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信息组织原理与方法
信息组织
第一章 信息组织概述
一、 名词解释
1. 信息组织
2. 分类组织法
3. 主题组织法
4. 知识分类
5. 类目
6. 关键词法
7. 文献分类标准
8. 文献分类
二、 简答与论述题
1. 列举信息组织的常用方法
2. 简述分类法主要的类型
3. 简述确定分类标准及其运用次序的依据 4. 简述主题法的含义及其特征
5. 依据构成原理划分,主题法有哪些类型,
第二章 体系分类法
一、 名词解释
1. 体系分类法
2. 基本部类
3. 基本大类
4. 上位类
5. 下位类
6. 类系
7. 类列
8. 交替类目
9. 多重类列法
10. 层类标记制
11. 顺序标记制
12. 分面标记制
13. 百分法
14. 八分法
15. 对应编号法
16. 字母标记制
17. 借号法
18. 复分表
19. 通用复分表
20. 分类法索引
二、 简答与论述题
1. 简述体系分类法中主表类目之间的关系 2. 简述交替类目的作用及启用交替类目的方法 3. 简述标记符号的含义、种类及其对类目体系的作用
1
4. 简述体系分类法中的标记符号的性能 5. 简述标记制度的基本类型
6. 简述复分表的类型
7. 简述类目仿分的含义及其形式 8. 简述类目注释的类型
9. 简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复分组号加“0”的规则
10. 试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记符号与标记制度
第三章 组配分类法
一、 名词解释
1. 组配分类法
2. 分面组配分类法
3. 分面分析
4. 分面符号
5. 分面公式
6. 回溯标记制
7. 分面标记制
8. 分面引用次序
9. 冒号分类法
10. CC的五个几本范畴
二、 简答与论述题
1. 简述组配分类法的构成原理
2. 简述组配分类法的基本类型
3. 简述CC的标记制度
4. 试析体系分类法与分面分类法的异同点
第四章 叙词法
一、 名词解释
1. 叙词法
2. 概念组配
3. 字面组配
4. 入口词表
5. 轮排索引
6. 等同关系
7. 范畴索引
8. 词组索引
9. 等同率
10. 等级关系全显示
二、 简答与论述题
1. 简述叙词法的基本原理
2. 列举概念组配的主要类型
3. 简述词间关系的种类
4. 简述叙词表的宏观结构
5. 列举叙词表的评价指标
6. 试述网络环境下《汉语主题词表》的应用与发展
第五章 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
2
一、 名词解释
1. 《分面叙词表》
2.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二、 简答与论述题
1. 简述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原理
2. 试分析主题一体化词表的优势
3. 简述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类型
4. 试析《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结构与主要功能
第六章 国内外其他主要分类法
一、 名词解释
1. DDC
2. LCC
3. UDC
4. 克特字顺号码
二、 简答与论述题
1. 简述《中档法》的宏观结构
2. 列举DDC类目注释的类型
3. 列举说明UDC辅助符号的类型
4. 简介LCC中克特字顺号码的主要用途 5. 请比较《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DDC、UDC、LCC、CC的标记制度
第七章 分类法及主题词表的电子化与网络化
1. 简述《中图法》电子版的功能与检索方法 2. 简述《中国分类主题词表》WEB版的功能 3. 简述WebDewey的使用方法
4. 试比较WebDewey及Classification Web的异同
第八章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一、 名词解释
1. 主题指南
2. 网络叙词表
3. 知识组织系统
4. NKOS
二、 简答与论述题
1. 谈谈传统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优势 2. 简述主题指南编织的原理与原则
3. 简述网络叙词表的基本类型
4. 简述知识组织系统的含义和类型
5. 论析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发展方向
第九章 本体的创建与应用 1. 简述本体的含义与特征
2. 简述本体构建的主要方法与程序
3. 简述本体的主要应用领域
4. 试选择一种本体构建工具尝试构建一个领域本体
第十章 文献标引的基本规则与方法
一、 名词解释
3
1. 文献标引
2. 主题标引
3. 整体标引
4. 全面标引
5. 重点标引
6. 综合标引
7. 分散标引
8. 互见标引
9. 分析标引
10. 分类法使用本
二、 简答与论述题
1. 简述确定文献分类法的使用本的方法 2. 简述文献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 3. 简述文献分类标引工作的程序 4. 简述文献改编的原则与方法
5. 简述主题标引的步骤
6. 简述选择标引词的基本规则
7. 简述主题词组配的规则
第十一章 各类型与各学科文献标引方法
一、 名词解释
1. 多卷书
2. 丛书
3. 集中标引
4. 分散标引
二、 简答与论述题
1. 简述多卷书的标引方法
2. 简述丛书的标引方法
3. 分别列举应用关系、影响关系以及因果关系主题文献的标引方法
4. 简述工具书的标引方法
第十二章 信息组织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1. 分析当前信息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信息组织产生的影响
2. 试分析信息组织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3. 列举信息组织可视化的工具..
