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身份识别、记忆或遗失破坏或分离而这些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都是整合的。
包括分离性身分障碍,分离性遗忘症,分离性神游症,人格解体障碍。 分离性身分障碍
概念
一种个体有截然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或是交替出现的人格特征的分离障碍。
有时也成为“分裂型人格”,是指两种或多种人格控制着一个人,而每种人格均具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特征。
特征
1.同一个人至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每种人格对环境和自我的感知都相对持久而独立。
2.这些人格中,至少有两个或者多个反复出现并完全控制着个体的行为。
3.难以回忆起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并且这种遗忘的内容太广泛,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来解释。
4.这类精神障碍不是由精神活性物质或普通躯体状况引起的生理效应所致。
分离性遗忘症
概念
分离性遗忘症是一种分离性障碍,患有该障碍的个体的记忆丧失并非是由可识别的器质性病变引起。
病人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包括创伤性或应激性的经历,但并非是简单的遗忘。记忆的唤起有可能是逐渐唤起的,但更常见的则是突然或自然唤起的。例如士兵在连续几天回想不起战争的情形,但就在从前线被送往医院的路上,突然恢复了记忆。
分离性遗忘症的分类及其特征
1.局限性遗忘:
气遗忘的内容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例如在战争或者车祸等应急或创伤性时间之后,个体无法回忆事件之后几小时或几天的事情。
2.选择性遗忘:
个体遗忘的仅仅是某个特定时间中的某些特定事件。例如士兵会回忆起整个战争过程,但不能回忆战友牺牲的情形。
3.广泛性遗忘:
人们遗忘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包括自己是谁,做什么,住在哪里,和谁一起生活等等。但这类患者会保持原有习惯、品位、技能。
4.持续性遗忘:
患有这种遗忘的病人会把某个时间点至今的所有事情全部忘掉。
5.系统性遗忘:
遗忘的内容为某一类特定的信息,如有关家人或者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人的信息。
分离性神游症
概念
一种分离性障碍,指一个人突然从他生活的环境中出走,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假象的新的身份生活,并忘却了过去的事情。
特征
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会表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身份,甚至是一份全新的身份。除此之外,他们表现的很“正常”,并没有精神紊乱的迹象。他们可能想不起过去的事情,或者是报告一些虚构的记忆,但却意识不到自己是错的。
然而,他们的新身份可能不会持久。他们在神游期间不会表现出异常,他们会正常的做事以及思考。当他们突然回忆起过去的身份时,他们会忘记神游期间的一切经历。
人格解体障碍
概念
人格解体:指对现实生活感受的一过性的丧失或者改变。
现实解体: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非现实感受,表现为一段时间内,也可能是当下,对所处环境的直觉的反常改变。
人格解体障碍诊断要点
1.持续的或反复性的体验一种与自我精神活动或躯体脱离的感受,似乎自己是自己生活的旁观者,这种体验就像是在梦中一样。
2.人格解体状态下,现实检验能力保持完整(如将现实与非现实区分开)。
3.人格解体经历一起了明显的个人苦恼或损害了一个或多个重要功能,如社交、工作等。
4.人格解体的体验不能归因于其他精神障碍,也并非是药物、酒精、医疗条件的影响所致。
分离性障碍的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观点
精神分析观点认为,分离性障碍患者大多自我也以,以至于这些难以接受的冲动和痛苦的记忆从人的意识层面分离出来。它是一种适应机制,把创伤性的经历或其他形式的心理苦恼或冲突与个体的意识隔离开。 认知和行为主义观点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分离就像是学习的反馈,通过不去回忆令人苦恼的时间或想法来避免罪恶感和羞耻感。个体通过缓解焦虑或除去罪恶感等方法,对不去想这些烦恼的习惯进行负强化。
生物学因素
最近有证据表明分离性障碍患者和健康个体的大脑新陈代谢活动不同。认为大脑部分区域可能存在的功能紊乱与躯体的感知觉有关。 素质-应激模型
某些人格特质,比如说幻想倾向,较强的催眠易感性以及改变意识状态的开放性等,很可能使个体更易于在面对强烈的应激情境时产生分离体验。这些人格特质本身并不能导致分离性障碍,但是却会增加患病风险。 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概念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时间体验紊乱,以及身份异化感或自动感。在人格内部,表现为心理失调、情绪紊乱或企图自杀;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反社会行为。也表现为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障碍,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如感到环境发生改变、不真实,似若做梦(现实解体);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和恨(情感解体);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躯体解体)。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成为思维反刍、强迫性焦虑、抑郁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的组成症状。多见于抑郁症、焦虚性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颞叶癫痫。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常见病症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正常人群中的人格解体现象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范文二: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该理论来自于《表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美】苏珊*诺伦-雷克西玛
简介: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曾经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是最奇妙的分离性障碍之一。
症状:
两张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人格或身份存在于同一个体中;这些人格可能有不同的说话方式,不同的性别和年龄,甚至不同的生理反应。这些完全不同的人格称为 “替身”。这些替身有多种功能和形式。
儿童替身:不随该个体的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替身。他可能是在受伤害时产生,成为受害者,而该个体的真实的人格则隐藏起来,受到到心里遗忘的保护。同样,替身也可以是保护真实人格免受伤害的哥哥姐姐。
迫害者替身:通过自残行为使其他人格痛苦或惩罚其他人格。迫害者替身会做出危险举动,然后“回去”让真实人格承受痛苦。迫害者可能以为他可以伤害其他人格而不会伤害到自己。
