的信息主要来自对小组活动过程的观察 和小组的学习报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小组活动目标、分工协作、资源共 享、互动情况和学习报告质量等。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是观察其在小组
活动中的表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具体 的表现指标和分值,评价者可以根据主题自行设计。
(三)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
纸笔测验仍然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在提倡多元化评 价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纸笔测验。在制作纸笔测验试题时,应注 意实现以下转变。
案例 2 纸笔测验
为了考核学生对基因突变,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等核心知识的理解, 在纸笔测验中可以编制如下试题。
下列是有关细菌 A 的 4项实验:
实验 1将 A 接种于一般培养基,结果出现菌落。
实验 2用放射线处理 A ,以产生 a 1 突变种。将 a
1
接种于一般培养基
后,不出现菌落;但在培养基内添加营养物质甲后,就出现菌落。
实验 3另用放射线处理 A ,得突变种 a 2 。将 a
2
接种于一般培养基后,
也不出现菌落;但在培养基中添加营养物质乙后,就出现菌落。
实验 4将 a 1 和 a
2
一起接种于一般培养基,数日后出现菌落。
请解释实验 4中出现菌落的原因,并说明需要哪些证据才能使你的解 释更为合理。
(四)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可利用实验操作检核表等工具。利用检核表评 价操作行为时,要依次列出需要检核的项目及操作行为要点,然后,观察 被检核者是否表现了这种行为,并予以记录。检核表的制作应以实验步骤 和操作要求为依据。
案例 3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操作检核表
班级:被检核者姓名:检核者姓名:
五)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应根据探究活动的类型来设计,例如,对实验 探究能力的评价可包括完成以下工作的情况。
1.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确定一个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回答的问题。 ·说出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
·作出一种可检验的假设。
2.制定实验计划
·明确实验目的。
·陈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描述观察或测量变量的方法。
·列出重要的步骤和材料器具。
3.实施实验计划
·执行实验计划中规定的步骤。
·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重复收集实验数据。
·处理实验数据。
4.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范文五:高中生物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生物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7-9'BIO'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 20世纪取得了许多 重大突破,例如 DNA 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 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 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 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 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 化学、 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 渗透和融合, 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同时, 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 资源危机、 生 态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力地促进了现代 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研制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 》 (以下简称 《标 准》 )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 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 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并增加实践环节。 《标准》 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 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 理解, 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 能够在探究能力、 学习能力 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 (7-9'BIO'1.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 了从现象到本质、 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 对社会、 经济和人类生 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 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 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 (7-9'BIO'1.2)
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 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 要。 《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 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 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 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 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 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 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 (7-9'BIO'1.3)
《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 教育方针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 教育, 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 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 求,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 基础性 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选取了 10个 主题 :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 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 结合生物学 科特点, 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 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 因此, 将 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 动物和细菌、 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 有重要作用, 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 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 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 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 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 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 要任务,因而单列
《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 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标准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和案例。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7-9'BIO'2)
一、课程总目标 (7-9'BIO'2.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 概念、 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 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养成科学思维的习 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 (7-9'BIO'2.2)
知识 (7-9'BIO'2.2.1)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命活动、 生物与环境、 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 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7-9'BIO'2.2.1.1)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9'BIO'2.2.1.2)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7-9'BIO'2.2.1.3)
能力 (7-9'BIO'2.2.2)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7-9'BIO'2.2.2.1)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7-9'BIO'2.2.2.2)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 划、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 能力。 (7-9'BIO'2.2.2.3)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7-9'BIO'2.2.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9'BIO'2.2.3)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培养爱祖国、 爱家乡的情感, 增强 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9'BIO'2.2.3.1)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7-9'BIO'2.2.3.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7-9'BIO'2.2.3.3)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7-9'BIO'2.2.3.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7-9'BIO'2.2.3.5)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7-9'BIO'3)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10个一级主题:
1.科学探究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5.生物圈中的人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8.生物的多样性
9.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 具体内容标准规定 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 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 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
