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昆明花街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昆明花街
进了公园的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阴,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真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春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
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向天空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1.在开头的第一句话里,有一个词是用来形容人多的,它是_________。
2.“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这里的“苍”、“翠”、“碧”指的都是_____色。“都挽不住游人”中“挽”可换成______。
3.“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是描写花的( )。
A.动态 B.静态 C.动静结合
4.为什么说花开似潮水?作者为什么用花潮来比喻花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接踵摩肩
2.绿 留
3.A
4.参考最后一个自然段。
范文二:《昆明花街》阅读附答案
昆明花街
进了公园的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阴,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真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春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
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向天空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1.在开头的第一句话里,有一个词是用来形容人多的,它是_________。2.“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这里的“苍”、“翠”、“碧”指的都是_____色。“都挽不住游人”中“挽”可换成______。3.“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是描写花的(
)。A.动态
B.静态
C.动静结合4.为什么说花开似潮水?作者为什么用花潮来比喻花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接踵摩肩2.绿 留3.A4.参考最后一个自然段。
范文三:花街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花街
??? 花街,多么撩人情思的所在。可是,我所说的花街,一定不是你想象中的。
??? 它是路,是用乱石、卵石、碎砖、碎瓦、碎瓷片和碎缸片为主铺筑的窄窄的路。那些用砖瓦构成的席纹、人字纹、间方、斗纹,用卵石碎瓷镶嵌出的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用多种废料装点成的梅花、海棠花、冰霜花、十字灯景,甚至还有开屏的孔雀、翔飞的仙鹤……当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地纹展现在眼前,你会觉得,没有比用花街两字来称呼脚下的路更合适的了。
??? 花街左曲右旋,蜿蜒在苏州园林中,引你渐入佳境。
??? 花街为游人铺下一匹素雅的或是华丽的织锦。
??? 我多次游览过苏州园林,被那巧夺天工的空间组合艺术吸引了全部注意力,竟不曾留意到脚下的花街;当我终于注视到它的时候,为自己的疏忽感到吃惊:难道不正是它在迂回不尽中引我进入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吗?
??? 我不由对自己的疏忽抱着一种内疚的心情,花街在脚下默默地执著地延伸,穿越幽篁茂林,绕过假山池沼,贯通亭台楼阁,仿佛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把人引入美妙世界,去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
??? 花街铺地的图案,与园林建筑中桶扇、漏窗、挂落、地罩的雕刻艺术是可以媲美的。它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为园林景色作着补充和衬托。只要留心观察一下,凡是曲径通幽处铺地的花纹,多是简练的几何线条,增添着幽邃的氛围;而在柳暗花明处,色彩绚烂的图案似与鲜花斗妍,渲染出热烈的景象。网师园占地不足一亩,是一处具有淡雅明快的明代风格的小园林,花街铺地采用了美丽繁复的大花样,调谐着游人的美感。而以建筑华丽著称的留园,则常衬以朴素自然的构图。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园林艺术体系,是因为花街铺地才臻于高度的完美。试想一下,如果代以石板路,水泥路,柏油路,游园者倒会感到美中不足,大为扫兴了。
??? 花街铺地是造园工匠的创造。
??? 传说古时,一座园林落成后,剩下一堆碎砖残瓦,在清扫它们的时候,有位能工巧匠顿生异想:为何不能将它铺成好看的路面呢?于是,腐朽化为神奇,犹如艺术大师最后不经意的一笔。使这座园林达到至美的境界。这一无名氏创造的路的艺术从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 自从认识了花街铺地,苏州园林的情致在我心目中更多了一层深意。
??? (选自《文汇报》1986年1月14日)
文章第二段详尽地叙述花街铺地的各种图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
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花街的特点。(限20字内)
文章最后一段“自从认识了花街铺地,苏州园林的情致在我心目中更多了一层深意。”这句话有什么含意?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在叙述花街所用材料,花街所构成的各种图案时,笔触细腻,让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条真切可感的“花街”。
B.作者认为花街不仅可以引领人去领略园林的无限风光,而且可以为园林景色作着补充和衬托,成为园林景色的一部分。
C.文章只是通过个别举例来阐述和挖掘花街铺地在园林中的各种变化及其在园林中的意义。
D.曲折宛转是本文布局谋篇上的特色。如在文章结尾处,追述花街铺地的由来历史,使人有一种柳暗花明,别有洞天之感。
