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迎旭小学 王香芳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 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 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范文二:《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huán 神裔 yì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范文三:《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邱静芳 龙岩一中高一语文组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 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 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
步骤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设 计 意 图
课前准备
1、 提出预习要求。
2、 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 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范文四: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
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
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
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
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
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
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
正因为 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
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 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
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
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
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
步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设 计 意 图
骤
1.充分预习,提出问1、 提出预习要求。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课题,由组长收集问题,
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2、 查找与课文相关前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的课外资料。 准师。 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备 2.借助文下注释和3、 确定主题。
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
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工具书疏通文句,初
步感知原诗。 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
力。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1、学生背诵《八佾篇《论语》解读
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
第三》前面三则内容。八佾篇第三 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
子夏问曰:“‘巧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2、认真听老师讲解。 情
笑倩兮,美目盼兮,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境3、积极回忆《论语》素以为绚兮’。何谓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导中写到《诗经》的相也?”子曰:“绘事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入 关条目。 后素。”曰:“礼后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乎?”子曰:“起予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者商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温故知新
课
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1)《诗经》和“《诗经》文六义”。 识点。
探(2)《采薇》的背景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讨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学生结合问题以
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主题 及自己预习的情况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展开讨论,师生互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
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质,深入探究问题。究台阶: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程。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什么特点? 学生可以畅谈 (2)诗从“采薇”写起,
自己的独特理解,并这跟“曰归曰归”的思
乡情有何关系? 深入感知本文主人
(3)前三章所写的“薇”
公复杂的心理。 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
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
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
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
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
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
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
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
心理?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学生重在朗读
( 征战不归,身不由己 通过同一主题相关诗歌体会,学习一些鉴赏的天涯羁旅)
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积柳中庸《征人怨》 技巧,同时,学会知
李益《从军北征》 累,同时唤起学生的比较阅识迁移,运用所学的范仲淹《渔家傲》 读的意识,了解边塞诗歌的李白的《关山月》 知识探究类似主题
特点。同时,通过纵向比较,高适《塞上听吹的诗歌。
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辩意笛》
识,更深入地了解家园之思
的文化内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旨在示范,引导。 学生重在初步导:
了解探究内容,可以 文本探究:翻译改示范一篇文章可以从多
写 概括每章内容 第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个角度去解读,可以从深度六章解读 艺术特点
作探究。本诗主题考虑,亦可从广度考虑。《诗
拓展性探究: 经》作为诗歌的一大源头,1、 《诗经》战争诗探
可研究的内容很多,此内容究
2、 文化背景探究(中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研究性国古代农耕文化对
学习的简单指导,以引起部战争的影响)
3、意象的探究(植物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或以采摘植物的行为
作为思念意象)
教师总结归纳: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 与教师一起回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
知识点。 顾,总结。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
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
迈、相思离愁的情感,
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
放。 课
堂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 让学生通过对现今边防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小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
战士的关注,来进一步关注完成。可以调查,可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结
万古荒原中。”——乌鲁 祖国的建设,激发爱国爱乡以查找资料。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的情感。 问题:当今戍边战
士的家园之思有何深
远的根源?
范文五:《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 采薇》教学设计
渭南市杜桥中学 刘沛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经“重章叠唱”的方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预习任务、《助学案》,课堂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经》的学习,明白先儒教化士大夫的良苦用心,培养学生观察民生疾苦,体恤劳苦大众的悲悯情怀。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
2.回忆上节课所学,引入本节内容
3.齐读,订正字音
4.一生读 指出问题
5.划分结构
6.前三章的写作手法 重章叠唱 比兴
7.4、5章的手法和情绪 赋比兴 自豪 斗志 爱国
三、重点章节研读
1.齐读最后一章
2.探究好在哪里,学习“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三重对比 画面感
3.情感探究 为何“伤悲”?
四、拓展升华
学习此篇章的意义
学习《诗经》的意义
五、尝试写作诗歌(现实主义手法) 教师展示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