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三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篇一:高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开课时间:2006年10月2日 上午第三节 开课班级:高三(1)班 授课人:张景兴
*高中历史总复习讲义*
第九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前期)(二) *教材讲解 *
总论:
1.时期: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1919年]前 2.主要内容:
(1)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领导下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2)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及其独裁统治;反对袁世凯斗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
3济、思想”用1.5课时。所以这一节我们主要来学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2. 北洋军阀的统治(前期)(191220CCDBB
21、(1)联邦政府的结构:?根据宪法,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法律须经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有选民间接
选出。总统拥有很大权力,他即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根据宪法,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须经参议院同意。它对于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范围内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2)权利分配原则: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没有。因为在美国最初宪法中,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白人成年男子,广大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等被排斥在外,至今美国的种族歧视仍很严重。
22、(1) 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立法权、可以召集、召开或延期或结束两院。 (2) 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绝对实权。(3) 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
23、不同:?国王的权力不同,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德意志皇帝是实际的国家元首;?德意志内阁对皇帝负责,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作用很小。
原因: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容克贵族领导了德意志的统一,统一后的德意志政权主要是掌握在容克贵族地主的手里。而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掌握了国家的领导权,通过立法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24、(1)主要特点: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美国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混合;
法国共和制为其政体形式,总统权力极大。德国为联邦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
(2)首先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旧制度;接着召开议会,制定宪法,确立国家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规定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再根据宪法的规定组建政府。
(3)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平等竞争,在政治上则要求民主;二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广为传播,为民主政治奠定思想基础;三是英、法、美都具有一定的民主传统。
高三历史教案篇三: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
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2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程标准】
1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2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教材分析】
本节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1787年美国宪法》,二是该宪法的影响。其中心内容是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及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781年成立的美国邦联只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无力解决独立战争后面临的执政困境,建设一个怎样的美国成为《1787年宪法》的重要任务。作为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7年宪法把西欧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成了现实。它不仅为美国二百多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美国历史的认识侧重于对美国独立战争和少数名人逸事的了解,对美国宪法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时事性质的感性认识,对“三权分立”的理解也停留在较浅的水平。
由于美国对世界影响深刻而广泛,中国媒体对美国政治,特别是美国选举有较多关注,学生对探究美国共和政治有较大的兴趣,但学生对美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对美国政治文明不够宽容,不能以平等的意识看待、探究美国的宪政文化,有时走向两个极端或是盲目的崇拜或是盲目的贬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区别,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材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体
会现实,反思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体制的演进过程等基本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事物,正确地对待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分权与制衡”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讨论法比较法列表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总统竞选图片”)由此导出美国的政治体制。
讲授新课
设问:美国的这一套政治体制是怎样确立的,一、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设问: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110页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归纳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1、前提: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多媒体展示签订《巴黎条约》图片) 2、必要性
邦联制的弊端
要求强化统治迫切需要制定新宪法 3、理论来源:欧洲启蒙思
想家的“三权分立”思想 (多媒体展示史料)
美国吸取英法的先进思想,说明美利坚民族具有开放性。
二、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原则
1、1787年宪法的制定
(多媒体展示《制宪会议》召开的图片)
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机构: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原则 内容包括序言和正文两部分
课堂练习:(略)
三、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当今美国史学界和政治界对1787年宪法的不同看法)
1、 积极意义
? 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 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示范 ? 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2、 局限性
? 未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 明确将财产作为划分标准
四、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
(多媒体出示一段材料“邱吉尔对罗斯福说的一句话”) 探究: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区别,
虽然美国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很多区别,但是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小结:
一、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原则:分权与制衡 美国二、1787年宪法的立法权归国会 联内容和原则
