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炎性反应性细胞改变是什么意思
对于什么是炎性反应性细胞改变,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实际上在现在临床上,很多女性容易受到他的影响和威胁,而且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够及时治疗也存在癌变的可能,所以每个女性都应该更加全面了解这些问题,帮助自己降低疾病带来的伤害,下面就是炎性反应性细胞改变的一些内容介绍。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炎性反应性细胞改变是TCT的检查结果,意思是你宫颈上有炎症,没有癌前期病变或癌变。但长期炎症刺激可能诱发上述病变。
引起宫颈炎症的病原体有很多,如细菌、病毒、支原体及衣原体等,近期有时间的话,可以到医院进行宫颈分泌物的病原体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治疗。今后要6-12个月常规妇科体检一次。
建议你综合你的TCT结果综合上的帕努但以下,根据这个结果适当治疗就可以了,只有一个这样的结果是不能判断和用药的,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事实上自己很容易受到这些生殖健康问题的伤害,如果不能够及时治疗的话, 有些疾病要存在癌变的可能,那么带来的威胁也会越加严重,因此自然而然大家就应该更加关注,帮助自己避免这些伤害。
范文二:炎性反应性改变会有哪些表现
炎性反应性改变,可表现为过敏性鼻炎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们时常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对它的治疗以及预防工作,不管是谁都是不可忽视,毕竟它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比较大,那么你有具体了解过炎性反应性改变的原因,还有症状表现吗,下面要为大家详细来介绍一下,更多的去了解这些原因,以及症状特点,我们就能够轻松解决了。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另有一型由非特异性的刺激所诱发、无特异性变应原参加、不是免疫反应过程,但临床表现与上述两型变应性鼻炎相似,称血管运动性鼻炎或称神经反射性鼻炎,刺激可来自体外(物理、化学方面),或来自体内(内分泌、精神方面),故有人看作即是变应性鼻炎,但因在机体内不存在抗原-抗体反应,所以脱敏疗法、激素或免疫疗法均无效。
病因:变应性鼻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有,易见于年轻人,典型症状为鼻痒、阵发性喷嚏连续发作、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就诊指南:
1、了解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原因,尽可能避免接触。
(一)吸入性变应原:如室内、外尘埃、尘螨、真菌、动物皮毛、羽毛、棉花絮等,多引起常年性发作;植物花粉引起者多为季节性发作。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二)食物性变应原:如鱼虾、鸡蛋、牛奶、面粉、花生、大豆等。特别是某些药品,如磺胺类药物、奎宁、抗生素等均可致病。
科学的了解这些疾病的常识,以及治疗方法,才可以尽量的避免它造成的危害,也希望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的治疗和解决,尤其是在饮食上也不能随便,因为错误的饮食会影响到治疗工作。
范文三:炎性反应
肺组织炎性反应: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诱导的肺组织炎性反应是导致ALI 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肺泡内液体清除障碍的原因之一,
1. 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是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 激活后释放活性氧及蛋白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及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等促炎细胞因子, 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 导致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提示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及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可降低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
2. 在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水通道蛋白(AQP)和钠钾ATP 酶(Na+-K+-ATPase)有关, 正常情况下, 钠离子从肺泡腔进入上皮细胞内, 然后通过Na+-K+-ATPase的作用将钠离子泵出至细胞间质, 形成渗透梯度, 水随即通过AQP 转移出去。(吸入海水后)怎么样
研究表明,TNF-α、IL-1β、IL-6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
范文四:炎性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
Chin J Stroke, June 2008, Vol 3, No.6
炎性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
张星虎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炎症趋化因子
作者单位
100050 北京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 张星虎
xhzhtiantan@hotmail.com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是一 种全身性、 弥漫性的血管壁疾病, 主要是动脉 管壁内胆固醇酯大量堆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狭窄, 容易诱发心、 脑血管 疾病。 目前认为AS是一种炎性反应过程 [1]。
