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西方音乐的魅力
浅谈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浪漫主义 肖邦 音乐魅力
浪漫主义艺术源自于 18世纪末和 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运 动, 它突破古典传统形式, 强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 艺术感受。 音乐是最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 作为浪漫主 义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贯穿整个 19世纪并延 续到 20世纪初,它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 富于诗意的音乐。 浪漫主义艺术滋生了诸多浪漫乐派音乐家, 他们根 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专注于一种或几种音乐体裁的写作, 由此催生 了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音乐形式, 如艺术歌曲、特性曲、各种标题 音乐等。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起源
在欧洲艺术史中,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出现, 使艺术空前的繁 荣。这两种相对极端的艺术风格,使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又一次飞跃, 并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古典主义力求条理、平衡和宁静,力图理 智地观察生活, 并使它完整地重现; 而浪漫主义则要标新立异, 渴求 如痴如醉的狂喜, 带着个人情感去观察世界, 创作中充满了主观色彩。 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罗曼语, 原指中世纪罗曼文学中的诗歌和传 说故事, 后被用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或文艺思潮的称谓。 浪漫主 义思潮是 18世纪末到 19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胜利后欧洲经历的一场革命与反 革命、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产物。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世袭的、封建的、依靠农业的贵族及其权 力向依靠商业和工业维持其地位的中产阶级转换。 这个新型社会比以 往任何时候更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激励了几乎所 有的艺术家, 他们狂热地投入到这个运动之中, 并走出十八世纪古典 主义对称、刻板的风格,创造了与之完全相反的艺术风格。面对这一 时代形势,人们在进行着各自的探索,表现为各自不同的思想情绪, 反映在艺术领域内便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流派: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 漫主义,前者宣扬忍耐和驯服,逃避现实斗争,反映了没落、悲观的 情绪;而积极浪漫主义则面对现实、 呼唤斗争、寄希望于未来, 它体 现了当时的时代主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突出特征
首先显而易见的特点是移情性, 浪漫主义音乐的崇尚情感代替了 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 强调音乐表现主观情感, 将情感和想象提到重 要地位。 音乐热衷于表现内心的强烈情感、 爱情主题,不满现实的孤 独者精神, 对大自然景色的感觉印象都成了表现的主要内容。 对激情 的渲染与对自由的追求必然会突破古典均衡的形式规范。 贝多芬作为 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伟大音乐家, 在激情的引导下冲破了古典 均衡的樊篱,积极探求形式上的丰富变化,形成富有生气的新风格。 个人主观性的情绪表现在舒伯特、舒曼、肖邦的音乐中, 他们的音乐 作品多姿多彩,实现了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
其次浪漫主义音乐同时还具有标题性, 浪漫主义时期不少音乐家 来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如韦伯、柏辽兹、李斯特,他们多才多艺,
不仅是音乐家, 还是文艺评论家,甚至是哲学家。 期望革新的作曲家 们,力求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寻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 19世纪新 的标题音乐, 就将音乐以外的因素化为乐思, 用文字来说明其思想的 统一, 在瓦格纳的创作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和各 个艺术的结合,他们将音乐与文学、 戏剧、绘画的因素结合起来,创 造出来艺术歌曲,器乐性的标题交响乐、交响诗、交响音画,开拓了 音乐的表现领域,也体现了审美追求的丰富性。歌德、莎士比亚、普 希金的文学作品被用于纯器乐音乐的创作题材, 自然风光、 春色美景 也都成了浪漫派音乐家的音乐内容。
浪漫主义音乐第三个显著的特征是民族性, 19世纪是欧洲各个 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又是民族主义的世纪。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和音乐色彩感的不断增强,音乐家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注重民族性。 特别是在东欧、 北美诸国,音乐家们搜集出版民歌,选取民族的历史 传说、自然风光、人民生活等为题材,大量运用民间歌舞曲的音调节 奏, 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 为 19世纪音乐增添了新的色彩, 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力量。 作为对民族音乐关注的一个补 充, 不少音乐家热衷于异国情调, 采用诸如西班牙和东方国家的乐汇, 创作出瑰丽多彩的音乐。在格里格、 肖邦、 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 品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受到充分的重视。
同时浪漫主义音乐还表现出较强的炫技性,在浪漫主义音乐中, 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由于艺术保护制的变化, 大量的公众音乐会和 阴约束的出现,使音乐家主要地依赖作品的出版及卖票的音乐会为
生, 他们的音乐比以往面对更多的音乐爱好者。 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 为炫耀自己高超的技艺, 给听众以某种刺激和震动, 竭力发挥炫技性 表演,并互相为争夺听众的好感和奉承,而公开竞争。因此,产生了 大量的富丽堂皇的作品(如柏辽兹、 瓦格纳等)和炫技性的作品(如 帕格尼尼和李斯特等),这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的现象。 另外在浪漫主义音乐中还出现沙龙:英文 [salon]一词, 17世纪 末叶和 18世纪,法国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 在客厅集会, 谈论文艺。 后来故而把有些阶级的文人雅士清淡的场所 叫做沙龙。现在泛指文学、艺术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会。 在音乐中它 的出现是追随着贝多芬的榜样, 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再受雇于某人, 他 们只为自己,为自己的激情和感受, 而不是为娱乐而写, 他们唯一要 对付的是靠出卖作品维持不稳定的生活, 如果是个演奏家, 那他的收 入来自于音乐会。 浪漫主义时期的听众不再是清一色的贵族, 由商人 和企业主及他们的家庭所构成的富裕新中产阶级开始光顾音乐会, 演 出不再局限于音乐厅或歌剧院。自从 1790年钢琴的发明,莫扎特创 造了全国新的作品形式, 可以在家中演奏音乐, 绝大多数家庭客厅中 都有一台钢琴或小风琴, 因而上流社会的沙龙也不失时机的迅速出现 了。在欧洲,音乐家都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对于进入到贵族,政 府要员以及富商的私人沙龙中演奏就非常重要。 在这些沙龙里, 音乐 应重新具备“优雅的格调”, 而如今创导这种格调的只是取得了政权 和财富的大资产阶级而不是贵族阶级了, 然而这个新兴的富有的资产 阶级已经准备向贵族阶级学习, 学习他们的举止行为, 按照他们的爱
好, 鼓励一些音乐的发展。 在沙龙中受到欢迎的伤感多情的浪漫曲中, 具有特色的大都出自贵族作者之手。舒曼在他 1856年的评论文章中 就曾精辟的分析了显贵沙龙与知识分子沙龙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 对 高官富豪来说, 音乐只是娱乐的一部分, 他们要求音乐是轻松、 愉快、 抒情的, 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沙龙音乐”。 而在知识分子聚集的沙龙, 如门德尔松家中, 或是肖邦拜访最多的巴黎银行家莱奥的家里的演奏 的音乐就较为深刻。
三、浪漫主义音乐家人物浅析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技术的进步, 城市开 始兴建豪华剧院,并成立了音乐学校,扩大了专业演出团体,培养了 大批的专业音乐人才。 公共音乐生活的发展, 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又 进一步推动了音乐创作的繁荣,给作曲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 地。 浪漫主义时代是音乐领域人才辈出的时代, 最突出的作曲家有舒 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肖邦、李斯特、舒曼、韦伯、瓦格纳、约 翰·施特劳斯等。 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下面就以肖邦为例具 体分析浪漫主义音乐魅力:
肖邦, 1831年出生并成长于波兰华沙,曾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 从小在浪漫主义的气氛中接受着德国古典主义音乐教育, 但他对既定 形式的古典作曲体系并不热衷, 他喜欢利用空闲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 曲子,这时的肖邦已经体现了对于钢琴音乐的专注和自由的作曲风 格。 肖邦是一位具有十分强烈爱国主义情结的音乐家, 他的后半生是 在巴黎追求艺术人生中度过, 肖邦结识了一批当时的艺术家朋友, 包