邦内容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政
府行政权归总统 的
建进步性 立三、1787年宪法的影响
局限性
四、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
课堂巩固(略) 作业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宪法起了什么作用,
范文二:高三历史教案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政治
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七雄争霸;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
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
战争
晋楚的城濮之战
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秦赵的长平之战
民族
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
各民族逐步融合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五节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这一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讲清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
2、齐桓公称霸
由学生回忆齐桓公是如何实现霸业的。
3、晋楚争霸
让学生记住晋楚先后称霸中原的时间,以及晋楚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4、吴越争霸
让学生记住吴越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阖闾与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要求学生记住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明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上升,并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要求学生记住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局势的特点以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重点——齐桓公争霸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齐国成为强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获得外交优势。终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重点——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经过春秋长期的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七国之间战争不断,此时,战争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诸侯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第一,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第三,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比西周时的“八百诸侯”相比,显然是大大进步了,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第四,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第五,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辩”观念相对淡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了。同时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问题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典型例题
例题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右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B。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填图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结合、历史地理综合能力。赵国在北方,曾修长城以防匈奴,魏国在中间,韩国在南方,最为弱小,最先为秦所灭。故选B。
例2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A。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秦国能称雄于七国主要原因不在BCD三项,它们只是秦称雄的一个方面,秦的强大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即商鞅变法。故选A。
例3 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识图选择题,是历史和地理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秦统一前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显然,秦统一前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燕。图中①给了都城临淄,正是齐,①可以确认。图中④给了都城蓟,正是燕,④可以确认。图中②给了都城郢,应是楚,它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而是后来自封的。图中③给了都城邯郸,应是赵,是战国初年三家分晋而建立的。因此,符合题意要求的是①④。
例4? 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 )
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 B.社会制度大变革
C.井田制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答案:D
例题向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项是根本特征,C项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A、D两项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项,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
例5? “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历史特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B项不是历史发展趋势,且与题意无关。D项是战国时期的根本历史特征,而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A、C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课本上没有C项结论,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春秋开始时有七八十个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到战国开始时剩下七个诸侯国,正反映了C项这一新的结论。
秦朝统治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西汉的兴衰
来源:文典网 日期:2010-04-19 14:59:51
教学建议
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为统治思想。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政治的具体体现。在刘邦、孝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老政治。黄老政治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l)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于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前,对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种观点。第一,基本肯定说。认为王莽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和理想主义者,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第二,基本否定说。郭沫若认为:王莽实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动荡不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相反给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了。第三,主观与客观说。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汉后前危机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膨胀,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贷掠夺和财货垄断。他的改革是针对大地主阶层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结果竟变成了一场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在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国象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3)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高考例题警示
