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交际教学法的弊端初探
交际教学法的弊端初探 2011年1月18日XINKECHENGXUEXI
菱豢薹70"2120017要曩零霉茎一萋茎曩囊萎一耋内的影n向逐步扩大,上世纪年代末起,?3.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尽管学生的?...,二n中国外语教学也开始逐步对其进行尝试.-口语能力有所提高,摆脱了"哑巴英语"的困-.':::.,,''_二=二..二二.:,.:':到了世纪初期,这种方法在中国得到了:境,但似乎又进入了另外一种困境,即所谓:::二二=二:二:.一:.k.:二二=:普遍和广泛的运用.年月国家教育:的"文肓英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为lr:二::::..:.,:_^:::,::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了达成交际的目的,学生虽然在听和说方:'.:"::.'..H'.:-77'=语课程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的重一面做了很多的训练,却忽视了语言能力中的t川,了 专业的教学和即将出国学生的教学应用?
上,交际教学法的效果似乎也并不理想,这:
就使得我国交际教学法的开展存在很多的:
困惑与误区.:
二,交际教学法的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发现了其不:
足:如王芳(2008)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
语教学应注重翻译教学》一文中指出:"在外?
语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排斥翻译及翻译教学:
法,完全使用交际法,其结果是:学生几乎能:
语言的能力.因此,他认为乔姆斯基的"语
言能力"只涉及语法,范围太狭窄,而交际
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可能性
(possibility),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否在
形式上可能.(2)可行性(feasibility),即某些
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实施的程度.
(3)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即话语在特定
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4)表现 性(performance),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 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从海姆斯对"交际能 四,结束语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会 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而 作为语言工作者,其主要任务是如何扬长避 短,发挥其优势,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 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高等师
范学校)
范文二:交际教学法的弊端初探
2011年1月18日XIN KE CHENG XUE XI
交际教学法的弊端初探
文/陈静
摘要:本文从交际法的起源及发展着手,分析了交际法的发展及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分析了产生弊端的原因。关键词:交际法;能力;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弊端;不足交际教学法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得到推广,但在实际的运用结果中,教师对长期的教学实践有着颇多的困惑。为此,本文从此入手,主要分析了交际教学法存在的弊端。
一、交际法的起源、发展及现状从语言理论来看,交际法的理论基础为Hymes 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 的功能语言理论。进入19世纪,西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运用外语。于是,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包括直接法()和The DirectMethod 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向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发展,语言教学界开始探讨以交际功能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流派充分认识到学会一种语言的复杂性: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必须全面考虑到现实中使用该语言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并有意识地进行锻炼,也就是交际法所确立的“教学过程交际化”的原则。
此后的二十年中,交际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步扩大,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外语教学也开始逐步对其进行尝试。到了21世纪初期,这种方法在中国得到了普遍和广泛的运用。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至此,中国外语教学,特别是基础教学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师想方设法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力图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活动的机会,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然而,这种在课堂上反复操练学生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教学法,真正的交际教学法只是一种概括性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理论,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即将出国学生的教学应用上,交际教学法的效果似乎也并不理想,这就使得我国交际教学法的开展存在很多的困惑与误区。
二、交际教学法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发现了其不足:如王芳(2008)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翻译教学》一文中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排斥翻译及翻译教学法,完全使用交际法,其结果是:学生几乎能
够像美国人一样用英语思维,但失去了一
个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在中英文之间架起桥梁。尽管它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交际情境、模拟交际环境来进行教学,但是学生语
。反思具体的教学过言的准确性却下降了”
程,我们发现了下列问题:
而是要1. 由于不提倡单纯的语法解释,
求通过适当的语言输入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使学生习得语言,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操练仅局限于对话等口头形式,从而妨碍了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在教学实践中,新编的教材以交际功能为主,对于语法没有系统的讲解,语法知识安排更无系统而言,从而使得语法的难度相对增加。
为达2. 交际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成该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忽视了语言教学的真正含义。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很多的活动,如对话、回答问题、讨论、复述等,但是这些活动起到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学生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并不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而活动。
尽管学生的3. 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口语能力有所提高,摆脱了“哑巴英语”的困境,但似乎又进入了另外一种困境,即所谓的“文盲英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为了达成交际的目的,学生虽然在听和说方面做了很多的训练,却忽视了语言能力中的读与写,尤其是写作能力,致使在交际法盛行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抱怨学生写作中触目惊心的错误。
三、交际教学法弊端的原因研究从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交际教学法的不足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交际能力”的定1. 对交际能力的误解。
义是什么?这个词最早是由Hymes (转引自黄和斌,)提出来的,他的观点是:一个2001
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他认为乔姆斯基的“语
只涉及语法,范围太狭窄,而交际言能力”
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可能性(possibility ),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否在形式上可能。(2)可行性(feasibility ),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实施的程度。(3)合适性(appropriateness ),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4)表现性(performance ),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从海姆斯对“交际能
的认识来看,“交际能力”包括了乔姆斯力”
基的“语言能力”,区别在于海姆斯的“语言能力”不仅由语言知识构成,还应该包括使用语言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两部分,而海姆斯更注重的则是后者,即语言的使用能力。后来,(1980)也发表了Canale 和Swain
他们的观点,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1)语法能力(grammatical
);(2)社交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3)语言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4)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competence )。其中“语法能力”不但包括语言知etence 识,而且还包括语言规则知识。根据上述语言学家的观点,我国语言学家胡文仲(1998)认为,我国的教师在使用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侧重的是交际这个过程本身,而忽略了语言知识这个基础,致使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了无本之木。
2. 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估和测试。我国自古以来盛行科举考试,强调的是写的能力,而语言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但是,纵观目前的各项考试,语法和词汇仍占领较大的部分。因此,在交际教学法下,学生的语言能力虽有所提高,但其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价,同时,为了应付考试,交际教学法的使用也难以发挥它的优势,因此,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交际法的正确运用与操作。
教师作为课堂3. 教师的能力尚有欠缺。教学的组织者,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熟知课堂教学的方法。同时,作为一名施教者,在采用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而对于我国很多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没有留学和体验语言文化的经历,所以,在交际教学法的组织过程中缺乏实践性,不能很好地胜任教学组织的工作。
四、结束语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会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而作为语言工作者,其主要任务是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 实践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范学校)
江苏省无锡高等师
6
新课程学习
范文三: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
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
第一部分 情境教学的类型
