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及延长生命周期的对策 PDF
1 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及延长生命周期的对策 一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六个阶段 1、探索阶段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的产生而发生变化。南极洲的大部分地区、拉丁美洲和加拿大的北冰洋地区处于这一阶段。 2、参与阶段当地投资于旅游业明显的季节性旅游地进行广告宣传旅游客源地形成公共部门投资于旅游基础设施。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一些较小的、次发达的岛屿正处于这一阶段。 3、发展阶段明确的客源市场地大量的广告宣传外来投资并占据控制地位人造景观出现并取代自然的或文化的吸引物。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北非和西非海岸属于这一阶段。4、巩固阶段增长速度减缓广泛的广告宣传以克服季节性和开发新市场本地居民对大量 游客的到来和为游客服务而修建的设施产生反感和不满。大部 分加勒比海和北地中海地区属于这一阶段。5、停滞阶段游客人数达到顶点达到容量限制旅游地形象与环境相脱离旅游地不再时兴严重依赖回头客所有权经常变换向外围地区发展。 6、衰落和复兴阶段。前者客源市场在时间和数量上减少对旅游业的投资开始撤出当地投资可能取代撤走的外来投资旅游基础设施破旧并可能代之以其它用途。后者或者以全新的吸引物取代了原有的吸引物或者开发了新的自然资源。英国和北欧的许多旅游目的地属于此类。在衰落或复苏阶段有 可能发生五种情况?尝试开发卓有成效可促使游客再增加和市场扩大。 ?较小规模的改造和调整游客量可以较小幅度地增长。 ?再调整满足各种容量水平可遏制游客量下滑的趋势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过度利用资源导致的竞争能力降低会导致游客量显著下降 ?战争、瘟疫或其它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游客量急剧下降这时要想使游客量再恢复到原有水平极其困难。 二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自该理论出世以来受到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应用、验证和讨论的文章层出不穷尽管有不少批评但接受这个理论的趋势更强。 1 该理论是一个能合适地解释旅游发展的模型 2生命周期的解释模型如能与供求双方的变量完美结合起来很可能成为旅游一般理论的源泉。 3 在指导旅游地规划和管理方面该理论能提供给管理者长远的思想以及揭示各个阶段不同变化的影响力 4 作为预测工具该理论没有得到多少发展而且可能难以得到发展。 5 就中国情况而言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应用这个理论框架去分析各种不同旅游地的具体生命周期特点及规律、剖析形成这些具体的生命周期特点和规律的内在因素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三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1、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 以北京颐和园为例。其基本特点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与优美灵秀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堪称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的杰作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巨大的和特殊的价值。 以生命周期理论来考察颐和园由于其皇家园林的特殊性她没有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从开放之日起就开始了一个相对长的发展阶段。可以认为1949-1985年是颐和园的发展阶段1985年之后颐和园进入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但由于其不可取代的地位除非发生 2 特大自然灾害或社会经济动荡颐和园这样的旅游地不会进入衰落阶段她的演化可以脱离巴特勒理论的后续阶段进入维持时间较为长久的成熟稳定阶段。因此可以将1985年以后称为颐和园的稳定成熟阶段。 像颐和园这样的旅游地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均会走向稳定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持久连贯的旅游形象控制好旅游环境容量尽量避免负面影响。只要能保持住自己的旅游形象这样的旅游地将维持长久的稳定成熟阶段。 2、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 以肇庆七星岩风景区为例。它
由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历来被誉为“集桂林阳朔之山聚杭州西湖之水” 于一身的岭南第一奇观。 以生命周期理论来考察七星岩风景区1980年之前是发展阶段1980-1984经历了一个衰退期1985再次出现高峰1985以后进入了一个缓慢的衰退阶段。其衰退原因为一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七星岩已不再时兴二是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已不能跟深圳、珠海特区相竞争。 至此肇庆七星岩没有新的具有轰动效应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只能选择延缓衰退的办法利用广告、改进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等办法保持好的旅游形象来达到延缓目的。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与应用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旅游地本身的发展又受客观生命周期的局限。本文立足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加上多年旅游地开发规划的实践深入分析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质以及对旅游地发展的实践指导。并提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质就是旅游地的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发展要打破生命周期的“宿命”必须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及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 关键词:旅游地 生命周期 旅游产品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国外学者最早注意并研究这一现象总结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这一理论似乎也暗示:一个旅游地的必然归宿是走向衰落进而在无形中误导旅游管理者在旅游地发展中采取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衰落是旅游地发展的必然归宿吗下文拟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研究中找到旅游地发展“打破宿命”的实用战略。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现象与理论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地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上世纪后半叶国外不少学者注意到了旅游地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周期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不断的思索与总结进而逐步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发展阶段。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外来投资骤增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著。巩固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常住居民中开 3 始对旅游产生反感和不满。停滞阶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量的维持艰难。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相关问题随之而至。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市场衰落进而房地产的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也大量消失最终旅游地将变成名符其实的“旅游贫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等措施 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进入复苏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其只是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现象的阐释和归纳。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 关于旅游地兴衰的内部机制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探讨。 一些学者从旅游地本身及其环境角度探索旅游地的演进机制。一种观点是旅游地发展悖论即旅游地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导致其吸引力的减弱旅游地走向衰落也有学者从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
