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六年级数学公开课
分数除法应?用题(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式解?答。
课型 新授
教学手段、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1(导入本课:大家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又 如何解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
二、例题展示。
71.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是?爸爸的,小明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15
2(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知道小明体?重以及他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 7 ,求小明爸爸?体重的问题?。 15
3(画线段图分?析。
4(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判断单位“1”。
7根据小明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可以判定爸?爸的体重是?单位“1” 15
7解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15
5(列方程式计?算。
解:设小明的爸?爸的体重是?x千克。
x, 35
解得: x,75
答:爸爸的体重?是75kg?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八 第4题
四四四四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解:设小明的爸?爸的体重是?x千克。
x, 35
解得: x,75
答:爸爸的体重?是75kg?
范文二:六年级数学公开课
坝镇姑塘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评课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008年4月9日
教学地点:坝镇姑塘小学六年级教室
授课教师:张立生
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一) P5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
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直条比例的确定和绘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在统计工作中除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统计表来表示以外,有时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投影器出示三种统计图):四年级时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投影器出示下面的条形图 。教师指出:这种统计图是用一个单
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指图中各直条)(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下面的问题:
?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图中画有互相垂直的两条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表示什么?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什么?
?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哪种作物种植面积最多?哪种作物种植面积最少?直条的长短说明什么,
2(教学例1。
全体学生翻开教科书第55页,请一名学生读出例l统计表中各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在投影器上放一张空白胶片,用直尺和三角板在胶片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画出的水平射线长7厘米左右、画出的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长6厘米左右。)
提问:水平射线下面及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左面为什么留有一
条空白?两条射线为什么不在图纸的中间画?两条互相垂
直的射线为什么不画短些?
教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旁要注明表示数量的数据,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空白。如果把两条射线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直条会因不够高度画不下,成排不下五个直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可达图纸的音处,留音的空白书写统计图名称。)最后确定水平射线上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各表示什么。(指出通常与
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表示数量;在这里,水平射线表示年份。)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提问: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请一位学生量一量投影器上图纸中画出的水平射线的长度。教师说明:画出的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5个直条与6个空隙计算,要把画出的水平射线平均分成11份,因此这里用0(6厘米宽的直条表示一个年份:间隔也是0(6厘米。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教师说明: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画出的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因此,可以把画出的6厘米的垂直射线平均分成6份(每份大约0(8厘米),每一份表示200毫米。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箭头的旁边注明单位。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引导学生按照例1统计表中的数据,1996年降水量920毫米,要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800与1000的中间是900,再靠上些为920毫米处,用铅笔过此点在图纸上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平行的线段(画到1996年上方处即可)。然后三角板对齐1996年直条位置,画出与水平射线垂直的两条平行线,画到与前面画的水平线相交为止:再在直条中涂上阴影。表示其它各年份降水量的直条均按此方法进行,其中最后两、三个直条(可以让学生指图说出它们的位置,或指名让学生画出。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提问: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大约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
上面的统计图与前面学过的统计表都可以表示年降水量的情况,用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些?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学生可看书回答。)
三、课堂练习
1(请学生看教科书第56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要求学生完整读题,独立观察和思考(可让学生在每个问题后面作简要的书面回答)然后让学生依次回答题里的四个问题。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55页上的内容,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一)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1、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的数量 2、在水平射线上确定直条的宽
2、互相垂直的两条射线 度和间隔
水平射线表示 3、在垂直的射线确定单位长度
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
同的直条
5、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
图日期
范文三:六年级数学公开课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
花山镇文岔完小:朱兴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意义,课本第53
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
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改成数值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
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求一副图的比例尺 。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感受比例尺
很多同学都喜欢脑筋急转弯,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让同学们猜猜:坐车从北京到重庆, 一共要用20多个小时,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重庆只用了5秒钟, 为什么? 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二、认识比例尺
1、请同学们画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长8米的线段。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遇到什么问题了,纸不够大吧,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引出课题,所以画图的时候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板书:比例尺)
三、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提问: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2、数值比例尺。
(1) 出示课文插图, 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
(2) 认识缩小的数值比例尺。
①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② 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 ③ 因为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
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 =1厘米:1000千米
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
④ 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 。
(3)认识放大比例尺。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
①出示课文中的“图纸”。
②找到“比例尺2:1”。
③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 板书:比例尺 2 : 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4)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3、线段比例尺。
(1)出示课文插图,找到“比例尺 0 50千米”。
(2)表示什么?
