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唐诗中的历史
唐诗中的历史
高二(18)班 黄志鸿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它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唐代,是一个个政治气氛较为宽松大度的朝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为典型的诗歌之代!
一、唐始创诗初兴
初唐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作物吧,唱出来的也是“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而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其诗与命运也反应了唐朝一定时期政治斗争。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 勃诗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下升平,处处都有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却作为坚实的背景衬托在诗的背面。只有时代开放、清宁、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来会遇到什么意外的侵害,分手时才会有这么开朗的心情。这句彰显了唐初诗人自信从容,又表达了人类某种普遍情感,遂千古流传。陈子昂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初唐诗人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骤,为唐诗兴盛初步奠定了基础。
二、边塞壮山河美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者。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
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不过,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繁荣,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腐败颓靡也在暗暗滋生。
三、李杜诗万口传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其诗壮美洒脱瑰奇飘逸与唐之繁盛相契,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比较放达,追求自由,浪漫。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其《望岳》《春望》《登高》三吏三别等成为后世传颂经典,被誉为“诗史”,租见其作品在反应唐之时代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四、世事纷诗风异
韩孟诗派。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立派的人物。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孟郊有《游子吟》。两人写诗都求奇求异被归为一派。
新乐府派,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其实新乐府诗出现的比较早,杜甫的三吏三别也属此类,不过后来的更多,并形成了新乐府运动。主张一是诗歌为政治服务,不纯为文而作,并以此为指导出现了大量的反应当时的政治,民生,揭露弊政的讽喻诗,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另一主张是诗歌要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不就是老翁都懂么。这也是为了起到宣传作用,本质上也是辅助第一条主张。
独成一派的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俩是典型的政治上站错边的倒霉孩子,不过让他们阿谀宦官貌似也确实不大可能。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和韩愈并
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唐代代表,散文成就极高。被贬之后就基本处于政声很好,心情很糟,文风很苦,最后身体衰弱而死。而刘禹锡则与之不同,虽然同样被贬谪,却仍旧有着容纳天地的气度,这也许使他能成为“诗豪”的原因。一首《秋词》,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么。 从时间上看,韩孟诗派,新乐府派及柳宗元刘禹锡的时间基本重合,同一时间出现如此众多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多面性,各阶层人物心态的复杂性。在大唐不复当日风光时,前路要如何走下去,众多选择造成了诗人们不同的诗风。
五、唐衰頹绕余音
小李杜为代表的后唐诗人。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走在日落江河的道路上,在杜牧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反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也许在隐隐传达着诗人对战争将至,国运式微的担忧。至于李商隐的朦胧诗。有些诗很难说他到底想说啥,或者到底写给谁。这应该与当时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牛李党争”有关,诗人不太敢于明确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李商隐未必是自己想要掺合进去。
唐末余音。自小李杜之后,基本就没有大诗人了。晚唐的黄巢大起义把唐王朝毁得七零八落,就等着灭亡了。黄巢的那首吟咏菊花的《不第后赋菊》诗还是挺有名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不早就说明了要造反么。这时的诗人就是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偶有几首是能反映时事的。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还是挺震撼的,见人都不跑,可见当时官员都不能用渎职来形容了,当然,老鼠暗指的也是贪官。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诗文异常尖锐,批判性很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一诗很有名,评判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讽古喻今意味也很重。不管如何,晚唐诗歌仍旧是凄凉衰飒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过辉煌的成就。唐诗在这伟大时代兴盛。唐诗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唐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诗人的命运总与时代相联系,唐诗也在时代晴雨兴衰中散发着灵动又深厚的光辉。大唐之兴衰已成过往,但唐诗作为优秀文学遗产艺术明珠仍广为流传在千余年后今天。诗能经得起时间风雨的侵蚀,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从这里辐射出来的唐诗,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而且必将万古长青,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范文二:唐诗中的历史之谜
唐诗中的历史之谜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过对汉魏六朝诗歌传统的兼收并蓄和创新性的改造,唐诗无论是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典范。唐诗不仅给读者以美的意境,还饱含着许多历史知识,让人在吟诵之余,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同样,唐诗中也留有不少历史之谜,使你在读诗的同时,会由衷地产生进一步探究历史的兴趣。
李白被人称为“诗仙”,他的《过白帝城》堪称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骚客,直至今日,还是青年学子的必读之作。然而,这首诗引起当今学术界兴趣的是:长江三峡地区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过长臂猿?