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席勒等。他主要进行创作、教学工作, 并偶尔出席音乐会。 同时与女作家乔治·桑有着多年的爱情生活和故 事, 在浪漫主义时期, 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 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 同时肖邦还深深眷恋他的祖国, 在他的 作品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至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 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 即终其一生集中于钢琴音乐 创作领域, 这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绝无仅有, 而夜曲正是肖邦最为真 诚的内心流露和细腻敏锐的情感表现。 首先, 与乔治·桑长达 8年的 爱情生活, 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影响。 这段恋情使得肖邦不仅 成为闻名一时的钢琴演奏家, 更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而名垂千古。 正是 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时期, 肖邦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 包括 大量的夜曲。乔治·桑的影响和对肖邦创作天才的发现和“爱护”, 使得专注于在钢琴上表现自己的内心与情感的肖邦,能够摆脱参加 “沙龙”活动与频繁演出的束缚, 潜心于钢琴音乐创作, 将浪漫主义 钢琴音乐特别是夜曲提升到高度的艺术境界, 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 的艺术遗产。 同时, 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肖 邦夜曲的灵感与激情。 独特的创作经历使肖邦夜曲具有了不为世俗尘 染的深刻内省与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特征。
夜曲体裁在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它虽不是肖 邦首创, 但肖邦真正创造了这一体裁的强烈艺术性并赋之于深刻的美 感。 “浪漫主义在客观上扩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的能力, 丰富了 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 ”肖邦的音乐创作奠定在古典音乐传
统基础之上,但其中却充满了敏锐细腻、富于诗意的感情,极大地丰 富了这一浪漫主义音乐形式“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 体现 了他富于独创性的浪漫主义精神。
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John Field)首创夜曲这一形式, 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适合他发挥艺术天分和表达艺术情 感的重要艺术形式。 费尔德的夜曲大多为单乐章, 通常左手为分解和 弦,旋律气息较长,音乐带有乡愁气息。对于费尔德的夜曲,李斯特 作过这样的描述:“它的丰富旋律与和声总将我带入孩提的岁月 中。”显然,它的情感表现较为单一。 总体上,费尔德的夜曲比较简 单, “缺少生命力, 伴奏过于单调, 音响苍白, 结构上缺少内聚力。 ” 肖邦将这一音乐形式加以发展并使之达到了高度的完美。 在音乐形式 上,肖邦的夜曲虽然也在左手(声部) 采用分解和弦形式,但和声语 言极其丰富,旋律则修饰精美、发展自由, 常常形成肖邦所特有的华 彩性装饰。 这些使得肖邦夜曲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深邃和深刻, 成为 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理想形式”。 夜曲这一体裁并不一定与夜晚密 切联系, 而是要捕捉一种“寂静中的浪漫情怀,阴郁里的热情”。肖 邦夜曲“包罗万象”, 它所表达的不是单一的忧郁和伤感, 不仅充满 幻想和激情, 个别的还有戏剧性冲突, 而这正是浪漫主义丰富情感的 表现和本质特征。 对此, 从李斯特对肖邦夜曲富于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的赞誉可窥见一斑:“费尔德所赋予它那害羞、诚挚、柔和的情感, 已被奇怪而陌生的效应所取代。 只有一位天才具有这样的风格, 能将 之加入所有的乐章和善感的热情之中, 并保持它原有的温柔以及缓缓
的宣泄而出的热望。 他使这些乐章溢满悲哀的情绪, 并以最深沉的哀 伤来为他的幻想着色。 ”在热情洋溢的赞叹之余, 李斯特更明确地指 出, 肖邦对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的高度成就, 是 “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肖邦善于吸收古典音乐大师以及同时代浪漫主义音乐家的艺术 特点与成就, 其夜曲创作在对古典主义音乐和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形式 的融会贯通基础上, 更体现了肖邦风格式的独特创新。 正如浪漫主义 根植于古典音乐的坚实基础之上, 古典音乐的根基也决定了肖邦夜曲 所具有的高度艺术表现力。 肖邦在学习钢琴音乐之初, 就已经循序渐 进接触了巴赫、 莫扎特等人的音乐作品。 而肖邦自幼所表现出的与众 不同, 是喜欢在练习钢琴过程中即兴演奏或创作乐曲, 这些为他日后 创作出非凡的艺术作品奠定了基础。 在肖邦夜曲中, 有时会出现复调 与线条的穿插, 复调大师巴赫作品的深刻影响毋庸置疑。 但是, 由于 肖邦的巧妙吸收和运用,它所展现的已不再是巴赫式的深刻和哲理 性,而是丰富了的肖邦的独特风格,如肖邦作品 Op55no·2,即采用 很多复调手法, 但作品激情处似“波涛汹涌”, 中间部分则似两个情 人之间的对话, 这正是对大师的创作艺术个性化吸收的体现。 肖邦夜 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等情绪, 也与 莫扎特、 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的奏鸣曲中的亲切、 宁静或是激动风 格的影响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只是, 肖邦夜曲所表现的情绪更加丰 富而微妙,并具有强烈的“肖邦风格”。如 肖邦夜曲 Op.27No.1,作 品织体丰满, 力度变化幅度较大, 特别是中间织体的写法和运用带有
明显的贝多芬风格。
浪漫主义旋律具有的抒情性特点, 使它可以尽情地表现情感。 肖 邦夜曲具有强烈的歌唱性和抒情性, 其中, 意大利歌剧中优美抒情的 咏叹调,也是影响肖邦夜曲创作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同处于 19世纪 的歌剧作曲家贝里尼, 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 贝里尼的歌剧风格朴 素,情感表现具有一定深度, 正是肖邦所钟爱的风格。特别是贝里尼 歌剧那富于变化的曲式与旋律中悠长气息, 对肖邦的影响很大。 但是, 肖邦巧妙地将其吸收融化并转化成了器乐化的内心独白。 在肖邦的夜 曲中, 贝里尼意大利歌剧中华美醉人的旋律, 褪去了热烈的舞台气息, 转变成了委婉细腻、 如泣如诉的内心吟唱。 肖邦的钢琴夜曲极富个人 特质,其旋律悠长深广,装饰精美;在表现手法上,展开自由,变奏 手法精细,似中国山水画中化境的、 自由自在的线条艺术。其“出现 于任何一小节中的无比迷人的旋律, 甜甜的伤感及洗练的处理, 是无 法效仿的”。
四、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理解
在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里, 浪漫主义音乐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资 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世界观、 艺术观。 社会的变革促使资产阶 级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手法和形式上丰富和发展了古典的传 统。但又必须指出浪漫主义艺术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创造思想, 也是 充满矛盾的, 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因此对于具体作曲家及其艺术作品, 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做出正确的评价。
纵观音乐历史的长河,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创作手法, 深化和完 善了音乐文化发展的成果, 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时 期。它使得人类音乐文化向现代方面迈出一大步。 如果说,古典主义 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完成了音乐从为神服务到为“人”服务这样一个 重大的历史性转折, 那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则从根本上解决了音乐 表现“人”为“人”服务的历史转折。因为古典时期的音乐服务 “人”的对象, 主流上仍是少数的宫廷贵族权势。 只有浪漫主义的音 乐,才真正地摆脱了封建宫廷艺术创作的桎梏,酣畅淋漓地表现 “人”,尤其是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因此是真正值得庆贺的事情, 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
范文二:音乐的魅力
人为什么喜欢听歌
——音乐的魅力
摘要:音乐是发自人类灵魂的声音,是人类用于触摸世界最经典的语言。一曲天籁的音乐,来自心灵,他的旋律,可以唤醒生命,它像一阙华丽的唐诗,一阙婉约的宋词,他的灵犀可以直达心灵。
关键词:音乐 定义 魅力 功能
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早上起床的闹铃声音开始,到洗漱间清洗的声音,到厨房中做饭的咔嚓声,到喝水时的咕噜声,到上班时一路的车鸣声,人来人往说话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总有那么一种声音,会叫醒我们的耳朵,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哭泣伤心,为之愉悦动容,这,就是音乐。
