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安全生产工作的“两大体系”
安全生产工作的“两大体系”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许多工作需要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共同做好才能保证安全。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通过充分发挥两个体系的作用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1 建立以行政一把手为核心的安全保证体系
1.1 落实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自上而下层层加压,自下而上层层保证且高效运作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立一个“头头抓、抓头头”的安全管理机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1.2 必须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
要把安全作为党政工作的主要结合点,不断调整充实安全生产委员会和三级安全网络,形成“行政抓长、总支抓党、工会抓网、团委抓岗”的全面抓、全面保的良好局面。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监督体系,公司成立安监部,配备专职安监人员,各生产单位都设立了兼职安全员,对安全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 2 安全保证体系的概念及根本任务
2.1 安全保证体系的概念
安全保证体系就是为实现安全生产由人员、设备和管理构成的有机整体。因为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优良的设备和设施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科学的管理则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只有通过人员、设备和管理这3个要素在安全生产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而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搞好安全生产、保证长期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
2.2 安全保证体系的根本任务
安全保证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
(1)努力造成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安全意识,娴熟的业务技能,遵章守纪的优良品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保持设备、设施的健康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并通过安全性评价改善和提高设备设施的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设施的潜力。
(3)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负责,党、工、团密切配合,安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职工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体制,努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 安全保证体系与监督体系的关系与配合
3.1 安全保证体系与安全监督体系的关系
安全保证体系是要保证企业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安全、可靠,要解决安全生产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闭环管理过程中,谁对哪些工作负有安全责任,在哪些范围内负什么样的责任,使企业生产的每次工作,每个岗位人员都时时处处
考虑到安全问题,落实好安全保证措施。
安全监督体系则是直接对企业安全第一责任者和安全分管领导负责,要监督安全保证体系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全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各种安全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技术措施,是否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可靠。
3.2 安全保证体系与安全监督体系的有机配合
安全保证体系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有完成的职责,安全监督体系则是负有监督检查的职责,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都是为达到安全生产的共同的目的而建立和工作的,是从属安全生产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两个子系统。因此,这两个体系既要独立有效发挥作用,又要有机配合,协调运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整体的防护作用,共同完成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
施工现场安全监督体系
范文二:安全生产检查的任务
安全生产检查的任务
安全生产检查的任务
安全生产检查的主要任务是检查人、设备、工具生产运转过程中的安全状况,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在生产过程中的贯彻执行情况。安全生产检查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一) 及时发现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并及时纠正 构成安全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员、设备和管理,这三个要素是有机地联系和组合在一起的,其中人员是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一切事故的发生与人的劳动和管理上的失误、失职行为都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安全大检查,就是要及时地发现人在作业过程中的违章行为。对电力系统来说,人员的习惯性违章是造成人身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生产检查的重点。安全生产检查要以各专业的规程为依据,对不同的工种、现场、环境进行检查。单调重复的操作,容易引发人员疲劳、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往往会引发误操作,对此类作业人员的检查重点是人的精神状态;对安装、调试、检修的作为人员,应着重检查是否降低工作质量,偷工减料,简化工艺流程,减少调试项目的劳动时间而产生的习惯性违章。总之,对人员的安全检查要通过研究习惯性违章的规律,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发现不安全行为,并通过提醒、说服、劝告、批评、曝光,直至警告、处分,及时予以消除,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二) 及时发现设备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 对设备的安全检查要根据设备运行的规律,各类设备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通过听、看、闻、摸、测试、测量等手段,及时发现设备的隐患并预测事故。对设备的安全检查应从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和检修等各个环节着手,检查位置布置、周围环境、容量配置的合理性,检查设备的检修、试验、保养是否定期进行,检查设备的老化、腐蚀、磨损程度。 设备检查,一旦发现缺陷、隐患时,尤其是发生事故后,除及时处理外,应当举一反三,对同类型设备进行彻底检查,并应制订反事故技术措施,在检查中若发现假冒伪劣产品或质量低劣、工艺粗糙,缺乏质保信誉的产品,要坚决抵制。 (三) 及时发现和弥补管理缺陷,逐步建立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 电力系统随着大机组、大容量设备的投入,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高
度自动化的发展,对安全管理、安全检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如果对技术开发和工业生产中各种固有的潜在危险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不周、防范不当,就会发生灾难性的事故。全世界多次发生电力系统瓦解,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就是最好的例证。如1996年7月2日,美国西部爱达荷州与相邻怀俄明州双回345kV输电线路断线,导致两条345kV、四条230kV线路及部分500kV联络线跳闸,共用负荷210万kW,造成整个西部11个州的全部和中部3个州的一部分,包括加拿大西部和墨西哥北部的一部分大面积停电,使200万用户受到影响。 安全检查,就是要在检查过程中,根据新情况、新要求,直接查找或通过具体问题及时发现管理缺陷,特别是一些管理制度的缺陷,及时修正、及时弥补,对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现代化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与技术进步同步发展。 现代安全管理,必须利用安全生产检查手段。这是因为现代安全管理,是以保障生产中的安全为目的所进行的有关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决策等方面的活动。为的是发现、分析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各种损失,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在生产实践中,用安全生产检查手段,经常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对不适应科学管理需要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情况的要求,符合现代化安全管理的特点。 (四) 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宣传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安全生产检查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查出问题、消除隐患、处理有关责任人,也是为了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发现安全生产的好典型,进行宣传、推广、交流经验。例如一些安全生产检查的好方法、好经验是最早产生在基层,通过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地发现、总结、宣传、推广,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特点不断丰富、完善,形成实用、简便,符合生产现场要求的新方法、新经验,可以不断提高安全检查的质量。 安全生产检查是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规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安全生产检查使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建立起对安全生产的广泛认同感。
范文三: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任务
1. 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规,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针。
2. 制定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程、规定和制度,并认真贯彻实施。
3. 制定并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4. 积极采取各项安全生产技术, 保证职工有一个安全可靠的作业条件, 减少和杜绝各类事故.
