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数学中一些数的定义
小学数学中一些数的定义
在小学阶段,数主要有两类:自然数和小数。
小数有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小数又可分为:
自然数是指表示物体个数的数。
自然数按照是否能被2整除,分为偶数和奇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又可分为0,1,质数和合数。
常见的一些数的定义:
偶数和奇数:
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或者说末尾是0,2,4,6,8的自然数)叫做偶数,反之则是奇数。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如果n 是自然数,那么偶数可以用2n 来表示,奇数则可以用2n+1. 质数和合数:
自然数中,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做质数,也称为素数。自然数中,因数有3个或三个以上的数叫做合数。自然数中,0和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是最小的质数,也是唯一一个是质数的偶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所有自然数(0,1,2,3除外)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自然数中,如果a*b=c(a,b,c不等于零) ,那么a,b 都是c 的因数,c 就是a,b 的倍数。
在自然数中,0是一个特殊数。0乘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零,所以0是任何一个数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任何一个非零的自然数都是0的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因数是有限的。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他的本身,最小的倍数也是他的本身。
最大公约数,两个数共有的因数叫做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共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分数:
分数是指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称为整数。(整数是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表示有0个物体)
倍数:一个整数能够把另一整数整除,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奇数包括正奇数、负奇数)
偶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偶数包括正偶数、负偶数和0)
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合数:自然数中除能被1和本数整除外,还能被其他的数整除的数。
范文二: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
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区域史
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
2007年3月
第39卷3月号
学术月刊
AcademicMonthly
Mar.,2007
Vo1.39NO.3
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
徐国利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目前大陆学术界对区域史有三种界定:一是认为区域史是
一
种新的史学分支学科或新的理论与方法,是将某一特定时空内具有
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或是指将社会诸要素纳入一个完整
的体系内作综合的历史探讨;二是将它视为以某区域或地方史为对象
的研究;三是将区域社会史研究等同于区域史研究.这些观点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片面性乃至是错误的.要科学规范地界定区域史及其区
域,应当参照和借鉴地理学与区域学中有关区域界定的均(同)质性,系
统性和独特性原则.据此,区域史研究中的区域是指社会历史发展中,
由具有均质(同质)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社会
历史发展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历史地理单位.区域史(学)就是研究社会
历史发展中由具有均质(同质)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社会历史特征和系统
性的区域历史,进而揭示区域历史发展系统性,独特性的史学分支学科.同时,区域史研究中的区
域界定要考虑区域发展的社会历史性和复杂性,要符合和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及其文化特
征.因此,学术界有关区域史的第一种定义与认识比较合理,但是,有待科学化和规范化;而第二种和
第三种定义则是片面的或是错误的,不应当将区域史泛化为地方史研究甚至是地方志的编撰.
[关键词]区域史区域的界定均质性系统性独特性
[作者简介]徐国利(1966一),男,安徽省祁门县人,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
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Ko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7)03—0121—08
区域史研究自2O世纪8O年代初以来在大陆史
学界逐步受到重视,进入9O年代以后更是备受恩
宠;从研究领域看,区域社会史,区域经济史和区域
文化史尤为受宠.?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于它
对中国整体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和认识中
国整体史的基础之一.中国疆域广大,民族众多,不
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面貌和经济社会
发展往往有相当大的差异.如果单纯进行全国性的
整体史或通史研究,常常难以深入和准确地把握中
国历史.其次,区域史研究是一种新的史学理论和
方法,运用它能更好地认识区域历史的有机结构与
发展变化.其中,法国年鉴学派的区域史理论和美
国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区域史理论对中国区域史研
?有学者称,在2O世纪8O年代以来大陆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经
济史,区域社会史,区域文化史之间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的密切关系,它们成为?区域史研究?的三大支柱”(陈支平:《区
域研究的两难抉择》,载《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
?
121?
学术月刊2007?3
究的兴盛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区域史研
究的兴盛,其理论问题成为学者探讨重要对象,二十
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涉及的内容
包括:区域史的定义和学科性质,区域的界定原则与
选择标准,区域史研究的方法(如系统方法,比较方
法,中长时段理论等),不同门类区域史(如区域社会
史,区域经济史,区域文化史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区域史与整体史的关系等.然而,区域史研究在我
国仍是一个新兴领域,在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方面
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理论问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
究.本文结合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就什么是
区域史,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的界定与选择,区域史与
地方史和地方志的区别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
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期深化对此问题的认
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问题的提出:对区域史的
三种定义和认识
区域史(regionalhistory),也称地域史,是与整
体史或总体史相对应的历史研究.目前,大陆学术
界对区域史的定义与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1.主张在严格意义上界定区域史.例如,王先明
说,区域史研究是指”一定时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
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又说,”区域史并不是研
究主题的地方化,而是立足于文化,民族语言,地理,
气候,资源等结构性要素,从整体上探讨影响一定区
域内的历史进程的力量及其原因或区域历史发展共
性特征的一种视野或方法.区域史并不仅仅是相对
于民族国家史的地方性的历史模式,它是一个新的整
体史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作为具有学科方向意义的
?区域史?突出体现为一种研究理念视野或方法的创
新”?.常建华说:”从空间上,以地理,行政区,市场等
标准划分地区单位,将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纳
入,个完整的体系内作综合的历史探讨,这是区域史
研究的方法.”?朱金瑞说:”区域史必须选择一定的地
理范围展开研究,以弄清这一地区历史发展的规律,
过程和局部特征.”它的选定必须符合两个原则:第
一
,它必须是一个有必然联系,有系统的整体,必须有
经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有相同的地
域历史文化特色.第二,它必须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
逻辑性和一致性.?上述各种观点表述各异,但有一
共同点,即反对将区域史等同于地方史和方志,而是
将它视为,种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或新兴学科.
?】22?
2.将以某区域或地方的历史作为对象的研究视
作区域史.这种观点将传统的地方史研究和方志编
撰都纳入区域史研究当中.例如,李玉说,区域史,又
称地方史,就是专门考察,分析某一地区历史变迁的
史学工作.他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近
代区域史研究成果作介绍时,便将各省近代史着述的
大量问世作为重要内容?.这在目前是一种相当普
遍的现象.较为典型的如廖晓晴的《中国区域史的一
部扛鼎之作——评(中国东北史)》[载《社会科学辑
刊》,1999(1)],将《中国东北史》称为区域史着作,而
此着实际是一部研究中国东北自古至1949年的地方
通史.郭琼,高晓梅的《彰显区域历史辉煌的一部好
志——评(昌吉回族自治州志)》(载《新疆地方志》,
2003(2)],则将一部地方志视为区域史着作.甚至有
从更宽泛意义上理解区域史研究的,如黄正林的《清
代黄河上游区域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载《宁夏大学
》,2006(4)],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研究
西北地区的论着中举凡涉及清代黄河上游地区(清代
的甘肃,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的历史研究,包
括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和左宗棠历史功过问题,社会
经济史问题(涉及农业开发,生态环境,农业技术,商
业贸易,少数民族经济,人口与社会经济等)的研究成
果都包罗在内予以介绍.
3.将区域史视为区域社会史.例如,万灵在介绍
国内区域史研究学科属性的第二种观点时说:”区域
史属于社会史的分支,研究对象是某一地区的社会经
济,探讨其经济结构的变化,该地区的阶级,阶层,社
团,秘密会社,市民运动,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社会风
貌,民俗,中外文明交汇和冲突,以及城市化等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史学界中国史研究”冲击一反
应”,”传统一近代”和”帝国主义”三种研究模式受到挑战,一些
学者倡导以中国社会内部为出发点,深人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
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力主进行多学科协作研究,柯文称这种研
究取向为”中国中心观”.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把中国按?横
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与地方历史的研
究”(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
165页,中华书局,1989).美国中国史研究中区域史研究的理
论与方法成为中国当代史学繁荣与活跃的重要理论资源与动
力.
国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载《学术月刊》,2006(3).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载《历史研究》,1997(1).
?朱金瑞:《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中州学刊》,
1995(3).
?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载《贵州师范大学》,2002
(6)
?史学经纬
(包括市政,交通,文教兴革等问题).”?