否定者认为,三峡两岸的生态环境根本不适合长臂猿的生存,即使是森林茂密的神农架,自古以来也从不见有关长臂猿的记载。因此,所谓“猿声”,只应该是“猴声”而已。肯定者却指出:自古以来的气候就有冷期和热期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动物、植物的分布,不适合存在于冷期的动物并不一定在热期也不能生存,因此,古代三峡地区曾有长臂猿并不是不可能的。
198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在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巫山县太平村附近的大脚洞,发现了一件还没有石化的哺乳动物下牙床,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鼠、羊、猪、鹿等哺乳动物的牙齿。在下牙床的下层堆积物中,还找到一件磨制骨器和一件陶制品其性质与川东大溪文化相近。经研究,黄先生认为,这件哺乳动物的下牙床是一
件长臂猿的左下牙床,犬齿脱落,但留有齿槽,前臼齿及臼齿保存完好,牙齿稍微磨蚀,属于一个中年个体。近年,由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和艺术史实验室对这批骨骼的年代做了测定,结果表明:含长臂猿下牙床的地层距今约二百九十年。这表明,一直到二百九十年前,长臂猿还在三峡一带出没。
那么,为什么如今的三峡两岸看不到长臂猿了呢?专家认为这与人类的乱砍乱伐有关系。据县志记载,当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还到处是杳无人烟的森林,过多的砍伐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逼使许多动植物改变了生存地,甚至濒临灭绝。
黄先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解答了李白诗中的历史之谜,即古代的三峡地区确曾有长臂猿存在,李白并没有误将“猴声”为“猿声”。
与李白在唐代诗坛并肩而立的大诗人王维被人称为“诗佛”,他有许多出色的边塞诗被人们广为传诵。其中极著名的《使至塞上》曰:“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诗中描写的大漠风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也被视为绝唱。一如《红楼梦》中香菱论说的那样:“初一看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然而,史家注意的却是:诗中所说的“孤烟”究竟是什么?烟都是随风飘动的,此烟为什么是直的?
过去,大多数文人墨客认为,烟是烽火台上的狼烟。近代的一些专家也认为,边境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格
外醒目,这才成为诗人所注目的对象。这烟是由狼粪点起的,由于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这种烟直而聚,虽经风吹也不易斜。
近年,有敦煌研究院的李正宇和甘肃安西的宁瑞栋两位学者,对照了大量文献,又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当年,王维出使的边塞一带狼粪烟并不常见,事实上,狼烟也并不能直直地升起。王维所描绘的“烟”,实质是沙漠和戈壁滩上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枛龙卷风,这是大自然的奇景之一,而完全不是人为所致。
这实在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说,不知是否算彻底解决了人们关于“孤烟”的疑惑?
