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槐花几时开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魅力
摘 要:《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 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 , 形成年代久远 , 这首歌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 , 几经演变 , 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内容就地理位置、语言 环境和歌曲体裁、结构、音乐风格来分析,《槐花几时开》一歌具有川东南音乐特征。将对四川民歌 《槐花几时开》旋律的总体和分体形态进行多向式解析,意在释其曲词题旨。然而在美学方面,这也是 一部值得挖掘的作品。它蕴涵了多种形式和形态的美,同时也包容了很多美学思想(如:意境美、音乐 美、和谐美等等)。
关键词:音乐风格; 节奏节拍 ; 曲式 ; 美学思想
Artistic charm of Sichuan folk songs of the locust when opening
Summary:The open
Keywords: Music style; Rhythm beats; Melody; aesthetics
在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有对《槐花几时开》这首歌的歌词记载。据宜宾市 音乐工作者龙厚仁研究 , 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歌腔。这种歌腔 曾经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祝寿、敬神时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里演唱的。经过多次的变 化,内容完全脱离“神歌”歌腔的束缚 , 多用幽默的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 情。其后这首歌被丁善德先生在其原生态基础上为其配上了戏剧化的钢琴伴奏外没有其它变 化。依然可确定它是原生态山歌。它简朴而戏剧性的歌词以母女对话的形式出现:高高山上 (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 se )望郎来(哟喂) ! 娘问女儿(嘛),你望 啥(sa )子(哟喂) ? 呃。 我望槐花 (舍 se) 几时开(哟喂) ! 这部作品只要是从它的音乐风 格及艺术特征;旋律形态;以及艺术形象的美学分析这三方面来呈现其艺术魅力所在。 一、《槐花几时开》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一)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风格
1. 歌曲的种类:有资料记载《槐花几时开》属山歌中的“晨歌”类,因四川方言中 “晨”“神”不分,故亦称“神歌”。鄂西土家人也把“晨”读作“神”。“晨歌”其实是 一种类似于“扬歌”、“叫歌”、“喊喊调”等样式的歌牌,是四川民歌中特有的山歌种 类。
2. 音乐表现;在民歌中,表现恋情的歌曲占了绝大多数,常用隐讳曲折,直率热情的表 现手法来表达歌曲所要体现情感。《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川南山歌,语言纯朴,曲调优美, 感情真挚动人,富有想象力。这首歌便是用隐讳、曲折的手法表现了少女对情郎的一往情深 的恋情。
3. 歌中的衬词:衬词的使用在川东南地区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自然习惯,它们在川东 南民歌中自然会平凡出现。如衬字“哟喂”就常被人们置于日常生活口语的句尾,表达一种 感叹。该字在歌中先后四次出现。在世界著名的恩施利川民歌《龙船调》中,就以感叹的语 气先后出现在首句和尾句之后,再次表现出其具有浓郁的川东音乐风格。
4. 歌曲的演唱形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川东南地区语言语调直白,高亢有力,唱 歌时也是真挚炽烈,欢快热情。演唱这种风格的作品时,四川人称声音要“到堂”,意 为一开始不管从声音到情绪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发力,速度慢,节奏可以自 由,但音调高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在高音区运用真假混合时真声还是占主 要。
(三)《槐花几时开》的戏剧性艺术特征
《槐花几时开》这首歌其戏剧性艺术特征是根据“娘”与“女儿”之间的对话,以及 “女儿”用巧妙的语言回答而产生 。简短的对白中蕴涵了丰富、诙谐的戏剧性色彩和斑斓 的人物情感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歌曲分上下句,上句为起与承、下句为转与合,起承转合的结构使歌曲矛盾层出。
(2)上句用歌剧的宣叙手法直接表达了“女儿”怀春望郎之情。而“起”中的“一树 槐”则为下句“合”的戏剧性的矛盾转化作了铺垫。
(3)下句运用了母女的对话形式使歌曲中矛盾出现了转折,“娘”的突然出现与问话打 乱了女儿的思绪。“娘”带着对“女儿”地关心、猜疑和焦急地等待与“女儿”慌张的神情 出现了瞬间的凝固。此时歌曲中戏剧性冲突步入顶峰。
(4)“女儿”心中的秘密为了不让母亲知道,用一个衬字“呃”。这个衬字“呃”的运 用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掩饰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她怕娘看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二是用 来拖延时间,使自己有了调整心态和思谋对策的空间。“起”句中“一树槐”在“合”句中 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成为“女儿”的救命稻草:“我望槐花 (舍 ) 几时开 (哟喂 ) ” ! 谎言撒
出后“女儿”内心的矛盾又开始加剧。刚刚调整过的心态又因为害怕母亲识破真象而开始紧 张、不安起来,久久不能平静。
二.四川名歌《槐花几时开》的旋律形态分析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 se )望郎来(哟喂) ! 娘问女 儿(嘛),你望啥(sa )子(哟喂) ? 呃。我望槐花 (舍 se) 几时开(哟喂) ! 歌曲短短的几 句话,落在了民族五声羽调式上。曲调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组成。旋律时而曲折委 婉,时而跌宕起伏,经过作者精细的雕刻和夸张渲染,突出了作品的个性、新意,与歌词密 切结合,相得益彰。首句旋律的第一句词就以高音出现,完全符合四川地方音乐的地域特征 和歌曲体裁的特色。第一乐句是起句 , 从全曲的最高音“ do ”作为句首 , 连着四个十六分音符 , 以紧密的节奏 , 高扬的音调 , 表现出“高高山上”的意境;第二乐句逐层向下的旋律,形象地 表现了姑娘出神凝望,盼情郎到来的急切心情;三、四乐句是一、二乐句的变化与反复,与 首句高起的旋律相对应,如歌词“手把栏杆”与“我望槐花”两处,旋律基本相同,但在节 奏上却发生了变化。最后一个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句前运用了衬词“呃”增加了一小节 衬腔,体现了“女儿” 聪明机智,生动地表现了“女儿”的思考的神情,而后巧妙地以 “我望槐花几时开”加以掩饰结束全曲。这首歌曲主要是从节奏节拍和词格与旋格上来进行 分析的。
