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作者:刘雷
来源:《商情》2013年第27期
【摘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毕业最多的年份,今年大学生就业签约率过低引发各界关注。除了经济形势严峻导致岗位供求失衡之外,高等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也趋于加剧。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工作 薪酬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严峻
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就业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而今年,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的699万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有人称这是“最难就业季”,也有人发出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无奈感叹。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土地劳作中转移出来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在农村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时候,某些老工业基地却出现走向后工业化的征兆,传统产业开始衰落,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简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己经超过300000亿元人民币,基数的加大和对粗放扩张战略的放弃可能会使今后很难再达到10%以上的增长率,一就业机会的增加会变得更加困难;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加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某些行业的劳动就业将会受到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挤压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就业困难。总的来说,中国前面临的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二、大学生就业特征所在
(一)考研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连续十多年的扩招,高校的考研率也在迅速增长,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增加求职的祛码,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根据人民日报的统计数据,2011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51.1万;2012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65.6万;2013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76万。
(二)专业性别限制较多。
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就业市场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据各大人才市场消息,近几年外语、文秘、计算机等专业就业形势看好。不少高校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专业供需比达1:1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毕业生选择余地非常大。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收毕业生人数最多的都是计算机类,达到接受总数的50%以上。国际金融、
范文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对策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使得当前我国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观念和心态、应对危机方式均呈现多元化特征,择业取向异质性较强。因此,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就业服务合作供给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提供实践导向的就业服务,深化准就业政策,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大学生待业期,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实现公平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取向;政策认知;就业服务
1 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构成严峻挑战:
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随之显现,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亏损、倒闭的威胁,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
投资流失效应。我国是全球吸收FDI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带来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间接减损效应。由于外需出口缩减和直接投资下降,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信心,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低迷。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 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在2008年559万的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
据推算,如果2009年我国实现8%的经济增长,将创造900万个工作机会,但仅仅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610万人。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长、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之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推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本身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峻时期。
2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知
2.1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在对某高校的问卷调查中,问卷主要通过询问“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间”来调查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调查结果表明,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结束,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结束,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2.2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断: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时,如图表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另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2.3 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如何”时,大学生群体的分化比较明显:48.03%的大学生表示“信心较小”,40.05%的大学生则选择“信心较大”,另有6.69%选择“没有信心”,4.95%则表示“信心很大”。
2.4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 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如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随着毕业生增多,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延长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受的择业时长有一定影响。
在被问到“您毕业之后,愿意最长花多少时间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长找工作时间在“六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花费“6个月到一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比较迫切。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全国2007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别是1677元和1316元。事实上,
由于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剧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毕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来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线。
2.5 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目前将自主创业作为毕业后首选打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表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主创业的趋势,但自主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打算”, 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打算比较茫然。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调查数据,可以推测,随着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成为失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次调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设计了关于待业期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的问题。
3 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3.1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从1998年开始,我国确立了新时期“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也明确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不同政策分系统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越发艰难,只有通过金融、财税、管理服务等多重途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效果如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款规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相互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服务的主导提供者,其重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设计实施有效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
真正发挥效用。
3.2 分层分类对大学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效的就业政策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因此政府应制定详细的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引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乡村基层就业,并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况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保护。
3.3 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加强合作:金融危机下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于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也有半数以上大学生仅能接受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急切。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加强合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缓解压力的服务工作。大学生待业期间的就业服务是薄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将就业服务延至大学生待业期,特别要注重通过各种组织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期间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虑,并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疏导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范和群体事件,防止金融危机通过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3.4 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户籍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教育环境、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不同的境遇,在上述因素中占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次调查表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 而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会、资源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因此,国家应当完善立法,加大纠正和惩治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保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体现公平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乡村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况,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和引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
3.5 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接轨: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分适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能力、视野和心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预测总报告[A].