王维的另一首小诗《相思》也脍炙人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又名相思子,常常被有情人用来表达、传递深藏于心中的爱情,而王维采用的诗题又是“相思”,因此,这首诗历来被看做是“以一位姑娘的口吻,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对爱人的深厚情谊??是古代表达爱情的诗篇中最有名的一首。”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这首诗是王维寄给南方友人的,“诗因红豆寄兴,珍惜友情,表示了长勿相忘之意。”王维究竟是为爱情相思,还是为友情相思?邵明珍学者赞同后者,理由是:首先,“相思”一词在古代确实常用来表达男女之间强烈的思念之情,但是古诗中也不乏在朋友间用“相思”的事例,如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中的“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李白《泾川送族弟》中的“寄情于流水,但有长相思”等等。其次,经考证,王维笔下的“相思”,除了《伊州歌》中是抒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其余的如《赠裴迪》、《赠祖三咏》、《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等都是用于表达对友人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三,王维集中有大量的讴歌友情、抒发朋友之间离情别绪的作品,却少有倾情表现男
女情爱的篇章。他孤苦的一生中,无论对故乡,对亲人,对友朋,还是对自然山水,甚至对素不相识的人都充满了深情,但却找不到什么涉及个人男女情爱的记录。他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风流韵事,偶有几首与爱情似有一点关系的作品,细推敲,也多是有感于炎凉世态的讽世之作。最后,《相思》的写作年代大约在天宝末年,此时的王维差不多有五十岁,早已鳏居多年,因此,说王维是为爱情而相思,不符合王维生活的实际,也不符合王维作品的本意。
如此来解释王维的《相思》,是否会令正在通过“红豆”传递“相思”的情人们感到“杀风景”?
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过华清宫》中也有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中荔枝的来历,也同样是历史之谜:来自广东?来自福建?还是来自四川?
唐诗中的历史疑谜远不止上述这些,如果喜欢唐诗的朋友在吟诵千古名篇的同时,又能破解一些历史之谜,那可真是值得一试,因为取得的将是事半功倍的双重收获!
范文三:陈子昂的诗**新主张对唐诗产生的历史影响
陈子昂的诗**新主张对唐诗产生的历史影响 摘 要:摘 要:在唐代的诗歌发展史上,陈子昂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针对齐梁颓靡诗风的弊端提出了诗**新的主张,对后来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陈子昂认为齐梁诗风与社会内容联系不紧密,诗风颓靡,对诗歌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陈子昂积极倡导诗**新,他的诗**新主张带有很积极的入世思想,对盛唐之后的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对陈子昂的诗**新主张及其对唐诗产生的历史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陈子昂;诗**新;历史影响
0.引言
陈子昂对中国古代文学批判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在中国古代文学批判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陈子昂的诗**新主张就是在批判齐梁颓靡诗风缺乏社会现实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这一弊病陈子昂提出了自己的诗**新主张,他的诗**新主张对唐诗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1.唐前及唐初诗歌创作的流弊
初唐时期,在政治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在经济上,进入休生养息的历史时期,市场逐渐繁荣。初唐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均已开始复苏,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不断繁荣。但是,在诗坛上,初唐时期的诗文风格依然受齐梁颓靡诗风的影响,呈现衰败的迹象。齐梁诗风在初唐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腐蚀文人的头脑。可是,随着时代的变换,新的诗风正悄悄萌芽。例如:杨炯的《王勃集序》:“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从这段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文人对诗风的革新已经在酝酿。
通过以“四杰”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的努力,初唐诗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逐渐摆脱齐梁颓靡诗风的影响。但是,由于齐梁颓靡诗风对初唐诗坛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还难以做到完全摆脱,而陈子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革新人物,唐代诗风在他的影响下不断革新,彻底清除了齐梁诗文的颓靡之风[1]。
2.陈子昂诗**新的主张
我们对陈子昂文学观念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两部文学作品,分别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和《上薛令启》,前者被认为是陈子昂诗**新的理论基础。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这篇中,陈子昂提出了诗**新的几点主张,分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立即恢复中断了几百年的与社会现实有关的“风雅”的优秀传统。陈子昂指出这一观点主要是由于齐梁诗风颓靡,脱离社会实际,情况严重。陈子昂诗**新的主张是在批判齐梁诗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他的诗**新主张对齐梁诗风的弊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正所谓“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而“风雅”的提出正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兴寄”是陈子昂由“比兴”这个概念发展来的。“比兴”原本是《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后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诗》六义中“比”和“兴”是并称的:比,即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寄”指的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对现实生活进行总结概括,并将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是一种表达作家真情实感的委婉方法。“兴寄”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倡“汉魏风骨”。“风骨”是陈子昂在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改革时提出的主张,代表的是一种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清新质朴、刚劲练达。陈子昂提倡要做到“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针对这三个诗**新的主张,陈子昂指出主要是要努力实现后面两点,因为后面的两点若是实现了,第一点也就解决了。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相互关联[2]。
3.陈子昂诗**新的实践及对唐诗的历史影响
