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科学认识地震
科学认识地震
集美第二小学 六年四班 邓佳雨
指导老师:刘雪珠
12月23日,学校请来了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的周叔叔和王哥哥来到学校给我们讲解关于地震的知识。 首先,王哥哥先让我们了认识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所谓地震就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王哥哥还说了,:“其实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说到这里,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都在想:这样的话我们厦门应该很快就会有地震了,这可怎么办啊?王哥哥又说了:“但是,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这时,大家终于都松了一口气。 地震的原因是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王哥哥还给我们看了一些关于地震原因的传说:古代日本认为,日本岛下面住着大鲶鱼,一旦鲶鱼不高兴了,只要将尾巴一扫,于是日本就要发生一次地震。在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他们说地底下住着一条大鳌鱼,时间长了,大鳌鱼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鳌鱼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
王哥哥告诉了我们我们一些地震的前兆:井水、泉水会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要地震之前冬眠的蛇会出洞;原本安静的鱼会跃出水面,
猪和牛会跳出圈子,在浅海处可以见到一些深水鱼或陌生鱼群?? 王哥哥还让我们知道了地震时要怎么办,在地震时不要慌,也不要乱,躲在有支撑点的地方,还要保护好口鼻眼睛。关掉煤气、总开关,远离煤气。要及时打开门。躲在比较小的地方,尽量有水。要有续离开教室,如果不能,要就地避险,不能马上逃离教室。在户外时要避开悬挂物品、易燃易爆的地方、电线杆。还要小心山崩、泥石流等。 这次的讲座让我收获很大:认识了地震、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前兆和地震时要怎么办。这让我更了解了地震,知道了在地震时怎么做,增加了许多知识。
范文二:科学认识地震
南安市关工委
学习参考材料
科学认识地震 防抗震灾损失
黄书春
,原南安市地震局局长,
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的突然性、瞬时性以及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提高地震灾害的防御和紧急救援能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我市,泉州地区,地处东南沿海~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辖区内断裂交错、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尤以1604年12月29日泉州湾外8级大地震最为严重。史载地震造成古城“内外舍庐圯~楼铺堆堞殆尽”,港内“覆舟很多”~地震烈度达10度~震憾了大江南北十余省。
近些年来~我市周边有感地震常有发生。如1995年2月5日的晋江海外5.3级地震~1999年8月5日的惠安海外4.8级地震~2002年3月12日的晋江海外4.0级地震~以及台湾省1999年9月21日南投7.6级地震和时常发生的中强地震均对我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市的防震减灾形势不容乐观。
属语说:“上天容易入地难”。当今世界对地震还不能作出科学而准确的预报~它属三大科学难题之一,癌症、地震、灾害性气候,。地震“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因此~经常地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讲座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社会公众科学认识地震、正确树立防震减灾意识~了解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提高面对震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近福建老年报~有篇题为《加强地震知识教育刻不容缓》文章。文章说: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八万多人遇难~几十万人受伤~家园摧毁~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呀:众所周知~
- 1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不可改变自然~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抗击无情的自然灾害~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地震前加强监测防御~地震发生时组织群众开展自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笔者建议:加强对群众进行地震知识教育~以提高人民防抗地震灾害技能。
下面讲四个问题:一、地震基础知识,二、我国的地震形势及对策,三、识别宏观异常、警惕地震谣传,四、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下面先讲第一个问题:地震基础知识
1、什么叫地震~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或“地牛翻身”。它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其中5.0,5.9级地震约800次,6.0,6.9级地震约120次,7.0,7.9级地震约18次,8级以上地震约1次。只要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地震发生。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即地震的成因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介绍一下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长轴半径为6378公里与短轴半径(为6356公里)相差22公里的近椭球体。地球的内部构造自外而内依次由地壳、地幔~地核(分外核、内核)所组成~其结构类似煮熟的鸡蛋。(蛋壳、蛋白、蛋黄)一样。
最外层是地壳,似鸡蛋壳,~一般为5,80公里厚度~它主要由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等组成。大部分的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层。中间层是地幔,似鸡蛋白,其厚度约2900公里~它主要是由可塑性的固体组成。内层是地核~分外内核,似鸡蛋黄,总厚约3500公里~它主要由铁、镍及一些轻元素组成~呈高温、高压液体熔融状态。
地球科学家把地球表层——全球地壳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在它下面的软流层,地幔层,流动的驱动下不停地移动~故称板块运动或叫大陆漂移说。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较活跃的地带~也是地震、火山较为集中的地带~就是说地震的基本成因是板块间的互相作用产生的,指构造地震,。由于地壳
- 2 -
不断运动~地应力在某一地点相对集中~当地应力集中到超过该岩石圈的弹性模量。岩石承受不了~就产生形变、断裂、错动~此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面~产生快速振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3、全球地震带分布: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约占全球地震的80,,?欧亚地震带也称喜玛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占全球地震的15,,?海岭地震带,主要指太平洋海岭、印度洋海岭和大西洋中脊海岭,占全球地震的5,。
