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参观中山陵的观后感
参观中山陵的观后感
今秋偶从合肥回上海路过南京,便在南京顺道停留,刚一下车立即给我十分尊敬地长辈黄飞叔叔打了个电话,热情的黄飞叔叔立即驾车来到湖南路接我。南京我是第二次来,南京是有着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厚重而悠久历史的城市,特别是他浓厚的人文景观,非常值得我重游。
记得我第一次游南京,是在1990年,数起来距今已经有十七年了,南京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我了解南京的变化,黄叔叔要陪同我在南京又玩一番,于是我有幸乘车游览和参观了南京的繁华和美丽景色。吃过午饭黄叔叔提议还要陪同我到中山陵去谒陵,在南京城,我们的车子经过了喧哗的闹市,穿过了郁郁葱葱的密林,来到了中山陵。
我们的车子停在景点的不远处,下了车后举目望去,苍翠高大的树木参天,郁郁绿绿显得一派生机,空气也是格外的清新。人在自然的美景而幽静的环境中,顿觉心旷神怡。由于黄叔叔年纪较大不能亲自陪同我登中山陵,只能在停车场等我。于是,我一人便直奔中山陵景点。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西邻明孝陵,
东毗灵谷寺。中山陵坐北朝南,前临平川,背靠青山,整个建筑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
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中山陵区的平面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醒的启迪。所以,中山陵的设计和建筑,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通过一段短短的林荫道,就来到了中山陵陵园广场,在陵园的北方墓道处矗立着 博爱坊,博爱坊在此建立给陵园平添了庄严肃穆的气势。
多年来,中山陵园虽然不会改变很多,但经过不断的整修拓新,园林总面积已扩大了许多,感觉陵墓周围的树木,更为葱绿浓郁,景色优美。
经过了博爱坊,前面是一条长长的墓道,两旁对称地种植着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道常用的石人石兽,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
我默默地走完墓道,便来到了陵墓的正门,给人又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见那门楣上还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表达了孙先生毕生的奋斗目标和所追求的理想。凝视着天下为公,使我对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更是增添了一份敬仰感。
我过了陵门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碑的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大字。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北侧的拱门下设
有石栏,在此可以凭栏远眺中山陵祭堂的雄姿,当时只想拍摄一张照片留念,由于碑亭内光线太暗,拍摄的人物只是一个黑影,但背景还是壮观美丽的。
走出了碑亭,便是闻名遐迩的石阶了。从广场到祭堂总共有392级石阶(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听说设计者为避免单调,将这392级石阶分为十段,每段一个平台,总计有大小十个平台。朝下看,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也就是说,仿佛看到的是一片平地。相反,往上看,就不见平台,只见台阶了,很是神奇,也非常壮观。这是吕彦直设计师的高明而独特之处,真是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这里的整个石阶两旁布满了终年常青的树木,却有松柏、枫树、石铺、海棠等,环境非常优美。
登上了392级台阶,便来到了祭堂前,这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式建筑,也很有特色。祭堂的三拱门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听说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直额。这里的一切布局和环境都给人有一种正气浩然的感觉。
进人祭堂。两侧的护壁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孙中山全身坐像,双目凝视前方,显示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墓壁上装有目光灯,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孙中山
灵棕的大理石矿,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墓护正中的长方形墓穴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卧像身穿中山装,神态宁静,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样,令人肃然起敬。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拜谒了中山陵,我总感到周围的人群与中山陵的气氛极不合拍,他们不是来谒陵的,这些人全不顾忌中山陵的庄严肃穆,很多人在此大呼小叫,在中山先生碑前熙熙攘攘搔首弄姿的拍照,更有一些情侣旁若无人的在此卿卿我我。
环顾四周,除了我毕恭毕敬地在孙中山先生陵前鞠躬,所到之处所见之人,全不见对孙中山先生略表敬意之情。
见到此情此景我思潮起伏,当今的青年人,为追港星刘德华而不惜家破人亡者有之,为迷超女李宇春而千金散尽者有之,然而来到革命先贤的陵前,他们却不懂得要鞠躬致敬,难道这就是我们当今的年轻人吗,
中山陵现在已是南京的特色旅游景点,不久前我又来到这里。
今年正好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即中华民国成立一百周年(世界上毕竟还有这个国号和国体),孙中山改变了近代中国,是革命成功的先驱和元勋。**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也指出:中国近代发生过三次伟大的革命。一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一次是1949年的人民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一次是1978年的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腾飞之路。我们中国至今还没统一,真正的强大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发现,在近代中国,孙中山是唯一为各党派政治势力所接受和拥护的人(至少表面如此),共产党、国民党,包括汪精卫的伪政权。了解这一切,就要说到南京的中山陵。对中山陵,我很小的时候就耳有所闻。