5. 采取各种劳动卫生措施, 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 防止和消除职业病和职业危害, 做好女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6. 定期对企业的各级领导、特种作业人员和所有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
7. 及时完成各类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和上报.
8. 推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推广和应用现代化安全管理技术与方法, 深化企业安全管理.
范文四: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
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
1、准时化(Just In Time)
“准时化”(Just In Time),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候,以需要的数量,合格的品质准确的送到生产线旁边。因此,每个加工工序都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按照需要的数量取得需要的合格产品,从而消除生产现场中的无效劳动和浪费,提高总体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自动化(Jidoka)
所谓的“自动化”并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将人的因素包括进“自动化”,或者说是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自动化”的这种思想来自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丰田佐吉设计的自动织布机,在经纱断了一个或者是纬纱用完的时候,能够立即停止运转,发出警告,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只是在机器发生异常情况、停止运转的时候才去处理。所以一个人可以管理多台机器,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后来,丰田公司又把这种思想用于整个流水线,每个作业员在发现异常情况时,都有权利停止整个流水线,从而有效的防止了次品的产生,避免了过量生产。
(以上信息内容由维格管理教育集团编辑部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范文五:对两大历史任务的体会
对两大历史任务的体会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经济之落后,政治之腐败,国力之衰微,社会之混乱,人民之贫困,到了极点。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是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压迫和剥削。中 华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义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正如**所指出的那样,首先“改变旧的社会形态、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 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及树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 只有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现代化、民主化的进 程扫清障碍;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是历史的法则,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近代中国,国破辱深,民不聊生,矛盾重重,各种问题相当严重,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 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 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 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是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统一。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 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 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 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 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 任务来看, 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 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 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首先以生产力作为切入点, 而是从摧毁旧的国家政权, 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入手, 是因为如果不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压在中国人民头上,这种“权中之权”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欲振不兴,举步维艰,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而封建土地私有制, 又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 生活困难重重。 这样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个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 须首先解决政权问题。 马列主义理论向我们提示, 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 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获得民族独立,成为主权国家;只有推翻旧的反 动政权,才能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翻身做主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 即人民民主专政; 在经济上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清除封建主义落后的腐朽文化,创造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中国革命的第一历史任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回顾近代历史,也曾有许多名流志士想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之路。 可是,历史的教训使他们大多数领悟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首先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才可以付诸实施他们的各种兴国利民的夙愿。 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荣毅仁在回顾其经历时说过, 在那样的年代, 就算是有一颗爱国心, 也势必一筹莫展,一事无成,政通方能人和,人和才能事兴,现实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最 后他终于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入新中国的怀抱,走上了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成为 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也说过:我曾怀有科学救国的志愿,但是旧社会的现实使我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他最后领悟出,中国的繁荣富强固然离不开科学,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离不开党的领导。 近代中国严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愤起反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 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不断求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艰苦的实践,对中国 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 发动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峰,它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但辛亥革命很快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失败, 标志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最终不能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不是由某一个阶级、 政党或个人主观圈定的,而主要是依据本国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具体发展来决定。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 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 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 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 所以,要解决两大历史任务,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 同富裕,即解决生产力问题。这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最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及其政党来说, 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并能探寻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这样的民族才是觉醒的民族,这样的政党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
因此中国也就面临着三大历史使命:政治上,勇敢而持续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经济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兴建和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民富国强、繁荣发达的新社会; 思想文化上:反对和批判奴化思想和封建复古思想,学习西方,引进
科学技术,办学校,育人才,建设新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3年开始施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揭开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帷幕。五年计划支出总额相当7亿两黄金,为中国历史上所未有。此后以五年计划方式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从1956年到1966年,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虽有探索上的曲折,但仍奠定了以后继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骨干力量。即使在十年“**”的动乱中,也仍然取得一批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包括氢弹、卫星)方面的重要成就。1980年同实行五年计划前的1952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26倍多,达4100多亿元。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其主要点源之于对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所总结的十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二大确定这条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十三届四中全会是一个转折,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达于关键阶段。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伟大实践作了基本总结,带有某种历史决议的性质,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同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做了九点概括。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根本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新时期的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召开,13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十六大对这13年做了总结,归纳出10条基本经验。10条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这在新世纪新阶段打开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安全生产工作的“两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