落是其影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周边旅游地的兴起以及替代产品的出现、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地形象的变化、政府的作用等因素如谢彦君把旅游地的演化归结为环境因素、需求因素和效应因素三个方面的作用。 也有学者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角度探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内在机制。如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落是由旅游者的心理图式决定的:新开发的旅游地主要吸引多中心型旅游者当旅游地广为人知后中间型旅游者成为其主要客源当旅游发展带来破坏后中间型旅游者不再光顾取而代之的是少数自我中心型游客旅游地走向衰落。还有学者认为旅游地的市场是由出游游客、重游游客和潜在游客组成其衰退是对潜在游客的开发不够导致。 上述几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机理做了解释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但又存在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认识不足。在“旅游”的概念体系和范畴中旅游产品是核心概念正如商品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概念一样。有关旅游的任何事象都与旅游产品相关与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要解决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得从旅游产品着手。目前已有学者从旅游产品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提出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这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显出了轮廓。 这里首先要认识清楚的是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关系。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一切物品和劳务是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总和。旅游地包括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三大部分。旅游资源或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制造原料”旅游地是旅游产品的空间载体。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关系就如农场与农产品、工厂与工业品的关系一样。农产品与工业品决定着农场与工厂的兴衰旅游产品同样决定着旅游地的发展其它因素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旅游产品起作用。因此旅游产品的兴衰发展的生命周期也就决定了旅游地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演变。 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往往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即产品体系。每一种旅游产品都有相应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正是其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叠加也是其旅游产品体系生命周期的综合反映如图1所示。 因此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实质就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旅游地发展走向衰落的问题实质是旅游产品不为市场接受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向了衰落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要突破衰落的宿命必须延续其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或者更新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由图1可以看出旅游地生命周期要突破衰落可以使通过延续P1、P2、P3等的等生命周期或更新出如P4…Pn等新的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的应用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旅游地要突破其发展走向衰落的宿命必须从其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的 4 本质入手使其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得以维持或打造出新的旅游产品赢得市场。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与笔者的实践旅游地要长盛不衰可以采取的战略措施有: 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深化内涵战略 这种战略强调对原有产品加工和提升深化产品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如都江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环境容量超载、旅游产品老化游客量急剧下滑沦为成都市郊公园。在本世纪初都江堰及时地申报世界遗产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环境整治深化并突出了其文化内涵使其走向了复苏。又如夜景一般用来表现城市风光但桂林另辟蹊径用夜光照亮自然山水创造出漓江夜景形成仙境般的新景观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连年下滑的桂林旅游走上了复苏之路。桂林自然山水的夜景的创意用于黄果树瀑布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重塑形象战略 这种战略顺应地方文脉扬长避短避免盲目模仿发挥隐藏的优势延展并突出其原有形象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使旅游地焕发生机。如丹霞山是广东三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列广东四大名山之首是我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上世纪80年中后期及90年初由于其特色形象弱化吸引力减小旅游市场停滞不前旅游地走向衰落。保继刚先生提出开发阳元石景区重塑丹霞山丹霞地貌形象带动丹霞山走出困境。 改善环境战略 这种战略着眼于旅游地的整体氛围从核心吸引物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的外围入手改善其生存环境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的目的。这是一种眼界高远的战略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落后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旅游地。如乐山大佛在上世纪末旅游出现滑坡主要原因是核心资源遭到严重自然侵蚀影响了其吸引力和长远发展。于是便开展了修饰保护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规划预防战略 这一战略是指在规划旅游地时打造每一项旅游产品时预测其生命周期及时地更新换代。这种战略主要用于人造景观的开发。如深圳华侨城自1989年以来相继推出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欢乐谷”二期等主打产品每隔几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产品一步一步地由陈列观光型、表演欣赏型向主体参与体验型升级这使得其发展长盛不衰。而全国各地的各类主题公园却因其主导产品不再为市场接受又没有新的产品推出而走向衰落。昆明世博园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永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远期规划和分阶段建设的构想以及“九九世博会永久世博园”的口号在九九年世博会之后产品周期性的升级换代把老顾客变成新顾客长期保持大量的客源和高收入水平在旅游地衰落之前就克服了衰落。 产品组合战略 这种战略强调以新的产品样式丰富原有的产品配套组合克服原产品的弱点全面提高品味和档次。如贵州舞阳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峡谷风光为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旅游出现持续下滑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单一的乘船观光产品单调全程走回头路。金颖若教授提出开发漂流等参与性与娱乐性强的产品并开发其支流白水河引入一个新的入口形成完整的环线。这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指导。又如四川碧峰峡在1999年打造推出野生动物园取得了成功。但是2001年重庆野生动物园开业2002年成都野生世界开园新的竞争出现。面对新竞争碧峰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品组合:2002年5月成功推出了中国第二个大熊猫研究基地近年又利用雅安“雨城”的文脉结合“西蜀漏天”的传说推出“女娲”文化旅游产品。 事件激活战略 这种战略充分利用注意力经济的思想制造和利用轰动的“外部事件”激活市场。如丹霞山的复苏即利用到了人们对阳元石的讨论与关注这一事件在丹霞山的旅游复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如现在各地最为通用的方法就是举办相关的节事活动如重庆茶山竹海通过举办国际茶竹文化旅游节突出了旅游地的旅游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推广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激活了中远程旅游市场旅游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复苏。
范文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及延长生命周期的对策
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及延长生命周期的对策
(一)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六个阶段: 1、探索阶段: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的产生而发生变化。南极洲的大部分地区、拉丁美洲和加拿大的北冰洋地区处于这一阶段。 2、参与阶段:当地投资于旅游业;明显的季节性;旅游地进行广告宣传;旅游客源地形成;公共部门投资于旅游基础设施。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一些较小的、次发达的岛屿正处于这一阶段。
