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主张及其历史
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主张及其历史、现实意义
1840年英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他们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出现了民族危机,随之西方文化也大量传入中国,西方文化与传统的封建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领域中出现了猛烈碰撞。面对传入的西方文化是排斥,防止“以夷变夏”;还是学习,“睁眼看世界”,这在当时社会上层引起激烈争论,从此一股“西学东渐”的新思潮在中国萌发了。而林则徐正是这场新思潮中最先了解、接受、介绍西方文化的。林则徐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这与他所处时代、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政治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林则徐何以能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从林则徐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历史发展的趋势迫使中国人不得不将视野由本国扩展到全球。当时历史发展总趋势是,1500年前后出现地理大发现,一系列大规模的洲际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洲与洲、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孤立隔绝封闭状态,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并逐渐连成一体,直至今天出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概念。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丰富的原料、充裕的资本、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它所要求的市场机制必须是开放的、流通的,运行良好的。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并将殖民地国家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殖民地经济失去独立发展的机会,逐步纳入到英国的经济体系中,成为其附庸。到鸦片战争时,也就是林则徐所生活的时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美国正在经历着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世界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狂奔时期,它们的侵略欲望更加强烈,自然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纳入其视野中。这一时期,某一个国家要想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而孤立存在,几乎已经不可能。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正是这一进程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僵化的政治制度、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上起皇帝,下至臣民,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性质和活动方式一无所知,当英国人打进来的时候,道光皇帝忙问群臣:“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 群臣皆曰不知来历。林则徐算是当时最先进的中国人了,但是鸦片战争前他对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土耳其是否属于美国都还不清楚,盲目自大的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藉资夷货”?以为“外夷不堪一击”。可见当时中国整体上对世界是蒙昧无知的,长期自大的心态又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鸦片战争的炮火,迫使中国人不得不关心资本主义世界的事物,只好在对付资本主义侵略的同时,一边挨打一边被迫学习。
2、从林则徐成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看。林则徐是福建福州人,福州在宋元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又较早受到列强的侵扰。来自各方繁杂的人事和各种思想冲击、影响着这片土地,它相对内地要开放得多。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就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 22岁时,他应厦门海防同知之聘,为其文书,接触到当时的外贸情况和当时已经很严重的鸦片走私情况。他所成长的地域环境和在厦门的工作经历,使他具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容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开明进步的思想、革旧鼎新的勇气。
林则徐出身于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 母亲“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平日济困扶危”,父亲“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林则徐4岁就在其父执教的私塾就读,14岁考中秀才,在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该院主讲郑光策是位重视经世致用的讲气节的知名学者,林则徐接受了正规正统的封建教育,受到中国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于谦、李纲等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他具有优秀封建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精忠爱国,勤俭廉政、勇毅力行、笃实宽厚等。他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既忠于皇帝,又不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在林则徐的心理中,爱国已成为最高的道德规范,这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1、“睁眼看”——了解夷情,翻译书籍,介绍西方文化。
1839年3月,林则徐奉皇命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抵达广州后,他发现自己对外国情况缺乏了解,认识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鉴于这种情况,他刚到广州,就拜访了对“夷情”与沿海形势颇有所知的梁廷柟,梁廷柟是当时在史学、地理学、文学以及海防和夷务方面都具有丰富学识和著述颇多的学者,特别对广东沿海形势有深刻的见解。林则徐在与之交往中获得了启示。
为了探求新知,林则徐着手设立译馆,译书成为当时开眼看世界的主要途径。林则徐不懂英文,当时懂英文的人极少,他首先积极招募翻译人才,麾下聚集了在马来亚槟榔屿和马六甲受过教育的袁德辉、澳门“马礼逊教育社”学校的学生梁进德、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康华尔留学的亚林、印度塞兰普尔受过英文教育的亚孟等。他组织这些译员将西方的《澳门新闻稿》译成《澳门日报》;翻译瑞士人瓦特尔编的《万国公法》;将德庇时地尔洼等人撰写的《中国人》和《在中国做贸易罪过论》二书编译为《华事夷言》;编译《四洲志》,介绍世界
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等知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开始改变中国人对西方历史和现状的无知状态,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起点,开启了研究外国的新风气。
1839年6月林则徐用中国式的英文发布告示,重申具结贸易的主张。《中国从报》在转载这一告示时加了编者按说:“据我们了解,这是中国方面从未来过的用英文书写的第一号文件。显而易见这也是在北京中国政府内、钦差大臣下工作多年的高级译员的一件作品。文件内所用习语全部都是中国式的,并且,像其他所有的汉语文件一样,它是没有标点的。如果读者能够看懂公告内容说的是什么,那么他们就会从文件内体会出钦差大臣的表示同意,以及他的诚恳愿望,亦即英国船只应当照常进入虎门,一面作出诺言,他‘将不会采用两面手法对待外国人’。这是一件值得留下记录的文件”。?
他为了解国外情况,还学习英语。现存的林则徐的札记《洋事杂录》,就是林则徐了解世情和学习英语的最好见证。里面记有12个月、一个星期名称。各种外币,以及1、2、3等数字的英语读音等。他还让美国人验证英文照会翻译的准确程度,亲自接见遭风船破遇救的英国人,不但向他们询问英军、英舰情况,还请他们修改致英王书英译稿的文词错误,亲临澳门,实地调查夷人情况。
2、知己知彼、师夷制夷
林则徐在清查鸦片时,“逐箱检出夷票,交洋商译书汉文,始知其按年按月计箱编号,竟有一月之内装至一万二千数百箱者。”?
