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进化心理学
原文链接请点击这里
60岁的王石出轨了, 爱上比他年轻 30岁的田朴珺。 田朴珺更年轻的时候演过陈果的 《三更 2之饺子》 里富商的秘书兼婚外恋情人。 片子讲的是杨千嬅扮演的富商夫人虽已人老珠黄却 不甘心老公被田朴珺抢走,于是去吃死婴肉包的饺子来回春。
片子里杨千嬅有这样一段台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男人 20岁的时候喜欢 20岁的女人,男 人 30岁的时候喜欢 20岁的女人, 男人 40岁的时候喜欢 20岁的女人, 男人 50岁的时候还 是喜欢 20岁的女人。 ” 现在回过头去看, 这段无限哀怨的台词像是提前若干年帮王石夫人道 出了心声,更是道出了男性与女性之间延续了万年以上的性别战争 —— 男人眼中永远是 20岁的女人最美,这其实是人类漫长进化的结果。
进化:看谁生得多
心理学中近二十余年来兴起一门叫 “ 进化心理学 ” 的分支, 认为人的心理机制跟人的很多生理 结构一样,是 “ 适者生存 ” 的产物。人的心理机制,要么是进化过程中直接有助于我们祖先的 繁衍的,要么就是进化过程的副产品。
一句话, 达尔文的进化论里用来解释人生理结构如何进化的那些道理, 用在 “ 心理 ” 的进化上, 也完全成立。我们的心理机制,是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被选择出来的。
进化论的原理, 用一句话粗暴的概括就是:只有那些对后代生存率有帮助(有提升)的基因 才可能被选择而生存下来。
简单解释一下:
有人说,由于现代人越来越仰仗于电脑,所以人类进化的方向是手指越来越长(便于敲键 盘?),眼越来越大(便于看屏幕?),脑袋越来越大(便于编程?) —— 听上去,人类最 终会进化成一副 ET 的德性。
但这种预测跟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一点关系也没有, 反而特别像是那个当年被达尔文进化论 取代的 “ 用进废退 ” 理论。
“ 用进废退 ” 理论是说,祖先越频繁使用某个器官,那个器官在后代里就越发达。我到现在都 还记得, 我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是这么解释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那么长的。 她说长颈鹿的祖 先脖子本来不是那么长,后来因为环境变了,矮的树叶没有了,只有高的地方还有树叶吃, 于是长颈鹿的祖先们就拼命伸长了脖子去吃高的树叶, 久而久之, 长颈鹿的脖子就变得越来 越长了。 —— 虽然完全是错的,但当年这位老师要向着一群流着鼻涕的小屁孩解释进化论, 这也真难为她了。
短颈鹿之所以能进化成长颈鹿, 只是因为当年短颈鹿群体中本来就有那么一小撮脖子长一点 的怪胎 (基因突变导致的,没什么特定原因导致), 他们因为能吃到更多高一点的树叶而能 生下更多的孩子(有营养,生得多)。
而它们的孩子因为继承了父辈的基因,所以也是长脖子,而且他们跟别的短脖子孩子相比, 也因为能吃到更多树叶而存活得更多(有营养,存活的多)。
于是, 由于怪胎家族生得多、 存活的多, 到了他们这第二代, 怪胎在群体中的比例就变多了。 如果这种生得多、 存活的多的优势能一代一代的保存下去, 最终的结果就是短脖子鹿的后代 相对越来越少直到灭绝, 而长脖子怪胎的后代越来越多直到整个种群只留下长脖子怪胎的后 代。于是,短颈鹿就进化成了长颈鹿。
下面这个表是说, 如果长脖子怪胎的繁殖和生存能力是正常短脖子鹿的两倍, 那么只需要到 第三代, 它们的数量的比例就从 10:1变成了 10:4。 长脖子怪胎在种群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 如果这种优势再保持几代,正常短脖子鹿就少得可怜了。
所以进化出长颈鹿的原因不是短脖子的鹿努力拉长了脖子, 而是短脖子鹿的后代都不幸死绝 了。
现在回过头去看人类是否真的会进化成 E.T. 那副尊容, 只要看手指长、 眼睛大、 脑袋大的怪 胎是否比其他那些手指短、眼睛小、脑袋不那么大的人能生养更多的孩子就可以了。
比如说, 如果手指长、 眼睛大、 脑袋大的人平均都生养四个孩子, 而其他人平均只生养两个, 那么恭喜人类, 只要这种相对优势持续很多代,那人类就真的会变成 E.T. 。 反过来,如果手 指长、 眼睛大、 脑袋大的人平均生养的孩子数量跟其他人没什么差别, 那么就很遗憾, 人类 再怎么努力地干瞪眼,他们的后代也只能是小眼睛。
一句话, 看人类是否往一个方向进化, 只要看拥有那个特征的人是否比没有这个特征的人更 能生。 比如有研究就发现, 人类正在往越来越漂亮的方向进化, 因为调查表明美女比长相一 般的女性生育率更高。
再比如有研究发现, 欧洲人在过去几百年间智商下降了十多点, 原因就在于在欧洲, 越是聪 明的精英阶层越生的少, 于是几百年下来, 聪明人的后代在人群中的相对数量就变少了。 通 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把 evolution 这个词翻译成 “ 进化 ” 是错的,正确的译法 应该是 “ 演化 ” 。因为演化是没有方向的,并不一定是越变越好。在三俗喜剧片《进化危机》 (Evolution ) (很好看) 里, 一颗陨石坠落到亚利桑那州的荒漠中, 在它撞击形成的溶洞内, 外星生物飞速进化,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从类鸟类到灵长类 …… 。 但, 这个设定是有问题的, 演化根本就没有方向。
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我们人类的祖先, 在人类进化早期的严酷的生存环境中, 那些不能 适应环境要求的特征很容易就因为难以生养后代而灭绝了, 只有那些适应当时环境下的生存 和繁衍问题的特征才能保存下来。
而在 “ 进化心理学 ” 看来, 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也是一样的, 现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大多是适应当时的生存和繁衍问题的。
滞后
这里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是适应当下的环境, 而是适应人类进化的早 期环境呢?
因为这里有一个进化慢于环境变化的滞后效应。环境变化是因,在前,进化是果,在后。而 且通常只有在环境选择的压力稳定地作用很长的时间 (很多代) , 一个特征才能被进化出来。 所以当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变化时,我们基因是来不及短时间内跟着改变的。
这个滞后效应非常重要,说它是进化心理学的基石也不为过。
滞后效应被进化心理学祖宗巴斯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他说:“ 我们人类其实是携带着远古的 大脑,但是却生活在充满了新颖文化刺激的现代环境当中。 ”
这就是当代两性关系中很多冲突的根源:当前的婚姻择偶环境已经与人类进化早期存在差别 巨大,但我们的基因以及由它决定的择偶心理机制却无法完全同步地改变。
我们是我们身体里滞后于环境变化的基因的奴隶。
所以当代人类的性选择偏好,是用来帮助我们的祖先寻找能生得更多、生得更好的配偶的。 那么,怎样的配偶能生得更多、生得更好呢?
答案其实全国人民都知道:
高富帅和白富美!
谨慎的女人篇
高
所有择偶偏好中最核心的一种是好基因(good gene)偏好。人类繁衍下一代时,自己这一 半的基因是没法选择了, 但是如果自己配偶的基因足够好, 那么自己后代的生存率就会大大 提高,所以男女择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找到一个基因足够好的配偶。
在经常被忽视的神作《千钧一发》(Gattaca )里, “ 找配偶等于找好基因 ” 这一原则被无比 直白地演绎了出来。 在基因技术高度发达的设定下, 女主角直接搜集了男主角的毛发去做基 因检测,以此作为择偶的重要参照。 在这部片子里,由于技术的发达, 基因的优劣是一目了 然的。
这可真是可以把《非诚勿扰》之类的相亲节目秒杀掉的牛 X 技术。可是,如此洋气的基因 检测技术我们的祖先可没有啊!我们的祖祖祖祖 …… 祖奶奶可没有这样的基因技术帮忙告诉 他那个祖祖祖祖 …… 祖爷爷的基因到底好不好。
于是,我们的祖祖祖祖 …… 祖奶奶就只好曲线救国了。曲线救国的方法是:既然不能直接看 到基因,那就看 “ 好基因 ” 的线索。好的基因在人的身体和行为上都是有相对应的表现的。那 些偶然进化出对这些身体和行为上的 “ 好基因 ” 线索有偏好的女性祖先, 就拥有了后代的生存 优势,现代女性都是她们的后代。
那么男性祖先身上的哪些特质是 “ 好基因 ” 的线索呢?
女性这边是要挑选男性的好基因, 男性那边自然也要向女性 “ 展示 ” 自己有好基因。 展示的方 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性别内竞争。 也就是一个地盘里的雄性在发情期时先相互 PK ,最后的总冠军 “ 赢者 通吃 ” ,占有地盘内的所有女性。这种展示策略背后的逻辑是:“ 既然我比其他雄性都强壮, 我的基因就是最好的。 ”
鹿角和胖海狮
不少雄性哺乳动物都是采用这种性别内竞争的展示策略。 典型的比如鹿, 雄鹿头上发达的鹿 角在对抗天敌啊、 自卫啊那些事情上是毫无用处的, 它唯一的用处就是在发情期时揍其他雄 鹿,鹿角是用来揍别的雄鹿的专用利器。
其实这种性别内竞争的一大结果就是使得雄性进化出这种专门用来对付别的雄性的 “ 武器 ” (weapon )。在某些物种中,如果只有这一种进化压力,那结果就是 “ 武器 ” 进化得越来越 庞大。 比如已经灭绝了的爱尔兰麋鹿, 它的雄性鹿角宽达几米。 科学家推测它们灭绝的原因 就是由于它们的栖息地环境恶化,在被迫迁徙的途中由于雄鹿不堪鹿角重负而死亡。可见, 很多时候 “ 武器 ” 并非是有直接的生存优势的,它甚至会成为负担。
鹿角算是比较醒目的一种 “ 武器 ” 了。更常见的武器其实是雄性的庞大体型。比如海象,每到 发情期,雄海象都会在海滩上用粗脖子互撞, 最能撞的那个赢者通吃。 显然,体重越大撞击 力就越沉,于是在这个进化压力下,雄海象的体重进化成了雌海象的五倍。
其实在 “ 展示策略 ” 和雄性体重之间的确有这样一个关联:严格采用 “ 赢者通吃 ” 策略的物种, 雄性体型都会远远大于雌性,而严格采用 “ 一夫一妻 ” 策略的(后面再讲),雌雄体型基本一 样大,比如很多鸟类。
高个男
而人类的男女体型差别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男性体型略大于女性。 从这里可以反推, 在人 类进化早期, 人类男性至少曾部分采用过这种性别内竞争然后赢者通吃的展示策略。 因此男 性的体型进化得比女性更庞大。 反过来, 那些偶然进化出对这种 “ 体型高大 ” 的线索偏好的女 性也就更容易 “ 锁定 ” 好基因从而拥有更多更好的后代。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研究表明在人类进化的早期环境中, 其实高大体型并不直 接拥有生存优势。 因为男性的高大体型很可能不是直接用来解决生存问题, 而是用来揍别的 男人的。
这也就可以帮我们理解为什么像 《蛮王柯南》 里的施瓦辛格这样体型壮硕的肌肉男相对来说 总是显得比较有雄性魅力一点的, 在女性观众眼里, 那一条条界限分明的发达肌肉简直就是 一条条好基因啊!
所以, 在我看来, 方舟子对韩寒的身高问题死缠烂打、 广大男性八卦爱好者搜索黄晓明拍戏 时垫砖的视频,这些事情背后的心理,其实都挺三俗的。
在各种以女性为目标观众的浪漫爱情片里, 男主角当然是高帅富最好, 如果编导不追求男主 角完美,那片子里的男主角往往可以穷、可以丑、可以是大鼻子情圣、可以老、甚至可以懦 弱,但是绝对不能比女主角矮!
