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老子所讲的无为的含义 老子无为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老子无为”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来评价不一,有谓之睿智,有谓之无奈,“无为”确为何解,准确的内涵是什么,今怀忐忑窃浅谈小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可见老子把“无”作为天地的原始和道的本象,下文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字在《老子》中有道的原始内涵,所以“无为”的全解应该是依道而为,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
《老子》中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无为”第一次出现,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既有“处、行”二字,何以说
1
是不为呢,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老子的思想本质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则何以西出关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
《老子》中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天下大治)。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老子》中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无为无以为”的观点,阐明了无为是依道而为,没有人为的企图,说明了道的客观性。帝王君临天下,常施德于民,实际上是使民歌功颂德受其爱戴而已,是利用之求,交易之道,非真德也。只有“无为无以为”才是上德,才是天道,正所谓“天道无为无以为”。“无为无以为”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
《老子》中第四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三章“君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和空气都是至柔之物,然偏能穿石运物,化铁蚀金,这就是“无为
2
之有益”,老子用无为之有益,阐述了柔能克刚,守柔才是常胜之道的道理。
《老子》中第五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汉?刘安:“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上行无为,则民亦自正,亦各安
其业,故无不为也,‘无为’者,言其因,‘无不为’者,言其果。”老子又一次揭示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因果关系,指出了“无不为”的效果正是由于“无为”产生的。
《老子》中第六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皆“无为”之本。
《老子》中第七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古人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故圣人不妄为,常为于无为;不生事,而常事于无事;不耽味,而常味于无味也。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此“为无为”之义。
“无为”虽然在《老子》中出现了七次,但“无为”的思想却纵贯始末,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思想体系。几千年来,无为思想影响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邦平天下而立汉室,治天下就用“无为”思想,轻法刑,薄徭
3
役,让人民休养生息,从而才医治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给人民和社会造成的创伤,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帝、景帝继续采用高祖之略,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文景之治”,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
由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崇简尚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观,中国书画等艺术无不从之。中国书画讲求笔简意赅,重写意不写实,常常计白以黑,无画处皆成妙境,只有懂得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才能欣赏到中国书画的妙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正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客观上也是“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体现,我们按照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政府逐渐从经济工作中退了出来,宏观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正是政府的“无为”才能“无不为”,二十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也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变“权力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有 为”政府为“无为”政府,我们的国家正在走着一条“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科学管理之路。
小到一个国家,大到全人类和整个自然界,“无为”思想都有正确的实际意义,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文明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多少次,人类的“有为”违背了“无为”的自然规律,必然要遭到
4
自然界的惩罚,面对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关系,我们不止一次地想到了几千年前的老子那双睿智的眼睛和充满智慧的思想。
“无为”和“有为”是相对的,
关键要正确认知客观世界,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三国鼎立,蜀国初定,诸葛亮在《答法正书》中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论断驳斥了蜀中政客法正的主张。法正主张蜀初定,应效仿刘邦轻法刑、施德政的主张。诸葛亮驳斥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末汉初,由于秦的暴行,刑法残酷,民皆恶之,加之战乱,民不聊生,所以高祖刘邦轻法刑、施德政,天下大治。今蜀刘璋暗弱,法令不行,蜀地吏民,专权放纵,所以必须严法刑,赏罚分明,以法立信诚,国家才能大治。法正只知其一,诸葛亮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正确把握了“无为”和“有为”的度,根据客观规律制定了正确的治国方针,建立了名垂青史的功业。
学习研究老子道家文化,要正确把握老子“无为”思想的正确内涵,把握“无为无以为”和“无为无不为”的辩证关系,学习吸取老子思想中的精髓,古为今用,学为今用。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5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6
