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不平衡的生态环境
珍惜生态 爱我家园
伊草
那湿地中的声声哀鸣诉说着鸟儿的凄惨 那森林中的残存树木彰显了静静的凄凉 那潺潺的水流讲述着被人们浪费的悲哀 曾几何时,鸟语花香?
曾几何时,林木茂密?
大自然赋予了种种生命
都与人类惺惺相惜
人类却不知道好好珍惜
花儿啊,我听见了你的哭泣 树木啊,我明白你的悲哀
琳琅满目的剩余食物在餐桌上浪费 街道上黑蒙蒙的汽车尾气在悄然释放 装修中的高碳也慢慢地在空气中发挥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美丽的姑娘
为救一只丹顶鹤不幸滑入沼泽地 再也没有上来......
为此水鸟们常常在沼泽地
用它们自己的方式轻轻的呼唤 为她动听地歌唱
放弃了屠杀,我们将会赢得动物的友谊 放弃了砍伐,我们将留住了天然的氧吧 放弃了掠夺,我们将会维持生态的平衡 放弃了自私利益,生命将会为我们喝彩 大自然只想用它独特方法警示人们 地球只有一个
万物的存在只因地球而美丽
我们要珍惜
不要在浪费水源
也许最后一滴水
将会是你的眼泪
地球好比是一座伟岸的大厦
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的地基
残缺的地基已悄悄地发生变化 如果人类不能就此警醒
那生命的大厦也会顷刻倒塌
朋友若是您能有所洞察
相信您在震惊的同时也一样害怕 其实很简单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珍惜生态 爱护环境
保护地球 爱我家园
用你我的爱心共同撑起一片美好的蓝天
范文二:生态畜牧业生态不平衡的现象
生态畜牧业生态不平衡的现象
2011-03-27
生态畜牧业生态不平衡的现象野狼不见了,牧畜业空前成长,在牛羊种群不
停增加的同时,野兔以使人吃惊的速率成长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畜草,草原难于
承载,引起草场急速退化,使草原面对于沙化的伤害
生活习性不服衡的征象?大气环境正在恶化首要体现为:天气灾患增多、
加重,全世界天气变暖,冰川溶解,海最简单的面响应升高,沿洋盆地受到海水覆
没的威吓;大气身分发生倒霉于人的变化,碳酐增加,缓解紫外光辐射的臭氧层
液体浓度减低,地球南边和北边极上面的天空臭氧层浮现浮泛并在加大,另有多
种有害于人的总称的身分也在增加据1997 年美利坚合众国里奇国度试验室的陈
诉,大气中碳酐的液体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加了30%,甲烷增加了一倍,氮
氧化物增加15%碳酐、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孕育发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液体
浓度的增加引起空气温度升高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个变化,有天然本身的缘故原
由,火山喷出来,丛林武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可是人的总称施用煤和石油等
化石汽油,开释出碳酐、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它有害气体和粉尘,对于
大气的污染更为紧张烧煤孕育发生的污染物至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
污染的凸起体现"灭口的烟雾"于1930 年头次浮此刻比利时,1948 年至1962 年,
又四度覆盖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液体浓度,大大跨越人所能蒙受的水
平,总计引起6000 余人灭亡这种记载虽未几见,但浑浊的空气,遍及满盈于很多
工矿区和都会的空间中平凡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
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身分,使雨水的酸性加强,此刻许多人把ph 值低于5.6
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平凡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事物步入陆地外貌泥土和
水中,寄托这些个水土保存的有生命的物质,受到了倒霉影响,出格是对于丛林的
粉碎效用很大1939 年熬头次作为酸雨记载下来的ph 值是5.9(纯水的ph 值是7)
到50 年月,酸雨的ph 值已降到3-5,最低另有2.1 的记载,和醋的酸性差未几甚
或者更强了申明跟着工业的成长,大气受到污染的水平愈来愈厉害因为含有污染
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身分可以跑到美利坚合
众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利坚合众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
集在瑞典和挪威上面的天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 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完成长,也使酸雨覆盖平面或者物体表面的大急速扩展,到
1999 年已成为仅次于欧罗巴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直到现在仍以
煤为首要汽油,是大气污染紧张的1 个缘故原由大气污染所带来的侵害,万分广
泛,很很长时间辰其实不体现为毒雾酸雨这种情势,但各类有生命的物质无不时
常受其影响,对于丛林和农业作物的侵害尤为显著时常呼吸浑浊的空气,对于人
的身体的康健也是威吓,出格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持久糊口在被紧张污染的
大气环境中,如同慢性中毒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液体浓度减低科学家在1985
年头次发明:1984 年九、10 月间,南磁极上面的天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液体浓