4、地震的分类: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于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发的地震叫人工地震~此外的称为天然地震。我们通常讲地震是指天然地震。
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类。?构造地震: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突然变化而产生的震动~就是人们平常说的地震~世界上90%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此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的岩石~使岩石中出现巨大空洞而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所引起的地震~这类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 诱发地震: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如地下核爆破、油井灌水、水库蓄水等引起的地震。
5、地震的六个基本概念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根据震原深度的深浅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即10公里,~属浅源地震~才会造成那么惨重的破坏,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之间~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亦是一区域,,?极震区:指地震时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也称为宏观震中,这次汶川地震极震区长轴达300公里,,?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
- 3 -
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间。
6、地震波——横波与纵波
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是纵波~它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的为横波~它使地面水平晃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因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2千米/秒~所以地震时~地面先是上下跳动~而后才水平晃动。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面的时间间隔约4,7秒钟。人们可以在这几秒钟内采取果断的避震措施。另外~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就只能感觉到水平晃动~据此可判断地震的远近。
7、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
?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国际通用震级标准为李氏震级~分为1、2、3、4、5、6、7、8、>8等九个级数。世界上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60年智利8.9级地震。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3倍~一个五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一颗原子弹的能量~这次汶川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万多颗原子弹,其中也有报导至少相当5600颗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
?烈度:是指地震破坏的程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止一个。离震中近则烈度高~破坏大~反之则烈度低~破坏小。我国地震烈度分为十二个烈度~即1,12度。
震 级 1,2 3 4 5 6 7 8 >8
震中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 12
一个五级地震其震中区烈度为6,7度~按规定建筑物就要有抗震设防。
这次汶川地震~震级八级~极震区烈度高达11度,呈现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造成长达300公里的地表破裂~破裂时间持续80秒~断层从汶川县映秀镇向东北向一直延续至青川县一带~地震裂缝、地震鼓包、隆起等地面破坏
- 4 -
现象随处可见~最大地面隆起达到六米~断层穿过之处山河也为之改观~道路、桥梁、房屋等各类建筑物更是无坚不摧。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震中地区周围的16条国道干线公路和宝成线等6条铁路受损中断~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也非常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堵塞了河道。形成35处极具威胁的堰塞湖~有的地区还因滑坡而掩埋或破坏大量的房屋~进一步加剧了灾害损失。据6月26日灾情报告: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6.9万多人、失踪1.8万多人~受伤37.4万多人~累计解救和转移139.7万多人~受伤住院治疗9.5万多人~已出院7.6万多人~房屋倒塌770多万间~损坏2450多万间。
8、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除了会造成原生灾害,地表破裂~建筑物损坏倒塌等,~还会引起次生灾害,火灾、水灾、毒气泄露、放射性污染等,和诱发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有时~次生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比原生灾害造成的更为严重~如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在1923年的日本关东8.2级大地震中。造成14万人死亡~其中被火烧死的人数占90,。这次汶川8级大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堵塞了河道~形成许多极具威胁的堰塞湖~如果不是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及时给予排除~其后果将是无可想像。
9、什么是地震海啸
海底激烈的地壳变化,大地震,造成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者下降而引起的海岸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大浪称为海啸。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8.7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席卷了印度洋及南亚周边国家~致使30万以上人员死亡。
接下来讲第二个问题:我国的地震形势及对策
1、我国的震灾状况: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即欧亚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频繁~灾害严重。我国大陆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的特点。如在上世纪内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以上人员死亡的强烈地震都发生在我国即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造成23.5万人死亡~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以及这次四
- 5 -
川汶川8级大地震~造成的严重灾害。此外~自1976年以来~我国还相继发生十余次七级以上大地震:
?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龙陵县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第一次震级为7.3级~第二次震级为7.4级。