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
(一)实体情境
实体情境即以物体原型为主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所见的山川田野,风云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都是实体情境;在课堂所出示的实物、标本,如珊瑚、指南针、松果等也是实体情境。实体情境因其本身的具体化,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易于感受,易于理解。凭借实体情境,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二)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实体创设情境具体而真实,固然有它的优越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它的局限性,客观上不可能具备那么多的实体;主观上亦不需要事事物物以实体出现。模拟情境,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如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都是属模拟情境。因为是模拟,就和实体相似。儿童进入模拟情境就可通过眼前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与想象,使情境丰富而逼真。同时,由于模拟情境,只需相似而已,在运用时,就显得简便易行。画一个萝卜点上三笔作眼睛、嘴巴,就表示是 “ 萝卜娃娃 ” ;很有节奏地哼唱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让学生通过歌曲的节奏、旋律的感受,可想象游击队员英勇善战,出没在深山阔水之间,有力地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从而理解游击队员是 “ 神枪手 ” 、 “ 飞行军 ” 等诗句和意境。由学生担当角色,进行表演,也属模拟情境。利用孩子平时积累的有关森林、小河、田野等表象作为背景,那小动物的头饰,人格化的雪花、腊梅、大萝卜春姑娘、冬爷爷 …… 连同儿童的情感,在想象的情境中活跃闪现。应该说,无论是担任角色,还是在座位上作观众的,几乎都一同借助模拟情境去体验、感受。由于模拟情境,只求相似,所以它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一种。
(三)语表情境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而语表情境,则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对一些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课文,一般是通过语表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由于语表情境不象实体情境那样具体,所以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为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而逐渐增加语表情境。《月光曲》是一个优美的传说。贝多芬在盲姑娘的小屋里即兴创作《月光曲》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诗一般的意境,非图画能表达尽致。用语言描绘情境便成了主要的手段。我用这样的描述把学生带到那莱茵河畔的月光下的小屋而后提问: “ 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的? ” 从哪一句可以看出?(花了一夜功夫,才把刚才弹的曲子 -- 《月光曲》记录下来了 ” )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那么,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的呢?你们看,课文插图,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月光是那样的明,又是那样的美,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 “ 清幽 ” 。 “ 清 ” 是指清亮, “ 幽 ” ,表示美,而这种美又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所以书上说是 “ 清幽的月光。 ” 这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啊,小茅屋里的一切是这样的明亮,课文上用了一个比喻, “ 好象披上了银纱 ” 。 “ 纱 ” 是轻柔的, “ 银纱 ” 就不光是轻柔,而且明亮,该是多美啊!现在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一节课文,细细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 这被晚风吹起的破旧的窗帘,那月光下的穷苦而向往美好生活的皮鞋匠,盲姑娘 …… 这一段语表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从而努力用自己的琴声,把穷兄妹从这低矮的茅屋带到那广阔无垠的大海边,让穷苦的盲姑娘从琴声中仿佛看
到光明 …… 。
(四)想象情境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象实体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当然想象情境往往要借助实体情境、语表情境或模拟情境,作为想象的契机。口头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 “ 我 ” 的理想那一段,想象蒲公英的种子乘风飞去,飞过高山,飞过田野,有的愿它来到荒山上,有的愿它来到森林里,有的还愿它来到草原上 …… 并在那儿发芽长大。这就是典型的想象情境。因为所有这些,学生并不能亲眼见到,只是将有关表象重新组合成新形象而构成。怎能让学生展开这美妙的想象的呢?那是吹起的蒲公英的种子。孩子们看到种子飞远这一实体情境,听到老师的语言描述: “ 你们,蒲公英的种子飞了,飞向蓝天,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了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决定在哪儿生根发芽? ” 于是学生望着蒲公英的种子向远方飞去,望着望着,许多形象浮现在眼前,伴随着情绪和教师语言描述的方向性,新的形象出现了,学生进入了想象性情境 …… 。 (五)推理情境
小学儿童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必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推理情境的创设会促进这种过渡。正因为儿童抽象的逻辑思维还属初级阶段,在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中,仍然伴随着形象,纯推理的思维还不大可能。推理情境总是伴随着形象进入分析推导事物的有序状态中的。教学寓言和常识性课文,常常运用到推理情境。例如《刻舟求剑》先以模拟情境演示,一艘小船可以前后移动, “ 剑 ” 从 “ 船上 ” 落到
31 页图)。演示到这儿,要学生说出用 “ 刻水中,在船舷上刻上记号,然后使船向前行进(如
舟 ” 的办法 “ 求剑 ” 能不能求到。于是学生凭借眼前的形象进行分析推理:剑从某处落入水中,已不能随船前行;船不断行进,离剑愈来愈远,到了对岸,与剑距离更远。得出 “ 剑 ” 是捞不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人错在哪儿?从而认识到错就错在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没有看到事物本身是在发展变化的.推理情境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去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二部分 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以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中暗示、移情、角色效应以及心理场等理论,构建了情境教育基本模式。
(一)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情境教育注重儿童成长的环境优化,同时强调,学校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拓展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学校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等三个领域拓宽教育空间,丰富促进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 “ 教育源 ” ,使儿童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而净、美、智的家庭情境,使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但不至被削弱、抵制,而且得到补充,得到强化。
(二)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情境教育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儿童与老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 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及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 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三)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根据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情境教育让儿童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
扮演角色。扮演的角色除教材中的角色外,大致有三类: (1) 担当向往的角色; (2) 扮演童话角色; (3) 扮演现实中的角色。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忘我地由 “ 扮演角色 ” 到 “ 进入角色 ” ,由教育教学的 “ 被动角色 ” 跃为 “ 主动角色 ” 。
(四)着眼实践创新,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情境教育强调 “ 着眼发展,着力基础 ” , “ 从未来出发,从现在做起 ” ,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实践操作。儿童的实践操作,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大致有下列三种: (l) 实体性现场操作,让学生从小步入生活,面向社会; (2) 模拟性相似操作,儿童自己动手动脑,极易产生顿悟; (3) 符号性趣味操作,通过情绪的作用,为符号性操作添 “ 趣 ” 。而随着现代意识的注入,教师已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 -- 去播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 )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创新的土壤,让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 2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 3 )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的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 4 )在学科训练中,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创新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三部分 情境教育的操作要素
在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其主阵地是课堂,在 “ 九五 ” 期间,情境教育创造性地借鉴了 “ 境界说 ” 的 “ 真 ” 、 “ 情 ” 、 “ 思 ” 、 “ 美 ” 的精华,儒家文化 “ 敏于行 ” 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概括起来有五条:
(一)以 “ 情 ” 为纽带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 “ 儿童 ” 。儿童是 “ 情感的儿童 ” 。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 “ 力 ” ,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其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 “ 力 ” ;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但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理性,忽略情感,因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隔膜。这种 “ 距离感 ” 使学生难以形成热烈的情绪,难以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所以情境教育提出以 “ 情 ” 为纽带,缩短心理距离的理论。
1 、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情境教育主张作为一个真正的老师,首先必须懂得珍爱孩子纯真的情感,学会透过 “ 黑箱 ” 窥测到其间熠熠发光的珍宝;以爱孩子为天职,为促进孩子获得充分发展而倾注真情,细心地触及孩子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师生真情的交融形式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教学活动在亲、助、和的人际情境的作用下,在适宜儿童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心理世界中进行。
