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甲骨文资料图片
甲骨文资料图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发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
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
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
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
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
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
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
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
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
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范文二:甲骨文考试资料总结
甲骨文考试题型:
共有四道题,两题理论,两题卜辞。
1、 文字的构成,甲骨文字形正反之别,繁简之别
2、卜辞的结构:一块完整的卜辞有几部分构成,指出哪个部分是什么辞
3、卜辞的辨认:写出摹本的释文,并加上标点(统一规范,有残缺的用“口”标记,所缺字数不确定的用“??”标记),解释卜辞的意思。
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一條完整的卜辭由前辞、贞辞、占辞、验辞四個部分。
(1)前辞
前辭也叫叙辭。是記叙的占卜時間、地點和占卜者。
(2)贞辞
貞辭也叫命辭,即命龜之辭。向龟陳述要貞問的事。
(3)占辞
占辭,即根據甲骨的兆璺狀態所作出的吉凶判斷。
(4)验辞
驗辭,即記錄占卜之後應驗的事實。
1、 文字的构成,甲骨文字形正反之别,繁简之别
甲骨文的构形特點和發展變化
?甲骨文的构形特點
?甲骨文的發展變化
由簡變繁的主要原因是:
?甲骨文的构形特點
①象形程度高 ④少量的异字同形
②方筆居多,圓筆居少 ⑤多合文
③異體較多,繁簡雜厠
甲骨文异体众多,笔画多少可以变通。正写,反写,倒写无别。有的增减形符声符无别。 尽管如此,甲骨文还是有它谨严的一面。有些字的结构虽然一分相似,但在某些部位不能有分毫之差,否则就成另一个字了。这是它谨严的一面。
甲骨文的谨严性还表现在有的笔画不能任意增减、移动。
异字同形
甲骨文存在少量的异字同形,即一个字形可以代表两个乃至三个音义全然不同的字。 ?甲骨文的發展變化
甲骨文的異體較多,有一些是同時並存的共時異體,而有一些則是不同時代的歷時異體。從甲骨文的實際情況看,甲骨文有很多字是由簡變繁。
由簡變繁的主要原因是:
一,增加筆畫;
二,增加偏旁。增加偏旁,有許多變成了形聲字,岀現了向形聲字發展的趋势。
————————————————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 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1)甲骨文的發現及其時代的認定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河南省最北部安阳县(今安阳市)小屯村,地处洹水之南。历史上项羽大败秦军主力于漳水之南,章邯求议盟,“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见《史记·项羽本纪》),这个殷墟就位于小屯村。
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这里常有一些“字骨头”出土,有的还涂有红色。
这些“字骨头”或被用以作肥料,或用来填塞枯井,或磨成粉末、锉成细粉以作为治疗外伤的金创药材(谓之刀尖药),或被当作治疗疟疾的“龙骨”卖给中药店。
光緒25年(1899),山東福山人王懿榮首先发现了甲骨文,并認識了甲骨所刻,乃是商代文字。
王漢章《古董錄》記載:王懿榮對甲骨文“細爲攷訂,始知爲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在篆籀之
前。”
甲骨文的發現地—殷墟
殷墟,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一带,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那里是商代后期的国都——殷,商亡后称为殷墟。
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个有文獻可攷、並爲甲骨文和攷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的255年間,這裏一直是中國商代晚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商滅亡後這裏淪爲廢墟,故后世以“殷墟”名之。
岀土的甲骨文數量
1984年胡厚宣的《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对岀土的甲骨文數量統計爲154604片(國家、香港所藏127904片加上國外12个國家所藏26700片)。
著錄甲骨文有三種形式:拓本、照片、摹本。
拓本也叫墨本。好的拓本能把文字的結構、筆畫及其風格特點清楚地反映出來。
照片又叫影本,它的優點是能把骨面上的細微之處反映出來,缺點是文字多不清晰。 摹本的優點是字形清楚,但是容易岀現錯誤。
我國最早以拓本形式著錄甲骨文的是1903年劉鶚的《鐵雲藏龜》。
由於缺乏經驗,所拓墨本多模糊不清。1912年羅振玉在日本用珂羅版影印了《殷虚書契》,文字非常清晰。
用照片形式著錄甲骨文有1936年羅振玉的《殷虚書契菁華》、1940年于省吾的《雙劍誃古器物圖錄》等,用此種形式著錄的甲骨文僅有30多片。
用摹本形式著錄甲骨文的有1917年加拿大明義士的《殷虚卜辭》等20多種,著錄甲骨文一萬餘片。
甲骨文资料的整理与公布
从1903年《鐵雲藏龜》问世,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著录殷墟甲骨文资料的专书和零篇有一百种左右,但存在种种缺陷。
为了使更多的学者充分、方便地利用甲骨文资料,郭沫若于1956年提出了编纂《甲骨文合集》的建议,并列入了全国计划。
《甲骨文合集》 把1899年以来八十年间先后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十余万片甲骨文资料,选出部分,分期分类,编纂成册。
1982年《甲骨文合集》出齐,收甲骨4万多片。
后又出版了《甲骨文合集补编》,共收1万3千多片。该书弥补了以前各著录甲骨文资料的专书和零篇的缺陷。
胡厚宣有《甲骨文合集释文》与之相配,于1999年8月出版。
二十世纪70年代,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南地等处出土有字甲骨4千多片,后整理编成《小屯南地甲骨》于1980年出版。与之相配的有姚孝遂《小屯南地甲骨考释》。
1982至1991年间,李学勤与伦敦大学艾兰合作,将英国所藏甲骨2千多片编成《英国所藏甲骨集》出版。
此外还有加拿大许进雄的《怀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1979)等。
199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出土甲骨1千多片,编为《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出版,这是最近一次科学发掘出土的一批重要资料。
甲骨文之称
甲骨文之称是约定俗成的,它和其他出土文献文字的称名保持了一致性。
凡出土文献文字,多以质料称名,如陶质的“陶文”,龟甲兽骨质的“甲骨文”,青铜质料的“金文”,竹木质料的“简牍文”,帛质的“帛书”,石质的“石鼓文”等。
这同后世的篆、隶、行、草、楷等纯书体的称名是不同的。
甲骨文内容
甲骨文内容包括卜辞和非卜辞两类
卜辞内容有:祭祀、天时、年成、征伐、王事、旬夕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非卜辞内容有:表谱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如干支表、祀谱刻辞、家谱刻辞等。 甲骨文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卜辞。
占卜前的準備: 取材、鋸削、刮磨
加工完成后的甲骨成品由管理占卜的卜人保管。保管者都要刻上龟甲的来源、数量,有的还包括日期、地域和史官的签名,这种文字叫“署辞”。署辞一般刻在不用于占卜的部位,如胛骨的骨臼或背面外缘,腹甲甲桥背面或尾甲正面一角,背甲顶端或背面内缘等处。 占卜程序:钻凿、灼兆、刻兆、刻辭、涂飾
①钻凿
爲了使甲骨变薄而易於加熱見兆,在甲骨上施以钻凿。钻凿都不能穿透骨面,宜至骨面最薄處。有單獨施钻或凿,也有钻後再施凿,即钻凿並施。每塊甲骨上钻凿數量多少不定,少者幾個,多者幾十個,甚至一二百個。一般來說,龜甲钻凿並施,以钻爲多,牛胛骨則凿多钻少,腹甲皆在背面施钻凿,牛胛骨既有背面施钻凿的,也有在正面中下方施钻凿的。 ②灼兆
钻凿之後,用火灼燒钻凿處,有钻者灼於钻之中處,無钻者灼於凿之左或右。灼燒後甲骨正面出現“卜”字形的裂紋,即所謂兆璺(wèn)。
占卜者根據灼燒的卜骨所顯現出来的卜字形的兆紋來占斷吉凶。
殷人往往一事多卜,并将卜问的次序记在卜兆之上,这叫“兆序”。
再于兆序旁记“兆辞”,如“一告”、“二告”、“三告”、“小告”,或“吉”、“大吉”、“引吉”等。兆序是每卜必记,兆辞则不是每卜必记。不记者多数。
其次再记用,包括“用”、“兹用”、“兹不用”、“兹御”等。“用”意为施行,指按所占的结果施行。
③刻辭
最後刻上占卜的内容。兆紋多在骨版的正面,所以也多於骨版正面刻辭。
一条完整的卜辭具有前辭、貞辭、占辭、驗辭等四部分,但多數卜辭缺少占辭和驗辭兩個部分。
④涂飾
有的骨版刻上卜辭的内容後,還要在筆畫上涂以朱砂或墨以爲裝飾。通常大字涂以朱砂,小字涂以墨。此現象多出現於武丁時期的卜辭。
卜事至此完成,并入档。
刻辭行款 ④右行直書
①單列直行 ⑤顛倒參錯
②單列橫行 ⑥正反對貞卜辭左側左行
③左行直書 ⑦正反對貞卜辭右側右行
⑧正反對貞卜辭右側左行 14 單列下轉波折式
⑨正反對貞卜辭左側右行 響左或右轉
⑩正反交錯行 15 左行或右行下轉再
11 一條卜辭分刻於正反兩面 波折式嚮左或右轉
①單列直行 16 單列直行而下
②單列橫行 再嚮右轉
③左行直書 17 單列左或右行而下
④右行直書 再嚮左或右轉
12 單列左行或 18右行而下
右行而下轉 再左行而上
13 單列左行或右行 19 右行波折式而下
下轉再右或左轉 再嚮左上而下
通讀卜辭的方法
(1)識字
通讀卜辭當以識字爲先務,如字不識,其它則無從談起。識字包括識前人已識之字與前人不識之待識之字。
甲骨文比较容易认识的字,已经考释得差不多了,现在剩下的都是难于索解的字。
已识字有三种类型。
1.其形体、音读、意义都有了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在甲骨刻辞中得到了证明,这是最标准、最典型的已识字。如“目”等。
2.该字的词义已经明确,但并没有认识到该字的形体结构甚至音读。如“ ”,意为配偶。再如“ ”,意为“有”、“佑”等。
3.构形、音读及其发展演化的线索已经清楚,但在卜辞中所表示的词的意义并不清楚。如“众”,有解为“奴隶”、“自由民”、甚至“奴隶主”者。
(2)明文例
文例是指卜辭在甲骨上的分布與走嚮,卜辭與卜兆、兆序的關系等等。明文例,对通讀甲骨刻辭是非常重要的。
(3)通文法
卜辭的文法,由於受卜辭形式的制約,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特點。不通卜辭的文法,是很難通讀卜辭的。所以,了解卜辭的文法對通讀卜辭是非常重要的。
(4)破讀假借字
卜辭中有大量的假借字,這些假借字,無疑是通讀卜辭的障礙。破讀這些假借字,必須在音韻、訓詁等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礎,同時對古籍也要非常熟悉。