音乐: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其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有一定关联,是我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关联着我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因为音乐与我们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对我们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影响作用。
音乐是一种声音符号,人们通过这些符号来表达所思所想,音乐称得上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史有目的的,也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及思想情怀。而且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是介于噪音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因而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感情。同时,音乐也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人们用过音乐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和生活体验。这点,在歌曲中表现最为突出。于是,人们越来越离不开音乐了。 那为什么人们喜欢音乐,喜欢听歌呢?这就存在一种理论说法: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引导它们存在的东西,专业上简称为“导存”,人类的“思想意思”属于“二次导存”,也就是第二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人类的“情感”又是“二次导存”中的“特级指示”,它来引导我们朝着可以更好存在的方向发展,
二音乐可以给与人们各种“特级指示”的重现,并且能帮助人们思考问题,于是出现了“正向指示”,即正方向的特级指示,就是喜欢和乐趣等好的感觉。 如今,各种各样的歌曲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听歌甚至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了,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听歌呢?随着社会而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明的不断追求,音乐作为文艺的一种,是非常主流的一种放松休闲方式,而且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比文字更能表达感情,更容易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看过某个电影后就不想看第二次了,而音乐,人们却会一遍又一遍的听,甚至听很久很久。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了,大街小巷不绝于耳的歌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音乐可以引发各种思考,客观世界中成千上万种物体可以发出成千上万种声音,当然这些物体是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那些物体的各种声音与危害和利益等联系到了一起,而我们的喜怒哀乐又是与事物对我们的危害和利益相关的,所以当我们听到类似的声音时,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变化以及身临其境的感觉。既然音乐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情绪和思考各种事情,那么我们自然会喜欢它;对电影来讲,人们更多地是看情节,最多是吸取里面的经验,一旦看过,一般不会有兴趣再看第二遍了,而音乐,人们是要通过它来
感受各种情绪或思考各种问题,所以即使反复的倾听,也不会产生厌倦的感觉。
当人们悲伤烦恼时,最喜欢听一些伤感的音乐,从而扩大自己相对应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会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动力,甚至能解决相对应的问题;当人们思绪凌乱烦躁不安时就喜欢听一些平静的音乐,从而引发各种平静和调理顺畅的感觉和情绪,使心情和思绪平静下来,从而有利于理智的解决问题和保持心里的健康。
音乐,无需过多阐释,它是永恒的,它用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现着它的魅力。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空旷,音乐高远飘渺、若有若无的曲调如同天空一般明亮宽广,那延长的降调是天空的蓝色,时而深时而浅,是滑音的连接,长短音的排列,轻轻地蔓延,好似一片片轻云,悠然的挂着,飘荡;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浑厚低沉,它如一座大山坚实的耸立着展示它的雄伟挺拔,那浑圆的巨石,坚不可摧,似乎一个个重音,稳定着基础,那山间的几丛深绿,似一个个点缀,使山显得更苍劲,嶙峋的壁岩,有如一双双重奏,让山显得更巍峨。
音乐,涤荡心灵,共振灵魂,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感化世界。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是万千美好的音乐。像鸟鸣风声、雨声溪声、瀑声流水声??这更给音乐者的创作提供了万千的素材与灵感。情感总是老的好,走遍天涯海角忘不掉,这是歌星吕方的一句歌词。它不但是情歌,一切好的歌曲,好的音乐都应该是如此的。听着经典的歌曲不仅是为其美丽所吸引,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好像置身于其中,逃回了不少难以捕捉的梦中时光。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蕴含着关系人们千丝万缕的因素,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因此,可以说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也可以说音乐是人们感情的语言。
音乐又是一种声音符号,表达着人们所思所想,是人们的思想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和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怀。音乐是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又给予社会深刻的影响,而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和生活体验;音乐是人心灵的产物,因为人的心灵千差万别,所以音乐当有雅俗之分,音乐也是雅俗共享的艺术,同时它也是最能启发心灵的艺术。
音乐,涤荡心灵,音乐的魅力是恒久的,它和一切艺术一样,给人的精神生活以美好的享受和丰富的陶冶。
安龙五中
张克娟
范文三:音乐的魅力
音乐的魅力
每天我们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或喜或悲,或激扬或低沉,我们感受着音乐的种种,然而很多人都把音乐仅仅当做歌来听,而并不懂得音乐的内涵、魅力、作用。音乐不仅是简单的几首歌,几个曲子,它有着深刻的意蕴,它包含了很多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音乐但却能起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敏锐。
首先,音乐能开发一个人的思维,启迪一个人智慧。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 "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 可见音乐对一个人
的智力的开发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胎教选择的就是用音乐,就因为音乐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心理感应,从而开发一个人的思维。记得
美国有一所中学每年都会培养一大批优秀学生,而且他他们的学生最后很多都成就斐然,有个记者去调查采访,当问及校长为何他可以
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时?校长笑道,“因为我们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原来在他的学校读书,如果想要毕业的话,不仅需要各门成绩都达标,还有一点额外的要求就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会一门乐器,这就是他们的秘诀,很简单,但是很科学,因为他们懂得开发学生的思维,也就是智力啊!音乐能让人变得敏锐,思维更加活跃,这对一个人的开拓创新的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劳舍尔曾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过一篇《音乐与空间作业的表现》的文章,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文章论证了听莫
扎特音乐能够促进人的空间技巧。劳舍尔说,他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某大学生在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 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明显的提高。比如,“与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了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IQ )提高了8或9分。”这一发现激起了公众对莫扎特音乐的热情,虽然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这就是后来被广泛传播的“莫扎特
效应”。
现实中, 音乐对人的智慧的开发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前任副总理**同志在他的《音乐笔谈》一书中,谈到在接见香港汇丰银行
总经理时,总经理向他介绍汇丰银行招聘专业人才时,同时也招进一些音乐艺术人才,然后加以专业训练,结果这些人在同样工作岗位
上往往比本专业的人员还出色。他还谈到,爱尔兰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国家,同时也是软件大国。
这就是音乐,一把开启人的智慧的钥匙!