2 、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情境教育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强化了感受,使他们由 “ 近 ” 感到 “ 真 ” ,由 “ 真 ” 感到 “ 亲 ” ,从而引起共鸣,使学生如临其境。 “ 教材 -- 学生 ” 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 -- 学生 -- 老师之间。
3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合作。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情境中相互切磋,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这就使情境教育形成的亲、助、乐的人际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学生的合作、交往又丰富了人际情境。 (二)以 “ 思 ” 为核心
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 “ 思 ” 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 “ 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 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1 、倾注期待,使儿童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心里感到有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是挖掘儿童潜在的智慧。这种教育的主导思想的重大忽略,就是没有通过教师热情的期待和鼓励,在儿童内部,在他们的心理上,使自身潜在力量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的一种倾向。而以兴奋的情绪,热切的主动性,勃勃的生机,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才是真实的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会转化成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映像中进行检索,并加以沟通组合、迭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每到此时,教师再给与热情的称赞,使孩子体验到自信,感受动脑的快乐、幸福,在这经常的期盼激励中,儿童的内心会形成激发自我潜在智慧的心理倾向。
2 、启迪想象,激活右脑,在宽阔的思维空间中提高悟性。情境教学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让学生有情有趣地感知教材,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竭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创造活力的培养。每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儿童,都潜在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既可以发展 -- 强化,也可压抑 -- 泯灭。而创造必然要展开想象,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的培养与儿童右脑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通过复现式的记忆去学习知识,因而造成大脑左半球过度使用。而右脑的受抑制,最终将阻碍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的发展。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教育而造成的后果。情境教育中强调对教材形象的感受,老师常常运用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的场景,再现教材描写的形象,包括数学中数的感受,让数学与生活沟通,在小学各科教学中都通过形象,结合教师的语言描绘给孩子留下鲜明的印象。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能够激起儿童的情绪,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由于 “ 形 ” 与 “ 情 ” 都作用于右脑,于是右脑被激活,孩子的幻想、联想、想象的翅膀悄然张开。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也越是活跃。而情境教育又十分注重符号操作,这就很自然促使大脑两球交替兴奋,协同作用,发挥全脑功能。
3 、结合实践,在有情有趣的学科活动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儿童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教师应充分利用 “ 兴奋 ” ,让孩子带着兴奋的情绪思考问题。即从 “ 形成兴奋 ”--“ 利用兴奋 ” ,孩子往往会因兴致所至,产生超越 “ 障碍 ” 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训练,把发展思维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育主张结合词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思维的形象性;通过篇章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有序性;在综合的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想象性作文,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在数学教学中,主张结合熟练的计算,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结合几何的理解,训练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应用题的演算以及自编,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公式定理的探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此外,还可以利用情境,进行角色趣味计算、演算竞赛、小博士解难题、一题多解小比赛,以及模拟操作、现场实地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至于其他学科 “ 怎么练 ” ,则针对儿童的特点以 “ 趣 ” 为形式,以 “ 符号操作 ” 为实际内容,做到 “ 趣 ” 是为了 “ 实 ” , “ 实 ” 中见 “ 活 ” ,边想边练,这样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在学科活动中得到持久而经常的训练。 (三)以 “ 儿童活动 ” 为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便是儿童活动。因此在进一步推进 “ 素质教
育 ” 的今天,让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因为 “ 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 ”-- 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1 、活动融入课程,以求保证。情境教学概括的 “ 诱发主动性 ” 、 “ 强化感受性 ” 、 “ 着眼创造性 ” 、 “ 渗透教育性 ” 、 “ 贯穿实践性 ” 的五原则,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在情感的纽带作用下,融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它使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活动实践有了充分的保障。情境教育主张各科教学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获得。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他们为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的兴奋。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充分的和谐协同,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陶冶,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恰恰相反,只有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才能活动得更好。 2 、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情境教学以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且非常有效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孩子担当、扮演 “ 他角色 ” 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兴奋不已。儿童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 “ 力 ” ,几乎是无法遏制的。这样,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在孩子们按照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思维、体验,进行独白、对白、演示、操作等活动时,顿时会产生进入角色的感受。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言行。儿童的经验在此经验中被充分地利用。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同伴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并进行恰切的语言表述。儿童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就可以有效地迅速形成,并日益强化,获得主动发展,便成现实。
3 、活动结合能力训练,以求扎实。在教学活动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加强基础。 (四)以 “ 美 ” 为境界
面对小学教学损伤儿童发展现状的焦虑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情境教育选择了 “ 美 ” 。原因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原因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以 “ 美 ” 为突破口,实际上就是从 “ 美 ” 着手,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三方面思考,具体地说:
1 、显现 “ 美 ” 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等其他学科,都蕴涵着美。 教学是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完成认知的任务,还应包含着关于智力的、意志的、审美的、道德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都是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协同进行,综合完成的。而教学的美感性不仅有利于学科中审美教育的进行,而且可以将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诸要素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 、运用 “ 美 ” 的教学手段。教学中能否达到 “ 美 ” 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美感,那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儿童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以 “ 美 ”
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连同思维的诡计。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 “ 一举多得 ” ,其益无穷。
3 、运用 “ 美 ” 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 “ 美 ” 与 “ 丑 ” 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 以美为境界,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总之,美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以 “ 美 ” 为境界,从 “ 美 ” 着手,具体地说就是选择 “ 美 ” 的教学手段,运用 “ 美 ” 的教学语言,显现 “ 美 ” 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五)以 “ 周围世界 ” 为源泉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然而传统的 “ 注入式 ” 教学已经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 “ 书 ” ,忘记了大自然是广阔的多姿多彩的生动课堂,丢弃了儿童独立学习语言的这一成功经验,单纯的语言思维不仅打破了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之间的平衡,而且已经逐渐导致第二信号系统源泉的枯竭。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富的怀抱中去。
