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7年整理】学校传染病应急预案
学校传染病应急预案
1、狂犬病预案
2、霍乱预案
3、登革热预案
4、甲肝预案
5、流行性出血热
6、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前言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我国近年来每年报告乙脑发病1.7,3.8万例~病死率高达3.9%,6.9%。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我国曾先后发生3次乙脑流行。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量使用乙脑灭活疫苗以来~病例逐年减少~但时有局部爆发或流行~每年病例仍有1万,2万左右。为有效控制乙脑的暴发流行或突发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特制订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乙脑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爆发疫情判定标准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2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2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2例以上病例,在通许县范围内~10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1)、发病前2至21天在疫区有蚊虫叮咬史
(2)、患者有发热症状~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颈抵抗、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临床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同时具有以下临床症状之一的并除外细菌性脑膜脑炎:
(1)、高热、昏迷、肢体痉挛性瘫痪、脑膜刺激症状及大脑锥体束(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
(2)、高热、昏迷、抽搐、狂躁进而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
1
(1)、从脑组织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
(2)、脑脊液或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恢复期血清抗体阳性。
五、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爆发流行~即启动本预案。
六、对策与措施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根据需要采集病人血液标本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收集病例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住址、职业和发病日期等)、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有无露营史、蚊虫叮咬史)。
5、隔离治疗病人
对所有已发现的乙脑病人和疑似病例进行集中救治~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挽救病人的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
6、对感染源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
对感染源的所有暴露者予以医学观察。
7、划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与病人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干户为范围,以疫点为中心并根据疫点位臵与交通情况、蚊子分布范围~划定疫区。
8、立即开展应急预防接种
迅速开展疫区易感人群的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和非疫区易感人群的查漏补种工作~提高适龄儿童的接种率。
9、消毒灭蚊
对疫区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人、畜房杀虫剂滞留喷洒或药物浸泡蚊帐。
2
10、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各种宣传形式~在疫区迅速开展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改变室外露宿的习惯~合理使用蚊帐~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11、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七、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在乙脑爆发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疫区在实施控制爆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乙脑病例数降至与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爆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并将疫情发生后的乙脑疫情变化及时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细菌性痢疾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前言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为国家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在流行季节可因食入污染食物或饮用被粪便污染的水源而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严重影响人群健康。我区地处东部沿海~区民普遍有生吃或半生吃小海水产品的饮食习惯~极易引起该病的爆发流行。同时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日益增加~这也给该病的传播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有效控制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加强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细菌性痢疾的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爆发疫情判定标准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2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20例以上病例,在通许县范围内~7天内有30例爆发或200例以上散发病例。
四、病例诊断标准
病例诊断按照GBl6002—1995相关规定进行:
1、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症状~难以除外其他原因腹泻者。
3
2、确诊病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a.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
b.粪便镜检白血球(脓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15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
血球,
c.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项。
实验确诊具备1、3项。
(2)、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a.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
b.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服、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
c.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呆便检查可发现白血球(脓细 胞),
d.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3项。
实验确诊具备1、2、4项。
(3)、慢性细菌性瘌疾:
a.过去有细菌性痢疾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b.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c.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五、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细菌性痢疾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六、对策与措施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
4
步判断。
3、采样送检
根据需要对病例粪便、血样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制订统一的病例定义~对确认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资料。进行三间分布的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离治疗病人
对所有已发现的细菌性痢疾病人和疑似病例~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对重症细菌性痢疾患者应及时收治住院~并给予隔离。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治疗病人。
解除隔离标准:病人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每日1次~连续2次阴性。
6、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管理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留验~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7天)~同时粪检2次~搜集带菌者并隔离治疗。
7、消毒杀虫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的粪便等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
8、划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与病人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干户为范围,以疫点为中心并根据疫点位臵与交通情况~以居民区或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
9、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普及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疫情流行期间减少聚餐活动~积极做好预防。同时倡导大家搞好环境卫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灭苍蝇及孳生地。
10、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11、全面开展饮用水消毒与管理
对被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要消毒处理~必要时经有关部门批准~暂时停用~插上警示牌。
12、做好饮食行业、食品摊点的卫生管理
加强《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取缔无证摊贩~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特别是生冷食品~要加强管理。
七、暴发流行控制效果的评价
在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
5
检查的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细菌性痢疾病例数降至与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并在1周内向上级部门报告调查和处理结果。
狂犬病爆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
一、前言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犬、猫等动物是本病的主要储存宿主~在携带和传播狂犬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是当今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当前~我市狂犬病疫情十分严峻~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了有效控制狂犬病的爆发流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一旦发生狂犬病爆发流行~迅速查清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控制或扑灭疫情。
三、爆发疫情判定标准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2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2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2例以上病例,在通许县范围内~1个月内有3例及以上病例。
四、预案的启动条件
一旦发生狂犬病爆发流行~立即启动本预案。
五、狂犬病人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特征:有病犬、猫等动物咬、抓伤史和密切接触史。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数天~长的几年、十几年不等~多数在1—3个月内。
2、症状: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三期:
(1)前驱期:约2—4日
a.全身症状:头痛、发热、纳差、恶心、周身不适。
b.伤口局部及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
c.恐惧不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
(2)兴奋期~约1—2日
a.恐水~对声、光、风刺激异常敏感。
6
b.高度兴奋状态~烦燥、极度恐怖不安、咽肌痉挛、呼吸困难。
c.麻痹期:约6—18小时。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其肢体软瘫为多见~呼吸变慢~节律不齐~心博微弱。神志不清~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3、体征:
(1)破损伤口麻木感、高热、兴奋状态。
(2)咽肌痉挛~呼吸困难~角弓反张~后期出现弛缓性瘫痪。
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角膜印片等~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抗原阳性率较高。
六、处理程序与步骤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时间、地点、人数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根据需要对病例唾液、血样、脑脊液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通过知情人、家属~了解狂犬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嗜好、生活环境、个人收入情况~了解被狂犬咬、抓伤的暴露史及伤后的诊治用药治疗情况、临床的症状、体征情况~密切接触者的预防免疫情况~了解疫点的消毒情况及疫区内的疑似狂犬和无主野犬的灭杀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
5、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狂犬病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
6、消毒杀虫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地面、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的唾液、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
7、划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与病人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
7
干户为范围,以疫点为中心并根据疫点位臵与交通情况~以居民区或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凡发生狂犬病的疫区范围内的犬、猫必须全部进行扑杀。凡发生狂犬病疫情的疫区必须在五公里范围内对已免疫的犬只必须实行栓养~未实施接种免疫的犬、猫全部扑杀~并深埋或火化。
8、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普及狂犬
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加强居民狂犬病的防范能
力。。
9、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10、加强医务人员的犬伤诊治专业培训~规范犬伤门诊。保证高效、优质的疫苗规范使用~全力保护犬伤患者。
七、控制措施效果评价
落实控制措施后~如新发病例显著减少~狂犬病报告发病数降至接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疫情控制措施有效~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转入常规监测防治。
同时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事件处理结果~进行网络结案报告~并根据需要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霍乱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前言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流行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霍乱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甲类报告传染病。
我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霍乱常发流行地区~为了有效控制霍乱的爆发流行~加强对霍乱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霍乱爆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爆发疫情判定标准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3例以上的病例和带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5例以上病例和带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5例以上病例和带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通许县范围内~7天内有5例以上病例或有1例以上死亡
8
病例。
四、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年内霍乱首发疫情和爆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五、霍乱诊断标准(见GBl5984—1995)
1、疑似霍乱:具备下列之一者为疑似霍乱:
(1)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等~但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并发生吐泻症状~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凡疑似病例应进行隔离和消毒~大便培养每天一次~连续2次阴性则否定诊断~并作订正报告。
2、确诊霍乱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2)疫区内凡有上述霍乱典型临床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3)疫区内有腹泻症状~双份血清抗体测定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检出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具备(2)为临床诊断~具备(1)或(3)或(4)为确诊病例。
六、处理程序与步骤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时间、地点、人数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根据需要对病例粪便等样品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制订统一的病例定义~按照统一个案表对确认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资料。进行三间分布的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离治疗病人
9
所有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就地隔离治疗~按“霍乱防治手册”规定的治疗方案及时予以抢救治疗。若转送病人~要随带盛放吐泻物的容器~对途中可能的污染物品进行随时消毒处理。
6、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服药
登记和追踪所有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参加者等。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最少5天。所有密切接触者~自医学观察日起每日验便一次~连续二次,间隔24小时,~第一次采便应在服药前进行~大便采样必须做到日日清。同时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如强力霉素或喹诺酮类(氟呱酸:成人400毫克TID~连服二天,强力霉素:200毫克BID~饭后口服)。
7、消毒杀虫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被污染的水源、缸水、物品、餐具、衣服、病人吃剩的食物、地面、外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同时要仔细追查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五天内可能污染过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对受污染的水源、饮食、物品和环境要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8、划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与病人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干户为范围,以疫点为中心并根据疫点位臵与交通情况~以居民区或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
9、必要时开展应急预防接种
对疫区的易感人群及毗邻地区的重点人群~立即开展针对菌型的霍乱疫苗的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力。
10、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大力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动员群众移风易俗举办各种婚丧聚餐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有关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11、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12、建立集体单位晨检制度~开展疫源搜索:对疫情所在单位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每日报告结果。强化辖区医院肠道门诊工作~实行疑似病例日报制度。开展疫源检索的重点为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学校、饮食服务场所等重点地区和饮食服务从业人员、流动人口以及来自疫区的腹泻病人。
七、控制措施效果评价
落实控制措施后~如新发病例显著减少~霍乱报告发病数降至接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疫情控制措施有效~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转入常规监测防治。同时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
10
预防控制机构汇报事件处理结果~进行网络结案报告~并根据需要向有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前言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是常见的传染病~一旦爆发流行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加强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臵能力~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我区各有关部门联动协作~及时落实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判定标准
1、爆发疫情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通许县范围内~14天内有100例以上病例或20例以上相关病例。
2、重大疫情