3、发展阶段:明确的客源市场地,大量的广告宣传;外来投资并占据控制地位;人造景观出现并取代自然的或文化的吸引物。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北非和西非海岸属于这一阶段。4、巩固阶段:增长速度减缓;广泛的广告宣传以克服季节性和开发新市场,本地居民对大量 游客的到来和为游客服务而修建的设施产生反感和不满。大部
分加勒比海和北地中海地区属于这一阶段。5、停滞阶段:游客人数达到顶点,达到容量限制;旅游地形象与环境相脱离,旅游地不再时兴;严重依赖回头客;所有权经常变换;向外围地区发展。
6、衰落和复兴阶段。前者客源市场在时间和数量上减少;对旅游业的投资开始撤出,当地投资可能取代撤走的外来投资;旅游基础设施破旧,并可能代之以其它用途。后者:或者以全新的吸引物取代了原有的吸引物,或者开发了新的自然资源。英国和北欧的许多旅游目的地属于此类。在衰落或复苏阶段有
可能发生五种情况:?尝试开发卓有成效,可促使游客再增加和市场扩大。 ?较小规模的改造和调整,游客量可以较小幅度地增长。
?再调整满足各种容量水平,可遏制游客量下滑的趋势,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过度利用资源导致的竞争能力降低会导致游客量显著下降
?战争、瘟疫或其它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游客量急剧下降,这时要想使游客量再恢复到原有水平极其困难。
(二)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自该理论出世以来,受到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应用、验证和讨论的文章层出不穷,尽管有不少批评,但接受这个理论的趋势更强。
1 该理论是一个能合适地解释旅游发展的模型;
2生命周期的解释模型如能与供求双方的变量完美结合起来,很可能成为旅游一般理论的源泉。
3 在指导旅游地规划和管理方面该理论能提供给管理者长远的思想以及揭示各个阶段不同变化的影响力;
4 作为预测工具该理论没有得到多少发展而且可能难以得到发展。
5 就中国情况而言,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应用这个理论框架去分析各种不同旅游地的具体生命周期特点及规律、剖析形成这些具体的生命周期特点和规律的内在因素,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三)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1、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
以北京颐和园为例。其基本特点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与优美灵秀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堪称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的杰作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巨大的和特殊的价值。
以生命周期理论来考察颐和园,由于其皇家园林的特殊性,她没有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从开放之日起,就开始了一个相对长的发展阶段。可以认为,1949-1985年是颐和园的发展阶段,1985年之后,颐和园进入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但由于其不可取代的地位,除非发生
1
特大自然灾害或社会经济动荡,颐和园这样的旅游地不会进入衰落阶段,她的演化可以脱离巴特勒理论的后续阶段,进入维持时间较为长久的成熟稳定阶段。因此,可以将1985年以后称为颐和园的稳定成熟阶段。
像颐和园这样的旅游地,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均会走向稳定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持久连贯的旅游形象,控制好旅游环境容量,尽量避免负面影响。只要能保持住自己的旅游形象,这样的旅游地将维持长久的稳定成熟阶段。
2、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
以肇庆七星岩风景区为例。它由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历来被誉为“集桂林阳朔之山,聚杭州西湖之水” 于一身的岭南第一奇观。
以生命周期理论来考察七星岩风景区,1980年之前是发展阶段,1980-1984经历了一个衰退期,1985再次出现高峰,1985以后进入了一个缓慢的衰退阶段。其衰退原因为:一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七星岩已不再时兴;二是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已不能跟深圳、珠海特区相竞争。
至此,肇庆七星岩没有新的具有轰动效应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只能选择延缓衰退的办法,利用广告、改进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等办法,保持好的旅游形象来达到延缓目的。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与应用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旅游地本身的发展又受客观生命周期的局限。本文立足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加上多年旅游地开发规划的实践,深入分析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质以及对旅游地发展的实践指导。并提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质就是旅游地的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发展要打破生命周期的“宿命”,必须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及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
关键词:旅游地 生命周期 旅游产品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国外学者最早注意并研究这一现象,总结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这一理论似乎也暗示:一个旅游地的必然归宿是走向衰落,进而在无形中误导旅游管理者在旅游地发展中采取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衰落是旅游地发展的必然归宿吗?下文拟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研究中找到旅游地发展“打破宿命”的实用战略。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现象与理论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地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上世纪后半叶,国外不少学者注意到了旅游地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周期),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不断的思索与总结,进而逐步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发展阶段。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外来投资骤增,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著。巩固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常住居民中开
2
始对旅游产生反感和不满。停滞阶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量的维持艰难。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相关问题随之而至。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市场衰落,进而房地产的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也大量消失,最终旅游地将变成名符其实的“旅游贫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等措施, 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进入复苏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其只是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现象的阐释和归纳。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
关于旅游地兴衰的内部机制,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探讨。
一些学者从旅游地本身及其环境角度探索旅游地的演进机制。一种观点是旅游地发展悖论,即旅游地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导致其吸引力的减弱,旅游地走向衰落;也有学者从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落是其影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周边旅游地的兴起以及替代产品的出现、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地形象的变化、政府的作用等因素,如谢彦君把旅游地的演化归结为环境因素、需求因素和效应因素三个方面的作用。
也有学者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角度探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内在机制。如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落是由旅游者的心理图式决定的:新开发的旅游地,主要吸引多中心型旅游者,当旅游地广为人知后,中间型旅游者成为其主要客源,当旅游发展带来破坏后,中间型旅游者不再光顾,取而代之的是少数自我中心型游客,旅游地走向衰落。还有学者认为旅游地的市场是由出游游客、重游游客和潜在游客组成,其衰退是对潜在游客的开发不够导致。 上述几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机理做了解释,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但又存在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认识不足。在“旅游”的概念体系和范畴中,旅游产品是核心概念,正如商品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概念一样。有关旅游的任何事象都与旅游产品相关,与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要解决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得从旅游产品着手。目前,已有学者从旅游产品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提出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这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显出了轮廓。