一、科学探究 (7-9'BIO'3.1)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
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 表达、 交流。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 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 的改变, 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 形成一定的科学探 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这就需要组织学 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本《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 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 也应该 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理解科学探究 (7-9'BIO'3.1.1)
(1) 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 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7-9'BIO'3.1.1.1)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7-9'BIO'3.1.1.2)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7-9'BIO'3.1.1.3)
(4) 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 实验、 调查, 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7-9'BIO'3.1.1.4)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7-9'BIO'3.1.1.5)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7-9'BIO'3.1.2)
案例: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7-9'BIO'C.1)
课时 :1课时。
目的 :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
材料器具 :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
方法步骤 :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若干个(注意:不能 破坏学校或社区的草坪或花坛等)。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 设 。 (作出假设)
(3)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和实验室可利用的其他器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以验证自己
的 假设。(制定计划)
(4)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 (实 施计划)
(5)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得出 结论)
(6)讨论
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中。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7-9'BIO'3.2)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分裂、 分化和 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理活动。 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 由功能不同的组 织形成器官,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 表现出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 教师应提供机会, 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显微观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趣。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7-9'BIO'3.2.1)
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7-9'BIO'3.2.2)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7-9'BIO'3.2.3)
案例 :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7-9'BIO'C.2)
课时 :1~2课时。
目的 :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 显微镜;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 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 水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 人口 腔上皮细胞装片或其他动植物 装 片和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刀片,镊子,牙签,滴管,生理盐水, 清水 ,碘液,解剖针,干净的纱布等。
方法步骤 :
(1)参照图,利用洋葱鳞片叶、水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或者寻找几种 永 久动植物装片和切片。
(2)取出显微镜,进行显微镜的对光操作。
(3)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注意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
(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表面一层很薄的膜是 , 植物细胞之间有细胞壁隔开,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 贴在细胞壁内侧。
动植物细胞内部近似球形的结构是 。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结构称为 。
(5)初步学会并绘出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讨论 :
(1)细胞的基本结构是:、 和 。
(2)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三、生物与环境 (7-9'BIO'3.3)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 同时, 又能适应、 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 一个池塘、 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 学习调查和观察 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 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7-9'BIO'3.3.1)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7-9'BIO'3.3.2)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7-9'BIO'3.3.3)
案例 :探究酸雨的危害 (7-9'BIO'C.3)
课时 :2课时,课后继续分小组管理、观察和记录。
目的 :通过探究
背景知识 :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 pH 小于 5 6的酸性降雨。 酸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般认为, 酸雨的形成主要 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 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富集, 在水的凝集过 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材料器具 :培养皿,小麦种子,以硫酸为材料配制的不同 pH 的
方法步骤 :
[第一课时]
(1)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模拟酸雨来设计探究酸雨危害的实验,包括设计 对照实验。
(2)把一定数量的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若干个培养皿中,给培养皿编号。
(3)每天定时向培养皿中的种子喷洒不同 pH 的
[第二课时]
(1)7天后列表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
(2)讨论: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什么影响?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7-9'BIO'3.4)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 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 蔬菜、 瓜果、 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 在它 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 探究的内容, 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 加 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7-9'BIO'3.4.1)
2.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7-9'BIO'3.4.2)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7-9'BIO'3.4.3)
4.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 (7-9'BIO'3.4.4)
案例 :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7-9'BIO'C.4)
课时 :1课时。
目的 :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 强爱学校的情感。
材料器具 :皮尺,绘图用的纸和笔等。
方法步骤 :
[课前]
(1)按小组调查和勘察整个校园,绘出校园绿化现状示意图。
(2)收集有关园林绿化设计的资料,调查周围公园或其他学校的绿化情况作为参考。
(3)小组讨论:应该如何在学校原有绿化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校园绿化方案?
(4)绘制新的校园绿化设计方案示意图,并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作方案介绍。为了加强 方案的说服力,可以事先准备好放大的设计图或彩色的局部设计效果图的投影片等直观材 料。
[课堂]
(1)分小组介绍和展示设计方案,重点从生物学角度说明设计方案中采用的各种植物所 能发挥的作用,如吸尘、隔音、遮阳、防风、降温以及赏花、观叶、品香、美化等。配上小 桥、流水、亭台、雕塑、假山,充分展示每个小组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辩论:
哪些方案会使校园更美丽?哪些方案更合理、更经济?
五、生物圈中的人 (7-9'BIO'3.5)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以满足自身 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 器官, 人
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 人的各种活 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 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应从生物圈的高度, 引导学生开展人和生物圈关系的多种探究活动, 认识人类依赖 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 (7-9'BIO'3.5.1)
案例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7-9'BIO'C.5)
课时 :1课时。
目的 :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
材料器具 :不同颜色的纸板,剪刀,尺,胶水等。
方法步骤 :
(1)制作纸质小肠结构模型,测量和比较模型内表面积的变化,理解小肠皱襞、绒毛等 结构对于增大小肠内表面积的作用。
(2)模型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小肠结构中的哪些部分?