保护者替身:为其他人格提供建议或完成真实人格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帮助者有时会控制人格之间的转换,或作为被动的旁观者来报告其他所有人格的想法和意图。
患者称自己对其他人格控制的那时间发生的事没有印象,或存在单向遗忘的情况,即一个人格能够意识到另一个人格的行为,但另一个人格则对当前一人格的行为完全没有意识。但是一些认知学家进行某些研究显示 暗示信息和记忆 大多会在不同人格间传递即使个体认为某些人格会出现遗忘也是如此(Allen & lacono,2001)。其他研究则支持不同的人格之间存在以往壁垒的说法(Dorahy,2001)。
分离性遗忘
患者会突然离家出走,前往新的地方,成为另外一个人,完全遗忘以前的身份。他在新环境里行为十分正常,并且对过去一无所知也不会让他感到异样。他们可能突然地返回以前的家,变成以前的自己,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完全不记得自己在漫游期间发生过什么。
范文三:分离性障碍
分 离 性 障 碍
主讲人: 耿 昆
地 点:放松治疗室
时 间:2012-5-24 18:00
一、 概述
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
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
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
状, 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
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
害的病理基础。
二、 流行病学
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首次发病
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
发者少见。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
体发作的情况。
三、 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危险因素
1、 生物学因素
(1) 遗传因素 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 素质和人格类型 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所谓表演
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3) 躯体因素 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
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 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
要因素。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
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
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 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
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
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 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
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四、 临床表现
(一) 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 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突然记忆丧失,通常是重要的近期事件,一
般围绕令患者痛苦的创伤性事件。突然缓解,很少复发。
2、 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开始无目的、无计划的
漫游。漫游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3、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又称双重或多重人格,主要
表现为患者存在两种或多种完全不同的身份状态。
4、 分离性恍惚状态与分离性附体状态(dissociative trance and possession)恍惚状态为
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患者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只对环境中个别刺激有反应。附体
状态也就是鬼体附身。
5、 分离性木僵状态(dissociative stupor)精神创伤之后出现的较深的意识障碍,其行
为符合木僵的标准,一般10分钟可自行缓解。
6、 分离性情感爆发(dissociative emotional outburst) 常在遭受精神刺激时突然发作,
哭喊、捶胸甚至撕衣毁物,具有表演色彩,10分钟可自行缓解,事后部分遗忘。
7、 分离性假性痴呆
(1) Gansre综合征 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的、非器质因素的智力障碍。
(2) 童样痴呆(puerilism) 天真幼稚的表现
8、 分离性运动障碍(dissociative motor disorder)
(1) 分离性抽搐 无口舌咬伤,亦无大小便失禁,作时没有脑电图改变。
(2) 分离性瘫痪 单瘫、偏袒或截瘫
(3) 分离性肢体异常运动
(4) 分离性立行不能
(5) 分离性缄默症、失音症
9、 分离性感觉障碍(dissociative sensation disorder)
(1) 分离性感觉缺失
(2) 分离性感觉过敏
(3) 分离性感觉异常 感觉咽部有异物感,检查正常
(4) 分离性视觉障碍 表现为失明
(5) 分离性听觉障碍 失聪或选择性耳聋
(二) 特殊表现形式
1、 集体性分离性障碍(mass dissociative disorders)
2、 赔偿性神经症 (compensation neurosis)
3、 职业性神经症 (occupational neurosis)
4、 分离性障碍性精神病
五、 治疗与护理
分离性障碍的症状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位置。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适当的保证,禁忌过多讨论发病原因;2,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尽快完成,只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使医生确信无器质性损害为度;3,以消除实际症状为主。
(一) 心理治疗
1、 暗示治疗 特别适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
(1) 觉醒时治疗
(2) 催眠暗示
(3) 诱导疗法
2、 个别心理治疗 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赢的患者信任, 稍加诱导,既不附和,也不批评。
3、 系统脱敏治疗法
4、 分析性心理治疗 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多重人格、感觉、运动障碍
5、 家庭疗法
(二) 药物疗法
目前尚无治疗分离性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或兴奋躁动的患者,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或给予地西泮10~2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三) 如何护理?