那么,上述三种区域史的定义和认识,是否科学
呢?换言之,科学的区域史应当如何界定呢?要回答
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区域史研究中的区
域?”和”区域史中区域的界定原则与选择标准是什
么?”因为,区域史是研究一个区域的历史,如果连”什
么是区域”和”怎样来选择和界定区域”的问题都缺乏
正确的认识,那么,要科学地定义区域史显然是不可
能的.对此,一些学者是有清醒认识的,如,张利民
说,”区域史是研究一定空间范围的历史,因此,科学
地规范和界定区域的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而目前
国内区域史研究对区域的界定比较模糊混乱.仅就
明清以来区域史研究看,有以州郡,省等行政区划定
的,有以长江,黄河,珠江和沿海沿江等流域划定的,
也有以岭南,太行山等山脉划定的,还有直接使用江
南,华北等模糊区域的.他认为,如果随意界定并冠
名区域史,将影响区域史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利于
区域史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的关键:区域史中的
“区域”的界定与选择
要解决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的界定这一首要和基
本问题,首先要了解地理学和区域学对区域的界定.
因为,区域首先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到2O世纪5O
年代,又形成了区域学,对区域理论作了发展.区域
史研究可以说是借用地理学和区域学的区域理论与
方法而形成的.正如张利民所说,区域史是研究一定
空间的历史,区域史对区域的空间界定,应遵循最基
本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准则,尤其是地理学的理论和方
法.0
区域首先是作为地理学的概念提出的.近代地
理学区域学派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Hott—
her)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与自然的区域
性科学.在他看来,”地理学的历史表明其科学任务
在于了解区域,地理学的对象是人类和自然的区域特
性,地理学的重要方法是区域一比较方法,地理学作
为区域科学而在科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地
理学的价值就是从?三维?现实的区域一空间角度来
了解人类和自然”?.但是,这种传统地理学的区域概
念只强调区域的空间性,而排斥区域的历时性.赫特
纳认为,对地理现象进行时间过程研究的历史地理
学,”与其说它是地理学的一部分,不如说是和地理学
相邻的科学.……应该说它只能是一门关于历史的
地理学”0.也就是说,他认为,从历时性上研究区域
应当属于历史学的领域与任务.
随着人类对区域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这种地理
学的区域概念未能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高度,未能
从历史时间性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区域的实质.因
为,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关系,是在一定的
地表空间内进行的,地球表面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结构关系,它们有着自己的
发展历史,所以对区域的理解不能静态地看,而应将
其视为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动态系统.有学者指出: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区域概念的理解是:有一定内聚
力的地表空间.此处所指的内聚力,是一定空间范围
内,在事物的存在上(包括资源与环境条件,人类及其
创造物等客观事物)具有同质性;经济事物具有密切
的关联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和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社会事物具有同源性与同时性.只有具备这些特性
的地表空间,才能称之为区域.”又说,按不同指标的
特性及组合结构,可划分出不同性质的区域,如,有以
自然地理要素为指标,按其特性及组合特征划分的自
然地理区(或自然区域).按社会经济地理要素指标
及组合特征划分的社会经济地理区域,也称人文地理
区域.它又可以分为以社会政治要素为指标划分的
行政区域,以经济要素为指标划分的经济地理区.在
以经济要素为指标划分的区域中,还可以分成以单要
素(部门)特征为指标划分的部门经济地理区域(如工
业地理区,农业地理区等),以经济要素的组合特征为
指标划分出的综合经济地理区域等.?
也有学者指出,目前对区域比较全面和本质的界
定是2O世纪5O年代由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
Whittlesey)提出的,即,”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
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惠氏认为,
“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
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并认为,”这种分类
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
种因素的特殊组合的”.彭震伟据此概括了区域的三
?万灵:《中国区域史研究理论和方法散论》,载?南京师大》,
1992(3).
??张利民:《区域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载《学术月刊》,2006
(3).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出版说明”,第17O一1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参见朱翔,谢炳庚主编:?区域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第3—4,7
页,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123?
学术月刊2007?3
个基本特征:一是可度量性,即每一区域都是地球表
壳的一个具体部分,它有一定面积,明确的范围和边
界,可以度量.第二是系统性,即每一区域都是内部
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方式和比例组合成的有机整
体,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三是不重复性,即,按
同一原则,同一指标划分的区域体系,同一层次的区
域不应该重复,也不应该遗漏.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
标准,便形成对区域的不同界定.政治学认为区域是
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将区域视为具有相同语
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视
区域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
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壳的
地域单元.?
随着人们对区域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
了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区域科学.19世纪后期,
近代科学的大分化使得大量的自然,生物和社会科学
从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地理学也形成了自然,人文和
区域三大分支.区域问题一方面吸引着大批地理学
者,另一方面也引起大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工
程学和生态学学者的关注.到2O世纪5O年代,对城
市与区域进行大量综合性研究的迫切需要,最终催生
一
门统领上述各学科以共同解决区域问题的新学
科——区域科学.1954年12月,在美国学者艾萨得
(W.Isard)的召集主持下,在美国底特律成立了区域
科学协会(RSA),出版了第一卷论文集,这标志着区
域科学的诞生.区域科学迅即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
承认,同年底,国际区域科学协会(PRSA)成立.此
后,各国区域研究团体先后成立,联合国也成立了专
门机构——地区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在1990年创立
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艾萨得的《区域科学导论》说:
“区域科学应是研究存在于有确切意义的区域和区域
系统内的社会,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综
合性学科.”区域学的研究,”包含了自然环境,社会经
济,人类文化心理(行为)等与研究区域开发与发展相
关联的内容,并认为区域系统的研究是区域科学的核
心.”?
综上所述,地理学和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界定
虽不尽相同,但是,大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组成区
域的要素必须是均质(或同质)的,均质(同质)性成为
区域界定的首要与基本的原则.其次,区域必须是一
个系统,这个系统既可以由多种因素构成,也可以由
单要素构成,系统性是界定区域的第二个原则,这也
是区域科学将区域系统性研究视为其研究基本特征
?】24?
与核心的根本原因.最后,区域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
性,按某种指标或标准划分出的区域必须与其他区域
有明显差别,这是界定区域的第三个原则.在遵循上
述三原则,特别是均质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
要素作为指标或标准,便可以对区域作不同的划分.
三,问题的回答:科学而规范的区域史
区域史是借鉴地理学和区域学的区域理论来研
究历史的产物,因此,区域史中对区域的界定应当参
照地理学和区域学有关区域的界定原则,然后再结
合社会历史发展中区域的自我特征,根据不同的指标
或标准来选择和划分所研究的区域.
据此,界定区域史研究中的区域也可以从这三个
原则出发:一是,区域内社会诸要素或某要素应当具
有均质(同质)性.就是说,区域内各次级地域,在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要素上要具有基本相同的性
质和特征.二是,区域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是一
个由社会诸要素有机联系构成的整体,如,上古与中
古的关中地区,明清时期的徽JJ1,I地区,近代的上海市
等,而不是几个非均质性区域几何相加而成的整体.
单质性区域,即按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社会要素的
均质性划分的区域,也应当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如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圈,近代的海派文化圈,现代
革命史上的南方红色革命根据地等.三是,区域的独
特性.地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强调区域特征和区
域差异.历史研究借鉴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就是要从
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来考察和研究某一区域的社会
历史发展,突显该区域在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上的独
特性.
如果以这三个原则为基础,再综合考虑历史学研
究的特性,我认为,可以对区域史中的区域和区域史
作这样的定义:区域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由具有均质
(同质)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
社会历史发展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历史地理单位.依
据不同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以不同的社会综合
性要素或社会单一性要素作为划分指标或标准,可以
对区域做不同的划分.如,以具有均质性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等要素作为综合指标,可以划定不同的综合
?参见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第1—2页,上海,同济
大学出版社,1998.
?参见朱翔,谢炳庚主编:《区域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第1112
页;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第3页.
?史学经纬
性区域史研究区域;而分别以具有均质性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等要素为指标,则可以确定区域政治史研
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或区域文化史研究中的区域.那
么,区域史(学)就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中由具有均质
(同质)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
社会历史特征和系统性的区域历史,进而揭示区域历
史发展系统性,独特性的史学分支学科.它既可以是
综合性的区域史研究,也可以是专门性的区域史研
究.按照不同的选择指标或标准,区域史研究可以划
分为整体(综合)区域史研究和专门区域史研究(如区
域社会史,区域经济史,区域政治史,区域文化史等).