直至1979年铁路春运时,我在南京一个多月,住在下关长江大桥下的铁路公寓,问公寓里借了辆自行车,快乐的单身汉,骑车第一次到中山陵附近随心所欲地浏览,那时这里的许多名胜古迹都不要门票,人也不多,也没什么禁区,记得当时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墓合葬不久,痕迹还是新的。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和守护在中山陵祭堂门口的警卫聊天,了解到许多轶闻。如孙中山的遗体到底在哪里,(当时普遍说已被**弄到台湾) 他指着祭堂后的墓室中孙中山卧像说,就在这下面5公尺(这次再到这里墓室已经不再对外开放)。我又问他是睡在楠木棺材还是水晶棺内,他娓娓道来: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中山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也有的说太小),只好暂时安放在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当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入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1929年,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就安葬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深的意大利定购的紫铜棺内。解放战争后期,**
确实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墓穴是钢筋混凝土浇灌的,爆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还指给我看挖掘的痕迹。问他奉安纪念馆前的宝鼎是否**砸坏的,他说不是,是日本人炸的,同时告诉我,包括祭堂内孙中山的座像左面的一个耳朵也是那时炸坏后修补过的。后来1938年至 1942年,中山陵是汉奸汪精卫指定伪政府的褚民谊等组织、负责陵园管理的日常工作,所以没有进一步破坏。这次再去参观,发现已有铭牌告诉人们这个史实。
这个警卫告诉我他是解放初就从国民党手中接管后始终在这里工作,记得那是冬天的上午9点多,阳光明媚,我们一边晒太阳一边闲聊,告诉我中山陵设计建造的细节,包括中山陵工程一共多少银两,哪里筹资来的等等。如卧像是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遗体形象塑造的,如说建造到后来,由于银两不够有些建筑达不到预期质量,他为证实所说还领我看祭堂外面看墙壁的裂缝,这次再看都已整修一新。1979年的初春,思想解放的前夕,我把民国的名人在中山陵留下的痕迹告诉朋友们听,有些人家还不完全相信,现在的许多回忆录和介绍证明当年这个警卫告诉我的都是正确的,而且这些更具体生动。
中山陵,包括那条从下关码头至中山陵修建的迎柩大道是孙中山身后的纪念碑,他的宏伟壮观就如同他的革命业绩,参天的大树郁郁苍苍,高大巍峨的建筑群体摄人心魄,边上那个像小山丘一样的朱元璋墓、邓寅达的墓等等,没有一个可以和中山陵的恢宏庄严相比。 孙中山被称为国父,但中华民国的首任总统(国家元
首)却不是他,他当年以袁世凯保证清帝退位为条件,答应荐袁以自代,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了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所以中山陵上面孙中山的称谓都是总理。而袁世凯是复辟倒退做了88天皇帝的窃国大盗。孙中山临终时汪精卫在身边,有的说孙中山的遗嘱就是汪精卫记录的,但汪精卫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投靠了日本,已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也有不少民国的精英,在现在的影视剧中大多是酒囊饭袋,但跟随孙中山革命时,大多是英雄豪杰。这就是历史,不同的人把握了不同的历史机遇,不同的历史机遇创造了不同的历史记录,不同的历史记录见证了原来相同的人的不同命运。
这中山陵,或许也是孙中山身后帝王一样的奢侈,但他生前是平实的。在南京总统府,有孙中山一家居住的小庭院,完全是普通人家的模样,可能还没有现在富裕人家的家居宽敞。就像**纪念堂的宏伟和**生前的简朴形成的反差一样,当我走进高大宏伟的**纪念堂,在繁华的北京市中心,就让我想到小山沟里**在韶山滴水洞的居室,虽是他生前鼎盛时期建造的,陈列物却相当简单,近距离触摸到那个大木板床,让我想起乡下老农民,还有他在许多照片中出风头的那双老K皮鞋,临死后剪开的那件贴身的衬衫,伟人竟是这样的平凡普通。身后的耀眼,这是本人的意愿,还是人民的意愿,还是时代的需要,我估计很难分辩,像**总理那样的身前身后,人们不是也深深的怀念,有形的纪念碑和无形的纪念碑,一个在人民的眼中,一个在人民
的心中。
范文二:中山陵观后感
中山陵观后感
中山陵观后感之一
7月25日,我们来到了南京中山陵,中山陵可美了,远远望去,一大面山,郁郁葱葱。
我们来到了博爱坊,那是由4根柱子挺着,每根12米高,上面的横牌上写着“博爱”两个大字,听说孙先生活着的时候,是个博爱的人,他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博爱的心。
离开博爱坊,我们向前走去。来到一个亭子,里面有一个碑,碑上写着:“中国国民党葬孙先先于此。”我问:“孙先生是谁,”爸爸说:“孙先生就是孙中山先生,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走出碑亭,我们又往前走,这里全是台阶,有三百九十多层,那天,太阳非常大,汙水直往下流,我们爬了很久,才爬到葬孙先生的地方,那里可美了,白白的墙,绿绿的门,还有警察把守着,屋子正中坐着孙先生的塑像,很大,很高。他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本书,眼睛却凝视着远方,好像还在为国家操劳。我多么想对他说:“孙先生,您休息吧~”来到后面,孙先生躺在铜棺里,上面躺着一个用汉白玉做成的卧像,看上去很和蔼、慈祥。人们都
很严肃,我也怀着崇敬的心情,围着栏杆走了一圈,默默的离开了。
在下山时,天还是那么热,可向上爬的人越来越多。我想:人们是多么敬爱孙先生啊~
中山陵观后感之二
参观中山陵的观后感游中山陵有感
中山陵坐落于钟山脚下,钟山位于南京城东,古称金陵山,汉代始称钟山,自古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页岩,每当旭日东升,或残阳斜照,紫气升腾,变幻莫测,故又称为紫金山。中山陵始建于一九二三年,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导游说,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蹬至台阶再到陵门,经过三百多余级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批,往里走便看到大祭堂的两壁刻有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从侧门跨入墓室,只见中央砌有圆形的墓穴,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据说当年孙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专车将灵柩运往到南京,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紫金山陵园举行
