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三曹的诗歌
三曹”,即历史上的汉魏之交的曹操及其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曹氏父子三个因诗文上的成就,开当时一代之风气,故有“建安三曹”之说(另有“建安七子”)。明人张溥将“三曹”的诗文辑评为《三曹》集。
曹操的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
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曹操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丕的诗歌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范文二:三曹的诗歌
三曹的诗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汉魏时期既是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又以自己的积极创作,开风气之先。他们的重视、提倡和创作,促成了建安时代彬彬之盛的文学局面。
一、曹操(155——220)
1、 生平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家庭出身是微贱的,他的父亲曹嵩是汉桓帝时宦官曹腾的养子,《三国志?魏武帝纪》说“莫能审其本末”,可知其先世社会地位不高。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封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文心雕龙?时序》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三国志?魏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2、曹操的诗歌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有20余首,数量不算多,但成就却很突出。他的诗都是以乐府歌辞的形式写成。但他沿用乐府旧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思想情感。
如其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纪事诗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这类诗摹写现实,感情浓郁,后人称之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六句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的社会残破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悯时伤乱的悲愤之情。诗人不假比兴,纯用白描,寥寥几笔就将悲惨凄凉、让人触目惊心的广阔社会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激动人心的是其抒发理想,表现积极进取精神的述志诗。如《对酒》、《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等(《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后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这类诗慷慨激越,深沉雄壮,表达了一个政治家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襟。《短歌行》可谓其代表作,大家在中学都学过,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首《龟虽寿》。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该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螣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4.骥(jì):良马。枥(lì):马槽。
5.已:停止。
6.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7.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8.但:仅,只。
9.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10.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11.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12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犹有”“终为”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 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颂说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
总之,曹操的诗歌很大气,给人一种悲凉慷慨的感觉。南朝钟嵘评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云其:“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陈祚明云其“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二、曹丕
1、生平(187-226)
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其兄曹昂早死,故其后来得以继承曹操的爵位。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太子,二十五年代汉自立,曹丕在政治上无曹操之雄才大略,但他羡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即位后也有一些开明的政策,表明他力求做一个明君。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创作也很重视,是曹操之后建安文坛的又一领袖。他的文学创作今存辞赋或全或残约30篇,诗歌据钟嵘《诗品》,说原有百余首,现存约四十首,另《典论》一书,今存二篇。
2、文学创作
曹丕的诗歌,就题材而言,可分三类,一曰公宴诗,这类诗大多写游赏宴欢之乐,模写山水,往往与诸子同题共作。二曰抒情言志之作,三曰写男女爱情及游子思妇题材。其中以第三个方面写得最好,也最有特色。其次,他的诗在体裁上比较多样,四、五、六、七言,杂言均有创作。第三,在风格上,曹丕的诗歌更多地具有清新流丽、细腻缠绵的特点,这一点与曹操的古直苍凉不同。所以清人沈德潜说他是“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他的《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
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一首思妇诗。汉末社会动乱,许多人或为生计,或因行役,被迫背井离乡,羁旅异地,致使夫妻分离,难以团聚。这是这类诗产生的社会背景。作者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上来描写,即景抒情,即委婉细腻,又凄恻感人。开头三句写秋景,以燕雁尚知时令以兴起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怀念。“慊慊”二句揣度对方远游也必定思念故乡。“贱妾”以下五句写女子百无聊赖的思念情状。最后四句补写夜景,末二句感慨牵牛、织女隔河遥望,为他们无辜被隔离而叹息。这样景情结合,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相思别离的幽怨之情。全诗语言上平易清新,颇有个性特色。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一是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诗。七言诗的形式,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四愁诗》每句中间加有一“兮”字,而曹丕此诗则完整的七言句式,因而他对七言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尽管它还是句句押韵,音节不免单调,但却直接为后来七言诗的成熟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第二,这首诗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韵和谐流畅,很能体现曹丕诗的艺术风格。
三、曹植
1、生平(192-232)
植字子建,曹丕之胞弟。(曹操继配卞夫人,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他虽名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世说新语》记载了一段曹植赋七步诗的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嫉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多简化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七步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民间流传极广。**总理就曾引用于叶挺之死的诗文里以批判国民党军。最后,“七步诗”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罢。
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诗品》中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
下人共一斗”。
2、曹植的诗歌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曹植前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抒发内心的理想和抱负。《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游侠少年,胸怀大志,武艺高强,勇敢机智,忠贞报国,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自我写照。本诗采用铺陈手法,以忠勇二字为线索,塑造形象,诗中多用对偶句,工切细致。
白马篇[1]
曹植[2]
白马饰金羁[3]~连翩西北驰[4]。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5]。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6]。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7]。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8]。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9]。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10]。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11]。长驱蹈匈奴[12]~左顾凌鲜卑[13]。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14],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1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1]本篇属《杂歌曲?齐瑟行》,又名《游侠篇》。 [2]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丕同母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他自幼聪敏,富于才学,曾为曹操钟爱,几次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尝随征伐,诗文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报负;后期备受曹丕父子迫害,郁郁而终,诗文多表现其愤抑不平之情及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境。他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都有突出成就。他的诗注意对偶、炼字和色彩,富于音乐性,被钟嵘成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现存诗八十余首。有《曹子建集》。 [3]羁:马络头。 [4]连翩:接连不断,这里形容轻捷迅急的样子。魏初西北方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区,驰向西北即驰向边疆战场。 [5]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游侠儿: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 [6]扬:传扬。垂: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7]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8]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接:迎接飞驰而来的东西。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9]剽:行动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猛兽,如龙而黄。 [10]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 [11]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策马。 [12]蹈:奔赴。 [13]陵:陵蹈,以武临之。 [14]怀:顾惜。[15]中:心中。顾:念。
译文:
白马装饰上金色的羁头,
结着伴儿向西北飞驰;
请问这是谁家的青年,
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
在小时便远离了家乡,
扬名在边陲;
随时准备好弓箭,
箭桶里箭很多,
左右开弓射中目标.