当然,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首
先,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的界定在遵循三原则的基础
上,选择和划分的具体标准要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和区
域自身的特点加以确定.例如,在区域社会史或区域
经济史研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
区域社会史和经济史进行研究,选择与划分的具体指
标或标准并不完全相同.这一点,在目前的区域史研
究的着作中有着充分反映.其次,对区域的界定与划
分中均质(同质)性的理解应当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它
实际是指区域界定与划分的社会要素指标具有相对
的共同性与特征,而不应理解为所有社会要素是完全
相同的,单一的和静止不变的,因为,这样的社会要素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是很难存在的,尤其是在社会经济
文化快速发展的现当代社会.也就是说,只要划分的
指标要素的主体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质和特征就可以
了.例如,近现代以来的上海,其社会诸要素具有多
元性,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它大体上有其不同于其他
区域社会要素的自我特质,否则,上海也就不成为上
海了,上海作为一个区域史研究的对象和价值存在,
本质上不在于它是一个行政与自然地理区域.最后,
重视区域史的研究,强调区域史研究必须揭示区域的
独特性,其最终目标并非画地为牢,将研究的目光局
限于区域内,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整体史.例如,对
于中国的区域史研究来说,它的最终目的是与系统和
深人地认识中国整体史分不开的.在当代国际一体
化的形势下,有学者还提出了区域史研究的国际视
野,这其中就包括了要辩证看待区域史与整体史的关
系问题.
那么,区域史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它
是一种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有人认为它是史学新分
支学科.我认为,区域史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它
既是史学的新分支学科,又是一种新的史学理论与方
法.区域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人们考察
和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视域;同时,用这种新理论与
方法进行历史研究所形成的史学新领域,又是历史学
的新分支学科.实际上,任何学科都是如此.学科既
是一门知识体系,同时又是人们认识世界(自然与历
史)的方法论.人文社会科学是认识社会历史与人生
的方法,历史学是认识人类历史的方法,而不同的史
学分支学科便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认识历史的不同
方法.正如人们通常所说,世界观既是哲学,又是方
法论一样.
关于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界定的均质(同质)性,系
统性和独特性原则,史学界从不同角度作过不同程度
的论述.例如,王先明指出,区域史研究是指”一定时
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
如果讨论的问题不具有区域同质性或共趋性,就不应
归于区域史,而只能归属于其他规范的历史.?朱金
瑞说,区域史研究区域的选择不取决于现行地理区域
和行政规划,而取决于历史自身演进的有机联系,它
的选定必须符合两个原则:第一,它必须是一个有必
然联系,有系统的整体,必须有经长期历史积淀形成
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有相同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第
二,它必须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
他所说的整体性,共同性主要即是指系统性;他所强
调的地域文化特色,则是指区域的独特性.唐力行
说,研究区域要着力揭示其整体特征.他以自己对徽
州的整体特征把握为例,指出与一般的以传统农业为
主的区域社会不同,徽州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相对完整的区域社会,是我们认识传统社会的一个极
好范本.徽州社会以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成
了一个特有的区域社会生活体系:徽商,徽州宗族与
新安理学始终处于互动互补的状态中.?唐力行对
区域史研究的整体特征的论述既是指研究区域的系
统性,也是指其独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的界定和选择
应当符合和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与历史文
化特征.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进人近代以
后,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速度与节奏的加快,历史上形
成的某一类型的区域会逐步消失,处于该区域中的某
?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载《学术月刊》,2006(3).
?朱金瑞;《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中州学刊》,
1995(3)
?唐力行;《论题: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载《历史教学问题》,
2004(5)
?
l25?
学术月刊2007?3
些地区也可能会成为其他类型区域的组成部分,或形
成新的区域单位.因此,在某一历史时期可以成为区
域史研究对象的区域,在另一历史时期可能就不再是
区域史的研究对象了.例如,明清的徽州是区域史研
究的对象,而北宋以前的徽州地区和当代徽州地区,
就缺乏区域史研究的意义了(按:当然,如果将徽州作
为一个自然地理区域,或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曾
经存在的徽州地区作为行政区域来研究,那是可以
的,因为,区域界定与划分的指标或标准已经不同
了).质言之,区域史研究中的区域是随着历史发展
而变化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像自然区域那样相对静
止的,人们要根据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动态而非静态
地界定和选择区域.正如张利民所说,要发挥区域史
研究的特点,”就要注意到即便同一个地理名词,在不
同历史时期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并不一定完全一致,需
要充分考虑到自然和人文环境演变对区域空间的影
响,这种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和同
步,时而渐变,时而突变.因此,在区域史研究中应了
解影响空间演变的各种因素,分析其内涵与外延的共
性和差异.当然,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区域史研究都论
述空间范围的演变过程,但需要有空间变化的理念,
使得区域史研究有浓重的历史含量”.例如,”华北”
是近代以后从英文衍生出的地理概念,随着日本侵华
及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设立等,开始得到民众认同.
当时有学者感慨道:”在我国,本无所谓?华北?,?华
中?,?华南?名词之分.但自?九一八?以后,邻邦时文
论着对所谓?华北?,?华南?,?华中?等名词,特别予以
发挥.一若我国南北景象,迥不相体.究其实际,不
过别具用心而己.”(《经济开发中华北棉产的现况》,
《商业月刊》,1936(12)]后来,地理和气象等自然科学
界的论证,以及中共设立华北局等,最终使”华北”成
为人所共知的地理名词.因此,在使用类似华北,华
南等概念进行区域史研究时,应注意与传统的江南,
河北及长江,黄河中下游等概念在涵盖范围和使用上
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在近代以后区域经济的
研究中,更要注意空间范围的演化;即在交通运输变
革,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吸附能力增强等因素的作用
下,各区域的临界线愈来愈不清晰,边缘地区相互重
合相互渗透,呈现出分化和重组的纷纭变幻的局面.”
所以,研究区域史要注意到区域的历史变化,应综合
历史沿革,经济发展,行政区划和现状等因素,才能在
使用时科学地规范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
】26?
四,对三种区域史定义与认识的辨析
综合上述有关区域界定原则,划分标准及区域史
定义的分析,可以说,学术界对区域史的第一种定义与
认识比较合理,但是,在认识上有待科学化和规范化.
首先,这些定义大体是对综合性区域史的界定.事实
上,还有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单一因素为指标或
标准来确定的政治区域史,经济区域史和文化区域史
等类型的区域史研究.其次,这些观点在确定区域史
界定原则时,有的只选择了其中的一或二个原则,如王
先明只是将同质性或共趋性作为区域史确定的原则,
常建华谈到区域史必须是将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纳人—个完整的体系内作综合的历史探讨,讲得实际是
区的系统性原则.而且,这两种观点主要是着眼
于区域史是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来论述的.朱金瑞的定
义着重于从区域研究的目的来论述,涉及区域的系统性
和独特性,对均质性或同质性却没有明确说明.
第三种观点将区域史视为区域社会史,是值得商
榷的.虽然它也强调要科学和规范地界定区域史,但
是,对区域史的理解过于狭窄.区域社会史是区域史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因此否认有区域经
济史,区域政治史和区域文化史等按不同划分标准而
形成的区域史的存在.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
般是对”社会”作广义的理解,认为社会包括经济,政
治,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正如我们不能将中国社会史等同于中国通史,
更不能用中国社会史取代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和
中国文化史一样,我们同样不能用区域社会史来取代
其他方面的区域史研究.还有,区域史要强调区域整
体的研究,但并不意味着区域专门史的研究就不成
立.区域史的划分,按它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区域通
史和区域专史,前者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者
专门研究某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或习俗等社
会生活某方面.正如我们重视区域史的研究,目的是
为了深化整体史(国家或更大范围的整体史,乃至世
界史的研究)的研究一样,我们研究区域专门史也是
达到对区域整体史认识的重要途径.再者,社会史也
可以是社会通史,而不必是区域社会史.如,可以有
中国社会通史,也可以有中国某区域的社会史.
第二种观点对区域史的界定则是不科学的,将区
?张利民:《区域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载《学术月刊》,2006
(3).
?史学经纬
域史混同地方史甚至方志,没有认识到区域史自身的
学科特点,没有认识到区域史是产生于西方现当代史
学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区域史与地方史和地方志之
间虽然有着某些共性和不同程度的联系,但是,它们之
间并不能划等号.地方更研究的各个子地区之间可以
缺乏有机联系,但是,区域史研究的区域却应当是一个
在经济,政治,文化,习俗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或某
方面有共同特征及紧密关系的地域.如明清时期的徽
州地区,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等.而明清时期安徽地
方史一类的研究,就不能算真正意义的区域史.因为,
要是按这种区域史观来看,那么,在中国历史研究单位
上,凡是与中国通史或某专门领域通史相对应的区域
历史研究都可以成为区域史,这样,区域史就不是新兴
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方法,区域史也会被泛化.简单地
以行政区划来确定区域,往往使区域史研究变为具有
不同特征地区历史研究的机械相加,结果是难以展现
研究对象内部诸要素之间同质性和系统性.如安徽是
清代康熙时建省的,实际是由淮北地区,江淮地区和江
南地区这三大具有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特征的
区域所构成的省份,并不是一个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有机整体.如果从文化上说,安徽既有北方文化,又有
南方文化,又有从北方文化向南方文化的过渡.而且,
即使是在长江以南地区,徽州地区又是自成一系的区
域.因此,如果将安徽地方史研究视为区域史研究,那
么,所谓的安徽区域史实际上只是区域研究的大杂烩.