(一 ) 时间分体解析——节奏节拍
1.节奏类型
该民歌以密集疏松的短长型节奏为基础。全曲四个乐句中的每一乐句均分为两个乐逗, 每一个乐逗的节奏又都呈现出先扬后抑,前紧后松,张驰有度的态势。特别是第三、四乐 句,第三乐句字位密集,仅占一拍时值;后者第四乐句字位相对稀疏,时值放宽一倍。显而 易见,前者有意渲染“望郎”的情景体现“女儿”急迫心情,后者着重强调那种故作镇定、 若无其事的神情。在词曲关系上体现出字密腔急,字疏腔缓的结合。此种节奏充分突出了人 物性格和形象,能够让歌唱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情的延发。
2. 节拍类型
该曲运用了短长型的节奏型,大体规范的四二拍,规律是一强一弱交替地出现,其特点 是单一、对称和方整。它给人以似整非整,似散非散,散整结合的听觉效果。不过这样的节 拍类型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田园式的爱情题材。
(二 ) 旋格总体解析——词格与旋格
(1)词格与旋格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内容表现封建时代一位农家姑娘的怀春情结。歌词仅用了短短 的四句七言就把主人公“望郎” (四句内含三处“望” ) 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四句七言 体的词格为音乐旋律的创腔提供了方整对称结构,按照常理我们一般会使用起承转合的典型 旋律,然而作者却在这里运用四句体的复叙性叠式乐段结构。
(2)词曲异同之处
作品的词曲共同之处就是结构总体上为四句体。歌词简短但情节完整,内容丰富,有时 间、地点、人物,足以勾画出一幅完美的画卷。歌词为曲调创作提供了情感挥洒的空间,曲 调将歌词意境以升华,两者完美的结合把这首歌曲描绘的更为浓烈,更加传神 。但是,曲 调四句又有着自己非常独立一面,并没有像词结构那样运用逐层展开的方式,而是运用了上 下旬式的两句体,又把该两句体做为乐思。前后两个上下旬相叠合,既统一又有着变化。主 要突现在以下两个显要的位置:一是第三句开头的转换乐意句,由首呼唤的音调改成低八度 耳语式的演唱方式,然后再向上十度大跳到乐曲的开始音区,制造感情的跌宕起伏。这个地 方虽然有“转”的意味,但在旋律上没形成“转”的典型特点;二是在全曲黄金分割点的第 三和第四句之间增加了一小节的桥腔。以上两处变化不仅是为了表达歌中人物情感的变化, 更是音乐旋律自身衍展求变的需要,它们均呈现在歌中的关键部位,使全曲乐思增添了生机 和新意,构成这首民歌在旋格总体结构的布局上有别于其他作品不同之处,也是闪光之点。 三.《槐花几时开》艺术形象的美学分析
这首民歌历史悠久,在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其歌词就在四川流行。短短四句歌词,除去 衬词与标点仅仅 28个汉字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风光美丽、人物乖巧、生活祥和的山村风 情画面。这部短小的作品蕴涵了无穷的审美空间和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底蕴,它给我们展示了
六种艺术美,而每种形式的美几乎都是通过两种不同手法即虚与实,及两种不同形态——动 态与静态来实施、完成的。这六种不同形式的美分别是:环境的自然美;少女的媚态美;人 物间的亲情美;对话透出的智慧美;歌词音韵的和谐美;旋律线条方面的起伏美。这些美的 运用增强了整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1. 环境的自然美:歌曲的开头就是:“高高山上 (哟 ) 一树 (喔 ) 槐 (哟喂 ) ,”从这句中我 们可以看出,它不仅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又是对作品所属地域的有力界定。作品反映的地域 环境肯定不是大平原,而是崇山峻岭的山区。然后第二句唱到:“手把栏杆(啥 ) 望郎来 (哟 喂 ) 。”说明了山上有人居住。根据这两句就可以让我们进行大胆想象:作品中人物当时居 住环境就像是人间的天堂——那里有山有水、有树有花,山风峻岭、水流清澈、灌木丛生、 花开鲜艳她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悠然自得生活。歌曲的第三句:“娘问 女儿 (呀 ) 你望啥子 (哟喂 )? ”,“啥子”二字告诉我们这处人间天堂就在四川。一切都处在 非常美好、自然、 和谐的良性互动之中。几句歌词就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风景优美自然景 观。这幅画并不是直接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而是通过人物语言的虚写来勾画的,是把动与静 想结合来实现的。
2. 少女的媚态美。歌曲第二句唱到:“手把栏杆(啥 ) 望郎来 (哟喂 ) 。”这一句刻画出 人物神态、情态,表现了一位少女想念心上人的思恋之情,刻划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而且还 能看出此时姑娘的内心是复杂的、忐忑不安的,既期盼又担心,却又无法表达出来, 只能 靠着栏杆盯假装在看风景。环境的“平静祥和”与内心的“不安与复杂”刻画出了少女此时 的媚态美。
3. 人物间的亲情美和对话透出的智慧美。歌曲的承句和转句让“女儿”和“母亲”依次 登场。“母亲”看到“女儿” 一言不发的靠着栏杆盯着远处,当娘的也着急很想知道女儿 在做什么,于是母亲就用试探的语气来问“你望啥 (sa)子 (哟喂 ) ”,这句的“喂”字和第四 句开头的“呃”字刚好都在长音上。“呃”的使用像是“女儿”在思考着怎么样来回答“母 亲”。然而在作者描写的这个时期,女儿自然是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心思,但又不能 不答。于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女儿巧妙的借对面山上的槐树来遮掩、搪塞,起到了借景抒 情的功效。这句回答就足以体现出女儿的形象美和聪慧美,突出作者对“女儿”这个人物美 的描写更鲜明、更形象、更活灵活现,也使得我们对那位姑娘的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 母女俩的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母女之间深厚的血缘关系和女儿的聪明机智,在动态的 过程中散发出了甜谈、和谐的亲情美和聪慧美。这也很符合中国儒家推崇的“和”的音乐美 学观念。
4. 歌词音韵的和谐美。整首歌词品味起来很口语化, 不饰雕琢而自有风韵。从歌词表 达的情感来讲,没有矫揉造作的虚假,有的是相思缠绵的真实。歌词是一首七言四句体小 诗,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音韵和谐,他采用的歌唱十三辙里面的“怀来”辙,这正与刘勰 在乐府诗歌创作的方面所要求是一样的,都是对美学思想的肯定。刘勰的声律篇《文心雕 龙》这样说道:“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 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正说明了刘勰诗歌创作中强调要求语言音韵要协和相一致。判断一 个作品美的唯一标尺是协和的语言音韵。只有这样作品才能从朗读或者是歌唱的角度都会有 很强的美感。