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
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比树上的猿类还敏捷,
比林中的豹螭更勇悍轻捷;
边陲告急的消息一旦传来,
虏骑多次骚扰我们,
征召的檄文从北方来,
策马登上高坡;
长驱直入打败匈奴,
向东攻打,击溃鲜卑。
我们既置身流血的事业,
怎可去看重生命的安危,
对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
何况妻儿,
名字被记在壮士名册中,
不能顾及私人~
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
我们视死如归~
内容分析:
全诗共28句,可分为四层来理解。
第一层(开篇两句):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借代和烘托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写人,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第二层(“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不凡的来历和超群的武艺, 为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第三层(“边城多警急”以下6句)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从结构上讲,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
从内容上讲,把人物放在了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
第四层(最后8句):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
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艺术手法
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具体运用的艺术手法有:
1).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
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在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2).铺陈笔法的运用。
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曹植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主要倾诉自己不幸的遭遇和抒发被压抑的痛苦,具体而言,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杂诗》六首、《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吁嗟篇》、《美女篇》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赠白马王彪》写于黄初四年(223)。这一年五月,曹植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一起到京师洛阳 “会节气”。到京城不久,曹彰突然暴死,这使曹植深受震动并感到恐惧。朝会结束后,他约曹彪同路返回封地,但归藩途中,又接到监国使者“宜异宿止”的旨意,这更使他预感到灾难随时可降临。分手时,曹植写成此诗,倾吐内心的忧愤与不平。全诗共七章,诗前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先,全诗叙事抒情,表现出“沉郁顿挫,淋漓悲壮”的特点。作品通篇采用前后首尾蝉联的形式,从不同侧面把诗人内心沉痛复杂的感情逐层抒发出来:第一章写离开京师时的依恋与感伤,第二章写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第三章写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第四章写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第五章写曹彰之死生发的人生感喟,第六章写与白马王彪的惜别之情,第七章写与曹彪的绝望之别。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愤,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感情也跌宕流转,纷呈迭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次,以情写景,借景抒情,比喻衬托,形象鲜明。如第二章太谷的寥廓,山树的葱郁、道路的泥泞、山坡的陡长,都暗示前途的险阻。第四章萧瑟的秋风、鸣叫的寒蝉、荒凉的原野、西下的落日、归巢的飞鸟、索群的孤兽,既渲染了气氛,又抒发了内心孤独痛苦的情怀。诗中还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如用“鸱枭”、“豺狼”、“苍蝇”比喻谗佞小人,用“影响”比喻流逝的年华不可追回,用“孤兽索群”反衬分离的痛苦,都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再次,在结构上采用了首尾蝉联的辘轳体形式,章章相因,环环相扣,使感情的表达缠绵悱恻,层层深入。
《赠白马王彪》: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
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其一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
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译文:
序文:黄初四年(223年)正(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
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
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
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
作成此篇。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
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
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
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
伊水和洛水,
多么广阔而幽深;
想要渡过川流,
却为没有桥梁所苦。
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
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
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
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
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
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
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
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
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
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
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
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
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
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