度较20 百年70 年月中期减低40%,已不克不及充实反对于超过限量的紫外光,
造成这个掩护生命的特殊圈层浮现"浮泛",威吓着南磁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保存
据世界景象形象社团的陈诉:1994 年发明北极地域上面的天空同温层中的臭氧
含量,也有削减,在某些月份儿比20 百年60 年月削减了25-30%而南磁极上面的
天空臭氧层的浮泛还在扩展,1998 年9 月创下了平面或者物体表面的大最大到
达2500 万km2 的汗青记载*臭氧层为啥子会浮现"浮泛"?很多科学家以为,是施
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它方面施用的成果氟利昂由碳、氯、氟构成,此中的氯
离子开释出来步入大气后,能重复粉碎臭氧份子,本身仍连结原状,是以只管其量
甚微,也能使臭氧份子削减到形成"浮泛"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只是氟利昂的
效用还不敷,日头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力场的效用下向地磁南边和北边极集中,
并粉碎了那里的臭氧份子,这才是首要缘故原由(杨学祥,1999)而无论怎样,报酬
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举动在大气圈中,事物漫衍疏松,运动快速,
极微小的外来滋扰,也有可能就打破本来的均衡,是以人的总称勾当对于大气环
境的影响不成太低估计大气中已孕育发生风险或者被许多人注重到的污染物约
有 100 种摆布,此中影响规模广,对于人的总称环境威吓较大的首要有碳氢化物、
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事
物等?水圈污染紧张水圈中最大的不懂的题目是淡水资源不足,地舆漫衍又不均,
成为一些国度和地域连续成长的停滞(见第12 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吓着人
的总称的保存1999 年举办"世界水日"之际,结合国的专业人士公布,在当今的世
上,另有14 亿人在饮用不安全的水,每年是以致病灭亡的跨越500 万人在我国,
经济配置设备摆设大成长后,大多河道已受赴任别水平的污染另异国度也是工业
更加财,水的污染越紧张被污染的大气颠衰落的流派动廓张,可以很快稀释冲谈;
被污染的水虽也能够流动,但常存在相对不变的水体中对于以水为生的上下团结
有生命的物质,影响久远深刻造成水和水体污染,当然有天然的因素但工业的成
长,化肥、杀虫药和糊口中大量化学成品的施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成长到当今
的风险水平工业出产排出的废水,糊口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日的首要污染
源水中污染物包罗金属、非金属事物和有机物,品类繁多,此中很多对于人的身
体有害甚或者是强烈的毒性虽则颠末人工措置惩罚可以将它净化,但此刻可能是
仅稍作措置惩罚,甚或者是未经措置惩罚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50-60 年月日本
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日本怪病,其缘故原由是工场排放的废水中的汞颠末有
生命的物质食品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里面含有汞
量达10-20 毫克每升(无上达50-60 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液体浓度超出跨越
1 万至10 万倍本地住平易近猎食鳝鱼等然后,汞在人的身体内储蓄堆集,乃至造
成中枢神经器官的紧张毁伤水体污染对于人的身体和水生有生命的物质有很大
的风险,尤其是有毒和有害事物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灭亡
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感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于人的身体和水生有生命的物
质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有毒和有害事物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
以至灭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感染疾病的渊薮绝大数河道终极都是流入海洋
的,无论是有害的,照旧无害的事物都随河道向海洋集中;油船分裂或者深深沉
浸,更在把能紧张污染海洋的石油带进海里在一些处所,许多人还向海里全部倒
出乐瑟海洋本是天然界的聚宝盆和自净池,有些人却在把它当成污池塘和乐瑟桶
接近工业发财地域的地中海,早已无渔业可言,很多物种已在此完全消失我国的
渤海因为四周都会的扩展和工业的鼓起,也浮现了这种成长趋向,据监视检测部
分在1998 年陈诉,1995 年时,渤海已有56%的平面或者物体表面的大被污染,比
十年前扩展了一倍,并且还在扩展河道、湖泊、海洋这些个水体本来都有自净化
效用,以是大天然中的水老是那样子晶亮清亮,此刻受到污染并且还在成长,纯粹
是人的总称举动掉慎酿成的后果水圈是1 个体系,污染物跟着水的运动在此中流
传,以是在南磁极企鹅的社团中也发了然杀虫剂;而波及泛博海疆的红潮(赤潮),
其源来自都会的污水这些个污水富含有生命的物质营养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
有机物红潮是因一些红色或者褐红色藻类获患上富厚营养,快速生长、数目激增
的征象因为它们超过限量的生殖,并在灭亡后败北、耗损大量氧气,影响到另外
有生命的物质,出格使鱼类不克不及在此保存有生命的物质圈与食品链有生命的
物质圈是1 个伟大而又万分庞大的生活习性体系它由无数个巨细不等于的各类
生活习性体系所构成这些个生活习性体系基本可归为 3 类:陆地生活习性体系、
淡水生活习性体系和海洋生活习性体系陆地生活习性体系是指构成陆活泼植物
的生活习性环境,好比我国版纳的亚回归丛林,丛林中的亚洲象、华南虎、云豹,
加之各类鸟类和其它小动物,构成为了1 个完备的生活习性体系再好比我国北方