其次,音乐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雅正和谐的音声,对教化人心有莫大的功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音乐就像是千年积雪融化的雪水,干净无暇,纯洁无比,聆听音乐就仿佛沐浴在这纯净的冰水之中一样,它可以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陶冶。当你忘我的融入到音乐中时,就仿佛身处仙境一样,使自己变得完美,自己的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珍贵的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就很重视音乐的教化育人作用和道德影响力。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又说,学习“乐”可以陶冶内心,那末平易、正直、慈爱、体谅的心情,就蓬蓬勃勃地产生了……即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乐
记》中对音乐能深刻感化人心,自然移风易俗也有论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可见古人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音乐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强调以美好和顺的音乐教育人民弃恶扬善,回归纯朴之道。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也指出:“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肯定了音乐在人的品行、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佛教理论中特别强调听觉对人的影响,有“六根之中耳根最利”之说。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谈到:“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一代代的伟人都在用自己的领悟向大家阐述着音乐的魅力,音乐就像流了五千年的河,净化了一代一代人的心灵。
一首好歌,一曲好乐,可以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和情操上等对人的素质产生影响。《义勇军进行曲》使人产生激昂斗志;《命运》使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我的祖国》,使人热爱祖国之心油然而生;《走向新时代》,敦促人们快马加鞭追赶新时代的步伐……音乐欣赏的作用在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并使人从中汲取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而且音乐还能提高人的审美认知能力。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高尔基说过;“照人的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能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在音乐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审美的观念及其与别的艺术之间的关系。音乐审美对于西方文化来说,审美意义即主要是对美的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不是对真或善的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也就是音乐审美的功能。就像人们能接受小夜曲所赋予的思念,复调音乐创造的对话,奏鸣曲表达的矛盾、交响乐寓意的哲理一样,大多都是这种审美功能作用下的结果。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 它能使人具有高尚情感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音乐艺术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 它通过多种形式对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挖掘和培养, 从而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只有在对真、善、美统一, 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 才能发挥其特色鲜明的教育作用, 才会实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是指被塑造的人, 能够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人, 成为具有科学的审美观, 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的人, 成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丰富的内心情感的人。所以音乐教育在完善人格、表现个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但是,这仅仅是停留于乐谱上的成果,仅仅是一度创作。演唱(奏) 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听者对音乐欣赏感受及领悟是三度创作。鉴于音乐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使它在“二度创作”和“三度作”的审美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音乐艺术既不能像文学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能像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音乐艺术是宽泛的艺术,它不受视觉的限定,全凭听觉的感知去展开想象的膀,在美的立体空间中尽情地翱翔。它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感动着人的心灵,让人感受着音乐的轻抚,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能量。它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的审美观得到了发展,使人增加爱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另外音乐在促进交流和表达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具有交流、传递“信息”的功能,然而,音乐的“信息”是怎样传达的呢? 是传递音符的高低、音色的明暗、节奏的快慢,还是传递音响带给我们的联想?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音乐并不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说音乐是一种语言是因为它具有表达的功能,无论是表达感情、思想,还是文化,这种表达的功能是深深地扎根于产生某一特定音乐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土壤之中的。离开了造就它的土壤,就如语言脱离了它的语境,失去了表达、被理解和交流的可能性。
就拿电影《还上钢琴师》来说吧!他是横跨七大洋的最伟大的音乐家,她战胜了爵士乐的创始人,他演奏着天籁般的音乐 。主人公1900自己说过: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音乐的无限,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他在键盘上表现着音乐的无限也是表现着他的无限,钢琴就像是他的一张嘴,讲述着他的内心,透过那一个个乐符,可以看见他那跳动的心。当他看到那个心爱的女孩时,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欲说还休的无奈,他的一曲钢琴就像是一面镜子反应者他的一切。他用琴与其他人交流,用琴表达着他的思想,内心的感受。
高山和流水的故事更是完美的证明。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 汤问》,书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他们就是在用音乐来交流思想,用音乐来感受灵魂。 音乐好似一张演讲者的嘴,表达着种种思想,与人交流着种种体会。
最后音乐能很好的放松一个人的身心。生活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身心俱疲,于是休闲成为了很多人所追求的东西。音乐就像舒缓剂,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聆听一下,就仿佛清晨置身于广阔的森林里一样,全身从外到内渗透着新鲜的气息,人的神经即刻得到舒缓,身心得到放松。
最现实的就是现实,每天的长时间的学习,就会发现思维僵化,人也变得迟钝,这是停下手头的工作学习,来一段轻音乐,顿时会发现紧绷的神经,慢慢的放松了下来,人也变得更加睿智了。
很多人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会失眠。有人就会提建议,睡前听点音乐,无疑这是很有效果的,屡试不爽。究其原因,就是在压力面前人回变得紧张,神经就是紧的,音乐就像一双轻抚的手,给你按摩,把你的紧绷的思维慢慢的揉开,把你的血管软化,让新鲜的氧气运转在整个身体里,这样自然人就会安然入睡。
好的音乐,慢慢沉浸其中,你会发现,那样的音符,不是可以用耳朵就能接收,用嘴巴就能吟唱的。它是那样自然顺畅的流淌在你生命的脉动中,而且,听舒伯特的小夜曲,不论他的乐曲多么自然清新。最后都会由心底淡淡地散出一种美丽的悲哀。无论在何种心情之下,这具有魔力的魅音都会渐渐将你拉入忘却世间喧嚣的缥缈之境。犹如这手中茶杯上袅袅升起的清烟。视线和身体的重量都会逐渐变得迷离,却只有思想,仿佛卸下了包负。可以恣意翱翔。万物合一独我,亦是我为万物的轻盈。在这醒醒醉醉下,美丽的哀伤在心底沉淀、酝酿。好像是游走在梦幻与真实间的彷徨。渴求的是,能够永远停留在这音符止歇之前的缥缈中。哀伤的是,摘下耳机后,我还是要回去到,回去到那个喧嚣的真实的世界中去。做一个被世事所累最终湮灭于世事的红尘过客。如果平淡如风,倒宁愿平淡地吹拂在舒伯特恬静的音乐中,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不断奏鸣于人们的心中。即使历史风化在了虚空中,虚空上空却还可以飘荡着这跨越时空的永恒天籁。
音乐仿佛酷夏的一阵微风,一阵细雨,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让人变得舒畅,清爽,使人身心放松!
在这喧嚣的都市里,当你被生活的压力折磨的疲惫不堪时,放上几首乐曲,你会顿生脱离苦海如入仙境的欢欣,放下你周遭的现实,追随古人,你的内心如沐春光会变得明丽开朗起来。孔子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音乐,只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流水,幽涧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让我们手捧一杯清茶,聆听一首音乐,鉴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的意蕴,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成长!