大典。直至今日来瞻仰先生的人群还是络绎不绝。抬头望去,上面是绘有国民党党徽的陵顶,在灯光的照射下此地更加的庄严肃穆。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后人自由评说。就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理想之钟”应长鸣———游南京中山陵有感
在通往中山陵园附近的路途中,公路两旁矗立着整整齐齐的参天古树,名曰“法国梧桐”。凉风徐徐吹来,哗哗作响的梧桐树叶似乎在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这时王导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树是当年宋庆龄女士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种下来的。民-国时期的小树,如今长得如此粗壮而又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大树脚下好乘凉”的感觉。其实它有着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树的健在见证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深沉持久的爱情故事,启示后代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爱情;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掉历史,不要忘掉曾为中华民-国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们。
揭开了法国梧桐的神秘面纱,带着更多的思考和敬仰之情,我们走进了中山陵园。一座被严密茂盛的树丛层层覆盖的山城呈现在我的眼前,没有喧闹,没有繁华,一切树木与建筑都是那么的静谧与和-谐。园内游客众多,老老少少,白皮肤黑皮肤的,三人一群,两人一伙的也有。然而,我却没有看到在陵园中嬉笑打闹的面孔,可见世人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和爱戴之情是多么地深切。
陵园的主路是一直向上延伸的,途中我们经过“博爱”坊,“天下为公”雕像大厅,每到一处,导游详细周到的解说更是增强了我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孙中山先生生平的事迹一点点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代伟人的不凡与崇高是如何做到的?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身处一个和平安祥的年代,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激-情和斗志被现实日益消磨殆尽,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当我们走到离墓室长达840多米的阶梯墓道之下时,从下向上放眼望去,一步一步地台阶笔直般通往中山陵墓,又直又高,听说是由392个石阶和10个平台构建而成。我准备利用体内蓄积的所有能量,一鼓作气攀登到墓室,然而每当我攀完几十个台阶,就得在一个平台上缓口气。最后当我们终于到达海拔高度为185米的中山陵墓时,回头望去,居然看不到一个墓道石阶,只剩下一块块平台,设计者的聪明智慧真是难以言表啊!攀登石阶的过程确实有些耗能,但这不是更能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吗?每到一个平台,我都会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同时也让我深深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目标的实现是充满艰难和挫折的,只有当我们按着坚定的步伐坚持不懈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最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平躺像,他的遗体就安放在这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整个陵像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是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中山陵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孙中山先生是伟人,更是一名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他的心路历程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创造和奉献,我们才能创造出绚丽的青春。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参观中山陵的观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范文三:中山陵观后感
中山陵观后感
中山陵坐落于钟山脚下,钟山位于南京城东,古称金陵山,汉代始称钟山,自古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页岩,每当旭日东升,或残阳斜照,紫气升腾,变幻莫测,故又称为紫金山。中山陵始建于一九二三年,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导游说,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蹬至台阶再到陵门,经过三百多余级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批,往里走便看到大祭堂的两壁刻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从侧门跨入墓室,只见中央砌有圆形的墓穴,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据说当年孙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专车将灵柩运往到南京,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紫金山陵园举行大典。直至今日来瞻仰先生的人群还是络绎不绝。抬头望去,上面是绘有国民党党徽的陵顶,在灯光的照射下此地更加的庄严肃穆。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中山陵坐北朝南,前临平川,背靠青山,整个建筑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
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中山陵区的平面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醒的启迪。所以,中山陵的设计和建筑,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通过一段短短的林荫道,就来到了中山陵陵园广场,在陵园的北方墓道处矗立着 “博爱坊”,博爱坊在此建立给陵园平添了庄严肃穆的气势。
多年来,中山陵园虽然不会改变很多,但经过不断的整修拓新,园林总面积已扩大了许多,感觉陵墓周围的树木,更为葱绿浓郁,景色优美。
经过了博爱坊,前面是一条长长的墓道,两旁对称地种植着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道常用的石人石兽,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