炎 性反应因在AS斑块发生及不稳定方面起关键 作用, 近来愈发受到关注。 本文拟就AS的发生 机制、 参与AS炎性反应的细胞及因子、 AS的抗 炎治疗等作一综述。 1 AS的发病机制
AS是由多因素引发的疾病, 是环境因素与 遗传易感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 包括高血 压 (剪切力) 、 高血糖、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 吸烟、 感染等在内的各种危险因 素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使脂质迁移到大动脉内 膜下, 诱导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如细胞间黏附分 子 (ICAM-1) 、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VCAM-1) 及P选择素表达。 这些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及趋化因子的释放可吸引血循环中单个核细胞 迁移进入血管壁。 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及 T细胞释放许多炎性因子可加速AS斑块的炎性 反应。 这些细胞也释放促进平滑肌及纤维母细 胞增生的因子, 导致包括胶原蛋白、 弹力纤维 等在内的间质纤维基质沉积, 形成覆盖于脂质 坏死核心的纤维帽。 2 感染因素与AS
感染也是AS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已发现
与AS形成相关的感染病原体包括肺炎衣原体、 EB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及空肠弯 曲菌等 [2]。
巨细胞感染可加重载脂蛋白E (ApoE) 缺陷小鼠的AS形成 [3]。
肺炎衣原体、 EB病毒 及单纯疱疹病毒2抗体滴度升高与AS进展相关 (内膜厚度增加) [4]
, 推测血管内壁肺炎衣原体、 巨细胞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加速AS斑 块进展。 但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 肺炎衣原体、 单纯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血清抗体滴度在 症状性与非症状性颈内动脉 (ICA) 狭窄间无 任何区别 [5],
RT-PCR检查未发现颈动脉内膜 切除术标本的上述病原体与斑块不稳定的关系。 上述发现提示, 感染因素可能在AS诱导及进展 方面发挥作用, 但感染因素的存在不能说明急 性斑块不稳定 [5]。
感染因素可能是通过分子模 拟使微生物抗原与人热休克蛋白 (HSP) 或氧 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具有相同的抗原表 位 [6],
从而诱导AS炎性反应。 感染主要是通过 促进凝血、
加重内皮功能障碍、 促使斑块不稳 定等方式促进AS形成。
3 参与AS炎性反应的细胞及因子
参与AS炎性反应的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 胞和T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如ICAM -1吸引巨噬细胞及T细胞浸润到血管壁 [7]。 巨噬 细胞吞噬ox-LDL后转化为泡沫细胞 [8]。 巨噬细 胞缺陷导致ApoE缺陷小鼠AS形成减少 [9]。 同时 巨噬细胞还可产生组织因子 (TF) 、 细胞因子及 MMPs [10]。
TF结合到活化的凝血因子VII, 激活 凝血级联反应, 诱导血栓形成 [11]。
MMPs可降 解细胞外基质成分, 破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6月 第3卷 第6期 维帽 [12]。 人类AS斑块炎性细胞浸润及MMPs 表达与局部环氧化酶2(COX-2) 及前列腺素E 过度表达有关 [13]。
前列腺素E能诱导MMP表达, 提示花生四烯酸代谢在斑块不稳定中发挥潜在 作用 [14]。
许多炎性因子参与AS的形成过程, 包括C
反应蛋白 (CRP) 、 白细胞介素 (ILs) 、 ICAM-1、 TNF -α、 VCAM -1、 选择素、 纤维蛋白原等。 IL-12在斑块形成的早期就已表达, IL-12在 ApoE缺陷小鼠可部分防止AS形成 [15]。 IL-18被 认为是诱导IFN-γ的主要因子, 在ApoE缺陷 小鼠可增强AS形成 [16]。
IL-18能激活T细胞及巨 噬细胞, 在症状性ICA斑块中表达水平升高 [17]。 TNF-α水平在AS斑块中上调 [18]。
阻断TNF-α活性可减轻ApoE缺陷小鼠的AS形成 [19]。 血清 中高水平的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以及血 清淀粉样蛋白A与ICA狭窄患者的AS进展密切 相关 [20]。
CRP能诱导白细胞黏附分子及TF表 达、 诱导单核细胞聚集到血管壁、 促进MCP-1表达、 促进补体激活。 可溶性CD40配体也是急 性脑缺血的重要标志物 [21]。
血小板上CD40配体 (CD154) 及单核细胞上CD40表达增加可上调
许多炎性因子及促凝血因子, 从而促进AS形成。 4 AS的炎性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
在人及小鼠AS斑块中有大量CD4+T细 胞浸润 [22],
这些T细胞对AS斑块的ox-LDL及 HSP具有自身反应性 [23-24]。
斑块内的T细胞与 HSP作用后呈现辅助性T淋巴细胞 (Th1) 功能, 诱导巨噬细胞的TF产生 [25]。
在ApoE缺陷合并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SCID) 小鼠, 主动脉内脂 质沉积显著减轻 [26],
而输入ApoE缺陷小鼠的 CD4+T细胞后,
AS形成增加, 提示免疫系统在 AS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过继转移的T细胞浸润 到AS斑块内, 并导致血液循环中促炎性细胞因 子干扰素-γ(IFN-γ) 水平升高。 IFN-γ可加 速ApoE缺陷小鼠AS的形成 [27]。
采用修饰的或原始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 免疫高胆固醇血症兔及LDL受体缺陷小鼠, 可 使其AS形成的程度较低 [28]。 这种保护效应不 依赖于LDL抗体滴度, 提示这种抗AS形成效 应是细胞免疫反应而非体液免疫反应 [29]。 同 样, 在LDL受体缺陷小鼠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