的很多草原,不仅到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形,那儿也是各类野活泼物和鸟
类的乐土高原雪域、戈壁戈壁,看中去十分荒漠,但它们不仅有生命存在,彼此之
间的依存瓜葛和对于环境的影响,同样形成本身的生活习性体系淡水生活习性体
系凡是指江河、湖泊和池沼中淡水有生命的物质彼此构成的依存瓜葛和由此而
形成的天然环境在这平生活习性体系中,主体是淡水,其它各类水活泼植物都属
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粉碎,客体一般不会浮现太大的不懂的题目那末,
这个生活习性体系也就基本上可以兴许连结均衡海洋生活习性体系顾名思义就
是指海洋这一主体前提下各类动植物的整体所形成的天然环境外貌上看,沧海波
澜壮阔,桀傲不驯,而水下开麦拉拍到的海底世界倒是那样子舒适、祥和、温馨
而又奇奥~构成有生命的物质圈的各类生活习性体系,在布局和功效上都有各自
的独特之处,起着特殊的效用,配合维持着有生命的物质圈的没事了功效,这就是
咱们凡是说的生活习性均衡食品链是指有生命的物质彼此制约、彼此依存所形
成的食品收集瓜葛如草原生活习性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虫豸-鸟类等,它们互
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瓜葛是对于立同一的,天然调和的在非洲大草原,以
兽王、猎豹和猎犬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于角马甚或者斑马的
捕杀是横暴的,但这种凶狠冷酷的捕杀既然食肉动物保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
连结草原植物繁密茂盛和生活习性均衡所必不成少的因素要是没有食肉动物对
于食草动物的节制,食草动物就会快速度完成长起来,当食草动物成长到肯定是
数目,草原就难于蒙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掉去保存和成长的前提食肉动物
对于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节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目,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
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有生命的物质学家颠末持久的野外考调查证明实,食肉动
物在猎捕历程中,选择的对于象往往是病残又弱又小的食草动物,这没有疑难有
帮助于物种的优越劣汰从这一点儿说,食肉动物对于食草动物的横暴捕杀,就显
患上天然合理,不移至理了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在节制食草动物种群数目
的同时掩护了草原,各类飞鸟对于虫豸的猎食和食肉动物同样,也起到掩护草原
的效用而飞禽走兽的屎尿则成为顶好肥料,促推各类植物的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
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虫豸-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品链,对于维护草原的生
活习性均衡都起着不成轻忽的效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
那儿畜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我国最大的畜牧业基地可是,汗青上因为这儿野狼成
群,对于畜牧业的成长构成紧张的威吓,为了掩护人畜的安全,本地牧平易近曾社
团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勾当,使野狼的数目锐减,其余为数未几的狼不再敢以草
原为家,以牛羊为食,十足搬到远山老林里去了究竟使许多人熟悉到,食品链的不
论什么 1 个环节一朝浮现了不懂的题目,灾祸也就将近来到了野狼在饥饿的时辰,
当然偷猎牛羊,但在没事了环境下,野狼是以野兔为食的从这一点儿上说,是野狼
节制了野兔的生殖和成长,制止了野兔和牛羊争食的征象,包管了草原的没事了
生活习性环境当牧平易近熟悉到这一天然纪律后,对于野狼也就容情了很多,不
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人的总称不仅是有生命的物质圈中的一部分,并且对于
有生命的物质圈中的各个生活习性体系起支配效用人可以路程经过过程本身的
起劲掩护各个生活习性体系,增进生活习性均衡;人也能够兴许为了自身的面前
好处打劫资源,粉碎生活习性均衡必需清醒地熟悉到,人的总称不克不及超天然
而存在,掩护生活习性均衡,也是掩护人的总称本身,一朝生活习性均衡受到粉碎,
威胁到全般有生命的物质圈,人的总称自身也在劫难逃
历史上的今天:
2010 年9 月原煤产量煤炭副产品多有哪些?2011-03-27 畜牧机械制造八年
级地理重点2011-03-27
范文三:生态不平衡的现象有哪些 要怎样治理
生态不平衡的现象有哪些 要怎样治理
2011-08-01
生态不平衡的现象有哪些?要怎样治理?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
大自然给人类来了许多启示,可是人类却对大自然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类生活的严重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引起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得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1%,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
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
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有些活动对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甚至是破坏,如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枯竭、水土流失等等这些环境的破坏又反作用于人类,产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种种问题,就是环境问题