情境教学正是掌握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十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地、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情境教育特设观察说话、写话课及野外活动,这就在开设的课程类型上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世界,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得到保证。
在整个小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其间被点燃,丰富的感知广泛地储存了关于周围世界的表象,为第二信号系统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接触周围世界,与认识大自然,与启迪智慧,与道德、审美教育有机结合。
1 、渐次认识大自然。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一个由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天地。其中大自然以它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不宜一览无余地兜露在孩子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大自然的面纱,使大自然的美貌在孩子的心灵上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聚起来。
2 、潜心启迪智慧。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
3 、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大自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相连,就必须与社会相通。涉及社会就包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因此,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时,应有机渗透思
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美的熏陶。情境教学帮助帮助儿童走出了封闭了很久的几十平方米的小教室,来到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广袤的天宇下的大千世界。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直接间接地作用与儿童感官,这种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第二信号系统提供丰富的资源,使儿童得到源源不断的思维 “ 材料 ” ,并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的领域也日益扩大。事实表明,只有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自然平衡,儿童的思维才会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的品质。
第四部分 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 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我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我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我的新课启始,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常常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结局来考虑组织我的导语。
《寒号鸟》是一个民间故事。在揭示课题时,我对孩子们讲:“今天我来讲一个民间故事(一句话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端坐好,因为他们最爱听故事)。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的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你从这山脚下经过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开始进入情境 ,你会听到在石崖里传出来小鸟哭叫的声音‘哆嗦嗦,哆嗦嗦’,叫声十分凄惨(“小鸟为什么会哭”这哭声开始牵动孩子的心),人们给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就着板书的课题,教学“号”读第二声,是“号哭”、“号叫”的“号”)。你们一定觉得这小鸟的叫声多么难听,又多么可怜。(犹如微掠过小河,孩子情感的波纹动起来了)。那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夜哭号呢?我们可以去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石崖对面的大杨树上随手用粉笔勾勒出石崖和大杨树,然后贴上剪纸的寒号鸟和喜鹊 。”
这一段启始课的导入,帮助学生搞清楚课文的主要角色、居住的空间位置,并且以角色的特点触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他们的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激起,关注寒号鸟悲惨的命运究竟是怎么造成的。于是,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许多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上课前,他们总是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情感的酝酿,早早地来到教室,从上课一开始,就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小心地拔动儿童心灵的情弦,非常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活动相联接、相沟通。可以说,“情感为纽带”是在上课之始,就牵拉启动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的课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各自的特点,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入情。所谓“披文后入情”。
其实,学生此时对教材内容的入情,也是教学动机的形成。这已激起的动机本身,便是一种期待欲,期待着故事如何发生,如何一步步发展的。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第二、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入情”是说“情”的萌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初读课文学生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博,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语文教学中儿童情感的强化往往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得很好地掌握教材。可以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 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所以我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我们也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让他的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这使我记起中学时代读过的一位盲人女诗人的诗句:“我用我的心灵去看呀 ”这真是打动我们心灵的诗句,以至到现在我还时常忆起,并体会其中的美妙。我以为这是“感受”的最生动的一例。
让学生去感受需要多种感官的兴奋,是一种综合效益。因为感受的输送兴奋是弥散的。所以我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也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在学生眼前再现语文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形象。从童话角色,寓言形象,故事中的主人公乃至常识课文中,那海底世界里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宇宙天体的运转,月食的形成,太阳的火热,博大……,结合课文语言,学生都感受到了,心驰而神往,唤起孩子极大的关注和激励,我常常会听到他们在下面窃窃自语,或独自喃喃地说:“太有趣了 ”,“真有意思 ”,“多可笑 ”,“我都为他担心 ”,“我们去那儿好 ”……唤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打动了他们的心。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忘我了,教师也忘情了。围绕着教材,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中。
当然,这是需要铺垫,就像戏剧一样是一幕幕推向高潮的。儿童的情感也有一个心理流程。现在拿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来加以说明。
导入新课:读这篇小说《麻雀》,我觉得就像在看一幅一幅图画,你们读读课文,看能不能看到,看到了哪些画面?(根据小说主要是以刻画形象展开情节的特点,通过想象画面,使小说中的形象成为儿童眼前的视象,抽象的语言文字,就有了生命,儿童很感兴趣。)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四幅简笔画:“我带着猎狗去打猎;小麻雀被大风刮落在地;老麻雀从树上飞下与猎狗搏斗;猎狗后退。(简笔画画面为儿童认识理解课文形象提供依托。) 利用画面,细读课文,找出课文描写小麻雀和猎狗的词语。分别让女同学男同学轮读,形成鲜明对比,一弱一强,渲染感人的气氛。(孩子开始同情小麻雀。)
突出重点,用音乐强化情境:播放一段节奏快,力度强的音乐,进一步渲染弱者奋不顾身地去与强者决一死战的紧张的气氛。(音乐的旋律扣动着心弦,孩子都很紧张,十分关注老麻雀和小麻雀的命运。)
音乐的语言,眼前的画面,课文语言的形象又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扣人心弦的搏斗场面,促使孩子们焦急不安的忧虑的情感油然而生,有学生说:“我好象听到麻雀尖厉的叫声”“我担心猎狗会把麻雀一口吃了,我不敢透口气。”“我听到猎狗的叫声似乎变得无力了。”
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课文描写老麻雀的“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绝望地尖叫”“呆立着不动,准备一场搏斗”等生动的语言,他们有了形象及情感色彩的感悟,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 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
当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描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契机,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从细读到精读并无明显的界限,常
常是即时进行的。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这是由汉语文本身的丰富的神采所决定的。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到精读阶段,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因此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如《麻雀》中老麻雀小小的身体,分明是轻轻的,为什么说是“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眼前”,一个比喻“像一块石头”,一个动词“落”,该是何等生动地写出了麻雀落到猎狗眼前“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的情态,既然是“强大的力量”,凝聚着“这么大的勇气”,当然是很有分量的,绝不是轻飘飘的,从而使学生更为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奋然不顾自己,敢于藐视猎狗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会更深一层关注,情感会更投入,并会不知不觉地移入到老麻雀身上,与老麻雀一起抗争猎狗。
在领悟课文语言神韵时,要能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这虽是儿童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是,需要外力的作用,那就是:( 1 )借助比较:( 2 )借助想像;( 3 )借助语言。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例如《小音乐家扬科》,最后一段写着“扬科躺在长凳上。……树枝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
教学时??