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
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
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
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
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
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
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
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
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
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
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
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
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
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
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
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
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
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
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
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
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
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
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
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
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
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
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
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
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
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
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
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
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
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
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
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
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
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
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
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
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
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
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
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
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
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
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
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
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内容分析:
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本传)曹植的情况比这更糟。他在《谏取诸国士息表》说:“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曹植后期实际是在这种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赠白马王彪》一诗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后期的生活和感情。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于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于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1章共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于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前4句都是过程的介绍。接着“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怨”字,岂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
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着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
第2章共8句,写归途中的困苦。诗人经过寥廓的太谷关,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接上章可知诗人弃舟登岸,走入山谷。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纵横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样困难。这里路途难行,也隐喻处境危险。下文“中途绝无轨”和上文“欲济川无梁”一样,还是无路可走,这里可以体会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胁多么深重。水上有洪涛,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恰在此时马又得了玄黄的病。困难加剧,矛盾激化,东行归藩的路途竟然如此充满险阻,有如唐诗人李白《行路难》说的那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约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平。
第3章共12句,开始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进入诗的核心部分。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作者还得骑着病马前进,说明当时诗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他选择。因此“我思郁以纡”,心中愁闷郁结。心情愁闷还想些什么呢,于是提出“亲爱在离居”,即和亲密的弟弟曹彪不得团聚的问题,点明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途中派有监国使者灌均,灌均使他们弟兄“离居”。灌均其人,过去就曾经:“奏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三国志》曹植本传)。如今曹植想在途中同曹彪互叙兄弟情谊,灌均竟然不准,因此曹植对他恨之人骨。把他比做鸱枭、豺狼、苍蝇。他们窃据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进谗言,说坏话,使得亲人之间都疏远了。这里当然有难言之隐和违心之论。由于当时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名份的限制,诗人不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对曹丕的不满,而只能把满腔怒火烧向使他们“亲爱在离居”的监国使者灌均之流。诗人表面还要回护一下曹丕,好像曹丕对他们本来很好,是“谗巧令亲疏”的。“中更不克俱”是说中途才改变主意不让他们弟兄同行的,似乎说曹丕本来是没有明确让他们分路而行的。曹植的这种用心是清清楚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受到这帮势利小人的胁迫,心情沮丧愤慨,一时想要重回京城,但“欲还绝无蹊”,没有退路,只能拉起?绳在那里徘徊犹豫。
第4章12句,诗人于路上触景生情,感物伤怀。曹植在路上徘徊,前途茫茫,但在这里又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自己不禁发问。原来相思之情是无穷无尽的。“相思”指弟兄之间的关怀,也就是指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在陷入相思的苦痛之中,又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秋风没有温暖,寒蝉发出哀鸣,一派肃杀凄清景色。此外“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更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归鸟有林可赴,孤兽有群可归,鸟兽尚且各自寻求归宿,然而曹植本人却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从而产生人不如物的感触,这就是“感物伤我怀”。最后只能“抚心长太息”,拍着胸脯长叹罢了,现实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
第5章共14句,表现了曹植对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章接触到写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叹息又有什么用呢,好像上天安排的命运故意和他作对。何以产生这种念头呢,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哪里会料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一
道来到洛阳就突然死去了呢,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曹彰如果死而有知,也会感到孤独寂寞的。其实这是作者当时的心境。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曹彰突然间就死去,活着的人身体也渐渐衰弱下来。人生一世,只不过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太阳出来一照就干了。而且进入晚年,时光流逝更快得惊人。诗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长寿,只能叹息悲伤。曹植写作此诗时年龄不过32岁,正在有为的壮年,然而居然认为“年在桑榆间”,到了人生的暮年,这种反常的心理,是他对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为汉代末年士大夫中较为流行的思想。《古诗十九首》就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的诗句,但较之曹植的忧愤深广就显得肤浅得多了。
第6章共12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然而一味沉湎于忧伤之中,于身无益,于事无补。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受了曹植的启发。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为什么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呢,(参看《后汉书(姜肱传》)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岂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于儿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2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
最后的第7章共12句,在赠诗惜别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诗人对天命的怀疑和对神仙的否定。作者后半生形同囚禁,动辄得咎,生活没有乐趣,前途没有希望。经过这次“会节气”和归国途中受到的刁难,使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间的权力之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还认为命运不好,“天命与我违”;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似乎意识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斗争的产物。至于神仙,更是骗人已久了。汉末建安时期,求仙之风很盛行,曹操的诗有一半是描写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不少游仙题材的诗。略早于建安产生的《古诗十九首》里也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的抒写。曹植对神仙的虚无有所认识,不能不说是一种觉悟。曹植感到“变故在斯须”,顷刻之间就会发生曹彰暴死的惨剧。那么,人生百年,谁能把握得了呢~曹丕随时都可能加害于他,所以他说“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怎么会有诀别之感,在这作者看来是生离死别的时刻,只能祝愿对方保重身体,并且互相祝福而已。诗人与白马王曹彪最后洒泪而别。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抗议。通过此诗可以加深对封建统治者反动本质的认识,他们对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残忍无情,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
《赠白马王彪》一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
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古代《诗经》中的《文王》和《既醉》两篇;乐府诗《平陵东》、《西洲曲》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赠白马王彪》除第1章和第2章没有使用辘轳体(《古诗源》把第1章和第2章视为一章)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如第2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看起来是叙事,实际是抒情。第4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噤若寒蝉,大胆写了这首诗,不也正像“寒蝉哀鸣”吗。诗中的寒蝉、归鸟、孤兽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冷落空旷的秋季原野,也是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形象再现。