所以,如果不是用区域史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某一区
域的历史,或者是将不具有区域特征的区域历史进行
研究,这种研究只能称为地方史研究.如果仍要冠以
区域之名,也只能称之为”区域性的历史研究”,而不能
称区域史研究.区域史研究是西方现当代新史学发展
的产物,与传统的地方史研究和方志编撰有着本质不
同.学术界一般认为,区域史的理论与方法首先出自
法国年鉴学派.有学者说,年鉴学派强调历史研究的
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社会结构,系列及多元的理论解
释.在年鉴学派的理论模式中,被后人较多运用和具
有普遍实践意义的是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如,布罗代
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古贝尔
的《博韦和博韦人》,拉杜里的《朗格多克的农民》,维
拉的《近代西班牙的加泰洛尼亚地区》等,是综合性区
域史研究的典范.虽然这些研究所选择的区域大小
不同,但它们都是某区域内整体史和综合史的研究.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法国年鉴学派开辟了现代综合
性区域史研究的新道路?.
对于将地方史或方志编撰视为区域史研究的现
象,弊病及危害,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分析.例
如,王先明说,地方史,地方志虽然具有区域性,但研
究理念和方法与区域史并不相同,它们不过是通史或
通志的地方化而已.区域史不是着眼于行政区域的
纵向历史研究,如《山西通史》,《湖北通史》之类.区
域史也不是研究主题的地方化,这样的研究成果久已
存在,如《辛亥革命在山西》,《义和团运动在山西》之
类.区域史研究是指”一定时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
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如果讨论的问题不具有
区域同质性或共趋性,就不应归于区域史,而只能归
属于其他规范的历史.它们或是通史的地方化,如山
西通史,或是专门史的地方化,如山西经济史,山西环
境史等.他将近代史研究中许多把不具有区域史内
在特性的研究称之为区域史,或将原本已成熟的地方
史(如各省通史类研究)视为区域史,甚至将新兴城市
史,乡村史,专门史等本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的研
究领域也转归区域史的现象称之”区域化取向”,认为
这种”区域化取向”造成了史学研究的失范.他指出,
对这种”区域化取向”应保持清醒的理性认识:”是研
究问题本身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区域性研究的选择,
而不是只有?区域化?才是推进研究深入发展的取向.
也就是说,并非是所有的研究课题都适合区域化取
向;同理,也并非只要冠以?区域?的名堂就都是?区域
史研究?.”?这种观点是十分正确的.陈春声说,”毋
庸讳言,时下所见大量的区域研究作品中,具有严格
学术史意义上的思想创造的还是凤毛麟角,许多研究
成果在学术上的贡献,仍主要限于地方性资料的发现
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些过去较少为人注意的
?地方性知识?的描述.更多的着作,实际上只是几十
年来常见的《中国通史》教科书的地方性版本”?.朱
金瑞说,现行的区域史研究主要以现行行政区划作为
研究单位,如各省,地,市,县撰写的通史,断代史或专
门史.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行政区划的变更,以及
历史发展的地域交叉,很易肢解历史的内在联系,反
映不出历史的真实面目,把区域史弄成几块的拼凑.?
?李治安;?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前景美好》,载?南开大学》,2002
(6).
?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载?学术月刊》,2006(3).
?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载《史学月
刊》,2004(8).
?朱金瑞:《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中州学刊》,
1995(3)
?
127?
学术月刊2007?3
李治安则说,方志门类丰富,内容广泛,但是,其”述而
不作”,重在保存资料原始性的传统体例几乎贯彻始
终.因此,”严格地说,旧地方志只能算是地方史料汇
编,根本谈不上总体与综合的区域史研究.旧地方志
与法国年鉴学派开创的综合性区域史研究,不可同日
而语,二者之间存在许多本质的差异”.目前开展起
来的名色各异,规模不等的区域史研究,绝大多数只
是诸门类史的简单”拼盘”,与总体,综合的区域史研
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当然,从科学意义来界定区域史和规范运用区域
史的理论与方法,并不是排斥地方史研究和方志编撰
的学科地位及其重要意义,区域史与地方史,方志都
有助于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整体史,在这点上它们的
作用是相似的.指出它们的区别,旨在说明它们属于
不同的史学分支学科与方法论,旨在强调区域史作为
一
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和学科来发展,必须具有自觉与
清醒的学科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区域史研究的健康
与深入开展.科学地界定区域史,并不是否定行政区
划或自然区域等人文地理概念乃至自然地理概念在
区域史划定中的运用.如果通行的人文地理区域或
自然地理区域的概念正好与区域史划分的区域重合
或一致,那么,用通行的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的概念
来命名区域史研究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更有利于人们
的理解,如区域史研究中的明清时的徽州历史研究,
近现代上海史研究,近现代东南沿海的资本主义研
究,近现代珠江三角洲社会史研究等.
(责任编辑:周奇)
?李治安:?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前景美好》,载?南开大学?.
2002(6).
ABasicTheoricalQuestionontheStudyofRegionalHistory
——
TheDefinitionofRegionalHistoryandRegioninRegionalHistory
XuGuoli
Abstract:TherearethreeviewsaboutthedefinitionofregionalhistoryinChin
aMainlandatpresent.The
paperpointsoutthatdefinitingscientificallyregionalhistorymusttaketheprinciplesandmethodsofdeft?_
nitiononregioninGeographyandRegionScienceforreference.Thepaperthinksthatdefinitingregionof
regionalhistoryshouldfollowsthreeprinciplesofthesamequalityofregionalelements,thecharacteristics
ofsystemsandauniquefrature,meanwhilethesocialandcomplexcharactersofregionalhistoryshouldbe
thoughtover,andpointsoutrightandworngofthreeviewsaboutthedefinitionofregionalhistoryatlast.
Keywords:regionalhistory,thedefinitionofregion,thesamequality,thecharacteristicsofsystems,au—
niquefeature
[同行专家评点]该文认真疏理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并借鉴地理
学和区域学的相关理论,对区域史
内涵,学科性质,区域界定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看法,对推动区域史的研
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力
图追求科学性与规范性,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能否将均(同)质性,系
统性和独特性原则作为所有区
域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值得商榷的.也就是说,是否所有的
区域史研究都要满足这三个原
则才能称为是区域史呢?海内外研究中国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区域史着作并非都合于这三个原则,如
美国学者施坚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区域史范式.而作者力图排除在外的地方史,地方志也未必不合
于这三个原则.因此,过于追求”科学性”与”规范性”,未必有利于学科的发展.生命之树长青,而理
论往往是灰色的.
(评点人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128?
