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红楼梦》里的人物(23):林黛玉
林黛玉,字顰顰,别号潇湘妃子。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林黛玉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
林黛玉是一个美女,天生丽质、惠灵绝俗,多愁善感、惹人怜爱,楚楚动人、气质非凡。
林黛玉是一个才女,题诗赋词、琴棋书画,文笔优雅、才学横溢,内慧外秀、意趣俱佳。
林黛玉是一个苦女,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度日如年、风刀霜剑,外表光鲜、十分难熬。
《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中林黛玉的《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所掣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林黛玉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范文二:谈《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性格
谈《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性格
【内容摘要】曹雪芹是位伟大的文学巨匠,在他的笔下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可以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两句来诠释,尤其是对
大量的心血。曹雪芹是善于刻画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公
人物性格的大师,在他的笔下把一个寄人篱下的柔弱女子塑造的有血有肉,林黛玉是一个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的女孩;是一个任性、坦率、纯真、富有诗人气质的女孩;还是一个敢于叛逆、忠贞爱情、多愁善感的女孩。本文试从以上三方面来浅谈林黛玉与众不同的个性,或许我们在产生强烈共鸣的同时,能给我们现实社会一点灵感和启示。
【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叛逆、多愁善感、坦率、纯真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是曹雪芹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先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毕生精力之作。而林黛玉是曹雪芹塑造众多人物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每次读原著时,让人感到林黛玉仿佛就在眼前,她的独特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她这个人物的性格塑造是那么的丰满成功。
所谓性格也就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懦弱等[1]。当然,《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是既丰富又复杂的,不能简单的进行归类,这需要我们进行性格分析??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林黛玉突出的个性。
每位阅读《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感到,书中的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的描述俯拾皆是。就连宝玉在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的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有时黛玉和宝玉常常无风无波,也是三天两头的赌气,宝玉闲暇
1
偶到宝钗处玩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只是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赌气回房,不理宝玉,而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宝玉还有性急的毛病,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因为爱情都是自私的,在宝黛相恋中间夹杂着宝钗过程中,使黛玉患得患失,猜忌排斥。
在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2]中,黛玉之父的去世,使她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才导致了她的敏感多疑,处处设防。她既然投靠亲戚,原本不该在贾府里上上下下许多人面前刻薄尖酸,而她却在进贾府不久,便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大家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不必言说,一向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有时也在她的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性格直爽的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毫不掩饰自己,即使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在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谈肄业秦钟结宝玉”中,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一些人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是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还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无心说了这是最后两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她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黛玉是聪慧的,也是异常敏感的,这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有关。一天晚上,黛玉叫怡红院的门,晴雯正在生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
2
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气的怔住了,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这上面一段描写道出了她的多疑。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好使小性儿大多在以下两种情况时出现:一是当谈到金玉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悯自己的处境时,她才会不由自主地敏感,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记得有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恰巧雪雁送手炉来了,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借机讽宝玉)也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用淡淡的语言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调皮而又不露痕迹。
二、任性、坦率、纯真、富有诗人气质的个性让她多了几分可爱。