范文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思想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流派的思想层出不穷,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界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精髓,然而曾经的“百花齐放”,现在也仅剩下不过几家思想——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道家在四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地位是仅次于儒家的。以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的道教,它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宗教界也是独树一帜。由此可见道家思想的对中国的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源泉,他的思想精华:以“道”为本的天道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尊重自然以及客观规律以及无为而治等,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道德经》中,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就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所以他的其他思想也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道”是万物之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我们只有在无欲的时候才认识到它的本质,有欲望的时候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子“无为”的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造成了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子产生了“无为”思想,每个人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无欲无望,以达到内心清静的状态,那么就不会有祸患,人们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国、修身等方面:
在治国方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希望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仅是引导事物的兴起,对其后的发展就不加干涉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十九章),老子认为坚守朴素,减少私欲,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有忧患,这里的灭私欲也属于“无为”,人要没有欲望才能顺应事物原本的发展,有欲望就会“有为”,为了现在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去努力,从而改变客观条件来实现欲望,这就破坏了老子观念中尊重自然中不变的规律,所以要杜绝国家出现忧患,统治者就倡导“无为”,并且统治者也要做到“无为”。“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老子认为统治者要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除去极端、奢侈还有过分,这无不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二十九章和三十六章等等中都有所体现。老子“无为”思想在政治的延伸还有愚民思想,老子的愚民政策并不是要使百姓变成愚蠢,而是希望消除百姓的欲望,以实现社会稳定的目的,在《道德经》中的其他篇章,老子还强调人要修身养性,要重视德性的修养,所以老子的愚民思想并不是培养无知的百姓。
在修身方面,“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老子认为谦下不争才是立身之本,谦下不争就体现了无为的思想,谦虚就不会引起争端,这样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反对物欲横流,他认为这会使道德沦丧,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甚至这也是国家灭亡的原因,强调人们要抵制这些外物的诱惑,就要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强调人要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坚持彻底的清静无为,人空虚其内心,抛弃自己的私欲,坚持内心清静,顺应事物的发展,以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目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老子在这章中强调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足,中国古语“知足常乐”就是出自老子的这句话,由此可见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成语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会用来告诫不知满足的人,以防止过犹不及,反而阻碍了事物的发展。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中还有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如二十六章、三十三章等。
从关于“无为”的这两方面来看,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道家的“无为”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强调的“无为”是在尊重的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们所做的仅是
引导作用,让事物顺应自然规律而发展,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无为也要求人们节欲,人只有内心清静、无欲无求,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知足者常乐。要实现“无为”就要重视人的修养,《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其中德经就是讲人的修养,人们通过修养身心,来控制直至消除欲望,以达到“无为”的境界。