范文三:区域史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
——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1]
发布者:徐国利
摘要:目前大陆学术界对区域史研究有三种界定:一是认为区域史是一种新的史学分支
学科或新的理论与方法,它是研究某一特定时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或
是指将社会诸要素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内作综合的历史探讨;二是将它视为以某区域或地方
史为对象的研究,三是将区域社会史研究等同于区域史研究。这些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片
面性乃至是错误的。要科学规范地界定区域史及其区域,应当参照和借鉴地理学与区域学中
有关区域界定的均(同)质性、系统性和独特原则。据此,区域史研究中的区域是指社会历
史发展中,由具有均质(同质)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社会历史发展
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历史地理单位。区域史(学)就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中由具有均质(同质)
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社会历史特征和系统性的区域历史,进而揭示
区域历史发展系统性、独特性的史学分支学科。同时,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界定要考虑区域发
展的的社会历史性和复杂性,要符合和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及其文化特征。因此,
学术界有关区域史的第一种定义与认识比较合理,但是,有待科学化和规范化;而第二种和
第种定义则是片面的或是错误的,不应当将区域史泛化为地方史研究甚至是地方志的编撰。
关键词:区域史、区域的界定、均质性、系统性、独特性
区域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大陆史学界逐步受到重视,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备
受恩宠,从研究领域看,区域社会史、区域经济史和区域文化史尤为受宠。[2] 这种局面的
出现,一是由于它对中国整体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和认识中国整体史的基础之一。
中国疆域广大,民族众多,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面貌和经济社会发展往往有
相当大的差异。如果单纯进行全国性的整体史或通史研究,常常难以深入和准确地把握中国
历史。其次,区域史研究是一种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它能更好地认识区域历史的有机
结构与发展变化。其中,法国年鉴学派的区域史理论和美国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区域史理论
对中国区域史研究的兴盛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3] 伴随着区域史研究的兴盛,其理论问题成为学者探讨重要对象,20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涉及的内容包括:区域
史的定义和学科性质、区域的界定原则与选择标准、区域史研究的方法(如系统方法、比较
方法、中长时段理论等)、不同门类区域史(如区域社会史、区域经济史、区域文化史等)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区域史与整体史的关系等。然而,区域史研究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领域,
在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理论问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结合
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就什么是区域史、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的界定与选择、区域史与地
方史和地方志的区别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期深化对此问
题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对区域史的三种定义和认识
区域史(regional history),也称地域史,是与整体史或总体史相对应的历史研究。目前,大
陆学术界对区域史的定义与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主张在严格意义上界定区域史。如,王先明说,区域史研究是指“一定时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又说,“区域史并不是研究主题的地方化,而是立足
于文化、民族语言、地理、气候、资源等结构性要素,从整体上探讨影响一定区域内的历史
进程的力量及其原因或区域历史发展共性特征的一种视野或方法。区域史并不仅仅是相对于
民族国家史的地方性的历史模式,它是一个新的整体史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作为具有学科方向意义的?区域史?突出体现为一种研究理念视野或方法的创新。”[4] 常建华说:“从空间上,以地理、行政区、市场等标准划分地区单位,将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纳入一
个完整的体系内作综合的历史探讨,这是区域史研究的方法。”[5] 朱金瑞说,“区域史必须选择一定的地理范围展开研究,以弄清这一地区历史发展的规律、过程和局部特征。”它的选定必须符合两个原则:第一,它必须是一个有必然联系、有系统的整体,必须有经长期历
史积淀形成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有相同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第二,它必须体现历史发展的
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6] 上述各种观点表述各异,但有一共同点,即,反对将区域史等同
于地方史和方志,而是将它视为一种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或新兴学科。
二是,将以某区域或地方的历史作为对象的研究视作区域史。因此,这种观点将传统的地方
史研究和方志编撰都纳入区域史研究当中。如,李玉说,区域史,又称地方史,就是专门考
察、分析某一地区历史变迁的史学工作。他在对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成果
作介绍时,便将各省近代史著述的大量问世作为重要内容。[7] 这在目前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如,廖晓晴的《中国区域史的一部扛鼎之作——评〈中国东北史〉》(《社会科学辑刊》
1999年第1期)将《中国东北史》称为区域史著作,而此著实际是一部研究中国东北自古
至1949年的地方通史。郭琼、高晓梅《彰显区域历史辉煌的一部好志——评〈昌吉回族自治州志〉》(《新疆地方志》2003年第2期)则将一部地方志视为区域史著作。甚至有从更宽
泛意义上理解区域史研究的,如,黄正林《清代黄河上游区域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宁夏
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研究西北地区的论著中举凡涉及
清代黄河上游地区(清代的甘肃,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的历史研究,包括同治年
间的回民起义和左宗棠历史功过问题、社会经济史问题(涉及农业开发、生态环境、农业技
术、商业贸易、少数民族经济、人口与社会经济等)的研究成果都包罗在内予以介绍。
三是,将区域史视为区域社会史。如,万灵在介绍国内区域史研究学科属性的第二种观点时
说,“区域史属于社会史的分支,研究对象是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探讨其经济结构的变化,
该地区的阶级、阶层、社团、秘密会社、市民运动、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社会风貌、民俗、
中外文明交汇和冲突,以及城市化等问题(包括市政、交通、文教兴革等问题)。”[8]
那么,上述三种区域史的定义和认识,是否科学呢?换言之,科学的区域史应当如何界定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区域史研究中的区域?”和“区域史中区域的界定原则与选择标准是什么?”因为,区域史是研究一个区域的历史,如果连“什么是区域”和“怎样来选择和界定区域”的问题都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要科学地定义区域史显然是不
可能的。对此,一些学者是有清醒认识的,如,张利民说,“区域史是研究一定空间范围的
历史,因此,科学地规范和界定区域的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而目前国内区域史研究对区域的界定比较模糊混乱。仅就明清以来区域史研究看,有以州郡、省等行政区划定的,有以
长江、黄河、珠江和沿海沿江等流域划定的,也有以岭南、太行山等山脉划定的,还有直接
使用江南、华北等模糊区域的。他认为,如果随意界定并冠名区域史,将影响区域史的科学
性和严谨性,不利于区域史的深入开展。[9]
二、问题的关键:区域史中的“区域”的界定与选择
要解决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的界定这一首要和基本问题,首先要了解地理学和区域学对区域的
界定。因为,区域首先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又形成了区域学,对区域理论作了发展。区域史研究可以说是借用地理学和区域学的区域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正如
张利民所说,区域史是研究一定空间的历史,区域史对区域的空间界定,应遵循最基本的自
然和人文环境准则,尤其是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10]
区域首先是作为地理学的概念提出的。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A.赫特纳
(A.Hottner)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与自然的区域性科学,在他看来,“地理
学的历史表明其科学任务在于了解区域,地理学的对象是人类和自然的区域特性,地理学的
重要方法是区域-比较方法,地理学作为区域科学而在科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地
理学的价值就是从?三维?现实的区域-空间角度来了解人类和自然。”[11] 但是,这种传统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只强调区域的空间性,而排斥区域的历时性。赫特纳认为,对地理现象进
行时间过程研究的历史地理学,“与其说它是地理学的一部分,不如说是和地理学相邻的科
学。……应该说它只能是一门关于历史的地理学”。[12] 也就是说,他认为,从历时性上研究区域应当属于历史学的领域与任务。
随着人类对区域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这种地理学的区域概念未能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高
度、未能从历史时间性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区域的实质。因为,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
其关系,是在一定的地表空间内进行的,地球表面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及其结构关系,它们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所以对区域的理解不能静态地看,而应将其视
为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动态系统。有学者指出:“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区域概念的理解是:有一定内聚力的地表空间。此处所指的内聚力,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在事物的存在上(包括资
源与环境条件、人类及其创造物等客观事物)具有同质性;经济事物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协
调运转的整体性和相互交叉的渗透性;社会事物具有同源性与同时性。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
地表空间,才能称之为区域。”又说,按不同指标的特性及组合结构,可划分出不同性质的
区域,如,有以自然地理要素为指标,按其特性及组合持征划分的自然地理区(或自然区域)。
按社会经济地理要素指标及组合特征划分的社会经济地理区域,也称人文地理区域。它又可
以分为以社会政治要素为指标划分的行政区域,以经济要素为指标划分的经济地理区。在以
经济要素为指标划分的区域中,还可以分成以单要素(部门)特征为指标划分的部门经济地
理区域(如工业地理区、农业地理区等),以经济要素的组合特征为指标划分出的综合经济
地理区域等。[13]
也有学者指出,目前对区域比较全面和本质的界定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地理学家D.惠
特尔西(D.Whittlesey)提出的,即,“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
类的一种方法”,惠氏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
的话,即为一个区域”,并认为,“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