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时,她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本质上是任性、率真、多才机敏的,黛玉其实不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人。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须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还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这也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也是她叛逆性格的一种表现。其次,林黛玉常常喜怒爱憎毫不掩饰,她被说成了“见一个打趣一个”,“尖酸”、“刻薄”、“小心眼”等字眼加在了她的身上。有时仔细考究起来,她其实说的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这也可以看出一个高傲自负的小女孩任性的天性。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地“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为人坦率真诚,她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
3
学诗是最好的注解。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待,并要香菱拜她为师。她不仅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还教香菱品诗。她便命紫娟将王维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林黛玉的皎美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薄命女儿”。在《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初见端睨。
而曹雪芹却并没有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一向心直口快的凤姐初见黛玉,无论是故意在贾母面前讨好,还是发自肺腑的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作者不用实笔描写,而是通过“写虚”的形式让人留下了宽广无限的想象空间。接着,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概说林黛玉之美,主要表现在她的才华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极好。她爱读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还对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习体会;她还善于鼓琴,且亦识谱。对林黛玉才情的塑造,可以看出作者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之中。但她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作者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
4
就才学方面,在大观园里,能与她比肩的只有薛宝钗了,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在博学多识方面,她可能略逊于宝钗;但在作诗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逸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每次诗社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这源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渗透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总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这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她的每首诗都是谶语,《葬花吟》是代表。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三、敢于叛逆、忠贞爱情、多愁善感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红楼梦》是无比伟大的,也是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特别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命运安排下,黛玉这个思想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还喜读《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继而引为酒令。对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不肖子”贾宝玉竟引为知己,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特别在走“仕途经济之道”方面,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的,所以“宝玉深敬黛玉”,也引为知己。黛玉身上闪耀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当傻大姐儿在林黛玉的面前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时,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仿佛在这个
5
少女的脚地抽出了。她的全身像在无边的空茫里飘落、下沉、散失——。是的,一切都失去了,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悲伤和眼泪。我们看到她只是在那个沁芳桥畔“迷迷痴痴”地走着,“像踩着棉花一般地” 走着,“信着脚儿”地走着,走过去又“往回里”地走着——。像一片落花,黛玉飘落在人生的风暴里。那一社会是怎样摧毁一个纯洁、美丽的灵魂的啊~然而,从这个灵魂里又是升腾起怎样的一种性格力量,来迎接、来支撑、来抗拒这几乎是无法忍受的一击~当紫娟赶过来,问她到哪里去,她应到“问问宝玉去。”我们看到紫娟搀着她走到贾母的门口:那黛玉却又奇怪,这是不再先前那样软了,也不用紫娟打帘子,自己掀起帘子进来。却是寂然无声,——黛玉去也不理会,自己走进房来。看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身让坐,直瞅着嘻嘻的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说不清的悲痛与愤懑,一起涌塞在这个少女的胸口。而这一切,都变成了“笑”~生命的火把,在那最沉重的一击过后,不是黯然熄火,而是更旺盛地燃烧~可怜的黛玉已经耗去太多的精力,她的心颤着,身体不得不倾倒下来。这个永远追逐着爱情、追逐着反封建主义生活道路的少女,终于在人生的途程上艰难的走了一大圈之后,又仍然被逐回到这个严峻的现实面前——这就是那个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铁律:不准有爱情,遵从命运的安排,屈辱的生活下去~是的,横在黛玉面前的只有这一条生路。但是,难道可以在这条生路的面前,低下头来么,这个少女的全部性格好像立刻向我们回答:不能,不能,就是不能~果然,她毫不犹豫的祈求死亡。但是,就在死亡临近的前一刻,她也没有停止过对现实人生的抗议。她什么都不愿意留在那个可憎恶的人间了,凡是曾经用自己的心灵所温暖过的东西,都要随着她一同离开那人间的污秽。她撕毁记录着爱情的丝绢,又把自己灵魂的音谱——诗本子投入火盆——要是可能的话,她是多么愿意把那个世界也投入那一团熊熊的烈火啊~
6
可怜的少女,她有太多的仇恨,可是她不知道朝那里喷射。她有太多的话语,可是她不知道向谁去诉说。她最后离去时,只喊出了这样一声使我们倍感沉重的话:“宝玉,宝玉,你好——”她死了~大地沉沉,四周是这么的寂静,“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在这一瞬间,我们不禁忘怀一切。呈现在眼前的,只是死亡的美丽、庄严和力量。虽然,死亡不是最好的对抗黑暗势力的解放道路,但是让我们借用杜勃罗留波夫的话来说吧:“这样的解放是悲哀的、痛苦的,但是既然没有别的出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还算好,究竟在一个可怜的女子身上发现了要走着可怕出路的决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黛玉用她短促的一生,唱出了中国妇女的悲歌。
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作者的矛盾,尽管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但在社会大环境下,还是摆脱不掉悲剧的命运,这也许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更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之处。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
7