为了能在对义律的斗争中采取正确的对策,他研究国际法,组织编译《各国律例》,了解外国的法律制度,“近日访问,乃知此等奸夷,并未领照经商,而敢偷渡越窜,若被该国查出,在夷亦必处以重刑”、?“杀人偿命,中外所同”,林则徐在找到了法律依据心中有数后,更加坚定了打击违法的外国商人决心,?于是提出“尔等来至天朝地方,即应与内地民人同遵法度”的要求 。?运用新的知识捍卫国家的利权,使他的主权观念增加了近代色彩。
抓住对方弱点,采取应对措施。当他“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疍户。于是招募丁壮五千??”?进行训练,巩固南疆海防。
敢于正视船炮落后于西方的现实,积极“购西洋各国洋炮二百余位,增排两岸??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使务乘晦潮,据上风,为万全必胜计。林则徐亲赴师子洋校阅水师,号令严明,声势壮甚。” ?迈开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尝试以夷攻夷:林则徐看到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矛盾,“即同在粤省贸易之米利坚等国夷人,皆言英国不知好丑,但受制压,盖亦深知其虚憍之习也。”11 提出“自六月以来,各国洋?
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正可以敌攻敌。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
作为抵御外国侵略的长久之计,林则徐提出:“粤东关税既比他省丰饶,则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 12 ?
3、具有近代色彩的远见卓识
鸦片的输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致使银贵钱贱,清廷的主要对策是:禁止洋钱输入和白银出口。林则徐明白:“自鸦片盛行之后,外洋并不必以洋钱易纹银,而直以此物为奇货,其为厉于国计民生,尤堪发指”13 ,但他不主张强行禁止洋钱流通,更不主张抑制银钱比价。?
对洋钱:“于听从民便之中,稍示限制”。1830他向道光帝提出解决办法:“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14 目的是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以抵制外国货币的侵入,他的这一认?
识已经开始与世界潮流同步,具有近代商品经济和商业资本的色彩。
反对封港闭市的错误主张,保护发展正当的中外贸易往来,“对于从事正当贸易的外商,则将给予恩惠,并且,走私决不容牵累合法贸易”。15 ?
区分贩毒者与从事正当贸易的商人:“此后照常贸易,既不失为良夷,且正经买卖,尽可获利致富,岂不体面,”倘执迷不悟,“应即遵照新例,一体从重惩创” 16 ?
林则徐在广州通过《四洲志》的研究,了解到沙俄的扩张和在欧洲的争霸的历史。遣戍新疆后,看到沙俄的商队、探险队在新疆活动猖獗,他敏锐地察觉到沙俄对我国的野心,临死前几个月,他大声疾呼:“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后来历史的发展的确如林则徐所预料,沙俄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对我国西北、东北地区进行大肆侵略,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继从我国割占了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张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张的历史意义
林则徐的政治抱负,是通过进入封建统治阶层,担任封建大臣后实现的。作为一个受过正统封建教育、效忠封建皇帝的“封疆大吏”,在面对西方势力入侵时,他既能够坚决防范抵抗,维护国家与民族独立,又敢于正视现实,放下盲目自大的架子、改变头脑中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了解西方侵略者的情况,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爱国、经济、政治思想已经显示出近代色彩,表现出了近代中国人最初的世界意识。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思想和实践,启迪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图存道路。
魏源受老友林则徐之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不仅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有启蒙作用,还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了重要作用。
林则徐与左宗棠是忘年交,他们于1848年相遇,彻夜的长谈,对左宗棠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左宗棠于1878年率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粉碎了沙俄分裂新疆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告慰了林则徐的英灵。左宗棠自力更生举办洋务运动,成为“师夷长技”的坚定实践者,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冯桂芬是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受林则徐影响,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的主张,开创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体系,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迈向近代化。为康梁维新变法运动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与魏源、左宗棠、冯桂芬相比,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仅仅是“睁眼看”,在西学的道路上只迈出了“探访夷情”的一小步,但这是历史性的一步,它向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挑战,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他的引导下,中国的思想文化逐步近代化。
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张的现实意义
从林则徐翻开“西学”的第一页,中国就没有停止过“东渐”的脚步。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实践;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从“实业救国”到“民主科学”;从**的西化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从苏联模式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历经种种艰难曲折。
如何对待西方侵略和西方文明,是自近代以来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以上种种实践活动,无不体现这一重大命题。今天的新中国,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解决了近代以来“睁眼”西学的核心问题:民族危机。使中国摆脱了民族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中国纳入“冷战”行列,实行孤立封锁。由于政治对峙,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被迫中断,实行“一边倒”走苏联模式,同时重视发展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
由于国际形势所迫,为了让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同志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对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与清政府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苏联模式的实践,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蒙受了损失,政治上出现狂热的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践踏,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西方国家几
十年的敌对关系,使我们置身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之外,拉大了我们与先进国家之间的距离。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中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重大决策: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一时间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封闭许久的中国人一下被冲击的云里雾里,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一股崇洋迷外之风,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不小的震动。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历时二十多年,我们不断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科技人才,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同志为国人寻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论断,妥善的处理了中西文化。
当时兴奋不已的国人,已经变得客观冷静,完全有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冷静之余我们不禁想到,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我们如何以宽容的心态传承祖先留下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辛亥革命尤其五四以后,我们对民族文化抨击、批判、否定的过多,虽然是政治形势所致,但它不利于民族心态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更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如何在发展中保留我们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解决好西学与传承,会使得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不迷失,少走弯路,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为之探索、奋斗。
注释: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 p43 翦伯赞 郑天挺 主编 1984年3月 中华书局出版社:《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p42 翦伯赞 郑天挺 主编 1984年3月 中华书局出版社《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
?《晚清巨人传林则徐》P11-20 薛桂芬 著 1996年8月 哈尔滨出版社:《先考行状》《先妣事略》
?《林则徐传》P193 杨国桢 著 1990年6月 人民出版社 :《中国从报》~1839年7月号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p46翦伯赞 郑天挺 主编 1984年3月 中华书局出版社:《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
?《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续编P339 宁靖 编 1984年11月 人民出版社:《林文忠公政书》
?《林则徐传》P197 杨国桢 著 1990年6月 人民出版社:《会批澳门厅转禀义律抗不交凶说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p42 翦伯赞 郑天挺 主编 1984年3月 中华书局出版社《谕各国商
人呈缴烟土稿》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p6翦伯赞 郑天挺 主编 1984年3月 中华书局出版社:《道光洋艘
征抚记,上,魏源》,
11《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p46 翦伯赞 郑天挺 主编 1984年3月 中华书局出版社:《英人非不?