这里首先要认识清楚的是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关系。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一切物品和劳务,是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总和。旅游地包括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三大部分。旅游资源(或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制造原料”,旅游地是旅游产品的空间载体。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关系就如农场与农产品、工厂与工业品的关系一样。农产品与工业品决定着农场与工厂的兴衰,旅游产品同样决定着旅游地的发展,其它因素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旅游产品起作用。因此,旅游产品的兴衰发展的生命周期也就决定了旅游地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演变。
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往往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即产品体系)。每一种旅游产品都有相应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正是其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叠加,也是其旅游产品体系生命周期的综合反映,如图1所示。
因此,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实质就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旅游地发展走向衰落的问题,实质是旅游产品不为市场接受,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向了衰落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要突破衰落的宿命,必须延续其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或者更新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由图1可以看出,旅游地生命周期要突破衰落,可以使通过延续P1、P2、P3等的等生命周期,或更新出如P4…Pn等新的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的应用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旅游地,要突破其发展走向衰落的宿命,必须从其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的
3
本质入手,使其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得以维持或打造出新的旅游产品赢得市场。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与笔者的实践,旅游地要长盛不衰,可以采取的战略措施有:
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深化内涵战略 这种战略强调对原有产品加工和提升,深化产品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如都江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环境容量超载、旅游产品老化,游客量急剧下滑,沦为成都市郊公园。在本世纪初,都江堰及时地申报世界遗产,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环境整治,深化并突出了其文化内涵,使其走向了复苏。又如夜景一般用来表现城市风光,但桂林另辟蹊径,用夜光照亮自然山水,创造出漓江夜景,形成仙境般的新景观,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连年下滑的桂林旅游走上了复苏之路。桂林自然山水的夜景的创意用于黄果树瀑布,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重塑形象战略 这种战略顺应地方文脉,扬长避短,避免盲目模仿,发挥隐藏的优势,延展并突出其原有形象,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使旅游地焕发生机。如丹霞山是广东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列广东四大名山之首,是我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上世纪80年中后期及90年初,由于其特色形象弱化,吸引力减小,旅游市场停滞不前,旅游地走向衰落。保继刚先生提出开发阳元石景区,重塑丹霞山(丹霞地貌)形象,带动丹霞山走出困境。
改善环境战略 这种战略着眼于旅游地的整体氛围,从核心吸引物(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的外围入手,改善其生存环境,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的目的。这是一种眼界高远的战略,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落后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旅游地。如乐山大佛,在上世纪末,旅游出现滑坡,主要原因是核心资源遭到严重自然侵蚀,影响了其吸引力和长远发展。于是便开展了修饰保护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规划预防战略 这一战略是指在规划旅游地时,打造每一项旅游产品时,预测其生命周期,及时地更新换代。这种战略主要用于人造景观的开发。如深圳华侨城,自1989年以来,相继推出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欢乐谷”二期等主打产品,每隔几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产品一步一步地由陈列观光型、表演欣赏型向主体参与体验型升级,这使得其发展长盛不衰。而全国各地的各类主题公园却因其主导产品不再为市场接受又没有新的产品推出而走向衰落。昆明世博园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永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远期规划和分阶段建设的构想以及“九九世博会,永久世博园”的口号,在九九年世博会之后,产品周期性的升级换代,把老顾客变成新顾客,长期保持大量的客源和高收入水平,在旅游地衰落之前就克服了衰落。
产品组合战略 这种战略强调以新的产品样式丰富原有的产品,配套组合,克服原产品的弱点,全面提高品味和档次。如贵州舞阳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峡谷风光为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旅游出现持续下滑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单一的乘船观光,产品单调,全程走回头路。金颖若教授提出开发漂流等参与性与娱乐性强的产品,并开发其支流白水河,引入一个新的入口,形成完整的环线。这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指导。又如四川碧峰峡,在1999年打造推出野生动物园,取得了成功。但是,2001年重庆野生动物园开业,2002年成都野生世界开园,新的竞争出现。面对新竞争,碧峰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品组合:2002年5月成功推出了中国第二个大熊猫研究基地;近年,又利用雅安“雨城”的文脉,结合“西蜀漏天”的传说,推出“女娲”文化旅游产品。
事件激活战略 这种战略充分利用注意力经济的思想,制造和利用轰动的“外部事件”激活市场。如丹霞山的复苏即利用到了人们对阳元石的讨论与关注,这一事件在丹霞山的旅游复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如现在各地最为通用的方法就是举办相关的节事活动,如重庆茶山竹海,通过举办国际茶竹文化旅游节,突出了旅游地的旅游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推广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激活了中远程旅游市场,旅游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复苏。
4
5
范文三: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资料
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以浙江瑶琳洞为例
中国的溶洞有上千处,多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区,是碳酸岩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有地貌,往往形成风景秀丽的旅游区。溶洞作为一种地下世界,给人以幽静、粗犷的自然美感受,洞中各种溶蚀形态和钟乳石堆积物,塑造出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奇妙景致,被称之为“梦幻世界”、“人间仙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开放的旅游洞穴已达200 多个。仅浙江省内已开发为旅游地的溶洞就有桐庐瑶琳仙境、建德灵栖洞、富阳碧云洞、杭州灵山洞、临安瑞晶洞等。这些溶洞对外旅游开放的前几年,很多都曾出现过游人如织的场面,一年的游客量曾创下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次的记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溶洞的游客人次逐渐减少,个别的甚至不得不关门谢客。