1 .老师轻声描述:这时候,我们仿佛看见小扬科更瘦了,躺在长凳上,他的呼吸已经很微弱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听什么?他的身边还放着什么,通过想象的展开,仿佛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扬科,在生命最后一刻还恋着音乐,更深地体会扬科对音乐的酷爱。 2 .指点:这是“树皮做的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这句中你觉得哪个字眼让你获得小提琴仿佛
”字,用得好在哪儿?倘若用“摆”呢?说明只有扬科自己用树皮做的特别懂事:(“躺”)。一个“躺
小提琴永远伴随着他,舍不得离开它的小主人,倘若用“摆”呢?比比读读,体会体会。 一个提问,一个字眼,学生的感情更加深沉,他们读着课文,声音也哽咽了。他们仿佛也变成小提琴,变成乐师,让小扬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听到美妙的乐声。
描述:生活里的音乐还是那样好听,小提琴是那么可爱,可是我们的小音乐家却要和我们永别了,我们不忍心读“小扬科死了”,作者是怎么说的?(“小音乐家扬科,眼珠已经不动” 随即抓往儿童的情感的脉络,扣住课文中写扬科的传神之笔,加以深化:课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扬科的眼睛,那是怎样的眼睛?当扬科被叫到管家面前时,他的眼睛又怎样了? “闪闪发光的眼睛”??“惊恐的眼睛”??“瞪着眼睛”??“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 从小扬科眼睛的变化,更深地体会到一个富有音乐天分、酷爱音乐的孩子被折磨致死的悲惨。因此,当老师问“小扬科睁着眼睛,如果他还能说话,他想说什么?”学生义愤地说:“他要责问这个世界,他们为什么要打死我?”“我还小,我多么舍不得离开妈妈和我的小提琴。”“妈妈,你一定要为你的孩子报仇啊 ! ”
从孩子的朗读,从孩子的答语,明显地表明,孩子在动情之中,情感已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身上,所谓“我??他同一”身临其境的境界中,使情感弥散而趋于稳定。 一篇课文,这样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在整个内心世界中仅是一次积淀,如此反复、迭加,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是不难培养起来的。在比较中欣赏,以想像为契机,以教师主导的语言为媒介,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这与课文语言的理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学生的情感及语言能力也得到培养
第四、 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读,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确。
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抒发学生内心的感受呢?根据小学课文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来说,可常用的形式:一是表情朗读;二是语言训练。
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要求表情朗读,这是包括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的。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是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是同情的或者厌恶的。所以孩子都特别喜欢表情朗读,而且由于朗读是发出声的,他们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及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表情朗读。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
恰当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极好形式。当然我们必须忌讳那些无病呻吟。“假大空”的语言训练,那会损伤儿童情感的纯真。应该是有感而发,恰到好处。 例如前面所举的“假如小扬科还能说话,他会说什么?这就是有意设计的让学生抒发情感的语言训练,事实表明,这一训练,使学生的对扬科的同情,对扬科所处社会的憎恨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既定的目标。
在通过语言训练抒情时,不仅考虑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还要考虑语言训练的时间,即欲言未语之时。例如《少年闰土》,当闰土从捕鸟、拾贝壳讲到看瓜,讲到沙地里的跳鱼儿,从冬天下雪后讲到夏天的月夜,“我”听罢感到无限新奇、向往、钦佩时,出示“闰土的话,把我带到 __________ ,带到 ________ ,带到 ____________ 。我真想 ____________ ”句式的训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表述。因为他们自己已经被闰土带到沙地、海边瓜田,恨不得和闰土一起捕鸟、拾贝壳,刺猹,这样训练会使儿童对农村孩子纯朴的爱得到抒发,并在抒发中得到强化。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从学生的入情、动情、移情、抒情的情感涌动的流程,会十分有力地推进教学过程,学生化被动接纳为主动参与,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决定了教学必然取得成功。
以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有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好学精神得到有效地培养;促进学生在爱学、乐学中逐渐懂得了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小学语文老师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奠基工作,是微妙而长期的,也是美好的
第五部分 教学设计 -- 《海底世界》
( 李吉林 )
[ 教学要求 ]
一、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
二、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
三、懂得阅读一般的科普读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文章的首尾,明确要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学会按自己的阅读要求,有详有略地阅读说明性应用文,练习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初步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的方法。
四、理解 “ 依然 ”“ 窃窃私语 ”“ 蕴藏 ” 等词语,认识设问句。
[ 课前准备 ] :补充材料:《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地球仪;大海的图画。 [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海底的冷灯》、范读《海底世界》、创设问题情境、讲读课文1.2.3节。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4.5.6节。再综台学习《人类的秘密仓库》。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的土地很大,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土地合起来,那就大极了,你们可知道,地球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比全世界陆地更大?
请你们自己读读 “ 补充阅读 ” 上的第40课《人类的秘密仓库》的1.2.3节,要注意速度,读后要能说出这三节告诉我们什么?
二、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1.2.3节,认识海洋大,海洋深。
第一节说什么大?陆地大
第二节说什么大?海洋更大
第三节呢?海洋深极了
(出示地球仪)
你们看这一片蓝色的都是海洋。
启发: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海的大(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一描述),比我们中国大,比全世界的陆地加起来还要大;再想象一下海的深,把珠穆朗玛峰放下去,八千多米的山放下去,山顶都被海水淹没了。
三、学习《海底世界》,认识海底世界。
1 . 引导学生提问:
海洋这么大,这么深,你们应该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一课我们就要学习《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一组课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知道一些海底的知识,而且还会学会怎样来阅读这些知识性的文章。(明确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2.范读课文。
3 . 导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弄清说明事物主要特点的阅读方法。
指导:课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用几节来回答,大家扫视一下。
学生扫视课文。
板书 ( 略 ) ;
再看最后一节,说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纵向联系:我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吗?是怎样开头的?课文第一节告诉我们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然后下面就具体讲,西沙群岛风景怎么优美,物产怎么丰富。
指导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往往在一开头或者结尾,把事物的最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那么阅读《海底世界》,看到文章这样结尾,阅读时一就要怎么想?(景色怎么奇异,物产怎么丰富?这样读起来,就更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现在就抓住八个字来读全文。 4 。自学全文。
5 。创设情境,检查自学情况。(出示 “ 蓝色的大海图画。 ”
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汹涌澎湃)。
现在老师让你们潜入海底,向老师报告在海底看到的奇异景象。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懂了? 描述: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宁静,现在请你们当潜水员,穿上潜水衣到海底去。(在画面上添上潜水员的剪纸,慢慢往大海的深处移动。)海下一百米比较亮;二百米不那么亮了;
三百米开始暗了,四百米更暗了;五百米以下,全黑了。这财你们发现了什么?请报告。(结合进行语言训练。)
(报告:老师,我们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发现点点星光。)
启发:那点点光亮,像什么?