4
范文二:信息组织与原理
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
摘要
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建立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关键词最好是3-8个,最后一个后面不加符号。“摘要”两字定格写)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puts, labor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using the modern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necessary theoretical analysis, put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字体同中文的) Key words: labor productivity economic growth;
目录
一、历史分析。 . .............................................................................................................................. 1
(一)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平均值与西方世界比较差距依旧很大。 ........... 1 (二)我国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依旧表现出很大的拉动作用 ....................................... 1 二、中国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 2 三、在综合考虑劳动参与因素下的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4
(一)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等因素共同影响。 ........................................................... 4 (二)包含劳动生产率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 . .................................................................. 4
1.制度因素。 . ................................................................................................................ 4 2. 劳动力因素。 . .............................................................................................................. 5 3. 资本因素。 . .................................................................................................................. 5 3. 产业结构转变因素。 . .................................................................................................. 5 (三)相关结论。 . .................................................................................................................. 5 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性建议。 . .............................................................. 5
(一)扩大人力资本的开发投入。 . ...................................................................................... 6
1. 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扩大人力资本存量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 . .................................................................................................................................. 6 2. 改革教育投资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6 3. 政府通过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 . .............................................................................. 6 (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 .................................................................................................. 6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 7 (四)转变政府观念。 . .......................................................................................................... 7
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
一、历史分析。
(一)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平均值与西方世界比较差距依旧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劳动生产率年均值约为13%,即使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时期相比较,速度也不算慢,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在与发达国家的绝对量的比较上,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还是与一定的差距,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及部分经济体单位劳动产出的平均值我国在2015年为世界的0.4,为美国的0.07,日本的0.09,欧元区的0.1. (正文行间距为20镑。标题字数太多了吧?) (二)我国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依旧表现出很大的拉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表现出劳动生产率高增长的特征,与这种高劳动生产率变化相对应的是高经济增长率。从1996-2015这20年来我国的经济平均增长量为12.46%,而平均劳动生产率为8.6%。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受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的,劳动生产量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
从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趋势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之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除了少量的年分外,大部分时间段上,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走势相吻合,这表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有着相关关系。从改革开放以来,凡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较高,相反,劳动生产率增长越缓慢,经济增长也越慢,所以这种相关关系是正相关。
(表要有表头,图要有说明)
二、中国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下面我们定量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此我们做出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标准误差为1.087516,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中国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表明,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可以推动经济总量增长,而且还可以影响经济的实际有效增长,故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促进经济快速有效增长是完全一致的。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还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引致和加速增长的长期趋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加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即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拉动经济快速有效增长,这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
从总体上看,方程的判别系数并非很大,即方程拟合优度不是很高,这表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不能由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决定性地解释。和发达国家相比,劳动生产率作用还不是特别显著。在现阶段,只能说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他因素在其中仍然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但这也从另一角度上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2世界及部分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三、在综合考虑劳动参与因素下的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等因素共同影响。
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不能不考虑劳动参与率等因素。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而且国民经济的发展受资金和资源约束较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如果单纯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必然会受到资金和资源的制约,另外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最终也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而如果单纯强调扩大就业,大量地投入劳动力,一旦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要就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就业的扩大。因此,不考虑劳动参与率等因素,单纯强调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行不通的。
(二)包含劳动生产率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制度因素、劳动力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转变因素。 1.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恰当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构成了关键的社会资本。制度通过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引导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从而减少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
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在中国,影响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中最显著的变化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化程度、分配格局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方面。 2. 劳动力因素。(标题中是没有符号的)
尽管存在着结构性的劳动力过剩,但大量的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的增长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最活跃因素之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中将通常研究的劳动力因素进行了扩展和补充。劳动力因素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劳动投入数量,选择劳动力参与率指标;一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即劳动生产率。二者具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共同影响经济的增长。
3. 资本因素。
资本可以分为投资于有形资产所形成的物质资本和投资于教育、职业培训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的开始阶段,物质资本的积累相对比较重要;在经济增长的以后阶段,人力资本由于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因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人力资本存量还远远不能适应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需要,如不尽快改变,人力资本的短缺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3. 产业结构转变因素。
结构变量包括需求、贸易、生产和就业等变量,尤其是宏观产业结构的转变,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有效转化和升级,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经济的增长。 (三)相关结论。
从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上看,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实现了经济的
有效增长,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直接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状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对劳动力就不一定总是要求增加的。一般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劳动力的投入,短期和局部会使劳动力需求减少。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生产资料,从根本上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与此同时,为了发挥中国劳动力优势,在不断提高劳动力效率的前提下,应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增加从业人数,推动经济增长。
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性建议。
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环节。科学技术和管理以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一)扩大人力资本的开发投入。
要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国外经验表明,劳动力素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10%-15%的水平,仅次于科技进步因素,占第二位,而且这一因素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地增长。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最有效途径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
1. 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扩大人力资本存量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字数太多,标题太长)
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1995年,我国文盲男性占10%,女性占27%,而同期韩国分别为1%-4%,越南为4%和9%,发达国家更是基本消除了文盲。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潜力,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 改革教育投资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中等学历的从业人员需求仍然较大。因此应该适当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实现教育投资在初、中、高三级之间的合理配置。加大对初等教育的投资力度,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提高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率,以改变初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投资效率低下的状况。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努力减少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人员和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员是十分必要的。 3. 政府通过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工培训的投资,使劳动力通过学习获取有关知识和掌握相关劳动技能。同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的贡献率,刺激劳动力进行自我投资,提高素质。 (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其它因素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而劳动技术装备水平则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它表明每一个劳动力所装备的固定资产数量,反映行业或企业的现代化程度,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很多工业企业尤其是部分老国有企业,生产设备长期得不到技术改造,致使一些大型设备老化严重,甚至有一些是在超负荷运转,其存量虽然大,但技术含量低,极不适应目前以高技术、高知识附加值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的需求,低水平的劳动技术装备率成为阻碍劳动生产率乃至经济增长的瓶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应该加大基本投资的规模和效益,加快更新和装备工业,逐步提高我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对于农业来说,我国更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大型生产机械,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成为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力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农业生产装备是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通讯、信息、运输等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生产和社会服务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扩大就业创造了条件。
(四)转变政府观念。
对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的独立的一类因素是政府的作用,政府行政和管理职能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和政府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二者相互依赖。只有二者的良好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府应尽量较少对企业不必要的控制和约束。同时也对政府的行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必须引进高质量的管理人才,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有效性,降低管理成本。
正文后面是结论,单独成一章,标题全部设成1.5倍行距,段后间距为0.5行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律小五,悬挂缩进2字符,后面的年代,页数等用新罗马)
[1]雅各布. 明赛尔. 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362-371
[2]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一). 信息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 情报理论与实
践,2001(1)
[3]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3版),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51
[4]徐久龄, 刘春茂, 刘亚轩. 网络计量学的研究. 见:张力治主编. 情报学进展(第3卷).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5] 赵蓉英, 段宇锋, 邱均平. 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Ⅰ) —网络链接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情报学报,2005,24(2):181-192
[6]舒元. 中国经济增长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36-142.