经过“四杰”的努力,唐诗的诗风在逐渐脱离齐梁颓靡诗风的影响,这使得唐代的诗歌重新焕发了生机,为唐诗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陈子昂觉得唐诗受齐梁颓靡诗风影响太深,应积极创新,在传统的诗文创作风格基础上,寻找新鲜血液。于是,陈子昂开始实施诗**新的主张,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诗歌的创作进行革新,致力于扫除诗歌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开启了新的一代诗风。
对陈子昂诗**新的成效,在很多人的作品中都能略知一二,例如:卢藏用的《陈伯玉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陈子昂的诗**新在当时的年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得到了较高的评价[3]。
陈子昂对诗美理想也提出了不少主张,他要求在诗文的创作中多融入社会实际的因素,使文学作品贴近生活,并且对诗文的内容与形式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要求恢复风雅传统,并提倡汉魏的风骨。陈子昂在诗**新中不断突破,寻求新的诗歌创作道路,并通过创作实践,响应其理论号召,成为了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新的理论基础,它同时也是陈子昂诗**新的指导书和宣言书,它对唐代诗风的革新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标志着唐
范文四:唐诗宋词的影响
篇一:古诗词保留作用意义
经典古诗词保留在课本的原因
从横向来看,正如鲁迅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经典文言文,其韵律之美、意向之深独树一帜,不仅在亚洲的日韩等国,在欧美也很有影响力。经典古诗词已成为中国文化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一种代表符号。课本作为教育的载体,没有理由自缚手脚,弱化本民族特色。
从纵向来看,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具有时代意义。《孙子兵法》今天仍有指导军事活动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哲学观念在企业管理、人际交往中大显身手,刚刚度过的教师节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广大教职员永不过时“从业指南”。社会上国学热潮尚且“高温不减”,课堂里的古典诗词当然也该有自己的位置。
学习古诗词的益处
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古诗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当沉默比雄辩效果更好时,我们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1
关无故人”;爱人异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曾几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怀。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诗句的引用就是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映像。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深化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拥有古诗词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深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嚣和繁华,不炫富,不奢华。人更讲究内涵的高低,物质欲望不再强大。
在喧嚣浮躁的今天,我们面临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学语文,积淀古诗词,让灵魂谈波清新。
敞开胸怀与世界接轨,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特有的教育、熏陶功能应受到重视。作为文化根植的沃土,在人们成长过
2
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族的血脉中,让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沁润心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为应注重传统经典教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让传统文化担起厚重的历史使命,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力。
篇二:诗词对现代影响
古诗词对现代的影响
一 张艺谋一部很火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其中“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来自黄巢的《菊花》,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
3
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
4
利前景。
二 伊能静所唱《念奴娇》的歌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就出自苏轼的《念奴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灰飞烟灭。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zūn)还酹(lèi)江月。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
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 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
5
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 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 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 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 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 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 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 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 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三 著名的相声艺术家郭德纲经常在相声中提到的一句话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出自于 宋?刘斧《青琐高议》:“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解 释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
四 电影《醉八仙》中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
7
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五 《新白娘子传奇》中出现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出自于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
8
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
9
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六《上错花轿嫁对郎》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
10
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七 《龙凤茶楼》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