这一次潜水发现了海底这一奇异的景象,老师向你们提供资料《海底的冷灯》。这份资料会使你知道海底的这些星光是什么?
四、插入自学《海底的冷灯》认识海底的星光。
指导阅读:读书也要有详有略,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不可能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头至尾,都很详细地读过去,但也不能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对自已想找的资料,就要读得仔细些,其余的可跳过。
刚才你们要解决的是:海底的星光是什么?深水鱼为什么要发光?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自己注意一下深水鱼是怎么发光的应该读哪几节?
发光的作用: ? 诱合物
? 找同伴
? 防敌人
这篇说明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指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回答问题时,先写现象,后说原因,这样更吸引人。 五、继续学习《海底世界》。
二.启发:海底是宁静的,但是不是一点声音没有,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知道了。 2 .(放录像或画简笔画示之,见右图):电视屏幕上出现水中听音器,海洋工作者正在倾听海底的动静。
说明:这就是水中听音器。
3 .现在请你们也来当海洋工作者,戴上耳机(两手掩耳,模拟情境),投放水中听音器。 老师模拟深水鱼发出的响声(轻轻地):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发问:听到了吗?
老师为什么不大声点?(结合解 “ 释窃窃私语 ” )即私下里偷偷地说话。 4 .出示板书;进行比较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指名读)
和课文上写的比一比。(齐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体会哪一种好?
(课文上把海底的动物比作人一样,而且有许多悄悄话要说,写得挺神秘的。) (用了 “…… 像 …… 一样 ” ,又仿佛使我们真的听到了一样,更觉海底世界的奇妙。) 指点:提出问题,作出回答。
5 .轮读一、二、三小节。
六、小结:
海大:地球 2/3 是海洋。
海深:最深的超过一万米,海底有亮光,是深水鱼发出的,从海底还会听到各种声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漆黑的海底星光闪烁,仿佛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这种奇异的景象,都是因为海底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学到这里,你们又应该思考什么问题?
(海底有哪些动物?除了动物还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学讨论《海底世界)) 4 . 5 . 6 节,《人类的秘密仓库》第四节。 二.《海底世界》 4 . 5 . 6 节,每一节写的是什么? ? 动物 ? 植物 ? 矿物 2 .再看《人类的秘密仓库》这一节写的是不是一个内容?有几个内容,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动物||植物||矿物||小结
3 .指点:我们对照起来看,《海底世界》一节一个内容;而《人类的秘密仓库》是把这些内容合在一个小节里写的,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在阅读这类知识性课文的主体部分的时候,如果是一节一个内容,就要学会编小标题。《西沙群岛》也是一节一个内容。(海面、海底、海滩、岛上)
一节里包含了几个内容的就要分层次,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海底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矿物,确实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人类的大仓库。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物产的多?(无穷无尽)
4 .刚才你们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矛盾的地方?(一个说海底有三万种动物;一个说海底有十五万种动物。)
我们平时阅读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两份资料说的同种事物却数据不一样,我们就得琢磨,究竟哪个正确?
例如:珠穆朗玛峰,过去认为是8882 米,现在是 8842.13 米。
启发:老师提供你们一个材料,《海底世界》20 多年前李老师就教过,上面就是海底有三万种动物,而《人类的秘密仓库》是后来才写的。
再提醒你们注意《人类的秘密仓库》中的一句话 “ 由于人类对海洋的知识仍然浅薄,还有更多的宝藏 ……”
从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两个数字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指点:过去发现三万种,后发现有十五万种不是矛盾,而是说明人们正在逐渐认识海洋,这个秘密仓库正在被人们一步步打开。
5 .海底的动物有十五万种之多,还有那么多植物、矿物,怎么来写,再自学。 指点:写动物,写动物的活动,以 ” 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 一句引出,列举四种,选最典型的。写植物。又选什么来写?自学,划出中心词。(符号:)
动物 ? 最慢的
? 最快的
? 倒退的
? 靠外力的
结合回答板书:
慢
快
退
巴
(并随即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壳的剪纸,一一贴在 “ 海洋 ” 的画面上)放录象。 植物:
? 最小的
? 最大的
矿物:略写,不再列举。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不是也选取了典型材料?