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 12《从林则徐到邓稼先》P9 宫木 主编 1994年4月 旅游教育出版社:《林则徐集》《密陈夷务不能歇?
于片》
13《林则徐传》P115 杨国桢 著 1990年6月 人民出版社:《林则徐集》 ?
14《林则徐传》P99 杨国桢 著 1990年6月 人民出版社:《林则徐集》 ?
15《林则徐传》P180 杨国桢 著 1990年6月 人民出版社:《中国从报》~1839年5月号?
范文二:开眼看世界的艰难
TANJIU·ZHUANTI探究·专题
使之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次日,咸丰携皇太子、两宫皇后、肃顺等大臣从圆明园启銮到热河作“木兰秋狝”,逃跑了,一个烂摊子交给了他的
六弟恭亲王奕訢。僧格林沁被夺爵、削职,只留钦差大臣一职,蒙古主力丧失殆尽。10月6日,圆明园被焚。此后,巴夏英法联军代表多人被礼等8人被归还,报复性杀害
。
开眼看世界的艰难
郭嵩焘:开眼看世界却成“名教罪人”
郭嵩焘仕途坎坷,虽然在1837年20岁时考中举人,但其后两次到北京会试都名落孙山。经过几年游幕生涯,终于在1847年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不久又因双亲去世,依定制只能回家居丧。由于曾国藩的举荐,1856年到京城任翰咸丰帝派他到林编修,深得咸丰帝赏识。天津前线随僧格林沁帮办防务,因为他的刚直,与僧格林沁积怨很深,终遭排挤,黯然归乡隐居。
1875年年初,闲居多年的郭嵩焘又作为懂洋务的人才任福建按察使。几乎同时,云南中缅边境突然发生英国教士马嘉理在与当地居民冲突中被杀的“马嘉理案”。郭嵩焘不会想到,这一事件最终会影响他自己晚年的命运。“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手足无措,只得答应英国的种种要求,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清廷决臣到英国
定派郭嵩焘担此重任,因为他向以懂洋务著称。
中国派驻出使大臣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邦的“藩属”,定期要派“贡来中国朝拜,绝无中国派使“驻外”之使”
说。19世纪后期,中国虽然屡遭列强侵略,但这种对外观并无改变,认为外国使节驻华和中国派驻对外使节都是大伤国
体的奇耻大辱。所以,郭嵩焘的亲朋好友都为他出洋“有辱名节”深感惋惜。更多“事鬼”,与汉奸的人甚至认为出洋即是
一般。有人编出一副对联骂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当时守旧氛围极浓的湖南士绅群情激愤,认为此行大丢湖南人的脸面,要开除他的省籍,甚至扬言要砸郭宅。
郭嵩焘在强大压力下,曾几次以告病推脱,但都未获准,终在1876年12月从上海登船赴英。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次年1月到达伦敦,他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从途经十数国的风土民情、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立即引来顽固守旧者的口诛笔伐。有人以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
郭嵩焘的副手刘锡鸿也不断向清政“小报告”,列出郭嵩焘的种种“罪府打
状”。如有次参观炮台中天气骤变,陪同的一英国人将自己的大衣披在郭身上,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巴西
17·GUOXUE
探究·专题TANJIU·ZHUANTI
国王访英,郭嵩焘应邀参加巴西使馆举行的茶会,当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这本是最起码的礼节礼貌,但刘锡鸿却将其说成是大失国体之举,因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
。更严重的罪状是说郭嵩焘向英国人诋毁朝政,向英国人妥协。在郭、刘二人“内耗”日甚一日的情况下,清政府于1878年8月下令将二人同时调回。
郭嵩焘回国后,心力交瘁,遂请假归乡。回到故乡长沙,等待他的却是全城贴遍揭帖,指责他“勾通洋人”。就这样,他在一片辱骂声中离开了政治舞台,终不再被朝廷起用。1891年7月18日,郭嵩焘在孤寂中病逝。
斌椿:走出去才能看到“西洋景”今天,西方的生活方式不再引起国人的惊诧和新奇。然而100多年前,当清朝派出的第一个官方旅游团首次接触西方现代文明时,兴奋伴随着仰慕激发了自强的热情。
1860年初,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要回国休假,行前他向清政府建议,带几名同文馆学生到英国开开眼界,以培养同英国打交道的人。洋务派人物恭亲王奕訢早就想派人到欧洲各国考察,于是便选定山西襄陵知县斌椿为首席代表,率团赴欧,名义上是旅游观光,实际上抱着考察西方社会的政治目的。3月7日,斌椿一行从北京出发,先后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罗斯、德国、比利时等11个国家,历时4个多月,开了中国官方旅游团赴欧洲的先河。
法国马赛是这次考察的第一站。初到马赛,这里高楼耸立,街巷相连,令斌椿等人大为惊讶,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繁华的街市。当晚,斌椿等人被安排在一家酒店的七楼下榻,上上下下的电梯,令他们大为感慨,西方文明的“奇巧”果然名不虚传。第二天,他们坐火车前往巴黎。这是斌椿平生第一次见到并乘坐火车,让他兴奋不已。到达巴黎后,他与人多次谈到乘坐火车的奇妙感觉,当地华侨商人见他如此喜欢火车,特意购买了一个火车模型送给他。结束了17天的
GUOXUE·18
法国之行,斌椿一行来到了英国。在赫德的安排下,英国政府以很高的规格接待了他们。一进伦敦,
斌椿便看到了“人烟稠密,楼宇整齐,街道整洁”的景象,他兴致盎然地连续参观了若干地方。在伦敦照相馆,他拍下了生平第一张照片。
令斌椿最难忘记的是,他应邀参加了维多利亚女王专门为中国来访者举办的一次宫廷舞会。5月7日晚,斌椿在译官的引导下,进入白金汉宫,成为进入此地的第一个中国官员。数百级台阶上铺着地毯,两旁摆满了鲜花,灯火照耀,宫廷卫兵列队两侧。斌椿在众官员簇拥之下走进舞厅。舞厅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大厅之豪华,令人称奇。厅的四角仅各种灯就悬挂了上千盏。参加舞会的公爵、
侯爵大臣有400余人,加上他们的夫人小姐共800多人。跳舞者袒肩露背,珠光宝气,光彩耀人。随着乐队的演奏,他们翩翩起舞,场面宏大,使斌椿大开眼界。他感慨道:“中华使臣,从未有至外国者,此次奉命游历,始知海外有如此盛景。”
第二天,维多利亚女王亲自接见了斌椿一行,斌椿十分感激。斌椿一行在英国逗留的时间长达1个月零7天。在此期间,他们还参观了英国的造船、钢铁、纺织等工业企业,收获颇丰。7月6日,斌椿一行来到瑞典,瑞典专门安排他们游览北极圈内小城,斌椿等人在这里看到了白昼奇观,兴奋得彻夜不眠。而沿途碧水湾环,山岛罗列,峰回路转”的美景,更令他们心旷神怡。三天后,瑞典国王在自己的别墅接见了斌椿。皇太后得知中国官方旅游团到来后,特意在太后宫召见,以在当地非常珍贵的水果宴招待客人,斌椿受宠若惊。之后,斌椿一行上了赴芬兰、俄罗斯、德国的旅程。
清朝官方旅游团欧洲之行,实现了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的历史性突破。他们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德国媒体把斌椿一行称为“中国天使”;荷兰媒体把斌椿参观水利工程后,有感而发所写成的一首七律登载在报纸上,广为传播;在英国,新闻媒体追逐斌椿等人的行踪,他们把报道连同斌椿等人的照片刊登在报
“