在通许县范围内~如5天内发现50例以上病例~为一级重大疫情,如5天内发现10-49例病例~为二级重大疫情,如5天内发现5-9例病例或5天以后又有续发病例~为三级重大疫情。
四、预案启动条件
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立即启动本预案。
五、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超过1周者。
2、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下列之一者~可做出临床诊断:
,1,持续性高热: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可在5-7天内达40-41?及以上~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一般持续1-2周。
,2,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3,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3、确诊病例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
11
,1,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六、处理程序与步骤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根据需要对病例粪便、血样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制订统一的病例定义~对确认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资料。进行三间分布的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伤寒、副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检测间隔2-3天,~方可解除隔离。
6、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服药
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以及在水型、食物型爆发中可能受感染的人~如家庭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参加者等要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自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伤寒23天、副伤寒15天。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如复方新诺明~每日2次~每次2片~服用3-5次,儿童酌减,。
7、消毒杀虫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
8、划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与病人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
12
干户为范围,以疫点为中心并根据疫点位臵与交通情况~以居民区或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
9、必要时开展应急预防接种
对疫区的易感人群及毗邻地区的重点人群~开展针对菌型的伤寒疫苗的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力。
10、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普及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疫情流行期间减少聚餐活动~积极做好预防。同时倡导大家搞好环境卫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灭苍蝇及孳生地。
11、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12、建立集体单位晨检制度:对所有人员测量体温、进行相关体检~并每日报告结果。
七、控制措施效果评价
落实控制措施后~如新发病例显著减少~伤寒、副伤寒月报告发病数降至接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疫情控制措施有效~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转入常规监测防治。
同时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事件处理结果~进行网络结案报告~并根据需要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前言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广泛流行。据记载~本病于1928—1929年~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厦门、杭州、宁波、上海、台湾和香港等地流行。于40年代又传入我国上海、福建、汉口、广东等地~并发生流行。1978年本病在广东省佛山区发生流行~近十年来疫情在广东、海南省迅速蔓延~波及广西~全国累计病例60多万例。2004年10月~我市慈溪逍林镇首次发生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登革热爆发疫情~累计发病83例。
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为了控制登革热的流行和防止扩散蔓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登革热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3
三、爆发疫情判断标准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2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2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3例以上病例,在通许县范围内~7天内有5例以上病例或发现本地感染病例。
四、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登革热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五、登革热诊断标准
参照《WS216-2001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执行。
临床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在流行季节~来自流行区l5天内的患者或在当地感染发病的患者~凡具备登革热一般症状~并符合突然起病~发热24,36小时达高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三红征~皮疹~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特点者~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做出临床诊断。首例(批)病人和新发疫区病人的确诊必须以血清学和病原学作为依据。
2、登革热病人中凡出现1个器官以上出血、肝肿大、血小板减少(10万/UL以下)~血液浓缩者可诊断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病人如出现休克症状~脉压低或血压低~红血球容积增高者~可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3、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新疫区和非流行区尤易误诊~应注意与流感、狂犬病、麻疹、猩红热、爆发型流脑、恙虫病、斑疹狂犬病、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有脑损害的病人应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六、处理程序与步骤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根据需要对病例血样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14
制订统一的病例定义~对确认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蚊子叮咬史等资料。进行三间分布的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登革热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病人较多的疫区~卫生部门要派出医疗队划片就地设臵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减少远途就医~防止扩散。
6、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对疫点、疫区内不明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
7、紧急灭蚊
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尤其作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室内用喷洒或施用对人无毒的杀虫剂消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所使用杀虫剂滞留喷洒处理。翻盆倒罐~填堵竹节、树洞~难于彻底清除的非饮用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8、划定疫点
无论城市或乡村~凡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50公尺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
9、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普及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积极做好个人和家庭防蚊工作。同时倡导大家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子及孳生地。
10、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11、必要时可实施医疗机构应急疫情报告制度~如疑似病例日报或零报告制度、登革热疫情动态报告等制度。
七、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疫情控制期间~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爆发疫情控制后~要注意加强疫情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将疫情发生后的登革热疫情变化及时向市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甲型肝炎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15
一、前言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 病~为国家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历史上曾引起过多次大流行。我国是甲肝高流行地区~常年散发流行~其发病率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位~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爆发流行。为了有效控制甲肝的爆发流行~加强对甲肝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甲肝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爆发疫情判定标准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通许县范围内~14天内有15例以上相关病例。
四、病例诊断标准
甲肝病人诊断标准参照《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l701O一1997)执行。
急性甲型肝炎:
(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1.1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1.2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2、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2.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密切接触史。
2.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3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实验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3.1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2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同时伴有下列任何一项者。
3.3 血清抗HAV—IgM阳性
16
3.4 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者。
3.5 免疫电境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二)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umOl/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五、预案启动条件
确定出现甲肝爆发流行时~即启动本预案。
六、控制暴发流行的对策与措施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根据需要对病例血样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制订统一的病例定义~对确认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资料。进行三间分布的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甲肝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期一般从发病日起3周~托幼机构不得少于45天。
6、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服药
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参加者等要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自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密切接触者或高危人群医学观察30天。
7、消毒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
8、划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与病人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
17
干户为范围,以疫点为中心并根据疫点位臵与交通情况~以居民区或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
9、必要时开展应急预防接种
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尤其是儿童、孕妇可应急接种人血丙种球蛋白~这是扑灭疫情的有效办法。也可以考虑接种甲肝疫苗。
10、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或食用疫区的贝类食物~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11、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12、建立哨点监测制度:设立几个医院为疫情监测点~每日报告门诊急性病毒性肝炎就诊病例数,工厂、学校、托幼机构等报告每日缺勤人数。
七、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疫情控制期间~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
经过疫情检索~疫区在发生最后一例确诊病例后~45天内无新发病例~可经疫情应急处理专家组核定~转入常规监测防治。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调查和处理结果。
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
一、前言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分布广、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特点~在农村、城镇地区时有暴发~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加强对该病的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订本预案。
二、目的
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暴发疫情标准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2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2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2例以上病例,在通许县范围内~10天内有10例以上相关病例。
四、病例诊断标准
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爆发疫情和病人诊断标准~参照《流行性出血热诊
18
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l5996—1995)执行。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1)发病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2、临床诊断病例标准
(1)发病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3)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 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4)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发病3,4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5)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
3、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1)发病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3)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5)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或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NA。
19
五、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和重大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六、对策与措施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根据需要采集病人血液、尿液标本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收集病例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住址、职业和发病日期等)、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有无间接或直接与鼠类接触史~病前2个月内流行区涉足史~特别是流行区内野外活动、打场史)。
5、隔离治疗病人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极小~不需特殊隔离~但需及早诊断、及早治疗。病毒唑和干扰素对EHFV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应尽早使用。
6、对感染源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服药
对感染源的所有暴露者予以医学观察~必要时给予病毒唑和干扰素。
7、消毒灭鼠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立即广泛地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对室内空气和各种表面~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等~以及室外一定范围的地面、垃圾进行消毒。同时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进行消毒处理。
8、划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与病人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干户为范围,以疫点为中心并根据疫点位臵与交通情况~以居民区或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
9、必要时开展应急预防接种
必要时~开展EHF灭活疫苗应急接种。
10、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20
注意个人卫生~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防止皮肤破伤~如有破伤~应及时周碘酒消毒处理。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工作。
11、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七、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疫情控制期间~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
21
运动与健康
题目: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指导老师:欧阳靜仁
班级:热能092班
姓名:林灿雄
学号:200910814223
22
摘要:
这篇文章通过对人体运动系统组成的介绍,以及体育锻炼对运
动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的一点点描述,给平时不重视锻炼的人说明了体
育锻炼的好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视体育锻炼。
本文部分地方参考相关文件,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也
未免有疏落之处,请指正。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63163.htm
http://wenku.baidu.com/view/5df244d728ea81c758f5787c.html
23
关键词:
骨,骨连接,骨骼肌,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合理的体育锻炼,三磷酸腺苷(ATP)酶
24
前言
体育锻炼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都有人在运动,各种球类运动、跑步、游泳等等...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是有好处的,然而具体有些什么好处呢,这个答案有多少人知道。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增加大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25
一、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
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合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一)骨的组成部分:
骨bone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骨的形状: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按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 :
1、长骨
long bone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2、短骨
short bone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
26
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3、扁骨
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4、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二)骨连接
1、韧带连接
两骨之间靠结缔组织直接连结的叫韧带连接。韧带ligament多呈膜状、扁带状或束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白色,有光泽,附着于骨的地方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很难剥除,有的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淡黄色,叫做黄韧带(如项韧带)。一般的韧带连接允许两骨间有极微的动度。但有些骨与骨之间,两直线缘相对或互以齿状缘相嵌,中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穿入两侧的骨质中,使连结极为紧密,叫做缝,如颅骨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2、软骨结合
相邻两骨之间以软骨相连接叫软骨结合。软骨组织属结缔组织
27
