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环境监测的内容和作用
浅析环境监测的内容和作用
摘要:环境监测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环境监测可以确定污染物种类和分布状况,明确污染途径,预测污染变化趋势,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在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内容;作用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一、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等。
按专业部门分类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此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范文二:环境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
1 制定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
(1)必须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规定。
(2)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监测不是目的,是为了保证环保措施的实施;监测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用越好;监测手段不是越现代化越好,而是越准确、可靠、实用越好。所以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应做到监测数据满足使用即可。
(3)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对环境具有潜在危险的污染物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因子。另外,优先监测的污染物一般应具有相对可靠的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或者有可等效性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测试数据;能对监测数据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
(4)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监测的多样性,要对监测布点、采样、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做出合理安排。现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特点是监测布点设计最优化、自动监测技术普及化、遥感遥测技术实用化、实验室分析和数据管理计算机化,以及综合观测体系网络化。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发挥各自技术路线的长处。
2 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
根据监测要素不同其监测方案也有差别,例如水和气的监测方案应调强优化布点、试样采集、保存与传输等,而噪声监测只有点位布设,相对水、气监测方案要简单得多。
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2.1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这是把握评价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所必须的。例如水从哪儿来、水质质量如何、汇入评价项目的排水以后又流到哪里去、该水系应执行什么标准、本区域内的污染源排放的特征因子以及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污总量等。
2.2 监测项目
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并结合评价项目的工程分析,如:原材料、工艺流程、副产品及产品或监测区的环境特征确定监测项目。当标准和法规修订后应采用最新版本。我国加入WTO以来,为使国内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并从保护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以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往往需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目前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主要参照了美国、日本及欧洲的标准体系,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则以前苏联和日本标准为主要参考对象。但监测项目都比参照的标准中项目少。
.2.3 监测范围、点位布设和监测频次
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和污染物扩散分布,按照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确定监测范围。优化点位布设和监测频次是在充分考虑环境污染物扩散和时间、空间分布趋势的基础上,取得有代表性监测数据的重要程序。例如,在地形复杂区域空气的监测点位应比平原密集;宽度大于100 m的河流应设左、中、右三个监测断面。
2.4 样品采集、传输、前处理和分析测定
在2003年1月1日实施的《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92—2002)中对上述内容都做了详细规定。已颁布的“气污染监测技术规范”“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对样品采集、传输、前处理和分析方法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在尚未颁布新的版本前可参照执行。此外,GB/T 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中,对采样和计算做了详细规定,可参照执行。
2.5 全程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QA/QC)
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产品,只有达到“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可比性”五性要求的数据才能符合要求。由于环境污染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为了如实反映环境质量现状,预测污染变化趋势,除了采取优化布点和采样监测频次外,还必须强调全程序QA/QC。因为时空不可能倒转,必须保证每次采集的环境样品都能得出相应的监测结果。
2.6 监测方案的实施和承担者的资质要求
根据我国计量法规定,凡是对社会提供公证性数据的单位必须通过“计量认证”审查,也只有达到“计量认证”要求,加盖CMA印章的监测数据才有法律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够规范,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监测数据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实验室认可单位也是为社会提供公证性数据的委托单位,虽然我国计量法对实验室认可尚未做出强制性要求,但我国的实验室认可已与国际接轨,可委托通过实验室认可的监测单位实施监测方案
范文三:浅析环境监测的内容和作用
摘要:环境监测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环境监测可以确定污染物种类和分布状况,明确污染途径,预测污染变化趋势,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在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内容;作用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一、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等。 按专业部门分类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此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按监测区域分类可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 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其中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特定目的监测又包括: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是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纠纷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新建项目的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三同时"项目验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咨询服务监测是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二、环境监测的作用 1、环境监测在环境标准的制订中的作用 这是以生态基准、人体健康基准为基础,由环保部门根据实现一定时期内环境目标的需要、各类环境的不同功能和技术一一经济上的可靠性来制订。 2、环境监测在是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的发放中的作用 通过监测,国家根据一个地区功能区划对污染物排放量的总量予以核定并对功能区内企事业单位排污量进行核定,发放排污许可证,实行超量减排,削减交易的原则。 3、环境监测在排污统计和排污费的征收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统计,估算一个单位和一个地区的排污量,并依据单位排污情况进行排污费的征收工作。 4、环境监测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主要是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视性和监督性监测,以进一步落实好环保的法律、法规。此外,环境监测还可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污染物状况等。 5、环境监测在纠纷仲裁中的作用 在生产发展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环境污染事故,这就需要通过仲裁监测处理,实地取样分析才能判断污染来源,避免带来经济或生活上的更大损失。 6、环境监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节能科研中的环境监测,工艺改革及新产品研制中的环境监测等。做好这方面的环境监测,将对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青松.环境监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吴邦灿等.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杜魁(1978.2-),男,山东费县人,本科学历,工作单位:东宁县环境监测站。
范文四: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和原则
第三节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v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v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v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
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v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
水和污水监测
v大气和废气监测
v噪声监测
v土壤污染监测
v固体废物监测
v生物污染监测
v放射性污染监测v
注:除以上外,还包括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
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监测,是监测站第一位的主体工作。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监测站第二位的工作。
污染事故监测
按目的
纠纷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
即科研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通常由多个部门、多个学科协作共同完成。
任务:研究污染物或新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其迁移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和生物体的危害及影响程度。
标法研制监测
包括
污染规律研究监测
背景调查监测
综评研究监测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和原则v环境监测的目的
v环境监测的特点
v
环境监测的原则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v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v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v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
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v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时、空分布性时间分布性是指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综合效应指多种污染物中某一组分发生的毒害作用,不存在协同作用;
三、环境监测的原则
1、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优先污染物的特点
?难降解
?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
?具有生物积累性
?“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大
?
