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愚公移山》课文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范文二:愚公移山课文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之一。此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寓言家,文学家。著《列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且——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惩: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译文: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聚:集合。室:全家。而:表承接。谋:商量。室,家。汝:你。毕力:尽全力。平:铲除。险:险峻的大山。指,通“直”,一直。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
杂然,纷纷。许,赞同。
译文: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以:凭。
如?何:把什么什么怎么样。损:——削减。曾——连??都??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丘——土山。置——安放。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hè dàn)者三夫, 荷(hè)——挑 。担夫——成年男子。
译文: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
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
叩:敲,凿。垦:挖。箕畚: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这里名词作状语用。于:到。 译文: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孀妻 :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始:才。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
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译文: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qū,弯弯曲曲的意思,而qǔ只用于歌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zé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叟:老头。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过分了。惠:通“慧”,聪明;不惠,指愚蠢。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草木。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zéng)不若孀妻弱子。
长息:长叹。心:思想。固:固执。彻:强行开辟,开。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文: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穷匮:穷尽。苦:愁。亡:通“无”,没有。 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何愁山挖不平?”聪明的老头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操,持,拿。其,代愚公。已,停止。帝——神话中的天帝。感,被??感动。负——背。
译文: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
一厝(cuò)朔(shuò)东,一厝雍(yōng)南。自此,冀(jì)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厝:通“措”,放置。陇断——陇通“垄”,高地。断,阻隔。即垄断,山冈高地。 译文: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知识归纳:
通假字解释:
⑴、“反”通“返”,回来,返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⑵、“惠”通“慧”,智慧,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⑶、“亡”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⑷、“厝”通“措”,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⑸、“陇”通“垄”,高地。无垄断焉。
一词多义:
其:1、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那么多)2、惧其不已(代词,他)
之:1、跳往助之(代词,他)2、虽我之死(的)3、以君之力(助词,的)
焉:1、且焉之土石(哪里)2、始反一焉(语气助词)
固:1.汝心之固(顽固)2.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1.今亡亦死(逃走)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而:1.面山而居(表修饰)2.聚室而谋(表承接)
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感:被??感动
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2、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愁什么,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课文分析:
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 愚公移山的人员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 愚公移山的工具是:叩石垦壤,箕畚运
5 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
6 表示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
7 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 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①山之高:高万仞; ②山之大:方七百里;③人之老:年且九十;④人之少:子孙荷担者三夫;⑤工具简陋;⑥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⑦他人的不理解和嘲笑。
9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0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1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12 “帝感其诚”的“诚”是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
.13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14 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本文从哪些方面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15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克服困难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16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17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话中有什么不同?
1.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 2.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是忧虑;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3.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4 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18 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用智叟的不智不勇和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对比反衬愚公,从而显示愚公的大智大勇和有发展的眼光以及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气魄。
19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20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21 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 运石途中
2、智叟被抢白之后
3、山神告状
4、移山之后
范文三:愚公移山课文研究
《愚公移山》课文研究
一、语言研究
(一)正字音
荷:hè(负荷) hé(荷花)
遗:yí(遗留) wèi(遗送)
曾:zēng(曾祖) céng(曾经)
曲:qū(弯曲) qǔ(歌曲)
塞:sè(堵塞) sāi(瓶塞) sài(塞外)
(二)识字文
1、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2、虚词──且、焉、诸、以
3、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三)通义训
1、【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2、【之】
跳往助之:代词,他 隐土之北: 助词,的
甚矣,汝之不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而】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表修饰,地、着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但是,却
4、【其】
其妻献疑日: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5、【以】
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实亡以应:连词,用来
6、【焉】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呢 且焉置土石:语气代词,哪里
7、【面山而居】
一般“面”是名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面向着。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一般“箕畚”是名词,在此作状语。意为:用箕畚。
9、【吾与汝毕力平险】
一般“险”是形容词,在此用作名词。意为:险阻。
(四)明文法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五)察语气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六)断句读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二、文体研究
(一)本文的文体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二)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它以很简单的故事寄托生活真理,往往有很明显的教育意义。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其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个人有所讽刺,或提供某种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诫。 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三)本文的特点
1、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2、写作特点:
(1)故事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法。有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开头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的烘托了愚公。
(3)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三、文化研究
本文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四、将研究结果文本化
(一)这篇寓言是作为例文来研究的,通过单元导读语,我们充分理解编辑者安排这一单元的意图:
1、通过这一单元先秦文学的学习,了解先秦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二)通过文前导读语,我们了解作者意图:
通过本文的学习,带给同学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和鼓励。
范文四:愚公移山电子课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2),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平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9),如太行、王屋何(20),且焉置土石(21),”杂曰:“投诸渤海之尾(22),隐土(23)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4),叩石垦壤,箕畚(25)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26)氏之孀妻(27)有遗男(28),始龀(29),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0),始一反焉(31)。
河曲智叟(32)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34)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35)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6),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37),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38)也,而山不加增,何苦(39)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40)。
操蛇之神(41)闻之,惧其不已(42)也,告之于帝(43)。帝感其诚(44),命夸娥氏(45)二子负(46)二山,一厝朔东(47),一厝雍(48)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49)焉。
(1)选自《列子?汤问》(中华书局1979年版)。
(2)[太行、王屋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3)[方]见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长度。
(4)[高万仞(r8n)]形容极高。
(5)[冀(j@)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近。
(8)[面山而居]向着山住着,即住在山北。面,向着。(9)[惩(ch6ng)]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10)[塞(s8)]阻塞。
(11)[迂(y&)]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水南岸。
(17)[杂然相许]纷纷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18)[献疑]提出疑问。
(19)[曾(z5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损,削减。魁父,小山名。丘,土堆。
(20)[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21)[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22)[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诸,就是“之于”。
(23)[隐土]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24)[荷(h8)担者三夫](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荷,负荷、挑。
(25)[箕畚(j9 b7n)]簸箕,一种用竹蔑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26)[京城]姓。
(27)[孀(sh1ung)妻]寡妇。
(28)[遗男]遗孤,孤儿。
(29)[始龀(ch8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30)[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1)[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焉,语气助词。 (32)[叟(s%u)]老头。
(33)[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
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过分了。惠,通“慧”,聪明。 (34)[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35)[长息]长叹。
(3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37)[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38)[穷匮(ku@)]穷尽。
(39)[苦]愁。
(40)[亡(w*)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
(41)[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拿。(42)[惧
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3)[帝]神话中的天帝。
(44)[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45)[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46)[负]背。
(47)[一厝(cu^)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同“措”,放置。朔东,朔方东
部。现在山西省北部一带。
(48)[雍]雍州,现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
(49)[陇断]即垄断,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
范文五: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1、各段段意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背景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开端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结局
本段作用(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2)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