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的”。彭震伟据此概括了区域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可度量性,即,
每一区域都是地球表壳的一个具体部分,它有一定面积,明确的范围和边界,可以度量。第
二是系统性,即,每一区域都是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方式和比例组合成的有机整体,
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三是不重复性,即,按同一原则、同一指标划分的区域体系,同
一层次的区域不应该重复,也不应该遗漏。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标准,便形成对区域的不同
界定。政治学认为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将区域视为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
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视区域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
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14]
随着人们对区域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区域科学。19世纪后期近代科学的大分化使得大量的自然、生物和社会科学从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地理学也
形成了自然、人文和区域三大分支。区域问题一方面吸引着大批地理学者,另一方面也引起
大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工程学和生态学学者的关注。到20世纪50年代,对城市与区域进行大量综合性研究的迫切需要,最终催生一门统领上述各学科以共同解决区域问题的
新学科——区域科学。1954年12月,在美国学者W.艾萨得(W.Isard)的召集主持下,在美国底特律成立了区域科学协会(RSA),出版了第一卷论文集,这标志着区域科学的诞生。
区域科学迅即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承认,年底,国际区域科学协会(PRSA)成立。此后,各国区域研究团体先后成立,联合国也成立了专门机构——地区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在1990年创立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W.艾萨得的《区域科学导论》说:“区域科学应是研究存在于有确切意义的区域和区域系统内的社会、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区域学的研究,“包含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类文化心理(行为)等与研究区域开发与
发展相关联的内容,并认为区域系统的研究是区域科学的核心。”[15]
综上所述,地理学和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界定虽不尽相同,但是,大体包括三个方面:首
先,组成区域的要素必须是均质(或同质)的,均质(同质)性成为区域界定的首要与基本
的原则。其次,区域必须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既可以由多种因素构成,也可以由单要素构
成,系统性是界定区域的第二个原则,这也是区域科学将区域系统性研究视为其研究基本特
征与核心的根本原因。三是,区域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按某种指标或标准划分出的区域
必须与其它区域有明显差别,这是界定区域的第三个原则。在遵循上述三原则、特别是均质
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要素作为指标或标准,便可以对区域作不同的划分。
三、问题的回答:科学而规范的区域史
区域史是借鉴地理学和区域学的区域理论来研究历史的产物,因此,区域史中对区域的界定
可以参照地理学和区域学有关区域的界定原则,然后,再结合社会历史发展中区域的自我特
征,根据不同的指标或标准来选择和划分所研究的区域。
据此,界定区域史研究中的区域也可以从这三个原则出发:一是,区域内社会诸要素或某要
素应当具有均质(同质)性。就是说,区域内各次级地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要
素上要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质和特征。二是,区域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是一个由社会诸要
素有机联系构成的整体,如,上古与中古的关中地区,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近代的上海市等,而不是几个非均质性区域几何相加而成的整体。单质性区域,即按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社会要素的均质性划分的区域,也应当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如,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圈,近代的海派文化圈,现代革命史上的南方红色革命根据地等。三是,区域的独特性。地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历史研究借鉴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就是要从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来考察和研究某一区域的社会历史发展,突显该区域在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上的独特性。
如果以这三个原则为基础,再综合考虑历史学研究的特性,我认为,可以对区域史中的区域和区域史作这样的定义:区域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由具有均质(同质)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历史地理单位。依据不同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以不同的社会综合性要素或社会单一性要素作为划分指标或标准,可以对区域做不同的划分。如,以具有均质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作为综合指标,可以划定不同的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区域;而分别以具有均质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为指标,则可以确定区域政治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或区域文化史研究中的区域。那么,区域史(学)就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中由具有均质(同质)性社会诸要素或单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自身社会历史特征和系统性的区域历史,进而揭示区域历史发展系统性、独特性的史学分支学科。它既可以是综合性的区域史研究,也可以是专门性的区域史研究。按照不同的选择指标或标准,区域史研究可以划分为整体(综合)区域史研究和专门区域史研究(如,区域社会史、区域经济史、区域政治史、区域文化史等)。
当然,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的界定在遵循三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划分的具体标准要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和区域自身的特点加以确定。如,在区域社会史或区域经济史研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社会史和经济史进行研究,选择与划分的具体指标或标准并不完全相同。这一点,在目前的区域史研究的著作中有着充分反映。其次,对区域的界定与划分中均质(同质)性的理解应当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它实际是指区域界定与划分的社会要素指标具有相对的共同性与特征,而不应理解为所有社会要素是完全相同的、单一的和静止不变的,因为,这样的社会要素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是很难存在的,尤其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现当代社会。也就是说,只要划分的指标要素的主体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质和特征就可以了。如,近现代以来的上海,其社会诸要素具有多元性,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它大体上有其不同于其它区域社会要素的自我特质,否则,上海也就不成为上海了,上海作为一个区域史研究的对象和价值存在,本质上在于它是一个行政与自然地理区域。第三,重视区域史的研究,强调区域史研究必须揭示区域的独特性,其最终目标并非画地为牢,将研究的目光局限于区域内,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整体史。如,相对于中国的区域史研究来说,区域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与系统和深入地认识中国整体史分不开的。在当代国际一体化的形势下,有学者还提出了区域史研究的国际视野,这其中就包括了要辩证看待区域史与整体史的关系问题。
那么,区域史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有人认为它是史学新分支学科。我认为,区域史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它既是史学的新分支学科,又是一种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区域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人们考察和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视域;同时,用这种新理论与方法进行历史研究所形成的史学新领域,又是历史学的新分支学科。实际上,任何学科都是如此。学科既是一门知识体系,同时又是人们认识世界(自然与历史)的方法论。人文社会科学是认识社会历史与人生的方法,历史学是认识人类
历史的方法,而不同的史学分支学科便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认识历史的不同方法。正如人们
通常所说,世界观既是哲学,又是方法论一样。
关于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界定的均质(同质)性、系统性和独特性原则,史学界从不同角度作
过不同程度的论述。如,王先明指出,区域史研究是指“一定时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如果讨论的问题不具有区域同质性或共趋性,就不应归于区域史,
而只能归属于其他规范的历史。[16] 朱金瑞说,区域史研究区域的选择不取决于现行地理
区域和行政规划,而取决于历史自身演进的有机联系,它的选定必须符合两个原则:第一,
它必须是一个有必然联系、有系统的整体,必须有经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有相同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第二,它必须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17] 他
所说的整体性、共同性主要即是指系统性;他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特色,则是指区域的独特性。
唐力行说,研究区域要着力揭示其整体特征。他以自己对徽州的整体特征把握为例,指出与
一般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区域社会不同,徽州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完整的区域
社会,是我们认识传统社会的一个极好范本。徽州社会以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成了
一个特有的区域社会生活体系:徽商、徽州宗族与新安理学始终处于互动互补的状态中。[18]
唐力行对区域史研究的整体特征的论述既是指研究区域的系统性,也是指其独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的界定和选择应当符合和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与
历史文化特征。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速度与节
奏的加快,历史上形成的某一类型的区域会逐步消失,处于该区域中的某些地区也可能会成
为其它类型区域的组成部分,或形成新的区域单位。因此,在某一历史时期可以成为区域史
研究对象的区域,在另一历史时期可能就不再是区域史的研究对象了。如,明清的徽州是区
域史研究的对象,而北宋以前的徽州地区和当代徽州地区,就缺乏区域史研究的意义了(按:
当然,如果将徽州作为一个自然地理区域,或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曾经存在的徽州地区
作为行政区域来研究,那是可以的,因为,区域界定与划分的指标或标准已经不同了。)质
言之,区域史研究中的区域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像自然区域那样相
对静止的,人们要根据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动态而非静态地界定和选择区域。正如张利民所