范文四:感受音乐的魅力
感受音乐的魅力
——轻松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
一提到“古典音乐”,很多人都觉得太高深了,听不懂。有时候遇上电视台、电台播放这样的节目,听上去没什么意思,就赶紧换台。即便有机会去音乐厅听音乐会,一想到自己啥也听不出来,坐在音乐厅里面装模作样地很尴尬,一不小心还会睡着了,那还不如不去。
那么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为什么就这么难懂呢,
为什么难懂, 一、音乐
大家想想音乐这门艺术是由声音构成的,它最基本的材料——音响就具有以下两个基本属性:
第一个没有视觉性,“当”地一声,长的、短的、圆的、扁的,它本身是一个听觉的信号,声音的感受并不包含视觉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音乐不能传达视觉形象。我现在说话的声音也是声音,我说“桌子、椅子”,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人类语言的声音是一个符号,“桌子”这样的声音就取代了某个东西。但是音乐的声音不是任何代号,“哆唻咪”没有语义性,它不是一个语言的概念,所以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音乐艺术、声音材料的基本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比如视觉性的形象、场景,语义性的思想、哲理等等。于是,主观上我们想听懂,客观上表现不了。这就是为什么音乐那么难懂。我们可以发现歌曲比器乐曲就容易懂很多。
所以,我们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
那么,大家要问了,那些搞音乐的人,他们也是听不懂音乐,对~你还真说对了~
实际上搞音乐的和音乐爱好者们在听音乐时往往并不在乎懂不懂,也就是“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大家一听,这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得,这是古典音乐,再一听什么都听不出来,哎呀,古典音乐高深难懂,咱可没法儿欣赏就不听了。可是搞音乐的,一听和大家一样也是什么都听不出来,可是还会接着往下听~大多数人听不懂就不听了,搞音乐的或者音乐爱好者们听不懂也听,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所以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没有必要非要听出形象、哲理等等这些东西,“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内容解说音乐”。这可能是大家以前很少听到的观点。
以往我国进行的音乐普及教育工作,基本上都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不知不觉地就有这样一种观念:“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要欣赏它你就要理解它,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等,甚至还得学点乐理知识”。长期的宣传,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报纸、节目单等等各个层次的教材充斥了这样的内容,结果就形成和强化了人们头脑当中这个误区。觉得古典音乐是这样的难懂~
1
我们认为,在音乐中寻求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东西,就是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障碍。
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音乐什么也表现不了,音乐欣赏就是纯粹的听觉感受。这也是错误的~
我们来做个试验:
我这里有四个场景:1、险峻的高山 2、清澈的小溪 3、秀丽的田园 4、汹涌的大海。
你觉得哪一段音乐分别表达了哪一个场景。
一般上到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下到几岁的小孩,第一首说得最多的就是1号、4号,你是否也是这样。
那么,如此一致的理解又说明什么,难道音乐不还是可以听懂的吗,
二、古典音乐不难懂
1、什么是联觉
大家知道,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比如,我这里有两块糖,一块是巧克力、一块是薄荷糖,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觉得哪一个像巧克力,哪一个像薄荷糖?——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一种味觉的感受跟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再来,一个重一个轻,高音、低音哪个重、哪个轻,低音重、高音轻。闷热和凉爽哪个是高音,亮色和暗色哪个是高音?羊绒和真丝哪个是高音呢,大家看,这么多种感觉,味觉、重力、温度、视觉、触觉都和听觉的高、低发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再比如:
我这里有一个空调机要做一个广告音乐,你选哪一段音乐呢,我想大多数人一定会选第二段。对~高音给人的感觉凉快~
谁说大家不懂音乐,我看大家非但懂音乐,而且还可以当制作人。
如果是《社会经纬》、《法制进行时》等节目的片头曲,就用第一段音乐,因为它给人感觉深沉。大家想想,“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这两个字形容听觉的声音,这就是一种联觉现象。
联觉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一样,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反应,人人都有,只是大家平常不注意而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使得音乐这一门声音的艺术能够表现形象、场景、情绪、情感、思想、哲理等等听觉之外的东西。
2、理解音乐靠联觉
音乐就是凭联觉表现各种内容的。作曲家也就是凭这种感觉选择和组织声音表现他所要表现的东西,而我们听众也是在同样一套心理反应的机制下,在作曲家影响当中感受到他的表现意图。所以,从作品角度看,音乐作品能否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所表现的内容在联觉上要一直都对应得非常好。如果对应得非常好,就像刚才的作品,人人都可以听得出来,如果对应得不好,就不能怪我们听众听
2
不懂,是作曲家写得不像。
当然了,我们听众也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大家不用担心自己的联觉能力,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尤其小孩联觉特别敏感,刚会说话走路,音乐一奏响就跟着音乐跳了,情绪、节奏一点问题都没有,很多家长还以为自己生出一天才来了呢。
其实人对音乐的反应是相当本能的,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这种感觉慢慢越来越被我们所忽略,所以培养体验联觉的习惯是更好欣赏音乐的关键,这可需要努力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都有,就看你是否关注它,每个人都会有对音乐感受力,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反应。联觉人人都有,所以说,音乐人人都能懂。音乐其实不难懂,古典音乐也是如此。
3、音乐内容的理解一定是主观的、模糊的、多种多样的
因为以联觉对应关系为基础,音乐内容的理解一定是主观的、模糊的、多种多样的。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听一首曲子好不容易有点儿感觉了,又担心自己理解得不对,最后看看乐曲解说,十有八九对不上。为什么呢,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音高、强弱、快慢、发音速度、紧张度)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这就必然导致了很多东西音乐都表现不了。比如明确的具体的视觉的东西,像家居、水果、长相,音乐表现不了。没有具体感性特征的抽象概念,像博爱、平等、经济、法律,音乐也表现不了。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听一首曲子好不容易有点儿感觉了,又担心自己理解得不对,最后看看乐曲解说,十有八九对不上。其实,绝大多数乐曲解说都包含了很多解说者个人主观想象的成分。只要是音乐内容的解说,都有写解说的人编的成分。我甚至还要告诉大家,甚至许多作品的标题也不是作曲家本人写的,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比如著名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最出名的是《月光奏鸣曲》,哪来的,小学的语文课文有《月光奏鸣曲的诞生》,我也学过.故事讲了:有一天晚上贝多芬在郊外散步,远方传来琴声,贝多芬循声找去,发现一个小盲女在弹贝多芬的作品,他很感动,就说能不能让我弹弹啊?小盲女不知道大师就在眼前说“好啊”,贝多芬就即兴演奏了一曲,茫茫月光、湖畔月色,《月光奏鸣曲》就此诞生了。其实这些都是编的。当初贝多芬就只写了编号没有标题。
以联觉对应关系为基础,音乐内容的理解一定是主观的、模糊的、多种多样的。
其实,每一首音乐作品的欣赏都需要三度创作。(音乐具有审美创作的三重性)
首先,音乐从作曲家心底流出之后,以乐谱形式离开作曲家独立存在,这仅仅是完成了一度创作,它期望着被人理解、欣赏、赞同和传播。然而,一般审美者很难从乐谱中直接把握到准确的音乐意象,而是要通过演奏、演唱者的表演和音响的中介作用,才能获取。
其次,演奏唱者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第二个创作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体验、审美习惯、演奏唱风格、演奏唱技术去理解和再现音乐作品。乐谱表意上的空白点,也给演奏唱家提供了二度创造的广阔天地。他们借助于音响、乐器、人声将音乐作品主体展现出来,创造出一个带有演奏唱家个性及特色的音乐形象,完成演奏唱家对音乐的第二次创作。