例如:一、人类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把大气弄脏了、使地球像在大热天穿了一件脏棉袄,体温不断地升高;二、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保护伞大气污染破坏了这层重要的保护伞,使地球的臭氧层产生了"空洞";三、人类毁林开荒,不合理利用木材等,都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年百年来,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最近十多年来,每年都有上千万公倾的森林在地球上消失了今天,非洲的热带雨林只剩下原先的三分之一,亚洲的木材蓄积量只能维持不到40年…;四、全世界的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目前,全球的沙漠化地区已经占到了地球
陆地面积的35%;五、全球的城市里,约有一半人口(16亿)生活在有害健康的恶劣空气中严重的空气污染,使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比例大大高于乡村;六、20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全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剧增,缺水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城市缺水状况越来越加剧;七、无节制的捕捞,使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海洋渔场,捕到的鱼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小,这就是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的表现在地球上,天南地北的环保问题不计其数,这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
但另一部分环境问题是因为人类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且不及时采取对资源的保护措施而导致了资源流失造成的,所以,地球环境的破坏,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的开发,说确切一点,应该是人类的掠夺,滥用自然资源和大自然的力量的恶果把地球形成以来几十亿年积累下来和各种天然宝贵资源,在几百年间挥霍过度,面临枯竭,如此下来,很可能在一两百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毁于自己手中
欢迎采纳
本质就是生态系统失衡,大到洪涝、干旱;小到花园的植株虫害,都是生态不平衡的体现
治理的话,现阶段还是人为的干预为主做的话,还是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在被破环的生态中添加新的因子,重新构筑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或者人为绿化,构造小生态系统,来替代无法恢复的生态平衡
经常发生dcs覅很成熟的绿化带上考虑和充分考虑恢复迪欧v荣i额
露雅雨荷,你好~
强烈推荐楼主到"一乐电影网"
快播高速观看边看边下载
更新影片最快了电影和电视剧很全,很多
是看影片不错的地方
如果你想看的影片找不到
你百度搜索《一乐电影网》,这里一定有~
历史上的今天:
-08-01请高手解梦~热镀锌车间火灾危险性等级是丙类还是丁戊类20112011-08-01深圳红岭大厦可以注册公司吗2011-08-01
范文四:“平衡的信息生态”:可能抑或不可能
[摘要]信息生态平衡与否,规定于作为子系统的信息主体、信息技术平衡与否。演化性、空间性、功能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和位阶性、利益性、博弈性存在的信息主体,无不存在着非平衡性,因而“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可能。现实中,应充分利用信息生态的非平衡性,以形成和巩固能够持续推动我国信息生态发展的有利态势和格局。 [关键词]信息生态 平衡 非平衡 [分类号]G201 N031 1 导言:成为“问题”的信息生态 信息生态成为当代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或“社会问题”,在一些研究者视域内,因于“信息超载”、“信息鸿沟”、“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等“信息生态失衡”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即“信息生态平衡”之间的“差距”,使“平衡的信息生态”成为这些研究所欲达致的“预期目标”。但是,“平衡的信息生态”可能吗? 一般而言,信息生态是信息、信息主体、信息环境关系的总和,信息、信息主体、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如果,作为信息生态子系统的信息环境主要由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制度等构成;作为信息基础设施构成的通信、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物化”形式;作为信息资源的信息内容或数据的可能性,以信息技术对其“计算”的可能性为限度;信息制度在根本性上矗立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并因其演化而演化;信息技术是使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制度等成为信息环境构成要素的那种要素,有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就会有什么样的信息环境。