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触诊包括内容
触诊又称摸诊,在骨伤科临床上属于重要的检查方法,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云:“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浅表病变在摸查时不要过于用力,肌肉深层必须用中等以上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骨骼损伤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
1.触痛点触疼痛点和压痛部位。患者主诉某一部位疼痛,很难反映出其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必须依靠触诊,并要反复触摸,才能了解清楚。在触诊时应分清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会相互转化,应反复触摸,及时把握关键所在,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的治疗。
压痛的范围、部位、程度如何,可用来鉴别是伤筋还是伤骨。压痛明显而尖锐者,多为骨折;压痛较轻,范围广泛者,多为伤筋。
2.摸肿胀肿胀较硬,肤色青紫者,为新鲜损伤;损伤日久,瘀血凝滞不化,亦可肿胀而硬。肿胀较软,青紫带黄者,为陈旧损伤;新鲜损伤溢于脉外之血,瘀于皮下或由里及表,亦可肿胀而软。需根据病史结合损伤的深浅、演化,进行诊断。
3.摸畸形触摸患部出现的高凸、凹陷等畸形,可以判断骨折和脱位的性质、位置、移位情况,以及骨折复位是否平整。
4.摸异常活动四肢长管状骨损伤,不能活动的部位而有异常活动,表示有骨折存在。已经确定的骨折患者,断端仍有异常活动,表示骨折尚未连接。各关节出现的异常活动,多表示相应韧带的完全断裂。
5.摸弹性固定感陈旧性脱位突出的骨头,在牵拉时有弹性移动,一般能够得到复位,关节损伤后发生粘连,牵拉时有弹性活动感者,可用手法使粘连得到松懈。
6.叩远端以拳叩体表来测知患者疼痛部位的深浅和疼痛程度。或者于肢体远端纵向叩击以测知是否骨折及愈合的程度。
范文二:腹部触诊
医师操作技能:
腹部触诊(浅部触诊手法,腹壁紧张度、压痛与反跳痛)(18分)
(1)浅部触诊手法、顺序正确(6分);
①告之被检查者正确体位: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的右侧,并嘱其平卧于床上,头垫低枕,两手自然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屈起稍分开,放松腹肌。(2分)
②检查者手法正确:检查者应手温暖、指甲剪短,右前臂应在被检查者的腹部表面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检查每个区域后,检查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在整个腹壁上移动。(2分)
③检查顺序正确: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触诊。(2分)
(2) 腹壁紧张度(4分)
①考生口述腹壁紧张度正常(柔软):按压时腹部有一定弹性,但无肌紧张或抵抗,亦不饱满。(2分)
②考生口述腹壁紧张度增加: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触诊时腹壁有明显紧张强直呈木板状,使检查者手指不易下压,有明显抵抗感觉。(2分)(或考生口述腹壁紧张度减低:当手指按压时腹壁软弱无力,失去弹性。(2分))
(3) 压痛及反跳痛(6分)
检查者用手触诊腹部各处,特别是与各脏器有关的部位(如上腹部、脐部、右肋下、左腹下、麦氏点等),观察压痛。(3分)检查者用手触诊被检查者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称为反跳痛。(3分)
(4) 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腹部有局限压痛,考虑什么?(1分)
病变所在部位。
②炎性包块和肿瘤性包块在触诊时各有什么特点?(1分)
活动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压痛,质地、光滑程度,边界情况等
③如果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1分)
炎症累及腹膜
范文三:腹部触诊
腹部触诊
第一 操作流程文字 目的:
1. 触诊是用医生手指或触觉来进行体格检查的方法。
2.触诊时结合解剖部位及脏器、组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有诊断价值。
3. 通过触、摸、按、压被检查局部、以了解体表(皮肤及皮下组织等)及脏器(心、肺、肝、脾、肾、子宫等)的物理特征。
4.帮助医生对检查部位及脏器是否发生病变提供直观的重要依据。
用物准备:
屏风,需要时备手套,必要时准备木板。
二.操作前评估
1.告知:操作的原因、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征得患者同意。
2.心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交待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恐惧。