5. 旋律线条方面的起伏美。全曲一共有四句,第一句最高音节奏是用的十六分音符出现 和歌词中的声调线“高高山上”和语言节奏配合的浑然一体,恰到好处。这句旋律线前半部 分在高声区较平稳运行,后半部分呈明显下降趋势与落在 “ mi ”上在音程构成小六度。第 二句以第一句第一个音的下方纯四度音“ sol ”开始,旋律线下行,极好地刻划出姑娘当时 的心境和神态; 第三句母亲的问话旋律急转,先从低音 “ la ”开始 , ,紧接着以十度音程 大跳,旋律转到高音区。这句旋律显得很口语化,很直白但是能够体现出母亲对女儿的那份 关爱之情;第四句以衬词“呃”的拖腔开始,和第二句的旋律几乎完全相同。该拖腔的运用 独到好处,它把姑娘的媚态美和聪慧美充分的融合一起。
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美有外在的、有内敛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有虚的、也有 实的。这些不同形态的美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一致的,它们共同目的就是使作品的艺术形 象得以美化。环境的自然之美、少女的媚态之美、人物间的亲情之美、对话透出的聪慧之美 以及歌词语言音韵的和谐之美,不同形式的五中美无不是为了构建了歌词的意境美和内容 美;旋律线条的起伏美是为了构建了作品的音乐美。能够将这三种美完美结合都是通过 “虚”与“实”、“动”与“静”两种手法和形态的转换来达成的。第四句我望槐花 (舍 se) 几时开(哟喂 )! 是女儿巧妙地虚假借口,而事实并非如此。就这一句就足以把 “虚”与 “实”两种手法完美地统一起来。母女间的一问一答以及旋律线条与作品结构又把“动”与 “静”两种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此,正是由于“虚”与“实”、“动”与“静”两种手 法和形式的巧妙结合与转换,才塑造出《槐花几时开》这首歌曲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同时也 是这部作品如此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作品分析和研究只想着用纯音乐的手段, 很少把音乐与历史、哲 学和其它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和研究,透过这些运用的结合我们就容易抓住作品的文 化功能及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样一来人们心目中的音乐自然就多了一些灵气,长期下来审 美空间也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树立这么一个观念:“音乐的背后是文
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来分析音乐和把握音乐作品时它们才会显得更美丽更 生动,也才会释放出丰厚文化内涵的璀璨光芒,这些就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美感以及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升入了解我们得出《槐花几时开》的魅力在于他的意境 “美”、情感“真”、人物“灵”、语言 “精”和音乐 “活”等方面。所以无论从哪个角 度看,它都不愧为是一首优秀的民歌,一部美不胜收的佳作。
参考文献:
[l]缪天瑞 . 《音乐百科辞典》 .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 .1998年
[2]上海文艺出舨社 . 《音乐欣赏手册》 .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5年
[3]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 《中国民歌》 . 北京人民音乐社出版 .1980年
[4]《中国民歌》第三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
[5] 匡天齐 .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产生载《音乐探索》 1989年第 3期
[6]周世斌.中外经典音乐欣赏 [M].北京 . 学苑出版社 .1993
[7]周世斌.音乐欣赏 [M].重庆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肖常纬.民族民间音乐 [z] .重庆 . 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理论教研室 .1986
[9]惨海林 . 罗小平 . 音乐美学通论 [M].上海 .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范文二:槐花几时开.doc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魅力
摘 要:《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
这首歌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内容就地理位置、语言
环境和歌曲体裁、结构、音乐风格来分析,《槐花几时开》一歌具有川东南音乐特征。将对四川民歌
《槐花几时开》旋律的总体和分体形态进行多向式解析,意在释其曲词题旨。然而在美学方面,这也是
一部值得挖掘的作品。它蕴涵了多种形式和形态的美,同时也包容了很多美学思想(如:意境美、音乐
美、和谐美等等)。
关键词: 音乐风格; 节奏节拍 ; 曲式 ; 美学思想
Artistic charm of Sichuan folk songs of the locust when opening Summary: The open "is how pagoda in sichuan folk songs of the classics, it is actually a traditional folk yibin region, forming is ages ago, this song is in the song" god "basis, despite the evolution, based on the sichuan folk songs with great care and into treasures. Content is geographic location,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songs genre, structure, music style to analyze how the pagoda, open ", the song ChuanDongNa music features with. Sichuan folk song "to how the pagoda open" melody form of fission and overall multi-way type analysis, the curve to release off task words. However, this also is in aesthetic aspects of work. A worthy of mining It contains a variety of forms and the beauty of form, while also embraces many aesthetic ideas (such a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music beauty, harmonious beauty, etc.).