说,要发挥区域史研究的特点,“就要注意到即便同一个地理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涵盖
的空间范围并不一定完全一致,需要充分考虑到自然和人文环境演变对区域空间的影响,这
种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和同步,时而渐变,时而突变。因此,在区域史研
究中应了解影响空间演变的各种因素,分析其内涵与外延的共性和差异。当然,并不是要求
所有的区域史研究都论述空间范围的演变过程,但需要有空间变化的理念,使得区域史研究
有浓重的历史含量。”如,“华北”是近代以后从英文衍生出的地理概念,随着日本侵华及伪
华北政务委员会的设立等,开始得到民众认同。当时有学者感慨道:“在我国,本无所谓?华
北?、?华中?、?华南?名词之分。但自九一八以后,邻邦时文论著对所谓?华北?、?华南?、?华
中?等名词,特别予以发挥。一若我国南北景象,迥不相体。究其实际,不过别具用心而己。”
(《经济开发中华北棉产的现况》,《商业月刊》1936年12期)。后来,地理和气象等自然科学界的论证,以及中共设立华北局等,最终使“华北”成为人所共知的地理名词。因此,在使
用类似华北、华南等概念进行区域史研究时,应注意与传统的江南、河北及长江、黄河中下
游等概念在涵盖范围和使用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在近代以后区域经济的研究中,
更要注意空间范围的演化;即在交通运输变革、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吸附能力增强等因素的
作用下,各区域的临界线愈来愈不清晰,边缘地区相互重合湘互渗透,呈现出分化和重组的
纷纭变幻的局面。”所以,研究区域史要注意到区域的历史变化,应综合历史沿革、经济发
展、行政区划和现状等因素,才能在使用时科学地规范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19]
四、对三种区域史定义与认识的辨析
综合上述有关区域界定原则、划分标准及区域史定义的分析,可以说,学术界对区域史的第一种定义与认识比较合理,但是,在认识上有待科学化和规范化。首先,这些定义大体是对综合性区域史的界定。事实上,还有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单一因素为指标或标准来确定的政治区域史、经济区域史和文化区域史等类型的区域史研究。其次,这些观点在确定区域史界定原则时,有的只选择了其中的一或二个原则,如,王先明只是将同质性或共趋性作为区域史确定的原则。常建华谈到区域史必须是将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内作综合的历史探讨,讲得实际是区域界定的系统性原则。而且,这两种观点主要是着眼于区域史是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来论述的。朱金瑞的定义着重于从区域研究的目的来论述,涉及到区域的系统性和独特性,对均质性或同质性却没有明确说明。
第三种观点将区域史视为区域社会史,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它也强调要科学和规范地界定区域史,但是,对区域史的理解过于狭窄。区域社会史是区域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因此否认有区域经济史、区域政治史和区域文化史等按不同划分标准而形成的区域史的存在。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是对“社会”作广义的理解,认为社会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正如我们不能将中国社会史等同于中国通史,更不能用中国社会史取代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文化史一样,我们同样不能用区域社会史来取代其它方面的区域史研究。其次,区域史要强调区域整体的研究,但并不意味着区域专门史的研究就不成立。区域史的划分,按它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区域通史和区域专史,前者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者专门研究某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或习俗等社会生活某方面。正如我们重视区域史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化整体史(国家或更大范围的整体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的研究一样,我们研究区域专门史也是达到对区域整体史认识的重要途径。再者,社会史也可以是社会通史,而不必是区域社会史。如,可以有中国社会通史,也可以有中国某区域的社会史。
第二种观点对区域史的界定则是不科学的,将区域史混同地方史甚至方志,没有认识到区域史自身的学科特点,没有认识到区域史是产生于西方现当代史学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区域史与地方史和地方志之间虽然有着某些共性和不同程度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地方史研究的各个子地区之间可以缺乏有机联系,但是,区域史研究的区域却应当是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习俗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或某方面有共同特征及紧密关系的地域。如,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等。而明清时期安徽地方史一类的研究,就不能算真正意义的区域史。因为,要是按这种区域史观来看,那么,在中国历史研究单位上,凡是与中国通史或某专门领域通史相对应的区域历史研究都可以成为区域史,这样,区域史就不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方法,区域史也会被泛化。其次,简单地以行政区划来确定区域,往往使区域史研究变为具有不同特征地区历史研究的机械相加,结果是难以展现研究对象内部诸要素之间同质性和系统性。如,安徽是清代康熙时建省的,实际是由淮北地区、江淮地区和江南地区这三大具有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区域所构成的省份,并不是一个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有机整体。如果从文化上说,安徽既有北方文化,又有南方文化,又有从北方文化向南方文化的过渡。而且,即使是在长江以南地区,徽州地区又是自成一系的区域。因此,如果将安徽地方史研究视为区域史研究,那么,所谓的安徽区域史实际
上只是区域研究的大杂烩。所以,如果不是用区域史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某一区域的历史,
或者是将不具有区域特征的区域历史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只能称为地方史研究。如果仍要冠
以区域之名,也只能称之为“区域性的历史研究”,而不能称区域史研究。第三,区域史研究是西方现当代新史学发展的产物,与传统的地方史研究和方志编撰有着本质不同。学术界一
般认为,区域史的理论与方法首先出自法国年鉴学派。有学者说,年鉴学派强调历史研究的
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社会结构、系列及多元的理论解释。年鉴学派的理论模式中,被后人
较多运用和具有普遍实践意义的是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如,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
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古贝尔的《博韦和博韦人》、拉杜里的《朗格多克的农民》、维拉的《近
代西班牙的加泰洛尼亚地区》等,是综合性区域史研究的典范。虽然这些研究所选择的区域
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是某区域内整体史和综合史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法国年鉴学
派开辟了现代综合性区域史研究的新道路。[20]
对于将地方史或方志编撰视为区域史研究的现象、弊病及危害,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分
析。如,王先明说,地方史、地方志虽然具有区域性,但研究理念和方法与区域史并不相同,
它们不过是通史或通志的地方化而己。区域史不是着眼于行政区域的纵向历史研究,如《山
西通史》、《湖北通史》之类。区域史也不是研究主题的地方化,这样的研究成果久已存在,
如《辛亥革命在山西》,《义和团运动在山西》之类。区域史研究是指“一定时空内具有同质
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如果讨论的问题不具有区域同质性或共趋性,就不应
归于区域史,而只能归属于其他规范的历史。它们或是通史的地方化,如山西通史,或是专
门史的地方化,如山西经济史、山西环境史等。他将近代史研究中许多把不具有区域史内在
特性的研究称之为区域史,或将原本己成熟的地方史(如各省通史类研究)视为区域史,甚
至将新兴城市史、乡村史专门史等本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领域也转归区域史的现象
称之“区域化取向”,认为这种“区域化取向”造成了史学研究的失范。他指出,对这种“区域
化取向”应保持清醒的理性认识:“是研究问题本身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区域性研究的选择,
而不是只有?区域化?才是推进研究深入发展的取向。也就是说,并非是所有的研究课题都适
合区域化取向;同理,也并非只要冠以?区域?的名堂就都是?区域史研究?。”[21] 这种观点是
十分正确的。陈春声说,“毋庸讳言,时下所见大量的区域研究作品中,具有严格学术史意
义上的思想创造的还是凤毛麟角,许多研究成果在学术上的贡献,仍主要限于地方性资料的
发现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些过去较少为人注意的?地方性知识?的描述。更多的著作,实际上只是几十年来常见的《中国通史》教科书的地方性版本”[22]。朱金瑞说,现行的区域史研究主要以现行行政区划作为研究单位,如各省、地、市、县撰写的通史、断代史或专
门史。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行政区划的变更,以及历史发展的地域交叉,很易肢解历史
的内在联系,反映不出历史的真实面目,把区域史弄成几块的拼凑。[23] 李治安则说,方
志门类丰富,内容广泛,但是,其“述而不作”,重在保存资料原始性的传统体例几乎贯彻始终。因此,“严格地说,旧地方志只能算是地方史料汇编,根本谈不上总体与综合的区域史
研究。旧地方志与法国年鉴学派开创的综合性区域史研究,不可同日而语,二者之间存在许
多本质的差异。”目前开展起来的名色各异、规模不等的区域史研究,绝大多数只是诸门类
史的简单“拼盘”,与总体、综合的区域史研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24]
当然,从科学意义来界定区域史和规范运用区域史的理论与方法,并不是排斥地方史研究和
方志编撰的学科地位及其重要意义,区域史与地方史、方志都有助于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整
体史,在这点上它们的作用是相似的。指出它们的区别,旨在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史学分支
学科与方法论,旨在强调区域史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和学科来发展,必须具有自觉与清
醒的学科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区域史研究的健康与深入开展。其次,科学地界定区域史,
并不是否定行政区划或自然区域等人文地理概念乃至自然地理概念在区域史划定中的运用。
如果通行的人文地理区域或自然地理区域的概念正好与区域史划分的区域重合或一致,那
么,用通行的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的概念来命名区域史研究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更有利于人
们的理解,如区域史研究中的明清时的徽州历史研究、近现代上海史研究、近现代东南沿海
的资本主义研究、近现代珠江三角洲社会史研究等。
A Basic Theorical Question on the Study of Regional History
——the definition of regional history and region in regional history
Xu Guoli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view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regional history in China Mainland
at present.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definiting scientifically regional history must tak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efinition on region in Geography and Region Science for reference.
The paper thinks that definiting region of regional history should follows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same quality of regional ele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s and a unique frature, meanwhile
the social and complex characters of regional history should be thought over,and points out right
and worng of three view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regional history at last.