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2、优先监测原则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所谓“优先监测”的原则就是对下列污染物实行优先监测:
?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的污染物
?
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四、环境监测的要求
v代表性
v完整性
v可比性
v准确性
v
精密性
第三节
环境监测和监测技术发展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v20世纪70年代:环境监测阶段或主动监测、目
的监测阶段
v20世纪80年代初: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
测阶段v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1、环境监测技术简介采样技术测试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监测系统中的普遍使用多机联用技术的广泛采用
采用遥测遥控技术
第四节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
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社会财产安全,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保法和有关政策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和人体的承受力,控制污染的经济能力,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对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及污染源排放的数量、浓度、时间、
速率(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2、环境标准的作用
环保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其具有法律效力,是执法的依据。
v推动环境保护科学进步及清洁生产工艺的动力。v环境监测的基本依据。
v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体现。
v环境标准具有环境投资导向作用。
v环境标准在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促进污染治理方面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v
3、环境标准制定原则
以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为依据,以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v环境标准既要科学合理,又要便于实施,同时还要兼顾技术经济条件。
v环境标准应便于实施与监督,并不断修改、补充,逐步充实、完善。
v各类环境标准、规范之间应协调配套。vv
积极采用和等效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
4、国家标准制定的程序编制标准制
定项目计划
标准编号、
批准、发布组织拟定标准草案局务会审议征求意见稿局长专题会审议送审稿报批稿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分类:分级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核心体系基础支持系统
三、环境标准简介
国家环境标准代码介绍如下:GB —国家标准;
GB/T—国家推荐标准;
GB/Z—国家指导性技术文件;GHZB—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WP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GWKB—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HJ —国家环保总局标准;HJ/T—
国家环保总局推荐准。
1、水质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9)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大气标准
(1)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
(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66)
3、噪声标准
(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2)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3)其他各类环境噪声标准
本章结束谢
谢!
范文五:应急论文环境监测论文:应急环境监测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探讨
应急论文环境监测论文:应急环境监测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探
讨
摘要:由于教学内容和形式还在探索当中,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将应急环境监测的教学纳入计划。本文从应急环境监测的现状出发,在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等应急环境监测教学主要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应急监测的教学形式应包括:参观;授课、演示或听讲座;典型案例教学与视频教学;实验、实习以及应急演练;考试考核,等等。
关键词:应急;环境监测;教学;内容;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污染事故已进入高发期,有效防控未来一个时期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形势十分严峻,如我国松花江事件以及之后的一系列突发性污染事件就揭示了中国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制度异常薄弱。因此,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防范和处置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个有效、迅捷、协调的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大潮中十分必要。[1]环境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来临之际,首要的是环境监测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报出监测数据,为决策者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持,[2]应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污染事故处理的
核心因素。因此,加强应急监测的教育和演练是提高整个国家应急能力的当务之急,应急能力的提高对于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高等环境教育中加强应急环境监测的教学和演练,显然是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对口专业人员的应急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应急能力;另一方面,在目前各地应急专业人才都在告急的形势下,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筹码,。然而,应急环境监测的教学至今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高校甚至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其中原因除了硬件设备缺乏之外,教材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在探索当中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在部分环境监测教材中增加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内容,但是鉴于应急环境监测要着重培养学生应急反应能力、现场快速处理处置的实践能力等目标,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教学内容和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探讨
1.基本知识与概念方面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定义、类型、特点、危害、产生原因以及与一般事件的区别。[3]了解这些,可以使学生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有一个整体了解,从而了解预防突发
事件发生的重要性与意义,并明确下一步应急监测的重点。
(2)应急环境监测的任务、内容、原则以及应急响应程序。通过这些,了解应急监测的目的,以及应急监测必须达到快速、先进、准确要求,体现其时效性,为及时掌握和控制事态变化提供技术支持。[4]
(3)应急组织系统、应急通信系统、应急监测系统、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应急防护救援、应急终止以及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各种应急预案的编写要求及内容,熟悉各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程序,从而保证快速、有序、保质保量完成应急任务。