1, 帮助患者对疾病自身有正确的了解,了解本病完全能够治愈而不留下任何残疾。 2, 正确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
3, 患者平时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4, 正视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并且有意识地克服某些性格弱点。
5, 做好患者周围人的工作,向他们介绍本病特点,解除对疾病的顾虑。
范文四:简析《致命ID》与分离性障碍
简析《致命ID》与分离性障碍
《致命ID》是一部探讨人格分裂者的电影,影片的一开始是心理学家对一段录音的分析,对人格分裂病情描述,医生的证词犯人童年的日记??因此出现对犯人的再次审判。随后以穿插叙述的手法渐渐将几条线索汇集,黑夜包裹下的一场滂沱大雨、一只高跟鞋造成的意外车祸、积水不通的道路??阴差阳错的将一群人串联到了一起引向影片的主要场所——一家低档的汽车MOTEL。一场充满未知与恐慌的离奇杀戮拉开序幕。
一个休假的警察、女演员、妓女、一家三口、一对刚结婚的年轻夫妻、犯人、假警察、假旅馆老板,11个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性格,从女演员被残杀警察艾德在洗衣房发现其头颅以及旅馆10号房的钥匙牌开始,有顺序的离奇连环谋杀不断上演,直到他们发现彼此间的共同点:姓氏都是以州命名,出生地相同——内华达,生日也在同一天——5月10日(细心地观众可能就此恍然,影片开始对六名被害的麦肯案件阐述中提及到了案发时间“1998年5月10日”)。这时镜头切换到了现实中的听证会马利克医生在牵引着犯人麦肯体内隐藏的十种人格,原来MOTEL中的众人就是这十个人格,马利克医生引导着麦肯人格中善良正直的艾德在这些人格中找出那个在现实生活中残杀六人的邪恶人格,以此向法官证实其人格分裂的精神情况希望能够重新判决。回到旅馆麦肯的人格仍在逐个被消灭,紧要关头善良人格的代表艾德和一个邪恶人格的假警察代表罗德同归于尽,最终只有一个女性人格帕瑞斯逃出了魔掌驾车驶向她心中的家园。
影片的结局耐人寻味,麦肯获得转送治疗的机会,在押解过程中麦肯想象中的女性人格遭遇其第十一个人格——一家三口中的小男孩儿Timmy,原来孩童的人格才是真正隐藏的邪恶人格,一切杀戮都是他引起的,在影片的最后,这个邪恶的人格杀死了马力克医生和一名狱车司机。
根据片头以及片中马利克医生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情况:首先,当我们回顾麦肯的最终人格Timmy其亲生父亲长期对他们母子不管不顾且其一直需要母亲陪伴上厕所时,便不难体会犯人具有强烈的对其母亲的依赖感甚至可以说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其次,犯人有过童年创伤经历,剪报上那被丢弃在汽车旅馆的孩童也证实了这点;再次,由于其母是妓女曾以盗窃罪和影响社会风气被拘留以及对其儿时的种种虐待犯人对妓女有着强烈的仇恨情绪,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麦肯借其中一个人格厌恶妓女的假旅馆老板说的“婊子没有第二次机会”。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一种心理分析人格不健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童年生活的阴影。
“当我走上楼梯,看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这首从一开始便出现贯穿影片的诗,是犯人自己所做的自我告白式诗歌,也就是小时候的他在被虐待,开始人格分裂的时候写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潜意识对分裂的人格的注意以及抗拒,其中或许还包含了这些人格间的冲突与斗争,以及某一人格强烈的控制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他有众多人格的重要原因。至此不由感慨最后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孩子的设定,即在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麦肯的一个人格警察艾德在谈论到他休假的原因时提及到接听电话后赶赴现场营救一个怀孕并染有艾滋(与麦肯母亲妓女身份相关)要跳楼自杀的女子时关于“活着的意义”的问题,艾德的迟疑以及因此造成的该女子的死亡而引发的艾德的愧疚,照应着影片前期艾德撞人后体现的责任感或许都是麦肯对童年时期一种无力感和愧疚感的表现。 分离性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身份识别、记忆或遗失破坏或分离而这些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都是整合的。其包括分离性身分障碍,分离性遗忘症,分离性神游症,人格解体障碍。影片中明确表示了麦肯具备多重人格,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笔记、
语调、观点的不断变化,现实中,他蕴藏十个分裂的人格,每当换了眼神、换了面容,也就无法认识另一个自己。除了小男孩儿以及犯人的邪恶人格代表以外,其他所有人格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些缺点,贪婪、嗜赌、欺骗与怀疑、猜忌、自恋??他的心理医师试图治疗他,引导他自我知觉并自行整合人格,点点击溃,破碎后愈合。于是他在自己的幻想场景中挣扎、净化过多的人格,以讨伐罪恶般一一杀之。剧中每死了一个人就少了一种人格。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就是麦肯的最终人格。