老子的“无为”思想直到今天也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在人与人之间,现代社会人们采用各种方法来实现个人目的,甚至还有部分人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我们按照老子的思想,假如人们没有这些欲望,那么就会无所作为,同时也不存在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这样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所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我们现在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老子过分强调要消除人的欲望,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人没有欲望,那么什么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假如人们不想生产更多的产品,怎么会有工业革命的产生。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消除自己的欲望,只要自己的欲望是合理的,我们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的,但是这个努力的过程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不会影响他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在这里我比较赞成尼采的观点,欲望亦具有能动作用。
在人与自然之间,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这就延伸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恶劣的,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都源自于我们对自然的破坏,自然用自己的方式报复人类。“无为”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反对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而且还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所需。对一些高污染企业也要严加管理,一定要防范于未然,在这方面我国还做的不够,一般都是出事后在处理,为什么出事前没有发现,出事也大多仅是罚款,在这面就应该用重刑,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无为”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和谐相处才能长久发展。
在今天我们依然应该积极倡导老子的“无为”思想,但是对“无为”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今天的时代特征相一致,这样既利于老子思想的存续与发展,也符合今天我国和谐社会的要求。倡导“无为”思想,倡导老子文化,更要倡导我国的传统文化。
范文三:老子的无为而治
他山之石 丞:一I-6,T 金如,孟。
老子的无为而治
王妮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老子提出了“道”的思想,并由此衍生出“无为而治”,从“无为”的角度治理国家,即一、寡欲,二、绝学,三、贵言,四、不 争,五、反战。从而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达到一种平和的环境,也真正达至IJ“道”。 【关键词1无为而治道老子 众所周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我们要了解老子,首先耍了解 势的行为。所谓‘无为’并不是说受到外物刺激也没有反应,受到攻击也不 一下道家:道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道家主要崇尚的是“道”,并 躲避和反击,面临网难而不想办法克服。”这里义涉及到了另一个概念:“无 由此衍牛出自己的治围思想—‘无为而治”。其创始人,现在看来便是春 为”与“不为”。该论者提到:“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 秋时期的老子。 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咀四处闲逛,‘无为’不 根据老于的t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人效法地,地效法 是上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 天, 大效法道,道则以自然作为法则。老子所说的“道”其实是一个虚无的东 人主观的欲颦来破坏自然地发展。”这里我并不是特别赞同将“无为”与自
西,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件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 然规律联系在。起,我认为按照老子的话,无为要遵循自然,而这里的自然 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所以“道”其实 W以看作天 则是“自己这样”,也就是自己本性,老子的无为主要是与人相关(而不是同 下万物的本源,也可以说天下力(物其实是依存于道而展开运作的。道是没 自然相关。但是他其后所说:“要求不以个人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我 有本源的,但它有法则,那就女酽自然”。 认为是正确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 有论者说:“:‘自然’心作‘自己这样’解:‘自’是自己,‘然’足如此。人 无有。此t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勺吐弃贤圣权 效法地(法天,天效法道,道遵循‘自己这样’的原则。那么归根结底,人也应 威及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 该依据‘自己这样’的原则来牛活。’趑已经很好地解释了“自然”。但是“自 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这 己这样”,是要怎样呢?其实“自己这样’’可以有更深入的解释,就是自己本 里老了主张的三项措施其实就足“无为”的袁现,而无为的最后结果就是表 身,让自己依据自己的本性处理万物。老子对于“道法自然”也有更深入的 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但是“破坏自然的发展’q梵也认为不是特 解释:“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 别充分,通观老子全篇,老予对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其实涉及并不是很 不侍,长而小宰。是谓幺德。’’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执为仗恃, 多,我认为他主要是想通过“无为”来达到一种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状态, 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这就足道最深刻的道理。所以“道”最基本的就是自 与“自然”并4i是有相当人的关联,所以对f该论者的话,我认为在区分“无 然,就是自己的本性。 为”与“不为’赁面,他已经说得比较充分了。 由此衍牛出“道”的社会政治——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莺点就是“无 其次便尼‘无为无不为”了。关于“无为而无不为”最早可见“道常无为 为”。那何为无为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 而无不为。”意思足“‘道’总是无所作为,但是又没有东西不是出于它的作 而无不为矣!取天下常以元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里最重要的 为。”[3]关于这点。有论者这样解释:“无为而无不为’一语,是对‘道’的作 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矣!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自(事,不足以取天F。”无为 用之标准描述。‘道’足尤为的,因为它不存在任何日的要完成,也没有任何 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执掌天下,最好是放之自然而让它无所事事。如 潜能要实现:‘道’又是无不为的,因为任何事物或状态,如果违背‘道’的规 果为遂行欲利而肆加驱使,那是不足以执掌天下的。