讨论 :
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对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7-9'BIO'3.5.2)
案例 :模拟
课时 :1课时。
目的 :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
材料器具 :模拟配制的
方法步骤 :
(1)教师将配制好的 4种
他们急需输血。
讨论:阅读以下资料,设计如何利用
(2)实践方案的可行性。确定 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
讨论 :
(1)根据 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确定输血用血液的血型。
(2)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一次适量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7-9'BIO'3.5.3)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 (7-9'BIO'3.5.4)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7-9'BIO'3.5.5)
案例 :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7-9'BIO'C.7)
课时 :1课时。
目的 :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材料器具 :方格纸,尺等。
方法步骤 :
(1)阅读下列数据表:
(2)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讨论 :
(1)从公元 2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翻一番所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2)预测:从 1995年开始, 我国人口数量再翻一番所需时间将会是多少?如果保持这种 增长 速率,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9'BIO'3.6)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 结构。 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 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 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1. 动物的运动 (7-9'BIO'3.6.1)
2. 动物的行为 (7-9'BIO'3.6.2)
案例 :探究蚂蚁的行为 (7-9'BIO'C.8)
课时 :1课时,课前观察。
目的 :探究蚂蚁的行为。
材料器具 :透明可乐瓶,玻璃板,放大镜,砂糖,面包屑等。
方法步骤 :
(1)剪去可乐瓶上半段,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
(2)寻找一个蚂蚁窝, 取一些蚁穴土壤盖在可乐瓶的土壤上。 捕捉 10只蚂蚁以及蚁卵和 幼虫等,最好有蚁后。放少许食物,如面包屑等,盖上玻璃板,放置在暗处饲养。
(3)每日加入一定量的食物和水,并用放大镜观察每只蚂蚁的行为,重点观察觅食行为。 例如设计
(4)连续观察 1星期,记录所观察到的蚂蚁的各种行为。
(5)也可定时到找到的蚁穴处观察自然界蚂蚁的行为。
(6)配合收集到的有关蚂蚁行为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推荐班级报告会发言 人。
(7)班级交流各组探究结果,例如,蚂蚁有哪些行为?蚂蚁喜欢取食哪类食物?有没有 社会性行为?
讨论 :
(1)蚂蚁的行为对于蚂蚁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蚂蚁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7-9'BIO'3.7)
生物的生殖、 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植物、 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 的延续。 人的生殖、 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 对于学生认识自我、 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 育等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动植物的生殖、 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 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 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开展植物嫁接和扦插活动, 通过对人 类基因组计划、 禁止近亲结婚等问题的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内容中涉及的有关 伦理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1.人的生殖和发育 (7-9'BIO'3.7.1)
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7-9'BIO'3.7.2)
3.植物的生殖 (7-9'BIO'3.7.3)
案例: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7-9'BIO'C.9)
课时 :1课时 , 课前饲养家蚕。
目的 :通过饲养家蚕 , 了解家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背景知识 :家蚕一般每 5~6天蜕皮一次。蜕皮期间不食不动 ,叫
材料器具 :纸盒,蚕种,桑叶等。
方法步骤 :
(1) 用蚕种孵化家蚕,孵化温度一般在 20~25℃,孵化时间在 10天左右。采摘桑叶饲 养,并需每天清理饲养纸盒。
(2) 观察和记录家蚕生活的各生长、发育时期的主要特点。
(3) 观察和记录雌雄家蚕交配生殖的全过程。
讨论 :
家蚕的一生经过哪几个发育阶段?每个阶段的家蚕有哪些主要的特征?
八、生物的多样性 (7-9'BIO'3.8)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一定的标准, 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 保护生物 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命的起源和 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解释了生 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 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 处理、 交流等活动, 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 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1.生物的多样性 (7-9'BIO'3.8.1)
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7-9'BIO'3.8.2)
案例:
课时 :1课时。
目的 :通过拼图熟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材料器具 :拼图游戏图板等。
方法步骤 :
(1) 自制生物进化拼图板 :在长方形纸板上画进化树 , 再分割成不同的形状 , 剪成小图块
(2)分小组参与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配合得好,能 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 合起来。
讨论:
(1)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什么?