据此,信息生态似可理解为主要由信息、信息主体、信息技术构成。 当将信息生态视作人们信息交往的状态,信息生态一定存在于信源与信宿经信道的对接。所谓信息生态的“平衡”,即信息的输入一输出在信源与信宿间的“量的适应”与“质的统一”。据此,信息生态平衡与否,以作为其构成要素的信息的量一质的存在状态或信息的存在状态为表征。 一定的信息仅仅存在于一定的信息生态系统。由众多“复数”要素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多元关系”,信息作为“多元关系的他在之物”,只有通过“复杂一多元”的信息主体,凭依作为“信息载体”的“复杂一多元”的信息技术的“表达”,才能获得存在。或者说,信息的存在状态,规定于信息主体、信息技术。进而,信息生态平衡与否,规定于作为子系统的信息主体、信息技术平衡与否。 2 论证:“平衡的信息生态”可能抑或不可能 2.1 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 2.1.1 演化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作为信息生态子系统的信息技术,是演化性存在。 一方面,具有一定结构的信息技术的演化,在根本上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尽管熊彼特的技术创新思想属经济理论,但包括信息技术创新在内的任何技术创新,首先是技术自身的创新。信息技术创新对“结构”的“创造性破坏”,首先指向信息技术结构自身,信息技术创新既非要素技术间无差异的均衡,又具非间断性。从而,信息技术创新对自身结构的“破坏”充满演化过程;或者说,信息技术的演化过程是其结构不断被“破坏”的过程,即其“结构非平衡”过程。当然,这并不否定演化的信息技术具有某种“结构平衡”的暂时可能性,但这仅仅是“结构非平衡”的一种“条件”或“补充”。在结构维度,演化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另一方面,基于市场的信息技术演化的竞争机制,既表征于和其它技术的竞争,又表征于其要素技术间的竞争。因论域故,仅对后者作扼要分析。如果假设参与竞争的要素技术仅有两项:一项为原有技术;一项为新技术。那么,其间的竞争关系大致可呈现为三种,即间接性竞争、依附性竞争、替代性竞争。间接性竞争指“主要是对整体资源的竞争”;依附性竞争中的新技术会使原有技术市场的存在状况受到一定影响;替代性竞争中的原有技术有被新技术替代的可能。若依不同层级的尺度,信息技术的要素技术具有量的复杂多元性。如果说,假设背景下的三种竞争关系已经分别表明,竞争的要素技术间的市场存在的演化因优胜劣汰而具非平衡性,那么,复杂多元的信息技术间复杂竞争关系交织的演化,持续呈现的则是更加复杂的非平衡性。在竞争机制维度,演化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2.1.2 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演化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同时是空间性存在。 一方面,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在区域分布上呈现着差异。在当代,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同一国家内的区域间,又表现在国际间。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的空间分布上优于发展中国家;同一国家内,信息技术空间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其量一质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呈现为城乡差异;尽管在相对差距层面,信息技术空间差异有缩小的可能,但绝对差距却在扩大。信息技术空间差异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后一差异难以在根本上消除,信息技术的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这就表明,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在区域维度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空间差异,蕴含着信息技术转移的必然性。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大多数国家都是信息技术使用国,因而,信息技术的国家间转移对改善其空间差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实中,信息技术的国家间转移,“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由于利益关系,这类转移会遭到“受方技术主体乃至政治主体的反对”,并伴随文化摩擦,阻碍着转移的进一步实施和实现。不仅如此,或因受方国家的支付能力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或因授方国家为保持其“先发优势”而构筑的技术贸易壁垒等,都阻碍着信息技术国家间转移的充分实现。在信息技术的国家间转移维度,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2.1.3 功能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演化性、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以功能性存在为根据。技术的功能与解释相关,但任何解释总是对“客观功能”的“延伸”。信息技术的“客观功能”在当代,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超文本功能与虚拟功能。 一方面,超文本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是基于节点和链或超链、具有“文档内部跳转”与“文档外部跳转”之效能的“这样一种电子文档”,它会使“阅读”成为“只是一种链接生成”,具有无限开放性特征。这在某种意义上表征着互联网中的文字或知识的无边界性,“阅读”的每次选择都将“再生出一个新的空间”,内蕴着“解”的非惟一性、不确定性或随机性、非封闭性等非线性规定。超文本功能的非线性规定,使知识与知识在“阅读”中发生非线性相干,激励“分叉”产生,“分叉意味着突变”,突变意味着“非平衡跃迁”,换句话说,非线性的超文本功能意味着非平衡性。在技术的功能属性即技术属性的意义上,超文本功能维度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虚拟功能生成“虚拟实