?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武平之间发生7.2级地震~地震有感范围西至甘肃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东至长沙。
?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与疏附县交界的托姆洛安山峰东北发生7.4级地震。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县境内和耿马县与沧源县交界处分别发生7.6级和7.2级地震~共造成738人死亡~3491人重伤~41.2万间房屋倒塌。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广东、福建沿海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还波及杭州、合肥~武汉南昌等地区。
?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县中缅边界发生7.3级地震~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余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余震为6.0级。
?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南南投发生7.6级地震造成3千多人死亡~此次地震波及福建、广东、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震感影响。
?2002年3月31日台湾以东海中发生7.5级地震
?2002年6月29日吉林江清发生7.2级地震
?2003年12月10日台湾台东东北近海发生7.0级地震。
以上都足以说明我国的震灾形势十分严峻。
2、我国的地震烈度区划。
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依次是:?台湾地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地区,太行山和京津唐及渤海湾,,?西北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和广东沿海,。
我国地震灾害被列为群灾之首~其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
- 6 -
亡人数的54,
3、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2000年5月~国务院在唐山召开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当时的**副总理提出了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即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的概念。会上确立了“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其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综合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相结合。”
4、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主要由地震观测,测震,及地震预报两部分组成。,1,地震观测:我国在地震观测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38年~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并成功地观测到千里之外的地震。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地震观测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400多个地震台站及27个区域遥测台网。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己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2,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各种前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而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电磁、重力、地壳形变、地下水动态等方面的前兆异常后作出的。
?我国地震预报水平
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是在1966年河北刑台发生地震后**总理发出“牢记血的教训~开展地震预报预防”的号召下而逐步开始的。现在已发展成带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方法~形成了“长期(数十年)、中期(1,2年)、短期(几个月内)、临震(几天内)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
1975年我国成功地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这是国际上唯一一次没有争议~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应的地震预报。但是~地震预报至今仍是未解的世界性科学难题~对目前地震预报水平的客观评述是这样的:在有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下~在某些特殊类型的地震可以在某一定程度上发震的时间、地区、强度做出短临预报。
- 7 -
但地震孕育过程非常复杂~地震类型十分多样~人类尚未掌握地震孕育的基本规律~因此~想单纯依靠地震预报来减轻地震灾害是不现实的。
?我国地震预报的管理
国务院制定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国务院对全国的地震作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省内的地震作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报~各市、县政府在紧急情况下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预报~同时上报省政府及其他地震工作机构~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擅自面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具体到某地、某时会发生某级地震的言论均为地震谣言~不可听信。制造地震谣言的将依法予以处罚。
5、我国的震灾预防工作体系
震灾预防体系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一个社会工作体系。震灾预防的概念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根据法律法规~通过规划计划、抗震设防、防灾宣传、地震保险等手段~达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降低对社会冲击的目的。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过:我们应当把灾后救援的观念转变成灾前预防的方针~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更经济。”
我国的震灾预防体系工作分为工程性和非工程性两方面。
? 主要的工程性措施:建设时应避开危险地段,建筑抗震设防(工程结构抗震设防准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保障设计、施工质量,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 主要的非工程性措施:法律法规的制定,健全组织管理体系,编制预防减灾规划,开展社会科普宣传。
6、我国的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
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工作的目的~在于震灾发生后能够尽快尽力地抢救生命~减轻地震灾害的后果~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
按照“居安思危、长备不懈”的防灾理念~我国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依靠法制和科技~建立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制定
