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注意:全等是特殊的相似,即相似比为1:1的情况
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congruent triangles)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全等三角形的特征:
1.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相似比是k=1。
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而相似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因此,相似三角形包括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
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由3可推到
4、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SSA中的A不为锐角时可以证明全等
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7、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8、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9、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10、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1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全等三角形的运用:
1、性质中三角形全等是条件,结论是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而全等的判定却刚好相反。
2、利用性质和判定,学会准确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是关键。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把对应的顶点,角、边的顺序写一致,为找对应边,角提供方便。
3,当图中出现两个以上等边三角形时,应首先考虑用SAS找全等三角形。
4、用在实际中,一般我们用全等三角形测等距离。以及等角,用于工业和军事。有一定帮助。
全等三角形做题技巧:
一般来说考试中线段和角相等需要证明全等。
因此我们可以来采取逆思维的方式。
来想要证全等,则需要什么
另一种则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求出有关信息。
然后把所得的等式运用(AAS/ASA/SAS/SSS/HL)证明三角形全等。
位似
概念:相似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
位似一定相似但相似不一定位似~
范文二:相似三角形的证明题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题
8.如图,D为ΔABC内一点,E为ΔABC外一点,且∠1=∠2,∠3=∠4. (1)ΔABD与ΔCBE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2)ΔABC与ΔDBE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9.如图,已知△ABC与△ADE的边BC,AD相交于点O,∠1=∠2=∠3. 求证:(1) △ABC∽△COD;(2) △ABC∽△ADE.
A
10.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AB的中点,BF=试判断与△AED相似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BD
C
1
BC, 4
EB
F
C
11.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且ΔPCD是等边三角形. (1)当AC,CD,DB满足怎样的关系时,ΔACP∽ΔPDB; (2)当ΔPDB∽ΔACP时,试求∠APB的度数.
A
C
DP
12.如图,四边形ABCD、CDEF、EFGH都是正方形. (1)⊿ACF与⊿ACG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2)求∠1+∠2的度数.
13.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AD=90°,对角线BD⊥DC. (1)ΔABD与ΔDCB相似吗?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A(2)如果AD=4,BC=9,求BD的长.
14.如图,⊙O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E,连接AC、BD,试证明: AE·BE=CE·DE
(本题满分7分)如图5,在△ABC中,BC>AC, 点D在BC上,且DC=AC,∠ACB的平分线CF交AD于F,点E是AB的中点,连结EF. (1)求证:EF∥BC.
(2)若四边形BDFE的面积为6,求△ABD的面积.
B
C
D
范文三:相似三角形的经典问题
相似三角形经典题目
AD
=. CE
1.在□ABCD中,E为BC延长线上一点,AE交CD于点F,若AB=7,CF=3,则
2.已知
a?ba?cb?c
???k,则k的值是 cba
3.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内部有6个全等的正方形,小正方形的顶点E、F、G、
H分别落在边AD、AB、BC、CD上,则DE的长为 4.如图,矩形ABCD中,由8个面积均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
的L型模板如图放置,则矩形ABCD的周长为 _.
5.如图,△ABC与△DEF
O为BC、EF的中点,则AD:BE的值为( )
A B C.5:3 D.不确定
B
D C
A
CD?AB,6、如图,在Rt?ABC中,AC=6,AD=3.6,则BC= . ?ACB?90?,
7.如图,∠ACB=90°,CD⊥AB于D,AD=3,BD=2,则AC:BC的值是( )
A.3:2 B.9:4 C.3:2 D.2:
8.已知三个边长分别为2、3、5的正三角形从左到右如图排列,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9.已知:如图,△ABC中,AB=2,BC=4,D为 BC边上一点,BD=1.
(1)求证:△ABD ∽△CBA;
(2)若DE∥AB交AC于点E,请再写出另一个与 △ABD相似的三角形,并直接写出DE的长.
10.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BC、AD的中点,AD与CE相交于点G.
试说明
GEGD1
??. CEAD3
第15题
11. 小亮同学想利用影长测量学校旗杆AB的高度,如图,他在某一时刻立1米长的标杆测得其影长为1.2米,同时旗杆的投影一部分在地面上BD处,另一部分在某一建筑的墙上CD处,分别测得其长度为9.6米和2米,求旗杆AB的高度.