[7]王小鲁. 樊纲.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跨世纪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4-58
[8]王金营. 中国经济增长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需求[J].中国人口科学.2002(2):13-19.
[9]胡晓东. 魏培栋.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实证分析[J].郑州:河南大学学报.1999.(3):24-30
[10]王文博. 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统计研
究.2002.(5).
[11]蔡金旭. 中国区域工业生产率的评价和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0.(4).
范文三:网络信息组织的原理,方法与问题
●王知津,孙 鑫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 300071)
网络信息组织的
原理、方法与问题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组织
[摘 要]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给人们利
用信息资源带来阻碍,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原理、方法和问题三个方面对网络信息组织进行了论述。 [中图分类号]G250.72;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6)03-0065-03
1 网络信息组织的原理
,的特征,,以便用户有效利用。,、形式繁多的、成分。网络信息组织必须根据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基于事物属性,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通过加工、整理、排列、组合,对网络信息资源外在和内容特征进行表征和序化,从而使网上分散的、杂乱的信息便于存储、传播、检索和利用,以满足人们的网络信息需求。
信息组织作为一个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
[1]
阶段,即序化阶段与优化阶段。信息的序化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为有序信息的过程,信息的优化则是在序化的基础上针对某种目的,依照结构功能优化原理对信息进行再序化的过程,是信息序化的继续和升华。网络信息组织同其他信息组织一样,需经过序化阶段和优化阶段两个过程对信息进行整序。语言学、逻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是其理论基础。
网络信息组织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
图 网络信息组织原理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
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这里,我们将网络信息资源在整体上划分为概念、事实、种类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变化频繁,;,,因
[2]
此,。
、针对性、新颖性、可靠性、科,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和应用各种。只有尽可能地搜索到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才能为以后的信息描述和标引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描述是根据一定的管理规则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部分内容特征进行全面描述并给予记录的过程。信息标引是在对信息内容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规则给信息的内容属性以标识。在信息描述和标引过程中将形成一条条信息线索,并将这些线索系统地排列,使大量的分散无序的信息变成有组织、有系统的信息,这就是网络信息的序化过程。分析与评价过程是对网上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网上用户信息需求特点进行分析,是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的基本出发点。通过一般序化的信息还远远达不到使用的要求,必须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析,从中提出有价值的信息。信息过滤是对信息资源净化和防范的必要手段,其实质是对信息进行优化选择。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服务项目与内容,通过过滤机制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可对网络的信息流量、流向及流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调度,使网络传递更加畅通。因此我们说分析与评价、过滤与筛选是信息优化的过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网络信息的序化与优化设计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它们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2 网络信息组织的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非常丰富,并且由于网络信息资源采用数据形式表达,通过网络利用,内容广泛,分布分散,难以规范和结构化;同时内容特征抽取复杂,用户界面要求很高。另外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在其数量的巨大,分布和传播范围的广泛,信息内涵的扩大,信息类型的多样以及信息传递的快速等方面,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非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所能覆盖的范围。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制造了空前复杂的环境,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
?65?
