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小课题结题报告
崇文小学教育集团崇文街校区 卫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的提问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个人内心感受化为词语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学生的朗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本的感情,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我结合教学实际申报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小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轼也曾经说:“三分诗,七分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1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本课题研究从三个阶段组织了实施。
第一阶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确立朗读教学的研究课题。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课题教研活动,加强理论学习。首先,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使我认识到:阅读教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学习《吉林教育》杂志中陈树民老师关于朗读教学的系列讲座,还观看了名师王淞舟《语感教学》课例光碟,促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进行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等。
第二阶段:结合课堂教学现状,梳理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或一个过渡环节而已。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3,学生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教师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
2
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
第三阶段:精心指导,抓实训练,积极开展朗读教学研究。
1、利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多交流,多请教。2、立足课堂,针对问题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1)、保证读书时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主体性的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才能把朗读能力培养落到实处。(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3)、让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以下是我课堂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A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教学古诗《游山西村》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C,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
3
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D,对比朗读。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读出初见大榕树和二次见到真正的鸟的天堂时的赞叹,我采用了与《观潮》对比朗读的方法。首先播放潮到来时的影片,让学生观看不可抗拒、令人震撼的潮的到来,体会读这一段时应感情充沛、铿锵有力。接着又播放优美的《鸟的天堂》视频资料,学生看着充满生命绿的大榕树,众鸟翻飞的景象,倾听着舒缓的小夜曲,感悟出这两段应读的舒缓一些。这样,在《观潮》的强烈反衬下,学生将《鸟的天堂》片段读得舒舒缓缓,与音乐融为一体。E,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如《长城》一课的三、四自然段,《颐和园》一课的二、四自然段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就背诵下来了。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因为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就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
四、研究的成果
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如:《观潮》、《鸟的天堂》。
?含义深刻的文章
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言语材料的阅读积累,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形成语感。抓住朗读训练就是抓住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感形成至关重要。
?对话类文章
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
?寓言童话类课文
《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
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把字准确化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把词形象化 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把句子生动化 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C.把握好语调。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
5
分。
?把篇完整化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所以我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首先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 ?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然后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下面是摘取的部分策略: ?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朗读的办法。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朗读等。 ?针对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如重音、语调、标点用法及停顿;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教师范读、引读、领读,让学生模仿换气及气息调整;训练语句连带朗读和语速等办法。 ?针对我班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达到用普通话正音的目的。 ?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叠字叠词的音变和儿化音;“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 ?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如配乐读、表演读、赛读、播音模拟等。 ?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个性化朗读。
五、几点思考:
1、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
6
2、我清醒地看到,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做出更大的努力。
7
范文二:掌握朗读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掌握朗读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作用,在提高自身?朗读水平的?同时,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少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朗读目标应?具体化,明确化
不少老师们?必须明白,训练的对象?是学生,一切训练活?动以学生能?够达到为准?则,不能简单地?提“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是针?对具体的一?篇篇课文的?,而我们除了?重视课文朗?读之外,更重要地是?重视学生在?朗读训练活?动中的内心?体验,所以在确定?朗读训练目?标时,第一步应是?针对学生提?出训练要求?。如集中注意?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得响,读得畅等。其次,必须掌握朗?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和?各年级的训?练要求,这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
功能和?适用范围。
录音范读。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跟其他形?式的朗读相?比,其优势首先?在于朗读者?的朗读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在入?门时就接触?准确无误的?读音,有利于学生?避免读错,读不到位。若不然,错误在学生?的朗读中形?成定势,则很难纠正?。其次,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再次,录音范读还?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由掌握范?读内容和分?量。如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全?文,可由录音范?读全文一遍?。让学生对课?文有大致了?解;要是分层次?讲解课文,就可采用播?一层次的内?容、分析,再播另一层???再分析的范?读方法(或分析后播?放录音);像重点段落?,因为录音范?读经过科学?技术处理。始终保持原?来的语音语?调,学生在一而?再的学习和?模仿中,加深印象的?同时又始终?保持一致性?。录音范读是?教学重点课?文必不可缺?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来帮助?学生完成不?同层次要求?的阅读任务?。
范文三: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作者:琼珍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02期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形式之一。朗读教学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再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一种教学活动。朗读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脑、眼、口、耳等协调并用的一种智能活动过程。它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提高 学生 朗读 能力
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朗读存在的问题
1.朗读不可代替阅读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还有些教师过于夸大了朗读教学的效果,以为朗读无所不能,包容万象,课堂上只要抓住了学生的朗读,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于是出现了“满堂读”的现象。当朗读越来越“被重视”的同时,他也在语文课堂上成为了一个鸡肋。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读而读,学生被点起来读书,读完获得鼓励后坐下,或者是大家一起读,读完后就进入回答问题阶段。朗读的形式就被简化成齐读和个读加教师的简单点评。