瑶琳洞古名仙灵洞,距杭州95km ,离桐庐县城28km ,至千岛湖86km ,安徽黄山100km ,17 省道、杭千(杭州—千岛湖) 公路贯穿通过,位于浙西黄金旅游线的中心,背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瑶琳洞系一大型石灰岩溶洞,其主体发育于石炭纪船山灰岩中,总面积约为28 ,000m2 ,洞穴容积为35. 6 万m3 ,纵深1km ,游程1 ,640m ,根据溶洞的自然形态,可分为7 个洞厅,厅厅相通,计有30 多个景组200 余处景点,前厅和第一、二、三洞厅是瑶琳洞天然的溶洞景
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石瀑等十分发育,规模宏大,密集程观最集中的地段,
度高,形态各异,类型齐全,景观质量高,后三个洞厅自然景观较单一。同时,洞内发现了隋唐以来的游人题墨和古人类活动遗迹,所以瑶琳洞也是一个地下文化信息库,极具文化和考古意义。
瑶琳洞于1979 年初探,1980年7月试开放,1981 年10月一、二、三洞厅正式对外开放,1988 年纳入富春江—新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曾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浙江省十佳旅游胜地”,2000 年10 月,第四届国际风景溶洞会议在瑶琳洞举行。瑶琳洞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溶洞型旅游地的典型代表。
瑶琳洞于1980 年开放,是我国开发较早的溶洞之一,至2002 年,历年累计游客量为1 ,440 万人次,历年游客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瑶琳洞的年游客量在开放当年(1980 年) 为17.6万人次,随后4 年游客量快速增长,1981—1984年间平均每年增长40% ,至1984年游客量达到最大,为125.39万人次,是1981年的2.74倍。从1980 年代中期至今,年游客量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至2002年游客量减少为33.0万人次,仅为1984年最大值的26.3% ,平均每年下降7.2% ,其中自1984 —1989下降速度较快,平均每年下降13.8%;1989—2002年下降速度趋缓,平均每年下降4.4% ,其中2000年后的年游客量基本持平,有趋于稳定的迹象。总的来说瑶琳洞的旅游吸引力已经逐年减弱,步入了衰落阶段。为了抑制这种不利趋势,开发管理者曾采取过一些补救措施,如1991年通过光电手段将四五六洞厅建成“神仙世界游乐宫”向游客开放,1992年为方便游客在六洞出2洞口开通一条578m 的游览列车线, 1993年在三厅出口的2.800m 的休息室兴建了“三十六计蜡像馆”等,但始终未能挽回游客量下降的局面。 瑶琳洞旅游生命周期特点
一、 探查阶段有历史文化遗迹可查,但较难定量化;
二、 没有经过明显的参与阶段,自开发后直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游客量在
正式开放后第四年达到最大值;
三、 由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衰落阶段,没有巩固与停滞阶段;
四、 衰落前期游客量下降较快,后期已有所减缓,近年基本趋于稳定。 对溶洞型旅游地开发与经营的建议
溶洞在开发后由于轰动效应,吸引游客前往游览,所以往往在开发后3—4 年内达到最大值,随着周边新的景点的开辟,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到新的景点,溶洞的游客量快速下降,最后稳定在一定的规模水平,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游客量很难再恢复。当游客量下降到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时,就只能停止开放。 一、 对拟开发溶洞的选择要求要高,其景观必须具有独特性,并且靠近大城市
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样才能使溶洞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充足的客源市场。 二、 在旅游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发掘溶洞的各种资源潜力,除了通常的观赏项
目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特别是一些参与性
的项目,如洞穴探险、考古、康疗等项目。最近开发的浙江桐庐垂云洞,为一
条地下岩溶暗河,全长4.5km,在洞内不仅开发了长约1km 的观赏游览线,还
开发了长约3.5km 的地下河探险旅游,作了产品多样化的尝试,游客反映较
好。如果洞外具备一些较好的旅游资源,如石林、特色植被或特色聚落等,也
可同时进行整体开发,洞内洞外相互促进,以增强旅游吸引力。
对溶洞旅游生命周期的衰落阶段要早有预见,三、 在溶洞旅游处于旺盛时期,
及早采取措施,以延长溶洞的生命周期,推迟衰落期的到来。如加大宣传与促
销力度,提高整个风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在有条件的
溶洞可开辟新的旅游项目,挖掘周边高质量的景观,重新组合旅游产品。 四、 加强区域协作,把溶洞与其它邻近的风景区组合起来,相互依托,互为补
充,形成板块效应,实现市场共享、客源共享,取得区域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丁健,保继刚 《特类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探讨———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例》 中国岩溶, 2000
[2] 李睿 应菊英 章珠娥《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定量研究——以浙江瑶琳洞为例》 经济地理
[3]阎友兵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 旅游学刊
范文四:旅游地生命周期
旅游地生命周期用于描绘目的地变化的模型。目的地演化表现为明显的周期性,呈“S”型曲线,共分为六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落或复苏阶段。 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一般都包括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城市旅游目的地研究,能够为城市旅游的长期繁荣提供宏观指引,有助于旅游地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也有助于旅游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将是旅游理论应用于产业实践的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旅游地本身的发展又受客观生命周期的局限。立足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加上多年旅游地开发规划的实践,深入分析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质以及对旅游地发展的实践指导,并提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质就是旅游地的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发展要打破生命周期的“宿命”,必须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及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
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
实际上,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的具体形状虽然因旅游地自身的发展速度、可进入性、政府政策以及竞争状况等因素的差异而各有变异,但每个旅游地都难免要经过“早期探险”、“地方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退”这样几个阶段。能够满足一切时代的旅游者的口味的度假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然而,从经营的角度而言,没有一个旅游度假地的经营者不期望他所开发经营的度假地能在为他提供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我们虽然相信“永生”是不可能的,但也相信,在弄清了影响旅游度假地寿命长短的因素并进而做出明智决策之后,“长寿”的目标是不难达到的。 [1]
二、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各种相关因素的作用关系需求因素,作为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行为(或期望)结果,是决定旅游地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之一,尤其在开
发论证阶段,需求论证是决定开发可行性的直接的决定性因素。
从逻辑上看,一个旅游地的产生总是由需求刺激而产生的,然而,不仅实际情况不尽然(例如,对需求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即便是确由实际需求引发的旅游项目,也不一定会在开发的后续阶段上始终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需求的变化对旅游地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开发的最初阶段,不管是实际需求或潜在需求,都表现出其巨大的诱惑力,否则开发本身就不会实现。在我国,作为旅游地重要供给条件之一的饭店建设,就明显具有这种特征。然而,当旅游地被作为产品开发出来之后,相应的需求反应在开发经营者看来,却可能是出乎意料的。这也许是由于最初对需求的性质和潜量的理解和评估本来就不正确或不准确,也许旅游地的实际建设者并没有完全理解规划者的意图,从而导致“产品形态”与预期模式错位,也许在旅游地开发的同时已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出现,等等,这种变故都可导致预想的需求水平无法实现:需求很快出现萎缩或转移。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于旅
游地开发后的短暂时间内,那么,旅游地的经营就将面临着重重困难。在旅游地还未充分地经历一个稳定的发展、巩固和停滞之前就出现需求萎缩或转移,这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而这种状况一旦发生,就必然预示着旅游地要迅速走向衰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几年来由旅游开发热潮带动起来的一大批“宫”、“庙”、“微缩景区”中,很多盲目上马的项目都已面临着需求不足的挑战。几乎带有普遍性的“闭宫”潮,正在向人们发出警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需求这一关键因素的分析与评估。一个旅游项目面临需求不足的窘境,就仿佛患有先天性营养不良症,是很难治愈的。