的一种,呈固态有弹性,由大量的软骨细胞和间质构成,由于间质的成分不同,又有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力软骨的区分。第一助骨连于胸骨的软骨属透明软骨,而相邻椎骨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则由纤维软骨构成。由于软骨具有一定弹性,所以能做轻微的活动。有的软骨结合保持终生,而大部分软骨结合在发育过程中骨化变为骨结合。 3、骨结合
由软骨结合经骨化演变而成,完全不能活动,如五块骶椎以骨结合融为一块骶骨。
(三)骨骼肌
骨骼肌又称横纹肌,肌肉中的一种。
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肌细胞内有许多岩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I带)及暗带(A带)。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一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骨骼肌细胞构成骨骼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运动系统的肌肉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
28
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接触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二、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主要起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否强壮、坚实、完善,对人的体质强弱有重大影响。例如,骨架和肌肉对人体起着支撑和保护作用。它不仅为内脏器官,如心、肺、肝、肾以及脑、脊髓等的健全、生长发育提供了可能,而且能保护这些器官使之不易受到外界的损伤。骨、软骨、关节、骨骼肌是人体运动器官,骨的质量,关节连接的牢固性、灵活性,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能力。
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血液循环,增加对骨的血液供应,使正处旺盛造骨时期的骨组织能获得更多造骨原料,加速造骨过程,加快骨的生长。增强骨的抗折抗弯抗压扭曲等能力,使骨更坚固。还能预防关节的变形,保持骨的弹性,延缓骨的老年性退行性变化。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增强韧带的弹性,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含量减少,肌肉内结缔组织增多,肌肉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肌肉毛细血管增多。
29
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的活动,促使肌肉内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这样肌肉可获得比平时多得多的氧气及养料,大力促进肌肉的生长,使差价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加。
三、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关节稳固性的加大,主要是增强了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结果,同时与关节和韧带的增厚也有密切的关系。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主要是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伸展性加大的结果。人体的柔韧性提高了,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加强了,就有助于适应各种复杂劳动动作的要求。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正常人的肌肉约占体重的35,,40,,而经常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可占体重的45,,55,。
体育锻炼可使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肌肉中的肌糖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红蛋白等含量都有所增加。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增多不仅能提高肌肉收缩的能力,而且还使三磷酸腺苷(ATP)酶的活性增强,供给肌肉的能量增多。肌红蛋白具有与氧结合的作用,肌红蛋白含量增加,则肌肉内的氧储备量也增加,有利于肌肉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因为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内线粒体的大小和数量成倍增加,同时在锻炼时还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安静时肌肉每平方毫米内开放的毛细血管不过80条左右,剧烈运动时开放数可增加到2000,3000条)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因
30
此,长期坚持锻炼,可使肌肉的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囊泡状,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量。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讨论:太极拳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技击与健身相结合的古老拳术。要求心境意导,呼吸自然,思想专一,心理安静,意念引导动作,呼吸要求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圆括自然,周身协调;刚柔相济。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有氧运动,是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充分协调的全身运动。太极拳运动是一种神经系统协调下的全身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练太极拳可以“蠕筋骨,利关节”,有抗老防衰之功效。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而太极拳重视下肢运动,练太极拳腿部肌肉发达,血管丰满,这样就增加了血液输送与回流的泵力。另外,虚实转换能锻炼两腿的耐力,对维持人体的平衡大有好处。即使运动时全身之肌肉虽已成疲劳不堪的状态,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到比运动前呼吸轻松舒畅。太极拳运动要求松靜与运动相结合,松靜反应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平稳,呼吸匀长,微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而且练太极拳对许多慢性而服药不易见效的疾病会产生显著疗效。
31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只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及工作,完成我们的理想。
32
范文二:2017年学校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2017阜新市第二职专传染病防控
工作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学校成立学校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一)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明炎
副组长:孔敏霞 包研新 李万军 赵 文
成 员:刘月秋 平丽丽 王艳莹 张闵毓 王丽梅
李 斌 朱 煜 校 医 全体班主任
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责任到人。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人检查,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卫生场所的清洁卫生。
6(及时向当地卫生院(室)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一)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1(立即启动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的通报。
2(加强对接触人群的跟踪管理,做好教室、图书室、宿舍、 食堂、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3(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
(二)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现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学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学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实行学生健康状况晨检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三)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现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
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暂停一切大型的集体活动,不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观等。
4(对教室、实验室、宿舍、食堂、图书室、活动室、厕所等场所每天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5(学校每天公布校园疫情的防控工作情况。
(四)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以下工作:
1(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对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情况的诊断病例或两例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教育局批准后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或实行全校停课。
2(班级或全校停课期间,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进行 学习,如学校停课,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
3、重大疫情发生期间,要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维护校园稳定。
五、应急响应过程与措施
1、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师生健康状况晨检制度和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周围地区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2、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了解和分析传染病疫情进展情况。突发事件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报告程序,学校一旦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或部门应立即向学校值班领导报告,学校应在2小时内用书面形式(或电话)向教育局报告,并同时向太平区疾控部门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3、应急预案的启动
(1)疫情出现后,责任报告人必须立即将情况报告校长,校长掌握情况后通知各职能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由责任报告人将有关情况上报教育局和镇卫生院,报告内容包括以下信息:学校名称和地址、报告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时间与地点、患病学生人数、患病学生的临床表现、已采取和准备采取的措施,必要时请求教育局和疾病控制中心技术指导。
(2)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别,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出相应反应。如需要送医院救治,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学生送往医院救治,患病师生较多时,由领导小组成员通知本校教师动用教师私人小车运送学生,确保患病师生得到及时的治疗。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等工作。
(3)班主任及时通知家长发生什么事故和学生被送往的医院地址,请家长到医院。
(4)在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并确保信息畅通。有关疫情进展情况由领导小组发布,其它部门及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准发布。
后勤保障组
1、组长根据校长通知启动本组工作。
2(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学校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落实。
3(根据应急反应的等级,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不准非当事人家长和闲人进入校园,保证校园的治安秩序的稳定。
4(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听候调度。
5(学校后勤人员对教室、阅览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
学校教学秩序的维护与管理组
1(学长办公室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学校领导请假,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暂停一切大型的集体活动,不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观等。教科室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按照疾病控制中心防控要求,必要时学校报请教育局批准后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或实行全校停课。
2、班级或全校停课期间,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学校停课,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好心理辅导,稳定学生情绪。
3、重大疫情发生期间,要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维护校园稳定,学生家长来访时各班班主任做好接待和解释工作。
4、应急处置完成后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六、事件善后恢复与调查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同时做好事件的调查工作。
1(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学。
2(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4(对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
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整改。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突发
事件的发生。
5(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
阜新市第二职专
2017年3月
范文三:【2017年整理】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XXX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为贯彻市、区有关通知精神~做好我街道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控工作~保护人民健康~现制定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如下: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后引起的、有传染性,人传人、动物传人或相继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
为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地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保障全街道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预案。
1. 总则
1.1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下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传染病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全面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工作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
- 1 -
康和生命安全~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2 工作原则
1.2.1 政府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街道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1.2.2 预防为主
普及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辖区公共卫生水平和公众防护意识~加强主动监测~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蔓延。
1.2.3 依法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单位、个人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疫情监测、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规范疫情控制的组织、协调、指挥~提高应急效率。
1.2.4 属地管理
街道政府对本辖区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1.2.5 分级控制
重大传染病疫情按其强度分四个等级~实施分级预警和控制。一旦发生疫情~按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管理、领导机制和工作预案。
1.2.6 分工负责
街道办事处及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别对其主管范围内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采取措施~实施控制~力量不足时可请求相关部门支
- 2 -
援。
1.2.7 快速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准确做出反应和处置,使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个环节紧密衔接。
1.2.8 依靠科技
贯彻依靠科学技术防控传染病疫情。推进各类检测试剂、预防性生物制品、特效药物的应用~加强重大传染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流行病学研究~规范防控措施及操作流程~实现防治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
1.2.9 科学决策
依靠信息化建设~全面采集相关信息~科学分析评估疫情风险~实时决策~正确响应~措施果断。
1.2.10 资源共享
科学做好人力、物力、财力储备~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动态管理~减少浪费。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通知》、《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
- 3 -
《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山东省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区卫生局等部门有关通知、方案、指导意见、预案、判定标准、处理原则等。
1.4疫情分级
根据传染病疫情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传染病疫情分为四个等级~即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一级,、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二级,、较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三级,和一般传染病疫情事件,四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1.4.1 特别重大疫情
,1,出现肺鼠疫传播,
,2,出现肺炭疽传播,
,3,出现霍乱暴发~一次疫情发生20例病例以上,
,4,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5例以上,
,5,流行性感冒病例数在两周内超过总人口数的2%以上,
,6,发生人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和流行,
,7,在一个潜伏期内全市出现500例以上的甲型或戊型病毒性肝炎,
,8,全市在10天内出现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病例数超过总人口数的2%以上。
1.4.2 重大疫情
,1,出现1例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
,2,出现1例鼠疫病例,
- 4 -
,3,发生5例以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确诊病例,
,4,一次疫情出现10例以上霍乱病例,
,5,出现1例以上肺炭疽病例,
,6,发生职业性炭疽5例以上,
,7,本年发生的艾滋病病例数较去年同期或上一季度的病例数增加5倍以上,
,8,连续出现不明原因的生物恐怖事件,
,9,出现5例以上关联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
,10,在一个潜伏期内~全市出现50-200例以上甲型病毒性肝炎病例,
,11,一个社区或集体单位10天内出现3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
,12,两周内流行性感冒病例数超过总人口数的1%以上,
,13,一个社区或集体单位在21天内出现1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
,14,两个以上区,市,在10天内发生5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
,15,10天内发生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病例数超过总人口数的1%以上,
,16,出现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
1.4.3 较大疫情
,1,出现新发传染病,输入性埃博拉病毒感染、西尼罗病毒
- 5 -
感染、裂谷热等,病例,
,2,出现1例人间禽流感确诊病例,
,3,出现一起确定性炭疽,
,4,出现一起不明原因物质的生物恐怖事件,
,5,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传染病暴发~出现2例以上病危或1例死亡,
,6,出现不明原因传染病病例并出现续发病例~有2例以上病危或1例死亡,
,7,在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会议期间~相关单位内出现传染病病例,
,8,一次疫情出现2例以上霍乱病例,
,9,短期内特殊职业,如皮毛加工、牲畜屠宰,人群中出现3例以上炭疽病例,
,10,出现3例关联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
,11,本年艾滋病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增加3-5倍,
,12,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在10天内出现10例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
,13,两个以上的区,市,在10天内发生100例以上细菌性及阿米巴性痢疾病例~并出现死亡病例,
,14,10天内流行性感冒发病500例以上,
,15,10天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发病数超过500例以上,
,16,一个社区或集体单位在10天内出现10例流行性脑脊
- 6 -
髓膜炎病例,
,17,一个社区或集体单位在21天内出现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
1.4.4 一般疫情
发生除上述特大、重大、较大疫情以外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突发疫情。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决策领导机构
根据疫情的等级~启动不同级别的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并根据疫情变化和预测~研究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事项~并做出决策。
2.2 日常管理机构
街道监督疾控工作站是辖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辖区传染病日常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与监督检查~同时承担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能~负责日常疫情报告、信息沟通与组织协调工作。