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
纵观整部《红楼梦》来看,作者给作品定了一个基调,都是“薄命女儿”,林黛玉本身就是众多悲剧性人物之中的一个,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黛玉的人生结局都不会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因为她的思想、行动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里,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千古痴情一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
也抗争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是必然的结果,就像周汝昌和刘心武的傲,
探佚观点,黛玉最终的结局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5月5版。
[2] 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日1版。
8
范文三:浅谈《红楼梦》的林黛玉
浅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认识人生大戏,《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世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卫道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战斗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爱情悲剧为重要内容,通过对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败。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就像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里。在曹雪芹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子,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然而,书中只有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当中,我认为曹雪芹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
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一位女子。记得在书中第二十六回中,“蜂腰桥设言传蜜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因贾宝玉被贾母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到怡红院便看看他,晴雯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和碧痕正伴了嘴把气撒到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到:“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清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没有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到底还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眼泪来。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林黛玉就是这么容易敏感。
林黛玉也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姑娘,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非常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离下之感。进贾府时她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着。”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晚饭,黛玉婉言谢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不去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凉。”这段话既表达了自己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体现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林黛玉淡泊名利。林黛玉从不主张贾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她淡泊名利。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黛玉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林黛玉爱多愁善感。在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言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中的黛玉葬花,可知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总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
细心、淡泊名利、真实、易伤感,悟性极强等。
林黛玉是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落本来就是自然现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的身上。她深爱这宝玉,但有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她的内心世界是难以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宝玉而生病。
林黛玉通常用诗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她很有才华的,是个才女。但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而林黛玉就是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的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林黛玉性格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觉,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
其实,我觉得林黛玉有一点缺点,她太清高了,本不应该存在于那个污浊的世界上。她对于周围的事物也是完美理想化的,她没有理解这个世界,也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所以,我觉得她和周围总有一层隔阂。正因如此,她才不能用心地体谅别人,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但她的理想与世人不同,又不太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爱保持高洁的品质,不用心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所以最后难免落得如此悲惨的结果。
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大家说《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部悲剧时,指的就是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万千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悲剧就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动人。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也闺成大礼。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遍悲,一遍喜;一遍哭泣,一遍欢笑;一边热闹,一遍冷清;在这里我读到了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给心里以巨大的震撼。我恨不得自己能去书里跟宝玉说,你要娶得是黛玉不是宝钗。黛玉死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太远了,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这真是个不朽的悲剧啊,我为黛玉和宝玉的悲剧感到悲哀,宝玉最后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是为自己而死的,便在灵柩前放声大哭。