三、控制与调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措施 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和调整,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向进行控制和引导,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因素对扩展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即要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地吸引物系统,并通过有效的、及时的产品再开发向这个系统提
供应有的产品补充,以此谋求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吸引物是旅游地赖以生存的基础。一般人往往以为,吸引物通常是指一种风景或其他类似的景观和附属设施及其组合。其实,这种认识恐怕不够全面。作为旅游地吸引物系统基本要素的,除了这种一般所指外,应该加上同样具有吸引功能或示范功能的旅游者以及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标识物。尽管旅游者的存在客观上必须以另两个要素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因此所谓建立完善的吸引物系统实际上要受制于这两个客观因素,从而在时间上也就是有保留的。然而,旅游地通过各种营销努力以扩大或维持旅游流,事实上就是在谋求建立起完整的旅游吸引物系统。这一点以前人们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或者说未曾积极地意识到旅游者的吸引或示范的功能,更何况把“人”列入“物”之中,在接受上总会有些障碍的。 由于旅游吸引物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包含时间维的动态过程,因此,这就涉及到在整个旅游地生命周期内吸引物系统的再开发问题。从需求的角度合理确定再开发的节奏、指向、
序位和水平,是对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有效调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深化内涵战略 这种战略强调对原有产品加工和提升,深化产品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如都江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环境容量超载、旅游产品老化,游客量急剧下滑,沦为成都市郊公园。在本世纪初,都江堰及时地申报世界遗产,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环境整治,深化并突出了其文化内涵,使其走向了复苏。又如夜景一般用来表现城市风光,但桂林另辟蹊径,用夜光照亮自然山水,创造出漓江夜景,形成仙境般的新景观,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连年下滑的桂林旅游走上了复苏之路。桂林自然山水的夜景的创意用于黄果树瀑布,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重塑形象战略 这种战略顺应地方文脉,扬长避短,避免盲目模仿,发挥隐藏的优势,延展并突出其原有形象,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使旅游地焕发生机。如丹霞山是广东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列广东四大名山之首,是我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上世纪80年
中后期及90年初,由于其特色形象弱化,吸引力减小,旅游市场停滞不前,旅游地走向衰落。保继刚先生提出开发阳元石景区,重塑丹霞山(丹霞地貌)形象,带动丹霞山走出困境。 改善环境战略 这种战略着眼于旅游地的整体氛围,从核心吸引物(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的外围入手,改善其生存环境,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的目的。这是一种眼界高远的战略,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落后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旅游地。如乐山大佛,在上世纪末,旅游出现滑坡,主要原因是核心资源遭到严重自然侵蚀,影响了其吸引力和长远发展。于是便开展了修饰保护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规划预防战略 这一战略是指在规划旅游地时,打造每一项旅游产品时,预测其生命周期,及时地更新换代。这种战略主要用于人造景观的开发。如深圳华侨城,自1989年以来,相继推出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欢乐谷”二期等主打产品,每隔几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产品一步一步地由陈列观光型、表演欣赏型向主体参
与体验型升级,这使得其发展长盛不衰。而全国各地的各类主题公园却因其主导产品不再为市场接受又没有新的产品推出而走向衰落。昆明世博园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永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远期规划和分阶段建设的构想以及“九九世博会,永久世博园”的口号,在九九年世博会之后,产品周期性的升级换代,把老顾客变成新顾客,长期保持大量的客源和高收入水平,在旅游地衰落之前就克服了衰落。 产品组合战略 这种战略强调以新的产品样式丰富原有的产品,配套组合,克服原产品的弱点,全面提高品味和档次。如贵州舞阳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峡谷风光为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旅游出现持续下滑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单一的乘船观光,产品单调,全程走回头路。金颖若教授提出开发漂流等参与性与娱乐性强的产品,并开发其支流白水河,引入一个新的入口,形成完整的环线。这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指导。又如四川碧峰峡,在1999年打造推出野生动物园,取得了成功。但是,2001年重庆野生动物园开业,2002年成都野生世界开园,新的竞争出现。面对新竞
争,碧峰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品组合:2002年5月成功推出了中国第二个大熊猫研究基地;近年,又利用雅安“雨城”的文脉,结合“西蜀漏天”的传说,推出“女娲”文化旅游产品。
事件激活战略 这种战略充分利用注意力经济的思想,制造和利用轰动的“外部事件”激活市场。如丹霞山的复苏即利用到了人们对阳元石的讨论与关注,这一事件在丹霞山的旅游复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如现在各地最为通用的方法就是举办相关的节事活动,如重庆茶山竹海,通过举办国际茶竹文化旅游节,突出了旅游地的旅游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推广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激活了中远程旅游市场,旅游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复苏。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机制假说.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
2.金颖若.旅游地的衰落与产品更新.旅游科学,2002(4)
3.杨振之.试论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人文地
理,2003(10)
范文五:旅游地生命周期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分析
摘要: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的山岳型、森林型、溶洞型、海滨型旅游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这些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征,为如何有效促使旅游地复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命周期;旅游地;复苏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的一种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但是受到学者们广泛注意和应用的是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演化的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或复苏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探查阶段。这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特点是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的产生而发生变化。
第二个阶段是参与阶段。随着游客数量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居民开始为游客提供一些简便的设施。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广告开始出现,旅游市场范围基本可以被界定出来,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一些本地居民为适应旅游季节调整生活方式,有组织的旅游开始出现,迫使地方政府和旅游机构增加、改善旅游设施和交通状况。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在大量广告和旅客的宣传下,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外来投资骤增,本地居民提供的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已比较显著。
第四个阶段是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总游客量将继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旅游地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扩大市场范围和延长旅游季节,广告无所不在。常住居民,特别是那些没有参与旅游产业的常住居民会对大量游客的到来和为游客服务而修建的设施产生反感和不满,因为这一切会限制他们的正常活动。旅游地在这一阶段有了界限分明的娱乐、商业区,以前的设施有可能成为二级设施而满足不了现有的需求。