我默默地走完墓道,便来到了陵墓的正门,给人又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见那门楣上还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表达了孙先生毕生的奋斗目标和所追求的理想。凝视着“天下为公”,使我对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更是增添了一份敬仰感。
我过了陵门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碑的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大字。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北侧的拱门下设有石栏,在此可以凭栏远眺中山陵祭堂的雄姿,当时只想拍摄一张照片留念,由于碑亭内光线太暗,拍摄的人物只是一个黑影,但背景还是壮观美丽的。
走出了碑亭,便是闻名遐迩的石阶了。从广场到祭堂总共有392级石阶(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听说设计者为避免单调,将这392级石阶分为十段,每段一个平台,总计有大小十个平台。朝下看,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也就是说,仿佛看到的是一片平地。相反,往上看,就不见平台,只见台阶了,很是神奇,也非常壮观。这是吕彦直设计师的高明而独特之处,真是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这里的整个石阶两旁布满了终年常青的树木,却有松柏、枫树、石铺、海棠等,
环境非常优美。
登上了392级台阶,便来到了祭堂前,这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式建筑,也很有特色。祭堂的三拱门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听说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直额。这里的一切布局和环境都给人有一种正气浩然的感觉。
进人祭堂。两侧的护壁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孙中山全身坐像,双目凝视前方,显示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墓壁上装有目光灯,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孙中山灵棕的大理石矿,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墓护正中的长方形墓穴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卧像身穿中山装,神态宁静,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样,令人肃然起敬。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后人自由评说。就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学号 914116150225 姓名 朱帅
范文四:中山陵观后感
中山陵观后感
中山陵观后感
篇一:游南京中山陵有感 游南京中山陵有感我们组织了一次去中山陵,在去之前我事先了解了一下中山陵。中山陵位 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钟山古 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 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 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 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为我国首批 5A 级景区。中山陵自 1926 年 1 月动工,至 1929 年主体建成。1929 年 5 月 28 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 运抵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 月 1 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 年全 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积共 8 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 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 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 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 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 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 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这组建 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 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那景点很多。中山陵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纪念馆, 革命历史图书馆,林荫大道,光华亭,祭堂 ,陵门 ,流徽榭 ,美龄宫 , 行健亭 ,仰止亭 ,议政亭 ,音乐台 ,永丰社 ,永慕庐。其中中山陵有 一个紧密的故事: 4 月 24 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 战军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当时,南京的国民党军队都已撤退,解放军先头 部队入城后,
向前追击,他们发现陵园内还有一支国民党部队,但这支部 队不是国民党的正规部队,而是守卫孙中山陵陵寝的卫队。解放军上级领 导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对这支守卫中山陵的拱卫部队,应该区别于参加 内战的国民党军队。随即,第二野战军第 105 师派某团政委刘志诚率领一 批战士进入陵园,到达陵园之后,他们与范良等拱卫处负责人谈判,双方 一致决定:人民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 拱卫大队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从此,中山陵 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其中有一景点印象极深。从牌坊到祭堂,共