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网络信息组织的方法。2.1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
分类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3]
法。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分类法提供对非文献资源组织的途径
由于数值、声音、图形、图像等非文本信息的内容特征难以用文字来表示,分类法的聚类功能及其代码标识为非文献资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按事物与学科范畴分类组织信息资源层次清晰,符合人们查询信息的思维习惯。对于那些难以用主题词表示的非文本信息特征进行粗分类,将同类信息集中在一起,赋予分类号,再结合其他方式使之有序化。
(2)分类法提供对超文本信息资源的组织
分类法的语义关系网络与超文本系统有某种相似之处,将它用于超文本系统可以起到指南作用,对用户的检索过程和检索范围进行控制,为不同知识水平的用户提供了查询信息的捷径。利用分类法的聚类功能,以节点为基本单位,各节点之间以链路相连,将超文本信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使用户可以从任一节点开始多向成类地从不同角度浏览和查询信息。
(3)分类法用于网络浏览工具
传统分类法是典型的树型结构体系,采用从一般到具体、,网络浏览工具G,级结构上的主题树,基于Internet上。
(4)多数搜索引擎提供的分类目录都是由编辑者自行设计的,使用传统图书分类法作为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比较少。大部分搜索引擎的一级类目都控制在20个左右,二级类目则有多有少,有的搜索引擎主页上未列二级类目。各个搜索引擎的类目在位置上和名称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反映了用户的共同需求。大多数搜索引擎都能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但分类目录一般只设一套,也有少数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采用的分类标准是多重的,反映了信息的不同属性。2.2 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
(1)主题法用于主页信息的字顺主题组织
目前各类网络关于机构、事物名称或个人的信息几乎都毫无例外地采用主题字顺组织方式构建查询系统。该系统能够按照所提供事物的主题名称将有关机构或个人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以便用户对机构或个人信息进行全面查询。
(2)创建主题树指引库技术组织和揭示网络信息资源创建主题树指引库不仅便于浏览器把某一或某些相关主题的节点进行集中,按主题标识组织起来,而且便于指引用户查询所需信息资源。
(3)用关键词法与叙词法相互结合的形式组织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
关键词组织揭示网络信息速度快,专指性高,便于用户检索文献。但由于选词不规范,常给数据交换和网络检索带来困难。所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揭示时,可同时给出关键词与叙词,有利于用户利用自然语言组织文献,也有利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准确描述与科学组织。2.3 网络环境下新的信息组织方法:元数据
元数据Ma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用来描述Inter2net上的数据和资源的属性,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发现的数据,帮助信息的描述、定位、搜寻、评估、选择
[4]等。此外,从系统的角度审视元数据,元数据还提供浏览及检索的功能、管理功能以及组合各个对象的再呈现等。通过元数据能够了解到某个Internet站点的资源类型,某个页面的标题、作者、主题、关键词和内容摘要等信息。分布在全球Internet上的Web页面,像一个庞大的有许多电子文献的图书馆,它的信息资源需要有序地按一定标准组织起来,而元数据在本质上具有电子目录的功能,可以揭示各类型电子文献的内容和特征,达到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分类、索引等目的。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两种主要的元数据:
(1)机读目录格式(MARC-Catalogingre2,以便能够。MARC。
有严格的语义规则和完整的描述字段。所有的MARC格式都符合ISO2709“书目资料磁带交换格式”,它定义了记录的结构,但在结构中并不描述记录的内容。ISO2709指出:一条MARC记录必须由一些具有字段指示符的变长字段组成;该记录必须有一个记录标识、字段分隔号、记录分隔号以及目次。所有的MARC都受到结构限制,但随着不同国家的使用,不同的MARC具有不同数量的字段,也有不同的字段编码去识别书目资料的形式。在MARC标准中,有的字段是必备的,有的是可选择的;有的是不可重复的,有的是可以重复的。
MARC的记录随着新需求的增加而显得日益复杂。目前,MARC被越来越多的人拿来当作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的工具,并且发展了一个新的字段,即856字段,用来记录电子资源的检索方式与地址。856字段已被InterCatProject(1995—1996)用来作为实验的基础。该项目有200多个图书馆参与,其中60%是学术图书馆,以美国地区为主。而现今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2)都柏林核心(DublinCore)
DublinCore全称为DublinCoreMetadataElementSet(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是在1995年3月由OCLC联合召开的第一届元数据专题研讨会上产生的,目的是寻求一套简洁有弹性,且非专业图书馆人员也可轻易掌握和使用的信息资源著录格式,以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操作对象局限于网络上的电子文本资源。目前,DublinCore可说是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元数据。
DC可通过体系限定词,把MARC/AACR的优点和各种已有的分类法、主题词表等控制语言吸收进来,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DC的描述和权威性。DC具有可扩展性(extensibility)、语法独立性(Syntaxindependence)、可
?66?