3.认知:对腹部触诊的认知。
4..环境:隐蔽程度、清洁、安全。
三.操作计划
1.操作者:仪表符合要求,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戴口罩无菌手套。
2.用物:按需备齐用物,放置合理。
四.实施操作 1.触诊时必需紧密结合解剖部位及脏器、组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有诊断价值。触诊可用于检查身体任何部位,在腹部检查时尤为重要,病人取平卧位,双下肢屈曲,使腹肌放松后进行触诊。可取右侧卧位触诊脾脏;取直立位,上身稍前倾来触肾脏。触诊时,检查者应以整个手掌平放在病人腹部,手应温暖,动作要轻。手过凉或用力过大过猛,可造成腹肌紧张,使触诊检查不能顺利进行。触诊应先从正常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最后检查病变部位,检查压痛及反跳痛要放在最后进行。一般常规体检先从左下腹开始,循逆时针方向,由下而上,先左后右,由浅入深,将腹部各区仔细进行触诊,并注意比较病变区与健康部位。触诊前应教会病人进行深而均匀的腹式呼吸。检查时要注意病人的表情,尤其是检查压痛、反跳痛等。
2.常用触诊的方法有:(一)直接感触法:以手掌或手指直接轻置于体表被查部位,以感触被检查部位的温度高低、有无细震颤或搏动感等,主要用于体表检查。
(二)浅部触诊法:将右手放在被检查部位,以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运动,进行滑动按摸以触知被检查部位有无触痛或异常感觉。常用以检查皮下结节、肌肉中的包块、关节腔积液、肿大的表浅淋巴结、胸腹壁的病变等。检查时除注意手法轻柔外还应观察有无压痛、
抵抗感及搏动,如有肿块应注意其大小有与邻近脏器之间的关系等。
(三)深部触诊法:运用一手或双手重叠在被检查部位逐渐加压向深层触摸,借以了解被检查部位深部组织及脏器状况。常用于腹部位检查,了解腹腔及盆腔脏器的病变。按检查目的和要求可采用以下不同的手法:
1.滑行触诊法:被检查者应平卧屈膝、放松腹肌平静呼吸,医生以手掌置于腹壁,利用食、中、无名指的掌指运动,向腹部位深层滑动触摸,对被触及的脏器或肿块应做上下左右滑动触摸了解其形态、大小及硬度等。此法常用于检查胃肠道病变有腹部包块。
2.深插触诊法:以一至三个手指逐渐用力深插被检查部位,以了解有无局限触痛点及反跳痛。
3.双手触诊法:用左手置于被检查部位的背面(腰部)或腔内(阴道、肛门)右手置于腹部进行触摸。可用于检查肝、脾、肾、子宫等脏器。
4.冲击触诊:用3-4个并拢的指端,稍用力急促地反复向下冲击被检查局部,通过指端以感触有无浮动的肿块或脏器。此法用于有大量腹水且伴有脏器肿大或肿块的病人。因急促冲击下触诊可使腹水暂时移开而较易触知腹水的脏器或肿块。
触诊内容主要检查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包块、液波感及肝脾等腹内脏器情况。
腹壁紧张度
正常人腹壁柔软无抵抗。在某些病理情况可使全腹或局部紧张度增加、减弱或消失。
1.腹壁紧张度增加按压腹壁时,阻力较大,有明显抵抗感。多为腹腔内有急性炎症,刺激腹膜引起反射性腹肌痉挛,使腹壁变硬称腹肌紧张。腹肌紧张可分弥漫性或局限性。弥漫性腹肌紧张多见于胃肠道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此时腹壁常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局限性腹肌紧张多系局限性腹膜炎所致,如右下腹壁紧张多见于急性阑尾炎。腹膜慢性炎症,使腹膜增厚,全腹紧张,触诊有时如揉面团一样,称揉面感,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癌肿的腹膜转移。腹腔容量增大时,不引起腹痛,而炎症所致者由引起腹痛。腹肌紧张虽然是诊断腹膜炎的重要体征,但小儿腹部触诊是因恐惧可使腹壁反应敏感;而年老体弱、腹肌发育不良者,当腹腔内有炎症时,可使腹壁反应迟钝,故在判断时应注意。
2.腹壁紧张度减低或消失按压腹壁时,感到腹壁松软无力,多为腹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所致。全腹紧张度减低,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刚放出大量腹水者,也可见于身体瘦弱的老年人和经产妇。全腹紧张度消失,见于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痪和重症肌无力等。
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腹部在触诊时一般不引起疼痛,如由浅入深按压发生疼痛,称为压痛。出现压痛的部位多表示所在内脏器官或腹膜有病变存在,如炎症、结核、结石、肿瘤病变引起。压痛可分为广泛性和局限性。广泛性压痛见于弥漫性腹膜炎;局限性压痛见于局限性腹膜炎或局部脏器的病变。若压痛局限于一点时,称为压痛点。明确而固定的压痛点,是诊断某些疾病
的重要依据。如麦氏(Mc 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压痛多考虑阑尾炎;胆囊区(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压痛考虑胆囊病变。