(2)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
九、生物技术 (7-9'BIO'3.9)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 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认识和理解有关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 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 性认识; 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 鼓励学生自主 收集资料、分析生物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打下一定的基础。 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7-9'BIO'3.9.1)
案例 :探究食物保鲜方法 (7-9'BIO'C.11)
课时 :2课时,课后继续分小组管理与观察。
目的 :认识微生物是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简单方法。
材料器具 :澄清的肉汤,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消毒棉等。
方法步骤 :
[第一课时]
(1)小组讨论 , 形成使用酒精灯加热杀菌并保鲜处理的设计方案。
注意 :按照酒精灯使用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2)下图为一种实验方案装置示意图 :
2.现代生物技术 (7-9'BIO'3.9.2)
十、健康地生活 (7-9'BIO'3.10)
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学习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 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等知识对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 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开展学习 活动, 如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 认识吸烟、 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或他人的健
康以及吸毒对自身或他人和社会的危害。
1.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7-9'BIO'3.10.1)
2.传染病和免疫 (7-9'BIO'3.10.2)
3.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 (7-9'BIO'3.10.3)
4.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7-9'BIO'3.10.4)
案例:探究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7-9'BIO'C.12)
课时 :1课时。
目的 :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理解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材料器具 :显微镜,载玻片,吸管,酒精,量筒,计时器,水蚤等。
方法步骤 :
(1) 在池塘用小网捕捞水蚤,或在花鸟鱼虫市场购买水蚤。
(2) 用吸管吸取一只水蚤放在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跳 动并 记录速率(次 /分)
(3) 将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5%、 10%、 15%、 20%)滴加到载玻片上。
想一想,如何配制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
(4) 观察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注:水蚤的心律很快,计数时应注意。
讨论 :
(1) 酒精对水蚤的心律有什么影响?
(2) 哪种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有致死作用?
(3) 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理解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医药常识 (7-9'BIO'3.10.5)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7-9'BIO'4)
一、教学建议 (7-9'BIO'4.1)
本《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 科学素养。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7-9'BIO'4.1.1)
生物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 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要 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 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 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
(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7-9'BIO'4.1.2)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 也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必 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这种有目的、 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 描述、 提出问题、 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 提出 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 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 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 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9'BIO'4.1.2.1)
2.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 设计和实施。 (7-9'BIO'4.1.2.2)
3.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好需要较长时 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时 间的落实。 (7-9'BIO'4.1.2.3)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 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7-9'BIO'4.1.2.4)
5.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 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7-9'BIO'4.1.2.5)
(三)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 (7-9'BIO'4.1.3)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 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标准》 的内容标准部分 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
1.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 投入。生物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 (7-9'BIO'4.1.3.1) 2.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 设计低成本实验; 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 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 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
(7-9'BIO'4.1.3.2)
3. 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 也应重视定量实验, 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 实事求是地记录、 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定量表述实 验结果等。 (7-9'BIO'4.1.3.3)
4.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 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 我保护意识。 (7-9'BIO'4.1.3.4)
(四)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7-9'BIO'4.1.4)
《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 内容标准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关系、 学会健康地生活、 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业、 医药、 环境等实际问题, 也提出开展联系科学、 技术和社会的许多具体活动建议等。 在教学中教师 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 讨论和决策, 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 径。 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 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 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7-9'BIO'4.1.4.1)
2.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地区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生产、 发展相关的问题。 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 相关问题, 培养他们爱祖国和爱家乡的情感。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更应关注上述问题。 (7-9'BIO'4.1.4.2)
3.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 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 开展调查研究, 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 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7-9'BIO'4.1.4.3)
二、评价建议 (7-9'BIO'4.2)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本 《标准》 ,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 能力和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等方面。
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 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同时, 还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 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提高终身 学习能力。
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 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 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 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 不 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一)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7-9'BIO'4.2.1)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 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 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逐步形成设计实验、 调查研
究、 动手实验的能力, 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 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应结合探究活 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
案例 :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 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总结出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杂谘 诨疃 斜硐殖隼吹钠渌 芰 σ灿 Ω 枨〉钡钠兰邸! ?/p>