选择性(optionality)、可修改性(modifiability)和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等特征。它的整个元素集是可扩展的,每个标记元素均可重复使用或者有选择性地使用,还可以拥有子类型和子模式。DC著录与管理,与传统元数据相比,DC所描述的对象,是数字化了的对象,如电子书、Web网页、数字多媒体资料等;描述的重点是描述对象和内容及内部结构;描述资源对象不再是本地资源。应用的系统以分布式为特点。使用标记语言制作。DC著录与管理的结构化,易于计算机的处理和交流,也有很好的可读性,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独立性。3 网络信息组织存在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在网络信息组织的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或是技术研究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3.1 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信息组织理论研究虽百家争鸣,但缺乏权威的理论体系。我国具有丰富的信息组织理论和实践经验,网络信息组织作为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新事物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基础理论的认识还应该具有系统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探讨网络信息组织学科体系的文章,而对网络信息组织的概念、组织方法、基本原理、原则等方面,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论的研究。3.2 对,它在描述网络信:首先是描述规则问题。MARC,其对信息的描述必然受描述规则的影响。如著录来源,由于主要网页很难界定,即便界定了所谓的主要网页,但主要网页是否提供了描述规则所要求的著录信息,甚至是基本的身份信息,这些都是难以确定的。其次是描述成本问题。由于MARC格式使用的复杂性,使其处理网络信息资源所耗的人力、物力都很大,因而成本也较高,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性之一就是变动性大,因此,花费高成本处理一个可能在半年后就消失的网络资源是否符合经济原则,以及建立一个MARC描述记录所需的时间是否符合网络资源出版的时效成本,都是利用MARC描述网上信息要考虑的问题。再次就是信息提供者参与信息描述的可能性问题。由于MARC规定严格,使用MARC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这对普通网络信息提供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普通的网络信息提供者使用MARC参与信息描述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在易用性、可扩充性等方面,元数据有很大的优势,但要完全适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还有一段时间。首先存在描述项目的定义问题。为了更大范围地适应网上信息描述的要求,元数据定义的元素通常比较精简。但这种精简的元素定义也使信息描述者在给予信息适当元素时带来了困惑。如creator与contributor的区分等。其次是限定与控制问题。为使信息的描述更为准确,一些元数据集采用了一些限制措施。如都柏林元数据控制表的限定与著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描述项目定义问题,但相
对也加重了描述者的负担。发展到一定程度,信息描述者恐怕也需要相当的训练及依赖描述说明才能完成对信息的描述。最后是互操作性问题。元数据开发应用的经验表明:不可能有一个元数据集来满足所有领域的数据描述需要,多种元数据格式并存的局面使在用不同元数据格式描述的资源体系之间进行资源描述与利用时,存在着元数据的互操作性问题,这也是元数据发展和利用的重要问题。3.3 网络信息组织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出现的网络信息组织技术包括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知识发现、标记语言、自动跟踪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翻译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为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然而国内对这些新技术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且只限于一般介绍,还缺乏深入探讨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信息组织的文章。例如对数据挖掘、数据发现,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就没有充分深入的探讨,也没有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信息组织的实践,。网络信息,并提供用户使用,。虽,但,,如数据挖,但是这些探讨还只局限于介绍和探索阶,,无法充分体现指导作用。就目前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融会贯通于网络信息组织中,如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真正实现这些技术,是未来网络信息组织研究的一个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储节旺,郭春侠.论网络信息组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4)1
张晓娟.网络信息资源:概念、类型及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1999,(2)1
李育嫦.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分类法与主题法[J].情报资料工作,2004,(3)1
JosephWJanes.NetworkedInformationRetrievalandOr2ganization:IssuesandQuestions[J].JournaloftheA2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96,47(9)1
[1][2][3][4]
[作者简介]王知津(1947-),男,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13部;孙鑫(1978-),女,2002年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现为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5-06-16 [责任编辑]王 岗
?67?
范文四:第 3 章 信息组织的原理与方法
第 3 章 信息组织的原理与方法
有了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实践
3.1 信息组织的原理
3.1.1 系统原理
信息组织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将无序的零散的信息层次化、结构化,形成一种有序的体系或系统,因此,系统科学是信息组织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信息组织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信息组织系统中,如果将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信息组织成一个系统,建立起内在的关联,那么信息系统的整体功能将大于各个信息单元的功能之总和。也就是说,这将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不仅如此,在信息组织活动中,类目体系的展开、主题词族的编制、信息的分析等都体现着系统的思想。基于这一原理,信息组织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方便检索的信息系统。
3.1.2 语言学原理
具体而言,信息组织中的语言问题重要性在于:
(1)信息组织的对象都是用语言描述的各种各样的具有语义性和准语义性的信息。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准确认识。
(2)信息描述和信息揭示中需要运用大量的语言工具。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某些动物虽然也能说人话,有时似乎也能“理解”人类语言,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它们对人类语言的使用仅仅是动物高级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准确识别、记忆和领会语言。人对事物的认识几乎都要转化语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不能为其他人所了解。
(3)在信息组织的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上,信息的编码、算法语言、程序语言、机器语言运用和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都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重要作用。
3.1.3 逻辑学原理