用一、二个手指(多用母指)逐渐用力压迫腹部某一局限部位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给病人有短暂的适应时间,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病人感觉腹痛加重,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表示炎症己波及腹膜壁层。临床上把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统称为腹膜刺激症,是急性腹膜炎的可靠体征。
腹部包块
腹腔内脏器的肿大、异位、肿瘤囊肿或脓肿、炎性组织粘连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形成包块。如触到包块要鉴别其来源于何种及器;是炎症性还是非炎症性;是实质性还是囊性;是良性还是恶性;在腹腔内还是在腹壁上,左下腹包块要注意与粪块鉴别。因此,触诊腹部包块时必须注意下列各点:
1.位置包块的位置可根据腹部分区推测包块可能来源于那个脏器,如右腰部触及包块,考虑为右肾下极或升结肠肿块,但也可能为转移性肿瘤,其原发病灶在远处。带蒂的包块或肠系膜、大网膜的包块位置多变。肠管分布区的较大包块,若不伴有肠梗阻现象,多来源于肠系膜、大钢膜、腹膜或腹膜后的脏器。
2.大小凡触及包块均要用尺测量其上下(纵长)、左右(横径),其大小以厘米记载。明确体积便于动态观察。也可用实物比拟其大小,如鸡蛋、拳头、核桃、黄豆等。如包块大小变异不定,甚至消失,则可能是痉挛的肠曲引起。
3.深浅腹膜前包块,一般较易触及,腹膜后包块,由于部位较深,若非明显肿大,不易触及,浅部包块要区别腹壁肿块,可用抬头试验来鉴别。
4.形态要摸清包块的形状如何,轮廓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是否规则,有否切迹等。如触及表面光滑的园形包块,多提示为膨胀的空腔脏器或良性肿物;触及形态不规则,且表面呈结节形状或凸凹不平,多考虑恶性肿瘤,炎性肿物或结核包块;条索状或管状肿物,且形态多变者,多为蛔虫团或肠套叠;肿大的脾脏内侧可有明显的切迹。
5.硬度、质地可区别肿块是囊性的或实质性的。若为囊性包块、其质地柔软,见于囊肿、脓肿,职卵囊肿、多囊肾等。实质性包块,其质地柔软、中等硬或坚硬,见于肿瘤、炎性或结核浸润块,坚硬包块多为癌肿,如肝癌、胃癌。
6.压痛炎症性包块及部分肿瘤有明显压痛,无压痛的包块多系囊肿。
7.活动度如包块随着呼吸上下移动,多为肝、脾、肾、胆等,如包块随体位移动或用手推动者,可能来自胃、肠或肠系膜,移动范围较广且距离较大,见于带蒂的肿物、游走脾、游走肾等。腹腔后肿瘤及炎症性肿块一般无移动性。
腹部内脏触诊
肝脏的触诊
1.检查肝脏时,病人取仰卧位。检查者将手掌紧贴于病人腹壁,食指和中指末端与肝下缘平
行。然后嘱病人行均匀而深的腹式呼吸。检查者的手常随腹壁的上下起伏,呼气时由浅人深。吸气时由深而浅。如肝下界在肋弓以下,则可在指尖触及,为了避免遗漏过度肿大的肝脏,触诊时应从脐水平,甚至从下腹开始,逐渐向上移动。有时应用双手触诊法触诊肝脏,此时将左手放于背部肝脏区域,将其保持于一定位置,用右手进行触诊。触诊时不仅触肝右叶下界,应对整个肝下界,包括左叶下界,均应进行触摸。触到肝脏时,应注意其大小、硬度、边缘情况、表面光滑度和压痛。
肝脏大小的测量:①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脏下缘至肋弓的距离;②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脏上界(即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界的距离;(对肺气肿等情况下必需测量。正常为10~llcm);③测量前正中线上剑突基底(两侧肋弓与前正中线相交处即腹上角顶部端)至肝下缘的距离。均以厘米表示。
脾脏的触诊
脾脏触诊一般先用单手从左下腹向肋缘触摸,如不能摸到可采用双手触诊法:病人取仰卧位,检查者将左手放在病人左下胸的后侧方肋缘以上部位,并稍用力向前方压迫脾脏。右手手指略向前弯,平放在左侧腹部腋前线内侧肋缘下,使食指和中指指尖与肋缘平行。此时嘱病人进行深大的腹式呼吸,检查者右手随呼吸运动上下起伏。如脾脏轻度肿大,则右手即可在病人吸气脾脏下移时触到其下缘。如脾脏显著肿大,上述触诊法应在腹部较低位置重复进行。如仰卧位触不到时,应改用右侧卧位检查。脾脏的特点是位置较浅,手指不需深入腹部即可触到。用力过大,深压腹部,可将脾脏推向后方或影响其随吸气下降,是漏检的主要原因之一。
脾脏轻度肿大时,仅测量左锁骨中线处肋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脾脏显著肿大时:①测量左锁骨中线上肋弓到脾脏下缘的距离;②测量左锁骨中线与肋弓的交叉点到最远的脾尖端的距离;③测量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如超过正中线,应测量距离,以"+"号表示;如未超过正中线,则应测其最近距离,以"一"号表示。
肾脏的触诊
触诊肾脏时,病人一般采取仰卧位。用双手触诊法,检查者的左手托住病人的肋脊角部位,右手放在季肋部脊柱稍外处,微弯的手指末端恰在肋弓下方。利用病人的呼吸运动,将右手逐渐深入腹部,直抵后腹壁,并与同时将后腹壁推向前方的左手相接触。如该处有肾脏,则左右手同时触及,若两手已经相接而尚未触及到肾脏,则嘱病人进行深吸气,此时肾脏可下降而被触及到。触诊肾脏时,还可采取其它体位(如触诊右肾采取左侧卧位,触诊左肾采取右侧卧位),必要时还可采取立位触诊。
立位时由于重力和膈肌下降的关系,肾脏位置较低,而更易于触及,触到肾脏时,应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表面状态、移动性、触痛等。
胆囊的触诊