(5)力求前後文義順暢
通讀卜辭要力求做到前後文義順暢,符合文辭的原意。切忌爲求其解而穿鑿附會。
王懿荣在发现甲骨后一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以京师团练大臣的身分投井自杀。王懿荣死后,部分甲骨归好友刘鹗所有。
刘鹗(1857-1909) 字铁云,是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自己也收藏了五千片左右的甲骨,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甲骨精选一千多件拓印成书,是为第一本将甲骨 着录出版的书籍《铁云藏龟》。这套书让世人大开眼界,认识商代古文字的存在。
在《铁云藏龟》中,他正确地认识到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也尝试着认字,在他所
认出的四十四个字中,有三十四个字认对了,其中十九个是干支、两个是数字。但因古董商矇骗,他误以为甲骨出土于河南汤阴。
第一位真正对甲骨文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孙诒让(1848-1908)。
孙诒让,字仲容,一名征君,浙江瑞安人,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着有《周礼正义》, 是《周礼》集大成的著作。
1904年,孙诒让根据刘鹗的《铁云藏龟》作了《契文举例》,是第一本研究甲骨文的书籍,并试着从甲骨文探讨商代的制度,虽然书中论点诸多错误,但开创了甲骨学研究的先声,披荆斩棘之功是无法磨灭的。
直到罗振玉,甲骨文的内涵才逐渐清晰。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晚年自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罗振玉以办报的财力收罗甲骨,并对甲骨 进行整理与出版,他一共购藏三万多片,并在1913-1916年间出版了四本书籍:《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后 编》。没有这些材料的发表,根本谈不上甲骨研究。
此外,罗振玉又精于文字考释,并且审释出商王名号,确定甲骨文为商王室遗物,并打探出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在河南安阳,甲骨文的真实面貌乃浮现。
在罗振玉的影响下,王国维(1977-1927)开始将文字考释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利用甲骨文来论证商代的制度。
王国维,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是清末 的才子,对西方哲学、文学都多所涉猎,后来进入中国古代史、古文字的研究领域。王国维在古史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二重证据法”,就是用地下出土文物与传统 文献相互印证,这样的历史研究法直到今天仍为学者所奉行。他
考订出殷商先公先王,并将甲骨中的商王世系与《史记》相互对照,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问题。
商王世系问题大体解决,但对于甲骨年代的断定却没有标准,年代无法断定,这十数万片的甲骨就如一盘散沙,难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这个问题,到实际进行殷墟 考古的董作宾终获得解决。
董作宾(1895-1963)号彦堂,河南南阳人,是史语所第一个从事殷墟考古的人,不久专门负责研究甲骨文。1931年首先指 出甲骨文中贞人(占卜时负责卜问的人)的存在,1933年更提出甲骨断代的十个标准,对流散各地的甲骨进行年代的推断。断代问题的解决,使十多万片零散的 甲骨,考古出土的与以前流传的,串联成有条理的史料,成为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
郭沫若也把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材料。
郭沫若(1892-1978)号鼎堂,四川乐山人。郭沫若甚具才华,留学日本习医,后来弃医从文,对于文 学、史学、考古、哲学、戏剧等皆有所涉猎。他在日本十年的期间(1928-1937),建立起自己的甲骨学研究,出版了甲骨文资料汇编性的著作《卜辞通 纂》。
甲骨文选读
“用侯屯”,“用”指祭祀用牲。“侯”为方国侯伯之侯。“屯”为人名。这是商代人祭,杀敌酋以祭祀祖先的事情。
范文三:甲骨文史话:甲骨文资料的整理与公布
二 甲骨文资料的整理与公布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1
整理甲骨文的方法
文著录。 甲骨 文 著 录 主 要 是 通 过 墨 拓、 描 绘、 照 相、 文字叙述等方法把甲骨文客观地记录公布在纸张、 网 络等媒介上的工作。 甲骨文材料包括甲骨文字、 甲骨 本身的形状、 卜甲、 卜骨上卜兆和钻凿、 甲骨上雕刻 的花纹等信息。 整理这些材料, 忠实的记录下来, 为 甲骨的缀合、 断代、 文例、 文字考释、 证史等方面的 甲骨学研究提供全面细致的材料。 甲骨文资料的整理 与公布包括殷墟及殷墟以外的商代甲骨文、 西周甲骨 文材料的整理。 甲骨文材料的整理与公布是甲骨学研 究的基础工作, 是甲骨保存、 整理、 研究工作的总结 和成果展示。 甲骨文发现 110 年来甲骨文材料的整理 与公布经历了逐渐改进完善的过程, 整理方法逐渐由 早期的粗疏发展向后来的严密和完备, 与甲骨学各项 研究的发展始终同步, 反映了甲骨文考释、 甲骨文断 代、 科学发掘等多方面的成果。 甲骨文材料的整理与
甲骨文材料的整理与公布, 在甲骨学上称为甲骨
21
公布具有抢救甲骨材料的学术意义。 甲骨经过数千年
甲 骨 文 史 话
的地下埋藏, 朽脆易碎, 出土之后又经过贩运, 经过 多处流传, 加上保管不善、 战争和社会动荡等破坏因 素, 难免损坏丢失, 如果不及时整理公布, 世人将无 法目睹、 研读这些珍贵的学术资料。 甲骨文作为数千 年前商代的占卜实录, 其文物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将 其材料整理公布, 在文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记录甲骨材料的方法主要有摹绘、 墨拓、 照
相三种方法, 所得的结果相应地称作摹本、 拓本、 照 卜兆等信息时最为清晰, 尤其是字小笔画纤细的甲骨 拓本能准确地记录甲骨文和甲骨形态等信息, 但有的 拓片清晰度不够, 也不能较好地记录卜兆和钻凿等信
片或相片。 摹 本 由 人 手 绘 制, 在 记 录 甲 骨 文、 钻 凿、 文, 摹本是必不可少的, 但准确性在三种方法中最差。
息。 对于绝大多数甲骨来说, 墨拓是必备的著录方法, 照片也能准确地记录甲骨文、 钻凿、 卜兆等各种信息, 尤其是对于一些不便施拓或墨拓效果不好的甲骨较为 有效。 对于所有甲骨来说, 照相都是应该采取的著录 方法, 对于字小笔画纤细的甲骨文来说, 放大照片更是 一种较好的记录方法, 如 《 周原甲骨文》 就是放大 20 倍后著录的。 著录甲骨材料最理想的方法是将摹绘、 墨 拓、 照相三者结合起来, 以摹本、 拓本、 照片三种形式 早期整理甲骨文主要以墨拓为主, 如刘鹗 《 铁云藏龟》 全面准确地记录甲骨文及甲骨上的卜兆、 钻凿等
信息。 (1903 年), 罗振玉 《 殷虚书契》 (1913 ~ 1916 年) 等; 也有摹绘的, 一般是外国人做的, 如明义士 《 殷虚卜
22
年)、 《 甲骨卜辞七集》 等, 采取照相的很少, 而且主要 契精华》 (1914 年)、 郭沫若 《 卜辞通纂》 别录二 《 日 是出于保护甲骨或墨拓不便等原因, 如罗振玉 《 殷虚书
辞》 (1917 年), 方法敛 《 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 (1935
拓俱全的如明义士 《 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 (1935 年), 全的如于省吾 《 双剑 董作宾 《 殷虚文字外编》 14 家藏品 (1956 年); 拓照俱 古器物图录》 中四版有字甲骨
墨拓、 拓照俱全, 乃至摹拓照三位一体的著录成果。 摹
本所藏甲骨择优》 ( 间有拓本, 1933 年)。 后来逐渐有了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年) 中所录小川睦之辅等个人和单位藏的 84 件藏品。 理, 也很好地做到了拓片、 摹本、 照片三者俱备, 如近 年出版的 《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后来科学发掘的甲骨材料, 经过较长时间细致完备地整
照三位一体的如伊藤道治 《 日本所见甲骨录》
文字》 (1959 年, 以拓片为主, 部分精品有照片); 摹拓 (1977
(1940 年), 贝塚茂树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
2003), 并且书中的甲骨摹本摹绘卜兆、 照片有局部特 写, 保证了准确全面地记录甲骨材料的各种信息。 而甲骨文材料的整理和公布有其发展的历史, 在
( 云南人民出版社,
110 年的时段内, 甲骨文材料的整理方法逐渐成熟, 这 有赖于甲骨学者的探索和研究的深入。
2
私人发掘甲骨文资料的 整理与公布
从 1903 年 《 铁云藏龟》 问世, 甲骨文告别了古董
23
成为研究的珍贵材料。 《 铁云藏龟》 一般认为是由罗振
甲 骨 文 史 话
玉拓墨编印的, 从刘鹗所藏 5000 多片甲骨中选出 1058
片 ( 去掉伪片、 重片后 1051 片 ) , 共分六册, 采用石 印, 甲骨拓本不太清晰, 也有若干片较好。 所收多为 卜甲, 时代以武丁时期为主, 出自小屯村北刘家 20 亩 地中。 后来 《 铁云藏龟 》 还有几个版本, 1931 年上海 覃隐庐翻刊石印本, 与 《 铁云藏龟之余 》 合刊, 共六 册。 拓片旁附鲍鼎释文, 但错误较多。 1959 年台北艺 文印书馆重印 《 铁云藏龟》 , 附有摹本, 但是原拓片模 糊者, 摹 本 也 做 不 到 准 确 清 晰。 1975 年 严 一 萍 编 著 《 铁云藏龟新编》 , 他陆续花费 15 年时间从后出的甲骨 替换掉原书中模糊拓本, 并增补背拓、 加以缀合、 去 重、 去 伪, 得 甲 骨 1043 片, 每 片 甲 骨 皆 有 拓 本、 摹 48 类。 《 新编 》 从内容与体例上确实是一部新作, 各 片甲骨都标有原编号, 又注出各著录书中曾经收录的 编号, 但是不足的是没有新、 旧编号对比和重见
号索 缀合, 以及具体的研究可以参考白玉峥 《 铁云藏龟识 1980) 。 引。 对于 《 铁云藏 龟 》 的 版 本、 材 料 的 伪 刻、 重 片、 小录》 ( 载于 《 中国文字》 新二期, 台北艺文印书馆, 罗振玉的 《 殷虚书契 》 ( 即 《 殷虚书契前编 》 ) 、 本, 按照分期分类编排全书甲骨, 按照卜事细则分为 著录书中辑出 《 铁云藏龟》 的重印清晰拓本约 400 片,
《 殷虚书契精华》 、 《 殷虚书契后编 》 。 罗振玉所编 《 殷 虚书契前编》 有几个版本, 其中以 1913 年珂罗版影印 双宣纸本八卷, 线装四册为通行本。 这是罗振玉在日
24
本花费 一 年 的 时 间 编 成 的 本 子, 著 录 甲 骨 拓 本 2229
片。 拓片清晰, 内 容 丰 富, 全 书 甲 骨 大 致 按 照 人 名、 地名、 岁名、 数名、 文字等类次序编排, 有不少重要 还有一些拓片经过剪裁; 另有一些甲骨未拓全, 或者 未拓骨臼或反面刻辞。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甲骨 文材料的使用。 罗振玉于 1914 年编著 《 殷虚书契菁华 》 , 珂罗版 的材料。 但 《 前编 》 也有与其他书著录相同的拓片;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影印, 线装一册, 收甲骨 68 片。 这是罗振玉所藏 4 片 最大的牛骨和脆弱易损未施拓的小片甲骨的照片集。 4 片大骨正反都有长篇刻辞, 大字涂朱, 是十分珍贵的 商代史料。 那些小甲骨因字体较小, 也有不少照片模 糊不清。 罗振玉编完 《 殷虚书契前编 》 之后, 又选拓剩余
