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评:精妙的导语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
1.初读,学生质疑。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
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4.小结。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
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3.分组练习,自我体验。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
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
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小结延伸,拓展阅读。
(1)小结。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
(2)拓展。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
(3)延伸。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知识的延伸、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范文二:《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师: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知道“四大名著”是指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吗?
生1: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生2: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蔡皓: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
师:从哪里知道这么多?
生:看书。
师:真了不起!你看,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将近400个不同的人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的阴险狡诈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师:听说过这个故事吗?那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学生摇头)那你想不想知道呢?请认识听(师简介故事背景)。
听完背景,咱们先来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
生:用草船借箭。
师:还想知道什么?或者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谁向谁借?
生2: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生3: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
生4:怎样借?
师:(将生1、生2和生4的问题写于黑板上)提了这有价值的问题,想如何解决?
曹奔:我想看书来解决。
师:对,这是个好办法。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除了将字词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外,还要看看谁最先解决这几个困扰我们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并思考。)
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1:第一个。是诸葛亮向曹操。
师:能不能将题目用上去说完整?
生1:(接着说)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生2:周瑜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心就很妒忌他,于是让他造箭。
师:说得真好。那诸葛亮是怎样借呢?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3: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暗地向鲁肃借船,利用大雾天向曹操顺利地借到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师:箭最后借到了没有?
生:(齐答)借到了。
(对照;黑板让学生说出前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思路。)
师:每一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这个故事才有它的完整性。
十万支箭借到了。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许萌:就是非常聪明。(摸头说不下去)
艺丹: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师:说得这么完整。你是怎么知道的?
艺丹:(接着说)查字典。
师: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查阅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什么方法也能理解词语呢?
曹奔:联系上下文。
师: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边读边画画。
(学生读课文。)
生:(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雾很大。
师:对,大得连面对面也看不清。这是第几天出现的大雾?
生:(齐答)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读上一段的句子。)
生:(朗读)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有些罗唆。既然前两天什么动静也没有。没有动静有什么好写的,干脆直接改为: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行不行?
范文三:《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4、 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生1:我画的是这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了船里。”【设计特色】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很不着急,他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很好,可是这样“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会不会有点罗索呢,没有动【教学目标预设】 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1、 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2、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生:我觉得不是罗嗦,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导朗读这段话。要读出鲁肃心中的着急和诸葛亮的沉稳) 3、 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激发学生师:你体会的真好,那么诸葛亮这样的胸有成竹是为什么呢,请你们继续回报~ 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生2:我画了这一句:“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觉得真【教学重点】 是因为这个大雾他才那么的胸有成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也就是说这场大雾是不是诸葛亮碰巧赶上的呢, 【教学难点】 生:不是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教学准备】 生:从刚才那句话中,“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断 直到第三天才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可见,诸葛亮已经做好了第三天去借箭的【教学过程】 准备。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1、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2、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一说, (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大雾满天 知天文)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十天造好十万只箭来为难他。 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汇报,你还画了诸葛亮的那些言行,体会到了什么, 3、 师: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 生3:我画了这句话:“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板书:神机妙算 我觉得诸葛亮这样做也是有目的的。
师:那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来说说, 师:真聪明,那是什么目的呢,
生: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对事情有预见性,能根据情况决定策略。 生3:这时候大雾满天,就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二十天船很容易走散。而师:你预习的真全面,如果不照着念,而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更好了。 诸葛亮用绳索把他们连起来,就不会丢了。 师:当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师:同时也方便他作统一的指挥,你说对吗,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生:对。
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好,就这样体会,还有吗,
板书:, 生4 :我画的是“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 船上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让船的侧面对着曹1、 教师提示读书策略: 营,这样能让箭斗射到船上。
师:阅读之前,老师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老师经常和大家说,学习语文要学师:也就是说,穿的侧面要比船的头部和尾部面积大,使受箭的面积大,对吗?会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要学会感悟课文中没有明白写出的内容,那么我们想这真是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你真细心。这句话你们还有其他的体会吗, 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就要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生:********
诸葛亮怎样做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师:那么你们想一想,他叫士兵们擂鼓还呐喊,他是什么用心呢 ,他的每一2、 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步可都不是白做的呀,
3、 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生:我知道了老师。古代打仗。都要擂鼓,是为了有气势,壮军心也迷惑了曹
军,让他们不知道这便到底有多少人。 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
师:有困难了是吗,这个内容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老师给你们看一段录象,师:恩,你说的真好,也很有道理,的确是这样的,这也叫障眼法。那么就没
你们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想一想“饮酒作乐”的原因。 有其他的作用了吗,
见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这样大的雾,乱箭齐放,可是怎么一定会射到草把教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断。
子上呢,这鼓声实际也是在给曹兵一个目标,使曹兵的箭不要乱射,避免了浪师:你们发现了吗,
费,要不诸葛亮的箭就达不到十万了,你们说对不对,可见呀。这诸葛亮步步生:老师我看见酒就要洒了。
为营,用尽心思。可是有一点,你们说,他这样大胆的擂鼓又呐喊,他不怕曹师:那么酒为什么就要洒了呢,
操出兵吗, 生:我想是因为这面船上的箭太多了,很重, 生5:老师,我画了这句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师:那么酒这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生:起到了提示作用,诸葛亮就知道这时候该调转船头了。 师:一定不敢派兵,他怎么这么自信呢,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师:那么这个船头调转还有什么作用呢,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机灵鬼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 教师版画,
生:诸葛亮会说:雾太大了,曹操根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是个谨慎小心生:“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给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的人,所以他根本不敢出兵。 想追也来不及了。”
生:诸葛亮会说,你就放心吧,我太了解曹操的为人了,他那么很谨慎,有多师:诸葛亮的船怎么这么快呀,飞一样,是不是太夸张了, 疑,再不确定我们虚实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出兵的。 生:就是因为回来的时候,诸葛亮把船头调转了东面,所以“顺风顺水”船才师:你们说得很好,简直就是小诸葛亮呀~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跑得这么快。