正常胆囊不能触到。胆囊肿大时,在右肋弓与腹直外缘交界处可触到一梨形或卵园形,
张力较高的随呼吸上下移动的肿块,质地视病变性质而定。如胆囊肿大,有囊性感且压痛明显者,见于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有囊性感而无压痛者,见于壶腹周围癌;如胆囊肿大,有实体感者,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
胆囊触痛检查方法:用单手滑行触诊法,要领同肝脏触诊。医生将左手掌平放在病人的右肋,拇指放在胆囊点用中等压力按压腹壁,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呼吸,如果深吸气时病人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则称胆囊触痛征(Murphy征)阳性。急性胆囊炎,由于发炎的胆囊随深吸气时膈肌下降,胆囊下移,碰到正在加压的手指引起疼痛所致。
心脏的触诊
应与视诊密切联系,互相印证。检查者常用右手,以全手掌、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和环指并拢以指腹触诊。检查震颤常用手掌尺侧,检查心尖搏动常用2—4指指腹。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用触诊法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较视诊更准确,尤其在视诊时看不清心尖搏动的情况下,必须进行触诊方能确定。当左室肥大时、用手指触诊,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这种较大范围增强的外向运动,称为抬举性搏动,这是左室肥大的可靠体征。由于心尖搏动外向运动标志着心室收缩期,内向运动为舒张期。故可以此来帮助确定震颤、心音和杂音的时期。除心尖搏动外,还可用触诊来确定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二)震颤的定义
震颤(thrill)是指用于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细小振动,此振动与猫在安逸时产生的呼吸震颤相似。故又称猫喘,是器质件心血管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其产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由于血流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一般情况下,震颤的强弱与病变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压力阶差呈正比。狭窄越重,震颤越强,但过度狭窄则无震颤。
震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触及震颤则可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时(如二尖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时,震颤较少见。不同类型的病变,震颤出现的时期亦不同。按出现的时期可分为收缩期震颤、舒张期震颤和连续性震颤三种。震颤与杂音既一致又有不同。由于震颤产生机制与杂音相同,故有震颤一定可听到杂音。且在一定条件下,杂音越响.震颤越强;但听到杂音不一定能触到震颤.这是因为人体对声波振动频率感知方式不同所致。触觉对低频振动较敏感,听觉对高频振动较敏感。如声波频率处于既可触知又可听到的范围,则既可触及震颤,又可听到杂音;如声波振动频率超过可触知的上限,则可闻杂音而触不到震颤。
(三)心包摩擦感
这是一种与胸膜摩擦感相似的心前区摩擦振动感。产生机制是心包膜发生炎症时,渗出纤维蛋白,使其表面粗糙,心脏搏动时,壁层和脏层心包摩擦产生振动,胸壁触诊可感知。
触诊特点:触诊部位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明显,收缩期和舒张期皆可触知,收缩期更易触及,坐位前倾或呼气末明显,如心包渗液增多,则摩擦感消失。
五.注意事项
1.检查前医师要向病人讲清触诊的目的,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取得病人的密切配合。
2.医师手应温暖,手法应轻柔,以免引起肌肉紧张,影响检查效果。在检查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表情。
3.病人应采取适当体位,才能获得满意检查效果。通常取仰卧位,双手置于体侧,双腿稍曲,腹肌尽可能放松。检查肝、脾、肾时也可嘱病人取侧卧位。
4.触诊下腹部时,应嘱病人排尿,以免将充盈的膀胱误认为腹腔包块,有时也须排便后检查。
5.触诊时医师应手脑并用,边检查边思索。应注意病变的部位、特点、毗邻关系,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来源。 评价
1.
患者感觉:安全,不良反应小,不适感降低。
2.操作效果:符合操作原则,达到目的。
第二部分 图片
腹部触诊解剖图片
腹部触诊演示图片
技能操作图片
第三部份:操作视频
第四部分:评分标准(附图)
腹部系统体格检查评分标准(100分)
姓名 得分
考评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范文四:腹部触诊
腹部触诊如何诊断疾病?