- 8 -
地震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紧急救援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于1996年制定《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它的作用是:?确立应急成员部门及具体岗位分工,?落实应急专项资金及救灾物资储备,?组织搜索与援救生命,?安臵灾民,?控制次生灾害发生,?维护社会秩序,?抢救生命线工程。在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的同时~还需要拥有能够迅速投入救灾的救援队伍。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就是遵照地震应急预案有序进行~同时接受国际救援队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极大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蔓延。有首抗震救灾的诗是这样写的:地塌山崩骨肉寒~西南半壁历艰难~中枢,央,号令军民应~战胜天灾万众安。
我省、泉州地区的震灾状况
我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北段~长乐——诏安、政和——海丰、邵武——河源三条主要断裂贯穿我省。自公元963年以来~福建及近海地区共发生7,8级地震4次~地震基本烈度在6或6度以上占全省面积的85,~可见我省的地震形势较为严峻。
泉州市位于长乐——诏安活动断裂带中段~其地震基本烈度为7,8度~是国务院圈定的地震重点监视区~历史上曾发生过8级大地震~近年来中小地震时有发生~又经常受台湾强震波及~防震减灾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第三~识别宏观异常~警惕地震谣传
1、地震是有前兆的~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地震前~地壳中的岩层逐步发生变化~并由此而在地表产生一系列的异常现象~预示着地震即将到来~这些与地震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异常现象叫做地震前兆。地震前出现的前兆现象~有些只有借助仪器检测出的异常称为微观异常~如地壳应力、地下水流体、地球电磁场~重力场等的异常。有些凭人的感官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这种前兆叫做宏观前兆~如地下水位变化~井水突然升降、发浑、冒泡、变味,动物表现异常,鸡飞狗跳~猪逃鼠窜~牲口不进厩~隆冬时节蛇出洞。气象变化异常,骤冷骤热、大雪、地下发出奇异响声~天上出现特别的光亮等现象。如果我们发现有上述现象~
- 9 -
就应联想起是否与地震有关。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要认真分析自然界出现反常现象的背景、原因。”造成动植物反常~天气反常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不可能将其作为地震灾害发生前异常的唯一原因。事实也证明它们不是一一对应的。
2、如何识别地震谣传
据统计~我省自1970年以来~先后共发生较大地震谣传事件14起~这些谣传事件境内外遥相呼应~造成社会混乱~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如1980年初~社会上谣传泉州湾一带6,8月要发生大地震~搞得人心慌慌~有的要往内地避震~港澳同胞不敢回来探亲,1995年华侨大学地震谣传来源于外电、某大专家预言~侨生听信谣言~分两路外逃避震。一路向北福州火车站~一路往南厦门机场~当地银行排长队取款~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当时~省委书记陈明义组织有关人员到火车站、机场辟谣~说服同学们回学校上课。
14次地震谣言的共同点:一是谣言往往发生在地震后。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在泉州地区也出现地震谣言~惠安一位妇女用手机发地震讯息~我市罗东镇部分群众受此讯息影响~凌晨三点钟还不敢进屋睡觉~案发后该女被刑事拘留。二是谣言常炮制“专定预报”。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越是准确的传言越是不可信~像地震学家李四光教授曾对华北、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做过大震预报~目前只剩下福建沿海未发生大地震。这在30多年前就已查明李四光教授“无此论述”但至今仍被各地谣言炮制者“引用”。因此~我们头脑要清醒~警惕地震谣传~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当然~我们福建沿海因有活动断层存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地震~今后仍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但是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地震距今已有400余年~1934年我市翔云镇5 级地震至今也有70多年~这说明我们泉州地区属少震区~也许在今后几年~几十年甚至百把年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但是我们还是要立足于“有备无患”这个原则。正如有的同志说:“军队养兵千日用之一朝~地震宁可
- 10 -
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所以我们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和防震抗灾常识。对各类建筑物按规定进行抗震设防~这样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就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第四~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遇到地震时如何做到自我保护,地震时~保护自己的金玉良言就是不要惊慌失措。地震是一种地面的强烈振动。它将在几秒到几分钟内平息。在这激烈振动的关键时刻~保持头脑冷静~防止生命和四肢受到伤害。可以说人们免受伤害程度~取决于保持镇静的程度。
1、首先要遵循就近躲避原则。当地震来时~立即用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就近躲到床下~桌下等安全角或橱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注意不能靠近窗户~镜子及建筑外墙(这些地方容易被玻璃、框架砖石砸伤)~强震过后迅速有序撤离~避免余震再次伤人。这就需要人们平时留心自家有那几处是理想避震位臵(并腾出一定空间)
2、大震前一般会出现一些大震预警~如地声、地光和地颤动,小震闹大震到,等宏观现象~我们要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
当你感觉地面在作上下簸动时~这就是先到的纵波~意味着地震发生在不远的地方即近震。距横波到达尚有3,7秒钟~人们可利用这短渐几秒钟作为迅速逃生的机会。当横波到达时会出现前后、左右摇动~造成建筑物损坏倒塌。
3、当地震来临时应先打开房门、关闭电源、关闭煤汽等,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时~如果你是住在平屋的~应迅速冲出屋外~到空旷地带避震,你是住在一般楼房的,8层以下无电梯,要遵照前面讲的就近躲避原则避震~千万别心急跳楼,你是住在有电梯的高层楼~请记住不能乘电梯~要走安全通道~有序撤离。在影剧院或体育馆的应在排椅下避震~在商场的应在立柱或墙角避震~在学校等人员集中的场所应就近躲避~不能盲目乱跑~避免挤死挤伤。1984年5月21日江苏省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江苏沿海地区和上海市强烈有感~但未造成明显的破坏或人员伤亡。可是少数群众由于震
- 11 -
时惊慌拥挤~甚至急不择道而跳楼~造成挤伤~碰伤和跌伤~据统计仅江苏省南通市和上海市就有88起受伤事件~这些次生事件大部分发生在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这是一个教训。
4、在山区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陡峭山坡以免塌方或滚石压伤,在海洋或海岸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海边。避免海啸把人冲走。
