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泼墨山水》教案
《泼墨山水》教案
教材分析:
水墨画与泼?墨画都是传?统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泼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泼?墨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泼墨画法是?在了解掌握?水墨画墨色?调配的基础?上,用泼墨的方?法直接泼洒?在宣纸上,然后利用形?成的自然外?形及墨色,添加作画而?完成,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效果,不失为一种?丰富多彩、奇妙新颖的?绘画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泼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泼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泼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懂得泼墨、泼彩方法的?运用,在泼墨的基?础上作添画?的造型练习?。
3.感受泼墨中?国画独特的?韵味,体验泼墨的?乐趣,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泼墨画?方法及泼墨?效果的巧妙?利用。
教学难点:
泼墨、泼彩方法的?掌握及有效?利用。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国画颜料、纸杯、宣纸、毛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画若干?幅、8开宣纸两?张、墨汁、颜料、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泼墨画?,欣赏我国历?代名家的泼?墨画作品,若干幅一般?写意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1)一般中国画?与泼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泼墨画表达?出怎样的特?点,
(2)猜猜泼墨画?运用何种表?现方法来完?成创作的,说说画面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泼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漂亮?的中国画。
二、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泼墨?画名家张大?千等泼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泼?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泼?墨画用具及?泼墨方法,并作操作示?范。
3、教师在泼墨?形成的自然?外形上作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三、泼墨游戏。
1、学生将调好?的墨汁泼洒?在一张宣纸?上,做泼墨游戏?,体验观察形?成的自然外?形特点。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泼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四、泼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画纸上,再次进行泼?墨或泼彩,并在形成的?自然墨色及?外形上进行?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五、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泼?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泼?墨画表现的?韵味意境。
范文二: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艺术研究与训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一提起田园诗派的代表,我们总会想到几位颇具盛名的诗人,而王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品王维的诗,总能通过其诗中的种种意象构成一幅幅静虚、悲美,亦或虚幻的画面。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所以,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其实既包含着苏轼对王维画技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是指王维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是用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其实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这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而王维的诗画则在最大程度上诠释了这一理论。王维的诗画作品里,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了情景交融。
一、色彩美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来源于盛唐时期所受到的儒释道影响以及他坎坷的一生。即使这样,诗人仍不缺乏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庄禅精神的贯通。在他的山水诗中,饱含了中国古典画的清丽淡雅之美。
首先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在色彩渲染方面,王维似乎对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很感兴趣,他在写山水田园诗时,善于用一个高明画家的眼睛去发现、捕捉一种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色彩,再选用一个最能代表这个色彩的字,来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山水景物。例如: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春中田园作》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田园乐》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早春行》
在准确的色彩里寄托悠悠情愫,在淡泊的诗意里吐露娓娓心音,这就是诗画大师王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他诗中提供的色彩,绘制出一幅幅水墨淡雅的水画来。
当然,任何一个诗人在写作时不免都会抒发自己的感慨,而这感慨则是来源于自身的经历。王维也不例外,尽管他的诗作中颜色算得上是姹紫嫣红,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王维诗作中色