恰当比喻不仅可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免于授人以柄。把监国使者比之为“鸱枭”、“豺狼”和“苍蝇”,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史学家陈寿曾说:“魏世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止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评》)读了《赠白马王彪》一诗,就会深刻理解这种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清人方东树在其《昭昧詹言》中评此诗曰:“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沈郁顿挫,淋漓悲壮,与以上诸篇空论泛咏者不同,遂开杜公之宗”(卷2),这是侧重诗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而言的。所谓“空论泛咏者”指上文方氏评论过的曹植的《虾篇》、《箜篌引》、《怨歌行》、《名都》、《美女》、《白马》、《远游》等。方氏所论,大体近是。杜甫无疑受到过曹植的影响,他说过:“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话。但说“开杜公之宗”,则言过其实了。清人方东树在其《昭昧詹言》中评此诗曰:“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沈郁顿挫,淋漓悲壮,与以上诸篇空论泛咏者不同,遂开杜公之宗”(卷2),这是侧重诗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而言的。所谓“空论泛咏者”指上文方氏评论过的曹植的《虾篇》、《箜篌引》、《怨歌行》、《名都》、《美女》、《白
马》、《远游》等。方氏所论,大体近是。杜甫无疑受到过曹植的影响,他说过:“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话。但说“开杜公之宗”,则言过其实了。
3、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骨气奇高”说的是他的诗始终表现出一种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后者说的是他的诗文采斐然。
曹植的辞赋也很有名,尤其是他的《洛神赋》奠定了他在辞赋上的地位。其中对洛神美好姿态的描写尤为脍炙人口:“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叡继位,追谥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为避母讳,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无论是曹植,还是曹睿,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一改名举动竟被后人理解成“欲盖弥彰”,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氏。据《文昭甄皇后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趁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
《洛神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
范文三:“三曹”诗歌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三曹”诗歌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曹操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其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悲凉慷慨,气势豪雄。
最能体现曹操悲凉慷慨特色的,是那些抒写抱负、表现雄心壮志的诗篇。代表作是《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
曹操的游仙诗均为晚年所写。 诗人幻想用游仙来延长寿命,但又清楚地知道,死亡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为此常处于矛盾之中。 《 精列》 中的“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就充分反映了这种矛盾思想。
曹操诗歌还具有质朴、古直的独特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他运用不假雕琢的语言写诗和写诗时采用的自描手法上。
曹丕的诗歌呈现出另外一种情。倾向于一种景富于情的情况。
其诗歌的主要风格是委婉含蓄,秀美细腻,而不激情突兀、豪气逼人,具有宁静、柔和之美。从“ 建安风骨”来说。 显得激昂不够而悲凉有余。论其性质,他的缓弱之气,是偏胜于阴柔,而又兼含阳刚。 缓而偏柔者,主要指其清新雅洁、晶莹明彻的意象,但总的说来是细腻柔媚有余而阳刚之气不足。
曹植现存诗歌,一半以上是乐府诗,多数是抒情诗。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白马篇》充分地体现了他前期诗歌风格。
曹植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
总观曹植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 既有曹操的阳刚之气, 又有曹植的阴柔之美;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曹植后期也写过不少游仙诗,但风格却与其父不同。曹植写游仙诗是因为他后期“ 欲从征而未能,求自试而未可”,诗歌体现出来的是隐曲忧愤的风格。
虽然三曹诗歌的风格各有千秋,但其中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他们的诗歌大都与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人生遭遇紧密相联。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范文四: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这三人在各自创作上又各具特点。
关键词:三曹 苍劲有力 清丽婉转 悲凉豪迈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富有深意。曾有人评价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同时,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刻。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诗句深切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豪迈纵横、气韵沉雄,苍劲雄浑,鲜明地体现了“ 建安风骨”的特色。
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曹操的文学成就受到古今文人的赞颂。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曹丕,敏感而多情,“诗有文之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对人生的凄凉惆怅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在他的诗文中多了悲凉之感而少了豪迈之气。历史上,对曹丕的诗歌褒贬不一,在钟嵘的《诗品》里,曹丕的诗排在中品。而曹植却是排在上品。很显然,《诗品》认为曹丕不如曹植。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则认为两个人各有长短;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认为,曹丕比曹植好得多。可见,对于曹丕众说纷纭。曹丕的绝大部分诗歌都是以描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愁思为内容,其诗歌表现出细腻真切、委婉含蓄、清丽脱俗。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评价“读子恒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冷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微风远韵,映带人心于哀乐,非子恒其孰得哉。”徐公持认为:“曹丕的诗歌揣摩人物心理相当逼真,加之刻画细腻,所以写得凄婉悲凉,颇得韵致。”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曹丕的诗歌情感内在,风格含蓄,情感柔和,表现出清逸、婉约的风格。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虽然众人仍对曹丕的诗歌评论不一,但随着文学理念的逐步完善,研究者们对于曹丕诗风的研究也更加的理性、客观、成熟。