的藏品, 编为 《 殷虚书契后编 》 , 1916 年以珂罗版影 印出版。 分上下卷, 线装一册。 1970 年台北艺文印书 馆翻印一次。 《 后编 》 共著录甲骨拓本 1104 片。 《 后 王襄、 北京大学、 马衡等所藏甲骨拓本, 加上他自己 历年手拓古董商手中甲骨所得, 共 1591 片, 编成 《 殷 版。 《 续编》 编排拓片亦以事类为原则, 虽与他书著录 重片较多, 但能弥补其他著录书印制和拓本处理方面 的不足, 也是很有价值的。 关于 《 戬寿堂所藏殷虚文 字》 前文已经介绍过了, 此不赘述。 郭沫若的 《 卜辞通纂 》 和 《 殷契粹编 》 。 郭沫若 编》 中也有不少重要材料。 罗振玉还辑戬寿堂藏甲骨、
虚书契续编》 , 1933 年以珂罗版精印六卷, 线装六册出
25
编著的 《 卜辞通纂 》 是甲骨文分类著录方法的早期代
甲 骨 文 史 话
表作, 收录日本所藏甲骨佳品, 并以适合初学者学习 而著称。 1933 年东京文求堂石印本, 线装四册。 1983 年 《 卜辞通纂》 作为 《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 第二卷由 注释和傅学苓重编的索引, 对不清晰的拓片和照片也 做了更换或附摹本的工作。 《 通纂》 分为图版和考释两 部分, 书后附有干支表。 图版部分由三部分
构成: 卜 辞通纂、 别录一、 别录二。 卜辞通纂部分收甲骨 800 片号, 其中缺 340 ~ 347 片, 实收 792 片。 别录一收录 式发表共 87 片。 《 通纂 》 考释部分极具特色, 即常画 出甲骨形状, 直接将释文写于其上, 并以虚线表示界 划, 极便于初学者对照拓片学习。 虽然 《 通纂 》 正文 但其价值主要在于按照清晰的分类编排甲骨, 其顺序 为干支、 数字、 世 系、 天 象、 食 货、 征 伐、 畋 游、 杂 纂, 这是在前人基础上纯以内容分类的体系, 其用意 在于: 便于初学者由浅入深了解卜辞内容; 以研究中 郭沫若编纂的 《 殷契粹编 》 是从刘体智所藏甲骨实物 拓本约 2. 8 万片中选出 1595 片精华, 1937 年 5 月由东 京文求堂石印出版, 线装五册, 其中图版两册, 考释 三册。 书后附有索引、 殷代世系表和干支表。 1965 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 《 殷契粹编 》 列为考古学专 刊甲种第十二号, 遵照郭沫若意见做了一些加工, 由 国古代社会为整理卜辞之宗旨, 比之前人分类要好。 部分选录的是以往著录过的拓本, 所增者唯缀合部分,
科学出版社再版。 再版本增加了郭沫若的一些校语、
42 片, 别录二收录 《 日本所藏甲骨择优 》 , 以照片形
26
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个版本中的图版全部更换为 1953
年考古研究所新拓的善斋旧藏甲骨拓本, 原书一骨分 贴两处的, 骨、 臼分离的尽量并为一个号。 补上了从 采用的新拓片都用甲骨原形拓全, 有些拓本增加了刻 前未著录的骨的臼部, 反面有刻辞而从前未著录的。 辞, 由胡厚宣考释附于书后。 于省吾校阅了全书, 他的 校读意见凡是郭沫若同意的都加在了书眉上。 科学出版 社重新编了索引。 这个版本的 《 殷契粹编》 是最好的版 吉凶、 干支、 杂纂等, 1535 号以下为后增补者, 未分 类。 《 粹编》 所收重要材料, 可参见郭沫若的自序。 基 本上将刘体智所藏甲骨精品收入, 但也漏掉了 “ 四方风 名” 刻辞, 《 殷契粹编》 也还有一些误缀的情况。 商承祚的 《 殷契佚存 》 , 以印刷精良、 材料重要、 本。 拓片编排大致按照世系、 数字、 天象、 食货、 畋游、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著录雕花骨柶刻辞著称。 1933 年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 究所丛刊甲种珂罗版影印本, 二卷, 线装两册。 上册 为商承祚、 董作宾、 唐兰序及拓本图版, 下册为凡例 和考释。 是书收录甲骨拓本 1000 片, 间有照片。 《 佚 都是一面雕刻花纹, 一面刻辞。 427 骨文字花纹中还镶
存》 中有 不 少 重 要 材 料, 如 518、 426、 427 三 块 骨, 嵌着绿松石。 其刻辞都是记事文字。 426 与 518 花纹、 427 记述的是获白兕之事。 但遗憾的是这三则重要
材料 后来都未收入 《 甲骨文合集 》 中。 当然 《 佚存 》 也有 与以往著录重复以及本书自重的情况, 也存在拼黏拓 本的问 题。 可 以 参 考 陈 炜 湛 《 读 〈 殷 契 佚 存 〉 记 》 文字皆同, 记载商王狩猎获兕、 赏 赐 臣 子 宰 丰 之 事。
27
( 载于 《 甲骨文论集 》 , 上海古 籍出版社, 2003 ) , 白
甲 骨 文 史 话
玉峥 《 殷契佚存概论》 ( 刊于 《 中国文字 》 新十一期,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6) 。 胡厚宣对甲骨文材料的搜集整理。 1940 年胡厚宣
执教于齐鲁大学以后, 搜集甲骨, 用力颇勤, 于 1945
年出版 《 甲骨六录 》 一书, 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专刊, 列为 《 甲骨学商史论丛三集》 , 石印本, 线装一 册, 1983 年台北大通书局曾经翻印。 是书收录甲骨拓 本、 摹本 670 片, 按照先分期再分类的原则编排甲骨 拓本、 摹本。 先分为武丁、 祖庚祖甲、 廪辛康丁、 武 乙文丁四期, 每期按照天象、 祖先、 祭祀、 征伐、 田 猎、 人物等事类排比。 后来他编辑的 《 战后平津所获 甲骨集》 、 《 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 、 《 战后南北所见甲 骨录》 、 《 甲骨续存》 等书, 以及他任总编辑的 《 甲骨 文合集》 都按照先分期再分类的编排原则。 《 甲骨六 录》 在考释部分还注出每版是甲还是骨, 是腹甲还是 背甲以及文字行款、 时代, 是否涂朱涂墨, 是否记事 刻辞等信息。 《 甲骨六录》 印制不精, 拓本不清, 印行 量少, 流传不 广。 抗 日 战 争 胜 利 后, 胡 厚 宣 是 搜 集、 著录甲骨 最 勤 的 学 者。 他 往 来 于 各 地, 购 买、 墨 拓、 摹录了大量甲骨材料, 先后编成 《 战后平津所获甲骨 集》、 《 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 (1951 年由来薰阁书店出 版, 三卷, 线装两册, 著录胡厚宣在南京、 上海两地所 获甲骨的摹本共 1143 片 )、 (1951 年由来薰阁书店出版, 线装三册, 著录甲骨摹本 《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 》
3276 片)、 《 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 (1954 年由上海群联
28
出版社出版, 线装四册, 著录甲骨拓本 5642 片)、 《 甲 骨续存》 ( 上海群联出版社, 1955, 珂罗版印刷, 平装 三册。 分为上下编, 上编两册收录甲骨拓本 2755 片; 下 是书后附 “ 采录资料索引表”, 详列本书甲骨来源) 五 部专书, 剔除重复著录、 重片、 伪片实为 10924 片。 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殷墟甲骨文资料的专书 编一册收录甲骨摹本 998 片, 是书共著录甲骨 3753 片,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和零篇已有 100 种左右。 这 些 资 料 由 于 在 各 地 刊 印, 加之印数又少, 很难有学者能够完全看到材料。 又因 为过去工作条件差、 印刷水平不高, 使得当时出版的 如初印本 《 铁云藏龟 》
印制不清, 而描摹本 《 铁云藏 龟》 又有错误。 王襄的 《 簠室殷契征文 》 有将拓本割 裂, 使人不见全貌而怀疑其伪的问题。 《 殷虚卜辞 》 摹 本不准确, 《 殷虚书契后编 》 有的拓本不全, 《 库方二 氏藏甲骨卜辞》 杂有伪片, 《 殷契佚存》 的印本较原拓 为小, 《 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 等书相互重复不少; 存 在同一骨的正、 反、 骨臼, 同一甲的正反, 不在一处 甚或分散于不同书中的情况。 大多数的著录书都没有 将拓片分期分类排列, 还有已经出土的有字甲骨并未 全部墨拓, 已经墨拓的也并未全部发表等情况。
有些甲骨文资料、 书籍存在着一些无法弥补的缺陷。
3
科学发掘甲骨文资料的 整理与公布
前文已经谈到 了史语所组织的 15 次殷墟发掘工
29
作, 其中发 现甲骨的情况已作了 大 致 的 介 绍。 那 么,
甲 骨 文 史 话
这 15 次发掘所得甲骨文资料又是如何整理公布为学界 所使用的呢? 由于殷墟发掘工作是受日本发动的全面 侵华战争的破坏而被迫停止的, 15 次发掘所得甲骨尚 1948 年, 前 9 次发掘所得甲骨才由董作宾、 李济、 梁 思永编辑, 以拓片图版形式, 由史语所列入 《 中国考 古报告集》 之二丛书中出版, 书名 《 小屯: 河南安阳 殷虚遗址之一· 第二本 · 殷虚文字甲编 · 图版》 , 由商 务印书馆出版, 影印本一册。 1976 年台湾历史语言研 究所把 《 殷虚文字甲编 》 重印, 1998 年又影印。 是书 字甲 2467 片。 但是拓本号是 3942, 就是除上述甲骨外 每一片甲骨编号之下, 都有发掘时的原编号, 可以显 示发掘的次数和甲骨的类别。 《 殷虚文字甲编 》 收录很 多重要的材料, 其缺憾是未向读者说明甲骨的具体坑 位, 仅标明 “ 小屯村中 ” 、 点。 这是第一部著录科学发掘甲骨文材料的著作, 编 排时没有经过人为的分期分类, 而是按照发掘时间和 坑位为序, 与著录私掘甲骨的著作有很大的不同。 《 甲 编》 只有图版, 1961 年出版了屈万里先生所作的 《 殷 虚文字甲编考释》 , 对 《 甲编》 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 缀合了 223 版, 用于缀合的碎片包括 《 甲编 》 漏掉未 发表的材料, 以及从前其他书著录过的材料, 缀合所 “ 村北 ” 等范围较大的地 未来得及整理公布, 就被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直到
图版 329 幅, 收录有字甲骨 3866 片, 其中字骨 1899、 还有三个兽头骨刻辞, 以及上述甲骨的反面或骨臼。
与研究, 是 书除了释文外, 还做了 大 量 的 缀 合 工 作,
30
得作为附录附于全书之后, 还做了一些 《 甲编 》 图版 的补遗工作。 《 殷虚文字甲编考释》 对每片甲骨及其特 征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并尽可能的定其时代, 以文字
记录甲骨形态的做法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为以 后著录科学发掘甲骨创立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 殷虚文 但它是使用 《 甲编 》 材料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值得重 史语所以 《 中国考古报告集 》 之二丛书形式出版, 书 名为 《 小屯: 河南安阳殷虚遗址之一 · 第二本 · 殷虚 文字乙编·图版》 上中下辑, 共三册, 上辑 1948 年出 版, 中辑 1949 年出版, 下辑 1953 年出版。 1994 年台 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曾经重印 《 乙编》 。 《 乙编》 下辑又 有 1956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影印本。 《 乙编 》 中材料有两点颇受学者重视, 一是 H127 坑甲骨, 该坑 甲骨特色鲜明, 刻辞内容丰富, 极大地促进了甲骨文 例的研究。 二是董作宾所谓的 “ 文武丁 ” 卜辞, 即师 组、 子组、 午组卜辞。 这些卜辞的时代经过学者多年 的讨论, 最终定在武丁时期。 其中的午组、 子组卜辞 又属于所谓的 “ 非王卜辞” , 对于认识殷墟甲骨文与商 代社会很有裨益。 第十三至十五次殷墟发掘所得整版 甲骨很多, 但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史语所辗转迁徙的影 响, 已经拼对的甲骨复又散碎混杂, 《 乙编 》 制作拓本 时, 限于条件也没有重做缀合的工作。 所以 《 乙编 》 中多小片, 这有碍于这批珍贵材料的充分利用。 有鉴 于此, 史语所迁至台湾后, 把缀合 《 乙编 》 甲骨作为 字甲编考释 》 亦未说明甲骨的出土坑位及钻凿形态, 视。 第十三次至第十五次发掘所得有字甲骨 9105 片,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31