纸上,使报纸的销量大增;有的还单独印制斌椿的照片,广泛散发;一些小商人竟将斌椿等人的照片加印,在大街上高价出售。
蒲安臣:外国人做中国使团的领队1868年,清政府向海外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可是这个使团却是由一个外国人———
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的,故称作蒲安臣使团。此事既表现了清政府外交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同时也标志着清政府外交终于跨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清政府派遣蒲安臣使团乃形势所迫,并颇具戏剧性。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允许外国公使驻京。1860年以后,西方列强便纷纷派遣公使常驻北京,而中国却一直未曾遣使出洋。当时,清政府已深深感觉到危机,尤其是
《天津条约》规定的十年修约之期将至,清政府担心列强趁修约之机“索要多端”,急欲事先遣使笼络各国。可是使臣的遴选和中外礼仪纠葛却成为两大难题,无论未出过国的总理衙门官员,或是毫无外交经验的同文馆师生,都不堪当此重任。
正当主持总理衙门外交事务的恭亲王奕訢和文祥等大臣忧心忡忡之时,在欢送卸任美国公使蒲安臣的宴会上,听到蒲安臣表示“嗣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国派伊为使相同”。奕訢等不禁灵机一动,何不干脆请洋人为使呢?既可达到遣使出洋的实效,又能避免中外礼仪的纠葛。在取得蒲安臣的同意和赫德的支持之后,奕訢正式向朝廷上奏:“请派蒲安臣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使臣。”
于是,总理衙门开始组建清政府第一个外交使团。前美国公使蒲安臣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皇帝的钦差,率领中国外交使团的“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为了维护大清帝国的面子,清政府又任命两名总理衙门章京,即记名海关道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谷,会同蒲安臣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为了不得罪英国和法国,寻求列强之间的平衡,又特地聘请英国驻
TANJIU·ZHUANTI探究·专题
华使馆翻译柏卓安和法籍海关职员德善分别担任“左协理”和“右协理”。此外,使团还包括中国随员、译员(大部分是同文馆学生)等共30多人。
蒲安臣使团于1868年2月25日从上海出发,先乘船横渡太平洋到美国,访问了旧金山、纽约、华盛顿等城市。然后又横渡大西洋赴欧洲,访问了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
俄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直至1870年10月18日回到上海,历时两年八个月,先后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
对于蒲安臣使团,我们应该给予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方面,蒲安臣使团表现了清政府外交的半殖民地屈辱色彩。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居然要由外国人来率领,晚清官员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竟是在洋大人的带队和搀扶下,摇摇晃晃地迈出国门,小心翼翼地走向国际社会。美国人蒲安臣基本上操纵了使团的领导权。尽管组建使团时总理衙门曾限制蒲安臣权限,可是当使团出国以后,蒲安臣便独揽大权,包办各种谈判交涉,甚至擅自订约,中国使臣志刚、孙家谷几乎成了点缀品和观光客。直到1870年2月蒲安臣在俄国彼得堡因病去世,使团才由志刚主持。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蒲安臣使团作为中国政府出访欧美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毕竟跨出了晚清官员走向世界、迈向国际社会的第一步。出洋期间,蒲安臣还为使团设计了第一面中国国旗,作为中国象征的黄龙旗飘扬在欧美各国,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以主权国家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之中。蒲安臣使团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笼络各国”的外交使命,得到了美、英等国政府不借修约干涉中国的表面上的承诺。
蒲安臣使团也为以后中国近代外交使节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终于开始陆续派出驻外使节;使团里的中国官员也通过这次出访大开眼界,接触新事物,吸收新思想,并锻炼了外交才干。参加使团的晚清中
19·GUOXUE
《
探究·专题TANJIU·ZHUANTI
国官员对世界的认识、见闻和思想变化,可以从他们所写的几部游记,如志刚的《初使泰西纪》、孙家谷的《使西述略》、张德彝的《欧美环游记》等书中看出来。
黄遵宪:国人轻视、外人重视的尴尬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驻日大臣何如璋给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余万字,分析了日本国情,陈述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这些预见都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而这些文件绝大部分都是由黄遵宪草拟的,但清政府却没有采纳黄遵宪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见,终使琉球成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牺牲品。
不久,黄遵宪又被调任新加坡总领事。后来,薛福成在《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中提到了调任黄遵宪一事的原委。那是因为当时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给朝廷的报告中,说他奉命巡洋时,抵达新加坡一带,目睹当地华侨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设领事馆,受了洋人的欺凌剥削,有冤无处诉,他请求中国政府速派领事到新加坡附近各岛。薛福成考虑将新加坡领事改为总领事,就可以兼办其他各埠的侨务。经过考虑,他决定委派黄遵宪,因为此人“历练有识,持己谨严,接物和平,允堪胜任”。从薛福成的这几句评价里,可以看出黄遵宪此时已是一个成熟老练的外交家了。
1891年秋,黄遵宪到新加坡上任。新加坡是南洋华侨聚居的地区,黄遵宪到任后,经常到各处去访问华侨,并积极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经过黄遵宪的力争,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以后,黄遵宪又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
的制度。虽然中国在新加坡设立了总领事,但英国政府却迟迟不答应中国在吉隆坡等地设副领事。为此,黄遵宪据理力争,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
