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其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越大(使电子向核收缩)则原子半径越小;二是核外电子数,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则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三是电子层数(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离核远近空间大小以及电子云之间的相互排斥有关),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原子半径大小由上述一对矛盾因素决定。核电荷增加使原子半径缩小,而电子数增加和电子层数增加使原子半径增加。当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时,原子就具有了一定的半径。
我们只要比较上述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的相当大小就不难理解
不同原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 同周期原子半径大小规律。
例如,比较钠和镁的半径大小。
从钠到镁核电荷增加1个,其核对核外每一个电子都增加一定的作用力,原子趋向缩小,而核外电子也增加一个电子,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空间而使原子半径趋向增加。实验证明,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镁,这说明增加的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增加的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因此,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右端惰性原子半径应该最小。
二. 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比较。
实验结果钾原子半径>钠原子半径,这说明从钠到钾,增加的八个电子和增加的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增加的八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所以,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氖到钠核电荷增加1个,核外电子和电子层均增加一个 ,由此推断,钠的半径>氖的半径,即:增加的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加作用>增加的一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就一定大,如:锂原子半径>铝原子半径。这是因为当核电荷增加到大于八以后,其核对半径的缩小作用越来越强已经超过了增加一个电子层对半径的增加作用。
三. 某原子及其阴离子或阳离子半径大小比较。
例如,氯原子和氯离子半径大小比较。
两者核电荷相同而氯离子多一个电子,这一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氯离子半径>氯原子半径。
原子及其阳离子半径正好与上述相反。例如:钠离子半径Mg 2+>Al 3+ , P3->S 2->C l -
5、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 -> Na +>Mg2+>Al3+
6、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S 2->S , Br->Br 。
?
?
?
?
?
?
?
?
?
? (2011-04-30 20:09:45) (2011-04-30 20:04:35) (2011-04-29 09:58:50) (2011-04-09 21:55:53) (2011-04-08 19:55:56) (2011-04-08 19:35:20) (2011-04-07 17:36:11) (2011-04-07 17:33:15) (2011-04-07 17:22:00) (2011-04-06 17:15:39)
范文五: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一般依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若是同周期的,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半径逐渐减小。
若是同主族的,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半径依次增大。
若几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离子中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因为同周期元素阳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一定比阴离子少一层。
同种金属元素形成的不同金属离子,其所带正电荷数越多(失电子越多),半径越小。
?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总原则是:
电子层数不同时,看电子层数,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电子层数相同时,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看电子数,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Fe2+)> r(Fe3+)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若微粒所对应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既不相同又不相邻,则一般难以直接定性判断其半径大小,需要查找有关数据才能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