在”。“虚拟实在”“不再仅仅意味着对原型的摹仿”,而“发展为没有原型的事物的摹本――拟像”,内在具有超现实性。超现实性的“虚拟实在”没有“固定”的“时空界域”,“不具有可决定的时空性”。或者说,作为其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具有非决定的随机性。依复杂性理论,非决定的随机性即因果非等当,因果非等当即对称破缺,“对称破缺就是非平衡”。据此,“虚拟实在”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在“虚拟实在”向虚拟功能向信息技术归结的意义上,虚拟功能维度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2.1.4 在信息技术子系统层面,“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 由于演化性、空间性和功能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因而“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比如:①信息技术的非平衡演化使要素技术间往往存在内在匹配差异,若信源、信道方面的信息获取、传递等技术优于信宿方面的信息检索等技术,会导致信息过载等“量的非适应”;若病毒技术优于杀毒技术、“攻击技术”优于“防御技术”等,会导致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等“质的非统一”;②信息技术的非平衡空间分布,既会导致信息鸿沟,又会导致掌握信息技术霸权的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或隐或显的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等;③非平衡的信息技术的超文本和虚拟功能所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隐蔽性、去地域性、虚拟性等,会使传统的“把关人”、“议题设置”等失效,有效控制困难,从而导致信息过载、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的发生或频繁发生等。 2.2 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 2.2.1 位阶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信息主体“栖居”的“社会位置”,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表征,具有差异有序的“位阶性”。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子系统的信息主体是位阶性存在。 一方面,信息主体的位阶性存在,所展示的其在社会关系中对“分工”的“屈从”,必引生其在资源占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其信息活动能力、地位的差异。以这种差异为尺度,信息主体可大体二分为“强势信息主体”与“弱势信息主体”。尽管梅特卡夫法则认为,网络对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但作为“弱势信息主体”的网民“被控制”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几乎处于马克?波斯特所言的那种“超级全景监狱”中。事实上,以“弱势信息主体”与“强势信息主体”为两端的“天平”,在总体上始终只倾斜向强势一方。在资源占有维度,信息主体子系统在总体上不可能达致平衡。 另一方面,现实的信息主体的资源占有作为过程,蕴含着信息主体间强弱态势变易的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尽管社会的制度设计应尽力帮助“弱势信息主体”增加资源占有量,但不应当也不可能强制进行资源占有的无差别分配;尽管信息主体的资源占有之总趋势,指向着日渐丰富性,但既不可能自发导致“均贫富”,也不可能排斥“马太效应”。现实的资源占有的相对变易,绝不会达成信息主体间强弱态势的均衡。这就表明,在资源占有过程维度,信息主体子系统不可能达致平衡。 2.2.2 利益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将位阶性存在的信息主体“连接起来的惟一纽带”是利益,在这个意义上,信息主体是利益性存在。 一方面,当将信息主体的“存在形态”二分为个体与群体,那么,便有信息主体的个体利益与群休利益:①信息主体群体利益的实现,在某种意义上包含着所属个体利益的实现,但当群体利益“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差异于个体利益;②信息主体的个体问、群体间,分别具有各自的共同利益,但这种“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存在于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不具替代“自私利益”的可能性,“共同利益”内在具有差异。如果任何差异均导致非平衡,那么,存在形态维度的利益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子系统具有非平衡性。 另一方面,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进程中的信息主体间的共同利益表达着不同信息主体的共同利益空间的全球拓展,但这种拓展仅仅基于“全球化市场”的“自私利益的交换”。任何“自私利益的交换”均以利益差异为根据,信息主体共同利益空间的全球拓展,即信息主体间利益差异空间的全球拓展。这种空间拓展不仅容纳着旧有的利益差异,而且为新的利益差异提供了空间可能,使信息主体的利益差异关系更加复杂,这在当代已是经验事实。