那《生活大爆炸》是怎么回事呢? Lenard 不就比 Penny 矮吗?好吧,你以为女性观众是把 片子当浪漫爱情片看的吗?说 Lenard 和 Sheldon 能唤起女观众的母性还差不多。
帅
“ 富 ” 比较复杂一点,稍后再说。先说 “ 帅 ” 。
对称脸
“ 好基因 ” 的线索不光是 “ 高 ” ,还有很多线索比高更加直白,比如 “ 帅 ” 。帅的标准五花八门, 型男猛男萌男各入花眼, 不过有一个标准却基本上是通行的 —— 左右脸对称。 比如下图中中 间那幅是刚退役的大帅哥贝克汉姆的脸, 左右各是他两半左脸和两半右脸拼接成的。 三张照 片基本没有太大不同,说明大帅哥的脸相当地对称。
当一张对称的脸和一张歪瓜裂枣的脸摆在一起时, 我们本能地觉得左右对称的脸比较帅。 这 其实仍然是进化而来的对 “ 好基因 ” 线索的偏好, 因为对称均匀的骨架意味着这个人在他成长 的过程中没有受过多少寄生虫、病原体和毒素的侵害,这是基因有较强的抗病性的指标。
孔雀尾巴
当然, “ 帅 ” 也不总是这么直白,有时候帅里面也包含着一些拐弯抹角的内涵的(咳 .. )。这 就涉及到男性第二种 “ 展示策略 ”—— 不是性内竞争,而是直接展示给女性看自己的基因有多 好。
性内竞争演化出 “ 武器 ” ,而对异性直接展示自己好基因的策略则让雄性进化出了 “ 装饰品 ” (ornament )。
最典型的装饰品就是雄孔雀的尾巴。
雄孔雀的尾巴基本上除了在发情期展示给雌孔雀看(雌孔雀会根据尾巴的漂亮程度选男朋 友)之外,没有任何直接的生存价值。甚至,这样一条尾巴对雄孔雀的生存是有害的。因为 要长这么一条五颜六色的尾巴首先当然是要花费大量的能量, 这显然是对生存不利的; 其次 五颜六色的尾巴无疑是将自己暴露在天敌面前成了最容易被发现的活靶子, 这显然也是对生 存极端不利的。
问题就,为什么雌孔雀偏偏喜欢这样 “ 长得不要命 ” 的男朋友呢?
雄孔雀的逻辑是这样的:
“ 你看,我这么容易死,我都没死成,我不是最强谁最强?! ”
“ 我既然长了这一个对我这么有害的东西都能活得好好的,那就说明我的基因一定是最好 的。 ”
不得不说,这是很贱的逻辑。
残废的螃蟹
可奇怪的是,除了雄孔雀,用这种贱逻辑来追女朋友的物种还有很多,比如招潮蟹。
这是雄性招潮蟹的图片。他不是没有左爪,而是左爪大小正常,被大得畸形的右爪挡住了。 所有雄性招潮蟹都是这副模样的。 别以为这只庞大的右手给雄蟹带来了强大的战斗力, 完全 不是。 这只右手其实是残废的。 大家都知道正常的螃蟹吃东西是两只爪子轮流往嘴里喂东西 的,但雄性招潮蟹的右爪因为太大而完全失去了这个功能,所以它们只好靠单手吃饭!
这只残废的右爪唯一的功能是这样的:在求偶期, 雄性招潮蟹爬到海滩上, 找一块石头爬上 去,然后在石头上使劲敲这只爪子。敲的声音越响越脆的雄蟹最受雌蟹青睐。
为了找女朋友,残废就残废吧!
那么, 人类男性身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装饰品呢?也是有的。 根据装饰品的定义, 凡是男性 身上有一些直接看来对生存有害、但在女性眼中又显得特别有魅力的特质很可能就是装饰 品,跟孔雀的尾巴是一样的道理。
低嗓音
有一个古怪的装饰品可能是人类男性的低嗓音。
人类男性的嗓音普遍低于女性。而且不少实验表明,女性觉得低嗓音的男性更有魅力。
比如, 如果我们把贝克汉姆跟张涵予放在一起,光看长相,估计女性朋友大多选小贝, 但如 果一开口, 小贝的太监嗓就很不占优势了, 张涵予极富磁性的低嗓音应该是完胜。 大家应该 记得《风声》里张涵予亮了几句《空城计》吧?相当地惊艳。这种嗓音在现实中也是很受女 性欢迎的。
很多广告作品也愿意选择这种低沉磁性的男嗓音来配音。例如著名的松下电器广告中最后 Logo 呈现时那一句 “Panasonic” ,就是特意用电脑合成的完美磁性男嗓音。
但问题是, 难道低嗓音对男性的生存是有害的吗?也许还真有可能是有害的。 因为, 低嗓音 的男性吃东西时比较容易被噎死 ……
所以这就构成了装饰品的逻辑:“ 你看,我这么容易被噎死却还活得好好的,你看我的基因 有多好。 ” 太贱了。
(当然, 关于低嗓音的魅力问题, 似乎还没有定论。 因为也有研究表明低嗓音其实是雄性体 型庞大的一种线索。)
爱冒险
还有很多行为模式上的装饰品。例如男人的 “ 爱冒险 ” 。
通常来说男性有更强的冒险精神。 而且往往爱冒险的男性是更加有性魅力的。 把我 —— 整天 “ 家里蹲 ” 的宅男 —— 跟王石 —— 登山爱好者 —— 放在一起,多数女性一定会选王石。 007、 印 第安纳琼斯这些角色, 越是出生入死魅力值也就越高涨。 跟我们自己的电影相比, 好莱坞电 影里这样的倾向似乎更明显一些。
但是直接来看, 冒险精神对于生存是有害的。 王石出事故死的几率肯定远大于我。 可是,这 又很神奇地构成了装饰品的逻辑:“ 我这么爱把自己置于生死之地而活得好好的,所以我最 牛。 ” 这叫置之死地而后拥美人入怀。
把这一点和 “ 高 ” 结合在一起,大致就可以解释为什么 “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 了。
艺术男
男性身上另一个很可能是装饰品的特质是 “ 艺术特质 ” 。
在近几个世纪以前, 人类的艺术活动多是被男性垄断的。 艺术非常地费时费力费脑, 在近几 个世纪以前又很难直接带来收入以支持生存。 但奇怪的是, 有艺术气质的男性一般是比较有 性魅力的。 比如在《午夜巴塞罗那》 里, 两个美国傻妞在热情开放的西班牙遇上了充满艺术 魅力的男画家, 然后自然就万劫不复了(美国女人到欧洲的必然宿命) 。其中那个更封建保 守一点儿的美国傻妞一开始还能坚守防线, 直到有一回画家带她去听一场 solo , 艺术值顷刻 爆表,于是美国傻妞也就只好乖乖缴械了。
所以说玩艺术可能也是人类男性的装饰品。
艺术和审美起源于择偶, 这是有不少依据的。 比如,艺术并非人类特有。澳大利亚有一种园 丁鸟就很能玩艺术。 在求偶期, 雄园丁鸟会用树枝搭出一个建筑 (不是窝, 毫无使用价值) , 然后用各种色彩夺目的花果甚至塑料瓶盖来装饰这个建筑。 而雌鸟就会来考察这个建筑。 如 果足够漂亮,就与雄鸟结合,如果嫌丑,就继续考察别的雄鸟的作品。
(这不是艺术是什么?)
科学男
与艺术十分相似的是科学。 科学也是长期被男性垄断, 耗费大量精力和脑力又不能直接带来 生存优势(直到最近几个世纪才有所改变)。因此玩科学可能也是人类男性的装饰品。
可以证明科学是装饰品的证据是男性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规律。
一般来说, 男性科学家在 20-30岁时达到科学创造力的顶峰, 之后的走势就要看他是否结婚 了。如果他一辈子单身,那么他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缓慢下降;如果他 “ 不幸 ” 结婚了,那 么科学创造力会显著地滑坡, 因为用玩科学来向女性展示自己好基因的动力消失了; 如果他 更不幸地有了孩子, 那么科学创造力就是大跳水了, 因为这时连展示自己好基因的目的 —— 繁衍都已经达到了,还展示个什么劲呢?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看, 我遇到的很多顶尖科学家还真的要么是单身要么是不要孩子的。 而我 自己,一个 30岁出头的科研工作者,已婚,且即将要孩子,可以预见,我学术生涯的前景 将会是十分黯淡的 ……
大概有人会问,如果说科学家应该是很有性魅力的,那为什么《 IT 狂人》和《生活大爆炸》 里那些 nerds 看上去还是那么可笑呢?
这是因为《 IT 狂人》和《生活大爆炸》里,高智商和科学其实都只是幌子,真正的被表现 地其实是 nerds 奇葩的性格和接近零的情商。 这些作品其实跟科学并没有太多关系。 就算有, 那高智商带来的加分也被奇葩性格和零情商给抹平了。
富
再看 “ 富 ” 。
《饺子》里杨千嬅抱怨男人永远只爱 20岁的少女,现实中的男屌丝们则是抱怨自己的女神 最后都被有钱多金的中年大叔领走了。就算追的不是女神,那你最起码也得有车有房用 iphone 吧?