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
11
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
八 《侠客行》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于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
12
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的感情。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九 《步步惊心》中出现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于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
13
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篇三:古典诗词对人文修养的影响
1,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媒介
2.成为与他人交流的工具
3.或许,在古代古人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娱乐活动,现在要么是研究,要么就是附庸风雅,装装而已
4.使文字的运用更具准确性,因为诗词中非常注重这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的文学遗产,这是它的本质。但是人文思想向来对社会的主流影响是极重大的。
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上。中国人讲究“含蓄”“委婉”,而诗词里多用起兴,即先咏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所蕴含感情都借风物传达。而中国人的情感也常常喜欢依靠外物所寄予。
王国维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国人身上。王国
14
维本可直接表达人生三种境界的意思,但是用诗词来表示更具有象征意义。也就是现在国人宁可寻找到一个可以象征自己所求的外物,也极少直接表达感情之故。
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堪称中华文化的精华。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至今人们仍琅琅上口津津乐道,这确实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中华诗是情思美、声韵永、文采彰、境界高的综合与升华,是以魅力最大,涵咏无穷,其上品真不愧是透肝沁脾,生香满颊。”这些话入木三分,的确是真知灼见。
汉字作为一种形象文字,有声形有意境;汉语既有言传又有意会,显然是拼音文字难以比拟的。尤其中国古典诗词对字词地运用,那种精工更是无与伦比。唐朝诗人贾岛的“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 ”引出了?推敲?一词;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从“春风又到江南岸”到“春风又满江南岸”,最终确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雕琢磨砺字词的轶闻佳话都充分说明了汉字及中国诗词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潜力。
学习中国诗词能够显著而有效地提高人的感知能力。
每一首古典的诗或词,通常文字不多却容量巨大。作者首先要进行仔细认真地观察,进行深入地体察和深刻地思考,然后有感而发,并贴切达意地用字遣词造句,最后形成
15
作品。那些千古传颂的名篇或逼真地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社态民情,或形象地展现他们当时的生活,或生动地表现当事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些还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这些精工细作的功夫对于后学之人其裨益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大师们观察事物的细微、思考问题的深刻、体验人生的智慧,从而提高做人的自觉性、享受人生。人为万物之灵。说到底,人生之旅实在只是一个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酸甜苦辣各有各味。生活之趣就在于自觉地感知。只要你用心体会、有心享受,其实各有各的潇洒。学习中国诗词你就能更充分地感受人生的趣味和潇洒。
学习中国诗词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水平。
中国画、中国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而中国古典诗词正是中国画和中国京剧的灵魂。例如,很多中国画常常以著名的诗句为题头或者配上一首诗词,京剧、昆曲,它们的唱词本身往往就是优美的诗句。无疑,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水平,就具有了解读国画和京剧的基础;就能够提高品味、欣赏这些国粹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充分地感受美,丰富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等无不涉猎。学习中国诗词是学习中华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诗歌对于培养学
16
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于教学古典诗词时,怎样提高人文素质,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扩大阅读面
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跳跃性,理解与欣赏有一个从入门到逐步的过程。 如果想一时半会儿就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或者单凭学习教材上少量的古诗词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飞猛进,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可开展“向你推荐一首好诗时,可与马致远的《天净沙%26#8226;秋思》比较阅读。《天净沙%26#8226;秋思》抒发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见寂寥萧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风的萧瑟,凄凉伤感,曲中景象无一不染上悲秋的情调。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常人悲秋的笔调,用“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极写自己(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文 档网:唐诗宋词的影响)满怀希望的豪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便会准确领悟诗意,加深对诗词意蕴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
在理解诗词基本内涵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巧妙设计延伸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歌,可要求学生改写优美
17
的散文,或者设想如果拍成电视纪录片,你打算如何设计画面,选择什么乐曲配音,将你的构思用文字表达出来。哲理诗、咏史诗,可鼓励学生谈自己的创见。如学了赵翼的《论诗》可让学生谈谈对“李杜诗篇“的看法,课后写作短评。
要经常诵读经典诗文名句培养人文素养
经常诵读经典诗文名句,细细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素养和涵养
一、多读、多背、多积累。
孔子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的品德修养,使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天诵读一句话,见缝插针,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养成兴趣.