(3)认识线段比例尺。
①说明:“比例尺0 50千米”是线段比例尺。
②“比例尺 0 50千米”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写出相应板书)
(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① 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② 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 因为:1千米=100000厘米, 50千米=5000000厘米。 板书格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5000000㎝
=1:5000000
5、总结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特点书写特征。
数值比例尺:反映缩小(扩大)的倍数
线段比例尺:直观,不用转换单位
四、巩固练习,透彻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
出示例题: 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 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 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解: 50cm:40m
=50cm:4000cm
=50:4000
=1:80
总结求比例尺的方法:
(1)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2)统一这个比的单位,去掉单位后化简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五:闯关巩固练习
六、小结课堂,当堂回顾比例尺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关于比例尺,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附: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1cm ∶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范文四:六年级数学公开课视频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授课班级:六年级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授课人:曾庆正
授课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
授课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1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复习、引新
1(确定单位“1”
?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2
?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2(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
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1(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 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
?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这道题中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可以用 来代替。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
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4
2(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先找到单位“1”,说出数量问的相等的关系,再独立列式解答。
解: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还可以: (棵)
3(教学例2
例2 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5
?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
?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它们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6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2(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千克)要求学生先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这道题的问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应如何分析,(课件一)
显示两种答案的线段图,比较哪个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7
练习九 2、3、4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8
范文五:椒园小学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新密市大隗镇王沟希望小学
孟慧娟
六年级数学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单元主题图,第45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科书第44页单元主题图。
1、看图后,你想说些什么,
2、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解决的算式。针对学生列出的除法算式提问:我们学过解答这些问题吗,它们属于什么范围的问题,
引出单元内容:分数除法。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进入“分数除法”的学习当中,让它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可是今天我们还不能进行分数除法的学习,还要做些准备工作。
4、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几组两个因数相乘,乘积是1的乘法算式, (不能重复)写得越多越好。
5、展示学生完成的算式,抽几个学生写的板书在黑板上。 二、认识倒数
1、在学生刚才写出的算式中选出几组分数。(若没有,老师写出几组)
7423
× ,1 × ,1 4732
请同学们看看刚才你们写出的这几组乘积是1的算式,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两个因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
2、是不是将分子和分母颠倒后相乘的两个数,积都是1呢,
1试一试,并想想为什么,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呢,(6× , 6
3
0.5×2= 1 ×0.625= 1×1=)先算算看等于多少, 5
13
3、像这样:6× ,1、0.5×2=1、1 ×0.625=1、1×1=165
它们的乘积也是1,这样的算式可不可以看成是分子和分母颠倒的呢,小组议一议。
全班交流后验证:整数6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这样
6
就有 和是一对分子和分母颠倒的数,0.5可以看作是“1”的1
11一半,即为 ,整数2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 与2即为22一对分子和分母颠倒的数??。
4、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说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吗,
5、在数学上,人们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认识倒数)
6、理解“互为”的意义。
(1)“互为”是什么意思,(互相)
一个人能说互相吗,互相肯定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所以,“互为”二字充分说明了倒数应该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11
(2)(结合学生的算式来说明)比如 乘2等于1,所以 和222
11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2是 的倒数或者 是2的倒数。 22
(3)指名学生结合另外的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倒数,教师点评。
6
我们能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吗,比如说6是倒数, 是倒1
1
是倒数。 数,6
(4)想一想:在我们前面学过的数的概念中,哪些用一个数也不能单独表示它的含义,教师提示(约数、倍数、互质数),教师
点评。
(5)练习,课后练习九1题,连线,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连起来。
三、求倒数思考:
说了这么多,究竟怎样来求一个数的倒数,这才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重点部分,来看几个练习题。
1、试着说说下面两组数的倒数。(出示题目)
45118
? 1 76385
13?0.375 1.25 9 1 13
(1)让学生们先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你求倒数的方法。 全班交流后得出:(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对于分数,就是将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对于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得到它的倒数;对于小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数或假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对于一个整数,要先把它化成分母为1的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1的倒数就是1。
问: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学生充分交流后小结:(板书)互为倒数是要求乘积是1的两个数。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没有倒数。
(2)观察比较每组数中每个数与它的倒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充分让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
?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四、拓展练习
1、判断。(出示练习)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2)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233
(3)因为 × ,1,所以 是倒数。( ) 322
(4)任何自然数的倒数都比它本身小。 ( )
(5)所有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
1
(6)整数a的倒数是 。 ( ) a
(7)任何一个数的倒数都小于它本身。 ( )
(8)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 ( )
2、开放性练习。(出示练习)
25
×( )= ( )×4 = ×( )= 1×( ),括号里可32
以填哪些数字,你有几种填法,根据是什么,
23152
填法(1): × = ×4= × =1×1(每个括号都填出32425
所给数的倒数。)
2154
填法(2): ×3= ×4= × =1×2每个括号都填出所给3225
数的倒数的2倍。
???
五、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作业
练习九、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