也就是说,要做到“无 律,就根本无法存在。换言之,‘无为’源自‘道’的‘超越性’,而‘无不为’则 为’’就是要根据自然,根据道,依据自L三的本性做事,并不过分追求自己的 出于‘道’的‘内存性’。”[3]此外还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欲望。要真正意义上理解“无为”,还得弄懂两个方面“无为”与“不为”,和 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无为无小为”。 (这里主要是从探求知识讲到治理国家。“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 首先是“无为”与“不为”。有论者曾说:“老子的‘为’是有特殊特定含义 ‘道’(每天要减少一砦,减少之后还要减少,一直到无所作为的地步。无所 的, 它专指那些在自然发展规律之外另搞一套。用主观意图来扰乱自然趋 作为却什么都可以做成。治理天下总是无所事事,等到有事要做,就不配治 差异,每位学牛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领会能力,学习态度,对 没法清楚地给学生介绍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这些内涵的东西,将多媒 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同。其学校的效果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过程中, 体引入到舞蹈教学中,町以使教材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 教师应允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素质、生理和心理、兴趣程度及个人条件。认 内容,增强学牛对舞蹈的认识、了解。增强直观效果。使学生允分认知牛动、 清不同学生的能力芹异。承认差异,加以区别对待。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 具体的舞蹈形象,激发学习必趣,加深珲解和记忆并能重复再现反复观看, 本着遵循共性和个性兼顾的原则(针对不 f司学牛的实际情况实施个别辅 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充分传达教学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刨造性 导,实现凶人施教。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牛的小同舞蹈学习水iP,把学生分 思维,加强培养学牛对知识获取与分析、处理能力,真正实现将知识技能内 成几个小组,实行分层舞蹈教学。’F等对待每‘何学生,对舞蹈能力弱的学 化为素质。例如:在技术动作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清晰的r解 生,可适当降低动作难度,积极消除学牛的心理障碍,对f性格内向、腼腆 动作对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并且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完美的演示,建立 视 的学生,町多安排他们参与集体的舞蹈活动,让他们在活动Ill感受观众的 觉的感性认识,有效提商舞蹈教学的效率及其教学的质量。 掌声,受到别人的肯定,树立学生对学)J舞蹈的信心,从而培养其在舞蹈中 参考文献 的表现力。对基本技能较差而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的学生,教师可强化对 [1]温柔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命质量——论舞蹈美育的生理学作用 他们的基本功和耐力的训练,必要时可以布置一些单独的有针对性的练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习,以弥补缺陷。对于舞蹈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叮以给其没定更好的目 [2]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标,要求他们能将所学知iJ{和技术融会贯通,并在实践l}1加以运用,使舞蹈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知识和技术得 以升华。根据每个学乍出现错误动作的不同情况,采J}j相应 的纠lE手段。进【4]王道俊王汉澜《教胄-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行个别纠正,并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让每个学生既有练习 [5]孙嫒(关于高职院校舞蹈实践课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 机会,又有娃再的提高。 [6]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五、多媒体辅助舞蹈教学 舞蹈的材料和上具足人的身体,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表现艺术。它的艺 作者简介t姓名:吴芳性别:女籍贯:湖南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 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凭语言 术学院职称职务:助教研究方向:舞蹈?
153?一
万方数据
他山之石 断弓金调‘丝"=-{下
亚工上嗣
高校社团建设困境及对策 焦峰金万成秦晓茜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丰义学院辽宁抚顺113001) 【擅 期新时期,高校社团在学生培养和学校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受到普遍关注。当前高校社团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 问题,在社团建设中面临多重困境。如何找到,条适合当前社团发展的有义之路,充分发挥高校社团在学生培养和学校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研究 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高校社团困境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的成立,学生社 公地点和活动场所,没有办公设备也使得社团的很多会员档案和 活动资料根本无法建档保存”。缺少活动场地和稳定办公地点造成 团发展迅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呈现出一幅 社团发展的不稳定、活动质量的不高、影响社团成员的沟通交流, 欣欣向荣,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高校学生社团面临根基不牢,发 长此以往社团失去了紧密联系成员的作用,社团凝聚力和向心力 展不均衡,体制不完善等种种问题。 减弱,失去了长期持久发展的动力。 一,社团建设模式滞后 三、社团发展不均衡、师资不足 这种建设模式的滞后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是高校学生社团没有一套完整、人性化的建设模式和管理制度, 社团发展不均衡体现在两方面。(1)学生参与不均衡。大学生 参与社团的数鼍是从大一到大四逐步递减的趋势。这一现象反映 缺少一系列强化和改进方式。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 了随着大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学生们在参与学校活动和社团组 新情况都深刻影响着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然而部分高校和学生织的积极性普遍F降,再实际中表现为对学校的认知度降低,出 社团不具备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和时不我待的精神使得这些学生 了逃课等违反规定事情的发生,给校园文化带了不好的影响。