E.本文风格细腻曲折,语言纯净灵秀,反映了作者对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深厚造诣。
阅读答案:
【小题】(1)具体交待花街命名的由来。(2)为下文花街图案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描写作铺垫。
【小题】(1)精致细密? (2)曲折宛转(或迂回曲折)
【小题】(1)突出了花街铺地在苏州园林中的意义这一主旨。(2)既呼应上文,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题】CE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解析:C,从文章第七段“凡是”、“多是”等词来看,文章先是通过整体说明来阐述花街铺地在园林中的各种变化的。E,“反映了……”分析过分。
范文四:花街的阅读答案
篇一:花街的阅读答案
花街的阅读及答案_高一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花街的阅读及答案_高一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花街的阅读及答案
160份文档
160份文档
1028988份文档
篇二:花街的阅读答案
花街
花街,多么撩人情思的所在。可是,我所说的花街,一定不是你想象中的。
花街左曲右旋,蜿蜒在苏州园林中,引你渐入佳境。
花街为游人铺下一匹素雅的或是华丽的织锦。
我多次游览过苏州园林,被那巧夺天工的空间组合艺术吸引了全部注意力,竟不曾留意到脚下的花街;当我终于注视到它的时候,为自己的疏忽感到吃惊:难道不正是它在迂回不尽中引我进入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吗?
我不由对自己的疏忽抱着一种内疚的心情,花街在脚下默默地执著地延伸,穿越幽篁茂林,绕过假山池沼,贯通亭台楼阁,仿佛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把人引入美妙世界,去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
花街铺地的图案,与园林建筑中桶扇、漏窗、挂落、地罩的雕刻艺术是可以媲美的。它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为园林景色作着补充和衬托。只要留心观察一下,凡是曲径通幽处铺地的花纹,多是简练的几何线条,增添着幽邃的氛围;而在柳暗花明处,色彩绚烂的图案似与鲜花斗妍,渲染出热烈的景象。网师园占地不足一亩,是一处具有淡雅明快的明代风格的小园林,花街铺地采用了美丽繁复的大花样,调谐着游人的美感。而以建筑华丽著称的留园,则常衬以朴素自然的构图。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园林艺术体系,是因为花街铺地才臻于高度的完美。试想一下,如果代以石板路,水泥路,柏油路,游园者倒会感到美中不足,大为扫兴了。
花街铺地是造园工匠的创造。
传说古时,一座园林落成后,剩下一堆碎砖残瓦,在清扫它们的时候,有位能工巧匠顿生异想:为何不能将它铺成好看的路面呢?于是,腐朽化为神奇,犹如艺术大师最后不经意的一笔。使这座园林达到至美的境界。这一无名氏创造的路的艺术从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自从认识了花街铺地,苏州园林的情致在我心目中更多了一层深意。
(选自《文汇报》1986年1月14日)
文章第二段详尽地叙述花街铺地的各种图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花街的特点。(限20字内)
文章最后一段“自从认识了花街铺地,苏州园林的情致在我心目中更多了一层深意。”这句话有什么含意?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在叙述花街所用材料,花街所构成的各种图案时,笔触细腻,让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条真切可感的“花街”。
b.作者认为花街不仅可以引领人去领略园林的无限风光,而且可以为园林景色作着补充和衬托,成为园林景色的一部分。
c.文章只是通过个别举例来阐述和挖掘花街铺地在园林中的各种变化及其在园林中的意义。 d.曲折宛转是本文布局谋篇上的特色。如在文章结尾处,追述花街铺地的由来历史,使人有一种柳暗花明,别有洞天之感。
e.本文风格细腻曲折,语言纯净灵秀,反映了作者对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深厚造诣。
【小题】(1)具体交待花街命名的由来。(2)为下文花街图案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描写作铺垫。
【小题】(1)精致细密 (2)曲折宛转(或迂回曲折) 【小题】(1)突出了花街铺地在苏州园林中的意义这一主旨。(2)既呼应上文,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题】ce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解析:c,从文章第七段“凡是”、“多是”等词来看,文章先是通过整体说明来阐述花街铺地在园林中的各种变化的。e,“反映了??”分析过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 春来草自青;它放任 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
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14.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
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用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说“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解释“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这句话的含意。
答:
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价值观?你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对成功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