例 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帝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4分)(1995年)
警示:此题为比较题。答题关键在于找准对比项。在比较过程中,比相同点宜大处着眼,比不同点须从小处着眼。据此,本题在比较三方面共同点时,舍弃背景、具体内容和结果,而在比较不同点时,应具体从背景、内容、后果去分析,从而得出秦亡汉兴的内在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典型例题
例1 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的远见卓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客观原因的理解能力CD两项明显体现了人的主观意识的特征,B项间接体现了刘邦的主观意识因此这三项均与客观原因不符,而A是完全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实。答案:A。
例2 我国古代宦官专权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B.皇帝幼小和昏庸无能
C.宦官是最腐朽势力的代表 D.宦官亲近皇帝便于掌权
根据以上所述,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有皇权才有宦官权,用宦官是皇权专制的需要,因此A项是产生宦官专权现象的根本原因,B、C、D三项都由A项中产生。
例3 东汉与西汉的相同之处是:
①定都洛阳 ②割据混战 ③反击匈奴 ④都因权臣篡权而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此为比较选择题,只有对东汉与西汉的相关知识比较了解了才能做选择,首先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西汉无割据混战而是王莽取而代之.都反击匈奴,都东汉由曹丕取代.答案B
范文三:高三历史教案
总场中学高中部有效课堂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历史 高三年级 主备人:肖军
第三周 上课班级:高三 授课人:肖军 课 题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 复习
1、掌握皇权和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演变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的史学三维
实 习目标
目2、概括归纳这些演变的趋势和实质 标 皇权和相权的演变、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教学
重点
演变的趋势和实质 教学
难点
课前准备 预习完成知识梳理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自主总结归纳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 1 课时
教复习考点回顾:
学板题 1、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对象、诸侯、内容3、宗法制的原因、核心、作用 过(6) 4、大小宗的关系5、礼乐制度6、皇帝制度7、三公九卿制 程 8、秦在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9、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加强中央集权)
新课题:中央集权、皇权和相权、选官制度
1、掌握皇权和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演变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的史示标
实 (1
分) 2、概括归纳这些演变的趋势和实质
示导 复习要点:
(21、中央集权的发展
分) 汉、唐、北宋、元、明
2、皇权和相权的发展
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原始社会末期、商鞅变法、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复习课本相关内容,自主归纳以上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关键词
自学标准:大部分学生能熟记相关知识点
检测的方法与要求:提问
要点学生对照大屏幕记诵,教师行间巡视。
梳理
(8
分)
订正、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记诵、总体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
检测 制度的演变。
(81(汉朝
分) (1)汉初: 并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 ”的基础上,颁布“ ”,使
越分越小, 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的地方节度使,往往发展为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了 。
3(北宋
(1)内容
?军事:把兵权收归 ,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 。 ?行政:中央派 担任地方长官,设 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 ,其余全部由 。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的局面,加强了 。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1)内容
?地方设 ,简称 。行省长官由 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 ,边远地区设 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 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 的节制。 (2)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 的管理,加强了 ,巩固了 。 ?是中国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 5、明朝设三司使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1)明太祖废除——设三司——、——、——、分管——、——、—— 2)作用——权力收归——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
(1)目的:搜罗、管理 。
(2) 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特点: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步入仕途。
(2)衰落:随着 的没落,无法继续。
3(科举制
(1)沿革: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 的方法选拔官员;
时,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 了科举制。 (2)评价
?是封建 制度的一大进步。
?有利于打破 、扩大 、提高 。 ?把 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 ,大大加强了 。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后教 一、中央集权的演进
(15西汉:1、郡国二制并行;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分) 唐朝; 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
北宋:1、收兵权,编禁军2、派文臣做地方长官,设通判;3、中央控制地方财
政
元:1、实行行省制度;2、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明:三司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探究问题
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原始社会末期 商鞅变法时期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趋势: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1、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练习
A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 郡国并行 (10
C 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D 实行刺史制度 分) 2、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3、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度 B(分封制
C(刺史制度 D(郡县制 4(北宋“三司”与明朝“三司”的主要不同是( )
A(前者是中央财政机构,后者是三个地方机构的合称
B(前者是地方财政机构,后者是中央监察机构
C(前者是中央行政机构,后者是地方行政机构
D(前者是一个机构,后者是三个机构
5(元朝统领宗教事务并管辖西藏地区及管理边远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宣政院 B(行中书省和枢密院
C(平章政事和达鲁花赤D(宣政院和宣慰司
6、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
A、门第 B、孝廉 C、进士 D、名望
7、我国古代采用科举取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8、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级
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9(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0(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板书设计 一、中央集权的演变
史实 趋势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史实 趋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讲解习题
下面是诗情画意的句子欣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
谢谢!!!!!