彩出现最多的还是“白”与“青”,造成王维诗中有画这种色彩美的特点的原因是与其性格思想与时代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的。我们都知道,王维与许多著名诗人的经历类似,壮志难酬,而又中年丧妻,静心于禅道则又使他对人生多了与其他人不同的感悟。在禅学中,加入一些青或白,使得生活中活泼的颜色变得清丽明晰,更增添了一丝的梦幻感与虚渺感。对于王维来说,他喜爱禅的哲理思考,也不排斥现世的生活。在这样的诗中,我们总是对人,对生命,对宇宙有了更深的看法与思考。这是一种参禅的体验。例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其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句,使整幅诗作画面的主色调是一种介于青与黑的苍色,仿佛进入了一个空灵的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皆渐渐地远去,此时的心境一定是静如止水的,就连一滴水珠落在水上的叮咚声也变得柔和了起来。慢慢的,人开始变得飘渺起来,远处的白云一团团,富有灵气的变换着多样的造型。远处那一团团的白渐渐地聚成了青,青褪去,又渐渐怀来了白。色彩不停断地在青白苍之间转换,缓缓地,缓缓地。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渐渐地,自己与宇宙与生命融在了一起。仅这一句,我们就参出了禅的意味,沉溺在诗人织出的清丽画面中,与诗人一同参悟人生。
二、动静美
王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中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两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初秋的傍晚,金灿灿的夕阳斜撒在渭川农家的村落中,到处是一片安详与静谧。老人们拄着拐杖,坐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闲适地迎接着自己的孙儿放牧归来。画面的镜头由近及远,橘红的斜阳中质朴简陋的小巷里的尽头被喂食很饱的牛羊缓缓地出现了,视觉越来越清晰,牛背上的稚嫩的牧童嘻笑着回来了。王维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照”“归”“念”“候”,使得诗中所构建的画面具有动态的连贯性,静态的墟落与动态的阳光相照应,静态的灰白的穷巷与动态的回归的牛羊相照应,静态的野老与动态的牧童相照应。质朴纯真的农夫在回家的路上与相识的人热情的打着招呼,画面不仅动静结合,还穿插了人们热情的招呼声,使得画面的真实感增加,给读者以和谐闲适之感。
三、层次美
为了求得诗中画面之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他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我们可以看两首诗中王
维对于空间层次感的诠释: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田园乐》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又如《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其中“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四、意境美
王维作为一名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作诗时也必定会充分发挥身兼画家、音乐家、富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优势,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我们可以先来看他的一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恶,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全诗在以动态为动力来推进艺术画面层次分明、舒展连贯地向前延伸的同时,又由中心思想做为一条主线,把各个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美妙的立体感。特别是中间两联,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明月松间照”是一幅画,“清泉石上流”又是一幅画;“竹喧归浣女”是一幅画,“ 莲动下渔舟”又是一幅画。这些“诗中画”,是诗画的结合,它要求用字讲究,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如这两联中的“照”、“流”、“喧”、“动”四个动词的运用,就十分精到,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没有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这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的时候,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
总之,诗与画,毕竟是两门不同门类的艺术,它们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绘画是造型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线条、色彩、物象、明暗、布局等,绘画靠着众多的物象构成画面,给人以直接感受,是视觉的艺术,一种“有形”的、“无
声”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文字、词汇、诗行,它并不给人以直接感觉,不能给人以物象和视觉形象,却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器官,将文字符号输入大脑,转换成诗歌意象,并由若干意象组合成诗歌意境,供人欣赏。语言文字供人阅读、朗诵,有韵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因此,诗成为一种“有声的、无形的”艺术。但是,诗与画的异同,正所谓“诗中有画”,说到底,无非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这其实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和要求。诗与画是须臾不可分割的。是诗画融通的前提,这两种艺术互有短长,通过融合、渗透,可以取长补短,起着互补作用。中国山水在于诗兴,所以看中国画要看里面的“诗兴”,即画虽有形,却要借助诗的意蕴使诗扩大到无形。而王维的诗,则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地将诗与画融为了一体,为后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文三:中式庭院建筑泼墨山水
设计理念:中国传统的庭院规划深受传统哲学和绘画的影响,甚至有“绘画乃造园之母”的理论,最具参考性的是明清两代的江南私家园林。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蕴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这里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
必备元素:假山、流水、翠竹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
另一方面,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所以竹子是中式庭院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庭院是园林的延伸和微缩,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在当代,园林选址已不拘泥于名山大川、深宅大府,而广泛建置于街头、交通枢纽、住宅区、工业区以及大型建筑的屋顶,使用的材料也从传统的建筑用材与植物扩展到了水体、灯光、音响等综合性的技术手段。
范文四:小学美术泼墨山水教案
小学美术泼墨山水教案
篇一:《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
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
