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社会主义论文-论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论文-论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
识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 认识 优越性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进一步分析研究,详细回答了现阶段对人们于社会主义本质存在的模糊认识:为什么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为什么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的发展 ,以及如何看待 目前 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等问题,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现实存在的差距,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 中体现,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的形成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对上世纪 90年代之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廓清了许多模糊认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而出现的许多新情况,人们认识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我们的生产力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消灭剥削,为什么现阶段我们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 目的是要消除两极分化,为什么当前社会个人收入差距在增大?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回应这些问题。
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
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这三个方面的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又包含了生产关系;既包含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也包含了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标 ;既讲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又讲了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因此,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既是前者的结果,又是后者的条件,是一种关系上的递进。
二、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 ,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是**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但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因此很多人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认为“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并不切合中国实际。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要求。社会主义本质在理论上的规定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严重脱节。其实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认识。静止、孤立地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当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不符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不科学的。那么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呢?
首先,要用动态发展 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在概括社会
主义本质理论 的时候连用了五个动词 :“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第一层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它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 ,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积累。
其次,要正确看待我们选择的比较对象。通常在讨论中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高低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参照对象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我们在跟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比。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水平很发达的并不多,大多数处于中等甚至生产力还很落后。即便是比较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成因也不尽相同。现在世界上比较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通过血与火的掠夺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像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类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第三类是在泛战时期为了东、西对抗的战略需要,资本主义特别扶持起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及靠近前苏联的少数 国家 和地区。除此之外 ,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再次,要正确看待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历史起点问题。众所周知 ,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几乎都是在比较贫穷、落后的情况下,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即便从十月革命算来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史也不到 100年的时间。因而社会制度还不成熟,生产还不发展。而现有的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不仅社会制度成熟,
经济发展早已经形成相对规模,物质积累相对丰富。特别是对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同社会主义 国家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很大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很多做法,使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所有这些都为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最后,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O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的第 3位。2008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高达 20万亿人民币。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达 2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 1位。从2003年开始,中国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取代了美国把持了100多年的头把交椅的位置。世界银行的专家对中国的评价是:“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十几代人才能取得的成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被其他国家普遍认同的模式 ,“中国模式”。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是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的。根据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我 国将于建国 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时,社会主义本质的优越性便会无可置疑地充分显现了。
三、关于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关于“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这是社会主义一个最大的
优越性。**说,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还要消灭剥削现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中央和政府采取的许多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措施,如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保护按资分配等,在客观上却带来了较普遍的剥削现象和收入差距增大的趋势。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现实之间的这一差距呢?
首先 ,不应当单纯从伦理道德出发,而应当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识剥削现象。道德作为人的意志的一种体现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且受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的影响。而经济活动自身却具有客观规律,如用道德这种主观意志来裁剪客观经济活动,就容易得出简单片面化的结论。剥削首先作为一个经济现象出现之后,道德评价才介入的。因此,剥削首先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存在,它的产生和消亡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而不取决于道德评价和人们的好恶。 其次,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来分析和评价剥削现象。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而并不是本质。采用何种所有制形式,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当前中国采用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已经被历史证明并不可行。在中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等 ,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如果机械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取缔一切剥削行为和剥削现象,就等于宣判非公有制经济的死亡,这不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既然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应当允许它的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再次,应当把社会主义的目的与实现这一 目的的手段区别开来。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持
续发展。而在发展生产力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初级阶段发挥着按劳分配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和效应。同时剥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生产力相当程度的发展为其消失的条件,为彻底消灭剥削而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这就是我们从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分析中得出的逻辑结论。从孤立的、暂时的观点看,允许剥削好像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恰恰是为更好地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最终得以实现服务。另一方面,在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 ,剥削不存在资本主义那样任意扩张的机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剥削扩张的制度性障碍,只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剥削就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四、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和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 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关于公平、正义与效率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如何理解理论和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