影片取名《致命ID》也是颇为贴切和精妙的,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的三个成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其中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象征着人类的一切欲望,新生儿几乎全部都是本我,这也是最终以孩童的角色来展现最原始的邪恶的原因。而心理学领域对于分离性障碍中的人格分裂并没有真正有效方法,治疗手段主要也是采取精神分析的方法,力求达到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如果患者病发的归因和创伤性经历有关的话,个人认为可以将催眠结合暴露疗法或者心理剧进行治疗,使之对过去创伤性经历重新认知或者弥补。另外,让患者正视自己的人格,如片中的MOTEL将分裂的所有人格聚集到一起,促成认知觉醒,为了避免治疗过程中的突变或应激出现,采用循序渐进式的方法使患者充分信任治疗师渴望并积极参与配合治疗。“不合理者不存在”,帮助患者的主人格认识到分离型人格存在的不合理性,根据每个人格体现出的“破绽”逐个击溃,在患者情绪稳定的情况下使之认识到自己究竟是谁。
范文五:第六章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概述
历史
?癔症(hysteria)
hyster- 子宫
子宫在体内移动阻塞了呼吸通道
?巫术和癔症
集体癔症(mass hysteria)
?S. Freud (1895)
Anna O
历史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DSM-II)(1952) 放弃使用“癔症”
特点
?分离[转换]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假定它在起源上是心因性的,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及紊乱的关系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因而,一般有可能对个体应付难以忍受的问题的方式作出解释与假设。
?分离性障碍患者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
案例
警察发现一位穿着体面的妇女,大约三十出头,当时正漫无目的地走在州际高速公路上,于是警察便把她带到了医院。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她讲话有条不紊,但是语速比较慢,显然受过创伤,不过还不算是精神病患者。她呆在病房里,很少说话,只是在他人哄骗下才吃点东西。当问及他是谁时,她会注视着天空,或者耸耸肩,一副绝望的样子。于是大家给了她一个临时的名字——珍妮·迪。四个月以后,医生们仍然没有能够让她记起自己是谁,于是她被转移到了慢性病患者的病房。
案例
珍妮每天都会被带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但她很少对医生的询问
做出回应。而且心理医生也无法对她进行催眠,因为她不愿意闭上眼睛,也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过程上。最后心理医生尝试了进行性放松。珍妮对这种方式反映很好。在每次放松之后,心理学家都会拿起办公室的电话机假装给朋友或亲戚打电话。然后他会把电话机给珍妮,建议她打个电话,但她总是说自己不记得任何人的电话号码。
案例
最后有一天,在珍妮做完深度放松后,心理学家又一次把电话机给她,让她随便拨一个号码。她这样做了,而且过了一会,她不断地拨同一个区号和 号码,只是她不等电话铃响就挂了。但是心理学家把它记下了下来,他从珍妮手中拿过电话,自己拨了这个号码并且把电话交还给珍妮。电话那头竟然是她母亲,远在400英里以外的底特律,珍妮和母亲交谈了起来。
案例
事实上,珍妮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程师。她原来住在波士顿,不过正打算要搬家,就在搬家工人来帮助她把家里的东西搬到新的住处那天,她就漫无目的地出走了。第二天珍妮的家人过来把她接了回去。(改变自Lyon,1985)
二、各类型的症状表现
一、分离性遗忘
Dissociative Amnesia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
?分离性遗忘几乎总是顺行的;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围绕创伤性事件);
?遗忘并为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分离性遗忘
?时间感、方向感以及学习新的信息的能力完好;
?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忆及;
?遗忘的事件只是被隔离在意识之外;
?可能是分离性漫游的一部分。
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的模式:
?部分性遗忘
?选择性遗忘
?广泛性遗忘
?延续性遗忘