减轻AS病变形成 [30]。 在ApoE缺陷小鼠, 脾切 除后导致细胞降低, AS形成明显加重 [31]。 将脾 细胞过继输入可显著降低病变发展, 证明B细 胞具有粥样硬化保护能力。 HSP65经鼻免疫也 可诱导AS保护 [32],
这种保护作用的机制是免疫 耐受。 重复低剂量给予LDL或HSP可以诱导调 节性T细胞的产生, 这种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针
对所给抗原的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 从 而降低AS的炎性反应, 减少AS的形成。 从上 述文献报道中不难看出, T细胞和B细胞均参与 AS的炎性反应, 且参与方式通过免疫反应实现, T细胞加速AS的形成, 而B细胞抗AS的形成。
5 AS炎性反应的MRI评价
颈动脉磁共振成像 (MRI) 及磁共振血管 成像 (MRA) 通常用于评价AS斑块引起的血管 狭窄的程度。 高分辨率MRI可在体观察斑块
成分, 如斑块内或血管内膜下出血、 纤维帽以及
富含脂质的斑块核心。 采用极小超顺磁性铁氧 化物颗粒 (USPIO) 强化MRI可以在体显示斑 块炎症 [33]。
其原理是外周应用铁颗粒后被血循 环中的单个核细胞吞噬, 使部分巨噬细胞被标 记。 被标记的巨噬细胞受趋化因子吸引到达斑
块局部炎性反应部位时, 也将细胞内的铁颗粒 带到炎性部位。 被标记的巨噬细胞在炎症部位 聚集导致T 2加权MRI信号丢失
(显示明显低信 号) 。 铁颗粒在AS斑块内聚集是斑块内急性炎 性反应的指标。 采用超顺磁性铁氧化物颗粒的 MRI可作为体内评价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该方法已经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炎 性反应的评价 [34]。
Chin J Stroke, June 2008, Vol 3, No.6
6 AS的抗炎治疗展望
有关炎性反应在AS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 为我们探索AS抗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 正在使用的药物, 如他汀类及阿司匹林等除分 别具有降脂和抗血小板作用外, 也具有抗炎作 用。 因此应重新评价目前使用的与AS相关的药 物, 并开发新的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 为AS治 疗探索新的领域。
6.1 他汀类 他汀类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 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为普遍 采用的降脂药。 此外, 研究发现他汀类尚具有 抗炎、 免疫调节及稳定斑块作用。 他汀类能下 调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 重要调节信号如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 (MHC) Ⅱ类分子、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等, 使T细胞向Th2淋巴细胞反应方向转移, 诱导 抗炎细胞因子产生 [35]。
也可能是通过抑制巨噬 细胞炎性活动发挥抗炎作用 [36]。
他汀类尚能显 著下调AS患者的全身炎性标志物如CRP及血 清淀粉样蛋白A的水平 [37]。
6.2 抗血小板聚集剂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 是通过抑制血小板COX-1介导, 导致血栓素 A2降低。 尽管阿司匹林在预防心、 脑血管事件 的大多数益处归结于此机制, 但可能还通过抑 制COX-2发挥非血小板依赖性作用。 COX-2在炎症部位被诱导, 并在AS斑块中与COX-2合成酶一起表达 [38]。
双嘧达莫通过抑制IL-8、 MCP-1、 MMP-9合成, 减轻斑块局部炎症及 斑块破裂 [39]。
氯吡格雷能抑制炎性反应通路上 黏附分子的表达 [40]。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这些 抗炎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6.3 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在AS动物 模型中,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对 抑制斑块进展发挥持续的有益作用 [41]。 一种可 能的机制是减少MCP-1表达及伴发的斑块内 巨噬细胞浸润。 同时采用ACEI及阿司匹林治疗 能降低AS斑块中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及CRP 表达 [42]。
在症状性颈动脉严重狭窄接受颈动脉 内膜切除术的患者, 给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阻断剂 (厄贝沙坦) 能显著降低巨噬细胞、 T细 胞、 HLA -DR、 COX -2、 MMP的水平, 增加胶 原蛋白的含量 [43]。
6.4 细胞因子抑制剂 在实验研究中, 阻断 IFN-γ及TNF-β能减轻AS的形成。 己酮可可 碱是TNF-β拮抗剂, 能显著降低ApoE缺陷小 鼠的斑块形成, 使T淋巴细胞向Th2淋巴细胞 方向分化, 增加IL-10产生 [44]。 该药的潜在预防 AS产生的作用尚未被报道或关注。 尽管糖皮质 类固醇 (GC) 具有抑制T细胞、 巨噬细胞及细 胞因子的作用, 但尚未进行该药对减慢及稳定 AS形成作用的临床试验观察。
6.5 MMPs抑制剂 多西环素 (doxycycline) 是四环素家 族 的一员,
具 有非选 择 性 抑制 MMPs的作用。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前给予 200 mg多西环素治疗使切除标本的MMP-1降 低, 但不影响MMP-2及MMP-9[45], 对患者的 结局也无影响, 但有待大样本队列研究加以证 实。 更为特异的MMPs抑制剂主要都是一些抗 癌药物, 未来将探索它们在抗AS治疗方面的 应用前景 [46]。
6.6 大麻类 大麻类衍生物如-9-四氢大麻酚 (THC)