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200905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黑暗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作品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e.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3)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
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华夏文化它将有可能做到:既享有科学理性所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又高扬和弘大民族的人文精神;既获得经济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拥有经济效率,又具有社会公平。总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6、下列表述不属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综合的问题。
b.中国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于,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c.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互补中共同发展,融合出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
d.中国文化有可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西方现代文化体现的活力是人类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中西文化的综合与统一应该由中国来实现。
c.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性的表现,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d.科学精神可以带来高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并提高经济效率;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能把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b.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西方现代文化又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所以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有必要。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形式。
d.现代化从程度上可分为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种,中国目前处于前现代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现代化阶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
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16.本文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除标点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
b.文章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c.林则徐在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曾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
e.本文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
篇三:花街的阅读答案
篇四:花街的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露珠 早晨.聚在鲜绿的叶片上的一颗颗小露珠.晶莹透亮.像一颗颗璀璨的小珍珠撒在那翠绿的操场上.叶片轻轻地摇动一下.几颗小露珠调皮地躲进了草丛.再也寻不着它了. (1)用“-- 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2)用“ 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3)用部首查字法查出“璀璨 的读音和解释. 璀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喜欢夜来香 我家的大花坛里养了许多花.名贵的花栽在花盆里.一般的花就种在花坛的泥土地上.其中有百花之王牡丹.有高雅的君子兰.有娇嫩的碧玉花.还有月季.绣球.茉莉.金钱菊--在它们之中.我最喜欢的花要数那几株夜来香了! 它.碧绿的茎长得非常粗壮.矮的有一尺多高.最高的一株要有三尺多高.狭长的绿叶交替排列.在主茎和枝杈的上部.每一个叶片的底部蹿出一个花挺.顶着一个绿里透黄的花蕾.夏天一到.夜来香开花的季节便到了.晚上大约8点来钟.只见它那鼓胀的花蕾慢慢地.慢慢地张开了.张开了.终于.它完全开放了!那四片小巧玲珑的花瓣是淡黄色的.它们犹如四姐妹紧紧地拉着手.围绕在橘黄色的花蕊四周.构成一朵朵可爱的夜来香花. 它.外貌虽然不十分美丽.但是非常惹人喜爱.每到盛夏的晚上.我吃过饭.便来到这个花坛边乘凉.这时一股幽雅的清香迎面飘来.让人心旷神怡.闻到花香.我忽有所悟:怪不得它叫夜来香呢!原来.它在夜间开放.为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带来阵阵清香.帮人们解除疲劳.令人精神振奋.这正是它的品格高尚之处啊! 它.还有着别的花所没有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过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瞧我喜欢的夜来香.啊.我惊呆了!只见别的花都低下了头.弯下了腰.有的甚至趴在了那泥土地上.可它却还直直地站在那里.它那洁净的叶子翠绿翠绿的.在柔风中.只见夜来香的枝轻轻晃动.仿佛对我自豪地说:“ 是呀.夜来香的生命力多么顽强! 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华贵.
没有君子兰那样高雅.也从不在白天去争奇斗艳.但却在夜晚为人们默默做贡献,它不屈服于暴风雨的顽强精神.又是其他娇嫩花卉怎能比拟的呢? 1.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在横线上.