2.3 应急指挥体系
按照疫情等级~启动相应的指挥部,负责辖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指挥。在指挥部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
2.4 街道政府的职责
街道政府对辖区传染病防治工作负总责~根据本预案研究制定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工作应急预案。疫情发生时~根据街道政府
- 7 -
的部署~启动辖区内应急预案~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辖区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和群众落实传染病防治措施。
2.5 相关部门职责
2.5.1 街道监督疾控工作站
,1,牵头做好辖区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
,2,组织拟定辖区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预案、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协调并指导交通、公交等有关部门,做好卫生检疫工作;健全疫情报告网络体系,组织开展全方位疫情监测,检查、督导疫情报告制度落实情况,严密监视疫情动态;
,4,一旦发现突发传染病疫情,迅速组织卫生技术力量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防止流行传播;同时组织评估临床治疗病人、预防控制疫情措施的效果,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5,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协助新闻宣传媒体和教育部门开展传染病的防病宣传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意识,
,6,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乡镇卫生水平;
,7,组织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
,8,负责疫情所需治疗、抢救、消毒等物资的采购、运输、调拨工作。
2.5.2 街道宣传科
,1,负责突发传染病防治的新闻宣传工作,注意正确的舆论
- 8 -
导向,澄清事实,平息有关疫情谣传,避免引起社会恐慌;
,2,一旦出现疫情,要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对疫情的政策、采取的有效措施和防治工作的成绩。
2.5.3 街道财政所
,1,负责及时筹集、解决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防治必需的经费,为防治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2,一旦发生疫情,根据街道监督疾控工作站提出的物资需求~组织集中采购大宗防治物资和药品,为防治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3,解决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常性、应急性公共卫生经费,保证公共卫生各项业务工作正常开展。
2.5.4 街道人事科
,1,负责对在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2,解决、落实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编制、引进、培养等问题。
2.5.5 街道教委办公室
,1,负责本辖区各类学校及托幼机构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疫情监测和报告等工作;
,2,负责在各类学校、托幼机构中开展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
,3,组织各类学校、托幼机构落实预防突发传染病的相关技术措施。
- 9 -
2.5.6 街道办事处其他科室
负责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传染病防治的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预防突发传染病向农村扩散。
2.5.7 街道计生办
负责加强农村、社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建立基层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做好外来人员登记,配合工作站做好基层排查工作。
2.5.8 区科技局
,1,筹集应急科研经费,组织开展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科学研究工作;
,2,加大对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科研立项的支持力度和协作攻关,解决影响我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2.5.11 街道城建规划科
,1,负责本系统和各建筑工地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等工作;
,2,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各建筑工地落实消毒等预防传染病的有关措施;
,3,做好从传染病疫区来青的建筑工人的疫情监测工作,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发现可疑病人及时组织诊治。
2.5.12街道交通管理所
,1,负责本系统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疫情监测和零病例日报等工作;
,2,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人,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工作站
- 10 -
,3,负责落实对公交车辆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措施,组织对出租车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
2.5.13 街道派出所
,1,确保疫情处理和运送病人、消杀药品、医疗抢救器械及疫情处理所需车辆的畅通;
,2,协助工作站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拒不执行工作站防治措施的单位或个人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
,3,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协助工作站做好疫区封锁与处理,做好疫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4,负责做好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工作,发现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工作站。
2.5.15 街道工商分局所、食品安全办公室
做好防治传染病物品、药品、器械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乘机哄抬物价、制假卖假等扰乱市场行为,维持市场秩序。
2.5.16 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
负责制定、落实传染病可疑病人、疑似病人及确诊病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按规定支付参保病人基本医疗救治费用。
2.5.17 街道邮政、网通
,1,保证疫情控制期间疫区内的通讯、邮政畅通;
,2,协助工作站及时开通卫生防病咨询热线电话、语音电话。
2.5.18 街道民政
,1,负责本系统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等工作;
,2,负责对传染病病人的扶贫救助工作;
- 11 -
,3,组织社团开展防病知识宣传,落实防病措施。
2.5.19 街道团委、政府法制办
,1,负责本系统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等工作;
,2,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开展并配合工作站做好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
3. 预测、预警
3.1 疾病监测与信息报告
3.1.1 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对辖区内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人搜集各种来源的疫情信息。
,2,各类医疗机构。承担各自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任务。
流动人口中发生传染病突发疫情、传染病确诊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由诊治单位负责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
3.1.2 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群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出生、死亡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居住条件和人群流动情况,传染病在不同特征人群、时间、地区的动态分布,传染病漏报调查,亚临床感染调查,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传染病病原体,毒力、变异、耐药性,、宿主、昆虫媒介及传染来源的监测,防疫措施效果的评价,传染病病因和流行规律研究,
- 12 -
传染病流行预测等。
,2,监测方法。包括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被动监测。应根据特殊需要~开展主动监测~如传染病漏报调查~提高报告率和报告质量~重点传染病的监测等。
3.1.3 信息报告
,1,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如实报告传染病突发疫情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2,病情监测与报告
收治传染病的各定点医院应负责对其所诊治的传染病病例的病情信息进行监测报告。
,3,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接到传染病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例的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临床诊断及疑似病例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疫源地扩散范围进行追踪~掌握有关信息。传染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对传染病临床诊断和疑似病例的个案调查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
,4,病原学监测与血清学检测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传染病病原体分离、鉴定、药敏试验等的监测。
3.2 信息分析与预警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信息的汇总、分析工作~并在区
- 13 -
卫生局领导下定期对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适时提出疫情预警报告~经区卫生局报请市卫生局决定启动、变更和终止应急响应。
3.3 预防控制
3.3.1 日常防控
,1,各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落实各项日常防控措施。
,2,各类医院应落实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规范操作规程~明确各个程序的责任人及其职责~加强监督、检查~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3,街道政府各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应建立与驻区单位之间的防治工作信息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各社区和街道卫生服务机构应将传染病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居,村,委会应发挥居,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组织居民、村民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4,落实学校卫生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学生晨检及定期体检、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及定期消毒、学生个人卫生清洁、食品卫生安全、体育活动卫生、学生健康管理等制度。街道教委办要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疫情管理台帐制度。切实落实传染病管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
,5,对流动人口、建筑工地实行传染病防控的规范化管理。经常性地开展健康教育~设立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食品、
- 14 -
生活饮用水及其他生活和工作场所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要求。严格控制生活和工作场所的蚊、蝇、蟑螂、鼠类等病媒生物~其密度应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6,各类商业、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必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应定期对电梯间、公用电话间等公共设施和用具进行消毒。旅店,宾馆,、影剧院、歌舞厅、公共浴室、美容美发店、游泳场,馆,等经营性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对可疑传染病患者应随时进行健康检查~确定诊断。
3.3.2 夏庄以外地区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的防控措施
,1,与我国有固定交通工具往来的夏庄以外地区出现重大传染病局部暴发或流行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以及各类医疗机构、公路等系统和部门应加强日常疫情监测~并启动每日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工作站应加强与疫情发生地的信息沟通与联系~随时掌握有关信息~做好各项应急准备。
,2,对来自传染病流行地区的长途客车应实行重点检查~对可疑病人应立即采取隔离、移送、留验等措施~对密切接触者也应采取控制措施。病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应进行消毒。
,3,对来自疫区的货运车辆和非营运客车上的人员进行检疫~对可疑病人要及时处理。
,4,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适当控制本区人员到流行地区的旅游及公务活动~并实行向主管部门报告和登记制度。
3.3.3 应急准备
- 15 -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建立卫生防疫小分队~并确定其组成人员及负责人。卫生防疫小分队负责现场应急疫情处置和流行病学调查~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到达现场~处理疫情~进行现场采样、消毒、隔离、控制密切接触者。卫生防疫小分队应配备统一的疫情应急处理用车辆、统一的通行标志~以保证其快速反应能力。
3.3.4 预防接种
按照国家、省计划免疫接种的规定~做好各类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工作。并根据我区传染病的流行状况~适时在重点人群中积极推荐其他疫苗的接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外地来青务工、经商人员及其子女的免疫水平。
3.3.5 宣传教育
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真正做到群防群治。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并在不同疾病的流行季节前夕和流行期间~强化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3.3.6 督导检查
工作站定期派出督查组~对辖区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3.4 医疗救治
3.4.1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建立感染性疾病科
按照卫生部通知的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做好感染性疾
- 16 -
病科的建设~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纳入当地医疗救治体系~统筹兼顾。感染性疾病科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传染病的筛查、预警、防控及诊疗水平~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降低病死率。
3.4.2 定点医院与对口支援体制
,1,由区卫生局指定符合条件的医院为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定点医院~当我区出现特大、重大传染病疫情或某些特殊传染病的病例时进行集中救治。
,2,发生传染病疫情时~按预警级别分别启用相应的定点医院~并根据疫情强度启用相应数量的病床~分别收治临床确诊及疑似患者。
,3,为确保传染病医疗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由区卫生局指定医院实行对口医院包干支援制度。定点医院与支援医院应成立由主要领导参加的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医院之间的日常交流与沟通~做好设备维护、医护人员队伍培训和编队~确保在启用定点医院、需要调用医疗力量时~支援医院能够迅速组织医护人员进入受援医院~开展传染病救治工作。
3.4.3 专家队伍
成立区传染病医疗救治专家队伍~制定和完善医疗救治方案~指导各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评价临床治疗措施的效果~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和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
- 17 -
根据救治工作需要~医院中可设立重症抢救、会诊、医院感染管理、中医、精神卫生等专家组。
3.4.4 医院应急预案
各级各类医院应根据本预案制定本院防治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定点医院应制订医护人员、物资、设备的需求计划和详细测算~加强人员的培训。支援医院应制订医护人员培训和梯队调配计划。
3.5 疫情信息发布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城阳区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由市卫生局按照程序统一发布~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及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
3.6 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
工作站负责辖区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与管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信息和应急指挥网络平台~建设覆盖辖区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和现代化决策指挥网络~形成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决策和指挥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反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区
4. 应急响应
青岛市城阳区XXX传染病疫情预警与响应的程序是: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根据传染病监测情况提出疫情预警报告~经工作报请街道政府和区卫生局研究决定~启动应急响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统一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应急响应的变更与终止程序与启动程序相同。
- 18 -
4.1 四级,一般疫情,响应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根据传染病监测情况提出疫情预警报告后~经区卫生局同意~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4.1.1 组织领导体系
启动街道传染病防治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区卫生局~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指挥协调~区卫生局负责向市卫生局报告疫情发展和处理情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疫情信息和处理情况。
4.1.2 防控措施
在坚持日常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传染源的检索。各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确诊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应即采取应急防控措施~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社会防控。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对疫点,区,和病人实施必要的隔离、控制措施~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同时~应加强社区传染病防治和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
,3,工作站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迅速派出卫生防疫小分队赶赴现场~按照要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追踪传染源、实施对疫点,区,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
,4,加强辖区内建筑工地和民工生活区、出租房屋、地下空间、宾馆、饭店、商场、文化娱乐设施及人口密集场所的爱国卫生运动~区卫生局成立传染病疫情应急督导组~对上述单位落实定期消毒等防控措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 19 -
,5,各级学校要切实落实传染病防控的“四早”措施~设立专职卫生负责人~排查疑似病例。应加强教室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定期实施消毒。
4.1.3 医疗救治
根据疫情启动辖区内的定点医院~各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应在接到命令后24小时内全部到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准备接收患者。
4.2 三级,较大疫情,响应
工作站根据传染病监测情况~提出疫情预警报告后~经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批准~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同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有关部门、各医疗机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4.2.1 组织领导体系
街道政府批准~启动街道传染病防治指挥部~工作站站长担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工作站~下设办公室、信息、医疗、防控、监督、物资和宣传动员等机构~由工作站和街道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街道负责人组成~承担指挥部交办的各项任务。各机构的职责如下:
?办公室:是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承担沟通联络、组织协调工作~承办相关政策研究及文稿起草工作。主要由工作站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信息组:负责采集、汇总和分析疫情、病情和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写出分析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报送工作。保障计算机信息网络正常运行。
- 20 -
主要由工作站有关科室等负责人组成。
?医疗组:制订医疗救治方案~指导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抢救和防护工作~监督、检查医疗机构落实传染病救治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提出医疗卫生资源调配方案~并组织实施。主要由区卫生局主管科室和有关医疗单位的负责人组成。
?防控组:指挥协调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地区的隔离、封锁及全区的防控工作。主要由工作站主管科室和有关街道以及公安、交通、教育、建设、农业等部门主管科室负责人组成。
?监督组:组织与协调卫生监督力量~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各项防治工作进行执法监督、检查。主要由工作站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物资组:保障药品、器械和医用防护用品的足量、及时供应。组织协调居民防护用品及食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给。主要由工作站、财政所、食品安全办公室等部门的主管科室负责人组成。