?系统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
?部分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可能不涉及定向障碍或身份识别障碍; ?广泛性遗忘、延续性遗忘和系统性遗忘则存在定向和身份识别障碍 情节记忆 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分离性遗忘
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自行缓解
?提供安全环境
?催眠:催眠性的时间退行
?如果回忆起的内容是创伤性的,需要心理治疗
二、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遗忘
?突然地、无法预料地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出行
?漫游的长度和复杂性差异相当大
?个人身份混乱或拥有一个新的身份
?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
?容易在心理创伤之后出现
分离性漫游
治疗
?催眠
催眠性时间退行—重新定向
心理治疗—人际关系以及内心问题
三、出神与附体障碍
?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
?不由自主的,非本人所愿的
?不为患者做在文化或宗教所接受
?给患者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功能损害
出神
?短暂的、明显的意识状态改变,或惯常的个人身份感丧失但并没有被
另一个身份所取代
即刻的对周围的觉察狭窄,或通常缩小或选择性地集中在某些环境刺激上;
刻板行为或运动,感觉上不受自己控制;
出神
附体障碍
?意识状态改变,以及惯常的个人身份被一个新的身份取代(受到灵魂、神等影响)
刻板行为或动作,感觉上被附体身份所控制;
完全的或部分的遗忘
附体障碍
出神与附体障碍
?跨文化研究发现:
意识水平改变;遗忘;鬼神的刻板行为;不超过1小时;结束后疲倦;出神间期行为正常;25岁以前起病;低社会阶层;教育程度低;既往见过出神
出神与附体障碍
治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排除器质性原因
四、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同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和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
?每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 ?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如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疏泄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原始身份(primary identity)与交替身份(alternate identity)
?不同身份人格不同
?儿童期虐待 :
83% 性虐待
75% 躯体虐待
50% 亲眼目睹亲人暴力致死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患病率
北美:1%
1980:79例 1986:6000例
?起病
青春期 ~
?慢性,反复发作
?患者自己缺乏意识
?常与抑郁症、物质滥用、边缘性人格障碍共病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治疗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影响患者的症状和共病
三、理论与治疗:精神动力学
?防御焦虑
?治疗:
?建立信任,控制分离性症状
?恢复创伤记忆,并为此感到悲痛
?重建创伤记忆,不再有分离来对它进行隔离
理论和治疗:行为主义
?习得分离:行为强化或社会强化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人们用来引起同情和逃脱其特定行为责任的一种策略。
?治疗:非强化
案例:
山坡杀人狂(hillside strangler)
鉴定过程:
“我已经和肯谈了许多,但是我认为肯可能还有一个部分没有和我交
谈。我希望和哪个部分进行交谈。我希望那个部分来和我交谈…… 当你在的时候,请举起左手告诉我你在。那个部分,请你过来,这样我就能够和你交谈了…… 那个部分,请你过来,举起肯的手告诉我你在这儿…… 那个部分,你愿意和我交谈,说” 我在这吗?”
鉴定过程:
P:你和肯一样吗?或者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B:我不是他。
P:你不是他,那你是谁?你有名字吗?
B:我不是肯。
P:你不是他?好的。那你是谁?跟我说说你是自己。你有我可以称呼的名字吗?
B:史蒂夫。你可以叫我史蒂夫。
理论和治疗:认知理论
?分离性症状是基本的记忆障碍
状态依赖记忆:如果人们处在与事件发生时相同的心境状态,那他们就更容易回忆起这件事。
?治疗:改善记忆提取
理论和治疗:神经科学
?DID是未诊断出的癫痫的副产品?
?应激改变海马的功能,无法整合记忆要素
?5-HT异常
?治疗: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