曹植是建安诗的集大成者,“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古人称为“建安之杰”, 三曹父子在诗坛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也是曹植。曹植诗歌的内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但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的是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及怨恨。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诗风隐曲深沉、哀伤忧愤,与前期诗风明显不同。
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诗评价极高:“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而作为“建安文学”杰出的代表,三曹的诗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自古以来是文人学者关注的焦点,经久不衰。然而,即使是父子,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三人在诗歌创作上,风格也各不相同。曹操一生雄才伟略,建功立业,戎马一生,因此“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一生富贵闲适,安守父业,同时性格上,敏感而多情,对人生的凄凉惆怅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诗风不像其父那样苍劲有力,慷慨激昂,而是多了细腻与柔情,清丽婉转,低徊哀怨。而曹植一生壮志难酬,郁郁寡欢,年少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诗也呈现出慷慨之情,后期的政治囚徒生活给他的慷慨笼罩了一层悲凉之气,这就使他既承传了其父的雄健又拥有了其兄的悲情。钟嵘《诗品》有言: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便是对曹植诗风的评价。
虽然同是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的诗风具有明显差异。他们由于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年代,所以在作品的创作上烙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但同时也由于个人经历,以及各自所处的地位等原因,又促使诗歌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庆元,《三曹是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
[3]蒋祖怡,《文心雕龙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4]李宗为,建安风骨,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
[5]穆克宏,《文献雕龙选》(注译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6]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7]徐达,《诗品全译》(修订版)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8]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9]徐宝锋 高建军 倪素梅,《中国古代文学概观》,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第1版
[10]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华书局,2007年1月,第1版
[11]许明征 略论三曹诗风差异之因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年第1期
[12]韩书文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03年第1
范文五:论“三曹”诗歌的风格差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 7卷 第 4期
20 年 4月 06
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n l fHu a iest f ce c n gn eig o ra n nUnv ri o in ea dEn ie rn o y S
Vo . 7No4 1 . 2
Ap +0 6 r 0 2
论 “ 三曹 "诗歌 的风格差异
张 宇
( 宁远县实验 中学,湖南 宁远 4 50 ) 2 6 0
摘 要: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 “ 建安文学 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 建安风骨 特色,但同时也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 雄劲、 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闸的悲壮美;曹丕的诗委婉含蓄,秀美细腻,具 有宁静、柔扣之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 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本文从社
会环境、个人地位和经历对作者作品风格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对 “ 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进行 了 论述。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 l 62 2 .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7- 29(0 6 40 6-3 632 1 20 )0-010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曹操、
曹丕、 曹植父子三人尤为其中的卓越代表。由 于三曹都经历 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 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 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相同之处, 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
的 志深而笔 长,梗概 而多气 的 “ 建安风骨 特色 ,精练
感伤的思绪, 而艟后总会被愤激之情或乐观进取的豪兴所笼 罩,使这种感伤思绪成为一阙壮美的交响乐章中的低回乐 段, 这是曹操慷慨悲凉风格的独特之处。 曹操的不少征战诗 也体现了这一风格。 苦寒行 感情基调似乎低沉, 然而却
表达了诗人胸怀壮志 ,不畏艰险 , 极进取 的精神。陈延杰 积 评此诗 :“ 备言冰雪溪谷之苦 ,尤为悲凉者也。 诗 品注 ”
质朴而富 有文采 。 同时 因为他们在各 自所处的社会环境、 地
位和经历、 世界观的不同,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等原因, 三 曹诗歌风格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对三曹诗歌风格差异