可调节免疫功能。 近来, 已显示大麻类 主要受体CB2在人及小鼠AS斑块中均有表达 [47]。 给ApoE缺陷小鼠口服小剂量THC能抑制AS进 展, 提示CB2受体可能作为抗AS治疗的新靶点。 6.7 疫苗接种 在AS进展的动物模型中, 用 ApoB-100抗原表位 (LDL蛋白部分) 免疫接种 可降低AS病变进展达40%, 减轻斑块炎症达 80%[48]。
AS保护免疫可通过脾细胞过继转移 给未接受免疫的小鼠。
近年来有关AS发生机制的研究不断取得 进展, 而认为AS是炎性反应的结果则是新近 出现的学说, 这种学说仍需不断完善, 以此观 点进行的治疗也需进一步的观察并积累循证医 学证据。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6月 第3卷 第6期
参考文献
1 DeGraba TJ. Immunogenetic suspectibility of atherosclerotic stroke. Implications on current and future treatment of vasclular in? ammation[J]. Stroke, 2004, 35(suppl 1):2712-2719.
2 Spence JD, Norris J. Infection,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 Stroke, 2003, 34:333-334.
3 V l i e g e n I, Du i j v e s t i j n A, Gr a u l s G, et 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aggravates atherogenesis in apoE knockout mice by both local and systemic immune activation[J]. Microbes Infect, 2004, 6:17-24. 4 Espinola-Klein C, Rupprecht HJ, Blankenberg S, et al. Impact of infectious burden on progress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 Stroke, 2002, 33:2581-2586.
5 Muller BT, Huber R, Henrich B, et al. Chlamydia p n e u m o n i a e , h e r p e s s i m p l e x v i r u s a n d cytomegalovirus in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high-grad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Does infection influence plaque stability?[J]. Vasa, 2005, 34:163-169.
6 Binder CJ, H?rkk? S, Dewan A, et al. Pneumococcal vacci nat ion decreases atherosclerot ic lesion formation:molecular mimicry betwee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oxidized LDL[J]. Nat Med, 2003, 9:736-743.
7 DeGraba TJ, Siren AL, Penix L, et al. Increased endothelial express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symptomatic versus asymptomatic huma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J]. Stroke, 1998, 29:1405-1410.
8 Li AC, Glass CK. The macrophage foam cell as a target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 Nat Med, 2002,
8:1235-1242.
9 Smith JD, Trogan E, Ginsberg M, et al. Decreased atherosclerosis in mice de? cient in both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op) and apolipoprotein 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 92:8264-8268.
10 Lutgens E, Faber B, Schapira K, et al. Gene pro? ling in atherosclerosis reveals a key role for small inducible cytokines:validation using a novel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monoclonal antibody[J]. Circulation, 2005, 111:3443-3452.
11 Jander S, Sitzer M, Wendt A, et al. Expression of tissue factor in high-grad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ssociation with plaque destabilization[J]. Stroke, 2001, 32:850-854.
12 Loftus IM, Naylor AR, Bell PR, et 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stability[J]. Br J Surg, 2002, 89:680-694.
13 Yoshioka T, Okada T, Maeda Y, et al.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mediated interleukin-10 gene transfer inhibits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de? cient mice[J]. Gene Ther, 2004, 11:1772-1779. 14 Cipollone F, Fazia M, Mezzetti A. Novel determinants
of plaque instability[J]. J Thromb Haemost, 2005, 3:1962-1975.