2.短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夜来香的外形的? 3.“我 为什么喜欢夜来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山谷里有一条小溪.清清的溪水缓缓地流着.不远处.有一片绿色的竹林.竹林边开放看一朵朵粉红色的野花.这里的空气多么新鲜.这里的风景多么美丽!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我可爱的家乡. (1)短文共有 句话.第一句写的是 .第二句写的是 .第三句写的是 . (2)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抄写下来. (3)请摘抄短文中感叹句. (4)请摘抄短文中反问句. (5)这段话主要写: . (6)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空气 一( )白云 的竹林 一( )竹林 的家乡 一( )小溪 (7)在短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慢慢地--
篇五:花街的阅读答案
考点名称: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 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 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字义辨析:1、黯然、暗然、岸然:“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3、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暴发:(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
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8、边疆、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9、不详、不祥: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后者指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编写。“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 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6、嘲笑、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7、查看、察看: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8、处罚、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
考虑。 16、常(成)规、陈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 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 写成“细水常流”。
d 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靠别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8、对于、关于: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后者指(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9、戴、带:“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
(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
倒学过,可是早忘了。”(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e 1、而后、尔后: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2、恩惠、恩赐: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3、偶然、偶尔: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 1、幅、副: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 2、发奋、发愤: “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3、抚养、扶养: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4、发现、发明: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 5、法制、法治: 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 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 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 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 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 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 16、抚育、哺育、抚恤:“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g 1、改进、改善: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 2、沟通、勾通:两个词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 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 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 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 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 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 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
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句”决不能用“度”。 10、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11、聒(guō)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 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观察并测度(情况),如:观测敌情。 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 h 1、化装、化妆:“化装”有两个意思:(1)假扮;(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化妆”的含义:(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 3、侯、候:“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侯”相当于今天的“君”。“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问好”,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 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 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 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 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3)不利用,浪费(时间)。