这就表明,利益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子系统,在全球化维度的非平衡性比既往更加复杂。 2.2.3 博弈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信息主体的差异利益,实现于利益博弈,在这个意义上,信息主体是博弈性存在。信息主体的利益博弈现实,具有“复杂一多元”性,为行文方便,仅以双信息主体为假定,从“收益”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维度分别切人,作扼要分析。 一方面,信息主体的利益差异包含着利益对立的可能性,实现对立利益的信息主体博弈,即零和博弈。在“收益”上,零和博弈的任一方信息主体的“输或赢”都与相对方相反,不存在平衡的任何可能性。比如,现实中如果不采取有效对策,防卫和反击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政治动员”、“网络政治行动”与“信息恐怖活动”等,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核心价值体系等的攻击和破坏,就难在互联网域确保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事实上,无论何种领域,零和博弈维度的信息主体子系统,都不具达致平衡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非零和博弈是信息主体利益博弈的主要形式,其任一方的“输或赢”,不必与相对方相反。但基于市场的非零和博弈的信息主体,不论倾向于“个体理性”还是“集体理性”,终归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收益预期”。由于其双方信息搜寻、信息甄别等能力的差异,“强势信息主体”会使约束双方的“协议”蕴含着不利于相对方的规定;对非零和博弈双方应当有约束效应的“相互善意”的某些伦理规范,对于大多数信息主体而言,“从来只能抵抗微不足道的诱惑”,因而非零和博弈实质上多属非合作博弈,信息主体间利益实现程度的差异难以真正消弭或缩小。在非零和博弈维度,信息主体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2.2.4 在信息主体子系统层面,“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由于位阶性、利益性、博弈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因而,“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比如:①位阶性存在的信息主体的非平衡性,会导致“强势信息主体”凭信息权力操控信息的“生产一传播”,从而造成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与侵犯等。现实中的“水军”博主、网络公关公司,共同制造了网上50%的热帖”,就是一种例证;②利益性存在的信息主体的非平衡性,会导致不同信息主体对信息存在状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丧失,一些信息主体甚至通过制造信息超载、污染、侵犯以维护其利益,现实中的“黑客帝国”现象就是一种例证;③零和博弈的信息主体的非平衡性,导致的必是信息之量的对抗与质的对立,“信息战”双方你死我活的博弈就是一种例证。非零和博弈非合作的普遍性,使信息垄断、隐瞒、欺骗、攻击等信息污染或侵犯现象从未绝迹,甚至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遍性。 3 结语:“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可能 在信息生态平衡与否,规定于作为子系统的信息主体、信息技术平衡与否的意义上,由于信息技术与信息主体无不存在内在非平衡性,因而,“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可能。 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对信息生态系统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宜无条件比附之。因为信息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质,因而,比附之的“平衡的信息生态”演绎之前提的合法性值得怀疑。 面对非平衡的信息生态现实,似应更多地关注如何认识、利用信息生态的非平衡性,牢牢掌握“制信息权”,以形成和巩固能够持续推动我国信息生态发展的有利态势和格局;似不宜过分“执着”于“平衡的信息生态”目标的达成。
范文五:平衡\不平衡\新平衡
摘要:教师教学反思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除了受其自身的智力影响,还受其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剖析教师教学反思心理变化的历程,揭示其深化的突破口:心理的“平衡”和“不平衡”处。学生、同行和专家是教师教学反思的推进器,他们能够在教师教学反思深化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快教师教学反思类型的转换和反思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教学反思;平衡;不平衡
步进在《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类型》一文中把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分为四类:直接感受型、感性体验型、理性批评型和理论研究型。并且认为这四种类型的反思出现在中学语文老师不同执教阶段,它们分别是在3年左右、3-10年左右、10-20年左右、20年以上的骨干教师[1]。显然并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老师的反思水平就能自然从直接感受型转化为理论研究型,作者在文中指出20年以上的骨干教师才有理论研究型这种特征。其二,不同老师可能停留在感性体验型和理性批评型的时间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为什么教师反思水平差距会这么大?