2011-7-4 04:20
提问者:匿名 | 问题为何被关闭 | 浏览次数:175次
其他回答 共1条
2011-7-4 16:39 qq771600397 | 一级
腹部检查以触诊最为重要,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正确掌握这一检查方法。触诊时一般采用仰卧位,头垫低枕,两手平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并拢屈曲,使腹壁肌肉放松,作缓慢的腹式呼吸运动。医生站在病人右侧,面向病人,以便观察病人有无疼痛等表情,检查时,手应温暖,动作轻柔。冰冷或粗重的手法,可使腹肌紧张,影响触诊的进行。对于精神紧张的病人,触诊时可与病人谈话,转移其注意力使腹肌放松。触诊手法见第二篇。检查顺序应结合问诊,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一般常规体检先从左下腹开始,循逆时针方向,由下而上,先左后右,由浅入深,将腹部各区仔细进行触诊,并注意比较病变区与健康部位。
触诊内容主要检查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包块、液波感及肝脾等腹内脏器情况。
(一)腹壁紧张度
正常人腹壁柔软无抵抗。在某些病理情况可使全腹或局部紧张度增加、减弱或消失。
1.腹壁紧张度增加按压腹壁时,阻力较大,有明显抵抗感。多为腹腔内有急性炎症,刺激腹膜引起反射性腹肌痉挛,使腹壁变硬称腹肌紧张。腹肌紧张可分弥漫性或局限性。弥漫性腹肌紧张多见于胃肠道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此时腹壁常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局限性腹肌紧张多系局限性腹膜炎所致,如右下腹壁紧张多见于急性阑尾炎。腹膜慢性炎症,使腹膜增厚,全腹紧张,触诊有时如揉面团一样,称揉面感,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癌肿的腹膜转移。腹腔容量增大时,不引起腹痛,而炎症所致者由引起腹痛。腹肌紧张虽然是诊断腹膜炎的重要体征,但小儿腹部触诊是,因恐惧可使腹壁反应敏感;而年老体弱、腹肌发育不良者,当腹腔内有炎症时,可使腹壁反应迟钝,故在判断时应注意。
2.腹壁紧张度减低或消失按压腹壁时,感到腹壁松软无力,多为腹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所致。全腹紧张度减低,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刚放出大量腹水者,也可见于身体瘦弱的老年人和经产妇。全腹紧张度消失,见于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痪和重症肌无力等。
(二)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腹部在触诊时一般不引起疼痛,如由浅入深按压发生疼痛,称为压痛(tenderness)。出现压痛的部位多表示所在内脏器官或腹膜有病变存在,如炎
症、结核、结石、肿瘤等病变引起。压痛可分为广泛性和局限性。广泛性压痛见于弥漫性腹膜炎;局限性压痛见于局限性腹膜炎或局部脏器的病变。若压痛局限于一点时,称为压痛点。明确而固定的压痛点,是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如麦氏(Mc 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压痛多考虑阑尾炎;胆囊区(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压痛考虑胆囊病变。
用一、二个手指(多用母指)逐渐用力压迫腹部某一局限部位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给病人有短暂的适应时间,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病人感觉腹痛加重,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表示炎症己波及腹膜壁层。临床上把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统称为腹膜刺激症,是急性腹膜炎的可靠体征。
(三)腹部包块
腹腔内脏器的肿大、异位、肿瘤囊肿或脓肿、炎性组织粘连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形成包块。如触到包块要鉴别其来源于何种及器;是炎症性还是非炎症性;是实质性还是囊性;是良性还是恶性;在腹腔内还是在腹壁上,左下腹包块要注意与粪块鉴别。因此,触诊腹部包块时必须注意下列各点:
1.位置包块的位置可根据腹部分区推测包块可能来源于那个脏器,如右腰部触及包块,考虑为右肾下极或升结肠肿块,但也可能为转移性肿瘤,其原发病灶在远处。带蒂的包块或肠系膜、大网膜的包块位置多变。肠管分布区的较大包块,若不伴有肠梗阻现象,多来源于肠系膜、大钢膜、腹膜或腹膜后的脏器。
2.大小凡触及包块均要用尺测量其上下(纵长)、左右(横径),其大小以厘米记载。明确体积便于动态观察。也可用实物比拟其大小,如鸡蛋、拳头、核桃、黄豆等。如包块大小变异不定,甚至消失,则可能是痉挛的肠曲引起。
3.深浅腹膜前包块,一般较易触及,腹膜后包块,由于部位较深,若非明显肿大,不易触及,浅部包块要区别腹壁肿块,可用抬头试验来鉴别。
4.形态要摸清包块的形状如何,轮廓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是否规则,有否切迹等。如触及表面光滑的园形包块,多提示为膨胀的空腔脏器或良性肿物;触及形态不规则,且表面呈结节形状或凸凹不平,多考虑恶性肿瘤,炎性肿物或结核包块;条索状或管状肿物,且形态多变者,多为蛔虫团或肠套叠;肿大的脾脏内侧可有明显的切迹。