(4)常见化学毒物和有毒气体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包括化学毒物的主要污染来源、中毒现象、应急监测方法以及处置方法。还有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农药污染事故、腐蚀性污染物质污染事故、溢油污染事故等应急监测方法和处置方法。要求熟记常见有毒物质的中毒症状、急救方法以及应急处理和监测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事故现场沉着、冷静、快速和准确,起到减小损失、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2.基本技能方面
(1)分工合作与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应急监测往往是由分工合作的几个小组组成的,例如指挥小组、现
场监测组、实验分析组、资料组、后勤保障组,等等,而且在现场还需要与其它部门的联动协作,例如需要与气象、技术监督和劳动等部门建立良好的联席会议制度。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才能快速协同作战,互通信息,互相进行技术支持,分工合作,在短时间内查清污染事故的性质和现状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5]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如果沟通协调不足,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往往出现信息传递失效,因而无法作出及时而协调一致的反应。[1]
(2)快速反应能力。通过现场观察到的现象,要快速反应出可能的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应急监测方法以及处置方法,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快速鉴定污染物赢得宝贵时间,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污染事故的损失。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现场的机动性、灵活性,得益于平时对上述基本知识的积累以及进行过相应的现场演练。
(3)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突发事故,能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参与应急处理处置,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锻炼也需要平时对应急知识的积累以及模拟仿真的多次演练。
(4)设备维护管理以及仪器操作能力。要熟练掌握水气环境中常见污染物(如 co、nh3、h2s、c12、hc1、氰化
物、芳香烃、cod、bod、do等)的监测分析方法以及便携式测定仪器的使用,还有应急监测车上配备的常用设备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对一些常用设备不仅仅需要熟练操作,如出现一些简单故障、特别是在应急现场出现故障,还要懂得如何维护和排除。这种动手技能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懂得仪器的原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操作训练。
(5)自我保护能力。应急事故现场往往有大量的有毒要害物质,应急监测人员要在第一时间直接对这些物质进行取样分析,而且要一直进行跟踪监测直至应急终止。所以应急监测人员要有自我防护意识、防护知识以及防护技能,要熟悉防护服、防毒面具以及其它防护器具的准备、使用及保护功能。这些也需要平时的意识培养以及训练。
(6)其它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应急监测人员还要求懂得gis、gps、rs的应用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当然,这些专业知识都可以在其它课程中学习。应急监测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责任心,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能怕辛苦、怕麻烦,要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污染突发事件的反应,要做到每一个应急监测数据的快、准、好。
二、教学形式的探讨
由上可知,合格的应急监测人员应该是跨专业、多技能、
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在现有应急物资的供应、软硬件都很薄弱的条件下,如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逐渐完善教学形式,笔者就此对教学形式进行了一些研讨。
1.参观
通过参观,可以了解一些典型工厂的不同产品的生产工艺,了解污染物的产污节点、涉及到的一些有毒有害化学品以及存在的环境风险,了解不同风险的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另外,通过参观一些污染事故现场或其留下的资料、图片等,了解污染事故的危害以及应急监测的重要性及意义。
2.授课、演示或听讲座
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可以选择常规的授课方式,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以及应急监测工作中的工作经验等,可以聘请相应专家以讲座的形式与学生一起讨论。还有一些目前暂不能普及的教学仪器,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实物演示实验比纸上谈兵的效果要好。
3.典型案例教学与视频教学
一些典型应急监测案例的影像资料、应急监测仪器的原理及使用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特别是目前无条件配备的一些仪器,可以制作相应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4.实验、实习以及应急演练
基本参数的测定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操作练习,通过实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注意数据的取舍、质量保证等,进行规范化的训练,这些训练可以通过校内实验或直接参与监测单位的顶岗实习进行。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应急反应能力、仪器操作能力,等等,都需要在多次实训演练中得到锻炼。因此,应急演练是应急监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学时的分配、教学计划及大纲的要求上必须做出详细的安排,保证落到实处。进行应急演练实训,可以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联合进行,一所高校或一个监测单位很难配齐所有的应急环境监测硬软件设备,且无必要。应急事故毕竟不是经常发生的,所以一个地区(建议以省为单位)的高校和环保监测单位之间可以分工合作,加强校际联合、校企联合,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国家环保部在省级环保监测部门都配备了应急监测车,环保监测单位因此可以向本地区高校提供监测设备以及仪器的操作指导,高校则可以提供实训场地以及理论方面的教学指导。
5.考试考核
对于教学效果的检验以及促进,还是必须进行考试和考查,笔试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急预案的编写能力、分组考查仪器的操作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分组协调能力。
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多种
形式的有效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人才是各项事业兴衰的关键, 随着形势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监测任务增长量为几年前的3倍,[6]新形势、新任务对环境监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对于多技能、高素质的应急环境监测人才需求更是如饥似渴,高等教育应当义不容辞地担此重任。
参考文献:
[1]王莉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中国需要应急系统[n].科学时报,2009-02-04.
[2]陆新元.环境应急响应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王文宝,顾晓霞.关于提升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探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6(22).
[5]陈红霞,张永成.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优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4).
[6]赵有政.从盐城2.20水污染事故看基层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建设[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环境监测的内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