(2) 现 社团不能够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模式。三是学生社团社团结构单一。八成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了传统的娱乐型和爱好型 的建立仍然围绕文艺、体育类社团这一主线,这类社团与经济发展 社团,而科研学术型社团基本上是无人问津。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公 脱节,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相适应。四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 认的一流的大学是科研型大学,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这一方 个人素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与世界 面远远地落后了世界著名大学,高校社团结构单一的状况如不能 先进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五是缺少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较好的改变,将会削弱我国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竞争力。 实际这些原冈造成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在价值追求、人才观念和联系 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来自校学生处,校团委 等方面没有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建设模式。 二、经费短缺、场所不足 和二级学院的学办、团委的负责老师。这些老师一方面日常工作就
很繁忙,还要对社团进行审批、管理,对社团成员监督检查,另一方 缺乏社团的启动和运作需要相应的资金和设备作为经济基础,而面还要进行指导,组织社团活动,落实具体事务,繁杂的任务让一 物质支持和政策帮扶是很多高校社团切实面临的棘手问题。位老师来独自承担,效果可想而知。 经费短缺的最直接表现是活动开展少,活动开展不能深入。对于一 些规模较大的社团,还有能
四、高校社团建设的对策 动和一两个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文 力在一学期或一年内进行几项常规活 高校社团建设的困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社 娱活动,但是那些规模较小的 团建设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实现对现存问题的根本解决,发 社团根本就不用考虑举办活动的事情了,能保持社团存在不夭折 挥好社团的应有作用。 就已经筋疲力尽了。经费短缺导致社团没有有效资金开办报纸对 1( 外进行宣传,缺少同校外社团和社团会团体交流平台,提高社团影 转变建设模式,强化体制建设。 响力。 (1)弱化社团行政职能,提高社团自由程度,强化其自我管理 缺少活动场所和稳定的办公地点是用扰社团的另一个突出难 能力。赋予学生社团更自由、更开放的管理权限,营造一种轻松愉 快的校园氛围,消除学校与学生的隔阂,是转变建设模式基本条 题。办公室是会员交流思想、规划活动的最佳场所,部分社团常年 件。(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建立促进社团协调发展的 以寝室为办公室间接阻碍了社团规范有序发展进程。同B寸“没有办 理天F了。” 之货,使民不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那统治者所要实行的制度有是哪些呢? 一、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莺稀贵之物,使 寡欲: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畋猎,令人
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日,故去彼取 此。’呲外还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 祸 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 害莫大于不懂得自我满足,罪过莫大于偏执性的贪求。所以,懂得自我满 足的富足,是长久的富足。 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 二、贵言:“贵言”在这里并不是看蕈言论的意思,“贵”是“以 为 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但当时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战乱,要想达
贵”,就是以言为贵,不轻易出口,其实本意就是无言。在这点上,老子说: 到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实在是太困难。即使是毛E‘‘文景之治”中(一般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于道者不立言,立言的不明于道。“多言数穷,不 人认为黄老学说应用的最好的时代)其实也是一种“内为法,外为道”的制 如守中。”(铑子》第5章)孜孜r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 度,道家的“无为而治”更多用于经济发展等方面。但无可否认,老子的“无 任自然。“悠兮其贵言。”(佬子》第17章)闲着点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在 为而治’’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值得人们去深思,去探讨,去实践。 这 里,有论者说:“无言,自然就无为了,这是《老子》对于有国者的第三种忠 参考文献 告。”[6]当然,这里所说的无言,言的当然是违反“道” 的话,无言其实也就 [1]黄忠晶(中国社会思想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是相对意义 上的无为。 【2]戴建业(老子智慧心解[岫(中国城市出版杜(2008 关于无为而治(老子还有句笼统的说法:“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赛难得 [3]傅佩荣(解读老子[M](山海三联书店,2007? 万方数据
抄154
范文四:《老子》的无为不争
“无为不争”的《老子》
摘要: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的宇宙观,通过对“道”的特征的描述以及其创生万物的规则与过程,把其形而上的世界观应用到他所在生活时代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当时动荡的社会寻找一条普遍遵循的准则;以其“无为”的思想和深邃的辩证法谈及当时的政治、人生、经济、军事等问题,本文以其“自然无为”、“守柔”、“不争”思想的展开论述。
关键词:自然无为,寡欲知足,柔弱不争
正文:
《老子》一书经过考古学家的鉴定是成于春秋晚期、战国前期这一段时间,由于考古不断发现《老子》这本相继有马王堆帛书甲、乙两个版本,郭店楚简的版本,王弼的《老子》注本,又称通行本,现在学界多数采用王弼的通行本。老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争夺天下霸权,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百姓苛捐杂税,惨无人道地徭役男丁,当时各地贵族养纳食客千百,食客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提出各种学说,为侯王出谋划策;甚至统治者内部家族为争夺王权而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残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老子正是看到统治者的过分严酷苛刻的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人性扭曲,人过分的欲望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人的本性已被异化,再也不具有“自然”的本质,因此老子提出自己的主张:统治者按照“道”的要求,让致虚守静来消除各种欲望冲动,使人有望恢复到本真的状态,为政应以自然无为化解各种心智诈巧,用柔弱不争来削弱各种逞强好胜。