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都是千差万别。现在给大家听同一个作品不
3
同的演奏者理解的差异有多大。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现在让伟大的钢琴作曲家L.(雷利)克劳斯来演奏的,像不像一对“土耳其轻骑兵”;我们再来听听更伟大的世界顶级钢琴大师G.(格莱)古尔德来弹的,哪儿还有轻骑兵,我觉得更像小木偶进行曲。
最后,听众是音乐审美中的第三个创作者。不同的听众由于音乐经脸、音乐修养、知识结构、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心理素质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乐当中去。
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也会由于心境、处境、时间和对音乐熟悉程度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亦有所不同。我们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刚开始听,我们只能感受到声音的柔美、决婉及沉重,再听时,则会感受到主大公的音容笑貌,感受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尽管这些形象是不明确的,全凭欣赏者的想象和创造。再深入下去,还可感受到作曲家的那份心愈,那份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企盼,对阻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封建势力的谴责,甚至可以幻想对人生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或许还有更多更深入的意义。正如克罗齐所说的,人们每一次欣赏活动都不是原“创造”的复活,而是一次新的“创造”。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时间听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希望大家听完讲座后,可以把以前喜欢的音乐拿出来再听一遍。
再给大家一个听古典音乐的建议:
第一个,放松地听,就像你听流行音乐、听轻音乐一样。听不出来、理解得不对,无所谓,重要是:你觉得音乐好听,你听得舒服,你在音乐当中有你发自内心的感受。
第二个,尽情地想,让你自己的想象来完成音乐最后的生成过程。
我们之所以强调“古典音乐不难懂”,是因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体验个人感受重于理解别人的意图。这才是音乐审美活动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那听音乐都这么天马行空地猜吗,如果这样猜的话,谁不会啊,你该不会是理解错了吧,
其实我们在猜得时候还是有一些依据的。下面,我们讲讲,怎么欣赏音乐。
三、欣赏音乐的方式(学会听懂音乐)
1、保持安静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长了这么多的感觉器官,每一种感觉器官受它美的感官愉悦、感官享受的需要,对应的,人们创造了各个艺术门类,音乐就好比是耳朵的“美餐”。大家想想,美食的欣赏方式是什么,一盘诱人的美食端出来了,你马上会想这里面有什么思想内涵,我怎么没吃出来呀,不用想那么多,享受味觉的美就是美食的欣赏方式。体验纯粹听觉的美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所以为什么听音乐会不能说话、不能打手机、不能乱走动、不能照相、不能让小孩在里面又哭又闹,
音乐是耳朵的美餐,音乐是一个作曲家精心选择、精心组配,演奏家精心调制呈上来的。你弄出的声音不就像盘子里面的苍蝇一样吗,希望听我讲座的朋友们,再听音乐会时绝对不要
4
出声,也不要让别人出声,如果你家孩子闹,你赶快带他走,别让他干扰别人。这是规矩~
2、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音乐有着自身的思维发展逻辑、情感表现的方式和意义。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而音乐材料和规则则是其建构的基础和媒介,它们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构成。音乐的这些基本素材就是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主要包括:(介绍并感受这些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基本作用)
1、简介:速度、力度
速度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快的速度是和激情、兴奋、紧张、恐慌、欢乐、活泼的情绪、情感特征联系在一起;慢的速度则多于安详、宁静、沉思、悲哀等情绪、情感特征相关。
比较:圣,桑组曲《动物狂欢节》中《乌龟》主题 与 奥芬巴赫的《康康舞曲》主题)
法国作曲家圣,桑(Saint-Saens)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乌龟》主题旋律来源于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Offenbach)的一首快速舞曲。由于速度不同,面貌全非。
在音乐中,力度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并造成音乐的对比和发展。一般力度越强,音乐越紧张、雄壮;力度越弱,音乐越缓和、委婉,有时弱的力度也有可能是令人紧张的。
2、介绍:旋律(音高(高低、起伏)、节奏(疏密、断连))
旋律又称作曲调。旋律进行的方向形成变化无穷的旋律线。激昂、豪放的情感常以较大的音高起伏来表达;深沉、忧伤的情感常以平缓的音高起伏来表现。作曲家就是利用这些特征,来表现各种各样情绪的旋律。旋律中还包含音区。高音区一般具有清脆、明亮、尖锐的特性;而低音区则往往给人以浑厚、深沉的感觉。这在之前我们进行过体验了。
高低起伏的乐音被节奏有序地组织起来,就形成节奏。
不同的节奏和节拍为音乐的表现提供了强烈的动力和感情色彩。在音乐中,节奏往往赋予音乐鲜明的性格特征,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特点的节奏使人易于感受和记忆。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一些典型的节奏型往往成为某一民族或地区音乐体裁的代表性特征。通常,平静的情绪多用平缓的节奏,长时值的音;激动地情绪多用紧张急促的节奏和强弱交替频繁的节拍。
3、音色:浓淡、明暗
音乐音色分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每一种音色都有着特殊的意味。以人声来说,女高音嘹亮柔美,男高音挺拔高亢,女中音比较暗一些,浑厚而温暖,男中、男低音则是庄重厚实,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乐器的音色种类就更丰富了,小提琴的纤柔灵巧,大提琴的深沉醇厚,双簧管的优雅甘美,小号的英雄气概等等??。作曲家对于音色的运用非常讲究,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特质对他们来说,就象是画家手中的色彩一样,会令他们的旋律、和声、节奏、力度产
5
生鲜明的效果。
4、调式:明暗、刚柔、风格
不同时期和阶段形成了众多各不同相同的丰富多彩的调式,这些调式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特征。比如我们中国有民族五声调式。
调性不同会造成音乐色彩的变化和对比,作曲家在一部作品中往往要使用多个调式调性,从这个转向那个,这就是“转调”。
在二十世纪音乐中常可见到"多调性"和"无调性"这两个词,这是因为二十世纪的许多作曲家打破了传统的调式调性观念,采用了全新的音乐语汇。
5、和声:浓淡、明暗、紧张度(松紧)
形形色色的和弦分为和谐的与不和谐的两大类。如果一首曲子从头至尾都是不和谐的和声,会让人感到紧张,而如果从头至尾都非常和谐,又会有缺乏推动力、缺乏色彩的感觉,就像一片平静的水域毫无波澜,没有微风掠过,也没有鱼儿划破水面一样。所以作曲家会在适当的时候,让和声变得不稳定不和谐。我们在欣赏时也许体会不到作曲家的良苦用心,但当我们突然觉得激动不安,或者感受到一丝忧郁、一种心灵的悸动时,这常常就是和声在发挥作用。
6、织体:层次感、疏密
音乐中横向与纵向两方面的关系和平衡的方式称为织体。通常分为单声织体(只有一条单旋律)、和声织体(一条主旋律加上和声陪衬)和复调织体(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各自独立的旋律构成的音乐形式)。
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以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作伴奏写的宗教赞歌《圣母颂》。
欣赏鲍比麦菲林即兴演绎的《圣母颂》。
以上是音乐的主要表现要素。这些要素的运用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作用于作品。
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法
模拟的音乐信息可以表现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发出的音响。如:《百鸟朝凤》、《野蜂飞舞》
类比的音乐信息可以表现对象的形态和动态, 它们虽然无音响特征可模仿, 但有形状、体积、远近、运动、光、色等直观特征。《沃尔塔瓦河》、《两个犹太人》
象征:指运用抽象事物的想象表现语义性象征。象征的音乐信息与它们的表现对象的关系更间接、更曲折, 领会时更需要生活经验、社会、历史及其它方面的知识辅助。如柴可夫斯基的 《一八一二序曲》用《马赛曲》和俄罗斯民歌分别代表法国侵略军和俄国人民。
以上三类音乐信息使音乐具有了描绘、抒情和叙事的能力。
3、体验内心(在音乐欣赏当中体验细腻、微妙、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 (1)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还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我们除了有视、听、味、嗅、触这些外感系统之外,人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感系统,就是我们情绪和情感的世界,这种感受是那样地细腻、微妙、强烈、
6