? 最重的
? 最小的。
指点:写文章不可能把要说明的事物一一列举,包罗万象是行不通的。把最典型的举出来,一般的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最经济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办法。
6 .海底世界的景色这么奇异,物产这么丰富,学到这儿,我们真想亲自去一趟,亲眼看一下就好了。巳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专家,都到过海底了,还把奇异的景象拍了电影、电视,现在大家来看看。
放录象:海底世界奇异景象片断(也可出示一些图片)。
小结:诲底的景象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但是文章写得分门别类有条有理。 结合上面的板书,提示
阅读时注意:注意头尾,明确全篇。
分节分层,抓住重点。
搞清数字,掌握全貌。
选出典型,了解一般。
7 .朗读课文 4 . 5 . 6 节。
8 .学到这儿同学们说说,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出示句式:
( 1 )海底真是一个( )的世界(说一句)。
( 2 )海底 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段)
三、总结:
1 .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个生气勃勃灼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2 .但是对于海底,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它,我们还要想办法去打开这个秘密仓库,这就需要科学,需要勇气。你们的想法,
《人类的秘密仓库》的最后一节给你们写出来了。
指名读最后一节。
“ 在弱者的眼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可是快速增长的人口,是多么需要一大批具有才智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的金钥匙去开启这个令人憧憬而神秘的仓库啊!小朋友立下大志,加紧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土吧! ”
3 .和同学共同总结、检查效果,通过反馈及时纠正我们用两节课学了三篇课文.大家学得很认真,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 --
我们知道了海大,浩瀚无边;海深,深不可测;海里的宝藏,无穷无尽;有动物,有植物,也有矿物,是人类的秘密仓库。
我们也知道了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可以从开头、结尾抓主要特征,了解全文;可以有详有略地读,重要的部分读得仔细些,无关紧要的,可以跳读;重要部分,分节、分层弄清主要内容,要抓住典型事例,还要注意数据。
其实从这儿也启发我们,写这类文章。开头或结尾,要把最主要的概括进去;主体部分分节、分层,选典型事例,列举数据。还可以学习运用自问自答的手法。
四、分层次创造性复述。
现在初步知道厂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请你们来讲讲,有几种形式,任你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二.你从海底考察回来。
总说
分说
总说
2 。两个人在海底报告海底的一种景象。
3 .简要地说明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略)
海底的冰灯
在海中夜航,要是你注意的话,在一片漆黑的海面上,突然会看到游来一条火龙,或是一座彩碑,有时像一行亮堂堂的火炬。
这些灯火是海中的一些动物点起来的。在深深的大海中这种点灯的动物很多。 有一种灯笼鱼,相貌丑陋,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齿,全身都点着红绿灯笼。有一种提灯,宽宽扁扁的身段,大眼晴生在头顶上,头上长着一根能伸缩的 “ 钓鱼竿 ” ,末端发出很亮的灯光,嘴巴朝天一开一合,腹部有一排排的灯笼。还有满身星光的乌贼和水母。 夜航中所看到的灯火,就是它们在海面活动时发出来的亮光。
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里,那儿整年是一片漆黑。这些动物虽有眼睛,但什么也看不见,那末,它们怎能吃东西、找同伴、逃避敌人呢?
它们也很聪明,跟人们一样,在夜里,点起灯笼火把来。小动物看到灯光,就被吸引过来当了它们的点心,它们有了灯光,就能寻找和邀请自己的同伴;凶猛的敌人看见了,就不敢轻易地侵袭它们了。
其实,这些海底动物并不是真正有什么灯笼火把,而是在它们身上具有特别的发光器官罢了。这些发光器官就分布在它们的头上、腹部和眼睛周围,这样,它们活动起来就很方便了。 发光器官是由许多能发光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同吸进来的氧气接触经过变化就发出光来了。
有些动物,例如海虾,没有这样发光的器官,它只得跟一些发光细菌合作,自己慷慨地让出肠子和胃里的一些地方,给发光细菌居住,招待它们吃喝,以便借细菌的光来寻食、找同伴和威吓敌人。发光细菌有地方住,又不被敌人威胁,也乐于给海虾点灯。它们就这样互相依靠。共同生存。
但是,这些灯火,只发光,不发热,所以人们叫它做海底的 “ 冷灯 ” 。现在人们用的那种又亮又便宜又不刺眼睛的灯管,就是根据 “ 冷灯 ” 的发光原理制出来的,它叫 “ 荧光灯 ” 。
人类的秘密仓库
小朋友,如果我说 “ 我们住着的陆地是很广大的 ” 这句话,你们听了不会反对吧:地球上的陆地,的确广大。如果要爬山越岭,经平原,过沙漠,走遍七大洲的每一处地方,那不知要花多少年代才能走得完呢!
不过,小朋友,你们可知道,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辽阔的地区吗?告诉你们:那就是大海洋。陆地虽然这么大,但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海洋呢?却占了三分之二还多一些。 即是说海洋的东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两倍以上。
海洋不但非常辽阔,而且深得惊人,最深的地方,就是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整座放下去,它的山尖也会彼海水完全淹-没!
就在这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的大海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仅仅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动物,从身长三十多尺,体重一百二十吨以上的鲸,直到小得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出的浮游动物,就多达十五万多种。那数不请的鱼、虾、蟹、蚌,都是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食物。藻类等海洋植物在一万多种以上,其中很多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可作优良食物或制成珍贵的药品。在海底深处,更重要的宝藏,是人们已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啊!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这伟大的人类秘密仓库中一部份的财富。由于人类对海洋知识仍然浅薄,还有更多的宝藏,蕴藏在海底深处,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呢。
在弱者的眼睛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可是快速增长的人口,是多么需要一大批具
有才智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的金钥匙去开启这个令人憧憬而神秘的仓库啊!小朋友立下大
志,加紧学习,准备做一个征服大海的勇士吧!
范文四: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字数:2870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2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情景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本文主要阐述情景教学法的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以及情景教学法的理论背景,从而在理论方面证实情景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建构主义;情感过滤假说;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91-02 为了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对情景教学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整理,并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情景教学法也叫视听教学法,它是一种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情景为中心,充分利用手势、图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简单来讲,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有意采取一些措施为学生创造某些情感和特殊的环境。它起源于帕尔默(Palmer)的口语教学法, 由英国著名的学者霍恩比(Hornby)倡导。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情景教学法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古根汉(G. Gouhrnein) 和 古布里纳(P. Guberina)。在1970年后,情景教学法被介绍到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一、情景教学法的定义
英国的学者Hornby主张,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要先向学生介绍新的单词和句型结构,为阅读文章做好铺垫,然后再进行文章的处理。他认为,在向学生介绍新知识时,一定要与教学情景内容结合起来。他的情景教学法的提出,为后来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Hornby (1981) 认为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自从情景教学法传入中国,我国的专家和学者也开始了对情景教学法的研究。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刘世生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创设场景,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使学生参与其中。于瑶 (2003) 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的对情景教学法的定义主要源于弗斯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是根据言语背景和上下文来寻求意义”。她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努力创造出各种真实自然的教学情景,学生沉浸其中,并感
受语言知识。她还指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中,通过模仿,用类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课堂活动,与其他的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掌握语言结构。
也就是说,教师创造各种情景来使学生融入到大量的,自然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自然的或人为的情景中理解并且输入大量的语言材料,并能使用相似的话语表达主要目的等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形象生动的情景,如模拟交流场景,表演短剧或对话,使用多种教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且使用英语。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师让学生们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画面,来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鼓舞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情景教学法强调情景的重要性,并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情景教学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情景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英国的Harold Palmer 和A. S. Hornby 提出并研究。在早期,许多应用语言学家制定了语言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Harold Palmer 和A. S. Hornby 是20世纪最著名的学者。在那时,为了使英语教学更加有效,他们开发了一套更有效的方法来取代传统的教学法。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从情景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来看,情景教学法有许多优势,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且活跃课堂气氛。情景教学法已经被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用能力。由此可见,应用情景教学法来解决英语阅读教学和阅读学习的问题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者通过活动来主动的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2、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最初是由杜雷(Dulay)和波特(Burt)在1977年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解释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他们将“情感过滤”定义为:“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1982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 (S. D. Krashen) 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发展。