信息组织是一种智力活动,离不开人的逻辑思维,信息组织本身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元素,逻辑则是思维的规则。所以信息组织自然包含相应的逻辑学问题。实践证明,逻辑思维越强的信息组织者其信息组织工作也越好。事实上,信息组织是对信息对象的各个元素(按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划分),经过从事物到概念再到语言的层层递进的分析之后,运用科学思维使之序化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1(概念的关系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其内涵是它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按照概念之间是否存在共有的外延,概念关系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如图2-1所示。
第一、相容关系是指至少有一部分外延系统得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的类型有同一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等。
(1)同一关系,即具有相同外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如计算机与电脑、土豆和马铃薯、山芋和红薯、西红柿和番茄、鲁迅和周树人等。其逻辑关系可以表示为 。 3.1 信息组织的原理
3.1.3 逻辑学原理
(2)包含关系,也称属种关系,指一个概念在另一个概念外延之中,并且是另一个概念的
组成部分。
可以分为不同论域之间的不相容关系和同一论域中的不相容关系。其逻辑关系可以表示为 。
(1)矛盾关系。指外延之和等于上位概念外延的两个不相容概念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两 (2)反对关系。
(3)并列关系。
概念的划分、分析和综合是信息组织中使用十分普遍的方法。
信息组织就是将所组织的信息对象从概念平面转换到语词平面再到转换到标记平面,即用语词标记和符号标记来表达概念。要正确地表达概念就要利用概念逻辑方法分析和认识各种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一个概念只用一个标识表达,一个标记只表达一个概念”的一一对应关系。
2(概念的划分
概念的外延,反映的是具有某些特有属性的一类事物。
要对概念进行正确的划分,还必须遵守以下划分规则。
?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
?每次划分必须根据同一个标准。
?划分出来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3.1.4 知识分类原理
1(科学分类的意义和原则
什么是科学分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正是在这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27页)
(1)科学分类的意义
科学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工作,它对于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揭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反映了各学科在科学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一个符合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的科学整体结构,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理提供了科学的论证和说明。
3.1 信息组织的原理
3.1.4 知识分类原理
(2)从方法论上,对于指导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通过科学分类,使得每一门科学在科学总体系中都有确定的位置,这样便可以从其相同学科中得到方法上的启迪,从而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掌握科研的发展方向。由于科学分类揭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有助于预见新学科的产生,同时也可以预见到新学科产生对科学研究和人们的实践会产生如何的影响,有助于掌握科研的发展方向。 (4)为科学规划和组织科学研究机构,拟订教育体系和教学计划,以及图书分类等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科学分类的原则
(1)客观原则
(2)发展原则
2(科学分类的发展
(1)古代分类思想
古代西方许多有名的学者都对知识进行过分类,其中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最有影响。 (2)培根的分类思想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1561—1620年)首先对近代早期发展的自然科学作了系统的描述。他把科学分为:
历史(History):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文明史(Civil History) 诗歌(Poetry):叙事诗(Narrative)、戏剧诗(Dramatic)和寓言诗(Parabolical) 哲学(Philosophy):人类哲学(Human Philosophy)、文化哲学(Civil Philosophy)、神学(Theology)
(3)圣西门和黑格尔的分类思想
(4)恩格斯的分类思想
恩格斯把科学分为: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社会科学和关于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
(5)**的分类思想
**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说过:“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现代科学的总体结构
?哲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处于同一层次。和哲学相比,它也是一门具有特殊性 (5)科学分类发展趋势
4(科学分类的几种典型体系
(1)文献分类体系
文献分类是知识分类中最重要的应用,因为文献是人类知识最完整、最系统的记录,对它的整序要求也最高。
(2)百科全书知识分类体系
(3)大学学科分类体系
(4)科研项目分类体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类(2007年版):
G:管理科学部
3.1.5 事物分类原理
(1) 组织机构分类法
(2) 物品分类法
, 《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IC):由联合国制定,主要用于国际贸易统计。SITIC将商品分为10个大类。
,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HS):这是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水平分类编码体系,它在各国海关统计、商品统计、进出口管理及国家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HS将商品分为45个大类。
联合国《主要产品分类》(Carolina Population Center,CPC):这是国际招标、商品贸易、投资等领域的重要分类法,其大类为10个。
《全国工农业产品分类与代码》(GB7635-87):它是我国最权威的产品、物资分类法,把各类产品分为23大类,分类原则是按照工农业产品的属性进行的,适当兼顾部门管理、生产
流通领域的需要。大体以三次产业的顺序排列。由于中国“入世”的原因,这个分类体系不能满足对服务贸易的统计要求。2001年根据《主要产品分类》(CPC)修订为《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其显著特点是,将商品分为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产品,适应了当前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
3.2 信息组织方法
3.2.1 信息组织方法的类型
1(宏观层次方法和微观层次方法
2(形式、内容和效用的方法
(1)形式信息组织
(2)内容信息组织
常用的内容特征组织法有分类法、主题法(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元素结构法、逻辑法等
(3)效用信息组织
3(描述、揭示、分析和存贮的方法
4(文献实体组织和信息内容组织方法
5(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
3.2.2 信息组织方法的完整体系
按照上述思想,我们将信息组织方法分为四大类,见图:
第一类方法是思维方法,它是一种普遍方法,不仅信息组织活动受其指导和控制,其它如科学研究活动也受其指导和作用,属哲学层次的信息组织方法。
第二类方法是学科的一般方法,代表性的是“老三论”和“新三论”。老三论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是“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这些方法在信息组织中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第三类是信息领域的理论方法。属上述的第三层次的第一类,如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罗特卡定律等,是信息科学领域的一般方法。