二、精读、精学、勤归纳。
若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学会精读归纳。如把收集到的古诗分类归纳,可以按写春夏秋冬季节的,例如描写春天的有“《咏柳》、《春晓》、《春夜喜雨》”等,也可以分为思念家乡亲人、怀念祖国、送别诗。如送别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送二元使安西》、《芙蓉楼送别辛渐》等;还可以归为惜时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8
三、在日记中积累运用。
“多读胸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若能在日记本上,及时记载下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讲述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 照明读书,和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 的故事,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可以引用那些诗词名句,如何直接引用《苟子。劝学》中的“少而不学,长无能也。”或者古诗中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学生装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在说写中灵活运用。
积累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十分有利于对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积累,对精美词语句段的积累熟读成诵后,才能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要能在语言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例如在上《再见了亲人》这遍含深情的文章后时,写一篇“我思念的 ”为主题的训练活动,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并且用上积累的成
19
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再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引用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在习作中灵活运用。读经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人文素养。读与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例如在习作要求写景《小草》,在文章中,他在描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时就引用:白居易所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若能在平时多积累,在语言中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其自身涵养和人文素养定会大的提高
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1999年春,江**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说:“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随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启动和新课标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学校从2001
20
年9月份开始全面展开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在不到两年的时
间里,学生读古诗、诵古诗、抄古诗、议古诗、演古诗、画古诗,整个学校掀起了一股诵诗热潮。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测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下面我就自己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正确认识活动的意义
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词,既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智慧,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开展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说是利在当今、功在千秋。因此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更不能应付。不管学校组织与否、检查与否,都应该扎扎实实坚持下去。国家总督学柳斌早些年就讲过,素质教育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乃是人的总体素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熟读优秀的古诗文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途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完成大纲推荐的背诵任务,并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激
21
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二、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
指导学生背古诗,我掌握这么几个原则:一是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班7:15就开始,提前10分钟,从三年级我就是这么规定的,我不忍心浪费早晨的大好时光。利用语文早读的部分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单调。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很少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二是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
22