5.硬度、质地可区别肿块是囊性的或实质性的。若为囊性包块、其质地柔软,见于囊肿、脓肿,职卵囊肿、多囊肾等。实质性包块,其质地柔软、中等硬或坚硬,见于肿瘤、炎性或结核浸润块,坚硬包块多为癌肿,如肝癌、胃癌。
6.压痛炎症性包块及部分肿瘤有明显压痛,无压痛的包块多系囊肿。
7.活动度如包块随着呼吸上下移动,多为肝、脾、肾、胆等,如包块随体位移动或用手推动者,可能来自胃、肠或肠系膜,移动范围较广且距离较大,见于带蒂的肿物、游走脾、游走肾等。腹腔后肿瘤及炎症性肿块一般无移动性。
(四)几种内脏的触诊
1.肝脏触诊可用单手或双手触诊法。腹壁较薄。软,肝位置较浅者可用单手触诊法,若腹壁较薄,肝脏位置较深者,可用双手触诊。
(1)单手触诊将可手掌紧贴腹壁,使手指的方向与右肋缘平行,或以食指、中指之尖的联线与右肋弓缘平行,从右锁骨中线的延长线上,自脐水平以下开始,逐步向上移动右手,触诊时嘱啧人作均匀而较深的腹式呼吸,触诊的手法应与呼吸运动密切配合,呼气时,腹壁松弛下陷,右手逐渐向腹部加压;吸气时,腹壁隆起,右手随腹壁缓慢被动抬起,但不要离开腹壁且稍加压力,此时,由于膈肌下降,而将肝下缘推向下方,恰好右手缓慢抬起且稍向前上方加压,便与肝下缘相遇,肝自手指下滑过;若未触及时,则可逐渐向上移动,每次移动不超过1厘米,一直到右肋缘下,并沿右肋缘向外及剑突触诊,以了解全部肝下缘的情况。
(2)双手触诊法在单手触诊的基础上,将左手掌与四指平放于病人右腰部后方,相当于第11、12肋骨与其稍下的部位,大拇指张开,置于季助上,右手下压时,左手向前托起肝脏便于右手触诊(见图9-2-4)。
若病人有大量腹水时,则用冲击触诊法。
图9-2-4 肝脏的触诊
有时肝脏肿大但未能触及,除少数由于病人不能满意配合外,大多由于触诊手法的缘故。常见的有:
(1)由于肝脏过大,开始触诊时右手放到了肝面上,而不是肝下缘;
(2)右手压得过深,致肋缘下的腹壁绷得过紧,限制了肝脏随吸气下移;
(3)在病人深吸气之初,右手未在继续施夺训的原位置迎触肝脏,而是错误地未等到肝下缘碰到触诊手指就随腹壁抬起,或移向肋缘去触摸肝脏。
此外,要注意不要将其他脏器误为肝下缘,易被误为肝下缘的有:
(1)横结肠下缘,它与肝下缘不同,滑动触诊时,呈一索条物在手指下滑动。
(2)右肾下极,其缘园钝,不向两侧延伸,可随呼吸移动,站立时触诊更为明显。
(3)右腹肌上段的腱划,两侧不超出腹直肌外缘和中线,抬头试验可显示且两侧对称。
触及肝脏时,应详细描述其大小、质地、表面、边缘、压痛及搏动等。
(1)大小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摸不到,但腹壁松软或体瘦的人,当深吸气时在右肋缘下可触及肝脏约 1cm以内;剑突下多在3cm以内,质软,表面光滑,无压痛。肝下缘超过上述标准,可能是肝肿大,也可能是肝下移,要结合肝上界的位置,如肝上界正常或升高,则提示肝肿大,若肝上界相应降低,则为肝下移,例如肺气肿、右侧胸腔积液及腹壁松弛、内脏下垂等所致的肝下移。肝肿大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弥漫性肝肿大常见于肝炎、肝瘀血、血吸虫病等。局限性肝肿大见于肝脓肿、肝肿瘤、肝囊肿等。肝脏缩小见于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晚期肝硬化。
肝下缘记录方法:平静呼吸时,测量右锁骨中线与右肋缘交点至肝下缘或剑突至肝下缘的垂直距离,以厘米表示。在右肋缘下触到的是肝右时,剑突下触到的肝左叶。
(2)质地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三个等级:质软(如触及嘴唇样感觉)、质地中等硬(如触鼻尖)和质硬(如触额部)。正常肝脏质地柔软,急性肝炎质地较软;慢性肝炎、肝郁血质中等硬;肝硬化质硬;肝癌质最坚硬;肝脓肿或肝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大而表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fluctuation)。
(3)表面正常肝脏表现光滑;肝硬化时表面可略不平,有时可触及小结节;肝表面高低不平,有结节样隆起、见于肿癌、多囊肝;若肝表面呈大块状隆起,见于巨块型肝癌、肝脓肿、肝包虫病。
(4)边缘正常肝脏边缘稍锐利或稍园钝;肝硬化时边缘锐利;充血性肝肿大边缘园钝;肝癌时边缘不规则。
(5)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当肝包膜有炎症反应或肝肿大使肝包膜张力增加,则肝区有压痛。轻度弥漫性压痛见于急性肝炎、肝瘀血,局限性明显压痛见于较表浅的肝脓肿、肝肿瘤。
(6)搏动正常肝脏以及因炎症、肿瘤等原因导致肝肿大均无搏动。三尖瓣关闭不全或罕见的肝动脉瘤时,肝脏表面可触及扩张性搏动,当较大的腹主动脉瘤时,肝脏可有传导性搏动,前者向四周扩散,后者只向一个方向传导。
当右心功能不全引起肝瘀血肿大时,用力压迫肝脏,右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7)肝震颤检查时要用冲击触诊法。当手指压下时,如感到一种微细的震动感,称为肝震颤(liver thrill)见于肝包虫病,由于包囊中的子囊浮动,撞击囊壁而形成震颤。此征虽不常出现,但有其特殊意义。
2.胆囊触诊用单手滑行触诊法,要领同肝脏触诊。正常胆囊不能触到。胆囊肿大时,在右肋弓与腹直外缘交界处可触到一梨形或卵园形,张力较高的随呼吸上下移动的肿块,质地视病变性质而定。如胆囊肿大,有囊性感且压痛明显者,见于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有囊性感而无压痛者,见于壶腹周围癌;如胆囊肿大,有实体感者,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
胆囊触痛检查方法:医生将左手掌平放在病人的右肋,拇指放在胆囊点用中等压力按压腹壁,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呼吸,如果深吸气时病人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则称胆囊触痛征(Murphy征)阳性(见图9-2-5)。急性胆囊炎,由于发炎的胆囊随深吸气时膈肌下降,但囊下移,碰到正在加压的手指引起疼痛所致。