一、“自然无为”的提出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三十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大道像汜水似的到处都可以流经到,万物依恃它化生但它不推辞,有了功绩成就不说是它是自己的,养育着万物,万物归顺着它,它没有自以为主。道化生万物,养育万物没有加之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干涉万物,任凭万物顺应各自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而然地运动变化发展。
从这里可以知道老子在那个时候就深知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本具有其自身的所固有的规律,人类不能把人为的意志臆意地强加之于事物,人类应该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以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因此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也不是妄为,而是努力的循其物理,顺其自然的“为”。“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在老子看来百姓生活之所以如此视如贫苦,民生之所以不安宁是因为统治者人为地制定各种社会制度过分地干预百姓的生活,孔子曾与当时百姓谈话,问道:“你们为什么不怕虎?”答:“虎食人是个别而已,苛政食人是无一幸免的。” 于是夫子叹日:“苛政猛于虎焉。”面对当时诸侯纷争,食客们向统治者提出各种如何争霸天下的心智诈巧的学说,正是因为他们理所当然的心智诈巧人为地给百姓带来了灾难,而在当时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呼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三章),无疑是顺应当时平民社会的真实状况。
二、“无为”的实现途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同惑”(二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
老子的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不是独立而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也包含双方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而存在;又是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到彼的桥梁,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且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者道之动”这一思想成为老子观察纷纭的世界现象和处理人生、政治等社会问题的法宝。老子以他惊人的观察力觉察到万事万物的这一矛盾规律,知道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对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条件把握不当,例如没有利用好这一条件,没有抓住机遇促使事物向好的质的方面发展从而错失事物质的飞越,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事物矛盾的存在,忽视事物发展的规律所在,人为地过分地妄为,导致事物发展的结果适得其反,大相径庭。老子告诫我们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二十八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认清矛盾双方的性质与相互转化的条件,要善于利用促使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学会去彼取此,抓住时机使向其有利的对立面发生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面对当时统治者,他们穷奢极欲,穷兵黩武,逞强好胜,高傲自负,对平民社会的过分干涉,制定的不合理,不人道的政策,所以老子主张寡欲知足、处下守柔,认为这样才能够处上,变刚强,莫能与之争。
1、 寡欲知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这里老子并不是完全反对五色、五音、五味、畋猎、难得之货,而是揭示了当时奴隶主贵族的奢侈腐化、纵情声色,追求感官强烈刺激的生活,导致他们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的严重程度,否定的是他们的贪欲,他们的不知足,老子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满必倾,不如适可而止,否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欲得”,“不知足”会招致祸害、灾难,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于统治者夏桀,商纣贪婪残暴,纵情于声色引起社会的动荡,导致国家的灭亡,如果他们有遵守老子的这一辩证法则,知足,知止,收敛其奢侈腐化的生活,减少对百姓的压榨,就不会身败名裂,国家可以更长久。因此想要做到少思寡欲,必须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黑格尔也说
过:“凡一切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确定的度,超越这度就会招致毁灭。”这是先哲给我们后人提出的忠告,对于前人的前车之鉴,而反观现在,仍然不断地有人在犯这样贪欲的错误,如刚审判结束的三鹿奶粉事件,本来在奶粉加少量的三聚氢胺是不会对婴儿健康造成危害的,也可以提高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但过量地加入三聚氢胺就会导致婴儿肾结石,尽管知道这样做会危害到婴儿的身体健康,但有些人铤而走险,因为通过在少量的奶源中加入大量的三聚氢胺来提高蛋白质含量,以降低奶源成本可以从中谋取暴利,他们就在金钱利益面前起了贪欲,做出违法的事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是最鲜活的例子不过了。
2、处下守柔:
“处下守柔”来自于老子对“水”的性质的理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