?宣传动员组:组织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为防治工作提供各类服务。接收、管理并发放社会及个人为传染病防治而捐赠的款、物。主要由街道卫生、宣传部门等部门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4.2.2 防控措施
,1,除实施隔离、控制的疫点,区,及相关人群外~其他地区、单位和居民均应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
- 21 -
,2,在实施四级应急响应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以下措施:
?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可采取对所有疫点,区,及其人群实施隔离、控制措施。传染病临床确诊或疑似患者应集中收治到定点医院或居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应实施隔离和医学观察。
?公路、客车站、重要交通路口应增加检疫站,点,~对进出夏庄人员进行全面的防疫检查。
?一旦发生疫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及人群聚集地区应定时进行消毒~并配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消毒、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必要时可开展主动监测、搜索病人。
?中、小学的班级中如发现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的疑似病例~学校有权决定该班级停课~并与学生家长配合~做好学生在家医学观察及文化课补习。如需全校停课~应由学校报告区教体局~并经区政府批准。
?高等学校师生中如发现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的疑似病例~根据疑似病人的活动范围~应相应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对其所住公寓、宿舍的楼层采取隔离、控制措施。学校医院,医务室,应做好疑似病人的留观工作~同时通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到现场处理。停课的班级或学校~应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师生不离校园~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要求师生减少外出。
?各街道、社区,村,应启动相应的二级应急预案。相关疫
- 22 -
点,区,范围内启动“各自为防”工作网络~防止疫情蔓延。发生疫情的街道、社区,村,应采取分组包片的办法~确定各自的联系对象~防治工作须覆盖辖区全体居民。
?市民外出时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应定时对居所进行消毒~搞好居所的楼道卫生~发生疫情的单位和居民应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做好隔离、控制工作。
?街道传染病防治指挥部派出督导组~对各项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工作站应组成专职卫生执法小分队~负责监督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监督有关医疗机构落实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监督、检查人口密集场所的防控工作。
4.2.3 医疗救治
根据传染病疫情随时准备接收患者~及时转到区指定医疗机构治疗。按要求派出增援人员和设备~到达各自支援医院。
4.3 二级和一级,重大和特别重大疫情,响应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传染病监测情况~经专家论证~提出疫情预警报告~经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各有关部门、各医疗机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4.3.1 组织领导体系
在街道政府的领导下~成立街道传染病防治指挥部~二级应急响应由分管副镇长、一级应急响应由镇长担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工作站~下设办公室、信息、医疗、防控、监督、物资和宣传动员等机构~由区政府各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承担指挥部交
- 23 -
办的各项任务。各职能机构的分工如下:
?办公室:是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承担沟通联络、组织协调工作~承办相关政策研究及文稿起草工作。主要街道区政府办公室和区法制、卫生、发改、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信息组:负责采集、汇总和分析疫情、病情和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写出研究、分析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监督、检查信息报送工作。保障计算机信息网络正常运行。主要由街道宣传、卫生、统计、信息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医疗组:制订医疗救治方案~指导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抢救和防护工作~监督、检查医疗机构落实传染病救治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提出医疗卫生资源调配方案~并组织实施~主要由卫生系统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防控组:指挥协调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地区的封锁、隔离及全市的防控工作。主要由街道卫生、公安、交通、教育、城建、农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监督稽查组:组织与协调全区卫生监督和纪律监察力量~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各项防治工作进行卫生执法检查和行政效能督察。主要由街道卫生、纪律监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物资组:保障药品、器械和医用防护用品的足量、及时供应。组织协调居民防护用品及食品的市场供给。主要由街道发改、财贸、财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 24 -
?宣传动员组:组织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为防治工作提供各类服务。接收、管理并发放社会及个人为传染病防治的捐赠款、物。主要由街道宣传、卫生、民政、人事、外事及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4.3.2 防控措施
在实施三级应急响应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以下措施:
,1,全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区政府制定的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并做好监督、检查~确保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街道、社区,村,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对疫点,区,的隔离、控制~做好隔离地的后勤保障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对传染病确诊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控制、医学观察工作。
,2,全街道居民均有义务和责任及时、如实报告传染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情况~社区,村,发现传染病可疑病人应立即向街道报告~街道应及时汇总情况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点,区,居民必须服从有关部门采取的隔离、控制措施。
,3,在所有进夏庄交通路口应设立检疫、检查站,点,~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公路检查站设立联合检查组~实施检疫。各级各类学校应坚持每天学生的晨、午检~定时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尽量避免人群过于集中的大课和大型活动。实行停课的中、小学应坚持每天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跟踪~教育学生在家学习和休息。高等学校未经
- 25 -
批准的学生不得离校~家在农村、西部地区或疫点,区,的学生~如出现症状~不得离校~应就地诊治。对离校的大学生~学校应跟踪其健康状况~并纳入学校疫情监控和信息报告范围。离校后又返校的学生~应进行隔离、观察。
,4,传染病流行时~建筑工地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如工地与民工住地分开~应在两地建立安全通道~民工上下班由班车接送。建立24小时运转的监控网络~对施工现场和民工住地,工棚,进行检查~民工宿舍、食堂、厕所应定时、定点消毒。各用人单位不得擅自停工、停业或遣散民工。
,5,各单位应调整组织全国性和跨省、跨地区的大型会议和活动的时间。电子游艺场所、影剧场、歌舞厅、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等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必须逐一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建立来访或参观者登记制度。
4.3.3 医疗救治
一旦发生一些重大传染病疫情~按照疫情情况启用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在接到区传染病防治指挥部的命令后24小时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准备接收患者。定点支援医院接到区传染病防治指挥部的支援命令后~应在24小时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按要求派出增援的医护人员~并携带设备到达各自支援医院。
发生突发传染病应急事件时~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有的专用急救车辆~统一区传染病防治指挥部指挥~区传染病防治指挥部派专人监督、落实传染病的急救、转运工作~由各医院院长负总责~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推诿。对于推诿、
- 26 -
拒收病人或对病人不负责任的医院~应严肃追究责任。各医院要密切配合~确保需要的病人能随时搭乘专用救护车就诊或转诊~严防病人在自行求诊过程中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4.4 应急响应的终止
一般疫情~在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治愈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出现~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疫情分析提出报告~经区卫生局报区政府批准~可以终止本次应急响应。
较大疫情~在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治愈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出现~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疫情分析提出报告~经区卫生局报区政府批准~可以终止本次应急响应。
重大和特别重大疫情~在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治愈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出现~由区传染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根据疫情分析提出报告~经市卫生局和市政府批准~可以终止本次应急响应。
5. 后期处置
5.1 患者、密切接触者在被隔离期间~政府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被隔离人员~其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在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
5.2 紧急调集的传染病防治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合理报酬。
5.3 临时征用的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应依法给予补偿~用完后能返还的~应及时返还。
5.4 在经济困难的社区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治~区财政应给予
- 27 -
补助。区政府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流行趋势~确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等项目~并保证项目实施的经费。
5.5 区政府应保证农村基层用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经费。
5.6 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现场疫情处理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和医疗保健措施~并发给适当的保健津贴。
6. 保障措施
6.1 物资保障
6.1.1 街道政府应建立传染病防治物资储备库。区卫生局编制物资储备明细表~并根据疫情等级分别测算不同物资储备的需求量及其配比~可采取多种储备形式~以免浪费。储备库着重储备一次性防护服、重型防护服、漂白粉精片、漂白粉、过氧乙酸、抗生素,抗病毒剂,、检验试剂、快速理化检验和采样设备、采样车、消杀车,消杀器械,等。
6.1.2 发生疫情时~可以根据疫情需要~征用社会物资并在发生疫情区域内统筹使用。
6.1.3 所有储备物资的使用实行审批制~专人负责~严格审批。
6.2 财政保障
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6.3 人力资源保障
- 28 -
6.3.1 工作站负责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及人员技术培训。组织对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业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及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流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组织对街道卫生保健人员和卫生防病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聘用的志愿人员和具有专业工作背景的社会人员进行传染病基础知识的培训~对卫生防疫小分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6.3.2 每个重点传染病每年应开展1-2次疫情应急响应模拟综合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指挥、信息报告、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的应急处理能力。
6.3.3 建立城阳区传染病专业医务人员资源库~并按疫情级别制定人力资源调配计划。一旦疫情发生~全区所有医疗机构在岗医务人员必须服从区传染病防治指挥部的统一调配。
6.4 法制保障
工作站应研究、制定各类相关文件~各有关部门、系统、单位应按照本预案要求~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对因履行职责不力而造成工作失误的~应严肃追究责任。
6.6 社会动员与舆论支持
6.6.1 按照国务院颁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依法及时公布和通告疫情~保持信息透明度~避免因猜疑引起公众的恐慌。
- 29 -
6.6.2 加强对市场物资价格、销售情况的检查~准备充足的相关商品储备~当市场发生波动时~及时投放储备商品~平抑物价~保持社会稳定。
6.6.3 街道办事处及其卫生服务机构应进一步开展普及传染病防治的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基层单位和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和防护能力。
6.6.4 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应急训练~以备疫情发生时能有效提供各种服务。
6.6.5 及时报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公众行为~为社会防疫工作提供舆论支持。
7. 附则
7.1 本预案包括以下单病种预案:
,1,《青岛市鼠疫突发疫情应急预案》
,2,《青岛市霍乱突发疫情应急预案》
,3,《青岛市肺炭疽突发疫情应急预案》
,4,《青岛市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案,试行,》
,5,《青岛市防治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预案,试行,》
,6,《青岛市流行性感冒突发疫情应急预案》
,7,《青岛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突发疫情应急预案》
,8,《青岛市病毒性肝炎突发疫情应急预案》
若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生物恐怖等其他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启动相关预案的同时~根据事态发展启动单病种预案。
7.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行政区域内所有单位和
- 30 -
个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7.3 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XXX重大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 31 -
运动与健康
题目: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指导老师:欧阳靜仁
班级:热能092班
姓名:林灿雄
学号:200910814223
32
摘要:
这篇文章通过对人体运动系统组成的介绍,以及体育锻炼对运
动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的一点点描述,给平时不重视锻炼的人说明了体
育锻炼的好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视体育锻炼。
本文部分地方参考相关文件,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也
未免有疏落之处,请指正。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63163.htm
http://wenku.baidu.com/view/5df244d728ea81c758f5787c.html
33
关键词:
骨,骨连接,骨骼肌,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合理的体育锻炼,三磷酸腺苷(ATP)酶
34
前言
体育锻炼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都有人在运动,各种球类运动、跑步、游泳等等...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是有好处的,然而具体有些什么好处呢,这个答案有多少人知道。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增加大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35
一、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
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合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一)骨的组成部分:
骨bone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骨的形状: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按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 :
1、长骨
long bone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2、短骨
short bone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
36
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3、扁骨
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4、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二)骨连接
1、韧带连接
两骨之间靠结缔组织直接连结的叫韧带连接。韧带ligament多呈膜状、扁带状或束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白色,有光泽,附着于骨的地方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很难剥除,有的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淡黄色,叫做黄韧带(如项韧带)。一般的韧带连接允许两骨间有极微的动度。但有些骨与骨之间,两直线缘相对或互以齿状缘相嵌,中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穿入两侧的骨质中,使连结极为紧密,叫做缝,如颅骨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2、软骨结合
相邻两骨之间以软骨相连接叫软骨结合。软骨组织属结缔组织
37
的一种,呈固态有弹性,由大量的软骨细胞和间质构成,由于间质的成分不同,又有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力软骨的区分。第一助骨连于胸骨的软骨属透明软骨,而相邻椎骨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则由纤维软骨构成。由于软骨具有一定弹性,所以能做轻微的活动。有的软骨结合保持终生,而大部分软骨结合在发育过程中骨化变为骨结合。 3、骨结合
由软骨结合经骨化演变而成,完全不能活动,如五块骶椎以骨结合融为一块骶骨。
(三)骨骼肌
骨骼肌又称横纹肌,肌肉中的一种。
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肌细胞内有许多岩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I带)及暗带(A带)。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一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骨骼肌细胞构成骨骼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运动系统的肌肉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
38
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接触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二、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主要起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否强壮、坚实、完善,对人的体质强弱有重大影响。例如,骨架和肌肉对人体起着支撑和保护作用。它不仅为内脏器官,如心、肺、肝、肾以及脑、脊髓等的健全、生长发育提供了可能,而且能保护这些器官使之不易受到外界的损伤。骨、软骨、关节、骨骼肌是人体运动器官,骨的质量,关节连接的牢固性、灵活性,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能力。
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血液循环,增加对骨的血液供应,使正处旺盛造骨时期的骨组织能获得更多造骨原料,加速造骨过程,加快骨的生长。增强骨的抗折抗弯抗压扭曲等能力,使骨更坚固。还能预防关节的变形,保持骨的弹性,延缓骨的老年性退行性变化。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增强韧带的弹性,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含量减少,肌肉内结缔组织增多,肌肉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肌肉毛细血管增多。
39
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的活动,促使肌肉内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这样肌肉可获得比平时多得多的氧气及养料,大力促进肌肉的生长,使差价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加。
三、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关节稳固性的加大,主要是增强了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结果,同时与关节和韧带的增厚也有密切的关系。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主要是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伸展性加大的结果。人体的柔韧性提高了,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加强了,就有助于适应各种复杂劳动动作的要求。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正常人的肌肉约占体重的35,,40,,而经常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可占体重的45,,55,。