1894年底,黄遵宪结束了十几年的外交生涯,回到国内。第二年春天即去江宁拜见张之洞。黄遵宪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张之洞看惯了别人在他面前唯唯诺诺,可黄遵宪却无半点奴颜婢膝之态,而且还本着“当仁不
GUOXUE·20
让”的精神来指教张之洞,使这位大帅很不舒服。所以黄遵宪自然没有受到重视,被
“置之闲散”。然而,黄遵宪并没有“被发入空山”,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康有为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中。
1897年夏,黄遵宪被任命湖南长宝盐法道,同时兼管一路的钱谷和刑名。黄遵宪到达湖南后,原湖南按察使李经义因事进京,由黄遵宪代理湖南按察使,掌管一省刑狱和官吏的考核。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是支持变法的新派人物,黄遵宪上任后,积极协助陈宝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在黄遵宪的建议下,陈宝箴同意创办一所时务学堂,以培植变法人材。黄遵宪还提出邀请梁启超来湖南担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梁启超到湖南后,倡议创办南学会,以推动地方自治。南学会定期讲演,由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主讲,阐述国际形势和国内大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发展地方民族工业。由于黄遵宪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和生动的语言,使听者大开眼界,黄遵宪也因此名声大震。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正式开始。然而,维新派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宣布“亲政”,下令逮捕维新派,百日维新失败了。顽固派自然不会放过黄遵宪,10月9日,上海道蔡钧奉命将黄遵宪扣留于洋务局,派200余人围守,候命押解北上。
然而,黄遵宪并没有遭到杀害,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平日交游广阔,此刻朝中有人帮他说情,更主要的则是英国、日本等国出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向清政府声言:“如中国政府欲将黄遵宪不问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则我国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测之祸。”日本驻华公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声言查办黄遵宪,“有伤两国交谊”。这就使顽固派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释放了黄遵宪
。
《
范文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
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
一八三九年元月,当林则徐开始赴广东的途中,他就已经开始规划他的
虎门销烟
至此,中国与英美等国的贸易就完全停止。七月间和九月间英国军队和军舰与中国军队和水师在九龙山口,穿鼻洋面,官浦一带数次开始发生冲突,结果由于英军数量较少,数次失败,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这更加滋长了道光皇帝的高傲和头脑发热。他在接到林则徐等关于七月二十七日九龙山炮战的报告亲自批示说:
造成中国与外国整个贸易的停止,外国通过
因而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意义。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与英国,以及美国,法国等国的贸易是最主要的,特别是中英贸易,英国作为当时的
增长。
林则徐的激进
后于当时的英国,这样也就自然决定了当时战争的发展方向。。
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与专制社会,广大民众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中,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到了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以及腐败性更加突出,当世界在发展,特别是欧洲经济经过近几百年的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给欧洲民众不仅带来了生活上改善,而且还带给了欧洲民众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有距离更大,尽管西方各国在打开中国封闭大门时,采用了
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
促进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一直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之中,中国的封闭人为的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对外贸易开始增长起来。从中国对外出口来看,外国商人进口中国的特产丝茶这两项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加,一八四三年由广州一口输出茶一七七二七七五0镑,一八四四年由广州,上海两口输出的茶增至七0四七六五00镑,一八四九年两口输出茶八二九八0五00镑,一八五六年上海,广州,福州三口共输出茶一亿三千万镑,十年间增加了八倍;再如丝的出口,一八四三年输出一七八七包,一八四五年输出一三二二0包,一八五0年输出二一五四八包,至一八五六年输出达八万包,增长了十几倍。象丝,茶这种带有农村副业经营性质的生产,在中国是具有着巨大增产的潜力,一旦市场信道被打通,国外需求迅速增长,丝茶就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中国对外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外国进口的商品也有增加,如战前(一八三六年)英国直接输华货物的总值为一百三十万英镑,一八四一年和一八四二年,因战争原因每年下降九十万英镑上下,而一八四三年增至一百四十六万英镑,一八四四年和一八四五年发展到了最高峰,每年货物总值达二百三十万英镑左右。以后输入中国的货物有下降,也有上升,这主
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封闭的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
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由于《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五口先后开放,广州最先在一八四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开市,十一月二日厦门开市,十一月十日上海接着开埠,十一月二十七日和十二月二日宁波和福州也相继开埠。五市的开市和开埠,促进了当时五市商业的发展,旧日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起的商业中心上海最为繁盛,其它次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彰,扬坊等人,这些拥资百万的商人,尽管有些商人是依附于外国人,但是毕竟是中国较早的具有现