首先 ,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和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有利于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宏观背景下,合理的收入差距更是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
其次 ,注意看问题的方法,我们讲社会主义 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从 目标的意义上讲 的,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这一点,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还需经历很长的历史时期。也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指出:我们现在虽然叫了社会主义的名,但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我们还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长达 100年,甚至更长。
再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 目标是共 同富裕,人民应当共享改革成果。因此,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控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增大,既讲效率,又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的应有之举。党和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科学发展观,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 ,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总之,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效率可言,就没有财富的巨大增长,也就没有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 ,从而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使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 ,没有国家对平等、公正的勉力维护,社会就会分裂,和谐将无从谈起,从而社会主义市场就要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在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唯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
能解决,除此而外没有别的任何途径。
参考文献:
[1]**〃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要点〃**文选(第三卷)[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2]**〃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文选(第三卷)[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3]**〃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文选(第二卷)[M]〃中国人民出版社 ,1987〃
[4]**〃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文选(第三卷)[M]〃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3〃
[5]管文虎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6〃
[6]更社会主义,更市场经济[N]〃南方周末(评论), 2005—10—13〃
范文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概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要有完整的,统一的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不是一般地描述社会主义的特点,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而是第一,社会主义本质首先讲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突出位置。第二,对社会主义包括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内容,需要正确理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私有制度和剥削本质特征,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要到达的目标。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以往任何社会的最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东西。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既定前提和内在要求。最后,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社”性“资”的标准,而是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紧密相关。 关键字: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极分化、发展生产力、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总结性的概括说明。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这一论述,是**总结了我国1978年前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科学结晶。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在这一问题的探索,马列主义者有两点是始终明确和反复强调的。一是社会主义要尽快地发展生产力,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是要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把生产工具集中到国家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的总量。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和条件,其目的是共同富裕。列宁在1918年5月26日的讲话中更通俗更直截了当地说,社会主义通过建立在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生产劳动,是所有劳动者过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他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强调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主持工作后,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归根结底就是恢复、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内涵。离开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会背离社会主义的航向。
回顾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20年的建设里程,由于“左”的思想日益膨胀,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曾经严重的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先是急于求成,想在两三年内把生产力搞上去,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结果,二十几年中,革命的口号,社会主义的口号没少喊,公有制没少讲,可是,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水平没有多少提高。实际上搞的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些失误的出现,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都有一个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根源,这就是**揭示的,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深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脱离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抽象的谈论社会主义,只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难以保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多次指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他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产党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他说:“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要表现在发展生产力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要有完整的,统一的理解
社会主义本质论,不是一般地描述社会主义的特点,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这方面的论述,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始终强调。但是,为什么要坚持和强调这些特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要求、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些特点本身并没有直接凸显和回答,需要决策者和实践者自觉地把握,否则就会使社会主义成为失去灵魂的东西。社会主义本质论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首先讲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突出位置。过去曾离开生产力标准孤立地研究和论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结果,坚持社会主义,具体地说,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等,似乎成为一种道义原则。而马克思主义提出用公有制取得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并不是道义原则而是从生产力原则,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从社会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出发的。我们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是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公有制、按劳分配不能比私有制、非按劳分配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就失去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要求生产力以快于资本主义的速度,从发展趋势来说,要求超越资本主义已到达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二,对社会主义包括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内容,也需要正确理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私有制度和剥削本质特征,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要到达的目标。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以往任何社会的最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东西。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但并没有共同富裕,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必然是共同贫穷。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几百年终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人类社会几百万年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的好几倍,但都不存在共同富裕而是存在剥削阶级和两极分化。
在**看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他着重指出,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这才是社会主义。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仅强调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强调人民创造的财富属于人民,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所以**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既定前提和内在要求。同时,实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