有石阶 392 级,8 个平台, 落差 73 米。392 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 3 亿 9 千 200 万 。陵墓入口 处有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 坊后是长达 375 米、宽 40 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 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碑亭,一块高约 6 米的碑 石上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 鎏金大字。中山陵一共有三百九十二级台阶。在台阶上置放有各种铜鼎, 其中几个被当年侵略南京的日本军队的炮弹打中,留下很深的凹洞。 处在 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三个拱门,上书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 主义分书“民族”、“民权”、“民生”。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一 座,高 4.6 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殿堂四
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 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堂后有墓门二 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 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 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 18 米,高 11 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 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 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墓穴直径 4 米深 5 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在通往中山陵园附近的路途中,公路两旁矗立着整整齐齐的参天古树,名曰 “法国梧桐”。凉风徐徐吹来,哗哗作响的梧桐树叶似乎在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着 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这时王导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树是当年宋庆龄女士为 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 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种下来的。 民国时期的小树, 如今长得如此粗壮而又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大树脚下好乘凉”的感觉。其实它有 着自己深刻的寓意: 一方面古树的健在见证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深沉持久 的爱情故事,启示后代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珍惜爱情;另一方面也告 诫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掉历史, 不要忘掉曾为中华民国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革命 先辈们。 揭开了法国梧桐的神秘面纱,带着更多的思考和敬仰之情,我们走进了中山 陵园。一座被严密茂盛的树丛层层覆盖的山城呈现在我的眼前,没有喧闹,没有 繁华,一切树木与建筑都是那么的静谧与和谐。园内游客众多,老老少少,白皮 肤黑皮肤的,三人一群,两人一伙的也有。然而,我却
没有看到在陵园中嬉笑打 闹的面孔,可见世人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和爱戴之情是多么地深切。 陵园的主路是一直向上延伸的,途中我们经过“博爱”坊,“天下为公”雕像大 厅,每到一处,导游详细周到的解说更是增强了我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孙 中山先生生平的事迹一点点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代伟人的不凡与崇高是如何做 到的,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身处一个和平安祥的年代,在追求和实现 理想的过程中, 激情和斗志被现实生活日益消
磨殆尽, 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当我们走到离墓室长达 840 多米的阶梯墓道之下时,从下向上放眼望去,一 步一步地台阶笔直般通往中山陵墓,又直又高,听说是由 392 个石阶和 10 个平 台构建而成。我准备利用体内蓄积的所有能量,一鼓作气攀登到墓室,然而每当 我攀完几十个台阶,就得在一个平台上缓口气。最后当我们终于到达海拔高度为 185 米的中山陵墓时, 回头望去, 居然看不到一个墓道石阶, 只剩下一块块平台, 设计者的聪明智慧真是难以言表啊~攀登石阶的过程确实有些耗能,但这不是更 能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吗,每到一个平台, 我都会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 句名言: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同时也让我深深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人生目标的实现是充满艰难和挫折的, 只有当我们按着坚定的步伐坚持不懈走下 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最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
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平躺像,他的遗体就安放在这圆石圹里,并用 钢筋水泥密封。整个陵像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 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是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 夫。”中山陵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孙中山先生是伟人,更是 一名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他的心路历程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只有把个 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和奉献,我们才能创造出 绚丽的青春。