5、逃到屋外避震时要注意避开狭窄胡同~高压线、变电站、广告牌、街灯等危险地点。震后不要急着回家~应尽快到应急避震场所如广场~体育场。公园等开阔地~因为一次地震往往有多次余震发生,避免余震造成伤害。
6、如果不幸被压在废墟内~要坚定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险~不可悲观绝望~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强周围的支撑~防止重物坠落和进一步坍塌~确保生存空间。尽量用衣服~湿毛巾等织物包好头部~掩住口、鼻防止意外撞击和烟尘窒息或中毒。被压时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延长生命。当感觉外界救援自己时~应设法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用硬物不时敲打水管~煤气管等以示求救并指示方位。
我国人民同地震灾害作斗争。早在公元138年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第一台测量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解放以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广大地震科技人员作出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准确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但由于地震是发生在地壳内部~不同于天文、气象~不能直接观测、况且地震的成因复杂、各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不同~前兆显示不一样~各种监视地震前兆的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哪种可以肯定~哪种可以否定~还需作深入研究。地震预报是一项具有高度探索的重大科学难题。有人称是世界三大科学难题之一。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要准确预报地震靠目前科学技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努力~付出巨大的代价从事研究。但他们都渴望着这一天能早日实现。相信为了拯救生命~避免损失~可靠地预报地震定能作为科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献给人类。
- 12 -
范文三:科学认识地震灾害
科学认识地震灾害
教学目标:
通过“防灾减灾”宣传,开展预防灾害活动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内容
同学们,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谁能来说一说你了解到地震的哪些知识,了解还真不少,这次活动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预防伤害。
二、活动过程
1、各组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播放地震成因影片。
3、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结构有关。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成为微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成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使这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倾刻成为一片废墟.这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濒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这次四川发生了8.0级的地震,震后到目前为止,还发生了四次6级以上的余震,以唐山大地震的破坏性更大。
4、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
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5、地质灾害的防御
(1)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3)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4)正在体育场上课的,应立即停止上课,稳定队员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安全地带疏散。
6、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三、小结。
板书设计
科学认识地震灾害
1.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2.地质灾害的防御
3.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2)、人多先找藏身处
(3)、远离危险区
(4)、被埋要保存体力
范文四:科学认识地震(下)
三、地震能否预报
地震预报针对的地震
不是一般的小震,而是可能形成灾害的地震,尤其是破坏性地震。地震预报是对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通常,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四个阶段。长期预报为几十年到十几年,中期预报为一到二年或三年,短期预报为半年到一个半月,临震预报为半个月到十几天。如果加上大震后地震区短时间内地震趋势和余震的预报,则可计为五个阶段。预报地点是指发震的区域,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由于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目前对大陆地震孕育的构造背景、深部构造、震源区介质变形及震源物理化学过程、强震触发机理因素、以及对地震发生前可以观测到的各种异常现象的内在机理还知之甚少或理解浅薄,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地震预报的水平。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2万人死亡。1988年12月7日前苏联亚美尼亚7.1级地震,死亡人数达2.5万人。1990年6月21日伊朗鲁德巴尔7.6级大震死亡人数达4万人。1993年9月30日印度德干高原的拉土耳6.5级地震也造成上万人死亡。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北岭6.6级和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1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9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使人类付出了惨重代价,人类不断经历着地震的考验,不断探索地震预报的脉络。
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科学问题,要对多数大震做出准确的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是困难的。