体育锻炼可使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肌肉中的肌糖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红蛋白等含量都有所增加。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增多不仅能提高肌肉收缩的能力,而且还使三磷酸腺苷(ATP)酶的活性增强,供给肌肉的能量增多。肌红蛋白具有与氧结合的作用,肌红蛋白含量增加,则肌肉内的氧储备量也增加,有利于肌肉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因为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内线粒体的大小和数量成倍增加,同时在锻炼时还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安静时肌肉每平方毫米内开放的毛细血管不过80条左右,剧烈运动时开放数可增加到2000,3000条)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因
40
此,长期坚持锻炼,可使肌肉的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囊泡状,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量。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讨论:太极拳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技击与健身相结合的古老拳术。要求心境意导,呼吸自然,思想专一,心理安静,意念引导动作,呼吸要求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圆括自然,周身协调;刚柔相济。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有氧运动,是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充分协调的全身运动。太极拳运动是一种神经系统协调下的全身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练太极拳可以“蠕筋骨,利关节”,有抗老防衰之功效。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而太极拳重视下肢运动,练太极拳腿部肌肉发达,血管丰满,这样就增加了血液输送与回流的泵力。另外,虚实转换能锻炼两腿的耐力,对维持人体的平衡大有好处。即使运动时全身之肌肉虽已成疲劳不堪的状态,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到比运动前呼吸轻松舒畅。太极拳运动要求松靜与运动相结合,松靜反应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平稳,呼吸匀长,微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而且练太极拳对许多慢性而服药不易见效的疾病会产生显著疗效。
41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只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及工作,完成我们的理想。
42
范文四:2017年急性传染病应急救援预案
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九标段
急性传染病应急救援预案 审批:
审核:
编制: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宝安九标项目经理部 2017年 3月
急性传染病应急救援预案
1、总则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 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 现多名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患者, 呈现一定的聚集性, 且病例不断增加, 范围不 断扩大, 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初期常因诊断不 明,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处理难度大,又极易引起社会的关注,造成 公众恐惧情绪,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1 目的和依据
为了及时发现、 明确诊断、 恰当治疗、 有效控制和消除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的危害, 指导和规范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置工作, 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 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条例》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 案》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公众安全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的应急处理工作。
1.3 工作原则
1.3.1 适宜处理原则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发生后, 应根据已掌握的情况, 尽快判定事件性质, 评估其危害度, 并根据疾病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已有的疾病控制实践经验, 选择适 宜的应急处置措施。
1.3.2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病因调查并重原则
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在采取适当措施的同时, 应尽快查找致病原因。 对有些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特别是新出现的传染病暴发时, 很难在短时间内查 明病原的,应尽快查明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病因) ,以控制疫情 蔓延。
1.3.3 调查与控制兼顾原则
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处置, 需坚持调查和控制并举的原则。 在事件 的不同阶段, 应根据事件的变化调整调查和控制的侧重点。 若流行病学病因 (主
要指传染源或污染来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不明,应 以调查为重点, 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 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 应立即采取针对性 的控制措施。
1.3.4 快速响应与规范调查相结合原则
对危害严重的群体性不明原因事件应尽快做出响应,采取控制措施。同时, 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步骤规范地开展调查。
1.3.5 事件信息发布与公众引导原则
调查处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应适时地与媒体、 患者及其家属、 社区 进行沟通, 充分利用、 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对媒体已介入或群众反响较 大的事件,更应主动引导媒体报道,正确对待社会传言,防止事件恶化。按规定 权限, 及时公布事件有关信息, 并利用媒体向公众宣传防病知识, 传达政府对群 众的关心,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疾病控制工作。
2 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并有扩散趋势。
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 (市 ) 以外的地区。
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个县 (市) 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 件。
3 组织领导
3.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相关规定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项目部成立群体 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曲川波
副组长:唐广伟 孔大川 王军平 吴华北 孙 亮 刘克伟 孙来刚 张新蓉
成 员:张国军 赵博源 钟成军 霍方方 南云朋翟金琦 王宏旺
吴文新 于全利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负责日常工作。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分局指令, 启动应急预案; 依法统一组织、 指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工作; 建立 与完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 制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 预案, 组织预案演练; 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应急处理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经授权对外发布有关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关信息。
4 监测与报告
4.1检测
根据所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工作需要, 指定群体性 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点医院 (按疫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监测点的设置) 。 监测点 医院要根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病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例监测, 每日定时报 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实行“零报告”制度。
4.2报告
监测报告机构接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后, 要详细询问事件发生的情况 以及报告人、 联系电话等, 填写专用记录表格, 根据报告程序立即向当地卫生行 政部门和上级监测报告机构报告。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四川省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等规定, 项目部有关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在 规定时限内做好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应包括: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时间、 地点、初步原因、发展趋势和涉及范围、人员伤亡与危害程度等情况;除上述内 容外,还包括初步推断传播途径(或污染环节等)以及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等。 负责调查处理的有关单位应在调查后 2小时提交初步调查处理书面报告, 疫情或 事故结案后 5个工作日内提交书面总结。
5 应急响应
应急处理工作应实行边调查、边抢救、边处理、边核实,科学有序、及时有 效控制事态发展的原则。
5.1 启动预案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 事发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启动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根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级别和处理需要, 卫生厅及时 派出应急处理队伍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处理。
5.2 初步核实、分析病因
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核实, 对所有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了解流行病学 史、体征和检验结果,追寻共性特征。
通过现场疫情调查、 环境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流行病学调查, 初步分析探索 引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
5.2.1寻找病因线索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测结果、 临床治疗结果及转归等资料进 行分析, 为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 病原种类、 影响流行的环节提供最基本的 线索。 病因线索的调查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 然后逐步细化。 (1)根据起病方式、 发热 (热度、 热程、 热型) 、 病情进展、 常规检验结果, 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
(2)考虑为感染性疾病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 诊断性治疗反应,进一步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再判定有无传染性,然后通过临床综合分析提出可疑的病原;
(3)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时,需先判定是否为中毒。各类中毒都有相应的靶 器官,根据疾病发生经过、毒性特点确定中毒的可能性。同时结合进食、职业史 等暴露资料,寻找可能引起中毒的毒物线索。
(4)排除上述原因后,再考虑心因性、过敏性或其他原因的可能性。
5.2.2 建立病因假设
掌握背景资料, 归纳疾病分布特征, 从描述流行病学特征入手, 形成病因假 设。
5.2.2.1 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
(1)疾病的时间分布:分析疾病的时间聚集性,推测致病因子的性质(传染 性与非传染性、感染性、化学性等)。
(2)疾病的地区分布:分析疾病的地区聚集性,找出可能的暴露地点,或将 疾病与某种暴露相联系,提供潜在暴露来源及途径的线索。
(3)疾病的人群分布:找出与疾病有关的职工特征,提供高危人群的线索, 帮助探索特异暴露因素或传染源、传播方式等。
5.2.2.2 提出病因假设
综合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信息, 以及其动态变化趋势, 在合理的、 能被调查 事实所支持的、 能解释大多数病例的前提下提出病因假设, 包括致病因子、 危险 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
5.2.3 病因判定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判定病因与疾病的因果联 系
5.2.3.1 病因判定方法
满足以下条件即可基本判定为病因:(1)从一定数量的病人中分离到该病原 体; (2)大多数病人感染病后能产生针对该病原的抗体; (3)用该病原体作为病因 能较好的解释大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该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
判断疾病与病因的因果联系的准则包括:暴露与疾病关联的时间顺序、 关联 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解释 性、暴露和疾病分布的一致性,终止暴露后的效应等。
5.2.3.2 确定病因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中毒事件的毒物性质判定:分析出的毒物及其含量所产生的危害要与现 场调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符合。
(2)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寻找确切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致病因 子, 必须借助实验室检测。 通过实验室检测从病人或其他来源标本中找到的病原 体、 毒物等致病因子, 是否就是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致病因子, 还必须通过 致病因子与疾病的临床特征和三间分布是否一致的流行病学验证, 才能确定两者 之间的因果关系。
5.3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确定采样范围和检测项目。
5.3.1 正确采集适宜标本
(1)感染性疾病患者需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
(2)用于病原学分离的血液应按无菌操作要求。分离细菌等病原体的标本应 在使用药物治疗前采集;
(3)中毒性疾病应根据毒物进入体内的时间、可疑毒物的代谢等确定需要采 集的标本;
(4)必要时,可采集职工的相关标本作为对照检测。
5.4 综合控制措施
5.4.1 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发生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应急处理的原则为减少 发病、减少死亡、避免后遗症。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救治危重病人,隔离治疗病人和疑似病人。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寻找共同暴露者。
(3)排查可疑致病源。
(4)疫点的处理,可能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
(5)启动预警机制,进行公众健康教育。
(6)做好医护人员的合理防护。
5.4.2 不明生物因子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对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 危害严重的不明生物因子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紧 急时应严格采取如下应急处置措施:
(1)应急救援工作人员进入疫区时,应先喷洒消毒、杀虫剂,开辟工作人员 进入的安全通道, 对工作人员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 立即对疫点和可能污染地区 采样、进行现场检测;
(2)重症病人立即就地抢救,待情况好转后再转送隔离医院,其他病人和疑 似病人应立即就地隔离治疗或送隔离医院治疗。 治疗前必须先采集相关标本, 立 即封锁疫点,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虫、灭鼠,配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 (3)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确定隔离范围,提出大、小隔离圈及警戒圈的设置 意见,报当地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批准;
(4)严格实施消毒,谨慎处理人、畜尸体。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根据需要采 集有关检验标本;
(5)病人家属和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在洗澡更衣后,送往隔离场所留验、观 察,并采取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新设立的隔离场所使用前须进行消毒、杀虫、灭 鼠,配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
(6)疫点周围小隔离圈内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环境、动植物等须进行 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
(7)对大、小隔离圈内的人群应进行全面的检诊、检疫,并酌情给予化学药 物预防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如发现病人和密切接触者, 应立即送往隔离医院治 疗或隔离场所留检, 观察。 全面搜索大隔离圈的患病动物和动物尸体, 所有动物 应一律圈养;
(8)对疫点、小隔离圈及现场临时隔离场所的消毒、杀虫、灭鼠效果进行检 测。根据需要捕抓动物、昆虫标本送检。积极开展卫生防病宣传,加强食品、饮 用水的卫生管理;
(9)参加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按要求进行防护,每天工作结 束后用水彻底清洗身体,并接受医学检诊。
5.4.3 不明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对不明物理、 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在进行调查的同时, 初 步判断可能的污染源, 再根据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现场采取应急控制和消除致 病、中毒、污染等各种因素的措施。
5.4.4 开展群防群控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时,项目部应当组织、发动群众,团结协作,群防 群控,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 报告、人员的疏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疾病防治 的相关知识。
5.5 健康教育和技术培训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地区要迅速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综合防治知识 的宣传和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 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
习惯,要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做好自我防护,尽量避免与可疑病例接触,发生 类似症状时及时主动就医。
针对事件性质, 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及时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医疗卫生工作 人员的敏感性。
5.6 资料整理归档
(1)报告记录;
(2)应急处理机构组织形式及成员单位名单;
(3)调查处理方案;
(4)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
(5)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
(6)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
5.7 信息发布与通报
经授权,由应急领导小组及时向社会发布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有关信息。 6 事后评估
6.1 资料收集
首先要有完善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调查的程序, 及时将调查所得的资 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报告记录;应急处理机构组织形式及成员单位名单;调 查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 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
6.2 评估内容
在资料齐备的前提下, 对整个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综合评估, 包括事件概况、 现场调查处理概况、 患者救治概况、 所采取的措施、 效果评价和社会心理评估等, 总结经验、发现调查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以后类似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范文五:【2017年整理】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
湘西自治州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我州肠道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工作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快速反应、科学处置。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等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
1.5疫情级别认定标准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规定和肠道传染病疫情发生范围和流行的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可能的发展趋势~将肠道传染病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
1
,?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兰色进行预警~分别实行?级、?级、?级、?级应急反应。
1.5.1 一般肠道传染病疫情,?级,
,1,霍乱:在一个县市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2,甲肝、伤寒、副伤寒: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3,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4,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外,: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及以上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5,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2较大肠道传染病疫情,?级,