曹雪芹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其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千古红梦,梦一回。前生,她是世外仙姝;今世,她化作了这个叫作林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姣花、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藏着超越脂粉的不凡禀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和谐,她只好格格不入。曹雪芹深爱着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和悲。正是这种刻苦的爱,把林黛玉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总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她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的尖酸与她对宝玉的温柔体贴、对老婆子的关心都
是客观存在的。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维护人格尊严的执着是其性格中最闪光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中外,都是不把人当人看待的。妇女尤其没有没有社会地位的,不受尊重,封建的眼光把女人看作是“贱人”,是第二等的人,她们连做人的基本权力都被剥夺了,更谈不上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美丽的女性形象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了,从来没有那个女性形象想林黛玉那样把女性的地位看的那么高,也从来没有哪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地维护人的尊严,尤其是执着地尊重女性。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意义。
范文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我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课程论文
题 目: 我 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系 部: 商务管理系
专 业: 金融管理与实务
班 级: 2013级金融1班
姓 名: 唐 阳 春
学 号: 1304020136
课程论文成绩:
指 导 老 师 : 思师
2014年 11月 日
我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摘 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写下女性的时代意思,温柔 美丽是她永不灭的的古典女性,因为出生在在封建时代,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叛逆,但是与此同时她的另一方面在古代的封建伦理的影响下,那么她的爱情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林黛玉身上变现的矜持为爱情的柔断不堪,她的那种美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文化艺术气息,它是美还有自古的伦理道德以及历史而产生的深渊的影响。更具有时代复古的意义。
关键字:林黛玉 红楼梦 文化 温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完的人物形象。是的,她温柔,美丽的容貌我们不可否定,丰厚的大家庭审实力在曹雪琴的笔下,是一个影响深渊的女性,能诗文做画以及姿色美丽,黛玉,生活在封建的末端,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美丽的容颜以及任性的脾气,,因为美丽而孤独,还有任性,但是到现代社会却给了它很多的评价——艺术,这便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那就是在那个封建时期被逼迫出来的淑女以及温柔,还是那么多愁善感,不得不说。那是一种风度,一种为艺术家们认定的温柔,那么这本书将从很多方面来分析以及解释林黛玉对待的爱情,从爱情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温柔,两弯似戚非感龙烟眉毛,一双似喜非喜含情泪,行动似柳叶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开头的比喻。
一、 关于林黛玉的小性格
1、孤独、温柔、美丽、多病
在《红楼梦》的第三回里,贾雨村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得这一回中,有写到:次日,面谋之如海:“天缘凑巧,因贱棘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愈,故未及行。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林黛玉那时正是多病的阶段,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女孩的多病,是多么的不容易,未曾大愈合。娇袭了一身的病,文中又写道: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合,原不忍放弃父亲而前往,无奈他外祖母执意要去,并廉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午亲母教养,下午姊妹兄弟扶持,今傍晚外祖母级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黛玉不忍心放心父亲一个人在家的,但是父亲想到能让女儿过好,也很让女儿放心。在第二十一回林黛玉“题宝玉续庄子文后”中写道“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虽没明说,但多心的黛玉却敏感地认为宝玉把自己和宝钗相提并论,这怎么能够呢?黛玉对宝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这和宝钗对他的“昼掩门”是有区别的,所以她不允许宝玉那样想。她的心门是半掩着的,只要贾宝玉坚定地轻轻一推就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对宝玉她以试探为主,其实这也反映出她内心缺少安全感,她不敢将自己的心完全向宝玉敞开,她怕他有了“姐姐”就会忘了妹妹,她只能用自己的一片冰心做土,寄全部希望于宝玉这个“玉盆”,用以培育他们之间这颗柔弱的爱情幼芽,当遭遇“狂风骤雨”的摧残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在《咏菊》中她写下“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何为“秋心”?秋在心上是为“愁”,可是没人能理解她的多愁她的善感和她的缺乏安全感。当她刚进贾府宝玉为她摔玉后,她晚上一个人独自唾泪,认为“今儿才来,就惹出你们哥儿的病来,倘若摔坏了那
玉,岂不因我之过”,袭人劝她“若为他这种行迹你就多心伤感,恐怕你伤感不了呢?”当然袭人是不会懂黛玉那颗脆弱敏感的心的,黛玉是恐日后落人话柄,她知道那块玉是个稀罕物,她也亲眼见着了贾府上下为那块玉的紧张,倘若宝玉真因她那句“你这块玉是个稀罕物,岂能人人都有”而受刺激将玉摔坏了,那她就成了贾府的罪人,日后就更没立足之地了,所以她愁她怕,却无人理解??,再如第二十六回,晴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给黛玉开门,说“凭你是谁,也不给开门”,依着她的身份和她与宝玉的关心,她大可高声斥责,但她却没有,她回思“虽说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真怄气,也觉没趣”,她在贾府的生活是步步小心,处处留意,怕出错,落人话柄。这一段心理描写真真就把林黛玉内心的敏感、孤独感、多愁善感,缺乏安全感刻画的十分传神。又如第五十七回,薛宝钗母女一起来瞧她,走时薛宝钗伏在母亲怀里说话,这种母女之间正常的举止,又触痛了林黛玉敏感的神经,她说:“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形容我”。
二、品性高洁、自尊聪明.