研究表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是有必要的。情景教学法的核心是唤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法是直观生动的。在教室里,教师通过创造语言情景来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感官,学生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无意识地参加课堂活动,教师便会很容易地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已经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解释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无异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情景教学法已经战胜了这些缺点,这种教学方法更多关注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上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情景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由于语境的作用,语言能够很容易被理解。当用采用情景教学法时,教师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多样的教具来简化学习内容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更深的理解语言的内涵。最后,情景教学法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和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表达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提高英语水平方式是让学生经常接触英语而不是空谈理论。
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令人感到放松和和谐的教室氛围并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以便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有利条件。
范文五:情景教学法的内容
、情景教学法的内容:
1、Warming-up阶段: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现代心理学家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
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也认为,英语教
学中“趣味性”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要求学生每天
多读课文、单词,多听课文磁带及其它录音,模仿其语音、语调。多开口讲英语,
在不断的积累、实践与操练中产生语感与兴趣。而一堂使人感兴趣的英语课,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从每堂课的Warming-up重要环节入手。而对于学生来讲,
一堂课内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持久,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以一些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故事为切入口,常常
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Warming-up环节,虽说每次只能是短短的5-10分钟的时间,笔者在英语
教学中运用了故事情景,在每节课上,轮流安排学生在课前的几分钟内讲一个自
我感兴趣的英语小故事。要求每位学生以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找难易度适中、
有趣味性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提问。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学生的听、说能力、
临场发挥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学生角色的替换为他们的自主
学习也增添了信心。
同时,我们又可进行Short play、Daily talk、 Making a guess、 A spelling
match、Singing a song、 A chain word puzzle 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前
几分钟内快速集中思想,并活跃课堂氛围。
2、Pre-task preparation阶段:创设对话情景,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1) 运用实物创设对话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实物是最
常见的直观教具,它能创造生动形象的情景,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运用
实物创设对话情景,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
理解,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
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里现有的人、实物、教室
布置、黑板报、教室内张贴、室外景物等设置情景。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事先准备一些相关物品,上课时带入课室,帮助教学。比如:在课文7A Module
2 Unit 2 Seasonal changes中,为了让学生能在视觉上直接识别sleeve, ribbon,
trousers, blazer, shorts , skirt, socks, shirt和blouse等单词,笔者在课前准备了男、
女生的不同校服,课上一一向学生展示的同时教师问:What’s this? 学生答: A
pair of trousers.在直观的实物前,在教师的提问下开展师生间对话,尤其讲到shirt
和blouse的区别时,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两个单词的差异。等学生熟练之后,再
引导他们进行生生间的操练,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2)多媒体展示创设对话情景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上适当地使用PPT进行授课,
经常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因为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为教师组织情景教
学提供了彩色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场景的设置,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影响下产
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
力的培养。
比如 在8B Module 4 A dangerous servant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出大量
的家用电器,笔者课前收集了日常的家用电器图画,学生在在课上边观看彩色逼
真的图片边学习单词。并运用图表引出对话:
T: Can we see electricity in our daily life?
S: No, we can’t.
T: Right. But we can change electricity into energy that we can see, hear
or feel. For example, a radio can produce sound energy.
S: I know. What energy can a fan produce?
T: Movement energy. What about a TV set, a rice cooker, an iron???
又如,在7A Module 3 Unit 2 Windy weather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认
识到台风的危害性,我安排播放一段关于台风来袭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并仔细观
察画面,聆听录像中的声响,身临其境的感受台风的到来。接着,让学生进行对
话:
A: What may happen when there is a typhoon?
B: Some people walk hard on the street.
Some trees fall down.
Ships and boats sink in the big waves.
真实、生动的自然灾害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引出了
防范台风的一些安全措施的讨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课外的自然情景延
续到课内,使学生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While-task procedure 阶段:创设真实情景,培养学生交流语言的能力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
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现实生活交流的能力,
我们完全可利用在牛津教材中的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题材、词汇,如问候、问路、
购物、打电话等设置情景对话。如:7B Module 2 Unit 2 Going to see a film
4、Post-task和课外练习阶段: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巩固运用知识
课程标准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在英语教材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学内容感觉不够深入,如果能有所延伸,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延伸教学内容中创设任务情景,也是笔者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一次初二牛津英语Chapter 6 Nobody Wins第三课时教学中,课本中有一个听力的训练,只要求学生看八张图片,在听有关的材料后为图片编顺序。觉得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太简单了。所以,笔者在备课时,把听力内容打印出来,去掉了一部分动词、名词、副词等单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听边填充。使学生既训练了听力,又达到了词汇和语法训练的目的。在最后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环节中,前一天布置回家作业时让学生按自由结合组成小组,从网上、报纸、书籍等搜索资料,围绕课文内容加一个故事结尾的任务。学生对此项活动很积极,因为文中讲述了几位飞行员无意中进入了一个怪兽居住的洞穴,被关起来,没收枪支,而且怪兽第二天要全部把他们杀死。整个故事情节很惊险。在课上我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讨论和汇总收集的资料,并确定故事叙述的形式。学生们根据收集资料开展了热烈讨论,等到表演时,三组学生进行了形式不同展示。A组是口述, B组以short play形式, C是故事接龙形式,故事很精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气氛相当浓厚。
教师在创设任务情景中,让学生融入课外知识,自导自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中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教学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恰当的评价体系给以支撑,而评价作为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为了使评价能够有机地融入英语教学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活动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我等方面的评价。对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的评价,基本出发点是寻找学生的优点并给以鼓励和表扬。可以从内容的恰当性、语言的规范与流利性、小组成员的配合程度、学生的创新意识等角度作评价上。当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语言信息,给予婉转的指出或提醒。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根据教学活动,设计一些评价表,通过评价
表的填写,更能反映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总之,合适的评价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促进他们的发展。
五、情景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笔者在这过程中转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接受知识的能力出发,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课堂行为与知识、情感、能力相互融会在一起,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结束语: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我们教学保持活力的源泉。在我们英语教学中的情景设计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激活课堂;要关注每一位的学习动态,培养学生创新、合作和实践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外语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 在情景教学中营造视听说三位一体的语言环境》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
究 2006年4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交际教学法的弊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