[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A].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莫荣.2008~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A]
范文三: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一马硗旭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高 就业率存在很大差距。对于学历不同的大 高校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
学生,普遍情况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 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是高素 校招生规模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即时就业率也越低。另外是院校的不同, 质的复合型人才。 置,造成人才资源的浪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培养出来的人才被闲 1、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其毕业生就业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全国知 他国家费。这种现象在其 名的重点大学和省属重点大学始终是人才 加入WTO,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 司空见惯,在我国却是一种新现
竞 象,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多种因素造成 市场中的佼佼者。 争领域在深度与广度上空前拓展。经济全 5、毕业生就业方向呈多元化的趋势, 球化对政治带来的影响一方面使各国政治 的。解决这一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
但就业意向厚薄不均。近年来,随着国有交往日益扩大频繁,另一方面使各国政治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中型企业经营情况的改善,其对大学生 生活的相关性空前加强,以至于开始显露 某种被称为“全球政治”的新现象。这要 的需求量略有回升,而外资、外商等非公
求大学生既要有坚定的信仰,又要有较高 有制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的政治敏感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 到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城市的人数不断增 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 加,此外,随着国家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 2、大学生的能力也需不断加强 由,越来越灵活、自 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不断出台,也有为数 能力是人才质量的内在层次,不仅要 越来越尊重个人的发展意愿,尤其是“双向选择”制度以后,原来的低效劳动, 不少的毕业生响应号召,奔赴基层。 以知识为基础,而且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
就业结构僵化、失调,隐性失业严重,政 4、不就业现象日渐突出。参加研究生 锻炼,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越丰富, 府和企业包袱沉重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得到 考试、出国留学、自主创业成为不就业高 越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能力越强,越容易 校毕业生的选择,但不可忽视的是,有少 获得知识。就就业来说,大学生应着重加 改善,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度逐渐建 数高校毕业生沦为“啃老”一族。 强自我认识能力、竞争能力、运用知识的 立起来。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多元化 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及在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观念、职业设计 等主观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以 的现象,从整体看,是因为多种价值观念 (二)高等教育的积极应对 下几种现
并存;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 1、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21世 象:
1、学科的两极分化与专业对口观念 的、稳定的就业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 纪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 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如过多地考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出许多新的更高 的淡化。由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直接面向 虑个人的志向、利益,轻视国家和社会的 的要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既可以 市场,人才市场的需求成为大学学科与专
需要;对自己的条件和实力不能准确定 影响和重构劳动力与人才结构,又能促进 业设置和调整的指南针,可是由于社会经 位;择业技巧缺乏、急切近利等,使大学 和引导经济结构优化,还会促进教育资源 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 调整之中,社会对一些具体的专业需求并 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评价、职业选择标准和 的合理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运行质量。
择业行业取向受到消极影响。 2、建立专业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 不能保持恒定,因而造成专业需求有阶段 性的“冷”、“热”波动,而高校毕业生在 导和服务体系。要根据新形势下的毕业生 就业工作特点和要求,不断加大投入,调 f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这种情况下,在就业时也逐渐淡化了专业 对口的观念。 整、充实机构,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
2 、不同学历、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即时 (一)大学毕业生个体的自我完善 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 万方数据 2006年12月40中国人才?上半月号l
业生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水平的全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 面提高。 413)7人,据相关部门预计,“十一五” 5、开展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随 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 着高校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总量不断增长,国家和 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 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毕竟有限。这相应要求毕业生转变 形势将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是国 旧有的择业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创业。 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高校 4、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 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是促进青年人才 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高级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 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内在要求,是 大,同时对高级人才的层次要求也不断提高,研究生 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 教育是培养新时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 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的重要举措。 1、逐步建立人才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和市场体 系。建立劳动力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仍要把推进国企 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重点。使国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工作的 有企业拥有开展情况 用工和企业内部分配的自主权,从而让国有企业从业
人员的流动和就业进入市场调节的范围。另外,要培 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从广 育和完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这样可以降低人才流动 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县级以下党 成本,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 2、采取主要措施降低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劳动 到非公有制组织、中小企业、艰苦行 参与率过高是我国劳动力过度供给的重要原因之一。 业和艰苦岗位,基层空间广阔、潜力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少年平均受教育年限 巨大。 较短,过早加入劳动大军。有关专家推算,若城镇15,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一19,青少年人1:3劳动力参与率由60,降至30,,可 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 减少500万个新增劳动力供给。因此要加大教育投 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引 入,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推迟其就业年龄。 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 5、加速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源合理 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有关政策意见, 配置。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必须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这项 加以改革。目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入“深 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据教育部介绍, 水区”,初显成效。坚定不移地推行我国人事制度改 已出台了12个政策性文件,16个省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2005年下半年至今,中央有关部门 革,会对人才流动起到积极作用,还能防止人才积
压,改善人才布局,合理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 份出台了配套政策文件,大批高校也 人才效益。 都制定了引导和奖励办法,各地也实 4、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容 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数十个地 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展新的就业领域,在抓好 的基层就业和服务项目总数已达到 到基层服务的思考 方性项目。目前中央部门和各地组织 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特别是 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鉴于我国国情,在经济发展过 50个。2006年通过各类中央部门和各 程中,要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企业,不断扩大 地组织的为基层就业和服务的项目, 就业容量,还要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 ? 有不少于l 5万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 产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使国民经济发展 业和服务。 杜 在全局上既能保证有足够的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又 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团 羽能兼顾大量劳动力就业。国 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