j 1、拣、捡:使用范围不同,“拣”字有两种解释:(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挑肥拣瘦等;(2)拾取,如拣破烂、拣到一只皮包等。“捡”字只有一种解释:拾取。当“拣”是“拾取”的意思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2、坚苦、艰苦:“坚”有坚固、坚定、坚决的意思,在“坚苦”中取“坚定”之意,“坚苦”就是“坚忍刻苦”。所以,“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前者指坚忍刻苦(主观精神),后者指坚难困苦(客观实际)。 3、艰辛、艰难:前者强调办事的艰难而辛苦;后者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 4、决、绝:“决”作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例外、决非长久之计、决没有好下场等。“绝”作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用在“无”“非”“不”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绝大多数、技艺绝高、绝顶聪明。“决”和“绝”用法的区别,在于“决”强调坚决,而“绝”强调完全、绝对,表达的意思有差异,不能混淆。比如,决不动摇、决不等闲视之,本意应该是“坚决”的意思,所以用“绝”就不行。绝无次品、绝无恶意,本意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用“决”就错了。 5、究竟、毕竟:都含有到底的意思。“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 “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 6、精密、周密: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 7、截止、截至:“截止” 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而“截至” 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截止”读jié zhǐ;“截至”读jié zhi。比如:展览会闭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间统计人数,就只能写“截至”某日,参观人
数有多少。 8、局面、场面:前者范围大较抽象,后者范围小较具体。 9、交流、交换:前者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后者强调互换,另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换(礼物)。 10、聚歼、歼灭:前者指把敌人包围起来彻底消灭,强调包围;后者指消灭敌人,属一般用法。 11、尽管、无论:前者作连词时,表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转折的连词呼应;后者是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2、节制、节支:前者指(1)指挥管辖;
(2)限制或控制。后者指节约开支费用。 13、节余、结余: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因节约而剩下,后者是结算后剩下。 14、间接、简捷:前者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跟“直接”相对;后者指直截了当,也作简截。 15、聚集、聚积:前者指集合,凑在一起;后者指一点一滴地凑集,重在聚集的过程。 16、精练、精炼、简练:“精练”指文章、说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语,也作精炼。“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同“精练”。“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
17、鉴赏、欣赏:前者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后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18、惊愕、惊骇、惊恐、惊吓、惊讶:“惊愕” 书 吃惊而发愣;“惊骇” 书 惊慌害怕;“惊恐”惊慌恐惧;“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19、经历、阅历:前者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后者指(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较常用作名词。 20、激动、感动: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2)使感情冲动;(3)激荡。后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21、检查、检察、监察:“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监察”指监督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个人。 22、教诲、教训:前者是褒义词,(书)教训、教导;后者是中性词,(1)教导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23、辣手、棘手:前者指手段厉害或毒辣;后者指形容事情难办。 24、界限、界线:前者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限度,尽头等;后者指分界的线(具体的)。 25、急躁、暴躁: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1)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2)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行动。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 26、激奋、激愤(激忿):前者指激动振奋;后者指激动而愤怒。
k 1、考察、考查:前者着重指实地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或细致深刻的观察;后者和“检查”差不多,强调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行动、行为)。 2、克服、克复:前者指用精神力量战胜或抑制什么;后者指把敌人占领的地方夺了回来。 3、开辟、开拓:前者指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后者指开辟、扩展(从小到大)。 4、宽慰、安慰:前者指宽解、安慰;后者指心情安适(或用作使动)。 5、困苦、痛苦:前者指生活上艰难痛苦;后者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l 1、里程、历程:“里程”指(1)路程;(2)发展的过程。“历程”指经历的过程。 2、连接、联接: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这种联系是比较抽象的。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3、流传、留传:前者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后者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4、流畅、流淌:前者指流利、通畅;后者指液体流动。 5、流逝、流泻:前者表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后者表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 6、滥用、乱用:前者指过多的使用,不必或不该用而用;后者指该用这个,而用了那个。 7、临近、邻近:前者指时间靠近;后者指地方靠近。 8、列席、出席:前者指参与会议而无发言权;后者指参加会议。 9、黎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军事用语。 10、力行、厉行:前者指努力实践;后者指严格实行。 11、留恋、流连、留连、流离:“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流连”同“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流离”(书)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 12、连续、持续:前者指一个接一个;后者指延续不断,强调事物出现的绵延性。 13、