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都是以一定的所有制为基础,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创造人十分重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所有制问题,将其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了这一条。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保障了我国社会社会主义性质。如果失去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我们的改革不仅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注意不要导致两极分化。**说:“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三,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社”性“资”的标准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在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同时,还提出了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而且需要自觉的把握其内容,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促使其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的两点,式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为了实现这个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就需要搞改革开发;就需要从我国当前的根本国情出发,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就需要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就需要探寻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于是就碰到了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纠缠。正是为了解决这问题,**提出了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判断标准中的前后两条,与社会主义中的前后两条是相互对应的。
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究竟是判断什么的标准?有的人坚持认为,这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这既不符合**的原意不符合马克思的基本常识,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事实。三项标准应是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标准,不应是笼统的什么是姓“社”姓“资”的标准**讲:“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接下就讲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应分请几个理论是非:第一,不能把社会主义的东西说成资本主义的土壤,指“社”为“资”。第二,不能把不具有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的东西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股份制等,戴上姓“资”的帽子。他们可以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第三,即使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如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要大胆的引进,为“社”所用。第四,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道路。但不能把利用资本主义看做走资本主义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院系:机电学院
班级;能源13-2班
学号;1301042334
姓名:杨乾
范文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西柏坡观后感
岳保静 200728006812059
西柏坡,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是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
政治本色的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4月26日,在海洋所老师和师兄的带领下,我们终于踏上了这片圣地。这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50多年前,
一代伟人**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
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它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
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西柏坡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神,内涵丰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
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
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有助于我党在新形势下更好的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受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
前后不到两年,**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
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
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
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
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这是一种穿越时空、代代相传的不朽精神。一张张展板、一件件文物,把千万名观众带
回半个多世纪前的烽火岁月,让“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深深植根心间。这是一次薪火相传
的思想接力。西柏坡精神这支熊熊不熄的思想火炬,穿过历史的云烟,照亮了新世纪中国人
的壮丽征程。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内容。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昨天再次感受到了“西柏坡精神”的伟大。
在西柏坡精神纪念馆前,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我想得很多,但有一点让我激动不
已,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样的革命精神纪念地,我们瞻仰的是革命前辈们浴血
奋战的踪迹。” 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这样人生的境界才会开
阔,对物质的追求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全新考验,我们更应该牢记“两个务必”,永葆
革命本色。“两个务必”,不仅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
党永远拥有的党魂,而且应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永远保持的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
传的民族之魂。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
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和培养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
风。
我坚信,现在人们观看到的热情,不会是当下的历史情景剧,而是用心灵来感受这永远
不会衰竭的精神和新年。现在,我们在克服种种困难热火朝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庸置
疑,我们更需要西柏坡精神,通过观看这次展览,“两个务必”历史的嘱咐将在我们的耳畔
回响的更加清晰。
西柏坡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涉及到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弘扬“西柏坡精神”,起到一
个内在约束作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也是个人职业发
展的必备素质之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从心底里信奉这样的价值观。不管是天才,还
是普通人,只有为人谦虚,处事谨慎,才能在一个团队中不断加强凝聚力,而艰苦奋斗是做任
何事业的基础,特别是在处于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在新形势下,我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应该
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制度,起到外在约束的作用,要深刻理解这两个字。从外部的强制性来约束我们不能腐败,
只能按照我们党员的标准和条件来实现廉洁奉公。而对于个人而言,制度首先是一种习惯上,
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即是对自己进行一项基础的制度建设,所谓的个人的职业化进程正是如此。
从宏观上,现在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让百姓灰心,但我们伟大的党正在大力抓紧解决,因为这
些问题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不相融。我们提倡“两个务必”的作风,即是提醒全体党员注意
这方面的问题。但,提倡并不等于能够解决,所以,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
我们知道,历史因为细节而真实,我认为,参观展览一大好处在于能从细节处感知历史,
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比从纸面荧屏上得到的更鲜活。新中国的历史从这里产生,几双布鞋,笔墨
纸砚,西柏坡会议的桌椅,这些细节都在深刻的提醒我们,这些展品曾经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奋斗历程的精
神凝结。不惟如此,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复活与重兴。
1 西柏坡精神的特质和内涵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大转折期所培育、形成的一种精神风尚,它的特
质和内涵正如**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概括的那样: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
斗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我们在考察这一精神风尚时,
必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革命胜利在即,但胜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居功自傲、
不思进取等等,引起党的高度关注,必须及时敲响警钟;同时也应当看到,提倡这一精神风尚,
决非用于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良德行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2 西柏坡精神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和突出表
征。早在1939年1O月,**同志在《国民精神总动员》一文中就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
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
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志也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
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年到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同志则告诫我们说:“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一个军队,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上坐享其
成,满脑子是金钱万能,成天贪图享乐,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军队,是毫
无希望的,是会衰落和垮台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大家都要深刻地理解
这个真理。”****在西柏坡考察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
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
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
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党的四代领导人代代相传、
如此语重心长地谆谆告诫,无一不是在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真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源泉。危难当自强不息,盛世更复如此。所以我们不难理解,
为什么**同志要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谆谆告诫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
斗的优良作风。
3 西柏坡精神与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厚德载物”
亦出于《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人要效法地道的厚重沉毅,以深厚的德