组织的,自2003年以来,已有4万余 (作者单位:辽宁省长春税务学院) 中国人才t上半月号I 2006年12月41 万方数据
范文四: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摘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毕业最多的年份,今年大学生就业签约率过低引发各界关注。除了经济形势严峻导致岗位供求失衡之外,高等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也趋于加剧。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工作 薪酬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严峻
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就业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而今年,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的699万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有人称这是“最难就业季”,也有人发出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无奈感叹。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土地劳作中转移出来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在农村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时候,某些老工业基地却出现走向后工业化的征兆,传统产业开始衰落,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简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己经超过300000亿元人民币,基数的加大和对粗放扩张战略的放弃可能会使今后很难再达到10%以上的增长率,一就业机会的增加会变得更加困难;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加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某些行业的劳动就业将会受到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挤压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就业困难。总的来说,中国前面临的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二、大学生就业特征所在
(一)考研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连续十多年的扩招,高校的考研率也在迅速增长,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增加求职的祛码,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根据人民日报的统计数据,2011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51.1万;2012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65.6万;2013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76万。
(二)专业性别限制较多。
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就业市场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据各大人才市场消息,近几年外语、文秘、计算机等专业就业形势看好。不少高校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专业供需比达1:1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毕业生选择余地非常大。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收毕业生人数最多的都是计算机类,达到接受总数的50%以上。国际金融、经济学、法学等投资回报率高的专业,就业形势比较好。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面临挑战。
在就业市场,女大学生遭遇尴尬,性别歧视明显。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都能看到公开贴出的“只限男性”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
(三)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日趋提高。
从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相关。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43。事实也是如此,在就业市场上,硕士生、博士生就业竞争力强于本科生。现在一个博士起码有四个就业岗位任其选择。用人单位看重学历,虽与一些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员有关,但就业市场中,对毕业生能力要求提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一些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以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能力。某文化传播公司负责招聘的主管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立刻上手的人。如果明天就让你上班,你能立刻为公司产生效益吗?”因此没工作经验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做好大学生自我定位。
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解决就业压力,大学生首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 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因此大学生要适当调 整就业期望值,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 那种择业就是“一步到位”,要求绝对安稳或绝对理想的观念。
(二)成立专业的辅导机构。
大学生普遍都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而且大学生对就业方面的迷茫和困惑如果得不到解决和辅导,很容易陷入错误的就业观念无法自拔或降低大学生对就业的信心,同时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所以,各高校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就业辅导机构,由相关老师轮流值班,供同学们前去咨询请教,解决就业疑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意识,辅助他们更好地在自身就业方向上前进,对减弱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的迷茫起到辅助性作用。
(三)提供校内就业实习岗位。
大学生在大学中应多参与积极有益的课外活动,比如加入有关就业的社团,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参与就业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素养。很多高校都有成立就业协会,例如,吉林工商学院也有自己的就业协会,会在每年的10月进行社团招新,给社员提供很多有关就业的信息,开展就业培训,介绍许多知名企业的应聘经验,带领社员参与实践的就业活动,比如实地观摩某企业的运作。通过社团有组织性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知识与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处变不惊。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在这里提出几条解决对策,只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就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7).
[2] 金蕾莅.北京高校及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的评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范文五: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对策研究
中国校外教育
教砜稼累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对策研究
◆陈延娜(天津科技大学)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并对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方案提出要满足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轻工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为此对专业总体目标进行调整:对学生学业提出强化实践环节;并及时更新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品牌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面临
新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5万增长到2009年的611
万,增长率为431.30%,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就
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在校学生对就业现状的认识
识,打造学校精品,从教学、管理、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受社
会欢迎、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高校可借鉴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以其成功
为使就业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对天津科技大学在校学生傲了问卷
调查,包括研究生、各年级本科生,以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为主。主要了解他们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同卷494份,问卷回收率98.8%。调查结果如下:
1.毕业后的打算
36.8%的人选择了直接就业;32.6%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而27.6%
的案例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高校可借鉴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
培养模式,征求合作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协商所需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安排。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达到了双赢目的。
3.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的人选择先就业.后深造;3%则选择了出国留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有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5%的人胸有成竹,认为比较容易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52.2%的人认为通过自己努力应该能找到工作;而25%
(1)加强全程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与专业
教育相结合,与日常的学生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系统规划相应内容。如一年级侧重于适应性
成长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侧重于初步的职业定向和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的指导,可请企业家、教授等进行名师讲堂;三年级侧重于择业价值观、职业理想指导;四年级侧重于就业形势政策、择业技巧
和角色适应的指导,三、四年级可开设0.05).③加尼福尼亚心理调查表结构量表评分比较:就业大学生常规趋向和常规异向和自我实现评分明显高于未就业大学生(t=5.00~10.06,P<0.01).结论:毕业后能够就业的大学生人格特征较为成熟,较未就业大学更具备适应就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此种人格特质无性别差异.