重要工作, 其重要成果就是张秉权编著的 《 殷虚文字
甲 骨 文 史 话
丙编》 ,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 分上中下三辑, 每 辑两册, 共六册。 每辑图版与考释同时发表。 六册出 1972 年。 曾于 1992 ~ 1997 年再版。 《 丙编 》 将 《 乙 版 的 时 间 分 别 是 1957、 1959、 1962、 1965、 1967、 编》 中甲骨与编余甲骨进行缀合 , 重新墨拓和考释 , 共著录甲骨 632 版 , 主要是拓本 , 也有照片 , 图版印 刷精良 , 比 《 乙编 》 清楚 。 《 丙编 》 编排图版尽可能 地将内 容 相 关 各 版 卜 辞 放 在 一 起 , 便 于 读 者 互 相 参 照 。 每一图版前都有一张半透明薄纸 , 依刻辞位置写 上释文 , 并标明缀合的各片 、 刻辞的次序和行款 , 便 于读者直观地了解甲骨缀合情况与刻辞内容 。 在使用 《 丙编 》 也并没有把殷墟 15 次挖掘的全部甲骨公布出 来 , 还是有所遗漏 , 所以有锺柏生的 《 小屯 : 河南安 阳殷虚 遗 址 之 一 · 第 二 本 · 殷 虚 文 字 乙 编 · 补 遗 》 (1995 年 , 台北 ,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 ) 的工 作 。 这些科学发掘的甲骨文材料是按照科学的方法著 录整理公布的 , 甲骨文著录
和公布材料的方法取得了 重大的突破 。 《 甲编 》 、 《 乙编 》 、 《 丙编 》 的出版使得 大量珍贵新材料得以公布 。 为了使更多的学者充分、 方便地利用甲骨文资料, 《 乙编 》 材料时必须参考 《 丙编 》 。 《 甲编 》 、 《 乙编 》 、
郭沫若于 1956 年提出了编纂 《 甲骨文合集 》 的建议, 并列入了全国规划。 当时成立了一个编辑委员会, 郭 沫若任主任, 并任主编。 编委有于省吾、 王襄、 容庚、 商承祚、 曾 毅 公、 李 亚 农、 沈 之 瑜、 胡 厚 宣、 唐 兰、
32
徐中舒、 张政烺、 陈邦怀等人。 下设一个工作组, 由 胡厚宣任组长, 做具体的编辑工作, 于 1961 年 4 月着 手工作。 经过长时期的努力, 工作组搜集到了著录甲 骨的书刊 100 多种, 全面寻访了 30 多个城市的 100 多 个单位及若干私人收藏的甲骨, 并进行墨拓, 征集商 借全国公私所藏甲骨拓片及照片, 总计积累甲骨文资 料, 连同重复 的 在 内, 达 15 万 片 以 上。 经 过 逐 一 登 记, 注明有关情况, 然后进行 “ 对重 ” 、 “ 去伪 ” 、 “ 换 重复次数 1. 4 万多, 相关情况参考王贵民 《 一部大型 的甲骨文资料汇编— — —甲骨文合集 》 , 《 中国史研究动 态》 1979 年第 9 期。 总计拼合不下两千余版, 也存在 拼合失误或遗漏未拼的现象, 可以参看蔡哲茂 《 甲骨 缀合集》 为了方便研究, 《 甲骨文合集》 还将同文卜辞按照卜序 排在一起, 不仅利于使用, 也表现一种科学性。 《 甲骨 文合集》 将全部刻辞分为五期, 即一期武丁; 二期祖 庚祖甲; 三期廪辛康丁; 四期武乙文丁; 五期帝乙帝 辛。 而师组、 子组、 午组卜辞, 集中附于武丁期。 每 一期之下分为二十二类, 即一奴隶和平民; 二奴隶主 七贡纳; 八农业; 九渔猎畜牧; 十手工业; 十一商业 交通; 十二天文历法; 十三气象; 十四建筑; 十五疾 病; 十六生育; 十七鬼神崇拜; 十八祭祀; 十九吉凶 梦幻; 二十卜法; 二十一文字; 二十二其他。 共收拓 片 39476 片, 收入 《 合集 》 前 12 册中, 第 13 册收入 贵族; 三官 吏; 四 军 队 刑 罚 监 狱; 五 战 争; 六 方 域; ( 台北, 文渊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9) 。 片” , 并由专人进行缀合。 最终校出重复的 6000 多片,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33
摹本 2480 片。 拓片与摹本共计为 41956 片。 《 甲骨文
甲 骨 文 史 话
合集》 的出版凝聚着众多前辈学者的心血, 对甲骨文 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学术文化事 资料搜集得不够完善, 有一些已经墨拓, 但 《 合集 》 所以有 1999 年 《 甲骨文合集补编 》 的出版。 《 合集 》 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甲骨文合集 》 也存在着不足, 版式已定无
法加进去, 或有的征集来未能及时墨拓。 也存在着误收若干伪片的问题, 也有的拓本不如过去 著录的书中清楚。 《 合集》 全 13 册于 1982 年由中华书 局出齐, 但 《 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 》 由于种种原因 却迟至 1999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十多年 中直接影响了 《 合集 》 材料的使用。 《 合集 》 出齐后 的 17 年, 《 甲骨文合集释文 》 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出版,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这也或多或少地 影响了 《 合集》 的使用。 1973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市小
屯村南地, 发掘出有字甲骨 4589 片, 后经整理, 编成 《 小屯南地甲骨 》 一书。 是书为便于读者, 将 1971 年 冬季在小屯西地出土的 10 片卜骨和 1975 ~ 1977 年在小 屯村一带零星采集的 13 片甲骨附于图版后面, 则是书 共著录有字甲骨 4612 片。 是书上册主要是图版, 1980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共分上下两个分册。 书的下册主 共分三个单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 9 集, 科学出版社, 1995) 中刊布了整理小屯南地无字 队在 《1973 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 ( 《 考古学集刊》 第
要是释文、 索引和钻凿形态, 1983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34
甲骨时发现的 294 片小片有字甲骨, 作为 《 小屯南地 甲骨 》 的补遗, 有拓片、 对应的摹本, 有释文, 加上 这 294 片有字甲骨, 才算小屯南地出土的全部甲骨文 字。 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不仅数量多, 内容丰富, 而 且地层关系明确, 所以学术价值极高。 大体如下: 小 屯南地甲骨出土的地层关系, 证实了师组、 子组、 午 组卜辞的时代应该与宾组相近, 属于武丁时期。 这是 小乙时的甲骨, 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由于小屯南地甲 骨的地层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 2777 片和 《 殷墟文字乙编 》 第 9099 片可能是武丁以 队在 《1973 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 中指出 《 屯南 》 第 前的卜 辞, 大 致 可 以 确 定 在 盘 庚、 小 辛、 小 乙 时 代。 这是一个极有学术价值的意见。 《 小屯南地甲骨》 全五 册, 但仅钻凿形态就占了整整一册, 共收钻凿图版 276 版, 其中线图 87 版, 墨拓 189 版, 把大量的钻凿形态和 文字拓本同时著录, 为从钻凿形态研究文字的分期断代 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这样的整理方法非常科 学。 《 屯南》 出土十余片午组卜辞, 《 屯南》 的编者认为 午组卜辞不是商王室的正统卜辞, 能够得出这样结论的 材料非常重要, 由此可以进一步较为深刻地认识非王卜 辞。 《 屯南》 有诸多的新发现, 如发现新的贞人; 新的 称谓祖癸、 小卜辛、 后祖妣庚、 中 宗祖丁、 高祖上甲 后父丁; 发现同版不同时期的卜辞,
如 910 片正面为文 丁卜辞, 反面可能是武丁时期的记事刻辞, 第 2384 片上 ( 打破了过去认为只有上甲以前先公可称高祖的观念)、 一大贡献。 殷墟所出甲骨有无武 丁 以 前 盘 庚、 小 辛、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35
部是祖庚祖甲卜辞, 下部是武乙卜辞 ( 参见 《 小屯南地
甲 骨 文 史 话
甲骨·前言》, 第 46 ~ 47 页); 发现了新的方国, 发现 商代军队编制有左旅、 右旅 ( 《 屯南》 第 2328 片), 有 右戍、 中戍、 左戍 ( 《 屯南》 第 2320 片), 发现 “ 百工” 之称; 发现 20 片被截锯的卜旬卜骨, 由此可以知道是先 锯截, 再施以钻、 灼, 然后才契刻文字的占卜次序。 新 《 屯南》 第 1066 片和第 1082 片; 《 屯南》 第 636 片和第 细参见 《 小屯南地甲骨·前言》, 第 51 ~ 54 页。 发现一些成套卜骨 ( 《 屯南》 第 2414 片和第 4233 片; 9 片)、 同文卜辞 ( 《 屯南》 第 665 片和第 1105 片), 详 由于小屯南地出土甲骨的新材料多且重要, 所以
《 小屯南地甲骨》 一书出版之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次深 入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热潮, 与 《 甲骨文合集 》 出 版后引发的研究热潮相结合, 形成了一个自殷墟甲骨 产生论著之多、 争论之激烈、 研究之深入、 参加的学 者之多, 涉及范围之广, 前所未见。 前文已经重点介绍了殷墟甲骨文发现以来, 有不 发现以来最为轰轰烈烈的研究、 探 索、 争 鸣 的 高 潮,
少外国的学者、 商人传教士等在我国收购甲骨, 致使 相当一部分甲骨流散到国外。 外国收藏甲骨, 除日本 和加拿大之外, 以英国最多。 英国所藏甲骨, 有一部 分曾经以摹本的形式出版, 如前文提到的 《 库方二氏 藏甲骨卜辞》 (1935 年) 、 《 金璋所藏甲骨卜辞 》 (1939 年) 。 另外还有不少从未著录过的甲骨。 在已经出版的 摹本中, 有的摹写失真, 有的印制时还略有缩小, 存 在不利于研究和拼合等问题。 这样 《 甲骨文合集 》 又
36
不得不收录这 些已经出版的摹本。 1982 ~ 1991 年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 齐文心先生和英 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艾兰合作, 将英国所藏的 11 宗共 伪刻, 选出 2674 片 甲 骨, 编 成 《 英 国 所 藏 甲 骨 集 》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3089 片有字甲骨加以墨拓, 经拼合并剔除少数碎片、 ( 中华书局, 1985) 分上下编, 共四册, 上编两册为图 版, 有照片和拓本; 下编两册主要是释文、 论文、 附 作为 《 图版补正 》 收入下编。 有一些甲骨由于风化剥 蚀, 致使拓本的某些文字不太清晰, 为了便于读者使 用, 编者特别参照原骨做成摹本共 93 件, 也置于下编 有伪刻, 特别是还有 《 英藏 》 第 2674 片即 “ 家谱刻 辞” 一些