那女性是不是真的有爱富男人的本能呢?不得不说, 有, 而且是进化而来的。 有点离奇的是, 这其实是人类进化为直立行走而导致的结果。
直立行走的代价
人类进化成直立行走付出了很多代价, 比如人的膝盖和脊椎特别容易受伤, 而其中最惨重的 代价恐怕就是女人的生产困难了。 人类的骨盆为了适应直立行走而进化成了是锥形, 上宽下 窄,于是生产时胎儿通过骨盆就变得特别困难。
人类为此进化出来的对策就是 “ 早产 ” ,让胎儿大脑未发育成熟时就出生,以通过骨盆。所以 其实所有的人类婴儿都是早产出来的。 也正因为早产, 人类孩子在出生后需要被抚养的时间 就特别长。 小马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跑了, 而人类孩子就算再彪悍, 没个若干年的抚养可能 也很难独自生存。
哺乳动物相对于其他动物, 两性本来就非常不公平。 雄性一辈子能产生的精子数量几乎无限, 怀孕的负担又是在雌性身上, 于是雄性将基因流传下去的代价非常小, 完全可以搞大雌性肚 子后拍屁股走人; 而雌性如果不将自己生出来的数量有限的孩子抚养者长大, 自己的基因就 流传不下去。 于是雌性就不得不承担抚养后代的义务, 成了倒霉蛋。 而人类女性由于生产困 难和特别长的抚养期,就成了最倒霉的倒霉蛋。
资源提供者
但是, 人类女性可不会这么自认倒霉, 于是就进化出了一系列相对应的策略来对抗倒霉蛋的 命运。
由于男性有对自己的孩子完全不负任何养育责任、 不给孩子提供任何生存资源的倾向, 于是 那些女性就演化出了对 “ 生存资源提供者 ” 的偏好。
谁为我的孩子提供生存资源, 谁就有资格成为孩子他爹。 在一堆不负责的父亲里, 可以或者 有潜力可以为孩子提供生存资源的父亲会脱颖而出。
为孩子提供生存资源这件事,得有两个条件。第一是 “ 能 ” ,第二是 “ 愿意 ” 。
大叔控
只有手里握有资源才有可能为你的孩子提供资源, 所以原始社会里家里猎物多的男性、 现代 社会里家里财富多的男性自然就会被女性贴上 “ 资源提供者 ” 的标签而受到青睐。 而且, 通常 财富总与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长的年龄相联系, 于是女性也就衍生出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 长的年龄的偏好,因为它们是 “ 资源提供者 ” 的线索。
这就是 “ 大叔控 ” 背后的心理基础。
《蜗居》中的宋思明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符合 “ 资源提供者 ” 形象的大叔,年纪较长、社会地 位高、 多金。 所以这个角色并非以完全负面的形象出现就当然是有观众的心理基础作配合的 了。
这也就是女性所谓 “ 爱富 ” 的心理根源。可是这里并没有任何道德问题,无所谓高尚与否。在 进化的历程里只有生存,没有道德!一切都只是繁衍的策略而已。
忠
女性在选择资源提供者时,光是男性有实力 “ 能 ” 提供资源还不够,如果他不 “ 愿意 ” 给呢? 野猪与好父亲
假设有两个男人供选择。一个男人很富有,每个月能打 10头野猪,但是他有 10个情人, 每月分给你和你的孩子 1头,而另一个男人相对来说穷的多,每个月只能打 2头野猪,但 是他对你很忠心, 两只野猪都给了你和你孩子。 这时显然选后面这位忠诚的穷男人才是更划 算、更明智的。
而进化的结果恰是如此。这就是 “ 高富帅 ” 还不能概括的 “ 忠 ” 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但是 也不意味着好男人就完全没有市场。正像《 x 战警 2》里 Jean Grey跟金刚狼说的:“ 女孩子 会跟坏男人约会,然后跟好男人回家 ” 。这就是女性的 “ 好父亲 ” 偏好。 Jean Grey会跟金刚狼 调情,但更有可能成为好父亲的镭射眼才是她的归宿。
在有实力 “ 能 ” 提供资源和 “ 愿意 ” 提供多少资源之间,女性会做权衡。所以一个男人即便在提 供资源的硬实力上不济, 但他如果能向女性充分表现出自己将来会是一个愿意为孩子提供资 源的 “ 好父亲 ” ,他就会因此大幅提升软实力。屌丝们还是有希望的。
能不能真正成为好父亲是未来的事, 在择偶时不可直接观察, 于是同样地, 女性就发展出对 一系列与 “ 好父亲 ” 相关的线索的偏好,例如这个男人是不是可靠、是不是有亲和力、是不是 愿意与孩子积极互动。
丘比特娃娃
比如当一个男人表现得能与小盆友积极互动时, 他在女性眼中的性魅力是会直线上升的。 其 实这种感觉还会泛化。 人身上有一种 “ 丘比特娃娃效应 ” , 任何长得跟丘比特那样有婴儿特质 的东西都会诱发我们 “ 哇,好可爱啊 ” 的感情。比如那些眼睛水汪汪的小猫小狗什么的。
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非诚勿扰》里某些老谋深算的男嘉宾总是会在 VCR 里加上 一段自己跟宠物互动的画面, 哪怕狗狗都不真是他自己养的。 一旦加上这样的画面, 他在女 嘉宾眼中的性魅力是会得到提升的。
疯狂的钻石
有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难跟 “ 好父亲 ” 偏好联系起来的是女性对浪漫的渴望。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所谓的浪漫都有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比如买一颗钻石给女人, 和买跟 这颗钻石价值完全一样的生活用品 (哪怕是包包) 送给女人, 引起的女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 样的。只有钻石可以引起类似浪漫的感觉。
两者之所以有差别, 原因在于浪漫的事必须要符合两个特征:一:要么极度费时费力(比如 召集全班男生在女神楼下摆出一个心形帮你表白),要么极度费钱(送钻石);二、它必须 毫无实际价值!
浪漫背后的逻辑是:“ 你都愿意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为我做这种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的 事 (买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的珠宝) , 那么你以后为我和我的孩子做有实际价值的事就更不 在话下了。 ”
所以爱浪漫完全就是好父亲偏好的变种。
这也就是疯狂钻石的秘密。 什么钻石恒久远、 什么钻石还会升值?扯球吧。 钻石之所以能成 为定情信物,原因就在于它又贵又毫无价值!
“ 高富帅忠 ” ,这就是女性的择偶策略。总的来看,由于女性繁衍后代的代价很大,所以女性 的择偶策略相对来讲是十分谨慎的,可以概括为 “ 求质多过求量 ” 。
好色的男人篇
相比之下, 男性的择偶策略可就开放得多了。 前面说过, 男性传播基因的代价与女性相比极 小,不需要十月怀胎,理论上也完全可以不付抚养责任,所以男性择偶时的原则是 “ 求量多 过求质 ” 。
于是男性有与尽可能多的女性发生性关系的本能。 有一项实验是这么做的:研究者派出一个 帅哥助手和一个美女助手在大学校园里搭讪,开门见山地问陌生的异性愿不愿意与自己 ONS ?结果大部分被问的女性都拒绝,而大部分被问的男性都欣然应允。
一句话,十个男人九个好色,还有一个好男色。
男人如此钟情于与潜在的异性发生关系, 以至于男人总是对那些本来有可能却最终没能成功 发生关系的女性念念不忘、耿耿于怀,有的就成了烦扰一辈子的遗憾。
“ 娶了红玫瑰, 久而久之, 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白的还是 ? 窗前明月光 ? ; 娶了白玫瑰, 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
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的最后,周芷若对张无忌说:“ 你只管和她(赵敏)做夫妻、生娃娃, 过得十年八年,你心里就只会想着我,不舍得我了。 ” 好狠!金庸自己心中大概也有这样的 耿耿于怀吧?
可是, 尽管男性总是会表现出一副来者不拒的贱样, 当两个女性摆在面前比较时, 他还是很 容易对其中的美女产生更强的偏好的。这是因为,男人眼中女人的 “ 美 ” ,其实也是在漫长的 进化史中进化出来的、 对女性较优秀的基因或较强生殖能力的线索的偏好。 事实就是这样的 —— 美女通常都有更健康的基因或更强的生殖能力。
男人爱美女的潜台词其实是:“ 这个女人能给我生更多更好的孩子。 ”
白
尽管男人如此强烈地求量不求质, 但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 他们还是会利用一些线索去 判断女性的基因是否优秀的。
例如由于真菌感染、 寄生虫等导致的皮肤病会在皮肤上留下印记, 这样较浅的肤色就利于男 方在求偶时看清楚女方的皮肤健康状况, 乃至推测其整体健康状况。 因此浅色光洁的皮肤很 可能是基因良好而不容易受病菌和寄生虫侵袭的重要线索。所以皮肤白成为美女的标准之 一,背后的心理机制很可能与此有关。
同理, 与贝克汉姆那张对称脸相似的是, 一般来说, 对称脸的女性也通常会被认为是比较美 丽的。 这当然也是女性基因优秀的线索之一。 比如曾经的台湾国民美女林青霞, 左右脸也是 比较对称的。
少
在男性的择偶标准中, 很大程度上 “ 富 ” 这个字是不成立的, 男选女时选择女性的财富背景完 全是一个经济选择,而非出自男性的择偶冲动。所以 “ 富 ” 字这里被 “ 少 ” 字代替。
“ 少 ” 就是青春少女。
前面说过, 男性对美女的偏好, 其实本质上是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偏好。 而由于女性一生的生 殖能力在青春期之后是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的 (男性的生殖能力相对来说随年龄保持得较 好) , 因此年轻几乎就是生殖能力的代名词。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男人永远只爱 20岁了。
老流氓李敖就(声称)为了写一本叫《虚拟的十七岁》的书,找了一个 17岁的小情人当书 里角色的模特。 他还很大方地带着那位情人参加综艺节目, 还声称自己本质上是只喜欢幼齿 的。这种心理在男人中远远不是孤例。
甚至非人类都不能幸免。 金刚为什么会迷上金发美女?这是因为金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随着 年龄增长, 颜色会逐渐加深,因此金发就意味着低年龄。 当其他线索不明确时,金发就成为 判断女性年龄的好线索。所以金刚爱金发美女的本质是爱青春少女。
男性的恋幼与女性择偶倾向中对较年长的 “ 资源提供者 ” 的偏好结合在一起, 在影视作品中贡 献出无数的 “ 老男少女配 ” 。
我们可以看到在几乎所有古装片里, 老爷通常都一脸褶子, 但那个号称是原配夫人的角色却 起码看上去比他小上十五岁。这显然不够合理,却很好地迎合了观众的心理。
在大多数时候,不论是男女观众,看 “ 老男少女配 ” 时心里不会有什么不和谐的感觉。而如果 是 “ 少男老女配 ” ,那就基本都是畸恋题材了。《神雕侠侣》里,本来杨过和小龙女是典型的 “ 老男少女配 ” ,可到了最后杨过小龙女重逢时,金庸写到:“ 婚后别离一十六年,杨过风尘 飘泊,闯荡江湖,忧心忡忡,两鬓星星;小龙女却幽居深谷,虽终不免相思之苦, …… 渐渐
的少思少念,少欲少事,独居谷底,却也不觉寂寞难遣,因之两人久别重逢,反显得杨过年 纪比她为大了。 ” 难得一见的 “ 少男老女配 ” 就这样生生给逆转了。
美
除了上面提到的相貌美, 身材美也很被男性看重。 有不少理论说, 对人的审美跟对艺术作品 的审美那样是种文化取向, 比如唐朝以肥为美, 当代以瘦为美, 标准的变化是因为文化在变。 但很多跨文化研究却表明在某些最基本的层面上, 人对异性的审美表现出惊人的跨文化一致 性。
比如有一项研究找了全世界各种文化、 各种文明中的男性观看一系列女性身体的剪影, 这一 系列身体剪影只在腰围 /臀围比例上发生变化。这些男性需要挑出他们认为身材最好的一张 剪影。结果,几乎所有文化中的男性都认为腰臀比是 0.7的女性身材最好。
而更加神奇的是,其他研究表明腰臀比是 0.7的女性恰好拥有最强的生育能力。显然, 这又 是一项男性进化出来的、用来推测女性繁殖能力的线索。
《乱世佳人》里有这样一幕:在某次阿希里来访前,斯嘉丽让女佣帮自己束腰,女佣说生过 孩子的女人不可能把腰收得那么细了,但斯嘉丽为了给心上人留下好印象倔强地坚持要束 腰。看来斯嘉丽心里很清楚细腰与性魅力之间的联系。
在女性服饰中,大部分腰带的功能其实都是在视觉上突出腰臀比,以提升女性的性魅力。
我一直怀疑唐朝的以肥为美其实是以丰满为美, 腰臀比估计还是要看的。 我不相信杨贵妃是 水桶腰,杨贵妃的身材估计更像是这样的吧:
贞
光有 “ 白少美 ” 还不够, 毕竟现实中绝大多数男性没法任意跟数量巨大的女性发生关系 (虽然 他们都想),于是在配偶数量有限的前提下,他们的关切就变了。他们的焦虑变成:“ 这有 限的几个孩子到底是不是我亲生的? ”
冤大头
人类女性排卵完全隐蔽, 迫使男性在所有时间 (不光光是发情期) 必须跟随在女性身边。这 本来是女性进化出来对抗倒霉蛋命运的对策,但对男性来说就相应地出现了一个重大焦虑:由于无法确定女性的排卵期,因此也就无法确定她的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
这就是男性的 “ 非亲生子焦虑 ” 。 女性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 男性却永远 无法百分之百确定。
于是相应的, 男性又演化出了一系列策略来帮助自己确认娃是自己亲生的, 以免戴完绿帽又 继续当冤大头。
这些策略一方面是直接针对配偶的。 在有机会选择短期性伴侣时, 男人完全倾向于 “ 白少美 ” , 而当选择长期配偶时, 表现出忠贞品质的女性就会更占优势。 不过这还不够, 男性发明了很 多文化和制度上的策略来制约女性以减轻自己的 “ 非亲生子焦虑 ” , 例如贞节牌坊、 例如裹小 脚。
另一部分策略则是针对孩子的。 男性演化出对与自己长相相似的子女的偏爱。 孩子与自己长 得越像, 就越喜爱, 因此也更愿意为其提供资源, 这显然也是因为越跟自己像的孩子非亲生 的可能性越低。
与此相关的一个现象是刚出生的婴儿通常更像父亲 (以后长成啥样就不一定了) , 这背后可 能的原因是:在远古时期, 很多刚出生时不像父亲的孩子都被父亲直接遗弃或者杀死了! 而 我们都是那些刚出生时长得更像父亲因而免遭毒手的孩子的后代。
女选 “ 高富帅忠 ” , 男选 “ 白少美贞 ” 。 还是那句话, 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无关道德, 只关乎存续。 进化而来的美
男女择偶,是相互审美之后的相互选择。而这样的 “ 审美 ” 是进化而来的。如今是一个科学空 前昌明的时代,过去这几个世纪里自然科学侵入了自然、人文、哲学的各个领域,但 “ 美 ” 似乎一直还是自然科学的禁地。
但这样的日子可能不会维持很久了。
如果男女之间的审美是进化而来的产物, 那我们其他的审美为什么就不是呢?有一种观点认 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感官愉悦能力,可以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被激活。 “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不同性质的光线、色彩、质地、形状、味道的偏好和厌恶,成 为审美体验和艺术体验的基础与内容。 ”
比如巴斯在《进化心理学》里提到:“ 一种被自然选择设计来寻找成熟果实的色觉机制,可 以被那些具有类似色调模式的油画所激活,并且产生愉悦的体验。 ”
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很可能就是因为它正好迎合了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某些偏好。
例如人有风景偏好。 工作环境中如果有绿色植物就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创造力。 这可能是因为 某些绿色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往往意味着安全的环境, 因此它能给我们带来安定感, 而人在放 松的状态下往往更有创造力。这就是所谓的 “ 江山如此多娇 ” 了。
如果在设计中利用了这样的风景偏好,那就容易创造出更让人们喜爱的作品。
有人会说, 科学再厉害, 总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神秘吧? (实际上已经可 以解释了。)
有人说,科学再厉害,总也没法让人工智能画出梵高的画吧?我认为, 如果有一天,人类审 美的心理机制被完全破解, 那么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利用这些数据创造出与人类艺术家比肩 的艺术作品。在《我,机器人》里,威尔史密斯曾质问机器人 Sunny :“ 机器人能写交响曲 吗?机器人能挥洒出美丽的画作吗? ” 但后来, Sunny 真的用他的机器手画出了梦中的景象, 表现出来的绘画功力,至少远远在我这个人类之上。这会不会就是艺术和审美的未来?