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
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金碧山水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
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转载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小学美术泼墨山水教案)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
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
马远《踏歌图》我们看到是一幅山水画,其实还是一幅风俗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对比分析
比较两幅山水画面山石的布局、意境。
马远《山径春行》,册页,绢本,设色画。尺幅:27.4×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而来,装裱形式为册页。
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中国的绘画,从南宋开始,出现了题画诗的,“题画诗”
是宋朝人的发明。中国人因此创作了世界上唯一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要把诗题在画上,书法也要很好看。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着墨不多,但巧心的布局、丰富的线条、薰染般的淡墨,却将春山的润泽,与浸淫于春光中文士陶然的情态表露无遗。以有限笔墨,描绘无穷的余韵,正是此画动人心弦之处。 《临流赋琴》绢本,淡设色纵25.5×26cm,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山水画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空间广阔,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欣赏分析
元:《鹊华秋色图》赵孟頫(赵匡胤的后代)28.4×90.2厘米,纸本设色,元代(现藏于台北故宫)。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南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
这两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角形,另一座圆圆钝钝,好像一个馒头。赵孟頫用非常写实的方法画了这两座山。近、中、远景的分层布局,营造出清晰的景深感。这张画用淡淡的红色表现了秋天的树林。山脚下的水波、细竹,笔法都很自然随意。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后来成为元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疏朗中留出思维和审美空间,因为空静的心灵才能容纳万物。
思考
《鹊华秋色图》这张画秋季如何表达的?画面大面积留白表示什么?
元朝的文人画家,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城市,住在安静的山水里,看山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元代的文人画也就是要把这种心情传达给看画的人。在忙碌中生活的人,可以借着这些画,感觉到山水之美,重新得到心灵上的安静。
《富春山居图》合璧
前段《剩山图》浙江,31×51.4厘米;后段《无用师卷》台北33×636.9厘米
《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
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
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
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三、分组小结
分小组总结: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四、 作业拓展
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
篇二:五年级美术下册 山水画1教案 人美版
山水画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学生了解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和绘画的主要特点,初步体验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树、石、山、建筑、点景人物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生宣纸在干湿浓淡墨色的变化中产生的不同效果,体验和感受用笔变化与所要表现内容的完美统一。同时在创作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用毛笔与墨、色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通过山水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了解。
情意:提高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决笔墨结构意识。
难点: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把笔墨被动作为传摹物象的技巧,而要着重体会笔墨自身的表现性。 学习材料:
教具: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一、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讲授新课:
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意图:通过欣赏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学生了解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
二、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中国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特点
笔法
笔势
墨法一笔浓淡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
笔形
教学意图: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领悟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根本所在,从整体上分析笔墨技法笔墨符号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具体表现方法
树木法
山石法
云水法
人物 建筑 舟车
构图法
设色法
教学意图: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技法
四、创作
1.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2.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3.实践: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教学意图:解决笔墨结构意识
五、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六、小结
篇三:五年级美术下册 山水画1教案 人美版