尽管我国地震预报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已经站在世界地震预报研究的前列,但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地震预报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法学的综合,科学预报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国家为了加强地震预报的研究与管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了统一发布制度。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预报地震。特别是地震多发国家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从自然环境变化的观测中得到预报地震的能力。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在海城地震爆发前作出了预报并发布了短临预报。除海城地震外,还有1976年8月15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和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6年6月4日新疆伽师6.0级地震、1998年10月云南宁蒗5.8级地震等我国比较成功地作出了短临预报。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预报成功的实例。地震预报的成功极大地保护了当地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实现地震预报是人类的追求,我国在取得一些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地震现场的观测研究,深入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通过对现代地球科学成果和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寻找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规律。相信通过科学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伴随科技创新的历程,在不久的将来地震预报的科学难关一定会有所突破。
四、地震来了怎么办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在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的情况下,动员人民群众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至关重要。地震应急工作是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程度的重要因素。地震应急工作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震后生产和生活秩序尽快恢复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地震应急工作是在地震预报发出之后或者地震发生后,政府部门及各相关部门为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社会保持稳定,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应急工作包括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应急工作的好坏对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国务院1995年172号令,发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使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保证了防震减灾的顺利进行。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完善当地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有了预案,不论发生什么突发性灾害,都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从而减少伤亡和损失。
地震应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危房及设施的检查和加固;防灾体系的建立和防灾技术的研究;避难路线的设定;抢险队伍的组织和技能训练;通讯设施的保障以及对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灾、水灾、滑坡、爆炸及有害气体的逸出等次生灾害可行性防范措施的建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落实家庭应急对策,对抗震防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⑴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中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
⑵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和有关规定;
⑶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
⑷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
⑸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阳台的花盆、砖块等危险物品;
⑹在短临预报发布后或出现大量宏观前兆异常震情十分紧张时,应建立家庭防震减灾应急箱(包),准备必要的熟食、饮水、手电、常用药品、小型收音机等,以备震后使用。
在地震发生时的短暂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正确与否,是减少人为灾害的关键。
范文五:科学认识地震(上)
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只有科学认识地震,才能在今后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请来了谢礼立院士和张景发研究员,他们将从地震的形成、地震怎样造成灾害、地震预报和地震来临时应对方法四方面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地震。讲坛将分两次刊登。
一、颤动的地球
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我
们人的脉搏,从它形成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颤动,地球在漫长的构造运动中逐渐演化成目前深不见底的海沟,高耸入云的山峰。地球表面的隆起和沉陷造成瞬间快速的颤动就是地震。“地震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人类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周期地球自由振荡的解读和破译。通过研究地震,可以探明地球的内部构造,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从而造福人类。我们要消除对地震的恐惧,学会与地震共生存。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脉动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指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现象;脉动则是由于大气、海浪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经常性的微动。构成地震灾害的主要是天然地震。
按地震成因又可将天然地震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由于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是构造地震。全球所发生的90%以上的地震属于这类地震,破坏力也最大。构造地震最普遍的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我国西部地区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二是中国东部向西部的推挤。这种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板块正以5厘米/年的速度向北北东方向运动,使我国西部广大地区遭受强烈的构造变形。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和帕米尔高原已成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一部分。我国西部是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集中的地区。