代商业意识的商人,他们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
带进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
随着中国的国门逐步被打开,一些外国的文明与技术,特别是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也开始在中国大陆产生。比如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也研究了
民众也开始在逐步认识西方世界。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
予以关注。
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
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从历史发展看,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新的亮色。爱国主义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旋律。到了封建末世的19世纪中叶,英国人用先进科技装配的战舰直扣古老中国的大门,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侵略伟大斗争的序幕,林则徐的诗吹响了这场可歌可泣的斗争的号角。
从鸦片战争到谪戍新疆,是林则徐爱国情怀流露于诗作的最集中、最强烈的时期。1838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赴粤查禁鸦片,途中写诗给友人: “朅来衔命驾锋车,要与愚氓洗鸩毒。欲挽颓波力恐微,试想燎原害诚酷。”他痛感英国走私鸦片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绝续,决心铲除此害,但又预感任务艰巨,深怕烟毒蔓延成燎原之势。所以他一到广东立即雷厉风行,与毒贩开展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以正确的策略和严密的部署,赢得了威震中外的虎门销烟的胜利。邓廷桢豪情激荡地赠诗林则徐,描写这一壮举的气势:“万里潮生龙穴雨,四围山响虎门风。”林则徐答以“弭节总凭心似水,联樯都负气如虹”,抒发同仇敌忾、气贯长虹的爱国壮志。
现在看来林则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榜样,和不休的精神动力。引领我们成长。
范文四: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
史
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 林则徐(一七八五年?至一八五,?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与道光帝?,黄爵滋等一?道
一八一一年?)中进士进入?官场,先后在浙江主张"严禁"的代表人。林则徐在嘉?庆十六年(
?、江苏、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任?地方官,十七年调任?湖广总督。当黄爵滋提?出"重治鸦片吸?食者"的主张后,林则徐表示?完全赞同,随即上《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提出了六项?禁烟方案,接着林则徐?又连续呈递?了两道有关?禁烟的奏折?,一道是《查拿大烟贩?收缴烟具情?形折》,另一道是《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折》。一八三八年?十月,道光帝下令?各省认真查?禁鸦片,并在全国各?地逐步掀起?大范围的禁?烟活动。同年十二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去广?东查办鸦片?事宜时,道光帝曾十?九次召见,封赏极优,"枢相(指穆彰阿)亦为动色,朝罢与同僚?论不合,中外交 ,有识者已为?文忠危",这一点在林?则徐给龚自?珍的书信里?也明显地提?到了的(参阅雷晋辑?:《蓉城闲话》。)林则徐在来?年的一月八?日奉皇帝之?命,出京南下,三月十日抵?达广州,原来并不赞?成"严禁策"的两广总督?邓廷桢在皇?帝和钦差的?权力压迫下?,也开始转变?立场,并在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中成为了后?来禁烟派的?主要人物。林则徐的到?来使原来实?施"驰禁策"广东,立即开始了?一场新
的大?规模的"禁烟活动"。
一八三九年?元月,当林则徐开?始赴广东的?途中,他就已经开?始规划他的?"禁烟活动",他根据事先?掌握的情况?,开出了一批?中国的"烟贩",立即通知广?东地方官迅?即把他们拘?拿起来,他到了广州?半个月后,命令外国商?人把运抵海?口存在趸船?上的鸦片全?数缴出,并且要求外?国商人具给?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鸦片战争资?料》第二册页二?百四十三。)而对于外国?走私鸦片的?商人,林则徐也指?名了捉拿了?一些,并派兵围困?了外国商馆?,撤走了在外?国商馆内服?务的中国人?,停止外国商?馆的一切饮?食供应,在林则徐的?"严禁"下,二百多英国?商人在当年?三,四月间共交?出了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美国在广州?的商人也交?出了一千五?百四十箱鸦?片。英美两国商?人交出的二?万多箱鸦片?,合计二百三?十万斤。林则徐从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将所?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当众进行销?毁。销毁的方法?是在海滩上?挖了个大池?子,把鸦片浸泡?在盐卤水中?,再投入石灰?,使它沸腾起?来,最后引入湖?水冲入海中?,这也就是中?国近代
史上?有名的林则?徐"虎门销烟"
至此,中国与英美?等国的贸易?就完全停止?。七月间和九?月间英国军?队和军舰与?中国军队和?水师在九龙?山口,穿鼻洋面,官浦一带数?次开始发生?冲突,结果由于英?军数量较少?,数次失败,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这更加滋长?了道光皇帝?的高傲和头?脑发热。他在接到林?则徐等关于?七月二十七?日九龙山炮?战的报告亲?自批示说:"既有此番举?动,若再示柔弱?,则大不可,朕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葸。"(《筹办夷务始?未》,道光朝卷八?,十七页。)林则徐原准?备采取分别?对待的政策?,允许愿意具?结的英船入?口贸易,道光帝则反?对这个办法?,说:"究系一国之?人,不应该若是?办理","所办未免自?相矛盾"。当时顺天府?尹曾望颜迎?合道光皇帝?的自大心理?,主张断绝与?一切国家的?贸易关系,严格实行封?关禁海,甚至"中国大小民?船,概令不准出?洋"。到十一月穿?鼻洋海战胜?利后,道光帝更加?昏昏然了,认为"仍准通商,殊属不成事?体,至区区税银?,何足计论。……着林(则徐)等酌量情形?,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筹办夷务始?未》道光朝卷八?页三十六。) 在道光帝的?支持下,林则徐宣布?"自十一月初?一日(一八三九年?十二月六日?)