深沉,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它也需要一门艺术来表现,音乐就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这个世界活动感受的艺术,我们说音乐是情绪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欣赏当中体验心里微妙不可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这是音乐欣赏当中最重要的方式。 (2)体验细腻、微妙、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
下面我要举一个例子培养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体验细腻、微妙、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引导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去体验那种纯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比如说有一个小伙子特别爱一个姑娘,特别想向她袒露自己的爱慕之情,但是他心里很明白人家根本不爱他,但他老想说点什么。有一天,小伙子发现姑娘迎面走过来了,在一条狭长的校园小径上,一分钟之内的距离,就他们两个人,越走越近。从五线谱上来看是特别直观的(见PPT 五线谱),这就好像是小伙子的心情,在同样高度上,犹豫了一下,然后一个冲动,跳到第二条线上,我今得跟她说点什么,紧接着一想,没戏,算了别说了,失落得下来了。但是这个机会太好了,天
还是说吧,过了这村没这店啊~于是第二次冲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条线上,又没敢说,又下来了。想想还是要说,否则太对不起自己了,第三次冲动,到不了第三条线了,只冲到了第二条线了,使劲到了第三条线上又下来了。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首曲子还有第四次,但是这次连第二条都没到,只到了第一条线上,再使了一下劲到了第二条线上,最后是彻底失望了。这个是延长音记号,像一对眼睛,给我的感觉,人家都过去了,小伙子回头惨巴巴地望着,心头一涌,心如刀绞。大家注意全局第四次冲动最凄惨、最悲凉、最绝望。有点儿像股票了,下去一下你不抛,再下你不抛,最后被彻底套牢了。
大家能够想象,这样瞬间的情绪的起伏跌宕、矛盾的冲突变化语言是难以形容的。大家可以不跟着我这个蹩脚的例子,你可以想象生活中任意让你渴望、幻想、激动但又让你绝望的事情,你想好了这件事,我们来听着音乐,大家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欣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
我们的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语,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语言终止的地方,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我觉得,音乐是完全贴近生活的东西。它其实可以是生活中的一种工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今天我很累,本来想睡一觉,睡了还是觉得累,但如果听一段音乐就好像人一下子振奋起来了,或整个放松了。这是最明显的一种功效。音乐就是在你心里干涸的时候,有东西会流进去。重要的未必是识谱,感情丰富的人才懂音乐。现在很多人学钢琴、买乐器、听音乐会,我觉得他们就是急着想变得跟音乐有关系,急着想变得高雅起来,这不是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妙处。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种轻松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的方式:
4、利用电影中的古典音乐来加深理解
平时说到古典音乐,也许各位老师都会觉得很好,但是好像如果是专程欣赏,也许就不是那么积极,其实在我看来,古典音乐在我们的生活重无处不在。比如商场、餐厅的背景音乐,比如广告的背景音乐、比如天气预报或股市讯息的背景音乐,还有就是古典音乐的又一个良好展现平台――电影。
7
电影和音乐可称的上是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东西,一个是听觉艺术,而另一个是视觉艺术。它们今天被导演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电影是文学戏剧,绘画,文字等多种各式各样的艺术的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但它又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点。电影是现代科技产物,音乐也随着时代的脚步一直在发展。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与电影都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同时音乐在电影人物的刻画上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接下来来,我们就来看看电影的叙事与音乐的抒情在银幕上通过怎样的结合,能让电影更动人、音乐更美妙、内涵更丰富。换一种角度与方式来了解古典音乐历史、古典音乐作品和古典音乐大师。
1、 惊悚悬疑的《七宗罪》里也会迎头撞到巴赫——和他的《G弦上的咏叹调》
在1995年9月上映的大卫?芬奇执导的美国影片《七宗罪》讲述了,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威廉,还有一周就将退休了,然而上司却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年轻气盛的大卫。
星期一上午,一件凶杀案发生,凶手在冰箱后写著「暴食」,星期二,被杀的一位律师,现场写著「贪婪」。通过图书馆内部的调查资料,威廉终于知道记者约翰?多伊是凶手。杀手精通古典文学,他依照天主教中的七种死罪刑“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精心设计了向邪恶世界挑战的七种死罪杀人动机。影片在两桩命案发生之后,两位警官在图书馆寻找案件线索的场景中,非常意外配合了西方音乐之父巴赫旋律明快、优美的管弦乐作品《G弦上的咏叹》。
这首乐曲原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哈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哈出糗的时候,巴哈,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即兴演奏了一首《咏汉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这首小提琴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1845-1908)编写的。威廉密将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巴赫的《D大调第三首乐队组曲》的第十乐章回以改编,把第一小提琴声问作为独奏小提琴旋律,其余部分作为钢琴伴奏;又根据原作标题“咏叹调”而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作品问世,立即闻名遐迩。影片中这首乐曲出现的场景是:摩根(弗里曼在图书馆查阅有关“七死罪”的书籍资料;而同时布拉德(皮特正在琢磨现场案发照片。两个警察在苦苦寻找犯罪线索。昏黄灯光的图书馆,一排排书架、厚重书本都蒙着“灰尘”出现,弦乐渐渐响起,立刻将宗教的情绪弥漫开来,将全场观众带入一种庄严而悲痛的情感中。借着此时响起的音乐将两位警官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给这部电影的名字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使镜头里出现了一种与人类的受难相关的深刻思维。曲调安详静谧,充满了古典情怀,配合弗里曼沉稳持重的表演,有一种深沉的张力。一下子就把人紧张的情绪拉了回来,看到片中出现的犯罪现场的图片也突然平静了。似乎预示着事情到了转折点。谜底将要揭开。
2、《国王的演讲》中的音乐——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构思简洁、细节感人的英国影片。它以英国文学般精致的描述,充满古典韵味的画面感,讲述了乔治六世国王克服口吃的语言障碍顺利登基的故事。影片音乐优
8
美感人,生动如对白般铺陈着起伏的情绪,片中引用的莫扎特、贝多芬音乐,不落俗套,无牵强感。
影片中罗格帮助阿尔伯特公爵进行物理治疗的时候,采用的是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轻松优美的音乐。这部作品是莫扎特当年为著名的单簧管乐师施塔德勒创作的,它确立了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问世后久演不衰。单簧管是一种被发现和使用较晚的乐器。
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莫扎特对于单簧管的喜爱是他的音乐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管乐协奏曲中的一部典范之作。这是他所谱写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也是唯一的单簧管协奏曲。莫扎特籍此在这首协奏曲中里孕育出生气勃勃的感官性气氛,揉合在他晚年创作具有的平静澄澈的情境里,显得优美无比。不仅从作曲意义上说,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有高度艺术水准的单簧管协奏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作品,莫扎特把单簧管这一表现力丰富的乐器以更加喜人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所以,如果从乐器发展的历史意义上来讲,莫扎特也可以算作是单簧管的开山鼻祖了。(欣赏相关片段)