行承载、发育万物。这个四字成语后来亦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大标识。中国文化历来注重以
德服人,鄙弃巧取豪夺的霸道作风。中国文化声名远播靠的不是血与火的征服,而是无与伦比
的优良德行。尊道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重德则首重“反求诸己”—— 修身。
4 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
我们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分析“两个务必”所集中体现的西柏坡精神,是在
回归历史文化的正途。在现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决心、
鲜血和生命,一洗中华民族百多年来的屈辱,使得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我们以
民族精神诠释革命精神,是为以革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中国革
命优良传统,是为以中国革命优良传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
魂,是一个民族千秋大业的根植之基,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积淀,那么政治、经济的
强盛也只会是一时的镜花水月。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
范文四:如何认识民族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民族社会主义
内容摘要:民族社会主义与各国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并称当代世界三大不同派别的社会主义,那么该如何正确的认识民族社会主义,认识民族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及其现实意义,本文将作出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民族社会主义 思想来源 实践 评价
一. 民族社会主义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世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在40年代末期开始,首先获得独立的亚洲国家相继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布独立,当天,缅甸总统苏瑞泰就提出“要把缅甸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底,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提出要在印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1956年,斯里兰卡自由党上台执政,宣布开始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他们都要求民族独立,振兴民族经济和文化,强调民族特点和民族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所以这些社会主义又被称为“民族社会主义”,这与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民族社会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的:
(一)从政治原因上来说,主要是亚非拉殖民统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的崛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最重大的历史现象之一,亚非拉的殖民统治逐渐被瓦解,二战后到1986年,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共93国,加上二战前就已经独立的殖民国家,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有些国家虽然不是在物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解放和独立的,但是在解放和独立以后,继续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些国家中式行不通的,所以他们也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民族社会主义。
(二)、从思想原因上讲,主要是受民族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民族社会主义,实际上属于民族民主革命的范畴,这些社会主义流派的代
表人物,在为实现民族独立而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已做了思想理论准备,一般来说,思想理论来源了三方面:
1、吸取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
2、吸取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革命的思想。
3、继承本国的传统思想。
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是相当复杂的。各种流派之间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可见,民族社会主义是战后国际政治斗争和新独立国家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斗争相交织的产物。
二、民族社会主义的实践
在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中,除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实行多党制和混合经济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一党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其中自称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莫桑比克和埃塞俄比亚等国更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但也有个别国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实行军人独栽统治。并且在实践措施上,大多在实行土地改革后,随之强制推行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运动,并在60年代和70年代接连掀起“国有化风潮”,将大批私人企业主要是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大办国营企业,特别是大型国营工矿企业,以求加速实现工业化,因此,在70年代末一80年代初以来的世界私有化和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特别是在80年代后期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沉重打击下,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普遍遭到产重困难和挫折.一系列奉行“社会主义”的民族独立国家政府或因军事政变、从总体上看,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是走向低落了.
三. 对民族社会主义的总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民族社会主义是一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从总体上说,它不能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因而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和消极面。但对其历史作用和积极意义也应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在维护民族独立、争取经济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其次,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方面,绝大多数国家遭到失败,但也有个别国家获得成功,从而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例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第三,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政
治新秩序的斗争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文五: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民主社会主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且影响很大。当前在我国关于民主社会主义也有很多争论。所以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当时法国议会组织倒台,资产阶级政党联合起来想统治议会,法国议会中的小资产阶级为了对抗资产阶级的联合,联合工人阶级,产生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称谓。因此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最初是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联合。它的性质是要求民主共和制度,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极,而是调和与缓解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它的旗号是以民主主义的方法来改造社会,其改造不超过小资产阶级的范围。后来在德国也出现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主要的代表是德国工会主席拉萨尔。当时他提倡,工人阶级解决资产阶级的压迫要举办由国家支持的工人合作社。
但是无论是法国的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联合,还是德国举办由国家支持的工人合作社,19世纪40年代的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旗帜上不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当时共产主义的口号,就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从一开始民主社会主义就和马克思主义存在天壤之别。所以恩格斯曾经很生动地讲,在19世纪40年代讲社会主义的不是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讲的是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组织是共产主义者联盟,不是民主社会主义,从这一点来看,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民主社会主义则完全抛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制度选择中排除出去,把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完全局限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对已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主张通过支持新自由主义的“改革”,使之认同资本主义,“同资本主义一体化”。在苏东剧变过程中,社会党国际又是“热烈欢迎东欧发生的变化”,又是“希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取得成功”,加入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动和平演变攻势的行动当中。在苏联,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把蛰伏在地下和国际敌对势力培植起来的**势力召唤出来、组织起来,摧毁了社会主义制度,推翻了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一步一步地把苏联推向解体。
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主张议会民主选举上台执政,通过改良实现政治“民主”,反对暴力革命。经济方面主张放弃消灭私有制的观念,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而代之,用共同的经济民主来补充议会民主。文化上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社会方面主张注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民主社会主义试图以超阶级的、抽象的民主、自由的普世伦理价值观念为出发点,寻求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解决。国内一些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把民主社会主义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的说法是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而所谓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是一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对立的
总之,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从其本质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学说,它是代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辩护和服务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它只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而中国只有坚定地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有发展。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弄清楚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正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社会主义论文-论当前如何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