起,停止英吉利?贸易",一八四,年?一月五日正?式封港,断绝中英贸?易,禁止一切英?国船只进口?。这样林则徐?禁烟的"严禁策"主张,造成的其结?果是:表面上虽然?禁止了鸦片?走私贸易,但实际上是?造成中国与?外国整个贸?易的停止,外国通过"鸦片"敲开的中国?大门又被重?
新关上。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从鸦片对民?众的危害程?度,以及鸦片对?当时中国经?济的侵害,从维护一个?国家的民族?利益,国家的完整?,主权的独立?,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无疑应该是?一个"
但是,从当时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从中国长远?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当时世爱国行动"。
界?上古老和封?闭与专制最?长最大的国?家,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民众的交?往,包括西方国?家的交往,而当时西方?正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中国更需要?西方的新技?术,资金,以及西方的?民主思想,还需要西方?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体制?。但是,中国当时的?封建与专制?君主心里明?白,大量西方的?新技术,资金,以及西方民?主思想和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的?涌入,这就意味着?几千年统治?中国的封建?与专制体制?的瓦解,同时也意味?着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和?道光王朝的?灭亡。在这种情况?下以道光为?首的拥有当?时中国最高?权力的清政?府,自然不愿意?放弃自已的?权力,这也就促使?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争端?开始由争端?发展到战争?。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从一定程度?来讲,它维护了当?时中国闭关?销国的清朝?统治者的利?益,违背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助长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贸易?
争端的"战争化 "。因而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意义。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与英国?,以及美国,法国等国的?贸易是最主?要的,特别是中英?贸易,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在许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有许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但对于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一个完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大量
许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不是一下子?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还会促进这?种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就可以被传?统封闭的国?家所接受,这就导致了?最初时期中?英贸易的不?平衡,对于英国利?用"鸦片贸易"做为弥补这?种不平衡的?做法,中国当然应?该坚决反对?,但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结果连中?英贸易都被?宣布中断,这实际上是?在做"倒脏水的时?候,连婴儿都被?倒了出去"
的错误。
世界有许多?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自己?长处,不同的民族?应该互相交?流和学习。但是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看高于别?人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是民族?排外主义。中国是一个?有几千文明?历史的古国?,自然也有许?多的长处,从十五以后?,中国的发展?显然一步步?落后于世界?,十八世纪当?欧洲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时,中国还处在?"农业社会",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眼里,中国仍然是?一个"天朝大国",其国内无所?不有,不需要借助?于外国,本来国内的?一些守旧分?子时时都在?寻找借日,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助长当时国?内
民族排外?情绪的增长?。
林则徐的激?进"禁烟运动"中断中英贸?易的作法,尽管对于维?护当时的满?清王朝的闭?关销国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国贸易的长?远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战争的?危险。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提供?了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一八四,年?二月二十日?,英国政府任?命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对华?谈判正副全?权代表,四月英议会?通过对华战?争议案,六月,乔治?懿律率领四?千英军,分乘四十余?艘舰船,从印度进入?中国广东海?面,封锁了珠江?口,两国进入了?战争状态。鸦片战争尽?管以鸦片为?起因,但是双方却?是代表着不?同的文明程?度,英国政府是?当时世界文?明较高的一?方,在技术、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胜于中国?;而中国则是?代表着封闭?和落后的一?方,在技术、武器、装备
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英?国,这样也就自?然决定了当?时战争的发?展方向。。
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与专?制社会,广大民众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中,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封?
闭生活,到了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以?及腐败性更?加突出,当世界在发?展,特别是欧洲?经济经过近?几百年的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给欧洲民众?不仅带来了?生活上改善?,而且还带给?了欧洲民众?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有距离更?大,尽管西方各?国在打开中?国封闭大门?时,采用了"鸦片"和"大炮"两种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
促进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一直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之中,中国的封闭?人为的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对外贸易开?始增长起来?。从中国对外?出口来看,外国商人进?口中国的特?产丝茶这两?项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加?,一八四三年?由广州一口?输出茶一七?七二七七五?,镑,一八四四年?由广州,上海两口输?出的茶增至?七,四七六?五,,镑,一八四九年?两口输出茶?八二九八,?五,,镑,一八五六年?上海,广州,福州三口共?输出茶一亿?三千万镑,十年间增加?了八倍;再如丝的出?口,一八四三年?输出一七八?七包,一八四五年?输出一三二?二,包,一八五,年?输出二一五?四八包,至一八五六?年输出达八?万包,增长了十几?倍。象丝,茶这种带有?农村副业经?营性质的生?产,在中国是具?有着巨大增?产的潜力,一旦市场信?道被打通,国外需求迅?速增长,丝茶就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中国对外?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外国进?口的商品也?有增加,如战前(一八三六年?)英国直接输?华货物的总?值为一百三?十万英镑,一八四一年?和一八四二?年,因战争原因?每年下降九?十万英镑上?下,而一八四三?年增至一百?四十六万英?镑,一八四四年?和一八四五?年发展到了?最高峰,每年货物总?值达二百三?十万英镑左?右。以后输入中?国
的货物有?下降,也有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封闭的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
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由于《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五口先后开?放,广州最先在?一八四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开市,十一月二日?厦门开市,十一月十日?上海接着开?埠,十一月二十?七日和十二?月二日宁波?和福州也相?继开埠。五市的开市?和开埠,促进了当时?五市商业的?发展,旧日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起的商业?中心上海最?为繁盛,其它次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彰,扬坊等人,这些拥资百?万的商人,尽管有些商?人是依附于?外国人,但是毕竟是?中国较