1. 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 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3. 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4. 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5. 红尘嚣 浮华一世转瞬空。
6. 我不是我 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
7.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 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8. 经流年 梦回曲水边 看烟花绽出月圆。
9. 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10.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1. 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12.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
13.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4. 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15.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 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16.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17.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18.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19.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0.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22.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23. 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24.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25. 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苍海明月,天
长地久。
26. 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缘过了远分,缘过了聚散,是
否回头就能够上岸
27. 天凉了,凉尽了天荒 地老了,人间的沧桑,爱哭了,这么难舍 心都空了,想放
不能放。天亮了,照亮了泪光 泪干了,枕边地彷徨
28.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29. 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莫失莫忘。
30. 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
31. 也许是前世的姻 也许是来生的缘 错在今生相见 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32.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33. 醉眼看别人成双作对,
34. 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35.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36. 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7. 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38. 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39.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40.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41. 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42. 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43. 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44. 红尘初妆,山河无疆。 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45. 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46.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
47. 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
48. 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49. 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50. 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51. 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
52. 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53. 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54. 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55. 随你走在天际,看繁花满地。
56.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57. 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58.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59.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60.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61. 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1. 水滴虽小,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2. 梦落三千尺愁深似海,繁华遗落散满地。记忆轮回里,我举杯,在奈何桥上满口饮尽。