(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7-9'BIO'4.2.2)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密切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
案例 :
(1)利用普通的纸板、凡士林等制作
(2)利用普通花盆、沙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 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3)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质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 垃圾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4) 让学生设计问卷, 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 写出调查报告。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对于学生的其他特殊表现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转变也应给予相应评价。
(三)提倡采用
采用
分阶段展览学生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9'BIO'4.3)
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1. 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完成 《标准》 规定的生物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以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7-9'BIO'4.3.1)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 固此, 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 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 实践环境, 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 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 验和实践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在规模、 环境、 师资、 资金以及体制方面都存在一 定的差异,但是,学校应按照《标准》的要求,及时配备显微镜、解剖镜、解剖器具等常用 仪器设备, 购买必要的药品和低值易耗品, 满足实验、 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 教师也应因地 制宜,积极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 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7-9'BIO'4.3.2)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 术进展知识的渴求。 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源泉。 学校应调整图书结 构, 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 改变服务方式、 方便学生借阅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 切实 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服务。
3.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 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 境。 (7-9'BIO'4.3.3)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在着很多生物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可以弥补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
博物馆常常陈列、 保藏自然标本, 是科学技术、 文化的传播机构和科学研究的场所。 各 地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中就有大量的动物、 植物、 古生物与古人类的标本。 这些标本在揭 示自然发展、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动植物标本馆则是生物标本陈列、 保藏的专门场所。 多数动植物标本馆建立在高等院校 以及部分中等学校。各地科技馆、少年宫也常常建有专项标本馆,如蝴蝶馆、昆虫馆等。 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普通的公园,其中收集、饲养、种植、引种了大量的动植物。各地 海洋公园、 龟鳖馆、 水族馆和农村的养殖场、 良种场、 实验田等, 都是生物课程的社区资源。 自然保护区能够完整地保存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堪称生物物种的天然
社区中的人力资源 (和生命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 生产实践人员等) 也是生物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还有学生家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 具、材料、图书资料等开展相应的活动。
4.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一些学生参观 过动物园、 植物园; 一些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 一些学生有过饲养 家禽家畜或种植过稻、麦、果树、花卉的经历;一些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 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甘苦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 通过相互 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7-9'BIO'4.3.4)
5.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包括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 资源等。 (7-9'BIO'4.3.5)
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教 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网络的发展, 互联网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生物教育信息, 如动植物的图片、 课件、 动 植物的趣闻、最新生物科学进展等。这些信息也应在生物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7-9'BIO'4.4)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 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 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使教材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 (7-9'BIO'4.4.1)
1.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体现本《标准》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本《标准》的内容标准 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 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 突出了人与生物圈, 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学会健康地生活。 教 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同样应当体现内容标准的这些思路,并且应当进一步落实。
(7-9'BIO'4.4.1.1)
2.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学生已经学习了 不少生物学知识, 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到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息, 日常生活中也积 累了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的经验, 但是, 他们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的, 生活经验也是 有限的。从思维特点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然是偏重于经验型的。因此, 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 又要难易适 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 (7-9'BIO'4.4.1.2)
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
4.应当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 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应当通过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来实现。 教材应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活 动。 (7-9'BIO'4.4.1.4)
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观察、实验、调查、讨论 等, 《标准》对此未做统一的规定,只是就部分内容提出了一些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参 考。 教材编写者应在这些活动建议的启发下, 编写出更有特色、 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 同 时更加简便易行的活动方案。
5.教材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 件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化、 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在按照内容标准编写必学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 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或选做的活动,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例如, 在教材中编入一些小资料、 课外阅读材料, 设计一些选 做实验和进一步探究的活动等。 (7-9'BIO'4.4.1.5)
(二)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7-9'BIO'4.4.2)
1.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学科逻辑与学生的 认识逻辑是不尽一致的。 例如, 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基础, 这是学科的内在逻辑, 如果按 照先结构后生理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学生固然能够接受, 但是, 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 从生理功能出发, 提出有关形态结构的问题, 再引导学生探究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的关系, 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 还应当指出, 内容标准的框架不等于教材的体系。 内容标准 中的一级主题并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要目, 其排列顺序也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顺序。 一级主 题与相应的二级标题和具体内容标准之间, 也不具有严格的逻辑或从属关系, 也就是说, 同 一个一级主题下的内容,在教材中既可以编写在一个单元中,也可以编排在不同的单元中。 例如,关于
2.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 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例如, 有些探究活动的材料和步骤, 在教材中可以不 作详细的规定, 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进行探究。 这样, 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 间,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7-9'BIO'4.4.2.2)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还应当做到图文并茂,以提高可读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最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