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师:你说得太好了。通过看这段录像,以及体会前后有联系的这几句话,我们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平白无故做的。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曹 识人心) 安排非常周密,不仅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还能师:那么诸葛亮的预见对不对呢, 用这碗中的酒作为调转船头的标尺,既保持了行船的平衡,又能双面受箭,保生:对,老师,我读了这段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证了箭的数量,这次不仅是周瑜长叹连我们也要情不自禁地感叹:诸葛亮神机这样大,敌人突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触动。只叫弓弩手草他们妙算,周瑜真不如他。
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 板书:顺风顺水懂地利) 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从这一段对曹操言行的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描写,我觉得和诸葛亮预测的一样,曹操果然不敢出兵。 三、小结过渡:
师:是呀,这个多疑的曹操果然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你们看这个句子“六千多师: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作者这里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呀, 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生:比喻。 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师:说明什么, 四、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生:箭多,像雨点一样密集。 1、 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师:是呀,真好。怎么读, 生: 我读了这句话“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抱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指导练读。 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师:还有吗,继续汇报。 有什么用,回去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很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调转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我觉得诸葛亮是相信鲁肃。
想两面都射上箭,好够十万只。 师:就像了解曹操一样,诸葛亮也知道鲁肃是一个,,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是要船的双面受箭,增加箭的数量。可是他是在什么样生:守信用的人。
的情况下调转船头的呢,他怎么知道这面已经满了呢,你们落了一个细节 ,师:讲诚信是吗,嗬嗬,是一个忠厚老实守信用的人。那么为什么不能告诉给知道是什么吗, 周瑜呢,
生:******** 生:因为周瑜会从中破坏的。
师:“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生:因为周瑜本来就是要陷害诸葛亮的,他不会让诸葛亮那么顺利地完成任务。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也识周瑜,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
1.初读,学生质疑。 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板书:鲁 周
2、 识鲁质疑、过渡: 才能。
师: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 生:神机妙算。
行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四、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教师
在版画上板书:)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
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指导朗读。
五、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1、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交流评价。 师:课文我们是学完了,但是三国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赤壁风云乍起,战事
一触即发,诸葛亮神机妙算,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曹操怎么回甘心被诸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葛亮戏弄呢,心胸狭窄的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暗斗呢,三国演义的故事环环相扣,扣人心弦,那么老师请同学们会去拜读这
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部历史著作,一个月之后,我们召开《三国演义》的读书汇报会。
生各个跃跃欲试,很有兴致。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师:另外呀,《草船借箭》中的四个人物可谓是各具特点,诸葛亮顾全大局,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2
神机妙算让整个故事妙不可言;周瑜心胸狭窄,暗藏杀机叫人心惊胆寒;鲁肃排。
为人正直、忠厚老实,在草船借箭过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曹操一世英名,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却因为过度的谨慎多疑白白的丢点了十万只良箭。在他们身上,你得到了怎样 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
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的启示呢,你对他们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就以《草船借箭人物小评》或者
《草船借箭人物给我的启示》为题目来写我们这一周的小组日记,好吗,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生:好。 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 兴趣被调动,充分《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4.小结。
教学过程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
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机妙算”。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箭。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
评:精妙的导语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
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 ??
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
的教学原则。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
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 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曹操”等称号。)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2.小结延伸,拓展阅读。
3.分组练习,自我体验。 (1)小结。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 松活跃。) (2)拓展。
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 师
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
四、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 (3)延伸。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
(1)采访“孔明”。 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知识的延伸、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
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
呀~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
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
(2)采访“周瑜”。 哪三国,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曹操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
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刘备 联合 孙权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
结果怎样, 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
师:这可能吗, 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
生:不可能。 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三、细读课文。 4、齐读第10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十万多支。
生:第1自然段。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第3天。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自然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
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附:板书设计
曹操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 刘备 联合 孙权 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 (诸葛亮) (周瑜) 样读才好呢, 才 干 妒 忌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因:十天造箭十万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 果:三天借箭十万 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
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范文四: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十天造好十万只箭来为难他。
3、师: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
板书:神机妙算
师:那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来说说?
生: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对事情有预见性,能根据情况决定策略。
师:你预习的真全面,如果不照着念,而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更好了。
师:当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板书:?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教师提示读书策略:
师:阅读之前,老师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老师经常和大家说,学习语文要学会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要学会感悟课文中没有明白写出的内容,那么我们想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就要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诸葛亮怎样做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4、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生1:我画的是这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了船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很不着急,他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师:很好,可是这样“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会不会有点罗索呢?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是罗嗦,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指导朗读这段话。要读出鲁肃心中的着急和诸葛亮的沉稳)
师:你体会的真好,那么诸葛亮这样的胸有成竹是为什么呢?请你们继续回报!
范文五: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⑵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⑶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⑵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⑴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
(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⑵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⑶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⑷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⑸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