图9-2-5 胆囊触痛检查示意图
3.脾脏触诊对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用浅部触诊法就可以触到。若脾脏位置较深或腹壁较厚,则用双手触诊法,病人仰卧医生左手掌平放于病人左腰部第七至第十肋处,试将脾脏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左侧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自下而上随病人的腹式呼吸进行触诊检查(见图9-2-6)。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病人改用右侧卧位检查。大量腹水时用冲击法检查。触诊内容与要领与肝脏触诊相同。
图9-2-6 脾脏的触诊
(1)大小正常脾脏不能触及,内脏下垂、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或气胸时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而被触及,除此之外,若能触及脾脏则提示脾肿大。测量方法:脾脏肿大不超过脐水平时,可沿左锁骨中线测量肋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脾大超过脐水平时,可用三线记录法(图9-2-7)。
图9-2-7 脾及肿大的测量
1线又称甲乙线,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叉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2线又称甲丙线。测量交叉点至脾尖的最远距离。
3线又称丁戊线,表示脾右缘到正中线的垂直的距离,超过正中线以+号表示,未超过则以-号表示。
临床上常将肿大的脾脏分为轻度、中度、高度肿大。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cm者为轻度肿大。
中度肿大脾脏肿大超过3cm至脐水平线。
高度肿大超过脐水平以下者。
(2)质地急性传染病(如伤寒)、败血症,脾肿大质地柔软;慢性传染病(如疟疾)肝硬化及慢性白血病、质较硬。
(3)表面肝硬化、白血病、脾表面光滑;脾肿瘤、囊肿、结核、淋巴肉瘤均可使脾表面不平滑,结节或凹凸不平,并可引起脾脏的变形。
(4)边缘脾脏中等程度以上肿大者,常可在内侧缘摸到1~2个切迹,此特点可与左上腹部其他肿块相鉴别。
(5)压痛一般性脾肿大不引起压痛。因与脾包膜松弛有关。当脾周围炎或脾脓肿、脾梗塞时,炎症累及脾包膜及壁层腹膜,则可出现脾区压痛。
易被误为肿大脾脏的有:
(1)肿大的肝左中肿物边缘向右触,如发现其隐没于右季肋助后或与肝右叶相连,则为肝左叶;肝左叶肿大不引起脾浊音区扩大,且无脾切迹。
(2)增大的左肾边缘钝园无切迹,即使高度肿大,也不会超过正中线。
(3)胰尾部囊肿无切迹,边缘不锐利,不随呼吸移动。
脾脏肿大原因
(1)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伤寒、粟粒必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急性疟疾等可致轻度肿大,质软、治愈后,多可短内脾回缩至正常大小;在慢性感染或短期内重复感染者,如慢性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等,可使脾脏中度或高度肿大,质地较硬、感染控制后,肿大的脾脏仍能恢复正常大小。
(2)充血肝内性或肝外性门静脉梗阻,引起门静脉高压,均可致充血性脾肿大,呈中度或高度肿大,质地坚韧,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3)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溶血性黄疸、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可致脾中等度肿大,质地较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可致脾高度肿大。
(4)循环障碍如心力衰竭。
(5)囊肿和肿瘤脾肿瘤很少见。恶性肿瘤以肉瘤为多,脾内转移癌较罕见。
4.肾脏触诊触诊肾脏用双手触法。触诊右肾时。医生将左手托住病人的右腰部,右手掌放在同侧且缘下,将微弯的手指末端置于肋弓下方,嘱病人作腹式呼吸,当呼气末,右手逐渐压向腹腔深部,同时用左手将后腹壁推向前方,两手互相配合,即可触及肾脏或肾下极(图9-2-8)。触诊左肾时,医生的左手自病人前方绕过,左手掌托住病人左侧后腰部,右手同上触诊,如呼气末未触及肾及,可让病人作深吸气,使肾脏下降,有时肾脏可从触诊的双手中滑过。若卧位未触到肾脏,可让病人坐位或立位检查,因立位时由于重力和膈肌下降,使肾脏位置较低,易于触及。
图9-2-8 肾脏的触诊
触诊肾脏时要注意其大小、硬度、形状、表面状态、有无压痛及活动度。正常人的肾脏一般不能触及,在腹壁松弛、内脏下垂和瘦长的人,深吸气后可能触到右肾下极。正常肾脏表面光滑,边缘园钝、质实而有弹性,随呼吸上下移动,无压痛而有不适感。如在深吸气时能触到移动度较大的肾脏即为肾下垂。
肾脏肿大的原因见于肾盂积水或积脓、肾肿瘤、多囊肾等。肾盂积水时肾实质柔软有弹性,有时可有波动感;肾肿瘤时表面不平,质地坚硬。
肾和尿路有炎症疾患时,常在一些部位出现压痛点:(1)季肋点:在第10肋骨前端;(2)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3)中输尿管点: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通过耻骨结节点所垂直线的相交点;(4)肋脊点:肋脊与第十二肋骨的交界点,又称肋脊角;(5)肋腰点:腰肌外缘与第十二肋骨的交界点,又称肋腰角。肾周围脓肿或肾盂炎时,肋脊点和肋腰点有压痛,输尿管结石、结核或化脓性炎症时,可于上、中输尿管点出现压痛。(图9-2-9)。