15 Davenport P, Tipping PG. The role of interleukin-4 and interleukin-12 in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 deficient mice[J]. Am J Pathol, 2003, 163:1117-1125.
16 Tenger C, Sundborger A, Jawien J, et al. IL-18 accelerates atherosclerosis accompanied by elevation of IFN-and CXCL16 expression independently from T cell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5, 25:791-796.
17 Mallat Z, Corbaz A, Scoazec A, et al.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8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relation to plaque instability[J]. Circulation, 2001, 104:1598-1603.
18 Rus HG, Niculescu F, Vlaicu R. Tumor necrosis factor-in human arterial wall with atherosclerosis[J]. Atherosclerosis, 1991, 89:247-254.
19 Branen L, Hovgaard L, Nitulescu M, et al. Inhibi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reduces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 mice[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4, 24:2137-2142.
20 R id ker PM, Hennekens CH, Bur ing JE,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markers of in? amm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J]. N Engl J Med, 1999, 342:836-843.
21 Garlichs CD, Koniza S, Fateh-Moghadam S, et al. Upregulation of CD40-CD40 ligand(CD154)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a[J]. Stroke, 2003, 34:1412-1418.
22 Zhou X, Stemme S, Hansson GK. Evidence for a local immune response in atherosclerosis:CD4+T cells in? ltrate lesions of apolipoprotein-E-de? cient mice[J]. Am J Pathol, 1996, 149:359-366.
23 Stemme S, Faber B, Holm J, et al. T lymphocytes from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recogniz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 92:3893-3897.
24 Xu Q, Kleindienst R, Waitz W, 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65 coincides with a population of infiltrating T lymphocytes in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rabbits specifically responding to heat shock protein 65[J]. J Clin Invest, 1993, 91:2693-2702.
25 Benangia no M, D’Delios M M, A medei A, et al. Human 60-kDA heat shock protein is a target autoantigen of T cells derived from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 J Immunol, 2005, 174:6509-6517.
26 Zhou X, Nicoletti A, Elhage R, et al. Transfer of CD4+ T cells aggravates atherosclerois in immunode? cient 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 mice[J]. Circulation, 2000, 102:2919-2922.
27 Whitman SC, Ravisankar P, Elam H, et al. Exogenous interferon-enhances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Chin J Stroke, June 2008, Vol 3, No.6
E-/-mice[J]. Am J Pathol, 2000, 157:1819-1824.
28 Ballotta E, Da Giau G, Renon L. Carotid plaque gross
morpholog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a prospective
study of 457 carotid artery specimens[J]. J Surg Res,
2000, 89:78-84.
29 Fisher M, Paganini-Hill A, Martin A, et al. Carotid
plaque pathology:thrombosis, ulceration, and stroke
pathogenesis[J]. Stroke, 2005, 36:253-257.
30 Spagnoli LG, Mauriello A, Sangiorgi G, et al.
Extracranial thrombotically active carotid plaque
as a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J]. JAMA, 2004,
292:1845-1852.
31 Stemme S, Holm J, Hansson GK. T lymphocytes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re memory cells
expressing CD45RO and the integrin VLA-1[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1992, 12:206-211.
32 Jander S, Sitzer M, Schumann R, et al. In? ammation
in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a possible role for
macrophages and T cells in plaque destabilization[J].
Stroke, 1998, 29:625-630.
33 Trivedi RA, U-King-Im JM, Graves MJ, et al.
Noninvasive imaging of carotid plaque in? ammation.
plaque components and may prove useful in risk
strati? cation[J]. Neurology, 2004, 63:187-188.
34 Tang TY, Howarth SPS, Miller SR, et al. Correlation
of carotid atheromatous plaque inflammation using
USPIO-Enhanced MR imaging with degree of luminal
stenosis[J]. Stroke, 2008, 39:1-4.
35 Weber MS, Prod’homme T, Steinman L, et al. Drug
insight:using statins to treat neuroinflammatory
disease[J]. Nat Clin Pract Neurol, 2005, 1:106-112.
36 Ventura JL, Blanco-Colio LM, Gomez-Hernandez A,
et al. Intensive treatment with atorvastatin reduces
inf lammation in mononuclear cells and human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one month[J]. Stroke, 2005,
36:1796-1800.
37 Paoletti R, Gotto AM, Hajjar DP.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
Circulation, 2004, 119 (suppl III):III-20-III-26.
38 Cipollone F, Prontera C, Pini B,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fu n c t i o n a l l y co u p l e d cyc l o ox yg e n a s e -2
and prostaglandin E synthase in symptomatic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s a basis of prostaglandin
E(2)-dependent plaque instability[J]. Circulation, 2001, 104:921-927.