江山如此多娇, 美人如此多娇, 那是因为江山助生存, 美人助繁育。 江山美人只是幻象而已, 幻象的背后是永恒的生存与繁育。
唯有生生不息,才可繁荣昌盛。
范文二: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目前进化心理学的基石是内含适应性,天才的英国生物学家汉密尔顿在他60年代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这一开创性概念。所谓内含适应性就是自然选择不仅会选择那些保存自身遗传基因的行为,也就是经典适应性,同时也会选择保存与自己基因接近的人群的行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并且预言随着亲戚与自身遗传基因相似越少,则帮助行为则越少,需要更多的遗传收益方能引发。
这一开创性的理论为目前的进化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打开了一扇蓬勃发展的大门,它顺利的解决了之前困恼生物学家们的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以往的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存在人类以及其他动物身上的种种利他行为,甚至包括父母为什么抚养子女这类看似天经地义的问题也无法得到彻底的解答。而内含适应性理论则清楚的回答了这一点,一些利他行为其实是由内含适应性引发的,生物体不仅会设法保存其自身的基因得以繁衍,也会设法保存与其相近基因的个体的生存和繁衍。
父母与子女的基因相似度为50%,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行为就是一种内含适应性行为,否则人们难以理解父母为什么会对子女有如此无私的爱,有时甚至愿意为孩子牺牲。按照内含适应性的假设,只要有超过2个孩子能够得到生存,父母一方是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因为这时候孩子的繁殖收益要大于父母一方的繁殖损失。父母对孩子的抚养实际是一种亲代投资行为,这种投资的程度随着投资对象与投资人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来决定,越相似投资就会越大。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为什么更愿意去帮助亲戚而不是非亲戚,更愿意帮助近亲而非远亲。
虽然可以理解内含适应性的开创性作用,建立在内含适应性基础上的亲代投资、互惠交往和性选择理论已经在宽广的理论界面解释了大量的人类行为,并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但实际上内含适应性和其论证思路有个先天性的致命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得以解决,整个理论的基石可能就会坍塌。
按照进化生物学家们的假设,内含适应性是可遗传的,是一种自然选择出来的行为模式。可能吗?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呢?正如他们所言,这些选择出来的所谓的心理机制并非本能,因为这些行为并非如本能那样机械,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那这种具有灵活性的行为一定出自遗传,就值得可疑了,虽然他们还提到行为还需要有一个环境因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整个行为必有遗传方面
的巨大作用。这方面的含糊不清使得整个理论出现危险,因为不仅只有遗传可以产生这样的行为,还有一种途径也可以,似乎解释的更好。
那就是文化,如果父母抚养孩子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影响,而且宣扬父母必须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那么父母们的这种无私是可以由文化因素来解释的。某一种文化从人一开始就灌输给所有人一个观念:父母必须无条件的为了孩子。生活其间的人们自然习得了这样的行为。事实上,进化生物学家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太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一严重的问题,他们用所谓的跨文化的一致性来试图撇开文化的因素。但是如果跨文化的一致性正是体现了文化间的一致性,那么这一论证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跨文化的一致性并非意味着文化在其中并不起作用。
一种本能行为是容易被理解是遗传的,但是一种需要个体实时认知判断的行为也是遗传的,这是难以理解的,有可能这一行为的某一部分或基础成分是遗传的,但也必须分析这一行为的可能的文化解释。甚至,文化的某些成分也可能是人类生理的反应,体现了某些遗传而来的动力倾向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得以解答,方可以让进化心理学有一个稳固的基础,当然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可能,那就是文化有可能占据大半目前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进化心理学可能需要与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行进一步的整合。
范文三:进化心理学
当代进化心理学
心理学没有像Wilson 断言的那样,被社会生物学吞噬掉,相反,它被心理学以进化心理学的形式整合到了Buss 更加宏大的科学综合之中。进化心理学的倡导者们坚信,由他们所创立的这种进化心理学,不仅在心理学史中构成一次成功的“革命”,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走向统一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全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构成一次革命,为“全部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高申春,2007)
一、当代进化心理学的产生
当代进化心理学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产生的理论基础得益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生物学在不同发展阶段取得的理论成果。然而,直接导致进化心理学产生的事件却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生物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
1、当代进化心理学产生的生物学理论
(1)自然选择理论与基因遗传理论
当代进化心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Buss 甚至称达尔文为“第一位进化心理学家”(Buss ,2004,p. xix)。的确,自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它便以一种无所不包的姿态迅速扩张到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从最初生物学对动物生理结构的说明,到习性学对动物行为的说明,再到社会生物学或行为生态学对人类行为的说明,直至进化心理学对人类心理的说明。
达尔文本人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结果,他在《物种起源》中写道,“在遥远的将来,我看到了更为重要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将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之上,每一种心理能力都会以此为基础逐步获得(Darwin ,1859)。”正是这个预言成为后来学者前赴后继的潜在动力。Buss 甚至将这句话作为题记写在首章首页,并视进化心理学为达尔文这个预言所预示的革命的最终完成。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在一个恰当的年代,秉承科学的精神,用自然选择理论代替特创论,科学地解释了生命的由来。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物的特征和性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而且发生变异的特征和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环境的特征决定了,只有那些拥有有利于生存的遗传特征的生物才能够更好的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据此而言,一方面,自然选择理论阐明了塑造有机体结构的过程和力量;另一方面,它告诉我们,有机体被塑造了的一切结构都拥有明显的功用价值,即它们都是被‘设计’用来解决特定的生存和繁殖问题的。
然而,在对遗传机制的解释上,达尔文用亲代特征的“混合”来说明子代获得的特征,这种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并不影响自然选择理论的科学性。事实上,自然选择的“科学性”甚至比它的解释性更加重要。Buss 曾在书中多次强调,就生物的多样性及其适应机制而言,自然选择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科学的理论(Buss ,2004,p. 38)。那么,将这种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对作为构成有机体的重要成分的人类行为及其内部心理机制的解释中当然是极具诱惑力的。然而,要实现这一步却需要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内容上做出一些突破,以便在不损害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加其解释性。事实上,当前被广为接受的自然选择理论是后人在继承了自然选择的科学气质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做了修改之后的修正版本。
这里所说的修正,主要受惠于20世纪初遗传学中基因概念的提出。基因的发现导致了“基因型”(genotype )与“表现型”(phenotype )的概念划分,并塑造了“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的思想态度,即将生物体的表现于外的性状及行为作为“表现型”理解为是由生物体的基因组合作为“基因型”所决定的产物。这一观念为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未能解决的关于生物性状的代际传递问题提供了科学解释的可能性,从而在20世纪30~40年代造成所谓综合进化论(the Modern Synthesis )的运动。(高申春,2007)综合进化论抛弃了达尔文的混合遗传理论,而将基因遗传理论确立为自然选择的理论基础,极大地推进了生物进化论在科学界被接受的广泛程度。Buss 在谈及综合进化论时就曾说道,综合进化论“有力地证实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从而以对遗传本质的深刻洞察将之奠定在更加稳固的根基之上(Buss ,2004,p. 11)”。
基因的观念不仅仅为自然选择奠定了科学的、稳固的遗传理论基础,还进一步为进化论本身提供了一次“突破自身限制”的契机,使人们开始以“基因之眼看世界”(gene ’s eye thinking )。
(2)族内适应性及其衍生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Hamilton (1964)提出了族内适宜性(inclusive fitness)理论。他认为经典适宜性(classical fitness )概念仅仅关注个体自身的成功繁殖率,这种解释太过狭窄。而族内适宜性则强调,自然选择倾向于选择有机体的那些有利于其基因最大化传播的特征,而不局限于仅仅选择那些有利于其基因直接传播的特征。由于个体自身及携带其基因的其他亲族的生存和繁殖都将增加其基因的成功繁殖率,因而,自然选择将不仅仅选择那些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的特征与行为,还将选择那些有利于个体亲族生存和繁殖的特征与行为。族内适应性极大地扩大了自然选择的解释范围,它为很多社会性行为提供了解释工具,如利他、群体生活、合作等。
Hamilton 的工作引起了美国生物学家George Williams的注意,他通俗地推广了Hamilton 的族内适宜性理论,并利用这个概念解释利他行为。按照他的观点,如果亲族在适应上获得的利益大于个体自身付出的代价,那么利他行为就能获得进化。此外,Williams (1966)还提出了三条确定适应功能的标准:可靠性(reliability ),有效应(efficiency )和经济性(economy )。这三条标准,外加一个精确性(precision )标准,构成了Buss 评估适应机制的功能的四个标准(Buss ,2004,p. 39)。
Hamilton 族内适宜性的提出及Williams 对这个理论的阐释引发了Robert Trivers在70年代的理论创新。他相继提出了互惠利他主义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altruism)、亲本投资理论(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及亲子冲突理论(parent-offspring conflict theory)。在自然选择理论已经作为事实被接受的前提下,及Trivers 收集到的丰富的行为数据的支撑下,这三个理论的科学性几乎也是被普遍认可的。至此,当代进化心理学据以产生的主要生物学理论形式都已完成。
2、当代进化心理学的诞生
(1)进化心理学与社会生物学
然而,上述成就并没有直接催生出进化心理学,反而是Wilson 在一种综合的动机下,将分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习性学、比较心理学、群体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统一起来,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社会生物学。他的研究工作从蚂蚁一直延伸到人类,甚至主张人类的一切现象,包括文化、宗教、伦理和美学等都将能够被社会生物学加以解释。Wilson 的这些观点,特别是他有关人类的讨论,遭到了当时社会科学家,甚至是普通民众的强烈反对。究其原因,主要是它将生物学的理论应用到对人类社会行为,特别是对人类文化的说明上,从而在达尔文将人类从上帝的天国拉回到凡间之后,再一次将人类从一种特殊的生灵打落到一种在本质上与其他动物无异的地位。而这当然是每一个人都难以接受的。
恰如上文论述所暗示的,进化心理学与社会生物学共享一个普遍的、作为事实被接受的前提,即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及其一切结构都是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进化而来的;不仅如此,它们还拥有大量共同的研究内容、一般理论、研究方法等。因而,进化心理学要想在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实现出自身,就不得不面对社会生物学曾经遭受过的那些质疑。
Buss 认为,Wilson 虽然的确缺乏有关人类的实际证据,但是这并意味着Wilson 的思路是错误的,相反,人们对Wilson 的横加指责是出于人们“对进化论及其在人类身上的应用存在一些常见的误解”(Buss ,2004,p. 18)。这些误解主要包括如下错误的信念:
第一,人类行为由基因决定。针对这一点,Buss 反对将进化理论与遗传决定论相等同。在他看来,人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下面两个条件:一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机制;二是激活相应适应机制的环境输入。因而,Buss 强调行为取决于有机体已经形成了的适应机制与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Buss ,2004,p. 19)
第二,我们无法改变进化形成的行为。根据对第一点的澄清,Buss 认为只要知道了我们进化形成的心理适应机制,以及相应的环境输入,就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行为。他甚至主张,“有关进化心理机制的知识,我们了解得越多,改变行为的能力就越大。”(Buss ,2004,p. 20)
第三,当前的机制是最优的。Buss (Buss ,2004,p. 20)提出了两点反对意见:其一,人类是先前环境设计的产物。狩猎—采集时代的环境与人类现在的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狩猎—采集时代因进化而形成的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机制放在现在的环境中就不是最优的了。用Buss 话说,“我们现代人肩上扛着的,乃是一个石器时代的人脑(Buss ,2004,p. 20)。”其二,适应存在代价—收益权衡。当一种机制的收益远远大于它所可能付出的代价时,这种机制就会被选择。例如,人类害怕蛇的心理机制并没有严重到让人类不敢出门,虽然很多人类仍然会因为被蛇咬而死亡,但是总体而言,这种并不完美的怕蛇机制反而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更大的收益。因而,“尽管我们拥有大量能够有效解决适应性问题的因进化而形成的机制,但它们并不是最优的,而是会受到代价的限制(Buss ,2004,p. 21)。”
即便对社会生物学做了以上澄清,从社会生物学到进化心理学仍然欠缺重要的一环。社会生物学用基因直接说明人类的行为,忽视了人类的意识或心理的重要作用。进化心理学的一个关键步骤是要重新给予人类以独特的地位,具体而言就是重新确立人类心理作为基因与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只不过即便是这些独特的人类存在也能够被纳入到生物进化的解释框架中加以说明。从而实现用进化论来说明人类本质的目的。
(2)进化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恰如前文所已暗示的,社会生物学因受其研究对象的限制,不可能去设想,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与人类的行为之间还存在着某种作为中介的内在心理结构。所以,以人类内在心理机制为研究对象的进化心理学要想在社会生物学本来的研究框架下直接实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它还需要心理学为它提供一个契机。这个心理学的契机是由认知心理学提供的。在具体阐明这个契机之前,有必要通过Tooby 和Cosmides 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 )的批判大致地把握进化心理学的旨趣,这将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进化心理学以认知心理学为而不是行为主义为契机实现出来。
进化认识论主张,个体的“先天知识”是种群历史的产物,从而一方面保留了先验论的合理成分,即个体后天知识确实有赖于先天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将“先验”的神秘成分消解在种群的历史过程中,即个体发生上先验的东西在种群发生上是后验的(许波,2004,pp. 55-60)。这些观点作为当时的哲学背景,为进化心理学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进行批判提供了助益。以此为背景,Tooby 和Cosmides (1992,pp. 19-136)认为人类心理并不是一块儿万能白板,以一种毫无限制的方式适应任何形式的环境和文化。相反,任何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必然具有以其特有的方式适应环境的内部机制。人类所经验到的世界并不是外部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以人类所特有的内部机制所把握到的外部世界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已。有机体所具有的不同的内部机制决定了它们将外部世界知觉为什么样的存在形式。的确,假如没有这些先天的内在机制的话,面对这个复杂的未知世界,我们很难想象,人类如何可能如此恰当地,又如此一致地去适应它。
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批判在本质上是对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指导纲领之理论表达的经验论的“白板说”的批判。众所周知,在认知心理学之前,行为主义一方面否认心理或意识的存在;另一方面将行为主要地解释为后天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上述观点所蕴含的关于行为的环境决定论实际上是“白板论”在逻辑上的一种极端表现形态,它不可能为倡导人类行为取决于遗传的内部机制的进化心理学提供契机。所以,在行为主义盛行时,因为它普遍否定内在心理结构的存在,进化心理学没有产生的土壤(高申春,2007)。而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恰好填充了这一空白,并使得进化心理学分别在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内找到了实现自身的机会。一方面,认知心理学借用计算机科学的语言,将人类心理理解为由大量专门化的信息加工模块所组成的认知系统,这就为进化心理学从社会生物学的背景中产生出来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旦认知心理学重新承认内在心理结构的合法性地位并对它的机制做出科学的解释后,社会生物学家就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契机,在社会生物学领域将人类内在的心理结构及其机制纳入到他们的研究纲领,以内在的心理结构及其机制为中介环节来理解行为进化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认知心理学自身不能为这些内部心理机制提供一种生态学的解释,反而沦为几乎不受任何约束的抽象的智力游戏。进化心理学家就能针对这一背景,在心理学领域从适应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内在的心理结构及其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引入进化论的视野以规制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从而赋予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建构以方向和生态学效度。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意义上,进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进化心理学乃是社会生物学与认知心理学联姻的产物。
二、进化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进化心理学家反对特创论和播种论,主张用自然选择解释人类的本质。他们认为人类本质的核心是在进化历史中由自然选择作用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属性。正如Buss (2004,p. 38)所指出的,“自然选择理论??是唯一一种能够解释复杂适应性机制的结构及其起源的科学理论(小至产生老茧的机制,大到复杂的大脑),正是那些适应性机制构成了人类本质。” 以此为基础,Buss (2004,p. 49)进一步规定了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进化生物学要对有机体所有的构成成分进行分析。进化心理学则主要关注其中的心理成分,即对人类心灵进行分析,看它拥有哪些进化形成的机制,激活那些机制的背景因素是什么,以及那些机制会产生哪些行为。”
1、进化的产物
Buss (2004,PP.39)和Tooby & Cosmides(1990a )等人都认为进化过程产生了三种产品:适应机制(adaptations )、副产品(by-products )和随机效果(random effects )。其中最重要的产物是适应机制。
适应机制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适应机制是一种可遗传的、能够稳定发展起来的特征(characteristics )。就前者而言,这些特征有相应的遗传基础,但是这种遗传基础并不是单个的基因,而是不同基因的组合。此外,遗传并不意味着人类行为是遗传决定的,行为还取决于环境输入的激活。就后者而言,适应机制能够在所有正常环境中的成员身上可靠稳定的发展起来,这些特征是大多数或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但不排除存在一些特定子群体。第二,适应机制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它作用于每一代成员,那些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特征被过滤掉,而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则被保留,并一代一代遗传下去。第三,被自然选择了的特征在解决生存和繁衍问题上比同时期存在于群体中的其他设计特征更有助于解决生存和繁衍问题,这就是适应机制的功能性,它常常被专门设计以解决特殊的适应性问题。
此外,进化过程还产生了副产品和随机效果。所谓适应机制的副产品是伴随那些具有适应功能的特征出现的,它们不具有功能性,因而不能解决适应性问题。例如,肚脐虽然不能帮助有机体解决生存或繁殖问题,但是肚脐据以产生的脐带却能够能够使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营养物质,所以肚脐是脐带的副产品。随机效果(random effects )或噪音(noise )则是因为有机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的,例如:基因突变(mutation )和环境的突然的不可预测的变化等。随机效果对于有机体而言,或有害或中立或有益,它与适应机制的适应特征无关,这一点与副产品不同。
虽然进化心理学强调动物(包括人类)的本质由大量的适应机制构成,但是进化心理学家主要关注构成人类本质的适应机制中一类特殊的适应机制,即心理机制。
2、进化心理机制
(1)进化心理机制的内涵
由进化形成了的心理机制是指有机体内部拥有的一套加工程序,它被设计为只能接收一小部分特定的信息,并根据决策规则将它们转换成有助于解决进化历史上存在的适应问题的输出结果。具体而言:
第一,进化心理机制之所以表现为当前的存在形式,是因为它在进化历史中解决了某种反复出现的与生存和繁殖有关的特定问题。Tooby & Cosmides (1992,pp. 19-136)将它比喻成为一把锁专门配置的一把钥匙。
第二,进化心理机制只能接收所有信息中一小部分特定的信息。例如,人类的眼睛只能接收光线中的可见光,而紫外线和红外线则不能被人类的眼睛捕捉到。
第三,进化心理机制获得的输入信息使有机体获悉它正面临的特定适应问题。而且这个获悉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心理过程,它允许人类在面对特定的适应问题时能够无意识的激活相应的适应机制。
第四,进化心理机制通过决策规则将输入信息转换为输出信息。决策规则指的是一套由‘如果,那么’构成的加工程序,它可以让有机体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策略。
第五,进化心理机制的输出可能是生理活动,或其他心理机制所需的信息,或外显的行为。
第六,进化心理机制的输入使有机体获悉它正面临的特定适应问题,而进化心理机制的输出则直接指向该特定适应问题的解决。但是,进化心理机制的输出不一定是特定适应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而是在平均的水平上,它能够比当时存在于其进化环境中的其他竞争策略更好地解决适应问题(Buss ,2004,p. 52)。”此外,人类当前的心理机制是根据远古进化环境形成的,它能够较好地解决远古环境中存在的适应问题,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中不一定具有适应性。
(2)进化心理机制的特点
第一,进化心理机制是对人类心灵在不同的节点上进行的自然划分。
这里主要是针对当前心理学领域内各分支学科林立的现象而言的。Buss 认为这些分支学科的界限都是人为的和非自然的,而“通过适应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来研究人类心理”(Buss ,2004,p. 53),即通过对不同进化心理机制的说明就能够以一种更自然的方法“在自然的节点上对心灵的本质进行划分(cleaving nature at its joint)(Buss ,2004,p. 53)”。
第二,领域普遍性与领域特殊性。
大多数进化心理学家认为适应机制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从而形成特定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针对一般的适应性问题形成一般的解决方案,即适应机制具有领域特殊性,反映在人类的进化心理机制中就表现为心理机制的模块儿性。所以,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机制是达尔文意义上的模块,而模块性的心理机制是领域特殊的,每一种心理模块只有在人类解决环境中特定的适应问题时才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他们罗列了很多功能不同的心理模块。例如,语法归纳、面孔识别、直觉力学、自我概念、做父母、避免食肉动物,等等(许波,进化心理学,pp. 81-83)。
然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进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类为了应付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颖问题或者为以前出现过的问题发展新的解决策略,领域普遍(domain-general )的心理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Chiappe & Macdonald ,2005)。所谓进化环境是指适应机制的进化环境(environment of evolutionary adaptedness),简称EEA 。它由Buss 提出,用表示在适应机制的进化时期,促使适应机制得以产生的选择力量的总和。Buss 强调EEA 并不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而是表示在长久的进化历史中将该适应机制塑造出来的那些选择力量或适应性问题的总和。每一种适应机制都拥有其独一无二的EEA 。(Buss ,2004,p. 40)
Buss (2004,p. 57)也承认,人类心灵不可能完全由相互分离的领域特殊的机制构成,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心理机制之间如何共享信息的奥秘。
第三,进化心理机制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赋予人类行为以灵活性。