“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2]可见教师教学反思的进行必须要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何谓教学反思倾向?“教学反思倾向是指教师在反省思维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和态度。”[3]也就是教师能否进行反思,必须有一定的积极心理因素的参与,包括教师欲望、需求、信心以及长期形成的一种适应新环境的行为等。“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都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智力加工,而且需要有情感、态度等动力系统的支持。”[4]显然,反思水平能否提高以及提高的速度不但受教师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怎样从情感态度中的需求方面帮助教师把教学反思引向深化。
根据不同类型教师教学反思所需心理需求参与度、参与内容等的不同,可以把教师教学反思的心理需求分为四类:解决教学的基本需要、优化教学的需要、艺术教学的需要、科学教学的需要。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每一个踏上讲台的新教师为了“站稳脚跟”, 尽快适应鲜活复杂的现实教学情境,为了满足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需要,他们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在实践中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堂的驾驭能力等不断进行思索。他们还会自觉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形成一定的教学技能来应对日常教学工作的需要。当解决基本教学需要满足后,老师的心理有一种成就感,心理需要属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如果没有新的刺激引起平衡状态的倾斜,或者说打破这种平衡状态,那么老师反思的水平可能就难以突破,向高一层次水平发展。心理的自足感使他们安于现状,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就像方钧鹤在《反思,语文教师成长的推进器》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逐渐胜任了高中语文全部教学,听到的表扬多起来了,自我感觉好起来了,觉得语文教学得心应手了,自己能‘驾驭’课堂了。有时滔滔不绝讲到铃声已响还意犹未尽。我满足在浅层次的快乐之中。有一年寒假,几个已经毕业的学生来看望我。我让他们谈谈对语文课的真实体会。”“要不是学生‘童言无忌’的话刺痛了我,我可能还会在低层次的快乐中陶醉。从痛苦的反思中,我逐步认识到,讲得精彩的语文课,未必就是好课。”“学生的批评,使我从飘飘然的云层中落到地上,闷闷不乐了好多天,我痛苦地反思着。应该说,这段时间,是我教师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学生们单纯的善意的话语,使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在于很难看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5]可见,为了满足需求,追求心理平衡,教学反思倾向性等情感因素会积极参与到反思行动中,但是如果老师没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能够随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那么当他的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有可能就会停止不前,直到外在的偶然的刺激使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并积极去寻找新的平衡。同样,如果教师心理需要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也会使老师失去信心,失去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提高必须经历心理上一次次的“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动态前进的过程。
如何加快教师心理需要动态前进,促进教师反思水平的深化,提升教师反思水平转型的速度,关键是能否及时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心理需要的“平衡处”制造出“不平衡”,在“不平衡“处引导出“新的平衡”。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同样的,外部的不满足,也会逐渐引起内在的不满足感,内在的不满足感是驱使教师主体进行探索、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反思水平不断提高的突破口在于及时打破一种需要满足后的自满、自足状态,在心理需要不平衡处寻找新的平衡。学生、同行、专家都是教师心理需要“平衡”与“不平衡”的缔造者、教师反思深化的推进器。
首先是学生。老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感受、行为表现直接刺激教师心理需要满足指数的升降。但是成人眼光与孩子不同,所以有时成人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却难以在孩子身上产生共鸣。还是举方钧鹤的例子。他让已毕业的学生谈印象最深的语文课。“一位学生说许多课的印象都不深了,但有一节课他至今还记得,我问是哪节课,他说那是一节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进行‘说话竞赛’的课。其他几位同学也应声附和说记得那节课。我心里‘咯瞪’一下,因为我马上记起,那节课是因为当天要使用的作文本没有来得及改完用来救场的即兴活动。为了这节课,我还自责过。而那些我自以为得意的长篇大论的‘好课’,学生早已经淡忘了。”[6]由此可见,老师不能想当然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整个教学、教育,而必须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随时倾听来自孩子们真诚的声音,让“童言真正无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反思中的得与失是否跟学生的看法一致,以及自己反思中忽略的问题。教师只有随时在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的切换中,才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有效性也才能得到提高。真诚的“童言”能够打破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并激励教师寻找新的平衡,真正推进老师教学反思水平走向成熟。
第二、同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当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教学策略、教学风格的老师在一起研讨时,思维火花在相互碰撞中产生,老师会自觉地对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教材内容的处理、课堂的驾驭能力、整堂课的教学再次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并产生灵感。同时,同行的学习交流,为老师反思提供一个立体空间,避免教师独自反思的局限,因为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所以老师们自己知识范围外的东西,常常会被忽视。同行的观摩、研讨其实是让每个老师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审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某方面的知识是否还存在不足,激励老师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反思水平。
第三、专家。专家的参与对老师的教学反思具有导向作用。老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以及理论水平的局限,反思水平可能会在某个形态上停止不前,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专家的指导,无疑是给老师指点迷津,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专家的参与,能够及时解决老师心理需要“平衡”时与“不平衡”时的困惑,无形中给老师的深化反思提供平台与出路。教师教学的反思水平就是在外力的刺激和帮助下心理需要沿着“平衡――不平衡――新平衡”螺旋上升的,从最初满足教学需要的直接感受型慢慢转化为具有研究能力、探索能力,能够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步进.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9(9).
[2]申继亮.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3]方钧鹤.反思,语文教师成长的推进器[J].中学语文教学,2005(11).
Psychological Breakthrough in Deepening Teacher Reflection on Teaching
CHEN Gui-bin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in teacher reflection on teaching is caused by their intelligence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emotions. This essay strives to reveal the breakthrough in deepening teacher reflection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ir psychological changes. Students, colleagues and experts are the propellers of teacher reflection, and they can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ing of teacher reflection pattern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ir reflection.
Key words: teacher reflection on teaching; balance; imba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