聆听、倾听、谛听:“聆听”指(书面语)听。“倾听”指细心的听取。“谛听”指仔细听。 14、履行、执行:前者指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后者指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15、利用、运用、应用、使用:“利用”(1)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应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使用”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 16、刻画、刻划:除用雕刻手段进行的行为写成“刻划”可不算错外,一般都应写成“刻画”。
m 1、漠视、忽视:都有“不注意”的意思,前者强调冷淡地对待;后者强调不重视。 2、谋取、牟取:有感情色彩之别。前者为中性词,指设法取得;后者往往含贬义,指谋取(名利)。
3、面市、面世:前者指一般商品上市;后者指用于精神产品,科技产品。 4、摸索、探索:前者指寻找(方向、方法、经验);后者指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 5、弥补、填补:都有“把不够的部分填足”的意思,“弥补”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填补”常与空缺、亏空、缺额搭配。(添补:补充用具、衣物等) 6、名声、名气:“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名气”与“名声”相同,但用于口语。 7、名义、名誉:“名义”指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名誉” 个人或集体的名声,多指赠给的名义,含尊重意。 8、蔑视、鄙视、藐视:都有“轻视,小看”之意,但程度一个比一个深。(“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n 1、脑袋、头颅: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年轻、年青:跟“年老”相对,都是形容词,有“年纪小”的意思。“年轻”:(1)年纪不大,多指10岁到20多岁之间;(2)与他人比较,年龄比他人小;(3)“年轻”可引申为有精神,有活力;(4)指开创的时间不长(可用于人或事物)。“年青” 只用于人:(1)指处在青少年时期;(2)指人外表、长相不老。
3、努力、竭力:前者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词义轻,后者指尽全力去做,词义重。 p 1、破坏、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2、品位、品味:前者指文学、艺术、作品等所达到的水平;后者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3、批评、批判:前者指(1)指出优缺点(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轻。后者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词义重。 4、赔偿、补偿:前者指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耗,补足欠款。 5、品尝、咀嚼:前者指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后者指(1)用牙齿磨碎食物
(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6、评价、评介:前者指评定价值的高低;后者指评论介绍。 7、彷徨(旁皇)、徘徊:前者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后者指(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8、平定、评定:前者指(1)平稳安定(2)平息叛乱等;后者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
q 1、情义、情意、情谊:意义相近,都是指人的感情而言的。比较而言,“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是“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所指的范围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如:情意绵绵),又可指人(个体)对国家的感情,还可以表示“情分”(如:礼物不多,但也是一点情意)。“情谊”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情谊”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三者均可拆开来使用,如:有情有义、无情无义、情深意长、深情厚意、深情厚谊。 2、启示、启发:前者表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后者表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3、启示、启事:前者指启发指示;后者指刊登或张贴出来的某种声明。 4、启用、起用: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启”,开始使用,后者侧重于“起”,重新任用,有时也泛指提拔任用某人,此外就搭配而言,“启用”多与机关印章或新的设施,设备等搭配,而“起用”多与搭配。 5、驱除、祛除:适用范围不同,前者宽,后者窄,后者一般只用于疾病、邪祟方面。 6、清净、清静:前者指(1)没有打扰;(2)水清澈。后者指环境安静。
7、情景、情境:“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范围较小;“情境”指境地,范围较大。
8、取消、取缔:前者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后者指明令取消或禁止。
9、旗帜、旗号:前者指旗子,比喻榜样或模范,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术或政治力量等。后者指旧时标明军队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含义(多指借来做坏事)。
10、启发、启迪:前者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后者指启发开导。 11、祈望、企望:前者指请求希望,有内心祈祷之意;后者指希望,强调恳切性。 12、缺点、缺陷:前者指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侧重于有而不好)。后者指欠缺或不完备的地方(侧重于没有)。 13、权利、权力:前者与“权益”同,是伴随某种义务而来的,如公民权、*、选举权都是“权利”;后者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批准权、用*等都是“权力”。 14、侵犯、侵害:前者指(1)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2)侵入别国领土;后者指(1)侵入而伤害(2)用暴力或非法手段损害。 15、权术、拳术:前者指谋略手段,是贬义词;后者指武术。 16、轻率、草率:前者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后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17、强迫(pò)、强逼(bī):前者指施加压力使服从;后者重在给人以威胁。 r 1、溶解、融解:前者是科技语体,指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散于溶剂中。后者多用于科技非科技语体,有消失、消散之意。 2、人、家伙:后者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 3、溶化、熔化、融化:“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变成水。“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成液体。“融化”与“溶化”的第二个意思相同。