人类面临着大量的适应性问题,而特定的适应性问题需要特定的解决方案,因而,进化心理学主张人类的心灵必定由大量的进化心理机制构成,以便能够解决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适应性问题。通常而言,这种一对一的解决方案是毫无灵活性可言的,但是进化心理学家却通过引入心理机制与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与本能论划清了界线。按照他们的说法,行为的产生需要环境中的输入信息激活相应的心理机制,而心理机制越复杂,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的决策规则就越复杂,它提供的选择方案也就越多,行为就越灵活。所以,进化心理学主张一种非常奇怪的论调,即先天的心理机制不会让行为变得死板,反而会让行为变得更加灵活,Buss (2004,p. 56)说道,“我们拥有的机制越多,我们能够执行的行为的范围就越大,因而,行为的灵活性就越高。”
按照Buss 观点,行为的灵活性并不在于人类有意识的调控,而在于人类先天存在的心理机制的数量。数量越多,行为越灵活。事实上,这种观点早已在人工智能领域遭受了挫折。
第四,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
“过去”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的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进化心理学
家从一开始就坚信人类现存的心理机制是过去心理机制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遗传下来的,并推断人类当前的特征包含着大量关于人类心理起源方面的线索。因而,他们采取一种逆向的方式,首先从人类现存的心理机制出发,推断这种心理机制可能的原始形式及可能的形成过程。例如,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偏好很暗示在古环境下成熟的果实和好吃的肉是稀缺的和有价值的食物;性嫉妒时的强烈情感则提示着古环境下不忠诚是严重的适应问题(许波,2004,pp. 69-70)。然而,心理机制这些可能的原始形式及可能的形成过程是否是像进化心理学家所推断的那样,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因为,正如我们以前的工作所揭示出的,对人类的种系发生的研究在方法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虽然生物学家可以借助于古生物化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重构种的进化的历史的困难,但古生物化石的记录总是不完全的,所以,种的历史的系谱重构也就不可能在完全的意义上得到实现。与生物学家相比,当心理学家试图对心理进化的历史进行系谱重构时,他们所面对的实际困难就更显突出,因为与生物学的形态结构或生理结构相比,心理结构本身是不可能以化石的形式留下任何直接的记录痕迹的;虽然心理结构可以通过它的对象化的存在即生命活动的产物如人造物等的遗迹而得到某种间接的暗示,但与古生物学相比,考古学的时间透视力度却是极其有限的,而远远不能满足系谱重构的需要。(高申春,2009,p. 51)
3、功能分析
Buss (2004,p. 53)在描述生理学家为身体划分的不同构成成分时说道,“功能提供了一种理解那些构成成分的合理的非任意方式??同样的原则可以应用到对心理机制的理解上??如果心灵的两个构成成分执行的是不同的功能,它们就能被视为彼此分离的机制(即便它们还以其他的方式彼此相互作用)。”因而,他主张,“进化心理学的一个核心前提在于,确定、描述和理解心理机制的非任意方式就是去阐明这些心理机制的功能,即确定它们被自然选择所设计用来解决的具体适应性问题。” 这种功能分析的方法是理解人类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Tooby 和Cosmides (1990b )还提出了功能分析的若干原则,包括使用适应主义者的术语;区别适应机制与该机制的表现型;适应机制必须曾经存在于EEA 之中;适应机制的表现型能够解决进化环境中相应的适应性问题;等等。
4、适应性问题的确定
(1)确定适应性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如前所述,要考察人类的种系的进化史并确定人类曾经面对的适应性问题并不容易,甚至严格来说是不可能的。目前进化心理学只是根据一些原则和方法去推断过去可能存在的事
实及适应性问题。这些原则和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现代进化理论为指导。根据现代进化论的观点,所有的适应性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繁殖。据此可以确定与这个普遍的适应问题相关如下四个衍生问题:生存问题、择偶问题、抚养问题和帮助亲族繁殖问题。
第二,以人类社会的结构特征为指导。社会结构为人类提出了两个主要的适应性问题:其一,群体生活,即人类个体需要保证自己不被群体驱逐出去;其二,社会等级,即人类个体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资源,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两个问题还为人类提出了大量需要解决的较小的适应性问题,例如,超越他人、防止别人篡权等。
第三,以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分析为指导。考古学和人类学可以对人类祖先的骨骼和石器进行分析,从而帮助现代人类确定远古人类可能面对的适应性问题。例如,对人类祖先牙齿的分析,可以揭示他们的饮食习惯;对他们的骨骼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他们的死亡原因、疾病等。
第四,以人类现在的心理机制为指导。通过对现代人类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机制的分析,可以推测远古人类可能面对的适应性问题。例如,人类普遍存在的怕蛇、怕蜘蛛等心理机制可能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存问题;而性嫉妒的心理机制则可能表明远古人类的择偶问题。
第五,以任务分析为指导。当我们观察到出现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的现象时,我们能够想象这种现象在远古人类社会中可能意味着远古人类需要解决何种适应性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确定,当某一现象出现时,我们可能面对的适应性问题。这种方法从现代人类中出现的具体现象入手,并将这种现象置于远古人类的进化环境中,从而推测根据这种现象能够确认何种适应性问题。
(2)人类进化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生存与繁殖问题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生存和繁殖人类在进化过程面对的主要问题。其中,生存只是一个前提,繁殖后代比生存更为重要,很多心理机制都是在解决繁殖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许波(2004,p. 73)对Buss 和Kenrick 列举的人类需要解决的与繁殖有关的适应问题的总结,要成功繁殖后代,必须解决下面几个问题:第一,同性竞争,战胜其他同性成员;第二,选择配偶,从异性中选择对于繁殖具有最大价值的配偶;第三,性行为,进行性交并怀孕;第四,配偶保持,防止同性成员的侵犯及配偶的背叛;第五,亲本投入或额外亲本投入,确保直系后代或基因相关后代的生存或繁殖。其中,上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大量相关的细节问题。
此外,对于人类而言,进化心理学认为相对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的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友谊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因而,人类心理机制的很多重要特征都打上了社会的性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进化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5、当代进化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进化认知心理学
虽然进化心理学继承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但是,在某些基本主张上却和传统认知心理学存在着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进化认知心理学对传统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系统是一种非领域特殊的通用加工装置提出了挑战,而作出了相反的假设,即整个认知系统可能是许许多多功能不同的特殊机制的集合,其中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进一步,这种领域特殊的心理机制对传统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机制可以在不了解其功能的情况下被研究的假设构成了挑战。因为,任何特殊的适应问题都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因而在功能分析之前,计算理论不能为实际的适应性问题确定一种唯一的计算机制。
例如,在对人类的空间能力的说明上,传统认知心理学致力于发现人类普遍具有的处理空间信息的心理加工机制,而无需考虑它们实际的功能。但是,Silverman (1992)的研究则表明,男性为了适应狩猎的适应任务而形成的空间能力与女性为了采集的适应任务而形成的空间能力可能存在着模块上的差异。根据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加工空间信息的不同功能取向决定了男性与女性在处理空间信息时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
(2)进化社会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面临的很多适应性问题在本质上都是社会性问题,因而,人类心理包含着大量专门用来解决社会性问题的心理机制。然而,传统社会心理学虽然积累了大量有关人类社会现象的经验性描述,却不能洞察这些现象的本质。进化心理学则提供了整合那些经验现象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框架。
进化社会生物学主要将族内适宜性理论、性选择理论、亲本投资理论、互惠是利他主义理论和亲子冲突理论等理论应用到人类社会领域,对利他行为、性别差异、道德感等人类的社会性行为做出了进化的解释。
(3)进化人格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关注的是具有种属普遍性的心理机制,却忽视了对个体差异的解释,因为根据进化论的观点,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选择某些基因而剔除另外一些基因,这将降低群体内部的基因差异。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体差异是构成了个体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因素。进化人格心理学试图将个体差异与具有种属普遍性的心理机制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概念框
架中,并提出了适应性策略来包容遗传差异、后天经验差异、个体对不同生态位的选择以及频率选择过程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根据这种观点,人类潜在地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策略,遗传和后天的输入能够激活不同策略,从而导致个体差异。
(4)进化发展心理学
进化发展心理学认为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相应的适应机制会随着新的适应性问题的出现被激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理机制的形成是一蹴而就的,相反,进化发展心理学强调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新的机制和功能“是通过遗传的到文化的以及各种水平的生物因素和经验因素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而出现的(许波,2004,p. 122)。”Buss 通过对心理理论、抚养的社会化以及依恋风格的考察进行了说明。
(5)进化文化心理学
Buss (Buss ,2004,pp. 404-407)认为文化不能凌驾于生物学之上,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文化本身也必须以进化心理机制为基础。他把文化分为发生的文化和传递的文化。
发生的文化是指,其差异可以用一种人类普遍的进化心理机制加以解释的文化。Buss 通过考察狩猎—采集群体中食物分享的模式与生理吸引的文化差异来说明这种文化现象。
所谓传递的文化是那些通过观察或交往能够将已经存在的文化往传递给其他人的文化。Buss 认为传递的文化与发生的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因而需要一种专门的心理机制来解释,但是这种机制是什么还没有被发现。
三、当代进化心理学的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因为心理学所直接面对的是已经历史地形成了的心理的事实,当代进化心理学倡导功能分析的方法为理解人类心理结构及其机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维度,应当公正地承认,它是对心理学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补充,并因而是进化心理学在理论上对心理学做出的重大贡献(高申春,2007)。但是,进化心理学却用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机制来解读这种历史的维度。按照他们的理解,我们能够用生物进化论就像说明有机体的生物事实的历史演变一样,来说明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事实的历史演变。但是,恰如我们已经在导言中所指出的,这种思想逻辑却是以下面这个观点为前提的,即人类的心理事实能够在性质上等同于其生物事实。然而,无论是进化心理学家,还是社会生物学家,亦或历史上任何曾经尝试将进化论应用到对人类心理事实的说明中的生物学家或心理学家都没能就这个关键的前提给出科学的论证。奇怪的是,他们却又都理所当然地在肯定的意义上接受了它。因而,进化心理学在去实现Buss 所构想的,“使心理科学摆脱当前四分五裂的局面,并将心理学与其他生命科学联系起来,从而走向更加宏达的科学综合”的理想之前,有必要先反思地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及相关
质疑:
第一, 文化的演变与生物的演变虽然都是历史的,但是它们在性质上是同质的吗? 事实上,即便在对生物事实的解释中,进化论也不是完满的,除了自然选择之外,它还不得不引入突变等随机因素来解释那些不能用自然选择加以解释的现象。而人类文化之复杂多变性岂止是生物的丰富性所能媲美的?在相对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已经历史的存在着的生物事实是有限的、停滞的和可预测的,然而文化的事实却始终保持着、甚至以更加迅速的方式产生着无限的、前进的和不可预测的文化形式。卡西尔曾在文化哲学中系统地考察了人类文化的演变,并将“文化”或“符号”这个作为人类生命特殊标志的新的获得物看作是不同于生物现象的一种“新的实在之维”,明确指出文化现象和生物现象之间的区别是两个世界、两种维度的差异(卡西尔,1985,pp. 24-32)。
第二,我们能够用生物的演变来说明文化的演变吗?