字体的放大照片。 《 英藏 》 的图版, 除了照 片、 拓本外, 还附有必要的摹本, 科学性和学术性都 即一祖、 父、 妣、 母、 兄、 子、 帚; 二侯伯; 三 贞 人 及人名 ( 或国名 ) ; 四王事活动; 五 职 官 刑 罚; 六 战 较高。 整个 图版分为五期, 每一期 下 又 分 为 二 十 类, 之中。 下编 附有甲骨单字的放大 照 片, 有 甲 骨 文 字、 表和字词索引。 另外上编未收之照片和拓本共 61 件,
争; 七地 理; 八 纳 贡; 九 农 业; 十 田 猎; 十 一 畜 牧; 十二天文历法; 十三气象; 十四建筑; 十五生育疾病; 十六上帝、 先 公 和 其 他 神 祇; 十 七 祭 祀; 十 八 卜 法; 十九吉凶梦幻; 二十其他。 《 英国所藏甲骨集 》 中图版 值得一提的是收入了所谓的 “ 家谱刻辞 ” , 这是一篇全 世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甲骨刻辞。 1912 年英国学者金 璋在所著 《 中国古代皇家遗物》 一文和 1913 年德国女 学者勃恩哈第在所著 《 中国古代之卜骨 》 一文中都曾
37
经引用过。 1956 年中国学者陈梦家在所著 《 殷虚卜辞
甲 骨 文 史 话
综述》 中也曾经引用这一刻辞来考证殷代的王位继承。 但有的学者提出这一片甲骨是伪刻的, 半个多世纪以 来, 围绕 “ 家谱刻辞 ” 的真伪问题, 断断续续地展开 了一场可以说是国际性的学术讨论。 参加讨论的大都 是国际上颇具名望的学者。 在 《 英藏》 出版之前, 多数学者都没有见到 “ 家
谱刻辞” 骨版的实物, 早期的照片和摹本不清晰, 于 唐兰、 胡厚宣、 金恒祥、 严一萍、 齐文心等都认为是 饶宗颐、 李学勤、 张秉权、 白川静、 艾兰等认为非伪 2674 号) , 还发表了 原 骨 的 黑 白 照 片 ( 下 编 下 册 398 编上册书前彩色图版, 图七为 2674 正面, 图八为 2674 刻。 而 《 英 藏 》 不 仅 著 录 了 清 晰 的 拓 本 ( 上 编 图 版 页为 2674 正面, 399 页为 2674 反面) 和彩色照片 ( 上 反面) , 这对于确认 “ 家谱刻辞” 真伪无疑起着重要作 用。 “ 家谱刻辞” 的真伪关系着殷商时代的宗法世系的 探索, 对于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 家谱刻辞 ” 早 1506 片, 系摹本, 记载了兒氏家族自先祖以下十一世 十三位的谱系, 前辈学者已经指出先祖名字吹, 三四 代的人名, 弟与养字的写法, 都是方法敛摹写 “ 家谱 刻辞” 甲骨之前的时代作伪者不可能认识的或无法见 到的材料, 作伪者无从模仿。 与 “ 家谱刻辞 ” 辞例相 见于 《 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 》 (1935 年出版 ) 第
是有真 伪 之 争。 大 体 说 来, 董 作 宾、 郭 沫 若、 容 庚、 伪刻; 而陈梦家、 张政烺、 **熙、 孙海波、 于省吾、
近的甲骨刻辞的存在, 证明 “ 家谱刻辞 ” 并非孤证;
38
“ 家谱刻辞” 的人
名部分地见于武丁时期甲骨刻辞, 说 明这些人物确曾存在。 循着这样的研究思路, 在 《 英 藏》 “ 家谱刻辞” 清晰拓本、 照片公布后, 甲骨文材料 又不断地发现和整理公布, 对于推动 “ 家谱刻辞 ” 真 伪的研究, 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 英藏》 公布了不少此前从未著录过的甲骨刻辞,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对于研究殷商时代的社会现象以及那个时代的语言文 字状况产生了重要作用。 如武丁时期宾组的一些与岁 祭有关的记事刻辞, 对于研究商代祭祀意义重大。 此 前已经公布的甲骨文中常见商代名相伊尹, 以及数以 百计的祭祀黄尹的卜辞, 于是有学者指出伊尹与黄尹 齐文心根据 《 英藏 》 公布的一片有伊某的卜辞, 伊某 不见于文献也不见于此前公布的卜辞。 由此入手, 认 参齐文心 《 伊尹、 黄尹为二人辨 》 , 载于 《 英藏 》 下 编上册, 第 177 页。 这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尤其是商代 职官制度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 又如 《 英藏 》 150 正 片曾经以摹本的形式发表, 学者据之证明商代妇好征 伐羌人之事, 《 英藏》 公布了原骨拓片, 原来就摹本读 为羌的字, 实际上从拓片看是方的残字。 这可以说纠 也是一部编写很好的资料书。
是一人。 也有学者提出异议, 但苦于没有坚实的证据。
为伊、 黄都 是 国 名, 尹 是 官 名, 伊 尹、 黄 尹 是 二 人。
正了以往的错误认识。 《 英藏 》 不仅公布的材料重要, 《 甲骨文合集补编》 的整理和公布材料。 编辑 《 甲
骨文合集》 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由于 《 合集 》 选收 标准较高, 有一些资料并未收入。 这些资料虽没有收
39
入 《 合集》 的那样精粹、 重要, 但仍有一定的学术价
甲 骨 文 史 话
值。 为编辑 《 合集 》 而搜集的资料中有不少是未经著 录的拓片, 编入 《 合集 》 中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 余的就更加应该选择编入 《 补编》 中。 《 甲骨文合集 》 出版之后又陆续有一些著录甲骨的书刊问世, 其中有 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如许进雄编著的 《 怀特氏等收藏 此书共收录甲骨 1915 片。 日本天理大学、 天理教道友 于 1987 年 2 月由日本天理教道友社出版, 《 图版 》 一 利氏学社雷焕章编著 《 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录 》 , 于 甲骨文集》 , 1979 年由加拿大皇家安特略博物馆出版。 社共编 《 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藏品 · 甲骨文字 》 , 册, 伊藤道治 《 释文》 一册, 共收入有字甲骨 692 片。 1997 年由台北光启出版社出版, 共收入有字甲骨 228
片。 这些资料散在各地, 学者们大多不能很容易看到, 有必要收集起来加以选择, 集中整理公布学界, 便于 马季凡三位先生, 编辑了 《
甲骨文合集补编》 。 学界使用资料和进行研究。 有鉴于此, 彭邦炯、 谢济、 《 甲骨 文 合 集 补 编 》 共 收 录 有 字 殷 墟 甲 骨 13450
片, 其中以前未曾著录过的有 8000 多片, 其他则来自
各自著录的专书。 另附殷墟以外遗址出土甲骨 316 片, 主要为西周甲骨。 是书编辑体例与 《 合集 》 完全相同。 先分五期, 师组、 子组、 午组附属于一期。 每期分为 二十二 类。 全 书 共 七 册, 由 语 文 出 版 社 于 1999 年 出 版。 前四册是图版, 后三册为释文、 《 资料来源索引总 表》 、 《 选收著录书表》 、 《 选收各家缀合表》 、 《 选收著 录书缀合表》 、 《 殷墟以外遗址出土甲骨来源表 》 等七
40
个表。 这就大大的便利了研究者, 对甲骨学有很大的贡 献。 但仍有一些遗憾之处, 如 《 小屯南地甲骨》、 《 英国 所藏甲骨集》、 《 甲骨续存补编·甲编》、 《 瑞典斯德哥尔 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 所著录的甲骨文未能收 入, 这就使得 《 甲骨文合集》 加上 《 甲骨文合集补编》 仍然只是一个选编, 从而失去了 “ 合集” 的性质。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安阳殷墟花园庄东 100 多米处发现了一个甲骨坑 ( 专 门为埋放甲骨而挖的坑) , 编号为 91 花东 H3, 共出土 90 片) 、 卜骨 25 片; 而其中有字甲骨有 579 片, 包括 最为珍贵的是有刻辞的整甲达到三百多版, 于 2003 年 甲骨 1583 片, 其中卜甲 1558 片 ( 腹甲 1468 片, 背甲 字甲 574 片 ( 腹甲 557 片、 背 甲 17 片 ) 、 字 骨 5 片。 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六册, 前三册是拓本、 摹本图版, 第四、 五两册是照片图版, 第六册为释文、 钻凿形态研究、 引书目录简称、 索引等内容。 《 殷墟花 园庄东地甲骨 》 的编者对这批材料已有较为深入的研 究, 其成果反映在 《 花东 》 前言与释文中。 释文部分, 在每版甲骨释文之前, 全面描述甲骨、 刻 辞、 钻凿的各种信息, 并且释文多有考释和分析, 反 映了编者对考古和古文字都很熟悉, 对 《 花东 》 中人 物丁、 妇好、 子的关系、 地位做了比较。 这些工作对 于进一步研究花东甲骨很有启发。 自 《 殷墟花园庄东 地甲骨》 公布以来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把甲骨文和殷 商史的研究更加引向深入。 这部分甲骨的占卜主体不 是商王, 而是一个地位低于商王的叫做 “ 子 ” 的贵族, 《 花东 》
199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
41
属于 “ 非王卜辞 ” 之列。 花东甲骨文的内容丰富, 有
甲 骨 文 史 话
助于进一步认识商代后期商人的家族形态, 贵族的祭 祀、 田猎、 觐见、 教育等政治社会活动, 疾病及祛除 手段等医疗知识。 关于花
东甲骨文中的重要材料, 可 以参阅黄天树 《 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的若干新材料 》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2 期 ) , 刘源 《 殷墟 2 期) 。 学界围绕殷墟花园 庄 东 地 甲 骨 文 中 占 卜 主 体 “ 子” 的身份地位、 子 的活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 论, 其中引发了关于殷礼的深入研究和商代政治制度的 探讨。 围绕此批甲骨文进行研究的主要专著有姚萱 《 殷 2006); 魏慈德 《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研究》 ( 台北 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6); 韩江苏 《 殷墟花东 H3 卜辞 主人 “ 子” 研究》 ( 线装书局, 2008)。 2008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段振美、 焦智勤、 党 墟花 园 庄 东 地 甲 骨 卜 辞 的 初 步 研 究 》 ( 线 装 书 局, 花园庄东地甲骨文研究概况》 ( 《 历史研究》 2005 年第
相魁编著的 《 殷墟甲骨辑佚: 安阳民间藏甲骨 》 一书, 公布新见甲骨 1100 片, 断代分布为殷墟一至五期, 系 690 片可以与 《 合集 》 第 36182 片缀合, 记载商王帝 辛九祀三月征伐人方之事。 也有新发现的文字, 具有 研究和学术价值, 为商代历史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对 商代历 史 研 究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如 第 573 片 记 载 关 于 “ 多子” 的卜辞, 为商王朝 “ 多子 ” 的研究增添了一 个新的材料。 近两年北京大学所藏甲骨、 上海博物馆 所藏甲骨、 国家博物馆所藏甲骨都陆续整理出版, 这 民间所藏, 但有的可与一些已著录的甲骨缀合, 如第