1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5,BC= 8, D,E分别为BC,AB边上一点,∠ADE=∠C. (1)求证:△BDE∽△CAD; (2)若CD=2,求BE的长.
13.如图,在Rt△ADC中,∠C=90°,∠ADC=60°, AC
B为CD延长线上一点,且BD=2AD.
求AB的长.
14.已知:反比例函数y?(1)求m的值;
(2)如图,过点A作直线AC与函数y?求点B的坐标。
15.如图,在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点F.
(1)求证:ΔABE∽ΔDFA;
(2)若AB=6,AD=12,BE=8,求DF的长.
B
D
CA
m
(m?0)的图象经过点A(?2,6) x
mBC1
?,的图象交于点B,与x轴交于点C,且
xAC3
?
16. 已知:如图,在?ABC中,?C?90,P为AB上一点,且点P不与点A重合,过点
P作PE?AB交AC边于点E,点E不与点C重合,若
AB?10,AC?8,设AP的长为x,四边形PECB周长为y. (1)求证:?APE∽?ACB;
(2)写出y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图象
17. 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E是AD上的一点,过点E作EF⊥EC 交边AB于点F,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 且EF=EC. (1)求证:CD=AE;
(2)若DE=4cm,矩形ABCD的周长为 32cm,求CG的长.
18.已知在△ABC和△DBE中,AB=AC,DB=DE,且∠BAC=∠BDE.
(1)如图1,若∠BAC=∠BDE=60°,则线段CE与A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2,若∠BAC=∠BDE=120°,且点D在线段AB上,则线段CE与AD之 间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3,若∠BAC=∠BDE=?,请你探究线段CE与AD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含?
的式子表示),并证明你的结论.
19.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AD、CD上的点,AE?ED,DF?
连结EF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G. (1)求证:△ABE∽△DEF; (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4,求BG的长.
B
C
G
A
E
FD
B
图1B
A
A
A
C
图3
E
E图2
CB
1
DC,4
答案:⑴在正方形ABCD中,?A??D?90? AB=AD=CD
1
DC 411
∴AE=ED=AB , DF=AB
24ABAE
?∴ DEDF
∵AE=ED , DF=∴△ABE∽△DEF (2)
?AB?4 ,AE?2 ?BE?4?2?25
∴?ABE??DEF
2
2
?AEB??ABE??AEB??DEF?90?
∴?BEG?90?
由AD∥BG得?AEB??EBG ∴?ABE∽?EGB ∴
AEBE
?
BEBG
BE2
?10 ∴BG?AE
20.如图,四边形交
于点
和四边形.
都是平行四边形,点
为
的中点,
分别
(1)请写出图中各对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1除外); (2)求
.
解:(1)(2)
四边形
,,
又
,
.
点
是
中点,
.
. .
,和四边形
,
,
都是平行四边形,
,.
.