断层活动最强烈的地质构造带就是地震活动带。世界上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基本上分布在活动断裂带内。全球两个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者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95%,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地震带,也是活动板块边界的大断裂带。我国的几个地震带,如郯城―庐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等,就是活动断裂带。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断层带内。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密集。本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地震分布在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外的地区。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地震的震级反映的是地震能量的大小。震级大小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算出来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震级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智利的8.9级地震。
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的烈度是不同的。震中区的烈度最大,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地震对各地的影响不仅与地震能量及到震中的距离有关,还与各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的高低有关,与建筑物的结构、材料、施工质量有关。地震烈度还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越深,震中区烈度越小。一次6级地震,震源深度在15公里处比震源深度在25公里处的震中区的烈度要高一度。有的地震震级不高,却因震源浅而造成地面严重破坏。
二、地震为什么会造成灾害
地震的发生造成了对生命、财产以及政治、经济的危害才称其为地震灾害。弱震对人类没有影响;发生在渺无人烟的沙漠、海洋或山区的地震,一般来说对人类的影响也不大;深源地震对人类的影响比同等强度的浅源地震小;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的破坏力要比构造地震小得多。因此,地震与地震灾害是两个概念,地震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有当这一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时才称之为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以人和社会为参照系,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后果作出的判定。
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强烈的振动,这便是地震灾害产生的直接原因。地震能否造成灾害或造成灾害的大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般说来,地震强度越大,灾害也越严重。小震无灾,5级地震可能会造成轻微或一般破坏,6级地震可能会造成中等破坏,7级地震可能会造成严重破坏,8级地震可能会造成特大破坏。地震次数越多,灾害也越重。微小地震对人类几乎无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大小地震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仅占1%,能造成轻微破坏的约1000次,而造成巨大破坏的强烈地震不过十几次。
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多伴有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邻近水域的地震有可能导致水灾发生。根据记载,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汶北迭溪发生7.5级地震,山崩坠落的土石堵塞在岷江中形成三条石坝,江水断流45天,1933年10月9日下午大坝溃决,仅灌县就被冲毁良田熟地4000多亩,死亡1600多人,洪峰到达120公里外的茂汶县,直奔流至距叠溪260公里的乐山县。地震造就的两个大小“海子”保留至今。
地震发生的地点对地震灾害大小具有制约作用。一次强烈地震,如果发生在渺无人烟的沙漠、人员稀少的山区或海洋地区,也不会对人、对社会造成灾害,或灾害很小。1950年在我国西藏察隅―――墨脱发生了震级高达8.6级的地震,死亡人数为3300多人,危害较轻。1976年的唐山7.8级地震,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地区,死亡人数高达24.2万人,重伤16.4万人。天津、北京极震区的建筑物有70%-80%倒塌或遭到严重破坏,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有90%倒塌或遭到严重破坏。地震使工业建筑物、交通系统、供电系统等受到极大的破坏;土壤液化现象十分突出,而且分布面广,造成桥梁坠毁、土坝坍裂、房屋沉陷倾倒、农田被砂土淹盖以及灌溉系统淤塞等,使超过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毁于一旦。
我国东部的经济和人口远比西部发达稠密,历史上我国西部发生的8级地震,其损失远不及东部一次5级地震损失严重。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震释放的总能量是东部总能量的25倍,东部50年来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是西部的3倍。
地震发生的时间对震灾大小,尤其是人员伤亡具有显著的影响,夜间地震伤亡人数比日间地震伤亡人数大得多。由于夜间人多在室内,夜深后人处于睡眠状态,夜间天黑行动不便,避震能力比白天弱等因素,导致夜间因房屋倒塌被伤害的概率就会比白天大。外部抢救能力在夜间也比白天差许多,因此夜间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要比白天大得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增强了,但是人口、建筑物等财产的类型、数量和密集程度快速增加,地震灾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是随之减轻,而是呈递增趋势。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防灾法规的健全和防灾投人的增加,地震损失同财产总值之比将逐渐减少。
地震灾害主要是在地震力作用下发生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统计,地震时90%到95%的人员伤亡是由于各种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各种工程建筑和工程设施,包括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大中小型企业工程、生命线工程等,保证工程质量和具备抗震设防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
1994年美国加州北岭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虽然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但伤亡人数远远低于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和2001年印度古拉特邦地震;2003年的阿尔及利亚地震,震级并不高却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倒塌。
1992年10月20日甘肃省天祝―景泰发生6.2级地震,由于震前有应急预案,并组织过演习。震后5分钟指挥人员就到达岗位,迅速带领各路人员、物资等开赴灾区。当省慰问团工作组到达震区时,伤员已得到救治,灾民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缩短了受灾地区社会和经济秩序的恢复周期。大大降低了地震造成的损失。
强烈地震往往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唐山大地震时,唐山市区约80%的人员被压埋在废墟里,许多受灾群众通过自救互救活动而脱险。1983年山东菏泽的5.9级地震,房屋倒塌了不少,二万余人被压埋在废墟里,灾区人民迅速展开自救互救活动。结果不到2小时就将94%以上被埋的人员和大牲畜抢救出来,经过及时治疗生存率达到99.2%。震后灾区实行快速的紧急救援工作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