以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 因略作评述 。
卷下 )道 出了曹操在诗 中表现 的悲凉风格 。 曹操的游仙 诗均 为晚年所写 。 人幻想用游仙来延长寿 诗 命, 但又清楚地 知道 , 死亡乃是不可抗拒的 自 然规律 , 为此
常处于矛盾之中。 精列》 中的 “ 年之暮奈何, 时过时来微” ,
就充 分反
映 了这种矛盾思想。又如 秋胡行》第二首 ,“ 不
曹操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 “ 横槊赋诗、皆成乐章”的
文学家, 他现存 的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 其诗歌 的主 要风格是慷慨悲凉 、 雄劲、质朴和古直 。 以慷慨、雄劲为主 ,
戚年往 ,忧世不治” 的感 叹,贯穿在他 的大部分游仙诗 中,
也是曹操悲凉风格的表现。 曹植后期也写过不少游仙诗, 但
风格却与其父不同。 曹植写游仙诗 是因为他 后期 “ 欲从征而 未能 , 自 求 试而未可 ” 诗歌体现 出来 的是隐曲忧愤 的风格。 。
步 出夏门行 》组诗晟能体现 曹操的雄劲风格 ,如 龟
出以深沉, 偏胜于阳刚, 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
种雄 浑壮 阔的悲壮美 。钟蝾 《 品>说 :“ 诗 ) 曹公古直 ,甚有
悲凉之句。 ”宋朝敖陶孙在其 诗评 中指出: 魏武如幽燕 “ 老将, 气韵沉雄” 。清代刘熙载也说 : 曹公诗气雄力坚, “ 足 以笼罩一切, 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艺概 ”《 卷二( ) ) 短歌行 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体现其慷慨悲凉 风格的诗作之一, 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
渴的迫切愿望 。 诗人先是悲歌慷慨 , 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 感
虽寿 》 诗人虽已年老 , 但仍在想着统一 国家的宏图大业 , 并
且要老当益壮, 充满了积极进取, 奋斗不已的精神。 全诗直 抒肺腑, 不假雕绘, 节奏急促, 语气高亢, 韵律沉雄,语言
质朴 , 笔力颈健 , 句挟风雷 , 充分体 现出曹操诗歌的雄劲风
格。 曹丕也有一部分感慨人生无常的诗歌, 但多是伤时叹世。
虽有 Ⅸ 善哉行》的一些慷慨啁啾之 词 ,但缺乏其父 的 “ 壮心 不 已” 的积极进取精 神 。
的易逝, 一转而为对贤才的由 衷思念, 浓重的悲凉气氛大为
减弱, 并可 隐约看到诗人招揽 贤才 , 完成统一大业的勃勃雄 心。 而诗 中曹操 以周公 自比, 慷慨之气 形于言外 。 从表面上
曹操诗歌还具有质朴、 古直的独特风格 , 这主要表现在
他运用不假雕琢的语言写诗和写诗时采用的自描手法上。 例
如《 对酒歌 中, 作者完全用 口语描绘他的政治思想 , 绝少 用华美词藻 。又如 《 蒿里行 ,用挽 歌叙写时事 , 直接反映
看, 似乎提出了一个 “ 人生当及时行乐”的主题, 而实际上 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 , 蕴藏着应及时努力的思想, 使人读 后总有一股向上的奋发之气。 曹操的许多诗篇开始总有一种
了汉末动乱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 展现了一幅质朴而令人触
目 心的悲
惨画面 。方东树在 昭昧詹言 中评这两首诗 : 惊
“ 气奋迈 ,古直悲 凉,音节词 旨, 姿真朴” 真朴 ,雄 浩 雄 ,“ 阔,远大” 。道 出了其诗歌质朴的真谛 。 从现存 的主要作 品看 , 曹丕的诗 歌又呈现出另外 一种情
61
收稿 E期:2 0 —1 -1 l 05 2 6
作者简介:张宇 (98 ) 女 ,湖南宁远人 ,宁远县 17 - ,
实验中学教师,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及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调。 他在塑造诗 歌意象时常侧墓于从生活形象 的精 心描绘来 托意, 倾向于一种景 富于 情的情况。 其诗 歌的主 要风格 是委
婉含蓄,秀美细腻 。而不激情突兀、豪气逼人 ,具 有宁静 、 柔和之 美。从 “ 安风 骨”来说 。 建 显得 激昂不够而悲凉有余 。 论其性 质 。他的缓弱之气 ,是偏胜于阴柔,而又兼含 阳刚。
并不亚于其父 , 但欠缺 曹操 那种 “ 周公 吐哺,天下归心”的
深谋远 略,给人一种 少年 锐逸、多勇少谋之感 。( 之一 )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 的作品之 )(
一
。
其内容是写女子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 作者以细腻委
种愤懑之情. 终究不能直接表达, 曹植只好用
比兴、寄托的
手 法,或借 飞蓬 , 或托浮萍 , 或以怨女思妇的 口吻 。 或写游
婉 的笔法 ,刻画秋夜思妇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深细入神。
把少妇独居的孤寂 ,痛苦 的期待 , 难抒 的情慷 ,表现得惟妙
子颠沛流离之苦, 寄托自己怀才不遇, 枣 遭j受害之情, 内容
惟肖,回环往复, 缠绵悱恻, 悲凉感人,也表现作者对这类
妇女 的深切 同情 。此诗文字上多有雕饰 , 曹操 的质朴 、古 与
深沉, 而曹操的诗歌则是直陈其慨, 直抒胸臆, “ 是 想写的
便写出来” ,曹植大不相 同。
直相 比 , 显得文士气较重 ,与乐府 民歌的风格也大 有差异 。 七 哀)诗 是在他 后期遭遇 不幸的际遇时写 的,既是写实 , ) 又是托讽 。 表面上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哀 怨之情 , 实 际上是诗人在政 治上被遗 弃后产生哀 怨心情 的曲折 吐露 , 借
总观曹植的诗歌 ,我们可 以看出 ,其诗既有刚烈之风 , 又有儒雅之调 ; 既有曹操的 阳刚之气 , 有曹植的阴柔之美 ; 又 既有慷慨昂扬 , 也有凄凉悲伤 正如钟嵘 ( 品 中所说的 < 诗
“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
思妇来寄托和曹丕的君臣、 兄弟不和的感慨, 写得哀怨缠绵, 隐晦曲折。 曹丕的五言诗抒情写景也是婉转流利。 陈柞明在 ( < 采菽堂古诗选 卷五中说 : 魏文帝如西子捧心,挽首不 “
言 ,而 回眸动盼 ,无非可怜 之绪 。 ”指出了曹丕 涛歌低徊婉
转 的风格 。
三曹诗歌风格存在着上述明显的差异,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 , 是因为三曹所处的时代 特点和他 们的地位、 经历
及世界观 的不 同, 而使他们 的诗歌 “ 各成绝技” 。刘勰在 ( < 文 心雕龙 ? 时序 中指出 :“ 自献帝播迁 ,文 学蓬转 ,建安之
曹丕 的其他 许多诗歌也如 同 燕歌行 一样 , 充满着缠
绵柔媚、 哀情徘徊的情调 。 表现出曹丕细腻真切、 委婉含蓄、
清丽脱俗 、 跌宕多姿 的文士气风格 。 刘勰 心雕龙 ? 文 才略
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 雅爱诗章; 文帝以副君之
重,妙善 辞赋 ;陈思以公子 之豪 ,下笔琳琅 ,并体貌英逸 ,
说:“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 ”清代王夫之评价 :“ 读子恒乐
府, 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 ,冷风善 月, 人世 陵嚣之气 ,淘汰 俱尽 。 (古诗评选 卷一 )清代 沈德潜也在其 ( ” ( 古诗源 中说 : 子桓诗有文士 气 , “ 一变 乃父悲壮之 习矣 。 要其婉约 ,
能移人情 。 ”
良由l 积乱离, 风衰谷怨, 并志深而笔长
, 故梗慨而多气也。 ”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也有一段这样的论 述:“ 七子的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但大概不 外是 ‘ 慷慨’ 华丽’罢,‘ 、‘ 华丽’即曹丕所主张。‘ 慷慨’
就因为天下大乱之 际 , 亲戚朋友丧乱特别多 , 于是为文就不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 文学成就 比曹操、曹
免带着悲凉、激昂和 ‘ 慷慨 ’了。 ”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风格 的形成 , 首先与他所处 的时代有