,1,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2,痢疾、甲肝、伤寒、副伤寒: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同一?级事件累计发病100例以上,或者累计发病1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2
,3,感染性腹泻: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同一?级事件累计发病200例以上,或者累计发病2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4,市,地,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3 重大肠道传染病疫情,?级,
,1,全州范围内发生霍乱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2,甲肝、伤寒、副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出现多起暴发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3,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4 特别重大肠道传染病疫情,?级,
卫生部认定的特别重大的突发肠道传染病疫情。
2 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是全州应对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组织领导机构~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卫生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其主要职责: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全州重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肠道传染病疫情时~决定启动本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州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由卫生局局长兼任。负责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县成立相应应急组织机构。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照属地管
3
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辖区?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处置~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辖区?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处置。
2.2专家咨询委员会
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组建有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微生物检验、公共卫生管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主要负责对突发肠道传染病疫情级别的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提出建议,对突发疫情的应急准备提出咨询建议,参与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修订,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和技术指导。
2.3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
2.3.1流行病学专家组~州卫生局组建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的流行病学专家组~负责全州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技术指导。
2.3.2临床诊治专家组~州卫生局组建由州医院、州中医院等州直医疗单位有关传染科、儿科、急诊科、肠道门诊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临床诊治专家组~负责全州肠道传染病诊治的技术指导工作。
2.3.3现场处置机动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建现场处置机动队2-3个~州卫生局组建有消毒、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卫生监督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现场处置机动队~负责肠道传染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及现场消毒的技术指导。
2.4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职责
2.4.1 卫生部门
4
,1,组织拟定全州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预案、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协调并指导铁路、机场、港口、交通、公交、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做好卫生检疫工作,健全疫情报告网络体系~组织开展疫情监测、检查、督导疫情报告制度落实情况~严密监视疫情动态,
,3,一旦发现突发公共传染病疫情~迅速组织卫生技术力量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防止流行传播,同时组织评估临床治疗病人、预防控制疫情措施的效果~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4,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协助新闻宣传媒体和教育部门开展传染病的防病宣传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意识。
,5,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
,6,向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
2.4.2 宣传部门
负责突发传染病防治新闻宣传工作~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澄清事实~平息有关疫情谣传~避免引起社会恐慌,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对疫情的政策、采取的有效措施和防治工作的成绩。
2.4.3 财政部门
,1,负责及时筹集、解决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防治必需的经费~为防治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2,解决各级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常性、应急性公共卫生经费~保证公共卫生各项业务工作正常开展。
5
2.4.4 人事部门
,1,负责对在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发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2,解决、落实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编制、引进、培养等问题。
2.4.5 教育部门
,1,负责学校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疫情监测和报告等工作,
,2,负责在各类学校、托幼机构中开展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
,3,组织各类学校、托幼机构落实预防突发传染病的相关技术措施。
2.4.6 农业部门
负责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传染病防治的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预防突发传染病向农村扩散。
2.4.7 建设部门
,1,负责本系统和各建筑工地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等工作,
,2,组织各建筑工地落实消毒等预防传染病的有关措施,
,3,做好建筑工人的疫情监测工作~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发现可疑病人及时组织诊治。
2.4.8 交通部门
,1,在车站、码头组织开展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2,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人~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卫
6
生行政部门,
,3,负责落实对公交车辆、轮渡等交通工具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措施。
2.4.9 公安部门
,1,确保疫情处理和运送病人、消杀药品、医疗抢救器械及疫情处理车辆的畅通。
,2,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拒不执行卫生行政部门防治措施的单位或个人采取必要的强制的措施。
,3,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疫区封锁与处理~做好疫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4,负责做好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工作~发现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2.4.10 食品药监部门负责传染病暴发疫情应急处置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
2.4.11 工商、质监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地市场秩序维护及应急处置所需物资的质量监督工作。
2.4.12 商务部门:在突发传染病疫情发生期间~负责组织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
旅游部门:组织旅游行业做好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在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期间~组织做好旅游团队及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
2.4.13 民政部门: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
7
助,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国内外企业、个人以及外国政府、境外组织捐助的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管理和发放工作,组织和动员社区、村委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治,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2.4.14 军分区、武警:支持和配合重大、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3疫情监测与报告
3.1 疫情监测
3.1.1 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疫情的网络直报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两次上网巡查~对网络直报的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监测~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3.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除利用传染病直报网络进行突发肠道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外~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系统和疾控机构24小时值班电话~主动收集突发肠道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对疫情信息进行核实和分析~一旦发现有流行趋势~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3.1.3州疾控中心负责收集国内外突发传染病疫情动态和防治情况~及时了解周边地区疫情信息~分析预测本州可能发生传染病疫情的趋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1.4医院腹泻病人监测 各级医院机构要完善并开放肠道门诊~首诊医生要严格做好对腹泻病人的登记~开展病原学检测~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人。不具备检测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要做好腹泻病人的采样送检工作。
8
3.1.5发热病人监测,在流行早期~对原因不明的发热3天以上的病人和伤寒疑似病人进行登记~采集血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及时发现伤寒早期病人。
3.1.6带菌者监测:伤寒恢复期病人~在病后1个月和3个月~各粪检3次~每次间隔1-2天~以及时发现带菌者~有条件者对近3年的伤寒病人、霍乱病人定期进行带菌调查~每年粪检3次~以便发现慢性带菌者。
3.1.7病原学监测~对收集的霍乱、伤寒病原体进行分型和药物敏感试验监测~观察病原体动态变化。
3.1.8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监测 疾控机构要加强对重点地区,疫区、灾区、旅游区,重点场所,学校、建筑工地、宾馆、餐饮等,和重点人群,学生、流动人口、饮食饮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传染病密切接触者、托幼机构保育人员,肠道传染病的监测。
3.1.9水源监测 每个县确定5-7个水源监测点~每年5月-10月开展定点监测~定点监测点应选择容易受污染的水源~如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处、医院污水排放处、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处、码头船只停舶处~下水道出口处及井水、塘水等~开展肠道病源菌监测。
3.1.10不定期开展海产品、水产品、凉拌食品及餐饮具的采样检测~及时准确掌握肠道病原体污染情况。
3.2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成年公民有权利、有义务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
9
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3.2.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3.2.1.1责任报告单位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
?有关单位~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如卫生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和兽医机构,报告人兽共患病的动物疫情,等。
3.2.1.2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执业医生。
3.2.2报告时限和程序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按法定报告程序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报告。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分别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3.2.3报告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
10
告。
3.2.3.1初次报告
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次报告必须报告的信息为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尽可能报告的信息为事件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的原因、病例发生和死亡分布、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
3.2.3.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在进程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进程报告每天报一次。
3.2.3.3结案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其结案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10个工作日由上报。
3.2.4报告方式
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在2小时内使用电话、传真等进行报告的同时~应直接通过互联网上的专用系统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州及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逐级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统计汇总、分析~按照有关规定报告本级卫生行政部门。
3.3 日常预防控制措施
11
3.3.1建立健全肠道门诊
各级医疗机构应设立肠道门诊~肠道门诊设诊疗室、观察室、药房及专用厕所~指派专,兼,职医护、检验人员~配备专用医疗设备~抢救药品、消毒药械及采集粪便标本的棉签和培养基试管~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与消毒隔离制度。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对腹泻病人进行粪便镜检和细菌培养~对症状典型病人~做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定期统计腹泻病人数~向疾控机构报告疫情。
3.3.2确保安全供水
在城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提倡使用自来水。已建成自来水厂的地区和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自来水的净化和消毒处理操作规程~确保余氯含量达到0.3-0.5mg/L。在没有自来水供给的地方~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饮用水的卫生合格率~饮用水井要有井台、井栏、排水沟~使用公用水桶~制定保护水源卫生公约。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开展井水消毒~提倡饮用开水的良好卫生习惯。托幼机构及学校要保证幼儿、学生能喝到开水~并教育幼儿和学生不饮用生水。
3.3.3食品卫生管理
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等单位和企业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严格自身管理与食品检测~确保提供安全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要依法~对食品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食品的卫生合格率。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包括个体饮食店、摊等,、农贸集市和集体食常的卫生监督管理~做到生熟分开、餐具消毒、不加工、不销售腐败变质食品。加强对中小学校
12
周围无证饮食摊点的查处~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饮食店和摊点及时作出处罚和停业整顿。
3.3.4粪便与污物的卫生管理
城镇应结合城市建设规划~解决好粪便贮存、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农村要建无害化厕所或沼气池。粪缸与厕所要远离饮用水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有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并定期检测处理效果。医疗垃圾应集中消毒处理或焚烧。
在夏秋季要发动群众开展经常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消除苍蝇孳生场所~喷洒药物消灭蝇、蛆~有效降低苍蝇密度。
3.3.5流动人口卫生管理
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地应加强卫生管理~配备必要的卫生设施~卫生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监督和监测~防止暴发疫情的发生。
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及旅社、饭店和招待所等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要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患者就近隔离治疗~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消毒处理。
3.3.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开展宣传教育、动员群众讲究卫生、改变不良卫生习惯等是防制肠道传染病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协调和支持下~把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新闻、广播、教育、文化和出版等有关宣传部门应密切配合~采用各种形式如广播、电视、黑板报、橱窗、专栏、宣传单、宣传画、卫生小报等~进行饮食卫生、便后及接触食物前必须洗手、不喝生
13
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和不洁食物、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等卫生知识宣讲和咨询~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应把学校的学生作为重点健康教育的对象。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应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讲究宣传的实效。
3.3.7预防接种
在伤寒高发地区~对重点人群如饮食从业人员、中小学生、旅游工作人员等人群进行Vi多糖菌苗接种~成人剂量0.5ml,含多糖菌苗30ug,~前臂外侧肌肉注射~注射1针后免疫力可维持2年以上。一般于每年3-5月份完成。
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预防甲型肝炎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甲肝疫苗接种对象为1岁以上幼儿和学生~成人也可接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冻干甲肝疫苗疫苗免疫力可达20年。
3.4预警
3.4.1州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疫情性质、危害程序、涉及范围、提出预警建议~由州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预警。
3.4.2 根据疫情级别预警亦分为一般,?级,、较重,?级,、严重,?级,、特别严重,?级,。四个级别~分别以兰色、黄色、橙色、红色进行预警。
4 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原则
4.1.1 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州、县市人民政府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相应的级别作出应急反应。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
14
案。
4.1.2 启动高级别预案时~事发地低级别预案同时启动。
4.1.3 传染病暴发疫情应急处置采取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置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4.1.4未发生疫情的县接到通报后~要及时通知相关机构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大疫情监测力度~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在本辖区内发生。
4.2 分级响应
4.2.1发生特别重大级疫情~根据卫生部要求~州、县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4.2.2发生重大级疫情。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州、县,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4.2.3发生较大级疫情~州、县市启动应急预案接受省级指导。
4.2.4发生一般级疫情~县,市,启动应急预案~接受州级指导。
4.3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4.3.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机动队,除去路途时间1小时内到达疫区。赴疫区,疫点,进行现场调查处理。
4.3.2机动队由各级疾控中心业务主管领导或急传科科长担任队员~并由有一定经验和高度责任心的流行病学~临床医生、消毒人员、检验人员组成。