Keywords: Music style; Rhythm beats; Melody; aesthetics
在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有对《槐花几时开》这首歌的歌词记载。据宜宾市
音乐工作者龙厚仁研究,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歌腔。这种歌腔
曾经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祝寿、敬神时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里演唱的。经过多次的变
化,内容完全脱离“神歌”歌腔的束缚,多用幽默的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
情。其后这首歌被丁善德先生在其原生态基础上为其配上了戏剧化的钢琴伴奏外没有其它变
化。依然可确定它是原生态山歌。它简朴而戏剧性的歌词以母女对话的形式出现:高高山上
(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se)望郎来(哟喂)!娘问女儿(嘛),你望
啥(sa)子(哟喂)?呃。 我望槐花(舍se)几时开(哟喂)!这部作品只要是从它的音乐风
格及艺术特征;旋律形态;以及艺术形象的美学分析这三方面来呈现其艺术魅力所在。
一、《槐花几时开》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一)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风格
第1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歌曲的种类:有资料记载《槐花几时开》属山歌中的“晨歌”类,因四川方言中“晨”“神”不分,故亦称“神歌”。鄂西土家人也把“晨”读作“神”。“晨歌”其实是一种类似于“扬歌”、“叫歌”、“喊喊调”等样式的歌牌,是四川民歌中特有的山歌种类。
2.音乐表现;在民歌中,表现恋情的歌曲占了绝大多数,常用隐讳曲折,直率热情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歌曲所要体现情感。《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川南山歌,语言纯朴,曲调优美,感情真挚动人,富有想象力。这首歌便是用隐讳、曲折的手法表现了少女对情郎的一往情深的恋情。
3.歌中的衬词:衬词的使用在川东南地区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自然习惯,它们在川东南民歌中自然会平凡出现。如衬字“哟喂”就常被人们置于日常生活口语的句尾,表达一种感叹。该字在歌中先后四次出现。在世界著名的恩施利川民歌《龙船调》中,就以感叹的语气先后出现在首句和尾句之后,再次表现出其具有浓郁的川东音乐风格。
4.歌曲的演唱形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川东南地区语言语调直白,高亢有力,唱歌时也是真挚炽烈,欢快热情。演唱这种风格的作品时,四川人称声音要“到堂”,意为一开始不管从声音到情绪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发力,速度慢,节奏可以自由,但音调高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在高音区运用真假混合时真声还是占主要。
(三)《槐花几时开》的戏剧性艺术特征
《槐花几时开》这首歌其戏剧性艺术特征是根据“娘”与“女儿”之间的对话,以及“女儿”用巧妙的语言回答而产生 。简短的对白中蕴涵了丰富、诙谐的戏剧性色彩和斑斓的人物情感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歌曲分上下句,上句为起与承、下句为转与合,起承转合的结构使歌曲矛盾层出。
(2)上句用歌剧的宣叙手法直接表达了“女儿”怀春望郎之情。而“起”中的“一树槐”则为下句“合”的戏剧性的矛盾转化作了铺垫。
(3)下句运用了母女的对话形式使歌曲中矛盾出现了转折,“娘”的突然出现与问话打乱了女儿的思绪。“娘”带着对“女儿”地关心、猜疑和焦急地等待与“女儿”慌张的神情出现了瞬间的凝固。此时歌曲中戏剧性冲突步入顶峰。
(4)“女儿”心中的秘密为了不让母亲知道,用一个衬字“呃”。这个衬字“呃”的运用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掩饰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她怕娘看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二是用来拖延时间,使自己有了调整心态和思谋对策的空间。“起”句中“一树槐”在“合”句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成为“女儿”的救命稻草:“我望槐花(舍)几时开(哟喂)”!谎言撒
第2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出后“女儿”内心的矛盾又开始加剧。刚刚调整过的心态又因为害怕母亲识破真象而开始紧张、不安起来,久久不能平静。
二(四川名歌《槐花几时开》的旋律形态分析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se)望郎来(哟喂)!娘问女儿(嘛),你望啥(sa)子(哟喂)?呃。我望槐花(舍se)几时开(哟喂)!歌曲短短的几句话,落在了民族五声羽调式上。曲调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组成。旋律时而曲折委婉,时而跌宕起伏,经过作者精细的雕刻和夸张渲染,突出了作品的个性、新意,与歌词密切结合,相得益彰。首句旋律的第一句词就以高音出现,完全符合四川地方音乐的地域特征和歌曲体裁的特色。第一乐句是起句,从全曲的最高音“do”作为句首,连着四个十六分音符,以紧密的节奏,高扬的音调,表现出“高高山上”的意境;第二乐句逐层向下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姑娘出神凝望,盼情郎到来的急切心情;三、四乐句是一、二乐句的变化与反复,与首句高起的旋律相对应,如歌词“手把栏杆”与“我望槐花”两处,旋律基本相同,但在节奏上却发生了变化。最后一个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句前运用了衬词“呃”增加了一小节衬腔,体现了“女儿” 聪明机智,生动地表现了“女儿”的思考的神情,而后巧妙地以“我望槐花几时开”加以掩饰结束全曲。这首歌曲主要是从节奏节拍和词格与旋格上来进行分析的。
(一)时间分体解析——节奏节拍
1.节奏类型
该民歌以密集疏松的短长型节奏为基础。全曲四个乐句中的每一乐句均分为两个乐逗,每一个乐逗的节奏又都呈现出先扬后抑,前紧后松,张驰有度的态势。特别是第三、四乐句,第三乐句字位密集,仅占一拍时值;后者第四乐句字位相对稀疏,时值放宽一倍。显而易见,前者有意渲染“望郎”的情景体现“女儿”急迫心情,后者着重强调那种故作镇定、若无其事的神情。在词曲关系上体现出字密腔急,字疏腔缓的结合。此种节奏充分突出了人物性格和形象,能够让歌唱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情的延发。 2.节拍类型
该曲运用了短长型的节奏型,大体规范的四二拍,规律是一强一弱交替地出现,其特点是单一、对称和方整。它给人以似整非整,似散非散,散整结合的听觉效果。不过这样的节拍类型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田园式的爱情题材。
(二)旋格总体解析——词格与旋格
(1)词格与旋格
第3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内容表现封建时代一位农家姑娘的怀春情结。歌词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七言就把主人公“望郎”(四句内含三处“望”)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四句七言体的词格为音乐旋律的创腔提供了方整对称结构,按照常理我们一般会使用起承转合的典型 旋律,然而作者却在这里运用四句体的复叙性叠式乐段结构。
(2)词曲异同之处
作品的词曲共同之处就是结构总体上为四句体。歌词简短但情节完整,内容丰富,有时间、地点、人物,足以勾画出一幅完美的画卷。歌词为曲调创作提供了情感挥洒的空间,曲调将歌词意境以升华,两者完美的结合把这首歌曲描绘的更为浓烈,更加传神 。但是,曲调四句又有着自己非常独立一面,并没有像词结构那样运用逐层展开的方式,而是运用了上下旬式的两句体,又把该两句体做为乐思。前后两个上下旬相叠合,既统一又有着变化。主要突现在以下两个显要的位置:一是第三句开头的转换乐意句,由首呼唤的音调改成低八度耳语式的演唱方式,然后再向上十度大跳到乐曲的开始音区,制造感情的跌宕起伏。这个地方虽然有“转”的意味,但在旋律上没形成“转”的典型特点;二是在全曲黄金分割点的第三和第四句之间增加了一小节的桥腔。以上两处变化不仅是为了表达歌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更是音乐旋律自身衍展求变的需要,它们均呈现在歌中的关键部位,使全曲乐思增添了生机和新意,构成这首民歌在旋格总体结构的布局上有别于其他作品不同之处,也是闪光之点。 三(《槐花几时开》艺术形象的美学分析