篇二:游中山陵有感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邻灵古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从市区到中山陵,必须经过一条林阴大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枝叶十分繁茂,郁郁葱葱,把天空遮盖得严严实实,就象一个绿色的帐篷。据说,这些树是当年宋庆龄女士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种下来的。民国时期的小树,如今长得如此粗壮而又枝繁叶茂。其实,它有着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树的健在见证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深沉持久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掉历史,不要忘掉曾为中华民国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们。
沿着陵园路往前走,就到中山陵了。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组成。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走进中山陵园,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镏金大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牌坊风格别致,融汇了中外建筑特色,是一中西合璧的杰作。
再往前行经过三百多余级台阶,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下面是白色的,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里用青白两色,有其一定的含意,当时国民党的国旗正是青天白日,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祭堂有三个拱门,分别书写“民族”、“民权”、“民生”门额。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奋斗的理想。祭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
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不朽勋业和艰苦斗争的历程,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思想。
从祭堂出来,望下看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庄严雄伟。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他生前创下的破除帝制,建立共和,乃千古不灭之功,虽然他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不仅要记住孙中山先生的英名,更要发扬他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携起手来,用青春和智慧书写灿烂的时代篇章,开拓辉煌壮美的未。将孙中山的精神铭记于心。篇三:中山陵简介及游后感 中山陵游后感 中山陵原名总理陵园,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 ,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孙中山,名载之,号逸仙,中山。中国近主主义革命的者,中华民国文,字化名代民先行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今天我来到了中山陵,参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在参观过程中我感触颇深。
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 从这儿到陵门,我们攀爬了三百
多余级台阶,感到很累。然而攀
登石阶的过程确实有些耗能,但
这不是更能体现中国革命道路
的艰难曲折吗,陵门以青色的
琉璃瓦为顶,往里走便看到大祭
堂的两壁刻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 每到一个平台,我都会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同时也让我深深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目标的实现是充满艰难和挫折的,
只有当我们按着坚定的步伐坚持不懈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
墓总建筑师。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
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
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
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
的写照。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
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
石刻。进门为圆
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
混凝土密封。
整个陵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是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中山陵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孙中山先生是伟人,更是一名救中华民族命运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族英雄,他的心路历程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和奉献,我们的青春才会绚丽多彩。
篇四:游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有感 游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有感 公元2016年4月7日,周六,晴,气温14—25?日,无锡商院老师带领我们新疆乡镇管理班的学员进行了南京一日游。我们分别游览了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
第一站:中山陵园。步行20分钟左右进入陵园内,首先映入眼脸的是石头雕刻的“钟山国家重点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远处有一座塔矗立着,感觉不是很远,于是我们就朝着这座塔奔去。台阶太多了,一段比一段陡峭,有三段很长的台阶。据说三段台阶象征三民主义,三个阶段越来越艰辛。到顶上就是平坦开阔的视线,看下方看不到台阶,却是平坦的地面,象征胜利之后的平坦道路。平坦处是孙中山先生当葬于此,他的雕像屹立在大殿正中央,威严可敬。 第二站:雨花台烈士陵园。远处就看见高耸的碑,同样有很长的台阶,爬到跟前才看清碑上赫然印着金黄色的七个大字:雨花台烈士纪念碑,这是**同志亲笔题的词。在这里我们举行了简短的纪念仪式:向烈士三鞠躬,由我作为代表发言,宣读宣誓词,合影留念。有一点我没明白:三鞠躬的时候为什么少数民族不鞠躬,难道他们的习俗里有