自然选择在本质上是用生存和繁殖来说明一切已经存在的生物事实,但是我们能将这一原则应用到人类文化领域吗,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也都能解释为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产物吗?如前所述,文化现象之不同于生物现象是根本性的,生物力量或许在文化演化中承担着某种角色,但是它绝不可能推动文化演变为当前的形式。进化心理学仅仅依靠塑造了生物现象的自然选择机制来解释文化,无疑会造成对文化,进一步造成对人类的误解,恰如许波(2004)所评论道的,“进化心理学忽视了文化对加速进化的意义,他们没有看到自然进化和文化变异之间的本质区别。进化心理学所理解的‘进化’,往往过分地、单一地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常常造成对人类生活史和历史分析的错误”。亦如我们在导言中进一步指出的,并将在后文中详细论证的,进化心理学实际上是将心理进化的逻辑等同于机体进化的逻辑,从而构成了一种逻辑的僭越。文化作为人类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它很可能遵循着另外一种完全不同于生物进化的演化逻辑。
第三,心理学能否建立在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上?
既然人类文化很可能遵循着它自身的逻辑,那么,作为文化能够独立演变之基础的心理或意识当然也不可能还原为生物现象。虽然某些心理机制的确在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中能够用生存与繁殖来解释,但是对于那些远离上述问题的心理机制则缺乏解释力,特别是,在对那些涉及人类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心理机制的解释上明显有穿凿附会之嫌,无怪乎Steven Rose抨击进化心理学是对过去历史的胡乱猜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如果盲目地迎合生物学,非但不能最终洞察到自身的本质,反而可能会在自我异化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据此而言,当代进化心理学家们虽然乐观地认为,进化心理学将结束心理学四分五裂的
局面,最终为实现心理学的统一提供理论基础。但是,在他们的这种自信和进化心理学繁荣昌盛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危险的潜流,一旦有一天,当人们认识到心理学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应该是什么或者当人们为四处游荡的心理学找到新的寄主的时候,这种潜在的危险就将迅速喷涌而出,将进化心理学这座大厦破坏殆尽。
参考文献
高申春. (2007). 进化心理学的历史与挑战. 常州工学院学报, (25)2, 30-35.
高申春. (2009). 心灵的适应——机能的适应.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卡西尔. (2004). 人论.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许波. (2004). 进化心理学.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uss D.M, & Kenrick D. T. (1998).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In S. T. Gilbert & G.
Lindzey(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pp. 982-1026). New York: Gcgraw-hill. Buss, D. M. (2004).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Chiappe, D., & Macdonald, K.(2005). The evolution of domain-general mechanisms in
intelligence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 1, 5-40.
Darwin, C.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London: Murray.
Hamilton, W. D.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II.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7(1), 17-52.
Silverman, I., & Eals, M. (1992). Sex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ies: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data.
In J. H..Barkow, L. Cosmides, & J. Tooby(Eds.), The adapted mind(pp. 533-5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ivers, R. L. (1971).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46,
35-57.
Trivers, R. L. (1972).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 In B. Campbell(Ed.), 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 1871-1971(pp. 136-179). Chicago: Aldine.
Trivers, R. L. (1974). Parent-offsping conflict. American Zoologist, 14, 249-264.
Tooby, J. and Cosmides, L. (1990a). On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uniqueness of
the individual: The role of genetics and adap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8, 17-68.
Tooby, J., & Cosmides, L. (1990). The past explains the present: Emotional adapt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ancestral environments. 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 11(4), 375-424.
Tooby, J. and Cosmides, L. (1992).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ulture. In J. Barkow, L.
Cosmides, & J, Tooby(Eds.), The adapted mind(pp. 19-13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oby, J. & Comsmides, L. (2005).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D. M.
Buss (Ed.),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pp. 5-67). Hoboken, NJ: Wiley. Williams, G. C. (1966). Adapta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 Princeton, NJ: Pre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范文四:进化心理学论文
进化心理学论文
学号:D01214xxx
专业:生物技术
姓名:XXX
—简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男性的择偶观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择偶对于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是目前进化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进化人格心理学理论认为,生物物种在适应环境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不仅生理特点不断进化,而且心理与行为特征都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
关键词: 心理压力 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 择偶观 好色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1、客观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三、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
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丶男性择偶偏好
从生理角度来说,男性只要让女性受孕并成功繁衍基因就可以了,并且选择配偶的次数越频繁,获得繁衍后代的机率就越大,那么男性为什么还要选择长期配偶呢?第一,远古时代的女性在性交之前需要得到获得男性大量资源投入的承诺。这样一来,如果男性倾向选择短期配偶,那么他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很多。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对大多数男性来说,为了繁衍基因频繁地对不同的女性投入大量的资源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代价太昂贵了。第二,选择长期配偶可以确定孩子父亲的身份。在自然界,雌性动物每年大约只有一次的排卵期,在排卵期内雄性动物会表现的格外警惕,防止自己的配偶与其他雄性动物交配,以确定雌性动物的怀胎是自己的后代。而对于人类来说,男性不可能整天守在女性身边以确保孩子父亲的身份,那样的话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因此,男性通过结婚选定长期配偶,既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确保基因繁衍的准确性。第三,选择长期配偶增加了后代生存的可能性。在远古社会,缺乏父亲保护的孩子生存下来的机率是非常小的,如果男性选择短期性行为将会使自己的后代面临生存的危险。因此,为了基因的有效繁衍,大多数男性宁愿选择长期配偶。既然大多数人在长期配偶的选择方面是共同的,那么男性与女性又是否存在着差异呢?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在长期配偶选择的条件和心理机制上与女性是截然不同的。与女性偏爱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年龄等因素不同,男性在选择长期配偶时需要考虑的是女性生殖能力。
(1)年龄 为了有效的将基因繁衍下去,男性必须寻找到生殖力强的女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年龄便是衡量生殖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女性生殖的黄金年龄在25岁左右,过了这个时期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生殖力也随之下降,年龄越大,生殖力越差。因此,男性愿意寻找年轻的女性作为长期配偶,因为她代表了较强的生殖能力。
(2)外形特征 女性的生殖能力与外形特征是相关的。成熟健康女性通常拥有的外部特征,如头发柔软,皮肤光滑有弹性,眼大而明亮,身材健美,充满活力等 然而当女性过了25岁,外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头发渐渐没有了光泽,脸色暗黄,皮肤失去弹性,甚至乳房和臀部也会松弛。外表和行为是女性生殖能力的强有力的外观证据,于是男性就强烈渴求那些外形好看的女性。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男性在择偶时都将“头发有光泽”、“皮肤有弹性”、“走路轻快有力”等标志身体健康的线索作为考虑的因素和作为男性评价女性美的标准和依据。在过去,由于人类缺衣少食,女性的丰腴就是衡量身体健康、财富和有充足营养的根据。在中国古代的唐朝时期就流行以胖为美,因为丰满象征着生殖能力强,家庭富庶,有充沛的精力去养育后代。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偏爱苗条女性,并不是因为男性选择配偶的策略变化了,而是在目前食物丰富的文化中富人用苗条来显示与他人的区别。另外,影响生殖力的因素还有女性的腰臀比,大量证据表明腰臀比是女性生殖状况的一个精确的指标。青春期之后,健康有生殖力的女性腰臀比在0.67- 0.8之间,较低腰臀比的女性表现出较早的青春期内分泌活动,高腰臀比的女性怀孕和妊娠会更加困难,医学上将女性的“均小骨盆”(高腰臀比) 的女性列为引发难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低腰臀比的女性可以极大的减少罹患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男性对于女性的配偶选择策略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五丶好色
5.1 男人好色是由于上古时代的遗传,亦是亿万年生命进化过来的本质。
人类在胚胎的时候是有尾巴的,在十月怀胎之中,尾巴渐渐退化消失。这是远古基因对人类影响的有力见证。返古现象也说明,远古的基因存在于人体中,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暴露出来。每一种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其实是相同的。就是让本物种得以不停的延续、繁衍。越低等的生物越是可以清楚直接的看出这点。随着物种的进化,越高级的生物,每次出生下一代数量越是稀少。越低等的生物越是可以清楚直接的看出这点。生命的本质(生命本身在宇宙的物质论角度来说,不是基本的概念)就是基因的竞争和遗传复制。里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只不过是基因制造出来的生存机器而已,世间的生物只不过是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机器,大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基因繁衍下去。我们的存在,完全是自然选择和不断淘汰的产物,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保存和延续基因的存在。我们的饥饿、痛苦、快乐、满足感等……这些感受只是基因“设计”的“程序”,让我们在这些情绪的驱动下不断回避痛苦和追求享乐,以确保基因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因此,对于雄性来说,与之交配的雌性是越多越好。受精的雌性越多,生孩子就越多,自己的基因被复制的次数越多,竞争力就越强,进而自己基因存在下去的几率就越大。所以征服,发展成为雄性的主题。
5.2 男人好色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为了人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
古人云“君子色而不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古至今,地球上没有一个男人是不好色的。动物在满足自我生存的要求之后,第一任务就是繁殖后代。为了留下更多的后代。潜意识里,所有雄性物种都会尽一切本领留下最多的后代。另外,雄性的生殖系统设计也提供了生理性依据。这是这是自然赋予的生理本能,是生物繁衍不息的保证。故,“色性”又称“兽性”,是动物乃至人最原始欲望的体现。从生物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一切行为归结到底即为繁衍二字,生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更好的繁衍。生命是有限的,人总有一死。而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
生命或者说的更确切是基因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也是为了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下去而进行的努力。