42
些材料虽然编辑 《 甲骨文合集 》 、 《 甲骨文合集补编 》
时都采用了大部, 但仍有不少未曾公布的, 这几部书 分别是吕章申、 朱凤瀚、 沈建华编著 《 中国国家博物 2007) 。 李钟淑、 葛英会编著 《 北 京 大 学 珍 藏 甲 骨 文 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 北京大学珍藏甲骨 文字》 一书著录北京大学收藏 甲骨 2929 片, 其中 有 未曾著录过。 这部大型的甲骨著录书, 努力汲取前辈 学者整理甲骨的研究成果, 博采各家之长, 主张在区 分甲骨刻辞内容的类别时, 应以古代典籍所载占卜事 类作参考, 认为甲骨刻辞的内容分类应该遵循两条规 则: 凡一版甲骨载有两条或多条内容有别的卜辞, 其 所属类别以各卜辞的主从关系加以抉择; 凡一版甲骨 卜事所含成分与卜事不属于同一层面, 不能视为卜辞 的类别。 这为今后科学地著录传世甲骨提供了颇具意 义的启示。 濮茅左、 谢海元编著 《 上海博物馆所藏甲 5002 片, 为便于研究, 采用灰、 墨拓本同时展示的著 录方法, 于灰拓本的甲骨文字上有同位释文, 可与墨 拓本的甲骨文字对照阅读。 释文基本采用学术界公认 字释, 或最新研究成果。 不能释出的字, 按照甲骨文 字原形照摹。 匡正早
期出版物失甲骨背、 臼文字, 骨 便于此批甲骨材料的使用。 最近由宋镇豪、 马季凡等 面、 背臼失 联等误。 书后 附有是书 甲 骨 主 要 著 录 表, 骨》 上下册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 是书著录甲骨 只有一条卜辞的, 以完整的卜事为单位裁定其属类。 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 甲骨卷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149 片曾经著录于 《 甲骨文合集 》 , 但尚有半数以上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43
主编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集 》
甲 骨 文 史 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 8 月出版。
( 全三册 ) ,
主任宋镇豪研究员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 “ 十一五 ”
目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
重大科研 项 目 《 甲 骨 文 合 集 三 编 》 的 编 著, 2009 年 《 甲骨文合集三编 》 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 助, 相信是书的出版, 必会给甲骨学殷商史研究提供 新的材料, 并推动该学科的发展。 周人甲骨文的整理与公布。
周原甲骨文是西周甲骨文中最大的一宗材料, 考古工 作者历年在凤雏村、 齐家村、 强家村、 周公庙等地发 掘、 采集有字甲骨 320 多片。 除近年发现的周公庙甲 1982 年陈 全 方 著 文 《 陕 西 岐 山 凤 雏 村 西 周 甲 骨 文 概 论》 ( 载于 《 古文字研究论文集》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第十辑, 第 305 ~ 434 页) , 将凤雏 H11、 H31 的 292 片 有字甲骨全部摹出, 分为十类著录。 1991 年徐锡台著 《 周原甲骨文综述 》 ( 三秦出版社出版 ) 较陈文多出 7 片齐家村、 强家村的甲骨摹本, 还发表了 170 片凤雏 H11 甲骨、 4 片凤雏 H31 甲骨、 6 片齐家村甲骨的黑白 效果较差。 1984 年王宇信著 《 西周甲骨探论 》 ( 中国 收录山西洪赵坊堆村 1 片、 沣西张家坡 3 片、 北京昌 放大照片。 但是 这些很有学术价值的照片印制粗糙, 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 专设 “ 西周甲骨摹聚 ” 一篇, 平白浮 3 片、 岐山凤雏 H11 的 278 片、 H31 的 10 片, 骨外, 凤雏、 齐 家、 强 家 等 地 材 料 都 已 经 整 理 公 布,
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中还包括西周甲骨文, 陕西
44
扶风齐家 6 片, 其中凤雏、 齐家甲骨摹本乃参考陈全 方文和徐锡台书而做的。 陈、 徐、 王的论著极大地促 摹本也因人而异, 学者无法利用准确的材料。 字体小 如粟米的西周甲骨文材料只有通过清晰的放大照片才 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史料价值。 曹玮先生编著的 《 周原甲骨文 》 就是应学界这种 进了西周甲骨文的研究, 但是因缺乏清晰的放大照片,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需要而编辑的。 此书列入 “ 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 ” 中,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2 年 10 月出版,
精装 11 号灰坑出土甲骨 ( 编号为 H11: 1—283) , 凤雏村建 筑基址 31 号灰坑出土甲骨 ( 编号为 H31: 1—10) , 陕 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甲骨 ( 编号为 FQ1—7) 。 共 300 片, H11 有 19 片 可以缀合为 9 片, 故实际著 录 甲 骨 “ 非字甲骨” ( 其中有些是界划和符号 ) 。 是书将这些 只好刊出摹本。 是书在每片甲骨旁依甲骨文原有行款 做出释文, 不加句读标点。 释文采取阙疑态度, 不能 确定的则以 □ 表示。 是书附有 “ 周原甲骨文摹本、 著 录对照表” 、 “ 周原甲骨文释文对照表” 、 “ 周原甲骨文 论著目录” , 以便学术研究。 是书还发表了周原甲骨文 陶片、 石器、 贝壳、 玉珠、 象牙饰物等, 这些材料对 于判断周原甲骨文的时代、 了解周原甲骨的加工、 性 质都很有益处。 由于这批材料出土的时间久, 磨损不 同坑出土的器物, 包括部分钻孔甲尾、 加工过的甲首、 一册。 所收甲骨有三个部分: 岐山县凤雏村建筑基址
290 片, 其中还包括 58 片 “ 非人为刻划甲骨 ” , 16 片 材料以彩色放大照片形式发表, 有 7 片在加固时粉化,
45
少, 有些甚至粉化, 所以以前陈、 徐、 王诸家发表的
甲 骨 文 史 话
摹本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4
甲骨文的缀合
就是甲骨文的缀合。 甲骨经过钻凿, 又埋于地下, 经 私掘甲骨破碎的情况就更加严重。 要想了解甲骨破碎 前的存在状况, 特别是甲骨上契刻、 书写的文字的全 部或较完整的信息, 就必须进行细致辛苦的缀合甲骨 工作不可。 甲骨缀合对于甲骨学殷商史研究的促进作 用主要体现在: 缀合之后可以提供更多完整或较为完 整的新材料; 经过缀合所得的重要材料有助于解决重 大、 繁难问题。 前者可以举出屈万里 《 殷虚文字甲编 》 缀合的 223 版和张秉权 《 殷虚文字丙编 》 缀合的 632
甲骨文材料的整理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那
过数千年岁月的侵蚀, 出土时往往由一版破碎为数片,
版, 以及台湾学者蔡哲茂 《 甲骨缀合集 》 、 《 甲骨缀合
续集》 (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4) 共缀合 543 组, 编辑 《 甲骨文合集》、 《 甲骨文合集补编》 时也都有不少重要 的缀合。 后者的例子最著名的是王国维缀合 《 戬寿堂 获知商先王世系在上甲以后依次为报乙 、 报丙 、 报丁 、 示壬 、 示癸 、 大乙 、 大丁 、 大甲 , 订正了 《 史记 · 殷 本纪 》 之 误 。 又 如 1933 年 明 义 士 缀 合 6 片 碎 骨 获 所藏殷虚文字》 1·10 与 《 殷虚文字后编》 上·8·14,
“ 天邑商 ” 史料 , 1954 年严一萍缀合 5 片碎甲获月食 材料, 1957 年李学勤缀合 《 库方 》 中 2 片讨论商人卜
46
选日名问题, 等等, 都为学界所重视, 证明了甲骨缀合 在甲骨学殷商
史研究中发挥着不同寻常的关键作用 。 甲骨的缀合, 根据出土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私掘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甲骨的缀合和科学发掘甲骨的缀合。 科学发掘的甲骨 缀合起来比较方便, 因为一版甲骨的各个碎片基本上 发现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大辛庄甲骨、 周公庙甲 骨等几批新材料缀合的工作都做得很好。 但如 1936 年 历史语言研究所第十三次发掘发现的 H127 坑甲骨, 由 于客观环境的影响, 缀合起来就颇费周折。 这批甲骨 先被整坑地装运到南京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室内揭取, 一开始编号、 拼合都很顺利, 但是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后, 历史语言研究所辗转迁徙至四川李庄, 原来分盒装好 的甲骨由于路途颠簸、 纸盒受潮发霉破烂, 复又混杂 在一起, 给再次缀合带来了很大困难。 直至历史语言 研究所迁至台湾, 张秉权先生前后花费近 20 年的时间 尚未全部完成这一艰巨的工作。 如果科学发掘的甲骨 出土时就较破碎分散, 缀合起来也比较费力。 与科学 发掘甲骨的缀合相比, 缀合私掘甲骨的工作更加困难。 一版甲骨的碎片可能流散到多个收藏单位或个人手中, 学者又往往看不到原物, 仅凭发表出来的拓本或摹本 拼对, 难免出现错误。 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糟糕, 有 的甲骨在流传中出现破损, 给缀合带来不少困难。 缀 合工作要做到准确, 最好是用甲骨实物, 但现实情况 是多数学者没有条件用实物来缀合。 其次是用完整甲 骨拓片并与实物参照; 再次是用影印的拓本。 若实物、 集中于一坑或一处, 又有实物可供操作, 像近年公布、
47
拓片都不可求, 才用摹本。 目前缀合私掘甲骨一般第
甲 骨 文 史 话
二种方法可以做到, 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先秦史研究室网站上不断有学者发布缀合的新成果, 发布出来之后, 经过能够见到甲骨实物学者的检验, 来确定缀合的准确性。 目前缀合的方法主要是密接缀 合和遥缀。 甲骨学者所缀合的甲骨绝大部分是采取密 接缀合的方法。 遥缀则根据碎片所在甲骨的部位、 卜 兆的形状走向、 甲骨文字体、 卜辞的行款和内容等多 项标准, 把暂时不能密接的甲骨按其在甲骨原版上的部 位缀合在一起。 这种缀合方法难度很大, 要求甲骨学者 更加熟悉甲骨的构造、 甲骨文例、 甲骨分类断代乃至钻 凿形态等多方面的知识, 当然误缀的概率也较高。 甲骨文发现 110 年来, 甲骨缀合工作大致经历了
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甲骨文发现到 1938 年, 此 时尚未有专门从事缀合的学者。 学者在整理、 著录甲 骨文材料以及进行甲骨学殷商史研究时, 逐渐注意到 董作宾、 郭沫若、 明义士等作出的贡献较为突出
。 第 二阶段是 1939 ~ 1950 年, 为甲骨缀合奠定了基础。 主 要是曾毅公所著 《 甲骨叕存 》 (1939 年 ) 、 《 甲骨缀合 以缀合为甲骨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主要受了明义士的 启示和鼓励。 《 甲骨叕存 》 收缀合甲骨 75 版, 后来加 以增订形成 《 甲骨缀合编》 , 收录缀合 396 版, 其中也 包括其他学者的缀合成果。 曾毅公主要是用拓片从事 缀合, 难免有些误缀, 但自此以后学者对甲骨缀合更 编》 (1950 年) 二书的出版。 曾毅公曾任明义士助手, 甲骨缀合的重要性, 并取得了一 些 成 绩。 以 王 国 维、