山水画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学生了解山水画的主要
表现内容和绘画的主要特点,初步体验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树、石、山、建筑、点景人物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生宣纸在干湿浓淡墨色的变化中产生的不同效果,体验和感受用笔变化与所要表现内容的完美统一。同时在创作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用毛笔与墨、色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通过山水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了解。
情意:提高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决笔墨结构意识。
难点: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把笔墨被动作为传摹物象的技巧,而要着重体会笔墨自身的表现性。 学习材料:
教具: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一、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
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讲授新课:
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意图:通过欣赏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学生了解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
二、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1
中国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特点
笔法
笔势
墨法一笔浓淡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
笔形
教学意图: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领悟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根本所在,从整体上分析笔墨技法笔墨符号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具体表现方法
树木法
山石法
云水法
人物 建筑 舟车
构图法
设色法
教学意图: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技法
四、创作
1.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2.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3.实践: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教学意图:解决笔墨结构意识
五、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六、小结
2
范文五:泼墨山水写春秋——著名书画家蔡正雅的艺术人生
【导读】 :蔡正雅一个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家杰出贡献艺术家, 一个活跃在当今中 国书坛的江西书画家。近四十年的艺术追求,岁月的枝头已挂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书法作品 多次入选全国书展,中韩书法展,日本国际书道联盟展、中日自书诗联展,中新展,并获中 宣部《五月的风》书展金奖。
泼墨山水写春秋著名书画家蔡正雅的艺术人生
蔡正雅一个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家杰出贡献艺术家,一个活跃在当今中国书坛的江 西书画家。近四十年的艺术追求,岁月的枝头已挂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 国书展,中韩书法展,日本国际书道联盟展、中日自书诗联展,中新展,并获中宣部《五月 的风》书展金奖。作品收入《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集》等多种书画专集。 《中 国书法》 、 《中国煤炭报》 、 《书法导报》 、 《江西日报》等媒体曾作过专题报道。
蔡正雅现为中国书法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江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美术家协会 会员、萍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萍乡市国画研 究会会长等。多年来蔡正雅默默耕耘、深入传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 的路。
在当代书法界,能书能画者有之,能书能诗者有之,而诗书画三者全能,且都达到很高 境界者则不多,蔡正雅则是这不多人中的佼佼者。
蔡正雅在书法上掌握了独特超脱的个人语言,着力在张旭、怀素的墨线中挖掘跃动的生 命旋律,同时在线条中提炼再提炼,融会贯通,在境界上雅化再雅化,从而有更多的创新意 识和时代精神。
纵观蔡正雅的艺术,楷、隶、魏、篆等都精熟皆擅,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大草,他 注意把线条发挥到极点,长短、粗细、浓淡、强弱、干湿、直曲、圆方、静动、绵软飘息的 线,飞扬跋扈的线,以线的流动分割空间,以线的变化构架艺术生命。他的章法、笔法、墨 法均有打破常规的独创之处,尤其是章法变软无穷,大起大落,既实既虚,腾荡飞动,有意 无意,愈变愈新,愈化愈奇,无造作之态,更无流行之弊。笔法最能体现一个书法家的传统 功底及个性气质,蔡正雅注重线质并据情性表现丰富完美的笔法,时而峻健,时而圆润,时 而老笔伤披,时而临风绞转,顿挫提按变化微妙,翻折方圆纵逆自如,但见连绵奔放舒卷如 云,踔厉风发激情无限。
蔡正雅的国画山水以书法线条入画,自然笔力洞达,骨气坚苍。把突破点选在走传统, 走进自然,突出时代,能表达心灵感受的位置上。他的画以大泼墨大泼彩为主,亦时时积泼 积色,水渍斑斑,墨痕融融既厚重又空灵,既浓艳又温婉、着力体现一种大的气魄,亦如他 的狂草奔放绵延,他不拘于一地一貌的形似,注意总体的把握和个人情感的释放,体现一种 健旺的生命力。他既善于用笔用墨用色,更善于用水、虚、实之中天机无限,浓浓淡淡之外 气象万千。他的长卷虽长,边绵十米,读来不觉其繁。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宝贵的艺术 实践,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山水画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借鉴。
书与画最后是写襟怀,写品格,写素养,写性情。蔡正雅以自己深厚的素养,开阔的襟 怀,高尚的品格,自然的情性为诗书画的创作搭好了攀上更高境界的云梯。他刻苦勤奋,创 作颇丰,先后主编了《萍乡市书法精品集》 , 《萍乡市书法作品选》 、 《巢云轩吟集》等,蔡正 雄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创作那么多的艺术作品,诗、书、画同时都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但 他谦恭自抑,从不以此骄人。
作品,是蔡正雅人品的外在延伸,人品,是蔡正雅作品的立体表现。是蔡正雅给予了作 品以生命的律动,还是作品赋予了蔡正雅丰富的人生?蔡正雅的为人为艺便是最好的注解。
蔡正雅的艺术之旋,见证了一个时代,记录了一段心路历程。他用生命与艺术的张力, 诠释着人生艺术和艺术人生的真正内涵。