早的?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商?人,他们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
带进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
随着中国的?国门逐步被?打开,一些外国的?文明与技术?,特别是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也开始在中?国大陆产生?。比如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也研究?了"鸦片战争"的过程,提出了对外?关系方面的?几个原则。第一是"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互市",这就是允许?合法贸易,反对鸦片贸?易。第二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所指"夷之长技"虽然主要还?是指枪炮,但是《海国图志》中已指出"量天尺、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水轮舟、自来水、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于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参阅:《海国图志》,叙。)魏源等人的?这些主张已?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较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自这以后中?国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新产品也?开始陆续的?进入中
国,中国民众也?开始在逐步?认识西方世?界。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
?,无不予以关?注。
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
人。
从历史发展?看,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新?的亮色。爱国主义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旋律。到了封建末?世的19世?纪中叶,英国人用先?进科技装配?的战舰直扣?古老中国的?大门,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侵略伟大?斗争的序幕?,林则徐的诗?吹响了这场?可歌可泣的?斗争的号角?。
从鸦片战争?到谪戍新疆?,是林则徐爱?国情怀流露?于诗作的最?集中、最强烈的时?期。1838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赴粤?查禁鸦片,途中写诗给?友人: “朅来衔命驾?锋车,要与愚氓洗?鸩毒。欲挽颓波力?恐微,试想燎原害?诚酷。”他痛感英国?走私鸦片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绝续?,决心铲除此?害,但又预感任?务艰巨,深怕烟毒蔓?延成燎原之?势。所以他一到?广东立即雷?厉风行,与毒贩开展?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以正确的策?略和严密的?部署,赢得了威震?中外的虎门?销烟的胜利?。邓廷桢豪情?激荡地赠诗?林则徐,描写这一壮?举的气势:“万里潮生龙?穴雨,四围山响虎?门风。”林则徐答以?“弭节总凭心?似水,联樯都负气?如虹”,抒发同仇敌?忾、气贯长虹的?爱国壮志。
现在看来林?则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榜样,和不休的精?神动力。引领我们成?长。
范文五:重新“开眼看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世界原为佛教用语,译自梵文,世指时间,界为空间,世界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称。 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的理解,便是中国的世界观。中国的世界观是流动和变化的,各个阶段产生了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不同理解。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天下,并非指整个世界,天下有地理上的和文化上的边界,虽然这个边界是模糊的。文明程度自中心开始,向外渐次递减,文明所不及之处,即为化外。反映在传统中国的治理方式上,中央政府并不要求化外之地遵从律令,而是采取“从俗从宜”的办法。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可以称为一种非侵略性的普世主义,这一视野将中国等同于世界,并赋予中国以充分的自信。在与英国打交道的初期,清王朝把“英夷”视为化外之邦之一。后世对清王朝自我封闭的批评,是基于失败后被改造过的观念出发的,放在当时,这种反映是合乎情理的。 英国包裹在自由贸易理论包装下的帝国主义扩张冲动是另一种世界观的产物。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面对西方列强遭遇接连的失败,割地赔款。长期的屈辱导致了中国人重新审思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所谓“开眼看世界”,意味着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事实。 随着列强欺压的加剧和相伴随的挫败感的深化,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的看法日渐极端化,康有为曾彻底颠倒了“华夷之辩”,认为西方是“诸夏”,中国才是“夷狄”。反传统的思想在“五四”期间达到顶峰,彻底改造中国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共识。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名言,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百年间的完全颠倒:中国不但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在世界之外,世界(西方)是一个外在于中国的存在和标准。 在漫长的革命年代消逝之后,这种思潮在1980年代重新复苏,新的标志性提法变成了“与世界接轨”,虽然官方也经常使用“中国特色”这一范畴来调和西方规则和中国特殊情况。“与世界接轨”仍假定中国处于世界之外,除了接受世界的规则,中国正如撒切尔夫人所扬言的那样,“别无选择”。 这种世界观的再兴起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有直接的关系,但它并没有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繁荣而发展,反而演化为一种僵硬的“公知范儿”:不但中国必须无条件接受世界的规则,而且“世界”也不再是丰富的“诸夏”,只剩下美国一家而已。 对持这样论调的一批知识分子,应该呼吁他们“跟上祖国前进的脚步”,放下苍白的公知腔,去脚踏实地地研究世界。一批批有开拓精神的中国人已经把生意推进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知识分子的研究却没有跟上这个进程。比如,中国公司活跃在非洲,也在非洲与各种全球的和本地的力量发生碰撞,但中国的学界提供了足够杰出的非洲研究吗?世界各地不乏中国媒体的派驻机构,但他们发回来的报道中看不到中国人看世界的视角,不过是在重复西方媒体的论调。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上的成功,还涌动着另外一种对中国和世界关系的看法,即在“大国崛起”旗帜的掩护下,憧憬着中国成为另一个霸权,与美国共治世界,或者加入美国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谋求一个尽可能高的位置。反映在历史观上,这种思想倾向美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道路,懊恼中国没能早点进入列强的阵营。 这种观念表面上体现了中国的主体意识,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与世界接轨”,即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其近代以来的思想根源,正是鲁迅所严词批判过的“兽性爱国主义”。 物质的生产和知识的生产从来都不可分割开来。建立在过去一个甲子的奋斗基础上,中国的国力发展到了一个需要新的世界观与此匹配的地步。我们需要再次“开眼看世界”,重建中国的主体性并形成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的想象,对“公知范儿”和“兽性爱国主义”予以双重拒绝。 为达这一目标,在认真研究世界的时候,应该激活近代以来中国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资源,即体现在章太炎、鲁迅、**等先贤思想中的 “反现代的现代性”。这一思想谱系的特点是,批判性地对待中国传统,在保持中国主体性的前提下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完善自我;同时批判性地反思西方的现代性逻辑,对单一现代性的负面后果有足够的警惕。它既是民族主义的,也是反民族主义的;既是现代的,也是反现代的。 理念需要附着于实力,没有实力的理念注定为虚妄;实力亦需理念指引,没有理念的实力必定会迷失。是时候明确地提出中国的世界观了—中国不等同于世界,也不外在于世界,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要参与一个更好的世界的创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主张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