三、“花间酌清酒,对月舞愁肠”——山水间的寄托
中国士人大多经历过“入世”和“出世”这种充满矛盾而又痛苦的心灵历程,李白也不例外。他曾经有过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璘幕府的两次从政经历,但他并不是为做官而做官、把它作为人生荣华富贵的追求目标,而是把从政当官,作为自己大济天下﹑干一番事业的舞台,始终坚持不屈己、不干人的独立原则,坚持天马行空、豪放不羁的自由人格以及漠视权贵、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勇敢地冲击礼教束缚,大力张扬自我个性,努力去追求“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6]。他的很多诗句,都表现出李白功成身退、回归自然的决心和人生境界。明月、美酒、山水,也就成为李白诗歌的主要意象。
参考资料
[1]胡晓明《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中华活页文选》2005(9).
[2]王瑶李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6.
[4]韩烈文《月亮及酒与李白诗歌的民族精神》《成都大学学报》2008(2).
[5]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6]康震.长安侠文化传统与唐诗的任侠主题〔J〕.人文杂志,2004 (5)
范文五:红楼梦里薛宝钗完胜林黛玉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顶尖人物。二人之间,到底孰优孰劣,在整个贾府中,无论是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为人处世,还是在管理能力、健康状况和爱情婚姻,薛宝钗则处处压倒林黛玉,处处占上风。
一、家庭背景上:薛宝钗所在的薛家,名列“四大家族”之中,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母亲是贾府当家人王夫人的妹妹。薛宝钗的舅舅王子腾,曾任京营节度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军政要员,后来是升任九省统制。林黛玉出生在林家,虽系钟鼎之族、书香门第,但不在“四大家族”之列。父亲林如海,出身科第,中过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四十多岁上便去世了。母亲贾敏是贾政的妹妹,早丧。林黛玉的舅舅贾政,也只是一个员外郎,地位远远不及王子腾。
二、经济条件上:薛宝钗家是皇商,父亲虽然亡,但是留下了一大笔财产,还开有当铺,经济条件优越。难怪薛姨妈进贾府时说:“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林黛玉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居在贾府,吃穿用度全指望着贾府,言行上处处小心翼翼,生怕被别人耻笑了去,不象薛家那般在贾府泰然处之。
三、为人处世上:薛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靠着贾母的万般怜爱,衣食无缺,却无人教以人情世故。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动不动就使些小性子。除了宝玉对她情有独钟之外,没有什么人敢去招惹她。
四、管理能力上:薛宝钗虽然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但从小就在家帮妈妈料理家务,细致勤快。薛宝钗在王熙凤养病期间,曾与李纨一起协助探春理家,构成了管理贾家事务的“三驾马车”。林黛玉则没有这样的才能,林黛玉则只会做做诗,老沉溺于少女美丽的幻想,她整日里愁云满面,情泪不断,为贾家的家族事务帮不上半点忙。
五、健康状况上:薛宝钗虽然身体也不是很好,经常吃“冷香丸”,但毕竟身子生的壮些,虽然从娘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但并不相干,发病时吃一丸药也就好了。林黛玉自小身子极其怯弱,气血不足,从会饮食时便吃药,至今未断。而且动不动就犯咳嗽病,吃不下,睡不好,健康状况一天差似一天。
六、爱情婚姻上:薛宝钗凭借“金玉良缘”的优势和众人的偏爱,最后嫁给了贾宝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宝二奶奶”。林黛玉尽管和贾宝玉有着“木石前盟”,尽管贾母对她疼爱有加,宝玉对她情有独钟,但最终与宝玉有缘无份,泪尽而亡,绛株归天。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改变不了黛玉含恨而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红楼梦》里的人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