48
加重视, 专门从事缀合工作的学者和此方面的专著也 增多。 第三阶段是 1950 ~ 1970 年代初, 主要是科学发 掘甲骨的缀合与公布阶段, 如曾毅公、 郭若愚、 李学 勤 《 殷虚文字缀合 》 《 殷虚文字丙编》 (1957 ~ 1972 年出版 ) , 屈万里 《 殷 虚文字甲编考释 》 (1961 年出版 ) 等著作。 这三书的 出版为科学发掘甲骨的缀合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 良好的范式。 第四阶段从 1973 年至今是甲骨缀合工作 进一步发展繁荣阶段。 甲骨缀合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 视, 不专门致力于甲骨缀合的学者也结合自己的研究 专题, 有意识地搜集材料进行缀合, 有关文章发表的 很多, 其中有不少重要的材料。 还有很多在此领域内 孜孜以求收获甚丰的学者, 如严一萍 《 甲骨缀合新编 》 ( 台北 艺 文 印 书 馆, 1975 ) , 蔡 哲 茂 《 甲 骨 缀 合 集 》 、 《 甲骨缀合续集》 的出版。 科学发掘的新材料, 如小屯 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林宏明博士是史语所蔡哲茂先生 的学生, 近年在甲骨缀合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他的成 果有力促进了若干甲骨学重大问题的研究, 特别是历 组卜辞的时代问题。 林宏明缀合甲骨的研究成果 《 醉 近黄天树教授主编的 《 甲骨拼合集 》 于 2010 年 8 月由 学苑出版社出版。 黄天树教授率领的首都师范大学学 术团队长期致力于甲骨的缀合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研 究成果。 由于相关学术论文散见于各种书刊和互联网 中, 寻觅颇 为 不 便, 此 次 将 缀 合 成 果 凡 326 组 汇 为 古集: 甲骨的缀合与研究》 , 2008 年台湾书房出版。 最 南地甲骨、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等也得到很好的缀合。 ( 科学出版社, 1951 ) , 张秉权
二 甲 骨 文 资 料 的 整 理 与 公 布
49
《 甲骨拼合集》 出版, 使学者能够及时方便地集中利用
甲 骨 文 史 话
这些缀合成果。 《 甲骨拼合集 》 由 “ 缀合图版 ” 、 “ 说 明与考释” 和 “ 附录” 三部分组成。 缀合甲骨按照流 水号统一编号, 以作者顺序编排, 每位作者之下再按 缀合文章发表时间先后排序。 “ 缀合图版 ” 部分同时出 具拓本和摹本。 “ 说
明与考释 ” 部分并非一人一时所 写, 体例未能完全统一, 收入该书时, 除了技术性修 改以外, 尽量保持原貌。 “ 附录” 部分包括附录一、 殷 墟龟腹甲形态研究 ( 黄天树) ; 附录二、 关于卜骨的左 右问题 ( 黄天树 ) ; 附录三、 甲骨形态学 ( 黄天树 ) ; 附录四、 《 甲骨文合集 》 同文表 ( 李爱辉 ) ; 附录五、 2004 ~ 2010 年 甲 骨 新 缀 号 码 表 ( 莫 伯 峰、 王 子 扬 ) 。 是书最后还附有 “ 本书引用甲骨著录简称表” 。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 《 甲骨拼合集 》 索引表 ( 莫伯峰、 王子扬 ) ; 附录六、
的学者, 首都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等单位研究甲骨学、 殷商史、 古文字学的专家、 博士、 硕士研究生, 以及 港澳台地区的学者不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先秦史研究室网站, 连续发表其甲骨缀合的最新成果, 时有重要意义的缀合公布, 极大地推动了甲骨缀合以 及甲骨学殷商史的研究。
50
范文四:小议甲骨文“家”[权威资料]
小议甲骨文“家”
【摘要】通过对甲骨文“家”字和“家”字有关的部件进行字形分析,了解甲骨文“家”字的造字意图,进而透视出丰富的“家”文化。
【关键词】“家”,字形,造字意图,“家”的文化
迄今为止,在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明确用于记载历史信息的汉字是商代文字,商代文字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殷墟甲骨文,一种是商代青铜器文字。在中国文字学史上,这些文字属于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新字虽然在不断地产生,但是它们都与古文字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对中国古文字做到较为全面的掌握,那么透过如此复杂的文字链条,我们就可以深入认识汉字的造字意图,更能对整个华夏文字文明做到较为全面细致的掌握。
一 “家”
(一)字形
根据《甲骨文编》中记录,“家”的甲骨文字形有20个。(具体字形参看甲骨文编)
这20个字形拥具有两个相同的特点,其一是结构相同,都是半包围上下结构。其二是上半部分都是“宀”。差别主要集中在下半部分。
差别一:第5的前一个、第7、第14、第15足的方向是与其他相反的。
差别二:第18是一个“宀”下面有两个方向一样的部件。
差别三:第5是两个方向相对的独立的部件。
根据白冰总结前人的考释成果,研究者对于“家”字的字形认识主要有五种观点,分别是:(1)从“宀”,省
声;(2)从豕;(3)从亥;(4)从彖省;(5)从豕者为会意字,从,者为形声字。笔者以“豕”和“,”作为考察对象来分析。对比《甲骨文编》中记录的40个“豕”和《甲骨文编》中记录的11个“,”,观察可知,40个“豕”都拥有“头、耳、身、肚、尾、腿”,它们之间所不一样的地方是方向上的差异。(其中,第19、第20尾部上翘,似犬,因与其他的“豕”差异过大,存疑。)“,”与“豕”相比是在肚子的下方多出一横,“,”字也是豕。根据白冰的考察“,”是牡豕,即公猪。多出的一横为牡器(即公猪的生殖器),后来省去牡器变为“豕” 。
(二)造字意图
关于“家”字的字义解释公认的有“宗庙、宗族和邦国”三个义项。
探讨“家”字的造字意图,还得从《说文解字》谈起。我们可以看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家”是这样分析记录:“家,居也。从宀,,省声。”;又说“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按其注释进行分析,“家”应当是一个形声字,其意义是表示人们的居住场所。但是,我们不禁疑问,既然“家”为人的居住场所,为什么字形上没有人的痕迹,却在“宀”的下面住着一个“豕”呢,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家“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他说“豢豕之生子最多,故人居聚处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使引申之义得谓据之‘以为人居也’。段氏否定了“家”的本为“人之居”,而把最初的“家”理解为“豕之居”。严章福在《说文校议》中提出:“或云家字本训为豕圈,借以言人,积乃久而忘本义。余谓本义果属豕圈,当从囗,不当从宀。豕圈重阑不重屋,为,字,??而非家字。”《说文》释“,”曰:“豕厕也。从囗豕,豕在囗中也。会意。”由此可知,“,”是猪圈。那么既然已经有了一个表示“猪圈”的“,”字,那为什么又专门另外造出一个同意的“家”字呢,清人吴大猷在《说文
古籀补》中:“古家字从宀从豕。凡祭,士以羊、豕。古者庶士庶人无庙干寝,陈豕屋下而祭也。”在他看来,“家”为古人祭祀祖先神灵的场所,这也应和了其“宗庙”的义项。当然也有学者比如罗琨、张永山认为:“在字义上,甲骨文的家有两种含义:第一,表示一种血缘亲属集团和社会组织”。诸如的“宋家”、“文家”、“王家”。在以商王为主体的甲骨卜辞中“宋家”“文家”“王家”代表了王族或者王室。那么这里的“家”表示的是“宗族”。杨树达认为“家”为邦国。
三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可以这么涵盖:宗庙是一个族氏祭祀祖先的场所,因此可以引申为宗族,再由宗族引申为邦国。
笔者认为汉字的本义是一个可操作性的概念,是便于分析词义而建立起来的概念,本义是本词中与本字构形理据肢解相关的意义叫做本义。汉字的字形体现出来的是汉字的造字意图,不等于最初的原始意义。根据《说文解字》所言,“居”之所是一个社会组织形式,一个社会的单元细胞,因此“家”是由男女通过婚姻、血缘关系共同组成的社会的基本单元。并且“家”字的这个造字意图也有文献的支持。如:
1未有家室。《诗?大雅?,》
2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3永建乃家。《尚书?盘庚》
4我邦我家内外。《毛公鼎》
毛诗注:“家为一门之内。”《周礼?地官》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家”的这一造字意图也可以通过同源字来说明:
“家、居、嫁”是一组同源字,“家”是给人居住的,因而与“居”同源。
《说文》:“家,居也。”
《易?家人?释文》:“人所居释家。”
古人以为女子出嫁总算有家,故“嫁”“家”同源。
《说文》:“嫁,女适人也。”
《诗经?郑风?序笺》:“谓嫁娶之礼。”疏:“嫁,谓女适夫家。”
《汉?班固?白虎通?嫁娶》:“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
那么,由以上同源字也可以发现,“家”的造字意图就是为了表示由夫和妇组成的稳固单元。
(三)“家”的文化
那么,从字形上看,为什么在“宀”部下选择了“豕”呢,如果单单从字形上去理解,很容易造成误解或者曲解。这需要我们去追述历史:远在七八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黄河长江流域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家畜饲养和游牧经济开始出现,猪是当时先民们最早驯化的动物。根据出土实物: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塑猪头以及河南省淅川下王岗出土的猪骨,可以考证,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家庭中就已经普遍饲养猪了。因而,猪在人类生活进步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先民们的家畜饲养仍以猪为主,主要是因为,猪由于长期在历史中的存在,拥有了它固定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在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在宗教活动中时可以担当祭品;在丧葬活动中可以作为随葬品。家庭以及社会的双重需要,使得这一不起眼的动物有了特殊的地位,最终被人们选中成为“宀”部下的重要部件。
结合现代北方农家也有把房室盖在猪圈上面的现象,因而可以推测在古人生活区域有限的时代,也许有人居住的房屋和猪圈原先并不做分离的可能性,从这一点上,非常符合“家”的造字意图所表现的精神。
总而言之,从“家”这一汉字的文字形体、文字字义、以及其涵盖的文化信息可以看出,对于古代文字不能孤
立的去认知,而是要将形体、意义、文化三者联系起来,根据字形可以探索它的含义,根据其文化信息可以解释一些难以捉摸的意义字形间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对中国古文字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透过复杂的文字链条,可以深入认识汉字的造字意图,更能通晓整个华夏文字文明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 [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1版,1998第16次印刷.