什么特殊的规定,纳闷,在这种场合还是顾全大局的好。 第三站:夫子庙。有当地的同乡带领,我们很快就到了那种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地方。南京秦淮河畔就在于此,是以夫子庙为中心,包括学宫和贡院在内的建筑群及其文化遗迹。站在秦淮河的桥上,可以看到宏伟巨大的二龙戏珠图墙,河里的小船悠闲的划着,这里还有夫子庙尊经阁、丹樨孔子铜像、江南贡院等。来这里游玩的人还真是不
少,街道到处都是小吃摊、小吃店,各具特色,色香味美,让我一到这地方就寻觅起小吃来。这里还有很多工艺品,百货街,美味店-------参差不一,逛累了坐在供休息的石凳木椅上,欣赏来往的帅哥靓女,煞是惬意。
匆匆南京一日游就这样结束了,大家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南京,此时想起一句话:来过就不曾离开。我已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以后回到家乡,把我们的家乡也要建设的如这般美好。篇五:中山陵游后感 中山陵游后感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化名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中山陵始建于一九二三年,坐落于紫金山脚下。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从这儿到陵门,我们攀爬了三百多余级台阶,感到很累。然而攀登石阶的过程确实有些耗能,但这不是更能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吗,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批,往里走便看到大祭堂的两壁刻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
十分醒目。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心中回想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每到一个平台,我都会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同时也让我深深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目标的实现是充满艰难和挫折的,只有当我们按着坚定的步伐坚持不懈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最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墓,墓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平躺像,他的遗体就安放在这墓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整个陵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是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中山陵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孙中山先生是伟人,更是一名救中华民族命运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族英雄,他的心路历程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和奉献,我们的青春才会绚丽多彩。
范文五:中山陵观后感
精品文档
中山陵观后感
下,因山脊有紫色页岩,每当旭日东升,或是残阳斜照,紫气升腾,变幻莫测,帮称紫金山,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孙中山曾引导辛亥革命把皇帝拉下马,后来他又实行民-主政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政策,我非常崇拜他。
我们爬上了山,穿过一片茂密的法国梧桐树林,就来到了中山陵的脚下,经过三百多层台阶,好不容易到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门额上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进了墓室,只见中间有个圆形墓,前面是孙中山先生的石像,看到这个石像使我想起黄山岗起义等一系列起义全部失败了,但是孙中山他们没有气馁,终于在武昌起义中获胜了。
这次游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3月15日有幸游览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柱三间的牌坊,洁净的花岗岩,以及明亮的琉璃瓦,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上有先生手书“博爱”两个金字。
(博爱坊)
经过牌坊,走过长长的墓道,墓道两边是高耸的雪松,象征先生精神长存。
沿墓道前行是陵门,依然是琉璃瓦配花岗岩的色调,
1 / 3
精品文档
门额上是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先生毕生所畅的伟大理想。
穿过陵门,看见的是巨大的方形石碑,刻着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a href=‘http:///zuowen/yu/’ target=‘_blank’>雨](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汉民和吴稚晖 )。手书的“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碑后无字,先生丰功伟绩无以言表。
碑亭之后是392级台阶,象征着三亿九千两百万国民对先生的深深哀思。台阶顶端是祭堂,门楣上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自左至右刻有“民权、民生、民族”。堂中是先生大理石坐像,祭堂墙壁上刻有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祭堂)
默默绕先生石像一周,以示敬意。从右手墙壁细细读来:“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注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四、
2 / 3
精品文档
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三民-主义是先生一生精神的写照。先生一生想得是人民的衣食住行、想得是人民行使政权、想的是民族强大。心系天下,胸怀百姓,先生精神浩然长存。今天,我们熙熙攘攘缅怀先生,若对先生精神能有丝毫领会,先生酒泉也当欣慰。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