s 1、思绪、心绪:前者指(1)思想的头绪,思路;(2)情绪。后者指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2、势力、实力:前者指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后者指实在的力量,多就军事或经济而言。 3、事例、示例、实例:“事例”名词,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示例”动词,指举出或做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实例”实际的例子,重在具体的。 4、闪耀、闪烁:前者表光彩耀眼,强调亮度,后者表光亮摇动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 5、事故、事件:就范围大小而言, “事故”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范围较小,较具体。“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范围较大。(“世故”指处世经验或指待人圆滑。)
6、十足、实足:前者指(物品)成色纯或十分充足。后者指数量足数的。 7、熟悉、熟习、熟练:“熟悉”知道得很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习)学习得很熟练。 8、擅长、善于:前者重在某方面具有特殊的专长;后者重在长处、优点。 9、舒畅、舒坦:前者指开朗愉快或舒服痛快;后者重在心里安定、坦然。 10、收集、搜集:前者指使聚集在一块;后者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不易得到的东西)。 11、申明、声明:前者指郑重说明;后者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12、声名、盛名:前者指名声,属一般用法;后者指很大的名望。 13、思考、思虑、思索、思量:“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一般用法;“思虑”思索考虑,重在考虑;“思索”思考探求,重在探求;“思量”(1)考虑(2) 方 想念、记挂。
14、生日、诞辰:人出生的日子,后者多用于所敬重的人。 15、审查、审察:前者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后者指仔细观察。 16、事务、事物;如果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要用“事务”;如果泛指各种物体和现象(不排斥其中包括些事情事件),要用“事物”,如小说反映的事物很复杂。 17、竖起、树起:前者强调的是具体事物;后者指强调的是抽象的事物。 18、竖立、树立:前者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后者指物体垂直立在地面,强调具体事物。 19、实行、施行:前者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后者指(1)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2)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20、熟练、娴熟:“熟练”工作、动作因常做而有经验;“娴熟”与“熟练”相同,但用于书面语。
t 1、停止、停滞:前者指不再进行;后者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头脑、脑袋:词的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头语。 3、团结、结合、勾结: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团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褒义词。“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中性词。“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互相串通、结合,
贬义词。 4、突然、猛然:前者是形容词,可作状语、谓语、定语,后者是副词,作状语。 5、调节、调解、斡旋:“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调解”指劝说双方消除纠纷。“斡旋”指(意思同上)书面语,不带宾语。 6、推委(诿)、推脱、推托:“推委(诿)”指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带宾语)。“推脱”指推卸(责任等)。“推托”指借故拒绝。 7、体现、表现、呈现:“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表现”(1)行为或作风中表示出来的(2)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呈现”显出、露出。(呈献:把东西或意见等恭敬的送给集体或敬爱的人) 8、通过、经过:前者指以人、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个目的。后者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 9、体验、体味:前者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后者指仔细体会。 10、推荐、推见:前者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组织或个人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后者指从某人或事物中推想出。
w 1、顽强、顽固:“顽强”指坚强、强硬,表示赞许之意。“顽固”指(1)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2)立场反动,不肯改变。多含贬义。 2、委屈、委曲:前者指受冤屈;后者指曲折。用“委曲求全”一词时,可能有受点委屈的意思在内,但不能写成“委屈求全”。
3、威望、威信:前者指声誉和名望(侧重名望)。后者指声威和信誉(侧重信誉)。 4、违反、违犯、违拗:“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规、规程)。“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规)。“违拗”指违背、有意不依从(上级和长辈的主意)。
x 1、心里、心理:“心里”,内涵单纯,常表现在外,具体指“胸口内部”,多指在“思想里、头脑里”。“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的总称,它还常常用来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心里”读xīnli,“心理”读xīnli。 2、象、像:“象”适用于三种情况:1、作名词用,如“大象”。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 “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 3、消失、消逝、消释: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随时间而去不复存在(声音、云雾、时间)。 4、薪水、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 5、吓唬、恐吓(恫吓):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6、显著、卓著:前者指非常明显;后者指突出地好。 7、需要、须要:前者指欲望、要求,或相当于“应当”,强调“不可少”。后者不用于表示欲望、要求,但比“不可少”的意味更重,是“不可不”的意思。比如“他需要(须要)休息”,但“他有需要”就只能用前者。 8、修养、休养:前者指提高学识、思想水平。后者指体力方面的休息调养。 9、心事、心思、心绪:“心事”心里盘算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心思”想做某种事的心情;念头。“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10、辛酸、心酸:词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生活经历中的痛苦和酸楚,后者侧重于内心的悲伤与难过。 11、细心、悉心:前者指用心细密。