[3]白冰.《古文字“家”字形、义及“家”字文化》. [J]五邑大学学报,2003(4)
文档资料:小议甲骨文“家”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承接服务外包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研究 保定市保障性阅读相关文档:
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问题研究 促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 谈谈信息文化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征 研究如何激发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 基于基本医疗保险视角下双向转诊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中的人本思想及其意义 第三次工业革命导向下的江苏制造业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中的秦皇岛战略配称研究 论军工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队干部要练好帮助“合训”学员完成学业的基本功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对策研究 美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借鉴 国有企业外派人员管理模式研究 《奥吉?马奇历险记》中的犹太元素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范文五:甲骨文发现于_参考资料
甲骨文发现于_参考资料
甲骨文发现于
阅读精选(1):
甲骨文发现于什么朝代,
清末(清朝末期)
甲骨文发现于哪里,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阅读精选(2):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这有必要先从发生在一个名字叫李成的农民身上说起。这个愚昧的农民对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一段典型的、可笑的、荒诞而又充满文化悲怆感的传说。他是河南省洹河畔安阳县小屯村人。李成是为了赚钱第一个把甲骨文作为药材运到城里、传送出去的人,但也是在他手里,毁掉了难以计数的甲骨文字。功耶,罪耶,惟有历史来定论。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但是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资料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资料,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
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资料、视兆结果、验证状况等)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资料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
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个性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十分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能够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必须,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发展】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资料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
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殷墟中的甲骨文】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礼貌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礼貌乃至人类礼貌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甲骨文照亮煌煌中华】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礼貌的一盏明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说,甲骨文不仅仅仅是一个礼貌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礼貌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礼貌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
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这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遍华人社会,即使方言难以交流,方块字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亲不亲,文字根~
【甲骨文发掘过程】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那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
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甲骨文被发现始末】
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礼貌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古学从此诞生。
【一片甲骨惊世界】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但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之后又透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之后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之后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
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构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
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之后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必须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决定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资料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之后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殷墟遗址的发现】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好处。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超多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
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此刻,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我国的文字到达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必须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资料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
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超多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带给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
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
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对殷墟70年的考古,个性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
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带给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资料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能够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好处。
在此之前的学者,只是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从不去田野里考察和发掘。中国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然后是1927年开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当时对这两处的发掘,不是由我国学术部门独自承当的,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外国学者主持,或由中外学术单位合作进行。真正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是从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的。它对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们培训出来的。因此称殷墟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地,确属当之无愧。
【题名:刻有文字的甲骨】
龟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祖庚、祖甲时祭祀祖先之卜辞。共四片。
兽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武丁时旬卜王事之卜辞。共二片。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时间大约在盘庚至帝辛之间(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
资料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猎、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记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们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占卜有关的事件,再契刻记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初为当地农民翻耕土地时发现的。由于不知是何物,因此被当作龙骨卖给药铺,用以治疗虚弱和破伤。清光诸二十五年(1899),当时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生病后,在抓来的中药中认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刘鹗著《铁云藏龟》,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孙诒让著的《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始加考释。其后开始了连续不断的发掘。
文字学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2000年的发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一批形声字,证明它是较成熟的文字。按此类推,最早的汉字应出此刻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为中国礼貌史已逾5000年这一事实,带给了有力的佐证。
文字是一个民族礼貌的载体。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惟有甲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
释读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专家认为,由于甲骨文属卜人应用文字范围,并不等于社会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实际存在的字可能还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以来,出土数量已达15万片。它虽然是殷王室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文献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仍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和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其中以刘体智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150个盒内,共28000余片。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除正在传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将处理后的龟甲或兽骨,在背面加以钻洞到即将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围出现裂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人,也就是负责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决定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资料书写、刻画在甲骨上。除了卜吉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来记事的。记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契刻,有的先用笔写,然后刻画出来,也有的是直接刻画出来的。甲骨文多数由上而下直行书刻,这种方式仍是今日中文常用的格式。事实上,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其实远在甲骨文之前,例如一些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在六千多年前已经产生。如果文字代表礼貌的开始,可知甲骨文之前中国礼貌的脚步早就启动了。
【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的资料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资料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资料能够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能够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
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
,并多有专著发表。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年,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年。
【甲骨文与古代文字】
汉字与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并称为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本身的发展,从字体看能够分为古文字
阶段和隶楷阶段。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以甲骨文为代表),止于秦代,历时一千余年。从时间顺序上分,有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等;从文字载体上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印章封泥文字、简帛文字、石刻文字等。甲骨文作为最早的系统文字,对其他古文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既然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此之前必然还有其他更古老、原始的文字。《周易》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但结绳记事的作用只是以实物来唤起人们的记忆,因此绝无演化为文字的可能,原始的文字就应是从绘画中产生的。在远古居民遗留下来的岩画、石刻符号、族徽等超多带有图案的信息中,又如何去决定哪一种仅仅是图画,哪一种是文字呢,以前曾有学者认为,可视图案复杂与否来决定,越古老,越偏于画的本意;而符号化成分越多,结构相对概括而简单的则偏于文字的本意。但是之后发现,在不同的文字中很难以这个标准衡量。所以之后有语言学家将图画到文字的定义改为:一旦图画与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约定俗成的固定联系时,它就完成了向文字的过渡。比如看见以一个正面人形的大字和一只鹿形的鹿字,立刻使人想到这是指大鹿,而不是指人饲养鹿、猎鹿等其他意思,这样大字便从图画中脱胎出来了。但这个过程十分之漫长。
汉字是一种表意字,又称方块字,有别于拉丁字母一类的表音字(如英语)。但实际上汉字也有超多的表音成分。对于汉字构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征,传统的汉文字学有过较为全面、正确的归纳,这就是著名的六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汉字发展早期阶段(主要是西周以前),其象形程度较高,多使用意符和音符,甲骨文、金文均是如此。而随着汉字字形的演化,书写的规范,到隶书构成时,许多原先的表意字已看不出其表之意,变成了记号。所以汉字发展到之后,成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体系。
在甲骨文和原始文字符号间,尚未透过考古手段发现中间类型的古代文字遗物。然而透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状的调查,已经发现了两种古文字里的活化石:尔苏沙巴文和纳西东巴文。尔苏沙巴文是四川西部自称尔苏人的文字,此刻能收集到的尔苏沙巴文书籍四种,分别是黄历、算命、抽签、说鬼等资料的经书。尔苏沙巴文有近二百个独体字,象形程度很高,有不少是照实物描绘下来的简单图画,出现了少量的会意字。另一种较尔苏沙巴文成熟些的化石文字是著名的云南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现存经卷二万多册,在造字方法上,东巴文与其他汉古文字相似,有表意也有表音,但两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如日字的甲骨文为圆
圈中加一点(或一横、一小圆圈),东巴文则在圆圈内多加了表示光线四射的十状笔画。还有一种造字法,如东巴文中借绿松石来记绿色;借火表示红色,这种义借在甲骨文中也有。由于尔苏沙巴文、东巴文的原始性比甲骨文更强,所以反过来,也能够看出甲骨文的成熟性与系统性。
【甲骨文书法】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能够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资料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个性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一些古文字学前辈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是本真好处
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甲骨文与书法艺术】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这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十分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钟王颜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书法家。殷代的钟王颜柳们,就是那些书刻卜辞的史官卜人。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上古书法作品。若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十分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
甲骨文风格类型: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丰腴古拙型。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
阅读精选(3):
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是王懿荣。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考中进士后,先后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并入值南书房,三任国子监祭酒(今称校长)。他潜心金石文字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
他先后到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拜访了许多收藏家和金石文字学者,并编写《汉石存目》《北朝存石目》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和文物鉴赏家,这为他发现甲骨文奠定了基础。
1899年,王懿荣患伤寒,请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的处方中有一味药叫龙骨。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相似,断定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古老文字。他寻根究底,查明来历,并派人到药店拣出那些刻有文字的龙骨,以高价买回,共得1000多片。原先这些龙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田,初为废物,后药店收购入药。
其实,龙骨很早就进入京城,成千上万文化层次不同的人都接触过它,或服用过它。而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偶然相遇,就独具慧眼,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这与他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不无关系。
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学术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使学者的目光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鼎彝铭文的局囿中解放出来,为
我国文字学、古史学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王懿荣不仅仅是甲骨文研究的先驱,而且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以一介文官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保卫北京。侵略军进攻东便门,王懿荣率领兵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王懿荣投井自尽,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阅读精选(4):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文化载体的渊源鼻祖。它的发现,不但
对研究我国的古文字学具有重大的好处,而且对研究书法艺术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后代人也正是从祖先创造的甲骨文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进而产生了西周青铜铭文、秦篆、汉隶楷书等书体。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殷墟甲骨文,又称卜辞,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用于殷商时期锲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占卜与记事,出土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它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自成系统的文字,已发现的单字约4500个,其中的1500个字已被专家释出。目前,以甲骨文为研究对象的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国际性显学。
殷墟甲骨文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在此之前,它长期被当地百姓作为中药龙骨出售和使用,毁坏甚多。
安阳殷墟始掘于1928年,培养了大批的考古大家,被后人誉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截至目前,已经挖掘出甲骨文、司母戊鼎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竹木器、漆器、皮革制品、纺织品等数十万件文物以及宫殿宗庙基址、王陵遗址、手工作坊遗址、车马坑遗址等众多殷商遗迹。
目前,殷墟甲骨文已出土15万片左右,总字数约100万字以上,堪称商代王室的档案库。甲骨文资料十分宏富,不仅仅记录了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状况,而且对当时的天文历法、方国地理、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多有涉及,极大地弥补了商代史料不足的缺陷,是了解和研究殷商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礼貌的珍贵实物资料。史书上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这是有根据的。
电是谁发现的
莫名我就喜欢你
我和蜻蜓
奇怪的梦
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