3. 人生没有轮回,就像花,人活一世,花开一季、人生如花,花似梦。
4. 生活的苦涩和美好给了我对人生的领悟,如今,千山万水走遍,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愿离开文学的蓝天,再也不愿离开那个让我痴迷的文学舞台。
5. 在烟雨红尘中,轻拾季节花瓣飘落的音符,组成美妙曲符,然后,倚在时光的路口,撷一缕明媚,许自己一份唯美的怀想,与快乐、浪漫相约,闲淡清欢。
6.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挫折,想说恨你不容易
7. 燕子斜飞人家,炊烟零乱,柳絮飘飘,弥漫了山里人家。
8. 这样知解自己的生命即使是心灵空荡我也无所畏惧
9. 中秋之曰不可能岁月明如水,偶然的暗淡,恰似镜子的背后之面,有所缺憾,人生才会是积翠如云的空濛山色。
10. 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在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我学会了宽容;在经历了失落和离别后,我懂得了珍惜。
11. 曾经盛开的蔷薇,虽经风吹雨打,但和着微风,还有屡屡暗香飘过。
12. 我只希望,不管三年,五年,或是十年以后。某一天,我们相遇,还能相认,你大喊一声,我想死你了。那一刻,我定会泪流满面。我们是朋友,永远的朋友。
13. 最爱的未必适合在一起,相爱是让彼此做自己。
14. 时间断想,时间不断。流逝,像是水,可弯可直,像是风,可柔可刚。
15.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16. 云层雾气,缠着几户古木人家,清新自然,如诗如画。
17. 我喜欢你,只是一个现在;我爱你,却是一整个未来。
18.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19. 再大的风不会永不停息,在浓得雾不会经久不散,风息雾散仍是阳光灿烂。
20. 牵着时光的衣襟,走进芳菲五月,轻轻地将春光拥入怀中,于一抹素白流韵中,弹奏一曲江南的婉韵,把盏,将似水流年浅斟轻酌。
21. 我穿越轮回而来,在奈何桥相思盈袖,凄然守候。莫落泪,纵若水落三千尺东流,云动八万里西散,我依旧会化身城碟,翩翩起舞跨过奈何桥与你相会。
22. 如果我爱你,我就会理解你,通过你的眼睛去看世界。我能理解你,是因为我能在你身上看到我自己,在我身上也看到了你。
23. 似乎风在转向,送走了缓缓袭来的味道,又将刚刚溜走的风,静静地换回来。
24. 生活告诉我,童话只不过是小孩子幻想的游戏。
25. 人生就像穿着一件长满虱子的华丽睡袍,外表美丽,而内心却充满了干啊和恐慌。
26. 必须用另一种真实方式来代替时光里已经逝去的东西
27. 岁月,依一抹浅香于心间,看年华向晚,闻花香送暖。给时光一个浅浅的回眸;给自己一份微笑从容。沉淀,馨香;念起,温暖。
28. 人生的起起落落间,总会有一些情怀需要安静回味;总会有一些伤痛需要独自体会;总会有一段路需要一个人走;总会有一些事需要坦然面对。
29.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0.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31. 今后,我会从尘世中的纷争走出,远离喧嚣,把岁月打磨成诗,让自己的文字静如睡莲,动如涟漪,无论何时都能描绘成美丽的水墨丹青。
32.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泰戈尔
33. 我们都不擅长表达,以至于我们习惯了揣测。去肯定,去否定,反反复复,后来我们就变得敏感而脆弱。
34. 心心念念的往事、曾经深爱过的人、年少琐碎的过往,它们就像缠绕之间的一阵风,来的缱绻,去的时候让人来不及挽留。
35. 如果在乎的没有那么多,想要的没有那么多,生活便会简单得很多。
36. 在极度的喧嚣中,独自微笑独自平静是憾,落花是美的,淡淡的书香,淡淡的花香,淡淡的馨香。
37. 曾芬芳过的那片土地,幸福的花儿虽早已凋谢,只留下风雨吹打的痕迹。
38. 辗转半世红尘,缘去缘灭,空留满池伤痕。雨花迟落,霜雪纷飞,池水泛冰,已益处月的苍凉。
39. 一条古道,一匹瘦马,一个人影,被落日的余晖缓缓拉长。
40. 我们人生的大幕才刚刚拉启:刀光剑影,英雄本色;是非恩怨,儿女情常。
41. 我们要去流浪,虔诚地定格住每一寸记忆;我们要去成长,潇洒地忘却掉每一条纹路。
42. 嗅着昨日芬芳遗留的气息,寻寻觅觅,仍不见踪迹。邂逅了一场烟火,终还是那般凄凉。迷失的夜晚,点缀了无数颗孤单的星星,不知道那是否有属于我的一颗。
43. 像这样轻飘飘的日子和平平静静的心情,也算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吧。
44. 想着远方的你,绝美的笑容,只为你一个人展露,那一泓羞涩的笑容,悄悄。
45. 细碎的声音,如羞涩的蓓蕾,夜暮花影,轻浅六月,寂寂流年,拢一阙清绝,归隐在宋词里。
46. 夕阳沉落在海水深处却不见浪花翻滚,淡淡的只留下一个让人沉思的背影。落雨是晚风中的殇,带着晨曦的翘首滑落最后的伤痕!雨尽含羞,淡抹嫣红!
47. 无影击碎了泪水,岁月在那个光年划下的痕迹原来是一刀一刀地刻在了我的心上。
48. 我收拢了梦想的翅膀,我停却了信念的脚步,却再也作不回曾经的那一天。
49. 我宁愿用尽此生,为那些尘世的硝烟尘雾,潸然泪下,为菩提落花,为世间繁华。
50. 阳光依旧在,我们穿越光影,沿着历史的足迹继续前行,创造美好生活,走向美丽明天!
51. 洋溢着春日的微笑,坚强了外表,却虚伪了内心,脆弱了,是不敢触及的。
52. 也许,就在那一刻里,梦境还在,柔情亦在。
53. 一个人的戏,自己独自导演,诠释精彩。在剧中尽情释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笑得凄然绝美;哭得肝肠寸断。
54. 但生命中被你刻上痕迹的那些岁月无法抹去。
55. 往事悠然一笑间,不必空忧。我们一路走来,只是为了告别往事,走入下一段风景。倘若让忧伤填补了生命的空白,就真的是亵渎了生命。
56. 人生只有回不去的过去,没有过不去的当下。上帝只会给你过得去的坎,再不好过的生活,再难过的坎,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57. 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58. 生命并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段旅程。如果你在途中一直都试图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超过别人,那你就浪费了这段旅程。
59. 比如新的朋友新的感情新的思绪我想要知道的
60. 我以为我已经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有一天,我听到一首歌,我的眼泪就出来了。因为这首歌,我们曾一起听过。
61. 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品人生似棋。
62. 我离开你这一种信仰又会以怎样全新的姿势去面临更深沉的挑战
63. 人生路,路迢迢,谁道自古英雄多寂寥,若一朝,看透了,一身清风挣多少。
64. 只有夕阳站在那里。灵魂像无数的雪花飘过,光明闪烁,渐渐清醒。
65.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66. 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67. 忘川水不枯,记忆不散;奈何桥不断,思卿不弃;今夕,彼岸花又放,佳期约又到,我轮回践约而来,等你归来。红尘路上,伊人在否?