这首民歌历史悠久,在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其歌词就在四川流行。短短四句歌词,除去衬词与标点仅仅28个汉字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风光美丽、人物乖巧、生活祥和的山村风情画面。这部短小的作品蕴涵了无穷的审美空间和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底蕴,它给我们展示了
第4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六种艺术美,而每种形式的美几乎都是通过两种不同手法即虚与实,及两种不同形态——动态与静态来实施、完成的。这六种不同形式的美分别是:环境的自然美;少女的媚态美;人物间的亲情美;对话透出的智慧美;歌词音韵的和谐美;旋律线条方面的起伏美。这些美的运用增强了整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哟)一树(喔)槐(哟喂),”从这句中我1.环境的自然美:歌曲的开头就是:“高高山上(
们可以看出,它不仅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又是对作品所属地域的有力界定。作品反映的地域环境肯定不是大平原,而是崇山峻岭的山区。然后第二句唱到:“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哟喂)。”说明了山上有人居住。根据这两句就可以让我们进行大胆想象:作品中人物当时居住环境就像是人间的天堂——那里有山有水、有树有花,山风峻岭、水流清澈、灌木丛生、花开鲜艳她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悠然自得生活。歌曲的第三句:“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啥子”二字告诉我们这处人间天堂就在四川。一切都处在非常美好、自然、 和谐的良性互动之中。几句歌词就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风景优美自然景观。这幅画并不是直接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而是通过人物语言的虚写来勾画的,是把动与静想结合来实现的。
2.少女的媚态美。歌曲第二句唱到:“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哟喂)。”这一句刻画出人物神态、情态,表现了一位少女想念心上人的思恋之情,刻划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而且还能看出此时姑娘的内心是复杂的、忐忑不安的,既期盼又担心,却又无法表达出来, 只能靠着栏杆盯假装在看风景。环境的“平静祥和”与内心的“不安与复杂”刻画出了少女此时的媚态美。
3.人物间的亲情美和对话透出的智慧美。歌曲的承句和转句让“女儿”和“母亲”依次登场。“母亲”看到“女儿” 一言不发的靠着栏杆盯着远处,当娘的也着急很想知道女儿在做什么,于是母亲就用试探的语气来问“你望啥(sa)子(哟喂)”,这句的“喂”字和第四句开头的“呃”字刚好都在长音上。“呃”的使用像是“女儿”在思考着怎么样来回答“母亲”。然而在作者描写的这个时期,女儿自然是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心思,但又不能不答。于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女儿巧妙的借对面山上的槐树来遮掩、搪塞,起到了借景抒情的功效。这句回答就足以体现出女儿的形象美和聪慧美,突出作者对“女儿”这个人物美的描写更鲜明、更形象、更活灵活现,也使得我们对那位姑娘的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母女俩的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母女之间深厚的血缘关系和女儿的聪明机智,在动态的过程中散发出了甜谈、和谐的亲情美和聪慧美。这也很符合中国儒家推崇的“和”的音乐美学观念。
第5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4.歌词音韵的和谐美。整首歌词品味起来很口语化, 不饰雕琢而自有风韵。从歌词表达的情感来讲,没有矫揉造作的虚假,有的是相思缠绵的真实。歌词是一首七言四句体小诗,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音韵和谐,他采用的歌唱十三辙里面的“怀来”辙,这正与刘勰在乐府诗歌创作的方面所要求是一样的,都是对美学思想的肯定。刘勰的声律篇《文心雕》这样说道:“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龙
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正说明了刘勰诗歌创作中强调要求语言音韵要协和相一致。判断一个作品美的唯一标尺是协和的语言音韵。只有这样作品才能从朗读或者是歌唱的角度都会有很强的美感。
5.旋律线条方面的起伏美。全曲一共有四句,第一句最高音节奏是用的十六分音符出现和歌词中的声调线“高高山上”和语言节奏配合的浑然一体,恰到好处。这句旋律线前半部分在高声区较平稳运行,后半部分呈明显下降趋势与落在 “mi”上在音程构成小六度。第二句以第一句第一个音的下方纯四度音“sol”开始,旋律线下行,极好地刻划出姑娘当时的心境和神态; 第三句母亲的问话旋律急转,先从低音 “la”开始,,紧接着以十度音程大跳,旋律转到高音区。这句旋律显得很口语化,很直白但是能够体现出母亲对女儿的那份关爱之情;第四句以衬词“呃”的拖腔开始,和第二句的旋律几乎完全相同。该拖腔的运用独到好处,它把姑娘的媚态美和聪慧美充分的融合一起。
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美有外在的、有内敛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有虚的、也有实的。这些不同形态的美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一致的,它们共同目的就是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美化。环境的自然之美、少女的媚态之美、人物间的亲情之美、对话透出的聪慧之美以及歌词语言音韵的和谐之美,不同形式的五中美无不是为了构建了歌词的意境美和内容美;旋律线条的起伏美是为了构建了作品的音乐美。能够将这三种美完美结合都是通过“虚”与“实”、“动”与“静”两种手法和形态的转换来达成的。第四句我望槐花 (舍se)几时开(哟喂)!是女儿巧妙地虚假借口,而事实并非如此。就这一句就足以把 “虚”与“实”两种手法完美地统一起来。母女间的一问一答以及旋律线条与作品结构又把“动”与“静”两种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此,正是由于“虚”与“实”、“动”与“静”两种手法和形式的巧妙结合与转换,才塑造出《槐花几时开》这首歌曲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同时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作品分析和研究只想着用纯音乐的手段, 很少把音乐与历史、哲学和其它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和研究,透过这些运用的结合我们就容易抓住作品的文化功能及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样一来人们心目中的音乐自然就多了一些灵气,长期下来审美空间也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树立这么一个观念:“音乐的背后是文
第6页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来分析音乐和把握音乐作品时它们才会显得更美丽更生动,也才会释放出丰厚文化内涵的璀璨光芒,这些就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美感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升入了解我们得出《槐花几时开》的魅力在于他的意境 “美”、情感“真”、人物“灵”、语言 “精”和音乐 “活”等方面。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不愧为是一首优秀的民歌,一部美不胜收的佳作。