(1)处下:这里老子以拟人的手法,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溪流的王,是因为江海的地理位置处于百川溪流之下,百川溪流地都会汇聚在江海,像百姓归顺于君王一样。老子认为这是江海的一种谦下不争态度的表现,水往下流是因为水顺应其自身的本性受地球重力作用而不妄为,水养育世界万物而与万物不争,水的这一性质几乎比得上“道”。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通过对水的性质的理解,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没有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不那么自私,能为适当地别人着想一下,先敬人而后自己,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因此圣人“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而老子极力反对那些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君王,认为他们这样恃能、居功自傲、锋芒毕露、自我膨胀,忘乎所以都会自种祸根,自受其害,而且 百姓往往也遭到其祸害。“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自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人是不会通晓事物而自明的,自我夸耀有功的人是会夹失其功劳的,总是自高自大的人因为骄傲而导致落后,所以不会长久的。因此老子主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
处下,处后也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的态势,给自己观察事态作好应付准备留出时间与空间,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如在武打片的打斗场面,武功高强的人不会一开始就把全部招式地都使出来,而是先处于守势,试探对方的实力,了解其招式的弱点,可能先挨数拳数脚,一旦摸清对方的破绽在哪,以其致命一击,虽然是后发制人,但能获胜,收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处下不争这个道理不仅在于它在战术方面的应用,在为人处事方面同样重要。老子提倡圣人要像水一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八章),即像水甘于处于低洼的地方一样谦虚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心像水一样渊深沉静;与人交往友好有爱心;说话如潮水定时涨落般守信;为政善于持正像静水般澄清透明;办事,解决问题像水一样善于以柔制刚;行动像水般随天时顺地利。譬如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我国的
就业形势非常的严峻,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专业人士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没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仍然板着大学生的架子,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在求职过程中认为职位低微的与自己身份不配,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应从基本的工作做起,到基层去锻炼,在实践上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这样对于他们将来的个人发展与提拨是受益匪浅的。也许老子的这样一个思想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2)守柔:
“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柔弱也是“道”的一个特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穷”(六章),“道”的创生作用虽然微妙柔弱,但绵绵不绝似乎用之不尽,无边广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
老子认为水是一种最柔弱的物质,但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而且从来没有输过给坚硬的东西,如水能滴水穿石;洪水可以冲毁道路桥梁,淹没庄稼田舍;柔弱的水中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柔弱也是一种新生的象征,是生命处在种萌发的状态,拥有勃勃生机,发展的态势旺盛;变坚硬的东西意味着到了生命的尽头,变得衰弱,失去了生机;从这样一个事物发展趋势来看,柔必胜刚,这也是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柔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刚强,而刚强是事物的发展到了个最顶盛的状态,终归要被削弱的。
由此可见,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并不是直接从柔弱与刚强的性质的角度来说的,而是从辩证法思想中事物发展的趋势来论述的,因此老子并没有否定刚强的作用。
三、总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虽然无为的思想可以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是符合当时平民阶层的利益,但老子的这个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被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所采纳,到了汉初的几位皇帝从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和窦太后,到萧何、陈平、曹参等都不同程度地喜好黄老之学,而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后来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亁盛世都因统治者接受了老子的这一政治观,的的确确地出现了太平盛世的社会。
对于我们全球化、现代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丰富,对各种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化,在这么一个多元化价值观的社会里,如何能够保持我们本真的自我,不被所谓的功名利禄所累,如何坚守我们个人高尚的品格,不被世俗的面纱所掩盖;面对欲望知道知足寡欲,为人处事懂得谦下不争,善于守柔不逞强,老子的这些“无为”思想对于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值得深思与学习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老子研究》张松辉 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
[2]《老子》辨析及其启示 严敏 巴蜀书社 2003年6月
[3]《老子道德经研究》高定彝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年6月
范文五:论老子的无为
论老子的无为
On Lao Zi’ s Doing Nothing
老子所指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而是为了无不 为,正如不争是为了更好地争一样。
无为,就是遵循客观规律,让一切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动、发 展,而不妄加干涉。依据客观规律和事实,而不按照主观意愿, 就是无为。
拔苗助长、任意砍伐开采、越俎代庖、外行领导内行、让兽医 给人看病、让牙科医生去看痔疮,就是乱为,违背了“无为” 的原则。
全球变暖、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都是人乱为的结果。乱为, 必然违背规律,打破平衡、和谐和一致,会招致毁灭性的灾难。 做到无为,就要按照自然和客观规律来行事,管该管的事情, 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
诚如是,才能更好地有所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老子所讲的无为的含义老子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