68.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69. 天空飘过一朵云,有时是晴,有时是阴。但白昼终归还是白昼。
70. 我知道回不去,但还是会想念会回忆会心疼到无法自拔。
71. 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是我已飞过、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72. 人生首先要是望远镜,看远;再就是显微镜,看细;接下来是放大镜,看透;其次是太阳镜,看淡;最后是哈哈镜,笑看生活。
73. 我不是公主,也不会有等待救赎我的王子。
范文四:高三历史教案
总场中学高中部有效课堂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历史 高三年级 主备人:肖军
第 十九周 上课班级:高三 授课人:肖军
两次工业革命 课型 复习 课 题
三维目标 1、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条件、进程、影响 学
2、 掌握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发展 习
3、 对比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结果 目
标 教学重点 1、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条件、进程、影响
2、 掌握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发展 教学难点 对比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结果
课前准备 教案、学案、课件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自主总结归纳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 1课时
板题 复习导入: 教
(1分)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学
2、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过
3、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程
4、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条件、过程
5、 世界市场的拓展
板书课题:两次工业革命
示标 出示学习目标:
(1分) 1、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条件、进程、影响
2、 掌握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发展
3、对比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结果 示导 出示自学指导:
(2分) 自学内容: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进程、拓展、影响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影响
3、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原因、表现
4、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自读课本相关内容,自主归纳以上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标记
自学标准: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归纳出以上问题
检测的方法与要求:提问 练习
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
自学
(8分)
知识点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
检测 1(前提和条件
(8分) (1)前提: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
社会稳定。
(2)条件
?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 ?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 2(进程
(1)开始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问世。 (2)主要发明: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3(拓展: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4(影响
(1)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城市化进程: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3)社会关系:促使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4)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知识点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成就:电力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迅速发展。
3(影响
(1)工业部门:诞生了一些新兴工业,传统工业也得到巨大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生产的主要成分。 (3)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4)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知识点三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基本形成
(1)原因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表现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2(进一步发展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2)表现
?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
?亚非拉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的产品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
?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后教 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5分 (1)区别
?出现的时期不同。工厂制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生产手段不同。工厂制度主要靠机器生产,垄断组织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规模不同。工厂制度相对于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工人集中;而垄断组织,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或强强联合,规模空前扩大。
?影响不同。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机器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联系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
1(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练习
(10分) 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2(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将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建立低碳燃料标准。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被广泛利用始于( )
A(新航路开辟 B(蒸汽动力的推广
C 3(2010年低碳环保成为世界的主题,也成为中国的主题,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倡导从节电、节气、回收等几环节改变生产、生活细节。低碳针对的现象不包括( )
A(工业革命―?煤 B(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
C(现代交通―?汽车 D(当代航天―?太阳能
4((2011年潍坊模拟)英语源于欧洲西部,到了近代,逐渐发展成一种世界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欧洲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5((2011年茂名模拟)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
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
力量的火花”是指( )
A(水力 B(核能
C(煤炭 D(电力 板书设计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进程、拓展、影响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影响
3、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原因、表现
4、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讲解课时作业
范文五:高三历史教案历史教案:第23课 西晋和东晋
历史教案:第23课 西晋和东晋
第23课 西晋和东晋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 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
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 (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 (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
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内迁各族(板书)
内迁各族,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让学生看142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记忆此图。
这些内迁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西晋政权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八王之战使西晋衰落,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3(西晋结束:316年被刘聪所灭。(板书)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强调)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16年。
思考: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引导学生从西晋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上分析:
?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