第五个阶段是停滞阶段。在这一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游客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被超过,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随之而至。旅游地在游客中建立起的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重游游客、会议游客等。接待设施过剩,保持游客规模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自然和文化的吸引物或许被“人造”设施取代。
最后是衰退或复苏阶段。在衰退阶段,旅游地市场衰退,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已不能和新的旅游地相竞争。随着旅游产业的衰退,房地产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逐渐被其他设施取代,更多的旅游设施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而消失,剩余的设施的生存能力也将成问题。这个阶段本地雇员和居民能以相当低的价格购买旅游设施,因此本地居民介入
旅游产业的程度大大增加。宾馆可能变为公寓、疗养院或退休住宅,因为旅游地的良好设施无疑是对常住居民有着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老者。最终,原来的旅游地可能变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贫民窟”或完全失去旅游功能。
另外,旅游地也可能进入复苏阶段,要进入复苏阶段,旅游地吸引力必须发生根本的变化。达到这个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人造景观吸引力,例如。美国大西洋城,开放博彩业,但如果相邻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地也如法炮制,这种效果就会降低。二是发挥未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重新启动市场。
近年来,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在国内备受关注,有大量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将旅游地分成了各种类型进行分析。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山岳型、森林型、溶洞型、海滨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特点以及如何实现复苏,提出一些认识。 一、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黄山、九华山为例 (一)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探索阶段大致开始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本世纪早期。本世纪30,40年代成立了黄山建设委员会、九华山管理筹备处,标志着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两山开发,同时也标志着两山旅游生命周期参与阶段的开始。本阶段旅游者人数逐渐增多,但政府等单位接待客人占较大份量。参与阶段结束于70年代末。
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进入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旅游者人数迅速增长,1979,1987年两山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9%和25.1%。为了适应旅游迅速发展,两山制定了风景区规划,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人数迅速增长对旅游环境产生的压力日益明显,旅游环境恶化现象已经出现。
进入80年代中期,大致以1987年为界,黄山、九华山旅游者人数虽有增长,但增长率已明显小于前期。1987,1993年黄山、九华山旅游者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3.6%和4.6%,并且1987年后旅游者人数增长出现波动现象。有些年份呈负增长。
泰山、庐山、峨眉山、华山、丹霞山和青城山等国家级山岳型旅游地,80年代中期以
来,旅游者人数大多呈平缓、波动增长。这种增长现象有些山岳旅游地,来的早些如庐山、丹霞山,有迟些如华山、青城山。80年代早期制定的风景区规划,对旅游者人数进行的预测,今天看来普遍偏高,有些差距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制定预测规划时正处于山岳型旅游地蓬勃发展时期,对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低速、波动增长预见不足。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两山现阶段已经出现勃特勒模型巩固阶段的一些现象。但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80年代中期以后,两山旅游者人数较快的增长率受到一系列,诸如交通条件较差、旅游项目单调、周围景区开发较弱,皖南旅游区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等一系列门槛的限制,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并且出现波动。今后,随着这些门槛的渐次突破,两山旅游还将会有大的发展。所以,可以认为两山旅游仍处于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
(二)黄山、九华山旅游地的发展建议
根据勃特勒模型旅游地生命周期进入巩固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停滞阶段。如果没有出现新的旅游吸引,衰落阶段是可以预见的结果。但国外许多学者研究证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可以脱离勃特勒模型的后续阶段,进入较为理想、维持时间较为长久的成熟阶段,或称之为稳定阶段。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首先,应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相对旅游城市而言,山岳型旅游地自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容易遭受破坏。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山岳型旅游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其次,充分开发景区。黄山、九华山景区开发尚有较大的余地,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辟新景区,扩大风景区实际游览面积,提高旅游容量,减轻重要游览区的负荷压力。
第三,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旅游者逗留时间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关键要素之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和发展阶段初期,由于旅游地可进入条件较差,旅游者逗留时间较长。但随着旅游地开发的深入,可进入性改善,旅客逗留时间可能不断缩短。70年代末以来,黄山旅游者逗留时间一直在不断减少。采取措施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是引导黄山、九华山旅游地生命周期向成熟阶段演化的重要内容。
对此,应该充分利用两山旅游资源,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活动,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两山毗邻,同处皖南旅游区,可以联合开发旅游线路,实现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区域旅游,延长旅游者区域逗留时间。
二、 森林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武陵源景区为例 (一)武陵源景区旅游生命周期
通过收集武陵源景区1989—2005年各年接待游客人数,计算其年增长率。由下表2可以看出,武陵源景区在1990—2000年增长率变动幅度较大,,且增长速度很快,应当属于发展阶段。从2001—2005年总的增长率趋势来看,波动减小(除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导致变化幅度异常外),且稳定,进入了巩固发展阶段。
为了较好的分析景区旅游市场的发展,参考对照选择相应曲线模型,用表2武陵源景区各年接待旅游者数据绘制曲线(图1)。
上述分析可知,武陵源风景区目前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巩固发展时期,不断推出新产品,树立新形象,加强旅游地建设与管理以及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使其景区进入新的一轮
快速增长期,从而促进整个景区的生命周期延长,既能有效地发挥出资源的效力,又能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武陵源旅游地的发展建议
(1)依托周边景区,开发新景点
在区域内,除了完善老景区的游览设施外,应重视整个区域内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以自然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同时,可先后开发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使森林旅游形成一种新格局。在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时,要使旅游产品多样化,可适当增加一些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如森林穿越、洞穴探险、绝壁攀岩等旅游项目。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为旅游目的地的静谧注入生机与活力,使游客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到大自然的“趣”与“味”,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同时,依托周边景区,加强与周边景区(如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干线的建设,共同推出精品浏览线。这样,在旅游旺季,通过采取措施来进行旅游线路的妥善安排,可以减少景区景点的瞬时游客数量,降低旅游地的拥挤程度,减轻景区的资源、环境的压力。