4.3.3机动队物质准备:机动队应备有采样器材、检验试剂、
15
增菌液、保菌液、诊断血清、消毒药械、防治药品、个人防护用品、生活用品、车辆、通迅工具等。
4.3.4机动队技术资料:机动队应带足相关疾病的个案调查表、采样登记表、参考书、宣传资料等。
4.3.5制定现场处置计划:现场处置计划应包括调查内容、方法、时间及人员安排等。
4.4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4.4.1核实病例诊断~证实暴发,流行,疫情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诊断标准:霍乱诊断标准详GB15984-1995,甲肝诊断标准详GB17010-1997,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详GB16001-1995,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详GB16002-1995。
证实暴发或流行:根据病例发生的数量~波及的范围~流行的强度来确定是否为疫情暴发或流行。
4.4.2初步调查
4.4.2.1向疫情发生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经过。发生疫情的日期、报告日期、首发病例的发病日期、至调查日期间的逐日发病人数、病人的去向、诊治情况等。霍乱病家调查要求~机动队到达疫点村寨,单位,外~先要消毒通道~到达病家附近~消毒一块约20-30平方米的场地~设置清洁区~然后消毒病家路面~机动队员进入病家调查。
4.4.2.2调查首发病例的发病过程。详细调查首发病例的发病日期~发病前的饮食情况~生活习惯~是否接触类似病例~有
16
无外出史~发病后的活动情况、接触人员及诊治情况等~并详细作好个案登记。
4.4.2.3开展病例个案调查。依据病人登记一览表逐一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个案调查表内容要填写完整~不要有遗漏。对无实验室确诊依据的病例应尽可能采便送检。
4.4.2.4开展环境调查。了解疫情发生地的饮用水供给、食堂卫生、厕所布局、环境卫生、周围饮食店、小卖部、市售水产品、饮食从业人员的健康等情况~寻找可疑传播途径~对可疑物品包括饮用水、食品等进行采样送检。
4.4.2.5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查阅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数据、疫情发生地医疗机构的门诊、住院登记以及向当地群众询问等方式~收集疫情发生地及其周围地区既往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等。
4.4.2.6疫情发生的一般情况。总人口数、人口构成、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居住生活条件、交通状况等。
4.4.3标本的采集
标本采集的时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出率的高低。粪便标本~血液标本的采集应争取在发病早期~服用抗菌药物之前并尽快送到检验室。
4.4.3.1霍乱:?标本以病人粪便为主~一般要求水样便采取1-3mL~成形便采取指甲大小的粪量~肛拭子棉扦一定要插入直肠3-5cm处采取。?可疑食品标本应采集50g-100g~样品放入灭菌广口瓶或塑料带送检。?外环境及水样应在未消毒前采集。
17
4.4.3.2伤寒、副伤寒:发病早期未用抗菌素前采血~静脉采血3-5ml分离血清备用~搅碎血块~放入20-30mL葡萄糖胆汁肉汤中作分离培养~如取粪便作病原分离~应在用抗生素前或停药后2天采新鲜粪便3-5g。
4.4.3.3细菌性痢疾:病原分离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肛拭或留便送检。
4.4.3.4甲型肝炎:采急性期静脉血3ml分离血清作HAgM抗体检测。
4.4.4整理、分析初步调查资料~提出病因假设,
4.4.4.1根据初步调查资料~描述疫情强度,发病率,、病例的时间、地点、 人群分布特征。
4.4.4.2根据个案调查资料~分析病例的饮食、卫生习惯及其生活环境状况等。
4.4.4.3描述疫情发生地及其周围地带的基本情况如环境状况、饮食饮水状况等。
4.4.4.4根据个案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流行暴发原因~提出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影响因素等。
4.4.5深入流行病学调查
4.4.5.1调查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等方法。
4.4.5.2调查内容。根据初步调查的病因假设~设计调查表~选择病例和对照~分别对病例和对照人群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病例和对照对可疑因素的暴露差异~进行统计推断~验证病因。
4.5应急处置特殊控制措施
18
4.5.1划分疫点、疫区~实施隔离治疗。
4.5.1.1疫点、疫区划分标准为:疫点:指发生病人、疑似病人或发现带菌者的地方。要根据流行病学指征来划定疫点。一般指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生活上密切相关的若干户为范围。根据传染源污染情况~一个传染源可有一个以上的疫点。
疫区:为防止污染造成续发感染和向外传播~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或毗邻乡~在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划为疫区。
4.5.1.2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对疫点疫区实施封锁~并可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停工、停业、停课。
?封闭或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
?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4.5.1.3疫点处理做到早、小、严、实~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施要严~落在实处。疫点内物品要严格消毒~人员进行检疫限制不必要的人员进出疫点疫区。
4.5.2隔离治疗病人
4.5.2.1霍乱按甲类传染病要求~实施强制隔离治疗。危重
19
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病例与疑似病例要分开隔离~轻型病例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型病例~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同时以予抗菌药物。
4.5.2.2伤寒副伤寒、甲肝、痢疾按乙类传染病隔离治疗~伤寒副伤寒、菌痢以选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抗菌治疗为主,甲肝以抗病毒和护肝为主。
4.5.2.3感染性腹泻按丙类传染病隔离治疗~选择适宜的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4.5.3管理密切接触者
4.5.3.1霍乱:调查与传染源发病前5天内有过饮食、生活接触的人~了解其健康状况~特别是每日大便的次数和性状~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对其排泄物进行消毒。自对疫点内所有人员进行登记~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1 次~连续2次~预防服药连续2天。
4.5.3.2痢疾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4.5.3.3伤寒、副伤寒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伤寒21天~副伤寒15天~发现发热的可疑病人及早隔离治疗观察。
4.5.3.4甲肝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45天~有条件者~检查转氨酶和HAVIgM抗体~以便早期发病新病例。
4.5.4切断传播途径
4.5.4.1做好消毒工作 认真做好疫点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特别是要严格把好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吐泻物的消毒和处理~病点受污染的水源、缸水、物品、食具、衣物、病人吃剩
20
的食物、地面、墙壁等要分别消毒。按程序规范消毒~不留下消毒空白。
4.5.4.2疫情若为水源性暴发~应对污染水源进行彻底消毒并消除污染原因和隐患~若为食源性暴发~对剩余食物进行消毒后销毁~对已售出的食物追回后销毁~出现暴发疫情的集体单位应进行经常性消毒~直到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发生后传染源隔离、死亡后应对内外环境严格实施终未消毒。
4.5.4.3消毒方法 常用消毒剂有漂白粉、漂白精片、84消毒剂~饮用水消毒余氯含量为2-4mg/L~污水、物体面、消毒剂有效氯含量分别为80-100mg/L、5000-12000mg/L~作用时间15-20分钟~病人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1:20比例混合~充分搅拌。
4.5.5保护易感人群
4.5.5.1霍乱密切接触者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可选用抗菌药进行预防~预防药一般连服2天。?环丙沙星:250mg~每天2次,?诺氟沙星:400mg~每天3次,?四环素:0.5g~每天4次,?呋喃唑酮:0.1g~每天4次。儿童剂量按体重计算。
4.5.5.2痢疾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在小范围进行~一般采用诺氟沙星400mg~每天2次~连服3天或复方磺胺甲基哑唑成人每天2片~每次1片~连服3天。
4.5.5.3伤寒密切接触者服复方磺胺甲基异哑唑每次1片~每天2次~服用5天。同时对疫点及疫点周围人群开展伤寒疫苗应急接种。
4.5.5.4甲肝密切接触者注射丙种球蛋白~周围健康人群立
21
即接种甲肝疫苗~接种丙种球蛋的密切接触者一月后再接种甲肝疫苗。
4.5.6开展卫生宣传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各种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提高防病意识。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便后及接触食物前必须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食不洁食物、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等~禁止聚餐活动~共同把好“病从口入关”。
4.5.7落实经常性预防措施~搞好饮食、饮水、环境和个人卫生。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的管理~落实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孳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在饮用河水地区~禁止在河内洗涤便桶~病人衣物、食具、食物及下河游泳。饮用水井水地区~水井要有公用水桶~专人负责饮用水消毒~余氯要符合标准。饮食店、食堂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人和国食品卫生法》~遵守卫生制度~严禁出售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物~加强对农村聚餐的卫生管理。
4.5.8开展疫情检索~及时发现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动员群众一旦发生疑似肠道传染病症状~即去医院诊治。医疗单位要加强腹泻病门诊和巡回医疗~发现疑似肠道传染病病人及时检验、隔离和治疗。
4.6疫情终止判断标准
4.6.1霍乱:在传染源隔离后~疫点内所有人员验便连续2次阴性~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继发病人和带菌者出现时可予
22
以解除疫点。霍乱疫区内所在疫点解除封锁后再观察5天~如无新病例和带菌者出现~既可解除疫区管理。
4.6.2痢疾、感染性腹泻:疫点处理后经7天无新病例出现可判定为疫情终止。
4.6.3伤寒、副伤寒:采取控制措施后~新发病例迅速减少~在两周内没有新病例发生。
4.6.4甲型肝炎:自最后1例病例隔离之日起~经过45天~暴发疫情发生地无新发病例发生~流行地区的发病率降至历年的一般水平即可判断疫情终止。
5 应急结束
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突发传染病疫情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6 后期处置
6.1.1善后处理
以适当形式~适时向社会发布疫情控制信息。
对生活困难无能力支付医药费用的~给予减免,对因应急工作造成严重财物损失的~给予适当补助。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解决。
6.1.2总结报告
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领导机构办公室负责提交应急工作总结报告~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工作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应急指挥领导机构.
23
7 保障措施
7.1.1专业队伍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突发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医疗救治、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疫情信息报告分析、实验室监测等专业队伍~制订专业队伍培训计划~针对本行政区域的突发传染病疫情流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演练~增强实战能力。
7.1.2经费保障
各级财政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保障突发传染病预防、救治所需工作经费。
7.1.3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疫情等级分别测算不同物资储备的需求量~保证医疗、预防等相关技术的储备和适量药品、器械的储备~储备物品包括防护隔离服、漂白粉、漂白粉精片、84消毒液、抗生素,抗病毒剂,、检验试剂、采样设备、采样车、喷雾器等~完善储备机制。
8 社会动员与舆论支持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公众广泛开展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方式和心态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市场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引导社会正确对待病人、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避免歧视。及时报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公众行为、为社会防疫工作提供舆论支持。
24
运动与健康
题目: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指导老师:欧阳靜仁
班级:热能092班
姓名:林灿雄
学号:200910814223
25
摘要:
这篇文章通过对人体运动系统组成的介绍,以及体育锻炼对运
动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的一点点描述,给平时不重视锻炼的人说明了体
育锻炼的好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视体育锻炼。
本文部分地方参考相关文件,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也
未免有疏落之处,请指正。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63163.htm
http://wenku.baidu.com/view/5df244d728ea81c758f5787c.html
26
关键词:
骨,骨连接,骨骼肌,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合理的体育锻炼,三磷酸腺苷(ATP)酶
27
前言
体育锻炼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都有人在运动,各种球类运动、跑步、游泳等等...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是有好处的,然而具体有些什么好处呢,这个答案有多少人知道。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增加大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28
一、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
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合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一)骨的组成部分:
骨bone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骨的形状: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按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 :
1、长骨
long bone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
髓腔。两端较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2、短骨
short bone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
29
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3、扁骨
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4、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二)骨连接
1、韧带连接
两骨之间靠结缔组织直接连结的叫韧带连接。韧带ligament多呈膜状、扁带状或束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白色,有光泽,附着于骨的地方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很难剥除,有的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淡黄色,叫做黄韧带(如项韧带)。一般的韧带连接允许两骨间有极微的动度。但有些骨与骨之间,两直线缘相对或互以齿状缘相嵌,中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穿入两侧的骨质中,使连结极为紧密,叫做缝,如颅骨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2、软骨结合
相邻两骨之间以软骨相连接叫软骨结合。软骨组织属结缔组织
30
的一种,呈固态有弹性,由大量的软骨细胞和间质构成,由于间质的成分不同,又有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力软骨的区分。第一助骨连于胸骨的软骨属透明软骨,而相邻椎骨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则由纤维软骨构成。由于软骨具有一定弹性,所以能做轻微的活动。有的软骨结合保持终生,而大部分软骨结合在发育过程中骨化变为骨结合。 3、骨结合
由软骨结合经骨化演变而成,完全不能活动,如五块骶椎以骨结合融为一块骶骨。
(三)骨骼肌
骨骼肌又称横纹肌,肌肉中的一种。
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肌细胞内有许多岩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I带)及暗带(A带)。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一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骨骼肌细胞构成骨骼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运动系统的肌肉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
31
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接触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二、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主要起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否强壮、坚实、完善,对人的体质强弱有重大影响。例如,骨架和肌肉对人体起着支撑和保护作用。它不仅为内脏器官,如心、肺、肝、肾以及脑、脊髓等的健全、生长发育提供了可能,而且能保护这些器官使之不易受到外界的损伤。骨、软骨、关节、骨骼肌是人体运动器官,骨的质量,关节连接的牢固性、灵活性,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能力。
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血液循环,增加对骨的血液供应,使正处旺盛造骨时期的骨组织能获得更多造骨原料,加速造骨过程,加快骨的生长。增强骨的抗折抗弯抗压扭曲等能力,使骨更坚固。还能预防关节的变形,保持骨的弹性,延缓骨的老年性退行性变化。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增强韧带的弹性,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含量减少,肌肉内结缔组织增多,肌肉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肌肉毛细血管增多。
32
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的活动,促使肌肉内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这样肌肉可获得比平时多得多的氧气及养料,大力促进肌肉的生长,使差价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加。
三、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关节稳固性的加大,主要是增强了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结果,同时与关节和韧带的增厚也有密切的关系。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主要是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伸展性加大的结果。人体的柔韧性提高了,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加强了,就有助于适应各种复杂劳动动作的要求。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正常人的肌肉约占体重的35,,40,,而经常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可占体重的45,,55,。
体育锻炼可使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肌肉中的肌糖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红蛋白等含量都有所增加。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增多不仅能提高肌肉收缩的能力,而且还使三磷酸腺苷(ATP)酶的活性增强,供给肌肉的能量增多。肌红蛋白具有与氧结合的作用,肌红蛋白含量增加,则肌肉内的氧储备量也增加,有利于肌肉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因为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内线粒体的大小和数量成倍增加,同时在锻炼时还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安静时肌肉每平方毫米内开放的毛细血管不过80条左右,剧烈运动时开放数可增加到2000,3000条)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因
33
此,长期坚持锻炼,可使肌肉的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囊泡状,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量。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讨论:太极拳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技击与健身相结合的古老拳术。要求心境意导,呼吸自然,思想专一,心理安静,意念引导动作,呼吸要求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圆括自然,周身协调;刚柔相济。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有氧运动,是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充分协调的全身运动。太极拳运动是一种神经系统协调下的全身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练太极拳可以“蠕筋骨,利关节”,有抗老防衰之功效。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而太极拳重视下肢运动,练太极拳腿部肌肉发达,血管丰满,这样就增加了血液输送与回流的泵力。另外,虚实转换能锻炼两腿的耐力,对维持人体的平衡大有好处。即使运动时全身之肌肉虽已成疲劳不堪的状态,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到比运动前呼吸轻松舒畅。太极拳运动要求松靜与运动相结合,松靜反应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平稳,呼吸匀长,微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而且练太极拳对许多慢性而服药不易见效的疾病会产生显著疗效。
34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只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及工作,完成我们的理想。
35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7年整理】学校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