参考文献:
[l]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1998年
[2]上海文艺出舨社.《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年
[3]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中国民歌》.北京人民音乐社出版.1980年
[4]《中国民歌》第三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5] 匡天齐.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产生载《音乐探索》1989年第3期
[6]周世斌(中外经典音乐欣赏[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7]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肖常纬(民族民间音乐[z]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理论教研室.1986 [9]惨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第7页
范文三: 宜宾民歌风情《槐花几时开》
宜宾民歌风情《槐花几时开》
宜宾县育才中学 牟利娟
一、教学内容 :
四川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
二、教学目的 :
通过学生学习演唱四川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让学生熟悉民歌的风格,愿意探索有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家乡地方民歌的音乐风格,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从而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热爱民族音乐、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加弘扬民族音乐的责任感。 四、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良好的歌唱习惯。
2、指导学生在注意连贯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吐字力求清晰准确,把握好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注意歌曲情绪起伏、强弱变化和歌曲韵味,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六、教具: 钢琴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欣赏流行音乐视频片段:《又唱茉莉花》,提问:大家熟悉这首流行歌吗,喜欢吗,
这首流行歌曲是中国江南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在上一届奥运会闭幕式的时候,张艺谋用《茉莉花》作为主旋律背景音乐,用8分钟时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可见,民族音乐有多么的重要啊~
2、 什么是民歌呢,
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
3、老师范唱三首歌曲,请学生选择其音乐体裁,并说说它们不同的音乐情绪和特点。
A、《黄河船夫曲》 号子 节奏有律动性 音乐性格粗犷、豪迈
B、《沂蒙山小调》 小调 节奏规整有序 音乐抒情细腻、优美
C、《槐花几时开》 山歌 节奏自由缓慢 音乐高亢嘹亮、 含蓄 (二)、新课教学:
1、完整聆听四川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 ,思考:
(1) 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引导从歌词进行分析)
(2)它们在旋律、节奏、风格上有何特点,(引导学生从地方方言和曲中衬词的特点去探讨)
歌曲 风格特点 地域
歌词:朴实、凝练 四川宜宾 《槐花几时开》 节奏:自由、舒展,富有山歌的特点
旋律:优美、优美流畅,琅琅上口。
3、音乐创作背景介绍: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
据宜宾市音乐工作者龙厚仁研究,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歌腔。这种歌腔,过去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祝寿、敬神时,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里演唱的。几经演变,其内容已完全脱离婚葬、祝寿、敬神的束缚,而常以一些幽默的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槐花几时开》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
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
手把栏干(啥)望郎来(哟喂)。
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
我望槐花(啥),几时开(哟喂)。
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
4、 复听歌曲。
分析语言特点:四川方言演唱,起承转合的结构,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5、 这首民歌对感情的表达是怎样的,
从演唱者的声音上判断这个女孩的性格是怎样性格,———感情表达含蓄(表面羞涩,内心急切)且女孩子的性格泼辣。
6、 歌词:淳朴含蓄、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富于想象,体现了东方人含蓄的特点,反映出南方民歌对
爱情的表达比较含蓄的特点。衬词“啥”、“啥子”等体现了四川方言的特点。
7、讨论:为什么四川民歌是高亢、激越的,
8、教师分析:秦岭、淮河以南划分为南方,秦岭、淮河以北划分为北方。四川是盆地,盆地周围是高原,盆地中央以丘陵地貌为主,盆地内长年雾气弥漫,湿气很大,人们喜欢吃辣椒来排汗,性格就像辣椒一样的火热,待人热情、友好,性格直爽。宜宾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地势多变,有高山也有丘陵。长期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的性格。民歌是人民情感的直接反映,四川民歌以高亢激越为主,但也有不少婉转曲折的音乐。四川属于西南方,尽管人们的性格比较泼辣,但是女孩子对感情的表达是含蓄的。这首民歌体现了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这首民歌中的“花”在这首民歌中的意义:借花喻人。花在民歌中的使用很常见,但意义一般不一样。
9、学唱歌曲,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5 4 3 2 | 1 — — — ||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a 、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 、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c 、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 、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 、 U 母音带其它母音训练
1 2 3 4 5 4 3 2 | 1 — — — ||
u a u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 a 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 “ 撮口 ” ,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学唱歌曲- —— 四川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