丕都要高。 诗品 ? 序 称之为 “ 建安之杰” 。其诗歌风格以
建安二十五年 (2 )曹不称 帝为界,可分 为前后不同的两 20
个时期 。
密切关系。曹操以宦官之后的微贱出身展才子天下大乱之 时,称雄于诸侯割据纷争之际。曹操对于统一事业的追求, 对其文学风格的决定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其世界观中,
积极进取 , 为实现统一大 业而 奋斗 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 但是 曹操的深刻矛盾在于——他 是名教 的叛徒 , 但又 无法摆脱名
教的束缚 。 他在王道沦丧 的时代敢于突 破旧规 , 同时他亦 但 要有所坚持 , 曹操经常让人感觉忸 怩作态 , 根本原 因就在这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 朗, 昂扬豪迈 , 清刚健美 , 有 很
曹操 的雄风 , 但不及曹操的 “ 沉雄 ” 而又远胜过曹丕的 “ , 缓
弱” 正如“ 。 诗薮 所说的 “ 纵逸” 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 “ , 猛
气纵横浮” 。
曹植和曹操同为雄健 , 但曹操 出以深沉 , 是一种 “ 幽燕
老将”的深谋远虑 ;可 曹植 出以 “ 纵逸” ,是一种游侠少年 的豪 纵驰 骋。如 ( 照 篇 以鸿鹄 自居 ,以高念远 怀的壮 < 鲰 士 自许 , 恃才傲物 , 幻想立就功名 , 其志向之 高, 气韵之放 ,
里。 如他想做皇帝, 但又怕背千古骂名 , 于是要 自己的儿子
做皇帝 。 这种矛盾和扭结 , 使得其文学作 品总有一种英雄凄 凉的悲剧感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游仙诗这类易于沦为消极的作品, 也应此在他 的笔下也
其次是由于文学 本身的发展 , 家在创作中注甫表现独 作
自的个性和风格 ,使三 曹诗 歌风格 出现 了差肄。建安文学在
能表现 出 “ 时不与我 ” ,急欲实现其 统一 的雄 心壮志 ,使其
诗 有一股感人之力 。同时,由于他的大部分诗作都产生于戎 马倥偬 的征途 中和运筹帷幄 的议事桌旁 , 而没有用更多 的时
我国文学史上 ,是一个极为重要 的开创新 局面的文学时代。
建安以前的作品,大都 是僵 化、 公式化 的歌功颂德和讽喻之
间推敲 文字,
成了质朴 、古直 的风格 。 形
作。 到了东汉末年 , 治上专制政权 的瓦解带来 了思 想意识 政
曹丕却没有其父那样复杂的经历。 虽然他 “ 生长于戎马
之间” 但 自赤壁之战后 , , 鼎足之势 已成 , 他基本生活在 “ 区
领域的分裂, 而出现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许多作家 “ 尚通
脱” ,能够 面对现实 、大胆创造、突 出个性、表现感情 ,他
字方辑”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同时他在政治上一帆刚 顺,
既没有曹操叱咤风云 的经 历,也没有曹植的那种辛酸遭遇 。
们的气质、 教养、 人格能从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 把我国
古代文学推进 到一 个 “ 觉”的时代 。 由 自 正 于文学本身的这
种发展规律 ,因而使 得建安诸作家之作品 , 呈现 出千姿百态 的鲜明个性来。 在分析三曹诗 歌风格差 异时,只取三曹创作中的主 流,
他对于时代的使命、 人生的苦难, 就没有曹操和曹植那样痛
切 的感受、深刻 的认识 , 更没有曹操 那样壮 阔的胸怀 , 渊深
的见识 , 沉雄的气韵。因而他的绝大部分诗作反映的生活面
比较狭窄, 多是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之作及一些饮宴诗、 游 仙诗。 作品感情上比不上曹植的深沉, 也赶不上曹操的真切,
形之于言就没有曹操、曹植那样个性鲜明 。
绝 不能 以某一篇作 品 的不 同结论来否 定三曹诗歌的主要差
异,这是我们在分析任何作家作品时都应该注意的。
曹植 自幼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学气氛的家庭中, 少年时曾
因愈常的文学才能而得到曹操的宠爱, 同曹丕一样过着 。 怜
风月 ,狎池苑,述恩荣 , 叙酣宴”的公子 生活 。 因他 “ 但 任 性而行 , 饮酒不节” ,加上 “ 文帝御之 以术 , 矫情 自饰 最 , 终失去 了曹操 的宠爱 , 没有得到太子 的地位 。 建安末年, 曹 丕称帝之后 , 先是诛杀 曹植 的好友丁仪 、丁翼 , 以剪除其羽 翼, 用封 王的办法使曹植虽身为王候却失去 自由, 受漂 后 常 泊之苦 。 自 ,曹植再也无从 实现 自己的 治抱 负和理想 , 然 政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尖锐矛盾, 使曹植早期浪漫 自负的勃勃雄 心和英雄气概一变而为悲伤愤慨之情 。
参考文献:
【】 l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 . :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9 . 19 9
【 王大鹏 . 2 】 中国历代诗话选 【 . M】 长沙: 岳麓书社, 8. 15 9 【 钱 志 熙 . 晋 诗 歌 艺 术 原 论 【 】 京 : 京 大 学 出版 3 】 魏 M. 北 北
社,9. 1 3 9
【】 4叶嘉莹 . 汉魏六 朝诗讲录 『 . 家庄 : M】
石 河北教育出版
社, 9 . 17 9 【】 5卞孝萱, 中国古代 文学作品选 【 . M】 武汉: 中师范大学出版 华
社,9, 1 9 9
T e i eet ne om tl ‘a a ’ 曹) h f rni tdP e Sye o S nC o( D a sf 三
ZHANG Yu
( n y a hyn Mid c o l ig u n n n 2 6 0 hn ) Nig u nS ia d l S h o, n y a a 5 0 , ia e N Hu 4 C
A src: h te n o s C oC o曹操)C oP( b tat T ef h r dS n, a a( a a , a i 曹丕) adC ozI曹植)a et e it g i e o t o e 。 a }( n i l t reds nus dp e ft i eh h i h s hr
e aT or p e a e t e c mmo ai e f‘in n Sy e . we e , e e a e d si g ih b e d fe e c s a n er p e :t e r , h o ms h v h o n l i s o Ja a t l ' t Ho v r h r r it u s a l i r n e mo g t i o ms h t n h
p e uh rdb oCa eta ial eocma nfc n。 s cwi h e u fs lmn t; ep e uh rdb oP r o msa to e y Ca oa gc l h ri, g iie t u t , t teb a t o oe i t o msa toe yCa i e r r y r i h y yh a e p e si, eev d ee a ta de q i t, t h e u f ee i n eia y wh r a oZ i o msi al e o e u h mit rsre , lg n, x us e wi teb a t o r nt a d d l c ; e sCa h ’ p e ne yp r da c n i h y s y c e S r i r
o t s c s g i e h r i。 n i o o s te p e s n ltrp r d b c meg e e , n i n t n o . i ril x m n sh w p i t , a u n , e c a d v g r u , o m e e i e o r v d i d g a d d wn Th sat ee a mii n o h i a o i n a c i e o
sca n i n n n es n l x e e c sif e c es l fp e .
t tde h i ee t tlso o msa to e y ‘a o ile vr me t dp ro a p r n e n u n et t eo o ms I su istedf rn y e fp e u rd b S n o a e i l h y s h
C o( a’ 三曹) .
Ke o d: a a( yw rs C oC o曹操)C o i ; a ( P 曹丕)C oz j ; a h( 曹植)p e ; iee t t o m;ye ; oms d rni e P e s ls f ad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