这部作品还被许多电影导演看中,奥斯卡获奖名片《走出非洲》、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都用它作过配乐。《国王的演讲》再次选中《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且与影片的画面、节奏非常契合,再次凸现了莫扎特这部经典之作的不朽魅力。
如果说莫扎特的音乐为影片添彩,那么贝多芬的作品则为之增色。“二战”爆发,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乔治六世准备向英国军民发表演讲。(欣赏相关乐段)
管乐响起第一个音,马上渲染出一种庄严而略显阴郁的气氛,国王的嘴颤抖着没有说话。响起第二长音,他仍没有说话。一小段微弱低沉急促的弦乐紧跟进入,国王的演讲究竟能否顺利,一种紧张的气氛马上形成。国王开始演讲,起初讲得很慢,音乐也缓慢地配合着(三部电影中本片的节奏最慢)。随着音乐的展开,国王的演讲愈发流利。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庄重忧郁的旋律随着演讲内容起伏,让人不知不觉集中了注意力。然而这变化不紧不慢,而且是“跳动”的,如同心跳一般,本身就有一种大气的庄严感,这与演讲内容很相称。音乐时而阴郁低沉,时而上扬,透着一种必胜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却无浮躁之感,始终沉稳而冷静,就如同国王的心境一般。当各种铜管乐器加进来时,恢弘的音乐更是注入了光荣的使命感与热血豪情。当国王号召大家团结起来面对眼前的黑暗时,音乐也是上扬的,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这个片段中并无丰富的情节与内容,但导演是如何使它如此丰富甚至成为全剧的亮点的呢,答案在于造境性音乐的成功运用,一是与演讲内容的配合,二是与画面的配合,第三点是音乐文本的背景与电影故事的共鸣。
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活力、激情四射、具有舞蹈性格的作品,洋溢着希腊酒神狄俄倪索斯的狂放气质,然而,它的第二乐章却与其他三个乐章的热烈奔放形成鲜明对比,乐曲的进行曲主题犹如稳步行进的葬礼行列,充满了肃穆与悲伤,因而又被称为“葬礼进行曲”。贝七是贝多芬对自己十年历程的回顾,他曾经受了失聪的巨大打击,最终走出阴影自我救赎。而国王与英国正面对着战争时刻的到来,两者的命运与贝多芬有相似之处,这一点在贝七的悲怆庄严的旋律中共鸣。最终贝多芬自我救赎了,乐曲暗示着国王也能战胜口吃的困难,英国也能沉着应对战争的到来,这一点在乐曲昂扬向上的旋律中共鸣。
9
3、马斯卡尼《乡村骑士》过场音乐——《阳光灿烂的日子》、《教父三》
有些古典音乐被不少影片所采用。比如: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乡村骑士》是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创作的十一场独幕歌剧。《乡村骑士》故事很简单,讲述意大利西西里的一个乡村,图里杜退伍回家,旧情人已经嫁给了马车夫,图里杜伤心之余准备与另一个姑娘桑图扎结婚,却又和旧情人藕断丝连,伤心的桑图扎把所见告诉了马车夫,马车夫找图里杜决斗,将图里杜杀死。这首间奏曲出现在第八场与第九场之间,马车夫和图里杜决斗之前。它用48小节重温了剧情发展的过去,也预示着迫在眉睫的悲剧结局的到来。下面我们来看看它在不同影片中的运用。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这段音乐被多次使用。初恋是少年内心涨潮般的寂寞,这段配在
乐可以说是表现青春期少年那种迷茫、焦躁不安的点睛之笔。青春的神圣思绪都沉浸于其中,诉不完的年少时的故事??
经典的影片《教父》的第三集中,这首乐曲也被放在了最为洞彻观众的尾声,间奏曲响在
起时也预示着老迈克走上了穷途末路,在悔恨和绝望中渐渐地离开了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戏剧的人生就此终止。我们来看一看。(欣赏相关片段)
老迈克尔在退出江湖前,最心爱女儿被暗杀。乡村骑士中的这段音乐,很好地配合了画面和故事内容,把他面对这幕发生在身边的惨剧,欲哭无泪的悲伤表现的淋漓尽致。音乐让观众有同样的悲剧感,真是做到完美极致。
音乐以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方式出现。音乐渐强,舒缓宽广、带着一丝感恩的色彩。当到达乐曲高潮的时候,教父科里昂慢慢地倒下了,在安详中死去,而周围的一切还是那么平静,就像这首乐曲一样,平和而又充满感情。和着音乐,教父的离世意味着太多太多,教父传奇的一生到此结束,一个时代到此结束,一个故事到此结束。令人荡气回肠。
优美的旋律,无论放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或教父III,都一样感人。
还有很多直接以著名音乐家生平为题材的影片,比如《翠堤春晓》、《一曲难忘》、《闪亮》、《狂恋大提琴》??不可胜数。好的古典乐为电影点睛,电影的成功又极大增加了观众对于原声音乐的兴趣,可谓是双赢。
4、蓝色狂想曲——《幻想2000》
最后要给大家说的是迪斯尼那张著名的《幻想曲2000》。这是迪斯尼新一代的动画大师继1940年的《幻想曲》之后,调动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古典音乐的经典旋律,为人们献上了一道听觉与视觉交相辉映的音画大餐。可以说那是古典音乐动画版的经典,当年就风靡了全世界。
《幻想曲2000》由八段不同曲目的音乐配上动画师根据音乐想像出的故事合成。通过将声与影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刺激听觉与视觉,步入古典殿堂。可以说很多人喜欢古典乐,就是从看这部影片开始。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其中的《蓝色狂想曲》。
交响曲《蓝色狂想曲》是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924年发表的,获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为世界级作曲家。乐曲完全不同于其它段落的纯粹古典音乐,它融合了
10
古典音乐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音乐本身充满了古典和现代节奏的矛盾。而动画师正是抓住了这个思想,运用线条和色彩的变化,呈现出纽约大都会生活的光怪陆离,反映了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苦闷。建筑工人向往热爱音乐的快乐生活,而乐师却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代替“解放”了的建筑工人去工地赚钱。
总结:
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有时我会开玩笑说,真正的经典音乐是需要有“生长”的,因为经过几百年那么多双耳朵洗礼后,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风采,同时还会影射出许多不同的故事、画面和情绪。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聆听古典音乐的事情,相信就如我开场所言,古典音乐无处不在乐趣无穷,而只要我们拥有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就一定能够轻松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体会于其中。让音乐成为你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的伴侣。
11
范文五:感受音乐的魅力
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千百
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永远流淌
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陶醉。
音乐不分国界,好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
人的生活得到启迪,智慧得到提升。我喜欢听克莱德曼钢琴曲,浪漫
优雅;柏辽兹的幻想曲,奔放洒脱;舒曼的小夜曲,恬静悠然; 我
也喜欢驻足民族音乐的殿堂,心中仿佛释放出阳春白雪的典雅,听高
山流水,七弦古琴奏出了一曲妙趣佳音,道出了一段故事旧情。
好的音乐还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我们听——管弦乐《红旗颂》,
乐曲开始,嘹亮的小号奏出歌颂红旗的优美主题,气息绵长、大气磅
礴, 人们被音乐带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第一
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人们仿佛看到了中华大地,红旗
似海,艳阳高照,泰山巍峨,黄河奔流。乐曲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悠
扬婉转,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无比的忠诚。
无论是民族的音乐,还是西方的音乐,我都喜欢静静地聆听,
任乐声在内心深处激起情感的浪花 。肖邦用独特的心灵,倾诉一腔
爱国柔情;贝多芬用他那双神奇的手,谱写田园之曲,敲开《命运》
之门;柴可夫斯基在静谧的湖畔观赏天鹅起舞;舒伯特在菩提树下沉
思,当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纷纷跃进你的耳朵时,这种感觉是否很奇
妙呢?你听:《西班牙斗牛曲》我们看到全神贯注的斗牛士手拿一块
红布,面对着愤怒的公牛,伴随着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呐喊
声和尖叫声,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结在了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一
曲未了,这边又响起了舒缓的《天鹅湖》,刚刚因激动而高悬着的心
这会儿慢慢地放松、放松——一座郁郁葱葱、高大茂盛的森林里,有
一个镜子般清澈透亮的湖。湖水微微泛着涟漪。就在不远处,袅袅婷
婷游来一只白天鹅,它的举止是多么典雅、多么端庄啊!一曲结束,
余音绕梁。 音乐,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音乐,是漫漫长夜
里一个歌唱的精灵。我喜欢它的轻快,喜欢它的优雅,喜欢它
的高尚,喜欢它的激昂…… 感受音乐的魅力,让你我的世界更精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