4)、作品简析:
它是一首川南山歌。它的歌词只有四句,语言纯朴生动,富于想象。曲调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旋律随着歌曲内容的发展和感情的起伏而变化,又很强的表情性。
)、歌曲的艺术处理及演唱要求: 5
四川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为山歌风格,所以在演唱中的气息运用要以连贯流畅为主,连中带跳,具有弹性,使气息活动有回旋余地。
第一句“高高山上哟一树哦槐哟喂“这一句是这个歌曲的起点,在这个处理上,已经告诉了听众这个歌曲是一个民歌,至于是什么地方的就得往下听咯~这句歌词给人的感觉是很遥远很空旷的,你看高高的山上一树槐花树,怎么能够看清楚呢,可是这也正是为下面紧接的词曲服务的。所以演唱这一句的
时候,就得把整个腔体打开,使声音在整个腔体回荡,从而使声音像灵魂般的外延。就感觉是把声音给抛出去了,这效果越远越好。
第二句“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哟喂“这一句紧接着前一句而来,前面说高高山上的槐花树,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那是我的晴朗哥哥,你说我能看清楚不啊,女主角儿这一刻就好像要与你争执般,这一句是非常幸福的,你说呢,情郎哥哥要回来了,而我就在这等他回来,说不定他刚已过那个山坳我就可以看见他了。你说这不是幸福吗~因此这句演唱的时候,声音不能像前一句那样的激烈,就需要开始绕婉的,尽显情感的细腻。开始收起声音的锋芒,使声音听起来没有那么的具有冲击感,但是必须保有民歌的那种野性的感觉。
第三句“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这句是一个不足以要的句子,但是加上去之后再在整个乐曲中无疑又是一个点睛之笔,这样整个作品就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一个怀春的少女,站在自家房前,望着会出现的那株槐花树,望呀望呀就是没有看到情郎哥哥的出现,这个时候,她的妈妈出现了,他说女儿今天不对劲,起一大早事儿也没用做,就是站在那里,干嘛呢,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和谐!作者在这一句的曲子运用上他用的是这个曲子最低的音,这样就感觉到一种轻巧,妈妈非常和善的问道,女儿,你在看什么啊,这种感觉却是更多的温馨全部蕴含在了那轻微的曲调中。演唱的时候就非常需要注意这样的一个细节,就需要我们非常柔情的演唱这样的一种感情。
第四句,这也是这个曲子的结束句“我望槐花啥几时开,哟喂~“娘不是问我看什么吗,我正在看着槐花几时开呢~这样就巧妙的躲过了娘的追问.这个小女子的机灵也不由的就呈现出来了,这也是这样一个怀春少女的特有的举动。
6)、艺术实践与创造,设计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唱表现歌曲。
《槐花几时开》歌曲表现看见姑娘手把栏杆,盼望着心中的小伙子早日到来,就像是盼着槐树花儿早早开放。把我们带进一个意景天地,使人感到大地景象一幅幅地展现眼前.好象少女在打听花开的日子.歌手用甜美饱满之音色,表达少女那份盼望的心情。演唱的时候你要充分融入歌曲的民歌风,但是同样不能缺失了歌曲的情感主旨,怀春少女的望郎归的心情。
10、音乐情景再现。
邀请二位同学分别扮演“姑娘”和“妈妈”,以哑剧形式表现音乐故事情节。 、补充欣赏宜宾民歌《爬海歌》(宜宾民歌 作者--刘光宗70岁)原生态 11
丰收年来爬海儿多,水塘里的爬海儿起坨坨,
大的大来小的小,爬的爬来梭的梭。
田坎打烂了,洪水满山冲,
庄稼遭损失,害人真是凶。
一个爬海儿不为多,两个大爪爪,八个小脚脚,
你要横起爬,我要顺起拖,
你要顺起爬,我要横起拖。
你要钻洞洞,我拿棍子来夺,
我来扳石头,你用手来摸,
我下田去捉,夹到你的脚,
夹又夹得紧,痛又痛得很,
夹又夹得松,痛得不为凶,
小伙二娃哥,大家帮倒拖,
小伙二娃子,大家帮倒扯,
扯,扯,扯~哎哟,哎哟,才扯脱~
咿儿呀呼嗨,爬海哥,爬海哥,
一个都跑不脱~
12、请同学们讨论在学习《槐花几时开》后的心得体会。
(三)、总结新课:
同学们本节课通过共同欣赏并学习演唱了我们宜宾地方的本土民歌,共同探究了我们家乡民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我们祖国各地区民歌犹如浩瀚的海洋,民歌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踪迹。本着热爱家乡,弘扬乡土文化的精神,我们先从家乡入手,课后请同学一定要多去收集、整理、了解和挖掘更多的我们宜宾的民歌,让我们宜宾的民族歌声飞出四川,走出国门,香飘万里吧~
范文四: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赏析
《槐花几时开》民歌赏析
在民歌中,四川民歌也无疑是民歌中的一朵美丽的花。号子、小 调等从它们朴实的歌词、婉转的曲调中也显示出了四川的朴实的民 风。其实,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挺为我的家乡骄傲的,这么美丽的环境 和这么热情的家人, 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成长的环境。 在众多的四川 民歌中,如《康定情歌》 、 《太阳出来喜洋洋》 《绵竹情歌》 《山妹子爱 唱山歌》 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大家甚至随时等能哼上一两 句。其实,在众多民歌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歌唱家李双江所唱得《槐花 几时开》 。也许是因为自小家里就有一棵槐树的缘故还是对槐花的喜 爱,总之我对这首歌有着特别的感觉。记得上学时,书本上有段话是 这样描写槐花的:高高低低的槐树枝叶间, 花絮成串,相拥羞笑,色 如素锦,既无忸怩之态,又不需人工雕琢。槐花不似桃花,粉得有些 妖艳;不似杏花,白得有些轻薄;也不似荷花,孤芳自赏,令人难以 接近;更不似花盆里的兰菊, 见不得烈日风雨。槐花似乎天生就属于 乡村, 一点都不娇贵, 质朴得如同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伯伯。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在网上查阅资料才知道 《槐花几时开》 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 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 , 形成年代久远 , 清光绪年间刻本 《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 据宜宾市音乐工作者龙厚仁研究 , 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歌腔。 这种歌腔 , 过去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祝寿、敬神时 , 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 里演唱的。几经演变 , 其内容已完全脱离婚葬、祝寿、敬神的束缚 , 而
常以一些幽默的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情。 《槐花几时 开》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 , 几经演变 , 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 歌珍品。 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 : 高高山上一树槐 , 手把栏杆望 郎来 , 娘问女儿望啥子 , 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 , 就把一个坠入爱 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 , 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 , 其语言 纯朴、生动 , 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 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著名的老一 代川籍歌唱家 , 每到全国各大城市开独唱音乐会 , 都把这首家乡民歌作 为“压台”曲目。往往一经开唱 , 不再唱一、二遍是下不了台的 , 可见 这首经典四川民歌的无穷魅力 ! 我也有此知道了为什么我对这首歌情 有独钟。 并不是我之前所说的任何一个原因, 而是这歌词深深的打动 了我。 2010年 11月 28日,时隔 60年后, 87岁的老人喻祖荣在宜宾 市青年川剧团又唱起了由他本人改编的民歌 《槐花几时开》 。 60年前, 正是喻祖荣将一曲名叫 《神歌》的宜宾民歌,改编为了如今大家耳熟 能详的《槐花几时开》 ,并最终传唱全国。正如我们的歌唱家匡天齐 所说, 《槐花几时开》是继承民歌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的结 果,该曲作为民歌走向艺术歌曲发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我并不是一个民歌迷, 但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领略到了民歌的 魅力, 领略到了每一个唱民歌的人所要表达出的他们深厚的感情。 在 这之后, 我不敢大胆的说我懂了所有的民歌,至少,我懂了他们所要 表达的感情,并非仅此而已。