39 Weyrich AAS, Eyre BJR, Zimmerman CGA, et al.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aggrenox:decreased gene expression in platelet-monocyte aggregates[J]. Cerebrovasc Dis, 2003, 16(suppl 4):32.
40 Herbert JM. Effects of ADP-receptor antagonism beyond traditional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J].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4, 13:457-460.
41 Halkin A, Keren G. Potential indications for angiotensin-conver ting enz y me inhibitors in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J]. Am J Med, 2002, 112:126-134.
42 Sattler KJE, Woodrum JE, Galili O, et al. Concurrent treatment with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blockers and acetylsalicyl acid reduced nuclear factor kB activation and C-reactive protein expression in human carotid artery plaques[J]. Stroke, 2005, 36:14-20.
43 Cipollone F, Fazie M, Iezzi A, et al. Blockade of the angiotension Ⅱ type 1 receptor stabilizes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humans by inhibiting prostaglandin E2-dependent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ctivity[J]. Circulation, 2003, 109:1482-1488.
44 Regensteiner JG, Hiatt WR. Current medical therapies for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a critical review[J]. Am J Med, 2002, 112:49-57.
45 Axisa B, Loftus IM, Naylor R, et 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investigating effect of doxycycline o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within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J]. Stroke, 2002, 33:2858-2864.
46 Beaudeux JL, Giral P, Bruckert E, et 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J]. Clin Chem Lab Med, 2004, 42:121-131.
47 Steffens S, Veillard NR, Aranud C, et al. Low dose oral cannainoid therapy reduces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mice[J]. Nature, 2005, 435:782-786. 48 Chyu KY, Zhao X, Reyes OS, et al. Immunization using an Apo B-100 related epitope reduces atherosclerosis and plaque in? ammation in hypercholesteremic apoE-/-mice[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5, 338:1982-1989.
(收稿 日期:2008-05-30) (本文编辑:王冠)
范文五:COPD全身炎性反应的表现
?5“?
模式和降低氧耗有效,其作用不容忽视。在社区进行简易的 呼吸康复治疗是普及呼吸康复的发展方向,应该大力推广。 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呼吸康复体系。
参考文献
n 1PIll咖加ry∞habili组don:ioi址ACCP/从CVPR evidence.b蚰ed 舢idelines.ACCP/AACVPR Pul咖n町Rehabili伽0n Guideli啷 P∞e1.Chest.1997.112:1363-1396.
f2]IUes AL, Bauldo口 GS. Cadin BW, et a1.Pulmona珂 Rehabilitation:joint ACCP/AACVPR E“dence—Ba髓d CHllical Pmctice Guidelines.Chest,2007,131(5suppl):4S42S.
『3]Nici L。Do曲er C.Woute瑙E。et 81.Americ舳Tho咖ic S∞ie竹/
Eumpe吼 R曲pirmory Society 8tatemem
帆 pIIlI∞岫ry rehabilitation.Am J R髓pir Crit Care Med,2006,173:1390—1413. [4]F嗍ter S,1nloIn鹪HM 3rd. Pul啪nary reh且bili诅tion in lIIllg di∞a舱砌Ier出an cIlmnic obgtmctive pIIlmormry di的a∞.Am Rev Re印ir DiB,1990,141:60l—504.
【5]阎启英,孙银香,林江涛,等.呼吸体操改善呼吸肌功能的量化 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6,35:235-238.