2.期刊论文 何云景.于珍彦.He Yunjing.Yu Zhenyan 大学生的填空型就业与开拓型就业研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3)
大学生就业分为填空型就业和开拓型就业.填空型就业是指在现实空余岗位上的就业;开拓型就业是自己将潜在就业岗位变为现实就业岗位的就业.大学生能够使自己顺利就业,关键在于调整择业思路,要把自己的择业要求调整到与客观实际需要相吻合的思路上来,调整到先就业,后创业,为创业而就业的思路上来.大学生有活力、有知识,如果建立起完善的创业支持系统,大学生必将成为我国开拓型就业的主力军.
3.期刊论文 黄艳芹 论大学生由知识性就业向能力性就业的转化 -邢台学院学报2007,22(2)
从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上入手,就大学生从知识性就业向能力性就业转化的问题进行阐述.促进大学生从知识性就业向能力性就业的转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校改革的目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各种能力的积累创造条件;要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避免走入误区;要处理好能力积累与品性修炼的关系,坚持转化的正确价值取向.
4.期刊论文 李海波.郎平 就业社团: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促就业的有效载体——以广西大学
在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缺失现实存在的环境下,大学生
5.学位论文 马頔 长春市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就业意向关系之研究长春市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008
本研究以22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调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明确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域、期望的就业薪酬、期望的就业行业,总结就业意向的规律。并探究大学生就业意向同自我效能感间的联系。为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为大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就业意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一般自我效能感值越高大学生的薪酬值期望越高。
(2)选择不同就业地域、不同就业行业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3)选择“工作”作为预期毕业去向的大学生占47%,与选择“考研”的大学生所占百分比相同,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4)35.6%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东南沿海地区”,60.3%的大学生倾向于在“中等城市”就业,有2.7%的大学生选择在“乡镇、农村”就业,这组数据说明,长春市大学生最倾向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中等城市就业,只有很少的大学生会选择乡镇、农村就业。可见,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是倾向于发展较快的城市,这类城市的就业机会多,留给大学生的上升空间大。 (5)近半数长春市大学生的首选职业是教师。
(6)多于半数的长春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期望值高于实际薪酬水平。可以看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部分大学毕业生仍不能正确的看待自身的价值。 (7)文科和理科大学生、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在期望就业地区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更倾向于本专业就业以及学科专业性限制是导致文科和理科大学生、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在期望就业行业上差异显著;近年教师待遇的提高是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在期望薪酬上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文科和理科大学生在期望薪酬上无显著差异。
6.期刊论文 马宁 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难就业——解析现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特点及就业指导策略 -网络财富
2010(8)
我们常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难就业.这是从两个方面分别道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本文从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出发剖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和误区,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问题,从而客观理性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的引导.
7.期刊论文 楼栋.郭红东.LOU Dong.GUO Hong-dong 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运用浙江省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对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受到大学生的主修专业、农村就业的国家政策待遇与社会偏见压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高等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尊重大学生就业选择、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农村就业、提高
8.期刊论文 刘慧 大学生实现就业与创业的战略研究 -辽宁教育研究2006(6)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经过调整,不断趋于合理.2006年是
9.期刊论文 刘芳.刘世瑞.赵文斌.LIU Fang.LIU Shi-rui.ZHAO Wen-bin 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特点 -滨州学院学报2010,26(3)
探索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心理特点,可为就业心理指导提供依据. 运用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问卷对1 29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的特征蕴含着2个潜在变量:重要性和不可控性.女大学生对求职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从业风险3个因素比男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P
10.期刊论文 雷五明.赵北平 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心理学思考 -科技创业月刊2006(10)
合理定位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起点,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关键.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一些消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从而以理性的思维帮助大学生认识到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xwjy-jj200912180.aspx授权使用:长江大学(cjdx),授权号:94a535f3-e4a3-4a30-b319-9ed00153a806
下载时间:2011年4月25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