又
,
范文四: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分式的基本概念 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掌握分式的概念应注意: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分式,不要看式子是否是A/B的形式,关键要满足。 (1)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未知数。 (2)分母的值不能为零,如果分母的值为零,那么分式无意义。
由于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所以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带有根号的式子叫做无理式
无理式和有理式统称代数式
基本概念
定义
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字母且B不等于0的式子叫做分式(fraction)。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如x/y是分式,还有x(y+2)/y也是分式
注意
掌握分式的概念应注意:
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分式,不要看式子是否是A/ B的形式,关键要满足:
(1)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
(2)分母的值不能为零。若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由于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所以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
??分式的概念逻辑图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带有根号且根号下含有字母的式子叫做无理式
无限不循环小数也是无理式
无理式和有理式统称代数式
编辑本段运算法则
1.约分: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过程为约分。
2.分式的乘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除数的倒数)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3. 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4.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备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如:3/2和2/3可化为9/6和4/6.即:3*3/2*3,2*2/3*2
编辑本段基本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B=(A*C)/(B*C), A/B=(A÷C)/(B÷C)(A,B,C为整式,且B、C≠0)。
2.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约分的关键是确定分式中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3.分式的约分步骤:
(1)如果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单项式或者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将它们的公因式约去。
(2)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将分子和分母分别分解因式,再将公因式约去。
注:公因式的提取方法:系数取分子和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
取分子和分母共有的字母,指数取公共字母的最小指数,即为它们的公因式。
4.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5.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数可以通分,使几个分数的的分母相同;同样,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变形,使几个异分母分式的分母相同,而分式的值不变。
6.通分: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分别化为与原分式值相等的同分母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分式的通分步骤:
先求出所有分式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再将所有分式的分母变为最简公分母。同时各分式按照分母所扩大的倍数,相应扩大各自的分子。
注: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
系数取各因式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及单独字母的幂的乘积。
注:(1)约分和通分的依据都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约分和通分都是互逆运算过程。
编辑本段四则运算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用字母表示为:a/c±b/c=(a±b)/c。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为:a/b±c/d=(ad±cb)/bd。
3.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a/b * c/d=ac/bd。
4.分式的除法法则:
(1).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a/b÷c/d=ad/bc。
(2).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a/b÷c/d=a/b*d/c。
5.乘方法则: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可以约分的约分,最后化成最简。
编辑本段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最简公分母:①系数取最小公倍数②出现的字母取最高次幂③出现的因式取最高次幂),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若遇到互为相反数时。不要忘了改变符号};
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移项,若有括号应去括号,注意变号,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求出未知数的值;
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一般地验根,只需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等于0,这个根就是增根,否则这个根就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若解出的根是增根,则原方程无解。
如果分式本身约分了,也要代进去检验。
解题步骤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
一般步骤为:
(1)设未知数:若把题目中要求的未知数直接用字母表示出来,则称为直接设未知数,否则称间接设未知数;
(2)列代数式: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把题目中有关的量表示出来,必要时作出示意图或列成表格,帮助理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3)列出方程:根据题目中明显的或者隐含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检验;
(5)写出答案。
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不仅要检验所的解是否满足方程式,还要检验它是否符合题意。
一般地,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有可能使原方程中分母为零,因此要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零,则是方程的解。
应用举例
例1:解方程(1)x/(x+1)=2x/(3x+3)+1
两边乘3(x+1)、去分母得
3x=2x+(3x+3)
3x=5x+3
2x=-3
∴x=-3/2
经检验,x=-3/2是原方程的解
(2)2/(x-1)=4/(x^2-1)
两边乘(x+1)(x-1)去分母得
2(x+1)=4
2x+2=4
2x=2
∴x=1
检验 :把x=1带入原方程,使分母为0,是增根。
故原方程2/(x-1)=4/(x^2-1 )无解 。
(3) 2x-3+1/(x-5)=x+2+1/(x-5)
两边同时减1/(x-5),得x=5
代入原方程,使分母为0,所以x=5是增根
所以方程无解!
检验:把x=a 带入最简公分母,若x=a使最简公分母为0,则a是原方程的增根.若x=a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 则a是原方程的根。
归纳: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具体做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这也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思路和做法。 检验格式:把x=a 带入最简公分母,若x=a使最简公分母为0,则a是原方程的增根.若x=a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a是原方程的根。
当然我们可凭经验判断是否有解。若有解,代入所有分母计算:若无解,代入无解分母即可。
范文五:《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理念:借助《几何画板》的功能,通过测量和计算手段,探索相似三角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验证学生的猜想;进一步探索其内在联系,得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适时借助多媒体的功能,提高课堂效率。
对象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而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都相等,理解了相似比的意义,为探究过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
2、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对性质定理的探究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2、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逐步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数学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软件应用的验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探索三角形中面积与线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教学策略:教学中通过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测量功能来验证学生的猜想,结合具体的实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内在联系,得出“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结论,然后通过例题与练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最后通过变式应用,进一步开发学生潜能。
1、本节课从一个较为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入,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借助《几何画板》软件的缩放功能,画出符合条件的相似三角形,进一步测量其边长、周长、面积,以及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和面积之比,让学生的感知得到印证。
3、通过对性质定理的学习和探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以及由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数学思维过程。
4、由问题的解决变式到例题,再经例题加以拓展延伸,使本节内容衔接更趋自然,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以及图形之间的互相联系。
5、教学中注重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各有什么特性?