范文五:武则天对唐诗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武则天统治期间实施的政策和个人魅力两方面肯定她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苑中独领风骚的牡丹,那末,武则天则是最早辛勤培育牡丹的园丁。她的时代,还称不上是唐诗繁盛的时代。但有了她的精心培育,唐诗已经蓄势待发,预示着它的繁盛时代终将到来。 【关键词】武则天;政策;魅力;唐诗;影响 一、武则天统治期间实施的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唐诗在前朝的基础上蓬勃发展,除了诗歌自身的发展原因外,社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武则天时的社会政局及其实施的各项法令政策都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发展了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实施了一系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开明政策。当时有人说“补阙连车载,拾遗凭斗量”。在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时就于科举制中增设了“帖经”和“杂文两首”新科目,关于“杂文两首”,徐松言其:“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季”。①又于开耀元年(681)批准高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的提议,在贡举加试中正式实行“其进士贴一小经及《老子》,皆经、注兼帖;试杂文两首;策时务五条。文须洞识文律;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若事义有滞、词句不伦者为不。其经、策全通为甲,策通四、帖通六已上为乙;己下为不第。”据《太平广记》载:“垂拱元年,吴道古等二十七人及第,榜后敕批云,略观其策,并未尽善。……后至调露二年,考功员外刘思立奏议加试帖经与杂文,文高者放入策。”②又有“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贴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故至此时,进士科考试除试策外,明经加试贴经,进士加试杂文,而杂文则包含诗、赋、箴、表、铭等,诗的地位突出出来。 唐朝时,儒、释、道并存。至武则天执政时,思想上比较开明,三教兼容并取,尤其是佛、道两教得到其大力提倡,广修庙宇和佛寺,促进了佛、道在唐朝的蓬勃发展。思想统治的相对开明也从某些方面刺激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如文人骚客游览庙宇时常常赋吟作诗,许多道人自己也参与作诗,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感想。道教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如王维、孟浩然就是深受佛、道教影响的著名诗人。王维长期隐居,所写大都是田园诗。他把禅理与诗境、哲思与禅趣结合得天造地设,给诗境以禅意,给禅思以诗情,这在田园诗的历史嬗变中,实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它至少为田园诗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王维的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孟浩然受佛、道教影响,成为一个潇洒自由、飘逸散淡的高人,如闲云野鹤。他的诗空灵淡远,让人回味无穷。由此可见,武则天对于初唐到盛唐诗歌发展的桥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武则天统治时期,格外重视文学,而她本人也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等书;而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武则天对于文学的重视也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二、武则天的个人魅力对唐诗的影响 武则天的个人地位对于唐诗繁荣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在统治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又设立了武举,实行殿试,采用糊名的方式,影响之大,超出一般;大力提倡和进行文教建设,成为从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过渡的桥梁。此外,武则天的文学魅力也有助于唐诗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趋于繁荣。武则天不仅是一代政治女皇,在文学方面,她也修养颇深,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她不仅通过各种政策推动了唐诗的发展,而且自己也赋诗很多,她对文学的爱好调动了时人写作诗歌的积极性。作为新兴庶族政治力量的代表,武则天崇尚诗歌内质的蓬勃朝气,因而其对群臣诗作的奖赏评价成为一种新的导向,对于应制赋诗的群臣,她不仅多予赏赐,且根据速度快慢与优劣再加以奖赏,由此造成一种价值取向,以其风气的扩展为契机,成为唐诗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则天在《全唐诗》中存诗47首,补遗2首。从中可以看到武则天的知识纵贯古今,诗风鸿壮,有一股浩然帝王之气蕴涵其中,诗作包含了她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她博大的胸襟也一展无余。可以说,武则天既有政治家的远见,又有军事家的卓识,更有文学家的诗情。总之,武则天在半个世纪的统治时间里,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唐代诗歌从初唐承袭南北朝遗风向盛唐雄浑阔大、朝气蓬勃的气象的发展演变,创造了使文人学士潜心诗歌创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培养了一定规模的诗歌创作队伍。而她本人对诗歌创作的爱好和倡导,以及对文学提出的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要求,对初唐诗歌的发展更是起到了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曾于公元700年的夏天,到河南嵩山的一个名叫石淙的景区游览避暑,随行陪侍的有当时的名臣狄仁杰,李峤、姚崇等大臣,武则天设宴与群臣合饮。席间又群臣唱和,以此消遣良辰美景。群臣应诏赋诗,自然全是歌功颂德之作,内容无多取处。而作为席间的主人女皇武则天也赋七律一首,于写景抒情之际,却也差强人意。诗的内容如下: 石淙 三山十洞光玄?,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石淙是嵩山八景之一,在登封县东南,此地崇山峻岭,乱石激流,风景宜人,为夏天避暑胜地。 诗以石淙为题,内容自然以描写石淙风景为主。首联大处落笔,总写石淙形势。首句言嵩山乃佛教圣地,三山十洞都闪烁着佛经的光辉。次句则写此地群峰险峻,为洛阳宫殿增添了无比的雄伟气势。次联写此地不仅为人间胜景,亦属东都洛阳近畿之地,因此得到上天及皇恩的格外眷顾,一年四季,风调雨顺。颈联则用浓笔重彩,描写石淙山高涧深,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风景之美,令人神往。末联写与群臣会饮欢畅,酒酣兴尽,乘车返路情景。通篇虽重写景,但也从中透出诗人作为帝王之尊的雍容大度,因此,此诗颇为后世诗家推崇。 武则天的另一首七绝《如意娘》,婉转流畅,青韵悠扬,诗味颇足,至于诗中所抒情感,真耶假耶,也只能任凭后人评说了。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参考文献】 [1](清)徐松.《登科记考》[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2](明)李?P.太平广记[Z].北京:中华书局,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