朗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也是“我思”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张扬学生的个性的重要方式。科学的设计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在朗读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让智慧在个性的张扬中培育出成长的沃土,但在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错了,这种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是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本内所蕴含的真实意蕴的。
范文四: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
陕西省勉县新街子镇九年制学校 庆 飞
书声琅琅,朗朗书声。课堂上,同学们本应该用充足的时间,把课文读的极富感染力,本应该把课本剧用普通话表演的声情并茂,本应该通过生生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自学阅读课文。可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把传统定式教学方法用在语文课上,比如“满堂灌”,“讲、问、答”,“听、记、写”这些固定的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原本活泼好动的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自信,毫无乐趣可言。就好像一只喜欢分享的小鸟,却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飞翔的空间。老师
”还委屈的埋怨:“真是对牛弹琴~这些学生怎么这么笨~?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对教学目标认识的偏差导致的。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那么对我们教师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有是怎么样的呢,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是对我们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总的要求。在我历年来的语文朗读教学中,我发现:朗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我还发现,朗读训练要想取得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朗读兴趣。
以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粗浅认识来说,不外乎听、说、读、写,进而字词、句、篇。朗读应该归为学习语文的第一道“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阅读教学突出朗读,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品读、评读、诵读、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强化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
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教法如果常常如此,缺乏创新,学生对你的套路了如指掌,课堂气氛就会静如止水、缺乏生气。例如许多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开火车” 读书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在“火车头”的选择、“火车”行驶的方向、“轨道”的变化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到常换常新。又如指名读
这种训练方法,也不能光是老师指名这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益。
二、训练的方法要科学。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如叙事时,语调要平缓自然一些;疑惑、惊讶时语调要高一些;请求劝慰时,语调要略低一些;表命令、决心或表达强烈感情时,语调要显得坚定铿锵一些。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1)语调。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态: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
(2)速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
(3)重音。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的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4)停顿。这里说的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意义,可以延长和缩短停顿时间,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
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的一句“他读得好吗,”教师评价就更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
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等;读得一般要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是就无法鼓励,只好摇头断语“你读得不好”,教师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
朗读声音响亮,大方得体,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良好的朗读习惯不仅要读得通顺、流利,还要富有感情、声音响亮、表情自然、大方得体,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小学阶段是敢说、敢读的最佳期,采用鼓励、表扬、榜样示范等多种方法,能促进学生在大众面前大胆地、轻松地、无所顾忌地朗读,消除畏惧的心理,逐渐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一些非常内向的学生,老师可以事先告诉他,明天老师想请他读哪段课文,请他回家做好准备,再请他的家长当晚指导一下。第二天课堂上老师对这个同学的朗读加以表扬,一步步地鼓励他们大胆地朗读,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深层探索,多动脑、多学习、多研究,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范文五: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小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摘要】 阅读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阅读可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阅读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手段。阅读不是简单的看书,中小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更高的教益。朗读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阅读重要性 朗读能力 提高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有了新的契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教师的角色的定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一、阅读的重要性
苏联著名教育佳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说到:“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1]而学生的良好阅读能力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养。所以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继往开来,努力进取,为阅读教学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广大师生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阅读,理解阅读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
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已被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替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都应该更加的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朗读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指出:“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的财富,终身享用。因此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对高年级学生还要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2、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的好习惯。通过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3、要培养学生积极朗读的好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注意分析。
4、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是要积累的,只有在课文朗读中多下苦功,学习语文便会少点困难。
最后,强调教师要多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习朗读。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并引导学生自觉养成朗读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是内心感受的表达,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面文字变成大脑中的生动形象。朗读可以让学生巩固字词,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可见,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朗读的冲动。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
1、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儿童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朗读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孔明借箭》的故事,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嘎然收声,告诉学生, 后面的可更精彩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 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课本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一起朗读课文。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朗读,这样学习课文更有效果了。
2、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 欲知详情,请看原文" 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朗读。
3、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比如:教室四壁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经常看到或诵读到,都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朗读兴趣。那么什么是软环境呢?软环境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比如,教师对学生阅读成果、朗读能力的赞同和肯定。
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更要追赶时代,超越课堂,我们要带领学生在浩翰无垠的知识海洋中,努力开辟朗读新天地,以便乘风破浪,到达获取新知的彼岸,成为时代需求的“弄潮手”。
参考文献:
1 张定远编 《阅读教学论集》 第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