[Key words] regional history, the definition of region, the same qual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s, a unique feature
--------------------------------------------------------------------------------
[1] 本文曾在2006年11月11—12日安徽大学历史系举办的“全国?区域史理论与方法?学术
研讨会”上宣读,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文海教授和夏明方教授、南京大学的崔之清教授和
陈谦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唐力行教授、苏州大学的池子华教授、安徽大学的汤奇学教授
和陆发春教授等,从正面和反面提出的诸多建议和批评。文章在修改过程中,吸取了他们的
合理意见,谨记。
[2] 有学者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区域史研究中,“区域经济史、区域社会史、区域文化史之间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它们成为?区域史研究?的三大支柱。”
(陈支平《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史学界中国史研究“冲击—反应”、“传统—近代”和“帝国主义”三种研究模式受到挑战,一些学者倡导以中国社会内部为出发点,深入探索中国社会
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力主进行多学科协作研究,柯文称这种研究取向为“中国中心观”。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
与地方历史的研究”。(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5页。)美国中国史研究中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成为中国当代史学繁荣与活
跃的重要理论资源与动力。
[4] 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5]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6] 朱金瑞《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州学刊》1995年第3期。
[7] 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8] 万灵《中国区域史研究理论和方法散论》,《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9] 张利民《区域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0] 张利民《区域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1]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出版说明”。
[12]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第170—171页。
[13] 参见朱翔,谢炳庚主编《区域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7页。
[14] 参见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15] 参见朱翔、谢炳庚主编《区域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第11—12页)和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第3页)。
[16] 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7] 朱金瑞《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州学刊》1995年第3期。
[18] 唐力行《论题: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
[19] 张利民《区域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20] 李治安《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前景美好》,《南开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1] 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22] 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23] 朱金瑞《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州学刊》1995年第3期。
[24] 李治安《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前景美好》,《南开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注:此文发表于《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人大《历史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范文四: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和数量 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集体活动中向幼儿传授数学知识, 孩子们非常被动, 教学方 式也过于呆板不够灵活, 自从我们把数学方面的目标整合到各个领域的区域活动 之后, 不仅使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使幼儿充分体验 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1、在 “ 积木区 ” 中学习数学
积木游戏是供幼儿搭建玩的, 但在积木游戏中我们可引导幼儿认识积木的颜 色,比较积木的大小,运用积木的颜色按规律排序,点数积木的数量,比较积木 的高矮等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自主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这些数学方面的知识, 真是事半功倍、一举多得,取得 “ 玩中学,学中玩 ” 的良好效果。
2、在 “ 科学区 ” 中学数学
如:玩沙区,使幼儿在对沙认识的基础上,对沙的感觉、用途的了解中,可 让幼儿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容器盛装沙,感知容量守恒,比较容积的大小。
叶子区,使幼儿在认识各种叶子的基础上,充分感知不同的形状构成;运用 叶子进行拼贴的活动中,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
3、在 “ 角色区 ” 中学数学
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好机会。如在商店区,幼儿不仅可 以学习售票员与顾客之间不同角色的特点,而且还可以使幼儿通过商品的摆放, 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 提高了幼儿根据物品属性分类的能力和计算 能力。
4、在 “ 制作区 ” 中渗透数学教育
如在绘画、 泥工活动中, 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 形状、 对称意识以及体积、 重量等感性经验。 绘画中还可以引导幼儿感受排列的逻辑关系, 例如引导幼儿画 花瓣 “ 黄 —— 红 —— 绿 ” 。
在邮票制作区,幼儿通过绘制不同面值的邮票还可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学习。 在信封、 信纸制作区中, 可通过装饰信封或信纸 (如:△ ○ △ ○ 或红※绿△蓝 ○ 等) 让幼儿练习按规律排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实践中把课程目标的整合应融入各种形式的活 动中,尤其是区域活动,可让幼儿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多种知识,巩固各 类目标, 真正把各类目标整合为一体, 让一些枯燥乏味的学习在融入趣味浓厚的 区域中得以顺利完成,取得最佳效果。
范文五:数学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
数学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自己选活动,没有心理压力,可获得充分的活动体会。让幼儿有直接体验的机会,并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交往,发展社会性以及健康的人格。所以,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自由的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被利用起来进行渗透数学教育的。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在或是自主游戏、或是个别化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无意识的学习与反复操练。在环境创设以及区域活动中利用随机、渗透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目标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等,更能为幼儿所接受。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其自身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离不开动作和活动,他还认为幼儿获得的数学概念只有通过教师教学一条途径是错误的,相反,儿童的数学知识是在自己独立的、自发的活动中逐渐掌握的。而区域活动是开放的、自由的、自主的活动,它能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让幼儿有机会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操作,巩固已有的经验,并主动学习、探索、发展新知识。利用区域活动中有关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 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因而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尝试进行区域活动的开展,并有机地结合相关数学教育的内容,使数学知识融入到孩子身边感兴趣的游戏,努力做到让数学知识贴近幼儿的生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有用的,体味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并让孩子在轻松游戏中学习数学。以下结合我们课程中的主题,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区域活动中巩固加减的运算
在银行游戏中,在小班时,我们为孩子提供了面值从“1”到“9”的钱币,玩此游戏的幼儿必须将同等面值的钱放在同一个格子内,这有助于幼儿10以内数概念的初步发展。同时,作为钱的卡片有两种,一种为数字,一种为一面数字一面是相应的圆点数,这样能力较好的幼儿能够反复熟悉抽象的数字,而能力发展较慢的幼儿可以练习计数,帮助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 感知10以内的数量,从而逐渐形成抽象的数字概念,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玩此游戏。在幼儿游戏领钱时,也可根据钱币上的点数和数字来一一对应钱数,但进入大班之后,我们将钱币改为1、2、5、10元的面值,一方面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游戏与现实相
结合,回归生活,另一方面则让孩子来银行游戏中能根据顾客所领钱的数目继续一个合理的运算,帮助幼儿重点练习掌握10以内的组成以及加减。
又如我们在“小工具大妙用”的主题中,开设了一个钓鱼塘的游戏,在鱼塘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吊钩及立体鱼,在门票和立体鱼身上,我们又做起了文章,在每张门票的背面我们设计了一道数学题:X +X =X 或是X -X =X ,而且我们在得数的地方绘画了大小的标记,让来垂钓的孩子能根据门票上的得数及鱼的大小在鱼塘中垂钓相应的鱼,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在运算中有目的地继续钓鱼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技能,也让孩子在无形中巩固了加减的运算。
在其他的区域中,比如我们的美食一条街或是XX 专卖店游戏中,涉及到货品买卖的游戏,我们则提供给孩子一定价目表,让孩子能在理解价目表的基础上,运用已学的加减运算进行练习。(当学习到X 的加减,我们再游戏中就为孩子提供到X 以内的数量)这类游戏给幼儿极多的机会巩固重复数字概念、数字的认读以及简单的计数,有利于幼儿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
二、在区域活动中渗透图形的认识
在“盖房子”的主题中,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设计了房子的底板图,并制作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图形,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这些图形在原有的房子底板图中完整拼出。这样的活动,尽让孩子进一步认识了各类的图形,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的图形多方位、多角度的构图。同样是搭建房子底板图,我们还设计了孩子尝试在不规则的房子图像上尝试用不同规则的积木来拼构房子的地基。
又如,在益智区“拼图”游戏中,我们投入了不同数量、不同形状的拼图,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数量多一些,拼接口不规则的拼图;而能力弱的幼儿则可以选择数量较少,拼接口较整齐的拼图。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又增添了一些其它类型的、难度较高的拼图,更好地满足了幼儿的操作愿望。
由于在游戏中找到了难度适当的材料,幼儿兴趣浓厚,且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多,幼儿逐渐选择数量多、难度大的挑战,空间形象思维较以前灵活了很多。为此,通过操作活动,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从现有水平上向前迈进。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我们做到难易结合,繁简结合,单一与多功能结合,让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使用材料,真正在脑海中形成了图形的概念。
三、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
在数学的学习中,时间、空间、量的守恒、排序等的逻辑思维概念是最难以掌握的,因而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结合相关的区域帮助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如在“盖房子”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时间的概念,我们设计了一个用两个瓶子制作的沙漏,从一个瓶子将沙漏完正好需要二分钟,由此来控制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拼图、搭建等挑战任务。用最原始却是有效、易操作的物品来帮助孩子认识时间,更受到孩子的喜爱,对时间长短的理解也更深刻。同样在“盖房子”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一个“跳房子”的健康区域,在设计布置房子的跳格子时,我们不光考虑到房子的美观性,更是将数学元素融入了游戏中,一开始将数字按照顺序书写在格子中,让孩子开始从数字1跳起,按顺序跳到数字最大,而后改为从最大的数字跳起直至跳到1,其后,我们又将单双数的概念融入,在门票上增添内容,使幼儿选择性地跳双数或是跳单数,这样在游戏中又无形的认识巩固了单双数、找规律、顺数和倒数等得数学概念。在美术区中,在设计制作蒙古包中,我再蒙古包的顶部及侧面又提供了不同规律的花纹图示,为孩子在排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在“小舞台”的游戏中,我们将门票设计成第几排第几座的位置,让孩子在对号入座观赏演出的同时,获得了相相应的空间的概念。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在轻松地游戏中,逐步获得、完善空间逻辑概念。
在区域游戏中,每个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可能具有同样的教学目标,但形式不同的游戏,有的幼儿玩一两次就达到了阶段目标,有的幼儿则需要一周或一个月才能慢慢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尊重幼儿并且注意记录他们的发展情况,在以后的游戏及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反复操作、自由操作和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使幼儿的个体经验和价值得以体现,以帮助幼儿达成最终的目标。
数学的日常生活化和区域活动化的结合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实践中积极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数学兴趣,把握时机及时的引导,让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相信充满灵性、活力的区域将会给幼儿一片更加自主,快乐的发展天空。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学数学中一些数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