第四类信息组织的具体方法,是信息组织学科特有的,包括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次的信息组织方法,这类方法是构成信息组织方法的主体,反映了事物的不同特征属性。这里主题法和分类法是信息组织的两个主要方法,人们对其研究和使用最多,其它方法都是属于从属地位。
范文五:集成创新谱新章严谨求实织精品——评《信息组织原理与方法》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综合评述UBRARY TH,ORy AN0 pRAeTiC,
?邢文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口
nn集成创新谱新章严谨求实织精
——评棺息组织原理与方渤
[关键词]信息组织;图书馆学;教材 方法不断发展——新的信息组织技术如语义网、本体 [摘要]司莉教授的((4---g息组织原理与 等不断m现,分类法、主题法、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 方 以及MARC、DC、RDA等信息组织工具的修订频率法》一书面向信息组织环境的变化,将继
越
承性与发展性紧密融为一体,较好地兼顾 来越快,修订周期越来越短;最后,信息组织的主体 了信息组织基础知识的介绍、学生实践能 由专门信息机构,转变为商业网站、互联网组织、学
术机构、政府机构、图书情报界等共同参与,特别是 力的培养和最新知识的传递,在当前图书
馆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体现了对图书馆学 Web2(0环境下,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用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坚守与拓展。全书语言 户也成为信息组织与服务的重要参与者,信息组织的 简明易懂,清新明快,既可作为高等学校图 主体越来越广泛。在此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研究
书馆学、信息管理及相关专业教学用书,也 既面临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更面临着信息环
可作为各类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岗位培训 境和用户信息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信息组织研 教材和工作参考书。 究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
[中图分类号]G203 然而,困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研究成果的大量出
现。近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司莉教授的《信息组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2)lo—0046一03 织原理与方法》一书,颇有眼睛一亮的感觉,引起了
笔者以下几点思考。
信息组织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自从有了 一作为一本教材,该书很好地兼顾了信息组织基础 知识的介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最新知识的传递 文宁记载以后,人类就开始进入了主要靠文献获取信 首先,该书将继承性与发展性紧密融为一体,对 息和知识的时代,伴随着文献的大量出现,便有了文 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工具作了简洁明了的阐 献的组织整理。早期信息组织起源于两河流域档案整
述,特别对分类法中的组配分类法、主题法中的叙词 理和档案目录。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 编撰鲳?录》《七略》,创立六部分类法,即是一次大 法、分类主题一体化等信息组织的核心知识作了深入 规模的文献组织整理活动。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 细致的介绍,使读者既能对信息组织有一个宏观、整
速发展,科技文献出版的种类、数量、速度等都以前 体的把握,又能深入学习信息组织的核心知识内容。 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组 分类法与词表的电子化与网络化是信息组织的发 展趋势之一。该书紧扣信息组织方法与工具的革新, 织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方法,人类对知识的组织与管理
能力大大增强。 着重介绍了信息组织工具的最新版本,如《中国图书
当前,互联网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使信息组织的 馆分类法》第5版、《中国分类主题词表》Web版、 内外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首先,信息组织的 《杜威十进分类法》第22版、《国会图书馆分类 对象——信息资源呈现出海量增长、类型多样、繁杂 最新修订版本,并全面细致地介绍了这些分类法 法》
无序、动态性强等特征;其次,随着网络的普及,用 表的电子版、网络版及其使用,与当前信息标引与词 户信息素养迅速提高,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要求 机化的实践需求相契合。 图书馆等信息机构为其计算 提供一站式浏览与查找、知识 同时,围绕信息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作者对近
元链接等集成与整合服务;再次,信息组织的工具与 年来信息组织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了梳理总结。如本
46|2012-第10期 万方数据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综合评述 U8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二 体的原理、应用、构建工具、方法与步骤,网络信息 图书馆学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图书馆实践的变化与
发展,不断推进专业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应用等。在本 资源的组织方法以及知识组织系统在数字图书馆中的
这既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和图书馆 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分析了信息组织环
实际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传统。 境的变化,包括组织对象的变化、组织方法与技术的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自1920年武昌文华图书科 变化、组织主体的变化以及信息用户需求的变化等。 (Boone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信息组织工 Sch001)创立之日起,就以“智慧与服务”为 Library 校训,以团结奋斗、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爱岗敬业 具的网络化、信息组织结构的可视化、信息组织系统 间的互操作、内容揭示与标引的深人化、信息组织方 的“文华精神”为指导,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革课 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建设高水平的系列教材,形 法的综合利用等。全书语言简明易懂,既注重基础知
成了中西结合、教学结合、教研结合的教学特点,从 识的介绍,也注重最新知识的传授,较好地兼顾了理
而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论性与时代性。
响。 其次,信息组织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 程。教学工作者应了解图书馆工作实际,加强与图书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联合编 目、编目业务外包、书商和出版社为图书馆提供编目 馆实践领域的联系与沟通,关注图书馆职业对人才的 数据等现象的出现,特别是信息资源由模拟形态转变 需求,才能使教学工作与图书馆工作实际需求相契 为数字形态,文献结构由线性到多维,读者更依赖通 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司莉教授有着数十年图书 过网络获取信息,书刊垄断与价格增长,其他信息行 馆文献标引与编目的实际工作经历,又长期从事知识
业的竞争等因素导致图书馆服务效益难以保证,面临 组织与知识服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图书馆信
被边缘化和“去职业化”等风险,[1j图书馆对人才息组织的实践与研究领域都非常熟悉。本书的编写融
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图书馆 的 汇了她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素材、方法与技巧,其 育机构纷纷采取院系更名(或与其他院系合 学教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风格贯穿丁全书的每一章节。 并)、拓 宽教学目标、调整专业目录、更新教学方全书突出各种信息组织工具使用方法的阐述,大量采 学课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案、重置教 用图例、标引实例等方法,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 上促进了图书 力。如第一章信息组织概述在介绍信息组织的常用方 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然而, “突围”式教育改革