后者指用尽所有的精力(多指研究)。 12、希望、期望、渴望:词义程度一个比一个重。(希冀: 书 希望得到) 13、喧闹、喧嚷、喧扰、喧腾、喧嚣、喧哗:“喧闹”指喧哗热闹。“喧嚷”指(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喧扰”指喧嚷扰乱。“喧腾”指喧闹沸腾。“喧嚣”指(1)声音杂乱,不清静;(2)叫嚣,喧嚷。“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 14、挟持、胁持:前者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重在用力量;后者指威胁强迫对方,重在威胁。 15、稀疏、稀少(希少):前者指(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后者指事物出现得少。 16、效率、效力:前者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后者指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 17、限制、限止:前者指规定范围,使不超出;后者指限制、止境,重在制止。 18、效仿、模仿:前者指仿效、效法;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摹仿:与“模仿”相同,但重在描摹书画等) 想象、相象:“想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相象”彼此有相同或共同点。 19、显著、卓著、卓越;程度一个比
一个深。“显著”指非常明显;“卓著”指突出的好;“卓越”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20、显赫、显贵、显达:“显赫”权势等盛大;“显贵”做大官有身份的人;“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 21、贤德、贤明、贤能:“贤德”善良的德行;贤惠。“贤明”有才能有见识。“贤能”有道德有才能(“贤良”是书面语)。 22、显要、显耀:“显要”指官职高而权柄大;“显耀”指声誉、势力等著称。 23、贤惠、贤淑:“贤惠”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也作贤惠;“贤淑”是书面语。 24、心神、心声:“心神”指(1)心思精力(2)精神状态;“心声”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 25、向往、憧憬:前者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后者指想象向往美好的事物,多指对未来的。
y 1、云集、聚集:前者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用的是比喻义;后者指集合,凑在一起,一般用法。 2、以至、以致:都是连词,前者表示(1)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前句意思的延伸),相当于“直到”;(2)前句意思的自然结果。后者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3、勇气、勇敢:词性和功能不同,前者是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后者是形容词、作谓语或定语。 4、原形、原型:前者指形状、面目;后者指类型、模型。 5、运用、应用:前者指根据事物特性加以利用;后者指使用,直接用生活或生产。 6、允许、容许:前者指许可;后者指许可(书面语,语义重)。 7、应付、周旋:“应付”指(1)对人对事采取措施(2)敷衍、将就(带宾语);“周旋”指(1)交际应酬(2)与敌较量,相机而动(否)。 8、严格、严厉:前者指在掌握标准或遵守制度时认真不放松;后者指严肃而厉害(要求态度方面)。 9、赢利(盈利)、营利:前者指所得的利润(名词);后者指谋求利润(动词)。 10、谣言、流言:前者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后者指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的话)。 11、臆测、臆度:前者指主观地推断;后者指 书 臆测猜度。 12、约束、规范:前者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后者指使遵守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13、依存、依附:前者指互相依附而存在;后者指附着、依赖、从属。 14、隐(yǐn)蔽、荫(yīn)蔽:前者指借助别的事物来遮掩;后者指(枝叶)遮蔽。 15、引见、引荐:前者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后者指推荐别人。 16、一律、一概:副词,适用于全体,前者强调无一例外;后者强调没有例外。 17、衣服、衬衫:“衣服” 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18、义气、意气:前者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义气、义气千秋”等;后者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用事、意气风发”等。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与“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范文五:花街的阅读及答案
花街
花街,多么撩人情思的所在,可是,我所说的花街,一定不是你想象中的。
它是路,是用乱石、卵石、碎砖、碎瓦、碎瓷片和碎缸片为主铺筑的窄窄的路。那些用碎瓦构成的席纹、人字纹、间方、斗纹,用卵石碎瓷镶嵌出的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用多种废料装点成的梅花、海棠花、冰霜花、十字灯景,甚至还有开屏的孔雀、翔飞的仙鹤……当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底纹展现在眼前,你会觉得,没有比用花街两字来称呼脚下的路更合适的了。
花街左曲右旋,蜿蜒在苏州园林中,引你渐入佳境。
花街为游人铺下一匹素雅的或是华丽的织锦,我多次游览过苏州园林,被那巧夺天工的空间组合艺术吸引了全部注意力,竟不曾留意到脚下的花街;当我终于注视到它的时候,为自己的疏忽感到吃惊:难道不正是它在迂回不尽中引我进入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吗?
我不由对自己的疏忽抱着一种内疚的心情。花街在脚下默默地执著地延伸,穿越幽篁茂林,绕过假山池沼,贯通亭台楼阁,仿佛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把人引入美妙世界,去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
花街铺地的图案,与园林建筑中隔窗、漏窗、挂落、地罩的雕刻艺术是可以媲美的。它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为园林景色作着补充和衬托。只要留心观察一下,凡是曲径通幽处铺地的花纹,多是简练的几何线条,增添着幽邃的氛围;而在柳暗花明处,色彩绚烂的图案似与鲜花斗妍,渲染出热烈的景象。网狮园占地不足一亩,是一处具有淡雅明快的明代风格的小园林,花街铺地采用了美丽繁复的的大花样,调谐着游人的美感。而以建筑华丽著称的留园,则常衬以朴素自然的构图。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园林艺术体系,是为花街铺地才臻于高度的完美。试想一下,如果代以石板路,水泥路,柏油路,游园者倒会感到美中不足,大为扫兴了。
花街铺地是造园工匠的创造。
传说古时,一座园林落成后,剩下碎砖残瓦,在清扫它们的时候,有位能工巧匠顿生异想:为何不能将它铺成好看的路面呢?腐朽化为神奇,犹如艺术大师最后不经意的一笔,使这座园林达到至美的境界。这一无名氏创造的路的艺术从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自从认识了花街铺地,苏州园林的情致在我心目中更多了一层深意。
18具体交待花街命名的由来。(2)为下文花街图案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描写作铺垫。
19精致细密 (2)曲折宛转(或迂回曲折)
20突出了花街铺地在苏州园林中的意义这一主旨。(2)既呼应上文,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1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