[6]吴学敏,林江涛,孙启良,等.多学科综合呼吸康复对老年重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效果的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 学杂志,2006,28:844-84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 杨敏陈平
COPD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这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
反应有关。除气流受限外,cOPD还可以伴有一些肺外其他
系统的异常表现,即cOPD的全身效应¨“。目前认为,
c0PD的全身效应与全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u…。
一、全身炎症反应
即使在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体循环中也可发现一
些炎症反应的表现,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增多活化,表
面黏附分子表达上调,肿瘤坏死因子一仪(TNF—d)、白细胞介
素(IL)类、c反应蛋白、脂多糖结合蛋白、纤维蛋白原、F聃和
F鹅配体等炎性因子的产生增多和氧化应激增强等。而在
疾病的急性加重期,这种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则更加明
显H J。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原因最初认为是肺部炎症细胞
溢出至体循环所致,而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骨骼肌或骨髓
来源的炎症均可成为cOPD全身炎症的潜在原因,老龄和吸
烟本身也可能导致全身的炎症反应拉o。
二、COPD的全身效应
1.营养异常和体重减轻:营养异常和进行性体重减轻是
COPD常见的全身效应,50%伴慢性呼吸衰竭的重度c0PD
患者和10%一15%的轻中度cOPD患者伴有营养不良。这
类患者的营养异常是由于能量摄入不足、代谢率增加、组织
缺氧、全身炎症反应等综合阒素导致的能量代谢失衡状
态H J,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营养不良。近年来研究者认为,
cOPD患者的代谢率增加,且通常对营养支持的反应较差,
这种营养异常被称为恶病质可能更为恰当,其机制与体循环
中7ⅢF一0【和lL.1等炎症介质浓度增加密切相关。cOPD患
者的体重减轻主要是由于骨骼肌组织的减少,而肌肉含量作
作者单位:41001l长沙,中南大学湘雅_:医院呼吸科
通讯作者:陈平,Enlail:che“pill910l@h0佃血1.蝴 (收稿日期:2008躬彩) (本文编辑:周星)
为营养研究指标则比体重指数等更好H1。c0PD患者发生 营养异常和体重减轻可以引起呼吸肌和外周肌肌力下降,活 动耐力减退,呼吸困难加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和病死率增 加。营养状况和体重减轻是影响c0PD预后的独立因素。 2.骨骼肌功能障碍: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呈进行性减 退,活动明显受限,过去被认为是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所致,现 在认为骨骼肌功能障碍,尤其是下肢肌肉的功能障碍是其导 致运动耐力下降的主要原因。c0PD患者普遍存在骨骼肌 萎缩和功能障碍。TNF—n、IL击等炎性因子介导的肌组织蛋 白高分解状态和肌纤维合成障碍等均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 主要原因H]。同时,患者久坐的生活习惯、长期营养不良、缺 氧、cO,潴留、氧化应激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是导致其骨 骼肌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通过治疗改善骨骼肌功能可增 加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急性加重的发生频 率和病死率。
3.骨质疏松:随着cOPD病情分级的进展,患者骨量减 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逐渐增高¨1。虽然使用糖皮质激素有 增加c0PD患者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风险,但未使用糖皮 质激素的COPD患者骨折发生率仍比同龄对照组增高,多数 观点认为这除了与吸烟、老龄、缺乏运动和体重减轻等有关 外,还与cOPD的全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TNF-仪是破骨细 胞重吸收的重要刺激因子,COPD患者发生的骨质疏松与其 体循环中TNF—a浓度增高有关。此外,体循环中IL-6、基质 金属蛋白酶类(MMPs,尤其是MMP-9和MMP—12)浓度增加 及蛋白分解代谢增加也与c0PD患者的骨质疏松有关。 4.心血管并发症:c0P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约 为正常人群的2—3倍哺],这与大部分患者有吸烟史有关,吸 烟本身便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c0PD患者体循环中C反 应蛋白增加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风险 的主要原因。循环中IL_6增加引起的血管僵硬也参与r心
万方数据
血管疾病的发生”J。c0PD患者吸人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其 全身炎症反应,降低c反应蛋白等多种炎性因子的水平,从 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J。此外,c0PD患者吸入小剂量 糖皮质激素还可降低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5.精神症状:c0PD患者可出现多种神经、精神系统异 常,其中抑郁和焦虑症状较为普遍哺1,这可能与COPD全身 炎症反应导致脑的能量代谢发生改变及缺氧有关。这类伴 有精神症状的c0PD患者通常持续吸烟,导致临床症状恶 化,反复出现急性加重,病情迅速进展,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有效的精神心理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也能改 善其预后。
6.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多达lO%一15%的重度c0PD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一J。COPD患者 的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其贫血的主要原因。 c0PD患者体循环中’I'NF-a、IL-1、lL石和IL.8水平异常增 加,可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铁代谢异常和骨髓造血功能受 损,从而引发贫血。此外,组织广泛缺氧和全身氧化应激也 是引发贫血的重要原因。贫血可加重c0PD患者的呼吸困 难和活动受限,抗贫血治疗对此类患者有益。检测cOPD患 者的红细胞压积,不仅可以监测其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更 是独立于肺通气功能外的又一项较好的预后指标。
三、临床意义
全身效应可影响cOPD的发展和预后,因而越来越受到 关注。过去l临床常用FtEV,评估c0PD患者的预后。近年来 临床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反映气流受限和全身效应的BODE 指数(体重指数、气流阻塞、呼吸困难、运动能力)与cOPD患 者的预后相关性更强¨…,更适合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研 究COPD的全身炎症表现能帮助我们深入认识c0PD,对患 者病情的综合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临床实践结果表明,优化药物治疗,配合戒烟、 适当的功能康复锻炼和营养支持(必要时家庭氧疗)的综合 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戒烟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肺部情况, 还能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常 用的B?受体激动剂不仅能有效扩张支气管,改善患者的过 度通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抗全身炎症的治疗作用,长 期使用甚至可以改善患者的骨骼肌萎缩¨“。COPD是氧化 应激增加的全身炎症性疾病,使用全身抗氧化剂和全身抗炎 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征。因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对 COPD稳定期患者并不推荐长期使用祛痰药物。近年来多 项研究结果表明¨…,N.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和羧甲基半胱 氨酸等祛痰药物同时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长期使用不 仅能减少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还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和预后。糖皮质激素是用途广泛的有效抗炎药物,但由于其 作用机制复杂,在用于c0PD治疗中仍存有争议。这类药物 一方面可以抑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565?