范文五:音乐科赵冉星槐花几时开说课稿
《春之深爱——槐花几时开》说课稿 南海执信中学 音乐科 赵冉星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音乐必修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中多彩中华夏之音(民歌篇)的内 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模式、 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
教材在章节开头就写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 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 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冼星 海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 究民歌。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最丰富的源泉。在教材中编者用这些精炼的语 言特别强调了民歌意义。这一小节中,编者共纳入了的 5首不同地区的民歌 (《槐花几时开》 、 《拔根芦柴花》 、 《上去高山望平川》 、 《猜花》 、 《对花》 、 《噶 吉呦》 ) ,学生通过聆听、鉴赏可以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我国 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由于高中音乐课时较 少,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筛选部分内容,进行教材的整合处理。我就选择 了这首仅有四句歌词、经典传神的《槐花几时开》 。
《槐花几时开》 这首四川宜宾山歌, 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 , 几经 演变 , 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 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 : 高高山 上一树槐 , 手把栏杆望郎来 , 娘问女儿望啥子 , 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 ,
就把一个坠入爱河、 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 , 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 , 其语言纯朴、生动 , 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 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由喻祖荣所 改编的《槐花几时开》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如一开始就出现 全曲的最高音“i”,这就抓住了《神歌》与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再如在该 曲保留了《神歌》 从“6”大跳 10度到“i”,这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 上也葆有《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细腻、自如的特色等。——这些《神歌》 “神韵”的传承,不仅仅是辨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而且是它富有“生 命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喻祖荣在改编时,也注重了对该民歌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 而不是表层结构的变异。如第十二小节的一个二分音符衬腔,是原《神歌》 中所没有的,这里添此一音,结合衬词“哎”便可看出,它妙如点睛地把歌 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盘问时之寻思、羞涩、机智的神情,生 动地表现了出来,天衣无缝地切合了歌词所表现的情景。
《槐花几时开》是继承民歌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的结果, 该曲作为民歌走向艺术歌曲发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二、 【学情分析】 :
首先我分析一下学生的认知现状: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 段” , 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 对我国 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 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 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1. 在认知上,通过欣赏、学唱分析《槐花几时开》 ,使学生初步了解山歌 这种民歌体裁,知道山歌体裁的主要特点;
2. 在技能上,用具有四川方言的腔调朗读歌词,用悠扬高昂的声音学唱 山歌《槐花几时开》 ;
3. 在情感上,通过分析、学唱《槐花几时开》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感 受民歌丰富的表现力和来自于生活的道理,以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 化。
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学唱曲目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民歌风格。 鉴于学生:(1)对山歌这一体裁的陌生,学唱时不够自信
(2)对四川方言不熟悉,难于准确把握方言特点演唱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自信地演唱歌曲、准确的表 达歌曲情感。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诉诸于听觉、动觉 、视觉 、感觉 、知觉
音乐教师执教的原则:审美的原则 、直观的原则 、模仿的原则 、启发 的原则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模式:情景——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引导——发现模式 学法: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 【教学结构布局和教学程序分析】 :
七、 【教学评价】
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采用逐层深入,由浅入深的学习模式,学生在经 过感受、理解、学唱,表演之后,已经具备了方言表达、演唱歌曲和积极投 入的情感态度;在表演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和山歌的曲风有了 深一层次的的认知与体验。通过及时的课堂检测,对知识点也记忆的较为牢 固。较好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