(2)提高其他景点的吸引力,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景区内景点,如袁家界、杨家界景区等的游客相对较少,应该提高这些景区的吸引力,以分散黄石寨游览线和金鞭溪游览线的游客人数。同时,推出多种多样、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如根据森林公园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价值高,可推出独特地质、地貌考察生态旅游,主要利用其独具特色的峰林地貌资源。水上探险、竹筏、漂流生态旅游,主要利用景区山间溪流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考察生态旅游,主要利用景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使旅游者体验生态风貌,考察野生动植物。森林浴生态旅游,使旅游者沐浴在森林清新的空气、清脆的鸟鸣之中,返朴归真。
(3)实行门票差价和预订制,控制旅游高峰期的游客量
在空间分布上,由于进入武陵源景区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索道、黄龙洞等位置,而杨家界、天子山等地的游客较少,因此可根据游客流量的地域差别,在旅游高峰期实施门票差价和导游引导制来分散客流(杨美霞,2006)。在我国实行“黄金周”(“十一”和春节)以来,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旅游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压力。对武陵源区这个国际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来说,在“黄金周”更是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因此,这几个时期景区景点都不堪重负。鉴于上述情况,武陵源区可以根据游客来源(国际、国内)、旅游区设施容量和景区污染物处理能力等多方面情况,确定合理旅游人数,实行门票预约预订来减少客流量,从而实现森林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三、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瑶琳洞为例
(一)瑶琳洞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瑶琳洞于1980年开放,是我国开发较早的溶洞之一,至2002年,历年累计游客量为1440万人次。历年游客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资料来自瑶琳洞风景区管委会),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瑶琳洞的年游客量在开放当年(1980年)为17.6万人次,随后四年游客量快速增长,1981,1984年间平均每年增长40%,至1984年游客量达到最大,为125.39万人次,是1981年的2.74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年游客量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至2002年游客量减少为33.0万人次,仅为1984年最大值的26.3%,平均每年下降7.15%。其中自1984年至1989年下降速度较快,平均每年下降13.8%;1989年至2002年下降速度趋缓,平均每年下降4.4%。2000年后的游客量基本持平,有趋于稳定的迹象。总的来说,瑶琳洞的旅游吸引力已经逐年减弱,步入了衰落阶段。
(二)瑶琳洞旅游地的发展建议
首先,对拟开发溶洞的选择要求要高,其景观必须具有独特性,并且靠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样才能使溶洞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充足的客源市场。在旅游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发掘溶洞的各种资源潜力,除了通常的观赏项目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特别是一些参与性的项目,如洞穴探险、考古、康疗等项目。如果洞外具备一些较好的旅游资源,如石林、特色植被或特色聚落等,也可同时进行整体开发,洞内洞外相互促进,以增强旅游吸引力。
其次,在溶洞旅游处于旺盛时期,对溶洞旅游生命周期的衰落阶段要早有预见,及早采取措施,以延长溶洞的旅游生命周期,推迟衰落期的到来。加大宣传与促销力度,提高整个风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在有条件的溶洞可开辟新的旅游项目,挖掘周边高质量的景观,重新组合旅游产品。
最后,加强区域协作,把溶洞与其它邻近的风景区组合起来,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形成板块效应,实现市场共享、客源共享,取得区域利益最大化。
四、海滨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青岛为例
(一)青岛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
结合青岛市1984,2003年游客量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青岛市旅游生命周期的特点主
要有以下几点:
(1)青岛市的旅游发展没有明显的探索阶段。
考虑到数据收集的难度,本文对青岛市旅游生命周期的研究是从1984年开始,而此时青岛市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所以在本项研究的时间段内,没有发现青岛市旅游的探索阶段。
(2)1984,1991年为参与阶段。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这一时间段内青岛市游客的增长率并不是很稳定。1984,1987年游客增长率一直高于10%,主要是青岛刚刚开放,吸引了许多较开放、前卫的旅游者;1989,1990两年游客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2.02%、10.94%,主要是由于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使人们没有太多闲暇旅游;从1991年起游客数量开始缓慢回升。
(3)1992,1995年为发展阶段。
该时间段内青岛市每年接待游客数量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甚至高达34.58%。同时这一阶段的发展也受到国内旅游业的影响,因为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扩大以及旅游地广告宣传力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大众旅游的行列,到海边享受与海洋的亲近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从而带动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4)1996,1998年为巩固阶段。
此三年中游客的数量一直在增长,但增长率都在5%,10%之间徘徊不前。主要是由于没有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青岛市一直以老面孔待客,使其旅游吸引力有所下降。 (5)1999,至今为复苏阶段。
这些年游客的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2003年游客数量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当时“非典”的影响,但并不影响总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一时期青岛市加大了旅游开发的力度,重点开发建设黄金海岸旅游线、崂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海滨度假旅游,并培育了一批文化品位高、拉动力大、具有国际性、不可替代和无季节性的旅游产品,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海之情旅游节等等,使青岛市的旅游内涵得到极大的充实和提高。尤其是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青岛作为举办城市之一,加大了建设和宣传力度,提高了青岛在国内外游客中的知名度,使许多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
综上所述,青岛作为一个海滨旅游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参与、发展、巩固与复苏阶段(即图1中的状态A),目前正处于复苏阶段。
(二) 青岛旅游地的发展建议
为了青岛市旅游能够尽快度过复苏阶段,确保青岛市的旅游生命周期按照图1中的A状态运行并不断得到延长,进而实现青岛市作为海滨旅游地的长远发展,应积极采取措施增强青岛市的旅游竞争力。对此,本文建议如下:
首先。确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在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景点的旅游人数不应超过其最大的承受能力。环境管理部门要定期测量旅游对环境空间质量、地质、地貌、水文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为决策部门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其次,对衰落阶段要早有预见,尽早采取措施,延长生命周期,推迟衰落期的到来。如加大宣传与促销力度,提高整个风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等等。
最后,加强区域协作。几个著名的海滨旅游地,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大连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且旅游资源十分相似,极易造成这些相似旅游地之间的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竞争,从而威胁到这些旅游地的发展。从长远看,青岛市应与其他海滨旅游地联合起来,构建华东地区的海滨旅游带,使这些旅游地之间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形成板块效应,实现市场共享、客源共享,取得区域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例分析[J].地理科学,1997(1). [3]董成森,熊鹰,邹冬生.森林型生态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杂志,2008(9). [4]李睿,章珠娥.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初步研究[J].科技通报,2003(6). [5]陶晓燕,朱九龙.海滨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探讨[J].山东经济,2006(1).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及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