研究三角形的问题,除了探索边和角之外,我们还经常计算它们的
周长和面积,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特性呢?
2、问题情境:
某施工队在道路拓宽施工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马路旁原有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周长为80米的三角形绿化地。由于马路的拓宽,绿地被削去了一个角,变成了一个梯形,原绿化地一边AB的长由原来的30米缩短成18米。现在的问题是:
被削去的部分面积有多少?周长是多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
二、实践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
1、做一做:
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相似比为1的两个三角形的各边进行测量和计算。 3
2、 想一想:你发现上面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和相似比有什么关系?
3、 验一验:是不是任何两个相似三角形都有此关系呢?你能加以验证吗?
(教师:用《几何画板》按照相似比1:3的缩放比例,画出一对相似三角形,利用其测量功能,分别测量出各边之长,并计算两三角形的周长进而求出其比值)
4、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证法,写出规范的证明过程。 活动二
1、 复习与引入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按一定比例缩放之后的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的测量与计算,让学生观察。
2、 问题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面积有何关系?
如果已知△ABC∽△AˊBˊCˊ相似比为k,则它们的面积比为多少?
3、 启发与思考:
(1) 求三角形的面积,要有什么条件,这里还需添加什么辅助线?
(2)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的比与相似比有何关系?如何证明?
(3) 如何计算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
(4)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有何关系?
(启发出引导:启发学生先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再作比,从而分析结果并与相似比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
4、 归纳结论并写出证明过程。
二、归纳小结:
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三、基础训练,加深理解
归纳: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已知相似比、周长比,求面积比要平方,已知面积比求相似比或周长比则要开平方。
四、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已知:如图,DE∥BC,AB=30m,BD=18m,△ABC的周长为80m,面积为100m2,求△
ADE的周长和面积?
解析:∵DE∥BC
∴△ADE∽△ABC
∴?ADE周长30?182=== AB?ABC周长305
2?80=32 5 ∴△ADE周长=
又∵S?ADE
S?ABC30?1824=()2=()= AB302544S?ABC=?100=16 2525 ∴S?ADE=
五、拓展延伸,变式提高
1、 上题中,过E作EF∥AB交BC于F,其他条件不变,则△EFC的面积等于多少?平行四边形BDEF的面积为多少?
解析:∵DE∥BC ∴△ADE∽△ABC
30?182= ∴=AB30
BD3? ∴AB5
EF3? 即AB55 同上可求出△CEF的面积,进一步可求出平行四边形BDEF的面积。
2、 若设S△ABC=S,S△ADE
=S1,S△EFC=S2,试猜想:S与S1、
S2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分析:这里知道相似三角形的面积,可求出其面积比,结合性质就可得出
AD?ABS1
S , BD?ABS2
S .而ADBD??1 ABAB
因此可得:S1?S2?S
六、类似猜想,深入探究 探究:如图,DE∥BC,FG∥AB,MN∥AC,且DE、FG、
MN交于点P,若设S△DMP=S1,S△PEF=S2,S△GNP=S3,S△ABCS与S1、S2、S3之间是否也有类似结论?猜想并加以论证。
七、回顾反思,畅谈心得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是用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新的想法或发现?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讨论吗? (通过课件演示归纳整理的全过程)
八、布置作业
1、作业本习题27.2 T6 、T13、T14
2、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对应边上的中线的比有什么样的结论?如何证明?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研究明确了目标,掌握了性质的主要内容,达到的预期的目的。其可取之处主要有:
1、 通过学生的测量与计算,培养了动手能力。
2、 通过合作交流,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 通过软件的使用,验证了学生的猜想。结合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4、由于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的差异,逆向思维的敏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常会导致开始接触拓展型题目时,部分学生显得茫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作者简介:
谢问俊,出生于1962年,大专文化程度,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有25个春秋,一直担任初中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够贯彻现代教育思想,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