并对贫血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又存在加重骨骼肌 萎缩和骨质疏松,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加重抑郁的潜在危 险。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能较大程度的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发 生,且对全身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甚至还能减少心血管疾 病的发生¨“。其他抗炎药物如TNF.a抗体、血管紧张素转 换酶抑制剂或他汀类药物对治疗c0PD全身炎症,改善其全 身效应可能有益¨1’”‘1“,但这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 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r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30:8-17.
[2]AgusⅡA.systeIIlic e珏宅ctB 0f chronic obsmlctive pulm∞ary di8ea8e:what we know明d what we don’t know(but shoIlld). Proc Am Thorac soc.200r7.4:522.525.
[3]G如wQ,MarI sF,senthilselv彻A,et a1.A880ciati∞betw嘲I chronic 0b8tmc6ve pulmonary di鸵a辩明d syBt哦c i《l锄nm出on: a 8y8temtic陀、,iew明d a n姒a—an8lysis.1110r畎,2004,59:574-580.
[4]Doumdo vz,T枷i sE,Vale sA,et aI.SyBtemic manifestations in chmnic
ob咖cⅡve pIIlm伽q dise啪.J B瑚PIle啪01,2006, 32:16l一171.
[5]JpIgen∞n NR,schwa吃P. Osteopom8i8in chrordc obstmctive pulmollary dise蹴patien协.Cu盯Opin Pulm Med,2008,14:122-127.
[6]Sin DD,M锄sF.why a碍p“ent8w油chronic ob8tnlctive pulmonary di∞8∞at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ul盯di8ea能?The potential role of 8ygtemic
irdl锄mation in cllronic ob8mlctiVe pulmonary di髓勰e.CirclIlation,2003,107:1514-1519.
[7]Huiart L, Em8t P.Ranouil X, et a1.LDw.do∞ inhaled cortic∞teroids胍d the ri8k 0f acute myocardial iIlfhr{ction in COPD.Eur Respir J,2005,25:634-639.
[8]Hy肌inen KM,B陀itve MH,wiborg AB,et a1.Psycholo西cal chamcteri8tic80f p砒ients with chmnic obgmlctive pulⅡmnary di∞as8:a M“ew.J P8ychoB0m Res,2005,59:429-443.
[9]silllilowski T,AgIlstI A,MacNee w,et a1.ne potential impact 0f明∽IIlia 0f chm】qic di鸵8卵in COPD.Ellr Respir J,2006,27: 390.396.
[10]ceui BR,cote cG,Malin珊,et a1.11le body—mⅢind麟, ailnow obstruction, dyspnea, 锄d exerci眈 c印acity index in chronic ob8tmctive pul瑚nar)r di8髓∞.N En—J Med,2004,350: l005-1012.
[11]cazzola M,M砒em MG,Rodi8ni P,et a1.TI叫ir唱sy8temic e如ctB 0f COPD.Trend8Ph删acol Sci。200r7.28:544.550. [12]stey c,Steurer J,Bach眦IIll s,et a1.11le e往如t of oral N-acetylcysteine in chmnic bronchiti8:a qu锄ti伽ve sy8te啪£ic review.Eur Re印ir J,2000,16:253-262.
[13]张程,陈平,蔡珊,等.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一抗体融 合蛋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功能的影响.中华结核和 呼吸杂志,200r7。30:432_436.
[14]zhaIlg c,cai s,chen P,et a1.Inhibition 0f TNF—a reduces alveolar驼ptal ceU apopt∞is in p哪ive smol【ing糟tB.Chin Med J (En91),2008,12l:597—601.
(收稿日期:2008.03讲) (本文编辑:周星)
万方数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炎性反应性细胞改变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