法以及分类法与主题法时,以《中图法》相关实例加 存在着“重学科泛化轻专业传统 ‘重应用技术轻理
论知识 ‘重工具之学轻人文素养 ‘重课堂讲授轻实以说明。在第九章介绍本体创建的程序时以文字和图
践培养”等误区,?]一些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 示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利用Prot696,软件构建本体
设置存在着“文献信息+计算机+英语”的“三明治 的步骤,让读者一目了然,能够按照书中的提示与说 式”和信息技术倾向,导致图书馆学专业需求市场狭 明一步步构建本体。在第十一章介绍各类型与各学科 文献标引方法时,对每一规则都以具体文献标引的实 窄。作为图书馆学核心课程之一的信息组织课程,也 例加以说明。 受到了较大影响,据笔者所知,不少高校图书馆学教 再次,信息组织教育者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 育机构将分类、主题、编目等传统核心信息组织课程 点 压缩合并或撤销,使得学生对这些必备技能逐渐生 与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保证良好
疏。 的教学效果。该书在每一章的后面都列有本章思考 题,包括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题型,引导读
然而,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环境的形成以 者学 及用户信息需求的改变,已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信息 习后对该章节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达到举一反三, 资源组织方式的变革,但实体文献组织仍然是目前图 温故知新的效果。既方便了不同层次用户的使用,也 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组织的主要对象,分类主题编目 显示出作者十分关注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事实上, 等知识技能不仅不应该削弱,反而应该加强。有调查司莉教授在2008年即已出版了针对文献分类法课程
表明,分类编目在各种类型图书馆中都被认为是图教学的配套实习指导教材——《信息组织I实验教
馆学专业毕业生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可见信息 书 材》,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建
与加工确实是图书馆学毕业生的优势所 组织 立完善的信息组织教学方法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地
学习实践平台。 类、主题、编目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组织不仅是国内18 在。?]以分 万方数据 2012?第10期{47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综合评述 0l疆鼹ARYT雌,oRVPRAeTle,AN0场缎
所开设图书馆学专业课程高校中的前10门课程,也 金无足赤。本书对于信息组织的研究与介绍,侧
是美国各iSehool课程设置中的共同课程。-41美国排名 重于信息组织的分类法,对信息组织的其他方面,如
前20位的图书情报学院的大部分都把信息组织与检 主题法、信息描述与编目等的介绍略显薄弱。当然,
索作为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专 这或许是限于篇幅,作者不得不对全书内容安排作出
取舍的缘故。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业技能仍然是今天图书馆员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坚守与拓展是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理性选择。【_6 1司莉 足下。甜言息组织原理与方法》一书的出版,正是司 教授的甜言息组织原理与方法》一书在当前图书馆学 莉教授孜孜不倦地耕耘于信息组织教学与研究的田 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背景下较好地体现了对图书馆学 野,用爱心和汗水浇灌出来的结晶。随着在该领域研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坚守与拓展的思想。该书对传统 文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作者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硕果。 献的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方法着以重墨,系统地介
绍了文献分类与主题标引的规则、原理与方法,i7]也 [参考文献] 对当前信息组织领
[1]陈传夫,吴铜(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本体的原理与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5—14( 数字构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以及知识组织系统在 [2]"ki雪,王子舟(图书馆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六个图书馆中的应用等进行介绍。该书不仅在当前浮 误 躁的图书馆学教育背景下更显得弥足珍贵,更有助于 培养区[J](图书情报知识,2005(6):5—10(
[3]肖希明,等(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 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为他们将来的职
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
(3):11—16( 三语言简明易懂,清新明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陷入了对国外 [4]司莉,等(iSchool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及其对我 学术理论的生吞活剥和学科间野蛮嫁接的泥沼,致使 国图书馆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 整个学术界晦涩之风气大行,学术新贵大多以写出为 究,2011(21):21—26( 绝大部分业内人士看不 [5]马翠嫦(美国图书情报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懂的文章为荣,图书馆学界亦
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5):456— 不例外。-引特别是那些长篇大论的图书馆学论著,呆
461( 板乏味,看着令人生畏,读起来催人昏睡,被形象的 称为“硬图书馆学”“重图书馆学”,谓其像
花岗岩一 [6]叶继元,(美)Chaomei Chen(坚守与拓展:中关
般难以咀嚼、难以消化。[9 3有人发出“图书馆学著作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科学定位的思考[J](中国 一向以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示人,非正襟危坐、平心 图书馆学报,2007(2):18--23( 静气不能读 [7]司莉(信息组织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 也,连累得其作者也变得面目冷酷、拒人 千里”[1叫的感慨。诚然,这些鸿篇巨著并无过错,而 学出版社。2011( 且还很有必要。但理论上的艰深
与语言上的晦涩着实 [8]朱爱瑜(快乐并思考着——读王波的《快乐的软
会影响到后辈学人对知识的接受,而一旦学生对整个 图书馆学》[J](图书与情报,2010(6):143—
148( 学科形成了呆板晦涩等不好的印象,将非常不利于他 们将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作为自己奋斗 [9]王波(快乐的软图书馆学[M](北京:海洋出版 一生的目 标。 社,2010:231( 作为一本图书馆学教材,理论上的阐述与构建必 [10]《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三余三上读新书一
不可少。然而,读完本书,并无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快乐的软图书馆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
之感。掩卷细思,不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既精 2010(3):62( 通分类、主题、编目等实践工
作,又长期奋斗在教学
科研一线,具备良好的理论驾驭能力,能结合实践工 [作者简介]邢文明(1985一),男,武汉大学信息 作对信息组织的知识与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避 理学院博士生,已发文5篇,研究方向为信息组织。 管 [收稿日期]2012--03--29 [责任编辑]邵晋蓉 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另外一方面则源于作者简洁明 快的语言风格、图文穿插、丰富多彩的实例以及合理
的章节安排等。
万方数据 48}2012。楚10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