图9-2-9 肾、输尿管疾病压痛点示意图
5.胰腺触诊位于腹膜后,正常胰腺不能触及。当胰腺肿瘤或胰腺囊肿发展到相当大时,在上腹部和左季肋部用深部触诊法才能触到,当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使黄疸明显加深,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Courvoisier征。左
季肋部或上腹部触到囊性肿物,位置固定,表面光滑,无压痛,多为假性胰腺囊肿。当急性胰腺炎时,上腹及左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而局部肌紧张较轻。
6.膀胱触诊用单手滑行触诊法。正常膀胱空虚时不能查到。当膀胱积尿而充盈时,在下腹正中部可触到园形、表面光滑的囊状物、排尿后包块消失,此点可与腹部其他包块相鉴别。尿潴留常见于尿道梗阻、脊髓病、昏迷、腰椎或骶椎麻醉、及手术后病人。导尿后肿块消失即可确诊膀胱潴留。膀胱内有结石或癌肿时,在腹壁柔软且菲薄条件下,有时行双手触诊法能在腹腔的深处耻骨联合的后方触到。其方法:医生戴手套,涂上润滑油后,先将左手或右手食指插入直肠内,轻轻扩张肛门括约肌、再将中指一并伸入直肠内,另一手放在下腹部,两手对压,即可触及膀胱(图9-2-10)。
图9-2-10 耻骨上和直肠双手合诊检查法示意图
(五)正常腹部可触到的脏器
正常人,尤其是体质消瘦者腹腔内某些脏器可以被触及(图9-2-11),应注意与病理包块鉴别。
图9-2-11 腹部触诊时容易被误为异常的正常情况示意图
1.腹主动脉脐的深处,沿腹中线或偏左可触及腹主动脉的搏动。
2.结肠在左下腹可触及乙状结肠,尤其在便秘或结肠痉挛时更易发现,呈粗索条状物,可移动。在右下腹部偶可触及盲肠,呈园柱状,表面光滑,无压痛,可向两侧移动,压时可出现咕噜响声。在上腹部可触及横结肠,呈稍向下弯曲的横条状物,如腊肠样粗,若向下弯曲呈U字形,见于显著内脏下垂者。
3.腰椎椎体及骶骨岬在脐或脐下可触到第四、五腰椎椎体及骶骨岬,质硬而固定。
范文五:院前考核——腹部触诊
肝脏触诊
. 肝脏触诊: 主要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大小、质地、表面、边缘及搏动等。
(1)单手触诊法:30
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将右手四指并拢,手掌平放于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右侧) ,使示指桡侧缘面向肋缘。配合被检查者的腹式呼吸运动,呼气时手指压向腹部,吸气时手指自下而上向肋缘方向探触下移的肝脏边缘。如此反复,手指逐渐向肋缘方向移动,直到触及肝下缘或肋缘为止。分别在右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的腹壁垂直线上触摸肝下缘,并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2)双手触诊法:30
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左手托住被检查者的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托起右腰部,并限制右下胸壁扩张,以增加横膈肌下移的幅度,提高触诊的效果。
(3)肝大的测量:10
正常肝脏于肋下≤1cm,剑突下≤3~5cm ,上下径9~11cm 。
肝脏触诊的内容:①肝脏大小:健康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摸不到。如触及肝脏,且质地柔软、边缘较薄、表面光滑、无压痛和叩击痛者,应考虑肝下移。可叩诊肝上界,如肝上界相应降低,肝脏上下径正常,则为肝下移;如肝上界正常或抬高,则为肝大。②肝脏质地: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 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如触摸口唇;质韧者如触鼻尖,质硬者如触前额。③肝脏表面形态及边缘:触及肝脏时应注意肝脏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是否整齐。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薄厚一致。肝淤血、肝炎、脂肪肝者,肝脏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肝硬化者,肝脏表面有小结节,边缘不整齐;肝癌、多囊肝者,肝脏表面呈粗大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巨大型肝癌、
肝脓肿和肝包虫病者,肝脏表面呈大块状隆起。④肝脏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当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被增大的肝脏牵拉时,则有压痛。急性肝炎、肝淤血时,常有轻度弥漫性压痛;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剧烈而局限性压痛。
问题:肝脏肿大的常见病因:20分
肝脏弥漫性增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局限性增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
职业素质10分
1、 体格检查前,告知被检查者如何配合查体,态度和蔼,动作轻柔,体现关爱意
识,体检结束时告知并有关爱动作(如帮助盖被子或帮助整理好被检查者上衣
等)
2、着装整洁,举止大方,语言文明,体检认真、细致,表现出医师应有的良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