5.3 男人好色是因为热衷于追求更多的短期性行为。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雄性的配子比雌性的配子要小得多,数量也多得多,所以在交配、生殖过程中,雄性付出的代价远远低于雌性所付出的代价,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表述为,雌性个体总是受到剥削,其进化的主要基础就是卵子比精子大而且少。从特里夫斯的亲本投入理论及性选择理论也可以解释男人好色这一问题。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是进化理论的基础。特里夫斯扩展了性选择的概念,提出了亲本投资, 认为亲本投资是性选择的原因。男性交配后可以选择继续进行亲本投资,也可以抛弃对方,其实是后者,他仍有所收获,因为他又多了一个可以使基因遗传的后代。结果就是,同一次性活动,可能引起女性9个月的妊娠期,而男性几乎不用任何投入,因此成功的短期性行为给男性繁殖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增加了后代的数量也进一步而言就是增加其基因遗传的几率,因此男人还保留有喜欢多伴侣的心理策略,即热衷于追求更多的短期性行为。
范文五:1进化心理学
一群笨蛋讲师:
进化心理学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确立了人类思维具有一些本能的思维模式。这会对伦理学和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一些影响。(关于什么是进化心理学,希望可以看看我以前的某个讲座,谢谢,因为今天不会花很多时间谈什么是进化心理学)
在伦理学方面,有一些信奉自然法的人。虽然自然法遭受了很多的批判,比如说到底什么样的才算自然,而千差万别的人类规范又如何可以统一到自然法的角度来。这些反对意见导致传统的基于自然法的伦理观并没有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可,虽然有些人,比如某些国奥派还是坚持自然法的伦理观。
但是,进化心理学却为自然法找到了足够的支撑:
1、进化心理学明确提出了人有先天性的心理本能,而进化心理学派的道德科学研究者也认为人类道德是群体演化的结果,并且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些证据。这就有力支持了人的道德本能观。
2、进化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显示,人类的心理机制确实主要形成为距今1万多年前到一百多晚年的Pleistocene 时代,而最近几千年的文明社会对人类的大脑结构和心理结构并没有形成大的改变。
因此,进化心理学明确指出了人类先天性的心理机制至少在最近的几千年范围内,具有稳定、一致性和来源于进化的自然属性。而这一切,对自然法伦理学显然是有利的。
在这个领域,进化心理学的领军人物 David Buss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伦理学的问题:Is ,还是ought 。虽然科学的问题是is ,而伦理学的问题是ought ,但是,实际上很多伦理学规范都来自is 。
比如说,很多文化中对同性恋行为的反对,是认为那是反自然的。即使是异性之间的一些非正常性交行为,也被立法禁止,因为肛门、口腔都不是用来射精的,因为这会导致没有后代。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是基于is 而不是ought ——因为违反了自然法,违反了生物器官本来的主要作用,而成为道德上的禁忌。
比如说,涉及乱伦的道德问题时,自然法和宗教信仰之外的其他理论认为乱伦是不道德的往往缺乏说服力。
Jonathan Haidt喜欢用这个例子来反驳那些认为依赖理性或者功利主义可以解释人类道德感的观点:一对兄妹去海边度假,他们决定做爱。事先做了避孕准备,他们的性生活非常快乐美满,事后也没有任何不良后果,没有人知道他们做爱过,做爱以后,他们的兄妹关系比以前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中,没有任何受害人,只有受益者,而当问大众该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表示这是不道德的。
为了研究人类是否有避免乱伦的道德本能,一些学者做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人不容易对那些从小和自己天天在一起长大的异性产生性欲望。以色列集体农庄的研究,和对台湾童养媳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这意味着人类有自然的避免乱伦的道德本能。
无论自然法伦理观受到多大的反对,自然法伦理学其实并没有被淘汰,它其实更是一种大众的信仰,多数人相信一个正常人都有类似的道德本能,都有良心。而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当人们谴责那些残害婴儿的父母,会用“虎毒不食子”去谴责,这其实也是用生物本能的自然性作为道德规范。
进化心理学家根据Hamilton 的内涵适应理论,由男女生殖方式的差异指出:母爱是一种符合基因繁衍的有利策略,因此母爱超过父爱是很正常的。这个理论得到了道德卫道士的一致称赞。但是,当进化心理学家说:男人比女人更好色,更喜欢婚外情,是一种进化出来的合理策略,卫道士们就开始感到愤怒,认为他们在为不道德的行为辩护。
上面提到的内含适应理论,是inclusive fitness, 也有翻译为综合适应理论的,这是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理论。
当进化心理学家开始说强奸是一种合理的进化策略,卫道士们就开始怒不可遏了。
Thornhill 在《强奸的历史》这本书里说:强奸是男人没有别的更好的择偶策略的时候,绝望中采用的一种行为策略,因此强奸要视为一种自然的心理机制,是人类繁衍后代的进化产物,因为它具有进化适应性,是具有优势的,因此才可以在进化进程中留下来。
尤其是在大众的观点中,认为进化的适应意味着进化优势,意味着是优良物种,总之,在那些非专业人士看来,说强奸是一种进化适应,等于说强奸是一件好事,因此他们非常愤怒,尤其是女权主义者。
对于进化心理学家来说,把强奸视为一种很普通的遗传策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对于生物来说,某种策略能够在进化中得以选择出来,并不在于它本身是否符合道德和正义,而是看这种行为对他的生存繁殖是否有利。
人类有各种各样的求偶策略,主要原因是因为女人对男人的选择是基于这几点的:
1、好的基因:体现在外貌、体格、协调、聪明、多才多艺等。
2、提供资源:金钱、社会地位、社会活动能力、没有外遇和私生子(这样女人就可以独占这个男人的所有资源)
3、协助抚养孩子:喜欢孩子,顾家,做家务。
为了迎合女人的选择,男人采用卖弄才艺、体育健身、挣钱、获取社会地位、表演自己爱孩子等方面去争夺女性的青睐。但是,别忘了这些只是基于女性的选择观点,还有一种情况是女性被剥夺了选择权的方式:强奸。thornhill 等人认为,强奸并非如女权主义者所解读的对女人的仇恨和暴力,它应该视为一种正常的男性在绝望状态采取的生殖策略。
当然,这在当时导致了进化心理学受到严厉的抨击。即使在方舟子在一篇谈到从社会生物学到进化心理学的文章里提到这件事的时候,也认为进化心理学的阐述有点过分。当然,我不会认为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过分,只是觉得方舟子的见识不够。
在这里,我顺便说一点自己独创的关于高富帅的观点。在上面我提到了男性吸引女性的那些因素之外,没有提到高。我认为之所以女性喜欢高个子男人,是强奸和杀人的结果。因为如果她爱上一个小个子,最终还是不能保护她。
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过来,杀了她的爱人,强奸了她,让她怀孕生下孩子,——这就是典型的古代的爱情故事。在古代,强奸是非常普遍的生殖策略。
所以,女人不如一开始就爱上高大的男人。所以,女人爱上高个子,就是强奸和杀人的进化结果。
在伦理学领域,一般人并不会认为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本能就应该得到尊重,因为人有各种欲望和本能,要实现这些欲望与本能是必然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但是,人的本能却为人的责任开脱。
比如说,当你认为他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则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责。但是,如果某种行为超越了你的控制能力,比如说给你吃了春药,你难以自禁而强奸,这种情况下对强奸犯的谴责就会降低。同样的道理,当强奸被视为绝望男人的本能反应,否则他会因为缺乏性伴侣而绝后,生命无法延续,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认为他不需要承担全责,而应该给与减轻刑罚呢?尤其是一个男人,相貌差、无钱、无地位、没有好的才华,属于很容易有绝望倾向的人,这样的人,社会应该给他性福利么,比如用纳税人的钱给他嫖妓?
进化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挑战。对于心理是否正常的判据,不是看某人是否与社会大众一致,而是看是否有利于完成某种进化任务。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对于心理是否正常的判据,不是看某人是否与社会大众一致,而是看是否有利于完成某种进化任务。
比如说,有一种反社会人格障碍,与人不断合作又欺骗。这类行为,被传统的临床心理学视为一种人格障碍,但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因为没有生理病变、生理缺陷、没有脑受伤、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认知问题、并且有更多的后代和性伴侣,并且有较大的遗传系数,从进化角度来看也符合生物进化适应的标准。
这样,对这样的就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应该应该如何从道德立场给他定位?传统的临床心里学的角度看,他有人格障碍,应该当病人来看,从疾病的角度来适当减轻他行为的责任。而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是一种完全正常的人格,因此不应该从“有病”的角度来减轻它的行为责任。但是,这种人本身的行为又屡屡初犯道德规范,如果把这视为一种正常的人格特征,那么实际上也是变相为他辩解:因为这种人天生就喜欢骗人,因此这是他的本能决定的,应该不应该承担全部的行为责任。
这样,进化心理学就面临这这样的尴尬:如果某种行为被揭示为本能,而缺乏足够的“自由意志”的控制力,那么他应该为不道德行为全部责任么?在传统的司法中,“激情犯罪”通常会被减轻处罚,因为人处于这样的激情中,很难有足够的自控能力。现在,进化心理学家说:有些人格是天生的,而且是正常的而不是病态!这种人格的人天生就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或者更容易犯罪,那么,司法系统难道应该根据人格鉴定或基因鉴定给当事人量刑么?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也直接建立了新的道德科学体系,而不是局限在哲学范畴的伦理学。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是Jonathan Haidt。
Jonathan Haidt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提出道德判断是社会直觉理论,说人的行为其实是不根据理性来判断的,而是根据对事件的模式辨别诱发情绪,而导致道德判断,而理性仅仅是为道德判断找到事后的借口。——按照这个理论,某些伦理 观点马上得到了新的挑战:既然道德判断是非理性的,那么,自由意志又体现在哪里?
所幸的是,最近的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自由意志仅仅是一个幻觉,而事实上人并不存在自由意志。因此他们认为新的伦理学体系必须建立在“人没有自由意志”的基础上,以防患于未然。
但是,人本能中的道德判断,是基于被判断者本人有“自由意志”的幻觉的基础上的,因此如何使伦理学体系和人的本能直觉或幻觉匹配,仍然是个问题。
Haidt还根据进化心理学提出的道德的五个基础理论,认为人的政治观点的差异,其实仅仅是道德的差异。
(1)伤害/关爱:根据Hamilton 的内涵适应理论,个体最重要的不是个体本身的生存,而是基因得以延续。因此人类进化出保护和照顾自己的后代及亲属,关注和减少与自己有共同基因个体,形成了仁爱之心和同情心,并憎恶残忍和侵犯。
(2)互惠/公平:根据Robert Trievers的互惠合作理论,进化中的个体在与非亲属合作时,对合作成果被掠夺形成了惩罚欺骗者的社会规范,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道德情绪如愤怒、内疚等。这些因素导致平等和公平的道德观。
(3)内群体:个体在与两人以上的非亲属群体合作时,对群体合作成果被掠夺的担忧使得个体对背叛群体者和欺骗群体者保持高度警惕,同时也要承诺自己忠实于群体。忠诚、爱国和英雄主义等情感都是以内群体为基础而形成的美德观。因为在进化史上,人类不仅有个体选择,群选择也起到重大的作用。
(4)等级/权威:在具有等级结构的群体中,统治阶级享有某些特权,但同时他们也担任着保护群体内部成员的责任。因此,进化使得个体能辨识身份和地位的标记,一方面对在等级结构中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表现出尊重和顺从,另一方面对在等级结构中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提供保护和制约,例如人们经常对长者表现出景仰、敬畏和钦佩。这种关系,是进化中的社会等级生态位的观点。
(5)神圣/纯洁: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避免接触致命的细菌和寄生物,形成了对疾病和致病菌的厌恶感。对患有疾病的个体及群体(如麻风病人)产生了厌恶感,并形成了躲避“不干净”他人的动机。这种对食物的厌恶本能,导致了对道德不良的厌恶。这是Haidt 的重要观点。
Haidt 和 Graham 对美国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群的研究。他们发现,所谓的政治立场差异,仅仅是道德维度的差异。美国自由派的的人,更认为公正和关爱领域的行为才是与道德有关,而内群体、等级和纯洁与道德没太大关系;保守派人士则不同,他们既关注公正和关爱的道德,也重视内群体、等级和纯洁道德。
因此,表面上的政治问题,实际上是道德不同维度的观念差异。同样的,Haidt 对基督教不同派别的教会的研究,也揭示了各教会造成分离的原因,不是基本教义的差异,而是道德方面的分歧。这样,宗教和政治上的派别分歧,竟然回归到基于进化心理学的道德五基础理论。
人如何进行道德判断?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没有定论的心理学课题。某些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判断是来源于对食物的恶心呕吐的反应,而对食物的恶心呕吐反应,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一种对自身的保护。人的道德判断,最终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远离那些道德对自己不利的人,通过道德表决和谴责、赞扬改变权社会的道德场,而达到对自己有利。
为了证明道德判断是基于食物恶心呕吐反应的metaphor ,一些科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一个典型的实例是Haidt 的脏桌子实验。让一群人设想自己坐在一张非常脏的桌子上吃饭,诱发他们的恶心情绪,然后让他们做道德判断题,发现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明显增大。
而这些研究,都越来越支持一种结论:道德判断本能是来源于生物进化,而道德仅仅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是社会性动物博弈而演化成的规则。这样,就又支持了那些自然法道德观:因为is ,所以ought 。
但是,因此可以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或者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做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制定基础吗?答案是:否。
这是基于2个原因:
1、人类的大脑是一万年前的大脑,而社会是今天的社会。人们是用一万年前的大脑去勉强适应今天的社会。因此,即使揭示了全部的人类道德心理,也不可以用古代的思维模式去建立今天的社会道德规范。
2、因为科学发现日新月异,而社会伦理若与科学有紧密的联系,会导致社会道德规范抽风风格的突变,而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我认为社会伦理规范必须与科学发现保持足够的距离,而采取相对保守的,或者说非常保守的态度。
因此,虽然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现有的伦理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却并不会从根本上迅速改变社会伦理体系。
今天的讲座到此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